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疗效分析

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疗效分析

一、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疗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麦奇光,陈煜辉,李涛,朱振华,王华,樊仕才[1](2022)在《经腹直肌外侧入路髋臼翼形一体化钢板治疗髋臼双柱伴后壁骨折》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经腹直肌外侧入路髋臼翼形一体化钢板治疗髋臼双柱伴后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3月至2020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43例髋臼双柱伴后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35例, 女8例;年龄19~78岁[(47.3±13.3)岁]。均采用单一腹直肌外侧入路显露、复位并使用髋臼翼形一体化钢板固定。记录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第二天采用Matta复位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术后3, 12个月采用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48个月[(28.1±13.1)个月]。手术时间为35~150 min[(84.6±26.3)min];切口长度为8~12 cm[(9.4±1.0)cm];术中出血量为100~1 200 ml[200(300, 500)ml];骨折愈合时间为3~6个月[(3.9±0.9)个月]。术后第二天Matta复位标准:优32例, 良7例, 差4例, 优良率为91%。术后3个月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为12~18分[(16.1±1.5)分], 术后12个月为13~18分[(17.3±1.2)分](P<0.01)。术后3个月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优3例, 良34例, 可6例, 优良率为86%;术后12个月优32例, 良9例, 可2例, 优良率为95%(P<0.01)。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后感染1例, 髋内收乏力5例, 术后螺钉松动并创伤性关节炎1例。所有患者未发生坐骨神经损伤、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结论经腹直肌外侧入路髋臼翼形一体化钢板治疗髋臼双柱伴后壁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且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临床疗效满意。

黄复铭,樊仕才,黄海舟,周继辉,林世磅[2](2021)在《基于髋臼骨折三柱分型的手术入路选择策略》文中提出髋臼骨折因其解剖位置深在、骨性形态不规则、骨折类型复杂多样、毗邻重要神经血管组织,且手术操作难度高、复位固定困难、并发症发生率高等因素,其治疗一直是创伤骨科医生所面对的巨大挑战[1,2]。髋臼骨折的诊断分型精准、手术入路选择得当是手术充分显露、复位固定良好的前提。理想的骨折分型标准应涵盖尽可能多的骨折类型,易于理解,可与手术入路相匹配,临床实用性强;合适的手术入路不仅能够提供足够的手术视野及操作空间,实现满意的复位及固定效果,还能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并最大程度促进患者恢复髋关节功能[1]。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髋臼骨折分型是Judet-Letournel分型,该系统分为5种简单型骨折和5种复合型骨折,但存在难以理解记忆、无法有效指导治疗、涵盖不全(高达20%的髋臼骨折不在此分型中)等不足[3,4]。侯志勇团队[4~6]总结Judet-Letournel分型经验及分析髋臼解剖特点,提出髋臼骨折三柱分型方法。本文基于髋臼骨折三柱分型对手术入路的选择进行概述。

古金山[3](2021)在《单一前路与前后联合入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疗效比较》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并比较单一前路(Stoppa入路)与前后联合入路(Stoppa+K-L入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1.回顾性分析在2018年1月-2020年3月期间由我院骨创科同一组医师手术治疗的髋臼双柱骨折(Judet-Letournel分型)患者20例。按照手术治疗时所选用的手术入路将其分成两组(A组和B组)。A组中的患者均采用Stoppa手术入路,共计11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25-56岁,平均36.82±9.60岁;B组患者的手术入路为Stoppa+K-L入路,共有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有6例男性,3例女性,年龄为28-60岁,平均40.33±11.62岁。两组患者都有完整的术前、术后X线片和术前、术后骨盆CT三维重建检查,对比两组患者间的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骨折愈合时间、髋臼双柱骨折复位治疗和髋关节功能。用临床Matta标准评价骨折的复位治疗,用Harris评分量表评价患者髋关节功能情况。2.选取1名成年男性志愿者进行骨盆CT扫描,将CT扫描得到的骨盆髋臼数据导入Mimics,Geomagics和Hypermesh等软件对其进行处理,并在ABAQUS中分别建立髋臼双柱骨折模型、单一前路固定髋臼双柱骨折及前后联合入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内固定有限元模型,比较在两种不同内固定方式中,髋臼双柱骨折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差异性。结果:1.在对两组患者的随访中,均未发现有伤口愈合不佳、伤口感染、术后骨折不愈合、术后内固定失效、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发生。对A组患者的术后随访时间为9-13个月,平均术后随访时间为10.82±1.47个月;手术时间为2.58±0.37h,术中出血量为527.27±88.67ml,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3.27±1.19周;通过Stoppa入路对髋臼双柱骨折的复位质量为:优3例,良7例,差1例,优良率为90.91%;Harris髋关节评分为:优良8例,较好2例,尚可1例,优良率为72.73%。对B组患者的术后随访时间为9-15个月,平均术后随访时间为11.11±1.96个月;手术时间为4.39±0.27h,术中出血量为1111.11±194.90ml,术后骨折愈合的时间平均为12.78±0.83周;通过Stoppa+K-L入路对髋臼双柱骨折的复位质量为:优3例,良5例,差1例,优良率为88.89%;Harris髋关节评分为:优良6例,较好2例,尚可1例,优良率为66.67%;其中1例患者术后下肢麻木,经甲钴胺治疗4周后恢复。两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有明显差异性,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复位质量、髋关节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两种髋臼双柱骨折内固定模型中,髋臼的应变位移量无显着差异;单一前路固定髋臼双柱骨折模型中,最大应力集中在髋臼前柱、髋臼顶及四方区;前后联合入路固定髋臼双柱骨折模型中,应力均匀分布,最大应力集中在髋臼顶,四方区应力明显减小;单一前路固定髋臼双柱骨折模型的股骨颈最大应力大于前后联合入路固定髋臼双柱骨折模型。结论:1.对于髋臼双柱骨折患者,经前路固定满意后也可取得满意的术后疗效,后方手术入路不是必须进行的。2.在单一前路固定髋臼双柱骨折模型中,后柱未产生额外应力,但在四方区及股骨颈应力更加集中,且大于前后联合入路固定模型。因此,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对于经前路固定稳定的髋臼双柱骨折,不需要额外行后方入路手术。但是,对于有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倾向、下肢力线畸形、骨质疏松老年患者或极度肥胖患者,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方式为佳。

周润涛[4](2021)在《新型髋臼四边区解剖锁定接骨板治疗髋臼骨折的初步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一种新型髋臼四边区解剖锁定接骨板治疗髋臼骨折的手术入路、临床疗效及适应症。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12月至2020年6月使用新型髋臼四边区解剖锁定接骨板治疗的髋臼骨折病例,根据骨折类型,按1∶1配对选择既往在我院采用重建接骨板治疗的髋臼骨折病例,分别作为新型接骨板组和重建接骨板组,两组各纳入11例。记录两组病例受伤至确定性手术的时间、手术入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输血量、骨折复位丢失、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术后分别采用Matta标准和改良的Merle D’Aubigne-postel评分系统评估骨折的复位质量和髋关节功能。比较观察两组病例上述指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新型接骨板组:平均手术时间327.82±137.46min(范围:120~580min;中位数:323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745.26±2103.98ml(范围:300~7000ml;中位数:1000ml),平均术中输血量1526.18±1617.46ml(范围:0~5130ml;中位数:900ml),平均术后输血量254.55±439.01ml(范围:0~1400ml;中位数:0ml)。单一前方入路4例,联合入路7例。术后随访时间9~28月,发生手术切口脂肪液化1例,异化骨化1例及创伤性关节炎1例。骨折复位情况:解剖复位4例,满意复位6例,不满意复位1例,骨折复位满意率90.91%。髋关节功能:优5例,良4例,可1例,差1例,髋关节功能优良率:81.82%。重建接骨板组:平均手术时间273.18±99.15min(范围:120~450min;中位数:27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122.73±469.77ml(范围:300~1500ml;中位数:1500ml),平均术中输血量608.55±363.71ml(范围:0~1086ml;中位数:758ml),平均术后输血量281.82±430.86ml(范围:0~1000ml;中位数:0ml)。单一前方入路4例,联合入路6例,K-L入路联合前柱骨折闭合复位1例。术后随访时间9~42月,发生创伤性关节炎2例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骨折复位情况:解剖复位2例,满意复位6例,不满意复位3例,骨折复位满意率72.73%。髋关节功能:优1例,良7例,可0例,差3例,髋关节功能优良率:72.73%。两组患者骨折均愈合,无骨折复位丢失发生。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病例在受伤至确定性手术的时间、手术入路、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输血量、复位质量满意率、髋关节功能评分、及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方面无显着性差异。结论:新型髋臼四边区解剖锁定接骨板的外形与髋臼前柱、前壁、四边区相贴服,具有“一体两翼一延伸”的一体化的特点,可经前方三种手术入路同时固定髋臼前柱、后柱、前壁及四边区,骨折复位质量高,能有效阻止四边区向内移位,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好,临床疗效与重建接骨板相当,适用于累及四边区的髋臼前柱前壁骨折、横行骨折、双柱骨折等。

邹如意[5](2021)在《腹直肌旁手术入路在髋臼骨折中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第一部分腹直肌旁手术入路在髋臼骨折中解剖学研究目的:通过腹直肌旁手术入路在骨盆标本上的解剖研究,明确此手术入路重要组织结构之间位置关系,为临床上在治疗髋臼骨折使用腹直肌旁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5例成人包含完整骨盆结构尸体进行解剖(共10侧),其中女性2例,男性3例。切口标志:取髂前上棘与肚脐连线的外1/3点为切口起始点,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内1/3为切口终止点。沿切口线逐层解剖,主要观察手术中5个窗口的显露部位以及各层次重要组织结构。结果:沿切口线依次切开皮肤至壁层腹膜,注意避免损伤重要的组织血管等结构。窗口1位于髂嵴及髂腰肌之间,取髂嵴及髂腰肌间隙,向外侧牵开皮肤,向内侧牵开髂腰肌可以显露髂嵴及髂骨翼内侧面髂窝;窗口2位于髂腰肌及髂外血管束之间,向内侧牵开血管束可以显露后部的骶髂关节,向外牵开髂腰肌可以显露耻骨上支起点、髂耻隆起;窗口3位于髂外血管束及精索(或子宫圆韧带)之间,牵开两者后可以显露耻骨支、髂耻隆起及骨盆边缘;窗口4位于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的内侧,向外牵开后可以显露耻骨体及耻骨联合;窗口5位置与窗口3类似,但位于真骨盆深面,牵开后可以显露四边体及坐骨棘。通过利用切口的5个窗,该入路可直视下显露从耻骨联合到骶髂关节的前部骨盆缘、四边体及后柱的内侧部、髂窝、髂嵴等部位。结论:在临床上使用腹直肌旁手术入路治疗髋臼骨折前,对其进行解剖学探究,能够有效降低真实手术当中的风险。通过本研究的实验,腹直肌旁手术入路可清楚的显露髋臼部位,特别是四边体等较深的结构,同时实现了神经血管重要结构的可视化,为临床上在应用腹直肌旁手术入路治疗髋臼骨折提供了解剖学依据。第二部分腹直肌旁手术入路联合3D打印技术在髋臼骨折中临床应用目的:基于腹直肌旁手术入路在髋臼骨折中的解剖学研究,探讨经腹直肌旁手术入路联合3D打印技术在髋臼骨折中的疗效与临床体会。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0月—2020年08月采用腹直肌旁手术入路治疗27例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21例,女6例;年龄30-69岁,平均48.8岁。根据Judet-letournel分型:前柱骨折患者9例,前壁骨折5例,双柱骨折10例,前柱伴后半横行骨折3例。术前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患侧骨盆模型,利用模型模拟骨折复位顺序、钢板安放位置及预弯。术后常规随访1、3、6和12个月,拍摄骨盆正位、闭口斜位、髂骨斜位及CT来评估骨折复位情况,根据改良的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评定髋关节功能。结果:本组27例患者,手术切口长度9-14cm,平均11cm;患者手术时间135-215min,平均为153min;术中出血量340-1050ml,平均为645ml;患者术后照射骨盆CT+三维重建,提示骨折复位良好,螺钉未进入关节面;骨折愈合时间12-16周,平均为13周。1例患者出现术后伤口感染,通过加强换药及有效抗生素应用于术后28天好转,伤口完全愈合;1例61岁患者出现术后骨化性肌炎,术后16个月出现创伤性股骨头坏死,髋关节面塌陷变扁、关节间隙狭窄(ARCOⅣ期),后在我院关节外科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恢复良好,未见其它并发症。所有随访患者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等相关并发症。术后根据改良的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优14例,良8例,可3例,差2例。结论:腹直肌旁手术入路可直视下对髋臼的前方特别是四方体的髋臼骨折进行复位固定,利用3D打印的立体模型可术前模拟逼真的手术环境,设计骨折复位的顺序、钢板放置的位置以及螺钉拧入的角度,使手术方案更加安全、更精确、更体现个体化,通过腹直肌旁手术入路联合3D打印在髋臼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有利于小切口治疗髋臼骨折,为临床治疗髋臼骨折提供新思路。

朱寅,盛晓磊,沙卫平,张兴祥,王进,朱现玮,王黎明,严飞[6](2021)在《两种髋臼前方入路低切迹重建钢板固定治疗髋臼四边体骨折:疗效与生物相容性的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髋臼四边体骨折以往多采取保守治疗,但随着对这类髋臼骨折研究的深入以及骨科内植物的发展,目前多主张手术治疗。髋臼前方手术入路包括髂腹股沟入路、改良Stoppa入路及腹直肌旁入路等,选择一种更为合理的手术入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比较低切迹重建钢板经腹直肌旁入路及髂腹股沟入路置入治疗髋臼四边体骨折的临床疗效和生物相容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收治的41例髋臼四边体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腹直肌旁入路组21例,髂腹股沟入路组20例,均放置低切迹重建钢板固定。记录两组围术期相关临床指标,随访时采用Matta影像学评估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效果,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评定患髋功能,目测类比评分法评估髋关节疼痛程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1)41例患者均获得大于6个月的随访;(2)腹直肌旁入路组在切口长度、骨折显露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均优于髂腹股沟入路组(P <0.05);(3)两组术后6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均显着低于术后3个月(P <0.05);在术后3,6个月随访时,腹直肌旁入路组患者目测类比评分均显着低于髂腹股沟入路组(P <0.05);(4)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均显着高于术后3个月(P <0.05);在术后3,6个月随访时,腹直肌旁入路组的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均显着高于髂腹股沟入路组(P <0.05);(5)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及骨折复位满意度(Matta评分),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0.05);(6)两种髋臼前方入路置入低切迹重建钢板修复髋臼四边体骨折均可获得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提示对于累及四边体的髋臼骨折,应用腹直肌旁入路放置低切迹重建钢板具有创伤更小、安全性更高、操作更简便及临床疗效更好的优势。

刘潇,李明,刘建恒,刘钟阳,张里程,唐佩福[7](2021)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目的对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关于髋臼双柱骨折手术入路的相关研究文献,对常用手术入路的解剖特点、暴露范围、优缺点以及适应证等进行总结。结果髋臼双柱骨折中,若前柱骨折复杂或合并前壁骨折,而后柱骨折类型简单且稳定,首选髂腹股沟入路;若合并方形区骨折或伴有股骨头中央型脱位,而前后柱骨折相对简单且稳定,首选改良Stoppa入路或腹直肌外侧(旁)入路;若后柱骨折复杂或合并后壁骨折,前柱骨折相对简单且稳定,首选Kocher-Langenbeck入路;若双柱骨折严重,移位明显,首选髂腹股沟入路联合Kocher-Langenbeck入路。结论髋臼双柱骨折手术入路的合理选择至关重要,不同手术入路各有利弊,需要以髋臼关节面精准复位为原则,结合前柱、后柱和方形区骨折类型及严重程度进行综合判断,从而选择最优手术入路。

樊仕才[8](2021)在《髋臼骨折手术入路选择策略》文中研究指明髋臼骨折的损伤机制为股骨头撞击髋臼导致的髋臼骨性结构破坏,手术目的是重建髋关节的头臼匹配关系并维持稳定。由于髋关节的特殊解剖结构,股骨头的遮挡使其前后面不能相互照应,因此手术入路的选择关系到手术区域显露、骨折复位质量、固定效果,直接影响手术疗效;合理的手术入路选择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手术创伤及手术并发症等方面均有较大优势。髋臼骨折的手术入路包括前方入路和后方入路,但由于髋关节的解剖复杂性及髋臼骨折的多样性,没有一种手术入路能完成所有类型的髋臼骨折手术。笔者阐述多种手术入路的解剖特点及适应证、手术入路选择策略,为临床医师处理髋臼骨折提供参考。

樊仕才,刘涵,黄复铭[9](2021)在《髋臼骨折手术入路选择的原则与复位固定技巧》文中认为髋臼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其治疗原则也等同于关节内骨折的治疗原则,即关节面的解剖复位、坚强固定,因此手术入路的选择对髋臼骨折的手术显露、复位质量、固定效果等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手术疗效。合适的手术入路不仅显露清晰,便于手术操作,可达到较理想的复位质量和固定效果,而且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减小手术创伤及避免手术并发症等方面均有较大优势。髋臼骨折的手术入路选择与骨折的损伤机制、骨折分型、临床表现等密切相关,手术疗效取决于骨折复位质量、固定效果及手术创伤程度等,而这些均与手术入路的选择密切相关。目前可供选择的手术入路大致分为前方入路和后方入路;但由于髋臼骨折的复杂性,没有一种手术入路能解决所有的髋臼骨折,而且每种入路均有其各自的适应证、优势及不足。

秦晓东,谢文俊,方永祥,杨峰,黄志鹏,胡军,张宇[10](2020)在《改良髂股入路联合有限Pfannenstiel入路治疗复合髋臼骨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采用改良髂股入路联合有限Pfannenstiel入路治疗复合髋臼骨折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伤骨科采用改良髂股入路联合有限Pfannenstiel入路治疗的43例复合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28例,女15例;年龄为15~78岁,平均48.7岁;骨折按Letournel-Judet分型:T形骨折7例,前方伴后半横形骨折7例,双柱骨折2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20 d,平均7.6 d。所有患者均采用顺行后柱螺钉结合前方钢板固定。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患髋功能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90~240 min,平均157.3 min;术中出血量为300~1 500 mL,平均537.2 mL。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解剖复位32例,满意复位10例,复位差1例。43例患者术后获9~19个月(平均14.3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为10~15周(平均12周)。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折断及伤口感染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erle d’Aubigne & Postel评分系统评定患髋功能:优12例,良19例,中7例,差5例,优良率为72.1%(31/43)。结论改良髂股入路联合有限Pfannenstiel入路治疗复合髋臼骨折可以获得良好复位,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等优点,疗效相对满意。

二、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疗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髋臼骨折三柱分型的手术入路选择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髋臼骨折三柱分型
2 髋臼骨折的常用手术入路
    2.1 髂腹股沟入路
    2.2 改良Stoppa入路
    2.3 腹直肌外侧入路
    2.4 K-L入路
    2.5 联合入路
3 不同骨折类型的手术入路选择
4 小结

(3)单一前路与前后联合入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式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结果
        2.2 临床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力学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和方法
        1.2 试验方法
        1.3 主要观察指标
    2 结果
        2.1 髋臼有限元模型的应力和位移变化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经前路治疗髋臼骨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
致谢
个人简介

(4)新型髋臼四边区解剖锁定接骨板治疗髋臼骨折的初步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研究方法与资料
2 治疗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累及四边区的髋臼骨折的内固定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5)腹直肌旁手术入路在髋臼骨折中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腹直肌旁手术入路在髋臼骨折中解剖学研究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部分:腹直肌旁手术入路联合3D打印技术在髋臼骨折中临床应用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 个人简历
    附录B 综述 经腹直肌旁手术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6)两种髋臼前方入路低切迹重建钢板固定治疗髋臼四边体骨折:疗效与生物相容性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文题释义:
0引言Introduction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1.1 设计
    1.2 时间及地点
    1.3 对象
    1.4 材料
    1.5 方法
        1.5.1 术前准备
        1.5.2 手术方法所有患者手术均由同一团队完成。
        1.5.3 术后处理
        1.5.4 术后随访
    1.6 主要观察指标
        1.6.1 围术期指标比较
        1.6.2 髋关节疼痛程度评估
        1.6.3 髋臼骨折复位质量评估
        1.6.4髋关节功能评估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Results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2.2 试验流程图
    2.3 基线资料比较
    2.4 围术期相关临床指标比较
    2.5术中医源性损伤与术后并发症比较
    2.6 目测类比疼痛评分比较
    2.7 Matta复位质量比较
    2.8 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比较
    2.9 内植物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
    2.1 0 典型病例
3 讨论Discussion

四、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疗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经腹直肌外侧入路髋臼翼形一体化钢板治疗髋臼双柱伴后壁骨折[J]. 麦奇光,陈煜辉,李涛,朱振华,王华,樊仕才. 中华创伤杂志, 2022(01)
  • [2]基于髋臼骨折三柱分型的手术入路选择策略[J]. 黄复铭,樊仕才,黄海舟,周继辉,林世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1(06)
  • [3]单一前路与前后联合入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疗效比较[D]. 古金山.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4]新型髋臼四边区解剖锁定接骨板治疗髋臼骨折的初步临床研究[D]. 周润涛.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5]腹直肌旁手术入路在髋臼骨折中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D]. 邹如意.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6]两种髋臼前方入路低切迹重建钢板固定治疗髋臼四边体骨折:疗效与生物相容性的比较[J]. 朱寅,盛晓磊,沙卫平,张兴祥,王进,朱现玮,王黎明,严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27)
  • [7]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研究进展[J]. 刘潇,李明,刘建恒,刘钟阳,张里程,唐佩福.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1(06)
  • [8]髋臼骨折手术入路选择策略[J]. 樊仕才. 中华创伤杂志, 2021(03)
  • [9]髋臼骨折手术入路选择的原则与复位固定技巧[J]. 樊仕才,刘涵,黄复铭. 中华骨科杂志, 2021(01)
  • [10]改良髂股入路联合有限Pfannenstiel入路治疗复合髋臼骨折[J]. 秦晓东,谢文俊,方永祥,杨峰,黄志鹏,胡军,张宇.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20(12)

标签:;  ;  ;  ;  ;  

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疗效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