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代主题变化与现代化的战略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徐亚东[1](2021)在《建党百年中国农地制度变迁:动态演进与逻辑》文中提出本文基于"大历史观",在梳理农地制度演进的基础上,分析农地制度变迁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这有助于党和国家判断并顺应历史潮流,制定科学有效的农地政策。研究发现,第一,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经历了5次农地制度变迁,分别是由"国家公有、农民经营"向"农民私有、农民经营"、向"地主所有、租赁经营"、向"农民私有、农民经营"、向"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向"集体所有、农民经营"转变;本文构建"国内国际环境与农地制度调整变迁"理论分析框架,解释了中国农地制度百年变迁史。第二,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历史逻辑表明,每次农地制度变迁都伴随国际国内环境变化,以及党和国家战略重点转移。第三,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实践逻辑表明,农地制度调整是党和国家在推进农地制度变迁时,结合国内农村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和制度实施过程中经验总结对农地制度进行的修正。第四,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理论逻辑表明,党和国家在推进农地制度变迁和调整过程中,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同时中国农村实践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陈利君,王国平,孙喜勤,于向东,潘金娥,赵姝岚[2](2021)在《学习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笔谈》文中认为2021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的对外交往历史进行了全面总结。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把全会精神转化为推动中国与南亚东南亚交流与合作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本刊邀请国内南亚东南亚学界的部分学者,以笔谈的形式畅谈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对外交往的巨大成就与历史经验。
马修文[3](2021)在《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探寻未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十九个深刻理解”全媒体党课特辑 第五课 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个明确”》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用"十个明确"全新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深刻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宋湛,文魁[4](2021)在《中国共产党劳动思想和实践百年回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分6个阶段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为回应不同时期所提出的时代主题,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践相结合,对劳动思想的发展过程和劳动政策实践的调整过程。党的劳动思想和实践的百年演进史,归结起来,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题,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主线,多维度激励劳动者,不断提升劳动者素质、改善劳动者生活,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优化劳动力配置。目前,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乘势而上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新时代我国的劳动领域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和挑战。未来需要继续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实践中不断求索。
曹根记[5](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魅力》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于时代转换之际,吸吮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养分,展示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的大国担当精神和世界情怀,赢得了国内外的认可和赞誉,散发出强大的世界魅力。这种魅力主要体现在:明辨时势的政治判断力、誉满中外的文化吸引力、天下为公的价值感召力、指路引航的实践生命力。深入探讨这些方面,对于把握新时代我们党创新理论的精神实质,增强新时代我们党创新理论的国际话语权,把中国声音传播得更快更远更强,具有重要意义。
张立国[6](2021)在《中国共产党对两种社会制度关系认知的百年历程、转变动因及经验启示》文中研究指明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社会制度(简称"两制")间的关系,是中国共产党追求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始终面对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议题。建党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两制"关系的认知经历了从彻底消灭资本主义到灵活对待资本主义、从倒向社会主义到开展战略合作、从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到争取两大制度求同存异、从倡导相互尊重到引领"两制"关系的历史演进。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调整转移、中国发展外部环境动荡变革分别构成了上述转变的根本动力、内部推力和外在压力。新时代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认知和处理"两制"关系应注意把握社会主义必然替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积极构建合作共赢的可持续"两制"关系,推动中华民族和世界社会主义同步复兴。
刘世强,朱光[7](2021)在《深刻把握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大力推进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习近平外交思想包括了我国对外工作的根本保证、历史使命、战略路径、外交布局、政治要求、精神追求等内容,为全方位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指明了方向。面对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带来的新挑战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启的新征程,我们要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引,进一步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进一步加强形势研判,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与阶段性特征;进一步优化外交布局,努力营造积极有利的国际环境。
于成文,徐雯钰[8](2022)在《历史大势中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文中研究说明在一百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紧紧把握历史发展大势,牢牢抓住历史变革时机,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实践取得了重大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首先,在世界历史发展总进程中把握历史大势,准确定位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时代坐标和历史方位;其次,在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把握历史大势,成功开创一条既遵循世界现代化一般规律又超越苏联模式和西方模式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最后,在"一球两制""西强我弱"的两制格局中把握历史大势,在处理与资本主义既长期共存又相互较量的复杂关系中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侯惠勤[9](2021)在《试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中研究表明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重大的科学论断,是个大题目。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大局的历史性交汇,使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具有了相平列的条件性。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包含了让中国主题融入时代主题,使两者有机统一的核心意蕴;包含了让中国主题融入时代主题,使两者有机统一的基础意蕴;包含了让中国精神融入时代精神,使为民族谋复兴和为世界谋大同有机统一的开放意蕴。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创新是回答消除人的异化、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消灭私有制、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之问和时代课题的历史要求。
杨河[10](2021)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哲学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提出的"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重大战略判断,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蕴,反映了世界百年来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历史走向,体现着历史的辩证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维方式,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以深入研究,对于我们在民族复兴道路上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
二、时代主题变化与现代化的战略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时代主题变化与现代化的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建党百年中国农地制度变迁:动态演进与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
二、建党百年以来农地制度变迁:动态演进与理论框架 |
(一)“站起来I”时期的农地制度演进 |
(二)“站起来II”时期的农地制度演进 |
(三)“富起来”时期的农地制度演进 |
(四)“强起来”时期的农地制度演进 |
(五)理论框架:国内国际环境与农地制度调整变迁 |
三、历史逻辑:国际国内环境变化、战略重点转移与农地制度变迁 |
第一,土地“国家公有、农民经营”阶段(1921—1932年)。 |
第二,土地“农民私有、农民经营”阶段(1932—1937年)。 |
第三,土地“地主所有、租赁经营”阶段(1937—1945年)。 |
第四,土地“农民私有、农民经营”阶段(1945—1956年)。 |
第五,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阶段(1956—1979年)。 |
第六,土地“集体所有、农民经营”阶段(1979年—至今)。 |
四、实践逻辑:国内农村环境与农地制度调整 |
(一)制度变迁与制度调整辨析 |
(二)国内农村环境与农地制度调整 |
五、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思考 |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农地制度上的体现 |
六、研究结论与启示 |
(3)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探寻未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十九个深刻理解”全媒体党课特辑 第五课 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个明确”(论文提纲范文)
一、“十个明确”是对“八个明确”的完善和发展 |
(一)“八个明确”和“十个明确”的具体表述 |
(二)从“八个明确”到“十个明确”的重大创新 |
二、“十个明确”深刻回答了时代之问 |
(一)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之问 |
(二)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时代之问 |
(三)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时代之问 |
三、“十个明确”的严密逻辑结构 |
(一)关于领导力量 |
(二)关于发展方向 |
(三)关于发展任务 |
(四)关于现实依据 |
(五)关于发展路径 |
(六)关于经济理论 |
(七)关于发展目标 |
(4)中国共产党劳动思想和实践百年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党的劳动思想和实践的百年演进 |
(一)建党前后(1919~1927年):形成为劳动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
1. 向劳动者和全社会宣传革命思想 |
2. 在劳动者中建立自己的组织,并持续对这些组织加以领导 |
3. 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探索在中国进行社会革命的道路 |
(二)根据地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1928~1955年):代表劳动者执政的初步探索 |
1. 对革命军队进行组织建设和改造,使其具有了复合职能 |
2. 在共同劳动的过程中动员革命和建设力量并促进生产发展 |
3. 以土地制度改革为中心的一系列农村革命调动了数以亿计的农民平等参与生产劳动的积极性 |
4. 兼具激励和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劳动纲领和法律政策体系 |
(三)计划经济时期(1956~1977年):相对平均化的弱物质激励体系 |
1. 城镇职工实行平均主义下缺乏经济激励的制度体系 |
2. 实行城镇职工较高的福利和快速扩张的培训政策,缺少有效的成本控制和贴合实际的方案 |
3. 农民群体的经济利益在“工农产品剪刀差”和人民公社制度下受到损害 |
4. 对劳动者的强精神激励起到积极的作用 |
5. “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劳动思想开始走向极端,劳动的积极性被压抑 |
(四)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1年):通过微观放活调动劳动者积极性 |
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调动各方面劳动者的积极性 |
2. 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允许进城务工经商等,激发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
3. 从打破大锅饭、强调按劳分配入手开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4. 重视对收入差距问题在理论和政策上的回应 |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时期(1992~2011年):通过完善劳动力市场优化劳动力配置 |
1. 确立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
2. 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断推进劳动力市场化建设 |
3. 将新社会阶层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行列,充分激发其积极性 |
4. 规划各类劳动者提升素质 |
5. 通过政策指引和立法等手段规范劳动关系,调控劳动力市场 |
6. 更加注重促进劳动者的全面发展 |
(六)新时代(2012年至今):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新劳动观和政策 |
1. 在实践中升华了对马克思主义劳动哲学的认识 |
2. 进一步把“按劳分配为主体”明确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纳入国家治理体系 |
3. 扭转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劳动的认识偏差,为劳动赋予更高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
4. 培养与未来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劳动者 |
5. 明确政府部门对劳动者所承担的具体职责 |
6. 更加重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
三、党的劳动思想和实践演进的特点 |
(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依归 |
(二)随着各阶段主题的变化,对“劳动者”的认识逐步拓宽 |
(三)始终重视对劳动者的物质和精神的多维度激励 |
(四)始终扎根劳动群众,始终重视对劳动者的组织、宣传和动员 |
四、总结和展望 |
(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魅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明辨时势的政治判断力 |
二、誉满中外的文化吸引力 |
三、天下为公的价值感召力 |
四、指路引航的实践生命力 |
(6)中国共产党对两种社会制度关系认知的百年历程、转变动因及经验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两制”关系的阶段性认知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彻底消灭资本主义到灵活对待资本主义 |
(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从倒向社会主义到开展“两制”战略合作 |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从借鉴资本主义文明到争取两大制度求同存异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倡导相互尊重并引领“两制”关系发展 |
二、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两制”关系认知转变的动因 |
(一)根本动力: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
(二)内部推力: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调整转移 |
(三)外在压力:中国发展外部环境的动荡变革 |
三、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两制”关系认知的经验启示 |
(一)把握规律:社会主义必然替代资本主义 |
(二)引领未来:构建合作共赢的和谐“两制”关系 |
(三)承担使命:促进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振兴 |
(7)深刻把握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论文提纲范文)
一、 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时代背景 |
(一) 世界百年变局与全球治理赤字 |
(二) 中国实力地位的历史性变化与国际国内新挑战 |
(三)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
二、 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科学内涵 |
(一) 根本保证:坚持党对外交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
(二) 历史使命: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 |
(三) 战略路径: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
(四) 外交布局: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 |
(五) 政治要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自信 |
(六) 精神风貌:塑造独具中国特色的外交风范 |
三、 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实践要求 |
(一) 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 |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 |
第二,坚持人民中心的价值立场。 |
第三,坚持中国发展的和平共赢属性。 |
第四,坚持高举国际正义的道义大旗。 |
(二) 加强形势研判,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与阶段性特征 |
第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
第二,树立正确的大局观。 |
第三,树立正确的角色观。 |
(三) 优化外交布局,努力营造积极有利的国际环境 |
第一,继续巩固和拓展全球伙伴关系网络。 |
第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 |
第三,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
(8)历史大势中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在世界历史发展总进程中把握历史大势,准确定位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时代坐标和历史方位 |
(一)在世界历史发展总进程中科学判断时代性质和主题是谋划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前提 |
(二)在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中准确把握时代主题是中国共产党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关键 |
(三)从历史发展大视野、时代发展阶段性及未来趋势中认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 |
二、在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把握历史大势,成功开创一条既遵循世界现代化一般规律又超越苏联模式和西方模式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
(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世界现代化潮流中的伟大创造 |
(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必须合理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 |
(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顺应人类文明发展大势创造的开放之路 |
三、在“一球两制”“西强我弱”的两制格局中把握历史大势,在处理与资本主义既长期共存又相互较量的复杂关系中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
(一)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必须破除“两制”势不两立的认识误区 |
(二)在“西强我弱”的态势下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必将主导世界历史的大趋势 |
(9)试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平列的条件性 |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理论创新的客观需要 |
(二)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客观可能 |
(三)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观可能 |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
(一)作出“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判断,揭示时代潮流,回应时代之问,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客观依据 |
1. 世界的转型过渡首先是引领经济全球化力量的转变 |
2. 世界的转型过渡还表现在现代化新道路的开拓 |
3. 世界的转型过渡还表现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 |
(二)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 |
1. 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不可抗拒 |
2. 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不可阻挡 |
3. 国际秩序的合理变革势在必然 |
4. 中国与世界关系成为当今世界变局的一个根本点 |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创新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统一,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
1. 让中国主题融入时代主题,使两者有机统一,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的核心意蕴 |
2. 把中国发展融入世界发展,让两者良性互动,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的基础意蕴 |
3. 让中国精神融入时代精神,使为民族谋复兴和为世界谋大同有机统一,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的开放意蕴 |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定位 |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国际性和时代性 |
(二)资本主义的“世界历史性”演进与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多流 |
1. 一元多流,即各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均源自以马克思名字命名的主义,都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
2. 理论联系实际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正道 |
(三)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 |
1. 面向世界和平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
2. 面向引领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
3. 面向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的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
(10)“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哲学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四、时代主题变化与现代化的战略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建党百年中国农地制度变迁:动态演进与逻辑[J]. 徐亚东. 农业经济问题, 2021
- [2]学习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笔谈[J]. 陈利君,王国平,孙喜勤,于向东,潘金娥,赵姝岚. 南亚东南亚研究, 2021(06)
- [3]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探寻未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十九个深刻理解”全媒体党课特辑 第五课 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个明确”[J]. 马修文. 党课参考, 2021(Z2)
- [4]中国共产党劳动思想和实践百年回顾[J]. 宋湛,文魁. 管理世界, 2021(12)
- [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魅力[J]. 曹根记.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1(06)
- [6]中国共产党对两种社会制度关系认知的百年历程、转变动因及经验启示[J]. 张立国. 甘肃理论学刊, 2021(06)
- [7]深刻把握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J]. 刘世强,朱光.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8]历史大势中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J]. 于成文,徐雯钰. 党政研究, 2022
- [9]试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J]. 侯惠勤.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 [10]“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哲学思考[J]. 杨河.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