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经济林现状及发展思路

连云港市经济林现状及发展思路

一、连云港市经济林的现状与发展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王英蓉[1](2021)在《秦皇岛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现代农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是农业稳定高效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我国应对“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秦皇岛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条件以及便利的交通条件,同时作为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以及首都经济圈的重要功能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环境下,发展现代农业是必然趋势。为此,本文以秦皇岛市现代农业为研究对象,立足当前农业发展实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对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及路径选择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为推进秦皇岛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归纳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以及SWOT分析法。在运用相关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对秦皇岛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优势、劣势、机会、挑战进行了综合分析。通过借鉴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先进发展经验,得出了四点启示,即应结合地区实际发展现代农业、政府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重要的组织载体、必须重视农业科技创新。最后按照利用优势、摒弃劣势、把握机会、面对挑战的方针,提出了适合秦皇岛市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即利用优势制定专项发展规划;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机会;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设施装备升级;积极应对农产品贸易壁垒;规范农产品市场流通环境;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延伸产业链条。

张正球,孙潇潇,胡曙鋆[2](2021)在《连云港市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几点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该文通过总结分析连云港市设施蔬菜、食用菌菇产业、特色林果产业、花卉产业、生猪产业、泥鳅产业、紫菜产业和茶叶产业等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指出连云港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中存在规模不够大、产业链条短、品牌效应不强、宣传不够、国际市场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并根据连云港市发展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建议。

刘志爽[3](2020)在《水电站工程生态完整性评价研究 ——以某抽水蓄能电站工程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极大的威胁,地球生态系统在自然演替的过程中不断受到来自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各种压力,致使生态完整性不断丧失。生态完整性评价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对于促进区域生态系统结构稳定和功能稳定具有积极的意义。本研究对某抽水蓄能电站工程项目评价区植物群落类型、植被生物量、物种多样性等进行实地踏勘、调查,并结合遥感图像解译技术对评价区的植被类型分布以及景观格局等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借助GIS等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对评价区的生态完整性进行评价。选取的指标体系模型通过量化的方法使用到具体的项目评价中,并与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结果做对比,验证结果的一致性,增加评价的可靠性和科学性。根据每个指标的量化分级赋值,综合分析计算得到评价区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指数在建设前为4.86,建设后为4.56,表明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有一定程度下降;评价区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指数在建设前为2,建设后为2,表明工程建设对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影响不大。建设前生态完整性综合指数是6.82,建设后是6.56,生态完整性指数降低但建设前后生态完整性仍处于同一级别,为“较好”等级,这表明工程建设对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下降程度在可承受的范围内。相关管理人员应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制定相应的恢复措施,做到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配合得当。通过构建分级评价体系模型将评价的定性问题量化,为水电站工程建设项目的生态完整性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丁宁宁[4](2020)在《连云港市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开展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对于林业发展乃至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连云港市作为苏北地区沿海城市,在发展自身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过程中,也遇到过诸多矛盾和问题。本文就以连云港市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问题的研究为切入点,深入调研连云港市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与矛盾,并对连云港市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在借鉴国内外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已有先进经验基础上,同时结合连云港市总体发展规划,提出了符合连云港市实际的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研究对策,指出了连云港市未来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目标,主要发展内容,并为此给予相关建议。对照国内外研究动态并结合连云港市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现状,总结出中国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概念、连云港市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概念和推广服务范围,指出连云港市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连云港市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存在问题及原因,指出连云港市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存在体制矛盾、软硬件矛盾、职能矛盾,看到连云港市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存在的人员年龄、学历、职称、知识结构等问题,存在的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通过对连云港市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认为造成上述问题原因是由于地方政府对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重视不够,投入资金有限等原因造成。通过对国内外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已有先进经验借鉴并结合连云港市林业发展实际情况,指出连云港市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目标,要建设创新型、服务型、活力型及可持续型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或体系。不断优化现有体系框架,进行管理体系创新,加强激励政策建设,探索更为灵活的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新方法。为保障连云港市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目标实现提出了提高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人员薪资待遇,提供小部分有偿服务的政策建议等。

王雅倩[5](2020)在《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森林资源分析及经营建议》文中研究表明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简称“达茂旗”)近年来也注重发展林业,传统林业逐渐向现代林业转变,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水平有所提升。本文以达茂旗作为研究区,依据达茂旗2018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针对旗境内所有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森林面积、蓄积、森林覆盖率等指标结果,在分析其面积、林木蓄积、森林覆盖率、森林资源质量和生态状况的基础上,客观准确地反映达茂旗林业发展现状,探讨当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与对策,为新时期达茂旗林业生态建设提供参考。通过研究表明,旗域内以种植灌木树种为主,主要品种为柠条,我旗林种主要是防护林,其次是特种用途林。近年来达茂旗森林投入建设力度较大,森林资源相对丰富,林业发展潜力较大,经营管理成效比较显着。森林资源整体的结构较为合理,主要表现在幼、中、近、成、过熟林五个龄组之间的面积比率为13:27:33:14:13,蓄积量比率为6:9:28:22:25;在提高达茂旗森林资源经营效益基础上,提出达茂旗森林资源经营原则和目标,坚持严格保护的基本原则、努力增加森林的总量、坚持科学经营的基本原则、不断优化林业结构布局、严守采伐限额管理底线,并确定森林覆盖率力争达到15.3%、当年成活率达到75%以上、保存率达到70%以上的基本目标。本文提出达茂旗森林资源经营建议,建立科学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体质,加大森林资源培育加强管护经营森林资源,稳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同时,从基础、组织、技术、政策等四个层面提出保障措施,促进经营建议落到实处。研究创新之处,在于系统地分析旗域森林资源经营现状,结合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给出几点对策建议。

李晓琴[6](2019)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台格斗村退化土地整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探索适宜于黄土丘陵区农牧交错带退化土地的评价与整治修复技术模式。本文以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典型农牧交错带的台格斗村作为研究区。以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地形图为基础数据,在研究区根据不同土地类型,选取立地条件相似的32个耕地、20个林地、23个草地,共计75个样地为研究对象。在调查台格斗村土地资源现状的基础上,对台格斗村内的农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并针对台格斗村内存在的土地利用问题和土地退化的原因,针对性地总结和提出适宜于当地的土地整治技术模式。结果如下:(1)台格斗村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草地、耕地和林地,其面积分别占台格斗村土地总面积的47.42%、23.39%和23.24%。草地主要在坡度25°以下区域和阴坡、半阳坡分布;耕地在坡度小于15°的半阳坡分布面积最广;林地均匀分布在坡度小于15°的阴坡、阳坡。(2)台格斗村宜农用地按照适宜性评价原则和标准均分成四个等级,其中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宜农地质量较好,是较好的农业生产用地,面积分布较均匀,占研究区土地总面积的70.97%。不适宜耕地的主要限制性因子为坡度,不适宜林地限制性因子为土壤养分,不适宜草地的限制性因子为表土质地。各类土地的限制性因子即为该类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3)黄土丘陵区的6种退化土地整治技术,分别为:等高耕作、水平梯田、乔灌混交林、针叶纯林、经济林和草地合理放牧技术。等高耕作、水平梯田、针叶林技术和经济林技术的治理效果明显,土壤质量与对照相比有所提升。草地经过放牧治理后土壤理化性质各指标变化幅度较小或不明显,说明草地合理放牧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草地的进一步退化。

张红伟[7](2019)在《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及差异化管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但是也人口众多,在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几十年中,始终要求在各行各业落实集约化发展的理念。就土地资源管理而言,凭借着我国国家制度的优势,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集约利用制度体系经历了从建立到相对比较完善的过程,对于提升我国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背景下,还是出现了建设用地无序扩张、耕地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撂荒现象严重等问题,虽然现阶段的土地集约利用制度较大程度上遏制了以上问题的发展,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根除以上现象。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国家经济发展路径已经从单纯追求经济总量转变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的高质量发展,越来越强调以生态环境为刚性约束的绿色发展。而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生态环境保护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自然资源管理体系也正在重塑。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有必要重新梳理土地集约利用理念在实践和理论研究两方面的演化路径,进而构建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土地集约利用分析框架,从而科学刻画土地集约利用特征,在考虑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和经济结构差异对土地集约利用影响的基础上,制定差异化的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化管控思路及体系,这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等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国内外关于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较为丰富,主要集中于土地集约利用的理念内涵、影响因素、评价体系或者测度方法。国外较少从地类的角度出发,较多考虑的是农业发展和城市发展,侧重于从时间尺度探讨影响因素与集约利用的关系及规律。国外研究的系统性思维较为明显,根据发展规律指导管理政策制定的思路值得借鉴,但是不利于具体自然资源管理政策的制定,而国内研究侧重于数量的管控,有利于具体政策的制定与落实。新的时代背景下,资源节约集约、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优先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本文以区域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地关系理论、新型城镇化理论、生态文明理论为理论指导,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开展其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现实必要性和科学研究价值;进而分析了现阶段自然资源管理体系重塑对土地集约利用管理的新要求,从针对对象、理念内涵、技术体系和预期目标上界定了本文的土地集约利用分析框架。以新的土地集约利用分析框架为基础,构建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评价了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并分析了其描述性统计特变量特征;通过空间自相关度量模型、时空跃迁分析、空间耦合协调模型等探索了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其次,分析了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经济结构差异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引入相关模型对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经济结构差异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以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分区、资源环境承载状态评估及分区、经济结构差异测度及分区结果为基础,结合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化管控思路,分别从经济发展优先视角和资源环境保护及利用优先视角下分析了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化管控体系。研究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揭示了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基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分别测算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指数、耕地集约利用指数和土地综合集约利用指数。从描述性统计规律上来看,长江经济带同一指数不同评价单元的水平均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建设用地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的单元居多,且多分布在长江的中游和上游,而建设用地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的单元则均主要分布在长江的下游。在时间上看,建设用地高值区和低值区的分布越来越分散,而耕地与其相反。而从土地综合集约利用指数可以发现,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相较于建设用地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分布较为集中,指数较小的单元和较大的单元均居多且分别集中于长江的中游和下游,高值区和低值区分布的集中程度变化较小。进一步从空间自相关性和耦合协调性角度来看,长江经济带建设用地、耕地和土地综合集约利用水平均呈现出较高的空间自相关性,从明显性上来看,依次为综合土地、耕地和建设用地,从时间尺度上看,建设用地的空间自相关性波动最大,从时空跃迁分析结果来看,发生空间相关性跃迁的较少,但是在空间自相关的显着性跃迁上较明显;而基于Getis-Ord Gi*的空间耦合协调度模型和传统的耦合协调度模型的计算结果发现,长江经济带建设用地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耦合度整体上处于极高的水平,耦合度是极好的状态,但是协调性较差,基本没有形成互相促进的协调发展格局,无论是空间的耦合度还是协调度随时间的变化均呈现出较小的变化,且整体上长江经济带建设用地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区域协同性较差,集约利用水平较低的地区的协同性则呈现出较好的局面。(2)全面阐释了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经济结构差异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制。通过对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的内涵进行分析,论证了其定义的理论依据;而通过其影响机制分析,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影响是同时发生且存在的;同时,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又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出促进或者抑制的作用;基于构建的资源环境承载状态测度指标体系,结合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发现长江经济带环境压力水平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之间明显的正向的作用关系和资源消耗水平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明显的负向的作用关系。另一方面,从经济结构差异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制来看,经济结构的空间关联、地理集中程度等经济结构特征均影响着区域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而基于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的效应分解来看,整体上,三产业无论是对建设用地还是耕地的影响均存在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从建设用地角度来看,第一产业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为正;第二产业的直接效应为负,但是间接效应为正;然而第三产业的直接效应为正,但是间接效应为负。从耕地角度而言,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为正,但是第三产业的直接效应为正,间接效应为负。以上研究结果为实现资源环境利用及保护、经济转型和土地集约利用协同发展的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化管控体系构建提供了重要依据。(3)构建了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利用及保护协同下的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化管控体系。首先,从理论上构建了以土地集约利用及其影响因素分区为基础,考虑经济发展优先和资源环境利用及保护优先视角,最终实现资源环境利用及保护、土地集约利用和经济转型发展相协同的差异化管控路径,以路径指导差异化管控政策的制定,最终形成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经济结构差异影响下的差异化管控思路。其次,以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为依据,基于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分别进行分区,分别分为一级区、二级区、三级区、四级区;以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的平均值作为基础,基于Kmeans聚类方法分别将长江经济带不同的评价单元按照资源消耗-环境压力强度进行分区,分别分为最高环境压力区、较高环境压力区、较低环境压力区、最低环境压力区和最高资源消耗区、较高资源消耗区、较低资源消耗区和最低资源消耗区;基于构建的长江经济带经济结构差异测算方法,从长江经济带地理集中程度的特征来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地理集中程度和经济总量区域并不一定是重叠的,只有第二产业与经济总量的地理分布是重叠的,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均呈现出较强的区域集中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而基于专业化程度对长江经济带主导产业进行分区,分区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不同评价单元可以分为第一产业主导区、第二产业主导区、第三产业主导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主导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主导区、第二产业主导区和第三产业主导区;第三,以以上三者的分区结果为基础,依据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化管控思路,从经济发展优先视角、资源环境利用及保护优先视角下分析了土地集约利用提升和方向调整的差异化管控思路。有助于充分发挥区域协同效应,为最终实现长江经济带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亓军红[8](2019)在《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气温上升,海洋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沿海防护林多重功效的认识愈加深刻,对其综合效益的研究愈加深入,构建科学有效、永续发展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已成为全球共识,更是临海国家的战略选择和紧迫任务。苏北沿海拥有长为953.9公里的标准岸线,面积6520.6平方公里的海涂,是其可持续发展不可多得的潜在资源。受地域位置、海陆交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经常遭遇海洋灾害,加快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根据江苏省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的发展情况,大体可以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两大时期、六个阶段。第一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前,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分为探索准备阶段(1949年初至1956年)、初步成型阶段(1957年至1965年)和迟滞发育(1966年至1978年)三个阶段。第二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恢复发展阶段(1979年至80年代末)、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提升完善阶段(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原因,最初,一方面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提出“造林是百年大计,要好好搞”;另一方面是由于解放战争中,苏北农民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倾力支援,农村木材及林木消耗极大,有必要迅速恢复发展苏北林业。其次,就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各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海洋经济亦得到加强发展,为大力发展苏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创造了条件。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一开始即按照全国总体部署,以盐碱地改良、选育造林树种、进行植树造林为重点开展工作。初期的工作主要有:完善行政体系,建立科研机构,成立专职管理机构,调整教育体系,号召植树造林。1952年到1965年,有计划营造沿海海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建设与苏北农田水利建设、围垦兴农、盐土治理等相结合。以造林为主线,重点对盐土改良进展、气象资料收集整编、健全造林工作机构、开展科学研究等。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一直是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先锋队,国营农场的相继建立、发展,以及围垦区人口的迁移和造林活动,对沿海植树造林的发展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文革”时期,沿海防护林建设亦遭受严重挫折,工作机构被撤销,工作人员下放,削弱科研力量,在“以粮为纲”的旗帜下,部分防护林被砍伐,苗圃被改种粮食作物,极大地影响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亦可分为恢复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完善提高阶段三个阶段。这一时期,开展第二次海岸带综合调查、“908”专项调查,形成大量第一手资料、编印了系统性专着,有力地促进防护林建设。同时,国家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总结造林经验。在建设技术上,积极开展造林种苗繁殖技术研究、开展造林实证研究、引进优良造林树种,开展湿地保护与沿海气候效应研究,极大促进苏北防护林建设体系的发展。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在长期造林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点,即: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绿”同步,注重沿海造林与“多林”同建,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网”同构,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种”搭配,注重沿海造林与“多能”并进等。国家意志的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持、科技进步和民主传统的发扬光大是沿海造林面积显着增加、防护林体系快速构建的动力因素。多年来的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防害减灾方面功效明显,并产生了规模经济集成效应。但同时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造林总量有待提增,防护效果有待提升;缺乏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评价机制不健全;造林用地不足;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科技创新滞后等。针对这些问题,特提出如下几项对策建议:一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企业、个人等各方利益,科学定位防护林建设公益性质;二是认真查漏补缺,形成高质量的规划制度;三是设立建设引导基金,建立各项奖补机制;四是加大研发力度、强化科技支撑;五是突出生态效益、注重综合开发;六是协调各方力量、强化组织领导;七是强化动态监测、定期发布公告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苏北防护林体系,造福一方百姓。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具有深刻复杂的多重背景,目前的苏北海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苏北沿海基本具备植树造林的立地条件和环境,形成了一系列较成熟的造林树种选择及林分模式,苏北沿海造林具有许多“江苏特色”和多重动因,沿海防护林体系在改善区域气候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

潘自然[9](2019)在《产业集群视角下休闲创意农业园花海景观构建技术研究与应用 ——以苏北地区为例》文中认为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休闲创意农业作为一种将农业生产和休闲观光旅游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类型,凭借其自身紧密的三产融合性、较强的产业关联性的优势,通过产业集群建设不断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保证农业和旅游业的最大利用率,最大化市场和品牌效益,带来丰盈的经济增长,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并在全国各地掀起建设热潮,在未来,休闲创意农业的农业产业集群建设是发展的必然方向。所以,本次研究选择当前休闲创意农业园建设中的最为火热的花海景观作为研究对象,选择苏北地区作为调研地区,从产业集群视角切入,尝试探究独具地域特色与强劲产业竞争力的花海景观建设的具体方法。本文通过大量文献查阅,对花海景观及其产业模式等相关学术概念进行辨析,并梳理国内外花海景观及其相关产业研究进展,对当前花海景观建设有一个总体性把握后,确定将江苏省苏北地区休闲创意农业园中的花海景观作为研究对象。选择苏北地区5市中建设发展情况较好、具有一定代表性的10处休闲创意农业园的花海景观作为实地调研对象,从花海景观的特色性、艺术性、价值性三个评价角度对园区花海景观进行定性分析,结合层次分析法(AHP)对花海景观进行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实现对花海景观的定量评价,通过这种定量与定性结合分析的评价方法,总结出当前苏北地区花海景观构建技术与产业发展模式中可借鉴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结合实地调研情况与花海景观综合评价体系结果,对于花海景观构建,应从花海景观效果和产业集群建设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子准则层的排序为经济效益(0.4167)>观赏价值(0.3116)>文化彰显(0.1197)>社会效益(0.0833)>生态文明(0.0686),在19个指标层因子中,排名前五的指标为投入产出比(0.1406)>景观年接待人数(0.1109)>平面表达创意性(0.0971)>花海花卉特色性(0.0872)>地域文化结合(0.0728)。可以看出在经济效益方面,花海景观实际的游客到访量以及以此为基础带来的实际收入是花海景观在经济价值评价方便最为重要和直观的两个方面,相关产业集群建设和产品深入开发能够进一步加强花海景观的游客吸引能力和实际获益能力;平面表达创意性、花海花卉特色性、地域文化结合三个指标排名靠前则表明,独特的观赏价值与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是花海景观景观效果的直接保障。目前,苏北地区只有盐城市大丰荷兰花海(14.0295)、宿迁市衲田花海(11.6370)两处花海景观在各方面建设情况较好,其他花海景观仍有待提高。所以为对经济发展薄弱地区起的花海景观构建来说,在花海景观构建方法上应从花卉选择、花海景观规划设计、花海景观养护管理三个方面进行着重考量,本文总结出适用于苏北地区或自然条件类似地区的花海景观花卉选择名录与建设注意事项。在产业集群建设方面,也进行了围绕花海景观旅游业为产业核心的产业模式推荐探究,在产业发展、产品开发、产学研深入、产业品牌推广等方面进行优化建议。并最终将理论研究成果运用于在实践项目中,以理论联系实际的形式对花海景观构建技术以及产业模式规划进行详细生动的说明。

代劲松[10](2011)在《基于MapWinGIS的云台山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建》文中提出本文通过综合比较、分析、借鉴国内外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FRMIS)开发技术及开源GIS平台架构前沿,以江苏省云台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前商业GIS组件开发成本较高,开放性较差,开发灵活性较低等问题,综合集成最新的开源GIS组件开发、控件封装及开源空间数据库接口技术,架构了云台山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YTSGIS v1.0),为云台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信息化管理及辅助规划提供决策支持。YTSGIS v1.0以MS.NET Framework 3.5为开发平台,借助开源GIS组件MapWinGIS所提供AxMap控件及功能接口实现GIS系统基本功能;利用其扩展接口定制空间数据编辑模块;通过数据交互中间件技术无缝链接系统逻辑层与开源PostgreSQL数据库(以Pos tGIS为空间数据外壳,空间属性数据混合一体化存取);结合MS GDI+图形库封装GIS制图功能控件;创建常见树种生物量及生产力统计分析库并实现数据推导、统计分析功能。系统采用全插件式架构,以期在软件功能分期逐层扩展的过程中,降低软件维护成本,增强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开源GIS组件开发技术及开源空间数据存储技术(PostgreSQL+PostGIS)的无缝集成;全插件式架构及全开源程序设计高效整合;GIS功能定制、组件封装及生态因子分析库的引入探索了一种低成本、高开放、扩展性强、灵活度高的新型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模式,对于新时代林业信息化及相关软件产业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二、连云港市经济林的现状与发展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连云港市经济林的现状与发展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秦皇岛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现代农业
        2.1.2 传统农业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区位论
        2.2.2 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2.2.3 比较优势理论
        2.2.4 规模经济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秦皇岛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3.1 秦皇岛市基本概况
    3.2 秦皇岛市现代农业发展特点
        3.2.1 经济运行持续稳定发展
        3.2.2 农林牧渔业经济总量持续稳定增长
        3.2.3 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
        3.2.4 农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
        3.2.5 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
        3.2.6 产业融合发展势头迅猛
    3.3 秦皇岛市农业产业发展状况
        3.3.1 粮油业
        3.3.2 菜菌药
        3.3.3 林果业
        3.3.4 畜牧业
        3.3.5 水产业
第四章 秦皇岛市发展现代农业SWOT分析
    4.1 优势
        4.1.1 区位优势
        4.1.2 气候优势
        4.1.3 资源优势
        4.1.4 产业优势
        4.1.5 科技支撑优势
    4.2 劣势
        4.2.1 农业资金投入相对不足
        4.2.2 农业发展模式滞后单一
        4.2.3 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薄弱
    4.3 机会
        4.3.1 政策保障现代农业稳步前行
        4.3.2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环境
        4.3.3 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4.4 挑战
        4.4.1 农产品贸易壁垒阻碍发展
        4.4.2 竞争压力升级
第五章 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借鉴及启示
    5.1 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经验
        5.1.1 以色列模式
        5.1.2 加利福尼亚州模式
    5.2 国内现代农业发展经验
        5.2.1 连云港模式
        5.2.2 武汉模式
    5.3 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
        5.3.1 应结合地区实际发展现代农业
        5.3.2 政府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5.3.3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重要的组织载体
        5.3.4 必须重视农业科技创新
第六章 秦皇岛市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6.1 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
        6.1.1 利用优势制定专项发展规划
        6.1.2 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机会
    6.2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6.3 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6.4 加快农业设施装备升级
    6.5 把握市场大环境发展趋势
        6.5.1 积极应对农产品贸易壁垒
        6.5.2 规范农产品市场流通环境
    6.6 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6.7 延伸产业链条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连云港市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连云港市农业特色产业情况
    1.1 设施蔬菜产业
    1.2 食用菌菇产业
    1.3 特色林果产业
    1.4 花卉产业
    1.5 生猪产业
    1.6 泥鳅产业
    1.7 紫菜产业
    1.8 茶叶产业
2 存在问题
    2.1 规模不够大
    2.2 产业链条短
    2.3 品牌效应不强
    2.4 宣传不够
    2.5 国际市场参与度不高
3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几点建议
    3.1 解放思想,观念先行
    3.2 充分发挥地方优势
    3.3 充分发挥经济能人带动作用
    3.4 抓好典型示范宣传作用
    3.5 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3.6 加强标准化生产
    3.7 强化科技培训
    3.8 加快发展互联网+特色产业
    3.9 充分重视市场开发

(3)水电站工程生态完整性评价研究 ——以某抽水蓄能电站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生态完整性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论文关键难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某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概况
        2.1.2 评价区域概况
    2.2 主要理论基础
        2.2.1 生态系统
        2.2.2 景观生态学
        2.2.3 生态影响评价
        2.2.4 生态完整性及其评价
        2.2.5 景观生态学原理在生态完整性中的应用
    2.3 研究方法
        2.3.1 数据资料搜集方法
        2.3.2 生态完整性评价方法
第三章 生态完整性评价模型
    3.1 生态完整性评价指标体系
        3.1.1 指标体系的概念
        3.1.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1.3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3.2 生态完整性评价模型
    3.3 生态完整性评价指标权重
    3.4 划分生态完整性评价等级
第四章 某抽水蓄能电站生态完整性评价
    4.1 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4.2 水电工程对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4.2.1 植被生产力
        4.2.2 植被覆盖度
        4.2.3 景观优势度
        4.2.4 生态弹性力
        4.2.5 物种多样性指数
    4.3 水电工程对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的影响
        4.3.1 阻抗稳定性
        4.3.2 恢复稳定性
    4.4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4.4.1 评价指标重要性比较
        4.4.2 构造判断矩阵
        4.4.3 权重计算和一致性检验
    4.5 评价结果与分析
        4.5.1 对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的影响评价结果与分析
        4.5.2 对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的影响评价结果与分析
        4.5.3 评价结果、环评结果、实际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4)连云港市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及难点
2 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概述
    2.1 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相关概念
    2.2 理论基础
3 连云港市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存在问题及原因
    3.1 连云港市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历程
    3.2 连云港市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与矛盾
    3.3 对连云港市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存在问题的分析
4 国内外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已有经验借鉴
    4.1 国外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已有先进经验借鉴
    4.2 国内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已有先进经验借鉴
5 连云港市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对策
    5.1 连云港市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目标
    5.2 连云港市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内容
    5.3 保障连云港市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目标实现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森林资源分析及经营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地貌及其特点
        2.1.1 地势
        2.1.2 地貌及其特征
    2.2 水文特点
        2.2.1 地表水
        2.2.2 地下水
    2.3 气候特点
    2.4 土壤特点
    2.5 植被类型
        2.5.1 木本植物资源
        2.5.2 药用植物资源
        2.5.3 重点保护植物资源
        2.5.4 经济植物资源
    2.6 野生动物资源
    2.7 人文社会环境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4 达茂旗森林资源现状
    4.1 森林资源地类分布
    4.2 森林资源森林类别分布
    4.3 国营林场森林资源现状
5 达茂旗森林资源分析
    5.1 达茂旗森林资源现状分析
    5.2 达茂旗森林资源空间分布分析
    5.3 达茂旗森林资源效益分析
        5.3.1 经济效益
        5.3.2 生态效益
        5.3.3 社会效益
6 达茂旗森林资源经营建议
    6.1 达茂旗森林资源经营原则和目标
        6.1.1 达茂旗森林资源经营原则
        6.1.2 达茂旗森林资源经营目标
    6.2 达茂旗森林资源经营具体措施
        6.2.1 建立科学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体系
        6.2.2 加大森林资源培育
        6.2.3 加强管护经营森林资源
        6.2.4 稳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
    6.3 达茂旗森林资源经营保障措施
        6.3.1 基础保障措施
        6.3.2 组织保障措施
        6.3.3 技术保障措施
        6.3.4 政策保障措施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台格斗村退化土地整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土地退化
        1.2.2 土地适宜性评价
        1.2.3 土地整治技术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概况
    2.3 社会经济概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3 技术路线图
4 台格斗村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分析
    4.1 台格斗村土地利用结构
    4.2 台格斗村土地空间分布
    4.3 台格斗村土地利用与地形等要素的关系
    4.4 小结
5 台格斗村土地适宜性评价
    5.1 评价单元的划分
    5.2 评价指标的确定
    5.3 各因素权重的确定
    5.4 适宜性等级划分
    5.5 评价结果分析
        5.5.1 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
        5.5.2 适宜性林地的分布
        5.5.3 适宜性耕地的分布
        5.5.4 适宜性草地的分布
    5.6 台格斗村土地退化原因及建议
        5.6.1 台格斗村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5.6.2 台格斗村土地退化原因
        5.6.3 台格斗村土地合理利用措施及建议
    5.7 小结
6 台格斗村土地退化整治技术模式
    6.1 土地整治措施体系
    6.2 耕地整治技术
        6.2.1 等高耕作
        6.2.2 水平梯田
    6.3 林地整治技术
        6.3.1 造林地立地条件划分
        6.3.2 林地整治技术
        6.3.2.1 乔灌混交林
        6.3.2.2 针叶纯林
        6.3.2.3 经济林
    6.4 草地合理放牧技术
        6.4.1 技术要点
        6.4.2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6.5 小结
7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及差异化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3.3 相关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研究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
        2.1.2 土地集约利用
        2.1.3 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
        2.1.4 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化管控
    2.2 研究理论基础
        2.2.1 区域经济学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人地关系理论
        2.2.4 新型城镇化理论
        2.2.5 生态文明理论
    注释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3.1 研究区范围界定
        3.1.1 “长江经济带”概念的来源
        3.1.2 长江经济带范围及研究单元
    3.2 研究区概况
        3.2.1 区位条件
        3.2.2 自然地理条件
        3.2.3 自然资源概况
        3.2.4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3.3 数据来源与处理
        3.3.1 数据来源
        3.3.2 数据处理
第四章 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时空分异特征
    4.1 土地集约利用分析框架
        4.1.1 土地集约利用实践历程
        4.1.2 自然资源管理体系重塑对土地集约利用的新要求
        4.1.3 自然资源管理体系重塑背景下的土地集约利用分析框架
    4.2 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2 评价方法选择
        4.2.3 结果初步分析方法
        4.2.4 评价结果分析
    4.3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时空分异特征
        4.3.1 空间自相关度量模型构建
        4.3.2 空间自相关性测度结果与分析
        4.3.3 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4.3.4 耦合协调性测度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经济结构差异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
    5.1 影响机制分析
        5.1.1 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制
        5.1.2 经济结构差异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制
    5.2 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对土地集约利用影响机制的实证检验
        5.2.1 资源环境承载状态测度指标选取
        5.2.2 影响机制检验模型选择
        5.2.3 回归结果及影响效应分析
    5.3 经济结构差异对土地集约利用影响机制的实证检验
        5.3.1 经济结构差异的表征
        5.3.2 影响机制检验模型构建
        5.3.3 模型检验结果分析
        5.3.4 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化管控
    6.1 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经济结构差异影响下的分区管控思路
    6.2 土地集约利用、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和经济结构差异分区
        6.2.1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分区
        6.2.2 资源环境承载状态评估及分区
        6.2.3 经济结构差异测度及分区
    6.3 基于分区结果的不同视角下的差异化管控
        6.3.1 经济发展优先视角下的差异化管控
        6.3.2 资源环境利用及保护优先视角下的差异化管控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相关概念的阐释和研究方法
    四、资料来源和研究框架
    五、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政治背景
    第二节 经济背景
    第三节 历史背景
    第四节 自然背景
第二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内涵
    第二节 建设时段的划分方式
    第三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阶段
    第四节 江苏的主要林业机构及其成果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探索准备阶段
    第二节 初步成型阶段
    第三节 迟滞发育阶段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恢复发展阶段
    第二节 快速发展阶段
    第三节 完善提高阶段
第五章 苏北沿海造林的特点及动因
    第一节 造林特点
    第二节 动因分析
第六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功效、问题与建议
    第一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多重功效
    第二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系的存在问题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结语
附录
    案例一 苏北沿海林地增加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案例二: 苏北沿海地区林地面积的明显增加
    案例三: 苏北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明显提升
    案例四: 苏北沿海地区海洋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案例五: 苏北沿海气候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致谢

(9)产业集群视角下休闲创意农业园花海景观构建技术研究与应用 ——以苏北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
        1.1.2 休闲创意农业园建设热潮
        1.1.3 休闲创意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1.2 相关概念及理论
        1.2.1 花海景观相关理论
        1.2.2 产业集群相关理论
        1.2.3 产业集群视角下的花海景观
    1.3 国内外休闲创意农业园花海景观研究进展
        1.3.1 国外休闲创意农业园花海景观概述
        1.3.2 国内休闲创意农业园花海景观概述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江苏苏北地区休闲创意农业园花海景观建设概况
    2.1 苏北地区概况
        2.1.1 地理环境概况
        2.1.2 自然资源概况
        2.1.3 社会人文概况
        2.1.4 区域经济概况
    2.2 苏北地区休闲创意农业与花海景观概况
        2.2.1 苏北地区休闲创意农业发展概况
        2.2.2 苏北地区花海景观发展概况
第三章 江苏苏北地区休闲创意农业园花海景观调研与分析
    3.1 调研内容
        3.1.1 调研对象选择依据
        3.1.2 主要调研内容
    3.2 分析内容
        3.2.1 花海景观植物造景特色性分析
        3.2.2 花海景观艺术性分析
        3.2.3 花海景观价值性分析
    3.3 调研结果
        3.3.1 调研样地基本概述
        3.3.2 研究样地调研结果总结
    3.4 调研分析
        3.4.1 花海景观植物造景特色性分析
        3.4.2 花海景观艺术性分析
        3.4.3 花海景观价值性分析
第四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苏北地区休闲创意农业园花海景观综合评价
    4.1 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
    4.2 评价对象
    4.3 苏北地区休闲创意农业花海景观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4.3.1 花海景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4.3.2 判断矩阵的构建
        4.3.3 权重确定与一致性检验
        4.3.4 判断矩阵与权重结果排序
    4.4 苏北地区休闲创意农业花海景观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第五章 产业集群视角下的花海景观构建方法与产业模式推荐
    5.1 花海景观构建
        5.1.1 花海景观构建目标与原则
        5.1.2 花卉选择策略
        5.1.3 花海景观规划设计
        5.1.4 花海景观养护管理
    5.2 花海产业模式推荐
        5.2.1 产业发展鼓励跨界融合
        5.2.2 产品开发丰富体验层次
        5.2.3 产学研深入强调科技含量
        5.2.4 产业品牌推广注重文化主题宣传
第六章 产业集群视角下的淮安市白马湖菊花生态园花海景观优化
    6.1 项目基本概况
        6.1.1 上位规划
        6.1.2 现状分析
        6.1.3 项目SWOT分析
    6.2 规划定位
        6.2.1 项目定位
        6.2.2 景观主题定位
        6.2.3 产业提升规划
    6.3 花海景观构建
        6.3.1 功能分区
        6.3.2 花海景观总平面
        6.3.3 花海景观种植设计
        6.3.4 景观小品设计
        6.3.5 景观节点设计
        6.3.6 花文化产品设计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专家打分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项目

(10)基于MapWinGIS的云台山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外研究和发展现状
    1.3 国内研究和发展现状
    1.4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技术介绍
    1.5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 研究内容、方法和组织结构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方法
        1.7.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系统开发环境与研究区概况
    2.1 相关开发技术介绍
        2.1.1 .NET Framework和Visual Studio开发环境
        2.1.2 C#语言和ADO.NET
        2.1.3 插件式应用程序框架技术
        2.1.4 开源PostgreSQL/PostGIS数据库技术
        2.1.5 开源MapWinGIS开发技术
    2.2 系统实现技术的选择
        2.2.1 开发平台的选择
        2.2.2 数据库的选择
    2.3 研究区概况
        2.3.1 气候状况
        2.3.2 地质与土壤
        2.3.3 植被状况
        2.3.4 旅游资源
        2.3.5 森林资源状况
第三章 系统总体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3.1.1 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现状分析
        3.1.2 系统需求情况
    3.2 系统开发技术依据
    3.3 总体结构设计
    3.4 功能模块设计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关键技术分析
    4.1 数据库设计
        4.1.1 数据类型
        4.1.2 小班数据及坐标信息表设计
        4.1.3 样地调查记录表设计
    4.2 系统插件框架设计
        4.2.1 通信契约设计
        4.2.2 插件引擎设计
        4.2.3 宿主程序设计
    4.3 属性信息管理
        4.3.1 数据维护模块
        4.3.2 数据处理模块
        4.3.3 统计报表管理
    4.4 空间信息管理
        4.4.1 文件管理模块
        4.4.2 GIS基本功能模块
        4.4.3 图形编辑模块
        4.4.4 图幅整饰模块
        4.4.5 分析模块
        4.4.6 数据库交互模块
第五章 系统运行实例及云台山森林资源分析
    5.1 运行实例
        5.1.1 属性信息管理
        5.1.2 空间信息管理
    5.2 森林资源统计分析
        5.2.1 云台山森林生物量、生产力分析
        5.2.2 森林资源地类分析
        5.2.3 优势树种分析
        5.2.4 森林龄组结构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系统的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Abstract

四、连云港市经济林的现状与发展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秦皇岛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 王英蓉.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2]连云港市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几点思考[J]. 张正球,孙潇潇,胡曙鋆.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21(02)
  • [3]水电站工程生态完整性评价研究 ——以某抽水蓄能电站工程为例[D]. 刘志爽.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4]连云港市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问题研究[D]. 丁宁宁.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5]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森林资源分析及经营建议[D]. 王雅倩.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6]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台格斗村退化土地整治技术研究[D]. 李晓琴.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8)
  • [7]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及差异化管控研究[D]. 张红伟.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8]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D]. 亓军红.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9]产业集群视角下休闲创意农业园花海景观构建技术研究与应用 ——以苏北地区为例[D]. 潘自然.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10]基于MapWinGIS的云台山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建[D]. 代劲松.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连云港市经济林现状及发展思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