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劳动经济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一、劳务经济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论文文献综述)

朱一鸣[1](2020)在《中国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的农民增收效应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创新性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落脚点是农民富裕,关键是促进农民增收。事实上,农民收入一直是“三农”问题的焦点,如何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保证农民收入持续性增长是困扰我国已久的经济难题。农民收入问题之所以长期难以解决,主要根源在于要素资源配置的不均衡,而金融资源配置的失衡是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之一。普惠金融本质上属于要素配置的范畴,其重要性源自金融要素的配置、流动开始注重向低收入群体倾斜。因此,为打赢脱贫攻坚、促进农民增收和实现乡村振兴,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普惠金融: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有效提高金融服务可能性”;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发展乡村普惠金融,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那么县域普惠金融发展能否有效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对于不同收入阶层的农村居民,普惠金融的增收效应是否具有异质性特征?更为重要的问题是,普惠金融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影响机制是怎样的?关于上述问题的回答,能为发展普惠金融促进农民增收、支持乡村振兴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对避免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建设中出现金融供给结构与金融需求结构失衡现象和提高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效率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同时,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普惠金融发展理论和农村金融理论体系,对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作用。在此背景下,本文围绕着县域普惠金融发展与农民增收这一核心问题,系统探讨了“县域农村居民金融排斥特征及影响因素”、“县域普惠金融发展能否促进农民增收”、“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农民增收效应的异质性特征”、“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农民增收效应的影响机制”等四个主要问题,得到以下基本结论:当前我国县域农村居民不仅面临正规金融机构因供给不足形成的供给型金融排斥,同时也面临因自身有效需求不足而形成的需求型金融排斥;农户由于经济机会缺乏导致的有效金融需求不足是造成需求型金融排斥的重要原因,普通农户更易因缺乏经济机会而受到需求型金融排斥;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具有显着的农民增收效应,IFI指数上升1个百分点,当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会增加0.71%;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具有异质性的农民增收效应,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条件分布的高端影响要大于其对中间和低端部分的影响;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的农民增收效应存在显着的空间地理机制作用,周边县域普惠金融的发展对本地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存在溢出效应;县域普惠金融的农民增收效应会受当地经济机会的制约,增加低收入群体的金融供给,预期的增收作用受当地经济机会的条件约束;县域普惠金融发展能够通过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即宏观经济机会对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影响农民增收的中介效应显着。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是绪论。本章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对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进行概念界定,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框架结构等方面对研究的问题做一个总体安排规划,并阐述文章可能产生的边际贡献、创新点及存在的不足之处。第二章是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本章主要介绍相关理论基础,并基于普惠金融内在演化逻辑,从金融排斥与普惠金融概念的提出、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普惠金融发展的社会经济效应三个方面进行系统综述。第三章是县域普惠金融指标体系构建及影响农民增收的机理分析。本章对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和剖析了当前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一些偏误。基于农民增收的视角,从金融机构的渗透性、金融服务可获得性、金融服务使用效用性以及数字金融使用深度四个维度构建县域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并从理论层面对普惠金融发展影响农民增收的机理进行了分析,为后文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四章是县域农民金融排斥特征及影响因素。本章利用微观调查数据对我国县域金融排斥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识别了微观个体面临的金融排斥的具体类型,并从农户分化、贫困县与非贫困县分层对比等多个视角考察了县域农户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为后文进一步考察县域普惠金融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影响机制埋下铺垫。从研究的技术路线来看,本章是后文实证分析部分的逻辑起点。第五章是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农民增收的综合效应与空间效应。本章利用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来推导普惠金融发展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分层比较的方法,采用工具变量分位数回归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探讨了县域普惠金融发展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第六章是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影响农民增收的机制检验。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本章基于经济机会的视角,重点分析了普惠金融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传导机制,利用调节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考察了个体经济机会、宏观经济机会和政府经济机会对普惠金融增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的调节效应和中介效应。第七章是研究结论与启示。本章通过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普惠金融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建议,并基于本文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指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张华友[2](2013)在《劳务经济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分析 ——来自四川省富顺县的实例》文中研究指明农民增收困难,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累积的各种矛盾的集中反映。在农民种粮难卖粮难、农村经营面临重大调整的情况下,促进农民增收必须要有新思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核心问题。如何让更多农村居民转移到从农业转移到劳务产业中来,是现阶段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本文在界定相关劳务经济概念和梳理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利用2012年在富顺县调研的问卷数据,从农民收入来源结构角度提出了影响农民增收的分析框架。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经营性收入不再是当前富顺县农民收入的第一大来源,近年来农业发展缓慢,上升空间小,受到农业内部和外部环境极大的限制。而劳务经济收入在收入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已经成为当前富顺县农民收入的第一大支柱,更是现实生活中农民增收最活跃的因素。农村居民从事劳务经济,将人力资源从回报率低的农业生产转移到能够获得较高收入的现代工业和服务业,不但整合了农村的劳动力资源,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农村经济的增长。在农业和非农产业比较利益差别大的情况下,农业富余劳动力开始自发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劳动力大量进入非农产业,收入增加,扩大了对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使农业从业人口减少,这使继续留在农业中的农民收入增长比未转移时增长更快。三是大量农业劳动力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减轻了对耕地的压力,缓解了农村就业矛盾,为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现阶段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也存在着诸多的制约因素,如当前的二元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体制政策等严重地阻碍了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因此发展劳务经济要从富顺县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出发,寻求系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机制;一是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不但要寻求保障农村土地经营的灵活性相关机制,还要提高农村居民社保的覆盖面;二是要通过加快发展小城镇,培养非农产业的发展,加快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转化,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三是要健全政府和民间的劳务的输出体系;四是要重视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过程,通过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水平。

汪希,蒲艳萍[3](2012)在《特色经济与劳务经济结合的农民增收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内蒙古特色经济发展较好,劳务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内蒙古农民增收应走特色经济与劳务经济相结合的道路,构建"高效特色农业+高效特色草原畜牧业+劳务经济"的农民增收模式。

蒲艳萍,李霞[4](2011)在《劳务经济与资源经济结合的农民增收模式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文章通过对重庆农村居民收入构成状况的分析发现:劳务收入与家庭经营收入是重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家庭经营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究其原因在于劳务经济与资源经济发展严重脱节,重庆市在劳务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资源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从而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持久稳定增长。为此,文章提出了建立劳务经济与资源经济结合的农村居民持续增收模式。

蒲艳萍,李霞[5](2011)在《劳务经济与资源经济结合的农民增收模式——以重庆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重庆农村居民收入构成状况的分析发现:劳务收入与家庭经营收入是重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家庭经营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究其原因在于劳务经济与资源经济发展严重脱节,重庆市在劳务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资源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从而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持久稳定增长。为此,本文提出建立劳务经济与资源经济结合的农村居民持续增收模式。

高吉俊[6](2011)在《吉林省延边州农业劳动力转移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劳动力必然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由农村向城市大量转移,这符合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农业劳动力转移既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选取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作为分析对象,近几年来,延边州农业劳动力一部分流入吉林省内和渤海湾及其沿海城市,相当一部分人借助与韩国、日本比邻的地缘和语言优势,飘洋过海,“流”入韩国、日本等国。农业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延边州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区域经济增长。但农业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还存在着转移的数量不多,转移的质量不够高,转移的时间不长,转移的面不平衡,农业劳动力转移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朝鲜族人口发展失衡、价值观混乱、留守子女教育缺乏保障等方面诸多问题。如何加强延边州农业劳动力转移,促进延边州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已成为一个紧迫的时代课题。因此,根据当前情况,在理论上、技术上深入系统地分析和探讨延边州农业劳动力有效转移的环境、特点、转移动力、正负效应、影响因素、培训机制和政策建议对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制度安排至关重要,不仅关系到延边州的小康社会建设,而且也关系到我国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论文通过科学的调研、分析和研究,在解析延边州农业劳动力转移现状、特点的基础上,采用比较分析法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绩效进行评价,应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模型对农业劳动力转移意愿行为进行分析,对延边州农业劳动力输出韩国进行探讨,了解农业劳动力向韩国输出对延边州经济社会的影响,研究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模式与运行机制。基于托达罗模型与刘易斯模型分析农业劳动力转移路径,设计一套农业劳动力转移制度系统,从而通过实证研究为延边州政府提供可供选择的政策建议,实现延边州农业劳动力科学有序、积极稳妥的转移。其研究内容包括:1、延边州农业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在对延边州农业劳动力转移背景的了解基础上,根据统计年鉴和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解析延边州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对目前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状况做了一个大致的描述,总结延边州农业劳动力转移立足于边境地缘和民族资源,包括语言资源、海外血缘关系资源和民族特色产品资源形成自身特征。一是跨国和跨区域流动为主,在本地转移流动的比例相对较少;二是妇女为主;三是产业产品输出带动农业劳动力转移为主。2、延边州农业劳动力转移绩效分析。通过农业生产函数测算中农业劳动力对农业产出作用呈现负数,说明延边州农业生产存在剩余劳动力;进一步测算得知,农业劳动力转移数量增加1%,农业总产值增加0.8540个百分点。农业劳动力转移有利于农业规模经营,有利于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劳动力转移提高了劳动力利用率,提高了农民素质,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收入,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民收入与农业劳动力转移数量密切相关,农业劳动力转移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可以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59%。农业劳动力转移提高了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通过在外打工收入使资金的回流,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3、延边州农业劳动力向韩国输出分析。延边州依托独特的地缘和人缘优势,农业劳动力向韩国输出迅猛发展,成为对韩劳务的主要输出地,延边朝鲜族成为对韩劳务输出的生力军。对外劳务收入已连续多年超过地区财政收入,劳务经济已成为延边州的支柱产业。但对外劳务输出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如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朝鲜族人口发展失衡、家庭间贫富差距拉大、过度消费、价值观混乱、留守子女教育缺乏保障等。4、延边州农业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分析。运用线性回归模型对农业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进行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城乡收入比、农业机械总动力、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人均耕地面积、农业劳动生产率、城镇化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农村初中以上从业人员比重等与农业劳动力转移有着较为直接的关系。运用Logistic模型对农业劳动力转移意愿行为进行分析,确定农业劳动力转移意愿行为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的民族因素、受教育程度、是否参加过培训、家庭人口、政府扶持等因素对农业劳动力能否转移有重要影响。5、延边州农业劳动力转移培训分析。从供给角度研究农业劳动力接受教育培训的愿望、特点和自身的约束,从需求角度研究农业劳动力就业的主要产业领域对职业的要求;从转移培训的过程中深入分析延边州农业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构建一个层次分明、高效便捷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与培训网络化,推动农业劳动力转移培训制度的规范化、法制化与长效化。6、研究的结论与政策建议。依据延边州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教育培训、社会服务、制度建设、创业扶持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有创新性、可行性的对策建议。并提出“品牌意识”,打造延边州劳务输出的自己品牌、知名品牌。在研究过程中,试图在以下关键问题上有所创新:(1)摸清情况。在广泛调研基础上,摸清了延边州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尺度、强度和结构,总结出了延边州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延边州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绩效,找出了农业劳动力向韩国输出对延边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2)找出影响因素。运用线性回归模型对延边州农业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进行了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城乡收入比、农业机械总动力、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人均耕地面积、农业劳动生产率、城镇化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农村初中以上从业人员比重等与农业劳动力转移有着较为直接的关系。运用Logistic模型对延边州农业劳动力转移意愿行为进行分析,在现有情况不变的前提下,农业劳动力的民族因素、受教育程度、是否参加过培训、家庭人口、政府扶持等因素对农业劳动力能否转移有重要影响。(3)提出政策建议。针对延边州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农业劳动力转移要统筹国内外流动、统筹流出与流入、统筹转移与创业等建议,为政府相关部门决策提供较为完整的、系统的政策建议。

晏淼[7](2010)在《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的政策选择研究》文中认为缩小民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同步小康”是当前云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的重要课题。发展劳务经济是加快云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缩小民族地区发展差距的一种探索。理论上,有利于我们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在特殊历史条件下,民族可以实现历史跳跃式发展理论的认识;实践上,则有利于我们选择实事求是的民族经济发展政策,促进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重视实证研究,并注意理论探索,对云南民族地区发展战略选择困境、发展劳务经济的构想及其政策引导、设计与实施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民族工作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对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民族跨越式发展主要思想进行分析和总结。进而分析了云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环境、面临的客观形势、及其优势与劣势等问题,提出发展劳务经济是云南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种选择。结合学术界关于劳务经济的认识,本文对劳务经济及其所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释。认为劳务经济是指农业富余劳动力向为本户以外的单位或个人提供劳动力服务或经过个体工商户工商登记注册进行创业,直接获取收入从而带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在厘清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笔者对云南劳务经济的现状进行了评估,进而分析了新时期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的潜力和机遇。将劳务经济培育成主导产业是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和主要内容。提升农业富余劳动力的技能水平、提高农业富余劳动力创业比例、构建良好的就业服务体系、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等是当前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的主要内容。要保证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的健康有序并快速发展,必须制订和遵循相应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以及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并且,要发展云南民族地区的劳务经济,还必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的关键在于政策引导。笔者对民族区域经济政策的涵义及实践,政府政策在国内外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认真分析与总结。在此基础上,指出地理区位及就业服务体系较弱、人力资源开发不足、政策的切合实际性有待提高、监督机制不完善等是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面临的主要困难。应在构建好民族地区劳务经济政策原则、创新调整民族地区劳务经济的法制原则等基础上,按照统一步骤有序推进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的发展。通过对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现有政策地细致梳理及评估,笔者指出,云南民族地区的劳务经济在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就业、农民工权益维护及社会保险等方面均存在较大问题,亟需政府在公共政策方面予以积极引导。政府在制订发展劳务经济的公共政策时,需要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加强宏观调控能力。同时,还要不断完善政策实施的保障机制。结合国内外相关国家或省区发展劳务经济政策的启示,笔者对新时期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政策实施的理论、具体政策设计的重点、政策执行的实施保障等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最后,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全面分析,笔者认为发展劳务经济,对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是新的战略选择,并有较大的潜力和机遇;应该合理确定发展内容,确立发展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分步实施,逐步完善;还应针对现有政策的不足,提出新的政策设计与实施保障,探索发展劳务经济中政策的支持作用。

蒲婷婷[8](2010)在《陇南市农村劳务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劳务经济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而出现的新的经济现象,现阶段发展劳务经济已成为欠发达地区促进农民增收、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陇南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是一个欠发达的农业大市,由于人多地少,存在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为脱贫致富大多数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劳务经济成为陇南市增加农民收入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支柱产业,研究农村劳务经济发展问题对于促进陇南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加快小康社会进程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文分析了陇南市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背景、阶段、特征、积极作用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陇南市成县、武都区、康县三地务工人员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基本情况,结果表明:务工人员文化程度较低、新生代农民工占很大比重;大多数务工人员没有经过技能培训,技能等级较低,培训方式以企业聘用后培训、自学和拜师学艺为主;务农收益过低是务工人员外出的主要原因,务工信息主要来源于亲戚朋友;多数务工人员与雇主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的人数也较少;对于长远打算,多数务工人员表示将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务工人员在务工过程中经常遇到各种困难,希望政府劳务部门提供就业信息、技能培训、创业机会及法律援助等服务。其次,运用SWOT分析法对陇南市发展农村劳务经济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不同组合战略:(1)S-O战略:发挥农村劳动力资源和劳务品牌优势,充分利用体制性障碍逐步消除以及灾后重建的良好机遇,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延长产业链条,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2)S-T战略:加强劳务合作和基地建设,拓宽就业渠道,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逐步消除对农民工的歧视和偏见,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发展特色经济,促进就地就近转移。(3)W-O战略: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输转质量;发挥政府劳务部门组织引导作用,提高劳务输转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务市场,完善机制;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建设。(4)W-T战略:加强劳务输转的组织工作,提供优质的服务;加强劳务市场建设,培育劳务中介组合和劳务经纪人,提高劳务输转的市场化程度;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再次,通过分析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对2009-2015年陇南市农业富余劳动力数量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表明农业富余劳动力规模呈现增长的趋势,年均增长1.60%,2015年达到80.60万人,将为陇南市发展农村劳务经济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基于以上分析,针对陇南市农村劳务经济发展实际,提出陇南市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应坚持扩大输转规模与提高输转质量并重、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提高培训质量和创建劳务品牌相结合、鼓励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与回乡创业相互促进的基本原则。并提出如下对策建议:加强组织领导和舆论宣传,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组织引导作用;加强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务工人员的文化和技能素质;完善机制,提高劳务输转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创建更多优势劳务品牌,提升陇南市务工人员市场竞争力;制定宽松政策,鼓励和扶持务工人员回归创业;深化体制改革,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妥善解决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为务工人员解除后顾之忧;加强管理和服务,缓解流动人口给城市带来的压力;立足陇南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促进就地就近转移。

李光全[9](2010)在《西部资源型城市产业与组织双演变的动态分析》文中提出资源型城市是城市发展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伴随以资源开发加工为主要产业特征的周期变化,城市经济荣衰相继。随着国家资源枯竭性城市试点工作的开展,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由城市自身上升到国家层面,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此外,两型社会建设对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强调、矿产资源进口依赖下资源安全问题的日益凸现以及城市自身经济模式的低碳化发展趋势进一步增强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本文基于上述背景,以动态演化视角下西部资源型城市接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为研究对象开展相关研究,目的是从产业和组织的双层角度寻找产业接替的本源以及合理选择的思路。对于资源型城市而言,以产业接替为核心的产业转型是其城市转型的关键。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是首先承认产业发展是产业类型与组织形式既单独作用又相伴共融的一个过程,而产业类型与组织形式都是在动态演化中进行选择。整个分析以此为起点,并将演化思想融入到整个分析中去,以决策实现的“信息不对称”、经济行为的“嵌入性”和企业本质的“组织性”为假设前提,着重通过以产业和组织双演化核心,同时附带产业政策的外部演化,分别对接替产业在产业政策、产业类型和组织形式的演化趋向进行分析,为西部资源型城市接替产业培育和发展提供一种方向性指导。同时本文以合适接替产业的选择并不意味着产业接替功能有效发挥位出发点,认为接替产业的发展还应该包涵运行的研究。论文在演化的基础上构建出产业接替能力这一概念来反映产业接替的本质。并通过对接替能力的基本结构、动力机制、外部影响因素及企业特征因素的研究,最终构建起产业接替能力的一个理论模型,为判断产业接替行为提供一个理论借鉴。立足于上述演化过程的分析,一方面,从产业接替能力的政策演变、产业演变和组织演变三种动力来源出发,分别在产业类型、组织形式和政策设计三个层面确立相应与各自演化动态适应的对策;另一方面从产业接替能力的影响因素出发,从服务产业接替能力提升的角度,提出发展生产服务业支撑产业演替、产业链重构、产业形象重塑与营销以及城市联盟制度在西部资源型城市中引入等服务体系。最后以白银为例,对资源型城市接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进行了分析。

管延江[10](2010)在《中国延边地区对韩国劳务输出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1988年韩国“北方政策”的实施,尤其是1992年中韩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建立,使中韩经贸和劳务合作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延边地区凭借独特的地缘和人缘优势,对韩劳务输出迅猛发展,对外劳务收入已连续多年超过地区财政收入,劳务经济已成为延边地区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成为延边经济社会发展特定历史阶段的必然选择。延边对韩劳务输出快速发展的催化剂为中韩建交下的国际环境。而事实上,延边地区与朝鲜半岛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渊源和人员交往,以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形成和发展,才是推动延边对韩劳务输出快速发展的决定力量。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大批朝鲜人陆续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的东北,逐渐在今延边地区形成了朝鲜族主要聚居地。期间,无论是早期农业生产、抗日和解放战争,还是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延边朝鲜族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正是在与朝鲜半岛的往来过程中,形成了延边对韩劳务输出的特殊优势,包括延边朝鲜族聚居地独有的人脉优势、民族优势、语言优势、文化优势等等。根据国际劳动力移动推拉理论,延边对韩劳务输出的拉力主要来自韩国与延边地区的民族认同与收入差别,推力主要来自延边的劳动力剩余和鼓励政策;根据国际劳动力移动均衡理论,韩国缺乏劳动力的就业环境、延边同韩国产业结构与工资水平的差异、延边劳务人员赴韩的强烈愿望等因素,成为延边发展对韩劳务输出的主要原因;根据国际劳动力移动效益理论,获取投入后的高回报成为延边对韩劳务输出的直接动力,同时考虑了目的地韩国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文化认同。延边对韩劳务输出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经历了初期发展、快速发展和成熟发展三个阶段。劳务输出途径主要有前期个人携带货物往来、政府组织外派、中介组织外派及相当数量的非法滞留。在快速发展阶段,由于延边劳务市场尚不完善,一度经历了出国劳务人员被诈骗案多发期。随着韩国引进外籍劳工政策的调整和延边劳务市场的不断规范,延边对韩劳务输出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但由于劳务输出人员整体文化程度较低、缺乏专业技能等,只能就业于脏、险、累的3D行业。同时受研修生和非法滞留身份的限制,不能得到合法的劳动保障,一些薪酬纠纷、工伤事故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进行维权,给劳务输出人员带来经济损失,也给韩国社会带来不和谐因素。延边对韩劳务输出在促进延边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繁荣延边地区文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韩国缓解就业矛盾、改善产业结构、发展公共服务做出了积极贡献。延边过去作为老、少、边、穷地区,近二十年的发展速度以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程度,明显快于同类地区。延边州能够在中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名列前茅,成为全国模范自治州,其首府延吉市成为吉林省唯一的全国百强县市,其中劳务经济所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但由于延边赴韩劳务市场相对不够成熟,劳务人员数量庞大,且长期居留国外,由此引发了延边地区劳务市场不规范、过度消费现象严重、朝鲜族人口负增长、家庭婚姻矛盾突出、留守子女教育缺位等诸多现实问题。延边对韩劳务输出在经历了初期发展和快速发展阶段之后,目前已逐步进入理性、平稳、健康、和谐发展阶段。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的韩币贬值和韩国劳动力市场的萎缩,必将影响在韩劳务人员的收入水平和新派劳务人员的数量,同时韩国雇佣许可制、访问就业制的实施,也给延边对韩劳务输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2009年国务院《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实施,使延边地区再度成为东北亚经济互动中备受关注的焦点。因此,应该正确认识当前延边对韩劳务输出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规范劳务市场秩序,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建立健全劳务人员保障机制,积极扶持中介服务机构,盘活对韩劳务输出收入,引导外出归国人员广泛开展全民创业,使延边对韩劳务输出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真正实现延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劳务经济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劳务经济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的农民增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县域的诠释
        1.2.2 普惠金融概念界定
        1.2.3 普惠金融与政策性金融
        1.2.4 普惠金融的经济伦理本质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贡献与不足
        1.4.1 主要贡献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金融排斥理论
        2.1.2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2.1.3 低收入与贫困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普惠金融概念的提出、内涵及测度
        2.2.2 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
        2.2.3 普惠金融发展的社会经济效应
    2.3 文献评述
第3章 县域普惠金融指标体系构建及影响农民增收的机理分析
    3.1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1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3.1.2 当前普惠金融发展的偏误
    3.2 县域普惠金融指标体系构建
        3.2.1 国内外主要普惠金融指标体系
        3.2.2 县域普惠金融指数构建
    3.3 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影响农民增收的机理分析
        3.3.1 普惠金融发展影响农民增收的直接路径
        3.3.2 普惠金融发展影响农民增收的间接路径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县域农民金融排斥特征及影响因素
    4.1 县域农村居民金融排斥类型的识别
        4.1.1 数据来源及调查设计
        4.1.2 金融排斥类型的识别
    4.2 县域农村居民金融排斥类型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模型设定及变量说明
        4.2.2 基于总体样本的分析
        4.2.3 基于农户分化视角的分析
        4.2.4 基于不同县域层次的对比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农民增收的综合效应与空间效应
    5.1 县域普惠金融发展与农民增收:理论模型的推导
    5.2 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民增收的综合效应
        5.2.1 模型设定、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5.2.2 内生性检验及分层比较的设计
        5.2.3 实证结果分析
        5.2.4 稳健性检验
    5.3 县域普惠金融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空间溢出效应
        5.3.1 空间计量模型的设定
        5.3.2 空间自相关性检验
        5.3.3 实证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影响农民增收的机制检验
    6.1 经济机会对普惠金融农民增收作用的影响机理分析
    6.2 经济机会对普惠金融农民增收作用的调节效应
        6.2.1 模型设定和变量说明
        6.2.2 经济机会对普惠金融农民增收作用的调节效应分析
        6.2.3 不同县域层次的分层对比分析
    6.3 经济机会对普惠金融农民增收作用的中介效应
        6.3.1 中介效应模型的设定及检验程序
        6.3.2 经济机会对普惠金融农民增收作用的中介效应分析
        6.3.3 不同县域层次的分层对比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2)劳务经济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分析 ——来自四川省富顺县的实例(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1.2.1 研究内容
        1.2.2 论文结构
    1.3 技术路线和方法
        1.3.1 资料来源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研究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村劳动力与劳务经济
        2.1.2 农业剩余劳动力与农村剩余劳动力
        2.1.3 农民收入及其构成
    2.2 劳务经济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分类
        2.2.1 直接贡献
        2.2.2 间接贡献
    2.3 劳务经济对农民增收贡献的分析方法
        2.3.1 指标
        2.3.2 模型
第3章 富顺县农民劳务收入调查与分析
    3.1 富顺县简介
    3.2 劳务收入调查
        3.2.1 调查方案的设计
        3.2.2 调查时间地点及内容
    3.3 调查资料分析
        3.3.1 不同地区对劳务收入的影响
        3.3.2 不同行业对劳务收入的影响
        3.3.3 文化程度对劳务收入的影响
        3.3.4 年龄对劳务收入的影响
第4章 富顺劳务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分析
    4.1 变量和样本的描述
    4.2 实证分析
        4.2.1 不同劳动投入回报率分析
        4.2.2 家庭收入中劳务经济的贡献分析
第5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应用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
    5.3 研究展望
    5.4 政策应用
        5.4.1 正确处理劳务输出与保障农业的关系
        5.4.2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创建特色劳务品牌
        5.4.3 建立输出回流体系、完善劳务服务
        5.4.4 加快户籍制度创新,提高农民保障水平
        5.4.5 加快小城镇建设,引导回乡创业
参考文献
附录1:调查问卷
致谢

(3)特色经济与劳务经济结合的农民增收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内蒙古特色经济与劳务经济发展的状况
    (一) 内蒙古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构成状况
    (二) 内蒙古特色经济发展状况
    (三) 内蒙古劳务经济发展状况
二、特色经济与劳务经济结合的内蒙古农民增收模式
    (一) 特色经济与劳务经济结合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原理
    (二) 内蒙古农民增收模式的构建

(4)劳务经济与资源经济结合的农民增收模式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重庆市劳务经济发展现状
2 重庆市资源经济发展现状
3 劳务经济与资源经济结合促进农民增收的机制
4 劳务经济与资源经济结合的农民增收模式
5 结论

(5)劳务经济与资源经济结合的农民增收模式——以重庆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重庆市劳务经济发展现状
    (一) 重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构成
    (二) 重庆农村居民人均劳务收入及其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
二、重庆市资源经济发展现状
三、劳务经济与资源经济结合促进农民增收的机制
四、劳务经济与资源经济结合的农民增收模式
五、简要结论

(6)吉林省延边州农业劳动力转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评述
    1.3 研究的概念框架和目标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延边州农业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
    2.1 人口与就业状况分析
    2.2 农业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
    2.3 延边州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第三章 延边州农业劳动力转移绩效分析
    3.1 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
    3.2 农业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
    3.3 农业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
    3.4 本章研究结论
第四章 延边州农业劳动力向韩国输出分析
    4.1 延边州农业劳动力向韩国输出现状分析
    4.2 延边州农业劳动力向韩国输出的动因分析
    4.3 向韩国输出农业劳动力对延边州的影响
第五章 农业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5.1 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有利因素
    5.2 制约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不利因素
    5.3 农业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4 延边州农业劳动力转移意愿分析
第六章 延边州农业劳动力转移培训分析
    6.1 延边州农业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分析
    6.2 延边州农业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需求特点
    6.3 促进延边州农业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内容
    6.4 加强延边州农业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制度改进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论文创新与需要深化的地方
参考文献
附录

(7)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的政策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二、研究意义与基本思路
    三、论文的特色和创新
第一章 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第一节 加快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意义
        一、跨越式发展的内涵
        二、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意义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民族跨越式发展主要思想
        一、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时期
        二、加快发展是解决中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核心
        三、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进行分类指导和加大扶持
    第三节 民族地区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是现实选择
        一、民族地区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二、民族地区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的优势
        三、推进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
    第四节 劳务经济是云南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一、云南民族地区发展概况
        二、云南民族地区发展面临的形势分析
        三、劳务经济是云南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第二章 劳务经济是云南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新的战略选择
    第一节 劳务经济的提出及涵义
        一、乡村劳动力、乡村从业人员、农业人口
        二、农业富余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民工
        三、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
        四、劳务经济涵义及其本质特征
    第二节 当前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基本评估
        一、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发展现状
        二、云南省发展劳务经济效益评估
        三、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与全国相比的差距
        四、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短腿"原因分析
    第三节 新时期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的潜力和机遇
        一、当前云南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的基本状况分析
        二、云南省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意愿较为强烈
        三、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发展有发展阶段和政策上的机遇
        四、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对劳务提出旺盛需求
        五、国际劳务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六、发展劳务经济外部环境有所改善
第三章 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构想
    第一节 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主要内容的确定及分析
        一、提升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水平
        二、实现农民工返乡创业有一定比例提高
        三、构建良好的就业服务体系
        四、加大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障力度
        五、加强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建设
    第二节 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的总体构架
        一、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应遵循的指导思想
        二、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应坚持的原则
        三、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的战略目标及战略重点
    第三节 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的良好外部环境分析
        一、依靠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吸纳农业富余劳动力容量
        二、改革相关公共政策扩大吸纳农业富余劳动力容量
        三、加快云南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升劳动力素质
        四、创造公平就业环境引导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第四章 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关键在政策引导
    第一节 民族区域经济主导产业的培育需要政策扶持
        一、区域经济政策的涵义及实践
        二、民族经济政策的涵义及实践
        三、民族区域经济政策中强调主导产业发展政策手段
    第二节 国内外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中政策发挥重要作用
        一、国外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中政策作用评析
        二、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中政策作用评析
    第三节 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需要政策扶持
        一、劳务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及目的
        二、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政策实施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云南民族地区制定劳务经济政策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第五章 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政策问题分析
    第一节 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现有政策梳理
        一、云南民族地区农业富余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政策
        二、云南民族地区农业富余劳动力可享受的创业政策
        三、云南省农民工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
        四、云南农民工获得权益保障的政策
        五、云南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政策
    第二节 对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现有政策的评估
        一、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政策评估标准
        二、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政策产出结果及判断
    第三节 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现有政策存在问题
        一、云南民族地区农业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政策存在问题分析
        二、云南民族地区农业富余劳动力创业政策存在问题分析
        三、云南农民工就业服务体系政策存在问题分析
        四、云南农民工权益保障政策存在问题分析
        五、云南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政策存在问题分析
第六章 新时期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政策设计与实施分析
    第一节 国际国内发展劳务经济政策给予的启示
        一、菲律宾发展劳务经济政策分析
        二、四川省、湖南省发展劳务经济政策分析
        三、以上做法给予云南民族地区的启示
    第二节 新时期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政策设计的理论分析
        一、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政策设计相关理论
        二、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政策设计原则
    第三节 新时期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政策具体设计重点分析
        一、云南民族地区农业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政策设计重点
        二、云南民族地区农业富余劳动力创业政策设计重点
        三、构建云南民族地区良好就业服务体系政策设计重点
        四、云南农民工劳动保障权益维护政策设计重点
        五、云南农民工社会保险体系建立政策设计重点
    第四节 新时期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政策执行的实施保障
        一、应加强政府部门宏观调控作用
        二、应保证一定的资源为支持和后盾
        三、应保证政策标的团体对政策的认知度高
        四、应保证执行机构在结构及运作上科学合理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8)陇南市农村劳务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2 农村劳务经济的理论与发展实践
    2.1 农村劳务经济的概念与内涵
        2.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2 农村劳务经济的概念和内涵
    2.2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
        2.2.1 刘易斯模型
        2.2.2 拉尼斯-费景汉理论
        2.2.3 乔根森模型
        2.2.4 托达罗理论
        2.2.5 斯塔克新劳动力转移理论
        2.2.6 "推力-拉力"理论
    2.3 国内外农村劳务经济发展实践
        2.3.1 国外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模式
        2.3.2 中国劳务经济发展实践
        2.3.3 甘肃省劳务经济发展实践
3 陇南市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现状
    3.1 陇南市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3.1.1 自然地理概况
        3.1.2 国民经济发展概况
        3.1.3 人口增长及社会保障概况
    3.2 陇南市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背景
        3.2.1 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
        3.2.2 农村贫困问题仍未解决
        3.2.3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冲击
        3.2.4 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
        3.2.5 国家调整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政策
    3.3 陇南市劳务经济的发展历程
    3.4 陇南市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特征
        3.4.1 输转规模日益扩大,增加收入效果明显
        3.4.2 劳务输出方式转变,输出地区比较集中
        3.4.3 劳务输出由"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特色劳务品牌创建初见成效
        3.4.4 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带动就业效应渐显
        3.4.5 灾后重建项目启动,显着增加就地就近转移
        3.4.6 开发国外劳务市场,境外劳务输出形成亮点
    3.5 陇南市发展农村劳务经济的积极作用
        3.5.1 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5.2 对务工人员家庭及自身的积极作用
    3.6 陇南市农村劳务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6.1 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偏低,且传统思想观念浓厚
        3.6.2 劳务输转的自发性强,组织化程度较低
        3.6.3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突出,农民工合法权益难以保障
        3.6.4 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滞后,限制就地就近转移
        3.6.5 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凸显
        3.6.6 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农村"空壳化"现象严重
        3.6.7 加大了城市就业压力、交通负担和管理的难度
4 陇南市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4.1 资料来源及说明
    4.2 陇南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个体特征
        4.2.1 年龄、性别和婚姻状况
        4.2.2 文化程度
    4.3 陇南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情况
        4.3.1 务工人员技能培训情况
        4.3.2 务工人员技能等级
        4.3.3 务工人员技能培训方式
        4.3.4 务工人员未参加技能培训的原因
        4.3.5 是否参加培训与找工作的关系
        4.3.6 想学的技能及接受培训的时间
    4.4 外出务工的原因、目的与信息来源
        4.4.1 外出务工的原因和目的
        4.4.2 外出务工的信息来源和途径
    4.5 外出务工地区、从事行业及务工时间
    4.6 务工人员对工资水平及发放情况的评价和务工收入的用途
    4.7 务工人员对岗位及生活条件的满意度
    4.8 务工人员外出务工的障碍因素和应具备的素质
    4.9 务工人员的劳动保障情况
    4.10 务工人员的打算与要求
        4.10.1 务工人员近期及长远的打算
        4.10.2 务工人员对用人单位及留在城市的要求
        4.10.3 务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希望政府劳务部门提供的服务
    4.11 调查结论分析
5 陇南市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5.1 SWOT分析方法简介
    5.2 陇南市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5.2.1 陇南市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优势
        5.2.2 陇南市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劣势
        5.2.3 陇南市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机遇
        5.2.4 陇南市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挑战
    5.3 陇南市农村劳务经济发展战略分析
        5.3.1 S-O组合战略:发挥优势,抓住机遇
        5.3.2 S-T组合战略:发挥优势,迎接挑战
        5.3.3 W-O组合战略:克服劣势,抓住机遇
        5.3.4 W-T组合战略:克服劣势,迎接挑战
6 陇南市农村富余劳动力预测
    6.1 农业富余劳动力数量的测算方法
    6.2 陇南市农业劳动力供给分析
    6.3 陇南市农业劳动力需求分析
        6.3.1 陇南市耕地面积预测
        6.3.2 陇南市农业劳动力需求预测
    6.4 陇南市农业富余劳动力测算
7 促进陇南市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与对策建议
    7.1 陇南市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
    7.2 促进陇南市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7.2.1 加强组织领导和舆论宣传,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组织引导作用
        7.2.2 加强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务工人员的文化和技能素质
        7.2.3 完善机制,提高劳务输转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
        7.2.4 创建更多优势劳务品牌,提升陇南市务工人员市场竞争力
        7.2.5 制定宽松政策,鼓励和扶持务工人员回归创业
        7.2.6 深化体制改革,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7.2.7 妥善解决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为务工人员解除后顾之忧
        7.2.8 加强管理和服务,缓解流动人口给城市带来的压力
        7.2.9 立足陇南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促进就地就近转移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陇南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调查问卷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9)西部资源型城市产业与组织双演变的动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框架
    三、研究难点和可能创新
第二章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研究与转型实践
    一、国内外关于资源型城市的研究综述
    二、关于接替产业研究的理论综述
    三、国内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实践
第三章 西部地区资源型城市产业演化分析
    一、西部地区资源型城市概述
    二、资源产业政策的演化分析
    三、西部地区资源型城市产业演化分析
    四、资源型城市产业组织演变分析
第四章 西部资源型城市接替产业选择分析
    一、产业接替能力的透视
    二、基于动态演化视角的接替产业选择
    三、构建资源型城市接替产业培育与发展的服务体系
第五章 西部资源型城市重要产业转型分析
    一、新时期西部资源产业战略转型
    二、新时期西部农业战略转型
    三、新时期西部劳务经济产业转型
第六章 典型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实证分析
    一、白银市经济结构与产业发展
    二、白银市城市转型的战略构想
    三、白银市产业转型的战略路径
    四、白银市城市转型的政策框架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篇目

(10)中国延边地区对韩国劳务输出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际劳动力移动理论
        1.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 依据及可行性
    1.4 创新和难点
    1.5 内容概述
第二章 延边对韩劳务输出的历史渊源和时代背景
    2.1 延边朝鲜族聚居地的形成及其特点
        2.1.1 延边地区的历史沿革
        2.1.2 延边朝鲜族聚居地的形成
        2.1.3 朝鲜族人民对延边地区的开发与贡献
        2.1.4 延边朝鲜族聚居地的历史特点
    2.2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发展历程
        2.2.1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成立
        2.2.2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发展
        2.2.3 延边与朝鲜半岛的往来状况
    2.3 中韩建交与延边对韩劳务输出的兴起
        2.3.1 中韩关系的解冻与双边关系的全方位发展
        2.3.2 延边对韩劳务输出诸多因素的分析
第三章 国际劳动力移动理论及韩国和延边劳务政策
    3.1 国际劳动力移动理论与延边对韩劳务输出
        3.1.1 国际劳动力移动理论与中国对外劳务合作
        3.1.2 国际劳动力移动行为理论与延边对韩劳务输出
    3.2 韩国劳动力市场与引进外籍劳工政策
        3.2.1 韩国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
        3.2.2 韩国引进外籍劳工政策的调整
    3.3 延边对外开放与对外劳务政策
        3.3.1 延边对外开放发展历程
        3.3.2 延边对外劳务输出现状
        3.3.3 延边促进对外劳务输出相关政策
第四章 延边对韩劳务输出的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
    4.1 延边对韩劳务输出的主要发展阶段
        4.1.1 延边对韩劳务输出的初期发展阶段
        4.1.2 延边对韩劳务输出的快速发展阶段
        4.1.3 延边对韩劳务输出的成熟发展阶段
    4.2 延边对韩劳务输出的主要途径
        4.2.1 政府监督指导下的对韩国劳务派遣
        4.2.2 中介机构组织的对韩国劳务输出
        4.2.3 个人途径的对韩国劳务输出
    4.3 延边对韩劳务输出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4.3.1 快速发展时期的劳务诈骗问题
        4.3.2 成熟发展时期的非法滞留问题
        4.3.3 延边对韩劳务输出自身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劳务输出对延边及韩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5.1 劳务输出对延边经济社会的积极影响
        5.1.1 劳务输出促进了延边经济总量快速增长
        5.1.2 劳务输出推动了延边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5.1.3 劳务输出繁荣了延边房地产市场
        5.1.4 劳务输出实现了延边劳动力就业和转移
        5.1.5 劳务输出提高了延边居民的生活水平
    5.2 劳务输出对延边经济社会的消极影响
        5.2.1 劳务收入的过度消费问题
        5.2.2 朝鲜族人口负增长问题
        5.2.3 朝鲜族女性涉外婚姻问题
        5.2.4 劳务人员留守子女教育问题
    5.3 延边劳务输出对韩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5.3.1 延边劳务输出对韩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5.3.2 延边劳务输出对韩国社会的影响
第六章 延边对韩劳务输出的对策建议
    6.1 延边对韩劳务输出的形势分析
        6.1.1 延边对韩劳务输出的正确认识
        6.1.2 延边地区对韩劳务输出的机遇
        6.1.3 延边地区对韩劳务输出的挑战
    6.2 发展延边劳务经济的几点建议
        6.2.1 加大政府对劳务输出市场监管力度
        6.2.2 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社会保障体系
        6.2.3 加强对劳务输出人员的技能培训
        6.2.4 做大做强对外劳务输出中介机构
        6.2.5 引导劳务回国人员投资兴业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着作
附2:全力推动劳务经济健康发展—邓凯在全州归国劳务创业人员及出国劳务人员家属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附3:劳务经济是延边经济发展阶段中的必然选择—访州长金振吉
附4: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国际劳务合作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附5: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附6: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条例
附7:州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州外经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外劳务合作和境外就业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附8: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对外劳务合作协会章程
附9:韩国研修生制度简介
附10:韩国雇用许可制度简介
附11:韩国访问就业制度简介
附12: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附13:中国延边地区与朝鲜半岛历史沿革对照表
附14:中国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与朝鲜和韩国交往大事记

四、劳务经济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的农民增收效应研究[D]. 朱一鸣. 辽宁大学, 2020(01)
  • [2]劳务经济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分析 ——来自四川省富顺县的实例[D]. 张华友. 西南大学, 2013(01)
  • [3]特色经济与劳务经济结合的农民增收模式研究[J]. 汪希,蒲艳萍. 中国集体经济, 2012(12)
  • [4]劳务经济与资源经济结合的农民增收模式探析[J]. 蒲艳萍,李霞. 统计与决策, 2011(12)
  • [5]劳务经济与资源经济结合的农民增收模式——以重庆市为例[J]. 蒲艳萍,李霞. 西北人口, 2011(03)
  • [6]吉林省延边州农业劳动力转移研究[D]. 高吉俊. 吉林农业大学, 2011(01)
  • [7]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的政策选择研究[D]. 晏淼. 云南大学, 2010(08)
  • [8]陇南市农村劳务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 蒲婷婷. 甘肃农业大学, 2010(05)
  • [9]西部资源型城市产业与组织双演变的动态分析[D]. 李光全. 兰州大学, 2010(10)
  • [10]中国延边地区对韩国劳务输出问题研究[D]. 管延江. 延边大学, 2010(09)

标签:;  ;  ;  ;  ;  

劳动经济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