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动导杆机构最大偏移距离的确定

摆动导杆机构最大偏移距离的确定

一、摆动导杆机构中最大偏距的确定(论文文献综述)

钟童童,石志新,罗玉峰,谢冬福,莫玲玲[1](2020)在《人体膝关节自适应康复器机构设计与运动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设计了一种膝关节自适应康复器,该康复器由摆动导杆和曲柄滑块机构串联组成。依据人机工程学,通过对人体膝关节运动特点的分析,确定了自适应康复器中大小腿杆长度范围。为实现对人体膝关节伸曲角度的自适应调节,以复数矢量法为基础,建立了机构运动学模型。根据运动学方程,得出了膝关节伸曲角度与机构中可移动机架高度的关系式,确定了机构的尺寸。对自适应康复器与传统的康复器机构(曲柄滑块机构)进行了仿真分析对比。结果表明,串联式康复器和传统的康复器机构曲柄滑块机构运动特性均满足膝关节康复器伸曲角度,但串联式组合膝关节康复器运动平稳性更好。

刘爽[2](2020)在《基于解域分析的直线导向机构综合及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似直线导向机构可替代导轨完成无摩擦、磨损的近似直线运动,可实现近似程度非常高的直线轨迹且其结构简单,因此在各种机械中应用极为广泛,如应用在工业机器人、收割机械、起重机械、间歇机械等各种机械设备中。本文以直线导向机构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工作有:首先,基于瞬时运动几何学理论,采用解析几何法和图形可视化技术相结合,以设计需求为导向,按给定直线的点和方向角确定理想直线,一般选取连架杆方位角为设计变量建立直线导向机构的统一综合模型,解决具有二阶以上密切阶一般位形的直线导向机构和具有三阶密切阶特定位形的直线导向机构综合问题。其次,直线导向机构综合模型可综合出无穷多的直线导向机构,但并不是所有机构都满足工程需要,根据设计要求把设计变量限定在有限范围内,即把无穷多机构表示在有限的解域内;提出直线度和分支缺陷的判定方法;计算机构类型、最小传动角、曲线轮廓等主要机构运动学属性;把所有机构的属性表示在有限的区域内,可直观表示属性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施加运动学约束生成机构的可行解域,以直线度作为目标评价函数,选取满足工程需要且直线度好的最优机构。再次,为了验证具有二阶以上密切阶一般位形直线导向机构和具有三阶密切阶特定位形直线导向机构理论研究的正确性,采用matlab语言编程实现了基于解域分析的直线导向机构综合的可视化设计及运动仿真,为设计者提供快速有效的设计手段,该软件包含四方面的主要功能:实现具有二阶以上密切阶一般位形直线导向机构和具有三阶密切直线导向机构特定位形的参数化设计;用户通过交互界面根据工况条件设定界面已知参数和设计变量,实现机构设计的可视化;施加工程所需的运动学约束,生成可行解域,设定寻优目标评价函数,可以在有限的可行解域内显示机构的性能分布及满足设计需求的最优解;方便设计者高速、准确地选取满足工程需求的最优直线导向机构。最后,基于本文提出的直线导向机构综合模型和寻优方法,给出满足直线度要求的“卧式”和“立式”八连杆腿机构计算模型,实现腿机构交替行走运动仿真。通过搭建“卧式”和“立式”单腿机构,验证腿机构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冯鹏笼[3](2020)在《击打式羽毛球发球机设计及研究》文中指出羽毛球是一项集时尚、健身、交际于一体的全民运动。随着体育器材行业的快速发展,羽毛球发球机、羽毛球机器人等用于日常训练、健身娱乐的自动化体育器材已经研制出来并投入到市场中应用。相对于足球、排球等规则球体,羽毛球的羽毛部分构成一个裙状体形状,使得其飞行轨迹受空气阻力影响大,因此羽毛球发球机控制难度高。现有羽毛球发球机大部分采用摩擦双轮的发球方式。首先,这种发球方式对羽毛球的羽毛部分损伤大,降低了羽毛球的使用寿命,增加了训练成本。其次,售价昂贵,限制了羽毛球发球机推广使用。因此本论文针对上述缺陷,仿照羽毛球拍的击球方式,提出了一种击打式羽毛球发球机,能大大提高羽毛球的使用寿命和发球性能,对发球机的总体方案、尺度综合、动力性能分析、优化设计、控制系统等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论文主要完成了如下工作:介绍了羽毛球发球机国内外研究现状,对现有羽毛球发球机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阐述了羽毛球发球机的发展趋势。根据功能分析法的设计思路将羽毛球发球机分成储球机构、取球机构、送球机构、发球机构、角度调整机构、升降支架机构,并对上述机构进行方案设计,提出了一种击打式羽毛球发球机的设计方案。对发球机构、取球机构进行了尺度综合,获得了发球机构、取球机构的结构参数,并对其进行了运动学分析。在Creo中建立了羽毛球发球机的虚拟样机,并导入到ADAMS中进行了动力学仿真分析,验证了发球机构和取球机构的正确性。以发球机构传动性能最佳为优化目标,使用遗传算法对偏置曲柄滑块机构的尺寸参数进行优化,使最小传动角从42.6°增大到47.2°,增加了11%,优化后机构传动性能大大提升,有利于发球机构的平稳运行。分析了羽毛球稳定飞行时的受力情况,建立了羽毛球空气动力学模型,在仿真软件中对羽毛球飞行轨迹进行仿真分析,得出羽毛球的飞行轨迹由发球角度和发球速度决定,与发球高度无关,为羽毛球发球机发球参数的设定,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分析羽毛球发球机控制系统功能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完成了控制系统软件设计,主要包括软件系统总体框架设计、数据采集模块设计、通信模块设计、运动控制模块设计、人机交互界面设计,设计了俯仰角、水平角两个通道的PID控制器,并仿真验证了控制器效果;完成了控制系统硬件选型,完成了以STM32F103为核心的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主要包括最小系统电路设计、电机驱动模块电路设计、电源模块电路设计、串口通信电路设计、JTAG接口电路。仿真实验表明控制系统能确保发球角度和发球力度,能准确将羽毛球发射到指定区域。

章进[4](2020)在《包装机高速凸轮连杆系统的动力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包装机械朝着高速、高精度的方向蓬勃发展,各种各样的组合机构被广泛应用。其中凸轮连杆机构通过改变其构型可实现多种多样的运动,所以对其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在高速情况下,由于构件的弹性变形会使整个系统产生振动,导致从动件的运动规律与设计的需求相差较大。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包装机械中的凸轮连杆机构,通过构件的等效替代原则,建立了其动力学模型,运用动静法建立了其动力学方程式,且运用仿真软件MATLAB/Simulink对整个系统作动力学相关方面的分析,从而得到了输出加速度的响应曲线。仿真结果表明:在高速运转的状态下,若考虑构件弹性变形,则凸轮轴在受力的情况下产生的变形对凸轮的运动状态有较大的波动,并且执行构件的的实际输出有很大振动,在加速度最高点时振动较大,但是总体来说仿真结果能够满足工程实际的需求。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有:1.组合机构的类型。按照结构的不同将组合机构进行分类,采用杆组法对组合机构进行结构分析,将组合机构拆成基本机构和杆组,明确其运动传递的路线,根据运动传递的路线绘制组合方框图;其次讨论了杆长变化的凸轮连杆机构,并用解析法对其进行了分析与综合。2.凸轮系统运动原理研究。分析该系统运动原理图和系统从动件运动规律方面的特性,并且总结概括了对常用从动件的运动曲线的选用规则。3.凸轮系统轮廓曲线的设计研究。研究分析了系统轮廓曲线的的数学模型的设计方法,并将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应用到求解凸轮轮廓曲线中;最后经过复杂的计算得出凸轮轮廓曲线的普遍计算公式,并且对此系统的压力角和需用压力角进行了阐述和校核。4.高速凸轮连杆系统的动力学分析。研究分析了系统等效替代之后的的质量-弹簧系统,且综合考虑凸轮轴在受力情况下产生的变形以及阻尼对整个系统振动影响,建立了其运动方程式和简化模型;且以包装机械中的凸轮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Matlab/Simulink软件对系统的作了仿真分析,最后完成了对该系统的动力学分析,这种方法为此后凸轮系统的结构设计提供了较好的理论依据。

谢奇志[5](2020)在《管道机器人迈动行走及自适机构设计与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市政工程中的燃气、排水管道经长期使用后会出现损蚀、变形甚至断裂。为保障管道安全,管道机器人研究逐渐兴起。其中,迈动式蠕动管道机器人具有优良的解耦性、锁止性和适应性,在管内牵引检测设备时能够实现支撑力和前进阻力解耦。但是,迈动式管道机器人的多驱动分散布局大大增加控制和维护难度,因此急需开展集约驱动式迈动管道机器人行走机构、自适机构设计与特性研究。如何减小管道机器人的驱动数量,降低机器人的控制复杂度,提高机器人的支撑稳定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此,本文采用机构设计、理论分析、仿真模拟和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以“集约驱动、精准协调、双向迈动、稳定支撑”为设计目标,系统深入地开展管道机器人迈动行走机构、恒力自适机构设计理论建模等关键问题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及贡献归纳如下:深入概括现有各类蠕动管道机器人,提出基于驱动数的分类方法。以实现管道机器人集约驱动和精准协调为目的,针对迈动式管道机器人的多体动作协调问题,基于TRIZ理论和机构学创新方法,提出单驱动双向迈动式机器人,避免多驱动分散布局和协同控制。设计单输入多输出传动机构,实现各分体动作精准协调同步,避免相对超前或滞后动作。为避免弹簧和低副机构组合设计的局限性,从低副向高副过渡,建立被动凸轮和拉簧组合约束模型,提出被动移动凸轮式(PSC)和被动转动凸轮式(PRC)两类恒力自适方案,以满足变径约束下稳定支撑特殊工况要求。详细设计单驱双向迈动管道机器人结构参数,将概念方案设计具体化,提出一系列指导设计准则。基于机构变异和机构倒置创新方法,依据迈动机构变异和轴向运动时序关系,提出凸轮连杆式CLR和多凸轮组合式CCR两类迈动机器人,并分别进行结构参数设计和分析,获得机器人迈动行走规律。分析表明,CLR能够实现不完全变异下的非全连续强约束迈步式行走,CCR能够实现完全变异下的全连续强约束迈步式行走,由于凸轮机构的高副特点以及CCR的完全变异运动,CCR轴向动作规律的设计灵活性和定位准确性优于CLR。对迈动机器人进行外部约束分析,基于管道约束特征推导机器人外部参数约束方程,提出n阶对称凸集圆柱包络模型以避免管内干涉,有效提升管内空间利用率和设备容积率。系统研究管内被动恒力自适机构所满足的几何位形及本构关系,以实现变径约束下的稳定自适应支撑和减少驱动为指引,提出不依赖传感器、控制器的拉应力约束PSC被动恒力自适机构,解决现有主动支撑机构能耗大、控制复杂、多线路动扰约束等问题。提出基于轮廓控制法的PSC恒力自适理论,推导并获得PSC理论廓线解析解,揭示PSC廓线满足椭圆形式本构方程这一重要规律,避免复杂编程和数值计算,为实现解析计算下恒力自适提供新方法和新机构。以实现紧凑布局下的稳定支撑为目的,提出拉应力约束PRC被动恒力自适机构,有效避免被动凸轮移动自锁,建立摆动凸轮和拉簧物理系统约束微分方程,基于Runge-Kutta数值算法获得PRC廓线数值解,为紧凑型恒力自适机构设计提供新方法和新理论。深入分析行走机构力学特性及自适机构输出性能,以运动学分析为基础,进行机器人稳态及动态力学特性研究,获得机器人输入输出力学关系及特性曲线;提出管道机器人牵引能效比概念,进行CCR牵引能效比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同构三驱机器人,所提出的单驱CCR牵引能效比提高至两倍以上。对CCR动态特性进行仿真研究,获得机器人避免管内锁止失效的临界最大凸轮转速。基于所提出的PSC和PRC恒力自适机构设计理论,开展恒力自适机构建模和输出特性仿真研究,获得目标输出精度所对应的临界最大摩擦系数,PRC机构输出力受摩擦影响较小,对摩擦的鲁棒性较好,因此选择PRC机构作为最佳构型。成功研制CLR和CCR两代机器人原理样机,基于OMRON PLC、MCGS触摸屏、无线遥控及驱动模块等,构建人机交互式控制和试验系统。试验表明,控制单电机正反转能够实现机器人双向迈动行走,单电机驱动方式使拖缆数量大大减少。机器人可同时适用于圆形和矩形截面行走环境,为不同截面管道应用以及迈动行走控制简化提供参考。以所提出的PRC自适机构设计方法和理论分析为指导,研制PRC自适机构样机,试验表明当管径变化时输出力变化趋势整体呈水平分布,与仿真输出力变化趋势一致,验证了理论方法的正确性和实际有效性,为工程设计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该论文有图123幅,表27个,参考文献155篇。

姬灵超[6](2020)在《基于改进工艺的碳纤维预制体单边缝合装置设计及缝合行为研究》文中认为碳/碳复合材料是近二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结构性复合材料,其三维织物具有良好的整体结构和较高的纤维体积含量,经过后期的CVD复合处理做成的结构件性能优越,是制作高性能结构材料和热防护材料的优良基材,显着改善了复合材料多方面的力学性能,尤其是从根本上克服了结构复合材料的层间强度低易分层的缺点,目前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医疗等新技术领域。本文介绍一种制作碳/碳复合材料预制体的单边缝合技术,并在对国内外碳纤维立体织物成型装备研究现状的分析基础上,对现有的单边双针缝合工艺进行研究,指出现有工艺在缝合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即现有缝合工艺仅依靠钩线针及引线针的配合完成,缝合过程中会出现丢钩、误钩现象,针对该缺陷对工艺进行改进。由改进后的缝合工艺,确定该缝合装置包括,引线机构,钩线机构,挑线机构,拨线机构和送布工作台等部分,对各部分机构进行方案设计并进行对比分析,选取最佳方案,并对各部分进行详细的结构设计,采用Pro/E三维建模软件建立虚拟样机。为确定各机构尺寸并使各机构能够准确配合完成缝合动作,设计过程中对各机构进行运动学分析,为实现单边缝合动作及缝合线迹的稳定运行,避免缝合过程中仅凭引线针与钩线针的配合不善导致钩线针丢钩、误钩,从而引起丢环、断线造成线迹松弛等问题,通过对单边缝合原理以及钩线针与引线针动作配合原理进行分析,在对原有缝合工艺加以改进的基础上,提出了轨迹叠加思想,设计了一种碳/碳复合材料三维预制体单边缝合装置拨线机构,通过对拨线机构拨线原理进行分析,建立拨线原理数学模型,并运用MATLAB进行轨迹仿真分析,验证拨线原理的合理性。根据改进的单边双针缝合工艺以及碳/碳复合材料预制体单边缝合装置的机构运动关系,对缝合系统进行控制系统设计,电气路规划,PLC程序编写,并对程序进行调试。采用调试好的缝合装置进行缝合实验,对缝合行为进行研究,计算缝合过程中纱线消耗量,并根据供需线量平衡思想设计相应的挑线机构,对纱线需供线量及线道张力进行分析,调整针距及缝料厚度,使缝合效果最佳,以此验证改进工艺的合理性,拨线机构运动的准确性,最后进行织物缝合实验。

黄仁昊[7](2019)在《高速簇绒地毯机针—钩机构设计与分析》文中指出作为主要铺底材料,地毯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为了提高产量,不能一味追求扩大生产规模。因此,在有限生产规模下,实现簇绒机高速化成为了必然的趋势。目前,国内簇绒地毯机最高主轴转速一般不超过500600r/min,而国外簇绒地毯机最高主轴转速可达10002000r/min,相同生产规模下,产能差别明显。国内,高速时簇绒地毯机针-钩机构尤其是针机构的动特性差是制约速度不能提高的最关键问题,即高速后,其针-钩机构会产生过大的速度、加速度、平衡力矩与动不平衡等问题。因此,为了提高针-钩机构运动学性能,减小平衡力矩与动不平衡,增加簇绒地毯机主轴转速,本文对簇绒地毯机针-钩机构的设计、运动学与动力学建模分析以及动平衡优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考虑降低针-钩机构动不平衡,满足绒圈高度与针-钩时序配合的要求,设计了全新的针-钩机构。针机构具有对称性的结构,降低了动不平衡。钩机构具有“快进慢出”类似长停的运动特性,保证了高速下织造的质量。(2)为了验证针-钩机构的合理性,进行了针-钩机构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首先利用机构解析法,建立针-钩机构运动学模型,运用MATLAB对其进行仿真分析,获得了各个时刻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线图。其次利用力平衡法,建立针-钩机构动力学模型,运用MATLAB对其进行仿真分析,获得各个运动副反力、平衡力矩大小等。最后,与传统的针-钩机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作横向对比分析。通过分析比较验证机构设计的合理性。(3)为了进一步优化创新设计的针-钩机构运动学性能,利用ADAMS软件对针滑块的速度和加速度以及钩点的角加速度和急回特性K值进行了优化设计。建立以针滑块速度、加速度为测量目标的多目标优化函数,在满足机构存在、动程要求等约束条件下,对针机构进行了优化设计,获得了针机构最优的铰链点位置与各杆长参数。建立以钩块角加速度以及极位夹角为测量目标的多目标优化函数,在满足机构存在、动程要求、传动角范围等约束条件下,对钩机构进行了优化设计,获得了钩机构最优的铰链点位置与各杆长参数。(4)为了降低新型针-钩机构的平衡力矩,减小其对机构振动带来的影响。在动力学分析的基础上,对针-钩机构进行综合动平衡优化,创建“集中点质量”的优化模型,以降低所有运动副反力为设计目标,以质心和质心点到转动副中心的位置作为设计变量,以保证机构运动学特性不恶化为约束函数,进行动平衡优化。获得针-钩机构的最小平衡力矩。

潘宁静[8](2019)在《水处理缠绕罐自动缠绕/固化生产线结构设计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处理缠绕罐作为复合材料制品的种类之一,拥有轻质、高强、耐腐蚀等诸多优点,因此在水处理领域占有较高的份额。目前,国外一些厂家已经实现了水处理缠绕罐生产线的全自动化,而国内的生产线仍有待完善。国内除了缠绕加工阶段其余加工步骤大多处于人工阶段,特别是水处理缠绕罐芯模及其半成品的搬运和运输过程,导致水处理缠绕罐生产质量和效率较低。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根据现有的纤维缠绕机设计了一套集水处理缠绕罐芯模及其半成品的搬运与运输于一体的生产线,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现有的纤维缠绕机、水处理缠绕罐的外形尺寸、重量、生产环境及其在生产过程中的流程,提出了水处理缠绕罐生产线的基本流程,完成了对自动化生产线的初步设计。(2)根据对生产线的初步设计,完成对各工位执行机构的设计,依次为:水处理缠绕罐芯模输送机、机械臂1、水平旋转平台、机械臂2、固化输送机、机械臂3、半成品输送机。相比于以前的人工处理,该生产线能够极大地提高水处理缠绕罐的生产效率。(3)对机械臂1进行了动力学仿真,验证了其工作的可靠性。运用D-H参数法完成了对机械臂2的D-H参数建模,根据以上工作在MATLAB中完成对机械臂2在工作过程中的轨迹规划验证,为后续实体模型的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4)对生产线中的关键零部件进行了静力学分析。通过ANSYS Workbench有限元仿真,得到各关键零部件工作时的应力应变云图,保证结构的可行性,并根据仿真结果对横杆进行曲面响应优化设计,在保证其满足强度要求的情况下对其进行了轻量化设计。

何世伟[9](2019)在《机械原理及设计虚拟仿真实验的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机械学科传统实验教学存在诸多不利,如学生多设备少、安全性不足、设备落后、设备损耗大、地点限制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采用Unity3D三维引擎作为开发工具,综合运用三维建模、渲染、数据可视化等先进技术,融合国内外的先进教育理念,开发了一套集学习和训练为一体的机械原理及设计虚拟仿真实验系统,主要工作如下:1)轴系、汽油发动机虚拟装拆实验的设计开发。采用SolidWorks对实验所需的600余个零部件建立了三维参数化模型,根据零件间父子关系和装配序列等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操作,编写大量C#程序,实现了接近实物操作效果的虚拟装配和拆卸,可用于补充或替代轴系和汽油发动机的真实装拆实验。2)提出面向装配序列规划的最小生成树方法。通过引入装配关系密切值l,定量的计算了零件间相互装配关系的密切程度,运用破圈法快速获得最佳装配序列,为虚拟装拆实验提供理论支持。3)常用机构的设计及动态运动仿真。对平面连杆和凸轮机构优化算法、运动学分析等深入研究,以此为基础通过Matlab/GUI开发参数化设计软件,提高了设计效率的同时实现了动态运动学仿真。4)系统集成与发布。研究各软件的接口技术,应用Unity3D设计软件UI,通过程序对实验模块进行搭接,集成为一个完整的实验系统。通过虚拟实验系统,学生可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进行实验操作,平台界面友好,形象逼真,易于操作,便于扩充,运行可靠,可以实现异地协作和实验资源共享,达到了虚实结合、以虚促实的预期目的。图43幅;表6个;参47篇。

姜乃良[10](2017)在《小剂量(1~5g)高速包装机性能分析及关键部件优化设计》文中指出论文以小剂量高速包装机的关键部件为研究对象,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凸轮—连杆—支架摆臂的横封系统。论文首先对对系统各部分进行设计并建立对应三维模型,然后对模型进行运动仿真,结合仿真结果对机构进行了部分优化。从结果来看该横封系统能够较好的保证横封效果。论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包装机的技术差距,分析指出影响包装机速度的关键因素,再基于研究包装机自身的特点,指出影响所研究包装机速度的关键部件是横封部分。论文对立式包装机的工作原理和工艺流程进行了介绍,介绍了包装机的几种横封机构的特点。通过对各横封装置的分析比较,确定小剂量高速包装机需要设计另外的横封系统。论文对立式包装机的横封系统的设计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表述,横封系统采用凸轮和连杆相配合,通过控制两组相似机构运动的相对速度变化,实现横封完整的周期运动。论文首先明确横封系统一个周期的运动轨迹,然后递推求出连杆的运动轨迹,最后递推求解出凸轮的廓线,从而完成整个横封系统的各部分运动过程的构建。论文随后对设计的横封系统进行了三维建模,利用ADAMS仿真软件对横封系统进行了运动学仿真分析,得到运行状态的轨迹曲线,通过分析结果判断方案的优劣。通过对模型机构部分结构的优化,确定较优的结构,并对构件受力情况作了一定的动力学分析,验证了横封机构设计的合理性。本文最后对横封系统所涉及控制程序的主要部分进行了编写,为完整程序的编写提供了较好的设计思路。本文对包装机横封机构的方案研究及控制系统方面的研究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为包装机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摆动导杆机构中最大偏距的确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摆动导杆机构中最大偏距的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1)人体膝关节自适应康复器机构设计与运动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膝关节康复器的设计
    1.1 人体膝关节结构和屈伸角度定义
    1.2 康复器的设计要求
    1.3 总体方案设计
    1.4 自由度分析
2 膝关节康复器尺寸设计
    2.1 尺寸计算
    2.2 膝关节屈伸角调节实例分析
3 膝关节康复器的运动学分析
    3.1 膝关节康复器角位移方程
    3.2 膝关节康复器速度、加速度运动学方程
    3.3 膝关节康复器机构运动学实例分析
4 运动学仿真分析与平稳性的对比
5 结论

(2)基于解域分析的直线导向机构综合及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意义
    1.4 论文研究内容
2 四连杆直线导向机构综合方法
    2.1 直线导向机构的设计要求
    2.2 Euler-Savary方程和拐圆方程
    2.3 拐圆的求取
    2.4 具有二阶以上密切阶一般位形直线导向机构综合
        2.4.1 具有二阶密切直线导向机构综合模型
        2.4.2 具有三阶密切直线导向机构综合模型
        2.4.3 计算示例
    2.5 具有三阶密切阶特定位形直线导向机构综合
        2.5.1 曲率-驻点曲线退化规律
        2.5.2 1/M=0直线导向机构综合
        2.5.3 1/N=0直线导向机构综合
        2.5.4 1/M=0且1/N=0直线导向机构综合
    2.6 本章小结
3 四连杆直线导向机构解域分析
    3.1 有限解域的建立
    3.2 机构运动属性分析
        3.2.1 角度区间的规范化
        3.2.2 直线度的评价方法
        3.2.3 分支缺陷判定方法
    3.3 机构解域分析方法
        3.3.1 可行机构解域的构成
        3.3.2 机构寻优
    3.4 综合示例
    3.5 本章小结
4 直线机构综合仿真软件
    4.1 软件体系结构
    4.2 交互界面的设计
        4.2.1 机构综合主界面的设计
        4.2.2 机构综合子界面的设计
    4.3 软件主要功能模块的算法与实现
        4.3.1 直线机构综合模块
        4.3.2 运动学属性计算模块
        4.3.3 机构选优模块
        4.3.4 图形显示模块
    4.4 本章小结
5 八连杆腿机构仿真与实验
    5.1 八杆腿机构计算模型
    5.2 八杆腿机构交替行走仿真
    5.3 实验原理及步骤
        5.3.1 实验原理
        5.3.2 实验步骤
    5.4 实验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击打式羽毛球发球机设计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羽毛球发球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羽毛球发球机研究现状
        1.2.2 国内羽毛球发球机研究现状
    1.3 羽毛球发球机发展趋势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羽毛球发球机方案设计
    2.1 方案设计方法
    2.2 羽毛球发球机设计要求
    2.3 机械系统方案设计
    2.4 关键零部件方案设计
        2.4.1 取球机构
        2.4.2 发球机构
        2.4.3 角度调整机构
    2.5 总体方案的确定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羽毛球发球机尺度综合
    3.1 发球机构尺度综合
        3.1.1 偏置曲柄滑块机构运动特性分析
        3.1.2 偏置曲柄滑块机构的动力学分析
        3.1.3 偏置曲柄滑块机构刚体导引综合
        3.1.4 偏置曲柄滑块机构最小传动角的校核
    3.2 取球机构尺度综合
        3.2.1 摆动导杆机构尺度综合
        3.2.2 凸轮机构的轮廓设计
    3.3 羽毛球发球机三维建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羽毛球发球机的仿真研究及优化设计
    4.1 羽毛球空气动力学模型
        4.1.1 羽毛球受力分析
        4.1.2 羽毛球空气动力学运动方程
        4.1.3 羽毛球飞行轨迹仿真分析
    4.2 基于ADAMS的羽毛球发球机的动力学仿真分析
        4.2.1 发球机构仿真分析
        4.2.2 取球机构仿真分析
    4.3 基于遗传算法的偏置曲柄滑块机构的优化设计
        4.3.1 遗传算法基本思想
        4.3.2 遗传算法优化设计步骤
        4.3.3 建立优化数学模型
        4.3.4 优化结果
        4.3.5 优化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羽毛球发球机控制系统设计
    5.1 控制系统功能要求
    5.2 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5.3 羽毛球发球机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3.1 软件总体设计
        5.3.2 软件总体流程图
        5.3.3 数据采集和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5.3.4 运动控制模块软件设计
    5.4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5.4.1 人机交互界面介绍
        5.4.2 LabVIEW软件介绍
        5.4.3 人机交互界面软件设计
    5.5 羽毛球发球机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5.5.1 硬件总体结构
        5.5.2 硬件选型
        5.5.3 羽毛球发球机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包装机高速凸轮连杆系统的动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凸轮连杆机构的应用
    1.3 凸轮连杆组合机构的研究现状
    1.4 凸轮系统的动力学研究现状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组合机构的结构及分类
    2.1 概论
    2.2 基本机构和组合机构的概念
    2.3 根据基本机构类型的不同分类
    2.4 根据结构型式的不同分类
        2.4.1 串联式组合机构
        2.4.2 并联式组合机构
        2.4.3 封闭式组合机构
        2.4.4 反馈式组合机构
        2.4.5 装载式组合机构
        2.4.6 混合式组合机构
        2.4.7 组合机构新的功能
    2.5 本章小节
第3章 凸轮系统的运动原理研究
    3.1 引言
    3.2 凸轮机构的应用及其分类
    3.3 系统运动原理图分析
    3.4 系统从动件运动曲线的研究分析
        3.4.1 常用从动件运动规律曲线的分析
        3.4.2 组合运动规律曲线的分析
    3.5 从动件运动规律曲线的选用原则
    3.6 本章小节
第4章 凸轮系统轮廓曲线的设计研究
    4.1 引言
    4.2 凸轮轮廓曲线的方法研究
    4.3 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
        4.3.1 建立从动件系统的数学模型
        4.3.2 凸轮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4.4 系统许用压力角及基圆半径的确定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速凸轮连杆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5.1 引言
    5.2 质量-弹簧系统
        5.2.1 构件动力学模型的简化原理
        5.2.2 刚度和质量的等效替换
    5.3 凸轮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5.3.1 单凸轮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5.3.2 多凸轮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5.4 基于Matlab/Simulink的动力学仿真分析
        5.4.1 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的介绍
        5.4.2 仿真模型的建立
        5.4.3 仿真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管道机器人迈动行走及自适机构设计与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管道机器人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6 全文架构
2 迈动管道机器人机构方案综合
    2.1 尺蠖运动仿生学原理
    2.2 TRIZ理论和机构创新方法
    2.3 迈动管道机器人概念设计
    2.4 关键机构方案综合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单驱双向迈动行走机构参数设计与约束分析
    3.1 迈动行走形式分类
    3.2 行走机构结构设计
    3.3 伸缩运动参数设计
    3.4 组合运动角度分配
    3.5 外部尺寸约束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变径约束下被动恒力自适机构设计理论研究
    4.1 引言
    4.2 恒力自适机构原理构建
    4.3 恒力自适机构结构设计
    4.4 恒力自适模型公式推导
    4.5 恒力自适机构参数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行走机构力学特性及自适机构性能仿真研究
    5.1 行走机构力学特性分析
    5.2 行走机构动态特性分析
    5.3 机器人牵引能效比分析
    5.4 自适机构稳态输出特性仿真
    5.5 自适机构动态输出特性仿真
    5.6 本章小结
6 模拟管内约束环境机器人行走及自适试验研究
    6.1 管内约束环境与独立性法则
    6.2 管道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
    6.3 迈动行走机构原理试验
    6.4 恒力自适机构原理试验
    6.5 自适应迈动行走试验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改进工艺的碳纤维预制体单边缝合装置设计及缝合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课题研究背景
        1.2.2 三维纺织复合材料增强技术
        1.2.3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国外单边缝合技术
        1.3.3 国内单边缝合技术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碳纤维单边缝合工艺研究及改进
    2.1 单边缝合工艺简介
        2.1.1 单边缝合工艺线迹成形方法
        2.1.2 单边双针缝合工艺缺陷
    2.2 单边双针缝合工艺改进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改进工艺的单边缝合装置结构设计
    3.1 单边缝合装置方案设计
        3.1.1 整机传动路线与驱动方案
        3.1.2 引线机构与钩线机构方案设计
        3.1.3 拨线机构方案设计
        3.1.4 挑线机构方案设计
    3.2 单边缝合装置详细设计
        3.2.1 引线机构与钩线机构设计
        3.2.2 挑线机构设计
        3.2.3 拨线机构设计及动作行为分析
    3.3 虚拟样机建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碳纤维单边缝合装置缝合行为及技术研究
    4.1 需线量模型建立及分析
        4.1.1 缝合过程纱线消耗及送线方案分析
        4.1.2 纱线耗线量的计算
    4.2 基于需供线量平衡的挑线机构设计分析
        4.2.1 需供线量平衡思想
        4.2.2 挑线机构设计及供线量分析
        4.2.3 需供线量平衡验证挑线机构
    4.3 缝线张力分析及控制
        4.3.1 缝合线过线道设计及张力分析
        4.3.2 挑线机构挑线孔对缝合线作用力分析
        4.3.3 截锥弹簧极限压缩量计算与张力控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碳纤维复合材料单边缝合装置控制系统设计
    5.1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5.2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2.1 工作流程分析
        5.2.2 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5.3 控制系统软件调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碳纤维单边缝合装置缝合实验研究
    6.1 基于改进工艺的碳纤维预制体单边缝合样机
    6.2 单边缝合样机缝合实验
        6.2.1 钩线针钩取线环实验
        6.2.2 拨线钩拨取线环实验
        6.2.3 单边缝合线迹成型实验
    6.3 改进工艺的先进性验证
        6.3.1 工艺改进前后缝合实验对比
        6.3.2 实验论证改进后工艺先进性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7)高速簇绒地毯机针—钩机构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高速簇绒机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高速簇绒机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高速簇绒机的研究现状
    1.3 相关理论发展研究现状
        1.3.1 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研究
        1.3.2 机构动平衡技术研究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速簇绒地毯机针-钩机构设计
    2.1 高速簇绒机针-钩机构设计目标
    2.2 针-钩机构工艺设计要求
        2.2.1 簇绒工艺流程
        2.2.2 簇绒机的成圈原理
    2.3 高速簇绒机针-钩机构设计与分析
        2.3.1 传统针-钩机构简析
        2.3.2 新型针机构设计
        2.3.3 新型钩机构设计
        2.3.4 基于几何约束的机构自由度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键运动机构特性分析
    3.1 针连杆机构运动学分析
        3.1.1 针机构运动学建模
        3.1.2 针机构运动学模型仿真分析
        3.1.3 与传统簇绒针运动学比较分析
    3.2 针连杆机构动力学分析
        3.2.1 针机构动力学建模
        3.2.2 针机构动力学仿真分析
    3.3 钩连杆机构运动学分析
        3.3.1 钩机构运动学建模
        3.3.2 钩机构运动学模型仿真分析
        3.3.3 与传统成圈钩运动学比较分析
    3.4 钩连杆机构动力学分析
        3.4.1 钩机构动力学建模
        3.4.2 钩机构动力学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键机构参数优化设计
    4.1 针连杆机构优化设计
        4.1.1 多目标优化模型的建立
        4.1.2 模型参数化设计
        4.1.3 优化结果分析
    4.2 钩连杆机构优化设计
        4.2.1 多目标优化模型的建立
        4.2.2 模型参数化设计
        4.2.3 优化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针-钩机构综合动平衡研究
    5.1 动平衡假设与振动分析
    5.2 针-钩机构动平衡优化分析
    5.3 仿真及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水处理缠绕罐自动缠绕/固化生产线结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
    1.3 纤维缠绕技术与自动化生产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水处理缠绕罐生产线设计
    2.1 研究对象
        2.1.1 纤维缠绕机
        2.1.2 水处理缠绕罐
    2.2 生产线的总体方案设计
        2.2.1 生产线整体装配图
        2.2.2 生产线工作流程
    2.3 水处理缠绕罐芯模输送机设计
    2.4 水平旋转工作台设计
        2.4.1 回转部件结构设计
        2.4.2 电机及减速器选型
        2.4.3 转轴的直径验算
    2.5 固化输送机设计
        2.5.1 动力传动机构设计
        2.5.2 固化输送机张紧机构
    2.6 半成品输送机
    2.7 机械臂1设计
        2.7.1 机械臂1 的方案设计
        2.7.2 手部结构设计
        2.7.3 机械臂1 主体结构设计
        2.7.4 基座部分设计
        2.7.5 机械臂1 整体结构
        2.7.6 机械臂1 工作流程
    2.8 机械臂2设计
        2.8.1 机械臂2 的方案设计
        2.8.2 机械臂2 末端执行器设计
        2.8.3 机械臂2 结构设计
        2.8.4 机械臂2 的总体结构
    2.9 机械臂3设计
        2.9.1 机械臂3 的方案设计
        2.9.2 机械臂3 工作流程
    2.10 本章小结
第3章 机械臂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
    3.1 机械臂1动力学分析
        3.1.1 机械臂1 气动系统设计
        3.1.2 机械臂1 虚拟样机的建立
        3.1.3 仿真结果分析
    3.2 机械臂2运动学分析
        3.2.1 机械臂2 D-H参数建模
        3.2.2 机械臂2 正运动学分析
        3.2.3 机械臂2 逆运动学分析
        3.2.4 机械臂2 的轨迹规划
        3.2.5 基于MATLAB的轨迹规划验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生产线关键零部件有限元分析
    4.1 有限元法介绍
    4.2 机械臂末端执行器仿真分析
        4.2.1 末端执行器的前处理
        4.2.2 添加载荷及边界条件
        4.2.3 求解和分析结果
        4.2.4 横杆响应曲面优化分析
    4.3 水平旋转工作台静力学分析
        4.3.1 水平旋转工作台的前处理
        4.3.2 添加载荷及边界条件
        4.3.3 求解和分析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9)机械原理及设计虚拟仿真实验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虚拟仿真实验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对虚拟实验的研究
        1.3.2 国内对虚拟实验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引擎技术及系统设计流程
    2.1 开发软件的选择
    2.2 系统开发使用的Unity3D核心模块
        2.2.1 渲染系统
        2.2.2 物理系统
        2.2.3 碰撞检测与触发检测
        2.2.4 脚本语言编辑器
        2.2.5 第三方插件iTween的使用
    2.3 基于软件工程理论的虚拟实验系统设计
        2.3.1 系统的开发流程
        2.3.2 系统的功能框架
        2.3.3 系统的控制框架
    2.4 小结
第3章 面向装配序列规划的最小生成树方法
    3.1 最小生成树的概念
    3.2 装配关系密切程度的量化指标
        3.2.1 稳定支撑指标
        3.2.2 约束自由度指标
        3.2.3 连接强度指标
    3.3 装配关系干涉的表达
    3.4 基于破圈法的装配序列求解方法
        3.4.1 破圈
        3.4.2 装配序列生成
    3.5 应用实例
    3.6 小结
第4章 轴系及汽油发动机虚拟拆装实验的开发
    4.1 三维模型
        4.1.1 三维模型的构建
        4.1.2 三维模型的导入
    4.2 增强逼真性的模型渲染与光影特效
    4.3 精准定位与碰撞器
    4.4 关键脚本的设计
        4.4.1 脚本生命周期
        4.4.2 视角控制脚本CameraMover
        4.4.3 名称显示脚本ShowName
        4.4.4 坐标系转换与零件跟随脚本Follow
        4.4.5 装拆逻辑脚本Zhuangpei
        4.4.6 装拆演示脚本Cartoon
    4.5 小结
第5章 常用机构创新设计与仿真的理论研究
    5.1 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特性和传力特性
    5.2 铰链四杆机构的设计
        5.2.1 铰链四杆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5.2.2 铰链四杆机构类型的判断
        5.2.3 按预定连杆位置设计铰链四杆机构
        5.2.4 按预定连架杆对应位置设计铰链四杆机构
    5.3 曲柄摆动导杆机构的设计
        5.3.1 曲柄摆动导杆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5.3.2 按行程速比系数K设计曲柄摆动导杆机构
        5.3.3 曲柄特性系数?对导杆机构运动性能的影响
    5.4 偏置曲柄滑块机构的设计
        5.4.1 偏置曲柄滑块机构运动学分析
        5.4.2 具有最优传力性能和急回的偏置曲柄滑块机构的设计
    5.5 凸轮机构推杆常用运动规律
    5.6 凸轮的理论廓线和实际廓线方程
    5.7 机构的动态仿真
        5.7.1 机构运动动画设计
        5.7.2 机构动态运动仿真
    5.8 小结
第6章 虚拟实验系统的功能模块和教学应用
    6.1 虚拟实验系统的整合与发布
        6.1.1 常用机构的设计及仿真模块的整合与封装
        6.1.2 Matlab执行文件与Unity3D的搭接
        6.1.3 虚拟实验平台的发布
    6.2 轴系结构创新设计及虚拟装拆
        6.2.1 轴系结构及种类
        6.2.2 轴系虚拟装拆实验的功能
        6.2.3 实验方法与步骤
    6.3 汽油发动机的虚拟装拆
        6.3.1 汽油发动机虚拟装拆实验的功能介绍
        6.3.2 实验方法与步骤
    6.4 常用机构的创新设计与仿真
        6.4.1 按行程速比系数K的平面连杆机构设计与仿真
        6.4.2 按预定位置设计铰链四杆机构
        6.4.3 凸轮机构的设计与仿真
    6.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企业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小剂量(1~5g)高速包装机性能分析及关键部件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包装机械发展现状
    1.3 枕形包装机工艺介绍及关键技术分析
    1.4 枕形包装机横封研究现状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2 常见包装机横封机构性能分析
    2.1 包装机械与热封工艺简介
        2.1.1 包装机械简介
        2.1.2 包装材料的热封合
    2.2 常见横封器的结构功能特点
        2.2.1 旋转式横封器性能分析
        2.2.2 往复式横封器性能分析
    2.3 旋转往复式横封器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横封系统热封装置运动分析与设计
    3.1 横封方案设计
        3.1.1 横封机构工作原理设计
        3.1.2 横封热封机构
        3.1.3 横封切断机构
    3.2 基本参数的确定
    3.3 热封装置运动模型的建立
        3.3.1 固定热封器的摆臂张开角度计算
        3.3.2 横封运动规律设计
    3.4 横封运动规律优化设计
        3.4.1 三次样条曲线拟合方法简介
        3.4.2 导杆运动规律的三次样条插值拟合
    3.5 本章小节
4 横封系统凸轮连杆机构分析与设计
    4.1 机械系统运动学模型定义
    4.2 连杆机构运动学分析
    4.3 连杆机构运动计算
        4.3.1 升降杆极限运动范围求解
        4.3.2 升降杆初始位置确定
        4.3.3 升降杆与摆杆运动规律求解
    4.4 凸轮机构样式的确定
    4.5 凸轮基本参数和廓线设计
        4.5.1 两凸轮共同运动相关参数匹配设计
        4.5.2 凸轮廓线的设计
    4.6 本章小结
5 横封系统的ADAMS仿真分析
    5.1 仿真软件介绍
    5.2 ADAMS仿真设置
        5.2.1 导入模型并修改构件特性
        5.2.2 添加约束和驱动
    5.3 ADAMS运动仿真及结果分析
    5.4 设计方案的分析与优化
    5.5 关键部件力学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横封系统控制程序的编写
    6.1 可编程控制器的选用
        6.1.1 可编程控制器的概述
        6.1.2 可编程控制器的选型与介绍
        6.1.3 PLC编程软件简介
        6.1.4 PLC通讯
    6.2 控制系统工作时序图及点地址分配
        6.2.1 包装机工作时序图设计
        6.2.2 输入输出点分配
    6.3 包装机高速计数控制程序设计
        6.3.1 高速计数功能介绍
        6.3.2 高速计数功能实现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8 展望
9 参考文献
10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1 致谢

四、摆动导杆机构中最大偏距的确定(论文参考文献)

  • [1]人体膝关节自适应康复器机构设计与运动学分析[J]. 钟童童,石志新,罗玉峰,谢冬福,莫玲玲. 机械传动, 2020(11)
  • [2]基于解域分析的直线导向机构综合及仿真研究[D]. 刘爽.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3]击打式羽毛球发球机设计及研究[D]. 冯鹏笼. 湘潭大学, 2020(02)
  • [4]包装机高速凸轮连杆系统的动力学分析[D]. 章进.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8)
  • [5]管道机器人迈动行走及自适机构设计与特性研究[D]. 谢奇志.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6]基于改进工艺的碳纤维预制体单边缝合装置设计及缝合行为研究[D]. 姬灵超.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2)
  • [7]高速簇绒地毯机针—钩机构设计与分析[D]. 黄仁昊. 东华大学, 2019(03)
  • [8]水处理缠绕罐自动缠绕/固化生产线结构设计与研究[D]. 潘宁静.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9]机械原理及设计虚拟仿真实验的设计研究[D]. 何世伟.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10]小剂量(1~5g)高速包装机性能分析及关键部件优化设计[D]. 姜乃良. 天津科技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摆动导杆机构最大偏移距离的确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