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物流市场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袁哲[1](2021)在《电商经济背景下物流市场营销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加快推动物流企业的业务结构调整转型,破除传统物流营销组织体制,促进市场营销模式创新变革,适应电商经济发展要求,进一步拓展现代物流服务空间,是物流企业面临的紧迫任务。本文指出了电商经济背景下我国物流市场营销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围绕电商经济发展趋势,从进一步健全完善企业市场营销体制机制,持续深化物流市场营销模式创新,不断拓展物流市场营销空间和途径,持续提升物流精准化定制化服务能力,积极搭建物流国际化市场营销平台等方面,阐述了电商经济背景下物流市场营销模式创新方法和途径。
谢泗薪,贺明娟[2](2021)在《航空物流发展韧性的提升路径与策略设计——基于后疫情时代双循环格局》文中指出中国率先进入后疫情时代后,经济复苏情况明显好于其他国家,但伴随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贸易保护主义日趋严重,世界经济形势愈加不可预测。以后疫情时代的双循环格局为研究背景,从航空物流发展韧性的概念界定出发,探讨了黑天鹅事件与航空物流战略能力的构建,并对后疫情时代、双循环、航空物流发展韧性进行理论溯源;然后选取疫情发生前后中国航空物流市场的发展状况进行全方位对比分析,深入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航空物流市场变化的原因,进而从系统力、平衡力、复原力三个维度构建了航空物流发展韧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度量标准,进一步对疫情大考下中国航空物流发展韧性较差的问题予以全面诊断,揭示出航空物流发展韧性的三个战略维度问题和四个系统内部问题。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从国家、地区、行业和企业四个层面提出了提升航空物流发展韧性的策略。
刘晓丽[3](2021)在《考虑企业社会责任的物流服务供应链决策与协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马小林[4](2021)在《格尔木滨铁储运公司经营模式创新及战略转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全面推动和促进非运输业发展,提升产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出台了《青藏集团公司关于全面推动和促进非运输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促进非运输业深度融入市场,拓展经营领域,打造优势产业,实现质量更优、效率更高、效益更好。然而,格尔木滨铁储运公司作为青藏集团公司下属的非运输企业,近年来的经营收入和利润连年下降。如何抓住国家、国铁集团以及青藏集团公司对物流产业大发展带来的机遇,打造核心竞争力,找准适合格尔木滨铁储运公司发展的经营模式和经营战略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格尔木滨铁储运公司的经营现状,分析了公司现有的经营模式和经营体系,指出了公司当前存在员工整体素质较低、对运输主业的依赖性太强、业务结构和营收项目单一、管理的有效性不足、设施设备落后以及管理体制需要转变等问题。通过借鉴几种典型的铁路物流公司经营模式,在实地调查滨铁公司周边铁路和物流市场情况的基础上,对公司经营项目进行调整,在专用线租赁、仓储以及装卸业务的基础上,拓展商贸和第三方物流业务,重构了利润来源和公司经营体系。运用SWOT分析方法,提出了公司转型发展战略。经过研究分析,得出结论:格尔木滨铁公司应该选择扩张战略,即在格库铁路茫崖站和花土沟站新建货场,在兰州局东川站和阿克塞站开辟经营基地,同时,强化内部管理,加大装卸设施设备和物流信息化建设投入,以优质的服务增加市场份额,提高公司的竞争力。图33幅,表10个,参考文献39篇。
刘亚洲[5](2021)在《考虑竞争的物流服务供应链决策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生态破坏与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绿色化与可持续成为国际各界的普遍共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已成为市场主流,这一变化对物流企业的运营管理与绿色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供应链竞争的视角,物流服务供应链不但要对供应链运营模式进行选择,还要兼顾来自市场的供应链竞争。但是,仅依靠市场调整难以有效推动物流绿色化,外部政策与消费者诉求成为新的可靠手段。文章以竞争性物流服务供应链(绿色、普通)为研究对象,从运营模式和决策目标两个角度对物流市场绿色化进行探索。扩展了两方面的研究:横向,由供应链内部转向外部的竞争研究;纵向,经济决策转向可持续决策的决策研究。在供应链竞争的基础上,对比分析经济效益决策下与可持续效益决策下供应链间竞争的最优运营方式。主要展开如下具体工作:基于物流服务供应链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使用Hotelling模型构建竞争博弈模型。假设每条物流服务供应链都有分散和集中两种运营模式,设置非联盟运营D形式(分散-分散)、混合运营1G形式(分散-集中)、混合运营2G形式(集中-分散)、和合作联盟C形式(集中-集中)四种情景,计算均衡解。最后,确定最优运营模式。研究表明:(1)基于经济效益决策,综合销售数量、经济利润来看,市场将于非联盟运营D形式,达到稳态效果。基于可持续效益决策,综合销售数量、经济利润、环境效益及消费者效益而言,市场将于合作联盟运营C形式或非联盟运营D形式,达到稳态。(2)“双重边际效益”悖论。相较于集中化运营模式,分散化运营下供应链经济利润更高。该结论虽有悖于经典供应链“双重边际效应”,但是却从运营视角阐明实践中企业外包战略的原因,不过市场也因此产生趋向垄断竞争的“共谋”嫌疑。(3)普通物流“逆势发展悖论”。在消费者绿色理念不断趋于成熟的前提下,普通物流于混合运营1G形式获得“逆势发展”,造成销量、利润以及消费者效益普遍提升,证明恰当运营模式在特定竞争情景下存在有效性。(4)可持续决策的充分条件。一般来说,相较于经济决策,可持续决策牺牲利润提高了综合效益。研究表明,该结论在竞争性市场环境中,存在必要的充分条件。即仅当物流市场处于合作联盟C形式与混合运营2G形式时,可持续决策效益最大。故应避免在市场处于非联盟D形式与混合运营1G形式时,出现“决策目标差异性”悖论。
严溪[6](2021)在《基于AE-Stacking集成学习的市场需求预测分析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在物流管理中,物流终端市场的需求管理是贯穿整个供应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而物流市场的需求预测是探索物流市场过去和现在的需求状况以及影响物流市场需求变化的因素之间的关系。当缺乏准确的市场需求信息时,物流管理中各个环节的协调、控制以及运作效率将会受到明显影响,而目前基于单一变量的需求预测方法早已不能达到准确的物流市场预测要求。为了提高物流市场的需求预测准确性,缓解牛鞭效应,优化库存,本文以大数据驱动物流市场的需求决策管理,帮助物流管理中的企业制定最优决策,降低整个物流的运营成本,并提高运作效率。因此,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一个精准的物流市场需求预测模型,对企业适应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提高物流市场整体效益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结合市场需求管理的性质,本文以物流市场的需求内容为研究对象,构建市场需求预测模型,并通过对比实验进行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区别传统单一线性的时间序列需求预测模型,本文结合影响市场需求的相关因素,构建多维度特征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多维特征进行影响权重分析,模型从商品信息、用户信息、物流市场信息三个维度选取主要特征指标。(2)本文融合了卷积和降噪两种自编码器,构建出卷积降噪自编码神经网络算法,并与Stacking集成学习框架相结合,提出一种基于多维度特征指标体系的AE-Stacking集成学习需求预测模型方法。本文构造的模型比传统数学模型更能发掘特征间的潜在信息,能有效解决高维数据计算复杂度高、特征选择困难和数据噪声多等问题,同时采用与集成学习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模型,相较于传统单一的机器学习算法有更好的预测精度。(3)对于物流终端市场,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实现准确的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结合本文所构建的市场需求预测模型,对其中的各个特征指标进行影响权重分析,为提高产品对客户的有效性提供理论依据。
蒋晓冰[7](2021)在《L集团合同物流业务拓展策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以合同物流业务为主,业务聚焦于为客户提供高水平的物流服务,公司的收益建立在业务的规模不断扩大的基础上,因此,如何争取新的客户资源拓展,保证公司在物流市场竞争中获取有利地位,需要第三方物流公司依托自身优势和资源制定有效的业务拓展目标和措施。本选题从第三方物流营销业务拓展策略视角进行研究,基于传统的市场营销基础上研究出适合公司现状的合同物流业务拓展优化策略,以期解决现阶段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价格竞争的恶性循环,客户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替代性强的现状。第三方物流的合同物流业务拓展具有典型的项目型业务特征,企业的物流服务质量特征对业务拓展能力有较大的影响关系。本文以“L集团合同物流业务拓展策略优化研究”为题,在梳理和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前提下,综合运用市场营销组合理论基础,对L公司现有的经营状况和业务拓展策略进行分析,结合L公司现有物流服务质量特征研究了其对营销业务拓展能力的影响关系。应用SIVA营销组合理论,深刻剖析了L集团合同物流业务现有的解决方案营销的不足,并为公司提出了业务拓展优化策略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策涵盖业务拓展流程优化,业务拓展管理模式优化,希望通过本研究提升公司业务拓展团队的业务表现和竞争力,提升公司合同物流项目拓展的成功率。同时也是本人利用在合同物流业务拓展工作过程中的知识和经验积累,结合所学理论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研究总结的过程。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得到了业务拓展策略优化的流程和方向:合同物流业务的业务拓展首先需要进行需求发掘,强调客户期望的是物流服务能带来的价值;其次从公司的实际运营需求出发,梳理公司在物流业务拓展方面的发展目标、寻找实施优化策略的方法,层层递进的制定业务拓展优化策略。再次与竞争对手差异化,争取客户认同并为最终赢得市场竞争铺垫基础。此优化策略可以为定位“解决方案销售”的企业的业务拓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王军[8](2020)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模式及供需匹配功能研究》文中提出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产品冷链物流则是实现农产品供需平衡,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必要手段。随着中国生鲜农产品需求的日益增长,生鲜农产品在流通中使用冷链的比例不断提高。2019年中国的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了35%、57%、69%,农产品冷链物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地位愈加突出。但是,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供给保障能力存在较大缺口,例如,每年只有60%-70%的蔬菜能得到有效使用。造成这个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农产品冷链物流供需匹配效率不高,市场组织水平较低,专业、高效、可靠的中间层组织能力有待加强。随着中国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数字经济商业模式快速变革,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迎来创新高潮,在创造大量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中间层组织如何满足新型农产品冷链物流中的特殊时空要求,如何实现分布式供给与分散化需求的高效匹配,及其作用机理的经济学逻辑是什么?这是本论文研究聚焦的核心经济学问题。论文以中间层组织理论为基础,结合时空经济分析范式,分四个层次,自下而上对农产品冷链物流具有的特定时空表现、供需特性、供需匹配特征、匹配组织属性进行研究,构建了具有时空分析特点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供需匹配的解释框架。以此框架为基础,对中外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进行了历史分析和对比分析,归纳总结了不同阶段的典型模式,以及主导经济要素的转换。进一步,讨论了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的成因和形态,解释了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形成发展的理论依据,分析了组织边界、组织结构、组织效应等关键问题。实证研究方面,对不同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匹配模式进行了案例分析和定量分析,验证了理论模型的解释能力。最后,论文对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的治理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具体而言,论文主要内容及核心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立足农产品价值随时间条件、温控条件和空间条件变化规律,在对农产品冷链物流供给和需求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基于时空经济视角的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者的选择性偏好的逻辑,建立了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的供需匹配的解释框架,认为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具有第三方属性、网络经济与规模效应、资产专用性的产业经济特征,具有网络时空的独立且贯通性、时空规模经济和时空伸缩放大效应的时空经济属性。互联网+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的信息交互能力具有供需交易拓展功能,促进了农产品冷链物流供需交易匹配功能。第二,对中外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和农产品冷链物流供需特征演进进行了梳理。结合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及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发现信息化发展滞后和农产品冷链物流组织发展落后是制约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集约化、网络化的主要障碍,发展互联网+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是促进农产品冷链物流供需匹配的关键因素。农产品冷链物流供需特征演化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仓储、运输等有形经济要素,制冷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无形经济要素,在不同阶段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应用了Eviews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信息化对农产品冷链物流业的影响,刻画信息化对农产品物流业的重要影响的程度,这为本文研究互联网+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在实现一般性和特殊性的供需匹配功能中的优势提供理论支撑。第三,从起因、边界、结构、效应等方面对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进行多维度剖析。一是从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以及交易频率三个维度分析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认为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具有供需双方的中间层职能,通过提高交易效率来降低交易成本;二是作为处于企业和市场组织之间的中间层组织方式,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边界受到成本费用、资产专用性和风险等因素影响而产生变化调整;三是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可分为无核心企业、单核心企业、多核心的组织结构,说明了其演化过程中组织形态的多样性;四是作为典型的网络组织,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具有明显的网络协同效应、网络经济效应和时空经济效应,从而反馈作用于其组织形态的发展演化过程。第四,运用AHP模型分析了仓储费用、运输费用和其他增值服务等农产品冷链物流费用的影响因素,归纳总结了以集约需求资源为主的组织模式、以集约供给资源为主的组织模式以及既集约需求资源又集约供给资源的组织模式。利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三种模式下影响冷链运输的关键因素,判定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维度的特殊程度,分析每种模式供需匹配的最优组织方案。对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对新西兰佳沛奇异果国际行销公司、上海九曳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菜鸟网络冷链物流平台所形成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来具体考察这三种模式在实际运行中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供需匹配的过程,验证了论文农产品冷链物流理论框架的适用性。最后,分析了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的治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信任机制是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是由多个错综复杂的供应链组成的组织网络,其治理模式可分为内生动力系统共治、内生动力系统与外生动力系统共同治理两种模式。内生动力系统治理机制关注声誉和信任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决策与执行机制、信息透明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的功能构建;而外生动力系统治理机制则关注进入壁垒机制、外部协调机制、政策扶持机制的作用发挥。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基础设施建设、经营管理、地方政府与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合作等政策需求。总之,从理论层面上,解释了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实现农产品冷链物流供需匹配功能和效率提升的作用机理,突出了中间层组织理论、匹配理论和具有时空经济特点的理论特色。在实践层面上,梳理了国内外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历史与逻辑,剖析了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案例,从时空维度分析了互联网+中间层组织如何实现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供需匹配功能,突出了激发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要素和路径。论文在农产品冷链物流特征分析、中间层组织供需匹配解释框架、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结构和匹配模式等方面亦有一定的创新性。
靖开航[9](2020)在《DGF公司国际海运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010年以来,中国进入WTO之后,越来越多的并更加频繁的参与到各国的货运代理的业务之中,从海外流进大量的物流性企业和贸易公司进入到中国的物流市场之后,中国国境内的国际货运代理业务中海运的业务进出口量日益增加。给出于中国国内的物流企业和国际货运代理造成了供不应求的阻碍和冲击,再然后加上中国自身的物流企业和国际货运的起步较晚,很多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等客观因素,其中更重要的是缺乏营销的一些创新精神,仍旧停留在提供很多基础的功能性物流运输服务上,比如报关、运输、仓储等,获取市场份额的手段就是价格的比拼。在这种传统的营销的模式下,中国本土企业越发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进一步导致我国的传统物流企业和货运代理竞争越来越无力,进而失去与外资货运代理企业竞争的能力。大部分的物流市场被外资企业所占据。其中的每个国家的海运业务都是国际进出口业务运输中处在最中心的位置,用海洋作为运输的特点是运量十足大、开销很低、航路非常广,这就成为了各个物流企业和货运代理公司都要相互竞争的首要目标市场。其中DGF(DHL Global Forwarding)就是一家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本文从DGF国际海运业务的整体发展现状出发,对其所处环境做出细致分析,结合自身的优劣势情况,对公司国际海运业务的营销提出几点建议。
许虎林[10](2020)在《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研究》文中指出国际产业链专业化分工和供应链的有序衔接,扩大了国际贸易规模,有效推进了国际物流的发展。在大图们江次区域合作中国际物流的地位日益突出,国际物流合作如何开展、在哪些方面开展,虽然GTI组织专家们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和通关问题的探讨,但都没有对区域内国际物流合作效应进行全面深入地论证。在大图们江区域各地方政府急于发展经济,各成员国对这一区域的发展给予更多关注的大背景下,大图们江次区域合作从国际物流合作先行突破,但现有的国际物流发展现状表明,国际物流合作的发展还处于规模化的第一阶段,没有达到大图们江区域成员国的预期。所以,本研究从归纳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入手,首先将研究的地理范畴扩展为以大图们江倡议成员地理范围的经济辐射范畴为研究对象,突破了研究范畴的局限性。通过对国际物流合作概念的重新界定,明确研究以基础设施建设、通关货物运输、国际物流服务及制度保障等方面的合作为基础,探讨宏观层面的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问题。在研究中明确了合作的基础源于国家战略与合作机制为大图们江地区国际物流合作提供的制度保障,陆海联运形成的互联互通为国际物流合作奠定的通道基础,区域各国经济的发展为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提供的源泉与动力及朝鲜与日本积极参与大图们江区域合作。通过对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进程、模式和成效分析,展示了合作发展的程度。尝试从国际物流量(进口量和出口量)和国际物流额(进口额和出口额)两个方面的四个维度来分析,突破已往物流研究中单一物流量指标的局限性。通过时间固定效应方法对总结出的国际物流五方面影响因素核心变量进行分析,着重分析了这些变量对国际物流发展产生的影响及原因,为国际物流合作效应的分析提供了前期基础。研究中,通过耦合方法将国际物流五方面合作的各变量耦合处理,经过主成分分析方法,提炼出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的国际物流环境指标、国际物流基础设施指标、国际物流效率指标、国际物流成本指标和国际物流市场指标等五个效应指标,引入效用理论,利用时间固定效应方法并结合倒U型模型分析法对五个方面指标进行效应分析,得出五个方面的效应情况。依据以上的分析,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本研究通过以上的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发展经过二个阶段发展,处于规模扩大的发展阶段;现阶段主要的合作机制主要有四种机制,即决策机制、沟通与协调机制、冲突调解机制、收益分配机制等,但尚未形成一套制度化和程序化的国际物流合作专门决策机制,沟通与协调机制不能及时解决跨境国际物流中的即时问题,影响了跨境国际物流合作的流畅性,仅形成了双边收益分配机制,冲突调解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合作模式主要有政府间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模式、清关互认模式、企业间双边合作模式、跨境电商物流合作模式等;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项目合作、国际物流标准化建设合作以及电商国际物流方面取得成效。通过对进(出)口国际物流五方面28个影响因素分析,得出在进口与出口的量(额)的二个方面四个维度上,各变量全部体现其直接影响作用,但直接影响程度不同。对出口国(或地区)而言,公路的质量、使用国际互联网用户贸易壁垒、海关手续负担、本地竞争的强度、价值链宽度、国际分销和市场营销控制货运及时性、清关效率、物流服务能力、货物可追溯性、法律框架解决纠纷的效率、反垄断政策的有效性等因素的直接影响最大。对进口国(或地区)而言,公路的质量、铁路基础设施的质量、港口基础设施的质量、本地竞争的强度、当地供应商质量、国际分销和市场营销控制、贸易壁垒、贸易关税、海关手续负担、清关效率、货物可追溯性、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反垄断政策的有效性、政府官员的决定中徇私等因素的直接影响最大。主要原因是,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处于规模化的初级阶段,合作水平低,各国政策和合作机制不完善,区域各国的经济和社会水平不同,各国间国际物流发展不平衡,外部环境对国际物流的发展产生冲击。通过对五个国际物流合作效应的替代指标分析,得出,对进口国而言,大图们江区域的国际物流环境、国际物流效率和国际物流市场三个国际物流合作效应的替代指标显着性体现出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效应是递增的,国际物流基础设施也基本反映出这一点。而对出口国而言,大图们江区域的国际物流环境、国际物流效率二个国际物流合作效应的替代指标显着性体现出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效应的作用。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还处于合作规模扩大阶段,没有进入质变的平衡发展阶段,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各替代指标的效应存在差异是必然的。针对上述研究,借鉴国内外物流合作的相关经验,结合大图们江区域的实际情况提出四点对策建议:改善国际物流合作环境、促进政府间合作,提高国际物流合作效率,创造新的国际物流需求,有效推进国际物流通道基础和通道畅通化建设等对策建议。
二、浅析物流市场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物流市场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电商经济背景下物流市场营销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电商经济背景下我国物流市场营销现状 |
(一)电商经济带动我国物流产业规模效益实现双增长 |
(二)电商经济推动物流市场营销模式创新发展 |
(三)电商经济促进物流市场营销体系趋于完善 |
电商经济背景下物流企业市场营销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一)物流企业市场营销模式不适应电商经济的发展要求 |
(二)物流市场营销模式创新能力滞后于电商经济发展 |
(三)物流企业市场营销数字化信息化转型步伐较慢 |
(四)物流企业市场营销的国际化能力不足 |
电商经济背景下物流市场营销模式创新思路和举措 |
(一)紧密结合电商经济发展趋势和物流市场变化,进一步健全完善企业市场营销体制机制 |
(二)顺应电商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要求,持续深化物流市场营销模式创新 |
(三)以满足人们日益美好生活的物流需求为出发点,不断拓展物流市场营销空间和途径 |
(四)不断拓展数字化市场营销模式,持续提升物流精准化定制化服务能力 |
(五)主动适应电商经济全球化发展,积极搭建物流国际化市场营销平台 |
(2)航空物流发展韧性的提升路径与策略设计——基于后疫情时代双循环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一、后疫情时代双循环格局下提升航空物流发展韧性迫在眉睫 |
(一)航空物流发展韧性的界定 |
1. 系统力。 |
2. 平衡力。 |
3. 复原力。 |
(二)黑天鹅事件与航空物流战略能力构建 |
1. 黑天鹅事件。 |
2. 战略能力。 |
(三)文献综述 |
1. 后疫情时代与双循环研究。 |
2. 航空物流韧性研究。 |
二、疫情发生前后中国航空物流市场发展状况全方位对比分析 |
(一)疫情发生前中国航空物流市场状况一览 |
(二)疫情发生后中国航空物流市场变化及原因分析 |
1. 疫情发生后中国航空货邮运输量的变化情况 |
2. 疫情期间中国航空物流市场变化的主要原因 |
三、疫情冲击下航空物流发展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四、疫情大考下中国航空物流发展韧性较差的多维度问题诊断 |
(一)航空物流发展韧性较差的战略维度问题诊断 |
1. 系统力明显不足。 |
2. 平衡力相对较好。 |
3. 复原力显然不够。 |
(二)航空物流发展韧性较差的系统内部问题诊断 |
1. 应急保障体系欠缺,风险反应灵敏度不足。 |
2. 发展缺少战略导向,全球物流网络布局不完善。 |
3. 基础设施资源分配不足,现有机场物流功能严重受限。 |
4. 数字科技应用滞后,服务链各环节信息对接不顺畅。 |
五、双循环格局下提升中国航空物流发展韧性的策略 |
(一)国家宏观层面:实施双循环战略布局,提升航空物流系统力和复原力 |
1. 双循环布局发展经济,开辟航空物流新市场。 |
2. 放眼全球积极进取,提高国际航线航权主动性。 |
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枢纽机场网络体系。 |
4. 健全应急保障体系,构建全球协同治理框架。 |
(二)地方政府层面:各显神通,制定符合地方特点的航空物流发展新政策 |
1. 龙头地区发挥已有优势,建设国际性航空物流枢纽。 |
2. 发达地区加强城市群建设,多枢纽联合发展升级。 |
3. 发展中地区把握机遇,抢占内陆腹地航空物流市场先机。 |
4. 落后地区紧跟国家双循环布局,主动寻求航空物流增长点。 |
(三)行业中观层面:明确发展战略目标,深层次全方位提升核心竞争优势 |
1. 合理加码产业政策,帮助企业走出当前困境。 |
2. 发展航空物流技术,提升行业核心竞争优势。 |
3. 推进落实人才培养,储备行业发展后备力量。 |
4. 引入供应链管理思想,提高行业综合服务水平。 |
(四)企业微观层面:开展战略突围与创新,设计各具特色的企业发展路径 |
1. 航空公司 |
2. 航空物流企业 |
(4)格尔木滨铁储运公司经营模式创新及战略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思路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关于铁路物流发展的研究 |
1.3.2 关于铁路物流企业经营模式的研究 |
1.3.3 关于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 |
1.4 研究目的和主要工作 |
1.4.1 研究目的 |
1.4.2 主要工作 |
2 公司经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1 公司经营模式和体系 |
2.1.1 公司经营模式 |
2.1.2 公司经营体系 |
2.2 经营现状分析 |
2.2.1 近几年经营收入情况 |
2.2.2 近几年运量情况 |
2.2.3 运量下降的原因 |
2.3 现有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
2.3.1 员工整体素质较低 |
2.3.2 对运输主业的依赖性太强 |
2.3.3 业务结构和营收项目单一 |
2.3.4 管理的有效性不足 |
2.3.5 设施设备落后 |
2.3.6 管理体制需要转变 |
2.4 小结 |
3 经营模式创新研究 |
3.1 经营模式的含义 |
3.2 铁路物流公司的几种典型经营模式 |
3.2.1 提供仓储型服务的经营模式 |
3.2.2 提供流通加工服务的经营模式 |
3.2.3 基于货运站场开展商贸业务的经营模式 |
3.2.4 开展第三方物流业务的经营模式 |
3.3 滨铁公司经营模式和体系的创新 |
3.3.1 需求特征分析 |
3.3.2 调整经营项目 |
3.3.3 经营模式创新 |
3.3.4 重构经营体系 |
3.4 小结 |
4 格尔木滨铁储运公司经营战略转型研究 |
4.1 相关理论介绍 |
4.1.1 内部环境分析方法 |
4.1.2 外部环境分析方法 |
4.2 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 |
4.2.1 内部环境分析 |
4.2.2 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4.3 备选战略方案制定和评估 |
4.3.1 制定备选战略方案 |
4.3.2 备选战略方案评估 |
4.3.3 扩张发展战略措施制定 |
4.4 战略目标及路径 |
4.5 小结 |
5 重点措施研究 |
5.1 强化内部管理 |
5.2 努力开拓物流市场 |
5.3 完善物流网络布局 |
5.4 加大设施设备投入力度 |
5.5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考虑竞争的物流服务供应链决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可持续供应链的相关研究 |
1.2.2 供应链运营模式相关研究 |
1.2.3 竞争性供应链相关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物流服务供应链 |
2.1.2 绿色供应链 |
2.1.3 产品/服务绿色度 |
2.2 相关理论 |
2.2.1 供应链协同理论 |
2.2.2 Hotelling理论 |
2.2.3 多目标优化理论 |
第三章 基本假设与模型设置 |
3.1 基本假设 |
3.2 参数说明 |
3.3 模型描述 |
3.4 重要函数说明 |
第四章 经济效益下竞争性供应链运营策略分析 |
4.1 经济效益下竞争性供应链分散运营决策 |
4.2 经济效益下竞争性供应链混合运营决策 |
4.2.1 经济效益下混合运营阶段G1 形式均衡决策 |
4.2.2 经济效益下混合运营阶段G2 形式均衡决策 |
4.3 经济效益下竞争性供应链集中运营决策 |
4.4 经济效益下竞争性供应链运营形式对比 |
4.4.1 经济效益下绿色物流运营形式对比 |
4.4.2 经济效益下普通物流供应链运营形式对比 |
4.5 数值算例分析 |
4.5.1 经济效益下分散运营阶段物流服务竞争情况 |
4.5.2 经济效益下混合运营阶段物流服务竞争情况 |
4.5.3 经济效益下集中运营阶段物流服务竞争情况 |
4.5.4 经济效益下物流企业竞争运营模式情况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可持续效益下竞争性供应链运营策略分析 |
5.1 可持续效益下竞争性供应链分散运营决策 |
5.2 可持续效益下竞争性供应链混合运营决策 |
5.2.1 可持续效益下混合运营G1 形式均衡决策 |
5.2.2 可持续效益下混合运营G2 形式均衡决策 |
5.3 可持续效益下竞争性供应链集中运营决策 |
5.4 可持续效益下运营形式决策均衡值对比 |
5.4.1 可持续效益下绿色物流运营模式对比 |
5.4.2 可持续效益下普通物流运营模式对比 |
5.5 数值算例分析 |
5.5.1 可持续效益下分散运营阶段物流服务竞争情况 |
5.5.2 可持续效益下混合运营阶段物流服务竞争情况 |
5.5.3 可持续效益下集中运营阶段物流服务竞争情况 |
5.5.4 可持续效益下物流企业竞争运营模式情况对比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各运营形式下不同决策目标对比探究 |
6.1 分散运营阶段不同决策目标均衡值对比 |
6.2 混合运营阶段不同决策目标均衡值对比 |
6.2.1 混合运营G1 形式决策目标均衡值对比 |
6.2.2 混合运营G2 形式决策目标均衡值对比 |
6.3 集中运营阶段不同决策目标均衡值对比 |
6.4 数值算例分析 |
6.4.1 分散运营阶段物流服务决策目标差异性对比 |
6.4.2 混合运营阶段G1 物流服务决策目标差异性对比 |
6.4.3 混合运营阶段G2 物流服务决策目标差异性对比 |
6.4.4 集中运营阶段物流服务决策目标差异性对比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研究结论与启示 |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6)基于AE-Stacking集成学习的市场需求预测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基于特征处理的市场需求分析研究现状 |
1.3.2 基于传统预测模型的市场需求分析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结构 |
1.4.3 技术路线图 |
1.5 论文创新点 |
2 市场需求预测分析关键技术研究 |
2.1 市场需求预测方法研究 |
2.1.1 市场需求预测常用方法 |
2.1.2 供应链管理流程及需求预测分析步骤 |
2.2 市场需求预测分析关键技术 |
2.2.1 高维数据特征处理方法 |
2.2.2 机器学习算法 |
2.3 本章小结 |
3 市场需求分析多维特征指标的选取及影响权重分析 |
3.1 市场需求分析多维特征指标的选取说明与分析 |
3.2 多维特征指标的选取 |
3.2.1 多维特征指标选取的原则 |
3.2.2 多维特征指标的确定 |
3.2.3 多维特征指标的预处理方法 |
3.3 市场需求分析多维特征指标的量化表示 |
3.4 市场需求分析多维特征指标的影响权重分析 |
3.4.1 基于Xgboost集成算法的影响权重分析 |
3.4.2 多维特征影响权重指标的选取与实现步骤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AE-Stacking集成学习算法的市场需求预测方法研究 |
4.1 数据的降维、降噪分析 |
4.2 自编码神经网络融合算法设计 |
4.2.1 降噪自编码神经网络 |
4.2.2 卷积自编码神经网络 |
4.2.3 卷积降噪自编码神经网络融合算法 |
4.3 Stacking集成学习算法模型 |
4.4 基于AE-Stacking集成学习算法的市场需求预测模型构建 |
4.5 本章小结 |
5 市场需求预测方法实验分析 |
5.1 实验数据的特征处理 |
5.1.1 多维特征指标的预处理 |
5.1.2 数据正态分布变换 |
5.1.3 基于卷积降噪自编码神经网络模型的多维特征指标处理 |
5.2 市场需求预测对比实验设计 |
5.2.1 模型评估指标的选取 |
5.2.2 对比实验设计 |
5.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3 市场需求分析多维特征的影响权重分析 |
5.3.1 多维特征影响权重计算 |
5.3.2 多维特征影响权重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7)L集团合同物流业务拓展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相关理论概述 |
1.3.1 市场营销组合的基本理论:SIVA理论 |
1.3.2 关系营销理论 |
1.3.3 市场营销工具的基本理论 |
1.3.4 营销理论在合同物流行业的应用 |
1.4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基本框架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点 |
第2章 L集团与行业环境分析 |
2.1 L集团概况 |
2.1.1 公司简介 |
2.1.2 公司组织结构 |
2.1.3 公司主营业务 |
2.1.4 公司经营业绩 |
2.2 L集团合同物流业务宏观环境分析:PEST模型 |
2.2.1 政策因素 |
2.2.2 经济因素 |
2.2.3 社会因素 |
2.2.4 科技因素 |
2.3 L集团合同物流业务行业环境分析:五力模型 |
2.3.1 供应商议价能力 |
2.3.2 买方成本控制能力 |
2.3.3 潜在进入者的挑战 |
2.3.4 替代服务的威胁 |
2.3.5 行业内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 |
第3章 L集团合同物流业务拓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3.1 L集团合同物流业务拓展现状 |
3.1.1 L集团合同物流业务拓展模式和管理现状 |
3.1.2 物流服务与营销特征关系的问卷设计 |
3.1.3 物流服务与营销特征关系的统计分析 |
3.1.4 物流服务与营销特征分析结论 |
3.2 L集团合同物流业务拓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
3.2.1 解决方案专业性问题 |
3.2.2 业务拓展信息管理的问题 |
3.2.3 物流成本及服务定价问题 |
3.2.4 业务客户拓展渠道和途径的问题 |
第4章 L集团合同物流业务拓展优化策略制定 |
4.1 目标市场客户的优化策略-STP分析 |
4.1.1 市场细分 |
4.1.2 目标市场 |
4.1.3 市场定位 |
4.2 解决方案营销优化策略 |
4.2.1 方案策略 |
4.2.2 信息策略 |
4.2.3 价值策略 |
4.2.4 途径策略 |
4.3 总结 |
第5章 L集团合同物流业务拓展优化策略的实施 |
5.1 L集团合同物流业务拓展策略实施的步骤 |
5.2 L集团合同物流业务拓展策略实施的保障 |
5.2.1 组织保障 |
5.2.2 战略投资保障 |
5.2.3 服务与技术保障 |
5.2.4 人才和激励保障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调查问卷 |
(8)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模式及供需匹配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农产品冷链物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地位愈加突出 |
1.1.2 供需结构不匹配对行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
1.1.3 农产品冷链物流渠道呈现多样化发展的特点 |
1.1.4 “互联网+”推进农产品物流中间层组织创新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选题的意义 |
1.4 研究对象 |
1.4.1 基本概念界定 |
1.4.2 研究层次 |
1.4.3 研究范围 |
1.5 研究方法与逻辑主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逻辑主线 |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中间层组织理论 |
2.1.1 中间层组织理论概述 |
2.1.2 中间层组织理论研究述评 |
2.2 时空经济学分析 |
2.2.1 经济学分析中的时空视角 |
2.2.2 时空经济分析在物流领域的运用 |
2.2.3 时空经济分析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2.3 农产品冷链物流相关研究述评 |
2.3.1 农产品冷链物流业的问题及对策与研究 |
2.3.2 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的研究 |
2.3.3 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的研究 |
2.3.4 国内外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比较研究 |
2.4 研究空间 |
2.5 本章小结 |
3 解释框架:时空视角下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的供需匹配功能 |
3.1 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高度时空相关性 |
3.1.1 生鲜农产品的自然寿命对流通空间范围的影响 |
3.1.2 特定时点的生鲜农产品的价值变化分析 |
3.1.3 温控干预下的生鲜农产品流通的时空协调 |
3.2 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分析 |
3.2.1 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的特性 |
3.2.2 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的影响因素 |
3.2.3 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能力 |
3.3 农产品冷链物流供给分析 |
3.3.1 农产品冷链物流供给的特性 |
3.3.2 农产品冷链物流供给的影响因素 |
3.3.3 农产品冷链物流供给能力 |
3.4 时空视角下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供需匹配 |
3.4.1 农产品冷链物流供给量和需求量的关系演化 |
3.4.2 供需交易匹配的时空经济特征 |
3.4.3 供需交付匹配的时空经济特征 |
3.4.4 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物信关系与时空结构 |
3.5 时空视角下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匹配中的中间层组织 |
3.5.1 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的演化过程概述 |
3.5.2 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的时空经济基础属性 |
3.5.3 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的时空经济网络属性 |
3.5.4 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的时空经济结构属性 |
3.5.5 信息化促进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供需交易时空的拓展 |
3.6 本章小结 |
4 中外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对比分析 |
4.1 中外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历史演进 |
4.1.1 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历史变迁 |
4.1.2 美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历史变迁 |
4.1.3 日本农产品冷链物流历史变迁 |
4.2 中外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发展进程中的中间层组织分析 |
4.2.1 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组织及中间层组织演进的特征概述 |
4.2.2 美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演进的特征概述 |
4.2.3 日本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演进的特征概述 |
4.3 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发展中的时空经济因素分析 |
4.3.1 农产品冷链物流不同阶段的供需时空模式 |
4.3.2 农产品冷链物流演进中的有形要素分析 |
4.3.3 农产品冷链物流演进中的无形要素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时空视角下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的成因与形态分析 |
5.1 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形成的起因 |
5.1.1 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形成的条件 |
5.1.2 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形成的内因 |
5.2 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边界分析 |
5.2.1 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边界的界定 |
5.2.2 信息技术对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边界的影响 |
5.3 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结构形式 |
5.3.1 中间层组织的组织结构形式 |
5.3.2 中间层组织结构的时空演变 |
5.4 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的效应分析 |
5.4.1 网络协同效应 |
5.4.2 网络经济效应 |
5.5 本章小结 |
6 基于AHP模型的典型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匹配模式分析 |
6.1 基于AHP模型的冷链物流费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
6.1.1 影响冷链仓储相关的费用因素 |
6.1.2 影响冷链运输相关的费用因素 |
6.1.3 冷链运输成本影响因素的AHP分析 |
6.2 以集约需求资源为主的组织模式理论分析 |
6.2.1 产地分散性的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特征及偏好 |
6.2.2 互联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与发展 |
6.2.3 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下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渠道的形式 |
6.2.4 基于AHP模型的最优组织方案选择分析 |
6.2.5 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下供需的交易匹配和交付匹配分析 |
6.3 以集约需求资源为主的组织模式案例分析 |
6.3.1 新西兰佳沛奇异果国际行销公司历史及概况 |
6.3.2 佳沛公司组织下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供需匹配模式 |
6.4 以集约供给资源为主的组织模式理论分析 |
6.4.1 流通渠道主体的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特征及偏好 |
6.4.2 互联网+第四方冷链物流组织的产生 |
6.4.3 流通渠道主体之间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渠道分析 |
6.4.4 基于AHP模型的最优组织方案分析 |
6.4.5 第四方冷链物流企业组织下供需的交易匹配和交付匹配分析 |
6.5 以集约供给资源为主的组织模式案例分析 |
6.5.1 上海九曳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概况 |
6.5.2 九曳供应链的组织模式及作用分析 |
6.5.3 九曳供应链供需匹配模式 |
6.6 既集约需求资源又集约供给资源的组织模式理论分析 |
6.6.1 消费端的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特征及偏好 |
6.6.2 生鲜电商物流平台的发展 |
6.6.3 生鲜电商物流平台组织下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渠道分析 |
6.6.4 基于AHP模型的最优组织方案分析 |
6.6.5 生鲜电商物流平台组织下的供需的交易匹配和交付匹配分析 |
6.7 既集约需求资源又集约供给资源的组织模式案例分析 |
6.7.1 菜鸟网络的概况 |
6.7.2 菜鸟网络冷链物流平台模式分析 |
6.7.3 菜鸟网络冷链物流平台的供需匹配模式 |
6.8 本章小结 |
7 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治理分析及政策建议 |
7.1 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治理问题 |
7.1.1 利益分配机制的问题 |
7.1.2 信任机制的问题 |
7.2 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治理分析 |
7.2.1 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结构的关键要素 |
7.2.2 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治理的内涵 |
7.2.3 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治理模式 |
7.3 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的治理机制 |
7.3.1 内生动力系统的治理机制 |
7.3.2 外生动力系统层面的治理机制 |
7.4 政策分析 |
7.4.1 现有政策分析 |
7.4.2 未来政策需求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论文创新 |
8.3 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DGF公司国际海运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营销基础理论与分析工具 |
2.1.1 PEST分析 |
2.1.2 五力模型 |
2.1.3 SWOT分析 |
2.1.4 7PS营销理论 |
2.2 物流公司营销的相关文献 |
2.3 海运业务营销的相关文献 |
2.4 文献述评 |
第3章 DGF公司国际海运业务营销现状与问题 |
3.1 DGF公司概述 |
3.1.1 DGF公司简介 |
3.2 DGF公司国际海运业务的营销现状 |
3.3 DGF公司国际海运业务营销的中存在问题 |
3.3.1 服务产品结构单一 |
3.3.2 服务价格缺乏竞争性 |
3.3.3 传统营销渠道缺乏新颖 |
3.3.4 缺乏核心竞争力 |
3.3.5 人员流动性较大 |
3.3.6 信息传递滞后 |
3.3.7 缺乏品牌效应 |
第4章 DGF公司国际海运业务营销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环境分析 |
4.1.4 技术环境分析 |
4.2 行业环境分析 |
4.2.1 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 |
4.2.2 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 |
4.2.3 同行业之间的竞争 |
4.2.4 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 |
4.2.5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
4.3 微观环境分析 |
4.3.1 DGF公司的优势 |
4.3.2 DGF公司的劣势 |
4.3.3 DGF公司的机会 |
4.3.4 DGF公司的威胁 |
4.4 DGF公司国际海运业务营销环境总结 |
第5章 DGF公司国际海运业务营销策略组合 |
5.1 产品策略 |
5.1.1 现有产品细分 |
5.1.2 定制化产品 |
5.2 价格策略 |
5.2.1 企业的营销额 |
5.2.2 企业的成本 |
5.3 渠道策略 |
5.3.1 一级关系渠道 |
5.3.2 二级关系渠道 |
5.4 促销策略 |
5.4.1 价格促销 |
5.4.2 沟通促销 |
5.5 人员策略 |
5.5.1 外部营销 |
5.5.2 内部营销 |
5.6 服务过程策略 |
5.6.1 建立规范的服务方式 |
5.6.2 进行有效的补救措施服务 |
5.7 有形展示策略 |
5.7.1 环境要素 |
5.7.2 人文要素 |
第6章 DGF公司国际海运业务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人力资源保障措施 |
6.1.1 重视营销管理人才 |
6.1.2 加强营销队伍建设 |
6.1.3 加强公司员工的培训 |
6.1.4 制定绩效考核制度 |
6.2 风险管控措施 |
6.2.1 完善的风险措施 |
6.3 信息技术保障措施 |
6.3.1 引进全球化信息系统 |
6.4 企业文化保障措施 |
6.4.1 制度层 |
6.4.2 物质层 |
6.4.3 精神层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7.2.1 研究不足 |
7.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际物流合作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框架 |
1.5 主要创新与不足 |
1.5.1 主要创新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国际物流合作的一般分析 |
2.1 基本概念及界定 |
2.1.1 大图们江区域 |
2.1.2 物流与物流系统 |
2.1.3 区域物流与区域物流合作 |
2.1.4 国际物流与国际物流合作 |
2.2 区域国际物流合作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及作用 |
2.2.1 区域国际物流合作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
2.2.2 区域国际物流合作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
2.3 国际物流合作相关理论 |
2.3.1 区域物流理论 |
2.3.2 复合相互依赖理论 |
2.3.3 国际物流绩效理论 |
2.3.4 国际物流供应链理论 |
第3章 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基础 |
3.1 国家战略与合作机制为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
3.1.1 国家战略叠加效应为国际物流合作发展创造了时代机遇 |
3.1.2 国际物流合作机制的形成提供了合作的基础制度环境 |
3.2 陆海联运形成的互联互通为国际物流合作奠定了通道基础 |
3.2.1 陆海联运通道形成 |
3.2.2 国际物流口岸和港口节点形成 |
3.3 区域各国经济的发展为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提供了源泉与动力 |
3.3.1 大图们江区域经济规模扩大是国际物流合作的源泉 |
3.3.2 国际贸易是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发展的动力 |
3.4 朝鲜与日本为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增添了活力 |
3.4.1 朝鲜对大图们江区域合作项目的开展起到积极作用 |
3.4.2 日本促进了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的增长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进程、模式和成效 |
4.1 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的发展进程 |
4.1.1 合作萌芽阶段(2005-2009) |
4.1.2 合作形成和扩大阶段(2010-现在) |
4.2 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模式 |
4.3 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的成效 |
4.3.1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项目合作进展顺利 |
4.3.2 国际物流标准化建设取得一定效果 |
4.3.3 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电商物流合作发展迅速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的核心影响因素分析 |
5.1 国际物流影响核心因素的选择分析 |
5.2 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核心影响因素分析的框架 |
5.2.1 理论模型 |
5.2.2 实证模型 |
5.2.3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
5.3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
5.3.1 实证检验 |
5.3.2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效应的实证分析 |
6.1 理论机制分析 |
6.1.1 区域国际物流合作效应的来源 |
6.1.2 区域国际物流合作的效用分析 |
6.2 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 |
6.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6.2.2 模型的构建 |
6.3 实证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促进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的对策建议 |
7.1 改善国际物流合作环境 |
7.1.1 建设新大图们江区域合作组织 |
7.1.2 补充、完善和优化现有合作机制 |
7.1.3 协调各国区域内的利益,建立规范的合作环境 |
7.1.4 建设具有竞争活力的物流市场环境 |
7.1.5 增加区域内各国政府决策透明度,减少政府管制影响 |
7.2 促进政府间合作,提高国际物流合作效率 |
7.2.1 建设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信息网络综合平台 |
7.2.2 推动区域国际物流供应链一体化建设 |
7.2.3 加快区域国际物流的标准化建设 |
7.3 创造新的国际物流需求 |
7.4 有效推进国际物流通道基础设施和通道畅通化建设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浅析物流市场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商经济背景下物流市场营销模式研究[J]. 袁哲. 商业经济研究, 2021(23)
- [2]航空物流发展韧性的提升路径与策略设计——基于后疫情时代双循环格局[J]. 谢泗薪,贺明娟. 价格月刊, 2021(08)
- [3]考虑企业社会责任的物流服务供应链决策与协调研究[D]. 刘晓丽.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
- [4]格尔木滨铁储运公司经营模式创新及战略转型研究[D]. 马小林.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5]考虑竞争的物流服务供应链决策策略研究[D]. 刘亚洲.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6]基于AE-Stacking集成学习的市场需求预测分析方法研究[D]. 严溪.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8)
- [7]L集团合同物流业务拓展策略优化研究[D]. 蒋晓冰.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04)
- [8]农产品冷链物流中间层组织模式及供需匹配功能研究[D]. 王军. 北京交通大学, 2020
- [9]DGF公司国际海运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靖开航. 山东大学, 2020(05)
- [10]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研究[D]. 许虎林. 吉林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