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Neuroprotection against apoptosis: what has it got to do with lithium, a mood stabilizing drug(论文文献综述)
朱立猛[1](2021)在《壳寡糖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效果评价及其机制初探》文中研究指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认知和记忆障碍。从被发现至今,人们对AD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众多研究数据表明,AD的发病可能由多种因素共同参与,导致其病程漫长,病理机制十分复杂,且尚未有根治的方法。现有药物主要是缓解症状,不能阻止或者逆转疾病的发展。由于病理机制不明确,导致传统的治疗策略很难有效控制或治愈包括AD在内的多种复杂疾病。近年来,AD的治疗策略也逐渐发生变化,从单一治疗策略到多环节整体观的治疗策略。相对于单一的治疗策略,多环节整体观的治疗可针对疾病的不同生理环节发挥作用并且具有不良反应少、疗效显着等优点。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由于生物利用度高、毒副作用小且大多具有多功能的特性而备受关注。因此,将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用于AD相关的治疗或许可以成为一种有效可行的策略。壳寡糖(Chitosan oligosaccharide,COS)是自然界中唯一带正电荷阳离子碱性氨基低聚糖,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在生物医药和功能食品领域表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且COS在过去的许多研究中都被证明具有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本论文通过细胞和动物实验,评价了 COS对于AD的改善作用,并探究了其相关作用机制,为合理地将COS用于AD的治疗提供一定理论依据。论文具体开展的工作如下:1)COS在过去的许多研究中都被证明具有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然而相关的研究存在许多不足。绝大多数的研究仅利用体外细胞模型进行相关实验验证,但是关于COS是否可以穿透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进入大脑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依然是个未知数。针对该问题,本研究构建了两种由单层微血管内皮细胞组成的体外BBB模型:静态Transwell模型和动态微流控芯片模型,并利用以上两种模型探究了 COS能否透过单层微血管内皮细胞构成的BBB。初步证明COS具有良好的BBB透过性,且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 transporterl,GLUT-1)是其通过BBB的转运载体之一。此外,利用荧光标记与活体成像联用的技术,在活体动物上验证了 COS可以透过BBB进入大脑。2)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Aβ)自聚集生成富含β-sheet结构的有序聚集体,是导致AD的罪魁祸首。因此,通过影响Aβ的聚集来降低Aβ诱导产生的神经毒性可能是治疗AD的一种有效途径。本研究发现COS可以通过影响Aβ42的聚集来降低其诱导产生的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的释放。其作用机制为:COS能够通过静电作用和疏水相互作用结合在Aβ42寡聚体上,结合后会进一步破坏β-sheet结构,并使其转变为β-turn和Coil结构。该变化会扰乱Aβ42自身所具有的分子内结合作用,破坏Aβ42寡聚体的固有结构,使其稳定性降低,进而促进已经聚集的Aβ42纤维体解聚。除此之外,COS的结合占据了 Aβ42聚集体表面的某些特定位点,导致Aβ42聚集过程中无法向正常方向延长,从而有效地抑制Aβ42的聚集。以上作用能够显着降低Aβ42诱导产生的神经毒性。此外,COS的该作用与其剂量、聚合度和脱乙酰度成正比,-NH2基团在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肠道菌群在AD的发生和发展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个性化益生元干预来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可能成为治疗AD的新方法。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探究了 COS能否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其代谢产物改善AD相关病理症状。结果表明,COS可以显着改善AD小鼠的认知和记忆功能损伤,降低Aβ引起的神经元凋亡和突触功能障碍。此外,COS治疗还可以重塑紊乱的肠道菌群,改善失衡的菌群代谢,修复受损的肠屏障,减轻外周慢性炎症。通过伪无菌小鼠和粪便菌群移植实验,我们发现COS或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整体协同改善AD小鼠的认知功能障碍。综上所述,本研究为将COS用于AD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李夏[2](2021)在《基于内质网自噬研究痛泻要方对IBS-D肝郁脾虚证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症状包括腹部不适并伴随与之相关的大便性状或频率的改变。IBS影响着全球4-10%的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IBS症状会反复发作和缓解,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IBS的发病在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和年轻成年女性中比普通人群更常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predominant diarrhea,IBS-D)是 IBS 中最常见的一个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复杂多样,目前也没有具体定论。生物-心理-社会概念认为,这种疾病是心理社会因素的产物,并在肠道生理病理相互作用的多个层面上发生改变。胃肠道动力异常,脑-肠神经系统调控功能异常,内脏超敏反应,肠道的感染与炎症反应,心理情绪改变,肠道微生态变化,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破坏等因素与之密切相关。肠道黏膜屏障损伤、肠道通透性增加为其主要的发病机制之一,各种病原体及毒素通过肠黏膜进入体内,引起一系列免疫反应。肠道黏膜通透性增加与内脏高敏感亦会相互作用,从而出现一系列腹痛、腹泻症状。内质网(endoplasmicreticulum,ER)是哺乳动物细胞内非常重要的细胞器之一,是新生跨膜蛋白和分泌蛋白脂质生物合成和折叠的关键部位。在多种应激因素的刺激下,可引起错误折叠蛋白在内质网中积累,进一步引发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反应,当ERS持续进行,未折叠及错误折叠蛋白过度堆积,细胞就会启动凋亡途径,影响肠道杯状细胞和潘氏细胞及其分泌功能,引起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及肠黏膜屏障损伤。ER自噬在ER稳态中发挥了作用,ER自噬可能通过缓解ERS所带来的肠道上皮细胞凋亡,对肠黏膜屏障起到了保护作用。因此,以内质网应激与自噬为切入点,研究肠道黏膜屏障的损伤机制,可以为治疗IBS-D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与方法。根据IBS-D的主要临床症状,可将其归属于中医“腹痛”“泄泻”的范畴,其临床中最常见的证型为肝郁脾虚证,而痛泻要方作为临床治疗IBS-D肝郁脾虚证的经典名方,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那么,痛泻要方缓解IBS-D症状的机制是什么,是否通过调控内质网自噬与应激来发挥作用,从而影响肠道黏膜屏障,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研究。第一部分临床研究研究目的观察痛泻要方治疗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明确血清中黏膜屏障损伤生物标记物及内质网应激标记蛋白GRP78在IBS-D患者中的表达情况,以及痛泻要方对血清中生物标记物的干预作用。研究方法采用探索性自身前后对照的试验方法。患者予痛泻要方颗粒1袋/次,2次/日,进行为期4周的治疗,停药4周后随访。以IBS-SSS量表、Bristol粪便性状量表作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以SF-36量表、功能性胃肠病PRO量表、中医症状积分量表作为次要疗效评价指标,对疗效进行评价;收集服药前(baseline)、服药后(week4)患者的血清和健康志愿者的血清,使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zonulin、I-FABP、DAO、IL-6、IL-8、IL-10、TNF-α的含量水平;通过收集IBS-D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肠道黏膜组织,使用HE染色法,观察病理变化;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内质网应激标志蛋白GRP78的表达。研究结果IBS-SSS 量表:基线(baseline)、服药中(week2)、服药后(week4)、随访期(week8)的IBS-SSS量表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Bristol 量表:基线(baseline)、服药中(week2)、服药后(week4)、随访期(week8)的Bristol量表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SF-36 量表:基线(baseline)、服药中(week2)、服药后(week4)、随访期(week8)的SF-36量表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一般健康状况(GH)、精力(VT)、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健康变化(HT)这7个维度的分值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躯体疼痛(BP)和社会功能(SF)分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性胃肠病PRO量表:基线(baseline)、服药中(week2)、服药后(week4)、随访期(week8)的功能性胃肠病PRO量表消化不良、全身状况、排便、心理、社会功能这5个维度的分值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流维度分值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状积分:基线(baseline)、服药中(week2)、服药后(week4)、随访期(week8)的中医症状积分在少腹拘急、体倦乏力、神疲懒言、自汗、头身肢体困倦的分值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余症状的分值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健康人结肠黏膜结构完整,上皮细胞之间连接紧密,腺体结构排列规则整齐,未见明显充血水肿、糜烂、溃疡。IBS-D患者结肠黏膜结构欠完整,黏膜增厚,腺体增生,黏膜下层血管扩张。血清Elisa检测:服药后(week4),与基线(baseline)相比,患者血清zonulin、I-FABP、DAO、IL-6、IL-8、TNF-α表达水平降低(P<0.001),IL-10表达水平上升(P<0.001);但服药后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血清zonulin、I-FABP、DAO、IL-6、IL-8、TNF-α、IL-10表达水平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BS-D患者组GRP78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结论1.痛泻要方在改善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的腹痛、腹胀程度及频率,粪便性状、生活质量及精神情绪等各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在改善中医症状少腹拘急、体倦乏力、神疲懒言、自汗、头身肢体困倦、脘胁胀痛、情绪抑郁或急躁、失眠、嗳气、食少纳呆、脘腹痞闷、畏寒肢冷等方面也有一定的疗效。2.IBS-D患者肠道组织中出现病理学改变,肠黏膜结构欠完整,黏膜增厚,腺体增生,黏膜下层血管扩张。血清中肠道通透性相关蛋白zonulin、I-FABP、DAO表达水平增加,肠道通透性增加。血清中IL-6、IL-8、TNF-α表达水平升高、IL-10的表达水平降低,表明肠道组织中存在低度炎症,紧密连接损伤的情况。痛泻要方干预后可以改善上述情况。3.IBS-D患者肠道组织中内质网应激标志蛋白GRP78表达升高,说明IBS-D患者肠道组织中持续发生内质网应激现象。第二部分在体实验研究研究目的明确痛泻要方对IBS-D肝郁脾虚证病证结合模型大鼠的干预效果;以内质网应激、内质网自噬为切入点,探讨痛泻要方改善肠道黏膜屏障及肠道通透性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采用新生大鼠母子分离法(neonatal maternal separation,NMS)+4%醋酸灌肠+慢性不可预知心理应激法的造模方法建立IBS-D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使用痛泻要方干预14天,以一般情况、体重、粪便含水量、腹壁回撤反射实验(abdominal withdrawal reflex,AWR)、进食量、抓力、糖水偏嗜实验、尿D-木糖含量、病理组织表现为观察指标,对模型建立及中药疗效进行评价。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结肠组织GRP78的表达;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结肠上皮细胞中内质网与自噬小体的位置与数量;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自噬小体与内质网共定位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各蛋白GRP78、Claudin-4、Occludin、LC3、p62、Beclinl、E-caderhin 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实验期间正常组大鼠毛质柔顺、色泽光亮、干净,精神状态良好,活动性好,粪便成枣核样。病证结合模型组大鼠毛色晦暗、干枯,精神状态欠佳,活动减少,粪便溏稀,肛周污渍明显。病证结合模型组大鼠与正常组大鼠相比,体重减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粪便含水量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档位AWR评分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进食量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抓力明显减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糖水偏嗜程度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尿D-木糖含量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使用痛泻要方干预14天后,与模型组相比,痛泻要方低剂量组大鼠体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痛泻要方低、中、高剂量组、阳性药物雷帕霉素组大鼠粪便含水量、AWR评分均降低;大鼠进食量、糖水偏嗜、尿D-木糖含量均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痛泻要方低、中剂量组、阳性药物雷帕霉素组大鼠抓力均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GRP78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痛泻要方低、中剂量组、雷帕霉素组GRP78光密度值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1);透射电镜下观察肠上皮细胞发现,痛泻要方低、中剂量组、雷帕霉素组内质网附近可见自噬小体,与正常组、病证结合模型组、3-MA组相比,自噬小体数量较多;免疫荧光双标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痛泻要方低、中剂量组、雷帕霉素组大鼠肠组织黏膜层Atg8表达升高,与内质网共定位现象增多。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病证结合模型组相比,痛泻要方低、中、高剂量组、阳性药雷帕霉素组GRP78的表达均具有下调趋势,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病证结合模型组相比,痛泻要方低、中、高剂量组、阳性药物雷帕霉素组 Claudin-4 蛋白、Occludin 蛋白、LC3-Ⅱ/Ⅰ蛋白比例、Beclin-1 蛋白、E-caderhin 蛋白的表达均具有上调趋势,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痛泻要方低、中、高剂量组、雷帕霉素组p62蛋白的表达量均具有下调趋势,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新生大鼠母子分离+4%醋酸灌肠+慢性不可预知心理应激三者叠加法建立的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符合IBS-D肝郁脾虚证的疾病和中医证候特征,是中药复方干预疗效观察及疾病证候机制研究的理想模型。2.痛泻要方可改善大鼠一般状态、体重、进食量、粪便含水量、肠道内脏敏感性、肠道通透性、粪便含水量。在改善肠道黏膜病理表现,缓解轻度炎症也起到一定的作用。3.痛泻要方可以调节内质网自噬水平,促进自噬小体的产生及内质网自噬,进而缓解内质网应激,起到对内质网稳态及细胞稳态的调节作用,抑制因内质网应激而引起的细胞凋亡,增强肠道黏膜屏障,降低肠道通透性。
王昊[3](2021)在《艾灸干预APP/PS1小鼠NLRP3炎症小体的炎症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病变类型,具有发病率高、危害大的特点,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或预防的方法。小胶质细胞是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挥免疫功能的细胞,在引发AD中起关键作用,被认为是淀粉样蛋白沉积、神经纤维缠结之外的第三病理特征。在Aβ斑块的刺激下,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激活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慢性神经炎症参与了 AD的发病机制。AD的症状在中医里可归属“呆证”、“善忘”、“文痴”等病症的范畴,其病机以脏腑虚衰为本,痰瘀致病为标。肾精亏虚,脑髓失充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艾灸可改善脑内氧化应激状态,下调细胞凋亡通路,延缓衰老,且艾灸已被证明可以调节免疫系统表现出良好的抗炎效果,这提示艾灸可能对AD脑内神经炎症也具有调控作用。因此,基于前期研究提出假说:艾灸可通过影响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小胶质细胞极化以调控阿尔茨海默病脑组织神经炎症反应,从而起到抗神经炎症抗AD的作用。目的观察艾灸干预对A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淀粉样蛋白沉积、小胶质细胞极化表现以及NLRP3炎症小体的影响,从神经炎症角度探讨艾灸防治AD的作用机制。方法24只6月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艾灸组,将12只野生型C57BL/6小鼠作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空白组小鼠:每天抓取,固定于小鼠固定器中,暴露于室内空气中;艾灸组小鼠每日抓取固定于小鼠固定器中,使用艾条对准小鼠关元穴处施灸。所有干预均为每日20 min,1周6次,共计8周。于第9周开始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Y迷宫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和旷场实验。在行为学实验结束后,经深度麻醉后,处死小鼠取出大脑皮层、海马组织,采用刚果红染色法检测海马淀粉样蛋白沉积斑块;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小胶质细胞表面蛋白CD11b、细胞极化标志物iNOS和Arg-1;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小胶质细胞M1型和M2型的标志物iNOS、IL-1β、Arg-1、CD206转录表达;使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技术观察各组小鼠海马NLRP3炎症小体上下游通路相关蛋白TLR4、NLRP3、ASC、Caspase-1、IL-1β、c-fos的相对表达情况。此外,设置24只6月龄APP/PS1小鼠随机分为艾烟组和香烟组,每日抓取固定小鼠,使用5~15mg/m3浓度的艾烟或香烟烟雾干预20min,1周6次,共计8周;使用刚果红染色、Western blot、免疫组化、ELISA等检测方法,对比艾烟和香烟干预对APP/PS1模型小鼠海马NLRP3炎症小体及血清TNF-α等炎症因子的影响。结果1.各组小鼠行为学实验结果:Morris水迷宫实验:模型组小鼠相比于同龄空白组小鼠记忆能力大幅下降,空间探索实验中表现为活动轨迹杂乱,缺少有目的性的在目标象限和平台所在区域探索,在平台区域游泳的路程和时间均显着低于其他2组小鼠表现(P<0.05);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小鼠逃避潜伏期、穿越平台区域次数、平台区域游泳时间等表现均显着优于模型组小鼠(P<0.05)。Y迷宫实验:小鼠连续进入3条臂的次数和自发交替率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空白组>艾灸组>模型组,空白组和艾灸组与模型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热图显示空白组小鼠在3条臂探索时间较为均衡,艾灸组小鼠停留在开放臂时间较多,而模型组则在3臂交汇中间区域和新异臂探索时间较多。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模型组小鼠表现出了明显的焦虑情绪,其探索开放臂的次数和时间均与空白组相比显着减少(P<0.05),在开放臂中的活动速度却比其他2组高(P<0.05)。艾灸组小鼠在本实验中表现优于模型组,活动轨迹和热图显示,空白组和艾灸组的小鼠仍有较多探索开放臂的活动,而模型组小鼠更倾向于在闭合臂内活动,较少活动至开放臂进行探索,通过开放臂时速度加快。旷场实验:模型组小鼠总活动距离最多(P<0.05),穿越中央区次数和在中央区停留的时间均比其他2组低(P<0.05),从活动轨迹和行动热图来看,空白组和艾灸组小鼠活动范围遍布观察箱,模型组小鼠活动量偏多,活动范围多在箱壁和角落附近,较少活动至中央区探索。2.各组小鼠刚果红染色、小胶质细胞极化结果:刚果红染色结果:模型组小鼠海马组织出现较多染成橘红色的Aβ沉淀颗粒,细胞排列散乱不规则,可见较多空隙,细胞凋亡坏死较严重。而艾灸组小鼠病理较模型组减轻,海马组织可见散在Aβ沉积颗粒,细胞排列较整齐,偶见神经元缺失造成的空隙。空白组小鼠海马组织中细胞轮廓清晰,形态正常,细胞排列整齐,有较少的橘红色Aβ沉淀颗粒。小胶质细胞极化结果:①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组小鼠CD11b与iNOS、Arg-1免疫荧光的表达情况,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iNOS表达量增多;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iNOS荧光表达降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Arg-1荧光表达有所增加;艾灸组与其余2组相比,Arg-1荧光表达显着增加。②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iNOS和IL-1β的mRNA相对表达量增多(P<0.05);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iNOS和IL-1β显着降低(P<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Arg-1的mRNA含量显着增多(P<0.05),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Arg-1的mRNA表达显着增高;与空白组相比,艾灸组小鼠CD206的mRNA含量显着增多(P<0.05)。3.各组小鼠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表达情况:Westernblot结果:各组小鼠海马NLRP3、ASC、Caspase-1蛋白表达进行比较,由高到低依次是模型组>艾灸组>空白组,模型组小鼠相较于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艾灸组小鼠相较于模型组蛋白量显着降低(P<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TLR4显着升高(P<0.05),艾灸组与模型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各组小鼠海马IL-1β、c-fos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小鼠相较于模型组蛋白量显着降低(P<0.05)。免疫组化结果:对各组小鼠NLRP3、ASC、Caspase-1、TLR4、IL-1β、c-fos表达的积分光密度(IOD)进行比较,由高到低依次是模型组>空白组>艾灸组,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IOD值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经过8周艾灸干预后,艾灸组IOD值显着降低(P<0.05)。4.艾烟与香烟干预对APP/PS1小鼠影响的对比:①各组小鼠海马刚果红染色显示,模型组与香烟组可见大量橘红色Aβ沉淀颗粒,香烟组细胞排列散乱不规则,可见较多空隙,细胞凋亡坏死严重;艾烟组可见散在Aβ沉积颗粒,细胞排列较整齐,偶见神经元缺失造成的空隙。②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由高到低依次是香烟组>模型组>艾烟组>空白组,与模型组相比,香烟组NLRP3、TLR4显着升高(P<0.05),Caspase-1、IL-1β差异不显着(P>0.05);艾烟组小鼠相较于模型组和香烟组NLRP3、Caspase-1、TLR4、IL-1β均显着降低(P<0.05)。③免疫组化IOD值进行比较,由高到低依次是香烟组>模型组>艾烟组>空白组,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和香烟组NLRP3、Caspase-1、TLR4、IL-1β均显着升高(P<0.05);艾烟组小鼠相较于模型组和香烟组IOD值均显着降低(P<0.05)。④ELISA法测各组小鼠血清结果显示,模型组、香烟组较空白组TNF-α、IL-8、CRP显着升高(P<0.05),艾烟组与香烟组相比,TNF-α、IL-8、CRP均显着下降(P<0.05)。结论1.艾灸可有效改善A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和情绪异常,减少Aβ沉积,使小胶质细胞活化得到抑制,促进具有抗炎保护神经作用的M2型小胶质细胞极化,提示艾灸可能具有抑制AD脑内神经炎症调控小胶质细胞极化的作用。2.艾灸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的表达,调控上游炎症因子,抑制了炎症级联反应,控制慢性神经炎症,从而起到保护神经的作用。3.与香烟烟雾对比,艾烟干预不会加剧AD病理变化,可以减轻APP/PS1小鼠海马Aβ沉积病理,抑制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的表达,降低了血清炎症标志物TNF-α、IL-8、CRP的表达水平。
侯雅静[4](2021)在《基于miR-29b抑制海马神经元凋亡探究逍遥散及芍药苷抗抑郁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一、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逍遥散及主要成分芍药苷基于miR-29b抑制海马神经元凋亡通路探究逍遥散抗抑郁的作用机制。应激引发抑郁样情绪可以诱导人类大脑或是哺乳动物大脑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这种凋亡同样会反向诱发抑郁样行为。MicroRNA(microRNA)是小的非编码RNA分子,会影响目标信使RNA的稳定性或降低其翻译效率,在哺乳动物体内超过一半的关键蛋白活性都可以受到MicroRNA的调控。miR-29b可以抑制BH3家族蛋白的翻译,从而防止凋亡刺激下的细胞死亡。仅含有Bcl-2同源结构域3分子(Bcl-2 Homology Domain 3 Only,BH3only)属于细胞凋亡的关键调节剂,主要功能涉及诱导线粒体释放细胞色素c,miR-29b通过靶向抑制BH3促凋亡基因家族的多个成员来介导抗凋亡功能。芍药苷是中医复方逍遥散的质控成分,是近年来发现具有抗抑郁潜质的天然分子,越来越多研究证实芍药苷具有抗炎、抗氧化和神经保护作用,可以预防甚至阻断由脂多糖(LPS)诱导的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本课题通过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法(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复制抑郁症肝郁脾虚型大鼠模型,LPS诱导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HT22细胞系凋亡,联用HPLC,中药小分子单抗,免疫荧光,qPCR等技术在体内外研究逍遥散基于miR-29b抑制海马神经元凋亡发挥抗抑郁作用机制,而芍药苷为关键药效成分。对于揭示逍遥散与肝郁脾虚证方证物质基础,明确成分芍药苷与调控靶点对应有重要意义。二、研究方法(1)体内实验共用75只SPF级雄性健康SD大鼠,体重范围200~240g,于清洁级动物房适应性饲养7天,饲养环境及条件:将5只大鼠放入一笼共同饲养,给予大鼠常规饲料及去离子水,室温控制在22±2℃,湿度保持在30%~40%,光照保持正常昼夜节律同时保证饲养环境安静。采用CUMS方法制作抑郁症大鼠模型。通过大鼠宏观表征、摄食量、体重、糖水偏好实验、旷场实验等对动物模型进行评价。冰上取海马,显微切割分区CA3,CA1及DG区,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29b,BIM,BID,BAX,Casp-9,Casp-3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其中四只大鼠灌注后取全脑,进行脱水包埋制备石蜡切片,通过TUNEL染色实验,观察抑郁症肝郁脾虚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情况。(2)体外实验采用中药小分子单抗连用HPLC技术制备逍遥散芍药苷敲除液,与逍遥散一同制成含药血清。在LPS诱导的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HT22细胞系凋亡模型中,验证芍药苷是逍遥散发挥抗凋亡神经保护作用的关键药效成分。用2.5%,10%逍遥散含药血清,单抗药液含药血清和含100,300,500μmol浓度芍药苷药物培养基干预HT22细胞系24小时后,用4μg/ml浓度LPS诱导HT22细胞凋亡,CCK8法筛选出最佳给药浓度,运用细胞流式技术检测凋亡比率,运用RT-q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miR-29b,BIM,BAX,Casp-9,Casp-3表达,运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BIM在凋亡神经元细胞中的阳性表达。(3)运用2.5%,10%逍遥散含药血清,10%单抗药液含药血清和10,100,300μmol浓度芍药苷药物培养基干预HT22细胞系24小时后,用4μg/ml浓度LPS诱导HT22细胞凋亡,运用细胞流式技术检测凋亡比率,运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BIM表达,运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BIM在凋亡神经元细胞中表达,观察不同药物浓度与BIM抑制关系。(4)基于慢病毒转染技术,通过300μmol浓度芍药苷药物培养基干预HT22细胞系24小时后,用4μg/ml浓度LPS诱导HT22细胞凋亡,运用细胞流式技术检测凋亡比率,运用qPCR方法检测BIM表达,运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BIM在凋亡神经元细胞中表达。三、研究结果(1)六周CUMS成功复制抑郁症动物模型,并伴有肝郁脾虚证候表征,采用TUNEL染色方法检测各组海马凋亡情况,发现抑郁症肝郁脾虚模型大鼠海马区发生神经元凋亡,尤以CA3区最为显着。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大鼠海马CA3区miR-29b及相关凋亡通路基因表达水平。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miR-29b表达下调,BID,BIM,BAX,Casp-9,Casp-3表达升高逍遥散均可以逆转这一趋势,芍药苷不能下调BIM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凋亡通路相关分子蛋白水平实验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 CA3 区 BIM,BID,BAX,Cleaved-Casp-9,Cleaved-Casp-3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逍遥散、芍药苷及氟西汀可以抑制其高表达。(2)体外实验,通过中药小分子单抗技术联合HPLC检测,逍遥散中芍药苷有效敲除率为95%。通过CCK8法筛选出逍遥散及芍药苷最佳给药浓度分别为10%和300μmol。细胞流式结果表明4μg/ml LPS诱导细胞凋亡,逍遥散,逍遥散芍药苷敲除液,芍药苷皆可以抑制凋亡。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miR-29b在LPS诱导的凋亡模型组中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各药物组对其均具有上调作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ab-PF及芍药苷组(PF)上调miR-29b mRNA表达水平较逍遥散含药血清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IM,BAX,Casp-9,Casp-3在凋亡细胞模型组中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细胞,逍遥散及Mab-PF含药血清对其均具有下调作用,芍药苷仅对BIM mRNA表达水平无调节作用。(3)逍遥散含药血清在10%浓度具有抑制LPS诱导的凋亡作用,芍药苷在100μmol以上浓度具有抗凋亡作用。逍遥散和芍药苷对BIM的抑制作用存在药物浓度依赖关系,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BIM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4)敲低miR-29bmRNA表达水平,BIM蛋白表达量升高,促进了细胞自发性凋亡。芍药苷可以靶向调控miR-29b,抑制BIM蛋白翻译,抗神经元凋亡。四、结论:(1)体内实验表明六周CUMS抑郁症大鼠模型存在海马神经元凋亡,且CA3区最为显着。(2)miR-29b在CUMS模型中存在基因水平表达下调,且逍遥散和芍药苷可以上调其表达,miR-29b是逍遥散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关键靶点。(3)体外实验表明逍遥散调控miR-29b抑制BIM的药效优于逍遥散芍药苷敲除组,表明在该机制作用中芍药苷发挥重要作用。(4)芍药苷可以靶向调控miR-29b,抑制BIM蛋白翻译,抗神经元凋亡。
曲苏晨[5](2021)在《开心散调控中枢神经炎症系统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开心散始载于唐代孙思邈所着的《备急千金要方》,由人参、远志、石菖蒲、茯苓组成。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根据辨证论治的需要,开心散形成了多种配伍比例,用于轻度与中度抑郁症的临床治疗。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开心散可显着缓解动物抑郁样行为,其作用机制与神经递质与神经营养因子调控密切相关。同时,课题组还筛选获得了开心散抗抑郁功效物质,并筛选获得了成分配伍组合。现代研究发现中枢神经炎症与抑郁症的发病密切相关,抑郁症患者脑内小胶质细胞过度激活,释放炎症因子进而损伤神经元是抑郁症重要的病理机制。本论文拟基于慢性压力应激抑郁动物模型,评价开心散调控中枢神经炎症抗抑郁效用。同时构建小胶质细胞激活模型与神经元炎性损伤模型,探索开心散调控中枢神经炎性损伤抗抑郁的具体作用机制。最后,基于上述动物模型与细胞模型,评价开心散抗抑郁功效物质组合调控中枢神经炎症抗抑郁的效用与作用机制。论文共分为四个章节,内容如下:一、文献研究1.从现代医学与中医药学两方面,对抑郁症的病理、病机及治疗手段进行综述。2.从中枢神经炎症机制与中枢神经炎症调控物质两方面,对中枢神经炎症的具体机制进行综述。3.梳理开心散抗抑郁作用机理与开心散药味成分调控中枢神经炎症文献,对开心散抗抑郁效用机制与功效物质进行综述。二、开心散调控中枢神经炎症抗抑郁的动物模型效用评价与机制研究1.开心散调控中枢神经炎症抗抑郁行为学评价为了考察开心散调控中枢神经炎症抗抑郁效用,通过构建小鼠慢性压力应激模型,以糖水偏嗜率、小鼠悬尾不动时间与小鼠游泳不动时间作为行为学评价指标,发现开心散各配伍比例均有良好的抗抑郁作用,其中D-652具有较强的缓解动物抑郁样行为作用趋势。2.开心散调控中枢神经炎症抗抑郁生化指标评价基于小鼠慢性压力应激模型,评价开心散对小鼠海马区炎症因子释放与小胶质细胞状态的调控作用。研究发现开心散下调海马区炎症因子表达,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探讨炎症信号通路相关作用机制,发现开心散调控中枢神经炎症与下调TLR4受体表达和抑制NF-кB信号通路激活有关。对小鼠海马区进行TUNEL染色,发现开心散可以抑制小鼠海马区神经元凋亡,抑制Caspase通路的激活。三、开心散调控中枢神经炎症抗抑郁的细胞模型效用评价与机制研究1.基于小胶质细胞的开心散调控中枢神经炎性因子表达的作用机制研究。为了考察开心散抗炎效用与具体作用机制,构建LPS激活小胶质细胞炎症因子表达模型,发现开心散可抑制TLR4/IKK/NF-кB信号通路的激活,阻止NF-кB蛋白入核识别相应DNA序列,进而抑制炎症因子的编码与释放。TLR4作为小胶质细胞探测脑内微环境变化的感受器,则受PI3K/Akt/FoX01通路调控。当细胞感受LPS刺激时,PI3K/Akt激活受抑制,FoXO1入核识别相应DNA序列后,编码小胶质细胞上TLR4受体蛋白的表达,此过程可被开心散抑制。与此同时选取TLR4与NF-кB入核阻断剂,对小胶质细胞内炎症因子表达的受体与相关信号通路进行阻断,确认开心散调控炎症因子的释放与TLR4/IKK/NF-кB信号通路有关。2.基于神经元细胞的开心散抗神经元炎性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为了考察开心散抗神经元炎性损伤的作用机制,构建神经元炎性损伤细胞模型,发现开心散可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凋亡蛋白Caspase-3的表达发挥抑制神经元凋亡的作用。四、开心散功效物质组合调控中枢神经炎症抗抑郁效用评价与作用机制研究1.开心散功效物质组合调控中枢神经炎症抗抑郁动物模型研究为了考察开心散功效物质组合抗抑郁效用,构建小鼠慢性压力应激模型从糖水偏嗜率、小鼠悬尾不动时间与小鼠游泳不动时间三种行为学指标入手,发现开心散功效物质组合可以缓解小鼠抑郁样行为。检测小鼠海马区炎症因子的表达,发现开心散功效物质组合可下调炎症因子的表达,开心散功效物质组合具有调控中枢神经炎症抗抑郁的效用。2.开心散功效物质组合调控中枢神经炎症细胞模型研究为了研究开心散功效物质组合调控中枢神经炎症的作用机制,构建LPS激活小胶质细胞炎症因子表达模型,发现开心散功效物质组合可下调炎症因子表达。同时构建神经元炎性损伤细胞模型,发现开心散功效物质组合给药后可对抗神经元细胞炎性损伤。本研究揭示了开心散调控中枢神经炎症抗抑郁的作用机制与功效物质基础,可为开心散的临床应用与产品开发提供更多现代科学证据与支撑。
赵龙[6](2020)在《针刺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应及中枢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临床研究,客观评价针刺内关和郄门穴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探索针刺内关和郄门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调整,为临床的运用提供科学依据。以健康者和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脑功能磁共振为研究的技术手段,观察疾病和健康不同状态下脑功能活动的差异和治疗前后脑功能网络连接的变化,探讨针刺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的中枢响应特征,为针刺治疗该病中枢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临床疗效研究本研究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的方法,通过随机数字将符合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纳入标准的65例患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成2组,即电针组和非电针组。两组均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针刺双侧内关和郄门穴,每日针刺1次,每次30分钟,每周治疗6天,共治疗2周。在针刺前后分别采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患者的临床症状、情绪状态、心率变异性(HRV)、生活质量进行评估,以评价针刺内关和郄门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2.中枢机制研究依据纳入、排除标准,随机选取性别、年龄基本匹配的健康者8人、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2人(电针组12人,非电针组10人),进行脑部fMRI扫描,根据局部一致性(ReHo)分析方法,比较不同机体状态(健康和疾病状态)脑功能活动的差异。电针组和非电针组,于基线期和治疗后各进行脑部fMRI扫描,扫描按照BOLD-fMRI、3D-T1WI、针刺治疗30min、BOLD-fMRI的顺序进行,根据局部一致性(ReHo)和种子点功能连接分析法,观察针刺内关和郄门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疾病的即时效应及长期效应。通过比较经针刺治疗前后脑功能活动变化和脑功能网络连接的差异,探讨针刺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的中枢调节机制。结果:临床研究1.基线比较:所纳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等人口统计学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SAQ总分及其五个维度评分、SDS评分、SAS评分和心率变异性(SDNN、SDANN、rMSSD、PNN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电针组疗效分析结果:电针组治疗后,SAQ五个维度评分及SAQ总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在身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满意程度、疾病认知程度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SDS、SAS量表评分有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变异性(SDNN、SDANN、rMSSD、PNN50)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3.非电针组疗效分析结果:非电针组治疗后,SAQ五个维度评分及SAQ总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在身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程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疾病认知程度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SDS、SAS自评量表评分有显着改善(P<0.05);心率变异性中SDNN、SDANN、rMSSD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PNN50治疗前后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亦有增高趋势。4.两组结果比较:两组治疗后SAQ评分中在心绞痛稳定状态方面,电针组优于非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P<0.05)。在SAQ总分、身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度、疾病认知程度方面,电针组和非电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SDS、SAS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后心率变异性相关时域指标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制研究1.基线比较: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受试者在中央后回,右侧缘上回、左内侧额上回、左侧颞下回,左侧顶下缘角回、右侧补充运动区、右侧丘脑、左内侧和旁扣带回、左侧顶上回、右背外侧额上回、右侧角回和左侧楔前叶的ReHo信号高于健康者。这些脑区与疼痛、情绪、定向网络相关。2.治疗后ReHo 比较:2.1电针组:在静息状态下,治疗前相比,在右侧颞中回、左侧内侧和旁扣带回、左内侧额上回ReHo值降低。在右侧枕上回、右侧顶上回和右侧顶下缘角回出现ReHo值升高。2.2非电针组:在静息状态下,治疗前对比:在左内侧和旁扣带脑回、右侧颞下回ReHo信号出现降低。在右侧顶上回、左侧枕上回、右侧枕上回ReHo信号出现升高。2.3组间比较:在静息状态下,电针组在右侧角回、左侧顶上回、右侧中央后回ReHo信号高于非电针组;在左侧内侧额上回、左侧颞中回ReHo信号低于非电针组。3.治疗2周后脑功能网络连接的研究:以左内侧额上回、左内侧和旁扣带脑回、右顶上回作为种子点探索全脑FC变化。3.1电针组治疗2周后FC变化脑区:经治疗电针组在左侧缘上回、左侧顶下缘角回与左内侧额上回FC增强;在右侧中央前回、左侧补充运动区与左内侧和旁扣带回FC增强;在右侧缘上回和右侧额中回与右侧顶上回FC增强。3.2非电针组治疗2周后FC变化脑区:经治疗非电针组左背外侧额上回与左内侧额上回FC增强,右枕上回与左内侧和旁扣带回FC增强;与右侧顶上回FC无显着差异。3.3电针组与非电针组脑功能网络连接差异脑区:治疗后电针组在右侧眶部额上回、右侧颞中回、左侧内侧和旁扣带回与左内侧额上回FC增强;在右侧内侧和旁扣带脑回、左侧内侧额上回、右侧颞下回、左侧前和旁扣带脑回、左侧角回、右侧中央后回与左内侧和旁扣带回FC增强;与右侧顶上回FC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4.针刺内关和郄门即时效应脑功能网络连接的差异4.1电针针刺内关和郄门即时效应FC变化的脑区:电针针刺内关和郄门后在右侧颞下回、左侧枕中回、右侧丘脑、右侧三角部额下回、左侧舌回、右侧距状裂周围皮层与左内侧额上回FC增强;在左侧眶部额下回、右侧背外侧额上回、左侧背外侧额上回、左侧中央后回与左内侧和旁扣带脑回FC减弱,在左侧舌回、右侧枕中回、右侧楔前叶、左侧内侧额上回、左侧前扣带和旁扣带脑回、右侧枕上回、左侧内侧额上回与左内侧和旁扣带脑回FC增强;在右侧中央旁小叶、左侧额中回与右侧顶上回FC减弱,在左侧颞中回与右侧顶上回FC增强。4.2非电针针刺内关和郄门即时效应FC变化的脑区:非电针针刺内关和郄门后在左侧额中回、左侧背外侧额上回、左侧补充运动区、左侧内侧和旁扣带回与左内侧额上回FC减弱;在右侧缘上回、右侧额中回、右侧枕上回、左侧中央后回与左内侧和旁扣带脑回FC减弱,在左侧梭状回与左内侧和旁扣带脑回FC增强;在左侧背外侧额上回与右侧顶上回FC减弱。结论:1.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针刺内关和郄门穴可以改善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有助于调整患者的情绪状态,改善心脏自主神经的功能,且电针治疗优于非电针治疗。2.与健康者相比,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多个与疼痛、情绪调控和定向网络相关的脑区存在局部一致性异常。3.针刺内关和郄门配穴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的靶点可能位于“疼痛矩阵”的内侧额上回、扣带回,影响内侧痛觉系统及阻断疼痛下行传导通路,达到镇痛的效果;通过调节扣带回、额上回、颞中回,颞下回来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4.针刺内关和郄门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不是由单一脑区的调节,而是由多个有功能联络的脑区所构成的复杂网络相互作用、整合来完成。针刺内关和郄门穴不仅能够加强默认网络与疼痛、情感相关脑区的连接,同时也能加强感觉运动网络与疼痛相关脑区的连接。电针治疗的脑功能连接强度总体高于非电针治疗。5.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存在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异常,靶向性调节扣带回和前额叶这两个脑区,可能是针刺内关和郄门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调节的重要机制。
潘雪[7](2020)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与心理应激相关性及补肾解郁调冲法干预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系统查阅、整理国内外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相关文献,并通过对PCOS与心理应激相关性的分析阐释,为临床诊治PCOS提供参考依据及新思路。2通过横断面研究分析PCOS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以慢性心理应激为切入点,对各中医证型与生活质量、心理状态及人格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PCOS中医各证型与慢性心理应激的关系,明确“肾虚肝郁”在PCOS中的重要病机作用,为中医辨证治疗提供理论基础。3应用来曲唑联合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CUMS)法建立动物模型证实慢性心理应激对PCOS的重要影响;以此模型为研究对象,结合生殖与心理应激方面指标,探讨补肾解郁调冲方对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疗效机制;以内质网应激(ERS)诱导的卵巢颗粒细胞凋亡通路PERK-ATF4-CHOP为研究新靶点,探讨补肾解郁调冲方对PCOS合并慢性应激大鼠的疗效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对309例PCOS患者的临床信息进行采集及整理;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SDS)、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焦虑及抑郁情绪变化、人格特征进行调查;分析PCOS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及不同证型PCOS患者在生活质量、心理健康、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性;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肾虚肝郁型PCOS与发病相关因素、焦虑抑郁情况及人格特征的依存关系。2实验研究以CUMS方法模拟慢性心理应激,以来曲唑构建PCOS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慢性应激组(CUMS)、PCOS组、PCOS合并慢性应激组(PCOS+CUMS)。以行为学、卵巢组织病理学、血清性激素、海马组织神经递质等为指标进行模型对比及评价。应用PCOS+CUMS动物模型进行疗效机制研究。除正常组外,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达英-35组、单纯补肾(即补肾)组、补肾解郁调冲(即补肾解郁)低、中、高剂量组。进行行为学检测,测定各组大鼠卵巢体积、卵巢质量;以HE染色观察卵巢组织病理形态;ELISA法测定血清LH、FSH、FT水平;HPLC-ECD测定海马组织中NE、5-HT 及 5-HIAA 水平。选取补肾解郁低、中、高剂量组中疗效较佳的组别与其余各组进行疗效机制研究,以Tunel法检测卵巢颗粒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GRP78、CHOP蛋白在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及定位;Western Blot法检测卵巢组织中CHOP、GRP78、PERK、ATF4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临床研究(1)本研究有效病例为309例,27-33岁年龄段患者所占比例最高(55.34%),文化程度以大专及以上为主(91.26%),脑力劳动者居多(75.4%);肥胖患者占比为36.89%,67.96%的患者无运动习惯,月经紊乱者占比为95.47%,有不孕病史者占29.13%,其中原发性不孕者占不孕症患者的64.44%,继发性不孕者为35.56%;(2)309例PCOS患者中,肾虚肝郁证占比最高(37.22%),其次为痰瘀互结证(23.30%)、脾虚痰湿证(20.39%)、肾虚血瘀证(19.09%);(3)不同证型间文化程度、工作性质、BMI存在差异(p<0.05);大专及以上者在肾虚肝郁证中占比最高(95.65%);脑力劳动者在肾虚肝郁证、脾虚痰湿证中占比较高,分别为80.95%、80.87%;脾虚痰湿证、痰瘀互结证PCOS患者BMI高于肾虚肝郁证、肾虚血瘀证(p<0.05);(4)在SF-36方面,总体健康(GH)、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活力(VT)维度得分较低;存在焦虑状态者占PCOS患者总人数的28.8%,抑郁状态者占40.13%;(5)不同中医证型在VT及MH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肾虚肝郁证VT维度及MH维度得分低于脾虚痰湿证(p<0.05);肾虚肝郁型PCOS患者SF-36心理健康总分低于其余3个证型,SAS及SDS评分高于其余3个证型(p<0.05);(6)各中医证型间EPQ-RSC中E、N、P维度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虚痰湿证的E维度得分最高,肾虚肝郁证最低;肾虚肝郁证的N、P维度得分最高,脾虚痰湿证最低;(7)进一步对中医证型占比最高之肾虚肝郁证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文化程度、工作性质、BMI、抑郁情况、神经质N与肾虚肝郁证有关(p<0.05)。年龄偏小(以34-40岁为参照)、体重偏低(以超重、肥胖为参照)、抑郁状态与肾虚肝郁证呈正相关;高中及中专学历(以大专及以上为参照)、工作以体力劳动为主(以无业参照)、情绪稳定或人格为神经质中间型(以情绪不稳定者为参照)与肾虚肝郁证呈负相关。2实验一PCOS组、PCOS+CUMS组大鼠体质量、血清FT水平、LH/FSH比值高于空白组(p<0.05);PCOS+CUMS组较PCOS组卵巢组织多囊样改变更加明显;CUMS组、-PCOS+CUMS组大鼠水平运动得分、垂直运动得分、蔗糖偏嗜度及海马组织中NE、5-HT含量低于空白组(p<0.05),5-HIAA含量、5-HIAA/5-HT比值高于空白组(p<0.05);3实验二(1)体质量、卵巢体积及卵巢质量: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左侧卵巢体积及卵巢质量较正常组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达英-35组、补肾组及补肾解郁中剂量组大鼠体质量明显降低(p<0.05),补肾解郁中剂量组大鼠左侧卵巢体积及卵巢质量明显减小(p<0.05);(2)卵巢组织病理学:模型组可见多个囊状扩张卵泡,颗粒细胞排列松散,层数减少;补肾解郁中、高剂量组可见正常形态的卵泡及黄体,囊性扩张卵泡少见,颗粒细胞排列整齐,层数较模型组增多;(3)性激素:模型组大鼠LH、FT水平及LH/FSH比值较正常组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达英-35组及补肾解郁中剂量组大鼠FT水平明显降低(p<0.05),达英-35组及补肾解郁中、高剂量组大鼠LH水平、LH/FSH比值明显降低(p<0.05);补肾组在LH水平方面较模型组降低(p<0.05);4实验三(1)行为学:模型组大鼠水平、垂直运动得分及蔗糖偏嗜度低于正常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及补肾解郁中剂量组大鼠水平运动得分明显升高(p<0.05);各治疗组大鼠垂直运动得分、蔗糖偏嗜度虽与模型组无显着差异(p>0.05),但补肾解郁中剂量组、补肾组大鼠垂直运动得分较治疗前呈升高趋势;补肾解郁中剂量组蔗糖偏嗜度升高幅度最大;(2)神经递质:模型组大鼠NE、5-HT含量较正常组降低,5-HIAA含量升高(p<0.05),而5-HIAA/5-HT比值呈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及补肾解郁各剂量组NE含量明显升高(p<0.05),各治疗组大鼠5-HT、5-HIAA含量及5-HIAA/5-HT比值与模型组无显着差异(p>0.05),补肾解郁中剂量组5-HT含量最高,补肾解郁高剂量组5-HIAA含量最低;5实验四(1)颗粒细胞凋亡情况: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较正常组卵巢颗粒凋亡指数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达英-35组及补肾解郁中剂量组大鼠卵泡凋亡指数明显降低(p<0.05);(2)GRP78、CHOP、PERK、ATF4蛋白表达:模型组大鼠卵巢组织中GRP78、CHOP蛋白主要表达于颗粒细胞层中;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GRP78、CHOP、ATF4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模型组PERK蛋白表达水平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达英-35组、补肾组及补肾解郁中剂量组GRP78、ATF4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补肾解郁中剂量组CHOP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各治疗组PERK蛋白表达水平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过文献综述,PCOS是一种生殖功能障碍与代谢异常并存的内分泌紊乱性疾病,心理应激在PCOS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医药在治疗PCOS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应结合心理应激因素进一步研究中医药治疗PCOS的作用机制及优势。2临床研究证实,肾虚肝郁证是PCOS常见的中医证型;肾虚肝郁型PCOS患者存在更大的精神压力及心理负担,且易具有内向,情绪不稳定,焦虑紧张等人格倾向,“肾虚肝郁”与PCOS患者的慢性心理应激状态具有密切关联;年龄偏小、体重偏低、存在抑郁状态、情绪不稳定者辨证为肾虚肝郁证的可能性更大,临证治疗中应重视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3来曲唑联合CUMS诱导的PCOS合并慢性应激状态动物模型较传统PCOS模型大鼠卵巢病理改变、内分泌及行为学变化、神经递质方面更贴近临床,可作为研究PCOS合并心理应激的病理及药效学机制的可靠动物模型,并进一步证实了慢性心理应激与PCOS相互影响。4补肾解郁调冲方可促进模型大鼠体内生殖内分泌环境恢复平衡,促进卵泡发育及排卵,改善行为学表现;该方的疗效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模型大鼠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抑制PERK-ATF4-CHOP信号通路,下调GRP78表达,进而延缓ERS介导的卵巢颗粒细胞凋亡有关。
张晔[8](2020)在《白藜芦醇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及抑郁样行为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去除大鼠双侧卵巢造成雌激素减退以建立大鼠骨质疏松及抑郁样行为模型;以不同剂量的白藜芦醇灌胃,观察其对于去卵巢后造成的大鼠骨质疏松以及抑郁样行为的改善作用,并对其产生改善绝经后骨质疏松及抑郁样行为的可能机制进行探讨。方法:体内实验:1.SPF级健康6月龄SD雌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去除大鼠双侧卵巢建立模型:(1)假手术组;(2)模型组;(3)白藜芦醇低剂量组:白藜芦醇50mg/kg每天灌胃;(4)白藜芦醇中剂量组:白藜芦醇100 mg/kg每天灌胃;(5)白黎芦醇高剂量组:白藜芦醇200 mg/kg每天灌胃;(6)雌激素组:17β-雌二醇0.8mg/kg每天灌胃。药物干预12周后进行标本取材:比较体重及子宫重量;取长骨行显微CT、HE染色进行形态学比较;取大鼠血清,ELISA检测骨转化指标物;2.在药物干预前及干预结束后均进行动物行为学的检测;在药物干预结束后取血清、大脑各脑区行ELISA检测相关神经递质;体外实验:1.培养成骨前体细胞MC3T3-E1细胞,加入成骨诱导液进行诱导分化,以不同浓度的白藜芦醇进行干预,诱导分化培养21天,以茜素红染色比较钙结节数目;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总蛋白中ERK/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2.培养神经元样细胞PC12细胞,以皮质酮干预模拟抑郁细胞模型,以白藜芦醇不同浓度干预,流式凋亡试剂盒检测PC12细胞凋亡,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结果:1.去除双侧卵巢12周后,去卵巢大鼠出现骨质疏松,白藜芦醇干预可减少去卵巢大鼠骨丢失,以低、中剂量组为明显。体外实验中,白藜芦醇可以增加MC3T3-E1细胞活性,可以促进其成骨分化;不同浓度白藜芦醇干预后,ERK1/2、β-catenin、BMP-2、p-ERK1/2 蛋白表达增加,其中以白藜芦醇 10μmol/L、20μmol/L组明显;同时白藜芦醇10μmol/L、20μmol/L组干预后LPL、GSK-3β和PPAR-γ蛋白表达下调。表明白藜芦醇改善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可能与白藜芦醇调控ERK/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以促进成骨细胞分化有关。2.去除双侧卵巢12周后大鼠表现出抑郁样行为,白藜芦醇干预对大鼠的抑郁样行为表现出改善作用;与模型组相比较,白藜芦醇干预后大鼠血清、海马脑区、前额叶脑区5-HT含量升高,海马、前额叶脑区GABA含量升高,Glu含量降低;细胞实验显示:白藜芦醇可提高皮质醇干预的神经元样细胞PC12抑郁细胞模型的细胞活性,减轻皮质醇造成的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白藜芦醇调控凋亡相关蛋白减轻皮质醇造成的细胞损伤有关。结论:单纯的雌激素减退可以造成大鼠骨质疏松及抑郁样行为同时发生,而白藜芦醇的干预,可同时起到骨保护及抗抑郁作用,抗骨质疏松作用机制与其调控ERK/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成骨细胞生成有关:其抗抑郁作用与其提高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以及减轻高皮质醇水平造成的细胞凋亡损伤有关。
黄海金[9](2020)在《氟比洛芬酯对烧伤SD大鼠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烧伤是毁灭性的伤害,通常会导致高发病率、情绪低落以及生活质量的下降。除了紧张的即时护理外,烧伤通常还需要进行长期治疗、多次门诊就诊(换药等)以及多次重建性外科手术和住院治疗,这些与烧伤有关的健康后果通常会给烧伤受害者及其家人带来额外的社会经济负担。热损伤促进组织炎症和疼痛,这是很难控制的。已有研究表明,麻醉和镇痛可以影响大鼠烧伤模型的结果。不同的外周机制似乎与烧伤疼痛有关,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大量的临床前期研究和一些回顾性临床证据表明,麻醉可能损害认知能力。越来越多的临床前期研究证据表明麻醉剂是神经元发育和功能强大的调制器,可能导致有害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究氟比洛芬酯是否足以减少烧伤引起的痛觉和炎症,以及对早期认知的影响,阐明氟比洛芬酯治疗大鼠热损伤模型、减轻早期认知功能损伤的分子机理。研究目的:POD是老年患者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在非心脏手术后的老年患者中,POD的发生率为3.6%-28.3%。氟比洛芬酯理论上通过抑制烧伤局部的炎症反应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反应、减轻疼痛,减少认知功能损伤的发生。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研究氟比洛芬酯对老年SD大鼠烧伤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为临床烧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损伤的防治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实验一:氟比洛芬酯对烧伤大鼠早期认知和炎症的影响研究方法:通过构建老年大鼠烧伤模型,利用HE染色判断模型是否成功,实验分组为:1)正常对照组(Contro1);2)烧伤模型组(Model);3)氟比洛芬酯低剂量处理组(5mg/kg);4)氟比洛芬酯中剂量处理组(10mg/kg);5)氟比洛芬酯高剂量处理组(15mg/kg)。将各组大鼠(n=6)按上述分组处理,正常对照组不做烧伤处理。建模前30分钟/建模后24h给药,第3天处死大鼠。利用Von Frey法测量各组大鼠在烧伤后12、24、36、48、60、72h的机械痛阈值,评价大鼠疼痛行为学;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大鼠的空间记忆和学习能力;HE染色检测各组皮肤和海马组织的病理结果;ELISA检测各组血清中TNF-α、CINC-1、IL-6和IL-1β表达水平;TUNEL染色检测各组海马组织凋亡的结果。研究结果:模型建造成功。烧伤SD大鼠经氟比洛芬酯处理治疗后,烧伤引起的游滞区组织的表皮层变薄、真皮层结构肿胀、胶原结构改变、局部炎症浸润、组织破坏等损伤倾向有所减轻,并随剂量增加,这一作用更加明显。给予氟比洛芬酯处理治疗后,大鼠机械痛阈值较模型组显着升高(P<0.05),各剂量处理组组间差异不显着。Morris水迷宫实验显示,烧伤使大鼠空间记忆和学习能力下降,而氟比洛芬酯处理治疗后,大鼠的空间记忆和学习能力有所改善。海马HE染色结果显示烧伤使大鼠海马组织出现病理改变,经氟比洛芬酯处理治疗后,海马病理学改变有所改善,但各剂量处理组组间差异不明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TNF-α、CINC-1、IL-6和IL-1β含量都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氟比洛芬酯处理组的TNF-α、CINC-1、IL-6和IL-1β含量都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剂量处理组组间差异不显着。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大鼠海马组织凋亡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氟比洛芬酯处理治疗组的大鼠海马组织凋亡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氟比洛芬酯高剂量处理组(15mg/kg)下降最为明显。研究结论:氟比洛芬酯处理后抑制了炎症因子TNF-α、CINC-1、IL-6和IL-1β的表达,缓解痛觉过敏,减轻大鼠早期认知功能损伤。实验二:氟比洛芬酯影响烧伤大鼠早期认知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通过构建老年大鼠烧伤模型,利用HE染色判断模型是否成功,实验分组为:1)正常对照组(Control);2)烧伤模型组(Model);3)氟比洛芬酯低剂量处理组(5mg/kg);4)氟比洛芬酯中剂量处理组(10mg/kg);5)氟比洛芬酯高剂量处理组(15mg/kg)。建模前30分钟/建模后24h给药,根据实验一中机械痛阈值的结果,选择造模后48h处死各组大鼠(n=6)。HE染色检测各组皮肤和海马组织的病理结果;qPCR检测各组BDNF、Caspase3、GFAP和MMP9的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组BDNF的表达和定位情况;Westernblot检测各组BDNF、Caspase3、p38和p-p38蛋白表达水平。研究结果:模型建造成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的BDNF、Caspase3、GFAP和MMP9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并且BDNF、caspase3和p-p38的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氟比洛芬酯处理治疗组海马组织的BDNF、Caspase3、GFAP和MMP9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下降,并且BDNF、caspase3和p-p38的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剂量处理组组间的BDNF、Caspase3、GFAP和MMP9的mRNA表达水平及BDNF、caspase3和p-p38的蛋白表达水平差异不显着。研究结论:氟比洛芬酯通过抑制烧伤SD大鼠p38信号通路,使BDNF、Caspase3、GFAP和MMP9的mRNA表达及BDNF、caspase3和p-p38的蛋白表达下降,从而减轻大鼠早期认知功能损伤。
李艳霞[10](2020)在《HtrA2/Omi功能异常与帕金森病DA神经元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主要探讨PD模型中HtrA2/Omi功能异常与DA神经元凋亡、内质网应激及Wnt信号通路相关性的分子机制,并评估干预HtrA2/Omi、Wnt、GSK3β等分子靶点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1.采用6羟基多巴胺(6-OHDA)干预PC12细胞,构建PD细胞损伤模型,观察6-OHDA诱导下细胞形态学变化。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筛选最佳造模浓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流式细胞法检测细胞的凋亡率。利用Western Blot免疫印迹(WB)技术检测内质网应激及凋亡相关蛋白α-syn、CHOP、Grp78、active caspase3、XIAP和TH等蛋白水平的改变。siRNA慢病毒转染沉默HtrA2/Omi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沉默效率。WB法检测细胞内质网应激、凋亡蛋白、Wnt通路蛋白。2.CCK8法筛选Ucf101(HtrA2/Omi的特异抑制剂)的最佳浓度。WB法检测Ucf101对PD模型细胞的内质网应激的影响;采用脑立体定位技术右侧黑质致密部(SNc)和中脑腹侧被盖(VTA)两点注射6-OHDA法,建造PD大鼠模型。分别于术后2周、3周、4周腹腔注射阿扑吗啡(APO),诱导动物的旋转行为。WB法检测HtrA2/Omi、activate Caspase3、α-syn,内质网应激、凋亡相关蛋白等蛋白的表达。Ucf101持续干预大鼠4周,观察大鼠的行为,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中脑组织TH的表达。WB法检测大鼠中脑组织HtrA2/Omi、TH表达、内质网应激、凋亡相关蛋白及Wnt通路蛋白的表达。3.WB法分析PD细胞模型的Wnt通路蛋白的表达;CCK8法筛选最佳的Wnt1蛋白浓度,流式细胞术检测Wnt1蛋白对PD模型细胞凋亡的影响,WB法检测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的表达;CCK8法筛选最佳的LiCL(GSK3β特异抑制剂)浓度,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TH、Wnt1的表达。结果:1.细胞存活率与6-OHDA呈时间剂量依赖性下降的趋势,60μM时细胞的存活率为51.37±2.83%,选择60μM作为6-OHDA-PD细胞模型的造模浓度。PD模型细胞0-24h HtrA2/Omi表达呈升高趋势。与对照组比较,α-syn、Bip/Grp78、CHOP、active caspase3的表达上调,P<0.05;凋亡抑制蛋白(XIAP)的表达下调,P<0.05,模型组的凋亡率明显升高。沉默HtrA2/Omi基因,HtrA2/Omi mRNA的表达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细胞组比较,HtrA2/Omi基因沉默组细胞凋亡率升高,α-syn、Bip/Grp78、CHOP、active caspase3的表达上调,P<0.05;凋亡抑制蛋白(XIAP)的表达下调,P<0.05,加剧了6-OHDA对细胞的内质网应激损伤。GSK3β磷酸化分子tyr216/Ser9比值升高,Wnt通路受抑制。2.Ucf101的干预浓度,2.5uM使细胞活力明显升高,10uM、20uM均使模型细胞活力下降,P<0.05。2.5uM Ucf101可降低模型细胞的凋亡率,10uM Ucf101可加剧模型细胞的凋亡。2.5uM Ucf101预处理PD模型细胞,内质网应激标志分子Bip/Grp78和CHOP的表达下降,P<0.05;Ucf101可改善PD大鼠APO诱导的旋转行为,中脑TH表达增加。Ucf101减少PD大鼠中脑α-syn的积聚,降低ERS水平,下调caspase3,上调TH和XIAP,保护DA神经元。PD大鼠的Wnt-3α、β-catenin下调,p-GSK3β(ser9)/p-GSK3β(tyr216)的比率降低。Ucf101上调PD大鼠的Wnt-3α、β-catenin和p-GSK3β(ser9),下调p-GSK3β(tyr216)。Ucf101激活PD大鼠DA神经元的Wnt通路,降低GSK3β的活性,保护DA神经元。3.PD模型细胞24h内的p-GSK3β(ser9)、β-catenin、p-Akt的表达呈下降趋势,p-GSK3β(Tyr216)的表达呈上升趋势。6-OHDA抑制了Wnt通路的激活,升高GSK3β的活性。CCK8法筛选Wnt1的最佳浓度为100ng/mL,Wnt1使PD模型细胞的Bip/Grp78和CHOP的表达明显降低。Wnt1可减缓6-OHDA所致的内质网应激及凋亡。LiCL的最佳浓度为2mM,LiCl可使模型细胞的存活率增高,上调Wnt和TH的表达,激活了Wnt信号通路,减轻6-OHDA导致的细胞损伤。结论:1.6-OHDA使体内和体外PD模型上调α-syn、HtrA2/Omi、ER应激及凋亡相关蛋白,抑制Wnt通路,激活GSK3β,促进DA神经元凋亡;2.沉默HtrA2/Omi基因可加剧PD模型细胞的ER应激及凋亡,进一步抑制Wnt通路,激活GSK3β,加重细胞损伤;3.轻度抑制HtrA2/Omi能缓解6-OHDA所致的ER应激,减轻DA神经元的凋亡,激活Wnt通路,抑制GSK3β,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价值;4.Wnt1缓解PD模型细胞的ERS,减少细胞凋亡;LiCl下调模型细胞的ERS,减少细胞凋亡,抑制GSK3β,激活Wnt通路,具有一定的神经修复价值;5.证明HtrA2/Omi功能异常与ERS在PD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Wnt通路及Wnt、GSK3β等分子在细胞凋亡的级联反应中起关键作用,可能作为PD研究及治疗的靶点。
二、Neuroprotection against apoptosis: what has it got to do with lithium, a mood stabilizing drug(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Neuroprotection against apoptosis: what has it got to do with lithium, a mood stabilizing drug(论文提纲范文)
(1)壳寡糖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效果评价及其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引言 |
1.1 阿尔茨海默病概述 |
1.2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
1.2.1 Aβ级联假说 |
1.2.2 Tau蛋白假说 |
1.2.3 胆碱能假说 |
1.2.4 氧化应激假说 |
1.2.5 微生物感染性假说 |
1.2.6 微生物-肠-脑轴假说 |
1.3 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现状 |
1.3.1 胆碱酯酶抑制剂 |
1.3.2 NMDA受体拮抗剂 |
1.3.3 靶向Aβ的治疗 |
1.3.4 靶向tau蛋白的治疗 |
1.3.5 针对神经炎症的治疗 |
1.3.6 靶向肠脑轴的治疗 |
1.3.7 天然产物在AD治疗上的应用 |
1.4 壳寡糖概述 |
1.4.1 COS的制备和分离纯化 |
1.4.2 COS及其衍生物在神经保护中的潜在应用及机制 |
1.4.3 COS的吸收和代谢 |
1.5 立题依据和研究思路 |
1.5.1 立题依据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第2章 壳寡糖的血脑屏障透过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和设备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试剂 |
2.2.3 实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COS的制备 |
2.3.2 微流控芯片的制造与组装 |
2.3.3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血脑屏障微系统建立 |
2.3.4 Transwell血脑屏障模型构建 |
2.3.5 表观渗透率检测 |
2.3.6 免疫荧光染色 |
2.3.7 体外模型探究COS能否透过血脑屏障 |
2.3.8 COS的荧光标记 |
2.3.9 动物活体成像验证COS能否透过血脑屏障 |
2.4 实验结果 |
2.4.1 COS的脱乙酰度 |
2.4.2 COS的聚合度分布 |
2.4.3 Transwell血脑屏障模型 |
2.4.4 微流控芯片血脑屏障模型 |
2.4.5 动物活体成像 |
2.5 小结与讨论 |
第3章 壳寡糖通过影响Aβ聚集减轻其介导的神经毒性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和设备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试剂 |
3.2.3 实验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单一聚合度的壳寡糖的制备 |
3.3.2 Aβ42蛋白预处理 |
3.3.3 Aβ42样品制备 |
3.3.4 COS影响Aβ聚集的体系设置 |
3.3.5 ThT荧光实验 |
3.3.6 刚果红染色实验 |
3.3.7 圆二色光谱实验 |
3.3.8 透射电镜观察Aβ的聚集形态 |
3.3.9 微量热涌动仪检测COS与Aβ的互作 |
3.3.10 分子动力学模拟模型和参数 |
3.3.11 细胞培养 |
3.3.12 MTT检测细胞活力 |
3.3.13 细胞凋亡检测 |
3.3.14 氧化应激水平检测 |
3.3.15 细胞RNA提取 |
3.3.16 实时荧光定量PCR |
3.3.17 荧光染色定量分析方法 |
3.3.18 数据统计和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4.1 COS对Aβ42的聚集抑制效果 |
3.4.2 COS对Aβ42纤维状聚体的分解作用 |
3.4.3 TEM观察COS对Aβ42聚集体形貌的影响 |
3.4.4 COS对Aβ42二级结构转化的影响 |
3.4.5 不同DP的COS对Aβ42二级结构转化的影响 |
3.4.6 不同DDA的COS对Aβ42二级结构转化的影响 |
3.4.7 COS与Aβ42的相互作用研究 |
3.4.8 不同DP的COS与Aβ42的相互作用 |
3.4.9 不同DDA的COS与Aβ42的相互作用 |
3.4.10 分子动力学模拟探究COS影响Aβ42聚集的分子机制 |
3.4.11 COS对Aβ42聚集引起的细胞毒性的影响 |
3.4.12 COS对Aβ42诱导产生的小胶质细胞功能紊乱的影响 |
3.5 小结与讨论 |
第4章 壳寡糖对AD模型小鼠认知功能的改善及其相关机制探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和设备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试剂 |
4.2.3 实验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Aβ42寡聚体制备 |
4.3.2 AD小鼠模型构建 |
4.3.3 Morris水迷宫实验 |
4.3.4 旷场实验 |
4.3.5 新物体识别实验 |
4.3.6 抗生素混合剂处理获得伪无菌小鼠 |
4.3.7 粪便菌群移植 |
4.3.8 组织样品的采集与储存 |
4.3.9 血清中和脑组织匀浆中的炎症因子检测 |
4.3.10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
4.3.11 免疫荧光染色 |
4.3.12 免疫荧光染色定量分析方法 |
4.3.13 结肠组织的RNA提取 |
4.3.14 实时荧光定量PCR |
4.3.15 16S rRNA V3和V4区扩增子测序 |
4.3.16 生物信息学分析 |
4.3.17 非靶代谢组分析 |
4.3.18 统计分析 |
4.4 实验结果 |
4.4.1 AD小鼠模型构建 |
4.4.2 COS对AD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
4.4.3 COS对AD小鼠脑内反应性胶质细胞增生的影响 |
4.4.4 COS对AD小鼠海马区神经元的影响 |
4.4.5 COS对AD小鼠突触功能损伤的影响 |
4.4.6 COS对AD小鼠肠道屏障完整性的影响 |
4.4.7 COS对AD小鼠肠道炎症的影响 |
4.4.8 COS对AD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
4.4.9 COS对AD小鼠肠道菌群物种组成的影响 |
4.4.10 COS对AD小鼠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的影响 |
4.4.11 肠道菌群在COS治疗中的作用 |
4.5 小结与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引言 |
5.2 研究结论 |
5.3 本论文创新点 |
5.4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基于内质网自噬研究痛泻要方对IBS-D肝郁脾虚证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1: 内质网在IBS-D肠道黏膜屏障损伤中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2: 从“肝脾”论治IBS-D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第一章 痛泻要方治疗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临床疗效观察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二章 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肠道通透性及内质网应激的变化情况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二部分 在体实验研究 |
第一章 IBS-D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建立与痛泻要方疗效评价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二章 痛泻要方通过内质网自噬影响肠黏膜屏障的作用机制研究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节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3)艾灸干预APP/PS1小鼠NLRP3炎症小体的炎症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小胶质细胞和NLRP3炎症小体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 |
1.神经炎症在AD发病机制中的核心地位 |
2.小胶质细胞与AD神经炎症 |
3.NLRP3炎症小体与AD神经炎症 |
4.思考与展望 |
综述二 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机制研究进展 |
1.中医学对AD的认识 |
2.针灸治疗AD的机制研究 |
3.思考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艾灸对APP/PS1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情绪的影响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1.实验动物 |
2.材料 |
3.方法 |
4.数据统计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1.Morris水迷宫实验 |
2.Y迷宫 |
3.高架十字迷宫 |
4.旷场实验 |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
1.Morris水迷宫 |
2.Y迷宫 |
3.高架十字迷宫 |
4.旷场实验 |
5.动物模型 |
第二章 艾灸对APP/PS1小鼠海马区淀粉样斑块及小胶质细胞M1、M2表型的影响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1.实验动物 |
2.材料 |
3.方法 |
4.数据统计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1.体重与脑器官系数 |
2.小鼠脑淀粉样斑块病理 |
3.小胶质细胞极化及表型 |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艾灸对APP/PS1小鼠海马NLRP3炎症小体及其通路的影响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1.实验动物 |
2.材料 |
3.方法 |
4.数据统计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1.Western blot结果 |
2.免疫组化结果 |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
1.艾灸与NLRP3炎症小体 |
2.艾灸关元穴治疗“痴呆”的中医学探讨 |
第四章 艾烟、香烟对APP/PS1小鼠海马及血清炎症影响的对比研究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1.实验动物 |
2.材料 |
3.方法 |
4.数据统计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1.刚果红染色结果 |
2.Western blot结果 |
3.免疫组化结果 |
4.ELISA结果 |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基于miR-29b抑制海马神经元凋亡探究逍遥散及芍药苷抗抑郁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综述一、Micro RNA、海马损伤与抑郁症发病机制现代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中西药及天然分子化合物抗抑郁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实验一、逍遥散及芍药苷抗抑郁症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机制研究 |
前言 |
1. 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建立与评价 |
2. 抑郁症大鼠海马CA3区miR-29b和神经元凋亡通路基因表达变化及逍遥散、芍药苷调节作用 |
3. 抑郁症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凋亡通路蛋白表达变化及逍遥散、芍药苷调节作用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基于miR-29b抑制凋亡途径探究LPS诱导HT22细胞凋亡模型中芍药苷在逍遥散中的关键作用 |
前言 |
1. HT22细胞系凋亡模型的建立与评价及逍遥散含药血清、逍遥散芍药苷敲除液(Mab-PF)含药血清和芍药苷最佳给药浓度筛选 |
2. LPS诱导HT22细胞系凋亡模型miR-29b,线粒体凋亡通路基因表达水平及逍遥散,Mab-PF,芍药苷调节作用 |
3. HT22细胞系凋亡模型线粒体凋亡通路蛋白表达水平及逍遥散,Mab-PF,芍药苷的调节作用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梯度浓度逍遥散、芍药苷对miR-29b靶向基因BIM蛋白抑制作用研究 |
前言 |
1. 细胞流式检测LPS诱导HT22细胞系凋亡比率及各浓度药物组干预作用 |
2. 梯度逍遥散、芍药苷对miR-29b靶向基因BIM蛋白抑制作用研究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基于慢病毒转染技术研究芍药苷靶向调控miR-29b抑制BIM蛋白表达作用 |
前言 |
基于慢病毒转染研究研究芍药苷靶向调控miR-29b抑制BIM蛋白表达作用 |
参考文献 |
结语 |
展望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开心散调控中枢神经炎症系统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抑郁症病理与治疗研究进展 |
一、抑郁症的现代医学认知 |
二、抑郁症的中医药学认知 |
第二节 中枢神经炎症研究进展 |
一、中枢神经炎症机制研究进展 |
二、中枢神经炎症调控物质研究进展 |
第三节 开心散抗抑郁效用机制研究进展 |
一、开心散抗抑郁机理研究进展 |
二、开心散药味成分调控中枢神经炎症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开心散调控中枢神经炎症抗抑郁动物模型效用评价与作用机制研究 |
第一节 开心散抗抑郁效用行为学评价 |
第二节 开心散调控中枢神经炎症抗抑郁的生化指标评价 |
第三节 开心散调控中枢神经炎症抗抑郁的作用机制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开心散调控中枢神经炎症抗抑郁细胞模型效用评价与机制研究 |
第一节 基于小胶质细胞的开心散调控中枢神经炎性因子表达作用机制研究 |
一、小胶质细胞炎性因子表达细胞模型构建 |
二、开心散调控小胶质细胞炎性因子表达效用评价 |
三、开心散调控小胶质细胞炎性因子表达作用机制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基于神经元细胞的开心散抗神经元炎性损伤作用机制研究 |
一、神经元炎性损伤细胞模型构建 |
二、开心散调控神经元炎性损伤效用评价 |
三、开心散调控神经元炎性损伤作用机制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开心散功效物质组合调控中枢神经炎症抗抑郁效用评价与作用机制研究 |
第一节 开心散功效物质组合调控中枢神经炎症抗抑郁的动物模型研究 |
第二节 开心散功效物质组合调控中枢神经炎症抗抑郁的细胞模型研究 |
一、开心散功效物质组合调控小胶质细胞炎性因子表达研究 |
二、开心散功效物质组合调控神经元炎性损伤研究 |
参考文献 |
结语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针刺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应及中枢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冠脉临界病变西医研究进展 |
1. 冠脉临界病变的定义及性质 |
2. 临界病变的评估 |
3. 发病机制 |
4. 冠脉临界病变的进展与病变形态的关系 |
5. 冠脉临界病变西医治疗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冠脉临界病变的中医认识与治疗 |
1. 冠脉临界病变的中医认识 |
2. 冠脉临界病变的中医治疗方法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应用fMRI技术研究针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枢机制的可行性 |
1. fMRI技术为针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针灸机制的研究提供可视化手段 |
2. 目前针刺fMRI研究常用的试验设计模式 |
3. 心脑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是“心脑同治”理论的体现 |
4. 目前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相关脑区存在异常 |
5. 针刺改善心肌缺血有自身的优势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针刺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应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4 结果 |
5. 讨论 |
6.小结 |
第二部分 针刺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脑中枢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研究流程图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语 |
1.结论 |
2.本研究的创新点 |
3.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多囊卵巢综合征与心理应激相关性及补肾解郁调冲法干预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患病情况 |
2 病因 |
3 发病机制 |
4 临床表现 |
5 并发症 |
6 诊断标准 |
7 治疗 |
8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学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认识 |
1 病名源流 |
2 中医病因病机 |
3 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
4 中医治疗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多囊卵巢综合征与心理应激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1 PCOS发病的社会心理因素 |
2 PCOS患者的心理特征 |
3 心理应激与PCOS之间的内分泌关联 |
4 心理障碍是PCOS的重要并发症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心理社会因素、人格特征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证型与心理应激的相关性 |
前言 |
1 研究材料 |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补肾解郁调冲方干预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慢性应激大鼠疗效机制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慢性应激状态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补肾解郁调冲方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慢性应激大鼠卵巢形态学、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补肾解郁调冲方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慢性应激大鼠行为学、海马神经递质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补肾解郁调冲方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慢性应激大鼠卵巢PERK-ATF4-CHOP凋亡通路的影响PERK-ATF4-CHOP凋亡通路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研究总结 |
2 创新点 |
3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8)白藜芦醇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及抑郁样行为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白藜芦醇对去卵巢大鼠骨形态学及骨转化指标的影响 |
第一节 实验材料及方法 |
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第二节 实验结果 |
1. 白藜芦醇干预后对大鼠体重及子宫重量的影响 |
2. 白藜芦醇干预后对大鼠骨形态的影响 |
3. 白藜芦醇干预后对大鼠血清骨转化标志物的影响 |
第三节 讨论 |
第二章 白藜芦醇对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 |
第一节 实验材料及方法 |
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分析 |
第二节 实验结果 |
1. 白藜芦醇对MC3T3-E1细胞活性的影响 |
2. 白藜芦醇对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 |
3. 白藜芦醇对MC3T3-E1细胞ERK/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 |
第三节 讨论 |
第三章 白藜芦醇对去卵巢大鼠抑郁样行为及神经递质的影响 |
第一节 实验材料及方法 |
1. 主要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分析 |
第二节 实验结果 |
1. 白藜芦醇可改善去卵巢大鼠抑郁样行为 |
2. 白藜芦醇可升高血清5-HT、脑内5-HT和GABA含量,降低Glu的含量 |
第三节 讨论 |
第四章 白藜芦醇对皮质酮诱导神经元样细胞PC12细胞细胞损伤的影响 |
第一节 实验材料及方法 |
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数据统计分析 |
第二节 实验结果 |
1. 白藜芦醇可增加皮质酮处理的PC12细胞活性 |
2. 白藜芦醇可减少皮质嗣处理后的PC12细胞凋亡 |
3.白藜芦醇对皮质酮处理的PC12细胞Bcl-2、BAX及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三节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贡献和创新点 |
不足和展望 |
博士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9)氟比洛芬酯对烧伤SD大鼠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背景 |
研究意义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1 烧伤 |
1.2 严重烧伤对认知的影响 |
1.2.1 烧伤治疗过程中麻醉对认知障碍的影响 |
1.2.2 烧伤引起的炎症对认知障碍的影响 |
1.3 烧伤疼痛管理 |
1.3.1 疼痛管理的问题 |
1.3.2 烧伤疼痛的治疗 |
1.3.3 未来的疼痛目标和考虑因素 |
1.4 本研究选择氟比洛芬酯的原因 |
第二部分 氟比洛芬酯对烧伤大鼠早期认知和炎症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技术路线图 |
2.3 材料与方法 |
2.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3.2 实验动物 |
2.4 实验数据统计 |
2.5 结果 |
2.5.1 HE染色判断模型 |
2.5.2 疼痛行为学改变 |
2.5.3 Morris水迷宫结果 |
2.5.4 各组大鼠皮肤组织病理结果 |
2.5.5 各组TNF-α、CINC-1、IL-6和IL-1β表达结果 |
2.5.6 各组大鼠海马组织病理结果 |
2.5.7 各组大鼠海马组织凋亡结果 |
2.6 讨论 |
2.7 结论 |
第三部分 氟比洛芬酯影响烧伤大鼠早期认知的分子机制 |
3.1 引言 |
3.2 技术路线图 |
3.3 材料与方法 |
3.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3.2 实验动物 |
3.4 实验数据统计 |
3.5 结果 |
3.5.1 HE染色判断模型 |
3.5.2 各组大鼠海马组织基因mRNA表达水平 |
3.5.3 各组大鼠海马组织BDNF蛋白的表达 |
3.5.4 各组大鼠海马组织caspase3、p38和p-p38蛋白的表达 |
3.6 讨论 |
3.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
1. POCD的临床诊断 |
2. POCD的发病机制与相关学说 |
2.1 炎症反应 |
2.2 中枢胆碱能系统功能降低 |
2.3 突触修饰假说 |
2.4 蛋白异常学说 |
3. POCD与循环标致物 |
3.1 炎性因子 |
3.2 S-100蛋白 |
3.3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 |
3.4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n factor, BDNF) |
3.5 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 CRP) |
3.6 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等位基因 |
3.7 微RNA(microRNA, miRNA) |
3.8 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 |
3.9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 |
POCD的影响因素 |
1. 疼痛与镇痛 |
2. 麻醉药 |
3. 麻醉方式 |
4. 年龄 |
5. 手术因素 |
6. 麻醉深度 |
7. 其他因素 |
治疗与预防 |
1. 右美托咪定 |
2. 利多卡因 |
3. 乌司他丁 |
4. 磷酸肌酸钠 |
5. 环氧酶抑制剂 |
6. 中医药方面 |
小结 |
参考文献 |
(10)HtrA2/Omi功能异常与帕金森病DA神经元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HTRA2/OMI沉默在PD细胞模型中对DA神经元凋亡的机制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细胞实验方法 |
1.3 HtrA2/Omi基因沉默实验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HTRA2/OMI功能抑制在PD模型中对DA神经元凋亡的机制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内容 |
1.2 实验条件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WNT信号通路功能改变与PD模型细胞凋亡的相关性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内容 |
1.2 实验条件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四、Neuroprotection against apoptosis: what has it got to do with lithium, a mood stabilizing drug(论文参考文献)
- [1]壳寡糖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效果评价及其机制初探[D]. 朱立猛.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1(01)
- [2]基于内质网自噬研究痛泻要方对IBS-D肝郁脾虚证的作用机制[D]. 李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艾灸干预APP/PS1小鼠NLRP3炎症小体的炎症机制研究[D]. 王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基于miR-29b抑制海马神经元凋亡探究逍遥散及芍药苷抗抑郁作用机制[D]. 侯雅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开心散调控中枢神经炎症系统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D]. 曲苏晨.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6]针刺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应及中枢机制研究[D]. 赵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多囊卵巢综合征与心理应激相关性及补肾解郁调冲法干预的实验研究[D]. 潘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白藜芦醇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及抑郁样行为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张晔.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9]氟比洛芬酯对烧伤SD大鼠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黄海金. 南昌大学, 2020(08)
- [10]HtrA2/Omi功能异常与帕金森病DA神经元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D]. 李艳霞.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