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论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论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爱红,郭梓锋[1](2021)在《现代化视阈下中国文化产业的变迁及其动力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世界范围内的一种社会运动,"现代化"范畴包含内容广泛,反映问题深刻,并以极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研究价值,成为学界的一种研究视阈。现代化视阈下,中国文化产业的变迁包含文化现代化和产业现代化两个维度,经历了孕育萌芽(1949-1979)、初步发展(1980-2000)、快速发展(2001-2010)和提质增效(2011-2020)四个阶段。其变迁动力既有中华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有世界文化产业的外来影响,内外因素的动力组合决定了不同阶段中国文化产业现代化的特征。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文化产业将始终坚持三大特色: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特色,高质量、高标准的文化市场特色,以人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特色。

赵学琳,李政锴[2](2021)在《21世纪以来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演变与前瞻——基于文化产业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以来,我国文化产业政策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呈现出"局部震荡、整体上升、关键点爆发"的数量特点。政策制定主体实现合理迁移,呈现出多元协同格局,在市场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战略规划指引、配套支持服务四个内容维度下,高频特征词各有侧重,内部形成严密演进逻辑。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对文化产业政策"综合拓展、协同联动、包容发展"的演变趋势加以分析,以期为"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政策改革与创新提供借鉴。

李阎[3](2021)在《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与实践的发展向度研究》文中认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的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道路、理论、主体、制度的统一。中国共产党成立逾一百年,其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尽管在不同时期因侧重点的不同,呈现了阶段性特征,但是在文化建设的道路、理论、主体、制度方面均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红线贯穿始终,且在不同维度具象为不同的发展向度。实事求是的文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与时俱进的文化理论,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文化革故鼎新的科学理论。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顺利进行的主体力量。文化的制度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经验智慧、趋势前景。从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与实践的道路向度来看,由自主选择马克思主义文化道路到高举新民主主义文化旗帜,由新中国成立之初文化建设的意识形态规制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文化建设在国家、世界、社会维度的突破和坚守,再到当前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路,党的文化建设百年历程展现了实事求是的道路寻觅,不断进行着自我主张的文化塑造。从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与实践的理论向度来看,由马克思主义基本文化观和方法论提供理论支撑到形成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由新中国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的除旧布新和新发展到改革开放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聚焦为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再到当前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格局,党的文化建设百年历程展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探索,不断进行着革故鼎新的文化选择。从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与实践的主体向度来看,由勇于牺牲的使命型政党的创立为文化建设提供组织保证到成长为一个具有崭新面貌的文化建设领导主体,由新中国成立后走过弯路但是能够自我塑造、自我纠错和自我疗愈的强有力政党到改革开放新时期塑造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再到新时代致力于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党的文化建设百年历程展现了勇于牺牲的使命型政党不断塑造时代新人的光辉历程。从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与实践的制度向度来看,由建党之始探索独立自主的文化到形塑新民主主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由新中国成立对文化建设制度的探索与反思到改革开放新时期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再到进入新时代进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化建设,党的文化建设百年历程呈现着独立自主的制度设计,不断成就和完善着中华文化新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实事求是进行道路探求、与时俱进推进理论探索、有卓越的文化主体投入其中、不断进行制度设计的文化,也是自我主张的、革故鼎新的、塑造时代新人的、趋向中华文化新格局的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百年启示集中为三点,一是中国共产党在选择文化道路、建构文化理论、塑造文化主体、设计文化制度中必须秉持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二是中国共产党在坚定文化道路、发展文化理论、塑造文化主体、完善文化制度中必须着眼于提高文化生产力水平;三是坚定文化道路自信、文化理论自信、文化主体自信和文化制度自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价值观建设。文化发展方向是事关中国共产党的人心向背、事关中华民族的未来、事关社会主义事业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无论是革命、建设、改革时期,还是当前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历史方位,文化建设都具有精神凝聚和价值导向的作用,务求使其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强大作用。

宋永永,薛东前,马蓓蓓,马艳艳,袁鑫,王怡婕[4](2021)在《地理学视角下中国文化产业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产业是国家社会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文章以1993—2020年3 904篇期刊论文为研究样本,采用CiteSpace等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从地理学视角总结中国文化产业研究能量分布、演进脉络、现状特征和重要启示,提出文化产业研究亟待加强的重点领域。结果发现:(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产业研究历经四个阶段,高校成为文化产业优势研究团队的主要集中地,经济类和地理类等期刊对文化产业研究传播具有重要贡献;(2)中国文化产业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产业空间结构、文化产业空间集聚与扩散、文化产业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关系以及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机制五个方面,总体呈现出研究视角多维、方法多样、数据多源、内容多面和区域多点特征;(3)中国文化产业研究多遵循描述现象、总结规律、解释成因、探究路径的逻辑思路,基于学科交叉的理论方法创新、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文化空间塑造与城市更新等关键问题的研究依然薄弱,文化产业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亟待完善;(4)从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视角出发,构建中国文化产业研究理论方法体系、揭示文化产业空间生成机理与集群发展路径、探究文化产业跨界融合机制与协同发展模式、研究文化消费空间生产与重构路径、厘清城市文化空间与城市更新关系、建立文化产业研究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全面深化中国文化产业研究的理论范式和实践路径,是新时代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创新理论研究和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领域。

杨吉华[5](2021)在《中国共产党中西文化观的百年演变及其启示》文中指出中西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论战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思想论战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所要阐述的基本问题之一。百年来,党的中西文化观从"西优中劣"发展到"平等互鉴",每个阶段变化的背后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语境和思想动因。党的中西文化观百年演变历程告诉我们,正确的中西文化观对于我们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积极学习和借鉴中西文化优秀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大意义,而要获得科学的中西文化观,就必须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根据实践发展推动观念变革,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和感召力,善于从世界发展大势中观察和把握中西文化关系。

田帅[6](2021)在《基于价值认知的延安红色遗产体系研究》文中认为新时代背景下,深入挖掘文化遗产内涵、明晰其价值,是增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与基础。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之“魂”,是讲中国故事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而红色遗产是其重要的载体。延安现在是众多革命根据地中红色遗址保存的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城市。但现有延安红色遗产主要根据自身属性或保护级别划分,未能直接体现背后的文化主题,并且对其整体价值认知、遗产体系构建的研究较少。因此,本论文以遗产价值内涵为基础构建体系,旨在通过主题明确的体系框架与遗产重组为后续相关保护和展示利用工作提供思路。本文首先根据红色遗产的定义、延安时期及其前后重要事件时间节点,界定本文的研究对象;其次,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和实地调研,划分延安红色文化历史时期,并梳理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脉络;再次,为了价值概括的准确性、代表性,通过比较不同角度对延安红色遗产价值的研究,选择以毛泽东对延安高度概括为基础,完善价值认知角度,体现“革命圣地”主题的同时,对延安红色遗产价值内涵进行认知,为后续构建遗产体系提供支撑;接着,确定要素梳理时空范围,结合红色遗产分类研究,以《延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的分类为主,补充、细化延安红色遗产类型并系统梳理,明晰遗产历史信息及意义,为构建遗产体系奠定基础;最后,综合主题阐释法与价值主题体系构建方法,构建“价值主题——遗产主题——遗产载体”的体系,并得出延安红色遗产体系清单,在此基础上对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延安段、延安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提出原则性设想。

崔晓琰[7](2021)在《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文化政策发展研究》文中认为

胡安琪[8](2020)在《以朝鲜族民俗文化推动延边旅游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朝鲜族民俗文化作为朝鲜族人民群众创造的大众文化,能够最直观的体现朝鲜族人民在生活中所积淀的集体智慧和民俗风情。全域旅游的兴起使得旅游业成为延边的发展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考察中指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2018年全域旅游政策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再次肯定了全域旅游的地位。延边作为朝鲜族自治州,拥有丰富的朝鲜族民俗文化。朝鲜族民俗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不仅推动了延边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延边全域旅游的实施,提高延边经济水平,同时也提高了朝鲜族民俗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因此,研究朝鲜族民俗文化推动延边旅游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如何通过挖掘朝鲜族民俗文化从而推动延边旅游业的发展。围绕这一主题,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本文的研究背景进行概述,对相关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创新点、研究价值进行简要介绍。第二部分:概述本文涉及的相关概念以及理论基础,分析朝鲜族民俗文化与旅游业存在的内在联系。第三部分:分析朝鲜族民俗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先决条件,并简要介绍延边朝鲜族民俗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概况。根据发展情况对延边“朝鲜族民俗文化+旅游”进行分析,指出朝鲜族民俗文化在支撑延边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探讨延边“朝鲜族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对策。朝鲜族民俗文化是延边“朝鲜族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灵魂,是其相关产业能够健康发展的核心。推动延边旅游业发展,离不开朝鲜族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朝鲜族民俗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有利于推动延边旅游业发展,为旅游业提供新的产业模式,增强延边旅游业的竞争力;有利于推动延边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水平;有利于朝鲜族民俗文化体现其实践价值,为朝鲜族民俗文化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道路;有利于提升朝鲜族民俗文化的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提高朝鲜族民俗文化软实力。因此,深刻的了解朝鲜族民俗文化,认识朝鲜族民俗文化与延边旅游业的关系,研究朝鲜族民俗文化如何推动延边旅游业发展,对延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刘成喆[9](2020)在《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研究》文中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表达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认同与历史性尊崇,并指出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领路人,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文化观对新时代创新承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深远。纵观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认识和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进程,党的传统文化观的变迁深刻影响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命运。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变迁,总结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经验及启示,是极具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重要研究课题,对新时代创新承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将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的历史进程分置于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的不同历史阶段中进行考察和分析,对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百年来的变迁历程进行了较为具体的研究,从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传统文化的相关政策、对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关系的认识等维度分析和阐释了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变迁的表现及其深层动因,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进行了客观的评述,阐明了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意义及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的经验启示,揭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由之路。本文除引言外,主体部分共分六章。第一章,对中国共产党建党早期传统文化观进行研究。这一历史阶段以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为起始点,以1937年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为阶段节点。选取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作为阶段节点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抗战开始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国内阶级矛盾转变为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民族矛盾,从而极大的影响了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党后经历了惨痛的大革命失败和艰难的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在这两个时期虽然略有差异,但并未出现大幅度变化,因此将1921-1937年作为第一个考察阶段是比较科学的。第二章,对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的传统文化观进行研究。这一历史阶段起始于1937年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进驻延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直至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十分艰苦的生活条件下深入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尤其是抗日战争的新经验,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历史命题,是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的重要历史节点。第三章,对建国以后的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进行研究。这一历史阶段以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起点,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拨乱反正为节点。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在这一历史阶段中经历了十分曲折的变迁过程,也正是这一曲折过程凸显出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变化必然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产生重大影响,进一步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研究的重要性。第四章,对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进行深入研究。这一历史阶段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以2012年党的十八大作为节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重新步入科学、理性的轨道,并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为新时代创新承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重要基础。第五章,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进行深入研究。这一历史阶段以2012年党的十八大为起点,对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尊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推进新时代创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文化观予以深入解析,阐明其科学性、先进性和重大的历史意义。第六章,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进行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研究,梳理和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的历史经验及启示。本章所总结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秉持“去粗取精”方针、坚持文化自信和与时俱进等经验启示,能够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科学、理性、客观的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周德强[10](2019)在《基于BP神经网络的动画电影着作权价值评估 ——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电影产业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它在文化消费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动画电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但动画电影在着作权交易、侵权赔偿等方面遇到了价值判断的问题,动画电影着作权的评估成为当前评估领域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票房收入,结合分成法与收益法,评估得出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着作权价值。内容将分为五个方面:第一,梳理国内外电影着作权的研究以及与动画电影相关文化产业价值评估的经典文献;第二,介绍了动画电影着作权价值评估的相关理论基础与主要的价值评估方法;第三,介绍了动画电影着作权价值评估的框架设计,首先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票房收入,接着利用分成法确定净现金流量,最后利用收益法评估动画电影着作权的价值。在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票房收入时,采用2013-2017年90部国产动画电影的样本数据得到具体的票房收入预测模型,并用2018年下架的7部国产动画电影进行模型的预测效果检验;第四,在票房收入预测模型的基础上,确定案例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主要参数,从而得到预测的票房收入,并结合分成法与收益法,得到案例动画电影的着作权价值;第五,在BP神经网络模型评估案例动画电影着作权价值的基础上,分析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在评估动画电影着作权价值时的优势与不足。与多元线性回归对比发现,BP神经网络模型评估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着作权价值时,可以更好地预测动画电影的票房收入。一方面,BP神经网络模型更好地利用了样本数据,因而在分析与预测时效果好于多元线性回归;另一方面,对于动画电影,主要参数在确认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BP神经网络的多次训练可以较好地处理这类情形,而较常用的多元线性回归难以做到。但与此同时,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评估动画电影着作权价值时,需要避免过度学习的问题,因而要选取合适的学习结果进行预测。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评估动画电影着作权价值,一般是因为动画电影着作权价值的影响因素比较多,因而比传统资产基础法、市场法与单纯收益法具有更强的适用性。相较之下,BP神经网络模型更好地利用了现有数据,从而能更好地预测动画电影票房收入,进而得到其着作权价值。

二、论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化视阈下中国文化产业的变迁及其动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化产业的现代化
    (一)文化产业的内涵与外延
    (二)文化产业与现代化的关系
二、现代化视阈下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阶段
    (一)文化产业现代化的孕育萌芽期(1949-1979年)
    (二)文化产业现代化的初步发展期(1980-2000年)
    (三)文化产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期(2001-2010年)
    (四)文化产业现代化的提质增效期(2011-2020年)
        第一,互联网技术促进文化产业质量稳定发展。
        第二,文化消费带动文化产业效益大幅提升。
        第三,文化创新与传播促进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发展。
三、现代化视阈下中国文化产业变迁动力分析
    (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奠定了产业基础
    (二)党和政府出台的文化产业政策提供了发展保障
    (三)人民快速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是内在动力
    (四)联合国相关组织的引领与推动注入了外在动力
    (五)我国积极顺应世界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结 语

(2)21世纪以来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演变与前瞻——基于文化产业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渊源与脉络: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相关研究述评
二、采集与处理:文化产业政策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 数据来源
    (二) 研究方法与过程
三、统计与描述: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多维视角分析
    (一)文化产业政策发布数量统计分析
    (二)文化产业政策发文主体结构统计分析
    (三)文化产业政策内容维度与结构统计分析
        1.“十五”时期文化产业政策维度
        2. “十一五”时期文化产业政策维度
        3. “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政策维度
        4. “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政策维度
四、融合与演变:我国文化产业政策总体态势分析
    (一)综合拓展:多元议题下政策内容呈现高度关联性
    (二)协同联动:交叉视角下开拓多中心共治模式
    (三)包容发展:新兴技术加持下迎来开放式格局
五、趋势与前瞻:我国未来文化产业政策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3)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与实践的发展向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价值
        1.2.3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1 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1.3.2 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主要研究内容
        1.5.1 概念界定
        1.5.2 本研究的主要工作
    1.6 创新点
        1.6.1 以“发展向度”为研究着眼点的选题视角
        1.6.2 围绕“发展向度”建构的分析框架
        1.6.3 提出文化建设“四个自信”的新观点、新表述
        1.6.4 基于现实、研判未来的观点主张
第二章 道路向度:实事求是的道路寻觅与自我主张的文化塑造
    2.1 民族危机中寻找新路:文化建设发展新向度的实践基础
        2.1.1 中国先进分子为中华民族择路
        2.1.2 工人阶级走上为中华民族奋斗的道路
        2.1.3 现实道路决定文化建设新的发展面貌
        2.1.4 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促生具有中国特点的文化建设思想
    2.2 从政治革命到社会革命:新中国文化建设的意识形态规制
        2.2.1 以社会革命为目标的思想改造彰显强烈阶级性
        2.2.2 以社会革命为方向的全方位教育旨在培养社会主义新人
        2.2.3 以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为手段的文艺工作旨在引领群众
    2.3 改革开放新时期文化建设的突破和坚守
        2.3.1 国家层面:突破意识形态迷雾,坚守社会主义文化旗帜
        2.3.2 世界层面:超越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对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3.3 社会层面:突破道德困境,明确道德和价值的界说
    2.4 新时代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路
        2.4.1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4.2 繁荣文化事业,中国文化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
        2.4.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第三章 理论向度:与时俱进的理论探索与革故鼎新的文化选择
    3.1 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发展新向度的理论支撑
        3.1.1 为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提供全新的历史观
        3.1.2 契合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人民性理念
        3.1.3 赋予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科学方法论
        3.1.4 文化建设在自我审视中谨慎选择
    3.2 新中国成立之初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除旧布新和发展
        3.2.1 改造旧文化建设新文化
        3.2.2 确立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3.2.3 培育良好社会道德风尚
    3.3 改革开放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聚焦为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
        3.3.1 文化建设一度在困境中踌躇选择
        3.3.2 先进文化的界定与辨识
        3.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为中国共产党文化精神的旗帜
    3.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战略体系
        3.4.1 建构民胞物与、追本溯源的中华文化体系
        3.4.2 文化建设中处理好几个关键关系
        3.4.3 涵养、开创和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
第四章 主体向度:勇于牺牲的使命型政党与塑造时代新人
    4.1 使命型政党的创立:文化建设发展新向度的组织保证
        4.1.1 中国共产党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
        4.1.2 一个具有崭新面貌的文化建设的领导主体
        4.1.3 中国共产党积极塑造新文化的主体
    4.2 一个能够自我塑造、自我纠错和自我疗愈的强有力政党
        4.2.1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群众
        4.2.2 路线方针政策的拨乱反正
    4.3 改革开放新时期塑造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崭新风貌
        4.3.1 尊重文艺工作者的主体作用
        4.3.2 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4.3.3 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4.4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涵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4.4.1 “时代新人”实质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4.2 “时代新人”的新时代内涵要求
        4.4.3 塑造“时代新人”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
第五章 制度向度:独立自主的制度设计与中华文化新格局
    5.1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形塑新民主主义文化
        5.1.1 和而不同的新民主主义民族文化
        5.1.2 实事求是的新民主主义科学文化
        5.1.3 富于实践特质的新民主主义大众文化
    5.2 新中国成立之初文化建设制度的探索与反思
        5.2.1 制度的探索、缺失与群众运动
        5.2.2 历史反思和现实启示
        5.2.3 以辩证态度对待文化建设中走过的弯路
    5.3 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出和布局
        5.3.1 文化制度化建设具有历史过程性
        5.3.2 树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战略目标
        5.3.3 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造创新活力
    5.4 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化建设
        5.4.1 文化制度化建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5.4.2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化建设的着力点
        5.4.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使命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发展向度的启示
    6.1 秉持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6.1.1 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
        6.1.2 始终坚持文化建设思想与理论的与时俱进
        6.1.3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领导文化建设的根本立场
        6.1.4 将文化建设思想与理论提高到社会主义制度层面的高度
    6.2 着力提高文化生产力水平
        6.2.1 高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旗帜
        6.2.2 敢于投身文化思想和理论的较量
        6.2.3 致力于文化阵地建设
        6.2.4 着力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化建设
    6.3 坚定文化道路自信、文化理论自信、文化主体自信和文化制度自信
        6.3.1 对文化道路和文化塑造的自信
        6.3.2 对理论探索和文化选择的自信
        6.3.3 对使命型政党和时代新人的自信
        6.3.4 对制度设计和中华文化新格局的自信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地理学视角下中国文化产业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设计
    1.1 数据来源及说明
    1.2 研究方法与步骤
2 研究能量分布
    2.1 时间及期刊分布
    2.2 研究机构分布
    2.3 作者团队分布
3 研究脉络与热点主题
4 研究进展与特征
    4.1 研究进展
        4.1.1文化产业空间结构特征
        4.1.2文化产业空间集聚与扩散
        4.1.3文化产业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4.1.4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关系
        4.1.5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机制
    4.2 研究特征
        4.2.1研究视角多维
        4.2.2研究方法多样
        4.2.3研究数据多源
        4.2.4研究内容多面
        4.2.5研究区域多点
5 研究启示与展望
    5.1 研究启示
        5.1.1理论体系和范式尚需完善
        5.1.2研究方法与技术有待融合
        5.1.3区域文化产业研究亟需深化
        5.1.4文化产业融合研究有待加强
        5.1.5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亟需加强
    5.2 研究展望
        5.2.1文化产业研究理论方法体系构建
        5.2.2文化产业时空演化与集群发展研究
        5.2.3文化产业跨界融合与高质量发展研究
        5.2.4文化消费空间演变与重构研究
        5.2.5城市文化空间与城市更新研究
        5.2.6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构建

(5)中国共产党中西文化观的百年演变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共产党中西文化观的百年演变
    (一)建党前后:以“西优中劣”为起点的理性反思阶段
    (二)从大革命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批判性继承”为基石的理论构建阶段
    (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为方针的曲折探索阶段
    (四)改革开放新时期:从“学习”到“走出去”的实践创新阶段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文化自信”为基础、以“平等互鉴”为核心的重大突破阶段
二、党的中西文化观百年演变的启示
    (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二)必须与时俱进推动观念变革
    (三)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
    (四)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
    (五)必须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定位中西文化关系
结 语

(6)基于价值认知的延安红色遗产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
        1.1.2 延安红色遗产是“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1.1.3 讲好“延安红色遗产”的故事所面临的问题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研究现状
        1.4.1 关于红色遗产的研究
        1.4.2 关于延安红色遗产的研究
    1.5 研究内容
        1.5.1 延安红色遗产价值认知
        1.5.2 延安红色遗产体系构建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2 延安红色文化历史脉络梳理
    2.1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西北革命根据地时期(1921 年 7 月-1935 年 9 月)
        2.1.1 陕西武装起义与西北工农革命军的创立
        2.1.2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与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立与发展
        2.1.3 西北革命根据地的统一
    2.2 延安时期(1935 年 10 月-1948 年 3 月)
        2.2.1 红军到达陕北至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1935 年 10 月-1937 年 9 月)
        2.2.2 陕甘宁边区成立至抗日战争胜利(1937 年 9 月-1945 年 8 月)
        2.2.3 抗日战争胜利至中共中央离开陕北(1945 年 9 月-1948 年 3 月)
    2.3 新中国成立前夕(1948 年 4 月-1949 年 10 月)
    2.4 本章小结
3 延安红色遗产价值认知
    3.1 不同角度论述比较
        3.1.1 历史研究
        3.1.2 党建研究
        3.1.3 红色文化研究
    3.2 价值认知角度确定
    3.3 延安红色遗产价值内涵
        3.3.1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期”
        3.3.2 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新民主主义的“试验区”
        3.3.3 延安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
        3.3.4 延安是抗日战争的“出发点”
        3.3.5 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解放战争的“转折点”和“总后方”
    3.4 本章小结
4 延安红色遗产要素梳理
    4.1 梳理范围
        4.1.1 时间范围
        4.1.2 空间范围
    4.2 要素分类
        4.2.1 红色遗产的一般分类
        4.2.2 《延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的红色遗产分类
        4.2.3 基于《保护规划》的延安红色遗产要素分类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价值认知的延安红色遗产体系构建
    5.1 以价值主题为线索的延安红色遗产体系构建方法
        5.1.1 理论方法
        5.1.2 体系构成
    5.2 延安红色遗产体系清单
        5.2.1 “中国共产党‘奋斗期’”系列遗产
        5.2.2 “新民主主义‘试验区’”系列遗产
        5.2.3 “红军长征‘落脚点’”系列遗产
        5.2.4 “抗日战争‘出发点’”系列遗产
        5.2.5 “解放战争‘转折点’和‘总后方’”系列遗产
    5.3 基于延安红色遗产体系的展示设想
        5.3.1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延安段
        5.3.2 延安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1 图录
附录2 表录
附录3 延安红色遗产体系清单
致谢

(8)以朝鲜族民俗文化推动延边旅游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创新点
        1.2.1 研究现状
        1.2.2 创新点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民俗文化的相关理论
        2.1.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俗文化的相关理论
    2.2 相关概念
        2.2.1 民俗文化
        2.2.2 朝鲜族民俗文化
    2.3 朝鲜族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内在联系
        2.3.1 民俗文化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发展动力
        2.3.2 旅游业为民俗文化提供新的发展路径
        2.3.3 推动民俗文化发展有利于旅游业健康发展
第三章 延边朝鲜族民俗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概况
    3.1 延边朝鲜族民俗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开发条件
        3.1.1 政策支持:全域旅游
        3.1.2 内容支持:丰富的朝鲜族民俗文化资源
    3.2 朝鲜族民俗文化与延边旅游业融合发展现状
        3.2.1 朝鲜族民俗文化在旅游业中发挥作用的历史概述
        3.2.2 朝鲜族民俗文化开发模式
        3.2.3 “朝鲜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地域发展情况
        3.2.4 “朝鲜族民俗文化+旅游”取得的成就
    3.3 朝鲜族民俗文化在支撑延边旅游业发展中的不足
        3.3.1 民俗文化保护力度不足
        3.3.2 民俗文化开发力度不够
        3.3.3 民俗文化体验感不佳
        3.3.4 民俗文化品牌建设落后
第四章 朝鲜族民俗文化推动延边旅游业发展对策建议
    4.1 保护和传承朝鲜族民俗文化,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4.1.1 加大对朝鲜族民族语言传承的保护力度
        4.1.2 加强非物质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4.2 深度挖掘朝鲜族民俗文化,建设特色景区
        4.2.1 深度挖掘民俗文化,丰富产业形式
        4.2.2 开发多样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4.2.3 加强朝鲜族民俗文化演艺方面的产业建设
    4.3 进一步推进朝鲜族民俗文化“软环境”建设
        4.3.1 设立服务型旅游设施
        4.3.2 建立智慧景区,提升服务水平
    4.4 加强民俗文化旅游品牌建设
        4.4.1 打造朝鲜族民俗文化旅游品牌
        4.4.2 增强民俗文化品牌影响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9)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背景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1. 以专着形式所进行的相关研究
        2. 以期刊论文及学位论文形式进行的相关研究
        3. 以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为线索的专题研究
        4. 相关纵向历史研究
        5.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的相关研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1. 对中国革命实践的研究
        2. 对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研究
        3. 对中华文化及其当代意义的研究
    三、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四、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 主要创新点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早期认识(1921-1937)
    一、 中国共产党人对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糟粕的批判
        (一) 对传统文化持激烈批判的态度
        1. 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
        2. 李大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
        3. 瞿秋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
        (二) 文化政策对传统文化中封建糟粕的摒弃
        (三) 对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初步认识
    二、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的原因分析
        (一)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思潮的影响
        (二) 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三) 国内复杂斗争形势的影响
        (四) 传统文化自身的保守性不适合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 中国共产党早期传统文化观评价
        (一)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早期认识的进步性
        (二)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早期认识的局限性
        (三)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早期认识的历史意义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批判与运用(1937-1949)
    一、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一) 对传统文化采取批判性继承的态度
        (二) 对传统文化政策上的转变
        (三) 对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进一步认识
    二、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认识转变的原因分析
        (一) 土地革命经验的总结
        (二) 抗战背景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需要
        (三) 国共两党思想文化领域斗争的需要
        (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
    三、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评述
        (一)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先进性
        (二)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局限性
        (三)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历史意义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波折(1949-1978)
    一、 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一) 对传统文化态度上的徘徊
        1.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2.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探索时期
        3. 文化大革命时期
        4. 拨乱反正时期
        (二) 传统文化政策效果的反复
        1.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政策收效显着
        2. 文革期间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政策的严重波折
        (三) 对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关系认识的波折
    二、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出现波折的原因分析
        (一) 对国内外形势评估不当
        (二) 早期反传统思想的影响
        (三) 对传统文化与中国革命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
    三、 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评述
        (一) 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积极作用
        (二) 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局限性
        (三) 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历史意义
第四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与发掘(1978-2012)
    一、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一) 对传统文化态度上的正视和明确化
        1.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传统文化观
        2.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传统文化观
        3.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传统文化观
        (二) 对传统文化在政策上的重视与扶持
        (三) 对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关系认识的发展
    二、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重视传统文化的原因分析
        (一) 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的需要
        (二) 文化政策重新调整的需要
        (三)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需要
        (四) 应对改革开放后外来思想文化冲击的需要
    三、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评述
        (一)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创新发展
        (二)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发展的制约因素
        (三)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历史意义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科学传承与创新(2012-至今)
    一、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新认识
        (一)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肯定与时代性推崇
        1.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地位的高度评价
        2.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抵御外来文化冲击作用的高度评价
        3. 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
        (二) 政策层面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上升到治国理政高度
        1. “中国梦”执政理念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
        2.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要求
        (三) 对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关系认识的深化
    二、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创新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 实现民族复兴的应有之意
        (二) 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需要
        (三)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需要
    三、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评述
        (一)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创新性和前瞻性
        (二)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重大意义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的经验启示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 秉持“去粗取精”方针理性认识和运用传统文化
    三、 划清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之间的界限
    四、 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
    五、 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资源
    六、 坚持与时俱进,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基于BP神经网络的动画电影着作权价值评估 ——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动画电影着作权基础理论及其评估方法
    2.1 动画电影着作权相关概念
        2.1.1 着作权的概念
        2.1.2 动画电影着作权的概念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生命周期理论
        2.2.2 消费者偏好理论
        2.2.3 价值链理论
    2.3 动画电影着作权价值的影响因素及其评估方法
        2.3.1 影响因素分析
        2.3.2 传统评估方法
        2.3.3 BP神经网络
第3章 动画电影着作权价值评估的框架设计
    3.1 动画电影着作权评估流程构建
    3.2 BP神经网络预测票房收入
        3.2.1 BP神经网络模型的参数选择
        3.2.2 样本选择与数据的预处理
        3.2.3 BP神经网络应用的主要步骤
        3.2.4 BP神经网络结构设计
    3.3 利用分成法确定净现金流量
    3.4 利用收益法评估动画电影着作权价值
第4章 动画电影着作权价值评估案例分析
    4.1 《哪吒之魔童降世》案例情况简介
    4.2 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票房收入
        4.2.1 参数确定
        4.2.2 票房收入预测
    4.3 分成法确定现金净流量
    4.4 收益法评估着作权价值
    4.5 案例评估总结
第5章 研究结论与相关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相关建议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2013 -2017年90 部国产动画电影票房收入以及主要参数
    附录2 2018 年7 部下架国产动画电影票房收入以及主要参数
    附录3 多元线性回归拟合过程
    附录4 MATLAB2016b进行BP神经网络的运行代码
致谢

四、论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化视阈下中国文化产业的变迁及其动力分析[J]. 张爱红,郭梓锋.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21(04)
  • [2]21世纪以来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演变与前瞻——基于文化产业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J]. 赵学琳,李政锴. 学术交流, 2021(12)
  • [3]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与实践的发展向度研究[D]. 李阎. 河北大学, 2021
  • [4]地理学视角下中国文化产业研究进展与展望[J]. 宋永永,薛东前,马蓓蓓,马艳艳,袁鑫,王怡婕. 经济地理, 2021
  • [5]中国共产党中西文化观的百年演变及其启示[J]. 杨吉华.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21(03)
  • [6]基于价值认知的延安红色遗产体系研究[D]. 田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7]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文化政策发展研究[D]. 崔晓琰. 西藏大学, 2021
  • [8]以朝鲜族民俗文化推动延边旅游业发展研究[D]. 胡安琪. 延边大学, 2020(05)
  • [9]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研究[D]. 刘成喆.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10]基于BP神经网络的动画电影着作权价值评估 ——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D]. 周德强.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论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