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外压实机械产品对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春生[1](2020)在《振动压实沥青路面压实度实时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交通道路建设的发展,公路营运时间延长,交通量日益繁重,汽车荷载也越来越大,公路建设的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压实度作为衡量沥青路面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压实不好会造成多种路面病害,使路面达不到使用寿命年限。而传统压实度检测方法具有滞后性和随机性,不能够及时对路面压实度进行全面检测,因此采取行之有效的压实度实时检测新方法是提高路面施工质量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实现沥青路面压实度实时检测,本文以云南省交通科技项目(2017(A)15)为依托,从振动压实作用机理、压实度影响因素、“振动压路机-沥青路面”系统模型、振动加速度与压实度关系以及压实度实时检测系统的开发等几个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并在云南省文山市广那高速公路施工现场进行了试验,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对振动压路机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依据沥青混合料的流变特性,分析了混合料弹塑性变形特性,得出了混合料在碾压施工时受力变形最大部位位于振动轮底部,距离振动轮距离越远,受到的振动冲击力就越小;同时分析了压实机械、材料性质、压实工艺等因素对压实度的影响。(2)基于振动压实机理和牛顿第二定律,简化了振动压实系统,建立了“振动压路机-沥青路面”系统二自由度的数学模型;对系统模型进行了数学求解,得到了振动加速度与路面刚度的关系表达式;同时由Matlab仿真分析结果可知,路面压实度与振动加速度具有正相关性。(3)选用了DH5902动态采集系统,确定了加速度传感器的型号及安装位置,进行了振动加速度的采集;通过对采集到的振动加速度信号处理,确定了每个振动周期的实测最大值作为有效值,并以20个振动周期即0.4s输出一个有效值为原则;基于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仿真结果和实测结果对比,确定了“振动压路机-沥青路面”系统模型的合理性;结合实测压实度值,得到了中、下面层压实度与振动加速度有效值关系。(4)基于Lab VIEW软件,结合GPS全球定位技术和5G无线传输技术,搭建了具有碾压轨迹定位、数据无线传输、压实度、振动加速度、碾压遍数、碾压时间实时显示等功能的沥青路面压实度实时检测系统。并结合试验,对传统压实度检测方法和实时检测压实度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沥青路面压实度实时检测系统具有准确性和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新的压实度检测方法解决了不能及时全面检测路面压实度的问题,克服了传统压实度检测方法的不足,搭建的压实度实时检测系统对指导路面施工具有参考价值。
陈东方[2](2020)在《机械单驱单钢轮振动压路机作业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在铺设公路过程中,单钢轮振动压路机是非常重要的压实机械之一,用于基层或者填方压实作业。压实作业时,被压实材料受到钢轮的水平推移,从而产生表面裂纹或裂缝,尤其当钢轮为非驱动轮时更为严重,从而影响压实材料的压实质量。因此,分析压实材料表面产生裂纹的机理以及压实性能,对改善或提高机械单驱振动压路机的作业性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针对某22t机械单驱单钢轮振动压路机在压实过程中材料表面容易产生裂纹和波纹的现象,基于土壤的抗剪强度理论和振动轮-土壤相互作用模型,得到了非驱动钢轮下的土壤的正应力、剪应力计算公式,理论分析影响土壤抗剪强度的主要因素。完成了级配土的抗剪强度特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水分、干密度是影响级配土的抗剪强度的两个主要因素。在相同含水率下,随着干密度的增加,级配土的抗剪强度参数黏聚力c、内摩擦角?值随之增加。相同干密度时,级配土抗剪强度参数c、?值随随着之减小。级配土试样的黏聚力c值与含水量w近似指数相关,内摩擦角?值与含水量w呈近似线性相关,而级配土的黏聚力c值和内摩擦角?值与干密度?d之间均呈线性关系。拟合的函数关系可用于计算非驱动钢轮下的土壤的正应力、剪应力。完成了该单钢轮振动压路机的振动压实试验,对压实土壤的裂纹宽度、裂纹间隔以及压实度、沉降量等进行了测量。试验结果表明,压实度随着压实遍数的增加而增大。压实十二遍后,表层平均压实度高达93.25%,20cm深度处的平均压实度为94.14%,40cm深度处的平均压实度为91.33%。累计沉降量随着压实遍数的增加而增加,相对沉降量随着压实遍数的增加而减小;土壤竖向应力幅值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同一深度处土壤竖向应力幅值随着压实遍数的增加而增大。利用正压力测试结果,对不同压实遍数时的土壤剪应力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其受到的剪应力均超过抗剪强度值。压实表面的裂缝宽度随压实遍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其原因在于随着密实度的增加,土壤的抗剪强度提高,抵抗非驱动钢轮的抗剪能力增强。
王方林[3](2020)在《重型压实设备在填石路基上的应用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填石路基作为一种公路路基类型,由于其承载力高、取材方便的特点,在我国边远地区与山区公路中广泛采用。由于填石路基填料本身粒径较大,因此常会发生路基压实程度不足的现象,这将导致路基填筑质量不佳并引发路基沉降,进而损坏路面结构层。因此,选择并使用合适的重型压路机与相应的施工工艺,来解决路基压实程度不足的问题至关重要。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基于国道京漠公路樟岭至西林吉A1标段的填石路基,应用重型压实设备进行现场压实试验,旨在得到重型压路机的相关施工工艺参数并研究压实效果变化,确定路基检测方法和指标。首先对试验段填料进行相关工程性质实验;然后进行现场压实试验,使用沉降差法获得不同填筑厚度与碾压遍数的关系,监测不同深度的土压力,得到重型压路机有效压实深度;最后对路基压实质量使用动态变形模量和地基系数法进行检测,选出适用于填石路基的检测方法并确定压实标准。根据现场压实试验结果,在不同厚度的试验段,36吨压路机相比22吨压路机压实深度提升至100cm;在同厚度的试验段,使用累计沉降量、动态变形模量(Evd)、地基系数(K30)检测后,表明36吨压路机试验段取得了更好的压实效果。总结36吨重型压路机在填石路基上的施工工艺关键为,使用28hz/2.1mm/810kN振动档位、松铺系数1.15、压实厚度100cm时碾压8遍、压实速度3km/h。经对比,动态变形模量检测方法更适合填石路基使用,检测标准为40MPa。重型压实设备应用在填石路基后,取得了较好的工程、经济、社会效益,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张鹏[4](2020)在《冲击振动压路机碾轮优化设计与仿真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路在国家基础建设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与道路建设相关的设备也已多种多样,压路机是其中重要的一种。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发展,压路机已形成一系列成熟的类型,包括静力压路机、轮胎压路机、振动压路机、振荡压路机、冲击压路机等,但是这些压实设备对于有些难以压实的材料作用并不显着,所以人们还在不断寻求提高压实效率和压实质量的方法。冲击与振动结合作用的压实原理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可,并且也设计了几种冲击振动压路机,人们讨论较多的是长安大学杨人凤教授设计的冲击振动复合压路机,其利用巧妙地机械结构将冲击与振动这两种压实原理相结合,经过试验得出了该压路机具有其他类型压路机不可比拟的优点,但是由于结构上一些设计与优化的不足,目前该类型压路机仍处在试验研究中,所以,对其进行优化设计使其更早的投入到公路建设中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长安大学杨人凤教授设计的冲击振动复合压路机为研究对象,用该压路机进行了数十次碾压试验,通过实践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确定了其结构上的不足并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对两端固定轨道采用刚性连接使冲击块两端同步下落解决了冲击块卡死的问题;采用空心驱动马达重新布置碾轮内部结构实现了轨道的密封,并对马达进行了选型;对冲击块的形状进行了优化,使其更充分利用碾轮的内部空间,提高了冲击能量;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试验确定了更适用于该类型压路机激振机构的偏心块形状,以使压路机起停振时间最少;设计了更加适用于该类型压路机的磁流变橡胶耦合减振器,可以满足该类型压路机冲击作用开启与关闭工况下的减振需求,并对磁流变(MR)减振器进行了参数确定,通过仿真完成了其优化设计。
樊晓玲[5](2019)在《常林8268T压路机造型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在世界经济形势良好的背景下,受市场需求增大和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工程建设行业迅速崛起,工程机械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压路机作为填方压实机械,在工程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的同时,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尤其是近几年,世界工程机械市场日趋成熟和稳定,行业领域内新技术新设计层出不穷,企业不仅需要通过先进技术取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也需要不断创新来改善产品形象与企业品牌形象。出于探索产品新形象和构建品牌新识别的目的,国机重工集团常林有限公司与湖南大学合作开展了对常林压路机外观和内饰造型重新设计的项目。国机重工集团常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常林”)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正朝着现代化国际化的道路前进,以追求高品质的产品为主要任务,业绩也逐年增加。与此同时,企业正在凭借一次又一次校企合作的设计尝试探索产品的新形象和品牌的新识别,同时有利于企业开拓更大的市场。此次项目团队作为项目的设计方参与其中,主要工作是针对国内市场对产品外观和内饰造型进行升级,紧随市场趋势,提升操作舒适度,并且探索产品系列的家族化特征和品牌识别,在延续和创新之间找寻平衡点。本文记录了常林8268T压路机外观及内饰造型设计项目的全过程,主要运用了文献调研、桌面调研、调查问卷、实地考察、焦点访谈小组、对比分析、意象分析等研究方法。项目开始之前通过解读项目任务书明确具体设计任务,进行项目流程分析与任务分配;通过桌面调研和文献调研对工程机械行业和压路机行业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提取国内外市场主要压路机品牌的造型特征线以及概括产品风格意象关键词,并且结合常林现有产品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调查问卷与焦点访谈小组明确企业对新产品的期待与定位;综合调研结果,探索压路机行业的造型发展趋势,归纳关键词,构建意象版,把握产品设计方向。其次,经历多次设计-提报-评审-归纳总结-优化设计的过程,对概念设计方案进行多次评审,筛选可深化的方案进行迭代设计直至完成最终设计方案。接下来,在设计团队和企业双方沟通的前提下完成数字模型设计和样机制作。最后总结项目流程,分析和反思个人方案存在的问题,概括论文主要创新点,并且就工程机械行业中企业品牌建设和产品家族化特征问题展开探讨和总结。
乔佳斌[6](2019)在《单钢轮压路机非线性动力学模型与振动轴旋向对压实效果的影响分析》文中提出全液压单钢轮振动压路机已经成为路面压实设备中最为常见的作业设备,目前国内市场的全液压单钢轮振动压路机主要分为全液压垂直振动压路机和全液压圆周振动压路机两种机型。本文以全液压圆周振动压路机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试验研究、数值仿真的方法,研究了其压实过程的动力学特性及振动轴旋转方向对压实效果的影响。首先,在土壤三轴压缩试验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采用分段线性化方法,建立了全液压单钢轮振动压路机4自由度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分析了振动压实过程振动轮和机架竖直和水平方向的速度和加速度,并对非线性模型和线性模型的分析结果间差异进行了讨论。利用某型号试验样机进行振动性能测试以及土壤压实作业试验,得到试验测试样机的振动性能参数以及压实土壤应力数据。对振动轮轴线方向振幅的一致性进行了分析。在试验基础上,借助ABAQUS软件,建立了全液压单钢轮圆周振动压路机压实过程有限元仿真模型,其仿真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一致,验证了有限元仿真模型的正确性。最后采用该仿真模型分析了被压实土壤中的应力分布及振动轴轮旋转方向对压实效果的影响规律。仿真结果表明静压工况下以及振动压实工况下振动轮正下方土壤内部应力沿深度方向呈现递减趋势,沿振动轮轴线方向均匀分布。静压工况振动轮横截面内应力近似沿竖直方向对称分布,振动工况下,振动轮与振动轴旋转方向保持相反可使更多压应力作用在已被压实区域土壤中,带来更好的压实效果。
詹洁[7](2019)在《山区高填方路堤施工质量控制与沉降预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我国西部地区逐渐开展高等级公路建设,涌现隧道、高架桥和高填方等建设。高填方路堤因其自身高度较高,填筑量较大,易出现沉降、稳定性不良等病害。以上问题如不解决,将影响路面层质量和道路的使用寿命,甚至影响行车安全。基于此,论文开展高填方路堤施工质量控制研究,分析更适合于高填方的压实方法,提出更完善的施工质量控制指标组合,建立工后沉降预测模型,完善山区高填方施工质量控制体系,对于提高高填方路堤施工质量和延长道路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以山区高填方路堤施工质量控制为切入点,以重庆某高填方路堤为例,得出了以下研究成果:(1)对比路基压实施工工艺的适用条件,以质量、工期和费用三大工程项目控制目标为基础,建立压实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对高填方路堤压实方法进行评价,选择适合于山区高填方路堤的压实方法;(2)结合强夯法施工工艺流程的特点和强夯法的加固机理,分析强夯法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利用区间层次分析法提取出关键影响因素,为强夯法施工质量控制提供依据;(3)分析路基施工质量控制指标的特点以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提出以压实度和强夯法施工工艺参数进行组合控制,结合软件模拟数值结果,提出强夯法施工质量控制标准,根据高填方路堤工程应用验证施工质量控制指标组合的有效性;(4)分析工程质量管理方法与其他领域的质量管理方法的特点,以重庆某高填方路堤工程为例,提出基于零缺陷理念的施工质量控制,强调将事前预防作为质量控制重点,以提高人的主观意识来加强施工质量控制,结合强夯法施工工艺流程,从施工前质量控制、施工过程质量、质量检测评定三个阶段制定具体的高填方施工质量控制措施,指导强夯法处理高填方路堤施工;(5)研究工后沉降预测方法,基于重庆某高填方工后沉降监测数据的特点,采用不等时距的GM(1,1)模型进行预测,以实际监测结果验证模型的预测精度,对模型进行改进,采用新陈代谢不等时距GM(1,1)模型进行预测,经过验证表明改进模型预测精度更优。
王晓飞[8](2019)在《新疆干旱荒漠地区超厚宽幅水稳砂砾基层施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新疆地区新建公路水泥稳定砂砾基层厚度、宽度逐渐增加,已达30cm40cm、整体平均宽度在10m以上。同时由于其绝大部分区域具有降水量少、蒸发强烈、日温差和年温差较大的干旱荒漠气候特点,极易导致水稳基层出现干缩、温缩裂缝病害,所以对水稳砂砾材料组成结构、基层的裂缝变形机理和超厚宽幅水稳基层不同施工工艺进行研究,总结出适宜的水稳砂砾料原材配比和施工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通过选取典型路段进行对比研究,对不同级配类型、组成配比的水泥稳定砂砾基层材料的干缩、温缩试验,强度、刚度试验以及CT扫描分析,给出了适用于新疆干旱荒漠地区的骨架密实型抗裂水稳砂砾级配范围;通过对大厚度水稳基层路用性能的影响因素、作用规律的研究,提出了改善基层力学性能的方法;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得出大激励振动一次成型厚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比标准静压基层具有更优良性能的结论;最后结合东疆干旱荒漠区某高速公路34cm水稳砂砾基层超厚宽幅一次性摊铺施工和某二级公路34cm水稳砂砾基层并机双层连铺施工实例,证明了一次性整体摊铺、振动压实工艺对超厚宽幅水稳层施工的适用性。研究表明:在干旱荒漠地区,水泥剂量、水泥强度等级的增大,将导致水泥稳定砂砾混合料干缩量和温缩量增大;混合料级配组成中粗集料含量越高、细集料越少,水稳材料的变形就越小;相同条件下,混合料干缩、温缩变形量排序为:骨架空隙型﹤骨架密实型﹤悬浮密实型。通过增强层间连续性、降低上下层压实度差异、采用大激振力振动成型工艺可以有效提高超厚宽幅水稳基层力学性能和施工质量。采取整体一次性施工工艺进行厚层水稳基层施工,不但基层整体性、平整度优于分层并机连铺工艺,而且材料离析现象明显减少,且前者比后者工程进度提高50%,每公里可节约资金3.286万元,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推广价值。
李双文[9](2018)在《压土机液压系统故障监测诊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液压系统在压土机工作过程中起动力传动的作用,但是由于其结构复杂导致其经常出现故障,进而引发严重的后果。而如何对压土机的液压系统故障进行监控及诊断一直是非常棘手的难题。常用的液压系统故障诊断方法有:故障树分析法、数据挖掘故障诊断法、专家系统、信号处理法、机器学习内故障诊断法、多元统计分析法。对液压系统智能故障诊断算法的研究主要是对大型机械设备的性能和特点的评价以及智能决策辅助决策的研究。一些学者对不同机械及设备的液压系统故障诊断进行了一些智能的故障诊断模型,通过实验或仿真得到了良好的诊断结果,但也存在一些缺点。鉴于此,本文以压土机液压系统故障监测诊断为研究主题,首先,简要概述了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对国内外关于压土机液压系统及相关故障诊断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并介绍压土机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常见故障机理和故障监测诊断的常用方法;提出了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故障特征进行提取,然后采用改进后的主成分分析法以轴向柱塞泵为例对其进行降维处理,在通过模糊推理和模糊神经网络两种算法对故障进行模式识别,建立了基于主成分分析与模糊神经网络的压土机液压系统故障诊断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对于压土机液压系统故障诊断具有良好的容错性和鲁棒性,避免了标准神经网路容易陷入局部收敛的缺点,诊断正确率高达97%,平均正确率提高了16%,该模型可以广泛的应用于压土机液压系统故障诊断中。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10](2018)在《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文中研究表明为了促进中国筑路机械学科的发展,从土石方机械、压实机械、路面机械、桥梁机械、隧道机械及养护机械6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筑路机械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土石方机械方面综述了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技术等;压实机械方面综述了静压、轮胎、圆周振动、垂直振动、振荡压路机、冲击压路机、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等;路面机械方面综述了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稳定土拌和设备等;桥梁机械方面综述了架桥机、移动模架造桥机等;隧道机械方面综述了喷锚机械、盾构机等;养护机械方面综述了清扫设备、除冰融雪设备、检测设备、铣刨机、再生设备、封层车、水泥路面修补设备、喷锚机械等。该综述可为筑路机械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二、国内外压实机械产品对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内外压实机械产品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振动压实沥青路面压实度实时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压实度检测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检测系统中的定位和无线网络传输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振动压实作用机理及路面压实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
2.1 压实作用机理 |
2.1.1 振动压实作用机理 |
2.1.2 滚压理论 |
2.2 沥青混合料变形特性 |
2.2.1 沥青混合料的流变特性 |
2.2.2 沥青混合料的变形过程 |
2.3 沥青路面压实效果主要影响因素 |
2.3.1 常见路面病害 |
2.3.2 压实机械的影响 |
2.3.3 沥青混合料的影响 |
2.3.4 压实工艺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沥青路面振动压实模型建立与仿真分析研究 |
3.1 振动压路机压实系统模型 |
3.1.1 “振动压路机-沥青路面”系统模型的建立 |
3.1.2 振动轮系统等效刚度和阻尼 |
3.2 “振动压路机-沥青路面”系统模型的数学求解 |
3.3 建模仿真结果分析 |
3.3.1 MATLAB简介 |
3.3.2 仿真参数的选取 |
3.3.3 基于MATLAB的仿真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振动加速度信号的采集和数据处理 |
4.1 振动加速度信号的采集 |
4.1.1 振动加速度信号动态数据采集系统 |
4.1.2 振动加速度传感器的选型和安装位置的确定 |
4.1.3 振动压路机工作参数和沥青混凝土级配组成 |
4.1.4 采样频率的选取 |
4.1.5 采集方法 |
4.2 振动加速度信号的数据处理 |
4.2.1 滤波器选取 |
4.2.2 信号频谱分析及滤波器参数设置 |
4.2.3 滤波前后振动信号对比分析 |
4.3 沥青路面压实度与振动加速度关系式的建立 |
4.3.1 振动加速度有效值的确定 |
4.3.2 采样频率对振动加速度信号精度的影响分析 |
4.3.3 计算周期的确定 |
4.3.4 仿真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对比分析 |
4.3.5 沥青路面压实度与振动加速度有效值关系式的确定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振动压实沥青路面压实度实时检测系统研究 |
5.1 虚拟仪器平台Lab VIEW简介 |
5.1.1 虚拟仪器基本结构 |
5.1.2 图形化编程语言和Lab VIEW编程环境 |
5.2 检测系统中的定位技术 |
5.2.1 GPS基本原理 |
5.2.2 GPS系统定位方法 |
5.2.3 常用坐标系及投影方式 |
5.2.4 GPS采集硬件的选取 |
5.2.5 实时检测系统的坐标转换 |
5.3 检测系统中的无线传输技术 |
5.3.1 5G无线通讯系统的关键技术 |
5.3.2 无线网卡的接入 |
5.3.3 远程监控功能的实现方式 |
5.4 振动压实沥青路面压实度实时检测系统的搭建 |
5.4.1 软件与硬件的连接 |
5.4.2 Lab VIEW调用外部程序接口设计 |
5.4.3 GPS定位信息板块设计 |
5.4.4 振动加速度信号处理与显示模块设计 |
5.4.5 振动加速度转换沥青路面压实度的程序设计 |
5.4.6 实时检测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5.5 工程实例分析 |
5.5.1 试验过程 |
5.5.2 沥青路面压实度实时检测及检测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2)机械单驱单钢轮振动压路机作业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振动压路机的技术现状 |
1.2.1 国外振动压路机的发展 |
1.2.2 国内振动压路机的发展 |
1.2.3 压路机动力学模型研究概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压实路面产生裂纹的分析 |
2.1 钢轮与土壤的相互作用 |
2.2 压实材料的应力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级配土的抗剪强度试验研究 |
3.1 级配土的抗剪强度 |
3.2 级配土的直剪试验 |
3.2.1 级配土的击实特性 |
3.2.2 直剪试验方案 |
3.2.3 直剪试验数据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试验样机压实试验研究 |
4.1 样机的压实试验 |
4.1.1 样机的基本参数 |
4.1.2 试验内容 |
4.2 试验结果分析 |
4.2.1 表面裂缝测试与分析 |
4.2.2 压实度测量结果分析 |
4.2.3 沉降量测量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土壤竖向应力试验研究 |
5.1 试验内容 |
5.2 竖向应力测试结果分析 |
5.3 表层剪应力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重型压实设备在填石路基上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填石路基的压实理论基础及设备选用 |
2.1 填石路基压实过程 |
2.1.1 填石路基压实机理 |
2.1.2 填石路基压实方式 |
2.2 重型压实设备选用 |
2.2.1 压实设备选用原则 |
2.2.2 重型压实设备对比及选用 |
2.2.3 SSR360C-6型36吨单钢轮双驱动压路机 |
2.3 本章小结 |
3 试验路填料工程性质研究 |
3.1 工程概况 |
3.2 填石料的工程特性 |
3.2.1 填石料的粒径特性 |
3.2.2 填石料的破碎性 |
3.2.3 填石料的力学性质 |
3.3 本章小结 |
4 重型压实设备填石路基现场压实实验 |
4.1 现场碾压试验方案 |
4.1.1 填石路基试验压实厚度选择 |
4.1.2 填石路基现场压实实验方案 |
4.2 压实质量检测方案 |
4.3 现场压实试验结果及分析 |
4.3.1 填筑厚度60cm现场压实试验结果 |
4.3.2 填筑厚度80cm的现场压实试验结果 |
4.3.3 填筑厚度150cm的现场压实试验结果 |
4.3.4 填石路基现场压实试验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节 |
5 重型压实设备填石路基应用效果分析 |
5.1 填石路基填筑质量检测方法选用 |
5.2 填石路基动态变形模量(E_vd)检测 |
5.2.1 动态变形模量(E_(vd))检测方法 |
5.2.2 动态变形模量(E_(vd))计算方法 |
5.2.3 动态变形模量( E_(vd))检测结果 |
5.3 填石路基地基系数(K_(30))检测 |
5.3.1 地基系数(K_(30))检测方法 |
5.3.2 地基系数(K_(30))计算方法 |
5.3.3 地基系数(K_(30))检测结果 |
5.4 填石路基强度检测结果对比分析 |
5.5 重型压实设备在填石路基上施工工艺优化 |
5.5.1 填石路基填料摊铺工艺 |
5.5.2 填石路基整平工艺 |
5.5.3 填石路基碾压工艺 |
5.6 重型压实设备应用填石路基效益分析 |
5.6.1 社会效益分析 |
5.6.2 经济效益分析 |
5.6.3 工程效益分析 |
5.7 本章小节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冲击振动压路机碾轮优化设计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压实方法与设备 |
1.2.1 压实的基本方法 |
1.2.2 强化压实过程的方法 |
1.2.3 冲击振动复合压实技术 |
1.3 国内外压实设备的研究与发展 |
1.3.1 压实设备与技术的发展 |
1.3.2 压路机关键系统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特殊轨道冲击振动压路机冲击与密封结构的优化设计 |
2.1 特殊轨道冲击振动压路机工作原理 |
2.2 碾轮的密封设计 |
2.3 冲击机构的优化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偏心块的优化设计与仿真研究 |
3.1 虚拟样机技术与ANSYS软件 |
3.1.1 虚拟样机技术 |
3.1.2 ANSYS软件 |
3.2 偏心块的优化设计与仿真研究 |
3.2.1 偏心块的形状优化 |
3.2.2 偏心块的静力学仿真分析 |
3.2.3 偏心块的模态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变阻尼减振器的结构设计及仿真分析 |
4.1 新型变阻尼减振器 |
4.2 磁流变橡胶耦合减振器的结构设计 |
4.2.1 设计思路 |
4.2.2 整体结构设计 |
4.2.3 减振器参数计算 |
4.3 磁路仿真分析 |
4.4 新型变阻尼减振器与橡胶减振器的优缺点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常林8268T压路机造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项目背景 |
1.1 引言 |
1.2 课题来源 |
1.3 论文框架和基本方法 |
1.4 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设计要求与分析 |
2.1 项目任务要求 |
2.2 项目任务分析 |
2.3 项目流程和资源分配 |
第3章 项目调研与分析 |
3.1 工程机械产业调研 |
3.1.1 工程机械行业现状 |
3.1.2 工程机械产业发展趋势 |
3.2 国内外压路机设计现状 |
3.2.1 压路机概述 |
3.2.2 国内外压路机行业发展现状 |
3.2.3 国内外压路机品牌风格调研分析 |
3.2.4 压路机行业风格趋势分析 |
3.2.5 压路机内饰设计现状分析 |
3.3 常林品牌分析 |
3.3.1 常林品牌形象概述 |
3.3.2 常林实地考察 |
3.3.3 常林与十二大品牌压路机对比分析 |
3.3.4 常林产品识别特征提取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方案设计、评估与迭代 |
4.1 第一阶段外观方案设计与评估 |
4.1.1 外观造型意象提取及草图发散 |
4.1.2 外观草图方案内部评估 |
4.1.3 外观方案展示及说明 |
4.1.4 企业评审及反馈 |
4.2 第二阶段外观方案设计与评估 |
4.2.1 引言 |
4.2.2 初选外观方案造型特征分析与改进 |
4.2.3 产品涂装设计 |
4.2.4 企业评审反馈 |
4.3 最终外观方案迭代设计与展示 |
4.3.1 后期外观方案迭代设计 |
4.3.2 最终外观提交方案与展示说明 |
4.4 内饰方案设计、评估、迭代与展示 |
4.4.1 第一阶段内饰方案设计与评估 |
4.4.2 第二阶段内饰方案迭代设计 |
4.4.3 最终内饰提交方案与展示说明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数字模型设计与样机展示 |
5.1 概述 |
5.2 数字模型构建 |
5.3 数字模型展示 |
5.4 样机展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项目总结 |
6.1 项目流程总结 |
6.2 对个人方案的总结与反思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调查问卷 |
附录B 布展照片 |
附录C 实习证明 |
(6)单钢轮压路机非线性动力学模型与振动轴旋向对压实效果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振动压路机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建立 |
2.1 建立振动压路机非线性模型 |
2.2 Matlab仿真求解 |
2.2.1 建立Simulink仿真程序 |
2.2.2 仿真结果分析 |
2.3 非线性模型与线性模型对比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试验样机振动性能与压实作业性能测试 |
3.1 试验样机振动性能与均匀性测试 |
3.2 试验样机压实作业性能测试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振动轮土壤ABAQUS有限元模型仿真 |
4.1 ABAQUS有限元软件介绍 |
4.2 振动轮与土壤ABAQUS有限元模型建立 |
4.2.1 土壤模型建立 |
4.2.2 振动轮和机架模型建立 |
4.2.3 振动轮与土壤有限元模型单元格划分与接触定义 |
4.3 振动轮与土壤ABAQUS有限元模型的仿真与试验验证 |
4.3.1 振动轮振动参数仿真与试验验证 |
4.3.2 振动轮压实土壤应力仿真与试验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振动轴旋转方向对压实效果影响分析 |
5.1 静压状态 |
5.1.1 振动轮逆时针旋转状态土壤应力分布 |
5.1.2 振动轮顺时针旋转状态土壤应力分布 |
5.1.3 振动轮不同旋转状态土壤应力分布对比分析 |
5.2 振动轴逆时针旋转 |
5.2.1 振动轮逆时针旋转状态土壤应力分布 |
5.2.2 振动轮顺时针旋转状态土壤应力分布 |
5.2.3 振动轮不同旋转状态土壤应力分布对比分析 |
5.3 振动轴顺时针旋转 |
5.3.1 振动轮逆时针旋转状态土壤应力分布 |
5.3.2 振动轮顺时针旋转状态土壤应力分布 |
5.3.3 振动轮不同旋转状态土壤应力分布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山区高填方路堤施工质量控制与沉降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高填方压实方法 |
1.2.2 施工质量影响因素 |
1.2.3 高填方压实质量控制指标 |
1.2.4 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
1.2.5 施工质量管理方法 |
1.2.6 工后沉降预测方法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高填方压实施工工艺评价 |
2.1 路基压实原理分析 |
2.1.1 静力压实法 |
2.1.2 振动压实法 |
2.1.3 冲击压实法 |
2.1.4 强夯法 |
2.2 路基压实施工工艺评价指标 |
2.2.1 路基压实方法适宜条件 |
2.2.2 路基压实施工工艺评价指标 |
2.3 模糊综合评价法 |
2.3.1 模糊综合评判法的思想和原理 |
2.3.2 模糊综合评判法的模型和步骤 |
2.4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高填方施工工艺评价 |
2.4.1 确定评价因素和评价等级 |
2.4.2 构造评判矩阵和确定权重 |
2.4.3 进行模糊合成和做出决策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强夯法施工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3.1 强夯法加固机理 |
3.1.1 动力密实机理 |
3.1.2 动力固结机理 |
3.1.3 振动波压密理论 |
3.2 强夯法施工工艺 |
3.3 强夯法施工质量影响因素 |
3.4 基于区间层次分析法的强夯法施工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3.4.1 区间层次分析法 |
3.4.2 基于区间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模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填方施工质量控制标准研究 |
4.1 路基施工质量控制指标 |
4.1.1 含水率 |
4.1.2 压实度 |
4.1.3 孔隙率 |
4.1.4 固体体积率 |
4.1.5 承载比 |
4.1.6 路基回弹模量 |
4.2 强夯处理路基施工工艺质量控制指标 |
4.2.1 夯点布置和间距 |
4.2.2 间隔时间 |
4.2.3 夯击能 |
4.2.4 安全距离 |
4.2.5 有效加固深度 |
4.2.6 夯击数 |
4.2.7 贯入度 |
4.3 强夯施工质量控制标准研究 |
4.3.1 夯击次数 |
4.3.2 夯点间距 |
4.3.3 有效加固深度 |
4.3.4 贯入度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填方施工质量控制体系及工程应用 |
5.1 高填方施工质量管理方法研究 |
5.1.1 传统工程质量管理方法 |
5.1.2 基于六西格玛的质量管理 |
5.1.3 基于零缺陷理念的质量管理 |
5.2 基于零缺陷理念的三阶段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
5.2.1 施工前质量控制 |
5.2.2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
5.2.3 质量检测评定 |
5.3 工程应用 |
5.3.1 工程概况 |
5.3.2 施工内容和目标 |
5.3.3 施工总体布置 |
5.3.4 施工方案 |
5.3.5 施工过程及质量控制 |
5.3.6 质量控制效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高填方工后沉降预测研究 |
6.1 不等时距GM(1,1)预测模型 |
6.2 新陈代谢不等时距GM(1,1)预测模型 |
6.3 高填方沉降监测 |
6.4 实例验证 |
6.4.1 不等时距GM(1,1)模型应用 |
6.4.2 新陈代谢不等时距GM(1,1)预测模型应用 |
6.4.3 模型精度检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8)新疆干旱荒漠地区超厚宽幅水稳砂砾基层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新疆地区水稳砂砾基层变形特性分析 |
2.1 新疆地区水稳砂砾基层干缩、温缩情况分析 |
2.1.1 新疆气候特点说明 |
2.1.2 干缩 |
2.1.3 温缩 |
2.2 集料特性对水稳砂砾基层变形影响分析 |
2.2.1 研究路段筛选 |
2.2.2 集料技术指标及特性分析 |
2.3 水泥品种和剂量对水稳砂砾基层变形的影响分析 |
2.4 材料配合比对水稳砂砾基层混合料变形的影响分析 |
2.4.1 混合料结构类型分析 |
2.4.2 结构类型划分依据 |
2.4.3 不同结构类型混合料的干缩、温缩规律 |
2.4.4 水泥与集料的比例对混合料干缩、温缩的影响分析 |
2.4.5 水泥与集料的比例对水稳砂砾基层强度的影响分析 |
2.5 成型方式对水稳砂砾混合料变形的影响分析 |
2.6 不同结构类型水稳砂砾混合料的强度、刚度试验分析 |
2.7 不同结构类型水稳砂砾混合料的空隙率分析 |
2.8 抗裂型水稳砂砾基层配合比的提出 |
2.9 试验路铺筑验证 |
2.10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疆地区超厚水稳砂砾基层路用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
3.1 层间状态对超厚水稳砂砾基层路用性能的影响 |
3.2 压实度对超厚水稳砂砾基层路用性能的影响 |
3.3 成型方式对超厚水稳砂砾基层路用性能的影响 |
3.4 大激振力作用下超厚水稳砂砾基层的整体压实性能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疆地区超厚宽幅水稳砂砾基层施工技术对比研究 |
4.1 分层连续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
4.2 整体一次性施工技术概述 |
4.2.1 全厚全幅施工机械简介 |
4.2.2 整体一次性施工关键技术分析 |
4.3 分层连续施工技术在新疆S328 线的应用 |
4.4 整体一次性施工技术在G30 吐鲁番-小草湖段公路建设项目上的应用 |
4.5 两种施工方法的对比分析 |
4.5.1 工程质量对比分析 |
4.5.2 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压土机液压系统故障监测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压土机液压系统故障机理与诊断 |
2.1 压土机的用途和分类 |
2.1.1 压土机的用途 |
2.1.2 压土机的分类 |
2.2 压土机的工作原理和液压系统的结构 |
2.2.1 工作原理 |
2.2.2 液压系统的结构 |
2.3 压土机不同液压系统的故障类型 |
2.3.1 行走液压系统故障 |
2.3.2 振动液压系统故障 |
2.3.3 转向液压系统故障 |
2.4 压土机液压系统故障监测诊断的一般步骤 |
2.4.1 状态监测 |
2.4.2 信号采集 |
2.4.3 信号预处理 |
2.4.4 故障特征提取 |
2.4.5 故障模式识别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压土机液压系统故障监测诊断关键技术 |
3.1 液压系统故障监测诊断的主要方法 |
3.2 模糊逻辑理论 |
3.3 故障特征提取技术——主元分析法 |
3.3.1 主元分析法的原理 |
3.3.2 主元分析法的算法 |
3.3.3 模型的改进 |
3.4 故障模式识别技术——人工神经网络 |
3.4.1 人工神经网络的工作原理 |
3.4.2 人工神经网络的结构与特性 |
3.4.3 神经元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压土机液压系统故障监测诊断研究 |
4.1 故障监测诊断方案选择 |
4.2 故障特征的改进主成分分析 |
4.3 模糊神经网络故障诊断的运用 |
4.4 仿真分析 |
4.4.1 故障模糊处理 |
4.4.2 故障模糊推理诊断 |
4.4.3 故障诊断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
0引言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
1 土石方机械 |
1.1 推土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肖茹硕士生, 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统稿) |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1 国外研究现状 |
1.1.1. 2 中国研究现状 |
1.1.2 研究的热点问题 |
1.1.3 存在的问题 |
1.1.4 研究发展趋势 |
1.2 挖掘机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团队、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提供初稿;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统稿) |
1.2.1 挖掘机节能技术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刘昌盛博士、郝鹏博士, 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 中南大学胡鹏博士生、林贵堃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1. 1 传统挖掘机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
1.2.1. 2 新能源技术 |
1.2.1. 3 混合动力技术 |
1.2.2 挖掘机智能化与信息化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胡鹏、周烜亦博士生、李志勇、范诗萌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2. 1 挖掘机辅助作业技术 |
1.2.2. 2 挖掘机故障诊断技术 |
1.2.2. 3 挖掘机智能施工技术 |
1.2.2. 4 挖掘机远程监控技术 |
1.2.2. 5 问题与展望 |
1.2.3 挖掘机轻量化与可靠性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王德军副总工艺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3. 1 挖掘机轻量化研究 |
1.2.3. 2 挖掘机疲劳可靠性研究 |
1.2.3.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1.2.4 挖掘机振动与噪声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4. 1 挖掘机振动噪声分类与产生机理 |
1.2.4. 2 挖掘机振动噪声信号识别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4. 3 挖掘机减振降噪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4. 4 挖掘机振动噪声存在问题与展望 |
1.3 装载机 (吉林大学秦四成教授, 博士生遇超、许堂虹提供初稿) |
1.3.1 装载机冷却系统散热技术研究 |
1.3.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2 研究发展趋势 |
1.3.2 鱼和熊掌兼得的HVT |
1.3.2. 1 技术原理及结构特点 |
1.3.2. 2 技术优点 |
1.3.2. 3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4 中国研究现状 |
1.3.2. 5 发展趋势 |
1.3.2. 6 展望 |
1.4 平地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赵睿英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1.4.1 平地机销售情况与核心技术构架 |
1.4.2 国外平地机研究现状 |
1.4.2. 1 高效的动力传动技术 |
1.4.2. 2 变功率节能技术 |
1.4.2. 3 先进的工作装置电液控制技术 |
1.4.2. 4 操作方式与操作环境的人性化 |
1.4.2. 5 转盘回转驱动装置过载保护技术 |
1.4.2. 6 控制系统与作业过程智能化 |
1.4.2. 7 其他技术 |
1.4.3 中国平地机研究现状 |
1.4.4 存在问题 |
1.4.5 展望 |
2压实机械 |
2.1 静压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2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2.2 轮胎压路机 (黑龙江工程学院王强副教授提供初稿) |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2 热点研究方向 |
2.2.3 存在的问题 |
2.2.4 研究发展趋势 |
2.3 圆周振动技术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1 双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
2.3.1. 2 单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
2.3.2 热点问题 |
2.3.3 存在问题 |
2.3.4 发展趋势 |
2.4 垂直振动压路机 (合肥永安绿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宋皓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
2.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4.2 存在的问题 |
2.4.3 热点研究方向 |
2.4.4 研究发展趋势 |
2.5 振动压路机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杂志社万汉驰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5.1. 1 国外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
2.5.1. 2 中国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
2.5.1. 3 特种振动压实技术与产品的发展 |
2.5.2 热点研究方向 |
2.5.2. 1 控制技术 |
2.5.2. 2 人机工程与环保技术 |
2.5.2. 3 特殊工作装置 |
2.5.2. 4 振动力调节技术 |
2.5.2. 4. 1 与振动频率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4. 2 与振幅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4. 3 与振动力方向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5 激振机构优化设计 |
2.5.2. 5. 1 无冲击激振器 |
2.5.2. 5. 2 大偏心矩活动偏心块设计 |
2.5.2. 5. 3 偏心块形状优化 |
2.5.3 存在问题 |
2.5.3. 1 关于名义振幅的概念 |
2.5.3. 2 关于振动参数的设计与标注问题 |
2.5.3. 3 振幅均匀性技术 |
2.5.3. 4 起、停振特性优化技术 |
2.5.4 研究发展方向 |
2.6 冲击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6.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6.2 研究热点 |
2.6.3 主要问题 |
2.6.4 发展趋势 |
2.7 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 (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 长安大学刘洪海教授、贾洁博士生, 国机重工 (洛阳) 建筑机械有限公司韩长太副总经理提供初稿;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统稿) |
2.7.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7.2 热点研究方向 |
2.7.3 存在的问题 |
2.7.4 研究发展趋势 |
3路面机械 |
3.1 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谢立扬高级工程师、张晨光博士生、赵利军副教授提供初稿) |
3.1.1 国内外能耗研究现状 |
3.1.1. 1 烘干筒 |
3.1.1. 2 搅拌缸 |
3.1.1. 3 沥青混合料生产工艺与管理 |
3.1.2 国内外环保研究现状 |
3.1.2. 1 环保的宏观管理 |
3.1.2. 2 沥青烟 |
3.1.2. 3 排放因子 |
3.1.3 存在的问题 |
3.1.4 未来研究趋势 |
3.2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周小浩硕士生提供初稿) |
3.2.1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近几年销售情况 |
3.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2.2. 1 国外沥青混凝土摊铺机发展现状 |
3.2.2. 2 中国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的发展现状 |
3.2.2. 3 国内外行驶驱动控制技术 |
3.2.2. 4 国内外智能化技术 |
3.2.2. 5 国内外自动找平技术 |
3.2.2. 6 振捣系统的研究 |
3.2.2. 7 国内外熨平板的研究 |
3.2.2. 8 国内外其他技术的研究 |
3.2.3 存在的问题 |
3.2.4 研究的热点方向 |
3.2.5 发展趋势与展望 |
3.3 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冯忠绪教授、赵凯音博士生提供初稿;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统稿) |
3.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3.1. 1 搅拌机 |
3.3.1. 2 振动搅拌技术 |
3.3.1. 3 搅拌工艺 |
3.3.1. 4 搅拌过程监控技术 |
3.3.2 存在问题 |
3.3.3 总结与展望 |
3.4 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
3.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4.1. 1 作业机理 |
3.4.1. 2 设计计算 |
3.4.1. 3 控制系统 |
3.4.1. 4 施工技术 |
3.4.2 热点研究方向 |
3.4.3 存在的问题 |
3.4.4 研究发展趋势[466] |
3.5 稳定土厂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李雅洁研究生提供初稿) |
3.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5.1. 1 连续式搅拌机与搅拌工艺 |
3.5.1. 2 振动搅拌技术 |
3.5.2 存在问题 |
3.5.3 总结与展望 |
4桥梁机械 |
4.1 架桥机 (石家庄铁道大学邢海军教授提供初稿) |
4.1.1 公路架桥机的分类及结构组成 |
4.1.2 架桥机主要生产厂家及其典型产品 |
4.1.2. 1 郑州大方桥梁机械有限公司 |
4.1.2. 2 邯郸中铁桥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4.1.2. 3 郑州市华中建机有限公司 |
4.1.2. 4 徐州徐工铁路装备有限公司 |
4.1.3 大吨位公路架桥机 |
4.1.3. 1 LGB1600型导梁式架桥机 |
4.1.3. 2 TLJ1700步履式架桥机 |
4.1.3. 3 架桥机的规范与标准 |
4.1.4 发展趋势 |
4.1.4. 1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
4.1.4. 2 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的应用 |
4.1.4. 3 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 |
4.2 移动模架造桥机 (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陈一馨讲师, 山东恒堃机械有限公司秘嘉川工程师、王龙奉工程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统稿) |
4.2.1 移动模架造桥机简介 |
4.2.1. 1 移动模架造桥机的分类及特点 |
4.2.1. 2 移动模架主要构造及其功能 |
4.2.1. 3 移动模架系统的施工原理与工艺流程 |
4.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4.2.2. 1 国外研究状况 |
4.2.2. 2 国内研究状况 |
4.2.3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及存在的问题 |
4.2.3. 1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 |
4.2.3. 2 中国移动模架存在的问题 |
4.2.4 研究发展的趋势 |
5隧道机械 |
5.1 喷锚机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谷立臣教授、孙昱博士生提供初稿) |
5.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1.1. 1 混凝土喷射机 |
5.1.1. 2 锚杆钻机 |
5.1.2 存在的问题 |
5.1.3 热点及研究发展方向 |
5.2 盾构机 (中南大学易念恩实验师, 长安大学叶飞教授, 中南大学王树英副教授、夏毅敏教授提供初稿) |
5.2.1 盾构机类型 |
5.2.1.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1. 2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热点 |
5.2.1. 3 研究发展趋势 |
5.2.2 盾构刀盘 |
5.2.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2.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2. 3 存在的问题 |
5.2.2.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3 盾构刀具 |
5.2.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3.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3. 3 存在的问题 |
5.2.3.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4 盾构出渣系统 |
5.2.4. 1 螺旋输送机 |
5.2.4. 2 泥浆输送管路 |
5.2.5 盾构渣土改良系统 |
5.2.5.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5. 2 存在问题与研究热点 |
5.2.5. 3 研究发展趋势 |
5.2.6 壁后注浆系统 |
5.2.6.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6. 2 研究热点方向 |
5.2.6. 3 存在的问题 |
5.2.6.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7 盾构检测系统 |
5.2.7.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7.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7. 3 存在的问题 |
5.2.7.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8 盾构推进系统 |
5.2.8.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8.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8. 3 存在的问题 |
5.2.8.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9 盾构驱动系统 |
5.2.9.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9.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9. 3 存在的问题 |
5.2.9. 4 研究发展趋势 |
6养护机械 |
6.1 清扫设备 (长安大学宋永刚教授提供初稿) |
6.1.1 国外研究现状 |
6.1.2 热点研究方向 |
6.1.2. 1 单发动机清扫车 |
6.1.2. 2 纯电动清扫车 |
6.1.2. 3 改善人机界面向智能化过渡 |
6.1.3 存在的问题 |
6.1.3. 1 整车能源效率偏低 |
6.1.3. 2 作业效率低 |
6.1.3. 3 除尘效率低 |
6.1.3. 4 静音水平低 |
6.1.4 研究发展趋势 |
6.1.4. 1 节能环保 |
6.1.4. 2 提高作业性能及效率 |
6.1.4. 3 提高自动化程度及路况适应性 |
6.2 除冰融雪设备 (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统稿) |
6.2.1 国内外除冰融雪设备研究现状 |
6.2.1. 1 融雪剂撒布机 |
6.2.1. 2 热力法除冰融雪机械 |
6.2.1. 3 机械法除冰融雪机械 |
6.2.1. 4 国外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
6.2.1. 5 中国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
6.2.2 中国除冰融雪机械存在的问题 |
6.2.3 除冰融雪机械发展趋势 |
6.3 检测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张军讲师提供初稿) |
6.3.1 路面表面性能检测设备 |
6.3.1. 1 国外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
6.3.1. 2 中国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
6.3.2 路面内部品质的检测设备 |
6.3.2. 1 新建路面质量评价设备 |
6.3.2. 2 砼路面隐性病害检测设备 |
6.3.2. 3 沥青路面隐性缺陷的检测设备 |
6.3.3 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
6.4 铣刨机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
6.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4.1. 1 铣削转子动力学研究 |
6.4.1. 2 铣削转子刀具排列优化及刀具可靠性研究 |
6.4.1. 3 铣刨机整机参数匹配研究 |
6.4.1. 4 铣刨机转子驱动系统研究 |
6.4.1. 5 铣刨机行走驱动系统研究 |
6.4.1. 6 铣刨机控制系统研究 |
6.4.1. 7 铣刨机路面工程应用研究 |
6.4.2 热点研究方向 |
6.4.3 存在的问题 |
6.4.4 研究发展趋势 |
6.4.4. 1 整机技术 |
6.4.4. 2 动力技术 |
6.4.4. 3 传动技术 |
6.4.4. 4 控制与信息技术 |
6.4.4. 5 智能化技术 |
6.4.4. 6 环保技术 |
6.4.4. 7 人机工程技术 |
6.5 再生设备 (长安大学顾海荣、马登成副教授提供初稿;顾海荣副教授统稿) |
6.5.1 厂拌热再生设备 |
6.5.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1. 2 热点研究方向 |
6.5.1. 3 存在的问题 |
6.5.1. 4 研究发展趋势 |
6.5.2 就地热再生设备 |
6.5.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2. 2 热点研究方向 |
6.5.2. 3 存在的问题 |
6.5.2. 4 研究发展趋势 |
6.5.3 冷再生设备 |
6.5.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3. 2 热点研究方向 |
6.6 封层车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杨光兴硕士生提供初稿) |
6.6.1 前言 |
6.6.2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2. 1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简介 |
6.6.2. 2 国外研究现状 |
6.6.2. 3 中国研究现状 |
6.6.2. 4 研究方向 |
6.6.2. 5 存在的问题 |
6.6.3 稀浆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3. 1 稀浆封层技术简介 |
6.6.3. 2 国外研究现状 |
6.6.3. 3 中国发展现状 |
6.6.3. 4 热点研究方向 |
6.6.3. 5 存在的问题 |
6.6.4 雾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4. 1 雾封层技术简介 |
6.6.4. 2 国外发展现状 |
6.6.4. 3 中国发展现状 |
6.6.4. 4 热点研究方向 |
6.6.4. 5 存在的问题 |
6.6.5 研究发展趋势 |
6.7 水泥路面修补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窦建明博士生提供初稿) |
6.7.1 技术简介 |
6.7.1. 1 施工技术 |
6.7.1. 2 施工机械 |
6.7.1. 3 共振破碎机工作原理 |
6.7.2 共振破碎机研究现状 |
6.7.2. 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
6.7.2. 2 中国研究发展现状 |
6.7.3 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
6.7.3. 1 研究热点 |
6.7.3. 2 发展趋势 |
7 结语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
四、国内外压实机械产品对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振动压实沥青路面压实度实时检测技术研究[D]. 刘春生.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2]机械单驱单钢轮振动压路机作业性能研究[D]. 陈东方. 长安大学, 2020(06)
- [3]重型压实设备在填石路基上的应用与研究[D]. 王方林.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4]冲击振动压路机碾轮优化设计与仿真研究[D]. 张鹏. 长安大学, 2020(06)
- [5]常林8268T压路机造型设计[D]. 樊晓玲. 湖南大学, 2019(07)
- [6]单钢轮压路机非线性动力学模型与振动轴旋向对压实效果的影响分析[D]. 乔佳斌. 长安大学, 2019(01)
- [7]山区高填方路堤施工质量控制与沉降预测研究[D]. 詹洁.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8]新疆干旱荒漠地区超厚宽幅水稳砂砾基层施工技术研究[D]. 王晓飞. 长安大学, 2019(01)
- [9]压土机液压系统故障监测诊断研究[D]. 李双文. 南华大学, 2018(01)
- [10]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J].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 中国公路学报,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