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GTK+库的GUI程序开发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田琳[1](2016)在《基于GTK+的图像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图像处理技术在不同专业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图像处理软件的开发也是日渐普遍。但是考虑应用环境、专业需求、界面设计和使用维护等多方面因素,开发一款界面良好,功能丰富的图像软件依然显得很重要。同时,随着图像应用的不断扩展,系统功能也需要实时更新与改进。因此,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成为图像软件开发重点关注的一个课题。本文主要针对上述问题,在对数字图像技术和开源图像软件GIMP发展现状研究的基础上,结合GTK+图形界面开发框架,提出了在Windows系统下基于GTK+的图像处理系统的设计方案并予以实现。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针对图形界面开发的繁复现状,提出了一个基于GTK+的界面自动生成方法,应用XML技术描述界面元素,以GTK+图形工具包作为主要图形支持,利用界面生成引擎读取界面XML文件动态生成图形用户界面。该方法提高了图形界面的开发效率,大大简化了界面开发工作。(2)为提高图像系统的开发效率和交互界面的简便性,提出了一个基于GTK+的图像系统模型,具体分为界面视图、消息控制和功能实现这三个模块。界面视图模块应用上述的界面自动生成方法实现了系统的界面显示;消息控制模块为不同类型的输入事件提供了相应的操作服务;功能实现模块主要是根据消息控制模块传递过来的数据执行不同的功能,以此响应用户的请求。(3)为解决图像处理软件的功能扩展与优化问题,提出了系统的插件扩展方法。本文结合插件创建的具体实例详细阐述了系统插件的组成结构和实现过程,并基于上述的图像系统对不同功能的插件进行测试与验证,从而说明该插件机制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陈诚[2](2016)在《现役缆索的移动式视频检测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斜拉桥是现代大跨度桥梁的重要结构形式,拉索作为主要的载荷承受构件是斜拉桥维护的重点,对拉索进行定期检测对保证桥梁的安全承载和使用寿命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目前与斜拉桥拉索相配套的维护措施还不完善,对拉索的检测要由人工完成,其操作风险大,成本高、效率低。因此,需要设计一种爬绳机器人替代工作人员携带检测设备对斜拉桥拉索进行检测,采集相关的检测数据,监测拉索的受损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现役缆索的移动式视频检测系统。论文首先说明了研究背景,综述了国内外爬绳机器人和视频监控领域的研究现状。接着介绍了爬绳机器人的结构设计方案以及整个视频检测系统开发的软硬件平台。然后介绍了该视频检测系统的服务器和客户端。服务器的设计围绕V4L2视频采集模块、H.264视频编码压缩模块和无线发送模块展开。分别介绍了V4L2驱动、H.264压缩标准及网络传输协议的原理及设计实现方法。客户端则是围绕接收解码模块和图像显示模块进行介绍,同样先介绍了图像解码及X11协议的原理然后说明了设计实现的方法。最后,对移动式视频检测系统进行了调试和实验验证,最终实现了基于WiFi的移动式无线视频检测功能,具有实时性好,视频流畅,便于安装等特点,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价值。
李西强[3](2014)在《基于GTK+的分布式频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流媒体技术应运而生,并已被广泛应用于视频点播、远程教学、视频会议以及网页游戏等诸多领域。其中,作为流媒体系统关键部分之一的频道管理,虽然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流媒体服务的便捷性,但是随着教育云服务应用的推广,流媒体管理正面临新的挑战——用户的大数据量访问使得流媒体服务压力与日剧增,传统集中式的频道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人们的现实需求,日益凸显出低效的反应速度与系统拓展困难等诸多问题。本文主要针对上述问题,在对频道管理与分布式系统发展现状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提出了在Windows环境下基于GTK+的分布式频道管理系统的解决方案并予以实现。具体如下:首先,综合考虑分布式系统的各项特征,分析整理出系统的总体架构;其次,完成对分布式频道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包括前台显示界面的合理布局以及后台数据库设计;最后,对整个系统进行综合应用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各模块功能运行的有效性;同时为了改善系统的综合性能,提出了后期工作的方向。本系统利用GTK十技术实现了界面显示,采用多线程技术实现了多用户的并发访问,并结合系统移植技术有效地将本系统整合到CloudStreaming P2P流媒体系统,较大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的迫切需求。
张岩[4](2013)在《面向Motif图形用户界面的自动化迁移与测试》文中提出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图形化用户界面(GUI)程序变得越来越普及。GUI程序本身也在不断进步,新的图形工具库比从前的图形工具库不但具有更美观的外观,也具有更好的性能和更好的可维护性。对于一些生命周期较长的大型程序,需要将软件系统的GUI界面迁移到当下主流的图形库,并在迁移后需要对结果进行检验。本文的研究对象基于一个实际的软件项目SVPM-S, SVPM-S是一个用于远程监视,控制大型机硬件状态的图形界面程序。当前的版本是基于Motif图形工具库,由于Motif图形库年代已久,现在要将其迁移至GTK图形工具库上。同时该项目存在代码量大的特点,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GUI程序迁移代码量大,若人工迁移耗时低效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构件的GUI界面迁移方案。本方案以构件为单位,将每个Motif构件映射到模型,再将Motif模型转换成对应的GTK模型,最后将GTK模型反映射为构件。(2)实现了基于该方法对Motif构件进行批量转换的工具SVPM Converter。通过该工具进行了对示例程序转换的实验,并展示了在SVPM-S项目上使用的成果。(3)而针对人工GUI测试的弊端,本文给出了通过有限状态机模型对GUI程序进行建模,并使用基于规则的方法对GUI行为模型简化。同时引入Sikuli工具来进行GUI迁移事件的自动化,实现了测试用例生成,精简和执行操作的自动化。在实验中,通过该方法实现的脚本可以在有效确认GUI迁移前后一致性的前提下,减少测试用例数量同时自动化效果明显。
许勇,陈蜀宇[5](2011)在《基于ARM的嵌入式Linux图形界面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主要针对基于ARM平台的嵌入式Linux图形界面的研究与实现。通过裁剪定制在ARM9上构建一个基本的Linux系统,然后在此Linux系统上移植了X协议和一个小型的窗口管理器Matchbox,最后在此之上移植了GTK图形库和基于GTK的应用程序。
崔仁胜[6](2011)在《精密控制震源发射信号设计和信号提取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地下介质特性变化信息对探索地震物理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精密主动地震监测系统为动态观测地下介质物性变化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精密主动地震监测以精密控制震源为信号源,该震源具有输出大吨位力、精确控制频率和相位的特点,可长时间重复对地激发低强度信号,通过高精度的观测系统获得记录资料,采用专门的数据处理方法来提取地下介质特性信息。影响精密主动地震监测效果的关键在于震源信号质量及信号提取技术,本文从提高观测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的角度来研究震源扫描信号设计和信号提取方法。在考虑到精密控制震源旋转特性的基础上,研究了多种扫描信号设计方案,提出了扫描信号设计的能量均衡原则和信噪比均衡原则,通过离散点拟合来生成扫描信号。通过实际计算表明,按照发射频谱、相关子波形态和发射能量三个方面的评价,离散点拟合扫描信号设计方法可以灵活设计出分辨率高的发射信号,对提高精密主动地震监测的震相信息分辨率具有实际意义。在信号提取方面本文研究并提出了加权匹配滤波方法来抑制短时突发噪声对精密控制震源信号提取的影响。通过评估记录中的噪声水平时间分布取得对应时段的权重,对噪声水平高的时段分配较小的权重,噪声水平较低的时段分配较大的权重,再进行加权匹配滤波,达到降低短时突发噪声对有用信号的影响、有效提高输出信号信噪比的目的。精密主动地震监测产生观测数据量十分庞大,需要合适的处理软件才能高效完成处理任务,为此本文探索在Linux环境下开发相关软件。本文基于GTK+图形库提出了适用于Linux环境下的图形用户界面软件实现方案。尝试开发了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网络客户端、波形叠加和震相分析图形交互界面等软件,可交互便捷获取远程台站数据和处理大量主动地震观测数据。
刘宇[7](2011)在《心震信号的无感觉检测及实时显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心脏作为人体循环系统最重要的器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临床上普遍采用心电检测其工作情况,但该方法不利于进行长期的实时检测。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心震信号的无感觉检测系统,通过与受试者紧密接触物体下方的压力传感器测量心脏的机械运动情况,并将检测到的心震信号波形及相关参数实时显示在家庭或便携式显示设备上。本文设计的系统主要由信号采集模块,信号传输模块和图形显示模块三部分组成。其中,信号采集模块包括传感器电路,放大电路和滤波电路。传感器电路通过四个压力传感器传感器型号组成全桥电路来采集心震信号,再通过放大电路将微弱的心震信号放大。为了滤除高频成分及工频干扰,后端采用了低通滤波电路和陷波电路对信号进行滤波;信号传输模块将信号采集模块的模拟输出信号通过模数转换后使用串口发送至图形显示模块,这里主控芯片使用微芯公司的PIC18F2420芯片,利用对其内置的多通道10位AD及串口进行编程完成了信号的转换和传输;图形显示模块将硬件处理后的波形通过嵌入式图形库以GUI形式显示,并附加软件滤波效果。本模块采用已经在嵌入式设备中得到广泛应用的GTK+图形库作为依赖库,经过需求分析,系统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等开发流程后,完成了对GUI界面的设计与显示。经过实验和测试,本系统实现了在嵌入式设备中进行心震信号采集,微弱信号放大,硬件滤波,模数转换,串口传输,软件滤波,实时显示和友好界面功能,基本达到了预期功能。由于基于GTK+图形库开发的用户界面可以轻松的实现跨平台的移植,从而支持更多的嵌入式设备,因此本文为家庭或便携式的心脏活动嵌入式监控设备研究和开发提供了设计思路,并证实了其可行性。
张文雯[8](2010)在《任意波形编辑软件波形显示及处理模块设计》文中认为任意波形发生器是现代测试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通用仪器之一。它可以产生各种理想及非理想的波形信号,能够根据用户的特殊测试需求产生任意波形。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电子测量、通信、医疗、故障分析及航空等众多领域。现代任意波形发生器其强大的任意波形输出功能主要得益于虚拟仪器的发展,将传统仪器不擅长的波形编辑处理部分移到PC端来完成,比传统的仪器面板更具有了易操作性和直观性。本课题的主要任务是任意波形编辑软件波形显示及处理模块的设计及实现,主要包括具体功能的实现和自定义控件的设计。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一套适用于任意波形编辑软件图形用户界面的开发方案。通过综合对比目前比较成熟的GUI开发工具,选定GTK+作为任意波形编辑软件图形界面模型的支撑系统。(2)任意波形编辑软件具体功能的设计。通过对软件进行需求分析,确定软件所要实现的具体功能。软件集中体现了“任意”特性,具有多种波形生成方式、强大的编辑处理功能以及良好的外部拓展接口。使得仪器能够根据实际需求产生各种规则的及非规则的波形信号。(3)任意波形编辑软件自定义控件的设计与实现。由于软件具有其特有的属性及要求,因此软件的核心控件以及使用频率较高的控件都需要使用自定义控件来完成,由此可见自定义控件的设计是本次设计的一个重点。本文将结合自定义控件的创建实例详细介绍GTK+自定义控件继承关系的建立及封装的实现方法。(4)软件的测试和调试工作。包括功能模块的测试、自定义控件的测试以及系统联机测试,并通过分析在测试和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其常见错误并给出各自具体的解决方案。经测试,基于该方案设计的任意波形编辑软件操作简单、功能完善,能够满足多种波形的生成以及编辑处理要求。
何景波[9](2009)在《基于Linux的嵌入式应用系统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取得迅速发展,嵌入式应用系统也已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Linux操作系统以其稳定性好,可靠性高,源代码公开,可剪裁,版权免费等优点,已成为嵌入式领域的一股新兴力量。微电子、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高度发展,促使现场工况环境对采集控制系统的可靠性、便携性、抗干扰性、实时性、多任务操作等方面提出越来越高的标准,而基于嵌入式处理器的采集系统可很好的满足上述要求,它具有可靠性高、体积小、易扩展、高实时性,可多任务操作等特点,这使得嵌入式系统在现代工业数据采集与控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基于Linux的嵌入式数据采集系统更有不可争辩的优势。针对上述的情况,本文重点分析和研究基于Linux的嵌入式应用系统相关技术,在此基础上,设计并逐步实现了基于Linux的嵌入式A/D数据采集应用系统。本文首先对ADC硬件接口做了介绍,并直接操作其寄存器,实现对数据的采集;然后,系统分析了Bootloader、Linux内核以及根文件系统的移植技术,这是构建嵌入式Linux应用系统平台并进行后继开发的关键;接着,研究了应用系统的驱动开发技术,开发出Linux下的ADC接口驱动。同时,又对应用系统的GUI开发技术做了系统的分析,开发出具有GUI界面的A/D数据采集应用系统。文章对应用系统的调试技术也做了一定的研究和分析,这对消减程序中的错误与Bug,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经联调测试,数据采集系统实现了既定功能,配合开发的远程控制监测程序,采集终端可在无人值守情况下,完成采集任务,整个系统运行稳定可靠。该系统可广泛用于各种工业领域,也可作为一个嵌入式控制器应用于对各种工业设备的控制。文中一些研究结果和系统设计中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良好的实用性,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孙波[10](2009)在《跨平台工具软件在控制软件开发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在不同硬件平台和不同操作系统平台上实现相同功能软件的开发工作正在日益增多,其通常的做法是在各自的平台上使用不同的工具各自独立开发,但是这样做的后果就是造成开发成本的提高和开发周期的变长,不利于软件行业的发展。本文的意义在于提出一套高效的跨平台软件开发的解决方案,为提高跨平台软件的开发效率和降低软件的维护成本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由于跨平台软件开发涉及到不同的硬件平台和操作系统平台,这些平台之间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而给此类软件开发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例如开发效率的降低、开发周期的延长以及日后维护成本的上升等问题。本文正是通过研究各种软、硬件平台的差异,从而提出一套解决这些困难的办法,来克服跨平台软件开发中所遇到的问题,实现跨平台软件的高效开发。本文结合几种典型的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来加以说明,通过阐述平台之间的差异来说明问题的存在,并给出一般性的解决办法,然后再说明通过使用GTK+来解决跨平台软件开发的好处,从而给出高效的解决跨平台软件开发的方法。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研究了控制软件跨平台开发所遇到的共性问题,详细说明了跨平台软件开发中由于硬件和操作系统平台的差异所造成的一般性问题。例如由于处理器的不同以及不同操作系统平台上的定时器、进程和线程以及消息传递的差异,而造成的各平台上应用软件开发实现方法的差异。2、简单介绍了GIMP的工具集GTK+以及其底层库Glib。说明了GTK+的基础以及其包含的主要内容,对GTK+做了一个概括性的介绍。详细的阐述了GTK+的一个重要底层库Glib库的所提供的许多跨平台相关的应用。为解决跨平台软件开发问题提供了一个全局的概念和理论支持。3、针对跨平台软件开发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了GTK+的解决方法。使用GTK+来解决跨平台软件开发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不但解决开发应用程序所处的硬件平台的差异性问题,而且还解决了由于操作系统不同而造成的软件平台的差异性问题,同时还大大降低了跨平台软件移植所需的工作量,大大提高了跨平台软件的开发效率,同时由于在不同的软硬件平台上只需要维护一套代码,所以大大的降低了维护软件的成本。4、针对跨平台软件开发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本文通过一个跨平台应用软件开发实例,详细阐述了如何使用跨平台应用软件开发工具集GTK+来开发跨平台软件的过程,以及其中所需注意的问题,使用到的技术等,从而说明使用GTK+作为跨平台软件开发工具的便利之处。
二、基于GTK+库的GUI程序开发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GTK+库的GUI程序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GTK+的图像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主要内容 |
1.4 本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基础 |
2.1 图像处理软件 |
2.2 GUI开发环境的比较 |
2.3 GTK+简介 |
2.3.1 GTK+体系结构 |
2.3.2 消息处理机制 |
2.3.3 程序设计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GTK+的界面自动生成 |
3.1 开发图形界面的一般方法 |
3.2 界面自动生成方法 |
3.2.1 XML技术 |
3.2.2 界面信息描述文件 |
3.2.3 界面自动生成引擎 |
3.2.4 应用GTK+创建界面方法 |
3.3 界面自动生成方法的测试 |
3.3.1 界面描述文件 |
3.3.2 界面自动生成功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图像处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模型设计 |
4.2 环境搭建 |
4.3 界面视图模块 |
4.3.1 菜单栏设计 |
4.3.2 工具箱设计 |
4.3.3 图层窗口设计 |
4.3.4 参数设置界面设计 |
4.4 消息控制模块 |
4.4.1 信号处理机制 |
4.4.2 系统运行流程 |
4.5 功能实现模块 |
4.5.1 图像去噪 |
4.5.2 图像分割 |
4.5.3 图像增强 |
4.5.4 图像锐化 |
4.5.5 边缘检测 |
4.5.6 二值形态变换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功能的扩展与优化 |
5.1 系统的插件扩展 |
5.1.1 插件的总体架构 |
5.1.2 插件组成的基本要素 |
5.1.3 插件结构的实现 |
5.2 功能扩展与优化 |
5.2.1 文件读取功能 |
5.2.2 颜色处理功能 |
5.2.3 图像处理功能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致谢 |
(2)现役缆索的移动式视频检测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爬绳机器人研究现状 |
1.2.2 视频检测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移动式视频检测系统硬件设计 |
2.1 硬件系统总体设计 |
2.1.1 通用扩展部分 |
2.1.2 机器人控制扩展部分 |
2.1.3 无线视频传输扩展部分 |
2.2 爬绳机器人设计 |
2.2.1 爬绳机器人结构设计 |
2.2.2 爬绳机器人控制单元设计 |
2.3 视频检测系统硬件开发平台介绍 |
2.3.1 OK210开发板简介 |
2.3.2 WM-G-MR-09 wifi模块 |
2.3.3 RER-USB30W01M摄像头模块 |
第三章 移动视频检测系统软件平台移植 |
3.1 基于Ubuntu 10.4嵌入式开发环境搭建 |
3.2 bootloader移植 |
3.3 Linux内核裁剪与移植 |
3.4 yaffs2文件系统构建与移植 |
第四章:视频检测系统服务器设计与实现 |
4.1 视频检测系统服务器模块划分 |
4.2 V4L2视频采集模块设计 |
4.2.1 V4L2架构 |
4.2.2 视频采集模块设计与实现 |
4.3 视频编码压缩模块设计 |
4.3.1 FFmpeg架构 |
4.3.2 图像格式转换模块设计与实现 |
4.3.3 H.264架构 |
4.3.4 压缩图像模块设计与实现 |
4.4 无线发送模块设计 |
4.4.1 运输层协议选择 |
4.4.2 Linux网络编程与发送模块实现 |
4.5 服务器端实验结果 |
第五章 视频检测系统客户端设计与实现 |
5.1 视频检测系统客户端模块划分 |
5.2 接收解码模块设计 |
5.3 图像显示模块设计 |
5.3.1 X11协议架构 |
5.3.2 图像显示模块设计与实现 |
5.4 客户端实验结果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
(3)基于GTK+的分布式频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论文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分布式系统 |
2.1.1 分布式系统简介 |
2.1.2 分布式与集中式 |
2.1.3 分布式与计算机网络 |
2.1.4 分布式系统的层次结构 |
2.1.5 客户服务器模型的体系结构 |
2.1.6 客户服务器模型的优点 |
2.2 GTK+程序开发 |
2.2.1 GTK+简介 |
2.2.2 同类GUI开发环境的比较 |
2.2.3 相关构件的介绍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GTK+的分布式频道管理系统设计 |
3.1 总体设计 |
3.1.1 总体架构 |
3.1.2 基本功能 |
3.1.3 工作原理 |
3.2 系统模块设计 |
3.2.1 前台显示模块(客户端)的设计 |
3.2.2 后台数据模块(服务器)的设计 |
3.2.3 数据库中数据流图的设计 |
3.2.4 数据库中数据字典的设计 |
3.2.5 数据库中数据关系的设计 |
3.2.6 数据库中数据采集的设计 |
3.3 模块间的交互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GTK+的分布式频道管理系统实现 |
4.1 概述 |
4.2 系统关键技术的实现 |
4.2.1 多用户并发访问的实现 |
4.2.2 整合CloudStreaming P2P流媒体系统 |
4.2.3 显示界面的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面向Motif图形用户界面的自动化迁移与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目录 |
表目录 |
第一章 引言 |
1.1 项目背景 |
1.2 本文研究技术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3.1 基于构件的GUI程序迁移 |
1.3.2 基于FSM建模的自动化GUI测试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基本技术概述 |
2.1 X窗口系统和图形工具库 |
2.1.1 X窗口系统的设计原则 |
2.1.2 X窗口系统结构 |
2.1.3 Motif图形工具库概述 |
2.1.4 GTK图形工具库概述 |
2.2 软件再工程概述 |
2.2.1 软件再工程的提出 |
2.2.2 软件再工程的定义和模型 |
2.2.3 GUI程序的再工程 |
2.3 GUI程序的建模与测试 |
2.3.1 GUI程序的特点 |
2.3.2 GUI程序的建模 |
2.3.3 GUI程序测试 |
2.3.4 Sikuli工具简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VPM-S项目现状和分析 |
3.1 SVPM-S程序简介 |
3.2 寻找新的图形工具库 |
3.3 项目代码量大 |
3.4 对转换的结果进行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构件GUI迁移的实现 |
4.1 概述 |
4.2 基于构件的迁移方法 |
4.2.1 迁移流程 |
4.2.2 构件代码的结构 |
4.2.3 构件信息的迁移 |
4.2.4 自动化批量构件迁移 |
4.3 构件信息Hash表的实现 |
4.3.1 生成算法 |
4.3.2 生成结果检验 |
4.4 迁移工具的实现 |
4.4.1 迁移工具的总体结构 |
4.4.2 具体构件的迁移 |
4.4.3 构件迁移的特殊处理 |
4.5 基于构件GUI迁移实验 |
4.5.1 示例程序的实验结果 |
4.5.2 SVPM-S项目上的应用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FSM建模对迁移结果测试 |
5.1 方法概述 |
5.1.1 基于FSM对GUI程序建模 |
5.1.2 FSM模型的简化 |
5.1.3 测试总体流程 |
5.2 测试用例生成方法的实现 |
5.2.1 测试对象简介 |
5.2.2 基于FSM对GUI程序建模 |
5.2.3 路径覆盖的测试用例生成算法 |
5.4 基于规则简化GUI模型的实现 |
5.5 使用Sikuli进行自动化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ARM的嵌入式Linux图形界面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嵌入式Linux系统构建 |
2.1 Bootloader移植 |
2.2 Linux内核移植 |
2.3 根文件系统的构建 |
3 嵌入式linux图形界面的移植 |
3.1 Scratchbox开发环境的构建 |
3.2 X的移植 |
3.3 Matchbox的移植 |
3.4 GTK库的移植 |
4 实验结果 |
5 结语 |
(6)精密控制震源发射信号设计和信号提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2.1 发射信号设计 |
1.2.2 信号提取方法研究 |
1.2.3 精密主动地震监测数据处理软件开发探索 |
1.3 相关领域国内外动态 |
1.3.1 国外动态 |
1.3.2 国内动态 |
1.4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精密主动地震监测 |
2.1 工作原理 |
2.2 精密控制震源系统 |
2.2.1 系统结构 |
2.2.2 震源特性 |
2.2.3 发射信号 |
2.3 地震观测系统 |
2.4 信号检测与信噪比增强 |
2.4.1 信号检测 |
2.4.2 信号叠加 |
2.5 走时变化信息 |
第三章 精密控制震源发射信号设计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发射信号与分辨率 |
3.2.1 对地作用力产生 |
3.2.2 相关子波与分辨率 |
3.3 扫描信号影响因素 |
3.3.1 扫描信号持续时间与发射能量 |
3.3.2 扫描信号频带宽度 |
3.3.3 扫描信号频谱 |
3.4 常规扫描信号设计及优化方法 |
3.4.1 常规扫描信号设计 |
3.4.2 扫描信号优化 |
3.5 离散点拟合扫描信号设计方法 |
3.5.1 离散点拟合扫描信号设计原则 |
3.5.2 离散点拟合扫描信号设计思路 |
3.5.3 离散点拟合扫描信号计算 |
3.5.4 离散点拟合扫描信号对比 |
3.6 小结 |
第四章 精密控制震源记录信号提取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低信噪比环境下信号提取 |
4.2.1 匹配滤波 |
4.2.2 信噪比计算 |
4.3 自适应加权匹配滤波 |
4.3.1 加权匹配滤波的提出 |
4.3.2 信噪比改善的分析 |
4.3.3 实例计算 |
4.4 小结 |
第五章 精密主动地震监测数据处理部分软件开发探索 |
5.1 引言 |
5.2 Linux 系统图形用户界面与网络通讯技术简介 |
5.2.1 GTK+图形库介绍 |
5.2.2 图形用户界面技术开发 |
5.2.3 Linux 环境下的网络通信技术 |
5.3 精密主动地震监测数据采集器通信与控制程序 |
5.3.1 需求分析 |
5.3.2 界面设计与功能实现 |
5.3.3 运行测试情况 |
5.4 精密主动地震监测数据处理程序 |
5.4.1 需求分析 |
5.4.2 界面设计与功能实现 |
5.4.3 运行测试情况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6.2 对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心震信号的无感觉检测及实时显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心震信号简介 |
1.2 国内外发展与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发展与研究现状 |
1.2.2 国外发展与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系统总体结构概述 |
2.1 心震信号的特点 |
2.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2.2.1 信号采集模块 |
2.2.2 信号转换传输模块 |
2.2.3 图形显示界面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信号采集模块设计 |
3.1 传感器电路的设计 |
3.2 前置放大电路的设计 |
3.3 低通滤波器设计 |
3.3.1 滤波电路设计 |
3.3.2 放大器芯片选择 |
3.3.3 低通滤波器性能测试 |
3.4 陷波器电路 |
3.4.1 陷波芯片选择 |
3.4.2 陷波电路设计 |
3.4.3 陷波器性能测试 |
3.5 后级放大电路 |
3.6 电池供电电路 |
3.6.1 供电电压范围的选择 |
3.6.2 电源滤波设计 |
3.7 硬件抗干扰设计 |
3.7.1 干扰来源 |
3.7.2 去耦电路 |
3.7.3 接地 |
3.7.4 电源和地的布线 |
3.7.5 PCB布线优化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信号转换传输模块设计 |
4.1 PIC单片机简介 |
4.1.1 PIC18F2420资源简介 |
4.1.2 I/O端口介绍及分配 |
4.2 PIC18F2420外围电路设计 |
4.2.1 复位电路 |
4.2.2 晶振电路 |
4.2.3 编程调试接口 |
4.2.4 电源部分 |
4.3 模数转换电路 |
4.4 数据传输 |
4.4.1 传输方式的选择 |
4.4.2 USART模块介绍及其操作 |
4.4.3 通信协议 |
4.5 硬件电路实物图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GTK+的图形用户界面 |
5.1 需求分析 |
5.1.1 用户界面设计需求分析中考虑的因素 |
5.1.2 心震信号实时测量界面需求分析 |
5.2 嵌入式图形用户界面 |
5.2.1 嵌入式LINUX下的主流GUI系统 |
5.2.2 方案选择 |
5.3 GTK+简介 |
5.4 基于GTK+的图形界面编程 |
5.4.1 初始化主循环与退出 |
5.4.2 GTK+的信号、事件和回调函数机制 |
5.4.3 控件的组装与布局 |
5.5 心震信号实时显示界面主要控件的GTK+实现 |
5.5.1 菜单项 |
5.5.2 波形显示区 |
5.5.3 文本视图区 |
5.5.4 状态显示区 |
5.6 LINUX下串口编程 |
5.6.1 串口设置 |
5.6.2 读写串口 |
5.7 软件设计及实现 |
5.7.1 数据采集模块 |
5.7.2 数据处理模块 |
5.7.3 图形开发模块 |
5.7.4 控制模块 |
5.7.5 系统界面展示 |
5.8 IDE介绍 |
5.9 系统测试 |
5.9.1 周围有人走动或跺脚 |
5.9.2 轻敲试验床 |
5.9.3 心电信号波图 |
5.9.4 平静时心震信号波形 |
5.9.5 运动后的心震信号波形 |
5.9.6 带有干扰的心震信号波形 |
5.10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与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任意波形编辑软件波形显示及处理模块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2.1 任务需求分析及方案选择 |
2.1.1 需求分析 |
2.1.2 方案选择 |
2.1.3 开发工具简要介绍 |
2.2 任意波形编辑软件的总体设计 |
2.2.1 用户图形界面模型设计 |
2.2.2 软件功能模块的划分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任意波形编辑软件波形显示及处理模块设计 |
3.1 波形的产生方式 |
3.2 波形显示模块的设计 |
3.2.1 主界面波形显示模块的设计 |
3.2.2 波形预览模块的设计 |
3.3 波形编辑及数据处理模块的设计 |
3.3.1 波形序列组合功能的设计 |
3.3.2 波形平移翻转功能的设计 |
3.3.3 波形手动绘制功能的设计 |
3.3.4 波形算术处理功能的设计 |
3.3.5 波形缩放功能的设计 |
3.4 任意波形编辑软件辅助功能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任意波形编辑软件自定义控件的设计与实现 |
4.1 自定义控件的作用 |
4.2 GTK+自定义控件的创建 |
4.2.1 GTK+控件简介 |
4.2.2 实例结构与类结构 |
4.2.3 注册对象 |
4.2.4 信号的定义、发射与连接 |
4.2.5 其它函数的实现 |
4.3 自定义控件的具体设计和实现方法 |
4.3.1 自定义显示控件的设计 |
4.3.2 自定义文本输入控件的设计 |
4.3.3 自定义标尺的设计 |
4.3.4 自定义组合控件的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软件的测试与调试分析 |
5.1 软件测试的方法与结果分析 |
5.1.1 功能模块的测试 |
5.1.2 自定义控件的测试 |
5.1.3 系统联机测试 |
5.2 软件调试的方法与步骤 |
5.3 软件测试与调试的区别 |
5.4 调试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硕期间的研究成果 |
(9)基于Linux的嵌入式应用系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嵌入式系统概述 |
1.2.1 嵌入式系统的定义和特点 |
1.2.2 嵌入式技术的发展历史 |
1.3 嵌入式操作系统 |
1.3.1 常见嵌入式操作系统 |
1.3.2 在嵌入式应用系统上选择Linux |
1.4 嵌入式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的优势 |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功能简介 |
2.2 硬件选择 |
2.3 软件工作流程 |
3. 系统开发中硬件连接及开发工具 |
3.1 硬件环境 |
3.1.1 应用系统的交叉开发模式 |
3.1.2 硬件要求 |
3.1.3 现实硬件连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 |
3.2 系统开发中的软件工具 |
3.2.1 文本编辑器Vim |
3.2.2 制作系统开发的交叉编译工具链 |
3.2.3 应用系统开发辅助软件 |
4. 系统的嵌入式 Linux 环境构建及程序开发 |
4.1 基于Linux 的嵌入式编程基础 |
4.1.1 交叉编译工具常用选项简单说明 |
4.1.2 Makefile 简介 |
4.2 应用系统中的硬件接口操作 |
4.2.1 ADC 接口概述 |
4.2.2 ADC 接口的使用 |
4.2.3 ADC 接口数据采集的硬件操作 |
4.3 构建系统的嵌入式Linux 环境 |
4.3.1 编译U-Boot |
4.3.2 嵌入式Linux 内核的编译 |
4.3.3 构建嵌入式Linux 根文件系统 |
4.4 应用系统嵌入式终端的驱动开发 |
4.4.1 嵌入式Linux 应用系统驱动开发概述 |
4.4.2 开发A/D 数据采集应用系统中的驱动 |
5. 应用系统的 GUI 开发技术 |
5.1 Linux 的GUI 系统架构 |
5.2 嵌入式Linux 应用系统中的几种GUI |
5.3 GUI 的最终选择 |
5.4 Qtopia 移植 |
5.4.1 交叉编译、安装Qtopia2.2.0 |
5.4.2 在开发板上安装、运行Qtopia |
5.5 开发应用系统QT GUI 程序 |
6. 系统中嵌入式程序的调试技术 |
6.1 在VIM 中调用gdb 进行调试 |
6.1.1 对VIM 源码打vimgdb 补丁并编译安装 |
6.1.2 gdb 对嵌入式软件的调试模式 |
6.1.3 VIM 中调用gdb 做调试测试 |
6.2 使用strace 跟踪系统调用和信号 |
6.2.1 strace 移植 |
6.2.2 strace 程序调试测试 |
7. 系统测试与总结展望 |
7.1 系统测试 |
7.1.1 搭建测试环境 |
7.1.2 测试内容 |
7.2 测试与结果分析 |
7.3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跨平台工具软件在控制软件开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3.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控制软件跨平台开发之共性问题 |
2.1 跨平台软件开发由来 |
2.1.1 跨平台软件开发的介绍 |
2.1.2 跨平台软件的特点 |
2.2 跨平台软件开发之共性问题 |
2.2.1 处理器 |
2.2.2 定时器 |
2.2.3 网络接口调用 |
2.2.4 进程和线程 |
2.2.5 消息和信号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TK+及 GLib 简介 |
3.1 GTK+简介 |
3.1.1 GTK+的基础 |
3.1.2 GTK+的主要内容 |
3.2 Glib 库简介 |
3.2.1 Glib 库的基础类型 |
3.2.2 Glib 库对核心应用的支持 |
3.2.3 Glib 库的实用功能 |
3.2.4 Glib 库的数据类型 |
3.2.5 Glib 的对象系统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跨平台开发问题之 GTK+解决方法 |
4.1 跨平台软件开发的一般解决办法 |
4.1.1 不同硬件平台的跨平台软件的开发 |
4.1.2 不同操作系统平台的跨平台软件的开发 |
4.1.3 跨平台软件开发的一般解决方法的不足之处 |
4.2 跨平台软件开发之 GTK+解决方法 |
4.2.1 不同硬件平台的跨平台软件开发 |
4.2.2 不同操作系统平台的跨平台软件开发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例研究:基于 GTK+开发的跨平台多媒体控制软件 |
5.1 多媒体控制软件框架的设计和实现 |
5.1.1 XML 简介 |
5.1.2 XML 在多媒体控制软件图形界面开发中的应用 |
5.2 多媒体控制软件图形界面事件响应的设计和实现 |
5.2.1 图形界面的数据结构 |
5.2.2 图形界面的代码框架 |
5.2.3 跨平台编译的实现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基于GTK+库的GUI程序开发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GTK+的图像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田琳. 南京邮电大学, 2016(02)
- [2]现役缆索的移动式视频检测系统研究与开发[D]. 陈诚. 东南大学, 2016(03)
- [3]基于GTK+的分布式频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西强.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9)
- [4]面向Motif图形用户界面的自动化迁移与测试[D]. 张岩. 南京大学, 2013(08)
- [5]基于ARM的嵌入式Linux图形界面的研究与实现[J]. 许勇,陈蜀宇.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11(10)
- [6]精密控制震源发射信号设计和信号提取方法研究[D]. 崔仁胜.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2011(10)
- [7]心震信号的无感觉检测及实时显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刘宇. 东北大学, 2011(05)
- [8]任意波形编辑软件波形显示及处理模块设计[D]. 张文雯.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4)
- [9]基于Linux的嵌入式应用系统技术研究[D]. 何景波. 中北大学, 2009(11)
- [10]跨平台工具软件在控制软件开发中的应用[D]. 孙波. 上海交通大学, 2009(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