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兄弟胃癌并发穿孔一例报告

两兄弟胃癌并发穿孔一例报告

一、兄弟二人胃癌合并穿孔病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林填[1](2021)在《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及目的:胃癌治疗的总体策略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对于早期中下部胃癌,传统5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Conventional laparoscopic distal gastrectomy,CLDG)已是标准治疗;随着微创理念和技术的发展,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Reduced-port laparoscopic distal gastrectomy,RPLDG)作为一种更加微创的手术方式逐渐被外科医师和患者接受,但其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本论文将分成三个章节探讨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的安全性、术后恢复及美容评分,为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提供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第一章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安全性、可行性回顾性单臂研究方法:利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普通外科自主研发的单孔多通道腹腔镜操作平台,设计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收集2016年11月至2018年8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普通外科进行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的30例连续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手术情况、术后病理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全组患者手术过程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手术时间为(197.8±46.9)min,术中出血量为30(31.25)ml,淋巴结检出数目为(38.7±14.1)枚,增加戳孔率为3.3%(1/30),无中转开腹手术,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为(45.3±18.9)h,首次进食半流质饮食时间为(87.6±35.6)h,拔除引流管时间为(101.8±58.0)h;80.0%(24/30)的患者不需要追加使用镇痛药物,术后住院时间为(6.1±2.1)d。术后30d并发症发生率为16.7%(5/30),分别为腹腔出血、淋巴漏和肠梗阻各1例以及腹腔感染2例。全组患者术后美容评分(22.1±1.3)分,96.7%(29/30)的患者美容评分18~24分。结论:对于有传统腹腔镜手术经验的团队,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安全可行;对于高度选择的早期胃癌患者,术后恢复、减轻疼痛及美容具有潜在获益。第二章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与传统5孔腹腔镜手术安全性对比的倾向得分匹配分析方法:收集2008年3月至2021年3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普通外科行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的1601例连续患者临床数据,其中1503例行传统5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CLDG),98例行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RPLDG),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法(PSM)用于均衡组间混杂因素,选取3个协变量进行1:1(卡钳值0.01)匹配(性别、BMI、TNM分期),最终96例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病例成功和96例传统5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病例成功匹配,比较两组间的手术相关指标及其安全性。结果:匹配后两组基线资料均衡(P>0.05),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组和传统5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组手术时间[(194.3±51.2)min 比(198.4±46.7)min,t=-0.576,p=0.565]和淋巴结检出数目[(39.3±15.0)枚比(36.3±22.3)枚,t=-1.107,p=0.27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组术中出血量较传统5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组少[(37.8±33.8)ml比(95.4±98.8)ml,t=5.409,p<0.001],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组术后恢复总体优于传统5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组[首次恢复排气时间:(2.1±0.7)天比(2.7±1.0)天,t=-4.548,p<0.001;首次恢复全流食时间:(2.9±1.8)天比(3.8±2.3)天,t=-2.883,p=0.004;首次恢复半流食时间:(4.7±2.7)天比(5.4±1.7)天,t=-2.143,p=0.033;术后住院时间:(7.3±3.8)天比(9.3±5.3)天,t=0.157,p=0.004],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17.7%(17/96)比17.7%(17/96)χ2=0.001,p=1.000])及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χ 2=-1.148,p=0.251)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与传统5孔腹腔镜手术相比,其安全性相当,术后恢复更快,住院时间更短。第三章减孔与传统5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治疗临床I期胃癌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案研究对象:18岁到75岁确诊胃癌病例,肿瘤位于胃中下部,术前临床分期为ⅠA(T1N0)或ⅠB期(T1N1,T2N0),预计需实施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术前ECOG体力状态评分0-1,术前ASA评分Ⅰ-Ⅱ。研究设计:前瞻性、随机、对照、非劣性验证对照与分组:A组(实验组):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治疗组B组(对照组):传统5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治疗组样本量:本研究为非劣效性验证,以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主要评价指标。根据本中心统计数据统计的既往传统5孔法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5.2%,减孔(两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6.7%,检验水准取0.05,检验效能设为0.8,非劣性界值d为10%,采用平衡设计,经计算得每组样本量为120例,共需病例数240例。随机化: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包括年龄≥75岁、术者经验、ASA ≥Ⅲ、恶性肿瘤,并结合我们初步实施手术的经验,肿瘤大小也会影响手术操作。由于本研究均是纳入癌症患者,且手术均由相同手术团队完成,因此我们采用分层、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化,考虑的控制因素为年龄、ASA评分、肿瘤直径。主要研究终点: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0天内)次要研究终点:5年生存率手术学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肿瘤学指标(病灶大小、远近切缘长度、淋巴结清扫数目、淋巴结转移数目、R0切除率)增加戳孔、中转率再返院率(术后30天)术后早期恢复过程: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离床活动时间、恢复全流饮食时间、恢复半流饮食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

尔璞醇[2](2020)在《PDGF-BB在放射治疗食管鳞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中国为如今全球食管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其中绝大多数的食管癌患者被诊断为鳞状细胞癌。放射治疗则为食管鳞癌的标准治疗方法之一,且该方法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截止目前,我们还未曾发现有效的生物标志物来预测食管鳞癌患者的放射治疗后效果。但曾有报道指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并对患者的预后具有提示作用。因此,本研究着重评估PDGF-BB是否可以作为经放射治疗的食管鳞癌患者预后情况评定的生物标志物来使用。材料与方法:我们首先通过临床实验,前瞻性入组了68例于我科接受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手术或行根治性放(化)疗的食管鳞癌患者,留取患者们放疗前及放疗中(40 Gy/20 f)的血清样本,用ELISA试剂盒检测PDGF-BB的表达情况,并动态分析其疗中疗前的变化水平与生存预后的关系。我们另应用免疫组化法先后检测了66例未经放化疗处理的食管鳞癌组织、41例经新辅助放化疗后手术患者的术后残留癌组织以及4例切缘阴性的癌旁组织中PDGF-BB的表达。此外我们还选取KYSE30和KYSE150食管鳞癌细胞株,运用慢病毒感染技术构建了PDGFB基因敲除后的肿瘤细胞稳系,并通过蛋白印迹术、流式细胞分析术、CCK-8、克隆形成和Transwell等实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基础实验研究。结果:我们发现PDGF-BB的疗中疗前变化率下调明显的患者的总体生存情况要明显好于另一组患者(p<0.001)。而PDGF-BB的变化率与患者治疗后的影像学评估结果相关(p<0.05)。此外,肿瘤的位置与是否加用同步化疗也可能是影像患者生存的重要预后因素(p<0.05)。另免疫组化结果表明PDGF-BB在食管鳞癌组织中存在着较高的阳性表达率(62.1%);而在经过新辅助放化疗后,残留癌组织的患者却仅有17例呈阳性表达(41.5%)。四例癌旁组织的表达则皆为阴性。在细胞实验层面,干扰敲除PDGFB基因后,食管鳞癌细胞的增殖、克隆以及侵袭能力均受到了明显的抑制。干扰后肿瘤细胞的凋亡比例升高,其放疗敏感性亦有改变。此外,添加PDGF-BB细胞因子进行培养可以提高经干扰后肿瘤细胞的迁徙能力,而放疗则可以通过阻断PI3K/AKT通路的信号传导来抑制PDGF-BB的趋化作用。结论:该项研究结果表明PDGFB的表达水平与食管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等特性密切相关,也显现了PDGF-BB在食管鳞癌放射敏感性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因此,我们认为PDGF-BB的表达可以作为食管鳞癌患者放射治疗预后判断的一项重要指标。临床实验:一项前瞻性、单中心II期临床研究对比同步放化疗疗中临床完全缓解食管鳞癌患者根治性放化疗与放化疗+手术疗效及安全性ID:NCT02959385 Protocol ID:CIH-PQS-2016090001

席玉棚[3](2019)在《肺瘤平膏降低XBP1过表达Lewis肺癌小鼠TDCs的脂质堆积逆转其功能的分子机制》文中研究指明肺癌是临床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于所有恶性肿瘤的首位。目前,手术切除仍是根除肺癌最有效的途径,但是大部分患者发现时肿瘤已经处在转移阶段,失去了手术机会。免疫疗法作为肿瘤治疗的一部分被广泛关注,树突状细胞(DCs)因具有肿瘤抗原提呈功能在肿瘤免疫中的治疗中受到广泛研究。脂质代谢异常可导致肿瘤免疫抑制,内质网应激通路IER1α-XBP1通路诱导的脂质堆积造成了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TDCs)抗原呈递功能降低,进而促进了免疫抑制微环境的形成。肺瘤平膏是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朴炳奎教授研制的临床治疗肺癌具有确切疗效的中药复方,既往大量临床试验发现,肺瘤平膏能延长瘤体的稳定时间,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化疗、放疗所引起的毒副反应,尤其是改善气阴两虚型肺癌患者的症状。大量的基础实验也表明,中药复方肺瘤平膏能够明显高树突状细胞功能,提高NK细胞杀伤活性;可通过调节树突状细胞的抗原递呈功能发挥抗肿瘤效应,其作用机制与抑制血管生成,上调DCs相关膜分子表达,诱导成熟、增加免疫突触形成,促进迁移、提高T细胞杀伤活性等有关,并且肺瘤平膏在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基于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我们进行了以下实验:目的:1)研究XBP1过表达对Lewis肺癌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TDCs功能和脂质的影响及产生的效应机制;2)研究肺瘤平膏对XBP1过表达Lewis肺癌肿瘤组织中TDCs的功能和脂质影响及产生了效应机制;3)揭示肺瘤平膏通过XBP1介导的脂质堆积分子机制。方法:1)通过克隆载体技术制备XBP1过表达慢病毒,并通过细胞转染技术制备XBP1过表达Lewis细胞稳转株;建立XBP1过表达Lewis肺癌小鼠荷瘤模型,分四组:XBP1过表达组(G组)、XBP1过表达加载肺瘤平膏组(GF组)、正常Lewis肺癌组(N组)、正常Lewis肺癌加载肺瘤平膏组(NF组),2)在14天、21天观察XBP1过表达对Lewis肺癌荷瘤小鼠TDCs功能、T细胞亚型、Treg、炎性细胞因子、TDCs中脂质含量、移植瘤的影响;3)在14天、21天观察肺瘤平膏对XBP1过表达Lewis肺癌荷瘤小鼠TDCs功能、T细胞亚型、Treg、炎性细胞因子、TDCs中脂质含量、移植瘤的影响;4)采用qPCR方法观察肺瘤平膏对XBP1过表达Lewis肺癌/正常Lewis肺癌荷瘤小鼠IDO1、Arg1、IRE1α-XBP1通路及PI3K-AKT-MTOR通路的mRNA含量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的方法观察肺瘤平膏对XBP1过表达Lewis肺癌荷瘤小鼠IRE1α-XBP1通路及PI3K-AKT-MTOR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通过GV358质粒为载体,采用慢病毒转染技术,成功的制备了XBP1过表达慢病毒载体;通过细胞转染技术,成功将XBP1过表达慢病毒载体导入的Lewis肺癌细胞;并建立了小鼠移植瘤模型;2)与N组相比,XBP1过表达能抑制TDCs的功能,其中以CD80的抑制最明显(14day,P<0.01;21day,P<0.01);21天时明显降低CD3+CD8+的表达(P<0.05);上调Treg表达(14day,P<0.01;21day,P<0.05);21天时促进TGF-β1的分泌(P<0.01),降低TNF-α的浓度(P<0.01);增加TDCs中的脂质含量(21day,P<0.01),促进小鼠移植瘤的生长。3)与G组相比,GF组能明显提高TDCs表面标志的水平,其中以MHC-Ⅱ、CD40、CD80较为显着(P<0.05),增加抗原呈递功能;上调T细胞亚型CD3+、CD3+CD4+、CD3+CD8+的表达(P<0.05),降低Treg细胞的表达水平(14day,P<0.01;21day,P<0.05);降低血清中TGF-β1的浓度(14day,P<0.05;21day,P<0.05),升高TNF-α的浓度(21day,P<0.05);降低TDCs中的脂质堆积(21day,P<0.05),抑制肿瘤的生长。4)qPCRIDO1结果显示:G组IDO1mRNA的表达大于N组,其中以14天有统计学意义;G组的IDO1的mRNA表达高于GF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day,P<0.01;21day,P<0.05);NF组IDO1的mRNA表达量低于N组,其中以14天差异最显着(P<0.01)。5)qPCR Arg1结果显示:G组Arg1 mRNA的表达大于N组,且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14day,P<0.05;21day,P<0.01);G组Arg1 mRNA表达高于GF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F组Arg1的mRNA表达量低于N组,其中以21天差异最显着(P<0.05)。)表明肺瘤平膏能降低小鼠肿瘤组织IDO1、Ar1 mRNA含量。6)qPCR IRE1α-XBP1通路结果显示:14天时,G组各mRNA含量均大于N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组的各mRNA表达高于GF组,其中以Bip(P<0.01)、IRE1α(P<0.05)差异最明显。与N组相比,NF组中Bip mRNA含量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1天时,G组各mRNA含量均大于N组,其中以Bip(P<0.01)、XBP1(P<0.05)差异显着;GF组的各mRNA表达低于G组,且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NF组各mRNA表达低于N组,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7)qPCR PI3K-AKT-mTOR通路结果显示:14天时,G组各mRNA含量均大于N组,其中以PI3K(P<0.05)差异显着;GF组的各mRNA表达低于G组,其中以mTOR(P<0.05);NF组各mRNA表达低于N组,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1天时,G组各mRNA含量均大于N组,其中以AKT(P<0.05)差异显着;G组各mRNA含量均大于N组,且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NF组各mRNA表达低于N组,其中以AKT、mTOR差异最显着(P<0.05)。表明肺瘤平膏能降低IRE1α-XBP1及PI3K-AKT-mTOR通路mRNA含量。8)Western Blot IRE1α-XBP1通路结果显示:14天时,G组各组蛋白均大于N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瘤平膏加载组Bip、IRE1α的蛋白表达均小于未加载肺瘤平膏组,其中GF组的Bip蛋白表达小于G组最显着(P<0.01)。在21天时,G组的各组蛋白表达均大于正常Lewis肺癌荷瘤小鼠组,其中Bip、IRE1α蛋白表达差异最明显(P<0.01);G组的各组蛋白表达高于GF组,且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Bip,P<0.01;IRE1α,P<0.01;XBP1,P<0.05)。与N组各蛋白表达相比较,NF组各蛋白表达量较低,其中以Bip蛋白最明显(P<0.05)。9)Western Blot PI3K-AKT-mTOR通路结果显示:14天时,G组pAKT的蛋白表达高于G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组的PI3K、mTOR的蛋白表达高于GF组,且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蛋白各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21天时,G组PI3K、mTOR、pmTOR的蛋白表达高于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组的PI3K、mTOR、pAKT、pmTOR的蛋白表达高于G组,且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NF膏组各蛋白表达量均低于N组,其中以pAKT差异最显着(P<0.01)。表明肺瘤平膏能降低IRE1α-XBP1及PI3K-AKT-mTOR通路蛋白表达含量。结论:1)XBP1过表达能抑制的Lewis肺癌中TDCs抗原呈递功能,导致脂质堆积增加;2)肺瘤平膏能逆转因脂质堆积导致的TCDs的功能缺陷,增强TDCs的抗原提成功能;3)肺瘤平膏增强TDCs表型和功能可能是通过降低内质网介导的IRE1α-XBP1通路的活化而下调PI3K-AKT-mTOR信号通路实现的。

李俐[4](2017)在《健脾散结汤联合SOX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胃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以及死亡率在全球都较高,人类健康深受威胁。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设置治疗组以及对照组,观察健脾散结汤加减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生活质量、肿瘤标志物以及化疗不良反应等方面,客观地评价健脾散结汤加减配合化疗对晚期胃癌脾虚痰湿证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为日后中西医辨证治疗胃癌晚期提供参照。方法:本次临床研究采用对照平行的设计方法将入组的共计45例晚期胃癌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入组21例,采用健脾散结汤加减联合SOX(替吉奥与奥沙利铂)方案治疗,化疗最初即配合中药治疗;对照组纳入24例,仅采用SOX方案化疗。分别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KPS评分、生活质量、肿瘤标志物等指标以及影像学资料用以评估实体瘤变化,并评价治疗过程中存在的毒副反应,探讨健脾散结汤加减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价值。结果: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结果显示,中医证候的疗效方面,治疗组的总有效率(80.95%)显着高于对照组(25.0%)(P<0.01),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变化具备统计学意义(两组P值均<0.05);体能状况方面,两组在治疗前、后的KPS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有统计差异(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的改善情况好(P<0.01);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实体瘤客观疗效和肿瘤标志物疗效均没有统计学差别(P>0.05),其中治疗组在治疗后血液肿瘤指标CA19-9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并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用药安全性方面,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毒副反应主要包括:血液毒性、胃肠道反应及肝肾功能损害,但两组受试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别(P>0.05)。结论:健脾散结汤加减联合SOX方案化疗在不增加化疗毒副反应的同时,能够缓解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患者的体能状态,且比之对照组,治疗组能够降低血液肿瘤指标CA19-9水平,提高患者的治疗耐受性,但在改善实体瘤客观疗效,降低骨髓抑制、消化功能障碍以及肝肾功能损伤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无明显优势。本次临床观察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关胃癌的中西医结合规范治疗仍需进一步探究。

余泱川[5](2012)在《广东当代中医学术史研究(1949至1979年)》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根据《当代汉语词典》的定义,“当代”一词作为一个史学概念,“一般指建国后到现在这一时期”。而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是当代中医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中医摆脱了鸦片战争以来被质疑、被限制的处境,其作为一个独立的、与西医并行的医学体系的地位,重新获得官方与民间的承认,中医的学术研究与临床医疗都在政府和人民的支持下纳入正轨,并取得长足的发展,同时该时期也是国家对于中医政策、中医学术研究方向的探索期,从提倡“中医科学化”、“中医进修”到“西医学习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学政策的制定与修正频现;从以“科学化”革新中医药学术经验,到“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再到强调实践的中医学术研究,30年间中医学术研究的方向、模式及重点亦不断发生变化。唐太宗说:“以史为鉴”,研究这一时期的中医学术的发展情况,可为重要的学术人物、学术事件、学术成果存史,观察学术研究特征的嬗变,更重要的是可以对今天中医学术研究的现状知所从来,探究那些重要的学术研究活动、成果从萌发、积累到走向成熟的具体过程,为今后中医学术的发展提供些许借鉴。“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曾说:“医学研究不能脱离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个人体质等因素,而中医的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原则,正好重视了这些内容”。地域医学虽然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但因对于医学史及医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迅速成为一个活跃的研究方向。广东具有悠久的中医学术、医疗传统,同时作为近代中国最早接触西方文明,最早受到现代化思潮冲击的地区,广东既是西医在华发展的中心地带,又是最早萌发中医革新思潮和中医现代化教育的地区,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中医学术革新,理论大讨论中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同时,广东独特的气候、地理环境,以及地域经济、文化明清以来的勃兴,促使岭南地域医学随着建国后对中医学术研究的深入而结出硕果。本论文通过对广东建国后的中医学者群体,学术发展特征,政策、文化因素对学术研究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冀望可以发现1949至1979年广东中医学术研究的特征及形成这些特征的因素。学术界对香港中医发展情况从前关注不多,但随着陈存仁、谢永光等一批在港名医的着述出版,该地中医史的研究价值逐渐凸显。香港毗邻广东,新中国成立以前,两地医学交流频繁,当时几乎所有香港的名医都是祖籍广东的客籍人士,香港的中医医疗、教育、学术研究莫不赖历年迁港的内地名医推动,而大陆解放前一批“海派名医”迁港的历史意义尤为重大,他们在香港着书、兴学、行医,使香港变为大陆之外的第二个中医学术中心。该时期香港有代表性的医家、医着、中医学校、学术活动少有系统的记述,本研究力图对1840年以来,特别是“二战”后香港代表医家的生平事迹、着作;着名的医学院校,重要的学术活动进行研究,力图勾勒出百余年来香港中医发展的概貌,另外特别对“迁港中医”这一群体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对香港中医发展的贡献和影响。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包括文献的查找,资料的收集、鉴别、整理、汇编等。文献研究法是基础工作开展时使用的主要方法,包括资料调研收集,资料归类汇编。本研究所涉及的文献有三大来源:一为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藏书,收集内容包括了1949年至1979年间的中医学术期刊、专着、会议文献、研究成果汇编、政策公文汇编等等;二为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馆,收集内容主要是历年来政府发布的卫生政策法规原文,关于中医医疗、学术的统计数据,以及少量出版地在香港的学术文献;第三个来源是香港中医师陈永光先生所提供的大量的香港医家专着、中医教材、学术团体资料汇编等等。本研究按照医史文献学科研究方法与标准,其具体研究步骤为:①首先利用基础医学院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内部书目、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馆馆藏书目查找所需文献。②然后按图索骥,以借阅、拍照、复印、扫描等方式获取文献,并将重点文献转换成10万字的数字形式以便利用。③最后将已获文献进行汇编,建立本研究专用的书目、文献目录,并以时间顺序、学科分类、医家姓名建立三种索引,配合已转换为数字格式的重点文献,形成一套可以按照文献内部、外部特征进行检索调阅的文献资料。本研究对于文献研究的标准是:引用文献全部为一次文献,文献版本尽可能获取首版,重要观点用文献原文体现。2、理论评述法:是采用归类分析、归纳演绎、传统阐释、相关对比等方法,以《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中华医史杂志》《中医文献杂志》的相关研究方法为行业标杆,按照其行文规范的要求,概述和详述医家生平、重大政策、学术事件;凝练学者学术观点;总结单一或群体医家的学术倾向;将同一时期、同一类型的学术研究、学术观点进行对比;探索某一因素对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学术研究的观点、成果的影响。具体到论文内容中,对于某一时期学术发展的历史、政治背景,某一机构或某一医家的学术活动多采用记述法;对某一医家的着作内容、学术思想则采用传统阐释和归纳演绎的结合;对某一时期或某一地区学术发展的特征研究采取的是归纳演绎与相关对比的结合。研究成果本论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1949年至1979年广东中医学术史研究,该部分以时间为序又分为三章。第一章对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3年间广东中医的学术史进行研究,其中第一节记述该阶段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政治背景,包括:“中医科学化”政策的形成及其具体内容,全国及广东省的各项卫生统计数据等等;分析“中医科学化”政策在广东实践过程中的一些特征及其成因。第二节介绍广东实践“中医科学化”的学者群体并分析其特征;记述广东当时的主要学术期刊及其学术倾向和刊登之有代表性的学术论着。第三节首先研究广东中医界在“中医科学化”中对如何看待传统理论以及学术革新途径、方法等具体问题的讨论,归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和持不同观点者的争鸣情况;其后概述当时广东中医界两份系统化阐述“中医科学化”原则、步骤、标准的学术整理方案并提炼其中的要点。第四节总结广东中医界实践“中医科学化”过程中在医学文献整理、中医理论研究、针灸、脉诊学、中药提炼等方面的各项成果。第五章分析该时期广东中医学术发展的特征,即:①中医界对于“中医科学化”的参与积极、务实;②参与者的学术素养保证了学术探讨的理性与深入;③承认中西差异,立足中医本位的“科学化”;④对于中医学术研究方向、模式的探讨意义深远。第二章对1954至1965年间的广东中医的学术史进行研究。其中第一节记述该时期广东两份重要的学术期刊,《广东中医》和《广东医学(祖国医学版)》的概况及其与学术研究的关系;介绍当时主要的中医研究机构——广东省中医药研究委员会的概况及其对学术发展产生的影响。第二节论述1956、1957年间几篇探讨中医学术研究态度和具体观点的争鸣文章,分析这些论争产生的背景和其对广东中医学术研究的意义。第三节至第六节论述该时期广东中医研究在医学文献整理、地域医学研究、基础理论探讨、临床医学研究诸领域的研究活动及学术成果。第七节总结1954至1965年间广东中医学术发展的特征。第三章对1966至1979年间的广东中医的学术史进行研究。其中第一节记述该时期广东医学界对于中医脾胃学说在文献收集整理、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更深层次的研究成果。第二节论述在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领域的研究情况,具体内容为在中西结合治疗急腹症、外伤骨折正骨手法研究、针刺麻醉研究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果。第三节论述该时期广东医学界对于青蒿素、破伤风抗毒素、毛冬青等中药特效药的研究。第四节介绍侯灿、梁直英等人将现代医学、科学上的新方法、新理论引入到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第五节总结1966至1979年间广东中医学术发展的特征。第二部分是关于近代以来香港中医学史的研究。分为两节,第一节的研究内容是香港中医在医疗、教育、社团组织等方面的发展概况。详细的记录了:①香港中医行医方式的演变及东华三院等医疗机构的发展历程;②香港中医在规模、办学方式上的发展以及着名中医学校的概况;③香港知名中医社团成立、合并、发展的状况及其对香港中医发展所作出的贡献。第二节的研究内容是“侨港中医”这一群体的基本情况及其对香港中医医疗、学术、教育的影响。首先论述侨港中医的内涵并介绍历次中医侨港热潮及其历史成因;然后选取十余位祖籍广东及其他地区的侨港名医,重点论述其生平、事迹、学术活动和重要着作;最后从整体上论述“侨港名医”对于香港中医事业的影响和贡献。研究结论以中医基本政策的制定与调整,学术研究模式、重点及方向的转变,学者主体的转变,重大历史、政治事件的影响为依据,作者认为1949年至1979年的广东中医学术史应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至1953年,该阶段国家关于中医学术的政策是“中医科学化”,主要学术活动是民间自发进行的关于中医学术革新意义、途径、目的的学术讨论以及在文献研究和剂型改进方面的初步实践。该阶段是建国后广东中医学术发展的奠基阶段。第二个阶段是1954至1965年,国家及时对中医政策进行调整,鼓励对传统医学进行继承与发扬,推动中医高等教育和师带徒教育,广东的中医研究在文献整理、理论探讨、地域医学、传染病防治等诸方面均获得丰硕成果。该阶段是建国后广东中医学术蓬勃发展的时期。第三阶段是1966年至1979年,该阶段由于国家对中医研究重点的调整,广东中医学术研究开始以中西医结合研究为主,强调临床实践,以重大疑难疾病的治疗为主要方向,在急腹症治疗、针灸麻醉、骨伤复位、特效药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该阶段是建国后广东中医在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上获得巨大成绩的阶段。广东作为全国中医学术蓬勃发展的中心地区之一,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医学文化积淀使该地区在建国后的中医学术发展带有一些鲜明的特征。笔者认为这些特征是:①以临床实践为学术研究的导向和根本动力;②以国家政策支持为学术发展的推动力量;③以知名学者和民间支持作为学术研究的支撑力量;④坚持中医本位,注重前人学术经验的继承和发扬。这些特征决定了1949至1979年间广东中医学术的基本形态,同时也是未来中医学术研究事业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陆丽芬[6](2011)在《表现为胃窦隆起,窦道形成的胃克罗恩病一例》文中指出克罗恩病作为一种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好发于回肠末端。累及上消化道者并不常见,孤立性胃克罗恩病更为罕见。胃克罗恩病临床常无特异表现,胃镜可仅表现为幽门螺杆菌阴性的局灶性活动性胃炎或散在溃疡,内镜下活检特征性非干酪样肉芽肿检出率低,临床上易误诊及漏诊。此病例因非特异性上消化道症状就诊,内镜下可见胃窦部粘膜隆起样改变,伴可疑窦道形成及幽门管十二指肠长条形溃疡,超声内镜提示粘膜下病变,间质瘤首先考虑,CT提示局部胃壁增厚,后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胃克罗恩病。故临床工作需重视胃内病变的鉴别,对不典型的胃克罗恩病、皮革胃、淋巴瘤提高警惕,内镜下多点深凿活检,联合超声内镜及EUS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等帮助明确诊断。确诊后首选药物治疗,质子泵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必要时联用免疫抑制剂及英夫利昔等分子靶向药物。若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联用抗生素,若合并梗阻、出血等,可予内镜下球囊扩张或手术治疗。

计嘉军,李志霞[7](2002)在《兄弟二人胃癌合并穿孔病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兄弟二人胃癌合并穿孔病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兄弟二人胃癌合并穿孔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安全性、可行性回顾性单臂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章 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与传统5孔腹腔镜手术安全性对比的倾向得分匹配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减孔与传统5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治疗临床Ⅰ期胃癌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案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标准化操作规程(SOP)
    4. 研究终点(End point)及相关结果判定的定义
    5. 统计分析
    6. 数据管理
    7. 不良事件的相关规定
    8. 伦理学事项
全文总结
综述 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的现状与前景
参考文献
附录
    知情同意书
    知情同意声明
    EORTC QLQ-C30生活质量调查问卷
    EORTC QLQ-LC13生活质量调查问卷
    EORTC QLQ-ST022问卷中文版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2)PDGF-BB在放射治疗食管鳞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PDGF-BB 在食管鳞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变化以及其与患者生存预后的的关系
    1.1 对象和方法
        1.1.1 血清样本的获取及临床入组情况
        1.1.2 ELISA检测方法
        1.1.3 疗效评价及随访统计
    1.2 结果
        1.2.1 患者血清中PDGF-BB的疗中疗前表达下调多的患者提示预后更好
        1.2.2 PDGF-BB的变化率可能与治疗后的影像学评估相关
        1.2.3 肿瘤的位置分段和同步化疗的联用也可能会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相关预后因素
    1.3 讨论
        1.3.1 患者血清中PDGF-BB的疗中疗前表达下调多的患者提示预后更好
        1.3.2 PDGF-BB的变化率可能与治疗后的影像学评估相关
        1.3.3 肿瘤的位置分段和同步化疗的联用也可能会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相关预后因素
    1.4 小结
二、食管鳞癌肿瘤组织和细胞系中均呈现出PDGF-BB的较高表达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组织标本的获取及组织切片的制备
        2.1.2 免疫组化所用实验材料及实验步骤
        2.1.3 免疫组化的评分与生存比较
        2.1.4 食管鳞癌细胞系的获取及培养
        2.1.5 细胞蛋白的提取及蛋白印迹实验
    2.2 结果
        2.2.1 PDGF-BB在食管鳞癌组织中呈现出相对较高的表达情况
        2.2.2 经放化疗后患者PDGF-BB的表达呈现出下调的趋势
        2.2.3 PDGFB在食管鳞癌细胞系中亦呈现出相对较高的表达情况
    2.3 讨论
        2.3.1 PDGF-BB在食管鳞癌组织中呈现出相对较高的表达情况
        2.3.2 经放化疗后患者PDGF-BB的表达呈现出下调的趋势
        2.3.3 PDGFB在食管鳞癌细胞系中亦呈现出相对较高的表达情况
    2.4 小结
三、干扰敲除PDGFB可抑制ESCC细胞的生长及侵袭能力,并促进细胞的凋亡
    3.1 对象和方法
        3.1.1 慢病毒的克隆制备与包装
        3.1.2 病毒感染目的细胞及表达效果检测
        3.1.3 CCK-8检测细胞增殖
        3.1.4 细胞的平板克隆形成实验
        3.1.5 Transwell细胞体外侵袭实验
        3.1.6 流式细胞术之细胞凋亡检测Annexin V/ PI双染色法
    3.2 结果
        3.2.1 敲除PDGFB基因的表达可抑制食管鳞癌细胞的增殖及克隆形成能力
        3.2.2 敲除PDGFB基因的表达可抑制食管鳞癌细胞的侵袭能力
        3.2.3 敲除PDGFB基因的表达会促进食管鳞癌细胞的凋亡
    3.3 讨论
        3.3.1 敲除PDGFB基因的表达可抑制食管鳞癌细胞的增殖及克隆形成能力
        3.3.2 敲除PDGFB基因的表达可抑制食管鳞癌细胞的侵袭能力
        3.3.3 敲除PDGFB基因的表达会促进食管鳞癌细胞的凋亡
    3.4 小结
四、干扰敲除PDGFB可抑制ESCC细胞的放疗敏感性,而放疗则通过阻断PI3K/AKT通路来抑制细胞的迁移
    4.1 对象和方法
        4.1.1 细胞的平板克隆实验及放疗敏感性检测
        4.1.2 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细胞因子趋化与电离辐射干扰
        4.1.3 细胞培养中添加细胞因子和放疗处理
    4.2 结果
        4.2.1 敲除PDGFB基因的表达影响食管鳞癌细胞的放疗敏感性
        4.2.2 放疗可抑制肿瘤细胞经PDGF-BB趋化后的迁徙
        4.2.3 PDGF-BB可激活PI3K及 AKT的磷酸化,而放疗则可阻断该通路的活化
    4.3 讨论
        4.3.1 敲除PDGFB基因的表达影响食管鳞癌细胞的放疗敏感性
        4.3.2 放疗可抑制肿瘤细胞经PDGF-BB趋化后的迁徙
        4.3.3 PDGF-BB可激活PI3K及 AKT的磷酸化,而放疗则可阻断该通路的活化
    4.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新辅助放(化)疗在局部晚期食管癌中的应用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肺瘤平膏降低XBP1过表达Lewis肺癌小鼠TDCs的脂质堆积逆转其功能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 从脂代谢障碍谈中医药抗肿瘤策略
        1 脂肪酸代谢与肿瘤
        2 中医药治疗肿瘤脂代谢异常的依据
        3 中医药抗脂代谢异常的治疗策略
        4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树突状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研究进展
        1 DCs的分类
        2 肿瘤微环境对DCs的影响
        3 DCs的临床应用
        4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肺瘤平膏治疗肺癌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XBP1过表达Lewis肺癌细胞构建及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一) XBP1过表达慢病毒载体构建和包装
        (二) XBP1过表达Lewis的肺癌细胞稳转株的构建
        (三) XBP1过表达Lewis肺癌荷瘤/正常Lewis肺癌荷瘤小鼠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实验二 XBP1过表达Lewis肺癌荷瘤小鼠中TDCs功能的影响及产生的效应机制
        (一) XBP1过表达对Lewis肺癌荷瘤小鼠对TDCs表型和功能的影响
        (二) XBP1过表达对Lewis肺癌荷瘤小鼠T细胞亚群的影响
        (三) XBP1过表达对Lewis荷瘤小鼠Treg细胞的影响
        (四) XBP1过表达对Lewis肺癌荷瘤小鼠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五) XBP1过表达对Lewis肺癌荷瘤小鼠TDCs中脂质的影响
        (六) XBP1过表达对Lewis肺癌荷瘤小鼠移植瘤的影响
    实验三 肺瘤平膏对XBP1过表达Lewis肺癌荷瘤小鼠TDCs功能的影响及产生的效应机制
        (一) 肺瘤平膏对XBP1过表达Lewis肺癌荷瘤小鼠中TDCs表型和功能的影响
        (二) 肺瘤平膏对XBP1过表达Lewis肺癌荷瘤小鼠T细胞亚群的影响
        (三) 肺瘤平膏对XBP1过表达Lewis肺癌荷瘤小鼠Treg细胞的影响
        (四) 肺瘤平膏对XBP1过表达Lewis肺癌荷瘤小鼠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五) 肺瘤平膏对XBP1过表达Lewis肺癌荷瘤小鼠TDCs中脂质影响
        (六) 肺瘤平膏对XBP1过表达Lewis肺癌荷瘤小鼠移植瘤的影响
    实验四 肺瘤平膏逆转TDCs功能的机制探讨
        (一) 肺瘤平膏对XBP1过表达Lewis肺癌荷瘤小鼠IDO1、Arg1 mRNA表达量的影响
        (二) 肺瘤平膏对XBP1过表达Lewis肺癌荷瘤小鼠IRE1α-XBP1通路及PI3K-AKT-mTOR通路mRNA表达量的影响
        (三) 肺瘤平膏对XBP1过表达Lewis肺癌荷瘤小鼠IRE1α-XBP1通路及PI3K-AKT-mTOR通路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健脾散结汤联合SOX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胃癌的西医学认识
        1.1 定义和流行病学概述
        1.2 发病因素及机制
        1.3 病理特点
        1.4 临床表现
        1.5 胃癌相关检查及肿瘤标志物检测
        1.6 综合治疗
        1.7 SOX方案相关研究
    2. 胃癌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2.1 胃癌病名溯源及症状认识
        2.2 病因病机的认识演变
        2.3 辨证分型研究
        2.4 治则治法的确立
        2.5 中西医结合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依据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病例和脱落病例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数据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入组情况
        3.2 一般资料分析
        3.3 临床疗效及相关指标分析评价
    4. 讨论
        4.1 中医药治疗晚期胃癌的优势
        4.2 健脾散结汤立方依据
        4.3 方药释义
        4.4 疗效分析
        4.5 临证体会
        4.6 不足及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5)广东当代中医学术史研究(1949至1979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意义与预期成果
    参考文献
第一章 “中医科学化”政策下的学术探讨与实践(1949至1953年)
    第一节 建国后“中医科学化”思潮的历史、政策背景
        一、“中医科学化”政策的提出
        二、“中医科学化”对于广东中医界的特殊意义
    第二节 广东“中医科学化”的主要群体和学术阵地
        一、以民国时期各中医学校教师及毕业生为主的进步中医
        二、具有中医学术素养的开明西医、药师
        三、“中医科学化”的学术阵地——《广东中医药》与《星群医药月刊》
    第三节 围绕“中医科学化”中基本问题的研究与讨论
        一、关于中医药传统理论价值的探讨
        二、梁尚博关于“中医科学化”研究方向的设想
        三、谭次仲的“中医科学化”方案
    第四节 广东中医界对于“中医科学化”的学术实践
        一、医史文献研究
        二、中医理论研究
        三、脉学研究
        四、针灸机理及治疗学的研究
        五、星群药厂与中药炼剂研究
    第五节 广东“中医科学化”学术革新运动的特征
        一、中医界对于“中医科学化”的参与积极、务实
        二、参与者的学术素养保证了学术探讨的理性与深入
        三、承认中西差异,立足中医本位的“科学化”
        四、对于中医学术研究方向、模式的探讨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政策引导下的中医学术勃兴(1954至1965年)
    第一节 重要的中医学术期刊与学术研究机构
        一、《广东中医》与《广东医学·祖国医学版》
        二、广东省中医药研究委员会(广东中医药研究所)与广东省中医药学会
    第二节 以学术讨论端正对继承发展中医学术的态度
        一、梁乃津对余云岫及其学术观点的批判
        二、对《新针灸学》的评论及相关争论
        三、对龙世雄“关于中医中药的研究问题”一文的评论
    第三节 医史文献研究
        一、萧熙的医史文献研究
        二、赵思兢关于中药功效及炮制法的文献溯源
        三、张创献关于经络实质与“九针”源流的考证
    第四节 地域医学研究
        一、岭南医家、医籍、医学文化研究
        二、广东医家医案、医话研究及医疗经验提炼总结
        三、岭南生草药及验方研究
    第五节 关于中医理论核心、诊疗手段的探讨
        一、关于中医理论核心的大讨论
        二、关于脉学的大讨论
        三、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提出
    第六节 中医临床医学研究
        一、中医脾胃学说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二、中医防治重大传染病的研究
        三、妇科疾病防治
        四、儿科疾病的中医治疗学研究
        五、针灸手法、模型及经络学说研究
        六、五官科疾病的中医治疗
    第七节 1954至1965年广东中医学术研究特征
        一、注重文献研究对中医学术研究的先导作用
        二、岭南医学研究方兴未艾
        三、注重名医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四、空前活跃的学术气氛
        五、中医防治传染病研究成果丰硕
        六、国家政策推动学术勃兴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繁荣(1966至1979年)
    第一节 脾胃学说研究的深入
        一、文献收集整理方面
        二、临床研究方面
        三、实验研究方面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重大成果
        一、中西结合治疗急腹症
        二、外伤骨折正骨手法研究
        三、针刺麻醉研究
    第三节 中药特效药及岭南生草药研究
        一、青蒿素防治疟疾研究
        二、破伤风抗毒素的研究
        三、毛冬青防治脉管炎研究
        四、岭南生草药研究
    第四节 中西医理论结合研究
        一、侯灿关于“八纲”现代医学意义的研究
        二、关于中医基础理论中控制论原理的探讨
        三、梁直英从控制论角度对《伤寒论》的再认识
    第五节 1966至1979年广东中医学术发展特征
        一、中西医结合研究成为学术活动的主流
        二、临床应用研究成果丰硕,理论、文献研究相对匮乏
        三、注重现代科学前沿理论与中医学术研究的结合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香港地区中医发展史略
    第一节 香港中医发展概况
        一、港英政府对中医的歧视和限制
        二、香港中医医疗机构发展概况
        三、香港中医教育发展概况
        四、香港中医团体发展概况
    第二节 侨港名医与香港中医药学术的发展
        一、侨港中医群体
        二、“侨港名医”对香港中医事业的贡献
        三、“二战”后着名侨港医家及其在港学术成就
    参考文献
结论
图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表现为胃窦隆起,窦道形成的胃克罗恩病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1 病例
2 讨论
3 治疗方案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兄弟二人胃癌合并穿孔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介绍
2 讨论

四、兄弟二人胃癌合并穿孔病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减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研究[D]. 林填.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2]PDGF-BB在放射治疗食管鳞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尔璞醇.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3]肺瘤平膏降低XBP1过表达Lewis肺癌小鼠TDCs的脂质堆积逆转其功能的分子机制[D]. 席玉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4]健脾散结汤联合SOX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D]. 李俐.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7)
  • [5]广东当代中医学术史研究(1949至1979年)[D]. 余泱川.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9)
  • [6]表现为胃窦隆起,窦道形成的胃克罗恩病一例[D]. 陆丽芬. 浙江大学, 2011(01)
  • [7]兄弟二人胃癌合并穿孔病例报告[J]. 计嘉军,李志霞. 中国医刊, 2002(01)

标签:;  ;  ;  ;  ;  

两兄弟胃癌并发穿孔一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