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定成功的测试计划(一)(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丽[1](2021)在《电影会员大数据管理及分析平台项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认为W公司是一家影视影片发行及放映的公司,是国内第一大院线,公司票房收入、观影人次、市场占有率已经连续十年位居国内首位。在此背景下,W公司已经积累了数量庞大的会员数据,为了能更好的践行“一切以观众的观影价值和观影体验为核心”经营服务的核心理念,需要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万达电影会员大数据管理与分析平台,可以更好的帮助电商运营等业务部门利用大数据更加精准有效的管理和维护会员,提升并促进会员的活跃程度,增强会员对平台的粘性,延长会员生命周期。本文将从项目管理和质量管理角度对电影会员大数据管理及分析平台项目的质量进行管理和控制流程进行研究,为市场上相关行业会员数据分析项目提供实际案例研究方案的借鉴。首先,笔者通过对比国内外项目质量管理研究现状并综合阐述了有关于软件项目质量管理的相关基础理论。主要对软件生命周期、项目生命周期、全面项目质量管理原则、项目质量管理流程等方面进行了理论基础的研究,为W公司电影会员大数据管理及分析平台项目的质量管理研究方案打下基础。其次,通过对W公司项目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和了解,找出W公司在项目质量控制和管理过程中各个阶段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根据公司实际运行状况和管理现状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再次,通过分析W公司项目管理现状的不足,制定了明确质量管理改进标准及目标,为W公司项目管理设计一套切实可行的符合公司运行情况的项目质量管理改进方案。最后,将制定的项目质量管理改进方案实际运用在电影会员大数据管理及分析平台上,并一一制定改进方案的保障措施,对实施效果进行了全面评估。
李晶晶[2](2021)在《软通动力集团产品研发流程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一大批中小微企业也蓬勃发展起来,企业信息化不仅能够帮助他们快速与外界进行数据交换,还对公司经营决策提供宝贵的数据支撑,不仅简化了公司流程,更加方便协同办公,公司对企业信息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软通动力集团作为在企业信息化行业深耕多年的“老兵”,一直致力于企业信息化软件产品的研发,面向客户提供高度定制化的产品。但是软通动力集团目前产品研发流程缺乏制度化管理,施行的是以职能为中心的研发流程,全流程缺乏对应的负责人,呈现出局部较优但整体不优的尴尬局面,造成以上情形的根本原因是缺少有效的产品开发理念和规范的研发流程来指导产品的研发过程。集成产品开发是被很多着名的大公司已经实践证明有效的一套产品研发理论,能够快速帮助企业解决产品研发流程繁琐、效率不高等问题。本论文以软通动力集团产品研发流程为研究目标。首先通过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了解软通动力集团产品研发的现状,并找出了软通动力集团产品研发流程现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应用ECRS分析法对软通动力集团产品研发过程的概念、计划、开发、验证、发布和生命周期六个阶段的流程步骤进行了详细具体的分析和步骤优化的探讨。接着针对当前软通动力集团产品研发流程实际情况提出了一套产品研发流程优化方案。最后,根据软通动力集团目前产品研发现状,提出了优化方案具体的实施计划,并提出了一些保障措施以保证优化方案的顺利执行。本论文希望通过对产品研发流程的研究,一方面能够一定程度上规范软通动力集团产品的研发流程,弥补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一些不足,另一方面也期望可以为其它同类型企业进行产品研发流程优化提供一些借鉴和新的思路及方向。
杨梁[3](2020)在《基于微服务的自动化测试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软件质量受到人们要求越来越高的重视,在软件开发中,软件测试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自动化测试工具的诞生,让软件测试的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且云测试的提出,使软件测试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拓展。然而自动化测试工具的种类繁多,且被测应用的语言平台多样,传统的单体软件架构开发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测试云平台对多种自动化测试服务的扩展需求。而通过微服务架构,可很容易把市面上许多现存的自动化测试工具集成到一个云平台里,实现各类自动化测试工具的优点集成。为了更好地让测试云平台支持多种类型的自动化测试服务,立足于解决目前采用单体软件架构开发的云测试平台的开发效率低、维护难以及扩展性差等问题,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微服务的可动态扩展第三方测试服务的自动化测试云平台。具体地,本文将基于Webhook技术设计了一种自动化测试工具的微服务代理机制,帮助第三方测试服务商对其现有的自动化测试工具进行微服务化;基于Kubernetes和Etcd设计了一种自动化测试微服务的部署控制机制,为自动化测试工具及相应的被测应用提供了云环境和自动部署的支持;设计了一种支持串、并行和负载均衡的用例调度机制,提高测试用例的吞吐量,保持高性能的自动化测试服务;基于上述的机制设计并实现了自动化测试服务的接入、管理和使用的核心业务功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动化测试云平台。本文将首先根据所分析的当前自动化测试云平台存在的若干问题,先后提炼出基于微服务的自动化测试云平台的核心功能需求和性能方面的需求;接着对平台进行总体设计,介绍了各个系统机制的关键流程设计和总体的数据结构设计;并按照总体设计的要求,深入介绍了平台的各个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最后对平台进行了测试,验证需求分析的相关要求。
岳倩[4](2020)在《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软件测试项目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崛起。只有要软件存在的地方,就需要有软件测试的存在。软件测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市场上对软件质量重要性的认识也逐渐提高。一个软件项目只有在每个阶段都经历严格的质量检测,才可以充分暴露其中潜在的各种缺陷,只有经过不断的修复和优化,才能保障软件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化运行。不同的软件项目在测试期间,需要投放的测试成本不同,其执行过程对进度和风险的控制也不同,到项目完工与收尾阶段对团队和公司带来的影响也不尽相同。许多公司仅仅有针对测试人员的绩效评价,并没有针对测试项目的整体评估,因此,有必要从项目的角度对测试过程的绩效水平进行合理的评价。绩效评价作为一个管理者了解项目运行情况的工具,可以反映软件测试项目的效率、实施过程和目标完成情况。通过对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可以改善和提高软件测试项目的管理水平,不断优化软件测试流程。因此,对软件测试项目绩效评价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分为六个篇章。第一部分,基于当前的研究背景,分析对软件测试项目进行绩效评价的必要性,并制定出本文的技术路线。第二部分介绍软件测试的概念和流程,叙述了进行绩效评价所需要的方法并分析了当前国内外对于软件测试项目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第三部分通过选取软件测试项目绩效评价指标,建立了软件测试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第四部分使用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适用于软件测试项目的绩效评价数学模型。第五部分把数学模型应用于实际案例,针对中软防水坝测试项目进行绩效评价并分析绩效评价结果。第六部分则对全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分析论文不足之处,提出未来的研究建议。
千瑾璐[5](2020)在《基于全局性能测试模型的Web应用系统性能测试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企业级Web应用系统的用户访问量日益增加,巨大的访问量可能会使得系统页面的响应时间变慢,甚至导致系统崩溃,这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给企业造成极大的损失,因此,企业对应用系统的性能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高效地开展性能测试便成为了急需研究的课题。Web应用系统架构具有复杂性,用户的操作行为存在许多不可预见性,加之许多企业没有专业的性能测试团队,导致了性能测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他们的测试过程往往混乱无序,操作行为也较为随意,这些问题都反映出Web性能测试工作需要遵循一定的测试规则和测试模型。但是传统性能测试模型存在许多问题如:缺乏性能需求分析的能力,缺少对系统部署环境和性能需求指标的分析;不具备普遍指导性,没有关注系统的实际业务特性,无法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的测试;不具备全面性,测试过程中缺少性能调优和回归测试环节,无法充分指导性能测试全过程。针对以上问题和现状,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指导Web应用系统性能测试全过程的全局性能测试模型(Global Performance Testing Model,简称GPTM)。文中深入研究了Web系统性能测试相关的理论、技术及工具。详细分析了传统的性能测试模型,总结出传统模型中存在的缺陷,针对这些缺陷并结合性能测试理论研究以及大量性能工作经验,提出了全局性能测试模型。文中构建了全局性能测试模型的整体架构,详细阐述了该模型在性能测试各个阶段的具体内容和应用方法。本文选择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性能负载工具Load Runner作为本论文的实践研究工具,以智能仓储系统作为Web应用系统实例,通过实际项目来验证全局性能测试模型的有效性和易用性。文中依照全局性能测试模型的指导方法执行性能测试,分析测试结果,优化性能以及回归测试验证,最终顺利完成性能测试工作。实践结果表明本文中提出的全局性能测试模型比传统模型更加的全面和易操作,该模型将帮助企业更好地开展和管理性能测试工作。
袁新愿[6](2020)在《监护仪参数模块测试软件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在监护仪产品的开发过程中,测试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为了验证产品的功能,需要运用各种真实模块来验证。可是,各种参数模块不仅体积大而且造价都比较昂贵,并且受制于体积或条件影响,运用真实模块来进行产品验证很不方便,造成了在测试工作中投入的人力和物力也很大。本文针对上述测试工作中的难题,从而设计实现了监护仪参数模块的测试软件供测试人员使用。运用该测试软件后,测试人员可以很方便地完成监护仪的功能测试任务,可以提高测试效率。本文从课题背景意义、相关技术介绍、软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及实现、软件测试及分析等方面对该软件进行了详细描述。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对监护仪等医疗设备测试软件的研究现状。接着针对本文研究的测试软件进行了文献调研和需求分析,通过分析公司实际测试项目中的关键业务流程来设计软件应该提供的功能模块,软件的功能模块包括参数模块管理功能模块、测试需求管理功能模块、测试计划管理功能模块、测试用例管理功能模块、执行测试用例功能模块和数据导入导出功能模块。通过对软件的各功能模块进行分析,明确了软件具体应该提供的功能。在软件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软件的总体架构、通信方案和公共组件进行了分析和设计,设计了数据库访问组件、功能控制组件和通信组件供各功能模块来调用。数据库设计包含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和物理结构设计。在参数模块数据设计中通过研究HL7协议完成了参数模块的数据定义工作并给出了参数模块的数据规格设计。在完成以上任务的基础上开始编码工作,完成了软件的开发工作。最后完成测试用例的设计和编写,按照测试用例的要求对软件的各功能模块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确保软件功能的正确性。本文主要完成了一款用于监护仪参数模块功能验证的测试软件的开发任务。通过采用HL7协议来进行通信来保证测试软件可以支持多种型号的监护仪,对于软件的开发采用增量开发模型来保证可以在后期项目中能够基于测试软件的架构来进行参数模块的维护和扩展。同时软件还提供了对参数模块、测试需求、测试计划和测试用例的管理功能供测试人员使用,方便测试人员进行测试工作。本文开发的测试软件已经应用于公司的测试项目中,测试人员通过使用本文开发的测试软件可以快速地完成项目中的测试工作,加快了测试进度,缩短了监护仪产品的开发周期。
王浩[7](2020)在《通航机载FPGA硬件适航符合性验证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突破航空电子产品适航验证技术,是我国成长为航空强国必须跨越的关键门槛之一。研究针对复杂电子硬件的审定验证方法,对促进国产航电适航取证、提升航电国产化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以四川省重大科技专项“国产化航电产品适航体系的建设”(18ZDZX0105)为课题背景,专注于探索对国产民航(包括通航)机载FPGA进行适航符合性验证过程的需求评审、故障预测、测试计划、测试执行等重要环节的实施方法。针对适航理论,通过文献查阅和学术交流的方式,探索我国航空机载复杂电子硬件(含FPGA)研发体系与适航体系错位的原因,并提出有关改良或自建硬件适航体系的建议;从民航标准、军标、国标、航天标准等系列规范性文件入手,分析围绕FPGA的安全性设计程序,总结FPGA全周期适航要求,提出将可行的实践方法与适航规章严格对应的“三步FPGA适航验证方法”,为后续进行工程技术研究和验证实践奠定法理基础。针对验证实践,以DO-254为主要参考,结合FPGA的自身特点,给出国产航电FPGA底层需求评审的考虑依据和方法;以FTA和FMEA分析方法为基础,融入需求反向确认逻辑,提出BFA双向分析故障预测模型;以FPGA测试评价与验证原理为主导,以各领域FPGA测试标准为基准,将BFA模型预测出的故障进行筛选,得出最小故障割集,并针对最小割集设计测试计划;在测试计划的框架下,基于可获得可鉴定的研发环境,以设计检查结合EDA仿真的模式,给出基于Testbench的机载FPGA硬件模块验证方法。在上述研究中,为体现所总结程序以及提出方法的有效性,整个从需求确认到验证方法说明的过程,均以国产某龙XX600水陆两栖通航飞机配套产品AGU(音频网关单元)中的ARINC429通信接口FPGA模块为开发对象全程实践,以保证本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本文的创新性成果中,结合FTA和FMEA设计的BFA双向分析故障预测模型和基于可行性和适航理论的机载FPGA验证三步法为核心成果。上述成果在安全性保证理念上与DO-254高度一致,实现了验证实践方法与适航规章之间的对应,为通航机载FPGA进行适航符合性验证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钟盈[8](2020)在《新创互联网H公司项目流程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时代下项目管理更具有灵活性和不确定性,在互联网企业中,更关注互联网产品的价值,更关注“用户”和“体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互联网企业的快速发展壮大,项目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企业也面临很多项目协调问题、部门间的协作问题。互联网时代下的项目管理正在从“职能导向”往“流程导向”转变,通过流程的构建来解决项目和职能之间的各种协作问题,而互联网企业项目管理办公室的成立关注的是项目管理能力的建设和提升,定位更倾向于赋能、改进、参谋、监督。项目管理流程体系的建设和管理是在项目管理办公室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包含流程诊断、流程构建、推广落地、持续优化。本文主要是以新创互联网H公司项目流程管理为研究方向。结合CMMI和Scrum流程框架,指导项目管理办公室进行标准化、规范性、灵活性的流程管理工作,建设适合新创互联网公司的项目管理流程,从而指导企业进行软件过程的能力建设和改进,提高项目管理能力,减少研发效率不高、质量保证能力弱、重复建设/推倒重来的项目管理问题。在论文的研究路径上,主要基于IDEAL模型,来阐述了如何在新创互联网公司进行流程管理的初始化(Initiating)、诊断(Diagnosing)、建立(Establishing)、行动(Acting)、学习(Learning)。本论文首先对现有H公司项目现状、流程框架进行了梳理,结合Scrum与CMMI的兼容性以及公司本身的实际特点,将目前的大流程进行拆分细化,梳理出流程列表,并选取核心流程,通过基准化分析法(对比CMMI标准)、ASME、访谈法、IDEF0对核心流程(项目立项流程、需求管理流程、研发管理流程)进行描述和诊断,明确流程改进方向,从而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措施,构建和优化核心流程,并通过引入多层级的项目管理结构、构建并实施审计机制来保障优化后流程的落地实施。最后针对流程实施的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流程优化对流程效率、研发效率、质量保证、重复建设等的改进效果。本文的研究内容对于目前新创互联网H公司的流程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后续流程体系的持续优化以及研发效率和项目管理能力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徐一诺[9](2020)在《金融科技应用系统异构状态下接口测试平台的分析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金融行业与科学技术深度融合不断发展,诞生了新兴的金融科技行业。金融科技从本质上革新了金融产品和服务,业务上金融科技行业呈现出多类型的运行机制和发展方向,技术上金融科技的技术革新速度也日益增长,以中国知名的金融科技企业阿里巴巴为例,其技术架构经历了多次革新,分布式RPC服务框架Dubbo已经进入第五代的研发使用。在金融科技的发展过程中,技术的不断革新,产生了大量异构状态的应用系统;产品和业务的不断拓展,带来了事业部组织结构的盛行,这些变化对软件测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传统的测试方法无法满足异构应用系统的测试需求、无法满足产品快速迭代的需求,无法满足多部门统一质量保障的需求,提升了全面质量管理难度。最终因为测试原因将导致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下降,不利于企业的市场拓展和品牌建立。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金融科技行业必须寻找一种新型的最佳质量管理实践方案来改变现状,提高异构应用系统测试效率、降低质量保障的成本,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首先,为了发现金融科技行业测试所面临的问题,文章将通过具体实例的调查对金融科技行业下系统异构状态进行分析,了解异构系统的具体分布以及对异构系统测试所需满足的不同条件,发现异构应用系统测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另外,通过对事业部编制和该组织结构下测试的特点进行研究,发现跨部门统一质量管理的难点。事业部是按照企业经营方向划分的二级经营单位,其具备独立经营核算、独立绩效考核等特点,在总公司的战略规划内享有自主权。但从质量管理角度看,事业部制不利于质量标准和流程的统一,跨事业部的质量保障和管理因组织结构、管理差异性和测试能力的差异性等问题也存在较大的难度。其次,对当前主流的测试平台以及测试平台在金融科技企业的应用情况进行研究,找出当前各测试平台的优点和不足,作为本方案的设计参考。在追求软件产品高速迭代的现在,自动化测试完善程度成为产品能否更快速上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对多种测试工具的组合使用以期待达到平台化的效果的方法往往需要更多的人员投入,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更多企业以自主开发的自动化测试平台取代市场成熟的自动化产品和工具。文章通过对主流的自动化测试平台技术以及部分互联网金融企业自主研发的自动化平台的使用情况进行研究,发现了自动化测试平台基本存在以下几个特点:功能专业但单一、使用的学习成本普遍较高、存量脚本的维护代价较大、不具备跨产品可复用性,这些特点导致自动化测试的普及性、收益率不高。解决这些问题,将有利于提升自动化的效果。再次,以系统工程霍尔三维结构为指导,结合六西格玛DMAIC和CMMI等理论和标准,找到最佳方案,并以此为指导设计并实现一款解决金融科技应用系统异构状态测试问题的软件平台。该平台将实现对异构应用系统的高效测试支撑,实现对缺乏自动化能力的事业部以更低门槛的自动化测试平台的支撑,提高测试效率和质量。在解决测试技术问题的同时,借助该平台实现对事业部测试情况、系统质量的全面了解,从质量维度考核事业部技术团队,实现技术的集约型管理。最后,以该平台在某知名金融科技企业的实际应用为实例,通过A/B测试的方式,将相关测试过程和结果数据与现有测试平台进行全面的比较和科学的分析,论证该平台在解决金融科技异构应用系统测试方面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姜春富[10](2019)在《SMS公司新产品开发项目管理流程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SMS公司深圳研发中心专注于楼宇控制产品开发,研发中心成立十余年,但项目管理结果不尽如人意,项目交付时间延期和费用超支成为常态。为了应对严峻的市场竞争,如何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利用有限的资源最大化产出,成为整个研发中心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总结项目中导致偏差的主要问题,应用项目管理、研发管理等相关理论,分析原因并提出新产品开发项目管理流程的优化方案,从而提升项目产出效率。文章系统地介绍了项目管理理论的框架,针对新产品开发项目管理介绍了传统瀑布式项目管理和敏捷项目管理的各自优缺点和适应性。对于SMS公司,介绍了楼宇控制行业产品市场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以及公司目前新产品开发项目的实施流程。本文汇总了以往十年深圳分公司完成的新产品开发项目数据,包括计划的时间和费用、实际完成时间和支出以及导致项目偏差的原因。通过对数据分析,发现导致项目偏差的主要原因集中在需求变更、设计缺陷、供应商配合、资源不足等几个方面。考虑到SMS公司既有项目管理流程已经相对完善,流程优化原则是不对现有流程进行根本性变革,而是从流程实施细节的角度提供改善措施。本文按照项目启动、计划、执行、监控、收尾五个过程组,提供的优化措施涵盖产品需求确认、项目计划、DFMEA使用、风险管理、产品测试验证、变更管理、项目的KPI考核和经验总结等。论文研究提出的优化措施,弥补了公司项目管理流程中的不足之处,为公司其他分部更好的与供应商协同开发新产品提供了实践经验和更完善的指导流程,有利于提高整个公司资源使用效率和项目产出,并为同行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管理提供有益借鉴。
二、制定成功的测试计划(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制定成功的测试计划(一)(论文提纲范文)
(1)电影会员大数据管理及分析平台项目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创新和不足之处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项目质量管理相关理论 |
2.1 质量概述 |
2.1.1 质量的概念 |
2.1.2 质量的定义 |
2.1.3 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 |
2.2 项目质量管理 |
2.2.1 软件项目过程管理 |
2.2.2 项目质量管理的概念 |
2.2.3 软件项目质量管理 |
第三章 电影会员大数据管理及分析平台项目质量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电影会员大数据管理及分析平台项目情况概述 |
3.1.1 用户分析系统 |
3.1.2 活动分析系统 |
3.1.3 会员活动分析报表系统 |
3.2 电影会员大数据管理及分析平台项目质量管理现状 |
3.2.1 W公司项目质量管理组织及制度 |
3.2.2 W公司软件项目质量管理过程 |
3.3 电影会员大数据管理及分析平台项目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1 项目立项存在的问题 |
3.3.2 需求调研阶段存在的问题 |
3.3.3 系统功能设计阶段存在的问题 |
3.3.4 系统研发测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3.5 上线运行及后期维护存在的问题 |
3.4 W公司电影会员大数据管理及分析平台项目质量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
3.4.1 项目计划不合理 |
3.4.2 需求分析和管理不足 |
3.4.3 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 |
3.4.4 质量保证部门人员技能不足 |
3.4.5 质量监督和控制不到位 |
第四章 电影会员大数据管理及分析平台项目质量管理改进方案设计 |
4.1 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 |
4.1.1 提高研发团队人员的质量意识 |
4.1.2 项目研发各个阶段的质量保证 |
4.1.3 做好项目质量管理相关预防 |
4.2 制定项目质量管理标准 |
4.2.1 需求评审标准 |
4.2.2 开发计划评审标准 |
4.2.3 测试计划评审标准 |
4.2.4 测试用例评审标准 |
4.2.5 BUG管理标准 |
4.2.6 测试报告评审标准 |
4.3 项目质量管理流程 |
4.3.1 项目级别设定规则 |
4.3.2 项目分级管理方案 |
4.3.3 QA(Quality Assurance)执行流程 |
第五章 电影会员大数据管理及分析平台项目质量管理改进方案实施及保障措施 |
5.1 电影会员大数据管理及分析平台项目管理方案实施 |
5.1.1 人员组织架构调整 |
5.1.2 项目管理中PMO实施情况 |
5.2 电影会员大数据管理及分析平台项目质量管理方案实施 |
5.2.1 质量管理部门内部流程执行结果 |
5.2.2 文档管理流程执行结果 |
5.2.3 项目质量管理方案数据实证 |
5.3 电影会员大数据管理及分析平台质量管理方案实施保障 |
5.3.1 人员技能培训 |
5.3.2 积累经验数据 |
5.3.3 建立激励措施 |
第6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软通动力集团产品研发流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二章 相关理论 |
2.1 集成产品开发理论 |
2.2 业务流程优化理论 |
2.3 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理论 |
第三章 软通动力集团产品研发流程现状 |
3.1 公司背景概况 |
3.2 软通动力集团产品研发流程现状 |
3.3 软通动力集团产品研发流程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软通动力集团产品研发流程分析 |
4.1 软通动力集团产品概念阶段流程分析 |
4.2 软通动力集团产品计划阶段流程分析 |
4.3 软通动力集团产品开发阶段流程分析 |
4.4 软通动力集团产品验证阶段流程分析 |
4.5 软通动力集团产品发布阶段流程分析 |
4.6 软通动力集团产品生命周期阶段流程分析 |
第五章 软通动力集团产品研发流程优化方案 |
5.1 产品研发流程优化的目标与原则 |
5.2 产品研发流程优化方案 |
第六章 软通动力集团产品研发流程优化方案实施保障 |
6.1 方案实施计划 |
6.2 实施保障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微服务的自动化测试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论文背景 |
1.2 研究内容及成果 |
1.3 论文内容 |
第二章 背景知识介绍 |
2.1 自动化测试 |
2.1.1 自动化测试概念 |
2.1.2 自动化测试优点 |
2.1.3 现阶段的国内外自动化测试工具介绍 |
2.2 云测试技术 |
2.2.1 云测试技术概念 |
2.2.2 云测试技术的优势 |
2.2.3 云测试技术的应用 |
2.3 微服务 |
2.3.1 传统的单体软件架构 |
2.3.2 微服务架构 |
2.4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基于微服务的自动化测试云平台的需求分析 |
3.1 自动化测试云平台的应用场景分析 |
3.1.1 平台使用角色定义和面板划分 |
3.1.2 平台的外围环境分析 |
3.1.3 平台的功能概述 |
3.2 自动化测试云平台面板功能的需求分析 |
3.2.1 测试服务使用面板需求分析 |
3.2.2 平台管理面板的需求分析 |
3.2.3 测试服务商控制面板的需求分析 |
3.3 自动化测试云平台底层功能的需求分析 |
3.3.1 微服务代理的需求分析 |
3.3.2 测试微服务控制系统的需求分析 |
3.3.3 测试用例调度系统的需求分析 |
3.3.4 存储子系统的需求分析 |
3.4 自动化测试云平台非功能需求 |
3.4.1 自动化测试服务的接入数量的要求 |
3.4.2 测试用例高并发执行的需求 |
3.4.3 平台的功能页面响应的要求 |
3.5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基于微服务的自动化测试云平台的总体设计 |
4.1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4.2 系统关键流程设计 |
4.2.1 自动化测试服务的接入流程 |
4.2.2 自动化测试服务的使用流程 |
4.2.3 自动化测试服务的管理流程 |
4.2.4 测试微服务部署控制机制的流程 |
4.2.5 测试用例调度机制流程 |
4.2.6 测试执行机的管理流程 |
4.3 系统数据结构设计 |
4.3.1 系统数据流分析 |
4.3.2 关系型数据表设计 |
4.3.3 非关系型数据结构设计 |
4.4 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案 |
4.4.1 通过WebHook技术解决自动化测试微服务代理的协议转换问题 |
4.4.2 通过RocketMQ技术解决自动化测试微服务日志收集的速率不匹配问题 |
4.4.3 基于Kubernetes的HPA机制实现自动化测试微服务的动态扩缩容 |
4.5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基于微服务的自动化测试云平台详细的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开发环境与框架结构 |
5.1.1 开发语言与开发环境 |
5.1.2 系统的框架结构 |
5.2 测试服务使用面板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5.2.1 测试服务市场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2.2 被测应用运维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2.3 测试计划及执行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3 平台管理面板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5.3.1 测试服务管理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3.2 测试执行机管理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4 测试服务商控制面板详细设计与实现 |
5.4.1 测试服务接入模块 |
5.4.2 测试服务监控管理模块 |
5.5 用例调度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5.5.1 用例执行流控制模块 |
5.5.2 负载均衡模块 |
5.6 微服务控制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5.6.1 服务发现模块 |
5.6.2 微服务部署模块 |
5.7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基于微服务的自动化测试云平台的系统测试 |
6.1 测试环境与配置 |
6.2 功能测试 |
6.2.1 单元测试 |
6.2.2 集成测试 |
6.3 非功能测试 |
6.3.1 多自动化测试服务的接入能力测试 |
6.3.2 多自动化测试用例的并发执行能力测试 |
6.3.3 平台的操作页面性能测试 |
6.4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工作总结 |
7.2 系统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软件测试项目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1.4.1 技术路线图 |
1.4.2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软件测试概念及流程 |
2.1.1 软件测试概念 |
2.1.2 软件测试流程 |
2.2 绩效评价概念及方法 |
2.2.1 绩效评价概念 |
2.2.2 绩效评价方法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内外项目绩效评价研究现状 |
2.3.2 国内外软件测试绩效研究现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软件测试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3.1 软件测试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
3.2 平衡计分卡的使用 |
3.2.1 平衡计分卡概念 |
3.2.2 从平衡计分卡到ST平衡计分卡 |
3.2.3 ST平衡计分卡可行性 |
3.3 软件测试项目绩效评价指标选取 |
3.3.1 ST价值贡献维度的指标分析与选取 |
3.3.2 ST用户满意度维度的的指标分析与选取 |
3.3.3 ST内部流程维度的指标分析与选取 |
3.3.4 ST学习与创新维度的指标分析与选取 |
3.4 软件测试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软件测试项目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
4.1 基于AHP的指标权重确定 |
4.1.1 AHP使用步骤 |
4.1.2 软件测试项目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4.2 模糊综合评价过程 |
4.2.1 模糊综合评价的原理 |
4.2.2 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软件测试项目绩效评价模型实证研究 |
5.1 实证研究——以中软防水坝测试项目为例 |
5.1.1 项目概况 |
5.1.2 调查问卷数据收集与整理 |
5.2 中软防水坝项目测试绩效模糊综合评价 |
5.2.1 建立因素集 |
5.2.2 建立评语集 |
5.2.3 确定因素集权重 |
5.2.4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
5.2.5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
5.3 评价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本文不足之处 |
6.3 未来的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软件测试项目绩效评价指标重要程度调查问卷 |
附录2 中软防水坝项目测试绩效评价指标的评判调查表 |
致谢 |
(5)基于全局性能测试模型的Web应用系统性能测试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Web性能测试技术分析 |
2.1 Web性能测试的概念 |
2.2 Web性能测试的基础理论 |
2.2.1 Web性能测试方法 |
2.2.2 Web性能测试指标 |
2.2.3 Web性能测试应用领域 |
2.3 性能测试工具 |
2.3.1 Load Runner测试工具的介绍 |
2.3.2 Load Runner体系架构 |
2.3.3 Load Runner工作原理 |
2.3.4 Load Runner中的概念解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全局性能测试模型 |
3.1 传统性能测试模型的研究与分析 |
3.1.1 传统性能测试模型 |
3.1.2 传统性能测试模型的不足 |
3.2 全局性能测试模型架构的提出 |
3.2.1 性能测试的需求分析 |
3.2.2 制定性能测试的计划 |
3.2.3 设计并执行性能测试 |
3.2.4 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
3.2.5 性能调优和回归测试 |
3.2.6 全局性能测试模型整体架构 |
3.3 全局性能测试模型的描述及应用方法 |
3.4 全局性能测试模型的优势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全局性能测试模型的实践应用 |
4.1 实例系统简介 |
4.2 性能需求分析 |
4.2.1 系统环境部署情况 |
4.2.2 提取性能测试点 |
4.2.3 计算性能需求指标 |
4.2.4 确定性能需求 |
4.3 制定测试计划 |
4.3.1 测试目的 |
4.3.2 测试引用标准及资料 |
4.3.3 测试范围 |
4.3.4 测试内容 |
4.3.5 测试工具 |
4.3.6 测试通过准则 |
4.3.7 测试阶段人员分工 |
4.4 设计性能测试用例 |
4.5 创建性能测试脚本 |
4.5.1 系统登录脚本 |
4.5.2 查询物资库存脚本 |
4.5.3 新建物资领料单脚本 |
4.6 设计并执行场景 |
4.6.1 基准场景 |
4.6.2 单业务负载场景 |
4.6.3 综合业务负载场景 |
4.7 测试结果的分析与优化 |
4.7.1 场景一性能结果分析 |
4.7.2 场景二性能结果分析 |
4.7.3 场景三性能结果分析 |
4.7.4 综合场景性能结果分析 |
4.8 性能测试结果调优 |
4.9 回归测试验证 |
4.10 全局性能测试模型的应用总结 |
4.11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全文工作总结 |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监护仪参数模块测试软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1.4 论文章节组织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
2.1 MFC框架概述 |
2.1.1 MFC的封装 |
2.1.2 MFC的继承 |
2.1.3 MFC的虚拟函数和动态约束 |
2.1.4 MFC的宏观框架体系 |
2.2 HL7协议概述 |
2.2.1 网络传输HL7消息 |
2.3 Zero MQ概述 |
2.3.1 Zero MQ总体架构 |
2.3.2 Zero MQ消息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软件需求分析 |
3.1 需求综述 |
3.2 关键业务流程分析 |
3.2.1 创建测试需求业务流程分析 |
3.2.2 创建测试计划业务流程分析 |
3.2.3 执行测试业务流程分析 |
3.3 软件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1 软件总体功能分析 |
3.3.2 参数模块管理功能需求分析 |
3.3.3 测试需求管理功能需求分析 |
3.3.4 测试计划管理功能需求分析 |
3.3.5 测试用例管理功能需求分析 |
3.3.6 测试用例执行功能需求分析 |
3.3.7 数据导入导出功能需求分析 |
3.4 软件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软件设计及实现 |
4.1 软件总体设计 |
4.1.1 软件层次结构 |
4.1.2 软件网络通信方案 |
4.1.3 软件功能模块设计 |
4.2 软件数据设计 |
4.2.1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
4.2.2 数据表物理结构设计 |
4.2.3 参数模块数据定义规范设计 |
4.2.4 参数模块数据JSON文件规格 |
4.3 公共组件设计 |
4.3.1 数据库访问组件设计 |
4.3.2 功能控制组件设计 |
4.3.3 通信组件设计 |
4.4 参数模块管理功能模块设计 |
4.4.1 参数模块数据定义功能实现 |
4.4.2 参数模块数据导入功能实现 |
4.4.3 参数模块数据导出功能实现 |
4.5 测试需求管理功能模块设计 |
4.5.1 测试需求状态统计功能实现 |
4.5.2 导出需求报告功能实现 |
4.6 测试计划管理功能模块设计 |
4.6.1 测试计划状态统计功能实现 |
4.6.2 导出测试计划功能实现 |
4.7 测试用例管理功能模块设计 |
4.7.1 批量导入测试用例功能实现 |
4.7.2 生成测试用例功能实现 |
4.7.3 测试用例分组功能实现 |
4.7.4 测试用例状态统计功能实现 |
4.8 测试用例执行功能模块设计 |
4.8.1 设备准备功能实现 |
4.8.2 执行用例组功能实现 |
4.8.3 停止设备功能实现 |
4.8.4 生成测试报告功能实现 |
4.9 数据导入导出功能模块设计 |
4.9.1 导入文件功能实现 |
4.9.2 导出文件功能实现 |
4.10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软件测试及分析 |
5.1 测试环境与测试方法 |
5.1.1 硬件测试环境 |
5.1.2 软件测试环境 |
5.1.3 测试方法 |
5.2 功能性测试 |
5.2.1 参数模块管理功能模块测试 |
5.2.2 测试需求管理功能模块测试 |
5.2.3 测试计划管理功能模块测试 |
5.2.4 测试用例管理功能模块测试 |
5.2.5 测试用例执行功能模块测试 |
5.2.6 数据导入导出功能模块测试 |
5.3 非功能性测试 |
5.3.1 性能测试 |
5.3.2 兼容性测试 |
5.3.3 界面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通航机载FPGA硬件适航符合性验证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通航FPGA研发与适航体系不兼容原因分析 |
1.2.4 国内通航FPGA适航符合性设计程序改良建议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机载FPGA适航体系 |
2.1 通航复杂电子硬件适航体系 |
2.2 机载电子设备硬件设计保证指南(DO-254) |
2.3 非民用航空FPGA安全性设计保证体系 |
2.4 机载FPGA设计保证与验证过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机载FPGA需求分析与评审 |
3.1 基于FPGA设计特定机载模块实现IP化的必要性 |
3.2 机载FPGA安全性需求分析与评审方法 |
3.3 ARINC429 总线接口FPGA需求评审 |
3.3.1 ARINC429 总线协议 |
3.3.2 ARINC429 总线接口顶层需求评审 |
3.3.3 ARINC429 总线接口FPGA设计需求评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FPGA底层需求的测试计划设计 |
4.1 测试计划的功能及其本质 |
4.1.1 测试计划的功能 |
4.1.2 测试计划的本质 |
4.2 面向底层需求的BFA故障预测模型 |
4.2.1 故障树分析法(FTA) |
4.2.2 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法(FMEA) |
4.2.3 双向失效分析(BFA)模型 |
4.3 机载FPGA测试方法 |
4.4 面向ARINC429 总线接口FPGA的测试计划 |
4.4.1 针对测试计划的需求整合 |
4.4.2 基于BFA模型的预测故障 |
4.4.3 针对潜在故障的测试方案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针对测试计划的验证方法 |
5.1 验证方法的本质及其作用 |
5.1.1 验证方法的本质 |
5.1.2 验证方法的作用 |
5.2 以Testbench为核心的验证方法 |
5.2.1 基于可鉴定工具的验证环境 |
5.2.2 基于Testbench的 FPGA验证 |
5.3 针对ARINC429 接口FPGA的验证 |
5.3.1 ARINC429 接口FPGA验证执行方案 |
5.3.2 通过设计检查的验证 |
5.3.3 通过逻辑仿真的验证 |
5.4 ARINC429 接口FPGA适航符合性验证结果 |
5.4.1 验证结果 |
5.4.2 验证过程总结 |
5.5 机载FPGA硬件适航符合性三步验证法 |
5.6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成果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8)新创互联网H公司项目流程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流程管理综述 |
2.1.1 流程管理方法及工具 |
2.1.2 ASME、IDEF0、ETVX适用性研究 |
2.2 项目管理综述 |
2.2.1 PMBOK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
2.2.2 CMMI模型理论 |
2.2.3 敏捷SCRUM模型 |
2.2.4 PMBOK、CMMI、Scrum适用性研究 |
第三章 H公司现状描述及核心流程选取 |
3.1 H公司项目现状 |
3.1.1 质量分析 |
3.1.2 重复建设分析 |
3.1.3 研发效率分析 |
3.2 H公司流程管理总体描述 |
3.2.1 缺乏统一的流程规范 |
3.2.2 缺乏统一的规划 |
3.2.3 软件质量保证能力弱 |
3.3 H公司流程梳理及核心流程选取 |
3.3.1 H公司流程梳理 |
3.3.2 H公司核心流程选取 |
第四章 H公司核心流程诊断 |
4.1 项目立项流程描述及诊断 |
4.1.1 现有项目立项流程描述 |
4.1.2 应用PMBOK及 IDEF0 进行流程诊断 |
4.1.3 立项标准不统一 |
4.1.4 缺乏可行性评估指导方法 |
4.1.5 缺乏立项审批标准 |
4.2 需求管理流程描述及诊断 |
4.2.1 现有需求管理流程描述 |
4.2.2 应用CMMI及 ASME进行流程诊断 |
4.2.3 减少返工&加强需求评审控制 |
4.2.4 统一需求文档输出标准 |
4.2.5 减少需求变更 |
4.3 研发管理流程描述及诊断 |
4.3.1 现有研发管理流程描述 |
4.3.2 应用CMMI及 ASME进行流程诊断 |
4.3.3 加强技术及测试评审控制减少返工 |
4.3.4 统一测试流程及输出标准 |
4.3.5 明确验收指导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H公司核心流程构建与优化 |
5.1 H公司项目立项流程构建与优化 |
5.1.1 明确立项的目的和标准 |
5.1.2 建立项目可行性分析机制 |
5.1.3 建立立项评审制度 |
5.1.4 项目立项流程的构建 |
5.2 H公司需求管理流程构建与优化 |
5.2.1 细化需求评审流程 |
5.2.2 建立变更管理流程 |
5.2.3 明确工作产品输出标准 |
5.2.4 优化后的需求管理流程 |
5.3 H公司研发管理流程构建与优化 |
5.3.1 细化研发管理评审流程 |
5.3.2 细化测试管理流程 |
5.3.3 制定验收指南 |
5.3.4 优化后的研发管理流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H公司流程实施及效果分析 |
6.1 H公司项目管理组织结构优化 |
6.2 H公司审计机制的构建与实施 |
6.3 流程构建及优化效果分析 |
6.3.1 研发管理流程优化分析 |
6.3.2 需求管理流程优化分析 |
6.3.3 项目立项流程优化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访谈问题列表 |
附件2:项目立项申请表 |
附件3:需求申请表 |
附件4:需求分析报告 |
附件5:产品需求文档 |
附件6:需求复盘总结报告 |
附件7:测试报告 |
(9)金融科技应用系统异构状态下接口测试平台的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论文研究背景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 |
第三节 论文结构安排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金融科技行业软件测试面临的问题分析 |
第一节 T公司的实例分析 |
一、T公司的背景情况介绍 |
二、T公司和金融科技行业软件测试现状和问题 |
第二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与技术 |
第一节 软件质量管理概述 |
一、软件质量管理 |
二、软件开发模型中的测试环节 |
三、软件测试的评价模型 |
第二节 软件测试平台相关技术研究 |
一、自动化测试平台应用实践分析 |
二、自动化测试平台最佳应用分析 |
第三节 系统工程方法论研究和使用 |
一、系统工程方法论在软件工程中的使用 |
二、霍尔的三维结构在平台业务设计中的使用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应用系统异构状态下接口测试平台需求分析 |
第一节 平台需求分析设计 |
第二节 平台业务架构和过程监控 |
一、测试过程监控 |
二、测试结果管理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接口测试平台在T公司的设计与实现 |
第一节 应用系统异构状态下接口自动化测试平台整体设计 |
一、测试平台架构设计 |
二、测试平台核心模块设计 |
三、测试平台网络设计 |
第二节 基于系统工程架构测试平台功能流程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接口测试平台A/B测试结果与实证 |
第一节 A/B测试分析 |
一、人员管理数据分析 |
二、任务管理数据分析 |
三、质量管理数据分析 |
四、成本管理数据分析 |
第二节 异构应用系统测试结果数据分析 |
一、测试数据分析 |
二、测试质量建模分析 |
三、测试成本建模分析 |
第三节 第三方数据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应用系统异构状态下接口测试平台特点总结 |
第二节 应用系统异构状态下接口测试平台研究结果与结论 |
一、研究成果 |
二、结论 |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10)SMS公司新产品开发项目管理流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综述 |
2.1 项目管理理论 |
2.1.1 项目管理的概念 |
2.1.2 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 |
2.1.3 项目管理的方法与技术 |
2.1.4 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 |
2.2 新产品开发理论 |
2.2.1 新产品开发项目的特点 |
2.2.2 新产品开发的项目管理过程 |
2.2.3 不同类型项目的特点与挑战 |
3 SMS公司新产品开发管理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
3.1 楼宇控制行业产品及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3.1.1 行业产品发展现状及趋势 |
3.1.2 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 |
3.2 SMS公司新产品开发管理的现状 |
3.2.1 公司背景 |
3.2.2 组织结构 |
3.2.3 近十年完成项目的质量总结 |
3.3 公司当前项目管理的实施方式及流程 |
3.4 目前产品开发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SMS公司新产品开发项目管理流程的优化方案设计 |
4.1 项目管理流程优化的原则与思路 |
4.1.1 优化目标与原则 |
4.1.2 优化的总体思路 |
4.2 项目管理流程优化方案设计 |
4.2.1 项目启动阶段(M100-M150)优化措施 |
4.2.2 项目计划阶段(M150-M200)优化措施 |
4.2.3 项目执行阶段(M200-M300)优化措施 |
4.2.4 项目收尾阶段(M300-M310)优化措施 |
4.2.5 项目监控过程的优化措施 |
4.3 本章小结 |
5 优化方案的实施与保障措施 |
5.1 设立新产品开发流程优化小组 |
5.2 公司组织结构调整 |
5.2.1 项目管理办公室职能 |
5.2.2 部门组织结构与职位职责定义 |
5.3 公司项目管理流程文件更新 |
5.4 试行项目选择及方案验证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SMS公司新产品开发项目成本与时间偏差成因调查表 |
附录2 SMS公司新产品开发流程图 |
附录3 SMS公司优化后的新产品开发流程图 |
致谢 |
四、制定成功的测试计划(一)(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影会员大数据管理及分析平台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 王晓丽.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软通动力集团产品研发流程优化研究[D]. 李晶晶. 兰州大学, 2021(12)
- [3]基于微服务的自动化测试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杨梁.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4]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软件测试项目绩效评价研究[D]. 岳倩.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5]基于全局性能测试模型的Web应用系统性能测试研究与应用[D]. 千瑾璐.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监护仪参数模块测试软件设计与实现[D]. 袁新愿.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7]通航机载FPGA硬件适航符合性验证方法研究[D]. 王浩.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8]新创互联网H公司项目流程管理研究[D]. 钟盈.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9]金融科技应用系统异构状态下接口测试平台的分析与设计[D]. 徐一诺.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4)
- [10]SMS公司新产品开发项目管理流程优化研究[D]. 姜春富. 深圳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