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因重组P450酶系在药物体外肝代谢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兰,张丹参[1](2020)在《药物体外肝代谢研究方法》文中研究指明体外代谢研究对阐明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有重要意义。常见的体外肝代谢研究方法有肝微粒体体外温孵法、肝细胞体外温孵法、肝灌流技术、肝组织切片技术、基因重组P450酶系等。药物体外肝代谢不能全面反映体内药物的综合代谢情况,与体内的真实代谢情况存在差异,今后需结合体内实验等方法来完善药物在体内外的药物代谢转运的研究。目前肝灌流技术和基因重组P450酶系等体外肝代谢研究方法对设备、实验操作成本、数据处理技术等要求较高,其运用和推广仍然受到一定的约束和限制,今后需建立简单、快速、经济、高效的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由于药物体外肝代谢对新药研究与开发、正确指导临床合并用药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该文将对其进行重点论述。
刘玉婷[2](2020)在《益气健脾药对配伍药物吸收代谢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以黄芪-附子、白术-马钱子为例》文中指出益气健脾药药性多为甘温,中药配伍减毒理论认为甘能缓能和,能够制约附子、马钱子等有毒药物的毒性和峻烈之性。现代医学理论认为配伍减毒的理论依据为中药进入体内,经过生物转化后以原形或代谢物存在,且二者比例变化与其配伍存在一定对应关系。因此,配伍减毒的机理不单是药物固有的药理药剂性质的变化,更表现在药物生物药剂学性质的相互影响上。课题组前期已有研究表明,黄芪能通过抑制毒性中药活性成分的肠吸收降低其毒性,那么配伍引起活性成分代谢的变化是否是其减毒的另一个生物药剂学环节,益气健脾药白术能否产生相同的效应呢,因此,本文将从甘缓配伍理论的机制进行考察,选用黄芪-附子、白术-马钱子为模型,通过模型药配伍和对毒性中药吸收、代谢及药代动力学的影响着手,进一步研究其配伍减毒机理,发掘益气健脾药配伍应用的共性与个性,阐明中药配伍理论的科学内涵。1.黄芪活性成分对附子生物碱的Ⅰ相酶代谢动力学的影响考察本章采用体外孵育技术,以附子6种生物碱为考察对象,利用底物消除法考察毛蕊异黄酮和黄芪甲苷对附子生物碱在大鼠和人肝微粒体中的酶代谢动力学影响。结果显示,附子生物总碱在人肝微粒体中代谢参数Km、Vmax和Clint分别为62.51μM、1.33μmol/(min?mg protein)、0.021min/mg,且随着毛蕊异黄酮和黄芪甲苷浓度的增加,附子生物碱代谢率也随之降低,Vmax、Km和Clint也显着下降,表明黄芪甲苷和毛蕊异黄酮可抑制附子生物碱的代谢,有效减缓附子在肝脏中的清除。同时,6种生物碱均经过Ⅰ相代谢酶代谢,可以进一步开展关于附子生物碱的Ⅰ相代谢研究。2.附子代谢表型研究为了阐明附子代谢机制,进一步了解药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化及预测药物相互作用,同时为附子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应用LC-MS技术,结合化学抑制剂法和重组酶孵育法,两种方法共同鉴定参与对附子6种生物碱RLM/HLM代谢的CYP450酶表型。化学抑制剂试验结果显示,除CYP2D6抑制剂对BAC、CYP1A2抑制剂对BAC、HA、CYP2C19抑制剂对BHA、MA、AC,CYP2C9抑制剂对HA抑制率较低外,6种生物碱的代谢转化率均随5种选择性抑制剂的增加有明显下降,以CYP3A4最为显着,抑制率约为30%。与CYP450重组酶的温孵反应中,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6种生物碱均可被重组酶CYP3A4和CYP2D4消除,CYP1A2可催化3种双酯型生物碱和BHA消除,CYP2C19可消除BHA、MA、AC,CYP2C19可代谢MA、AC。综合化学抑制剂和c DNA重组酶试验表明附子6种生物碱均可经CYP3A4代谢,CYP2D6参与了BHA、BMA、HA、MA的代谢,CYP1A2参与AC的代谢,CYP2C9参与MA和AC的代谢,CYP2C19参与BHA和MA的代谢。3.毛蕊异黄酮和黄芪甲苷代谢表型及毛蕊异黄酮对CYP450酶活性影响研究为了进一步探讨黄芪抑制附子代谢机理,本章首先进行了黄芪活性成分毛蕊异黄酮和黄芪甲苷的代谢表型研究,发现毛蕊异黄酮主要由CYP3A4、CYP2D6、CYP1A2代谢,而黄芪甲苷的代谢仅有前两种亚型酶参与。以不同浓度毛蕊异黄酮与探针药物在大鼠和人肝微粒体中共孵育,观察毛蕊异黄酮对各酶的作用情况,结果在两种肝微粒体中,毛蕊异黄酮对酶活性的影响明显不同,尤其是CYP3A4酶,在大鼠肝微粒体中为诱导作用,诱导率为20%,而在人肝微粒体中却相反,其余4种亚型酶在大鼠和人肝微粒体中均被抑制,但抑制程度不同。毛蕊异黄酮对人肝微粒体中CYP2C9、CYP2C19、CYP3A4酶有一定抑制作用,IC50值分别29.8、87.2、40.12μM,对CYP1A2、CYP2D6的IC50值大于100μM,抑制作用较弱。IC50 Shift试验中,毛蕊异黄酮对人肝微粒体的抑制为可逆性抑制,抑制类型研究结果显示,发现它对CYP1A2为反竞争性抑制,对CYP2C19、CYP2C9为非竞争性抑制,对CYP2D6为竞争性抑制,对CYP3A4为竞争性抑制,Ki值分别为61.2、85.0、30.0、65.0和24.9μM,结合IC50和Ki值可以看出,毛蕊异黄酮不易于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且会与附子生物碱竞争CYP3A4酶代谢。毛蕊异黄酮和黄芪甲苷代谢表型及毛蕊异黄酮对CYP450酶活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毛蕊异黄酮能够通过抑制CYP酶活性,或和附子竞争CYP3A4酶,相对减少附子生物碱的代谢,这将导致血药浓度升高,不利于减附子毒性。4.黄芪对附子生物碱药代动力学影响研究黄芪能同时抑制附子的吸收和代谢,这对于体内血药浓度会产生相反的效应,因此本章采用LC-MS法测定大鼠单次给药后不同时间血浆中药物浓度,研究黄芪-附子配伍对附子6种生物碱的大鼠药代动力学的影响。并运用DAS 3.3求算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SPSS 13.0软件分析附子配伍黄芪前后主要药动学参数差异。结果配伍黄芪后,6种生物碱的AUC(0-t)和AUC(0-∞)均显着降低,除HA外的5种生物碱的CLz/F升高;3种单酯型生物碱Cmax降低,Tmax延长;BMA和MA的分布容积(Vz/F)增大。表明黄芪可以抑制附子生物碱的吸收,诱导附子生物碱向全身分布,并加快附子生物碱在体内的消除。5.白术抑制马钱子吸收的机理研究在前期研究白术可抑制马钱子吸收,且马钱子中马钱子碱和士的宁的转运方式以被动转运为主的基础上。本章首先运用Caco-2细胞Transwell跨膜转运模型研究了马钱子活性成分的吸收机理,结果显示,加入LPS、EDTA-2Na两种紧密连接开放剂和P-gp抑制剂后,BRU和STR的Papp均有显着性增加,说明马钱子中BRU和STR的吸收机制可以通过细胞旁途径吸收转运,且其被动转运的易化扩散过程主要由P-糖蛋白介导。紧接着利用Western blot技术考察了白术水提取物对Caco2细胞中外排转运蛋白(P-gp、Mrp2、Bcrp)和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ZO-1)的蛋白表达的影响,WB结果表明,白术对6种吸收相关蛋白的表达均表现为上调作用,其中除白术低剂量对Mrp2和Claudin-1的表达没有显着性差异外其余各组均具有显着性差异。由此我们可以推断,白术可以通过上调控外排转运蛋白和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增强吸收屏障作用,阻止马钱子经p-gp介导的易化扩散以及细胞旁途径的跨膜转运过程,从而影响马钱子的血药浓度及药效。本课题从吸收、代谢及体内药动学的角度研究了益气健脾药对有毒药物的减毒机制,进一步阐明了黄芪-附子、白术-马钱子配伍原理,初步了解了益气健脾药配伍应用的共性与个性,为益气健脾药开发成新制剂提供了思路。
周文莉[3](2020)在《“Cocktail”探针药物法评价人工牛黄对大鼠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不同亚型酶体内外代谢活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人工牛黄作为牛黄(Bovis Calculus)的代用品,具有化痰定惊和清热解毒的效果,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目前已和很多药物组成了中成药制剂。在人工牛黄被广泛使用的同时,由于中西药配伍使用所引发的严重不良反应逐渐受到重视,其中尤以中西药复方制剂感冒通(人工牛黄、双氯芬酸钠和扑尔敏组成的中西药复方制剂)引发血尿的症状最为突出,患者在使用该药一段时间后出现以血尿为主的近千例不良反应的报道。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发生相互作用的机制主要是由细胞色素P450酶介导的代谢性相互作用。本课题采用LC-MS/MS测定方法和探针药物法,研究人工牛黄对CYP450酶(Cyp2e1、Cyp3a1、Cyp2d1、Cyp2c11、Cyp2c6、Cyp2c7、Cyp2b1和Cyp1a2)体内外代谢活性的影响,以期为人工牛黄与其他西药或中药联合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体外试验:采用大鼠肝微粒体外孵育法建立测定CYP450酶特异性底物对应的代谢产物N-去乙基阿莫地喹(Cyp2c7)、对乙酰氨基酚(Cyp1a2)、右啡烷(Cyp2d1)、1-羟基咪达唑仑(Cyp3a1)、羟化安非他酮(Cyp2b1)、4-羟基美芬妥英(Cyp2c11)、6-羟基氯唑沙宗(Cyp2e1)和4-羟基甲苯磺丁脲(Cyp2c6)的LC-MS/MS定量分析方法,并对该法进行方法学验证。建立以非那西丁/安非他酮/阿莫地喹/氯唑沙宗/甲苯磺丁脲/美芬妥英/右美沙芬/咪达唑仑作为CYP450酶(Cyp1a2/Cyp2b1/Cyp2c7/Cyp2e1/Cyp2c6/Cyp2c11/Cyp2d1/Cyp3a1)特异性底物的体外评价体系用于研究对大鼠肝微粒体CYP450酶抑制作用,CYP450酶的活性用对应的代谢产物的浓度来表征,并通过对八个阳性抑制剂(α-萘黄酮/噻替哌/槲皮素/奎尼丁/磺胺苯吡唑/噻氯匹定/酮康唑/4-甲基吡唑)的CYP450酶抑制潜能的考察,验证该体系的可靠性。考察人工牛黄提取液对CYP450酶亚型的影响,以孵育体系中加入人工牛黄与未加人工牛黄的对照组进行比较,测定代谢产物,分析人工牛黄对酶亚型的影响。体内试验:建立同时测定大鼠体内CYP450酶特异性底物对应的代谢产物的LC-MS/MS分析方法,并对该法进行方法学验证。将1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平均分为2组:人工牛黄组(10mg/kg)和对照组,连续灌胃14天,第15天各组大鼠分别尾静脉注射探针药物,于预设时间点眼眦取血,用建立的分析方法测定大鼠血浆中八种代谢产物的血药浓度,用DAS2.0软件计算代谢产物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通过对比人工牛黄组和空白组的主要药动学参数,评价人工牛黄在大鼠体内对细胞色素P450不同亚型酶Cyp2e1、Cyp3a1、Cyp2d1、Cyp2c11、Cyp2c6、Cyp2c7、Cyp2b1和Cyp1a2酶代谢活性的影响。结果:体外试验:建立了检测周期短,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的可以同时测定体外肝微粒体中八种探针底物代谢产物的LC-MS/MS方法。测得IC50和FDA参考值相近,表明体外孵育的评价体系中八种阳性抑制剂对各自的CYP450酶均有显着抑制作用。结果显示,人工牛黄对Cyp3a1、Cyp2d1、Cyp2c11、Cyp2c6四种酶亚型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Cyp2e1、Cyp2c7、Cyp2b1和Cyp1a2酶活性无明显影响。体内试验:建立了一种LC-MS/MS分析方法,可以同时测定八种探针药物代谢产物对乙酰氨基酚、N-去乙基阿莫地喹、右啡烷、1-羟基咪达唑仑、羟化安非他酮、4-羟基美芬妥英、4-羟基甲苯磺丁脲和6-羟基氯唑沙宗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专属性、线性关系良好,准确度、精密度高,稳定性及基质效应均符合生物样本检测要求。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对乙酰氨基酚、N-去乙基阿莫地喹、右啡烷、1-羟基咪达唑仑、羟化安非他酮、4-羟基甲苯磺丁脲和6-羟基氯唑沙宗的主要药动学参数AUC(0t)、AUC(0∞)、MRT(0-t)、MRT(0∞)、Vd、CL和t1/2都没有无显着性差异。人工牛黄提取物对4-羟基美芬妥英的药动学参数产生了明显的影响,AUC(0~t)明显的增加,Vd明显降低。结论:人工牛黄体外对Cyp3a1、Cyp2d1、Cyp2c11、Cyp2c6四种酶亚型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Cyp2e1、Cyp2c7、Cyp2b1和Cyp1a2活性无明显影响。人工牛黄在体内对Cyp2c11有诱导作用,对Cyp2e1、Cyp3a1、Cyp2d1、Cyp2c6、Cyp2c7、Cyp2b1和Cyp1a2酶活性无影响。
刘利利,张继瑜[4](2018)在《药物体外肝代谢模型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新药研发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多程序过程。先导化合物要成为可用于临床试验的候选药物,必须深入了解其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性质,这一环节贯穿于药物研发的整个过程。在1990年,据估计将近40%的药物因为DMPK(drug metabolism and pharmacokinetic)特性不佳而被淘汰,而在2000年这一数值下降到10%,可能是因为在后续的药物研发过程中更多地运用了DMPK原则
刘悦[5](2018)在《基于肝代谢的肉苁蓉总苷体内作用过程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是基于前期工作基础,已经证实肉苁蓉具有拟雌激素活性,其中,肉苁蓉总苷是主要有效部位,并经优化得到肉苁蓉总苷,含量以毛蕊花糖苷计为62.5%。由于肝代谢是体内代谢的主要方式,所以本课题以肝代谢为研究模式,建立“固有成分-入血-肝脏-胆汁”的体内代谢图谱,推测肉苁蓉总苷经肝代谢的质变规律,阐明肉苁蓉总苷的体内代谢过程,进一步揭示肉苁蓉总苷在体内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过程。(1)采用UPLC/Q-TOF-MS技术,对肉苁蓉总苷的入血成分进行分析,对比课题组前期已标定出43个固有成分,共鉴定出78个化学成分,其中5种原型成分,分别是/β-谷甾醇、薯蓣皂苷元、丁香苷、crenatoside、Kankanoside E,73种代谢成分,分别是8-表马钱酸硫酸结合物、乙酰化丁香脂素-O-β-D-葡萄糖苷、甲氧基化8-表马钱酸、甲基化红景天苷、去羟基化巴尔蒂苷、Kankanoside L硫酸结合物、甲氧基化6-去氧梓醇、甲基化京尼平苷、甲氧基化丁香苷、半乳糖醇硫酸结合物、乙酰化丁香苷、6-去氧梓醇硫酸结合物、Kankanoside A硫酸结合物、甲氧基化京尼平苷酸、羟基化京尼平苷、乙酰化芒柄花苷、去羟基化肉苁蓉苷F、甲基化管花苷B、肉苁蓉苷G葡萄糖糖醛酸结合物等。它们的代谢途径主要是硫酸化、乙酰化、甲基化、羟基化、去甲基化、去羟基化、葡萄糖醛酸化。(2)肝代谢是体内代谢的主要方式,本实验以肝代谢为主要研究模式,研究经肝代谢之后的肝匀浆代谢图谱。共鉴定出78种化学成分,其中7种原型成分,分别是8-表马钱酸、去咖啡酰基毛蕊花糖苷、6-去氧梓醇、Kankanoside L、芥子醛葡萄糖苷、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4-O-β-D-glucoside、松果菊苷,71 种代谢产物,分别是乙酰化β-谷甾醇、8-表马钱酸硫酸结合物、去甲基Kankanoside E、去羟基化红景天苷、甲基化红景天苷、甲氧基化Kankanoside A、乙酰化丁香苷、Kankanoside A硫酸结合物、甲基化β-谷甾醇、羟基化Kankanoside M、甲氧基化肉苁蓉苷G、乙酰化肉苁蓉苷G、羟基化肉苁蓉苷G、丁香苷硫酸结合物、羟基化芥子醛葡萄糖苷、芥子醛葡糖苷葡糖醛酸结合物等。它们的代谢途径主要是甲氧基化、硫酸化、乙酰化、甲基化、羟基化、去甲基化、去羟基化、葡萄糖醛酸化。(3)结合液质联用技术,对比课题组前期工作基础,在经肝代谢后胆汁的代谢图谱中,共鉴定出48个化学成分,其中2种原型成分,它们分别是肉苁蓉苷G、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4-O-β-D-glucoside,46种代谢成分,它们分别是半乳糖醇硫酸结合物、乙酰化肉苁蓉苷G、羟基化8-表马钱酸、肉苁蓉苷G硫酸结合物、去甲基肉苁蓉苷E、羟基化crenatoside、半乳糖醇萄糖醛酸结合物、甲基化丁香苷、去甲基胡萝卜苷等。它们的代谢途径主要是甲氧基化、硫酸化、乙酰化、甲基化、羟基化、去甲基化、去羟基化、葡萄糖醛酸化。(4)本部分实验中,灌胃肉苁蓉总苷后,分别收集血清、肝匀浆和胆汁样品进行分析,采用UPLC/Q-TOF-MS技术,通过比较血清、肝匀浆和胆汁样品中所含成分,可知共有9个成分,分别是:肉苁蓉苷F硫酸结合物、羟基化β-谷甾醇、乙酰化肉苁蓉苷G、甲氧基化管花苷B、肉苁蓉苷G葡糖醛酸结合物、乙酰化玉叶金花苷酸、甲氧基化2’-乙酰毛蕊花糖苷、甲基化松柏苷、甲氧基化芥子醛葡萄糖苷。它们的主要代谢途径是硫酸化、葡萄糖醛酸化、羟基化、乙酰化、甲氧基化。
陈鹏,汪静,张红盼,吴玥,刘刚,周本宏[6](2017)在《药物体外肝代谢的研究方法》文中提出目的:为药物体外肝代谢研究方法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药物代谢""体外肝代谢""肝微粒体体外温孵法""肝细胞体外温孵法""肝灌流技术""肝组织切片技术""基因重组P450酶系""Drug metabolism""Liver metabolism in vitro""Metabolism of liver microsome in vitro""Liver perfusion technique""Liver biopsy technique""Recombination genetic cytochrome P450"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1996年10月-2017年4月在Pub 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体外肝代谢研究方法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英文文献220余篇、中文文献750余篇,其中有效文献30篇。常见的体外肝代谢研究方法有肝微粒体体外温孵法、肝细胞体外温孵法、肝灌流技术、肝组织切片技术、基因重组P450酶系等。药物体外肝代谢不能全面反映体内药物的综合代谢情况,与体内的真实代谢情况存在差异,今后需结合体内实验等方法来完善药物在体内外的药物代谢转运研究;目前肝灌流技术和基因重组P450酶系等体外肝代谢研究方法对设备、实验操作成本、数据处理技术等要求较高,其运用和推广仍然受到一定的约束和限制,今后需建立简单、快速、经济、高效的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
陆丰荣[7](2016)在《5-溴-2-氟苯甲腈代谢动力学及种属间代谢差异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采用整体动物及体外代谢的研究方法对5-溴-2-氟苯甲腈进行代谢动力学研究,明确5-溴-2-氟苯甲腈在机体代谢的主要动力学参数及特点,比较5-溴-2-氟苯甲腈在大鼠和人的代谢差异,为5-溴-2-氟苯甲腈的毒作用研究及将毒作用由动物外推至人提供依据。方法:建立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的5-溴-2-氟苯甲腈气相色谱检测方法。分别以5-溴-2-氟苯甲腈20 mg/kg经尾静脉、20 mg/kg及500 mg/kg经口对3组各4只SD大鼠进行染毒,连续多个时点经眼眶静脉丛采集血液测定血浆中5-溴-2-氟苯甲腈的浓度,用代谢动力学软件DAS 3.0进行分析,计算5-溴-2-氟苯甲腈的主要代谢动力学参数。以5-溴-2-氟苯甲腈20 mg/kg间隔24 h连续7次经口对8只SD大鼠进行染毒,其中4只于每次染毒前采集血液测定谷浓度,另外4只于第7次染毒后连续采集血液测定血浆中5-溴-2-氟苯甲腈的浓度,分别用谷浓度法、Cmax法及AUC法计算蓄积指数。采用平衡透析法,在500、5000和50000 ng/ml三个浓度水平分别测定5-溴-2-氟苯甲腈在SD大鼠及人血浆中的蛋白结合率,每个浓度设3个平行样。在体外构建SD大鼠及人肝微粒体孵育体系,分别于孵育后0、10、30、60、90 min从体系中取出110μl中止反应,测定体系中5-溴-2-氟苯甲腈的剩余量,计算微粒体体外代谢的半衰期。结果:大鼠静脉注射5-溴-2-氟苯甲腈,统计矩法表观分布容积Vz为2.04±0.67 L/kg,远大于机体总含水量,消除半衰期t1/2z为4.17±1.92 h,清除率CLz为0.36±0.10L/h/kg,消除速率一般。房室模型拟合符合二室开放模型,分布相半衰期t1/2α为0.135±0.065 h,分布较快;表观分布容积V1为1.862±0.559 L/kg,消除半衰期t1/2β为10.413±2.188 h,清除率CL为0.277±0.06 L/h/kg。SD大鼠单次灌胃20和500 mg/kg 5-溴-2-氟苯甲腈(剂量比1:25),吸收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5.58±2.06 h和9.50±19.2 h,平均驻留时间MRT0-∞分别为8.63±1.39和25.37±4.62 h,消除半衰期t1/2z分别为4.68±0.69和13.60±12.08 h,均随剂量增加有延长趋势;毒时曲线下面积AUC0-∞分别为30248.3±4817.4和1148043.8±276793.5ng·h·mL-1,比值为1.0:38.0,明显高于剂量比,亦呈非线性比例增加。大鼠单次灌胃5-溴-2-氟苯甲腈20和500 mg/kg的吸收率F分别为47.3±7.5%和71.8±17.3%。对SD大鼠间隔24 h连续7次灌胃5-溴-2-氟苯甲腈,末次染毒与首次染毒相比平均达峰时间Tmax延长,峰浓度Cmax升高,消除半衰期t1/2z和平均驻留时间MRT0-∞稍有延长,一个染毒间隔内的曲线下面积(AUC0-24)明显升高。随染毒时间延长,谷浓度没有明显变化。Ctrough法蓄积指数为0.21,Cmax法为1.24,AUC法为1.42。在500、5000和50000 ng/ml三个浓度水平,5-溴-2-氟苯甲腈在SD大鼠血浆中的蛋白结合率分别为83.5%、88.8%和88.6%,在人血浆中的蛋白结合率分别为85.2%、89.0%和91.1%。SD大鼠及人血浆中的蛋白结合率于低、中浓度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8,P=0.234),于高浓度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绝对差值较小。5-溴-2-氟苯甲腈在大鼠、人肝微粒体和对照液中孵育降解的t1/2分别为:58.6、59.2和65.0 min,三者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大鼠静脉注射5-溴-2-氟苯甲腈符合二室开放模型,t1/2z为4.17±1.92 h,在细胞外液分布较少,在体内可能存在富集。大鼠灌胃5-溴-2-氟苯甲腈20500 mg/kg,生物利用度较高,在体内呈非线性动力学特征,随剂量增加,出现吸收延迟及消除饱和,整体暴露量随剂量增加呈非线性比例增加。5-溴-2-氟苯甲腈多次经口染毒可引起吸收延迟、消除稍变慢,但没有出现明显蓄积。5-溴-2-氟苯甲腈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和肝微粒体代谢特点在SD大鼠和人上具有一致性,血浆蛋白结合率均较高(大于80%)。5-溴-2-氟苯甲腈在37℃体液环境下会迅速降解,大鼠及人肝微粒体均不是5-溴-2-氟苯甲腈代谢的主要场所。
张岩,丁振铎,丁晶鑫,王迪,李文兰[8](2013)在《中药代谢化学研究方法》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新进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许多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只有经代谢后才具有生物活性.因此,对中药单体成分及复方的代谢化学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的重视.近年来对代谢化学的研究逐步深入,中药代谢化学研究方法也随之深入,为中药化学成分及其产生生物活性的有效成分的研究提供依据.概述了有关代谢化学研究方法的新进展,为中药新药研究、中药药效物质研究、以中药有效成分为先导的药物研究及中药质量评价提供了依据.
李燕伶,刘海滨,林霞,郭苹[9](2013)在《现代兽药体外代谢方法及喹恶啉类药物代谢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笔者对目前兽药体外代谢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论述,介绍了肝脏和肝外代谢研究方法。体外代谢研究是新兽药研发过程中重要的研究手段。
王彬,杨雷琼,金欣[10](2012)在《手性药物体外代谢的研究方法》文中提出手性药物体外代谢的研究是通过建立体外代谢模型对手性药物的代谢行为进行评价。随着大量手性药物的开发,出现了多种与体外代谢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来评价对映体之间的分子以及代谢动力学方面的差异,从而选择出对映体。现对已有的一些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进行综述,从而提供更系统化的手性药物的评选方法,更快速有效地为手性药物提供技术支持。
二、基因重组P450酶系在药物体外肝代谢研究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因重组P450酶系在药物体外肝代谢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药物体外肝代谢研究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肝微粒体体外温孵法 |
2 肝匀浆体外温孵法 |
3 肝细胞体外温孵法 |
4 肝灌流法 |
5 肝组织切片法 |
6 基因重组P450酶系 |
7 总结与展望 |
(2)益气健脾药对配伍药物吸收代谢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以黄芪-附子、白术-马钱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1 选题依据 |
1.1 中药甘缓配伍减毒理论研究现状 |
1.2 中药配伍对药物生物药剂学ADME性质影响的研究现状 |
1.3 黄芪、附子配伍研究现状 |
1.4 白术、马钱子配伍研究现状 |
1.5 课题组前期对黄芪-附子、白术-马钱子配伍减毒机制的硏究现状 |
2 本论文的设计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
2.1 吸收研究 |
2.2 代谢研究 |
2.3 药动学研究 |
第一章 黄芪对附子代谢的影响 |
1.1 材料 |
1.2 方法与结果 |
1.3 小结与讨论 |
第二章 附子6种生物碱在肝微粒体中的代谢途径研究 |
2.1 材料 |
2.2 方法与结果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CS和 AST与 CYP450 酶的相互作用研究 |
第一节 黄芪甲苷和毛蕊异黄酮代谢表型研究 |
3.1 材料 |
3.2 方法与结果 |
第二节 毛蕊异黄酮对 CYP450 酶的活性的影响 |
4.1 材料 |
4.2 方法 |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黄芪对附子6种乌头生物碱大鼠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
5.1 材料 |
5.2 方法与结果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白术对马钱子吸收和代谢的影响 |
第一节 马钱子提取物吸收机理研究 |
6.1 材料 |
6.2 方法与结果 |
第二节 白术水提物对Caco2细胞外排转运蛋白和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 |
7.1 材料 |
7.2 方法与结果 |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3)“Cocktail”探针药物法评价人工牛黄对大鼠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不同亚型酶体内外代谢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人工牛黄的研究进展 |
2. 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
3. 课题设计 |
第一章 “COCKTAIL”探针药物法评价人工牛黄对大鼠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不同亚型酶体外代谢活性的影响 |
一、同时测定大鼠肝微粒体中八种CYP450酶的底物代谢产物的LC-MS/MS方法的建立与验证 |
1 实验材料 |
1.1 药品与试剂 |
1.2 仪器和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储备液及工作液的配制 |
2.1.1 代谢产物储备液及工作液的配制 |
2.1.2 探针底物储备液的配制 |
2.1.3 各抑制剂储备液及工作液的配制 |
2.1.4 内标储备液的配制 |
2.1.5 Tris-Hcl缓冲液(pH7.4)的配制 |
2.1.6 MgCl_2溶液的配制 |
2.2 肝微粒体酶体外孵育反应体系 |
2.3 样品预处理 |
2.4 分析条件 |
2.4.1 色谱条件 |
2.4.2 质谱条件 |
2.5 方法学考察 |
2.5.1 专属性考察 |
2.5.2 线性范围考察 |
2.5.3 精密度和准确度考察 |
2.5.4 基质效应考察 |
2.5.5 稳定性考察 |
2.5.6 阳性抑制剂对CYP450酶活性的抑制考察 |
3 结果 |
3.1 专属性 |
3.2 线性关系 |
3.3 精密度和准确度 |
3.4 基质效应 |
3.5 稳定性 |
3.6 抑制验证分析 |
4 讨论 |
4.1 色谱条件优化 |
4.2 内标物质的选择 |
4.3 酶亚型及底物的选择 |
4.4 肝微粒体样品预处理方法的选择 |
5 小结 |
二、“COCKTAIL”探针药物法评价人工牛黄对大鼠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不同亚型酶体外代谢活性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药品与试剂 |
1.2 仪器和设备 |
2.实验方法 |
2.1 溶液的配制 |
2.1.1 各探针底物储备液的配制 |
2.1.2 内标储备液的配制 |
2.1.3 人工牛黄提取液的制备 |
2.1.4 Tris-Hcl缓冲液(pH7.4)的配制 |
2.1.5 MgCl_2溶液的配制 |
2.2 孵育体系 |
2.3 人工牛黄对大鼠肝微粒体CYP450酶活性的影响 |
2.3.1 实验分组 |
2.3.2 孵育方法 |
2.4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人工牛黄对大鼠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不同亚型酶活性的影响 |
4.讨论 |
5.小结 |
第二章 “COCKTAIL”探针药物法评价人工牛黄对大鼠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不同亚型酶体内代谢活性的影响 |
一、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八种CYP450酶的底物代谢产物的LC-MS/MS方法的建立与验证 |
1 实验材料 |
1.1 药品与试剂 |
1.2 仪器和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溶液配制 |
2.2 血浆样品处理方法 |
2.3 分析条件 |
2.3.1 色谱条件 |
2.3.2 质谱条件 |
2.4 方法学考察 |
2.4.1 专属性考察 |
2.4.2 线性范围考察 |
2.4.3 精密度和准确度考察 |
2.4.4 基质效应考察 |
2.4.5 稳定性试验考察 |
3 结果 |
3.1 专属性 |
3.2 线性关系 |
3.3 精密度和准确度 |
3.4 基质效应 |
3.5 稳定性 |
4 讨论 |
4.1 流动相的选择 |
4.2 血浆样品前处理方法的选择 |
5 小结 |
二、“COCKTAIL”探针药物法评价人工牛黄对大鼠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不同亚型酶体内代谢活性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药品与试剂 |
1.2 仪器和设备 |
1.3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探针底物混合溶液的配制 |
2.2 实验动物分组 |
2.3 给药剂量 |
2.3.1 探针底物的给药剂量 |
2.3.2 人工牛黄的给药剂量及给药方式 |
2.4 血浆样品的采集 |
2.5 样品处理与检测 |
2.6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人工牛黄对大鼠各代谢产物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
3.1.1 对乙酰氨基酚 |
3.1.2 N-去乙基阿莫地喹 |
3.1.3 右啡烷 |
3.1.4 1-羟基咪达唑仑 |
3.1.5 羟化安非他酮 |
3.1.6 4-羟基美芬妥英 |
3.1.7 4-羟基甲苯磺丁脲 |
3.1.8 6-羟基氯唑沙宗 |
4 讨论 |
4.1 剂量的确定 |
4.1.1 人工牛黄给药剂量的确定 |
4.1.2 探针药物给药剂量及给药方式的选择 |
4.2 大鼠的选择 |
4.3 人工牛黄对大鼠CYP450不同亚型酶体内外代谢活性的影响 |
5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胞色素P450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4)药物体外肝代谢模型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基因重组酶 (recombinant enzymes) |
2 亚细胞片段 (sub-cellular fractions) |
2.1 S9片段 (S9fraction) |
2.2胞质溶胶 (cytosol) |
2.3肝微粒体 (liver microsomes) |
3 肝细胞体系 (whole cell systems) |
3.1原代肝细胞及培养肝细胞 |
3.2 细胞系 |
4 精密肝切片 (precision-cut liver slices, PCLS) |
5 离体肝脏灌流 (isolated perfused liver) |
6 展望 |
(5)基于肝代谢的肉苁蓉总苷体内作用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中药肉苁蓉的研究进展 |
1.1.1 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1.1.2 药理作用研究 |
1.2 植物雌激素的研究进展 |
1.2.1 植物雌激素的化学成分研究 |
1.2.2 植物雌激素作用机制的研究 |
1.2.3 植物雌激素药理作用的研究 |
1.3 体内外肝代谢的研究进展 |
1.3.1 体内肝代谢的研究进展 |
1.3.2 体外肝代谢的研究进展 |
1.4 代谢产物的分析与鉴定的研究进展 |
1.4.1 液相色谱技术 |
1.4.2 现代质谱联用技术 |
1.5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肉苁蓉总苷的入血成分分析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仪器 |
2.2.2 药品及对照品 |
2.2.3 实验试剂 |
2.2.4 实验动物 |
2.3 实验部分 |
2.3.1 溶液的制备 |
2.3.2 色谱条件 |
2.3.3 质谱条件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色谱条件的考察 |
2.4.2 固有成分分析 |
2.4.3 血清处理方法的研究 |
2.4.4 肉苁蓉总苷的入血成分分析 |
2.4.5 各化合物的代谢途径 |
2.5 本章小结 |
3 肉苁蓉总苷在肝匀浆中的成分分析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3 实验部分 |
3.3.1 实验溶液的制备 |
3.3.2 色谱条件 |
3.3.3 大鼠肝匀浆的制备 |
3.3.4 不同温孵时间的考察 |
3.3.5 不同处理方法的考察 |
3.3.6 质谱条件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肝匀浆最佳温孵时间的考察 |
3.4.2 肝匀浆处理方法的研究 |
3.4.3 肉苁蓉总苷在肝匀浆中的成分分析 |
3.4.4 各化合物的代谢途径 |
3.5 本章小结 |
4 肉苁蓉总苷在胆汁中的成分分析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3 实验部分 |
4.3.1 实验溶液的制备 |
4.3.2 色谱条件 |
4.3.3 质谱条件 |
4.3.4 胆汁样品的采集与不同处理方法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胆汁处理方法的研究 |
4.4.2 胆汁的成分分析 |
4.4.4 各化合物的代谢途径 |
4.5 本章小结 |
5 肉苁蓉总苷经肝代谢的成分分析 |
5.1 引言 |
5.2 血、肝匀浆、胆汁的化学成分比较 |
5.2.1 在血清中和肝匀浆成分的比较 |
5.2.2 在血清和胆汁中成分的比较 |
5.3 本章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药物体外肝代谢的研究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肝微粒体体外温孵法 |
1.1 运用肝微粒体体外温孵法进行药物体外代谢途径研究 |
1.2运用肝微粒体体外温孵育法进行药物体内代谢清除研究 |
2 肝细胞体外温孵法 |
2.1 运用肝细胞体外温孵法进行药物体外代谢途径研究 |
2.2 运用肝细胞体外温孵法进行药物体外代谢清除研究 |
2.3运用肝细胞体外温孵法进行药物代谢相互作用研究 |
2.4 运用肝细胞体外温孵法进行肝细胞体外活性维持研究 |
3 肝灌流技术 |
4 肝组织切片技术 |
5 基因重组P450酶系 |
5.1 运用基因重组P450酶系进行诱导药物代谢的P450亚型研究 |
5.2 运用基因重组P450酶系进行药物间相互作用研究 |
5.3 运用基因重组P450酶系进行药物毒性机制研究 |
6 结语 |
(7)5-溴-2-氟苯甲腈代谢动力学及种属间代谢差异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5-溴2氟苯甲腈分析方法建立 |
2.2 单剂量静脉注射代谢动力学结果 |
2.3 单剂量经口染毒代谢动力学结果 |
2.4 经口重复剂量染毒代谢动力学结果 |
2.5 5-溴2氟苯甲腈在SD大鼠及人血浆中的蛋白结合率测定结果 |
2.6 5-溴2氟苯甲腈在SD大鼠及人肝微粒体体外孵育体系中的代谢情况 |
3 讨论 |
3.1 5-溴2氟苯甲腈检测方法 |
3.2 5-溴2氟苯甲腈在大鼠体内代谢的主要特点 |
3.3 5-溴2氟苯甲腈在人和大鼠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及体外肝微粒体代谢对比 |
4 结论 |
4.1 5-溴2氟苯甲腈在大鼠体内代谢的主要特点 |
4.2 5-溴2氟苯甲腈在人和大鼠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及体外肝微粒体代谢特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8)中药代谢化学研究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体内代谢研究方法 |
1.1 中药在血中的代谢物研究 |
1.2 中药在尿中的代谢物研究 |
1.3 中药在粪中的代谢物研究 |
1.4 中药在胆汁中的代谢物研究 |
2 中药体外代谢研究方法 |
2.1 肝微粒体体外孵育法 |
2.2 离体肝灌流法 |
2.3 重组P450酶体外温孵法 |
2.4 肝细胞体外温孵法 |
2.5 离体肠道菌群代谢 |
3 中药复方体内外代谢研究 |
3.1 中药复方体内代谢研究 |
3.2 中药复方体外代谢研究 |
4 代谢物检测方法 |
5 结语 |
(9)现代兽药体外代谢方法及喹恶啉类药物代谢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肝脏代谢研究 |
1.1 原代肝细胞体外温孵法 |
1.2 肝微粒体温孵法 |
1.3 肝S9体外温孵法 |
1.4 肝匀浆体外温孵法 |
1.5 其他肝脏代谢方法 |
2 肝外代谢研究 |
2.1 胃肠道代谢 |
2.2 肾、肺和全血代谢 |
(10)手性药物体外代谢的研究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肝脏代谢 |
1.1 肝微粒体温孵法 |
1.2 肝细胞体外温孵法 |
1.3 肝脏灌流技术 |
1.4 肝组织切片法 |
1.5 基因重组P450酶系 |
2 肝外组织代谢 |
3 展 望 |
四、基因重组P450酶系在药物体外肝代谢研究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药物体外肝代谢研究方法[J]. 李兰,张丹参. 神经药理学报, 2020(04)
- [2]益气健脾药对配伍药物吸收代谢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以黄芪-附子、白术-马钱子为例[D]. 刘玉婷.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3]“Cocktail”探针药物法评价人工牛黄对大鼠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不同亚型酶体内外代谢活性的影响[D]. 周文莉.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
- [4]药物体外肝代谢模型的研究进展[J]. 刘利利,张继瑜. 中国兽医学报, 2018(10)
- [5]基于肝代谢的肉苁蓉总苷体内作用过程研究[D]. 刘悦.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8(12)
- [6]药物体外肝代谢的研究方法[J]. 陈鹏,汪静,张红盼,吴玥,刘刚,周本宏. 中国药房, 2017(19)
- [7]5-溴-2-氟苯甲腈代谢动力学及种属间代谢差异比较研究[D]. 陆丰荣. 山西医科大学, 2016(08)
- [8]中药代谢化学研究方法[J]. 张岩,丁振铎,丁晶鑫,王迪,李文兰.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4)
- [9]现代兽药体外代谢方法及喹恶啉类药物代谢研究进展[J]. 李燕伶,刘海滨,林霞,郭苹. 当代畜牧, 2013(15)
- [10]手性药物体外代谢的研究方法[J]. 王彬,杨雷琼,金欣. 医学综述,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