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车检修设备的发展现状及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李雯[1](2021)在《基于能力本位的中职《纯电动汽车的使用与维修》项目化课程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迅猛,但现有的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从业人员大部分还是跨行业者,相关技术人才供不应求。中职院校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国内许多中职院校已经开设了新能源汽车课程,但课程的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更新。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分工细化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岗位要求由单一向多元化方向转变,意味着人才的培养也要跟随能力全面发展的航舵。从职教十二观中的“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出发,充分调研纯电动汽车行业,从具体的岗位要求中提炼出纯电动汽车“使用”与“维修”相关工作所包涵的专业能力以及人文素质。根据人才培养的规律以及教学项目设置的逻辑(递进式、并列式和流线式),筛选并规划了基于能力本位的中职《纯电动汽车的使用与维修》的课程项目,使其更加切合人才的职业成长轨迹。按照“典型工作项目→行动领域→学习领域”的步骤,进行项目教学化处理,并建立“岗位基本技能→岗位核心技能→岗位拓展技能”的人才能力培养路径,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开发《纯电动汽车的使用与维修》项目化课程,并进行相关课程资源的设计。项目化课程与能力本位教育观有异曲同工之妙。集合了工作情景、工作过程和实际岗位要求的课程项目,能够实现课岗对接,将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特质切实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当中,让纯电动汽车的课程教学更加切合当前和未来的岗位需求,让学生能够胜任实际的岗位工作,适应当今多元、飞速发展的科技和社会进程,同时也能对项目化课程进行丰富和补充。
柯壁珊[2](2021)在《基于工学一体化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中职汽车维修专业的研究与实践》文中指出近几年,汽车产业迅猛发展,汽车维修企业对高质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汽修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中职学校汽车维修专业承担为企业输送人才的重任,虽得到较快的发展,但其所输送的汽车维修人才并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特别是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不能很好与企业岗位需求相匹配。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已成为中职学校汽车维修专业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行动导向教学理论为指导,构建基于工学一体化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中职汽车维修专业进行实践应用,把先进的、科学的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和思想引入到中职汽车维修专业的课堂教学中,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满足人才需求。本题主要以文献法、调查法、实验对比法等研究方法对教学模式进行构建和实践。结合企业实际调研情况,分析总结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以行动导向教学理论作为基础,采用具备行动导向特征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并优化课堂教学,构建工学一体化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具备未来工作岗位相适应的综合职业能力,保障汽车维修人才培养和企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衔接。本课题在课程《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中实践,把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任务作为学习情境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以行动导向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基于工学一体化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未来工作岗位相适应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以满足企业需求。本课题的研究实践同时为中职学校加工制造类相关专业探索人才培养质量的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
乔宇[3](2021)在《B公司内部汽车运输管理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钢材市场过剩已成为制约钢铁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在价格上能够有一定的竞争优势,钢铁企业不得不找寻各类降本增效的有效手段。自进入21世纪以来,各大钢企都在降低采购成本、主要工序物资资源消耗,提升劳动生产率上大做文章,但这一传统降本增效模式的优势正在逐渐减小,甚至已经无法形成优势。当前,有许多研究者都在研究运输环节潜在成本和收益,这引起了较广泛的关注。许多研究发现,物流发展的好能够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资产的利用率,而运输的高效和到达时间的准确能够提升企业总体效率及计划的精确度。目前,大多数钢企已经开始把目光转向非生产工序的“第三利润源”,而运输又是“第三利润的”利润源泉。在钢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运输是企业原料、半成品、成品最主要的流通渠道,继而成为各大钢铁企业聚焦的重点环节。文中所指的钢铁企业运输主要由原材料采购、生产、产成品销售运输组成,原材料采购物流及销售物流本文统称为“外部物流”,生产物流称为“内部物流”。而此文要讨论的即是内部物流的“运输”环节。为了使物流成本得到进一步降低,提高钢铁企业的竞争力,本文针对钢铁企业内部运输部分开展研究,寻求内部运输优化的解决方案。本论文将通过对B公司内部运输环节进行研究,并结合相关理论,通过数据分析、测算,最终找出内部运输管理的优化方案。在初期的调查中发现,B公司内部运输成本较高,作业效率相对较低。主要体现在装卸车辆等待时间长,运输过程中出现效率偏低,运输人员管控不到位,运输设备管理不善、未对运输路线进行合理规划等问题。虽然B公司近年来在企业整体降本增效中取得巨大成果,但内部汽车运输依然没有得到较大改善。本文将以问题为导向,将内部运输问题逐一找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逐项提出解决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论证。通过相关研究,验证改善方案及优化策略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本文将分几个步骤开展研究:(1)了解B公司近两年各类物资内部汽车转运量,特别是2020年上半年的转运量,以及车辆执行任务情况,如出车台班(每台车出车一班次称为一台班)以及各类物资在转运过程中运量的变化、出车台班的变化是否存在规律性,并根据现有设备的运输能力,判断在设备管理上、运量上以及任务安排上是否存在不合理现象。(2)将内部转运物资进行划分,先由运输比例较大的几类转运物资入手,通过查阅近期转运量数据、出车台班数据、以及GPS行驶轨迹进行细化分析,找出每一项任务每班次的差异,通过人员标准化作业、设施设备状况、作业效率管控、作业现场环境、路径选择是否合理,制度是否完善或缺失以及信息沟通是否及时等因素分析影响当班效率因素。(3)对所发现的问题逐项进行理论分析,对于作业人员管控不到位的情况,制定相关制度加强管控。对于设备使用不合理的,推行技术改造或更新设施设备。对于路径选择不合理的,进行最优路径优化。对于装卸组织模式不合理的开展定性定量分析,选择最优模式。此外,再结合上下工序的生产情况以及现场实际情况找出最优解决方案与整改措施,并加以实践。能够具体判断和量化的进行效果预测,达到预期效果后将方案措施形成可执行的制度进行固化,对后续作业人员形成指导作用;对于未达到预期效果的再次进行优化研究,最终使其达到最终预期效果。本文将致力于改变钢铁企业运输效率较低,成本较高的现有情况,通过对B公司的运输管理的一系列研究和改进,最终使得B公司内部运输物流管理有较大的提升,使得B公司运输降本增效工作得到较大进展。由于实施成效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就目前实施情况来看,运输效率得到较大提升,费用也有所降低,期望这些对策逐步落实后能对B公司运输降本增效工作有一定帮助,同时通过此案例给予其他企业一定的借鉴意义。
桂俊华[4](2021)在《基于风险管理的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研究》文中提出电气化铁路是我国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畅通运营依赖于持续稳定、可靠的供电设备。为了确保供电设备的持续稳定、可靠运行,则需要开展安全有效的供电设备维修。在供电维修活动中,安全是永恒的主题,基于风险管理的安全管理为供电维修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风险管理是一种建立在风险控制理论基础上,具有系统化管理特征的科学管理方式,在2012年我国铁路全面推行风险管理后,历经多年发展已成为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的主要方法。通过对风险管理在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研究,对供电维修安全风险进行全面识别、评估及控制,对提升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水平,确保维修管理及作业组织过程安全有序具有重要作用。论文通过调研某供电段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现状,对供电维修管理及作业组织的所有环节进行梳理,通过工作危害识别等方法识别供电维修作业各个环节危害,运用头脑风暴法、风险矩阵评价方法开展风险评估,依据ALARP接受准则确定需要控制的危害,利用风险控制理论针对每一危害制定相适应的“人防”、“物防”或“技防”措施以控制风险,并采取定期评价的方式监督风险控制效果以不断提升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对有效控制供电维修组织及其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具有积极作用,对其他铁路供电设备管理单位开展设备维修安全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王永华[5](2021)在《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中国智能电网运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正处在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实施的现代经济体系构建的关键转型期,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产业结构优化和新动能培育效应凸显。在此背景下,中国智能电网运营状态如何,是否能够更好地适应新发展理念实施过程中经济转型发展引起的新电能服务需求,新的电能供应需求对原有的智能电网建设提出哪些新的发展方向,电网企业如何更好地提高运营效率以达到满足用户更高质量电能供应的需求?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对中国现阶段电网企业的运营状态进行综合评估基础上,识别现阶段经济转型发展的新需求特性规律变化,进而提出未来加速智能电网建设和电网企业提升运营效率的优化建议与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也对未来电网企业在高质量发展中提升运营效率提供科学参考。基于此,本论文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根据国家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和十四五发展目标,立足性能、信息传递速率、环保程度及效益等层面来建立健全智能电网企业运营状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TOPSIS—ANP—熵权组合评价模型,对2018年28家省级电网企业智能电网运营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发现:基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为此智能电网在国内的普及程度也呈现出不均衡态势,东部与西部之间的智能水平差异明显,前者要略高于后者,因此未来如何更好的挖掘中东部地区电网企业的运营发展潜力,更好地加速其向更高质量的智能电网布局以及提升自身运营绩效是国家智能电网布局中的重要内容,同时,西部省级电网智能化发展水平和运营效率,也是中国智能电网建设“补短板”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落后地区通过电网智能发展运营高质量发展带动其社会经济发展实现“追赶效应”提供契机。(2)根据国家转型发展的典型特征分析,识别未来中国智能电网发展中的主要转变方向,分析其对电网运营状态可能带来的直接或者间接影响效果。首先,以国家绿色发展转型背景和碳达峰2030、碳中和2060年“双碳目标”约束下的清洁能源替代发展对智能电网企业运营带来的影响效果分析,以分布式电源对电网网架规划带来的影响为典型情景进行了具体分析。其次,选取城市电网智能化发展中网格化发展对电网运营规划布局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第三,选取智能化发展对电网企业运营效率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为提升经济效益提供了方向。结果发现:分布式电源发展将通过电网稳定性、可扩展性、满足灵活性需求等路径对电网运行效果产生影响,采用遗传算法对西北地区分布式电源接入产生的网架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以某局域网为样本,通过负荷特性互补、站间互济的配电网规划思路,并利用蚁群算法和分支线组合方法进行优化求解,验证了网格化方法通过精准预测、合理分区和主辅网配合方式,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电能的同时,也提升电网企业的运营绩效水平。(3)根据上述结论,从企业内部运营和外部满足需求两方面提出中国加速智能电网发展和提升运行绩效的优化方向。首先,详细分析现阶段智能电网运营中的投入产出效率,通过国内外对比以及运行状态的多维度比较,识别资产效率效益不高的原因,提出精准化规划、标准化建设、精益化运维等方向下的智能电网企业效益提升路径,以及应用物联网、需求侧响应、自动化、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升用户交互服务质量,支撑运营效率提升。其次,根据电动汽车和分布式电源等快速发展情景下,电力用户行为的新特点,用电行为改变规律等分析,识别用户行为对电网负荷特性的影响机理,并根据模型测算结论,预判电动汽车对电网负荷的多重直接和间接影响效果,为加速电网布局和提升用电质量提供科学参考。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从安全可靠、信息交互、智能高效、绿色环保和经济效益五个维度构建智能电网企业运营状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构建TOPSIS—ANP—熵权组合评价模型对中国28家省级智能电网企业2018年运营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估,为识别处当前智能电网企业运营中的“短板”因素和区域进行了详细识别,为后期加快智能电网补短板和优化对策研究提供了依据。(2)通过构建改进遗传算法模型,在增加智能电网的经济性和可靠性方面有着相当积极的价值与意义。引入考虑分布式电源的网供负荷分析方法,按照蚁群算法和提出的分支线组合求解算法进行自动布线,最终拟定出能够符合地方发展需要的、成本更为低廉的线路投资方案及成本策略,对于网格化优化城市配网规划具有科学的参考意义和价值。(3)以中国现阶段经济转型发展为背景,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实施过程中对经济系统产生的显着影响为约束条件和发展契机,以中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转型中的电网企业智能化发展中的运营状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运营状态评估、经济转型的电网智能化发展的新需求以及运营优化的优化方向等详细分析,提出未来加快中国电网智能化发展布局优化和提升运营绩效水平的政策建议,为中国实现智能电网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张仁骞[6](2021)在《基于语音识别的车辆检修辅助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汽车保有量迅速增加。在此背景下,做好车辆检测与修理工作对于保障汽车行驶安全有着重要意义。在车辆检修企业的传统作业流程中,检修结果以手工填写纸质表的方式来记录,存在检修效率低、检修成本高、检修结果不易保存等问题。通过引入语音识别技术,将检修工人发出的语音转换为文字检修结果后,利用信息化系统进行管理,可实现车辆检修流程的无纸化,从而解决以上问题。因此,研发一款基于语音识别的车辆检修辅助系统,有助于车辆检修流程的高效化、智能化,具备工程应用价值。本文首先针对嘈杂的车辆检修场景,进行语音降噪技术研究。在DCU-Net降噪模型的基础上,增加注意力机制,优化其上采样过程,提出改进型DCU-Net。在15dB信噪比条件下,经改进模型降噪后的语音PESQ分值达到3.11。其次,本文进行车辆检修场景语音识别技术研究。分析语音识别任务,制作语音数据集,在识别准确率优于传统GMM-HMM模型的BiLSTM-CTC模型基础上,采用GRU替换LSTM构建BiGRU-CTC模型,对语音识别实时性做出优化,该模型识别准确率为95.7%。结合语音降噪与语音识别技术,本文最终设计实现了一款车辆检修辅助系统。该系统采用C/S与B/S混合架构,包含检修管理子系统、检修客户端子系统、服务器等多个模块,面向检修管理员和检修工人提供服务,可实现车辆检修场景下的语音识别,具备辅助检修功能。经测试,车辆检修辅助系统功能和性能均满足预期需求,可应用于实际场景,帮助车辆检修企业提升作业效率。
张晟博[7](2021)在《知识图谱驱动的发动机AR辅助维修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发动机作为汽车的核心部件,具有类型繁多,结构复杂、零部件数量多等特点,其维修是汽车维修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发动机故障维修工作中,存在故障原因查找困难、零部件结构认知不准确、维修操作过程不规范、维修效率低等问题,仅依靠维修人员的维修经验和查询维修手册等传统方法很难保证发动机故障准确高效的维修需求。目前针对发动机故障维修主要依靠电脑诊断软件故障和维修人员依据故障现象和经验查找硬件故障这两种方式,而在使用其他技术辅助发动机故障维修方面的研究很少,不能很好的解决发动机故障维修操作不规范且效率低的问题。本文以发动机为研究对象,针对发动机故障原因查找困难,构建了发动机故障维修知识图谱,实现了维修数据的统一结构化表示,为故障原因的查找和维修资源的推送提供了数据支撑;针对发动机维修过程零部件结构认知困难和操作不规范,研究了用AR技术辅助维修人员解决发动机故障的方法,保证故障维修的规范性和高效性;并综合知识图谱和AR技术设计开发了发动机故障辅助维修系统。首先,对发动机故障检修过程产生的大量维修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再通过知识抽取、知识融合、知识加工等技术构建发动机故障维修知识图谱,实现对维修数据的统一结构化表示;然后,以构建的发动机故障维修知识图谱为基础,通过子图匹配、相似度计算等过程实现对发动机故障的维修方法检索,并基于知识图谱中维修工具本体模型,研究了对发动机维修过程中所需维修工具的匹配推送方法;接着,针对AR辅助维修过程所需的关键技术,研究了基于ORB和KLT算法的发动机故障维修虚拟模型三维跟踪注册方法,具体包括特征点检测、特征描述、特征点匹配跟踪等实现故障维修虚拟场景与真实世界的三维跟踪注册,并完成了对辅助维修过程中的虚实融合显示和人机交互方式的设计;最后,以发动机空气滤清器故障维修为例,搭建了发动机故障辅助维修系统,实现了故障检索、维修步骤推送,维修过程AR展示等功能,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为发动机故障维修提供了新的思路,对提高发动机故障准确高效的维修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为其他领域设备的辅助维修过程提供了借鉴经验。
王阳光[8](2021)在《基于1+X证书制度的中职《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课程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张洁[9](2020)在《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项目课程理念》文中研究表明中等职业教育已步入了呼唤“综合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基于问卷与访谈所做的中等职业学校(简称“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学现状调查,新时代职业教育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使得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学和相对应的工作岗位任务失联,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受到了制约,出现了教学质量无法响应时代呼唤的教学矛盾。因此,有必要对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教学现状受课程理念及教学模式的影响,课程理念是选择教学模式的重要依据,教学模式是一定的课程理念得以实施的基本保证。故而,文章根据教学模式与课程理念及教学现状的关系,通过剖析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研究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的内涵与教学理论,说明了构建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的理论可行性。并通过分析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与汽车电气维修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的关系,构建了包含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教学评价、保障条件等内容的汽车电气设备课程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接着,依托贵州某中职学校为实践基地,设计、进行了由“一个自变量(教学模式),两组被试(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种测评(实验过程测评及后测)”构成的教学实践,其中实验组采用了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对照组沿用了传统教学模式。研究发现,实验组学生在具体任务落实、项目产品达成、技能操作规范、基本素养养成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理论卷面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所设计的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实验组、任课教师及企业人员的认可,由此验证了所设计的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并得出了研究结论——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能提升中职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水平和技能娴熟程度,能促进养成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及创新精神,能响应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呼唤、助力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及中职教育水平的提升。而要使所设计的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发挥更好效用,还需切实提升课程产品质量、依据职业分类情境重新确定专业结构,以实现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完善。
赵志彭[10](2020)在《基于工作过程《汽车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检修》课程开发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模式在中国的课程改革中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支持,涌现出大批的学者进行实践研究,这无疑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选取了中职汽车维修专业中“汽车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检修课程”作为研究对象,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进行实践研究。本文首先采取文献研究法,对我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汽车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检修课程”开发实证。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关于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是用“访谈法”以及“问卷调查法”对重庆市汽车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检修类课程的实施现状展开调查研究,发现当前该类课程存在主要问题是课程内容不适用,课程结构不合理;第三部分针对汽车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检修类课程问题进行对策性研究,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重构课程内容,从企业岗位任务的调研中获取典型工作过程以及行动场,再转换学习场、遴选参照系、设计学习情境进行课程开发。第四部分以重庆市某中职学校学生为研究对象,从课程实施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目标、课程认知、技能掌握来评价课程开发效果,经过两个班的对比验证,论证了基于工作过程《汽车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检修》课程开发的有效性。课程开发中典型工作过程的提炼归纳与教学情境设计是本文的创新点,教学情境设计打破了原有学科结构课程体系,将工作过程融入课程开发微观层面,在典型工作过程与普适性工作过程交融耦合的情况下,通过情境内容的变化,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一方面为汽车维修行业培养了现代化故障诊断的高技能维修人才,另一方面也丰富了中职学校关于汽车类教改的实际案例,为一线教师参考应用。
二、汽车检修设备的发展现状及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汽车检修设备的发展现状及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能力本位的中职《纯电动汽车的使用与维修》项目化课程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能力本位教育国内外相关研究 |
二、项目化课程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项目化课程开发的需求 |
第一节 理论概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理论依据与来源 |
第二节 项目化课程开发的需求 |
一、项目化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
二、项目化课程开发的可能性 |
第三章 纯电动汽车行业与中职学生的调研与分析 |
第一节 调研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
一、调研对象 |
二、调研方案 |
三、具体实施 |
第二节 调研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第三节 调研结果 |
一、纯电动汽车岗位群与岗位要求 |
二、中职课程的发展方向 |
第四章 基于能力本位的项目化课程开发 |
第一节 课程目标确立 |
一、方向性目标设计 |
二、层次性目标设计 |
第二节 课程项目构建 |
一、课程项目来源 |
二、课程项目筛选与序化 |
三、课程章节结构构建 |
第三节 项目化课程内容设计与重构 |
一、课程性质确立 |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
三、课时安排与规划 |
第四节 项目化课程教学设计 |
一、教学目标设计 |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
三、教学内容的优化 |
四、基于能力形成规律的教学情景和流程设计 |
五、教学评价设计 |
第五章 项目化课程资源设计 |
第一节 课程教材设计 |
第二节 实训资源设计 |
第三节 其他课程资源设计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建议 |
三、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纯电动汽车的岗位分布与岗位要求 |
附录 B 中职学生学习现状及学习需求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2)基于工学一体化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中职汽车维修专业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汽车维修人才培养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基于工学一体化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应用价值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工学一体化 |
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
三、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 |
第二节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一、行动导向学习理论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三节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方法 |
一、项目教学法 |
二、案例教学法 |
三、引导文教学法 |
四、角色扮演法 |
五、头脑风暴法 |
第四节 基于工学一体化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 |
第三章 汽车维修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中职汽车维修专业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
第一节 汽车维修行业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
一、广州市汽车维修企业人员现状 |
二、广州汽车维修企业在招聘人才的侧重因素 |
三、广州市汽车维修企业岗位结构与岗位需求 |
四、广州市汽车维修企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 |
五、广州市汽车维修企业主要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 |
第二节 中职学校汽车维修专业课堂教学现状调查的目的、对象与内容 |
一、中职学校汽车维修专业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目的 |
二、中职学校汽车维修专业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对象 |
三、中职学校汽车维修专业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内容 |
第三节 中职学校汽车维修专业课堂教学现状调查情况分析 |
一、《中职学校汽车维修专业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学生版)调查情况分析 |
二、《中职学校和汽修专业教师的相关调查》(教师版)调查情况分析 |
第四节 中职学校汽车维修专业课堂教学存在问题 |
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没有完全深入人心 |
二、教师对基于工学一体化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了解不足 |
三、教学模式所具备的硬件条件不足,软件实力有待提升 |
四、人才能力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有差距,工学结合不足 |
五、汽车维修专业课堂教学评价制度有待完善 |
第四章 基于工学一体化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中职汽车维修专业的构建 |
第一节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学习原则 |
第二节 基于工作一体化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路 |
第三节 基于工学一体化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
第四节 基于工学一体化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具体构建 |
一、灵活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创设学习情景 |
二、深化“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统筹教师队伍协调发展 |
四、建设全方位的工学一体化实训场所 |
五、构建多元化的课堂教学评价制度 |
第五节 基于工学一体化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 |
一、信息咨询明确任务 |
二、制定工作计划 |
三、作出决策 |
四、实施工作计划 |
五、检查控制 |
六、评估反馈 |
第五章 基于工学一体化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中职汽车维修专业的实践应用 |
第一节 工学一体化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实践课程分析 |
第二节 《活塞环的检测与更换》学习内容的工学一体化行动导向教学案例设计 |
一、创设学习情境 |
二、准备教学环境 |
三、实施教学过程 |
四、反思教学效果 |
第三节 《活塞环的检测与更换》的工学一体化行动导向教学实施过程与反思 |
一、《活塞环的检测与更换》教学案例的实施过程 |
二、《活塞环的检测与更换》教学效果反思 |
第四节 基于工学一体化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教学实验班的实践情况分析 |
一、实验班与对照班前测对比情况分析 |
二、实验班与对照班过程性对比情况分析及教学模式的完善 |
三、实验班与对照班总结性对比情况分析及实验班学生的反馈结果 |
第六章 总结反思 |
一、总结实践效果 |
二、反思实践结果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广州市汽车维修企业问卷调查 |
附录 B 中职学校汽车维修专业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 |
附录 C 中职学校和汽车维修专业教师的相关调查 |
附录 D 《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课程学习内容分析表 |
附录 E 中职学校汽车维修专业教学实验班的问卷调查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3)B公司内部汽车运输管理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外文献综述 |
2.综述小结 |
(三)研究内容、研究框架、研究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框架 |
3.研究方法 |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运输管理的内涵 |
1.运输的定义 |
2.运输管理的定义 |
(二)最短路径优化理论 |
三、B公司内部汽车运输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公司概况 |
1.公司简介 |
2.公司组织架构 |
(二)内部运输管理现状 |
1.运输组织机构现状 |
2.运输设备设施管理现状 |
3.运输作业现状 |
(三)内部运输管理存在的问题 |
1.设备管理工作不到位 |
2.作业车辆等待时间过长 |
3.运输司机有效作业时间不足 |
4.运输保障不到位 |
5.各工序间信息沟通不畅 |
6.车辆燃油费偏高 |
(四)内部运输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未建立完善的设备管理体系 |
2.装卸效率偏低 |
3.运输司机管控不到位 |
4.用车单位对运输保障工作不重视 |
5.无信息沟通平台 |
6.未对运输线路进行合理规划 |
四、B公司内部汽车运输管理优化策略 |
(一)建立完善的设备管理体系 |
1.优化设备采购流程 |
2.新增检修配套基础设施 |
3.调整奖金发放制度 |
4.通过推动技术改造降低故障率 |
(二)提高装卸作业效率 |
1.改造行车吊具 |
2.调整运输组织模式 |
(三)加强运输司机管控 |
1.制定运输司机服务质量调查表 |
2.协调用车单位加强人员管控 |
3.建立运输司机激励机制 |
(四)重视运输保障工作 |
1.新增物流人员申请渠道 |
2.加强安全管理力度 |
3.针对现存问题进行整改 |
(五)搭建沟通平台 |
1.公司各模块系统信息共享 |
2.派车系统与智能一体化系统关联 |
3.完善监控体系 |
(六)合理规划运输线路 |
五、B公司内部汽车运输管理优化效果预测 |
(一)料场转运优化效果预测 |
(二)钢坯运输优化效果预测 |
(三)废钢运输优化效果预测 |
(四)石灰运输优化效果预测 |
(五)本章小结 |
六、总结与展望 |
(一)全文总结 |
(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风险管理的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 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我国铁路安全风险管理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安全风险管理理论 |
2.1 风险管理概念 |
2.2 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 |
2.2.1 单因素事故致因理论 |
2.2.2 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
2.2.3“流行病学”理论 |
2.2.4 系统理论 |
2.3 风险管理过程 |
2.4 风险管理理论 |
2.4.1 风险识别技术 |
2.4.2 风险分析及评价方法 |
2.4.3 风险应对方法 |
2.4.4 风险监督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3 铁路供电维修概述 |
3.1 铁路供电维修作业组织 |
3.2 铁路供电维修作业内容 |
3.2.1 铁路供电维修的基本形式 |
3.2.2 铁路供电设备检测监测内容 |
3.2.3 铁路供电设备维修内容 |
3.3 本章小结 |
4 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 |
4.1 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范围 |
4.1.1 铁路供电维修业务范围 |
4.1.2 铁路供电维修业务管理 |
4.1.3 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范围 |
4.2 铁路供电维修危害识别 |
4.2.1 铁路供电维修危害识别方法 |
4.2.2 铁路供电设备检测监测作业危害 |
4.2.3 铁路供电设备维修作业危害 |
4.3 铁路供电维修风险评估 |
4.3.1 铁路供电维修安全风险评价模型 |
4.3.2 铁路供电维修风险接受准则 |
4.3.3 铁路供电维修安全风险分析和评价 |
4.4 铁路供电维修风险应对 |
4.4.1 铁路供电维修风险应对原则 |
4.4.2 铁路供电维修安全风险应对措施 |
4.5 铁路供电维修风险监控 |
4.5.1 供电维修安全风险监控方法 |
4.5.2 铁路供电维修安全风险管理改进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总结和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供电设备检测监测作业、天窗内作业、天窗作业风险控制表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中国智能电网运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网发展运营管理研究 |
1.2.2 国内外关于智能电网的评价研究 |
1.2.3 电能交易(中长期、现货)市场机制 |
1.2.4 跨省跨区输配电定价及监管机制 |
1.3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3.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经济转型及智能电网运营管理相关理论 |
2.1 经济转型发展相关理论 |
2.2 智能电网发展相关理论 |
2.2.1 智能电网含义 |
2.2.2 智能电网发展相关理论 |
2.3 智能电网管理相关理论 |
2.3.1 电网评价相关理论 |
2.3.2 基于自适应动态规划法的电网优化 |
2.3.3 基于凸优化的电网优化研究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智能电网企业运营绩效的组合评价研究 |
3.1 智能电网发展评价模型选择 |
3.1.1 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过程 |
3.1.2 基于熵权法的综合评价过程 |
3.1.3 基于TOPSIS方法的综合评价模型 |
3.2 智能电网企业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2.1 智能电网运营评价原则 |
3.2.2 运营绩效评估指标选取 |
3.2.2.1安全可靠指标 |
3.2.2.2 信息互动指标 |
3.2.2.3 高效智能指标 |
3.2.2.4 绿色环保指标 |
3.2.2.5 经济效益指标 |
3.3 基于ANP-熵权-TOPSIS组合评价法的评价结果 |
3.3.1 权重确定结果 |
3.3.2 26家省级智能电网公司运营效果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经济转型对智能电网企业运营的新需求研究 |
4.1 分布式电源并网对电网企业运营产生的影响分析 |
4.1.1 分布式电源种类及发展特点 |
4.1.2 构建基于遗传算法的分布式电源网络架构规划模型 |
4.1.3 实证结果分析 |
4.2 网格化对城市电网智能化发展的影响分析 |
4.2.1 配电网供电网格化发展态势 |
4.2.2 考虑分布式电源的电网网格化发展规划研究 |
4.2.3 智能电网城市配电网网格化优化算例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智能电网企业运营绩效提升路径优化的方向 |
5.1 基于企业内部资产管理效益分析的运营优化方向分析 |
5.1.1 智能电网企业资产管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选择 |
5.1.2 数据处理及说明 |
5.1.3 智能电网企业资产管理效益评价结果 |
5.2 满足用户交互性的智能电网企业运营提升方向 |
5.2.1 影响用户行为关键要素及作用机理 |
5.2.2 电动汽车用户行为关键要素 |
5.2.3 电动汽车充放电负荷模型 |
5.2.4 需求侧响应用户行为关键要素 |
5.2.5 需求侧响应负荷模型 |
5.2.6 算例分析 |
5.2.7 需求侧响应对负荷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提升电网企业运营绩效水平优化 |
6.1 通过精准化规划、标准化建设与精益化运维提升智能电网资产效益 |
6.1.1 分布式电源网架优化提升电网运营水平 |
6.1.2 基于网格化建设提升智能电网企业运营效果 |
6.2 建设提升智能电网资产效率与投入产出效益 |
6.3 运维提升智能电网资产效率与投入产出效益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作者简介 |
(6)基于语音识别的车辆检修辅助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车辆检修信息化辅助技术研究现状 |
1.2.2 语音识别技术研究现状 |
1.2.3 语音降噪技术研究现状 |
1.2.4 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相关技术介绍 |
2.1 语音降噪相关技术 |
2.2 语音识别相关技术 |
2.2.1 语音识别流程 |
2.2.2 传统语音识别相关技术 |
2.2.3 基于深度学习的语音识别相关技术 |
2.3 车辆检修辅助系统开发相关技术 |
2.3.1 Spring+Spring MVC+Mybatis框架集 |
2.3.2 ZUI框架 |
2.3.3 WPF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3 车辆检修场景语音降噪技术研究 |
3.1 语音降噪问题分析 |
3.2 语音降噪技术研究 |
3.2.1 基于谱减法的语音降噪 |
3.2.2 基于DCU-Net的语音降噪 |
3.2.3 增加注意力机制的改进型DCU-Net语音降噪 |
3.3 语音降噪验证分析 |
3.3.1 实验准备 |
3.3.2 评价指标 |
3.3.3 实验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4 车辆检修场景语音识别技术研究 |
4.1 语音识别任务分析 |
4.2 语音预处理与特征提取 |
4.2.1 语音信号的预处理 |
4.2.2 语音信号的特征提取 |
4.3 语音识别技术研究 |
4.3.1 基于GMM-HMM的传统声学模型 |
4.3.2 基于BiLSTM-CTC的声学模型 |
4.3.3 基于BiGRU-CTC的声学模型 |
4.4 语音识别验证分析 |
4.4.1 实验准备 |
4.4.2 评价指标 |
4.4.3 实验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5 车辆检修辅助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需求分析 |
5.1.1 功能需求 |
5.1.2 非功能需求 |
5.2 系统总体设计 |
5.2.1 系统架构设计 |
5.2.2 系统模块设计 |
5.3 数据库设计 |
5.4 车辆检修管理子系统设计与实现 |
5.4.1 检修管理子系统架构设计 |
5.4.2 检修管理子系统页面功能设计 |
5.5 车辆检修客户端子系统设计与实现 |
5.5.1 检修客户端子系统架构设计 |
5.5.2 检修客户端用户界面层设计 |
5.5.3 检修客户端业务逻辑层设计 |
5.5.4 检修客户端网络传输层设计 |
5.6 语音识别功能模块设计 |
5.7 本章小结 |
6 车辆检修辅助系统测试 |
6.1 测试概要 |
6.2 功能测试 |
6.2.1 检修管理子系统功能测试 |
6.2.2 检修客户端子系统功能测试 |
6.3 性能测试 |
6.3.1 并发请求性能测试 |
6.3.2 语音识别实时性测试 |
6.3.3 语音识别准确率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7)知识图谱驱动的发动机AR辅助维修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知识图谱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AR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知识图谱驱动的发动机AR辅助维修技术架构 |
2.1 发动机结构组成及维修难点分析 |
2.1.1 发动机构成及故障分析 |
2.1.2 发动机维修难点 |
2.2 融合知识图谱与AR技术的发动机辅助维修解决方案 |
2.2.1 基于知识图谱的资源整合和推送 |
2.2.2 基于AR的发动机辅助维修指导 |
2.3 发动机故障辅助维修关键技术架构 |
2.3.1 知识图谱驱动的发动机AR辅助维修技术架构 |
2.3.2 知识图谱构建技术 |
2.3.3 AR辅助维修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发动机故障知识图谱构建及资源推送 |
3.1 知识图谱定义及架构 |
3.2 发动机维修过程中故障特征分析 |
3.3 发动机故障维修知识图谱的构建 |
3.3.1 发动机故障维修知识图谱的构建流程 |
3.3.2 发动机故障维修知识图谱模型 |
3.4 基于知识图谱的发动机故障检索 |
3.4.1 基于知识图谱子图匹配的故障检索流程 |
3.4.2 子图匹配 |
3.4.3 查询结果的确定 |
3.5 发动机维修工具匹配推送流程 |
3.5.1 维修工具知识图谱模式层本体构建 |
3.5.2 .维修工具与维修件本体间语义匹配 |
3.5.3 维修工具类型的选择 |
3.5.4 维修工具相应尺寸的确定 |
3.5.5 案例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R辅助维修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研究 |
4.1 AR辅助维修过程实现 |
4.2 AR辅助维修三维跟踪注册技术 |
4.2.1 移动设施中三维注册方法流程 |
4.2.2 基于改进ORB检测的特征点匹配算法 |
4.2.3 跟踪定位算法 |
4.3 AR虚实融合显示技术 |
4.4 AR辅助维修交互技术 |
4.4.1 AR交互方式及应用 |
4.4.2 辅助维修中的AR交互技术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发动机故障辅助维修系统实现 |
5.1 需求分析 |
5.1.1 功能性需求分析 |
5.1.2 其他需求分析 |
5.2 系统框架设计 |
5.3 发动机故障辅助维修系统开发工具和环境 |
5.4 发动机故障辅助维修系统实现 |
5.4.1 发动机故障辅助维修方案设计 |
5.4.2 发动机故障维修知识图谱构建及故障检索实现 |
5.4.3 发动机故障维修AR辅助实现 |
5.4.4 发动机故障辅助维修实现案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
(9)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项目课程理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基于时代背景:新时代职业教育当有新作为 |
1.1.2 基于现实教学需求:破解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教学难题 |
1.1.3 基于对教学模式与课程理念及教学现状关系的思考:融课程理念于实际教学模式,改观教学现状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 |
1.3.2 关于主流职教课程理念的研究 |
1.3.3 关于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学的研究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教学模式 |
1.4.2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 |
1.4.3 项目课程理念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1.6 研究创新 |
第2章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成因分析 |
2.1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学现状调查 |
2.1.1 基于学生视角的调查 |
2.1.2 基于教师视角的调查 |
2.2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学现状的成因分析 |
2.2.1 教学模式层面 |
2.2.2 教学支持层面 |
2.2.3 学生学习兴趣层面 |
2.3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的教学改革思索 |
2.3.1 切实提升课程产品质量 |
2.3.2 增大实训教学方面的财政投入 |
2.3.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
2.3.4 弥补现行教学模式之欠缺 |
第3章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概述 |
3.1 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1 动作学习理论之图式理论 |
3.1.2 行动导向教学理念 |
3.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1.4 情境性教学理论 |
3.2 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的内涵 |
3.3 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的教学理论 |
第4章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的构建 |
4.1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的构建路径 |
4.2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构建 |
4.2.1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
4.2.2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
4.2.3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 |
4.2.4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的保障条件 |
第5章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的实践 |
5.1 实践设计 |
5.2 实践过程:典型教学案例 |
5.2.1 教学设计 |
5.2.2 教学实施 |
5.3 实践结果及结论 |
5.3.1 数据收集整理 |
5.3.2 实践结果 |
5.3.3 实践结论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1.1 研究结论 |
6.1.2 研究不足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Ⅰ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 Ⅱ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学现状调查之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 Ⅲ 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学现状调查之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Ⅳ 基于项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之设计与实施反馈访谈提纲 |
附录 Ⅴ 教学设计方案 |
附录 Ⅵ 工作计划及任务工作单 |
(10)基于工作过程《汽车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检修》课程开发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 |
3.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二、核心概念以及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1.汽车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检修课程 |
2.典型工作过程 |
3.普适性工作过程 |
4.参照系 |
5.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模型 |
(二)理论基础 |
1.社会学基础——涂尔干社会学功能理论 |
2.教育学基础——杜威进步主义“做中学”教育学思想 |
3.心理学基础——皮亚杰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理论 |
4.最近发展区理论 |
(三)课程开发流程 |
1.工作任务分析 |
2.行动场归纳 |
3.学习场转换 |
4.学习情境设计 |
三、重庆市中职学校《汽车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检修》类课程现状调查研究 |
(一)《汽车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检修》类课程现状调查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3.调查实施 |
(二)《汽车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检修》类课程现状分析 |
1.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
2.教师访谈结果及分析 |
(三)主要问题 |
1.课程目标模糊 |
2.课程内容脱离实际 |
3.课程实施无保障 |
(四)问题成因分析 |
1.课程目标设置缺乏依据 |
2.课程内容选择缺乏典型 |
3.课程实施未体现职业性 |
四、《汽车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检修》课程开发 |
(一)岗位调研及工作任务分析 |
(二)归纳行动场及其典型工作过程 |
1.典型工作过程归纳 |
2.典型工作环节描述 |
(三)学习场的转换 |
(四)创设学习情境 |
1.选择参照系 |
2.情境内容设计 |
(五)情境结构与耦合过程设计 |
五、《汽车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检修》课程实施 |
(一)咨讯阶段 |
(二)计划阶段 |
(三)决策阶段 |
(四)实施阶段 |
(五)检查阶段 |
(六)评价阶段 |
六、《汽车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检修》课程评价 |
(一)学习兴趣对比效果 |
(二)课程认知情况对比效果 |
(三)学习目标 |
(四)实操技能掌握 |
(五)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测试比较 |
七、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汽车检修设备的发展现状及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能力本位的中职《纯电动汽车的使用与维修》项目化课程开发研究[D]. 李雯.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
- [2]基于工学一体化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中职汽车维修专业的研究与实践[D]. 柯壁珊.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
- [3]B公司内部汽车运输管理优化策略研究[D]. 乔宇.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4]基于风险管理的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研究[D]. 桂俊华.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5]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中国智能电网运营优化研究[D]. 王永华.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6]基于语音识别的车辆检修辅助系统设计[D]. 张仁骞. 浙江大学, 2021(01)
- [7]知识图谱驱动的发动机AR辅助维修技术研究与实现[D]. 张晟博.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8]基于1+X证书制度的中职《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课程教学研究[D]. 王阳光.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9]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项目课程理念[D]. 张洁.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8)
- [10]基于工作过程《汽车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检修》课程开发与实践[D]. 赵志彭.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