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肿瘤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一、肿瘤导向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珂欣[1](2021)在《基于新型网络药理学策略解析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主要药效成分与作用机制》文中认为选题依据:肝癌是世界上流行最高的10种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二,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而我国每年新发病例占全球一半以上。目前肝癌的治疗手段主要有外科手术切除及放、化疗等,但患者5年内生存率低于30%。因此,探索肝癌发病机制和防治肝癌药物作用机制,是提高肝癌患者生存率和解决临床用药问题的迫切需求。复方苦参注射液在中国已有超过15年的临床应用历史,用于治疗多种类型的实体肿瘤,尤其是癌肿疼痛和消化系统肿瘤中的肝癌。临床研究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改善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症状,且辅助双介入治疗,联合动脉灌注栓塞术,联合化疗均有显着的疗效。实验药理研究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对H22肝癌荷瘤小鼠模型具有抑瘤作用,可显着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且调控细胞周期。然而,复方苦参注射液在其它肝癌动物模型中是否具有抑制作用?是否具有抑制肝癌转移的作用?除调控凋亡和周期相关信号通路之外,其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及转移的具体机制还有哪些?其抗肝癌的药效物质基础是什么?这些关键科学问题仍然不清晰,需要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本研究首先从体内外明确了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的作用;其次,采用计算系统药理学模型预测了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的药效成分群;最后,基于定量成分导向的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了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的作用机制并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为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临床用药提供新的科学依据,为进一步开发组分新药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也将为其他中药注射剂防治肿瘤研究提供研究思路。目的:(1)明确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药理作用。(2)构建计算系统药理学模型,探寻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的药效成分群。(3)基于定量成分导向的网络药理学方法阐释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的作用机制。方法:(1)通过肝癌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实验,以及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肝癌大鼠肝脏组织的一般和病理学观察及血清生化指标,明确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肝癌细胞和大鼠的抑制作用;通过细胞粘附、伤口愈合细胞划痕、Transwell侵袭以及趋化运动实验,明确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2)采用计算系统药理学模型,将代谢组学分析、数据收集、网络算法、生物信息学工具相结合,使用一种称为Dijkstra算法模拟药物靶点对疾病分子网络的传播效应,识别出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药效成分群。(3)通过对复方苦参注射液中高含量成分进行抗肝癌活性筛选,聚焦含量高且活性强的成分,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作用的关键靶点和通路,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对预测关键靶点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进行体内外验证,明确复方苦参注射液调节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抗肝癌的机制。采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复方苦参注射液对差异代谢物的调节作用,阐明复方苦参注射液调节肝癌代谢紊乱的作用机制。最后,整合分析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作用机制。结果:(1)2 mg/mL复方苦参注射液能显着抑制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增殖和克隆形成;1.5和3 mL/kg复方苦参注射液可改善二乙基亚硝胺诱导的肝癌大鼠肝细胞结构的损伤,并不同程度回调肝功能相关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和γ-谷酰基转肽酶(γ-GT)的水平,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具有抑制肝癌生长的作用。1和2 mg/mL复方苦参注射液具有显着抑制肝癌细胞迁移、侵袭和趋化运动能力,能显着增加细胞-细胞粘附和抑制细胞-基质粘附,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具有抑制肝癌侵袭转移的作用。(2)基于UPLC-MS鉴定出复方苦参注射液中的21个化学成分,多个数据库预测了复方苦参注射液21个化学成分的作用靶点,构建了复方苦参注射液的成分-靶点网络。随后整合了复方苦参注射液调节肝癌代谢紊乱的277个基因作为疾病基因,基于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数据构建了一个全面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成分-靶点-互作蛋白-疾病基因网络,并应用Dijkstra算法计算成分的靶点传播到疾病分子网络的最短距离链17412条,从而根据传播系数识别出11个药效成分群:槐定碱、9β-hydroxylamprolobine、苦参碱、槐醇、异苦参碱、(-)-乙酰鹰靛叶碱、N-甲基金雀花碱、氧化槐定碱、氧化苦参碱、氧化槐醇和(-)-oxylehmannine,并从致病基因和功能通路的覆盖率验证了药效成分群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对复方苦参注射液中含量高的5个化合物进行抗肝癌活性筛选,对具有显着肝癌抑制活性的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定碱和N-甲基金雀花碱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通过构建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靶点-相关蛋白网络,预测出关键靶点,在肝癌细胞和大鼠上验证,结果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显着增加肝癌细胞和大鼠中CASP3的表达,抑制MMP2,MYC和REG1A的表达。通过对关键蛋白的深入验证发现复方苦参注射液可通过下调细胞和大鼠中Vimentin的表达,增加E-cadherin的表达来抑制上皮间质转化过程。此外,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显着调节细胞和大鼠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关键蛋白β-catenin和GSK-3β及下游蛋白COX2的表达。同时,复方苦参注射液可显着阻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激活剂LiCl所致的肝癌细胞中β-catenin和COX2表达水平的升高和GSK-3β表达水平的降低;可抑制LiCl所致的肝癌细胞中上皮间质转化过程、迁移和侵袭作用,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发挥抗肝癌侵袭转移作用。对网络药理学预测的靶点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复方苦参注射液发挥抗肝癌作用可能与调节代谢通路相关。肝癌大鼠血清和肝脏代谢组学结果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均能显着调节两种样本中差异代谢物柠檬酸和乳酸的含量,改善肝癌的代谢紊乱,其机制可能涉及糖酵解过程关键代谢物和代谢酶,且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关键下游靶点c-Myc可能介导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糖酵解的抑制作用。对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作用机制整合分析,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可能通过调节β-catenin/c-Myc信号通路,进而干预肝癌代谢重编程和抑制EMT过程来发挥抗肝癌作用。结论:(1)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肝癌细胞和二乙基亚硝胺诱发肝癌大鼠具有抑制作用,具有抑制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2)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的主要药效成分可能为槐定碱、苦参碱、氧化苦参碱、N-甲基金雀花碱,次要药效成分为槐醇、异苦参碱、(-)-乙酰鹰靛叶碱、氧化槐定碱、氧化槐醇、9β-hydroxylamprolobine和(-)-oxylehmannine。(3)复方苦参注射液可能通过调节β-catenin/c-Myc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进而干预肝癌代谢重编程和抑制上皮间质转化过程来发挥抗肝癌作用。(4)本研究提出的计算系统药理学模型可用于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研究;定量成分导向网络药理学方法可用于预测成分含量明确的中药复方作用机制。

张英英[2](2020)在《lncRNA CYTOR、miRNA378a与FEN1基因共同调控肝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任何类型肿瘤的发生都离不开基因调控的异常,肝细胞癌的发生也不例外,但是如何在众多基因中筛选出与特定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的靶基因是肿瘤基因研究的难点和热点。我们首先采用基因筛选的技术寻找与肝细胞癌发生和发展可能具有直接联系的敏感性基因FEN1,并通过临床和细胞实验进一步验证,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无论是靶向促癌基因还是抑癌基因,均不能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遗传基因的转录和蛋白的功能表达还受到真核生物体内多种非遗传物质的影响,包括长链非编码RNAs和microRNAs。接下来我们试图分析lncRNA CYTOR影响肝癌细胞FEN1基因表达及细胞凋亡和自噬的机制,这是文章的第二部分。紧接着深入探讨microRNA-378a影响肝癌FEN1基因表达调控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以及相关信号通路的机制,这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尽管该研究结果不能很好证实 lncRNA CYTOR-microRNA-378a-FEN1是否能够构成竞争性网络调控机制参与肝癌细胞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但是为肝癌的靶向调控理论和临床干预提供了重要思路。最后,第四部分文章分析了原发肝细胞癌FEN1基因表达与细胞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能量代谢以及衰老发生的关系,进一步揭示了肝癌细胞功能障碍与肿瘤间的关系。第一部分 肝癌中FEN1上调与肿瘤进展和预后相关背景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现时往往处于晚期,预后较差。有文献报道FEN1在多种恶性肿瘤中高表达,在肿瘤进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目的通过对多个肝癌队列中FEN1的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进行研究,以探讨FEN1在肝癌进展过程中的作用,为肝癌的诊断和判断预后提供可能的标志物。方法通过TCGA数据库和GEO数据库中肝细胞癌mRNA的表达水平来研究FEN1的表达。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396例肝细胞癌病例的组织芯片进行分析以证实FEN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使用Kaplan-Meier分析、单因素多因素方差分析来探究FEN1表达与肝细胞癌患者生存率之间的关系。通过功能和通路富集分析来预测FEN1在肝细胞癌中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用体外试验来探究FEN1在肝癌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结果我们发现FEN1在多个肝细胞癌队列中高表达,无论是mRNA水平还是蛋白质水平。ROC曲线显示FEN1可以用作肝细胞癌的诊断预测因子。同时,高FEN1表达水平的患者比低FEN1表达水平的患者有较短的全因生存期和无复发生存期。更重要的是,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我们发现FEN1表达水平是肝细胞癌患者全因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预测因子,预示着FEN1可能是肝细胞癌的潜在诊断因子。另外,通过体外试验检测c-Myc,Survivin和Cyclin D1的表达,发现FEN1的敲除抑制细胞的增殖和迁移,预示着FEN1通过调控细胞周期和DNA复制通路发挥着癌基因的功能。结论:FEN1是肝细胞癌的癌基因,可以作为诊断和预后标记物。第二部分 lncRNA CYTOR影响肝癌细胞FEN1基因表达及细胞凋亡和自噬的机制背景研究表明,肿瘤基因组95%以上为非编码功能的RNAs,包括微小RNAs(mi RNAs)和长链非编码 RNAs(long non-coding RNAs,lnc RNAs)两类,通过 lnc RNAs-miRNAs-mRNAs形成复杂的关系网络,共同影响DNA分子的转录、翻译以及蛋白功能的表达,在多种疾病,尤其是肿瘤的增殖、分化、侵袭、转移、凋亡及自噬等多种生物学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lncRNAs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被逐渐认识,通过基因芯片、全基因组测序及肿瘤代谢组学等高通量技术可以筛选到与肿瘤密切相关的多种lncRNAs差异性表达,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lncRNAs的靶向miRNAs或mRNAs,通过多种自动化生物富集信息技术探寻在细胞内的主要生物学功能,为疾病的发生机制提供较完整的“反应链”。长链非编码RNA细胞骨架调节剂(Long non-coding RNA cytoskeleton regulator,CYTOR)也称为Linc00152,是首先在肝癌发生的研究中被发现,主要扮演促癌角色增强肝癌细胞的增殖活性,抑制其凋亡进程;在人体肝癌组织中往往表达上调与肿瘤临床TNM分期增加、早期淋巴或血液转移、放化疗耐药性增强、较差的生存预后等有重要联系。CYTOR在其他多种恶性肿瘤,如胃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中也有异常表达,在不同的肿瘤中或上调或下调,发挥不同的作用。考虑可能与组织特性、靶向基因的不同有关。本研究第一部分已经指出,肝癌细胞和组织中FEN1基因表达上调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增强以及临床预后更差有直接关系。因此,我们推测lncRNACYTOR可能影响肝癌细胞FEN1基因的表达,调节细胞的凋亡和自噬活性,进而参与肝癌的发生过程。目的通过人体肿瘤组织和体外细胞实验验证肝癌细胞和组织中CYTOR表达上调能够影响FEN1基因的表达以及细胞的凋亡和自噬活性,为肝癌的发生机制和基因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首先本研究第一部分获得的肝癌患者肿瘤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CYTOR和FEN1基因表达水平,Pearson检验分析相关性。然后利用肝癌Hep-G2细胞株,体外构建CYTOR上调、下调和空质粒并转染Hep-G2,RT-qPCR法检测转染效率,选择稳定表达的细胞系,培养48h后RT-qPCR法检测细胞FEN1基因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分子Caspase-9、bcl-2和bax蛋白水平,免疫荧光检测自噬小体数量,RT-qPCR法检测自噬基因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1A(LC3)mRNA水平。结果肿瘤组织中CYTOR和FEN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earson检验发现,CYTOR和FEN1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空质粒转染组相比,CYTOR上调组Hep-G2细胞中CYTOR和FEN1表达水平显着升高,细胞凋亡率下降,凋亡分子Caspase-9、bcl-2和bax蛋白表达水平降低,自噬小体数量减少,自噬基因Beclin-1和LC3 mRNA表达水平也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YTOR下调组细胞中CYTOR和FEN1表达水平显着降低,细胞凋亡率增加,Caspase-9、bcl-2和bax蛋白表达水平升高,自噬小体数量增多,Beclin-1和LC3 mRNA表达水平也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组织和细胞中lncRNACYTOR表达升高,可能影响FEN1基因表达,进而抑制细胞的凋亡和自噬活性,参与肝癌的发生过程。第三部分 microRNA-378a影响肝癌FEN1基因表达调控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以及相关信号通路的机制背景microRNAs作为真核生物体内广泛分布的一类非编码RNA,被证实在靶向沉默转录基因表达,在多种生理和病理改变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密切相关。经高通量基因测序筛选发现,microRNA-378a(miR-378a)在肝癌组织和细胞中表达上调,与肿瘤的多个临床特征如TNM分期、淋巴结和血液转移、组织分化级别、化疗耐药性以及生存结局具有直接相关性。miR-378a可能通过靶向沉默一个或多个转录基因参与肿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调控过程。我们推测miR-378a可能与FEN1基因表达存在靶向调控关系。目的探讨miR-378a在肝癌细胞中表达与FEN1基因的靶向调控关系,是否影响细胞增殖和周期分布、炎症因子表达和血管新生,以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和核转录因子(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机制。方法选择肝癌细胞株Hep-3b和Hep-G2,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准确敲除 miR-378a 基因,构建 PX458-miR-378a-sg RNA1 和 PX459-miR-378a-sg RNA2重组质粒,共转染至Hep-3b和Hep-G2细胞中,培养得到稳定的单克隆细胞株,基因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miR-378a表达进行鉴定。实验分组:Hep-3b和Hep-G2细胞正常培养组(对照组)、miR-378a基因敲除转染Hep-3b和Hep-G2细胞组(miR-378a敲除组),各组分别培养48h后,采用RT-qPCR法检测FEN1基因表达,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炎症因子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血管新生的关键蛋白分子缺氧诱导因子(HIF)-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信号通路TGF-β和NF-κB蛋白的表达。结果经基因测序和 RT-qPCR 法证实,PX458-miR-378a-sg RNA1 和 PX459-miR-378a-sg RNA2重组质粒共转染Hep-3b和Hep-G2细胞后,miR-378a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达到了基因敲除的目的;并筛选出稳定低表达的单克隆细胞株。培养48h后,与Hep-3b和Hep-G2对照组比较,miR-378a敲除组FEN1基因表达量显着升高,细胞增殖率增加,细胞周期中G2/M期百分比增多,炎症因子IL-6和TNF-α表达水平增加,血管新生蛋白HIF-α和VEGF表达量增加,信号通路TGF-β和NF-κB蛋白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ep-3b和Hep-G2对照组间比较、Hep-3b和Hep-G2的miR-378a敲除组间比较,上述指标差异均不明显(P>0.05)。结论miR-378a表达升高可能参与肝癌的发生,通过靶向沉默细胞FEN1基因表达,进而影响细胞增殖活性和分裂周期分布、炎症因子表达和血管新生,可能介导TGF-β和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发挥相关作用。miR-378a或许是肝癌靶向治疗的重要潜力位点。第四部分 原发肝细胞癌FEN1基因表达与细胞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能量代谢以及衰老发生的关系背景我们前期研究已经探讨了 FEN1基因在原发肝细胞癌中存在异常表达,可能与LncRNA-miRNA构成复杂的关系网络,调控细胞的增殖、凋亡、自噬、侵袭和转移等恶性行为。基因的功能表达最终需要落实到细胞的生长和代谢过程中,肝细胞是机体主要的物质和能量代谢场所。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肝癌的发生与2型糖尿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两者可相互作用,促进疾病的发生。高糖环境可增加细胞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多种促癌活性因子表达、糖基化产物对细胞直接产生毒性作用以及强烈的氧化应激反应等。基于此,该研究主要探讨FEN1基因是如何影响肝癌细胞的生长代谢过程的。目的分析原发肝细胞癌FEN1基因表达与细胞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能量代谢以及衰老发生的关系,进一步阐述FEN1基因异常表达与肝癌发生的内在联系。方法选择肝癌Hep-G2细胞株体外培养,实验分成四组:空白对照组、低浓度葡萄糖干预组(1mmol/L)、中浓度组(5mmol/L)和高浓度组(10mmol/L),共同培养72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FEN1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胰岛素抵抗相关蛋白-细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和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肿瘤发生相关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TGF),细胞衰老相关蛋白-β半乳糖苷酶(β-Gal)和缺氧诱导因子(HIF)-lα,细胞内铁死亡通路蛋白质谷胱甘肽过氧化酶4(GPX4)表达,放射免疫法检测氧化应激指标活性氧(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分光光度法检测能量代谢指标己糖激酶(HK)、丙酮酸激酶(PK)活力以及腺苷三磷酸(ATP)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和低浓度组相比,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肝癌细胞FEN1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IG-FBP和AGEs、VEGF和TGF、β-Gal和HIF-1α以及GPX4蛋白表达均显着增加,ROS、SOD、MDA和GSH水平升高,HK和PK活力以及ATP含量也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浓度组上述指标也明显高于中浓度组(P<0.05),但对照组和低浓度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高糖环境能够诱导肝癌细胞FENI基因表达,影响细胞胰岛素抵抗、诱导肿瘤发生、调节细胞衰老机制、影响细胞能量代谢、氧化应激以及铁相关代谢,为肝癌的发生机制和针对性干预提供了重要依据。

惠琦[3](2014)在《靶向黑色素瘤重组免疫毒素MSH-PE38KDEL的表达、纯化及其靶向抗肿瘤生物学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恶性黑色素瘤是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增长最快的一种,目前仍没有找到治疗转移性黑色素瘤最为有效的方法。重组毒素由于具有特异性高、细胞毒性强的特点,有望成为黑色素瘤(辅助)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特别是对转移性黑色素瘤的治疗可能是最好的方式。本研究利用恶性黑色素瘤细胞表面MC1R的结合位点为正常细胞及其它肿瘤的几十倍的巨大差异,并利用促黑色素细胞激素(Melanophore-stimulating hormone, α-MSH)可特异性的与恶性黑色素瘤表面的MC1R结合的特性,将α-MSH作为恶性黑色素瘤特异的靶向载体;将绿脓杆菌外毒素PE作为免疫毒素的毒性部分用于杀伤靶细胞,构建了重组毒素MSH-PE38KDEL,以基因工程方式表达黑色素瘤靶向免疫毒素。重组毒素MSH-PE38KDEL的构建与表达。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优化MSH与PE40的链接Linker,确保各自的结构与功能不受影响;然后对PE40进行修饰,降低其免疫原性(PE38),并增加其活性(PE38KDEL);构建了MSH-PE38KDEL基因,将其连接到pET28a、pHis1525表达载体上,构建了pET28a-MSH-PE38KDEL、 pHis1525-MSH-PE38KDEL重组质粒,分别在Rosegami、WH320表达宿主菌内进行了表达,经SDS-PAGE分析及活性测定,最终筛选了高表达且具有生物活性的重组质粒pET28a-MSH-PE38KDEL。将序列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转化入Rosetta-gamiTM2(DE3),IPTG诱导目的蛋白表达。以SDS-PAGE对表达产物进行鉴定。同时用凝胶成像分析系统配套软件对MSH-PE38KDEL融合蛋白的表达量进行分析,证明其表达量可占全菌体的10%。重组毒素MSH-PE38KDEL的纯化。利用Western blot对超声破碎后菌体进行分析证明融合蛋白为可溶性表达。对表达后蛋白采用了菌体超声破碎、离心、疏水层析、离子交换及分子筛层析等纯化手段, SDS-PAGE分析MSH-PE38KDEL的纯度,其纯度可达90%以上。重组毒素MSH-PE38KDEL的体外抗黑色素瘤活性。采用α-MSH受体高表达的人黑色素瘤A875细胞及鼠黑色素瘤B16细胞进行了体外生物活性试验,同时以α-MSH受体低表达的鼻咽癌细胞CNE、乳腺癌细胞MCF及人正常细胞2BS做对照,证明其靶向杀伤作用。MTT检测MSH-PE38KDEL对黑色素瘤细胞A875及B16的杀伤作用在85%以上,而对人正常细胞2BS无杀伤作用。重组毒素MSH-PE38KDEL的体内抗黑色素瘤活性。以鼠黑色素瘤B16细胞在NIH/nu裸鼠体内建立黑色素瘤高转移动物模型。采用了瘤周围注射及静脉注射两种给药途径,对荷瘤小鼠进行治疗。结果显示以MSH-PE38KDEL1.1mg/只连续注射10天,可显着抑制肿瘤生长,其抑瘤率>90%,且瘤周注射组肿瘤消失率为30%,静脉注射组肿瘤消失率为40%。病理切片HE染色结果显示MSH-PE38KDEL有效抑制了黑色素瘤B16细胞的肝内转移;电镜观察肝脏超微结构结果显示,MSH-PE38KDEL抑制了黑色素瘤B16细胞对机体细胞的破坏作用。重组毒素MSH-PE38KDEL在体内具有明显的抗黑色素瘤的效应,毒副作用低,病理及电镜结果显示对实质脏器均未见损伤。MSH-PE38KDEL有望成为靶向治疗黑色素瘤的候选药物。

熊平[4](2009)在《旋转磁场对血流中纳米铁核素定位作用的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肿瘤靶向定位治疗是目前医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靶向定位的载体目前主要有抗体载体、配体载体、活性多肽载体等,定位原理都是基于生物学特性进行组织的,每一种载体对药物定向带有很大的选择性,都只针对特定的肿瘤治疗有效。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纳米科技和纳米材料的科学价值越来越重要,其应用前景已被人们广泛认识。纳米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纳米医学。本文首次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定位治疗系统。并对可被定位于肿瘤部位治疗肿瘤的药物载体——顺磁放射性纳米铁核素,及其制备方法,和纳米粒子在人体血流中的受力情况、在外磁场作用下的聚集情况进行了论述。纳米铁核素的制备是采用羰基法制备纳米铁,然后通过脉冲中子反应堆辐照纳米铁得到顺磁纳米铁核素。结果:放射性核素—纳米铁的平均粒径<100nm,具有超顺磁性、放射性活度和较好的磁导向功能,可有效定位于靶区。当有外加磁场时,纳米铁粒子不仅受到血流中三种力的作用,还有磁场力的作用,而这个力在将纳米铁粒子聚集到病灶部位时起到关键作用,决定了纳米粒子的聚集状况。通过将血流动力、血液粘滞力、重力以及磁场力的矢量合成,分析出纳米粒子在血管中的运动状态,通过使用MathCAD和ANSYS软件的模拟实验,证明纳米铁粒子在血液中能有效的聚集到所需定位的病灶部位,达到有效的靶向治疗目的。将纳米铁有效地定位到病灶部位,关键是要在病灶部位形成一个强磁场区域,达到纳米铁汇集的条件。针对上述难点,本文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介绍了电磁场的基本理论,分析了磁场定位靶向治疗肿瘤的可行性,并建立了三维旋转磁场定位治疗肿瘤的理论。(2)利用MathCAD软件计算各种条件下磁场的大小及其变化规律,应用ANSYS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磁场模拟。(3)纳米铁粒子在血流中(层流状态下)所受到的力主要是血流动力和血液粘滞力以及自身重力,通过分析血液的组成和性质、血液粘滞度、血管中的血流速度,推导出几种力的计算方法及计算模型。(4)计算三维旋转磁场所需参数,建立模型,通过实验验证理论所得结果。三维旋转磁场的模拟结果以及原理机的实际试验结果,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三维旋转磁场定位治疗仪投入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李昌[5](2008)在《新型抗HIV-1蛋白西诺维恩、格瑞弗森及其重组导向制剂构建、表达与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针对当前AIDS/HIV治疗中面临的病毒变异快、病毒感染细胞贮存池难以清除、病毒感染造成机体免疫功能损伤等关键问题,以构建具特异杀伤和免疫治疗双重功能的基因工程制剂为目标,筛选能够与HIV-1膜蛋白特异结合的抗病毒蛋白西诺维恩(CVN)、格瑞弗森(GRFT)以及免疫诱导因子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A(SEA)为研究对象,利用细菌和酵母表达系统,获得了重组抗病毒蛋白CVN、GRFT及其偶联SEA的重组导向制剂CS、GS,对其进行初步活性分析。同时制备了稳定表达中国流行株HIV-1膜蛋白的靶细胞模型,利用该模型,通过免疫印迹(Western blo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免疫荧光测定(IFA)、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杀伤试验等,对CVN、GRFT及其重组导向制剂CS、GS的体外结合活性、细胞结合活性及细胞杀伤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成功获得了抗病毒蛋白和重组导向制剂,并且都具有良好的细胞结合活性。重组导向制剂可非特异性活化PBMCs、特异性介导CTLs杀伤表达HIV-1膜蛋白的靶细胞,为该制剂进一步推向临床奠定了基础。

姚全军,卢武胜[6](2008)在《131I标记单克隆抗体导向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目的探讨131碘(131I)标记单克隆抗体导向治疗肝癌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131I标记单克隆抗体导向治疗在肝癌治疗过程中的合理应用,可以大大提高肝癌的治疗效果,适应证广,不良反应少,对部分原发性肝癌有效。结论131I标记单克隆抗体导向治疗肝癌安全、有效,也可以作为肝脏外科手术的辅助治疗方法,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王坤[7](2007)在《禽流感病毒NS1A重组蛋白联合黄芩苷抗肿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通过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了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NS1A重组蛋白联合中药黄芩的有效成分黄芩苷诱导人肺癌细胞SPC-A1凋亡的作用。首先,在NS1A蛋白诱导人肺癌细胞SPC-A1凋亡的基础上,通过PCR重叠延伸技术将表皮生长因子基因、绿脓杆菌外毒素转膜系统基因和NS1A基因重组,获得NS1A重组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0b-ETN,制备多克隆抗体。构建真核表达载体,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实现了NS1A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后,通过荧光染色结合流式细胞仪分析等方法研究其对肺癌细胞SPC-A1的凋亡作用。结果表明,重组蛋白明显抑制SPC-A1细胞增殖,并呈时间-剂量依赖性,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其次,利用肺癌细胞SPC-A1研究黄芩苷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随作用时间延长,SPC-A1细胞增殖抑制率明显增高,黄芩苷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最后,对NS1A重组蛋白联合黄芩苷对SPC-A1细胞的凋亡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联合用药48h后,随黄芩苷浓度增高,二药的协同作用增强。Rhodamine123结合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细胞通透性增高。提取细胞浆蛋白质,利用特异性发色底物检测Caspase-3活性,结果Caspase-3活性显着增高。本研究表明,NS1A重组蛋白联合黄芩苷的抗肿瘤作用显着,达到了协同及增效减毒作用,显示了联合用药的优势,为癌症联合用药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李晶[8](2007)在《肝癌特异性内在化肽的筛选和初步鉴定》文中研究指明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分布范围较广、危害严重的致死性疾病,在全球癌症死亡率中居第3位,在我国为第2位癌症死因。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及蛋白质组学的发展,人们对癌症生物学有了进一步认识,原发性肝癌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传统的肝癌治疗主要以手术、放化疗、生物治疗和中医药治疗为主。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抗体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出现,肝癌的导向治疗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1980年美国Order首先尝试用131Ⅰ标记的抗体对肝癌进行导向治疗,有效地提高了治疗效果。十几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不同亲肝癌载体、抗肝癌细胞毒物质以及多种综合治疗手段的探索,极大地丰富了肝癌导向治疗的研究。但是,抗体在导向治疗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分子量大影响药物的组织穿透力,鼠源性抗体的异源性诱导机体产生不良的免疫反应等,不仅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伤害,而且影响到整个肿瘤治疗的效果。而特异性结合肝癌细胞的短肽,由于其分子量小,有利于降低免疫原性,增加偶联药物的穿透性,用此替代单克隆抗体可以提高肿瘤治疗的效果。另外,利用具有内在化能力的抗体或短肽,在理论上可以进一步提高肿瘤导向治疗的杀伤效果。因为内在化抗体或短肽与药物偶联后组成的免疫毒素或免疫脂质体,不仅可以将药物定向地带至特定的细胞,而且还可以将药物运输至肿瘤细胞内部,提高杀伤效率,降低系统毒性,以更好地发挥药物的药理作用。因此,获得内在化肽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噬菌体肽库技术的发展为寻找亲和力高、特异性强的肿瘤靶向肽提供了一种更为便捷的途径,在此基础之上采用特殊的筛选方法还可以获得能够被靶细胞内吞的噬菌体肽,即内在化肽。目前已经有许多成功得到内在化肽并初步探索其应用的报道。本论文拟利用噬菌体展示肽库技术,筛选到与肝癌细胞BEL-7404具有特异性结合能力并且可以内在化的短肽,并对这些短肽进行了体内、体外的鉴定,从而为其作为导向治疗的载体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论文主要分成以下几个部分:一、利用噬菌体肽库技术筛选肝癌特异性内在化肽利用NEB公司的噬菌体线性12-肽文库,针对肝癌细胞株BEL-7404,通过3轮内在化筛选方法,得到105个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并内在化的噬菌体单克隆。同时在每轮筛选的过程中,利用噬菌体效价的测定及时检测和比较每轮筛选得到的噬菌体数目,实验结果说明,通过三轮的内在化筛选,噬菌体量从103增加到105,得到了有效的富集。在对筛选得到的噬菌体进行单克隆化后,随机选取了20个噬菌体单克隆进行测序,并对所得到的DNA序列进行比对和分析。通过测序,20个克隆共得到4种序列,分别是DLNYFTLSSKRE(17/20)、DLNYLTLSSKRE(1/20)、DLNYHARSYKRE(1/20)、NLKLLDSQDWDG(1/20),其中,前3个噬菌体克隆都含有共同序列DLNY和KRE。(括号中所示的是每个克隆的出现频率)二、噬菌体内在化肽体内外活性鉴定1.体外活性鉴定利用细胞ELISA的方法,对4种噬菌体克隆的特异性结合能力进行鉴定。通过OD值比较,相比野生型噬菌体M13,四种克隆都与肝癌细胞有明显的亲和作用(p<0.05)。从免疫荧光直接观察的结果来看,4个噬菌体克隆可以内在化进入肝癌细胞BEL-7404和BEL-7402细胞中,而不能进入对照正常肝细胞HL-7702和正常人胚肾细胞HEK-293中;同时,内在化抑制剂的加入明显抑制了噬菌体肽的内在化,进一步说明了其内在化能力;此外,随着温育时间的增加,LJ01进入肝癌细胞BEL-7404中的数量随之增多。流式细胞术定量鉴定的结果表明,相比较野生型噬菌体,4个克隆都可以内在化进入肝癌细胞中,并且不同细胞内荧光比较结果显示,肝癌细胞BEL-7404、BEL-7402内的绿色荧光强度明显的强于对照的HL-7702细胞。利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我们发现噬菌体克隆LJ01仅与肝癌细胞表面某种分子量约为32.3kd的膜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而不能与正常肝细胞中的蛋白发生结合。2.体内活性鉴定我们选择噬菌体单克隆LJ01进行体内回输实验,对其在体内各组织的分布情况进行鉴定,通过噬菌体效价测定,噬菌体在肿瘤组织中的富集率是其他正常组织的3倍以上。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肿瘤组织内可见棕色着色,判断是噬菌体肽富集的结果。三、化学合成内在化肽体内外活性鉴定1.体外活性鉴定将荧光素FAM标记的多肽LJ01直接与人肝癌细胞株BEL-7404、BEL-7402、人正常肝细胞株HL-7702、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NCI-H1299、A549,小细胞肺癌细胞株NCI-H446,舌鳞癌细胞株TCA8113,高转移卵巢浆液性囊腺癌细胞株HO8910PM共8种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温育后观察,FAM-LJ01可以内在化进入肝癌细胞BEL-7404和BEL-7402细胞内,NCI-H1299细胞中¥的微弱绿色荧光表明LJ01也可以进入这株非小细胞癌细胞株内,而正常细胞HL-7702以及其他肿瘤细胞内未见着色。流式细胞结果表明,BEL-7404和BEL-7402细胞内的平均荧光强度要高于HL-7702细胞。2.体内活性鉴定将FAM-LJ01通过尾静脉注射的方式打入荷瘤裸鼠体内,循环后取组织,切片,荧光显微镜观察可见,FAM-LJ01可以很好的富集在肿瘤组织中,在正常肝组织中仅见微弱的绿色荧光,而在其他组织却少见荧光。从上面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本研究成功地从噬菌体随机12-肽文库中筛选到了4个在体内、外均具有特异性靶向并内在化能力的噬菌体克隆;2.具有特异性内在化能力的噬菌体展示肽的同源性序列为DLNYFTLSSKRE(17/20)、DLNYLTLSSKRE(1/20)、DLNYHARSYKRE(1/20)、NLKLLDSQDWDG(1/20),其中,前三个都含有共同序列DLNY和KRE;3.一系列的体内外鉴定结果表明,4个噬菌体肽都有很好的特异性结合能力和内在化能力;4.对化学合成并标记荧光素的多肽FAM-LJ01的体内外鉴定结果表明,游离的多肽LJ01依然保持了良好的特异性结合能力和内在化能力。

郝军元[9](2006)在《凋亡素重组蛋白导向治疗肿瘤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凋亡素是鸡贫血病毒(CAV)vp3基因编码一个功能性蛋白,主要引起鸡单核细胞凋亡。多年来对凋亡素研究证明它能够特异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而对正常体细胞无损伤作用。凋亡素在肿瘤的治疗中是一个独立的因子,凋亡素诱导的细胞凋亡不依赖于p53基因,在肿瘤细胞内高水平表达的Bcl-2能够促进凋亡素诱导的凋亡。凋亡素的这些特征在肿瘤治疗中体现了巨大的潜力,已成为肿瘤治疗研究领域的热点。为探索凋亡素蛋白导向治疗肿瘤的方法,本研究将凋亡素基因与生长抑素基因和绿脓杆菌外毒素转膜系统基因重组,重组蛋白能以生长抑素为导向富集于肿瘤组织,并通过绿脓杆菌外毒素转膜系统将凋亡素进入肿瘤细胞,以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本研究首先采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了凋亡素蛋白并制备其抗体为下一步凋亡素重组蛋白的检测奠定基础,随后通过PCR重叠延伸技术将凋亡素基因与生长抑素基因和绿脓杆菌外毒素转膜系统基因重组,获得凋亡素重组蛋白基因,并在杆状病毒和酵母表达系统实现了凋亡素重组蛋白的表达。凋亡素重组蛋白在体外对肿瘤细胞的凋亡作用试验表明,凋亡素重组蛋白对肿瘤细胞有凋亡作用,能够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但不同肿瘤细胞凋亡率存在差异。通过上述实验,证实凋亡素重组蛋白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为进一步利用凋亡素治疗肿瘤奠定基础。

杜冰[10](2006)在《肝癌导向治疗中新型导向肽的筛选及初步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分布范围较广、危害严重的致死性疾病。我国一直以来都是肝癌高发地区,每年至少有12万人死于原发性肝癌,因此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肝癌临床检测和治疗体系也就成为了一项关系到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工程。 目前肝癌靶向治疗领域普遍采用的依然是单抗及其片段作为治疗药物的特异性载体,由于单克隆抗体特异性的识别能力和所特有的免疫学功能,在整个肿瘤靶向治疗领域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甚至某些单克隆抗体已经通过美国FDA的认证正式走向临床应用。尽管如此,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应用依然存在一些难以逾越的障碍:分子量大以及异源性所诱导机体产生不良的免疫反应,由此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伤害,同时还会大大降低靶向药物的生物半衰期,进而影响到整个的肿瘤治疗效果。 本论文拟利用体内噬菌体展示肽库技术,筛选到在体内具有特异性结合能力的肝癌肿瘤组织特异性粘附肽,进而利用这些特异性高、结合能力强的肝癌特异性粘附肽来取代传统靶向治疗治疗领域中单克隆抗体的作用,充分利用多肽靶向载体的分子量低、免疫原性小的特点,弥补单克隆抗体的不足,建立一套切实有效的基于多肽的肝癌鉴定和靶向治疗系统。 本论文主要分成以下几个部分: 一、 体内噬菌体肽库技术筛选肝癌组织特异性粘附肽 1.利用广泛采用的NEB公司的噬菌体线性12肽文库,在本实验室构建的荷肝癌细胞Bel-7402细胞株的荷瘤裸鼠体内,通过三轮的体内筛选,得到大量在体内具有特异性靶向能力的噬菌体克隆。 2.在每轮筛选的过程中,利用噬菌体效价的测定及时监测和比较裸鼠体内各个组织中噬菌体的数目;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组织中噬菌体的分布情况进行观察。结合噬菌体数目的定量分析和免疫组织化学的定性分析,可以看出:通过三轮的体内筛选,特异性结合的噬菌体在肿瘤组织中得到了有效的富集。 3.在对筛选得到的噬菌体进行单克隆化后,随机选取了46个噬菌体克隆进行测序,并对所得到的DNA序列进行比对和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将得到的噬菌体根据所含相同序列的特点初步分为PSS/PTT、PPS、RW以及PRA组,并依次确定了每组中最具代表性的多个候选阳性克隆。

二、肿瘤导向治疗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肿瘤导向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新型网络药理学策略解析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主要药效成分与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肝癌研究现状
        2.1 肝癌的发生机制
        2.2 肝癌的治疗
        2.3 肝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2.4 结语
    3 复方苦参注射液应用与研究
        3.1 复方苦参注射液化学成分研究
        3.2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肿瘤药理作用
        3.3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肿瘤作用机制
        3.4 结语
    4 网络药理学概述
        4.1 网络药理学的理论基础
        4.2 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
        4.3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4.4 结语
    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作用研究
    第一节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人肝癌SMMC-7721 细胞的作用
        1.1 引言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方法
        1.3.1 细胞培养
        1.3.2 细胞存活率测定
        1.3.3 克隆形成实验
        1.3.4 细胞粘附实验
        1.3.5 伤口愈合细胞划痕实验
        1.3.6 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
        1.3.7 细胞趋化运动能力实验
        1.3.8 数据处理
        1.4 实验结果
        1.4.1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SMMC-7721 细胞活力的影响
        1.4.2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L02 细胞活力的影响
        1.4.3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SMMC-7721 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
        1.4.4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SMMC-7721 细胞粘附能力的影响
        1.4.5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SMMC-7721 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1.4.6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SMMC-7721 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1.4.7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SMMC-7721 细胞趋化运动能力的影响
        1.5 讨论与小结
        1.5.1 小结
        1.5.2 讨论
    第二节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的药理作用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动物分组、造模及给药
        2.3.2 样本收集
        2.3.3 病理组织分析
        2.3.4 血清生化测试
        2.3.5 数据处理
        2.4 实验结果
        2.4.1 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模型的动态变化研究
        2.4.2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的作用研究
        2.5 小结与讨论
        2.5.1 小结
        2.5.2 讨论
第三章 基于计算系统药理学模型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主要药效成分群研究
    第一节 复方苦参注射液中主要化学成分UPLC-MS定性分析
        1.1 引言
        1.2 材料和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实验结果
        1.5 小结与讨论
        1.5.1 小结
        1.5.2 讨论
    第二节 基于计算系统药理学模型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药效成分群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核磁备样方法、检测条件
        2.3.2 细胞液质代谢组学备样方法、液相质谱条件及数据处理
        2.3.3 统计分析
        2.3.4 复方苦参注射液调节肝癌代谢紊乱的代谢酶预测
        2.3.5 复方苦参注射液靶点预测
        2.3.6 复方苦参注射液成分-靶点-互作蛋白-疾病基因网络构建
        2.3.7 传播模型计算
        2.3.8 数据处理
        2.4 实验结果
        2.4.1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表型数据的整合及分析
        2.4.2 复方苦参注射液靶向基因型数据的获取与分析
        2.4.3 基于基因型-表型数据传播模型的构建
        2.4.4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药效成分群的预测
        2.4.5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药效成分群验证
        2.5 小结与讨论
        2.5.1 小结
        2.5.2 讨论
第四章 基于定量成分导向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机制研究
    第一节 定量成分导向网络药理学预测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机制
        1.1 引言
        1.2 材料和仪器
        1.3 实验方法
        1.3.1 活性成分筛选和验证
        1.3.2 靶点收集
        1.3.3 网络构建和分析
        1.3.4 通路预测
        1.4 实验结果
        1.4.1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活性成分筛选和验证
        1.4.2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网络分析
        1.4.3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通路分析
        1.5 讨论与小结
        1.5.1 小结
        1.5.2 讨论
    第二节 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Western Blot实验
        2.3.2 免疫荧光测定
        2.3.3 伤口愈合细胞划痕实验
        2.3.4 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
        2.3.5 统计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网络药理学预测的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
        2.4.2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上皮间质转化过程蛋白表达的影响
        2.4.3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2.4.4 复方苦参注射液抑制LiCl诱导的SMMC-7721细胞Wnt/β-catenin通路激活
        2.4.5 复方苦参注射液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LiCl诱导的SMMC-7721 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迁移和侵袭
        2.5 小结与讨论
        2.5.1 小结
        2.5.2 讨论
    第三节 基于代谢组学研究复方苦参注射液调节肝癌代谢紊乱的作用
        3.1 引言
        3.2 材料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肝脏核磁备样方法及检测条件
        3.3.2 血清核磁备样方法及检测条件
        3.3.3 数据处理
        3.3.4 代谢物和代谢酶测试
        3.3.5 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核磁图谱分析
        3.4.2 寻找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3.4.3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肝癌大鼠代谢轮廓的调节作用
        3.4.4 柠檬酸和乳酸含量变化定量分析
        3.4.5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糖酵解中关键酶活性的作用
        3.4.6 c-Myc介导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糖酵解的抑制作用
        3.5 小结与讨论
        3.5.1 小结
        3.5.2 讨论
总结与展望
    1 研究工作总结
    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主要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致谢
个人情况及联系方式

(2)lncRNA CYTOR、miRNA378a与FEN1基因共同调控肝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肝癌中FEN1上调与肿瘤进展和预后相关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第二部分 lncRNA CYTOR影响肝癌细胞FEN1基因表达及细胞凋亡和自噬的机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microRNA-378a影响肝癌FEN1基因表达调控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以及相关信号通路的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原发肝细胞癌FEN1基因表达与细胞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能量代谢以及衰老发生的关系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总结
综述 肝细胞癌(HCC)治疗方法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靶向黑色素瘤重组免疫毒素MSH-PE38KDEL的表达、纯化及其靶向抗肿瘤生物学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黑色素瘤研究进展
        1.1 我国黑色素瘤发生情况
        1.2 恶性黑色素瘤的转移途径及发生机制
        1.3 黑色素瘤的治疗
        1.4 免疫毒素用于黑色素瘤治疗的展望
    第2章 免疫毒素的研究进展
        2.1 免疫毒素的概念及策略
        2.2 免疫毒素的研究历程
        2.3 重组免疫毒素靶向分子的选择
        2.4 重组免疫毒素毒素配体的设计及作用机制
        2.5 重组免疫毒素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
        2.6 重组免疫毒素治疗实体瘤的研究进展
        2.7 重组免疫毒素研发及应用的瓶颈
    第3章 PE 类重组免疫毒素的研究进展
        3.1 PE 的结构与功能
        3.2 PE 的细胞毒性机制
        3.3 PE 衍生物
        3.4 PE 衍生物基因重组免疫毒素的研究进展
        3.5 PE 类毒素在肿瘤导向中的应用
    第4章 促黑色素细胞激素及其受体研究进展
        4.1 促黑色素细胞激素及其受体
        4.2 以促黑色素细胞激素为靶向载体的重组毒素的研究进展
        4.3 促黑色素细胞激素及其受体在人类疾病中的作用
        4.4 促黑色素细胞激素为导向的研究策略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MSH-PE38KDEL 在巨大芽孢杆菌中的表达及活性测定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2章 MSH-PE38KDEL 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活性测定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MSH-PE38KDEL 的表达、纯化及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MSH-PE38KDEL 对黑色素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MSH-PE38KDEL 对鼠黑色素瘤模型的治疗试验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成果
致谢

(4)旋转磁场对血流中纳米铁核素定位作用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纳米技术研究进展
    1.2 纳米材料特性
    1.3 纳米技术的医学价值
        1.3.1 基础医学方面
        1.3.2 临床医学方面
        1.3.3 开拓新药方面
    1.4 磁靶向给药系统
        1.4.1 磁靶向给药系统的优点
        1.4.2 磁靶向给药系统的影响因素
    1.5 课题来源及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肿瘤定位治疗沿革和发展
    2.1 肿瘤靶向治疗发展简介
    2.2 导向治疗的研究流程
    2.3 亲肿瘤物质(载体)的选择
        2.3.1 单抗导向药物的抗肿瘤作用
        2.3.2 研究单抗异向药物的主要趋向
        2.3.3 导向治疗的弹头
        2.3.4 临床导向治疗的特异性及适应证
        2.3.5 导向综合治疗
        2.3.6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三章 放射性纳米铁核素治疗肿瘤的作用机理
    3.1 细胞周期
        3.1.1 间期
        3.1.2 分裂期
    3.2 细胞周期调控
    3.3 细胞周期与癌症
    3.4 恶性肿瘤细胞中的细胞分裂
    3.5 肿瘤放射性治疗的作用机理
    3.6 放射性纳米铁核素定位治疗肿瘤
        3.6.1 放射生物学基础
        放射使细胞损伤产生6个方面的结局
        3.6.3 放射性纳米铁核素定位治疗肿瘤
第四章 放射性纳米铁磁流体的制备
    4.1 磁流体的组成
    4.2 磁流体的性质
        4.2.1 磁性
        4.2.2 悬浮能力
    4.3 磁性微粒的制备法
        4.3.1 纳米微粒的物理制备法
        4.3.2 纳米微粒的化学制备法
    4.4 纳米铁核素的制备
        4.4.1 纳米氧化铁的制备方法
        4.4.2 放射性同位素的基本特性
        4.4.3 人工放射性核素的制备
        4.4.4 利用原子反应堆制备纳米铁核素
    4.5 纳米铁核素磁流体的制备
        4.5.1 水基磁流体的制备
        4.5.2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4.5.3 制备实验中的放射性防护
第五章 电磁场基本理论
    5.1 电磁场基本理论
    5.2 一般形式的电磁场微分方程
    5.3 电磁场中常见边界条件
    5.4 磁场中的磁介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三维旋转磁场计算
    6.1 三维旋转磁场的设计原理
    6.2 三维旋转磁场空间分布特征
        6.2.1 三维旋转磁场设计模型探讨
        6.2.2 三维旋转磁场定位仪磁场分布
    6.3 利用MathCAD计算磁场分布
        6.3.1 MathCAD软件介绍
        6.3.2 圆形线圈磁场计算
        6.3.3 亥姆霍兹线圈磁场计算
        6.3.4 相距为S平行线圈磁场计算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三维旋转磁场有限元模拟
    7.1 有限元方法概况
    7.2 ANSYS软件介绍
    7.3 利用ANSYS分析磁场二维分布
        7.3.1 线圈距离变化时磁场强度分布情况
        7.3.2 线圈匝数变化时磁场强度分布情况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血流动力作用
    8.1 血液的主要成份和性质
        8.1.1 血液的主要成份
        8.1.2 血流速计算
        8.1.3 血液的粘度及影响因素
        8.1.4 血液粘度的测量方法
    8.2 血流动力学基本原理
        8.2.1 血流状态
        8.2.2 血流速度与流量计算
    8.3 纳米粒子在血流中所受力计算
        8.3.1 血流动力计算
        8.3.2 血液粘滞力计算
        8.3.3 纳米粒子自身重力计算
第九章 纳米铁核素在旋转磁场作用下的聚集状态研究
    9.1 外加旋转磁场基本原理
    9.2 外加磁场对血流中纳米铁粒子的作用
    9.3 纳米粒子在外磁场作用下受力状况
        9.3.1 理想状态时的受力
        9.3.2 一般情况下的受力
    9.4 外磁场的设置要求
    9.5 纳米铁在血液中的汇集条件
    9.6 纳米铁在血流中的汇集模拟
    9.7 运动轨迹的计算机模拟
    9.8 三维旋转磁场原理机研制
    9.9 三维旋转磁场定位治疗仪实验聚集验证
        9.9.1 烧杯中纳米粒的聚集情况
        9.9.2 胶管中纳米粒的聚集情况
    9.10 本章小结
第十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纳米粒子模拟运动代码
附录2 2D磁场分布ANSYS模拟源代码
附录3 2D磁场中心区域节点数值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新型抗HIV-1蛋白西诺维恩、格瑞弗森及其重组导向制剂构建、表达与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HIV 感染分子机制及其防治研究现状
        1 AIDS/HIV 的流行情况
        2 HIV 病原学
        3 HIV 感染与致病分子机制
        4 HIV 的进化与变异
        5 AIDS/HIV 防治研究现状
        6 问题与展望
    第二章 抗HIV 重组导向制剂与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1 AIDS 靶向治疗的历史、原理及研究现状
        2 AIDS 靶向治疗运载工具研究
        3 AIDS 靶向治疗生物弹头研究
        4 AIDS 新的免疫治疗策略研究
        5 问题与展望
        6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新型抗病毒基因西诺维恩、格瑞弗森的合成构建、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抗HIV 重组导向制剂CS、GS 的构建及原核表达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重组抗病毒蛋白及其导向制剂的纯化与复性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HIV-1 感染靶细胞模型的制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西诺维恩、格瑞弗森及其重组导向制剂活性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西诺维恩、格瑞弗森及其重组导向制剂在酵母中表达探索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中文摘要
Abstract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CURRICULUM VITAE

(6)131I标记单克隆抗体导向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导向治疗与131I
2 131I标记的单抗
    2.1 肝癌单抗片段Hab18F (ab) 2
    2.2 肝癌单抗Hepama-1
    2.3 抗人肝癌铁蛋白单抗
    2.4 抗AFP单抗
    2.5 抗CEA单抗
3 131I标记单抗导向治疗肝癌的适应证、并发症及不足
    3.1 适应证
    3.2 并发症
    3.3 不足
4 展望

(7)禽流感病毒NS1A重组蛋白联合黄芩苷抗肿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A 型流感病毒NS1A 蛋白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肿瘤导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第三章 黄芩苷诱导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禽流感病毒NS1A 蛋白诱导肺癌细胞凋亡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NS1A 融合基因的克隆表达及抗体的制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NS1A 融合基因的真核表达及诱导肺癌细胞凋亡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黄芩苷诱导肺癌细胞凋亡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NS1A 重组蛋白联合黄芩苷抗肿瘤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详细摘要
ABSTRACT
致 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CURRICULUM VITAE

(8)肝癌特异性内在化肽的筛选和初步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噬菌体肽库技术筛选肝癌特异性内在化肽
    一、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本章小结
第二章 噬菌体内在化肽体内外活性鉴定
    一、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化学合成内在化肽体内外活性鉴定
    一、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致谢

(9)凋亡素重组蛋白导向治疗肿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篇:文献综述
    第一章 导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1 肿瘤导向治疗
        2 肿瘤导向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3 导向治疗肿瘤的前景与展望
    第二章 细胞凋亡与肿瘤的发生和治疗
        1 细胞凋亡
        2 细胞凋亡的机制
        3 细胞凋亡与肿瘤的发生发展
        4 细胞凋亡与肿瘤的浸润和转移
        5 细胞凋亡的调控基因与肿瘤
        6 细胞凋亡与肿瘤治疗
    第三章 凋亡素重组蛋白各组件研究进展
        1 生长抑素
        2 绿脓杆菌外毒素(PEA)转膜系统
        3 Apoptin 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研究内容
    第一章 凋亡素原核表达及其抗体的制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凋亡素重组蛋白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表达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凋亡素重组蛋白纯化及在体外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凋亡素重组蛋白在酵母表达系统中的表达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致谢
导师简历
个人简历

(10)肝癌导向治疗中新型导向肽的筛选及初步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文摘要
2. 英文摘要
3. 前言
4. 第一章 体内噬菌体肽库技术筛选肝癌组织特异性粘附肽
    (1) 前言
    (2) 材料、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本章小节
    (6) 参考文献
5. 第二章 噬菌体特异性粘附肽的体内外结合活性鉴定
    (1) 引言
    (2) 材料、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果讨论
    (5) 本章小节
    (6) 参考文献
6. 第三章 特异性粘附肽在肝癌导向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1) 引言
    (2) 材料、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果讨论
    (5) 本章小节
    (6) 参考文献
7. 综述
8. 附录
9. 致谢

四、肿瘤导向治疗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新型网络药理学策略解析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主要药效成分与作用机制[D]. 王珂欣. 山西大学, 2021(01)
  • [2]lncRNA CYTOR、miRNA378a与FEN1基因共同调控肝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机制研究[D]. 张英英. 郑州大学, 2020(02)
  • [3]靶向黑色素瘤重组免疫毒素MSH-PE38KDEL的表达、纯化及其靶向抗肿瘤生物学效应[D]. 惠琦. 吉林大学, 2014(09)
  • [4]旋转磁场对血流中纳米铁核素定位作用的理论研究[D]. 熊平. 中南大学, 2009(05)
  • [5]新型抗HIV-1蛋白西诺维恩、格瑞弗森及其重组导向制剂构建、表达与活性研究[D]. 李昌. 吉林大学, 2008(11)
  • [6]131I标记单克隆抗体导向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进展[J]. 姚全军,卢武胜.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08(04)
  • [7]禽流感病毒NS1A重组蛋白联合黄芩苷抗肿瘤作用研究[D]. 王坤. 吉林大学, 2007(03)
  • [8]肝癌特异性内在化肽的筛选和初步鉴定[D]. 李晶.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2)
  • [9]凋亡素重组蛋白导向治疗肿瘤的研究[D]. 郝军元. 吉林大学, 2006(09)
  • [10]肝癌导向治疗中新型导向肽的筛选及初步应用研究[D]. 杜冰.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0)

标签:;  ;  ;  ;  ;  

肿瘤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