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济高速公路改性沥青混合料配比试验设计与应用

沪济高速公路改性沥青混合料配比试验设计与应用

一、呼集高速公路改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试验设计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飞[1](2021)在《压缩荷载下沥青混合料粘弹塑性连续损伤本构模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由于交通量的增多以及超载现象加剧,路面病害也随之显现出来,一些新建的沥青路面甚至通车后不久就开始出现泛油、裂缝、龟裂、坑槽、车辙等病害,而路面结构力学响应分析是揭示路面病害机理并进行路面结构设计的核心,其中路面材料的力学参数及本构关系则是力学响应分析的基础。沥青混合料是由胶结料与集料组成的复合材料,它具有粘弹性材料的记忆特性,其力学性能与温度、荷载、加载速率都密切相关。准确分析沥青混合料粘弹塑性力学参数及本构关系是建立和发展更符合实际工作情况的路面设计理论的前提条件。以连续损伤力学为基础逐渐发展起来的沥青混合料粘弹塑性损伤力学本构模型,可同时考虑损伤状态下的粘弹性变形及粘塑性变形,现已成为研究沥青混合料的重要手段。尽管该模型在北美地区得到了逐步的推广,然而我国的路面结构形式及混合料类型与北美地区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该模型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实施和验证显得至关重要,尤其是针对内蒙古地区常用的基质、SBS及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本论文构建了压缩荷载下沥青混合料粘弹塑性连续损伤力学本构模型,该模型对分析路面变形规律、预测路面结构永久变形、预防和抑制路面损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论文主要开展了如下的研究工作:(1)针对基质、SBS和胶粉三种不同类型的沥青混合料的单轴压缩复数模量试验结果,以广义Sigmoidal模型为基础,根据近似Kramers-Kronig(K-K)关系分别构建了频域的动态模量与相位角、存储模量与损失模量、存储柔量与损失柔量的主曲线模型,在保证所有的主曲线模型都具有相同移位因子的前提下,获得了各粘弹性响应函数的主曲线,采用Black图和Wicket图进行主曲线的验证,结果表明在测试条件范围所有的主曲线都满足线性粘弹性理论。(2)在满足线性粘弹性的基础上,根据积分变换理论从存储模量主曲线模型推导了连续松弛谱模型,并由连续松弛谱的结果依据数值积分法获得了时域的松弛模量主曲线;由存储柔量主曲线模型推导了连续延迟谱模型,并由连续延迟谱的结果依据数值积分法获得了时域的蠕变柔量主曲线;此外,将连续谱方法获得的时域粘弹响应函数主曲线与基于Prony级数的离散谱方法获得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构建时域的粘弹响应函数主曲线。(3)基于不同温度、不同应变率下的单轴常应变率压缩试验,获得了不同应变水平的应力-缩减时间主曲线及移位因子结果,从而证明大应变下时间温度等效原理(TTSP)的有效性;构建了沥青混合料的强度主曲线和应变主曲线,利用该曲线可预测混合料在任意条件下的极限强度和应变;利用应力-缩减时间主曲线可预测其他条件下的应力-应变曲线,与实测应力-应变曲线相比,预测结果显示出较好的相关性。(4)根据应变分解原理,将总应变分解为粘弹性变形和粘塑性变形,基于不可逆过程热力学、功势理论,基于伪应变的弹性-粘弹性对应原理及大应变时间温度等效原理,构建了包含损伤的Shcapery非线性粘弹性模型用以表征粘弹性变形;从较低温度(5℃)下的单轴常应变率压缩结果获得损伤特性曲线,结合松弛模量及蠕变柔量结果即可标定粘弹性模型。基于简化的Perzyna粘塑性流变理论,构建了考虑应变硬化的Uzan粘塑性模型用以表征粘塑性变形;采用固定应力改变时间和固定时间改变应力两种模式下的重复加载蠕变恢复试验标定粘塑性模型。组合含损伤的Shcapery非线性粘弹性模型和Uzan粘塑性模型获得压缩荷载下的粘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与实测结果相比,粘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的预测结果显示出良好的准确性。本文以三种沥青混合料在压缩荷载下的力学响应为基础,构建了粘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该模型可初步对沥青混合料的力学性能做进一步的研究。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完善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理论提供参考,同时也为路面的养护和维修提供相关的依据。

龙宇洲[2](2021)在《超薄磨耗层配合比优化及施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汽车拥有量的迅速增加,交通荷载不断增大,造成了不同等级沥青路面的表面功能衰减很快[1],路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害,高等级公路预防性养护工作已迫在眉睫。传统公路养护施工时间长、造价高、质量差。超薄磨耗层是一种厚度为1.5cm~2.5cm的骨架嵌挤型沥青混凝土结构层,此施工时,乳化沥青喷洒与热沥青混合料摊铺同时进行[2],路面一次成型。热混合料引起乳化沥青水分蒸发,促使其快速破乳,在新旧结构层之间快速形成一层黏结性非常强的油膜。这种面层具有超长耐久、抗滑、降低噪音、减少水雾、抗车辙和造价低等优点[3]。因此,开展超薄磨耗层在不同地区的工程应用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NovaChip C型级配沥青混合料为研究对象,从原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等进行研究和分析。结合超薄磨耗层级配特点、间歇式沥青搅拌站的生产工艺和适应于南方气候条件下的三种不同性能的高黏改性沥青,优选出最符合实际施工条件的目标配合比与改性沥青之间的组合类型,通过实体工程证明了其各项路用性能指标均满足要求。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超薄磨耗层路用性能要求,对原材料(集料和沥青胶凝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检测,选用三组不同性能的改性沥青进行试验。为充分研究不同级配与不同沥青胶凝材料组合对混合料的影响,提出粗集料的针片状不大于5%和最大粒径16mm筛孔通过率必须达到100%的要求。(2)结合实际需要增加了2.36mm-4.75mm集料用量,确定以2.36mm筛网作为NovaChip C沥青混合料的关键筛孔。在规范要求的级配范围内,研究关键筛孔通过率与沥青混合料空隙率之间的关系,初步拟定了四组目标级配,制定了不同种类沥青胶凝材料下的级配方案,通过马歇尔、析漏和飞散试验,确定了各组不同级配方案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油石比、稳定度等力学性能指标。通过对比分析,得到了关键筛孔变化与混合料空隙率、最佳油石比和沥青薄膜之间的关系。(3)对不同级配的沥青混合料进行了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水稳定性和抗滑性能试验,对比分析不同级配沥青混合料的优缺点,筛选出最优级配。(4)将最优级配沥青混合料应用在芙蓉大道(湘潭段)快速化路面改造工程中,采用同步施工技术进行施工,施工完成后各项指标均能满足磨耗层的技术要求。最后,通过理论计算,得到按最优方案生产条件下原材料的节约数量。

闫强[3](2021)在《大粒径透水沥青混合料配合比优化设计及其应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频发的城市内涝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研究表明,采用透水基层材料以加强路面结构的雨水下渗能力是缓解城市内涝的有效途径。大粒径透水沥青混合料LSPM(Large Stone Pemeable Mixture)作为透水基层材料之一,不仅具有较高的强度,而且能够防治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反射裂缝等病害,因此其在未来的城市道路建设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作为透水材料的关键设计参数,空隙率的改变将直接影响LSPM的各项性能,然而目前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尚无法直接获得与目标空隙率对应的配合比;基于上述问题,本文在现有开级配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对LSPM的配合比进行了优化,并对优化后的大粒径透水沥青混合料OLSPM(Optimization Large Stone Pemeable Mixture)进行了性能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工程情况对带有OLSPM的透水沥青路面结构进行设计,最终利用SWMM软件对该路面结构的应用效果作出了评价。首先,针对现有配合比设计方法不足,本文通过理论分析,采用贝雷法中对粗、细集料的划分标准,引入逐级填充试验、i法级配设计方法、有效沥青用量公式和吸收沥青用量公式、粉胶比等对CAVF法进行了补充优化,初步提出了基于目标空隙率的大粒径透水沥青混合料配合比优化设计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析漏实验对其沥青用量进行了验证、通过对比马歇尔击实试验和旋转压实试验在成型过程中的体积参数变化和试件外观情况对成型方式进行了确定、通过对比规范中相同空隙率下LSPM-25的中值级配和沥青用量对OLSPM-25的配合比特点进行了分析。最终实验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出的沥青用量能够满足析漏损失的技术要求;旋转压实方法为OLSPM适宜的室内圆柱形试件成型方式,并且在此过程中应以空隙率作为控制OLSPM的压实次数指标;相同空隙率下,OLSPM-25具有更多较细的细集料并因此导致了相对较多的沥青用量,此外,其粗集料中4.75-19mm的粗集料含量也高于LSPM-25。其次,为进一步完善对上述配合比方法的验证工作,本文引入LSPM-25、30作为对照组,评价了OLSPM材料的路用性能、透水功能和力学指标等基本性能。结果表明:由于相对较高的沥青用量和良好的骨架结构,OLSPM-25、30的冻融劈裂强度比高于LSPM-25、30,OLSPM具有良好的水稳定性;OLSPM-25、30的疲劳寿命次数高于OLSPM-25、30,OLSPM具有良好的疲劳性能;虽然OLSPM-25、30的透水系数略低于LSPM-25、30,但二者均>0.2cm/s且数值上相差不大,OLSPM-25、30具有良好的透水功能;OLSPM-25、30的动态模量高于LSPM-25、30,OLSPM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再次,本文依托郑州市郑登快速路大修工程中的交通量等实际情况,对带有大粒径透水沥青混合料基层的透水沥青路面结构形式进行了选取,并利用Abaqus对不同结构层厚度下该结构形式对应的设计指标进行了计算,利用正交分析对结果进行了优选。最终,确定了以排水沥青混合料PAC为面层、OLSPM为上基层、多孔水泥稳定碎石CTPB为下基层、防水抑裂卷材+砂垫层为垫层的半透型透水路面结构;计算结果表明,面层是影响沥青路面永久变形量和面层剪应力的主要因素,CTPB下基层是影响无机结合料层层底拉应力的主要因素,除垫层外,各结构层厚度的增加均会导致沥青路面永久变形量降低、无机结合料层底拉应力降低,面层剪应力增加;通过正交分析,最终确定了面层厚度为11cm、OLSPM层厚12cm、CTPB层厚36cm、垫层厚5cm的带有OLSPM基层的半透型透水路面结构。最后,在确定上述透水路面结构形式和厚度后,本文选取该工程中一定长度内的双向6车道为研究区域,以地表径流系数、峰值流量、峰值出现时间作为地表径流情况的表征指标,利用城市雨洪管理模型SWMM量化了应用该透水路面结构前后研究区域地表径流情况。结果表明,在10年、50年、100年的降雨重现期下,布设上述透水路面结构后,地表径流系数分别降低了71.28%、69.27%和68.67%;峰值流量分别降低了78.55%、75.66%和74.74%,上述指标的削减效果随重现期的增加而有所降低;峰值出现时间分别延后了5min、3min、3min,重现期的增加对延后效果的影响并不显着。OLSPM基层半透型透水路面对城市道路地表径流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唐建华[4](2021)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影响因素的分析与评价 ——以渭武高速公路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高速公路事业的迅猛发展,不仅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同时也提高了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然而,在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过程中,随着路面服役时间的增加,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形式将逐渐显现出来,从而对路面的使用寿命造成重大影响。其中沥青路面的原材料质量和施工质量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十分有必要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严格的质量管理控制措施,从而全面提升沥青路面的使用质量,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本文依托渭武高速公路段,通过对路面三个标段分别从原材料(沥青、集料、矿粉)、混合料配合比、路用性能及现场检测等方面,结合了数理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的应用)、质量控制手段(质量动态控制图的应用)和灰关联分析方法(灰关联度的应用),对其路面质量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为今后甘肃省其他高速公路的路面铺筑质量积累相关经验。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数理统计分析方法中的方差、标准差及变异系数等分析方法对原材料(沥青、集料和矿粉)质量的稳定状态和变异性影响最大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路面一标和路面二标的A级70号石油的针入度质量分布近似正态分布,相较于路面三标分布较为稳定,其老化后的性能指标也要优于路面三标;各标段六种沥青的三大指标变异系数排序:延度>针入度>软化点,短期老化后的变异系数排序:延度>针入度比,因此各标段需要把沥青的延度和针入度作为关键指标进行严格检测和控制。2.通过油石比质量动态控制图可以看出,路面二标和路面三标的质量控制较为稳定;由灰关联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影响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有:SBS改性沥青的粘度、混合料中2.36mm的通过率、油石比和空隙率;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集料针片状含量、油石比和软化点;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油石比、粘度和沥青饱和度。3.对铺筑成型后的路面质量进行了现场检测,由灰关联分析可知对路面压实度具有较大的影响因素为面层厚度、碾压温度和油石比;由灰关联分析可知对路面渗水系数具有较大的影响因素为空隙率和油石比。

梁若翔[5](2021)在《秸秆纤维超薄磨耗层在隧道路面抗滑处治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隧道内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抗滑处治成为了公路养护治理的工作重点,在处治措施中,加铺超薄磨耗层具有很好的耐磨耗性能和行车舒适性。本文结合宜州至河池高速公路中河池一号隧道路面白改黑试验段的施工,研究采用加铺多孔排水超薄磨耗层的方式来对长隧道内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衰减进行处治,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采用SBS改性沥青添加高黏添加剂的方式制备高黏改性沥青,分析不同掺量对针入度、延度、软化点、60℃黏度影响的变化规律,得出最佳掺量为8%,并且掺量为8%时,60℃黏度达到了3.11×105 Pa·s,远超规范大于5.0×104Pa·s的要求。通过动态剪切流变试验,得出制备的高黏改性沥青具有良好的流变性能,再通过微观机理研究,表明高黏改性沥青是物理混溶改性,高黏度添加剂在SBS改性沥青中为结团交联分布。(2)通过玉米秸秆纤维的制备,得出在4h浸泡时间下得到的提取率和吸油倍数最优。通过微观试验观察,显示玉米秸秆纤维粗糙度大,表面凹凸不平,能够吸附更多的沥青,增大沥青混合料的内部摩阻力的同时改善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再和木质素纤维进行性能对比试验,得出玉米秸秆纤维性能满足规范要求的同时综合性能优于木质素纤维。(3)采用间断级配的设计思路,级配从2.36~4.75mm处断开,参考OGFC-10和Nova Chip Type-B型的级配范围,得出秸秆纤维超薄磨耗层的专用级配设计。通过对比试验得出掺加0.3%玉米秸秆纤维的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和水稳定性均得到了提高,并且抗滑性能和透水性能满足预期的要求。(4)通过实体工程应用,得出秸秆纤维超薄磨耗层不仅适用于隧道内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处治,而且在造价、抗滑、施工便捷性等3个方面优势明显,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陶志鹏[6](2020)在《透水沥青路面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其路用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透水沥青路面是指具有18%以上的空隙率,并且内部可以透水、排水的沥青混合料面层,它能够快速的将路面上的水排走,提高雨天市民的出行安全以及行车舒适度;雨水可以通过空隙渗透到土壤,滋养地表的植物,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同时可以补充地下水,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缓解城市的水资源匮乏以及提高城市排水系统在大雨期间的排水效率,降低在大雨期间城市出现内涝情况的概率。因此,为了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排水能力,助力“海绵城市”的建设,本文对透水性沥青路面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及其路用性能展开了研究。本文通过对我国已经投入使用的透水沥青路面进行调查,以及结合我国关于透水沥青路面的现行规范和江西地区的气候特点,提出了适用于江西地区的透水沥青路面混合料的原材料的选用标准。并且设计了测定透水沥青混合料试件的连通空隙率的试验方法,研究分析了透水沥青混合料试件的空隙率与连通空隙率之间的关系以及空隙率与透水系数之间的关系,通过定积分的方法,推导出了透水沥青路面的目标空隙率的设计公式。在A级70#道路石油沥青、SBS改性沥青(I-D)中分别掺加6%、9%、12%、15%的HVA高粘剂,制备高粘改性沥青A和高粘改性沥青B,进行沥青三大指标试验和60℃动力粘度试验,发现:随着HVA掺量的增加,高粘改性沥青A与B的针入度均降低,软化点、延度以及60℃动力粘度均增大,表明HVA高粘剂可以改善沥青的粘度、耐高温性能以及低温稳定性能;HVA高粘剂在A级70#道路石油沥青中的最佳掺量为15%,在SBS改性沥青(I-D)中的最佳掺量为9%。分别采用高粘改性沥青A、高粘改性沥青B对PAC-13进行配合比设计,得出PAC-13(A)的最佳油石比为4.9%,PAC-13(B)的最佳油石比为4.8%;对二者进行水稳定性能检验和高温稳定性能检验,结果表明PAC-13(B)的性能更好。对PAC-13(A)、PAC-13(B)、AC-13C进行原材料成本计算,发现PAC-13(A)的原材料成本是AC-13C的1.38倍,PAC-13(B)的原材料成本是AC-13C的1.21倍。对不掺加纤维、掺加聚酯纤维、掺加玄武岩纤维的三种不同类型的透水性沥青混合料进行路用性能研究。对三种掺加不同种类纤维的PAC-13进行高温车辙试验、冻融劈裂试验、低温弯曲试验、四点弯曲疲劳寿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聚酯纤维、玄武岩纤维均能有效提高透水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能、水稳定性能、低温抗裂性能以及抗疲劳性能。对三种掺加不同种类纤维的PAC-13进行透水试验,发现:聚酯纤维、玄武岩纤维会降低透水性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和透水性能。对三种掺加不同种类纤维的PAC-13的原材料成本进行计算,发现:掺加聚酯纤维的PAC-13的原材料成本是不掺加纤维的PAC-13的1.03倍,掺加玄武岩纤维的PAC-13的原材料成本是不掺加纤维的PAC-13的1.09倍。对PAC-13进行了生产配合比设计,铺筑了一条300m长的PAC-13试验段,提出了透水性沥青路面的施工工艺,并对试验段进行了性能检验,发现透水性沥青路面试验段的各项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具有良好的路用性能以及渗水性能。

马宝君[7](2020)在《山区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质量的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需求量不断增加,高速公路桥梁等项目日渐增多、建设进程快、发展迅猛成为目前交通行业发展的主要特点。而随着交通行业的不断发展,高速公路桥梁持续进行大力的开发建设,并不断地投入生产运营,导致前期建成的高速公路桥梁势必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病害。高速公路的桥梁是建设的难点和重点,其中桥面作为病害集中暴发区,总是会成为问题的焦点。高速公路桥面铺装病害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高速公路的运营成本,更是影响到行车的安全,故需从工程建设的质量进行控制,研究高速公路桥面铺装质量的控制技术,从根本上降低病害的发生,提高高速公路桥梁等的服役时间,降低其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的造价,并且减少工程养护成本支出,从整体上提升高速公路桥梁等在运营过程中的经济效益。本文以渭武高速公路陇南段的建设为研究背景,研究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层的混合料配合比和组合结构的物理性能指标。首先针对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结构早期损伤及病害成因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发现,路面在施工和使用初期,主要有材料原因相关的病害有路面的表层裂缝、面层变形、铺装层表面损坏、层间的粘结防水损坏等。其次分析病害原因,从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入手探讨路面铺装层结构,发现初期病害的成因主要有桥面铺装层受力工况和材料的力学性能不相适应、荷载的计算不完全、铺装层间粘结的粘结度不够、原材料质量控制不足等。结果表明:防水层的粘结强度对路面主体结构的整体受力变形影响显着,防水粘结层的质量直接决定公路桥面铺装结构强度和耐久性能;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结构层上面层粗集料宜采用石灰岩及玄武岩等碱性有机制砂,下面层粗集料宜采用石灰岩碎石;细集料宜采用碱性石灰岩机制砂;上面层沥青宜采用SBS改性沥青,基质沥青为70#石油沥青,改性剂掺量为4%;下面层沥青宜采用70#石油改性沥青;沥青混合料矿粉宜采用洁净的优质石灰岩粉为原材料等。最后研究了铺装施工原材料性能的技术性能要求,研究了铺装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总结了沥青施工各环节的控制要点。结果表明:上面层为满足良好的抗车辙、抗滑和抗渗性能,宜采用具有较好的抗疲劳和低温缩裂性能的SMA-13沥青混合料,空隙率控制在3-4.5%之间;下面层采用高温稳定性较好的SUP-20沥青混合料,空隙率控制在4%;为提高路面防水粘结材料的抗剪和抗拉的性能,采用抗渗性能为承受0.05MPa的SBR改性乳化沥青作为桥梁铺装层的主要粘结材料;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层施工质量控制应从混合料的拌和控制、运输控制以及施工控制等各方面进行。

严诺[8](2020)在《沥青路面抗车辙性能与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由于具有着较好的力学特性、耐久性以及行车舒适性,从而近年来成为我国主要的公路路面类型。但随着日益增加的大流量交通、车辆重载超载等问题出现,造成许多沥青混凝土路面产生开裂、车辙、破损等病害,其运行安全面临着严峻考验。其中车辙相较于其他病害造成沥青路面的损坏更大、发生率及维修难度更高,对路面交通运输安全运行造成直接威胁。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影响沥青混合料抗车辙性能的影响因素出发,对六钦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车辙病害进行了调查,并在典型断面钻取芯样进行沥青抽提试验、筛分试验等来探究导致该路段车辙病害产生的原因;基于马歇尔试验进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通过室内车辙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与冻融劈裂试验,完成了沥青材料和级配类型对沥青混合料抗车辙性能影响的研究。对研究路段车辙病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行车道车辙病害情况较超车道严重,且中面层产生的车辙变形量相对较大。通过对不同车辙深度路段的芯样进行毛体积密度测定,发现压密变形是导致研究路段车辙病害发生的原因之一。进一步对不同车辙深度路段的芯样进行筛分试验、沥青抽提试验,发现沥青含量和级配都对车辙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其中级配偏细也是导致研究路段车辙发生的重要原因。以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为基础,通过室内车辙试验研究不同沥青材料、不同级配类型对沥青混合料抗车辙性能所产生的影响,以及研究了不同温度与不同荷载对沥青混合料抗车辙性能的影响。分析表明,在一定范围内级配越细、荷载越大、温度越高对沥青混合料的抗车辙性能越是不利。通过水稳试验研究不同级配类型对沥青混合料抗水损害性能所产生的影响,表明随着沥青混合料最大公称粒径的增大,其水稳定性随之降低。从沥青路面抗车辙技术措施角度出发,分别从晒水降温处理、设置专用爬坡车道、提高沥青路面养护工艺措施、建立综合性管理体系这四个方面进行了介绍,以进一步提高沥青路面的抗车辙能力。

杨磊[9](2020)在《TLA改性沥青中面层在高温多雨地区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特立尼达湖沥青(Trinidad Lake Asphalt,简称TLA或湖沥青)为一种性能优异的天然沥青,常作为改性剂生产TLA改性沥青使用。TLA改性沥青成型的混合料路用性能优异,能较好的抵抗车辙、水损坏等病害,目前已在桥面铺装、机场等重载路段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本文结合佛(山)江(门)高速和顺至陈村段中面层工程,对TLA改性沥青在高温多雨地区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了TLA改性沥青的常规性能、TLA改性沥青在高温多雨地区的适用性、TLA改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TLA改性沥青混合料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等内容,以期在南方高温多雨地区成功铺筑TLA改性沥青路面。本文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室内配制TLA改性沥青时,应提前将湖沥青加热至融合,延度、老化后的质量损失比不宜作为评价TLA改性沥青性能的指标。在TMA-30的针入度等级要求下,根据针入度预估公式,确定了湖沥青加入70#基质沥青的适宜掺量为21.6%~53.4%。在考虑TLA改性沥青生产质量波动的情况下,对不同湖沥青掺量(35%、40%、45%)下的TLA改性沥青进行了PG分级评价,40%TLA改性沥青高温、低温临界温度符合高温多雨地区的要求。(2)采用正交马歇尔试验对TLA改性沥青混合料AC-20配合比的范围进行了优化研究,分析了关键筛孔的通过率及油石比等因素对马歇尔物理-力学指标的影响,并确定了较为合适的TLA改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推荐范围。同时,结合配合比推荐范围,进行了配合比设计与路用性能研究,研究发现TLA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表现优异,在相同目标级配下,随着油石比的增长,TLA改性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性能、水稳定性有所增强,其高温性能有所削弱,当油石比为4.6%时,混合料的弯拉应变勉强符合技术要求,因此,在TLA改性沥青混合料的生产流程中应严格控制油石比的用量。(3)湖沥青中灰分的存在使得TLA改性沥青混合料的生产配合比发生了改变,抽提试验结果表明实测级配略细,0.6mm筛孔及以下筛孔的细料偏多,由湖沥青的组成成分,提出TLA改性沥青与纯沥青存在1.22倍的转化关系。在实测配合比与生产配合比对比的过程中,应将实测级配、实测油石比进行修正。(4)结合试验路的铺筑,对TLA改性沥青混合料拌和、运输、现场施工等工序进行了全程跟踪控制,同时加强了原材料、混合料的质量的控制,从路面各个指标检测结果来看,铺筑的TLA改性沥青中面层质量较佳,路面施工工艺及参数设计较为合理。

熊祝[10](2020)在《不同温度区域高速公路上面层材料低温性能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高速公路上面层在冬季低温时存在的沥青及混合料级配选择依据很少问题一直突出,一般认为常温(20℃)以下便属于低温范畴,而延庆崇礼高速公路地处冬寒区,为极端低温气候。极端低温以上,常温以下是通常考虑对高速公路有影响的低温区域。为了推荐该低温温度区域高速公路的上面层材料(沥青及混合料)并合理选择出延庆崇礼高速公路上面层材料,本文首先进行了不同低温温度区域分区,其次针对典型地SMA-13、SUP-13沥青混合料,通过室内试验方法研究不同低温温度区域高速公路上面层材料的低温性能,建立沥青技术指标与沥青及混合料低温性能试验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而给出基于沥青技术指标的不同低温温度区域高速公路上面层材料的选择依据,即对不同低温温度区域高速公路上面层材料进行推荐(包括延庆崇礼高速公路上面层材料的推荐),最后以推荐的材料在延庆崇礼高速公路上面层的实际施工运用,对其进行验证。研究得到了基于沥青及混合料室内试验结果的沥青推荐表,通过对比推荐沥青下混合料的试验级配,进而又得到了基于室内试验结果的沥青混合料推荐表。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基于沥青室内试验结果的沥青推荐表可得,各低温温度区域推荐的沥青都包括—推荐延度为64cm左右、针入度为9.4mm左右、老化后延度为56cm左右的沥青;基于沥青室内试验结果推荐的沥青与相应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性能相关性并不好;根据基于混合料室内试验结果的沥青推荐表可得,针对SUP-13沥青混合料,在不同混合料低温性能评价指标下推荐沥青差别较大,并且不同低温温度区域的推荐沥青也不尽相同,而针对SMA-13沥青混合料,在不同混合料低温性能评价指标下推荐沥青同样差别较大,但A区域的推荐沥青基本相同,都是推荐延度为64cm左右、针入度为9.4mm左右、老化后延度为56cm左右的沥青;根据基于室内试验结果的沥青混合料推荐表可得,随着混合料试验指标的不同,各低温温度区域高速公路上面层沥青混合料的推荐或多或少都有些不同;延庆崇礼高速公路上面层适合选择沥青延度为64cm左右、针入度为9.4mm左右、老化后延度为56cm左右,级配为SMA-13的沥青混合料;理论推荐在延庆崇礼高速公路上面层的具体应用说明了推荐的合理实用,进一步可以证明本文不同低温温度区域高速公路上面层材料推荐的参考价值。

二、呼集高速公路改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试验设计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呼集高速公路改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试验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压缩荷载下沥青混合料粘弹塑性连续损伤本构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线性粘弹性本构模型的研究现状
        1.2.2 非线性粘弹性本构模型研究现状
        1.2.3 粘塑性本构模型的研究现状
        1.2.4 粘弹塑性本构模型的研究现状
        1.2.5 粘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原材料及配合比设计
    2.1 沥青混合料的原材料
        2.1.1 沥青结合料
        2.1.2 矿质集料
    2.2 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
        2.2.1 矿料组成设计
        2.2.2 最佳沥青用量确定
        2.2.3 配合比验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线性粘弹性理论的沥青混合料研究
    3.1 线性粘弹性理论基础
        3.1.1 时间温度等效原理
        3.1.2 Kramers-Kronig关系
    3.2 线性粘弹性的试验研究方法
    3.3 基于频域的线性粘弹性主曲线研究
        3.3.1 动态模量及相位角主曲线
        3.3.2 存储模量及损失模量主曲线
        3.3.3 存储柔量及损失柔量主曲线
    3.4 基于时域的线性粘弹性主曲线研究
        3.4.1 沥青混合料的离散时间谱
        3.4.2 沥青混合料的连续时间谱
        3.4.3 沥青混合料的离散及连续时间谱的比较
        3.4.4 松弛模量主曲线
        3.4.5 蠕变模量主曲线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大应变下的时间温度等效原理
    4.1 大应变下时间温度等效原理的理论基础
    4.2 单轴常应变率压缩试验
        4.2.1 试验设备及其方法
        4.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 大应变下时间温度等效原理的验证
        4.3.1 验证方法及过程
        4.3.2 验证结果及分析
    4.4 大应变下时间温度等效原理的应用
        4.4.1 强度主曲线及其相应的应变主曲线
        4.4.2 预测单轴常应变率压缩试验的应力-应变曲线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沥青混合料粘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
    5.1 粘塑性模型及粘弹性损伤本构模型的理论基础
        5.1.1 粘塑性模型的理论基础
        5.1.2 粘弹性损伤模型的理论基础
    5.2 粘塑性模型的标定
        5.2.1 重复加载蠕变恢复试验的测试结果
        5.2.2 粘塑性模型的标定方法及过程
        5.2.3 粘塑性模型的验证结果
    5.3 粘弹性损伤模型的标定
    5.4 粘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5.4.1 粘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的构建
        5.4.2 粘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的验证
        5.4.3 粘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的应用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2)超薄磨耗层配合比优化及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超薄磨耗层发展历史及研究状态
        1.2.1 超薄磨耗层国外研究状况
        1.2.2 超薄磨耗层国内研究状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薄磨耗层原材料选择
    2.1 粗集料
        2.1.1 粗集料的物理性能
        2.1.2 粗集料级配
    2.2 细集料
        2.2.1 细集料的物理性能
        2.2.2 细集料级配
    2.3 矿粉
    2.4 沥青胶结料
    2.5 乳化沥青
    2.6 本章小结
3 超薄磨耗层配合比设计
    3.1 沥青混合料的组成结构及强度
        3.1.1 四种不同类型骨架嵌挤结构混合料
    3.2 确定目标空隙率和关键筛网
    3.3 目标级配的确定
        3.3.1 初始级配试验
        3.3.2 沥青混合料空隙率试验
        3.3.3 初始目标级配确定
    3.4 确定最佳沥青用量
        3.4.1 最佳沥青用量确定
        3.4.2 最佳沥青用量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超薄磨耗层的路用性能研究
    4.1 高温稳定性
        4.1.1 高温稳定性的研究方法
        4.1.2 总结与分析
    4.2 低温抗裂性
        4.2.1 低温抗裂性的研究方法
        4.2.2 结论分析
    4.3 水稳定性
        4.3.1 水稳定性的研究方法
        4.3.2 结论分析
    4.4 抗滑性能
        4.4.1 抗滑性能研究方法
        4.4.2 总结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超薄磨耗层实体工程应用
    5.1 工程概况
    5.2 间歇式沥青搅拌站设备及施工工艺
    5.3 超薄磨耗层Novachip C型生产配合比设计
    5.4 试验路段铺设及路用性能检测
    5.5 芙蓉大道(湘潭段)快速化改造超薄磨耗层施工
    5.6 超薄磨耗层的成本控制及经济效应
        5.6.1 成本控制
        5.6.2 经济效应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大粒径透水沥青混合料配合比优化设计及其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粒径透水沥青混合料研究现状
        1.2.2 半透型或全透型透水路面结构应用效果评价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创新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基于目标空隙率的大粒径透水沥青混合料配合比优化设计
    2.1 现有开级配沥青混合料配合比方法概述
        2.1.1 透水沥青稳定基层材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2.1.2 PAC&OGFC配合比设计方法
    2.2 基于目标空隙率的大粒径透水沥青混合料配合比优化设计
        2.2.1 设计方法
        2.2.2 目标空隙率为20%的OLSPM-25 配合比计算
        2.2.3 沥青用量检验
        2.2.4 成型方式的选择
    2.3 OLSPM-25 配合比特征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基于目标空隙率的大粒径透水沥青混合料性能评价
    3.1 原材料性能实验
        3.1.1 沥青
        3.1.2 集料
        3.1.3 矿粉
    3.2 配合比的选取和计算
    3.3 路用性能
        3.3.1 水稳定性
        3.3.2 疲劳性能
    3.4 透水功能
    3.5 力学性能
    3.6 小结
第4章 OLSPM基层透水沥青路面结构优化设计
    4.1 依托工程交通概况
    4.2 透水路面结构形式的选取
    4.3 半透型透水路面结构层材料选择
        4.3.1 面层
        4.3.2 基层
        4.3.3 垫层
    4.4 半透型透水路面结构层厚度确定
        4.4.1 设计验算指标
        4.4.2 半透型透水路面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4.3 结果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OLSPM基层透水沥青路面对地表径流控制效果模拟研究
    5.1 透水路面产流机制
    5.2 城市雨洪管理模型SWMM介绍
    5.3 研究区域SWMM模型概化
        5.3.1 研究区域所在位置概况
        5.3.2 研究区域概化
        5.3.3 降雨参数的设置
    5.4 应用带有OLSPM基层的半透型透水路面前后地表径流情况
        5.4.1 既有研究区域地表径流情况
        5.4.2 布设带有OLSPM基层的半透型透水路面后研究区域地表径流情况
        5.4.3 带有OLSPM基层的半透型透水路面结构对地表径流控制效果分析
    5.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影响因素的分析与评价 ——以渭武高速公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数理统计与灰关联分析方法
    2.1 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2.1.1 数学期望值
        2.1.2 方差、标准差及变异系数
        2.1.3 其他数据分布特征数
        2.1.4 统计质量控制原理
        2.1.5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2.1.6 质量控制图及基本原理
    2.2 灰关联分析方法
        2.2.1 灰关联分析方法
        2.2.2 灰关联决策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原材料质量对比分析
    3.1 工程概况
        3.1.1 依托工程概况
        3.1.2 工程特点
    3.2 沥青质量分析
        3.2.1 沥青质量对比分析
        3.2.2 沥青质量变异性分析
        3.2.3 沥青质量控制措施
    3.3 集料与矿粉质量分析
        3.3.1 集料质量分析
        3.3.2 矿粉质量分析
        3.3.3 集料质量控制措施
        3.3.4 矿粉质量控制措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与质量控制分析
    4.1 LM2 标SMA-13 上面层配合比设计
        4.1.1 SMA-13 目标配合比设计
        4.1.2 SMA-13 生产配合比设计
        4.1.3 SMA-13 配合比验证
    4.2 LM2 标SUP-20 中面层配合比设计
        4.2.1 SUP-20 目标配合比设计
        4.2.2 SUP-20 生产配合比设计
        4.2.3 SUP-20 配合比验证
    4.3 LM2 标ATB-25 下面层配合比设计
        4.3.1 ATB-25 目标配合比设计
        4.3.2 ATB-25 生产配合比设计
        4.3.3 ATB-25 配合比验证
    4.4 沥青混合料室内试验指标质量控制
        4.4.1 各标段混合料油石比质量控制
        4.4.2 各标段混合料级配质量控制
        4.4.3 各标段混合料体积指标质量控制对比
    4.5 各标段沥青混合料性路用性能指标对比
        4.5.1 高温稳定性指标对比
        4.5.2 低温抗裂性指标对比
        4.5.3 水稳定性指标对比
    4.6 影响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灰关联分析
    4.7 影响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的灰关联分析
    4.8 影响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的灰关联分析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路面成型质量对比分析与评价
    5.1 各标段压实度对比分析
        5.1.1 影响路面压实度的灰关联分析
        5.1.2 各标段压实度变异性对比
    5.2 各标段渗水系数对比
        5.2.1 影响路面渗水系数的灰关联分析
        5.2.2 渗水系数变异性对比
    5.3 各标段面层厚度对比分析
        5.3.1 面层厚度变异性对比
    5.4 各标段平整度对比分析
        5.4.1 平整度变异性对比
    5.5 路面检测指标影响因素分析与控制措施
        5.5.1 压实度影响因素分析与控制措施
        5.5.2 渗水系数影响因素分析与控制措施
        5.5.3 平整度影响因素分析与控制措施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5)秸秆纤维超薄磨耗层在隧道路面抗滑处治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孔排水沥青路面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1.2.2 高黏改性沥青的研究现状
        1.2.3 纤维沥青混合料的研究现状
        1.2.4 研究现状总结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1 高黏改性沥青的制备及性能试验
        1.4.2 玉米秸秆纤维的制备和分析
        1.4.3 秸秆纤维超薄磨耗层的设计与试验
        1.4.4 秸秆纤维超薄磨耗层试验段工程应用及评价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黏改性沥青的研究
    2.1 高黏改性沥青试验原材料
        2.1.1 SBS改性沥青
        2.1.2 高黏度添加剂
    2.2 高黏改性沥青的制备和性能试验
        2.2.1 制备
        2.2.2 基本性能试验
        2.2.3 流变性能研究
        2.2.4 微观机理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玉米秸秆纤维的研究
    3.1 纤维对沥青混合料的作用
    3.2 玉米秸秆纤维的制备
        3.2.1 玉米秸秆的预处理
        3.2.2 玉米秸秆纤维制取
    3.3 秸秆纤维的微观机理
        3.3.1 试验原理及流程
        3.3.2 试验结果
    3.4 纤维的性能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秸秆纤维超薄磨耗层的分析与设计
    4.1 原材料技术要求
        4.1.1 高黏改性沥青
        4.1.2 粗集料
        4.1.3 细集料
        4.1.4 矿粉
        4.1.5 矿料筛分试验结果
        4.1.6 玉米秸秆纤维
    4.2 秸秆纤维超薄磨耗层的设计
        4.2.1 目标空隙率的选择
        4.2.2 矿料级配的设计
        4.2.3 最佳油石比确定
    4.3 秸秆纤维超薄磨耗层的路用性能检验
        4.3.1 高温稳定性试验
        4.3.2 水稳定性试验
        4.3.3 抗滑性能验证与对比
        4.3.4 透水性能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体工程应用及评价
    5.1 工程应用
        5.1.1 工程具体情况
        5.1.2 原路面处理
        5.1.3 生产配合比的确定
        5.1.4 秸秆纤维超薄磨耗层试验段施工
    5.2 抗滑性能评价
        5.2.1 构造深度试验
        5.2.2 摩擦系数试验
        5.2.3 横向力检测
    5.3 技术经济性分析
        5.3.1 技术特点
        5.3.2 经济效益分析
        5.3.3 社会效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6)透水沥青路面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其路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透水沥青路面的发展
        1.2.2 透水性沥青路面混合料性能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透水性沥青混合料用原材料的选用标准研究
    2.1 对已投入使用的透水性沥青路面工程的调查研究
    2.2 透水性沥青混合料原材料的选用标准研究
        2.2.1 粗集料
        2.2.2 细集料
        2.2.3 矿粉
        2.2.4 纤维稳定剂
        2.2.5 沥青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透水性沥青混合料的目标空隙率设计
    3.1 关于江西地区的降雨强度的调查分析
    3.2 透水性沥青路面混合料的空隙率与透水性能之间的关联性研究
        3.2.1 透水性沥青路面混合料的空隙率与连通空隙率的关系研究
        3.2.2 透水性沥青路面混合料的空隙率与透水性能的关系研究
    3.3 透水性沥青路面混合料的目标空隙率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透水性沥青路面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
    4.1 原材料试验
    4.2 高粘改性沥青的制备
        4.2.1 制备方法
        4.2.2 高粘改性沥青的关键技术指标分析
    4.3 目标级配设计
        4.3.1 初选级配设计
        4.3.2 估算初选级配的沥青用量
        4.3.3 目标级配的确定
    4.4 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4.5 最佳油石比的检验
        4.5.1 PAC-13水稳定性能检验
        4.5.2 PAC-13高温稳定性能检验
        4.5.3 PAC-13析漏试验
        4.5.4 PAC-13最佳油石比检验结果分析
    4.6 经济成本分析
    4.7 综合比选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透水性沥青路面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研究
    5.1 配合比设计
    5.2 透水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研究
        5.2.1 PAC-13的高温稳定性能研究
        5.2.2 PAC-13的水稳定性能研究
        5.2.3 PAC-13的低温抗裂性能研究
        5.2.4 PAC-13的抗疲劳性能研究
        5.2.5 PAC-13的透水性能研究
    5.3 经济成本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透水性沥青路面试验段的铺设
    6.1 透水性沥青混合料的生产配合比设计
        6.1.1 原材料试验
        6.1.2 生产配合比设计
    6.2 透水性沥青路面试验段的铺设
        6.2.1 施工工艺
        6.2.2 性能检验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山区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质量的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桥面铺装结构设计概况
        1.2.2 桥面铺装材料发展概况
        1.2.3 桥面铺装防水粘结层发展概况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选题目的
        1.3.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桥面铺装层病害分析及质量控制
    2.1 工程实例介绍
    2.2 桥面铺装层病害调查
    2.3 桥面铺装层病害原因分析
        2.3.1 结构理论与设计的影响
        2.3.2 水的影响
        2.3.3 温度的影响
        2.3.4 施工工艺的影响
        2.3.5 桥面防水粘结层的影响
        2.3.6 桥面铺装层结构受力的影响
    2.4 桥面铺装受力情况分析
        2.4.1 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层的受力特点
        2.4.2 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层结构受力分析
        2.4.3 桥面铺装受力分析结论
    2.5 材料质量控制
        2.5.1 集料的质量控制
        2.5.2 沥青质量控制
        2.5.3 填料质量控制
        2.5.4 纤维的质量控制
        2.5.5 混合料的质量控制及要求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桥面铺装桥面防水粘层材料及性能研究
    3.1 桥面铺装防水粘层材料应具备的功能
    3.2 本文研究的防水粘层材料和铺装层结构型式
        3.2.1 本文研究的防水粘层材料
        3.2.2 研究的桥面结构型式
    3.3 不同防水粘层材料的层间抗剪性能
    3.4 不同粘层材料的层间抗拉性能
    3.5 不同粘层材料的层间抗渗性能
        3.5.1 加压渗水试件的制备
        3.5.2 加压渗水装置的开发与加压渗水试验
        3.5.3 加压渗水试验结果分析
    3.6官亭1#特大桥公路桥面铺装工程验证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桥面铺装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
    4.1 铺装层沥青混合料级配确定
        4.1.1 铺装上层沥青混合料级配的确定
        4.1.2 铺装下层沥青混合料级配的确定
    4.2 铺装上层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研究
        4.2.1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4.2.2 确定最佳油石比
    4.3 铺装上层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性能验证
        4.3.1 谢伦堡析漏试验检验(烧杯法)
        4.3.2 肯塔堡飞散试验检验
        4.3.3 沥青混合料抗水损害试验检验
        4.3.4 动稳定度试验检验
        4.3.5 低温抗裂性检验
    4.4 铺装下层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研究
        4.4.1 初选级配
        4.4.2 沥青用量的估计
        4.4.3 试验级配的评价
        4.4.4 选择设计级配的沥青用量
        4.4.5 最大次数验证
        4.4.6 设计结论
    4.5 铺装下层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性能验证
        4.5.1 水稳定性检验
        4.5.2 高温稳定性检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层施工质量控制
    5.1 沥青混合料拌合质量控制
        5.1.1 矿料级配的控制
        5.1.2 拌合温度的控制
        5.1.3 油石比的控制
    5.2 防水粘结层施工质量控制
        5.2.1 桥面板的准备工作
        5.2.2 机械设备要求
        5.2.3 防水粘层材料施工质量控制
    5.3 沥青混合料摊铺质量控制
    5.4 桥面铺装压实质量控制
        5.4.1 合理的碾压温度
        5.4.2 合理的压实速度与遍数
        5.4.3 压实中的其他问题
        5.4.4 沥青混合料碾压工程实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渭武高速公路官亭1#特大桥桥面铺装工程性能检测
    6.1 检测指标要求
    6.2 检测结果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及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8)沥青路面抗车辙性能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沥青路面车辙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
    2.1 车辙类型及形成机理
        2.1.1 车辙的分类
        2.1.2 车辙形成机理
    2.2 车辙主要影响因素
        2.2.1 沥青材料性质与添加剂
        2.2.2 集料性能与级配
        2.2.3 环境温度
        2.2.4 行车荷载与速度
        2.2.5 路面纵坡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沥青路面车辙成因分析
    3.1 沥青路面实地车辙调查
        3.1.1 概况及路面结构
        3.1.2 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
        3.1.3 车辙调查
        3.1.4 典型路段钻取芯样
    3.2 沥青路面车辙成因分析
        3.2.1 沥青面层变形分析
        3.2.2 沥青面层密度分析
        3.2.3 沥青面层油石比分析
        3.2.4 沥青面层级配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4.1 原材料技术指标
        4.1.1 沥青材料
        4.1.2 粗、细集料和矿粉
    4.2 试验仪器
    4.3 配合比设计
        4.3.1 矿料级配设计理论
        4.3.2 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
        4.3.3 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沥青路面抗车辙性能实证分析
    5.1 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研究
        5.1.1 车辙试验方法
        5.1.2 级配类型和沥青材料对沥青混合料抗车辙性能的影响
        5.1.3 温度对沥青混合料抗车辙性能的影响
        5.1.4 荷载对沥青混合料抗车辙性能的影响
    5.2 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研究
        5.2.1 浸水马歇尔试验
        5.2.2 冻融劈裂试验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沥青路面抗车辙性能改善措施
    6.1 洒水降温处理
    6.2 设置专用爬坡车道
    6.3 不断提高沥青路面养护工艺措施
    6.4 建立综合性管理体系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9)TLA改性沥青中面层在高温多雨地区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应用及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应用概况
        1.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3 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TLA改性沥青技术特性研究
    2.1 TLA改性沥青原材料及技术指标
        2.1.1 基质沥青
        2.1.2 湖沥青
        2.1.3 TLA改性沥青技术指标
    2.2 TLA改性沥青性能研究
        2.2.1 TLA改性沥青室内制备工艺
        2.2.2 TLA改性沥青常规性能研究
        2.2.3 TMA-30 时湖沥青的适宜掺量
        2.2.4 TLA改性沥青PG分级评价
    2.3 小结
第三章 TLA改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与路用性能研究
    3.1 矿质材料性能
        3.1.1 粗集料
        3.1.2 细集料
        3.1.3 填料
    3.2 AC-20C中面层目标配合比设计
        3.2.1 AC-20C沥青混合料级配范围研究
        3.2.2 AC-20C沥青混合料合成级配的确定
        3.2.3 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3.3 路用性能研究
    3.4 小结
第四章 TLA改性沥青混合料质量控制及试验路铺筑
    4.1 试验路概况
    4.2 TLA改性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设计
        4.2.1 生产配合比设计
        4.2.2 性能验证
        4.2.3 拌和楼的试调
    4.3 试验路铺筑
        4.3.1 施工顺序
        4.3.2 沥青混合料拌和
        4.3.3 沥青混合料运输
        4.3.4 沥青混合料摊铺
        4.3.5 沥青混合料碾压
        4.3.6 施工过程中的温度控制
    4.4 TLA改性沥青材料质量控制
        4.4.1 TLA改性沥青混合料质量控制要求
        4.4.2 集料质量控制
        4.4.3 TLA改性沥青质量控制
        4.4.4 TLA改性沥青混合料质量抽检
    4.5 TLA改性沥青路面质量检测
        4.5.1 平整度检测
        4.5.2 压实度检测
        4.5.3 路面渗水系数检测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进一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不同温度区域高速公路上面层材料低温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沥青低温性能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高速公路上面层材料选择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试验温度设定、分区及低温性能优劣关系量化处理
        1.4.1 试验温度设定、分区
        1.4.2 低温性能优劣关系量化处理
第二章 基于沥青室内试验结果的沥青低温性能分析与推荐
    2.1 试验沥青技术性质
    2.2 试验沥青市场价格
    2.3 沥青BBR试验结果
        2.3.1 试验仪器与试验过程
        2.3.2 试验沥青低温性能优劣关系
        2.3.3 试验沥青低温性能优劣百分数
    2.4 沥青频率扫描试验结果
        2.4.1 频率扫描试验应变的确定
        2.4.2 时温等效原理的运用
        2.4.3 试验沥青低温性能优劣关系
        2.4.4 试验沥青低温性能优劣百分数
    2.5 试验沥青低温性能优劣关系综合分析
    2.6 基于沥青室内试验结果的沥青推荐
        2.6.1 沥青技术指标与BBR试验指标的关系
        2.6.2 沥青技术指标与频率扫描试验指标的关系
        2.6.3 小结
    2.7 沥青混合料室内试验的沥青选择
第三章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低温性能试验结果
    3.1 试验材料及技术性能
        3.1.1 沥青
        3.1.2 集料
        3.1.3 矿粉
        3.1.4 纤维
    3.2 沥青混合料级配与油石比
        3.2.1 SMA-13沥青混合料级配与油石比
        3.2.2 SUP-13沥青混合料级配与油石比
    3.3 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验证
        3.3.1 SMA-13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验证
        3.3.2 SUP-13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验证
    3.4 基于低温弯曲试验的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优劣程度
        3.4.1 基于弯拉强度的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优劣程度
        3.4.2 基于破坏能的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优劣程度
    3.5 基于低温蠕变试验的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优劣程度
        3.5.1 低温蠕变试验蠕变速率结果
        3.5.2 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优劣程度结果
    3.6 基于低温劈裂试验的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优劣程度
        3.6.1 基于劈裂强度的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优劣程度
        3.6.2 基于断裂能密度的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优劣程度
    3.7 各区域沥青及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优劣百分数
第四章 基于室内试验结果的沥青及混合料推荐
    4.1 基于沥青室内试验结果推荐的沥青用于混合料后低温性能相关性分析
        4.1.1 推荐的沥青用于SMA-13沥青混合料后低温性能相关性分析
        4.1.2 推荐的沥青用于SUP-13沥青混合料后低温性能相关性分析
        4.1.3 小结
    4.2 基于沥青混合料室内试验结果的沥青推荐
        4.2.1 沥青技术指标与低温弯曲试验指标的关系
        4.2.2 沥青技术指标与低温蠕变试验指标的关系
        4.2.3 沥青技术指标与低温劈裂试验指标的关系
        4.2.4 小结
    4.3 基于室内试验结果的推荐沥青对比
        4.3.1 基于沥青及SMA-13沥青混合料室内试验结果的推荐沥青对比
        4.3.2 基于沥青及SUP-13沥青混合料室内试验结果的推荐沥青对比
        4.3.3 基于SMA-13、SUP-13 沥青混合料室内试验结果的推荐沥青对比
        4.3.4 小结
    4.4 基于室内试验结果的沥青混合料推荐
        4.4.1 各区域沥青混合料级配的确定
        4.4.2 各区域沥青混合料的推荐
    4.5 延庆崇礼高速公路上面层沥青混合料的选择
第五章 工程应用情况
    5.1 工程概括
    5.2 延庆崇礼高速公路上面层沥青及混合料级配的实际情况
        5.2.1 沥青及纤维技术要求
        5.2.2 沥青混合料级配
    5.3 延庆崇礼高速公路上面层的施工情况
        5.3.1 混合料的拌和
        5.3.2 混合料的运输
        5.3.3 混合料的摊铺
        5.3.4 混合料的碾压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呼集高速公路改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试验设计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压缩荷载下沥青混合料粘弹塑性连续损伤本构模型的研究[D]. 张飞.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2]超薄磨耗层配合比优化及施工技术研究[D]. 龙宇洲.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3]大粒径透水沥青混合料配合比优化设计及其应用效果研究[D]. 闫强.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影响因素的分析与评价 ——以渭武高速公路为例[D]. 唐建华.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5]秸秆纤维超薄磨耗层在隧道路面抗滑处治中的应用研究[D]. 梁若翔. 广西大学, 2021(12)
  • [6]透水沥青路面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其路用性能研究[D]. 陶志鹏. 南昌工程学院, 2020(06)
  • [7]山区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质量的控制技术研究[D]. 马宝君. 长安大学, 2020(06)
  • [8]沥青路面抗车辙性能与技术研究[D]. 严诺.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9]TLA改性沥青中面层在高温多雨地区的应用研究[D]. 杨磊.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10]不同温度区域高速公路上面层材料低温性能试验研究[D]. 熊祝. 长安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沪济高速公路改性沥青混合料配比试验设计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