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氧化营养混合物对小鼠免疫调节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抗氧化营养混合物对小鼠免疫调节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一、抗氧化营养素合剂对小鼠免疫调节及抗氧化功能作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浩安[1](2021)在《基于多组学的中蜂蜂蜜对氧化应激相关炎症反应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背景下,挖掘具有特定营养健康功效的食品已成为食品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有助于改善由氧化应激及其他相关因素引起的炎症反应。蜂蜜不仅因其独特的风味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而且作为天然膳食抗氧化剂也具有广泛的药理学活性和生物学功能;其中,中华蜜蜂蜂蜜(简称中蜂蜂蜜)作为我国特有的蜂蜜品种和民间药物,用于解酒保肝、润肠通便等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研究其对氧化应激相关炎症反应的影响是揭开中蜂蜂蜜与人类健康关系的关键所在。本论文通过食品组学的方法,在分析中蜂蜂蜜化学组成、体外抗氧化活性及其对血清代谢表型影响的基础上,系统研究其对酒精性肝损伤、溃疡性结肠炎及代谢紊乱等常见氧化应激相关炎症反应的干预作用及机制。该研究可为蜂产品抗氧化功能食品的开发提供参考,亦可为多组学技术在食品生物活性领域中的应用提供新思路。全文共分六章,作者的主要贡献如下:1.在测定和表征中蜂蜂蜜理化性质、营养组成及酚类化合物的基础上,通过化学模型和细胞模型评价中蜂蜂蜜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中蜂蜂蜜总酚含量为345.1-502.1 mg/kg,抗坏血酸含量为153.8-385.4 mg/kg;咖啡酸和芦丁是中蜂蜂蜜的主要酚类化合物,平均含量分别为30.4 mg/kg和11.9 mg/kg;此外,中蜂蜂蜜具有较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IC50 87.5-136.2 mg/m L)、Fe3+还原能力(176.5-317.4 mg Trolox/kg)、Fe2+螯合能力(22.8-35.5 mg Na2EDTA/kg)以及对H2O2诱导的DNA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保护率为65.7%)。2.通过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了中蜂蜂蜜酚类化合物对大鼠血清抗氧化能力和代谢表型的影响。结果表明,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增强与酚类、脂肪酸类和氨基酸类等25种生物标志物有关,这些生物标志物主要涉及三条代谢通路:与COX和LOX途径相关的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与活性氮产生相关的精氨酸代谢通路以及核因子κB信号通路。3.以酒精诱导的肝损伤模型为对象,探究中蜂蜂蜜的长期摄入对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重点关注其对肝损伤小鼠氧化应激的干预作用。结果表明,连续12周的中蜂蜂蜜摄入显着抑制血清脂蛋白氧化、提高血清氧自由基吸收能力(p<0.05),能够抑制血清ALT和AST的升高、降低肝脏MDA含量,提高SOD和GSH-Px活性、抑制血清和肝脏中TGF-β1水平,证实了中蜂蜂蜜通过干预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保护酒精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4.基于肠道微生物组学研究中蜂蜂蜜及其成分对DSS诱导的大鼠溃疡性肠炎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蜂蜜及其酚类化合物的摄入显着提高肠组织SOD和GSH-Px水平,降低NO含量、MPO活性、炎症因子TNF-α、TGF-β1和IL-6水平,同时下调IL-1β、IL-6、TNF-α、IFN-γ基因表达,上调IκB-α基因表达。此外,中蜂蜂蜜和阳性对照药物(柳氮磺胺吡啶)表现出相似的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和差异菌群变化。在属水平上,中蜂蜂蜜显着减少了拟杆菌、棒状杆菌和变形杆菌的数量。相关分析表明,中蜂蜂蜜调控的结肠基因表达与肠道差异菌群有关。5.结合代谢组学、肠道微生物组学和转录组学技术,研究蜂蜜和同等比例糖水摄入对正常小鼠和代谢紊乱小鼠的影响。结果表明,中蜂蜂蜜通过降低血清TC和LDL-C水平、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组成降低正常小鼠的代谢紊乱风险,并且通过改善肝脏脂质合成、干预氧化应激稳态及炎症反应、重塑肠道微生物菌群及短链脂肪酸代谢物改善代谢紊乱小鼠的氧化应激相关炎症反应。

李佳益[2](2021)在《红酵母红素对急性肝损伤的干预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红酵母红素与番茄红素具有相似的结构,拥有很强的抗氧化、抗炎、免疫调节及抑制肿瘤等功能。本实验室前期研究证明,红酵母红素对多种疾病都有良好的预防和干预作用,但对急性肝损伤的干预效果和机制还未进行系统研究。药物、酒精、化学物质、病毒及自身免疫等因素均可导致急性肝损伤,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式不恰当,急性肝损伤很有可能转为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发展为肝癌。本论文旨在研究红酵母红素对急性肝损伤的干预及作用机制,为开发功能食品奠定基础。本论文首先通过建立过氧化氢(H2O2)诱导大鼠肝细胞(BRL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和四种急性肝损伤小鼠模型,采用转录组高通量测序(RNA-seq)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探究红酵母红素对急性肝损伤的干预作用和机制。然后利用纳米乳液对红酵母红素进行包埋,通过建立体外模拟消化模型和小鼠灌胃模型,研究其体内吸收过程和对急性肝损伤干预效果的影响及潜在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基于H2O2诱导BRL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发现,红酵母红素能抑制氧化损伤导致的细胞活性氧自由基(ROS)增加,提高细胞内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降低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缓解氧化应激导致的细胞损伤,从而提高氧化损伤细胞的存活率。另一方面,红酵母红素干预提高了线粒体膜上SOD活性,恢复了氧化损伤导致的线粒体膜通透性变化,使线粒体膜电位(MMP)恢复正常,从而维持了线粒体的正常结构功能,抑制了线粒体破裂造成的细胞凋亡。2.基于四种常见急性肝损伤小鼠模型研究发现,红酵母红素干预显着缓解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肝脏肿大,降低模型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的含量,使肝损伤程度得到缓解。对抗氧化酶系活性测定发现,红酵母红素干预显着提升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肝脏中SOD和GSH-Px的水平、降低MDA的含量,从而缓解模型小鼠肝脏氧化应激。对炎症相关细胞因子测定发现,红酵母红素干预显着降低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肝脏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从而减轻炎症反应。此外,HE染色观察模型小鼠肝脏病理组织发现,红酵母红素干预能够缓解不同诱因导致小鼠肝组织出血、炎症浸入及组织坏死等病理损伤。3.为探究红酵母红素干预H2O2诱导BRL细胞氧化损伤的机制,利用RNA-seq和Western Blot方法对红酵母红素干预细胞损伤后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进行分析并验证。结果显示,红酵母红素干预组与模型组之间DEGs共有2808个,其中1334个DEGs表达上调,1474个DEGs表达下调。通过对DEGs进行富集分析后发现,红酵母红素主要通过调控抗氧化及抑制凋亡等相关信号通路缓解H2O2对肝细胞的氧化损伤。Western Blot结果表明,红酵母红素干预抑制了H2O2诱导的p53、Bax、Caspase-3蛋白过量表达,提高了Bcl-2、p-PI3K、p-Akt、p-MTOR以及Nrf2蛋白表达。说明红酵母红素通过调控细胞凋亡相关蛋白、PI3K/Akt信号通路及其下游蛋白m TOR和Nrf2的表达,提高肝细胞内抗氧化酶活性,抑制细胞凋亡,从而起到对H2O2致BRL细胞氧化损伤的干预作用。4.为探究红酵母红素干预几种急性肝损伤的机制,利用RNA-seq和Western Blot方法对红酵母红素干预急性肝损伤小鼠DEGs进行分析并验证。结果显示,不同模型中红酵母红素干预组与模型组之间的DEGs数量不同。药物性急性肝损伤中干预组与模型组之间的DEGs共有1743个,其中1075个DEGs表达上调,668个DEGs表达下调;化学性急性肝损伤中干预组与模型组之间的DEGs共有1519个,其中263个DEGs表达上调,1256个DEGs表达下调;酒精性急性肝损伤中干预组与模型组之间的DEGs共有806个,其中506个DEGs表达上调,300个DEGs表达下调;免疫性急性肝损伤中干预组与模型组之间的DEGs共有434个,其中72个DEGs表达上调,362个DEGs表达下调。其中药物性急性肝损伤和化学性急性肝损伤模型中组间DEGs数量较多,酒精性急性肝损伤和免疫性急性肝损伤模型组间DEGs数量较少。通过对DEGs进行富集分析后发现,红酵母红素干预不同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调控的信号通路有所不同,但都同样影响到细胞凋亡及氧化相关信号通路。Western Blot结果表明,红酵母红素干预上调了p-PI3K、p-Akt、p-m TOR、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抑制了NF-κB蛋白表达水平。表明红酵母红素可以通过调节PI3K/Akt/m TOR和Nrf2/HO-1/NF-κB信号通路提高小鼠肝细胞抗氧化能力,抑制细胞凋亡,从而缓解急性肝损伤症状。5.以大豆分离蛋白(SPI)和多聚果糖(Polyfructosee)制备一种纳米乳液使红酵母红素纳米载体化,利用体外模拟消化实验及小鼠灌胃实验探究包埋对红酵母红素消化吸收及对急性肝损伤干预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利用纳米乳液包埋后,红酵母红素的体外生物可给率由油溶液中的18.62%提升至48.06%;小鼠模型中,小鼠小肠中红酵母红素含量提高2.55倍,肝脏中红酵母红素含量提高2.33倍,肝脏中视黄醇含量提高1.62倍,表明纳米乳液包埋能显着提高红酵母红素的生物利用率。基于四种急性肝损伤模型研究发现,相较于油溶液,纳米乳液包埋能显着提升红酵母红素对急性肝损伤的干预效果,包括缓解小鼠血清指标、提高肝脏抗氧化酶活性及抑制炎症因子水平。综上所述,红酵母红素对H2O2诱导BRL细胞氧化损伤和小鼠急性肝损伤都有显着的干预效果,但是干预效果明显受到红酵母红素生物利用率的制约。而纳米乳液包埋能显着提升红酵母红素的生物利用率,从而提高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干预效果。本论文不但为急性肝损伤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了新思路,也为红酵母红素的资源利用以及开发功能保健品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杨滨梦[3](2021)在《HsPc-HA营养液的挤压制备及其功能性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将挤压膨化技术与植物化学物的现代提取分离技术有效结合,建立能够提升Hs Pc-HA营养液中有效组分提率的创新性方法,并将该组分应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及治疗后期的营养支持。从体内及体外两个方面探讨其作用效果,并从分子水平阐明其作用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挤压膨化预处理提取有效组分,并以猴头菇为例,确定最佳挤压膨化参数以及挤压膨化预处理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响应面分析优化结果表明猴头菇多糖最佳挤压膨化预处理提取条件为:螺杆转速400r/min,水分含量16%,挤压温度120℃。经验证,确定在此条件下提取率达到最高可达3.63±0.02%。将有效组分根据对脾淋巴细胞增殖作用效果进行配伍,最终将猴头菇多糖:刺五加多糖:茯苓多糖:白术内酯四种有效组分按照1:1:2:1的比例配置成Hs Pc-HA营养液(Hs Pc-HA)。(2)体外构建IEC-6细胞损伤模型,从细胞水平探讨Hs Pc-HA的作用效果。MTT结果表明1.5mg/m L环磷酰胺(CTX)作用48h时,可以成功构建IEC-6细胞损伤模型。且Hs Pc-HA对于IEC-6细胞的最佳修复率可达47.18±1.23%。细胞划痕实验与HE染色结果显示造模给药培养24h后模型组愈合率为8.20±1.03%,Hs Pc-HA组愈合率可达16.35±1.57%。表明Hs Pc-HA可以促进IEC-6细胞损伤迁移,能够提高细胞损伤愈合率,并能适当提高细胞存活率。(3)皮下接种S180腹水瘤细胞可成功构建荷瘤鼠模型,腹腔注射一周12mg/m L环磷酰胺(CTX)后,可成功构建化疗后荷瘤鼠模型。较模型组(CTX组)相比,灌服Hs Pc-HA后,小鼠体重、摄食量、存活率均有明显提高,CTX组存活率仅有62.5%,给药营养支持后,存活率可达到75%,说明Hs Pc-HA可提高免疫低下荷瘤鼠的存活率,延长放化疗小鼠生存时间。另外,Hs Pc-HA可以有效促进化疗后荷瘤鼠的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率,提升小鼠胸脾指数,降低小鼠耳肿胀率及肉芽肿抑制率,对化疗后荷瘤鼠表现出一定增强免疫及抗炎功效。HE染色结果发现Hs Pc-HA能够减轻由CTX引起的各组织器官损伤。生化法及ELISA法结果表明Hs Pc-HA能够显着降低化疗后荷瘤鼠血清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尿素氮(BUN),同时能够提升血清中免疫因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ɑ(TNF-α)、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8(IL-8)、免疫球蛋白M(Ig M)、免疫球蛋白A(Ig A)含量,达到降低肝肾损伤及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Western Blot法测定了小鼠脾脏组织中核转录因子-кB(NF-кB p65)蛋白含量,阐述其抗炎作用机理。结果表明Hs Pc-HA能够下调化疗后荷瘤鼠脾脏组织中NF-κB P65的蛋白表达量,通过抑制NF-кB信号通路的传导来减轻CTX引起的炎症反应。

杜宝龙[4](2021)在《亮氨酸-亮氨酸肽介导的肉仔鸡小肠上皮细胞调控通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肠道是动物消化吸收养分的重要场所,也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屏障,维护肠道健康对于保障动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小肽既是营养物质,又是生物活性分子,对机体具有营养和生理双重调节作用。为了阐明小肽对肉仔鸡IEC生长、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理,本试验选用人工合成的亮氨酸(L-Leu)和亮氨酸-亮氨酸肽(L-Leu-L-Leu)为试验材料,利用鸡小肠上皮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研究L-Leu-L-Leu对IEC细胞生长、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结合转录组(RNA-seq)和蛋白组(Lable-free)测序技术,筛选与IEC细胞生长、增殖和凋亡相关的候选基因、蛋白以及通路,以期为初步阐明小肽介导的IEC调控通路,完善小肽营养理论体系和建立小肽营养调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获得结果如下:(1)分离原代肠上皮细胞经免疫荧光鉴定纯度均达到90%以上,细胞传代经药物干预之后结果发现,L-Leu-L-Leu组对IEC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IEC的凋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效果优于L-Leu组和对照组。(2)分别对对照组、L-Leu组、L-Leu-L-Leu组的9个样本构建的c DNA文库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L-Leu组中的差异表达基因有34个,其中23个显着上调,11个显着下调;L-Leu-L-Leu组中有29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9个显着上调,10个显着下调。与L-Leu组相比,L-Leu-L-Leu组中有2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2个显着上调,14个显着下调。通过对细胞生长增殖和凋亡的相关候选基因筛选发现,与对照相比,L-Leu组筛选到CCL20、IL8L1、IL8、IL6 4个候选基因分别参与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细胞衰老,RIG-I样受体信号通路等免疫调节的通路,L-Leu-L-Leu组筛选到IL8 1个候选基因参与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细胞衰老,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免疫调节通路;与L-Leu组相比,L-Leu-L-Leu组筛选到IL6、RGN 2个候选基因参与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细胞衰老等免疫途径和磷酸戊糖(能量代谢)途径。(3)非定量蛋白组学标记测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L-Leu组总共筛选出90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34个差异蛋白显着上调,56个差异蛋白显着下调,L-Leu-L-Leu总共筛选出221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130个显着上调,81个显着下调;与L-Leu相比,L-Leu-L-Leu组中总共筛选出47个差异表达蛋白,21个显着上调,26个显着下调。通过对细胞生长增殖和凋亡的相关候选蛋白和通路筛选发现,与对照组相比,L-Leu组中发现1个候选蛋白PGM3参与到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中,L-Leu-L-Leu组中发现3个候选蛋白RPS17、RPS11、RPL23参与核糖体通路;与L-Leu组相比,L-Leu-L-Leu组发现两个蛋白GPX4、PDPK1参与谷胱甘肽代谢和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本研究发现L-Leu-L-Leu可促进IEC细胞的生长、增殖,同时还能抑制IEC的凋亡。结合转录组和蛋白组测序技术,发现了多个免疫和能量相关调控信号通路与IEC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凋亡有关;鉴定出了IL8、IL6、RGN 3个候选基因,RPS17、RPS11、RPL23、GPX4、PDPK1 5个相关候选蛋白参与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凋亡。研究结果为初步阐明小肽介导的IEC调控通路、完善小肽营养理论体系和建立小肽营养调控技术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

刘奇[5](2020)在《微生物发酵法制备植物基免疫功能肽及其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多年的研究证实,肽类是最易吸收利用的食用蛋白产品形态,其中植物肽是一类资源丰富的食用蛋白产品,而利用玉米制备肽在植物制肽中占较大比例。玉米活性肽(CP)是玉米蛋白水解后的产物,它改善了玉米蛋白的水不溶性等缺陷,具有更高品质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目前报道的玉米活性肽活性功能主要有醒酒、护肝、抗疲劳、抗氧化等,是深受健康品行业追捧的产品之一。但根据玉米活性肽的组成推断,玉米活性肽还有重要的免疫功能没有得到深入研究,本论文旨在通过微生物转化的方式,选择玉米活性肽作为植物肽的原料,修饰玉米活性肽链结构,使其免疫功能得到充分表达,从而扩大玉米活性肽的应用领域。论文通过以下试验得到了一条可增强玉米活性肽免疫功能的生物转化途径。(1)通过基因比对,确认了枯草芽孢杆菌Bls-45的蛋白酶分解功能,利用该菌种酶系较为丰富的特征,本论文确定Bls-45为玉米活性肽转化菌株,并进一步对其转化培养基和转化工艺条件进行摸索。(2)对微生物法修饰玉米活性肽进行了供体基团的选择。通过不同糖类、酸类和金属离子等与底物的转化效应,分别研究了底物玉米活性肽与供体基团的反应比例及反应pH值。筛选出最佳的修饰供体为葡萄糖,得到玉米活性肽-葡萄糖衍生物(CP-G);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优化确定最佳转化体系为:底物浓度6%,底物与供体比例为8:1,在pH8时进行转化效果最佳。(3)针对转化时的发酵工艺进行了接种量、发酵时间、发酵温度等因子的单因素试验,和四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优化试验,从而得到最合适的优化条件为:Bls-45接种量10%,pH 6,发酵温度37℃,发酵时间46 h。(4)粗制CP-G浓缩液依次经0.1-0.5kDa透析、6kDa超滤、SephadexG-25柱层析分离后,得到三个明显的峰值,分子量分别为2863Da、680Da和181Da,通过DPPH清除能力的测定,680Da组分效果最佳。(5)通过比较CP-G和CP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吸收光谱、氨基酸组成、接枝度测定等分析比对,证明CP-G是由葡萄糖和玉米活性肽通过共价键连接,发生美拉德反应而形成的糖基化产物;CP-G分子中存在O-糖肽键,糖苷键类型为α型。(6)通过比较CP-G和CP理化性质,证明CP-G有更好的溶解性、乳化性、起泡性和体外消化性。(7)通过比较CP-G和CP体外、体内抗氧化功能,结果显示,CP、CP-G均能降低血清、肝脏MDA含量,均能提高血清和肝脏中SOD活性、GSH-Px活性,但经糖基化的CP-G可以显着提高CP的体外和体内抗氧化能力;CP-G配伍香菇多糖体内抗氧化结果显示,CP-G可以与香菇多糖协同作用,配伍后比CP-G自身具有更高的抗氧化功能。(8)CP、CP-G免疫功能试验证明:CP-G的非特异性免疫试验、细胞免疫试验、体液免疫试验均较CP有较大提高;试验证明CP-G可以与香菇多糖协同作用,CP-G与香菇多糖配伍后比CP-G自身具有更高的免疫功能。体内抗氧化和免疫功能试验均能说明:CP-G与其他制剂具有很好的协同增效性和可复配潜力。

刘葭[6](2020)在《当归汤用于炎症相关结直肠癌预防有效物质研究与多元释药系统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炎症性肠病是其明确的危险因素,由炎症性肠病发展而成的结直肠癌被称作炎症相关结直肠癌。控制炎症发展、阻断“炎—癌转化”是预防炎症相关结直肠癌的重要策略。当归汤由当归、生姜和大枣组成,具有温中止泻、补脾益气、和血止痛的功效,“疗三十年下痢,止诸痛”,是中医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经典方,主要含有挥发油类、姜辣素类和多糖类化学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调节免疫和抗肿瘤等癌症预防相关生物活性,同时方中药味均属于药食同源中药,安全性良好,由此推测当归汤具有预防炎症相关结直肠癌的潜力,但这方面研究尚未见文献报道。因此,本文旨在提取当归汤中具有炎症相关结直肠癌预防潜力的有效物质,并根据不同提取物的性质特点制备成多元释药系统,以期为研发基于当归汤的炎症相关结直肠癌预防现代制剂提供实验依据,为结合病症与功效筛选中药复方有效物质及研发制剂提供可参考的思路和方法。方法与结果:1 当归汤提取物制备工艺与化学成分研究结合文献调研与课题组前期对当归挥发油和多糖提取工艺与癌症预防活性研究的工作基础,拟对当归汤中的挥发油类、姜辣素和多糖类成分进行制备,设计的提取工艺路线如下: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当归和生姜的挥发油和姜辣素(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药渣与大枣合并水提醇沉法制备多糖(当归汤多糖类提取物)。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分别对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和多糖类提取物的制备工艺进行了考察与优化。超临界提取物制备工艺为: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55℃,萃取时间1h,CO2流量为25 L·h-1,分离釜I压力为8MPa、温度55℃,分离釜Ⅱ压力为系统尾压、温度35℃。多糖类提取物制备工艺为:加30倍量水回流提取3次,每次1 h,滤过,合并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1.20(60℃),加乙醇使醇浓度为70%,冷藏12 h,以4000 rpm转速离心15 min,取沉淀,干燥。采用GC/MS技术对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定性鉴别出34个成分,占全部峰面积的95%以上。对总离子流图各峰面积进行归一化处理,其中归一化峰面积最大的成分为Z-藁本内酯(30.90%±0.39%),其次是6-姜辣素(16.08%±0.49%),且3批超临界提取物各峰归一化峰面积稳定,RSD<5%。采用苯酚-硫酸法对当归汤多糖类提取物的多糖含量进行测定,采用GC/MS技术分析其单糖组成。结果显示,3批多糖类提取物的多糖含量稳定,RSD<3%,单糖组成主要为葡萄糖、阿拉伯糖和半乳糖,单糖比例大致相同。以上结果说明,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和当归汤多糖类提取物制备工艺稳定可行,该工艺所得提取物化学组成稳定,批次间一致性良好。2 基于治疗炎症性肠病预防结直肠癌的当归汤提取物生物活性评价基于治疗炎症性肠病,控制炎症进展,进而预防炎症相关结直肠癌的基本思路,采用体内外药理学研究方法,建立2,4,6-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sulfonicacid,TNBS)诱导的大鼠模型,评价当归汤提取物对炎症性肠病的干预作用,并结合RAW264.7细胞和脾细胞模型,选择抗炎抗氧化指标、铁代谢调节指标和免疫调节指标,多角度评价当归汤提取物的生物活性,并将上述三类指标分别与当归汤“温中”“补血”和“补脾”功效相关联,分析当归汤提取物对各种功效相关生物活性的贡献,综合评价其预防炎症相关结直肠癌的潜力。抗炎抗氧化指标包括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RAW264.7细胞的NO抑制率,TNBS诱导的炎症性肠病大鼠血清IL-6、TNF-α和IL-1β以及结直肠组织SOD、MDA和MPO水平;铁代谢调节指标包括血清铁调素和血清铁水平;免疫调节指标包括RAW264.7细胞NO水平、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A,ConA)诱导的脾细胞增殖活力和上清液IL-2、IFN-γ水平。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考察抗炎抗氧化和铁代谢调节指标,当归汤多糖类提取物在此基础上增加免疫调节指标进行考察。结果显示,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显着抑制LPS诱导RAW264.7细胞生成NO,体外抗炎活性良好,当归汤多糖类提取物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体外抗炎活性,但是体现出良好的免疫调节作用。在TNBS诱导的大鼠模型上,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和多糖类提取物均表现出对炎症性肠病的改善作用,能够降低疾病活动指数,缓解结直肠损伤,改善生存质量。结合体内外研究结果分析,超临界提取物发挥抗炎、抗氧化与调节铁代谢作用,反映当归汤“温中”与“补血”功效,多糖类提取物侧重于调节机体免疫,更多地反映“补脾”功效,二者具备预防炎症相关结直肠癌的潜力。3 当归汤多元释药系统制备工艺研究根据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和多糖类提取物的化学组成和生物活性不同,拟将二者制备成具有不同释药特性,发挥多靶点作用的多元释药系统,从而更好地发挥药效。微丸是多元释药系统的良好载体,将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制成结肠靶向微丸,使药物在结肠定位释放,直达病所,治疗结直肠疾病,更好地发挥抑制炎症作用;将当归汤多糖类提取物制成胃部释放微丸,更好地发挥整体作用,调节机体免疫。当归汤多元释药系统包括超临界提取物结肠靶向微丸和多糖类提取物微丸,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超临界提取物丸芯和多糖类提取物微丸,分别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优化处方,以尤特奇FS 30D为包衣材料对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丸芯进行包衣制备结肠靶向微丸并考察包衣增重。从含量、外观形态、粉体学性质、体外释放和稳定性角度对两种微丸进行评价,并采用小动物活体成像法动态评价微丸在小鼠体内过程。优化的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丸芯处方为:超临界提取物1.8g(载药量18%),MCC与SYLOID 244FP质量比为3.5:1,0.5%CMC-Na用量为8 g。优化的当归汤多糖类提取物微丸处方为:多糖类提取物4g(载药量40%),MCC与SiO2质量比为34:1,润湿剂为体积分数48%的乙醇水溶液,用量7 mL。包衣增重18%制备的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结肠靶向微丸体外释放结果表明结肠靶向性较好。制剂学评价显示,当归汤多元释药系统的两种微丸均批次间差异小,收率较高,含量稳定,具有良好的粉体学性质,体外释放性能良好。从小动物成像结果可知,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结肠靶向微丸的体内结肠靶向性良好,当归汤多糖类提取物微丸能够实现胃部释放,基本达到了给药系统的设计目的。4 当归汤多元释药系统用于炎症相关结直肠癌预防的初步药效学研究基于 1,2-二甲基肼(1,2-dimethylhydrazine dihydrochloride,DMH)/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大鼠炎症相关结直肠癌模型,初步研究当归汤多元释药系统对炎症相关结直肠癌的预防作用,并与当归汤原方汤剂、提取物组合以及单一微丸制剂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各给药组均对DMH/DSS诱导的大鼠炎症相关结直肠癌发生具有预防作用,能够减少结直肠肿瘤个数和体积,降低肿瘤发生率,延缓癌症发展程度,降低血清TNF-α和IL-1β表达,降低血清铁调素表达,改善脾细胞IL-2和IFN-γ分泌能力,其中当归汤多元释药系统效果最优,显示出剂型设计的合理性和优势,其作用机制与抑制炎症、调节铁代谢和调节免疫相关。结论:本文以中医经典方当归汤为模型药物,结合病症与功效筛选富集了复方中有效物质(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和多糖类提取物),并根据不同提取物的化学性质与生物活性特征,设计制备利于其药效发挥的不同释药单元从而构建了当归汤多元释药系统,通过药效学验证了该多元释药系统的优势,证明了剂型设计的合理性,为以病症为导向的现代中药复方制剂研发模式提供了实验依据和可参考的思路与方法。

时佳[7](2020)在《两种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的免疫活性与肠屏障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利用酪蛋白与乳糖发生美拉德反应制备乳糖糖基化酪蛋白,用胰蛋白酶分别消化酪蛋白和乳糖糖基化酪蛋白得到酪蛋白消化物和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同时,利用转谷氨酰胺酶催化酪蛋白与壳寡糖发生糖基化反应制备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用胰蛋白酶分别消化酪蛋白和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得到酪蛋白消化物和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本研究旨在剖析两种蛋白质糖基化修饰的位点,并评估两种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的免疫活性及其对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影响。为评估乳品加工中存在的潜在风险以及新型蛋白质配料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两种糖基化修饰的精准糖基化位点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中乳糖含量为10.58?0.10 g/kg蛋白质;相比酪蛋白消化物,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有较低的赖氨酸、组氨酸、酪氨酸和缬氨酸。利用LC/MS-MS分析技术从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中共鉴定出5个糖肽,其糖基化位点均在赖氨酸残基,发生糖基化反应的蛋白质是Alpha-S1-casein、Beta-casein和Kappa-casein。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中氨基葡萄糖的导入量为5.7?0.1 g/kg蛋白质,且氨基酸含量与酪蛋白消化物基本相同。从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中共鉴定出3个糖肽,其糖基化位点主要在谷氨酰胺残基,发生糖基化反应的蛋白质是Alpha-S1-casein和Alpha-S2-casein。(2)两种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的体外免疫活性两种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均具有体外免疫活性。但是,与酪蛋白消化物相比,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降低Con A诱导的脾淋巴细胞刺激指数(5.1%-10.8%)、降低巨噬细胞吞噬指数(4.8%-6.5%)、降低NK细胞活性(8.2%-19.6%),以及减少脾淋巴细胞因子(IL-2和IFN-γ)和巨噬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分泌;而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增加Con A诱导的脾淋巴细胞刺激指数(1.6%-3.9%)、增加巨噬细胞吞噬指数(4.6%-7.0%)、增加NK细胞活性(8.6%-17.3%),以及促进脾淋巴细胞因子和巨噬细胞因子的分泌。因此,酪蛋白的酶法精准糖基化修饰提高了其消化物的体外免疫活性,而酪蛋白的美拉德反应糖基化修饰降低了其消化物的体外免疫活性。(3)两种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的体内免疫活性两种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均具有体内免疫活性。在正常BALB/c小鼠中,与灌胃生理盐水的空白组小鼠相比,各消化物处理组小鼠的血清生化指标数值均提高,免疫器官重量指数、免疫球蛋白含量、脾淋巴细胞增殖及NK细胞活性等指标也明显升高(P<0.05)。然而,酪蛋白消化物比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显示出更高的活性,而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比酪蛋白消化物显示出更高的活性。在环磷酰胺致免疫低下小鼠中,与生理盐水处理的正常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的上述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各消化物灌胃小鼠后,均可明显减轻环磷酰胺导致小鼠上述各项指标的下降。然而,酪蛋白消化物比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有更好的免疫提升效率,而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比酪蛋白消化物有更好的免疫活性。(4)两种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对正常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影响两种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均可以改善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相比酪蛋白消化物,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提高IEC-6细胞跨膜电阻值更少;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提高IEC-6细胞跨膜电阻值更多。各消化物处理细胞48 h后,酪蛋白消化物处理组细胞FD-4转运率从100%降低到64.0%-78.2%;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处理组细胞FD-4转运率降低到72.1%-83.4%;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处理组细胞FD-4转运率降低到64.1%-72.4%。而且,酪蛋白的美拉德反应糖基化修饰降低了其消化物提高抗菌活性和减少细菌移位的作用,酪蛋白的酶法精准糖基化修饰增加了其消化物提高抗菌活性和减少细菌移位的作用。此外,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处理组比酪蛋白消化物处理组有更少的细胞紧密连接蛋白质(ZO-1、occludin和claudin-1)表达,而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处理组比酪蛋白消化物处理组有更多的细胞紧密连接蛋白质(ZO-1、occludin和claudin-1)表达。整体上,美拉德反应糖基化修饰对蛋白质提高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有不良的作用。酶法精准糖基化修饰对蛋白质提高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有有益作用。(5)两种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对受损的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以2.5 mmol/L丙烯酰胺构建IEC-6细胞损伤模型。两种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均对受损的IEC-6细胞有保护作用。与酪蛋白消化物相比,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提高IEC-6细胞跨膜电阻值更少,而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提高IEC-6细胞跨膜电阻值更多。细胞被各消化物处理48 h后,酪蛋白消化物、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和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分别可以使FD-4转运率降低到76.6%-88.1%、79.3%-90.4%和73.0%-84.7%。该结果说明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作用细胞可以更有效的降低细胞膜通透性,而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作用细胞降低细胞膜通透性的效率较低。此外,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处理组比酪蛋白消化物处理组有更少的细胞紧密连接蛋白质(ZO-1、occludin和claudin-1)表达,而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处理组比酪蛋白消化物处理组有更多的细胞紧密连接蛋白质(ZO-1、occludin和claudin-1)表达。因此,酪蛋白的美拉德反应糖基化修饰不利于其消化物保护受损小肠上皮细胞膜的完整性,而酪蛋白的酶法精准糖基化修饰有利于其消化物保护受损小肠上皮细胞膜的完整性。综上所述,酶法精准糖基化修饰对蛋白质的免疫活性和其改善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有有益作用;美拉德反应糖基化修饰对蛋白质的免疫活性和其改善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有不良作用。

刘丹[8](2020)在《多肽提取物对鸡抗氧化、调节免疫及抗球虫感染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鸡球虫病作为集约化养殖中最常见的禽类疾病,对禽类养殖业危害极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人们主要采用西药抗生素、免疫疫苗等方法防治鸡球虫病,但鸡球虫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大,且存在药物残留风险,而免疫疫苗的研发成本高、难度大。研究表明,无化学危害、无药物残留的中药提取物,有望作为药物预防和治疗球虫病。据报道,地鳖和蛴螬肽提取物均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和免疫调节作用。当前将中药提取物作为饲料添加剂,通过增强机体抗氧化应激及提高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鸡对球虫感染的危害,从而防治和缓解鸡球病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依据地鳖肽抗氧化和蛴螬肽免疫调节作用,将其联合应用探讨多肽提取物对艾美耳球虫感染的肉仔鸡生产性能、抗氧化、免疫调节和抗球虫感染的作用,从营养调控角度来提高在受到应激时家禽的免疫功能。试验一:探讨多肽提取物(地鳖肽和蛴螬肽联合)的体外抗氧化效果。测定多肽提取物的清除自由基能力,抗氧化剂还原能力和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能力发现,结果1:1比例组合的多肽提取物对O2-、-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最强、抗氧化活性接近于阳性药对照组且MDA含量降低。结果表明多肽提取物能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降低自氧化反应,呈现良好体外抗氧化作用。试验二:探讨地鳖肽和蛴螬肽组合的多肽提取物的体外免疫调节作用的效果。采用MTT法测定鸡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和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活力,中性红法和流式细胞术对RAW264.7细胞的吞噬能力进行检测。结果1:1比例组合多肽提取物组鸡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和RAW264.7细胞相对活力最高(分别达到73%和98%),RAW264.7细胞吞噬能力最强。结果表明多肽提取物能够提高鸡淋巴细胞转化和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呈现一定免疫调节作用。实验三:探讨地鳖肽和蛴螬肽组合的多肽提取物对艾美耳球虫感染肉仔鸡的生产性能、抗球虫效果、免疫功能、抗氧化功能及肉品质的影响。取1日龄健康肉仔鸡随机分6组,空白组和红对照组鸡饲喂基础日粮,盐霉素组鸡饲喂基础日粮及添加盐霉素(60mg/kg),地鳖肽组鸡饲喂基础日粮及添加地鳖肽(1OOmg/kg)、蛴螬肽组鸡饲喂基础日粮及添加蛴螬肽(100mg/kg),联合肽组鸡饲喂基础日粮及添加地鳖肽(100mg/kg)和蛴螬肽(100mg/kg);14日龄时除空白组外,所有肉仔鸡攻毒柔嫩艾美耳球虫卵囊5×103/只,分别测定肉仔鸡于21日龄和42日龄时鸡生长性能(日增重、采食量、料重比)、免疫器官指数(肝脏、胸腺和法氏囊)、血液生化和抗氧化及免疫功能指标。结果肉仔鸡生长性能差异不显着:鸡感染球虫第7日,联合肽组比红对照组肠道损伤显着降低;鸡感染球虫第4-7日,红对照组鸡排出卵囊数达到约11.95×104个,而联合肽组鸡排出卵囊数显着低于红对照组;红对照组抗球虫指数(ACl)仅为126.44左右,联合肽组ACI为159.79;联合肽组与红对照组相比鸡免疫器官指数均极显着升高;联合肽组与红对照组比42日龄肉仔鸡胸部和腿部肌肉滴水损失均显着下降,肉的颜色红度值(a*)明显升高而亮度值(L*)明显降低,黄度值(b*)差异不显着;联合肽组与红对照组比较21日龄肉仔鸡血清ALP活性均显着降低,TP浓度均显着升高,ALB差异不明显;42d肉仔鸡ALT活性显着降低,ALP和TP无显着差异,ALB浓度显着升高。联合肽组与红对照组比较肉仔鸡血清中抗氧化酶(CAT、SOD、GSH-Px)活力均极显着升高,MDA含量极显着降低;联合肽组与红对照组比较仔鸡肠道绒毛高度明显升高、隐窝深度显着变浅,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极显着增大;联合肽组肉仔鸡血液T和B淋巴细胞转化显着高于红对照组。结果表明多肽提取物可显着降低卵囊排出呈现一定抗球虫效果,提高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虫肉仔鸡的抗氧化功能和调节免疫功能,改善肉品质。综上所述,地鳖肽和蛴螬肽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和免疫调节作用,将其联合应用添加到肉仔鸡日粮中通过营养调控,改善感染球虫肉仔鸡的肉品质,提高鸡抗氧化应激和增强机体调节免疫功能,改善仔鸡肠黏膜损伤,对球虫感染鸡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张娜[9](2020)在《母乳婴儿源益生菌筛选及其干预炎症性肠病的免疫效应和相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命早期是肠道微生物群正确建立的关键时期,肠道菌群的早期定植又直接影响着婴儿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成熟,进而对机体健康产生短期,中期甚至是长期的影响。在这一生命阶段,母婴垂直传播在新生儿肠道微生物初始定植中发挥关键作用,而在众多传播途径中:羊水、阴道、空腔、皮肤、母乳等,尤以母乳喂养最为主要。乳酸菌,作为人体肠道菌群中一类重要的益生菌,与宿主的健康密切相关:某些特定的菌株已被证明具有免疫调节、缓解氧化应激、抑制炎症性肠病等功能,并且有报道认为:机体和肠道微生物之间具有特异性的相互选择关系:当菌株的来源和其应用到对象保持一致时,就会显着增强菌株对机体益生功能的特异性和有效性,即:最理想的益生菌最好是来源于人体本身。本研究采集纯母乳喂养婴儿新鲜粪便,从中分离出一系列乳酸菌株,并以抗人工消化液能力、耐胆盐能力、黏附能力等为指标,筛选出一株具有潜在益生功能的乳酸菌,通过对其16S rRNA进行测序并结合生理生化试验结果初步确定为植物乳杆菌,命名BF15,同时通过体外试验对该菌株的安全性(抗生素敏感性、有害代谢产物、溶血性等)及益生功能(免疫调节、抗氧化能力)进行了初步评估;进一步分析了该菌株在小鼠肠道中的定植能力及体内免疫调节功能;最后以DSS诱导小鼠UC为模型,从调节免疫、缓解氧化应激、平衡肠道菌群等方面对其缓解UC的功能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价,并通过蛋白质组学揭示其干预炎症性肠病的作用机制。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Hungate厌氧培养技术对纯母乳喂养婴儿粪便中的乳酸菌进行分离,并以鼠李糖乳杆菌GG为阳性对照菌株,以耐酸、耐胆盐、耐受模拟人体消化液、黏附能力等生物特性为指标筛选具有潜在益生特性的菌株,通过生理生化试验结合16S rRNA测序鉴定菌株,进一步通过体外试验对所筛选菌株的安全性(有害代谢产物、药敏性、溶血性)及益生功能(体外免疫调节和抗氧化能力)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经过各项指标的测定,筛选出一株益生性能表现良好(人工胃肠液高耐受性、体外高黏附性)的菌株,经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RNA测序鉴定确定该菌株为植物乳杆菌,命名为BF15;体外安全性试验表明BF15除具有对氨基糖苷类、糖肽类抗生素的固有耐药性外,对苯唑西林、头孢噻吩也具有耐药性,但该菌株中不存在抗性质粒,并且不产生生物胺、亚硝酸盐和哚类有害代谢产物,且不具有溶血性,因而具备一定的安全性;体外益生功能评价结果表明一方面BF15的活性/热致死菌在一定的菌浓范围内(1×106~107CFU/mL)均能在体外促进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并且在相同菌浓条件下,与LGG体外免疫调节能力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另一方面BF15能够耐受高浓度的H2O2(3.5 mmol/L),而且有较强的自由基(O2-·、·OH和DPPH)清除和抗脂质过氧化能力。2.应用基于rpo B基因的PCR-DGGE分子技术分析菌株在小鼠肠道内的定植情况;同时以环磷酰胺诱导小鼠免疫抑制为模型,以LGG为阳性对照菌株,通过测定脏器指数、脾淋巴细胞转化值、血清溶血素水平、足趾肿胀度和巨噬细胞吞噬指数等各项免疫指标,分析肠道菌群多样性,对BF15保护小鼠免受环磷酰胺诱发的免疫抑制及肠道菌群紊乱能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BF15在停止灌胃后的第14 d仍可在小鼠粪便中检测到,具有较强的定植能力;同时BF15的早期灌胃可以明显抵制CTX诱发的小鼠免疫相关指标(脏器指数、脾淋巴细胞转化值、血清溶血素水平、足趾肿胀度及巨噬细胞吞噬指数等各项免疫)降低(P<0.01)及肠道菌群失调(Bacteroides相对丰度降低,Firmicutes及包含大量潜在致病菌的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升高;参与菌群各代谢通路的功能基因丰富度的失调: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核苷酸代谢、脂质代谢、聚糖生物合成和代谢等多各代谢通路的相对丰度显着减弱,参与细胞运动相关的代谢通路的相对丰度显着增强),具备一定的免疫调节能力。3.以葡聚糖硫酸钠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为模型,以LGG为阳性对照菌株,从调节免疫功能、缓解氧化应激、平衡肠道菌群等多角度评估BF15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缓解作用,进一步通过结肠组织的蛋白质组学,从蛋白质水平揭示BF15干预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通过早期灌胃,菌株BF15通过减轻肠道黏膜损伤及炎症细胞浸润,缓解肠道黏膜氧化应激损伤(提高GSH-Px和SOD的活性,降低MDA的含量),提高能量代谢水平(提高超微量ATP酶活性),调节肠道黏膜免疫功能(抑制促炎因子(IL-6、IL-17A、IFN-γ和TNF-α),促进抑炎因子(IL-10及sIgA)的表达)能够有效缓解小鼠结肠炎症症状;同时BF15还缓解了由葡聚糖硫酸钠诱发的肠道菌群结构紊乱(Bacteroides和Actinobacteria相对丰度降低,Firmicutes、Proteobacteria、Verrucomicrobia 和 Tenericute 相对丰度提高,F/B(Firmicutes/Bacteroides)比值增大的紊乱趋势以及参与菌群各代谢通路的功能基因丰富度的失调:参与嘌呤、核糖体、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染色体等多个代谢通路的功能基因相对丰度减弱,而参与转运载体、ABC转运载体、双组分系统等相关代谢通路功能基因的相对丰度增强);最后通过对不同组别差异表达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揭示了益生菌(BF15/LGG)主要通过回调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组中的差异蛋白(BF15主要回调 GSH-Px、pIgR、AR、ALOX15、MMP-2、ApoC-Ⅲ 等差异蛋白,LGG 主要回调 pIgR、ALOX15、ApoC-Ⅲ、TN、MMP-2等差异蛋白),使其趋向于正常的表达水平,进而调节抗原加工和抗原提呈系统对小鼠UC进行干预的作用机理。本论文研究成果将为丰富我国开发具有原创性的人源益生菌添砖加瓦,同时也为婴幼儿功能性食品提供优良的菌种资源。

程翔燕[10](2017)在《基于肿瘤全营养配方的一种破壁中药特医食品的开发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肿瘤全营养配方食品是为有营养需求的肿瘤病人而专门设计的特殊食品,属于特定全营养类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下文简称“特医食品”)。在我国,肿瘤营养不良的发生率极高,而我国肿瘤类特医食品种类较少,且大部分依靠进口,国内研发和生产企业较少,无法满足临床需求。在营养及功效上,特医食品与我国药膳有异曲同工之处:丰富的药食同源资源,如茯苓、人参、山药,在营养学方面,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多糖、微量元素等;在药理作用方面,它们的主要成分具有抗肿瘤、提高机体免疫力、抗氧化作用等,这些作用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息息相关。基于以上背景,本课题拟根据现行特医食品的相关指南,将药食同源的茯苓、人参、山药融入肿瘤类特医食品,开发一类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新型肿瘤全营养特医食品,并对其稳定性、安全性和营养功能进行初步考察,以期为其进一步深入开发并形成上市产品提供前期研究基础。方法:1.肿瘤全营养配方食品的配方设计及工艺研究1.1配方设计主要参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特殊医学配方食品通则》(下文简称《通则》),并根据肿瘤病人的营养需求,结合食品相关法律法规添加其他营养素和茯苓、人参、山药破壁粉以及食品添加剂。1.2将小试配方用量按比例进行放大生产,根据预先设计的工艺流程操作,生产三批成品,并进行质量分析,再参考相关产品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初步制定该产品的质量标准。2.肿瘤全营养配方食品的稳定性初步研究2.1影响因素实验在光照、高温、高湿条件下,考察0、5、10天产品色泽、外观形态、溶解度、水分、蛋白质、脂肪、维生素C含量和菌落总数的变化。2.2加速实验在塑料袋、金属铁罐、铝箔袋三种包装规格下,将三个生产批次的肿瘤全营养配方食品按照《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稳定性研究要求》(下文简称《稳定性研究要求》),在温度37℃±2℃、湿度75%±5%的条件下展开加速实验。考察0、1、2、3、6个月产品的色泽、外观形态、溶解度、水分、蛋白质、脂肪、维生素C含量和菌落总数变化。3.肿瘤全营养配方食品对小鼠的急性毒性研究参照卫生部《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版)》的要求,按小鼠最大灌胃剂量一次灌胃给予肿瘤全营养配方食品混悬液,灌胃后常规饮食饮水,连续14天观察小鼠的外观状态、行为、分泌物等的变化,并定期称量动物体重,对观察期间中毒死亡或濒死动物及时进行大体解剖检查。试验结束后将小鼠脱颈椎处死,进行大体解剖检查,检查器官包括心、肝、脾、肺、肾、胃、小肠等。4.肿瘤全营养配方食品改善小鼠营养状况研究80只荷瘤小鼠随机分为4组。除模型组外分别注射顺铂注射液,模型组和治疗组同时灌胃蒸馏水,另外2组灌胃速愈素(已上市的肿瘤类特医食品)和自制肿瘤全营养配方食品,观察各组小鼠一般情况、体重变化、并定期测量瘤体大小。实验结束后解剖小鼠,称量瘤体重量,计算抑瘤率,并检测血清中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含量。结果:1.肿瘤全营养配方食品的配方设计及工艺研究1.1三批成品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平均供能比例分别为19%、39%、42%,其它营养素含量合理且范围稳定,污染物、真菌毒素及微生物的检测结果均在《通则》限量范围内。1.2初步起草了产品的质量标准,包括原料要求、感官要求、溶解度、理化指标、主要营养素、其他营养素、污染物及真菌毒素、微生物等相关项目。2.肿瘤全营养配方食品的稳定性初步研究2.1影响因素实验光照、高温、高湿条件下,配方粉均不稳定。湿度对外观形态、溶解度、水分、蛋白质的影响较大。维生素C的含量在三种因素作用下均逐渐降低,且对温度和湿度较敏感。实验期间,菌落总数均在限定范围内。2.2加速实验三种包装材料的加速实验结果表明,配方粉的颜色均逐渐加深,塑料袋包装结块情况严重,且其溶解度波动性最大。三种包装规格下,水分均逐渐上升,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且塑料袋包装条件下,产品最不稳定。加速实验期间,菌落总数在限定范围内。3.肿瘤全营养配方食品对小鼠的急性毒性研究以一日最大灌胃剂量(11.18 g/kg.BW)灌胃后,小鼠体重呈正常增长。小鼠的心、肝、脾、肺、肾、胃、小肠等脏器均未见异常。4.肿瘤全营养配方食品改善小鼠营养状况研究肿瘤全营养配方食品可改善顺铂所致的肿瘤小鼠精神状态变差的现象,与单纯治疗组比较,肿瘤全营养配方食品+治疗组小鼠体重显着性升高(p<0.01),瘤体重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血清总蛋白(TP)含量显着性升高(P<0.01),白蛋白(Alb)含量显着性升高(P<0.05),前白蛋白(PA)含量显着性降低(P<0.05)。结论:1.本课题完成了肿瘤全营养配方食品的配方设计及工艺研究,确定了产品的配方组成和工艺路线,并初步起草了质量标准。2.肿瘤全营养配方食品在影响因素(高温、高湿、强光)条件、加速实验条件下稳定性均较差,应该保存在避光、阴凉干燥的地方,最佳的包装材料为铝箔袋。3.肿瘤全营养配方食品对实验动物无明显的急性毒性副作用。4.肿瘤全营养配方食品能有效改善动物的营养状况并有助于化疗药物抑制肿瘤的生长。

二、抗氧化营养素合剂对小鼠免疫调节及抗氧化功能作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氧化营养素合剂对小鼠免疫调节及抗氧化功能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组学的中蜂蜂蜜对氧化应激相关炎症反应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蜂蜜的研究进展
        1.1.1 蜂蜜的分类
        1.1.2 蜂蜜的成分
        1.1.3 蜂蜜对氧化应激相关炎症反应的影响
        1.1.4 蜂蜜的其他生物活性
    1.2 多组学技术的研究进展
        1.2.1 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
        1.2.2 蛋白质组学
        1.2.3 代谢组学
        1.2.4 多组学技术在氧化应激相关炎症反应中的应用
    1.3 展望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中蜂蜂蜜的营养组成及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理化性质测定方法
        2.2.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
        2.2.4 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分析
        2.2.5 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
        2.2.6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中蜂蜂蜜的理化性质及化学组成
        2.3.2 中蜂蜂蜜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2.3.3 中蜂蜂蜜对H_2O_2诱导的DNA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蜂蜂蜜对大鼠血清抗氧化能力及代谢表型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动物实验设计
        3.2.3 大鼠血清抗氧化能力分析
        3.2.4 高分辨质谱分析
        3.2.5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中蜂蜂蜜提高大鼠血清抗氧化能力
        3.3.2 摄入中蜂蜂蜜后的血清生物标志物筛选
        3.3.3 摄入中蜂蜂蜜后的血清生物标志物变化
        3.3.4 血清抗氧化能力和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分析
        3.3.5 摄入中蜂蜂蜜后的血清代谢通路变化
    3.4 小结
第四章 中蜂蜂蜜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动物实验设计
        4.2.3 生化指标分析
        4.2.4 组织病理学分析
        4.2.5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中蜂蜂蜜提高小鼠血清抗氧化能力
        4.3.2 中蜂蜂蜜保护酒精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
    4.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肠道微生物组学的中蜂蜂蜜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动物实验设计
        5.2.3 生化指标分析
        5.2.4 组织病理学分析
        5.2.5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5.2.6 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
        5.2.7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中蜂蜂蜜减轻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疾病活动指数
        5.3.2 中蜂蜂蜜减少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炎症反应
        5.3.3 中蜂蜂蜜调节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氧化应激稳态
        5.3.4 中蜂蜂蜜调节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菌群
    5.4 小结
第六章 基于多组学的中蜂蜂蜜对小鼠代谢紊乱的影响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与试剂
        6.2.2 动物实验设计
        6.2.3 生化指标分析
        6.2.4 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
        6.2.5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6.2.6 肝脏转录组学分析
        6.2.7 肝脏脂肪酸代谢组学分析
        6.2.8 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
        6.2.9 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代谢组学分析
        6.2.10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中蜂蜂蜜降低正常小鼠的代谢紊乱风险
        6.3.2 中蜂蜂蜜改善代谢紊乱小鼠氧化应激相关炎症反应
        6.3.3 中蜂蜂蜜重塑代谢紊乱小鼠肠道微生物菌群及其代谢物
    6.4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2)红酵母红素对急性肝损伤的干预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
第一章 绪论
    1.1 急性肝损伤概述
        1.1.1 药物性肝损伤概述
        1.1.2 化学性肝损伤概述
        1.1.3 酒精性肝损伤概述
        1.1.4 免疫性肝损伤概述
    1.2 类胡萝卜素概述
        1.2.1 红酵母红素概述
        1.2.2 红酵母红素的生物利用
        1.2.3 影响红酵母红素生物利用率的因素
    1.3 类胡萝卜素纳米载体概述
        1.3.1 生物聚合物纳米载体
        1.3.2 脂质纳米载体
    1.4 红酵母红素研究基础
    1.5 论文立题背景及意义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红酵母红素对H_2O_2致BRL细胞氧化损伤的干预作用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
        2.2.2 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培养
        2.3.2 细胞生长曲线的测定
        2.3.3 不同H_2O_2 浓度损伤测定
        2.3.4 红酵母红素作用浓度确定
        2.3.5 BRL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建立
        2.3.6 细胞形态学观察
        2.3.7 红酵母红素干预BRL细胞损伤氧化酶系测定
        2.3.8 荧光法(DCFH-DA)测定BRL细胞内ROS水平
        2.3.9 免疫荧光法观察BRL细胞内线粒体及线粒体上SOD水平
        2.3.10 荧光法测定BRL细胞线粒体膜电位
        2.3.11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H_2O_2致BRL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建立
        2.4.2 红酵母红素干预对氧化受损BRL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2.4.3 红酵母红素干预对氧化受损BRL细胞内ROS的影响
        2.4.4 红酵母红素干预对氧化受损BRL细胞内氧化酶系的影响
        2.4.5 红酵母红素干预对氧化受损BRL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2.4.6 红酵母红素干预对氧化受损BRL细胞内SOD和线粒体的影响
        2.4.7 红酵母红素干预对氧化受损BRL细胞形态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红酵母红素对四种急性肝损伤的干预作用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材料
        3.2.2 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实验动物分组与饲养方法
        3.3.2 不同急性肝损伤模型的建立与红酵母红素的干预
        3.3.3 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肝重比测定
        3.3.4 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血清中肝功能相关酶活性测定
        3.3.5 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肝脏中氧化酶系水平测定
        3.3.6 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肝脏中炎症因子水平测定
        3.3.7 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肝脏HE染色组织学评价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红酵母红素干预对四种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肝重比的影响
        3.4.2 红酵母红素干预对四种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血清中ALT、AST活性的影响
        3.4.3 红酵母红素干预对四种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肝脏中氧化指标的影响
        3.4.4 红酵母红素干预对四种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肝脏中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3.4.5 红酵母红素干预对四种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肝脏病理变化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红酵母红素对H_2O_2致BRL细胞氧化损伤的干预机制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材料
        4.2.2 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红酵母红素干预BRL氧化损伤细胞模型建立
        4.3.2 细胞总RNA提取
        4.3.3 转录组高通量测序
        4.3.4 细胞蛋白质提取
        4.3.5 Western blot分析
        4.3.6 数据统计与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转录组样本聚类分析
        4.4.2 红酵母红素干预对于H_2O_2致BRL细胞损伤基因影响
        4.4.3 通过GO富集分析干预组与模型组DEGs的功能
        4.4.4 通过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干预组与模型组DEGs的功能
        4.4.5 红酵母红素干预对氧化损伤BRL细胞中凋亡通路相关蛋白影响
        4.4.6 红酵母红素干预对氧化损伤BRL细胞中PI3K/Akt相关信号通路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红酵母红素对四种急性肝损伤的干预机制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材料
        5.2.2 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红酵母红素干预四种急性肝损伤模型的建立
        5.3.2 小鼠肝脏细胞总RNA提取
        5.3.3 转录组高通量测序
        5.3.4 肝脏组织蛋白提取
        5.3.5 Western blot分析
        5.3.6 数据统计与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转录组样本聚类分析
        5.4.2 红酵母红素干预对于四种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基因影响
        5.4.3 红酵母红素干预组与模型组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
        5.4.4 四种急性肝损伤模型中干预组与模型组差异表达基因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5.4.5 红酵母红素干预对不同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内PI3K/Akt/m TOR和 Nrf2/HO-1/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红酵母红素纳米乳液载体化对急性肝损伤干预效果的影响和机制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仪器
        6.2.1 材料
        6.2.2 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红酵母红素纳米乳液制备
        6.3.2 体外模拟消化模型建立
        6.3.3 不同形式载体下红酵母红素体外生物可给率测定
        6.3.4 红酵母红素载体体外脂肪酸释放速度测定
        6.3.5 荧光法观察不同红酵母红素载体体外消化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6.3.6 红酵母红素体内消化相关模型建立
        6.3.7 红酵母红素提取与HPLC测定
        6.3.8 红酵母红素纳米乳液干预急性肝损伤模型建立
        6.3.9 各模型小鼠血清中肝功能相关酶活性测定
        6.3.10 各模型小鼠肝脏中氧化酶系水平测定
        6.3.11 各模型小鼠肝脏中炎症因子水平测定
        6.3.12 数据统计与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红酵母红素纳米乳液粒径及Zeta结果
        6.4.2 红酵母红素纳米乳液在模拟小肠中脂肪酸释放率结果
        6.4.3 红酵母红素纳米乳液对模拟肠道消化中生物可给率的影响
        6.4.4 红酵母红素纳米乳液在体外消化过程中的微观机构变化
        6.4.5 不同载体中红酵母红素在小鼠小肠内吸收情况
        6.4.6 不同载体中红酵母红素在小鼠血清情况
        6.4.7 不同载体对红酵母红素在小鼠肝脏中积累情况的影响
        6.4.8 不同载体对红酵母红素在小鼠肝脏中长期积累情况的影响
        6.4.9 不同载体对红酵母红素干预急性肝损伤效果的影响
    6.5 结果与讨论
主要结果与展望
    主要结果
    展望
论文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HsPc-HA营养液的挤压制备及其功能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挤压膨化技术
        1.1.1 挤压膨化技术简介
        1.1.2 挤压膨化技术的应用
    1.2 多糖研究进展
        1.2.1 猴头菇多糖研究进展
        1.2.2 刺五加多糖研究进展
        1.2.3 茯苓多糖研究进展
    1.3 白术内酯研究进展
    1.4 多糖作用效果
        1.4.1 抗肿瘤作用
        1.4.2 免疫调节作用
        1.4.3 降血糖降血脂作用
        1.4.4 抗炎作用
    1.5 选题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HsPc-HA原料组分的挤压膨化预处理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设备
        2.2.1 材料
        2.2.2 主要试剂及耗材
        2.2.3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猴头菇挤压膨化预处理
        2.3.2 猴头菇多糖的提取
        2.3.3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建立
        2.3.4 多糖含量的测定
        2.3.5 挤压膨化预处理单因素实验设计
        2.3.6 响应面优化试验
        2.3.7 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2.4.2 响应面试验结果与分析
        2.4.3 最优条件验证分析
        2.4.4 原料挤压膨化预处理
        2.4.5 挤压膨化预处理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HsPc-HA营养液的制备及其对IEC-6 细胞修复、损伤迁移能力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设备
        3.2.1 材料
        3.2.2 主要试剂及耗材
        3.2.3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HsPc-HA营养液的制备
        3.3.2 脾淋巴细胞的制备
        3.3.3 不同多糖组分对脾淋巴细胞的增殖作用
        3.3.4 细胞培养
        3.3.5 MTT法筛选CTX诱导IEC-6 细胞损伤模型最佳造模条件
        3.3.6 HsPc-HA对 CTX诱导IEC-6 细胞损伤模型的修复作用
        3.3.7 HsPc-HA对 CTX诱导IEC-6 细胞损伤模型的迁移作用
        3.3.8 HsPc-HA对 CTX诱导IEC-6 细胞损伤模型的HE染色
        3.3.9 统计学分析
    3.4 实验结果分析
        3.4.1 有效组分配比筛选结果
        3.4.2 CTX诱导IEC-6 细胞损伤模型造模条件结果
        3.4.3 HsPc-HA对 CTX诱导IEC-6 细胞损伤模型的修复作用结果
        3.4.4 HsPc-HA对 CTX诱导IEC-6 细胞损伤模型的迁移作用结果
        3.4.5 HsPc-HA对 CTX诱导的IEC-6 细胞损伤模型HE染色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化疗后荷瘤鼠体内调节及作用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设备
        4.2.1 原料
        4.2.2 主要试剂及耗材
        4.2.3 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安全性实验
        4.3.2 模型建立
        4.3.3 实验分组及给药方案
        4.3.4 HsPc-HA对化疗后荷瘤鼠胃肠改善功能研究
        4.3.5 HsPc-HA对化疗后荷瘤鼠抗炎功能研究
        4.3.6 HsPc-HA对化疗后荷瘤鼠行为学作用研究
        4.3.7 HsPc-HA对化疗后荷瘤鼠体内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4.3.8 对降低肝肾功能损伤作用研究
        4.3.9 ELISA检测化疗后荷瘤鼠血清细胞因子含量
        4.3.10 Western Blot检测化疗后荷瘤鼠脾脏组织中NF-кB p65 蛋白的表达量
        4.3.11 统计学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安全性实验结果
        4.4.2 HsPc-HA对化疗后荷瘤鼠胃肠改善功能研究结果
        4.4.3 HsPc-HA对化疗后荷瘤鼠抗炎功能研究结果
        4.4.4 HsPc-HA对化疗后荷瘤鼠行为学作用研究结果
        4.4.5 HsPc-HA对化疗后荷瘤鼠体内免疫调节作用研究结果
        4.4.6 HsPc-HA对降低化疗后荷瘤鼠肝肾功能损伤作用研究结果
        4.4.7 HsPc-HA对化疗后荷瘤鼠血清细胞因子含量影响的结果
        4.4.8 HsPc-HA对化疗后荷瘤鼠脾脏组织中NF-кB p65 蛋白表达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结论、展望与创新点
    1 结论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亮氨酸-亮氨酸肽介导的肉仔鸡小肠上皮细胞调控通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中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小肽的转运吸收机制
        1.1 小肽转运载体
        1.2 单胃动物小肽的吸收机制
        1.3 小肽吸收的特点
    2 小肽的生物学功能
        2.1 抗菌、增强机体免疫力
        2.2 抗氧化作用
        2.3 维护肠道健康
        2.4 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2.5 促进矿物质的吸收
        2.6 生理调节作用
    3 小肽在动物生产上的应用
        3.1 小肽在反刍动物上的应用
        3.2 小肽在猪生产中的应用
        3.3 小肽在家禽生产当中的应用
        3.4 小肽在水产动物中的应用
    4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亮氨酸-亮氨酸肽对体外培养肉仔鸡IEC生长、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耗材及主要仪器
        1.2 试验设计
        1.3 试验方法
        1.3.1 完全培养基及试剂配制
        1.3.2 细胞培养
        1.3.3 原代细胞免疫荧光鉴定
        1.3.4 细胞生长曲线绘制
        1.3.5 细胞分裂指数
        1.3.6 细胞克隆形成率计算
        1.3.7 细胞活力测定
        1.3.8 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鸡原代IEC鉴定结果
        2.2 IEC生长曲线
        2.3 细胞分裂指数
        2.4 细胞活力与克隆形成率测定
        2.5 细胞凋亡测定
        2.6 细胞周期测定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亮氨酸-亮氨酸肽对体外培养肉仔鸡IEC差异基因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耗材及主要仪器
        1.2 试验设计
        1.3 试验方法
        1.3.1 完全培养基配制
        1.3.2 细胞培养
        1.3.3 样品采集
        1.3.4 细胞总RNA提取
        1.3.5 转录组测序
        1.3.6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1.3.7 参考基因组比对
        1.3.8 差异基因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测序质控数据概述
        2.2 参考基因组比对
        2.3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2.4 小肽对体外培养肉仔鸡IEC基因表达的影响
        2.5 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亮氨酸-亮氨酸肽对体外培养肉仔鸡IEC中差异蛋白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耗材及主要仪器
        1.2 试验设计
        1.3 试验方法
        1.3.1 完全培养基配制
        1.3.2 细胞培养
        1.3.3 试验处理及试验设计
        1.3.4 样品采集
        1.4 蛋白组学研究
        1.4.1 蛋白抽提检测及定量
        1.4.2 SDS-PAGE电泳
        1.4.3 肽段酶解
        1.4.4 质谱分析鉴定
        1.4.5 下机数据分析
        1.5 生物信息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蛋白组学定性结果
        2.2 蛋白鉴定结果
        2.3 蛋白质定量结果分析
        2.4 差异表达蛋白KEGG通路富集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1 全文总结
    2 创新点和有待解决问题
        2.1 本试验创新点
        2.2 有待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5)微生物发酵法制备植物基免疫功能肽及其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植物活性肽概述
        1.1.1 植物蛋白粉及应用现状
        1.1.2 植物活性肽及研究现状
    1.2 玉米活性肽的生理功能
        1.2.1 抗氧化功能
        1.2.2 降血压功能
        1.2.3 降血脂功能
        1.2.4 保肝护肝功能
        1.2.5 醒酒抗疲劳功能
        1.2.6 免疫功能
    1.3 玉米活性肽的制备
        1.3.1 微生物发酵法
        1.3.2 酶解法
        1.3.3 其他制备方法
    1.4 多肽修饰研究进展
        1.4.1 化学修饰
        1.4.2 物理修饰
        1.4.3 酶法修饰
    1.5 多肽分离纯化研究进展
        1.5.1 超滤法
        1.5.2 凝胶过滤层析法
        1.5.3 离子交换色谱法
        1.5.4 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
        1.5.5 电泳法
    1.6 多肽鉴定研究进展
        1.6.1 质谱法
        1.6.2 紫外红外光谱法
        1.6.3 核磁共振法
        1.6.4 Edman降解法
    1.7 免疫活性肽研究现状
        1.7.1 免疫活性肽研究进展
        1.7.2 免疫活性测定
    1.8 抗氧化肽研究现状
        1.8.1 抗氧化肽研究进展
        1.8.2 抗氧化测定方法
        1.8.3 体内抗氧化测定方法
    1.9 免疫功能与抗氧化活性之间的关系
    1.10 研究内容及意义
        1.10.1 主要研究内容
        1.10.2 研究意义
2 微生物发酵法制备玉米免疫功能肽
    2.1 材料与仪器
        2.1.1 菌种
        2.1.2 仪器
        2.1.3 药品和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免疫肽发酵工艺流程
        2.2.2 菌种蛋白酶基因比对
        2.2.3 菌种Bls-45种子培养基
        2.2.4 菌株Bls-45衍生转化修饰供体试验
        2.2.5 衍生转化培养基配方设计
        2.2.6 DPPH清除能力和提高率计算
    2.3 结果与分析
        2.3.1 Bls-45蛋白酶基因的鉴定结果
        2.3.2 修饰供体筛选结果
        2.3.3 衍生转化培养基修饰供体试验结果
    2.4 响应面试验设计结果与分析
        2.4.1 响应面试验设计及结果
        2.4.2 回归方程的方差分析
        2.4.3 响应面图形分析
        2.4.4 模型的检验
    2.5 本章小结
3 微生物制备CP-G免疫肽的工艺条件
    3.1 菌种及试剂
    3.2 仪器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微生物转化条件单因素试验设计
        3.3.2 响应面优化试验
        3.3.3 DPPH清除能力和提高率计算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单因素工艺条件试验结果
        3.4.2 响应面试验设计结果与分析
        3.4.3 模型的检验
    3.5 本章小结
4 CP-G纯化、结构及性质
    4.1 试剂与药品
    4.2 仪器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CP-G分离纯化
        4.3.2 CP-G结构表征
        4.3.3 CP-G理化性质研究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分离纯化及结构结果分析
        4.4.2 理化性质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CP-G体内体外抗氧化及免疫功能
    5.1 试验主要原料与试剂
    5.2 仪器设备
    5.3 试验方法
        5.3.1 香菇多糖配伍物(CP-G-LNT)制备
        5.3.2 试验分组
        5.3.3 体内抗氧化活性试验
        5.3.4 体外抗氧化功能试验
        5.3.5 免疫功能试验
    5.4 试验结果与分析
        5.4.1 体内抗氧化活性试验结果分析
        5.4.2 体外抗氧化活性试验结果分析
        5.4.3 免疫功能试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研究创新点
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6)当归汤用于炎症相关结直肠癌预防有效物质研究与多元释药系统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 炎症相关结直肠癌化学预防研究进展
        1 炎症相关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分析
        2 炎症相关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与化学预防策略
        3 中医药预防炎症相关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二 当归汤各药味化学成分与癌症预防相关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 当归化学成分与癌症预防相关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2 生姜化学成分与癌症预防相关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3 大枣化学成分与癌症预防相关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三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1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分类
        2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制备技术
        3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释药性常用评价方法
    四 中药多元释药系统研究进展
        1 中药多元释药系统常用载体
        2 中药多元释药系统常用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第一章 当归汤提取物制备工艺与化学成分研究
        第一节 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制备工艺与化学成分研究
        第二节 当归汤多糖类提取物制备工艺与化学成分研究
        本章讨论
    第二章 基于治疗炎症性肠病预防结直肠癌的当归汤提取物生物活性评价
        第一节 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体内外生物活性评价
        第二节 当归汤多糖类提取物体内外生物活性评价
        本章讨论
    第三章 当归汤多元释药系统制备工艺研究
        第一节 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结肠靶向微丸制备工艺研究
        第二节 当归汤多糖类提取物微丸制备工艺研究
        本章讨论
    第四章 当归汤多元释药系统用于炎症相关结直肠癌预防的初步药效学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本章小结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两种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的免疫活性与肠屏障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食品蛋白质的概述
        1.2.1 蛋白质分类
        1.2.2 蛋白质的生物活性
    1.3 酪蛋白性质及其应用
        1.3.1 组成
        1.3.2 分子结构
        1.3.3 胶束结构
        1.3.4 重要功能性质及其应用
    1.4 蛋白质的改性技术
        1.4.1 物理改性
        1.4.2 化学改性
        1.4.3 酶法改性
    1.5 美拉德反应途径蛋白质改性及其研究进展
        1.5.1 美拉德反应机制
        1.5.2 对蛋白质结构与功能性质的影响
        1.5.3 对蛋白质生物活性的有益影响
        1.5.4 对蛋白质生物活性的不良作用
    1.6 转谷氨酰胺酶途径蛋白质改性及研究进展
        1.6.1 转谷氨酰胺酶的性质
        1.6.2 转谷氨酰胺酶的安全性及交联产物的生物可利用性
        1.6.3 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1.6.4 转谷氨酰胺酶途径糖基化修饰
    1.7 免疫
        1.7.1 免疫系统的组成
        1.7.2 免疫系统的作用
        1.7.3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的功能
        1.7.4 免疫分子
        1.7.5 食品成分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1.8 肠道屏障功能
        1.8.1 物理屏障
        1.8.2 化学屏障
        1.8.3 微生物屏障
        1.8.4 免疫屏障
        1.8.5 食品成分对肠道的健康作用
    1.9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9.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9.2 主要研究内容
        1.9.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的技术路线
    2.2 试验材料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两种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的制备
        2.3.2 消化物的化学分析
        2.3.3 消化物对小鼠免疫细胞的作用
        2.3.4 消化物对小鼠体内免疫的作用
        2.3.5 消化物对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影响
        2.3.6 消化物对受损的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
        2.3.7 数据处理与统计
第三章 两种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的化学分析
    3.1 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化学特征
        3.1.1 基本化学特征
        3.1.2 消化物氨基酸的组成
        3.1.3 消化物的糖基化位点
    3.2 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化学特征
        3.2.1 基本化学特征
        3.2.2 消化物氨基酸的组成
        3.2.3 消化物的糖基化位点
    3.3 讨论
        3.3.1 美拉德反应糖基化修饰
        3.3.2 酶法糖基化修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对小鼠免疫状态的影响
    4.1 乳糖糖基化对酪蛋白消化物调节小鼠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
        4.1.1 消化物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作用
        4.1.2 消化物对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4.1.3 消化物对NK细胞活性的影响
        4.1.4 消化物对免疫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4.2 乳糖糖基化对酪蛋白消化物调节正常小鼠免疫状态的影响
        4.2.1 消化物对正常小鼠生化指标的影响
        4.2.2 消化物对正常小鼠血清免疫球蛋白分泌的影响
        4.2.3 消化物对正常小鼠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4.2.4 消化物对正常小鼠免疫细胞活性的影响
    4.3 乳糖糖基化对酪蛋白消化物调节免疫低下小鼠免疫状态影响
        4.3.1 消化物对免疫低下小鼠生化指标的影响
        4.3.2 消化物对免疫低下小鼠血清免疫球蛋白分泌的影响
        4.3.3 消化物对免疫低下小鼠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4.3.4 消化物对免疫低下小鼠免疫细胞活性的影响
    4.4 精准糖基化对酪蛋白消化物调节小鼠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
        4.4.1 消化物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作用
        4.4.2 消化物对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4.4.3 消化物对NK细胞活性的影响
        4.4.4 消化物对免疫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4.5 精准糖基化对酪蛋白消化物调节正常小鼠免疫状态的影响
        4.5.1 消化物对正常小鼠生化指标的影响
        4.5.2 消化物对正常小鼠血清免疫球蛋白分泌的影响
        4.5.3 消化物对正常小鼠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4.5.4 消化物对正常小鼠免疫细胞活性的影响
    4.6 精准糖基化对酪蛋白消化物调节免疫低下小鼠免疫状态影响
        4.6.1 消化物对免疫低下小鼠生化指标的影响
        4.6.2 消化物对免疫低下小鼠血清免疫球蛋白分泌的影响
        4.6.3 消化物对免疫低下小鼠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4.6.4 消化物对免疫低下小鼠免疫细胞活性的影响
    4.7 讨论
        4.7.1 蛋白质糖基化修饰对体外免疫活性的影响
        4.7.2 蛋白质糖基化修饰对体内免疫活性的影响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对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影响
    5.1 乳糖糖基化对消化物提高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影响
        5.1.1 消化物对小肠上皮细胞的增殖作用
        5.1.2 消化物对小肠上皮细胞跨膜电阻的影响
        5.1.3 消化物对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5.1.4 消化物对小肠上皮细胞抗菌活性和细菌移位的影响
        5.1.5 消化物对小肠上皮细胞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5.2 乳糖糖基化对消化物改善受损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影响
        5.2.1 丙烯酰胺对小肠上皮细胞的毒性作用
        5.2.2 消化物对受损小肠上皮细胞活性的影响
        5.2.3 消化物对受损小肠上皮细胞跨膜电阻的影响
        5.2.4 消化物对受损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5.2.5 消化物对受损小肠上皮细胞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5.3 精准糖基化对消化物改善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影响
        5.3.1 消化物对小肠上皮细胞的增殖作用
        5.3.2 消化物对小肠上皮细胞跨膜电阻的影响
        5.3.3 消化物对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5.3.4 消化物对小肠上皮细胞抗菌活性和细菌移位影响
        5.3.5 消化物对小肠上皮细胞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5.4 精准糖基化对消化物改善受损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影响
        5.4.1 消化物对受损小肠上皮细胞活性的影响
        5.4.2 消化物对受损小肠上皮细胞跨膜电阻的影响
        5.4.3 消化物对受损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5.4.4 消化物对受损小肠上皮细胞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5.5 讨论
        5.5.1 蛋白质糖基化与其对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改善作用
        5.5.2 蛋白质糖基化与其对受损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改善作用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多肽提取物对鸡抗氧化、调节免疫及抗球虫感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略缩词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地鳖的研究进展
        1 地鳖的主要成分
        2 地鳖的药理作用
    第二节 蛴螬的研究进展
        1 蛴螬的主要化学成分
        2 蛴螬的药理作用
    第三节 生物活性肽的研究进展
        1 生物活性肽的分类
        2 生物活性肽的功能
    第四节 鸡球虫病的研究进展
        1 鸡球虫的发育和宿主特异性
        2 鸡球虫病的致病机理
        3 鸡球虫病的危害
        4 鸡球虫病药物防治的应用
    第五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试验研究
    第一节 多肽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节 多肽提取物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节 多肽提取物对鸡抗氧化和调节免疫及抗球虫感染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母乳婴儿源益生菌筛选及其干预炎症性肠病的免疫效应和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母乳婴儿源益生菌
        1.1.1 通过母乳喂养母亲肠道菌群在母亲-新生儿之间的垂直转移
        1.1.2 益生菌与婴儿健康
        1.1.3 母乳婴儿源益生菌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 益生菌与肠道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
        1.2.1 肠道稳态维持免疫机制
        1.2.2 炎症性肠病中肠道菌群与宿主免疫反应的影响因素
        1.2.3 针对IBD肠道菌群的潜在治疗方案
        1.2.4 益生菌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保护机制
        1.2.5 组学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应用
        1.2.6 益生菌缓解溃疡性结肠炎及其作用机制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2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3 本研究预期创新点
第二章 母乳婴儿源益生菌的筛选及初步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样品来源及采集标准
        1.1.2 菌株来源
        1.1.3 主要试剂
        1.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1.1.5 主要培养基的配制
        1.2 试验方法
        1.2.1 样本采集
        1.2.2 乳酸菌的分离、纯化及保藏
        1.2.3 具有潜在益生特性乳酸菌的筛选
        1.2.4 菌株的鉴定
        1.2.5 菌株体外安全性评价
        1.2.6 菌株体外益生特性评价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株的筛选
        2.1.1 耐酸菌株的筛选
        2.1.2 菌株对人工消化液耐受性
        2.1.3 菌株对胆盐的耐受性
        2.1.4 菌株对Caco-2细胞的黏附性能
        2.2 菌株BF_15的鉴定
        2.2.1 BF_15的菌落、菌体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
        2.2.2 BF_15的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2.3 菌株BF_15的安全性评价
        2.3.1 药敏试验
        2.3.2 质粒验证
        2.3.3 有害代谢产物
        2.3.4 溶血试验
        2.4 菌株BF_15体外益生功能评价
        2.4.1 BF_15体外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2.4.2 菌株H_2O_2耐受能力
        2.4.3 BF_15体外抗氧化能力评价
    3 讨论
        3.1 益生菌的初筛及鉴定
        3.2 菌株BF_15的体外安全性评价
        3.3 菌株BF_15的体外益生功能评价
        3.3.1 BF_15体外免疫调节能力_
        3.3.2 BF_15体外抗氧化能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母乳婴儿源益生菌:植物乳杆菌BF_15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缓解环磷酰胺诱发免疫抑制的研究
    第一节 植物乳杆菌BF_15在小鼠体内的定植能力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菌株来源
        1.1.2 试剂及工具酶
        1.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1.1.4 试验动物
        1.2 试验方法
        1.2.1 菌悬液的制备
        1.2.2 小鼠的饲养及分组
        1.2.3 基因组DNA提取
        1.2.4 细菌rpo B可变区的PCR扩增
        1.2.5 BF_15肠道定植的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样品基因组提取及基于rpo B特异性引物的PCR扩增
        2.2 BF_15在小鼠肠道定植情况的DGGE电泳图谱分析
        3 讨论
    第二节 植物乳杆菌BF_15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缓解环磷酰胺诱发的小鼠免疫抑制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菌株来源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1.1.4 试验动物
        1.2 试验方法
        1.2.1 BF_15对免疫抑制小鼠的调节功能测定
        1.2.2 BF_15对免疫抑制小鼠肠道菌群影响的测定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BF_15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2.2 BF_15对免疫抑制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2.2.1 不同处理组样本提取基因组的质量评估
        2.2.2 不同处理组样本高通量测序质量评估
        2.2.3 不同处理组样本肠道菌群分布情况
        2.2.4 不同处理组样本肠道菌群结构组成
        2.2.5 基于picmst 16S测序的肠道菌群功能预测
        3 讨论
        3.1 BF_15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调节能力
        3.2 BF_15对免疫抑制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3.2.1 对免疫抑制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组成的影响
        3.2.2 对肠道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母乳婴儿源益生菌:植物乳杆菌BF_15干预炎症性肠病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第一节 植物乳杆菌BF_15缓解DSS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效应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1.1 菌株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1.1.4 试验动物
        1.2 试验方法
        1.2.1 动物模型的优化
        1.2.2 BF_15缓解DSS诱导小鼠结肠炎症能力的测定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动物模型的优化
        2.1.1 DAI评分
        2.1.2 结肠长度及组织学损伤的评估
        2.1.3 考马斯亮蓝法测定样品蛋白浓度标准曲线
        2.1.4 氧化应激及能量代谢指标
        2.1.5 血清中炎症因子及sIgA含量的测定
        2.1.6 两组UC模型各指标数据离散度比较
        2.2 BF_15对DSS诱导小鼠结肠炎症的缓解作用
        2.2.1 DAI评分
        2.2.2 小鼠结肠长度及组织学损伤评价
        2.2.3 氧化应激及能量代谢指标的评价
        2.2.4 炎症因子及sIgA含量的评价
        3 讨论
        3.1 DSS诱导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优化
        3.2 BF_15缓解DSS诱导UC
        3.2.1 BF_15对UC小鼠及结肠炎症的缓解
        3.2.2 BF_15对UC小鼠结肠氧化损伤及能量代谢障碍的影响
        3.2.3 BF_15对UC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第二节 植物乳杆菌BF_15对DSS诱导小鼠肠道菌群紊乱调节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1.1.2 试验动物
        1.2 方法
        1.2.1 菌悬液的制备
        1.2.2 动物分组
        1.2.3 粪便样品采集
        1.2.4 高通量测序试验流程
        1.2.5 生物信息学分析及数据统计学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组样本基因组质量评估
        2.2 不同处理组样本高通量测序质量评估
        2.3 不同处理组肠道菌群分布情况
        2.4 不同处理组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组成
        2.5 基于picmst 16s测序的肠道菌群功能预测
        3 讨论
        3.1 BF_15对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3.2 BF_15对肠道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影响
    第三节 基于蛋白质组学解析植物乳杆菌BF_15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缓解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1.1.2 试验动物
        1.2 方法
        1.2.1 菌悬液的制备
        1.2.2 动物分组
        1.2.3 结肠组织的采集
        1.2.4 不同处理组样本差异表达蛋白测序流程
        1.2.5 蛋白质组学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蛋白定量及质量检测
        2.2 差异蛋白的鉴定与定量
        2.3 差异表达蛋白主成分分析
        2.4 结肠组织中UC差异表达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4.1 GO注释与GO富集分析
        2.4.2 KEGG注释与KEGG富集分析
        2.5 结肠组织中益生菌(BF_15/LGG)干预UC差异表达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5.1 益生菌(BF_15/LGG)干预UC差异表达蛋白的GO注释
        2.5.2 益生菌(BF_15/LGG)干预UC差异表达蛋白的GO富集
        2.5.3 益生菌(BF_15/LGG)干预UC差异表达蛋白KEGG注释富集分析
        2.6 UC和益生菌(BF_15/LGG)干预UC小鼠的结肠蛋白质组学联合分析
        2.6.1 结肠组织中UC和益生菌(BF_15/LGG)干预UC差异表达蛋白联合分析
        2.6.2 结肠组织中UC与益生菌(BF_15/LGG)干预UC差异表达蛋白KEGG富集通路联合分析
        3 讨论
        3.1 益生菌(BF_15/LGG)干预UC直接回调蛋白
        3.2 益生菌(BF_15/LGG)干预UC直接作用的信号通路:抗原的加工与提呈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10)基于肿瘤全营养配方的一种破壁中药特医食品的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肿瘤与营养不良
        1.1.1 肿瘤概念
        1.1.2 肿瘤病人营养不良的原因和机制
        1.1.3 肿瘤与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
    1.2 特医食品
        1.2.1 特医食品概念
        1.2.2 特医食品的配方组成
        1.2.3 我国特医食品发展现状
    1.3 肿瘤类特医食品配方设计要求
        1.3.1 提高蛋白质含量
        1.3.2 添加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营养素
        1.3.3 添加抑制肿瘤发生和发展的营养素
    1.4 茯苓、人参、山药破壁粉研究现状
        1.4.1 茯苓研究现状
        1.4.2 人参研究现状
        1.4.3 山药研究现状
        1.4.4 中药破壁粉概况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肿瘤全营养配方食品的配方设计及工艺研究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剂型和工艺路线
        2.2.2 主要原料中主要营养素的含量
        2.2.3 建立基础配方主要营养素含量目标表
        2.2.4 基础配方的配制
        2.2.5 破壁粉用量研究
        2.2.6 调味实验
        2.2.7 稳定剂的选择和用量
        2.2.8 调香设计
        2.2.9 维生素、矿物质的添加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主要原料中主要营养素的含量
        2.3.2 基础配方主要营养素含量目标表
        2.3.3 基础配方的配制
        2.3.4 破壁粉用量研究
        2.3.5 调味实验
        2.3.6 稳定剂的选择和用量
        2.3.7 维生素、矿物质的添加
        2.3.8 成品制备
        2.3.9 质量标准草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肿瘤全营养配方食品的稳定性初步研究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影响因素实验
        3.2.2 加速实验
        3.2.3 指标测定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影响因素实验
        3.3.2 加速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肿瘤全营养配方食品对小鼠的急性毒性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受试物
        4.1.2 实验动物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依据
        4.2.2 剂量选择与受试物给予方式
        4.2.3 实验方案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一般情况
        4.3.2 体重
        4.3.3 组织器官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肿瘤全营养配方食品改善小鼠营养状况研究
    5.1 实验材料和仪器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样品配制
        5.2.2 动物模型与分组
        5.2.3 营养支持方式
        5.2.4 检测指标与方法
        5.2.5 统计学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一般情况观察及体重
        5.3.2 肿瘤大小
        5.3.3 瘤体重量及抑瘤率
        5.3.4 血清生化指标
    5.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四、抗氧化营养素合剂对小鼠免疫调节及抗氧化功能作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组学的中蜂蜂蜜对氧化应激相关炎症反应的影响机制研究[D]. 赵浩安. 西北大学, 2021(10)
  • [2]红酵母红素对急性肝损伤的干预及作用机制研究[D]. 李佳益. 江南大学, 2021(01)
  • [3]HsPc-HA营养液的挤压制备及其功能性研究[D]. 杨滨梦.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9)
  • [4]亮氨酸-亮氨酸肽介导的肉仔鸡小肠上皮细胞调控通路研究[D]. 杜宝龙.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5]微生物发酵法制备植物基免疫功能肽及其活性研究[D]. 刘奇.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6]当归汤用于炎症相关结直肠癌预防有效物质研究与多元释药系统构建[D]. 刘葭.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两种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的免疫活性与肠屏障功能研究[D]. 时佳.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8]多肽提取物对鸡抗氧化、调节免疫及抗球虫感染的研究[D]. 刘丹. 北京农学院, 2020(02)
  • [9]母乳婴儿源益生菌筛选及其干预炎症性肠病的免疫效应和相关机制研究[D]. 张娜.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10]基于肿瘤全营养配方的一种破壁中药特医食品的开发研究[D]. 程翔燕.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抗氧化营养混合物对小鼠免疫调节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