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进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李凤营[1](2020)在《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绩点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以B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引领和重要动力。地方高校在普通本科高校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科研绩点制管理模式因其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能够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科研环境,受到地方高校的普遍认可,在地方高校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因过分量化导致了不利于科研团队的形成、科研功利化、违背科研规律等现象的产生。这就亟需建立一种新型科研管理模式来适应地方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为了使本文的研究建立在牢固的根基上,本文对所涉及的地方高校、高校科研、高校科研质量、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主旨、结构、功能等,提出了以五大理念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质量管理为工具,建立了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并针对上述管理理念,提出了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创新思路,分析了科研绩点的内涵与特点、科研绩点与科研工作量的关系等内容。为了掌握获得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的现实情况,本文采取案例研究的方式,通过对B大学绩点制科研管理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地方高校绩点制科研管理改革的可能方向。首先以B大学为个案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分析了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历程的基础上,概括了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的实施宗旨、实施过程、保障措施,并结合B大学部分院系的调研,利用科研成果数据对比了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实施前后的效果,对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实施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发现了B大学绩点制管理科研模式实施后的成效,发现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提升了B大学的科研质量,整体上说是科研质量管理的可行方向。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影响高校科研管理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当前绩点制科研管理模式做出改进。基于这一定位,本文通过编制、发放、回收问卷等程序,按照从宏观影响因素、微观影响因素、环境影响因素对问卷结果进行了统计,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进一步探寻B大学实施绩点制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为重数量轻质量、不利于科研团队形成、违背科研规律、科研全过程管理不到位、科研环境不理想、科研与人才培养脱节、不能持续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等,为改进绩点制科研管理模式提供了方向。本文提出建立科研绩点银行制管理模式以解决地方高校实施绩点制科研管理存在的上述问题,相应地对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模式的生成、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理论模型和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论述后,具体对操作层面内容进行探讨。包括科研绩点认定方法的有效改进、建立科研绩点银行的运行机制、科研绩点银行环境的保障三个方面内容。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共同建立了科研绩点银行制科研管理模式。
陈鑫容[2](2020)在《诊改视域下四川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和输送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精英化—大众化—普及化”的快速发展进程,我国高职教育从1999年开始迎来了20年大发展,如今的高职教育已经占有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这20年期间,国家、地方与社会投入了巨额的经费,我国高职院校的基础设施、实验实训、师资数量和办学规模等硬件条件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还面临着社会认可度、人才培养质量、质量保证体系缺乏等突出问题。因此国家教育部在五年前开始推动了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旨在通过全员、全过程参与的方式构建和完善网络化、全覆盖、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以达到提升中国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院校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截至2019年6月,四川共有全日制专科学校74所。笔者多次走访了四川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四川省诊改专家委员会,参加观摩了四川省首批诊改复核4所院校的相关工作过程,收集分析了四川开展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的一手资料,查阅领会了国家与四川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文件,学习研究了国内国际相关研究成果与论文。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本论文提出四川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尚处于探索推进阶段,存在院校缺乏主动性、体系尚未实现横纵贯穿、质量文化缺失、“目标链”和“标准链”设置不合理、信息平台滞后和诊改结果缺乏有效运用等普遍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论文面向四川高职院校提出了在诊改视域下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时要明确学校主体地位、加强全员的理论学习、科学搭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框架、塑造现代质量文化、精准打造“两链”、加快信息平台建设、完善激励机制加强约束问责等几条针对性建议,同时还向省教育主管部门和院校举办方提出了更加重视高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的引导,更加重视诊改结果的有效运用,鼓励社会第三方组织(包括行业企业)进行诊改监督等几条政策建议意见。
张庆晓,傅惠鹃,孟春阳[3](2016)在《高校教育质量管理中运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文中提出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张,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数量的增长并不同步,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就成为一个现实问题。许多高校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用于保证其自身的高等教育质量。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发展的质量管理新体系。文章论证了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运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以及在运用该体系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通过这些研究以期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解决办法。
朱守信[4](2016)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质量是高等教育活动的中心,教学质量也是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基石。高校办学质量能否得到持续改进,取决于高校内部质量管理活动及体系的完备性与有效性,如何对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活动进行评价则成为撬动整个质量杠杆的“支点”。在组织质量变革驱动下,质量开始跳出传统产品和服务范畴转向组织运行层面,其意味着质量评价的重心需要从质量扩展到质量管理活动,提升高校办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质量管理活动的成熟度水平。当前高等教育已驶入“评估时代”,借助成熟度方法变革质量评价思维和范式具有重要价值意义。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通常是一种外部主导的政府行为,背后体现的是一种绩效质量观,其本质是对高校办学质量结果的问责,因而不可避免地产生同质化和路径依赖等问题。成熟度评价着眼于高校质量管理活动过程,主要评价高校内部质量管理行为和措施的完善程度,把高校质量管理能力的内生性建构作为目标方向。相对于传统质量评价,成熟度评价将重心放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活动的纵向提升上,强调基于校本管理的自我评价,以其柔性质化评价方式适用于不同层次类型高校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因此成熟度评价能够更好地遵循高校自主自觉的发展原则,服务于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改进完善,在保证高校办学质量方面体现出更强的辅助性和建设性。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活动是成熟度评价的核心对象,必须借助一个完整的概念模型才能建立体系和实施评价。本文采用质性研究中文本分析方法,对美国国家质量奖三所获奖高校申报材料进行开放式、主轴式和选择性三级编码,同时结合专家意见以及国内高校办学质量报告内容,提取出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活动的关键要素与结构特征,构建了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基本模型及其指标体系。整个成熟度评价模型由支撑系统、主体系统和过程系统三个系统构成,其中支撑系统包括组织领导、测量与分析改进、战略管理三个关键过程域;主体系统包括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两个关键过程域;过程系统包括专业管理、课程管理、教学管理、学习管理、实践管理五个关键过程域。在成熟度评价模型基础上,本研究结合相关文献、实地调研和专家访谈,编制了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调查问卷。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证实了成熟度评价模型三个系统和十个关键过程域的结构划分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来自华东地区四省市十五所高校的413份大样本问卷数据显示,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作为一个组织管理水平的概念,在不同层次、类型和地区高校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结构方程模型(SEM)路径分析结果表明,教学质量管理支撑系统中组织领导、测量与分析改进成熟度对主体系统、过程系统各要素成熟度均产生正向影响,战略管理成熟度对主体系统成熟度未产生影响,对过程系统只产生部分影响;主体系统中教师管理成熟度对过程系统各要素产生正向影响,而学生管理对过程系统未产生影响;专业管理在支撑系统、主体系统对过程系统其他要素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为了更加细致地反映高校教学质量管理问题与现状,本研究在成熟度调查问卷基础上开发了更为精细化和操作化的成熟度评价量表。整个量表设计遵循了主动完善和动态改进的指导理念,采用判断题与问答题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并且经过三轮专家论证完成对量表的修订。我们以上海交通大学10所院系为案例对象,展示如何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开展成熟度评价,以及如何借助象限分析模型确定质量改进的优先矩阵,为高校具体实施成熟度评价提供参考。案例评价结果显示,各院系在教学质量管理不同维度上表现出较大差异性,各个维度并没有呈现均衡发展,表明教学质量管理在高校内部也需要区别对待。成熟度评价量表能够帮助高校及院系明确质量管理水平现状,识别薄弱环节和关键过程,可以作为诊断和改进教学质量管理活动的有效工具。教学质量管理是一个多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必须匹配相关的工作架构、组织治理和运行机制才能获得结构保障和动力基础,进而在具体实践中不断迈向成熟。因此,高校提升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应当从宏观系统框架着眼,立足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以微观运行机制改进为突破,才能全方位保障教学质量管理的有效实施。具体来说,高校需要建立PDCA改进循环,形成质量管理系统模式,积极实施自我评估;落实以院系为实体的质量管理结构,明确质量治理的主体和参与机制;同时加强院校研究能力,推进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
杜滨晖,王程[5](2016)在《基于ISO 9000的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标准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学生数量与日俱增,如何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话题越来越重要。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主要是以企业和顾客的关系为出发点建立和实施相关的质量体系,基于其体系下,有助于高校建立标准的研究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本文从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出发,分析和阐述了我国高校推行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所存在的问题,研究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的必要性和推广意义,并针对推行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贾耀[6](2016)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政府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政府部门从事着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工作质量的好坏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对政府的评价息息相关。当前研究和探讨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阳光高效的服务型政府、促进社会整体的协调发展是政府部门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在政府系统中引入ISO9000质管理体系,是提高政府部门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重要理论与实践探索。本文梳理了ISO9000质管理体系的产生和核心理念,回顾和探讨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公共管理中应用的理论研究及实践精华,分析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引入政府系统的可行性及必要性,结合邢台市政府办公室的岗位职责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具体的实践步骤和措施是:坚持顶层设计,作为单位的“一把手”工程来抓;全员动员,教育培训全体员工,提高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明确目标,量身打造符合自身实际的质量方针和目标;编制体系文件,确保职责到位。内外审核,通过内部审核、外部审核认证等多种形式保证服务质量得到有效监督。持续改进,依据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不断进行改进完善。通过对质量管理体系在实践中运行的可行性、合理性、有效性分析,论文得出的结论是,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规范政府系统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政府系统管理流程可通过体系进行优化;第二,质量管理体系为政府系统提供的服务确定了明确的标准,可有效明确职责、增强干部职工服务意识、建立完备的服务监督机制,使政府工作运转提质提效,进而确保服务质量得到提高。
付杰[7](2014)在《ISO9000认证: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新思维》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高等学校的连续扩招,高校在校人数迅速增加.但是,高等教育的数量与质量的增长并不同步.教育质量问题凸现出来,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就成为一个现实问题,许多高校引入了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将ISO9000质量认证标准应用于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管理是保证和提高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对运用ISO9000标准进行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并且指出了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中引进ISO9000应当注意的问题,给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徐晶[8](2014)在《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体系的构建 ——基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考》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家逐渐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尤其是对教师培训工作的投资力度,“国培计划”的实施,更是将教师培训工作推向了高潮。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在各地如火如荼的展开。但是,客观的说,教师培训的效果仍不够理想,国家投入的巨大人力、物力、财力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浪费。要克服这种现象,就需要建立起一套教师培训质量体系来规范培训。从而更好地解决教师培训的实效性问题。本文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为理论视角,结合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特征,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构建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体系。论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分别从已有的理论和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阐述了问题提出的原因,同时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合梳理,并对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思路、方法做了整体概括。第二部分为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介绍,对其总体结构以及重要的方法原则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从提高培训质量的有效途径、走向国际化的需要、国内市场竞争的需要、培训质量管理与评价的需要、培训主体责任意识的需要、维护培训客体合法权益的需要六个方面论述中小学教师培训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第四部分从术语的适用性、内容的符合性、过程的相似性、功能的相应性、要求的置换性五个方面论述中小学教师培训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可行性。第五部分基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基本模式。第六部分是对整篇论文的总结和展望。通过研究,论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科学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2.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不但有必要,而且是可行的;3.基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在培训的需求分析、培训的过程、培训的资源、人力、物力管理、培训的结果考核、培训的监督上都有规范的文字规定,培训的实效性将得到改善。
石昊苏[9](2013)在《西法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决定着人才的培养质量,也决定着高校的前途和命运。如何开展质量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成为诸多高校生存和发展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而ISO9000标准是世界众多企业和管理学家、质量管理专家共同努力和智慧的结晶,因此引入ISO9000标准,在高等院校建立一套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形成基本规律的质量管理体系,是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不断提高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基础。本文借鉴了教育学、质量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综合运用了文献资料分析、案例研究分析、调查访谈、模糊层次分析等方法,就构建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了论述。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法律人才为宗旨,就西法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做了初步研究,最后根据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的评价原则,提出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指标,并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就西法大教师教学质量进行了评价。
何桂明[10](2013)在《农林院校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合参与某农林院系ISO9000认证的经验,探讨ISO9000究竟能否或在何种程度上适宜于高校管理。建议高校院系引入ISO9000体系需关注:成本与收益问题、与学校管理体系的整合问题。
二、引进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引进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绩点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以B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地方高校科研管理质量亟待提升 |
(二)地方高校科研绩点管理模式需要改进和完善 |
(三)地方高校科研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双重体会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概念界定 |
(一)地方高校 |
(二)高校科研 |
(三)高校科研质量 |
(四)高校科研质量管理 |
(五)科研绩点制 |
(六)科研绩点银行制 |
五、创新之处 |
(一)探索了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理论 |
(二)改进了“科研绩点”的计算方法 |
(三)建立“绩点银行制”的科研质量管理模式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文献计量分析 |
二、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内涵与意义研究 |
三、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
四、关于高校科研质量评价与管理研究 |
五、关于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文献研究 |
六、文献述评 |
(一)关于高校科研管理内容及特征研究 |
(二)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研究 |
(三)科研质量管理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理论基础 |
一、五大发展理念 |
二、人本管理理论 |
三、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第三章 地方高校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实施概况及进展 |
一、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基本体系 |
(一)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主旨 |
(二)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结构 |
(三)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功能 |
二、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概述 |
(一)B大学简介 |
(二)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历程 |
(三)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效果 |
三、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目标设计 |
(一)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概述 |
(二)关于B大学对学术型教师的目标设计 |
(三)关于B大学对教学单位的目标设计 |
(四)关于B大学科研绩点的量化评价 |
四、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氛围营造 |
(一)精神层面加强统一思想 |
(二)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 |
五、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保障 |
(一)激励措施 |
(二)督促举措 |
(三)保障制度 |
第四章 地方高校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实施过程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现状调查设计 |
(一)调查问卷编制 |
(二)调查问卷发放 |
(三)调查问卷回收分析 |
二、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存在的问题 |
(一)重数量轻质量问题 |
(二)不利于科研团队形成 |
(三)存在违背科研规律的现象 |
(四)科研全过程管理不到位 |
(五)科研环境不理想 |
(六)科研与人才培养脱节 |
(七)不能持续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
三、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一)对科研质量的评价导向不科学 |
(二)科研发展定位中功利化追求导向明显 |
(三)高校三大职能之间未能协调发展 |
(四)可持续发展和共享发展落实不到位 |
(五)科研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低 |
四、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的实证分析 |
(一)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的灰色关联分析 |
(二)B大学绩点制管理科研模式实施过程的归因分析 |
第五章 地方高校科研绩点银行制设计 |
一、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设计理念 |
二、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设计背景 |
(一)科研绩点银行生成背景 |
(二)科研绩点银行生成过程 |
三、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基本目标与存在优势 |
(一)科研绩点银行制设计的主要目标 |
(二)科研绩点银行制设计的优势分析 |
四、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过程设计 |
(一)科研绩点银行运行机制设计 |
(二)科研绩点银行管理功能设计 |
第六章 地方高校科研绩点银行制实施策略 |
一、明确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绩点类型 |
(一)显性科研绩点与隐性科研绩点 |
(二)个人科研绩点与集体科研绩点 |
(三)岗位科研绩点与自由科研绩点 |
(四)普通科研绩点与奖励科研绩点 |
(五)元科研绩点 |
二、建立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绩点认定规则 |
(一)科研工作业绩点认定原则 |
(二)科研工作业绩点认定程序 |
(三)科研工作业绩点的质量等级确定 |
(四)科研工作业绩点的总量计算方法 |
三、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组织结构 |
(一)科研绩点银行管理委员会 |
(二)科研绩点银行专家咨询委员会 |
(三)科研绩点银行综合业务中心 |
(四)科研绩点银行网络管理中心 |
四、实施科研绩点银行的运作管理 |
(一)科研绩点银行帐户管理 |
(二)科研绩点银行业务类型 |
(三)科研绩点银行操作流程 |
五、支持科研绩点银行的环境保障 |
(一)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业务环境要求 |
(二)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管理环境支持 |
(三)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信息化环境支持 |
六、地方高校科研绩点制银行模式推广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调研问卷 |
附录二 :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灰色关联分析调查问卷 |
附录三 :绩点制管理科研模式实施过程的归因分析调查问卷 |
附录四 :科研工作业绩点制银行章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2)诊改视域下四川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可能创新点与不足 |
1.5.1 研究的创新 |
1.5.2 研究的不足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
2.1 概念界定 |
2.1.1 高等职业教育 |
2.1.2 质量保证 |
2.1.3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
2.1.4 诊改 |
2.2 理论依据 |
2.2.1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2.2.2 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 |
2.2.3 PDCA循环 |
第3章 四川高职院校诊改背景及现状 |
3.1 高职教育质量管理历史背景 |
3.1.1 高职院校教育评估演进 |
3.1.2 四川高职院校诊改推进情况 |
3.2 四川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现状 |
3.2.1 案例的选取 |
3.2.2 四川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情况 |
3.2.3 四川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螺旋运行 |
3.3 四川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成效 |
3.3.1 质量意识融入校园文化 |
3.3.2 教学资源得到进一步完善 |
3.3.3 智慧校园逐步形成 |
第4章 四川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
4.1 诊改缺乏主观能动性,管理理念尚需转变 |
4.2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未能“纵横”贯穿 |
4.3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文化缺失 |
4.4 目标和标准设置不准确 |
4.5 信息平台建设滞后 |
4.6 诊断结果缺乏有效运用,改进措施缺乏精准性 |
第5章 四川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优化措施 |
5.1 明确学校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
5.2 加强理论学习,科学搭建体系框架 |
5.3 塑造现代质量文化,树立内生质量观 |
5.4 精准打造“目标链”和“标准链” |
5.5 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 |
5.6 完善激励机制,加强约束问责 |
5.7 政府加强引导监督,社会企业共同参与评价 |
结论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高校教育质量管理中运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于ISO9000族标准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
二、高等教育管理引入ISO9000标准的必要性 |
三、高等教育管理引入ISO9000标准的可行性 |
四、目前高等教育质量的现状分析 |
五、以ISO9000族标准为基础建立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
(一)以顾客为核心 |
(二)领导作用 |
(三)全员参与 |
(四)过程方法 |
(五)管理的系统方法 |
(六)持续改进 |
(七)基于事实的决策 |
(八)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
六、结语 |
(4)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问题及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问题 |
1.2.3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质量管理相关研究 |
2.1.1 质量与质量管理经典理论 |
2.1.2 质量管理的发展演进 |
2.1.3 质量管理的构成要素及维度 |
2.2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研究 |
2.2.1 教学质量概念 |
2.2.2 教学质量保障 |
2.2.3 教学质量评估 |
2.2.4 教学质量管理 |
2.3 成熟度模型及研究 |
2.3.1 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 |
2.3.2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 |
2.3.3 质量管理成熟度模型 |
2.4 已有研究评述 |
第三章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理论阐释 |
3.1 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历史叙事 |
3.1.1 高校教学质量运动与问责 |
3.1.2 教学质量评价的绩效结果导向 |
3.1.3 教学质量评价的外部路径依赖 |
3.2 组织质量:成熟度评价的理论基础 |
3.2.1 质量概念含义的变迁 |
3.2.2 组织质量的实践属性 |
3.2.3 组织质量与高校教学质量管理 |
3.3 成熟度评价理论内涵 |
3.3.1 成熟度评价概念框架 |
3.3.2 成熟度评价标准及层级结构 |
3.3.3 成熟度评价基本特征 |
3.3.4 成熟度评价的价值功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模型的构建 |
4.1 研究设计 |
4.1.1 评价模型构建 |
4.1.2 文本分析与编码 |
4.1.3 理论抽样 |
4.2 研究对象与资料描述 |
4.3 三级编码过程 |
4.3.1 开放式编码 |
4.3.2 主轴编码 |
4.3.3 选择性编码 |
4.4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4.4.1 文本编码结果评价 |
4.4.2 成熟度评价模型的补充修订 |
4.4.3 与已有质量评价指标的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成熟度评价模型的实证检验与分析 |
5.1 研究设计 |
5.1.1 成熟度评价问卷编制 |
5.1.2 研究样本与数据收集 |
5.1.3 分析方法 |
5.2 预测试:探索性因子分析 |
5.2.1 教学质量管理支撑系统 |
5.2.2 教学质量管理主体系统 |
5.2.3 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系统 |
5.3 验证性因子分析 |
5.3.1 大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
5.3.2 结构拟合效度检验 |
5.3.3 成熟度评价模型差异性分析 |
5.4 路径分析与假设检验 |
5.4.1 控制变量分析 |
5.4.2 质量管理支撑系统对主体系统的影响 |
5.4.3 质量管理主体系统对过程系统的影响 |
5.4.4 质量管理支撑系统对过程系统的影响 |
5.4.5 中介效应分析 |
5.5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的实践研究 |
6.1 研究设计 |
6.1.1 成熟度评价量表开发 |
6.1.2 研究方法:基于广义模糊综合评价法 |
6.1.3 研究对象及评价流程 |
6.2 成熟度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6.2.1 层次分析法过程原理 |
6.2.2 专家打分及权重确定 |
6.3 案例对象的成熟度评价 |
6.3.1 院系自我评价 |
6.3.2 专家评价过程 |
6.3.3 成熟度等级确定 |
6.4 成熟度评价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提升策略与路径 |
7.1 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架构 |
7.1.1 PDCA质量改进循环 |
7.1.2 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框架 |
7.1.3 实施质量自评 |
7.2 教学质量管理组织保障 |
7.2.1 “校—院”两级质量管理结构 |
7.2.2 教学质量管理与大学治理 |
7.3 教学质量管理运行机制 |
7.3.1 院校研究机制 |
7.3.2 组织学习机制 |
7.3.3 知识管理机制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8.1 全文总结 |
8.2 研究贡献与创新点 |
8.3 研究局限与不足 |
8.4 后期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开放式编码列表 |
附录 Ⅱ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调查问卷 |
附录 Ⅲ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量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基于ISO 9000的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标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简介 |
1.1 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概念 |
1.2 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申请认证条件 |
2 在各高校推行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
3 我国高校推行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所存在的问题 |
3.1 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推行步伐相对滞后 |
3.2 高校管理者对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缺乏全面的了解 |
3.3 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安排 |
4 建立ISO 9000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标准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
4.1 提高高校对应用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视程度 |
4.2 结合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对高校教育教学准确定位 |
5 结论 |
(6)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政府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文献综述范围确定 |
1.2.2 已取得的研究成果 |
1.2.3 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1.3 研究内容和范围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章节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理论基础、政府系统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2.1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理论基础 |
2.1.1 质量、质量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 |
2.1.2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产生的背景和含义 |
2.1.3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不同版本简介 |
2.1.4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与全面质量管理的关系 |
2.1.5 应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 |
2.1.6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中所含的基本术语 |
2.1.7 质量管理体系的八项基本原则 |
2.2 推动政府系统应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因素分析 |
2.3 政府系统应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
2.4 政府系统应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可行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政府质量管理分析 |
3.1 政府的内涵与特性 |
3.2 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体系运用于政府系统的实质内涵 |
3.3 政府系统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体系的重要意义 |
3.4 政府系统具备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现实条件 |
3.5 政府系统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基本步骤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邢台市政府办公室基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过程分析 |
4.1 背景分析 |
4.1.1 历史与现实 |
4.1.2 邢台市政府办公室应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现实因素分析 |
4.2 邢台市政府办公室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建立 |
4.2.1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总体原则 |
4.2.2 建立、实施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所开展的活动 |
4.2.3 准备阶段 |
4.2.4 人员培训阶段 |
4.2.5 质量管理体系设计阶段 |
4.2.6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写阶段 |
4.3 邢台市政府办公室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实施阶段 |
4.4 邢台市政府办公室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审核认证阶段 |
4.5 基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市政府办公室管理工作 |
4.5.1 采取的措施 |
4.5.2 实施效果分析 |
4.5.3 持续改进并不断强化机关标准化管理的措施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ISO9000认证: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新思维(论文提纲范文)
1 ISO9000系列标准简介 |
2 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中导入ISO9000标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2.1 高等教育管理中导入ISO9000标准的必要性 |
2.2 高等教育管理中导入ISO9000标准的可行性 |
3 基于ISO9000标准建立高等教育管理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
3.1 要树立全面的质量观 |
3.2 要正确理解教育事业的特殊性 |
3.3 将ISO9000标准引进到高等教育中需要结合具体实际 |
3.4 正确理解ISO9000的内涵, 建立可操作的评价标准 |
(8)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体系的构建 ——基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教师培训热的推动 |
1.1.2 培训效果冷的思考 |
1.1.3 导师研究课题的子课题和个人的专业与兴趣 |
1.2 研究现状 |
1.2.1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在学校中的发展应用研究 |
1.2.2 关于国外中小学教师培训情况的研究现状 |
1.2.3 关于国内中小学教师培训情况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基本概况 |
2.1 ISO9000 族国际标准的产生与发展 |
2.2 2000 版 ISO9000 族国际标准的总体结构 |
2.3 2000 版 ISO9000 族国际标准的主要特点 |
2.4 2000 版 ISO9000 族国际标准的核心管理理念 |
3 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引入 ISO9000 质量体系的必要性 |
3.1 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的有效途径 |
3.2 中小学教师培训走向国际化的需要 |
3.3 中小学教师培训国内市场竞争的需要 |
3.4 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管理与评价的需要 |
3.5 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主体责任意识的需要 |
3.6 维护中小学教师培训客体合法权益的需要 |
4 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引入 ISO9000 质量体系的可行性. |
4.1 术语的适用性 |
4.2 内容的符合性 |
4.3 过程的相似性 |
4.4 功能的相应性 |
4.5 要求的置换性 |
5 基于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管理体系 |
5.1 构建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管理体系的原则与方法 |
5.1.1 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原则 |
5.1.2 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方法 |
5.2 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管理体系指标内容 |
5.2.1 ISO9000 族标准提供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 |
5.2.2 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具体指标及要素 |
5.3 实施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管理体系的要点 |
5.3.1 提炼中小学教师培训服务的质量方针,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目标 |
5.3.2 建立文件化的中小学教师培质量管理体系,实现规范化管理 |
5.3.3 对中小学教师培训服务的全过程实施控制 |
5.3.4 利用内部审核,管理评审持续改进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管理体系 |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专利、获奖及社会评价等 |
(9)西法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与实践现状 |
1.3.2 国内研究与实践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2 质量管理体系的一般理论基础 |
2.1 质量、质量管理和质量管理体系 |
2.1.1 质量 |
2.1.2 质量管理 |
2.1.3 质量管理体系 |
2.2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及其理念 |
2.2.1 ISO9000 族标准质量管理体系简介 |
2.2.2 ISO9000 族标准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理念 |
2.3 教学质量及高校教学质量形成的基本规律 |
2.3.1 教学质量 |
2.3.2 高校教学质量形成的基本规律 |
2.4 高等教育与 ISO9000 |
2.4.1 高等院校引入 ISO9000 意义 |
2.4.2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与 ISO9000 |
3 高等院校教学过程的系统分析 |
3.1 过程方法和系统方法 |
3.1.1 过程 |
3.1.2 过程方法 |
3.1.3 系统方法 |
3.2 高等院校教学过程分析 |
3.2.1 总体过程分析与设计 |
3.2.2 教学服务过程分析与设计 |
3.2.3 教学服务过程的特殊性 |
3.2.4 德育和素质教育服务过程分析与设计 |
4 西法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 |
4.1 西法大简介 |
4.1.1 基本情况 |
4.1.2 西法大构建质量管理体系的缘由 |
4.2 西法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原则 |
4.3 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框架内容分析 |
4.3.1 管理职责 |
4.3.2 资源管理 |
4.3.3 教学服务实现 |
4.3.4 教学质量测量、分析和改进 |
4.4 制定质量方针和目标 |
4.4.1 制定质量方针 |
4.4.2 制定质量目标 |
4.5 西法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与职责的确定 |
4.6 西法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策划 |
4.6.1 质量手册 |
4.6.2 程序文件 |
4.6.3 工作文件 |
4.6.4 质量记录 |
4.7 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前准备工作 |
5 质量体系运行有效性的模糊综合评价 |
5.1 建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5.2 西法大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2.1 学校、学院层面 |
5.2.2 教师层面 |
5.2.3 学生层面 |
5.3 模糊层次分析的评价方法 |
5.3.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与步骤 |
5.3.2 层次分析法的优点 |
5.3.3 标度划分及含义 |
5.3.4 模糊数学方法 |
5.4 应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评价教师教学质量 |
5.4.1 构造模糊一致矩阵并求取评价指标的权值 |
5.4.2 确定评价矩阵 |
5.4.3 模糊算子选择 |
5.4.4 一级指标的模糊评价 |
5.4.5 二级模糊评价 |
5.5 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10)农林院校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ISO9000体系在农林高校院系中的应用分析 |
1.1 ISO9000应用于高校院系的可行性分析 |
1.2 ISO9000应用于高校院系的效果分析 |
1.3 ISO9000应用于高校院系的成本收益分析 |
2 高校院系实施ISO9000体系的建议 |
2.1 准确把握ISO9000思想方法的精髓及其对高校院系的价值 |
2.2 合理确定ISO9000引入高校院系的方式 |
3 结论 |
3.1 成本与收益问题 |
3.2 ISO9000与学校管理体系的整合问题 |
四、引进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绩点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以B大学为例[D]. 李凤营.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2]诊改视域下四川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研究[D]. 陈鑫容.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4)
- [3]高校教育质量管理中运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J]. 张庆晓,傅惠鹃,孟春阳.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16(06)
- [4]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研究[D]. 朱守信.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5]基于ISO 9000的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标准体系研究[J]. 杜滨晖,王程. 中国标准导报, 2016(07)
- [6]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政府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贾耀. 燕山大学, 2016(03)
- [7]ISO9000认证: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新思维[J]. 付杰.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19)
- [8]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体系的构建 ——基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考[D]. 徐晶. 山西师范大学, 2014(08)
- [9]西法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D]. 石昊苏. 西安科技大学, 2013(03)
- [10]农林院校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考[J]. 何桂明. 安徽农业科学, 2013(01)
标签:质量管理论文; iso9000论文;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论文; 质量保证体系论文; 四川的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