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粒子系统的导弹飞行航迹及烟雾的特效生成(论文文献综述)
吕佩毅[1](2021)在《破片散布态势目标毁伤建模与评估研究》文中认为防空反导环境下的目标毁伤效果是衡量引信和弹药性能的重要指标。弹目交汇姿态具有随机性,同时战斗部引爆后形成的破片散布不均匀,破片飞散的相关参数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呈现出一定的分布规律,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其态势难以精确度量,导致防空反导下的目标毁伤效果难以评估。因此,本文针对防空反导下的破片战斗部对目标的毁伤计算与评估问题,建立了空间破片场的散布态势模型以及散布态势条件下的目标毁伤计算模型,探索破片散布态势与目标交汇的毁伤计算评估方法。论文主要研究基于破片散布态势的目标毁伤模型。首先基于破片散布特性机理,利用影响破片空间散布的相关参数,建立破片散布态势模型,分析不同破片参数对空间散布态势模型的影响。然后,根据目标的易损性分析通过计算破片侵彻目标厚度,对不同轨迹下破片能否命中目标各舱段进行判别。依据所建立的破片散布态势模型结合破片场与目标的交汇分析,研究不同破片散布态势的目标毁伤计算方法,使用蒙特卡洛方法对破片场与目标交汇情况进行仿真,获取不同破片散布条件下破片场对目标的毁伤概率变化趋势。仿真结果表明在一定交汇姿态下,破片散布态势变化会影响破片对目标的毁伤能力,在最优的破片散布态势条件下的破片场对目标的毁伤效能最佳。基于云推理理论给出了破片散布态势条件下的目标毁伤评估方法。根据云推理方法及破片散布态势对目标毁伤的影响规律,建立基于破片散布态势的目标毁伤评估指标体系及推理规则,对不同破片散布态势条件下的目标毁伤等级进行评估,通过仿真验证了所构建模型与方法在不同破片散布态势下的毁伤评估结果。最后,利用Creator软件建立不同破片散布态势的目标毁伤三维可视化模型,基于Vega Prime视景仿真软件进行开发,使用C++语言编写了动态处理程序,完成了不同破片散布态势条件下破片场对目标毁伤的可视化模拟仿真,验证了基于破片散布态势的目标毁伤计算与评估方法。
郜曦[2](2019)在《红外诱饵弹多波段图像生成和真实感增强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高效的红外对抗措施之一,红外诱饵弹在现代战争中蕴含了重要的战术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红外光谱识别抗干扰技术和深度学习的发展,为目标和诱饵弹的识别提供了新策略,通过仿真生成高真实感的诱饵弹多波段辐射图像和特征标记图像,可以为光谱识别技术和深度学习的神经网络框架提供大量数据源。本文在分析了诱饵弹辐射特性计算和图像仿真的研究现状之后,针对现有研究在诱饵弹多波段辐射计算和仿真图像真实感方面的不足,通过诱饵弹辐射强度计算和多波段转换理论,给出了诱饵弹多波段辐射图像的快速生成方法,同时对诱饵弹仿真图像真实感增强的方法进行了讨论,并搭建了飞机和诱饵弹综合场景仿真平台。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首先简单介绍了诱饵弹的干扰特性,并重点研究了诱饵弹的传统红外辐射计算模型,能够根据设定的诱饵弹发射参数和药剂参数,计算不同条件下诱饵弹单次发射过程中辐射强度的变化曲线,为诱饵弹仿真提供理论数据。(2)接着计算了传统计算模型的理论光谱曲线,指出其在多波段辐射计算方面的不足,并利用实测光谱曲线对传统模型的多波段辐射计算模型进行了修正。对比分析了相同药剂配比但不同燃烧温度下的光谱曲线,得出了不同温度下诱饵弹归一化光谱辐射强度近似的结论,可根据实测光谱曲线、当前波段辐射强度和辐射图像,快速获得任意波段的诱饵弹本征辐射图像。再依据红外辐射的大气传输原理,利用MODTRAN软件计算得到的大气透过率和大气辐射亮度,由诱饵弹的本征辐射图像得到表观辐射图像。(3)然后从实测图像和数据出发,对工作状态下的诱饵弹的尺寸变化、辐射亮度分布以及尾烟灰度的变化进行了讨论,基于公告板和粒子系统技术,给出了增强诱饵弹图像真实感的方法。与典型的诱饵弹球体模型相比,本文的方法在诱饵弹的形状和辐射分布等方面具有更高的真实感。(4)最后根据诱饵弹和飞机目标的模型,建立了空中目标和诱饵弹综合场景仿真平台,能够设置不同的作战场景环境,生成大量带有目标和诱饵弹特征标记的仿真图像,为深度学习中目标和诱饵弹识别模型的训练提供数据集。
李欣阳[3](2019)在《光电经纬仪模拟训练与测试视景仿真软件设计》文中提出光电经纬仪是用于光电跟踪测量的重要设备,同时具备实时监测和自动跟踪的功能。随着光电经纬仪跟踪测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训练与测试手段出现了各种不足。为此,本文为光电经纬仪模拟训练与测试系统设计了一套视景仿真软件。系统具备全仿真和半实物仿真两种工作模式,既能用于操作手手动跟踪训练,又能用于经纬仪自动跟踪测试,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光电经纬仪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流程,并根据系统研制的预期目标,详细分析了系统各部分功能需求,设计了仿真平台的总体架构方案,包括视景仿真应用程序框架、全仿真和半实物仿真模式框架。其次,深入研究了Creator三维建模技术和Vega Prime视景仿真技术,完成了虚拟场景的基本构建,实现了视点控制、环境模拟、特效模拟、字符与图形绘制、相机光学参数模拟以及视场图像效果模拟等视景仿真功能模块。然后基于搭建的软硬件平台,将仿真的视频数据转化为标准的视频输出给光电经纬仪跟踪控制平台,为在半实物仿真中测试和评价光电经纬仪的自动跟踪功能奠定了基础。最后结合弹道测试仿真的详细设计方案,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仿真模拟的测试与评估方法。结果表明,本系统可有效应用于光电经纬仪的模拟训练,节省了时间和训练成本。
曾冠霖[4](2019)在《无动力空投落点计算与预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动力空投具有重要的军用民用研究价值。目前,我国精确空投研究内容中,关于无动力空投课题的研究不占多数,其中关于空投落点计算方法的研究较少。针对随机干扰环境中的无动力海面空投的精度要求,本文将神经网络运用到精确空投落点预测的研究中,围绕无动力空投计算与预测方法的精确性、快速性与安全可靠性的多重需求,本文的研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为提高空投的精确性,本文从以下三方面开展研究:空投数学模型的建立、精度影响因素分析、精确投放方案研究。对空投三大要素(空投体模型、外界环境模型与目标模型)进行精确建模,利用蒙特卡洛法,从多种影响因素中找到影响空投精度的关键因素,得到关键因素综合影响下的落点散布概率,最后将其运用到随机干扰存在下的精确空投方法研究中,通过典型实例飞行仿真,证明了该方法的空投精度满足技术要求。其次,为综合解决算法快速性与精确性的技术矛盾,本文将智能算法应用在数据量大、条件范围宽大的落点计算问题上。通过多条件下的大规模仿真建立了投放点-落点数据库,采用PSO-BP神经网络对其进行训练,得到了一组落点预测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保障了计算精度,而且提高了算法的解算速度,确保了算法实时在线性能。最后,针对载机投放状态需要满足终端状态约束的问题,通过Dubins曲线规划方法,完成了针对载机的飞行轨迹规划,使得空投效果满足精度误差允许,保证了空投效果的高精度与低着陆速度,贴近工程实际应用的要求,并用Vega Prime设计了三维视景仿真软件,对空投方案进行动画演示。
王萌[5](2018)在《基于GenesisRTX的飞行器视景分布式仿真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飞行仿真是视景仿真的一个重要领域,采用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根据仿真的目的,创建仿真对象的三维模型和虚拟场景,利用真实数据驱动三维模型,并将飞行数据以图像的方式显示在屏幕上,通过逼真的演示效果,客观实时地再现飞行器飞行过程中的姿态信息,反映其动态过程和特点,为观察飞行器的运动过程提供直观易懂的事实依据,这相对于传统对飞行器的研制、设计、训练、维护等更加高效、经济、安全。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设计并开发了一个开放的可视化的实时飞行器视景分布式仿真系统。本文首先介绍了飞行器视景仿真的研究背景和意义,通过与传统仿真引擎数据库生成和可视化方法对比,选用GenesisRTX作为本文的仿真引擎,接着提出了视景分布式仿真方案,包括视系统硬件构成、功能设计、视图设计和工作流程。然后,基于GenesisRTX开发引擎,主要从飞行器三维实体建模、飞行器飞行虚拟场景搭建、虚拟场景实时驱动等方面对飞行器视景分布式系统进行了开发。本文采用Simulink构建的动力学模型,采用Creator建立了多个机型的三维模型;采用GensisIG对仿真对象进行配置,采用GenesisAM对虚拟场景进行配置;采用数据库动态加载的方式,结合层次细节LOD技术,确保视景系统的实时性和真实感;基于CIGI协议,完成网络数据的接收以及多通道虚拟场景实时驱动。同时通过XML与数据库的双向数据交换搭建了一个开放的场景搭建平台,利用其可快速搭建不同的场景,以供飞行器在不同场景下进行视景仿真。最后对系统的实时性进行了仿真验证和演示,进行了飞行器的各种飞行动作以及在不同环境下飞行器飞行等诸多实验,验证了飞行器视景分布式仿真系统的功能。
尹璨玮[6](2017)在《弹载雷达回波信号建模与三维视景仿真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雷达全数字仿真系统是为雷达整机性能评估和测试所开发的计算机软件平台,其目的是在雷达系统研制初期为雷达系统提供研究设计和验证功能,节约研发费用,缩短研发周期。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对雷达参数的设定模拟雷达的动态工作过程,包括雷达回波和杂波信号的产生和传递、各种干扰信号的产生、不同模式下雷达信号的处理。本文以某研究所的HLA数字多功能弹载雷达仿真系统的研发项目为背景,对仿真系统中的雷达回波模拟、信号处理和雷达视景仿真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并依此实现了系统中的重要功能模块。首先是测高模式下的回波仿真子模块。本文通过分析弹载宽波束测高雷达回波生成的原理,建立了相应的回波模型,并使用CUDA实现了基于GPU并行计算的回波仿真算法。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验证了此算法的正确性,并且相对于基于CPU的算法提高了仿真效率。接着研究并实现了雷达高度计的几种测高算法,并对测高结果进行了分析验证。其次是末制导阶段的杂波仿真模块。针对真实的地形数字高程图,本文提出了一种弹载相控阵雷达大场景和多通道的快速杂波仿真的方法,利用高性能GPU的CUDA并行算法实现了此仿真算法,并给出仿真结果。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能较精确地反映出真实复杂地形的杂波特性,并且较传统的杂波模拟方法相比,提升了运算效率。最后是三维视景仿真模块。本文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仿真导弹的标准弹道,使用视景仿真技术模拟了导弹从发射到打击目标的三维动态过程。
吴啸尘[7](2016)在《超低空飞行器航迹规划与毁伤评估方法及仿真研究》文中提出飞行器航迹规划与毁伤评估是现代飞行任务从规划到执行过程中需要的两项关键技术。在进行飞行任务规划时,航迹规划方法的优劣决定了飞行器对复杂变化环境的反应能力;而在执行飞行任务的过程中,完善的毁伤评估结果可以为系统提供准确的飞行器状态,确定飞行器是否具备继续完成任务的能力。基于此,本文针对特定飞行器建立了仿真系统,对复杂变化环境下飞行器的航迹规划方法,以及执行飞行任务时飞行器的毁伤评估方法进行研究,旨在提高飞行器对复杂环境的自适应能力以及飞行任务执行中信息的完备性。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文进行了仿真系统的总体设计,确定了系统的工作流程,建立了系统框架,并以此为基础将仿真系统分为四个模块,分别完成飞行器航迹规划、毁伤评估、仿真信息交互以及仿真展示四项工作。其次,在航迹规划方面,本文确定了“先全局规划,再实时局部修正,最后根据更新环境重规划航迹”这一规划流程,并根据飞行器的动力学运动学约束,设计了改进蚁群-粒子群算法和人工势场法分别对飞行器的全局航迹以及道中修正航迹进行解算,得到了较为理想的规划结果。在进行后续飞行器的航迹规划时,同样使用改进蚁群-粒子群算法,但在规划时需要考虑飞行器通过自身探测器获取的环境与威胁数据。再次,在毁伤评估方面,本文结合毁伤经验公式,设计了面向飞行器的毁伤评估模型,模型包括对飞行器功能系统的毁伤分类、毁伤定级、毁伤概率计算以及毁伤程度量化。同时该模型根据弹目交会场景判断威胁区域,更新威胁环境信息,为航迹重规划提供数据支持。最后,在虚拟视景技术支持下,本文设计了三维场景模型与目标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的仿真实例对仿真结果进行展示,验证了算法和模型的有效性。本文进行的研究弥补了特定飞行器多批多航迹规划方面研究的不足,丰富了对超低空飞行器的毁伤评估策略、计算以及量化方法,对相关仿真系统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黄霞[8](2016)在《飞行实时仿真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系统仿真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其方法和理论被应用到了飞行实时仿真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中,特别在军事态势仿真,模拟演习,战机研制,导弹制导和民航领域飞行仿真训练,航线规划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飞行实时仿真将其关键技术进行数学模型的推导,利用仿真技术对模型实现,可以节省研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在对飞行仿真技术的日益增长需求中,飞行仿真技术要满足实时性,逼真性和经济性等方面的需求。为了达到对飞行实时仿真技术的应用需求,本文将使用计算机仿真的方法,对飞行实时仿真涉及到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了飞行控制模型关键技术,航线规划设计关键技术和导弹运动轨迹和特效模拟关键技术,由这些关键技术构成了飞行实时仿真技术的核心。主要研究内容为如下几个方面:(1)飞行仿真的研究主体为飞机,本文在传统六自由度飞行建模方法的基础上引入飞机的运动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飞行动力学的六自由度模型。对飞机在飞行中的受力进行分析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出飞机的飞行参数,再在飞机的最大承受力的作用下对飞机的速度和加速度进行平滑,最后根据平滑后的参数计算飞机的位置和六自由度姿态,达到了平稳,逼真的飞机飞行控制效果。(2)考虑飞机的飞行运动是由航线进行走向的规划,同时要飞行不同的场景中满足实时性,经济性和安全性等不同需求。本文中针对以上问题,设计和实现了等角航线,大圆航线和混合航线。等角航线设计中使用微分三角形计算航向角,在大圆航线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旋转向量的规划方法,最后通过线段逼近的方法对航线进行绘制。(3)针对在飞行仿真技术中对导弹的分析较少,在本文中对空对空导弹和空对地导弹的运动轨迹和特效进行了研究与实现。采用运动学对导弹的运动轨迹进行建模,利用帧动画对导弹的运动进行模拟。导弹的特效包括尾焰和爆炸,本文提出了一种正弦函数的粒子系统混合模型对尾焰进行建模,使用插件的方法完成爆炸效果,极大的提高了系统信息效率。(4)针对本文中对关键技术的要求,将飞行仿真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独立实现与仿真。再结合工程应用的实际情况,将飞机仿真关键技术进行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天空模块,在基于数字地球的虚拟场景下,采用剧本推演的方式进行系统实验,最后从渲染帧数,三角形面片数量等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张鑫童[9](2015)在《飞行模拟器视景模拟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计算机性能大幅度提高,其中地景的图像技术和图形绘制技术以及其他相关技术发展越来越好,虚拟现实技术已经渐渐成为当代建模技术和仿真技术的关键,虚拟现实在视景系统仿真过程中主要工作是建模、视点控制、虚物实化和高性能的计算处理,在视景系统中起到关键性作用,虚拟现实技术主要应用在飞行模拟器上,飞行模拟器本身不是独立的个体,它由几大子系统组成,按重要程度可以划分为:第一类是相当于“大脑的中枢神经”飞行仿真系统和主控系统;第二类分别是视景系统和教员控制台系统,因为视觉是人类最直观的感觉;第三类是声音系统,因为听觉是除了视觉最敏感的神经;最后一类是任务模拟系统和监视系统。通过这些子系统使得飞行模拟器在地面上也能构造出虚拟的空中飞行环境,通过这种方式训练飞行员变得既经济又安全,同时在飞行模拟器的理论和研发上也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主要的工作如下:首先,阐述飞行模拟器视景模拟子系统的研究意义以及背景,并对国内外现状进行相关研究;其次,调研与此系统相关的技术,接下来对系统的结构、系统的功能做出详细设计;根据需求完成视景子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通过详细的描述视景子系统的原理组成和管理控制的特点,多方面阐述视景模拟子系统的重点模块是如何设计和实现的。视景模拟子系统主要分为五部分:建立三维模型模块、视景数据库实时驱动模块、飞行仿真程序模块、碰撞检测模块、场景观察模块。本系统采用了基于面向对象的技术,构建出Windows平台下应用程序。具备了良好的人机界面和具有标准规范的接口,并且确定本程序开发是以Visual C++6.0作为编译平台来开发代码,同时以Open GVS提供的多个API函数扩展开发包。最后,主要利用黑盒测试方法对系统的各个模块的功能点进行测试,利用性能分析表对系统的性能指标进行分析,以确保系统能够达到用户要求的标准。
袁雪霞,王继州[10](2013)在《导弹烟雾的快速模拟》文中提出在粒子系统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纹理球的快速导弹烟雾模拟方法。讨论了算法的数据结构、各参数设置及其对模拟效果的影响,其中关键参数主要包括纹理球的数量、大小、位置、偏移量、旋转和纹理贴图等。给出了具体的模拟步骤和实际的模拟效果,模拟的速度、效果等比较理想。
二、基于粒子系统的导弹飞行航迹及烟雾的特效生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粒子系统的导弹飞行航迹及烟雾的特效生成(论文提纲范文)
(1)破片散布态势目标毁伤建模与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目标毁伤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
1.2.2 目标毁伤动态可视化仿真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1 论文研究目的 |
1.3.2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2 目标毁伤总体框架与破片散布态势建模 |
2.1 破片散布态势目标毁伤建模总体框架 |
2.2 破片场的相关参数及其空间散布 |
2.2.1 破片场的相关参数 |
2.2.2 破片场的空间散布规律 |
2.3 破片散布态势模型 |
2.3.1 破片散布态势模型的建立 |
2.3.2 破片参数对破片散布态势模型的影响分析 |
2.4 仿真分析 |
2.4.1 破片飞散仿真与分析 |
2.4.2 不同破片参数下的破片散布态势 |
2.5 本章小结 |
3 破片散布态势与目标毁伤关联建模 |
3.1 目标易损性分析与坐标系建立 |
3.1.1 目标易损性分析 |
3.1.2 坐标系的选取与建立 |
3.1.3 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 |
3.2 破片散布态势目标毁伤关联建模 |
3.2.1 破片场与目标交汇分析 |
3.2.2 破片侵彻目标厚度计算与仿真 |
3.2.3 基于破片散布态势模型的目标毁伤计算方法 |
3.3 仿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破片散布态势的目标毁伤评估方法 |
4.1 云模型理论 |
4.1.1 云模型定义 |
4.1.2 云发生器 |
4.1.3 云规则发生器 |
4.2 基于破片散布态势的目标毁伤评估方法 |
4.2.1 目标毁伤评估指标体系 |
4.2.2 推理规则 |
4.2.3 云推理算法 |
4.3 基于破片散布态势的目标毁伤评估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破片散布态势的目标毁伤动态仿真 |
5.1 目标毁伤视景仿真设计 |
5.1.1 目标毁伤视景仿真总体框架 |
5.1.2 目标毁伤视景仿真模型建立 |
5.1.3 基于Vega Prime的目标毁伤视景仿真模块 |
5.2 基于破片散布态势的目标毁伤视景仿真 |
5.2.1 破片散布态势的目标毁伤视景仿真 |
5.2.2 不同破片散布态势条件下的目标毁伤视景仿真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红外诱饵弹多波段图像生成和真实感增强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状况 |
1.2.1 国外发展状况 |
1.2.2 国内发展状况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第二章 诱饵弹红外辐射计算模型和多波段图像生成方法 |
2.1 诱饵弹的干扰特性和辐射计算模型 |
2.2 诱饵弹传统红外辐射计算模型 |
2.2.1 诱饵弹静态辐射强度计算模型 |
2.2.2 诱饵弹动态辐射强度计算模型 |
2.2.3 诱饵弹动态辐射亮度计算模型 |
2.2.4 诱饵弹传统红外辐射计算模型结果 |
2.3 诱饵弹多波段红外辐射计算模型 |
2.3.1 诱饵弹燃烧产物的光谱特性 |
2.3.2 诱饵弹传统计算模型多波段辐射计算的修正 |
2.3.3 不同燃烧温度下的诱饵弹归一化光谱曲线分析 |
2.4 诱饵弹多波段图像生成方法 |
2.4.1 诱饵弹球体模型中波仿真图像 |
2.4.2 诱饵弹多波段本征图像生成方法 |
2.4.3 大气效应耦合的诱饵弹多波段表观图像生成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红外诱饵弹图像真实感增强方法研究 |
3.1 诱饵弹模型的组成结构 |
3.2 诱饵弹火焰模型真实感增强方法 |
3.2.1 诱饵弹火焰模型形状的仿真 |
3.2.2 诱饵弹火焰模型辐射亮度分布纹理 |
3.2.3 诱饵弹火焰模型辐射亮度分布仿真图 |
3.3 诱饵弹星芒与光晕的仿真 |
3.3.1 广告板技术概述 |
3.3.2 诱饵弹星芒与光晕纹理效果图 |
3.3.3 广告板方向的实时处理 |
3.4 诱饵弹拖尾真实感增强方法 |
3.4.1 粒子系统概述 |
3.4.2 诱饵弹尾烟仿真结果 |
3.5 诱饵弹实时仿真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飞机和诱饵弹综合场景仿真平台及应用分析 |
4.1 飞机和诱饵弹综合场景仿真平台 |
4.1.1 目标和诱饵弹控制模块设计 |
4.1.2 大气辐射传输模块设计 |
4.1.3 运动与位姿仿真模块设计 |
4.1.4 三维场景驱动渲染模块设计 |
4.1.5 多波段图像库生成模块设计 |
4.1.6 标记图像库生成模块设计 |
4.2 仿真结果和平台应用分析 |
4.2.1 综合场景仿真序列图像 |
4.2.2 飞机和诱饵弹红外标记图像 |
4.2.3 诱饵弹波段转换图像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文章总结 |
5.2 进一步研究计划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光电经纬仪模拟训练与测试视景仿真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光电经纬仪模拟仿真的研究意义 |
1.2 视景仿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光电经纬仪仿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4 本文的结构设计 |
第2章 仿真系统的总体架构方案 |
2.1 光电经纬仪的工作原理 |
2.2 仿真系统的需求分析 |
2.2.1 系统功能的基本需求 |
2.2.2 模拟训练的任务需求 |
2.2.3 非功能性需求 |
2.3 仿真系统工具软件介绍 |
2.3.1 三维建模工具MultiGen Creator |
2.3.2 虚拟仿真工具Vega Prime |
2.3.3 系统开发工具MFC |
2.4 仿真系统的结构设计 |
2.4.1 视景仿真应用程序的框架结构 |
2.4.2 全仿真模式的结构设计 |
2.4.3 半实物仿真模式的结构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视景仿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3.1 三维图形建模 |
3.1.1 三维建模的构建原则 |
3.1.2 三维建模优化的关键技术 |
3.1.3 三维实体建模 |
3.1.4 地形建模 |
3.2 视点控制 |
3.3 环境模拟 |
3.3.1 雨雪天气模拟 |
3.3.2 云层模拟 |
3.4 特效模拟 |
3.4.1 VP特效粒子系统概述 |
3.4.2 系统特效的实现 |
3.5 字符与瞄准十字的绘制 |
3.6 相机光学参数模拟技术 |
3.6.1 调焦模拟 |
3.6.2 调光模拟 |
3.7 视场图像效果模拟技术 |
3.7.1 图像模糊效果模拟 |
3.7.2 成像色彩类型模拟 |
3.7.3 图像噪声效果模拟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光电经纬仪模拟训练与测试平台的构建 |
4.1 仿真平台的构建 |
4.1.1 全仿真平台的组成与控制 |
4.1.2 半实物仿真平台的组成与控制 |
4.2 视频输出测试 |
4.3 弹道测试仿真技术 |
4.3.1 弹道仿真中的关键要素 |
4.3.2 典型武器训练任务模拟 |
4.4 仿真模拟测试与评估 |
4.4.1 仿真模拟测试 |
4.4.2 仿真模拟评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4)无动力空投落点计算与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2 精确空投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精确空投关键问题 |
1.4 本文内容安排和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无动力精确空投数学描述与建模 |
2.1 无动力空投问题的数学描述 |
2.2 无动力空投体数学模型 |
2.2.1 六自由度运动学模型 |
2.2.2 质量与外形模型 |
2.2.3 气动力计算模型 |
2.3 目标模型 |
2.3.1 点目标模型 |
2.3.2 圆域目标模型 |
2.4 外界环境模型 |
2.4.1 风场模型 |
2.4.2 洋流模型 |
2.4.3 其他环境模型 |
2.5 空投下落轨迹解算 |
2.5.1 空投轨迹解算方法原理 |
2.5.2 空投轨迹解算与仿真实例 |
2.6 小结 |
第三章 无动力空投落点影响因素分析 |
3.1 引言 |
3.2 落点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
3.2.1 蒙特卡洛法介绍 |
3.2.2 影响因素分析流程 |
3.3 空投落点精度影响因素分析 |
3.3.1 非风场因素对落点精度的影响 |
3.3.2 风场因素对落点精度的影响 |
3.3.3 关键因素对落点精度的综合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无动力空投落点快速预测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BP神经网络原理 |
4.2.1 神经网络概述 |
4.2.2 BP神经网络原理 |
4.2.3 BP神经网络落点预测模型 |
4.3 PSO算法基本原理 |
4.4 PSO-BP落点预测模型建立 |
4.5 PSO-BP落点预测模型仿真 |
4.5.1 PSO-BP网络样本确定 |
4.5.2 仿真环境 |
4.6 仿真结果分析 |
4.6.1 PSO-BP神经网络性能分析 |
4.6.2 PSO-BP神经网络训练结果分析 |
4.6.3 PSO-BP神经网络预测精确性验证 |
4.6.4 PSO-BP神经网络预测快速性验证 |
4.7 落点预测模型的应用 |
4.8 小结 |
第五章 无动力空投精确投放方案设计 |
5.1 引言 |
5.2 无动力空投精确投放方案设计 |
5.2.1 理论投放域构建 |
5.2.2 可行投放域构建 |
5.2.3 最优投放状态确定 |
5.2.4 载机路径规划 |
5.2.5 最优投放点确定 |
5.3 无动力空投精确投放方案应用实例 |
5.4 小结 |
第六章 无动力空投三维视景仿真 |
6.1 引言 |
6.2 视景仿真工具介绍 |
6.2.1 Creator窗口及特性简介 |
6.2.2 VegaPrime的界面构成及特性 |
6.3 视景仿真开发基本流程 |
6.3.1 利用Creator创建空投体三维模型 |
6.3.2 Vega Prime开发基本流程 |
6.3.3 基于MFC的视景仿真二次开发 |
6.4 海上无动力空投视景仿真 |
6.5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论文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基于GenesisRTX的飞行器视景分布式仿真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视景仿真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飞行器视景仿真 |
1.2.3 飞行器视景仿真平台 |
1.2.3.1 三维图形库OpenGL |
1.2.3.2 Vega介绍 |
1.2.3.3 实时视景仿真引擎GenesisRTX |
1.2.4 飞行器视景三维建模工具 |
1.2.4.1 MultiGen Creator |
1.2.4.2 GenesisAM |
1.2.4.3 ArcMap |
1.3 论文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2章 分布式视景仿真系统方案设计 |
2.1 系统设计的总体要求 |
2.2 实时视景开发引擎选型 |
2.2.1 数据库生成和可视化方法对比 |
2.2.2 GenesisRTX实时数据库结构 |
2.3 飞行器视景分布式仿真方案 |
2.3.1 系统硬件构成 |
2.3.2 系统功能设计 |
2.3.3 系统视图设计 |
2.3.4 系统工作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GenesisRTX的视景仿真建模 |
3.1 引言 |
3.2 建模过程中相关技术分析 |
3.2.1 细节层次(LOD)技术 |
3.2.2 纹理映射(Texture Mapping)技术 |
3.2.3 实例(Instance)技术 |
3.3 三维实体建模 |
3.3.1 实体的基本概念 |
3.3.2 机体坐标系 |
3.3.3 飞行器几何建模和纹理 |
3.3.4 飞行器碰撞检测模块 |
3.3.5 飞行器建模流程 |
3.4 场景建模 |
3.4.1 地理坐标系 |
3.4.2 实体的位置 |
3.4.3 实体的方向 |
3.4.4 投影坐标系 |
3.4.5 投影变换 |
3.4.5.1 正交投影 |
3.4.5.2 透视投影 |
3.4.6 三维地形建模 |
3.4.7 地形纹理映射 |
3.4.8 地貌特征设计 |
3.4.9 仿真环境生成 |
3.4.10 场景建模流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视景仿真系统数据库设计 |
4.1 引言 |
4.2 数据库选型 |
4.2.1 实体模型库 |
4.2.2 场景模型库 |
4.2.2.1 数据表结构设计 |
4.2.2.2 存储引擎优化 |
4.2.3 数据库搭建流程 |
4.3 基于数据库生成场景与驱动视景显示 |
4.4 基于数据库场景快速搭建平台设计 |
4.5 小结 |
第5章 接口设计 |
5.1 引言 |
5.2 接口设计 |
5.3 通用图形接口协议CIGI |
5.3.1 CIGI操作模式 |
5.3.1.1 异步操作 |
5.3.1.2 同步操作 |
5.3.2 实体控制数据包结构 |
5.3.3 视图控制数据包 |
5.4 小结 |
第6章 仿真实验 |
6.1 |
6.1.1 实验目的 |
6.1.2 实验步骤 |
6.1.3 实验结论 |
6.2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弹载雷达回波信号建模与三维视景仿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HLA数字仿真系统方案设计 |
2.1 总体框架设计 |
2.1.1 硬件设计 |
2.1.2 软件设计 |
2.2 基于HLA的系统仿真 |
2.2.1 高层次体系结构(HLA)介绍 |
2.2.2 系统结构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测高模式下雷达回波信号模拟 |
3.1 测高雷达地面目标模型 |
3.1.1 数字高程图内插 |
3.1.2 散射面元几何模型 |
3.1.3 后向散射系数模型 |
3.1.4 雷达天线方向图 |
3.2 脉冲雷达回波仿真模型 |
3.2.1 相干视频回波模型 |
3.2.2 功率叠加回波模型 |
3.3 基于CUDA的回波仿真算法实现与分析 |
3.3.1 仿真参数 |
3.3.2 仿真流程 |
3.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4 雷达测高算法与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弹载相控阵雷达多通道杂波信号仿真 |
4.1 弹载雷达杂波功率谱特性 |
4.2 弹载雷达杂波仿真原理 |
4.2.1 杂波散射单元回波模型 |
4.2.2 不确定场景的杂波仿真 |
4.2.3 地形遮蔽判断 |
4.2.4 基于真实地形的杂波仿真 |
4.2.5 相控阵雷达天线方向图 |
4.3 基于CUDA的真实地形多通道杂波仿真实现 |
4.3.1 仿真参数 |
4.3.2 仿真流程 |
4.3.3 GPU设置 |
4.4 仿真结果验证与分析 |
4.4.1 距离多普勒谱分析 |
4.4.2 空时二维谱分析 |
4.4.3 算法性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弹载雷达三维视景仿真 |
5.1 航迹姿态仿真 |
5.1.1 坐标系分析 |
5.1.2 导弹受力模型分析 |
5.1.3 导弹运动方程 |
5.1.4 运动方程的求解 |
5.1.5 弹道仿真流程 |
5.2 视景仿真关键技术 |
5.2.1 消隐技术 |
5.2.2 细节层次技术 |
5.2.3 纹理映射技术 |
5.3 导弹三维视景仿真设计 |
5.3.1 视景仿真总体框架设计 |
5.3.2 构建目标实体模型 |
5.3.3 构建大地形模型 |
5.3.4 视景驱动仿真 |
5.3.5 特效设计 |
5.4 仿真效果图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6.2 后续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7)超低空飞行器航迹规划与毁伤评估方法及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航迹规划 |
1.2.2 毁伤评估 |
1.2.3 虚拟目标建模与仿真技术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飞行器航迹规划与毁伤评估仿真系统总体设计 |
2.1 仿真系统总体构建 |
2.1.1 仿真系统需求分析 |
2.1.2 仿真系统基本工作流程 |
2.2 仿真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
2.2.1 航迹规划模块 |
2.2.2 毁伤评估模块 |
2.2.3 探测信息交互模块 |
2.2.4 虚拟视景模块 |
2.3 仿真系统框架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复杂变化环境下的航迹规划问题研究 |
3.1 飞行器航迹规划问题描述 |
3.1.1 环境模型 |
3.1.2 飞行器模型 |
3.1.3 总体求解流程 |
3.2 基于改进蚁群和粒子群优化的全局航迹规划 |
3.2.1 研究问题描述 |
3.2.2 蚁群算法和粒子群算法基本思想 |
3.2.3 用于构造低粒度初始可行航迹的改进蚁群算法 |
3.2.4 用于高粒度航迹规划的粒子群优化算法 |
3.2.5 全局航迹规划算法验证 |
3.3 基于人工势场的动态道中航迹修正 |
3.3.1 研究问题描述 |
3.3.2 人工势场法基本思想 |
3.3.3 航迹修正算法设计 |
3.3.4 算法验证 |
3.4 多批飞行器航迹重规划 |
3.5 仿真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飞行器毁伤评估系统设计 |
4.1 毁伤评估系统概述 |
4.1.1 系统需求分析 |
4.1.2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
4.2 飞行器易损性分析 |
4.2.1 目标结构布局 |
4.2.2 飞行器功能毁伤树构造 |
4.2.3 毁伤准则与毁伤等级划分 |
4.3 飞行器毁伤计算模型 |
4.3.1 弹目交汇分析 |
4.3.2 破片命中概率计算 |
4.3.3 破片的速度衰减与空间分布 |
4.3.4 结构等效与极限穿透速度 |
4.3.5 子系统毁伤的动能准则 |
4.4 仿真与分析 |
4.4.1 仿真流程 |
4.4.2 仿真参数设置 |
4.4.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Vega Prime的仿真系统实现与算法验证 |
5.1 模型创建和优化 |
5.1.1 模型构建方法 |
5.1.2 模型创建 |
5.1.3 模型优化 |
5.2 虚拟可视化仿真平台创建 |
5.2.1 平台开发流程 |
5.2.2 虚拟视景构建 |
5.2.3 可视化环境优化 |
5.3 仿真系统整体实现 |
5.3.1 基于Vega Prime的应用程序框架 |
5.3.2 各模块开发 |
5.3.3 模块间交互设计 |
5.4 仿真实验展示 |
5.4.1 仿真流程 |
5.4.2 算法验证与仿真效果展示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飞行实时仿真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创新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飞行控制模型设计 |
2.1 飞行动力学基本理论 |
2.1.1 飞行参考坐标系介绍 |
2.1.2 飞行姿态介绍 |
2.1.3 飞行特性参数介绍 |
2.2 基于飞行动力学的六自由度建模 |
2.2.1 三自由度模型 |
2.2.2 六自由度模型 |
2.3 飞机控制模型结构 |
2.4 飞机飞行参数计算 |
2.4.1 地球曲率因素 |
2.4.2 计算飞机操作力 |
2.4.3 计算飞机加速度 |
2.4.4 计算飞机速度 |
2.4.5 计算平滑因子 |
2.4.6 平滑加速度 |
2.4.7 平滑速度 |
2.4.8 设置飞机位置 |
2.4.9 设置飞机姿态 |
2.5 实验与仿真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飞行航线设计 |
3.1 航线设计要求 |
3.1.1 航线分类 |
3.1.2 航线标准 |
3.1.3 航线结构 |
3.2 等角航线设计 |
3.2.1 等角航线计算方式 |
3.2.2 等角航线的绘制 |
3.3 大圆航线设计 |
3.3.1 大圆航线计算方式 |
3.3.2 大圆航线绘制 |
3.4 混合型航线 |
3.4.1 直线型混合航线 |
3.4.2 等纬线型混合航线 |
3.5 实验与仿真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导弹运动模型与特效设计 |
4.1 导弹运动基本理论 |
4.1.1 导弹受力分析 |
4.1.2 导弹的分类 |
4.1.3 导弹的结构与仿真 |
4.2 飞机机载导弹模拟 |
4.2.1 空对地模拟 |
4.2.2 空对空模拟 |
4.3 导弹尾焰模拟 |
4.3.1 粒子系统介绍 |
4.3.2 基于正弦函数的粒子导弹系统尾焰模拟 |
4.4 导弹爆炸模拟 |
4.5 实验与仿真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飞行实时仿真的实现与结果分析 |
5.1 开发技术基础 |
5.1.1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
5.1.2 Visual Studio平台下OGRE开发 |
5.2 基于数字地球的飞行仿真系统 |
5.3 天空模块飞行仿真系统实现 |
5.3.1 飞行控制模块 |
5.3.2 航线模块 |
5.3.3 导弹模块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5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9)飞行模拟器视景模拟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分析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飞行模拟器视景子系统的需求分析及总体设计 |
2.1 飞行模拟器视景子系统需求分析 |
2.1.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1.2 非功能需求分析 |
2.2 飞行模拟器视景模拟子系统总体设计 |
2.2.1 系统总体设计 |
2.2.2 系统功能设计 |
2.3 关键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飞行模拟器视景模拟子系统的设计 |
3.1 视景数据库实时驱动的设计 |
3.2 建立三维模型模块的详细设计 |
3.2.1 地形建模概述 |
3.2.2 大区域虚拟战场环境的数据源模拟 |
3.2.3 基于双三次B-样条插值的地形重构算法 |
3.3 飞行仿真程序模块的设计 |
3.4 碰撞检测模块的设计 |
3.5 虚拟场景模块的设计 |
3.5.1 多视点设计 |
3.5.2 多通道设计 |
3.6 场景特效模块设计 |
3.6.1 粒子系统设计 |
3.6.2 场景特效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飞行模拟器视景模拟子系统的实现 |
4.1 视景数据库实时驱动的实现 |
4.2 建立三维模型模块的实现 |
4.2.1 地形建模实现 |
4.2.2 大区域虚拟战场环境的数据源模拟实现 |
4.2.3 基于双三次B-样条插值的地形重构算法的实现 |
4.3 飞行仿真程序模块的实现 |
4.4 碰撞检测模块的实现 |
4.5 虚拟场景模块的实现 |
4.5.1 多视点实现 |
4.5.2 多通道实现 |
4.6 场景特效模块的实现 |
4.6.1 粒子系统实现 |
4.6.2 场景特效实现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飞行模拟器视景模拟子系统的测试 |
5.1 测试方案 |
5.1.1 测试目标 |
5.1.2 测试环境 |
5.2 系统功能测试 |
5.2.1 建立三维模型模块功能测试 |
5.2.2 视景数据库模块功能测试 |
5.2.3 飞行仿真程序模块功能测试 |
5.2.4 碰撞检测模块功能测试 |
5.2.5 虚拟场景模块功能测试 |
5.2.6 场景特效模块功能测试 |
5.3 系统性能测试 |
5.4 测试结论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导弹烟雾的快速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纹理球的快速导弹烟雾模拟 |
1.1 烟雾外形 |
1.2 烟雾的数据结构 |
1.3 粒子的数量和位置 |
1.4 粒子生命期和透明度 |
1.5 纹理图片的选用 |
1.6 纹理球的旋转 |
1.7 系统的变化 |
2 具体实现步骤和模拟结果 |
3 烟雾模拟效果与比较 |
四、基于粒子系统的导弹飞行航迹及烟雾的特效生成(论文参考文献)
- [1]破片散布态势目标毁伤建模与评估研究[D]. 吕佩毅. 西安工业大学, 2021(02)
- [2]红外诱饵弹多波段图像生成和真实感增强方法研究[D]. 郜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3]光电经纬仪模拟训练与测试视景仿真软件设计[D]. 李欣阳. 长春理工大学, 2019(01)
- [4]无动力空投落点计算与预测研究[D]. 曾冠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5]基于GenesisRTX的飞行器视景分布式仿真系统研究[D]. 王萌.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6]弹载雷达回波信号建模与三维视景仿真技术研究[D]. 尹璨玮.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3)
- [7]超低空飞行器航迹规划与毁伤评估方法及仿真研究[D]. 吴啸尘.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6)
- [8]飞行实时仿真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黄霞. 电子科技大学, 2016(02)
- [9]飞行模拟器视景模拟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鑫童.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03)
- [10]导弹烟雾的快速模拟[J]. 袁雪霞,王继州. 微型机与应用, 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