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扭簧离合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马建峰,王嘉明,陈晓[1](2021)在《准被动式储能下肢外骨骼的设计》文中认为通过提出一种准被动式储能下肢外骨骼的设计和分析,以缓解关键承载关节的负担,并且辅助人体行走.结合人体步态规律,采用串联弹性储能部件的方法实现在被动式的跟随人体运动的过程中进行能量的存储,达到节省人体能量消耗的目的.根据人体髋、膝关节在正常步态中的受力变化情况,通过设计相应的髋关节自适应系统和膝关节变刚度系统,并基于三态的能量控制策略来实现下肢外骨骼在支撑状态和摆动状态之间的柔顺切换.最终在不妨碍人体正常行走的前提下,实现行走助力.
王震,黄建松,张昕,陈磊[2](2017)在《CJ1型城际动车组制动夹钳单元自主化研制与运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CJ-1型城际动车组自主化制动夹钳单元的功能、结构、技术参数、作用原理、试验验证及运用情况。
胡跃均,陈麒琳,程琴荣,张海均,李文炎[3](2017)在《离合器踏板助力扭簧断裂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离合器踏板助力扭簧在行驶2万公里左右时发生多起断裂事故,且断裂位置和形式基本相同,为找出断裂原因,对断裂扭簧进行断口分析、化学成分分析和显微组织分析,并对制造扭簧同批次的钢丝进行力学性能分析和表面缺陷检查,对扭簧的受力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扭簧的断裂属单向弯曲大应力疲劳断裂,且裂纹起源于扭簧外表面缺陷处。断裂扭簧在成分、显微组织和表面缺陷等方面均满足标准要求;同批次琴钢丝力学性能满足标准要求。综合分析表明,断裂的主要原因是设计上存在不足,次要原因是扭簧表面存在缺陷。在综合考虑总成匹配和扭力值等因素后,优化了弹簧设计,经台架试验验证和市场检验,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王鹏[4](2014)在《可控超越离合集成系统的设计方法与非线性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车辆传动系统结构的日益复杂化以及对其传动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超越离合器已逐渐成为了简化系统构造、提高综合传动性能的有效手段,被广泛应用于自动变速器等主传动装置中。可控超越离合器是具有可控功能的超越离合器,增强超越离合器的功能性,打破其功能单一的局限性,与摩擦离合器相比,具有诸多优势,正逐步被应用于传动系统的改造中。然而受结构限制,现有多数可控超越离合器难以独立完成对同一传动路线上多工作模式的控制,需配备摩擦离合器与之协同工作,增加了系统复杂性。因此,有必要研究新型可控超越离合器,以便更好地适应车辆传动系统的使用需求。此外,可控超越离合器并非孤立存在于车辆传动系统中,从动力学的角度看,处于稳态的自动变速器是一个由超越离合器与齿轮机构所组成的分段光滑动力系统(即可控超越离合集成系统),系统中包含了间隙等强非线性因素,部件之间蕴含着复杂的动力耦合关系。为反映此类系统的混沌等非线性特性,并初步获得在考虑非线性因素的前提上指导系统设计的一般性动态设计准则,就必须在考虑非线性因素的前提下,建立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对其非线性行为及模型结构、参数条件等影响规律进行研究。基于此,本文以自动变速器中的可控超越离合器和齿轮机构为研究对象,从可控超越离合集成系统的设计方法与非线性特性这两个层面,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为体现可控超越离合器在结构与设计方法上的差异,本文根据“从动端能否彻底分离于主动端与控制装置”的关键特征,将可控超越离合器定义为“控制分离型”与“控制非分离型”两类。针对现有多数可控超越离合器难以实现主、从动端彻底分离的难题,提出一种适用于对典型超越离合器进行可控化改造的控制分离型设计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对一种新型控制分离型离合器进行了设计研究;依据静态自锁原理,获得该离合器的静态自锁条件,同时基于Hertz与有限元理论进行了参数设计与强度校核。为从理论上初步论证所设计的新型离合器的动态性能指标,及其所特有的控制分离功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建立了考虑碰撞等动态因素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借助仿真手段,分析了动、静态自锁条件之间的差异,并确定了保证离合器稳定运行,且动态性能指标符合设计要求的楔角等主要参数。通过对比研究,获知“主动环驱动方式”有利于减轻离合器的损耗,证明了“控制环与楔块环的联合控制方式”对于实现控制分离功能的必要性,确定了新型离合器的制造方案。为采用解析谐波平衡法对可控超越离合集成系统非线性特性进行分析,应用Galerkin过程独立推导出超越离合器非线性函数的描述函数。为解决在谐波平衡计算中所遇到的复杂非线性代数方程组高维迭代初值难以确定的问题,基于“网格分区”思想,提出一种新型Broyden网格迭代算法。同时,使用机理建模法,建立了稳态工况下组成自动变速器的两个基本“可控超越离合集成系统”考虑间隙等非线性因素的无量纲化动力学模型。采用Broyden网格迭代算法对该系统进行谐波平衡计算,获得了反映该系统软弹簧特性、多值解等非线性特征的幅频特性曲线,并依据Floquet理论得到了有关系统稳定性的信息。为采用数值积分法全面地考察配置方式等因素对可控超越离合集成系统综合性能的影响,给出了评价此类系统的性能指标。使用分岔图、时域图、相轨迹以及Poincare映射等工具,描述了此类系统随系统激振频率变化时的分岔规律以及通向混沌的途径,从理论上揭示了此类系统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性态。同时,系统地分析了配置方式、模型结构以及参数条件的影响规律,获得对此类系统设计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动态设计准则。为验证所设计的新型离合器的动态性能指标及功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同时为满足在后续将要开展的可控超越离合集成系统半实物仿真的实验需求,基于所提出的“多机模式的RTWT半实物仿真系统构架”,设计开发了“可控超越离合集成系统半实物仿真实验台”。通过实验研究,验证了新型离合器的动态性能指标符合设计要求;获知当采取“控制环与楔块环联合控制方式”时,从动环与主动环、控制环可彻底分离,并能有效抑制残余转矩,证明了该控制方案的有效性与可靠性。通过对实验与仿真结果的综合分析,证明了所提出的可控超越离合器控制分离型设计方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
艾宇佳[5](2009)在《复印机常见故障分类速查(一)》文中研究说明复印机目前已广泛用于办公、商用及家庭中。由于复印机电路复杂,维修起来难度较大。为此,笔者将多年的维修实践经验总结出来,并按机型分类列出部分复印机常见故障及产生原因,供广大维修同行参考。
张继超,张洪文,丁亚林,刘虎[6](2009)在《一种新型电磁控制扭簧离合器在量片系统中的应用》文中认为介绍了一种用于实现航空相机间歇等量量片功能的新型离合器。从该机构的间歇等量量片要求出发,提出了一种利用控制扭簧直径变化来实现传动的离合器,并通过电磁控制阀实现0.3s的高效控制。通过控制电磁控制阀的接通和断开来控制离合器的一个工作周期动作一次,达到间歇等量量片的目的。此方法具有稳定性好,量片精度高,响应时间短,过载时不会打滑等特点,为胶片相机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间歇等量量片机构。通过量片试验,进行误差分析,满足每幅胶片127±0.3mm的要求。
钱杨[7](2008)在《卷绕在圆柱轴上的螺旋弹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螺旋扭力弹簧缠绕圆柱轴后的形态进行了力学分析,研究了以不同方向旋转弹簧时,圆柱轴随之旋转或者与之分离的两种状态,并提出它与圆柱轴接合与分离的条件。
钱杨[8](2003)在《扭簧式离合器的机构原理及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扭簧式超越离合器的应用和机构原理.对其中的弹簧进行了周密的力学计算,并研究了离合器分离和结合的过程,从理论上推导出扭簧离合器可靠接合和分离的条件和设计依据。这里还介绍了扭簧式离合器的其他形式。
张济政,权英华,孙吉平,黄华星,黄靖远[9](2002)在《超越离合器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绪论目前超越离合器的研究在传统机械领域内是一个比较活跃的题目。新的种类,新的思想和对超越离合器新的要求不断的涌现,都大大的推动了对这个题目的研究。超越离合器种类繁多,实现超越的机理也各不相同,同样它们的性能特点也就千差万别,不同的超越离合器有不同的用途,使用的环境和要求也各不相同,本文论述了目前主要的超越离合器种类和它
张济政,权英华,孙吉平,黄华星,黄靖远[10](2002)在《超越离合器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绪论目前超越离合器的研究在传统机械领域内是一个比较活跃的题目。新的种类,新的思想和对超越离合器新的要求不断的涌现,都大大的推动了对这个题目的研究。超越离合器种类繁多,实现超越的机理也各不相同,同样它们的性能特点也就千差万别,不同的超越离合器有不同的用途,使用的环境和要求也各不相同,本文论述了目前主要的超越离合器种类和它
二、扭簧离合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扭簧离合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准被动式储能下肢外骨骼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准被动式下肢外骨骼设计 |
1.1 髋关节储能装置设计目标 |
1.2 膝关节储能装置设计目标 |
1.2.1 传动机构 |
1.2.2 变刚度离合系统 |
1.3 控制策略 |
1) 能量存储模式: |
2) 能量释放模式: |
3) 能量保持模式: |
2 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 |
2.1 逆运动学分析 |
2.1 逆动力学分析 |
3 结果分析 |
3.1 机械结构验证 |
3.2 仿真验证 |
4 实验验证 |
5 结论 |
(3)离合器踏板助力扭簧断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试验过程与结果 |
1.1 断口分析 |
1.2 化学成分分析 |
1.3 金相检验 |
1.4 表面缺陷检查 |
1.5 力学性能检测 |
2 分析与讨论 |
2.1 扭簧加工与安装过程 |
2.2 扭簧选材方面 |
2.3 琴钢丝制造方面 |
2.4 数值模拟计算 |
2.5 设计更改与验证 |
3 结论 |
(4)可控超越离合集成系统的设计方法与非线性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
1.2.1 可控超越离合装置的研究进展与现状 |
1.2.2 分段光滑动力系统的研究进展 |
1.2.3 可控超越离合集成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的研究进展与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可控超越离合器的控制分离型设计方法研究 |
2.1 可控超越离合器的设计难点与划分 |
2.2 可控超越离合器的控制分离型设计方法 |
2.2.1 控制分离型超越离合机构的设计方法 |
2.2.2 新机构向控制分离型离合器的转化 |
2.2.3 控制分离型设计方法与新型离合器的特点 |
2.3 新型滚柱式控制分离型离合器的设计 |
2.3.1 结构组成与工作原理 |
2.3.2 参数设计与强度校核 |
2.4 控制分离型离合器控制系统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3 新型滚柱式控制分离型离合器的仿真研究 |
3.1 新型滚柱式控制分离型离合器建模 |
3.2 变摩擦系数时的楔合特性分析 |
3.3 动态切换过程分析 |
3.3.1 楔合过程 |
3.3.2 解楔过程 |
3.4 控制分离功能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可控超越离合集成系统的建模与解析算法研究 |
4.1 超越离合—单对齿轮副系统的建模 |
4.1.1 系统运动微分方程推导 |
4.1.2 无量纲化模型推导 |
4.1.3 仿真参数与积分初值的确定 |
4.2 超越离合—单行星传动系统的建模 |
4.2.1 系统建模 |
4.2.2 仿真参数的确定 |
4.3 超越离合器间隙非线性函数的描述函数推导 |
4.4 新型Broyden网格迭代算法 |
4.4.1 Broyden算法基础 |
4.4.2 新型Broyden网格迭代算法的基本思想 |
4.4.3 新型Broyden网格迭代算法的主要计算流程 |
4.4.4 Broyden网格迭代算法的验证 |
4.5 基于解析法的可控超越离合集成系统分析 |
4.5.1 超越离合—单对齿轮副系统分析 |
4.5.2 超越离合—单行星传动系统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可控超越离合集成系统的非线性特性分析 |
5.1 评价可控超越离合集成系统的综合性能指标 |
5.2 超越离合—单对齿轮副系统的分岔与混沌研究 |
5.3 系统配置方式和离合器模型结构对综合性能的影响 |
5.3.1 系统配置方式对综合性能的影响 |
5.3.2 离合器模型结构对综合性能的影响 |
5.4 参数对超越离合—单对齿轮副系统的影响分析 |
5.4.1 离合器刚度的影响 |
5.4.2 离合器阻尼比的影响 |
5.5 超越离合—单行星传动系统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
5.5.1 超越离合—单行星传动系统的分岔与混沌研究 |
5.5.2 离合器刚度的影响 |
5.5.3 离合器阻尼比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6 半实物仿真实验台设计与实验分析 |
6.1 半实物仿真实验台设计与搭建 |
6.2 新型离合器实验分析 |
6.2.1 可控楔合与解楔实验分析 |
6.2.2 控制分离实验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8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复印机常见故障分类速查(一)(论文提纲范文)
1. 佳能NP125型复印机 (见表1) |
2. 佳能NP155型复印机 (见表2) |
3. 佳能NP215型复印机 (见表3) |
4. 佳能NP270型复印机 (见表4) |
(7)卷绕在圆柱轴上的螺旋弹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卷绕在圆柱轴上的弹簧 |
2 卷绕圆柱轴的弹簧圈受力分析 |
3 弹簧与圆柱轴接合的条件 |
4 弹簧与圆柱轴分离的条件 |
5 扭簧摩擦离合器 |
(8)扭簧式离合器的机构原理及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扭簧式离合器应用举例 |
2 扭簧式离合器中弹簧的力学计算 |
2.1 弹簧钢丝上的径向分布压力和拉力 |
2.2 过渡段的包角 |
3 扭簧式离合器的接合条件 |
4 扭簧式离合器的分离条件 |
5 扭簧式离合器结构形式的推广 |
6 结语 |
四、扭簧离合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准被动式储能下肢外骨骼的设计[J]. 马建峰,王嘉明,陈晓.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21(09)
- [2]CJ1型城际动车组制动夹钳单元自主化研制与运用[A]. 王震,黄建松,张昕,陈磊. 和谐共赢创新发展——旅客列车制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7
- [3]离合器踏板助力扭簧断裂分析[J]. 胡跃均,陈麒琳,程琴荣,张海均,李文炎. 失效分析与预防, 2017(03)
- [4]可控超越离合集成系统的设计方法与非线性特性研究[D]. 王鹏. 北京交通大学, 2014(06)
- [5]复印机常见故障分类速查(一)[J]. 艾宇佳. 家电检修技术, 2009(24)
- [6]一种新型电磁控制扭簧离合器在量片系统中的应用[J]. 张继超,张洪文,丁亚林,刘虎.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
- [7]卷绕在圆柱轴上的螺旋弹簧的研究[J]. 钱杨.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8(03)
- [8]扭簧式离合器的机构原理及设计研究[J]. 钱杨.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3)
- [9]超越离合器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 张济政,权英华,孙吉平,黄华星,黄靖远. 机械技术史, 2002(00)
- [10]超越离合器的发展现状及趋势[A]. 张济政,权英华,孙吉平,黄华星,黄靖远. 机械技术史(3)——第三届中日机械技术史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