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蜜环菌促进天麻快生高产试验

油菜蜜环菌促进天麻快生高产试验

一、速培蜜环菌促进天麻速生高产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郭怡博,张悦,陈莹,张伟,张怀荣,苏鑫宇,孙志蓉[1](2021)在《天麻人工栽培模式调查分析及发展建议》文中指出自我国成功将天麻野生变家种以来,已经发展出较多的天麻人工栽培模式。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实地调查,针对天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从天麻人工栽培模式的角度梳理分析不同栽培模式存在的优缺点并提出未来天麻种植模式优化应朝向生态经济型模式的方向发展,从实际操作中提炼总结出配套栽培技术,以促进天麻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

刘玲[2](2021)在《蜜环菌菌株筛选及工艺优化》文中研究表明蜜环菌(Armillaria species)是一种药食兼用菌,也是高度退化的兰科中药材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生长发育的第一营养来源,其质量好坏影响着天麻的品质和产量。近年来,随着天麻人工栽培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天麻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市场上蜜环菌来源渠道呈多样化发展,质量参差不齐;同时,在长期的应用中蜜环菌菌株出现变异和退化,导致天麻产量下降、或产生空窝等不利现象,严重制约着天麻产业的发展。本研究通过对市售及已发现的蜜环菌种质资源进行收集,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鉴定归类;开展蜜环菌生物学特性研究,优化蜜环菌一级菌株、二级菌株及三级菌株的培养工艺技术体系,以期筛选出适合天麻优质高产的蜜环菌菌株及生产工艺。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共收集蜜环菌19种,归为两大分枝,五个类别。其中菌株C与MA1、MA2、MA4、MC3、MC4、MC7、MC8,菌株MA3与MB1、MC1、MC5的r DNA-ITS序列完全一致,均鉴定为蜜环菌狭义种(Armillaria mellea(Vahl:Fr.)P.Kumm);菌株MB2、MB3与蜜环菌狭义种有较近进化距离;菌株MY1为头柄蜜环菌(Armillaria cepistipes Velen);菌株MY2为高卢蜜环菌(Armillaria gallica Marxm.&Romagn);菌株MY3为奥氏蜜环菌(Armillaria ostoyae(Romagn.)Herink);菌株MC6和MC9为芥黄蜜环菌(Armillaria sinapina Bérubé&Dessur)。2.对收集到的19株蜜环菌进行平板培养,二级麸皮培养,三级袋料及三级枝条培养,筛选出菌索萌发时间短,主枝粗壮,分枝茂密,布满培养基时间短的三株优良菌株MB1、MC4、MC7。3.优化蜜环菌生产工艺。蜜环菌培养条件为25℃,全黑暗;二级菌株最佳配方为:玉米粉20 g,酵母粉10 g,磷酸二氢钾2 g,加自来水至1 L;三级菌株培养时以液体二级种为种源;不同菌株最佳三级种培养基配方不同,菌株MB1和MC4的最佳配方为:栎木枝条40%+马铃薯汁60%;MC7的最佳配方为:木屑50%、棉籽壳30%、麸皮18%、石膏1%、生石灰0.5%、蔗糖0.4%、磷酸二氢钾0.1%,料水比1:1.4 kg/L。

梁彤[3](2020)在《天麻优良杂交组合筛选及繁育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是天麻的道地产区,多年来将天麻种植业作为一项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目前生产中多采用同株自花授粉所获得的种子进行繁殖,多代近亲繁殖导致种性退化,缺乏优质高产天麻良种;加之天麻盲目引种、自繁自育现象较普遍,导致天麻种质混乱。此外,天麻栽培所用种苗,除一部分来自专业公司生产供应外,还有很多来自农户自行生产和销售。天麻种苗质量标准缺失,繁育技术不规范,导致种苗质量不稳定,最终影响天麻质量和产量。针对天麻良种缺乏和种苗标准缺失的问题,本研究以陕西红天麻和云南乌天麻作为种质资源,建立了天麻良种选育体系,获得了四种杂交组合,并对其蒴果、种子形态特征、生物量大小,F1代表现情况进行研究分析,获得以下结果:1.利用扫描电镜对两种天麻花粉形态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天麻花粉均呈不规则状,花粉外壁存在Ⅰ级和Ⅱ级纹饰,但花粉粒大小和纹饰类型存在一定差异。乌天麻花粉单粒体积较红天麻大;外壁纹饰方面,红天麻网眼分布较多,且呈圆形或椭圆形,形状较规则;乌天麻网眼面积较大,形状不规则。红天麻网脊分布少,且网脊较宽,乌天麻网脊密集,且网脊较窄。2.天麻四种组合的果实和种子形态可归为两类。果实方面表现为杂交天麻蒴果形态与母本天麻蒴果形态基本一致,其中乌红杂交天麻和乌天麻蒴果较长,呈乌绿色;红乌杂交天麻和红天麻蒴果基部较圆,呈橙红色。四种组合天麻种子均为纺锤形,初级雕纹为长条形网状纹饰,网壁较厚,呈垄起状,网眼向内凹陷,构成闭合系统。但次级雕纹存在差异,红天麻与红乌杂交天麻种子次级雕纹为网眼状,表面较粗糙,呈细纹状-穴状;乌天麻与乌红杂交天麻种子次级雕纹为网眼状,表面平滑,为近平滑-浅穴状。3.通过对天麻主产区天麻种苗长、宽、重等指标的测定以及分析各指标在分级中相关性的作用,最终以天麻种苗的块茎长度、重量作为分级指标。采用逐步聚类分析方法,初步制定了天麻种苗的分级质量标准,分为三级,即:I级天麻种苗:重量≥19.83g,长度≥68.78 mm;II级天麻种苗:19.83 g>重量≥0.76 g,68.78 mm>长度≥17.45mm;III级天麻种苗:重量<0.76 g,长度<17.45 mm。利用制定出的天麻种苗等级标准,可以判断不同类型天麻种苗品质的优劣以及产量大小。四种天麻组合种苗质量等级存在较大差异,杂交类型的天麻种苗I级品率高于自交类型,II级品中,红、乌天麻(自交)占比最高,红天麻(自交)组合与红乌杂交组合不合格品占比最低;产量方面,表现为杂交类型的天麻种苗产量远高于自交类型,红天麻(自交)种次之,乌天麻(自交)种产量最低。4.从土壤类型、海拔高度、培育方式等几个方面对天麻种子育苗的最佳生产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砂质土、中海拔(900~1000 m)和筐栽等综合条件下是天麻种苗繁育的最佳环境条件,有利于提高天麻种苗质量和产量。

张进强,周涛,江维克,郭兰萍,张光文,文玉朝,刘鹏,王晓,潘成,肖承鸿[4](2020)在《天麻种植生产的生态循环利用模式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麻作为一种传统名贵中药,在人工栽培中尚未摆脱对森林资源的依赖。为了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尽可能减少资源浪费,该文通过实地调研,梳理了"林-麻"配套种植、"麻-菌"轮作、"林-麻-菌"立体种植、"因材施种"的菌材分类种植等循环利用模式,阐明了这些模式在天麻生产种所解决的生态问题,并分析其不足;最后,在现存模式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完整的天麻生态种植体系,该种植体系强调:①在种植天麻前规划后续林,采用速生林与经济林相结合的方法,以速生林作为菌材的主要来源,并在经济林下种植天麻;②将菌材分级分类利用,叶片用于培养天麻萌发菌,小树枝用于培养原球茎及米麻,大树枝用于培养种麻,树干用于栽培商品麻;③循环利用天麻旧菌材,将旧菌材用于生产菌种或栽培栽培冬荪、竹荪、猪苓等食药用菌。该方案解决了菌材的来源、菌材及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等问题,丰富了产业结构,用有限的时间及土地资源获取更大的经济收益,无论是对于扶贫攻坚还是改善生态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汤国星[5](2019)在《“天麻之圣”徐锦堂: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他发明的黄连与贝母套种、黄连与玉米和速生林套种,可获得药(黄连)、粮、林、畜大丰收;他还试验成功少用或不用木料的简易棚栽连,有五六种栽连方法可供农民选用。目前湖北利川市采用简易棚栽连的面积最大,成为药农最欢迎的生态栽连技术。

邢康康,张植玮,涂永勤,张德利,贺宗毅,贺元川,鲁增辉,石萍,陈仕江[6](2016)在《天麻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栽培中的问题和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天麻无根也没有绿色叶片,为多年生异养植物,具有特殊的生长发育特性,其地下块茎具有较高药用价值。为了更好地了解天麻,为中国天麻的发展提供帮助,本文概述了天麻的生物学分类和药学价值,并对天麻的生活史及其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介绍了天麻生长所需要的微生物、温度、湿度、土壤、光照等条件,对天麻在农业栽培生产中存在的天麻退化和栽培周期长等问题结合前人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并做出了分析,为未来天麻产业的发展作基础。

刘威,赵致,王华磊,罗夫来,李金玲,罗春丽[7](2015)在《不同树种菌材对贵州仿野生栽培天麻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单因素试验仿野生栽培红杆天麻(Gastrodia elata Bl.f.elata),分析5种树种菌材对天麻生长、天麻产量及天麻素含量的影响,筛选出最适合仿野生栽培天麻的菌材树种。结果表明:白栎处理各时期新生麻生长最好,采收期天麻总产量达1 394.16g/穴,极显着高于其它处理。5个树种处理中,天麻素含量均达到2010版药典标准,其中白栎处理天麻素含量为0.41%,仅次于漆树处理。综合分析得出,白栎作为仿野生栽培天麻的首选菌材树种。

徐锦堂[8](2013)在《我国天麻栽培50年研究历史的回顾》文中研究指明回顾近50多年我国天麻从野生到人工栽培、无性繁殖栽培技术,以及有性繁殖播种方法的发展历程,介绍天麻与真菌营养关系及天麻形态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今后我国天麻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提高单产,适当控制种植面积;拓宽天麻药用途径,大力开展保健食品市场;研究和探索伴栽天麻树种的种类,人工营造速生树种,保护自然生态平衡;大力开展团队协作。

刘冰,王后平,李海东,张汉波,曹安江,杨明挚[9](2012)在《天麻共生蜜环菌菌包及替代菌材原料的筛选优化》文中提出选用壳斗科及桦木科常见树种的细小枝条和叶片及农作物茎干培养蜜环菌,分析测定菌丝体的长势和性状并对材料进行评价。筛选出玉米秸秆可作为蜜环菌菌包生产的最佳原料,而麻栎枝段可作为天麻种植中替代菌材的最适材料。玉米秸秆添加2%蔗糖可显着增加菌丝产量和缩短培养周期。与麻栎枝段相比,质量比为7:3的麻栎和旱冬瓜混合枝段培养蜜环菌,菌索产量和性状无显着差异,但菌丝生长更好。

刘冰,牛芸,张德着,张汉波,杨明挚[10](2012)在《天麻共生蜜环菌母种及液体种培养基的优化》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正交试验获得一种蜜环菌母种培养基新配方(葡萄糖2.5%、酵母粉0.2%、乙醇0.5%、K2PO40.03%、MgSO40.015%、VB10.001%、琼脂粉1.5%),在菌丝体产量和性状方面优于目前常用的固体PDA加富培养基。利用板栗细小枝条和玉米芯的提取液添加至普通PDA培养基中,获得改良的蜜环菌液体原种培养配方(马铃薯8%、蔗糖0.8%、板栗细小枝段3%、玉米芯碎块3%)。与液体PDA加富培养基相比,菌球数目更多、个体更大、健壮度更高,且菌丝体产量最高可达2.5倍。板栗液玉米芯液组合使用后效果优于单独添加,以比例1:1效果最佳。

二、速培蜜环菌促进天麻速生高产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速培蜜环菌促进天麻速生高产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天麻人工栽培模式调查分析及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人工栽培天麻分布与气候环境
2 我国天麻栽培模式的梳理与分析
    2.1 基于作物布局的天麻栽培模式
        2.1.1 单一栽培模式
        2.1.2 多样性栽培模式
        2.1.2. 1 轮作
        2.1.2.2间作
        2.1.2. 3 套作
    2.2 基于人工干预程度的天麻栽培模式
        2.2.1 设施栽培
        2.2.1. 1 大棚栽培
        2.2.1.2箱栽
        2.2.1. 3 袋栽
        2.2.1. 4 覆膜栽培
        2.2.2 仿野生栽培
        2.2.3 露地栽培
        2.2.4 无土栽培
3 天麻生态经济型栽培模式的提出
4 我国人工栽培天麻模式发展建议
    4.1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
    4.2 科技优化模式,做好引领示范
    4.3 加大天麻连作障碍防治研究
    4.4 探索多模式融合发展
    4.5 遵循绿色理念,发展循环经济
5 展望

(2)蜜环菌菌株筛选及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蜜环菌概述
        1.1.1 蜜环菌种类
        1.1.2 蜜环菌形态特征
    1.2 蜜环菌药用价值
    1.3 蜜环菌培养
    1.4 蜜环菌与天麻
        1.4.1 天麻
        1.4.2 天麻与蜜环菌关系
        1.4.3 蜜环菌在天麻生产上的应用
    1.5 蜜环菌菌种鉴定技术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菌株收集与鉴定
    2.1 引言
    2.2 菌株收集
    2.3 菌种鉴定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
        2.4.1 序列比对
        2.4.2 构建系统发育树
    2.5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蜜环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
        3.2.1 供试菌株
        3.2.2 培养基
    3.3 试验方法
        3.3.1 菌株活化
        3.3.2 试验处理
        3.3.3 测试指标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不同菌株间生物量差异
        3.4.2 不同菌株间生长势差异
        3.4.3 不同菌株间总萜含量差异
    3.5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蜜环菌菌株筛选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
        4.2.1 供试菌株
        4.2.2 培养基
    4.3 试验方法
        4.3.1 二级菌株筛选
        4.3.2 三级菌株筛选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菌株在二级菌株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4.4.2 不同菌株在三级菌株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4.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不同温度、光照对蜜环菌生长的影响
    5.1 引言
    5.2 试验材料
        5.2.1 供试菌株
        5.2.2 培养基
    5.3 试验设置
        5.3.1 不同温度对蜜环菌生长的影响
        5.3.2 不同光照对蜜环菌生长的影响
        5.3.3 试验方法
    5.4 结果与分析
        5.4.1 不同培养温度对蜜环菌生长的影响
        5.4.2 不同光照对蜜环菌生长的影响
    5.5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二级菌株形态对三级菌株的影响
    6.1 引言
    6.2 试验材料
        6.2.1 供试菌株
        6.2.2 培养基
    6.3 试验方法
        6.3.1 二级菌株培育
        6.3.2 试验设置
    6.4 结果与分析
        6.4.1 不同处理对蜜环菌生长势的影响
        6.4.2 不同处理对蜜环菌形态特征的影响
    6.5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不同营养源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7.1 引言
    7.2 试验材料
    7.3 试验设置
        7.3.1 不同碳源对蜜环菌菌株的影响
        7.3.2 不同氮源对蜜环菌菌株的影响
        7.3.3 不同无机盐对蜜环菌菌株的影响
        7.3.4 试验方法
    7.4 结果与分析
        7.4.1 不同碳源对蜜环菌MB1 生长的影响
        7.4.2 不同氮源对蜜环菌MB1 生长的影响
        7.4.3 不同无机盐对蜜环菌MB1 生长影响
    7.5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不同培养基对蜜环菌三级菌株生长的影响
    8.1 引言
    8.2 试验材料
        8.2.1 供试菌株
        8.2.2 三级菌株培养基
    8.3 试验方法
    8.4 结果与分析
        8.4.1 不同三级菌株培养基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8.4.2 各菌株在不同三级培养基下的形态特征
    8.5 小结与讨论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菌株平板培养形态特征
    附录B 液体培养
    附录C 蜜环菌二级培养
    附录D 蜜环菌三级菌株培养
致谢
个人简历

(3)天麻优良杂交组合筛选及繁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基金项目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天麻简介
        1.1.1 天麻的分布
        1.1.2 陕西天麻道地性
    1.2 天麻的主要药效成分
    1.3 天麻的生活史
        1.3.1 种子萌发阶段
        1.3.2 原球茎的生长发育
        1.3.3 米麻和白麻的生长发育
        1.3.4 箭麻的生长发育
    1.4 天麻栽培技术研究
        1.4.1 菌材与天麻高产、稳产的关系
        1.4.2 蜜环菌与天麻高产、稳产的关系
        1.4.3 种麻密度及重量与天麻高产、稳产的关系
        1.4.4 天麻栽培方式与天麻高产、稳产的关系
        1.4.5 麻种与天麻高产、稳产的关系
        1.4.6 管理方式与天麻高产、稳产的关系
    1.5 天麻的物候期
    1.6 天麻的生态学研究
        1.6.1 天麻生长与海拔的关系
        1.6.2 天麻生长与温度的关系
        1.6.3 天麻生长与坡向的关系
        1.6.4 天麻生长与光照的关系
        1.6.5 天麻生长与土壤的关系
    1.7 天麻杂交育种
    1.8 天麻的退化及防治
        1.8.1 退化的症状
        1.8.2 退化的原因
        1.8.3 防治退化的措施
    1.9 技术路线
        1.9.1 研究内容
        1.9.2 技术路线
    1.10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不同种质天麻生殖生物学特性比较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2.3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天麻开花生物学特性
        2.3.2 天麻花粉形态特征
    2.4 讨论与小结
        2.4.1 讨论
        2.4.2 小结
第三章 天麻优良品种的筛选
    3.1 引言
    3.2 天麻杂交组合果实及种子形态特征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2.3 数据分析
        3.2.4 结果与分析
    3.3 天麻优良杂交组合筛选
        3.3.1 试验材料
        3.3.2 试验方法
        3.3.3 数据分析
        3.3.4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与小结
        3.4.1 讨论
        3.4.2 小结
第四章 天麻种苗质量标准制定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方法
        4.2.3 分级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天麻种苗分级指标的确定
        4.3.2 天麻种苗初始分级
        4.3.3 修正分级
        4.3.4 天麻种苗临界值的确定
    4.4 讨论与小结
        4.4.1 讨论
        4.4.2 小结
第五章 优质天麻种苗繁育条件的筛选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方法
        5.2.3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土壤类型对天麻种苗产量及质量的影响
        5.3.2 海拔高度对天麻种苗产量及质量的影响
        5.3.3 不同培育方式对天麻种苗产量及质量的影响
    5.4 讨论与小结
        5.4.1 讨论
        5.4.2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个人简历

(4)天麻种植生产的生态循环利用模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天麻的种植现状
2 天麻种植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
    2.1 毁林种麻现象严重
    2.2 菌材利用不充分,浪费程度大
    2.3 土地资源破坏及浪费
    2.4 土壤微生物生态平衡的破坏
3 “生态循环种植”实现天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1 生态循环种植的理念
    3.2 天麻的生态循环种植技术
        3.2.1 “林-麻”配套种植技术
        3.2.2 “麻-菌”轮作种植技术
        3.2.3 “林-麻-菌”立体种植技术
        3.2.4 “因材施种”的菌材分类种植技术
        3.2.5 理想的天麻生态种植体系
4 结语

(5)“天麻之圣”徐锦堂:将论文写在大地上(论文提纲范文)

打破黄连栽培模式
探寻天麻之谜
顶住压力破难关
捕捉“下一个课题”

(6)天麻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栽培中的问题和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天麻的生物学特性
    1.1 天麻的形态特征
    1.2 天麻生长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2 天麻栽培中的问题及对策
    2.1 天麻栽培中的问题
    2.2 天麻退化的防治方法
    2.3 缩短栽培周期的对策
3 小结

(7)不同树种菌材对贵州仿野生栽培天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1.4 项目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树种菌材对仿野生栽培天麻生长的影响
    2.2 不同树种菌材对仿野生栽培天麻产量的影响
    2.3 不同树种菌材对仿野生栽培天麻素含量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8)我国天麻栽培50年研究历史的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天麻栽培技术的研究历程
    1.1 天麻从野生变家栽的研究
    1.2 天麻无性繁殖栽培技术的研究
    1.3 天麻有性繁殖播种方法的研究
    1.4 天麻与真菌营养关系及天麻形态学的研究
2 天麻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
3 对发展天麻生产的建议
    3.1 提高单产, 适当控制种植面积
    3.2 拓宽天麻药用途径, 大力开发保健食品市场
    3.3 研究和探索伴栽天麻树种的种类, 人工营造速生树种, 保护自然生态平衡
    3.4 大力开展协作加强团结, 经常互相交流研究心得和经验, 使天麻科研和生产取得更辉煌的成果, 为我国医药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9)天麻共生蜜环菌菌包及替代菌材原料的筛选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母种培养
        1.2.2 液体原种制备
        1.2.3 菌包原料的筛选及优化
        1.2.4 替代菌材筛选及优化
        1.2.5 菌索干重测定
        1.2.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包原料的筛选及优化
    2.2 替代菌材原料的筛选及优化
3 小结与讨论

(10)天麻共生蜜环菌母种及液体种培养基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母种培养
        1.2.2 液体菌种制备
        1.2.3 母种固体培养基正交优化
        1.2.4 液体原种培养基制备及优化
        1.2.5 碳源的选择优化
        1.2.6 菌丝体的生物量测定方法
        1.2.7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母种培养基正交试验结果
    2.2 板栗和玉米芯提取液对蜜环菌菌丝体生物量的影响
    2.3 两种添加成分组合与优化
    2.4 碳源选择优化结果
3 讨论

四、速培蜜环菌促进天麻速生高产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天麻人工栽培模式调查分析及发展建议[J]. 郭怡博,张悦,陈莹,张伟,张怀荣,苏鑫宇,孙志蓉. 中国现代中药, 2021(10)
  • [2]蜜环菌菌株筛选及工艺优化[D]. 刘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3]天麻优良杂交组合筛选及繁育技术研究[D]. 梁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4]天麻种植生产的生态循环利用模式分析[J]. 张进强,周涛,江维克,郭兰萍,张光文,文玉朝,刘鹏,王晓,潘成,肖承鸿. 中国中药杂志, 2020(09)
  • [5]“天麻之圣”徐锦堂:将论文写在大地上[J]. 汤国星. 中国林业产业, 2019(Z2)
  • [6]天麻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栽培中的问题和对策[J]. 邢康康,张植玮,涂永勤,张德利,贺宗毅,贺元川,鲁增辉,石萍,陈仕江.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14)
  • [7]不同树种菌材对贵州仿野生栽培天麻的影响[J]. 刘威,赵致,王华磊,罗夫来,李金玲,罗春丽. 北方园艺, 2015(10)
  • [8]我国天麻栽培50年研究历史的回顾[J]. 徐锦堂. 食药用菌, 2013(01)
  • [9]天麻共生蜜环菌菌包及替代菌材原料的筛选优化[J]. 刘冰,王后平,李海东,张汉波,曹安江,杨明挚. 食用菌, 2012(04)
  • [10]天麻共生蜜环菌母种及液体种培养基的优化[J]. 刘冰,牛芸,张德着,张汉波,杨明挚. 中国食用菌, 2012(03)

标签:;  ;  ;  ;  ;  

油菜蜜环菌促进天麻快生高产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