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司马迁《史记》对女性人物的记载(论文文献综述)
孙一江[1](2020)在《论华莱坞历史片《西楚霸王》对项羽形象的创造》文中研究表明探究古代历史人物的电影改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史记》中,司马迁以深厚的文学造诣描绘出项羽英勇悲怆的传奇形象。在艺术领域,华莱坞历史片《西楚霸王》着力刻画项羽形象上"真情真义"的特征,重构吕雉对项羽的影响事件;增改项羽与范增间的观点分歧;深化项羽与刘邦、项羽与虞姬间的关系情感,依靠人物形象间的正反相衬,彰显项羽复杂性格。影片丰富了项羽形象的艺术性,契合了当下人呼唤真情、崇尚诚信、强调个性自尊、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心态;然而把项羽矛盾性格的展现,淹没在大量人物情感纠葛之中,使得悲剧英雄的伟岸崇高感遭到一定程度的消解。
赵咏秋[2](2020)在《汉代女教所见理想女性形象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汉代基于整体社会秩序的强化,针对两性关系确立起一套完整的规范体系,这奠定了传统理想女性形象的基本特质。先秦时期散见于《诗经》《周易》等典籍的“男女有别”“男外女内”以及以阴阳乾坤比附社会人事的观念为汉代所承袭、发扬。秦代在刻石、法律以及《教女》简中都体现了对理想女性行为的规范。这些观念是汉代理想女性形象建构的基础与铺垫。汉代女教对理想女性形象有一个建构过程。主要体现在家庭、社会精英、国家权力三个层面。首先,家庭是女性最主要的活动场域,女性在家内接受礼法、文化及各种技能教育,受到家训的教诫,这些内容代表了对女性不同社会身份的培养。其次,以汉儒为代表的社会精英阶层,在文化和社会建设上有较高的话语权。梳理他们对两性秩序的论证,对理想女性的评判以及对“窈窕淑女”形象的再建构,可一窥汉儒对理想女性的期许。最后,以旌表和法律为代表的国家权力,是较为强制的力量。它们通过对理想女性的嘉奖和对非理想女性的惩处,表达了国家层面对女性社会角色的规范。然而,理想女性观念并非完全与女性生活实态趋同。“阴阳和合”、“夫妻一体”观念,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格局,以及现实生活中诸如身份等级、长幼次序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汉代女性很大程度上能够活跃于内外秩序的弹性空间中。将理论与女性实际行为相联系,方能昭示汉代性别秩序的复杂性,加深对汉代理想女性形象建构的认识。
唐密[3](2020)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女性人物弱化的教学因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两性平等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是世界人权事业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是由男性和女性共同创造的,未来也需要由男性和女性共同努力,培养学生的两性平等观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男女平等是历史教育追求的价值之一。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在树立学生男女平等观念方面承担着重要作用,因此,女性人物在高中历史课程中不可或缺。但现实情况是,高中历史课程中存在着女性人物弱化的现象,以及因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女性人物的不重视所产生的几个问题:一是教科书中女性题材的弱化,不论是现行的人民版必修教科书还是部分省份试用的《中外历史纲要》中,女性人物的笔墨都较少;二是历史课堂教学中女性角色的缺乏,从封建社会的女性教育到近代的女性教育,再到现在的历史课堂,都存在着性别偏差的问题;三是学生学习对女性人物的忽视,学生潜意识里并不认为学习历史是学习“人”的历史,更遑论女性人物,课时量的有限以及学生与教师沟通较少,导致学生对女性人物并不重视。综合以上问题,笔者深入高中课堂,通过旁听公开课、人物教学课以及个人实践经验,基于调研数据结果,提出高中历史课程女性人物教学的对策:第一,要注意吸纳关于妇女史研究的最新成果;第二,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都需强调性别平等视角;第三,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女性人物在历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为探讨上述策略在实际教学中的有效性,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尝试以女性人物为主线的历史课堂教学,其中也发现了不足之处,更进一步引发反思教学策略的可操作性。
谢婧杰[4](2020)在《《左传》与《史记》的女性观比较》文中研究表明《左传》是我国首部叙述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史记》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记史体例,其记人叙事均显示出了非常高超的艺术水平,被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两部史书中都本着史家实录精神,描写了一些女性人物,通过对两部着作中女性言行的描写、对于国家社会生活各方面影响的分析,既可以看出我国先秦至两汉之际社会思潮的变化,也可以看出不同时代的史官对女性的不同认识和态度。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对《左传》与《史记》中涉及的女性人物进行分类,按照其一生的主要事迹将她们分为远见卓识之女、深明大义之女、利欲熏心之女、市井平民之女,每一类均撷取典型的女性形象来详加分析其特点:有的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出独特的政治才能;有的在重大事件中将家国利益置于首位;有的囿于个人利益而对国家政治起到阻碍作用;等等。通过这些鲜活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时代一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从而探索出作者们塑造女性形象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第二章对《左传》与《史记》中的女性婚姻生活进行比较。封建社会的女性几乎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婚姻进行的,她们的性格特征、历史作用也几乎全部在婚姻这一平台中得以展现,所以本文第二章选取婚姻生活这一解读,对两部史书中的女性进行比较,并进一步从中探寻作者对女性的认识与态度。这一时段中女性的婚姻生活可大致分为政治联姻与自由恋爱两类,在政治联姻中,女性作为政治集团间利益联结的纽带、国家间互相交流的工具被使用,对女性自身作为人的情感需求等并无过多关注,这也致使女性不断成为政治权谋的牺牲品,同时,仍有部分女性大胆追求婚姻自由,在史书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左传》中大多表现出贵族女性对这一命运的接受,司马迁对联姻中的贵族女性则抱有深切的同情,对她们的反抗予以肯定。第三章对《左传》与《史记》中女性观进行总结并分析二者出现差异的原因,认为出现差异是由于二者时代不同,先秦时期的社会变革中周礼仍然统治着时人的思想行为,在意识领域仍是主导地位。西汉初多种思想的碰撞,天人感应、黄老学说等观念的融合使司马迁滋养出更为包容的女性观,受不同礼教宗法影响,《左传》的女性观崇尚守礼,《史记》的女性观在其基础上更开放包容。结语笔者得出的基本认识为:《左传》与《史记》秉持的女性观有相同处也有不同处,二者都对于国有功的女性功绩予以肯定,不同的是,《左传》赞颂守礼的女性形象,认为对于礼教的崇尚是维护国家利益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女性自身相比更强调国家获益。《史记》则对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女性大加赞赏,司马迁以进步于前人的思想为冲破封建礼教樊笼的女性着书立传,肯定她们追求婚姻自由与个性解放的行为。
杜娟[5](2020)在《明清徽州女性传记研究》文中提出明清时期的徽州女性是一群特殊的女性群体,她们受道德伦理的束缚,从小接受女德教育,徽州宗族也对她们的言行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她们是传统女性的典型代表。历来史书中对女性的记载较少,不过明清兴起为女性作传的风气,留存了不少女性传记史料,为揭示女性群体提供了可能。本文对徽州女性传记的研究试图从传记本身出发,分别从传记书写者、传记内容、传主三个层次去分析徽州女性传记的相关事实。关于传记书写者,亲属关系,朋友之谊,他人求传,官方旌表等情况成为其创作动因。当细究传记书写者地域与身份时,可以发现其以徽州本地文人居多,同时也包括一些与徽人交好的非徽州人,他们大多数名望甚高,身在仕途,徽人请他们为亲人作传,符合徽人爱名的心态。关于传记内容,徽州女性传记中记载了徽州女性孝事长辈,治家治生,抚育子嗣,守贞殉烈,扶贫济弱和忠勇义行等事迹,不仅展现了徽州女性日常生活状态,也注意到她们其他生活的侧面。关于传主,按其婚姻状况和事迹类型进行大体上的分类,以便对传主的特点有细致深入的了解。徽州女性传记按照文本类型分类,包括正史中的女性传记,杂传中的女性传记和散传中的女性传记,每种文本的书写方式、书写内容、书写对象、书写原因都各有不同,这是文本所表现的差异性特征。在对明清徽州女性传记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关注其内容记载上的特殊之处,徽商妇形象的刻画,徽州妇女关于守节与殉烈的选择,恶妇形象的书写三个方面都是徽州女性传记中值得关注之处。明清徽州女性传记自有其特点,不同文本的徽州女性传记在记载上呈现出差异性,因而这些文本的记载之间可以相互补充。此外徽州女性传记记载了各种徽州女性形象,反映了徽州女性形象的多样性,而这种多种女性形象之间又存在共同点。同时因徽州女性的特殊性以及徽州地区的地域特色,徽州女性传记所具有的区域独特性也是不容忽视的,节妇烈女传记数量多、徽商妇描写多、徽州地域社会对女性传记的书写产生影响,这些都是徽州女性传记的区域独特性所在。
王硕果[6](2019)在《《战国策》策士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战国策士对颠覆诈伪手段的鼓吹使得《战国策》自古便被斥为“伪书邪说”,策士群体对儒道正统意识形态的消解又给战国文化带来了新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近代学者开始更多的以知识分子的身份重新审视策士群体,以期通过历史和现实的对照深入了解战国文化。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战国策士群体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究《战国策》中策士语言、形象、思想等背后深藏的文化意蕴,以期获得对战国策士文化更全面的认识,从而实现历史和现实间的对接与思考。绪论对“策士”这一称谓进行了界定,并对策士群体的形成背景进行了论述。第一章以《战国策》中策士群体语言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机锋”和“言势”艺术进行了解构,通过研究策士“机锋”艺术的缘起和其“对抗”“评骘”两方面的表现机制来揭露策士机锋语言背后的时代文化;从“言势”这一角度出发探究策士语言风格特点,并通过探究策士富赡宏肆的审美语言对赋体文学的影响,以期从策士语言文学中获得可以借鉴的审美经验。第二章按照行为尺度和价值标准将战国策士分为“纵横之士”“文士”“义士”三大类型,通过对其形象的探究来挖掘策士身上所展露的人性弱点,同时探究身处“道统”和“政统”双重选择之下的策士的精神困境,从策士的人生选择及价值追求来挖掘策士形象背后的悲剧意蕴。第三章在前两章的研究基础上,对战国策士“制奇”“顺时”“事功”的审美思想进行探究,从而实现对战国时代精神的总体认知,通过对战国策士群体本身所具备的审美思维的探析达成对策士文化的全面认识,同时对策士以“力”达“利”的绝对功利主义价值观和权谋倾覆的压诈手段进行批判,以历史和现实的对接来引发人们对当下社会价值观的深刻思考。
朱玉纯[7](2018)在《《史记》女性人物的历史解读与文学描写》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以《史记》女性人物为中心,从历史和文学两方面对文本进行解读:对《史记》女性做分类,并从婚姻角度入手研究《史记》千年历史的女性生存状态,考察当时社会变化和特殊观念——贵族女性的联姻反映出先秦时期“父权大于夫权”的社会形态。分析《史记》女性文学特征:典型性、鲜明性、传奇性和悲剧性。形象塑造方面,司马迁以详与略相结合、立体与单一相交错的塑造方式,结合细节描写人物性格、动作表现人物心理变化,运用对比手法烘托不同女性的特质,表现作者感情倾向。《史记》在女性人物的文学描写上表现出较高的艺术造诣,也为后代提供了宝贵的艺术题材,启发了才子佳人、宫闱秘事等相关文学题材和类型,值得后人吸收和借鉴。
胡林[8](2017)在《《史记》的女性书写》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一部史传文学,《史记》在史学界和文学界都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的评价简练而准确,研究《史记》的文学性,了解司马迁的“骚情”是文学界重视的重要课题,这对于了解司马迁的理想与情感,传播《史记》的文学性价值有重大意义。论文以“女性书写”为切入点,通过统计分析《史记》中的女性形象,对文本中涉及到的女性人物做了整体性的关照,按照司马迁的情感走向,以“群分”的方式将其分为悲剧性的女性形象、有独立意识的女性形象、神话化的女性形象三类。以此为基础,从女性人物的直接叙述、文本的间接叙述等两个层面,来探讨《史记》中女性形象的艺术呈现,窥探司马迁在塑造女性人物时寄予的情感,表达的“骚情”,以及运用的文学塑造方法,以窥探其女性书写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价值。第一章女性形象的类型:从对《史记》的文本细读及统计之中,对其中涉及到的女性人物做整体性的关照,将其中涉及到的女性人物根据司马迁对其给予的情感,分为了悲剧性、独立性的女性形象两类,并对其中的典型代表做了分析。第二章女性形象的艺术呈现:根据对女性形象的总体性分析,探讨其中司马迁运用到的塑造女性形象的艺术手法,从人物的自我叙述和文本的间接叙述表里两个层面全面总结《史记》女性书写的表现方式。第三章女性书写的文学史意义:以前两章为基础,从《史记》中塑造出的女性形象和司马迁的女性观两个部分,看其对后世文学在史料价值及女性意识方面的影响。
谭梅[9](2017)在《楚系金文文学研究》文中提出楚系金文数量可观,内容种类异彩纷呈,蕴含了丰富的文学及历史文化信息。本文主要从楚系金文的内容、思想和形式出发对楚系金文的文学特征做较为系统的研究与探讨。本文主要由四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为楚系金文的内容,第一节主要将目前出土的楚系金文根据其内容特点进行分类,大致分为:“祈介祝嘏”、“祭奠父祖岁时”、“宴飨宾客”、“乐律”、“记事”、“物勒工名”、“凭证及其他”等七种类型,并论述各类铭文的特点。第二节主要论述楚系金文内容中所反映出的风俗文化,包括对铭文中出现的“寿命意识”、“子孙意识与教化之思”、“择时观念”以及“婚嫁制度”等风俗文化观念的探讨与分析。第二章为楚系金文的诗乐思想,第一节主要论述楚系金文的“祈福”、“娱神”、“乐人”、“修德”等诗乐功能,展现当时楚人的诗乐审美取向,楚国诗乐文化的发展水平以及其与周王室在诗乐文化方面的交流与影响。第二节主要论述楚系金文中诗乐思想所反映出的楚国的诗教观念,例如“声音之道与政通”、“神人以和”等,体现楚人对诗乐文化的重视与认可。第三章为楚系金文的人物审美批评,第一节道德审美批评主要是对青铜器主个人品德观念及其忠信意识进行审美批评,反映当时楚人的道德观念。第二节才略、仪容审美批评主要就楚系金文中人物的“施政能力”、“武功谋略”、“智能水平”以及“气度仪容”等几个方面展开批评,体现楚人对才能和仪容方面的审美要求。第三节则主要论述楚系金文中的人物审美批评从审美观念与意识上对楚文学创作,特别是《楚辞》所产生的影响。第四章为楚系金文的文体类型,第一节楚系金文的文体分类主要将楚系金文依据其铭文的具体内容划分为:“记事体”、“祭祀体”、“赞颂体”、“宴飨体”等几种文体类型,并论述其各自文体结构。第二节则就楚系金文各文体所表现出的如“诗文合一”等特点进行总结与论述。
冯晟[10](2018)在《林佩芬、叶广芩创作比较论》文中认为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如何从更新民族文化的时代需要出发,运用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念参与现实,面对母体文学发展过程中的文化问题,是两岸当代作家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对于作家林佩芬与叶广芩来说,出身于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贵族世家,使她们拥有相似的文化与写作起点,在知识结构上有别于同时期的大部分当代作家。受到台湾“中华文化复兴运动”的影响,林佩芬的创作特色主要表现为“整理国故”,文以载道,将史实考辨与心理剖析融合,力图做到“博考文献,言必有据”,在现代性的价值观与运作逻辑下延续中华文化道统,并全力塑造出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生命情怀。而经历过大陆政治运动的风浪,人到中年才开始写作的叶广芩,则凭借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与对社会的深入观察“融化新知”,在看似平凡俗常的生活景象中体现出对历史的深沉慨叹,并摒除了民族主义的狭隘疆界,展现出具有世界性的叙事维度。同样作为满族女性作家书写历史,她们的作品调动了家族及个人记忆,和经典的文史资料并加以创造性重构,富于士阶层的精神传统与审美品格;在有效承续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同时,亦能吸纳西方文学与文化的有益经验,对中国文脉的现代承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都提供了较好的范例,也为当下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诸多有益启示。本研究试图将作品文本及其产生的历史语境、影响状态都纳入考察范围。结合笔者的有关访谈记录,采用全人比较与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将林佩芬与叶广芩这两位作家的出身背景、人生经历、时代氛围、文学活动视作一个整体来省查关照;从而深入认识作家及其写作的全貌,阐释其精神品格与艺术境界,为身处历史转型时期的当代国人在旧与新、传统与现代之间不断进行的意义追问与寻求,拓展文学研究的视域。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探讨了构成作家经验世界的空间环境与文化资源,结合对两位作家都深具影响的“王孙画家”溥心畲的生平经历,探讨了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本位状态。第二章通过林佩芬创办历史文学研究会的“文人结社”,叶广芩将“文人雅集”拓展至民间的文化活动,总结出她们不同的性格特质与镕冶经典、优游不迫的文风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两位作家的散文创作加以具体说明。第三章则结合两位作家关于明清历史小说的创作,分析并总结了知识分子通过历史小说创作修复民族记忆,传达个人情怀与文化追求,并发掘民族之魂的创作经验。第四章总结了这两位作家“离散”身份带来的对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承袭,以及在以家族为中心的历史叙述中对士君子风骨情怀的坚守。在对中国传统文化重作诠释及拥护的立场上,林佩芬侧重于推广关怀,叶广芩则偏重慨叹深省,都体现出笃情重义的文化价值,同时也在审美范畴中承继了中国古典文化诗学的艺术至境。第五章展现了两位作家身处台湾与大陆同中有异的文化语境中,在历史演化中的叙事新质:林佩芬的《洞仙歌》中知识分子兴废继绝的使命感具有亘古不变的历史意义;叶广芩的京味系列小说、《青木川》及秦岭生态小说及日本系列小说中都传递出对传统文化失落的不安与思索,也体现出历史阐释的理性诉求与人本意识。
二、试论司马迁《史记》对女性人物的记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司马迁《史记》对女性人物的记载(论文提纲范文)
(2)汉代女教所见理想女性形象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
二、“女教”概念界定 |
三、相关研究综述 |
(一)第一阶段:20世纪90年代——21世纪 |
(二)第二阶段:21世纪以后 |
四、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一)资料来源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汉代以前的理想女性形象 |
第一节 先秦理想女性形象的建构 |
一、《诗经》中以“窈窕淑女”为代表的理想女性形象 |
二、《周易》中阴阳观念对理想女性的定位 |
第二节 秦代理想女性形象的建构 |
一、官方对理想女性行为的倡导 |
二、北大秦简《教女》所体现的理想女性形象 |
第二章 汉代女教对理想女性形象的建构过程 |
第一节 汉代家庭对女性形象的建构 |
一、汉代女性的家庭教育内容 |
二、汉代家训对女性的教诫及影响 |
第二节 汉儒对女性形象的建构 |
一、汉儒对理想性别秩序的塑造 |
二、汉儒对女性的评判标准 |
三、汉儒对“窈窕淑女”形象的再建构—以《毛诗序》、郑玄笺为基础 |
第三节 汉代国家权力对女性形象的建构 |
一、官方对女性的旌表 |
二、汉律对女性的惩戒 |
第三章 汉代理想女性形象与女性生活实态的差异 |
第一节 汉代理想女性形象与女性生活实态的差异现象 |
一、悍妻、妒妇现象 |
二、女性干政现象 |
三、私通、淫乱现象 |
四、改嫁、再嫁现象 |
第二节 理想女性形象与实际出现差异的原因探讨 |
一、性别意识中“和合”“一体”的观念 |
二、政治格局中女性行为的积极意义 |
三、社会现实中多重秩序与标准的制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高中历史课程中女性人物弱化的教学因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高中历史课程中女性人物教学的必要性 |
第一节 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倡性别平等 |
第二节 女性史料是历史课程重要内容 |
第三节 男性历史叙事离不开女性要素 |
第二章 高中历史课程中女性人物弱化现象 |
第一节 教科书中女性题材的弱化 |
第二节 女性人物教学的现状调查 |
第三节 女性人物弱化的成因分析 |
第三章 高中历史课程中女性人物弱化的应对措施 |
第一节 吸纳妇女史研究成果 |
第二节 探究教科书女性素材 |
第三节 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
第四章 女性人物教学实践分析 |
第一节 针对性教学实践 |
第二节 教学有效性分析 |
第三节 教学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4)《左传》与《史记》的女性观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3.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一章 《左传》与《史记》女性形象分类 |
1.1 远见卓识之女 |
1.2 深明大义之女 |
1.3 利欲熏心之女 |
1.4 市井平民之女 |
第二章 《左传》与《史记》婚姻生活中的女性 |
2.1 《左传》与《史记》中的政治联姻比较 |
2.1.1 利益联结的纽带 |
2.1.2 国家交流的工具 |
2.1.3 政治权谋的牺牲品 |
2.2 《左传》与《史记》中的自由恋爱比较 |
2.2.1 《左传》中的自由恋爱 |
2.2.2 《史记》中的自由恋爱 |
第三章 《左传》与《史记》女性观对比 |
3.1 《左传》与《史记》女性观差异 |
3.2 《左传》与《史记》女性观差异成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5)明清徽州女性传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
二、学术回顾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明清徽州女性传记的书写 |
一、谁在写:书写者的考察 |
二、写什么:传记内容的书写考察 |
三、写给谁:传主的考察 |
第二章 不同文本下的徽州女性传记分析 |
一、正史中的女性传记 |
二、杂传中的女性传记 |
三、散传中的女性传记 |
第三章 基于明清徽州女性传记特殊性的考察 |
一、留守持家:徽商妇形象的刻画 |
二、生死抉择:守节与殉节 |
三、隐恶扬善:恶妇形象的书写 |
第四章 明清徽州女性传记管窥 |
一、文本记载的差异性 |
二、女性形象的多样性 |
三、女性传记的区域独特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战国策》策士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现状综述 |
二、《战国策》“策士”称谓界定 |
三、策士群体的形成背景 |
第一章 策士语言的艺术解构 |
一、哲学视域下的“机锋” |
(一)“机锋”缘起 |
(二)“机锋”的表现机制 |
二、审美视域下的“言势” |
(一)富赡宏肆 |
(二)善用寓言 |
第二章 策士形象的悲剧意蕴 |
一、策士百态:策士形象的类型分析 |
(一)权谋文化下的“纵横”之士 |
(二)精英文化下的“文”士 |
(三)道义文化下的“义”士 |
二、策士何为:人生选择和价值取向 |
(一)“政统”与“道统”之辩 |
(二)“清流”与“务实”之向 |
第三章 策士文化的审美阐释 |
一、策士审美之维 |
(一)以“制奇”为美 |
(二)以“顺时”为美 |
(三)以“事功”为美 |
二、对策士病态文化的反思 |
(一)对功利人格的批判 |
(二)对倾轧行为的挞伐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史记》女性人物的历史解读与文学描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研究基础和现状 |
三、研究方法及拟解决的问题 |
四、研究思路 |
五、《史记》女性人物基本概况 |
第一章 历史解读一:《史记》女性分类 |
第一节 善良仁慈型 |
第二节 智慧贤明型 |
第三节 勇敢侠义型 |
第四节 强势刚毅型 |
第五节 阴险狡诈型 |
第六节 私心偏袒型 |
第七节 嫌贫爱富型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历史解读二:《史记》女性的婚姻形态 |
第一节 贵族妇女的婚姻与政治 |
一、政治联姻中女性的责任 |
二、统治者权谋的牺牲品 |
三、战争的牺牲品 |
第二节 女性婚姻与社会形态 |
一、“父权大于夫权”观念下的女性 |
二、敢于追求自主婚姻的女性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文学建构:《史记》女性的文学特征 |
第一节 故事的传奇性 |
第二节 人物的典型性 |
第三节 性格的鲜明性 |
第四节 精神的悲剧性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文学描写:《史记》女性的形象塑造 |
第一节 立体与单一相交错 |
一、多方面塑造人物立体形象 |
二、简练表现人物突出特点 |
第二节 细节描写人物特质 |
第三节 人物动作表现心理 |
第四节 对比烘托人物性格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史记》女性的文学影响 |
第一节 为后代文学提供创作题材 |
一、虞姬——霸王别姬 |
二、卓文君——夜奔相如 |
三、吕后——铁腕太后 |
四、骊姬——恶毒继母 |
第二节 启发相关文学主题 |
一、才子佳人主题文学 |
二、宫闱秘事主题文学 |
三、官场主题文学 |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史记》女性人物统计表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史记》的女性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史记》女性书写的界定 |
二、《史记》女性书写研究现状 |
三、选题意义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史记》女性形象分类 |
第一节 悲剧性的女性形象 |
第二节 有独立意识的女性形象 |
第二章 《史记》女性形象的艺术呈现 |
第一节 人物言行的直接表达 |
第二节 作者的独特安排 |
第三章 《史记》女性书写的文学史意义 |
第一节 《史记》女性形象的文学题材价值 |
第二节 司马迁女性观及其后世文学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楚系金文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楚系金文的内容 |
第一节 楚系金文的内容分类 |
第二节 铭文所见楚地风俗文化 |
第二章 楚系金文的诗乐思想 |
第一节 楚系金文的诗乐功能 |
第二节 楚系金文诗乐思想所见春秋楚国诗教观 |
第三章 楚系金文的人物审美批评 |
第一节 道德审美批评 |
第二节 才略仪容审美批评 |
第三节 人物审美批评对楚文学创作的影响 |
第四章 楚系金文的文体类型 |
第一节 楚系金文的文体分类 |
第二节 楚系金文的文体特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林佩芬、叶广芩创作比较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题缘起:中国传统文脉的复兴与创造 二、作家创作历程 三、作家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
地域文化与文气养成 第一节 |
故都北京: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故乡” 第二节 |
文气养成:积理练识,励志尚学的心理建构 第二章 |
文人情采与士人德性 第一节 |
林佩芬:结社与宗经 第二节 |
叶广芩:雅集与优游 第三章 |
历史小说的淑世致用 第一节 |
士君子及其文化精神 第二节 |
大历史观视野中的民族文化与融合 第三节 |
典型性格与主观概括 第四节 |
民族记忆与创作启示 第四章 |
情义中国的诗性言说 第一节 |
时代困境的精神突围 第二节 |
情义中国的诗性言说 第三节 |
抒情传统与存在观照 第四节 |
语言与意象的文化美境 第五章 |
历史文化的多棱图景 第一节 |
漂泊者的孤独与历史追问 第二节 |
平凡世俗生活的温情与超越 第三节 |
会通综合的历史真实 第四节 |
天人合一的自然生命 第五节 |
历史阐释的理性诉求与人本意识 结语 一 |
“归根复命” 二 |
创作比较 三 |
历史回声 参考文献 一、着作 二、学术论文 三、报刊文章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一、论文 二、项目 作者简介 致谢 |
四、试论司马迁《史记》对女性人物的记载(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华莱坞历史片《西楚霸王》对项羽形象的创造[J]. 孙一江. 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 2020(01)
- [2]汉代女教所见理想女性形象建构研究[D]. 赵咏秋. 兰州大学, 2020(01)
- [3]高中历史课程中女性人物弱化的教学因应研究[D]. 唐密.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4]《左传》与《史记》的女性观比较[D]. 谢婧杰. 伊犁师范大学, 2020(12)
- [5]明清徽州女性传记研究[D]. 杜娟.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战国策》策士文化研究[D]. 王硕果.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7)
- [7]《史记》女性人物的历史解读与文学描写[D]. 朱玉纯. 广西民族大学, 2018(01)
- [8]《史记》的女性书写[D]. 胡林. 北方民族大学, 2017(02)
- [9]楚系金文文学研究[D]. 谭梅.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10]林佩芬、叶广芩创作比较论[D]. 冯晟. 西北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