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限冲激响应滤波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贾伟强[1](2021)在《信道仿真仪的高精度、低资源实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5G技术的发展,涌现出大量新的业务和应用场景,比如无人驾驶、远程医疗等,与此同时,新的无线通信设备也会随之更新,而无线信道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给通信设备的测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信道仿真仪能够在实验室场景下精确地再现信道的传播特性,可以有效地解决设备的测试难题,提高研发的效率。但是现有的仿真仪器带宽有限,时延精度不能满足很多场景的低延时需求,而且5G信道模型的通道数和径数相较于之前有了很大的提升,也增加了信道仿真仪的资源消耗。因此本文围绕如何提高仿真仪的时延精度、降低仿真仪的资源消耗,开展了以下两方面的研究工作:1.高精度的分数阶时延功能的实现。为了更好的模拟新业务场景下的信道环境,信道模型要求的多径时延分辨率越来越高,而信道仿真仪的时钟带宽是有限的,就需要在有限的时钟带宽下分辨出极小的多径间隔,因此本文首先展开了对高精度的分数阶时延功能的研究。FIR滤波器有严格的线性相位特性,能够很好地实现分数阶时延功能,它有多种实现形式,不同的实现方法有各自的侧重点,本文分别使用窗函数法、最大平坦法和Farrow架构法实现了分数阶时延滤波器的设计,并对比了三种方法的优劣,给出了各种方法的适用场景。上述算法都在软件上进行了功能指标验证,并在硬件上予以实现。考虑到多通道间不能共用FIR滤波器造成的资源低效利用,本文提出一种使用多相位时钟来实现分数阶时延功能的方法,通过多个不同相位的低频时钟来对同一信号进行采样,相当于提高了时钟带宽,该方法设计简单,且时钟可以被各个通道共用,在提高仿真精度的同时降低了仿真仪的资源消耗,文本对该方法进行了分模块设计,并对各个模块的实现做了硬件仿真验证。2.信道仿真仪的资源优化处理。5G技术带来了更大的天线连接数、更多的通道数和径数,随之而来的就是资源的成倍提升,而硬件板卡的更新迭代速度远远落后于新业务场景的需求,因此就需要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由于各个通道不能共用FIR滤波器,因此,用作累乘加运算的稀少资源DSP48E1s成为该功能大规模发展的瓶颈,本文通过使用分布式算法来实现FIR滤波器,通过查找表的方式完成乘法器的功能设计,避免了稀少资源的使用。同时,随着时延量的增大,滤波器的阶数提升,分布式算法使用场景受限,对此本文提出了两种改进策略,通过分割查找表和转换查找表的方式来优化分布式算法,进一步降低了资源的消耗。本文围绕高精度、低资源的信道仿真仪展开深入研究,针对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部分技术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对于仿真仪的部分功能研发与优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许志敏,魏海峰,陆彦如[2](2021)在《基于Code Composer Studio的无限冲激响应滤波器(IIR)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论文讨论了一种用于数字信号处理中的无限冲激响应(IIR)数字滤波器。论文采用双线性变换法设计基于巴特沃斯法的IIR数字滤波器,详细说明了双线性变换法的处理过程和巴特沃斯模拟滤波器的设计过程,并以一个低通IIR数字滤波器的实现为例,应用DSP集成开发环境Code Composer Studio(CCS)软件仿真进行验证,能满足要求。
胡振原[3](2020)在《面向动态环境下的可穿戴心电监护系统》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民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在享受着较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承担着巨大的工作强度和生活压力,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持续升高,需要社会医疗逐渐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预防为主、早诊断、早治疗的模式转变。传统的、不可以移动的大型医疗护理设备,也逐渐向能满足一般人群的家用的小型便携式健康监护设备进行转变,实现可穿戴式的心电智能监护。而目前的一些便携式心电监护系统抗干扰能力较差,存在动态环境下运动伪迹噪声过大,导致心电信号基线偏移,甚至失真的问题,并且运动伪迹噪声的频率和心电信号频率重叠,使得不能通过简单的滤波电路和数字滤波算法对其进行消除。针对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套适用于家庭的面向动态环境下的可穿戴心电监护系统,在不影响使用者日常活动的前提下,通过自适应消除运动伪迹的方式实现人体在动态环境下的心电信号实时监测。首先针对常见的心电监测技术,以及目前市场上穿戴式心电监测的不足之处,明确了以使用者的心电信号、电极-皮肤阻抗变化信号作为系统的监测信号。分别分析了心电信号和电极-皮肤阻抗变化信号的产生机理并提出了监测方案,在同时满足动态环境、穿戴式、方便性、舒适性等要求下,设计了面向动态环境下的心电信号监测方案。然后完成了信号节点的软硬件设计。其中信号节点主要集成了心电信号采集模块、电极-皮肤阻抗变化信号采集模块、蓝牙模块、以及微控制器模块,并设计了USB接口供电的充放电电路;通过嵌入式软件设计实现信号节点对各模块的数据采集和控制;结合3D打印技术设计了信号节点的外壳,最终实现了整个系统硬件平台的构建。最后完成了客户端监护软件的设计以及系统功能验证。基于Qt平台设计了PC端的监护程序,实现了与信号节点的数据传输、信号的实时显示和数据存储等功能,并通过多线程的软件设计方式对心电信号进行实时心率计算,将实时心率通过图表进行实时展示和显示平均心率。然后对系统功能性进行了验证,首先分别对电极RA和电极LA施加应力作用,将采集到的心电信号和电极-皮肤阻抗信号分别作为输入信号和参考信号,然后通过自适应滤波算法滤除了运动伪迹,得到了基线稳定的心电信号,测试验证了系统的功能性。最后将本系统在实际动态环境中(扩胸运动下、下蹲运动下和抬手运动下)进行了测试,验证结果表明本系统可以有效的消除实际心电信号中的运动伪迹,得到基线稳定、信号清晰的心电信号。
孙静静[4](2020)在《宽带数字示波器信号完整性分析模块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高速传输过程中存在诸多信号完整性问题。为了优化传输链路性能,测试信号质量,在示波器中添加了信号完整性分析功能,实现对高速串行传输链路的仿真和信号质量的测试。信号完整性分析模块分为两个部分:SI仿真模块和SI测试模块。信号完整性仿真部分提供了对整个高速传输链路过程的仿真,包括发送端均衡(预加重/去加重)、夹具去嵌、信道仿真、接受端均衡(CTLE/FFE/DFE)、时钟恢复这五个功能。信道的传输线损耗是信号失真的主要原因,因此信道仿真是信号完整性仿真的核心。由于S参数表示了信道的传输响应,信道仿真中建模的数据来源于S参数。测试S参数的过程中可能引入了夹具,这就导致测得的S参数包含了夹具的S参数,所以需要提供去嵌的功能来剔除夹具的影响。发送端预加重/去加重和接受端均衡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补偿信道损耗,提高信号质量。本文根据均衡实现原理,提供了对应的仿真算法。时钟是接受端模数转换的基础,也是示波器中眼图和抖动测量的基础,本文提供了多种时钟恢复的算法。信号完整性测试部分提供了眼图和抖动两种指标来检测信号质量。对于眼图测量,本文以时钟恢复得到的时钟作为标准切割信号,然后将得到的波形片段叠加形成含有概率信息的二维矩阵,由此可绘制带色温的眼图并计算眼图参数。对于抖动分析,由于抖动成分的复杂性,本文从时域、频域、统计域多个角度分析抖动,在时域上提供了传统抖动参数(TIE,CJ,CCJ)的测量;在频域上,先提取出数据相关性抖动,然后由阈值区分剩余抖动的频谱图,实现随机抖动和周期抖动的分解[42];在统计域上,根据抖动直方图构建双狄拉克模型,基于尾部拟合推导总体抖动、随机抖动和确定性抖动。本设计在基于Windows系统的宽带数字示波器平台上,实现了信号完整性分析功能,完成了高速串行传输链路的仿真和对信号质量的测试,对国内示波器在信号完整性方向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马丽娜[5](2020)在《用于痫样脑电在线检测的Gm-C小波滤波器实现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癫痫是一种由脑内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慢性脑功能障碍综合症,其临床诊断通常由医生对电子设备记录的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进行痫样波形(Epileptiform Waveform,EW)检测。穿戴式动态脑电(Wearable Ambulatory EEG,WAEEG)可通过无线方式传送EEG至基站,是现今癫痫诊断技术的前沿研究方向。然而,无线数据传送的功耗较高,致使WAEEG电池的使用寿命缩短,无法满足长程记录的要求。为突破这一瓶颈,WAEEG的在线数据缩减技术应运而生,其核心任务是痫样脑电检测算法(Epileptic Event Detection Algorithm,EEDA)的低功耗硬件设计。由于可在EW检测精度及计算复杂度之间取得较好平衡,基于连续小波变换(Continuous Wavelet Transform,CWT)的EEDA成为在线数据缩减技术的研究焦点,其中用于实现CWT的低功耗模拟小波滤波器(Analog Wavelet Filter,AWF)设计是该方法成功实施的关键。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用于WAEEG在线数据缩减的EEDA和运算跨导放大器-电容(Gm-C)小波滤波器实现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对痫样脑电检测算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多尺度小波基融合的EW检测法,构造出用于痫样特征表示的融合小波基模型,并在该模型基础上设计高性能EEDA。为更好地选择两融合小波基尺度,本文将尺度选取转换为带有上下限的参数寻优问题,并利用遗传算法进行尺度寻优,以期匹配到EEDA的最优小波基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EEDA可在低算法复杂度及50%数据缩减的前提下,将EW检测灵敏度提升至92%。2.对模拟小波基的逼近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混合遗传算法的频域采样逼近法。根据小波的幅频特性构建小波逼近的数学模型,并利用融合了拟牛顿法及遗传算法优点的混合遗传算法进行参数求解。仿真结果表明,相比已有方法,本文提出的逼近法在时延、系统稳定性及逼近精度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性能提升。为验证模拟小波基在EW检测中的优良性能,采用本文设计的EEDA进行对比实验,其EW检测灵敏度可达92%。3.对超低功耗Gm-C小波滤波器设计进行了研究。AWF的性能优劣取决于滤波器实现结构的好坏及核心模块Gm单元的性能高低。因此,本文利用基于LC梯形仿真的滤波器结构来综合获得的小波逼近函数,并通过拟牛顿法求解电容参数;此外,采用简单差分对Gm单元实现pS量级跨导器,以处理超低频脑电信号;最后基于SMIC 0.18μm CMOS工艺对AWF进行设计。仿真结果表明,所构造LC梯形Gm-C小波滤波器可实现高精度EW检测,且具有功耗低、芯片面积小等优点。
钟熙[6](2020)在《基于频率域统计相关的VSP资料套管波压制方法》文中研究说明在石油、天然气等资源高度开发的大背景下,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趋势越来越严峻。垂直地震剖面(Vertical Seismic Profiling VSP)技术是常规地面地震剖面技术的延伸,是一种精细化程度更高的地震勘探技术。利用VSP技术,地震勘探工作者能够获取大量有效的井旁地质信息,通过这些信息进行VSP成像,从而达到对地层结构清晰解释的目的。然而,由于VSP技术特殊的数据采集方法,数据的有效性经常受到各种干扰波的影响,从而导致VSP成像不正确甚至不能成像,进而无法实现对地层形态的解释。本文主要针对VSP干扰波中的套管波进行研究,并使用设计滤波器方法和基于频率域统计相关方法对其进行压制。利用滤波器压制干扰波是最常用的信号去噪方法。通过本次研究的徐深21-1井零偏移距VSP地震数据,挑选含噪声的各道地震数据进行频谱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低通、高通和带通FIR滤波器的设计指标,并分别以低通、高通混合滤波和带通滤波的方式应用于VSP数据套管干扰波的压制。结果表明,针对单道地震数据设计的滤波方法能够达到压制干扰波的目的,但不同地震记录数据的噪声频率特点不同,滤波器设计指标必须随噪声频率特点改变而改变、无法统一,这对于大量多道地震数据的批量处理是不现实且无法满足数据处理高效性要求的。论文提出基于频率域统计相关的噪声压制方法,其出发点依然是消除噪声频率保留有效信号的频率,不同的是研究主体不再是通过分析噪声频率特点设计噪声抑制滤波器,而是通过分析有效信号的主要频率分布特点,在频率域内实现保留有效信号的相关处理,进而实现噪声信号的压制。该方法利用单炮激发即输入信号相同、接收单炮激发信号的检波点间距20米,总距离不超过160米,因此涉及的地下介质可以看作近似相同,系统相关,从而输出信号即同一激发信号的VSP各道数据也相关的基本原理,对零偏VSP相同激发信号的各道数据频谱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得到的统计频率模型能够有效压制噪声频率的同时得到有效信号频率。利用统计频率模型对受干扰地震记录的振幅谱进行异常振幅处理,最后导出时域数据,即可得到去除套管波的VSP地震数据。上述的异常振幅处理每一步都是通过简单操作和人为观测实现的,最终的应用结果表明,零偏移距VSP数据中的套管波能够得到很好的压制,证明了本论文提出方法的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即利用原始零偏移距VSP相同激发信号的各道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计算统计频率模型,并用该模型对含噪数据的振幅谱异常峰进行处理的方法能够有效压制套管波。在论证方法正确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针对创建统计频率模型时数据分选的局限性以及人为主观性涉及过多等问题,论文将初始方法的实现进行了优化和改进:尽管激发信号不同,但激发信号均由埋在地下相同深度的炸药产生,因此可以认为输入信号相似;检波点深度范围从700米到3900米间距过大,但所涉及的地下介质正是勘探目标区,因此可以认为是近似相同的。从而将创建统计频率模型的对象改进为全体VSP数据,再设计识别含噪声数据的算法代替人为观测识别,最后将改进的方法应用于地震数据中。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方法在保证有效压制套管干扰波的同时,计算更加高效,操作更加简单,具有非常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
林函[7](2020)在《F-OFDM系统中非冗余峰均功率比抑制算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滤波-正交频分复用技术(Filtered-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F-OFDM)作为未来高度异构通信网络的有效技术方案,将系统带宽根据业务场景划分成多个非均等的子带并灵活配置子带系统参数。使用子带滤波器有效抑制带外功率辐射,减少保护频带的消耗。F-OFDM继承OFDM技术的性能优势,兼具时频资源调度灵活、频谱利用率高和实现复杂度低等优势,具备广阔的技术演进和应用前景。本文主要针对F-OFDM多载波调制系统高峰均功率比(Peak-to-Average-Power Ratio,PAPR)的问题,提出适用于F-OFDM系统子带信号和合路信号的PARP抑制算法。本文针对F-OFDM系统提出基于独立成分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ICA)盲均衡辅助的非冗余混合PAPR抑制算法,主要包含4个部分:线性预编码、低复杂度的时域选择性映射、非线性压缩扩展和波峰因子抑制算法。相比传统的PAPR抑制算法,时域选择性映射通过设计多个时域相位旋转矩阵,避免多次傅里叶逆变换计算可降低系统复杂度,同时接收端ICA辅助消除信号相位模糊,无需占用额外频谱发送任何边带信息即可恢复原始信号。压缩扩展函数的设计引入功放的参数,在线性工作区内扩展小功率信号接近至功放饱和点并压缩超过阈值的大功率信号。F-OFDM子带滤波器有效避免非线性压缩扩展导致频谱复增长引入邻近频带干扰的缺陷,保证系统误码率性能的情况下,降低子带PAPR并提高功放效率。F-OFDM多子带拼接后的合路信号少量峰值再生导致系统PARP增大,波峰因子降低算法有效控制合路信号PAPR,峰值噪声滤波可以避免频谱泄漏和频带干扰。F-OFDM系统接收端采用ICA盲均衡算法,与发射端PARR抑制算法联合使用可消除系统的冗余信息,提高频谱利用效率。通过对发射信号线性预编码引入原始数据和参考序列的相关性,消除发射端时域选择性映射和接收端ICA盲均衡引入的信号相位模糊,无需占据额外的频谱资源发送边带信息和训练序列即可无失真的降低系统PAPR并解调出原始的业务数据。仿真结果表明,发射端混合PAPR抑制算法抑制原始信号PAPR约5.5 d B,ICA盲均衡算法的系统误码率性能接近于完美信道状态信息情况下的迫零检测算法。
李一铭[8](2019)在《水下相干激光无线通信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下激光无线通信系统相比传统的水下声波无线通信系统而言,具有更高的传输码率,更高的安全性,更低的相互干扰和更短的传输延迟等优势。因为上述优势,在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等需要高速通信的应用环境中,水下激光无线通信系统成为了一种有吸引力的备选方案。然而,目前学术界和工业界对水下激光无线通信系统的研究尚不充分,因此有必要对该类系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提高系统性能,从而满足近年来随着对海洋资源探索的需求日益增长而带来的对高速水下无线通信系统愈发迫切的需求。考虑到相干激光无线通信系统更加优秀的背景噪声抑制能力,本文主要讨论了相干水下激光无线通信系统设计方法,并重点研究了针对于该类系统的信道建模,信道均衡,系统相位噪声估计和空时编码技术等若干关键问题。利用本文给出的新方法,可使相干水下激光无线通信系统的信道估计精度、通信误码率性能和传输码率等关键指标得到显着提升。具体而言,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首先,针对水下激光无线信道中的传统冲激响应模型拟合精度和拟合效率较低,物理意义较弱的问题,本文采用蒙特卡洛法重新对水下激光信道的冲激响应函数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凸性分析给出了水下信道冲激响应函数的新模型。相比传统模型,新模型在拟合精度,拟合效率和物理意义解释等方面均有显着提高。第二,上述冲激响应模型显示,高速水下激光无线通信系统性能将受码间串扰影响。针对该问题,本文通过蒙特卡洛法全面分析并对比了不同均衡技术对码间串扰的抑制效果。通过文中相关结论可知,不同均衡技术分别适应于不同的信道条件。另外,通过调整接收天线视场,浑浊海水中接收机的均衡性能将在接收功率和码间串扰间达到最优折中,从而显着降低信号发射功率。第三,湍流是海水信道的另一项主要特性,而相位噪声是相干系统的一个重要非理想效应。针对湍流信道中相位噪声估计问题,本文通过数学建模和推导讨论了在海水信道中进一步提升相位噪声估计精度的方法。结果显示,本文提出的自适应相位估计方法可显着提升相位噪声估计精度并降低系统误码率。第四,为了进一步提升湍流信道中系统性能,本文通过分析成对差错概率,论述了使用V-BLAST MIMO体系同时提高系统传输码率并降低系统误码率的可行性。相比激光无线通信系统中已有的空时编码技术,V-BLAST编码将在高信噪比区域进一步提升系统传输码率。最后,本文对同时考虑上述非理想效应的系统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显示,均衡技术可以有效抑制码间串扰对误码率的影响,但在低信噪比区域,码间串扰仍将造成显着的性能损失。与此同时,自适应相位估计技术则可在高信噪比区域显着降低系统误码率。此外,V-BLAST编码还提高了系统的分集增益和传输码率。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结果为设计一套误码率更低,传输码率更高的水下激光无线通信系统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而更低的误码率和更高的传输码率无疑是通信系统设计中永恒不变的话题。
张晓雯[9](2019)在《认知雷达波形优化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种新型智能化雷达系统,认知雷达(Cognitve Radar,CR)不仅具有从接收机到发射机的信息反馈能力,而且具备信号的智能化处理以及波形的自适应发射能力,从而实现对环境的交互认知。与传统雷达相比,认知雷达的闭环信息处理和知识辅助模块,可以实现对不同环境信息的处理,自适应地根据环境及目标信息优化设计与环境相匹配的波形,从而提高雷达的性能。由于认知雷达具备较强的自适应性和灵活性,近年来已成为雷达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基于知识的自适应波形设计方法改变了现有雷达的工作方式和信息处理方式,在认知雷达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研究认知雷达系统的波形优化算法,研究内容与创新性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研究了扩展目标以及杂波干扰环境下的波形功率谱和谱相位设计准则。该设计方法首先建立了环境中的目标与杂波模型,然后通过信噪比、检测概率和互信息准则得到波形功率谱,并通过最小持续时间与最大持续时间准则得到谱相位,实现检测性能、持续时间、峰均值功率比(Peak to Average Power Ratio,PAPR)的联合优化,最终,得到优化波形的具体形式,作为后续认知雷达波形优化研究的基础。第二,提出了基于分数阶傅里叶域的认知雷达波形优化设计方法。时频域的波形优化设计可以将信号从时域变换到时频平面上,以同时反映信号的时域及频域信息。因此,与传统频域波形设计方法相比,融入了更多信息。在经过对分数阶傅里叶变换的原理与性质分析后,针对认知雷达分数域波形优化处理,提出了卷积处理的改进形式。接着分别以信噪比和互信息为设计准则,在分数域内设计与环境相匹配的优化波形。该算法与传统频域波形设计方法相比,在目标检测与估计方面具有更好的性能。第三,提出了目标及环境信息未知或动态变化下的认知雷达波形优化设计方法。该算法将卡尔曼滤波方法应用于认知雷达中,以得到对目标的精确估计,并分别针对收-发联合优化问题、多元准则波形优化设计问题、多目标波形优化问题展开详细研究。首先,在保证目标冲激响应估计精度的前提下,针对目标检测问题提出联合优化发射波形和接收滤波器的迭代算法,以最大化接收回波的平均信噪比。其次,提出了基于多准则的在线波形优化设计算法。该算法所得的优化波形可同时根据接收机反馈的环境信息和雷达性能要求进行更新。最后,提出了多扩展目标情况下基于目标检测与估计的认知雷达波形优化算法,通过引入额外的权向量实现不同目标间的权衡。第四,在实测海杂波环境下对本文提出的波形优化设计方法进行验证。首先对海杂波特性进行分析,分别介绍了海杂波的幅度分布模型和功率谱模型。随后,利用IPIX(Intelligent pixel-processing,IPIX)雷达的实测数据分析不同海况和不同极化方式对海杂波特性的影响。最后,分析了包含舰船等目标的实测海杂波数据(纯海杂波、含渔船目标、舰船目标数据),并利用该数据对本文所提出的波形优化方法进行验证。
闻建刚[10](2019)在《非线性相位FIR滤波器的优化设计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滤波器是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的核心,其设计与实现方法一直是信号处理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相比与线性相位FIR滤波器(LPFF),非线性相位FIR滤波器(NLPFF)可以获得更宽广的性能交换空间,实现更优的幅度性能和更低的群延迟,同时其优化设计方法也更复杂,仍然有较多的改善提升空间。因此,本文以非线性相位FIR滤波器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优化设计和应用研究。首先,为了实现NLPFF的性能优化,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步长的梯度方法,该方法为无约束优化方法;同时,在约束优化设计方面,采用新的约束方式来改进现有的约束优化模型。针对Minimax设计中的问题,也就是Cremez算法可能无法实现等波纹以及迭代加权最小二乘算法计算复杂度高,本文采用梯度方法来解决,其步长设定不再为定值而是动态变化的。该动态步长通过迭代估计最优代价函数来实现,所用估计策略有两种,且都可以辅助动态步长梯度方法实现NLPFF的近似等波纹设计。同时,通过对代价函数的扩展,可实现NLPFF不同性能的折衷优化,包括复误差(CFRE)和阻带误差能量、复误差和群延迟误差(GRE)。针对现有约束优化模型中的可行域问题和约束优化规模问题,采用新的约束方式,包括系数对称约束和改进的幅度约束。在约束最小最大(CMM)和约束最小二乘(CLS)设计中分别采用个体对称约束和总体对称约束,两者的作用近似优化问题中的相位约束。结合改进幅度约束,所得约束优化方法不仅可以避免复误差中的幅度和相位性能限制关系,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减小约束规模。在NLPFF的仿真设计中,相比于已有的约束方式,所提方法可以实现相对更广的性能交换,也提升了二阶锥规划(SOCP)的求解效率。其次,为了在实现窄过渡带NLPFF约束优化设计的同时,有效降低滤波器实现复杂度,提出了采用互补优化设计的有限脉冲响应内插(IFIR)和频率响应屏蔽(FRM)实现方法。因为非线性相位的出现,NLPFF的实现复杂度远高于LPFF,且无法直接应用LPFF中的IFIR和FRM实现方法。为了解决该问题,NLPFF的IFIR和FRM将采用子滤波器间的互补优化设计方法。对于IFIR设计,在频响性能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两种子滤波器设计思路:子滤波器全为NLPFF以及子滤波器分别为LPFF和NLPFF。所用优化设计方法为:先频罩滤波器设计后模型滤波器优化的互补方式。在NLPFF的FRM设计中,采用同IFIR思路一的子滤波器设计方法,但由于模型滤波器和互补滤波器间的相加关系,性能分配变得困难,因此无法采用性能分配下的设计方法,而是采用频罩滤波器和模型滤波器间的交替互补优化方法。采用所提出的IFIR和FRM实现方法,后优化的模型滤波器可以弥补先设计频罩滤波器的性能不足,因此对频罩滤波器性能要求可以有较大的松弛,并降低滤波器长度。仿真结果显示,子滤波器长度之和远小于单个设计的NLPFF长度,有效地减小了实现复杂度。与此同时,对于合成滤波器的性能要求,也可以在互补优化方法中通过约束优化设计得到有效实现。最后,研究了NLPFF在滤波器组多载波(FBMC)中的应用问题,解决了带有Nyquist约束的NLPFF优化设计问题,并建立了以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值(SINR)为标准的NLPFF选择模式,可将NLPFF作为FBMC的原型滤波器。SINR建立在FBMC系统信号传输建模和分析的基础上,该SINR采用离散时间表示,和FBMC原型滤波器直接相关。相比于文献中已提出的信干比(SIR),该SINR增加了离散时间和噪声的考虑。在NLPFF约束优化设计中,本文针对FBMC原型滤波器的要求,也就是奈奎斯特条件(NYQ),将原始时域表示转换为频域等价表示,并将复杂约束转化为易用的频域约束条件。通过NLPFF优化设计,可以实现性能交换,获得相对PHYDYAS滤波器更优的阻带特性,尤其在过渡带附近。但不同的相位特性(包括群延迟和相位波动),不同的NYQ松弛下,设计所得NLPFF会导致FBMC具有不同的SINR结果,或可比于或远差于PHYDYAS滤波器的SINR。因此,以SINR为标准,建立了相位波动可控、群延迟取值可搜索调节的NLPFF约束优化设计。将该设计所得NLPFF作为FBMC原型滤波器,能够实现可比于PHYDYAS滤波器的SINR和BER结果,同时获得更优的阻带性能以及更低的群延迟。
二、有限冲激响应滤波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限冲激响应滤波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信道仿真仪的高精度、低资源实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移动通信的发展背景 |
1.2 信道仿真仪的研究意义 |
1.3 信道仿真仪的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信道仿真仪的软硬件平台 |
2.1 软件无线电理论 |
2.2 信道仿真仪的软硬件平台 |
2.2.1 信道仿真仪的硬件平台 |
2.2.2 信道仿真仪的软件平台 |
2.3 FPGA功能设计与仿真验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信道仿真仪分数时延功能实现 |
3.1 FIR滤波器实现分数阶时延 |
3.1.1 分数时延滤波器原理 |
3.1.2 分数时延滤波器的设计方法 |
3.1.3 分数时延滤波器软件性能分析 |
3.1.4 分数时延滤波器硬件仿真实现 |
3.2 多相位时钟实现分数阶时延 |
3.2.1 多相位时钟采样法原理 |
3.2.2 时钟生成模块设计 |
3.2.3 基于RAM IP核的整数模块设计 |
3.2.4 基于多相位时钟的分数模块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信道仿真仪的资源优化 |
4.1 FPGA的资源 |
4.2 分布式算法及查找表原理 |
4.2.1 分布式算法原理 |
4.2.2 查找表原理 |
4.3 分布式结构的FIR滤波器硬件实现 |
4.4 改进的分布式结构与硬件实现 |
4.4.1 分割查找表 |
4.4.2 分布式结构的转换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的总结 |
5.2 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致谢 |
(2)基于Code Composer Studio的无限冲激响应滤波器(IIR)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双线性变换法 |
3 模拟滤波器设计步骤 |
4 IIR滤波器的实现 |
5 IIR滤波器的实现 |
6 结语 |
(3)面向动态环境下的可穿戴心电监护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心电采集设备和心电的运动伪迹抑制方法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安排 |
第二章 面向动态环境下的可穿戴心电监护系统总体设计 |
2.1 心电检测基础 |
2.1.1 心电信号特征 |
2.1.2 心电图导联系统与心电信号采集原理 |
2.1.3 心电信号常见噪声 |
2.2 运动伪迹信号产生机理及其检测基础 |
2.3 自适应滤波算法 |
2.4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动态环境下的可穿戴心电监护系统硬件设计 |
3.1 心电信号采集模块设计 |
3.1.1 一级放大电路和右腿驱动电路设计 |
3.1.2 有源低通滤波电路设计 |
3.1.3 工频滤波电路设计 |
3.1.4 无源高通滤波器设计 |
3.1.5 二级放大电路设计 |
3.2 电极-皮肤阻抗变化信号采集模块设计 |
3.2.1 脉冲激励发生电路设计 |
3.2.2 一级放大电路设计 |
3.2.3 半波检波电路设计 |
3.2.4 滤波电路设计 |
3.2.5 二级放大电路设计 |
3.3 主控制器核心电路设计 |
3.3.1 系统时钟电路设计 |
3.3.2 系统复位电路设计 |
3.3.3 BSL下载电路设计 |
3.3.4 外设I/O接口电路 |
3.4 蓝牙模块 |
3.5 电源控制模块设计 |
3.6 系统PCB设计 |
3.7 3D打印外壳设计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动态环境下的可穿戴心电监护系统软件设计 |
4.1 下位机系统软件总体设计方案 |
4.1.1 系统软件初始化 |
4.1.2 心电信号和电极皮肤阻抗变化信号采集软件设计 |
4.1.3 蓝牙发送模块和接收模块软件设计 |
4.1.4 移动平均滤波算法实现 |
4.1.5 数字低通滤波器实现 |
4.2 基于QT的客户端软件设计 |
4.2.1 QT开发平台介绍 |
4.2.2 QT开发平台搭建 |
4.2.3 客户端软件总体设计 |
4.2.4 串口通信 |
4.2.5 波形显示 |
4.2.6 实时心率计算 |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验证分析 |
5.1 系统实物展示 |
5.2 信号采集测试 |
5.3 系统功能性测试 |
5.3.1 相关性分析 |
5.3.2 运动伪迹的自适应滤除 |
5.4 系统实际应用效果 |
5.4.1 扩胸运动下的动态环境测试 |
5.4.2 下蹲运动下的动态环境测试 |
5.4.3 抬手运动下的动态环境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本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4)宽带数字示波器信号完整性分析模块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内容与结构 |
1.3.1 研究内容及目标 |
1.3.2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SI分析模块总体设计 |
2.1 示波器硬件平台 |
2.2 示波器软件平台 |
2.3 SI分析模块设计方案 |
2.3.1 采集对象概述 |
2.3.2 SI仿真模块设计方案 |
2.3.3 SI测试模块设计方案 |
第三章 SI仿真模块实现方案 |
3.1 信号完整性问题概述 |
3.1.1 高速信号含义 |
3.1.2 传输信道损耗 |
3.2 高速串行传输链路结构 |
3.3 信道仿真功能实现 |
3.3.1 信道传递函数 |
3.3.2 S参数的获取 |
3.3.3 S参数时域转换中存在的问题 |
3.3.4 信道仿真实现方案 |
3.4 去嵌功能实现 |
3.5 均衡仿真功能实现 |
3.5.1 均衡的目的与分类 |
3.5.2 发送端均衡 |
3.5.3 接受端均衡 |
3.6 时钟恢复功能实现 |
3.6.1 时钟恢复流程 |
3.6.2 获取时钟信息 |
3.6.3 常频方式 |
3.6.4 SPLL方式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I测试模块实现方案 |
4.1 眼图分析 |
4.1.1 眼图绘制 |
4.1.2 眼图参数测量 |
4.2 抖动测量 |
4.2.1 抖动定义及分类 |
4.2.2 基于时域的抖动分解 |
4.2.3 基于频域的抖动分解 |
4.2.4 基于统计域的抖动分解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和验证 |
5.1 SI分析模块使用流程 |
5.2 SI仿真模块验证 |
5.3 SI测试模块验证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5)用于痫样脑电在线检测的Gm-C小波滤波器实现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1 连续小波变换 |
1.2.2 小波变换的模拟滤波器实现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1 痫样脑电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1.3.2 模拟小波滤波器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2 基于小波变换的痫样脑电检测算法研究 |
2.1 引言 |
2.2 小波变换-模极大值EW检测法 |
2.2.1 理论基础 |
2.2.2 算法原型 |
2.3 基于多尺度小波基融合的模极大值EW检测法 |
2.3.1 多尺度小波基融合EW检测 |
2.3.2 小波尺度的优化选择 |
2.4 EW检测实验 |
2.4.1 性能评价指标 |
2.4.2 k-fold交叉尺度优化选取 |
2.4.3 性能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模拟小波基逼近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Marr小波基的频域逼近 |
3.3 基于混合遗传算法的频域采样逼近法 |
3.3.1 Marr小波基逼近的数学模型构建 |
3.3.2 混合遗传算法 |
3.3.3 优化算法测试 |
3.4 基于混合遗传算法的小波基逼近实例 |
3.5 电路级EW检测实验分析 |
3.5.1 电路级EEDA |
3.5.2 实验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4 超低功耗Gm-C小波滤波器设计 |
4.1 引言 |
4.2 基于LC梯形仿真的Gm-C小波滤波器优化结构设计 |
4.2.1 小波滤波器的综合实现 |
4.2.2 LC梯形拓扑结构 |
4.2.3 Marr小波的LC梯形滤波器设计实例 |
4.3 极低跨导值Gm单元设计 |
4.4 Gm-C小波滤波器芯片设计 |
4.4.1 版图设计 |
4.4.2 仿真分析 |
4.5 版图级EW检测实验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基于频率域统计相关的VSP资料套管波压制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地震资料频率域去噪方法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VSP理论基础 |
2.1 VSP简介 |
2.2 VSP干扰波分析 |
2.3 套管波产生机理 |
第3章 设计滤波器压制套管波 |
3.1 数字滤波器设计原理 |
3.2 针对VSP资料数据的滤波器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频率域统计相关的VSP资料套管波压制方法研究 |
4.1 基础方法原理 |
4.2 地震记录振幅谱处理方法研究 |
4.3 方法优化改进 |
4.4 套管波压制结果评判标准 |
第5章 基于频率域统计相关的VSP资料套管波压制方法应用 |
5.1 基础方法在徐深21-1井零偏VSP资料上的应用 |
5.2 改进方法在徐深21-1井零偏VSP资料上的应用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F-OFDM系统中非冗余峰均功率比抑制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F-OFDM系统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
1.2.2 多载波系统PAPR抑制算法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F-OFDM系统概述 |
2.1 引言 |
2.2 F-OFDM系统基本原理 |
2.2.1 F-OFDM系统时频资源划分 |
2.2.2 F-OFDM系统数学模型 |
2.3 F-OFDM系统子带滤波器设计 |
2.4 F-OFDM系统性能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时域选择性映射和压扩PAPR抑制算法 |
3.1 引言 |
3.2 F-OFDM信号的峰均功率比 |
3.2.1 F-OFDM峰均功率比的统计特性 |
3.2.2 F-OFDM峰均功率比性能仿真 |
3.3 低复杂度时域选择性映射PAPR抑制 |
3.4 基于功放参数的压缩扩展PAPR抑制 |
3.4.1 压缩扩展函数的设计 |
3.4.2 性能仿真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ICA盲均衡辅助的非冗余PAPR抑制算法 |
4.1 引言 |
4.2 F-OFDM系统发射端的非冗余PAPR抑制算法 |
4.2.1 基于PAPR抑制算法的F-OFDM发射端模型 |
4.2.2 线性预编码的设计方案 |
4.2.3 合路信号波峰因子抑制 |
4.3 F-OFDM系统接收端的ICA盲均衡算法 |
4.3.1 基于ICA盲均衡算法的F-OFDM接收端模型 |
4.3.2 接收端信号相位模糊消除技术 |
4.4 系统复杂度分析 |
4.5 系统性能仿真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水下相干激光无线通信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水下相干激光无线通信系统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2.1 水下激光无线信道吸收和散射 |
1.2.2 水下激光无线信道湍流 |
1.2.3 相干水下激光无线通信技术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水下激光无线通信信道冲激响应建模 |
2.1 引言 |
2.2 水下激光无线通信信道的散射相位函数 |
2.3 冲激响应函数的蒙特卡洛仿真 |
2.4 基于IOPs的冲激响应函数CEAPF模型 |
2.5 数值仿真结果及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下相干激光无线通信系统的码间串扰均衡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数字均衡准则 |
3.2.1 码间串扰模型 |
3.2.2 最大似然序列准则 |
3.2.3 迫零准则 |
3.2.4 均方误差准则 |
3.2.5 判决反馈准则 |
3.3 自适应均衡算法 |
3.3.1 最小均方算法 |
3.3.2 恒模算法 |
3.4 数值仿真结果及分析 |
3.5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水下相干激光无线通信系统的相位噪声估计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相干激光无线通信系统模型 |
4.3 载波相位估计模块结构 |
4.3.1 相位噪声模型 |
4.3.2 恒定系数载波相位估计模块 |
4.3.3 自适应载波相位估计模块 |
4.4 相位估计误差的定量分析 |
4.4.1 自适应估计器的相位估计误差 |
4.4.2 固定系数估计器的相位估计误差 |
4.4.3 无湍流信道的相位估计误差 |
4.5 数值仿真结果及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下相干激光无线通信的V-BLAST MIMO系统研究 |
5.1 引言 |
5.2 V-BLAST MIMO系统的预备知识 |
5.2.1 V-BLAST MIMO系统模型 |
5.2.2 最大似然接收机 |
5.3 V-BLAST MIMO系统的渐近分析 |
5.3.1 V-BLAST MIMO系统最大似然估计的成对差错概率 |
5.3.2 V-BLAST MISO系统在等效积分区域中的概率分布 |
5.3.3 V-BLAST MIMO系统在等效积分区域中的概率分布 |
5.3.4 V-BLAST MIMO系统的成对差错概率 |
5.3.5 V-BLAST MIMO系统的误码率 |
5.3.6 双发射天线BPSK调制V-BLAST MIMO系统的误码率 |
5.4 MIMO系统的信道容量 |
5.5 V-BLAST MIMO系统的数值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水下相干激光无线通信系统性能仿真 |
6.1 引言 |
6.2 仿真系统结构 |
6.3 数值仿真结果及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9)认知雷达波形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认知雷达体制研究 |
1.2.2 波形设计研究 |
1.3 本文工作与内容安排 |
第二章 传统雷达和认知雷达的结构与波形设计 |
2.1 引言 |
2.2 传统雷达结构与波形设计 |
2.2.1 传统雷达结构 |
2.2.2 传统雷达波形设计 |
2.3 认知雷达结构与波形设计 |
2.3.1 认知雷达结构 |
2.3.2 认知雷达波形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认知雷达波形设计方法 |
3.1 引言 |
3.2 目标模型与干扰模型 |
3.3 波形功率谱设计方法 |
3.3.1 基于信噪比准则的波形设计方法 |
3.3.2 基于检测概率准则的波形设计方法 |
3.3.3 基于信息论准则的波形设计方法 |
3.4 波形谱相位设计方法 |
3.4.1 基于最小持续时间的波形设计方法 |
3.4.2 基于最大持续时间的波形设计方法 |
3.5 仿真分析 |
3.5.1 基于信噪比与互信息准则的波形优化仿真 |
3.5.2 基于最小持续时间与最大持续时间的谱相位仿真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分数阶傅里叶变换的认知雷达波形设计 |
4.1 引言 |
4.2 分数阶傅里叶变换 |
4.2.1 分数阶傅里叶变换概述 |
4.2.2 分数阶傅里叶变换卷积变换研究 |
4.3 基于分数阶傅里叶变换的波形优化设计 |
4.3.1 信噪比准则 |
4.3.2 互信息准则 |
4.4 仿真结果分析 |
4.4.1 传统最优波形与分数域最优波形 |
4.4.2 发射能量对于分数域最优波形的影响 |
4.4.3 分数域最优波形的性能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先验信息不足环境下认知雷达波形设计 |
5.1 引言 |
5.2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目标追踪 |
5.2.1 卡尔曼滤波器概述 |
5.2.2 认知追踪雷达系统框架 |
5.2.3 目标冲激响应追踪 |
5.3 波形优化设计 |
5.3.1 基于收-发联合优化的波形设计 |
5.3.2 基于多元准则的波形优化设计 |
5.3.3 基于多目标的波形优化设计 |
5.4 仿真结果分析 |
5.4.1 基于收-发联合优化的波形设计仿真 |
5.4.2 基于多元准则的波形优化设计仿真 |
5.4.3 基于多目标的波形优化设计仿真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海杂波环境下认知雷达波形设计 |
6.1 引言 |
6.2 海杂波物理组成与海况分类 |
6.2.1 海杂波物理组成及特性 |
6.2.2 海况分类 |
6.3 海杂波特性分析 |
6.3.1 海杂波的幅度分布模型 |
6.3.2 海杂波多普勒谱模型 |
6.4 实测海杂波数据分析 |
6.4.1 IPIX雷达简介 |
6.4.2 拟合优度检验 |
6.4.3 IPIX雷达实测数据的幅度分布拟合仿真 |
6.4.4 IPIX雷达实测数据的功率谱拟合仿真 |
6.5 波形优化应用 |
6.5.1 实测纯海杂波数据模型仿真 |
6.5.2 海杂波环境下针对扩展渔船目标的波形优化仿真 |
6.5.3 海杂波环境下针对扩展舰船目标的波形优化仿真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7.2 后续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图录 |
表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10)非线性相位FIR滤波器的优化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非线性相位FIR滤波器 |
1.2.2 频率响应屏蔽 |
1.2.3 滤波器组多载波及其原型滤波器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1.4 本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研究基础 |
2.1 非线性相位FIR滤波器 |
2.1.1 误差函数 |
2.1.2 性能指标 |
2.1.3 优化准则 |
2.1.4 优化方法 |
2.2 低复杂度滤波器设计 |
2.2.1 有限脉冲响应内插 |
2.2.2 频率响应屏蔽 |
2.2.3 设计步骤 |
2.3 滤波器组多载波及其原型滤波器 |
2.3.1 FBMC系统 |
2.3.2 FBMC原型滤波器 |
2.3.3 原型滤波器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非线性相位FIR滤波器性能优化 |
3.1 NLPFF的无约束优化设计 |
3.1.1 动态步长梯度方法 |
3.1.2 多目标下的动态步长梯度方法 |
3.2 NLPFF的约束优化设计 |
3.2.1 系数对称特性 |
3.2.2 系数对称约束 |
3.2.3 改进幅度约束 |
3.2.4 CMM和 CLS |
3.4 NLPFF优化设计的仿真与分析 |
3.4.1 NLPFF无约束优化设计 |
3.4.2 NLPFF约束优化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NLPFF的低复杂度设计 |
4.1 NLPFF的复杂度问题 |
4.2 NLPFF的 IFIR设计 |
4.2.1 设计思路 |
4.2.2 实现步骤 |
4.2.3 数学模型 |
4.3 NLPFF的 FRM设计 |
4.3.1 设计思路 |
4.3.2 实现步骤 |
4.3.3 数学模型 |
4.4 NLPFF低复杂度设计的仿真与分析 |
4.4.1 IFIR设计 |
4.4.2 FRM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FBMC原型滤波器的NLPFF设计 |
5.1 FBMC系统模型 |
5.1.1 信号模型 |
5.1.2 SINR模型 |
5.2 Nyquist约束条件 |
5.2.1 频域NYQ约束 |
5.2.2 时域NYQ约束 |
5.3 原型滤波器的优化设计 |
5.3.1 NLPFF优化设计 |
5.3.2 基于SINR的优化设计 |
5.4 NLPFF应用于FBMC的仿真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4 发明专利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有限冲激响应滤波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信道仿真仪的高精度、低资源实现方法研究[D]. 贾伟强.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基于Code Composer Studio的无限冲激响应滤波器(IIR)的设计[J]. 许志敏,魏海峰,陆彦如.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21(04)
- [3]面向动态环境下的可穿戴心电监护系统[D]. 胡振原. 东南大学, 2020(01)
- [4]宽带数字示波器信号完整性分析模块设计与实现[D]. 孙静静.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5]用于痫样脑电在线检测的Gm-C小波滤波器实现理论与方法研究[D]. 马丽娜.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基于频率域统计相关的VSP资料套管波压制方法[D]. 钟熙. 长江大学, 2020(02)
- [7]F-OFDM系统中非冗余峰均功率比抑制算法研究[D]. 林函.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8]水下相干激光无线通信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李一铭.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9]认知雷达波形优化设计研究[D]. 张晓雯.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10]非线性相位FIR滤波器的优化设计及应用[D]. 闻建刚.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