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高考作弊(三)

说说高考作弊(三)

一、从高考作弊说开去(三)(论文文献综述)

李熹[1](2020)在《美国SAT作文命题:理念、形态与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SAT是由美国大学理事会(College Board)举办的一项重要的大学入学考试,它同时也是一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性测试。近年来,SAT通过主动变革、优化测评理念,提升测评质量。2005年SAT采用的“Essay”试题,也被称为“观点表达型”作文试题。自启用之日,该题型就备受国内外教育研究专家的关注,尤其是语文教育相关的研究专家。2016年3月,面对社会舆论与竞争对手ACT(American College Testing)的多重压力,SAT启用了全新的测试题型,其中变化最为显着的是“分析性”作文试题。美国SAT作文试题作为学术能力测试的重要一环,其由“任务驱动型作文”向“分析性”作文的转变历程背后反映出大学理事会对于考生从事学术研究必备的关键能力与综合素养的重视。研究者有必要深入解读SAT作文命题革新的核心理念、提炼其基本特征,为我国高考作文命题的完善与创新带来一些启示。SAT作文命题即SAT作文试题的内蕴价值、外部形态以及其评价标准诸要素的呈现与相互关系。具体而言,本文从梳理SAT演变历程、剖析SAT作文命题理念及形态、现实启迪三大方面展开研究。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挖掘SAT作文命题的理念导向,呈现SAT作文试题与评分标准的基本形态。为保证资料的完整性与丰富性,本文中翻译并整理了大量的SAT官方文件与研究报告。第一部分整体回顾了SAT的产生背景与发展历程。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的成立与智力测验的大力开发、推广是催生SAT的两大重要力量。其中SAT的演变历史主要分为正式确立、迅速发展与试题框架变革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本部分聚焦于改革前、后“观点表达型”作文与“分析性”作文两大SAT作文题型并分别介绍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难点,第二部分就SAT官方文件中有关作文命题理念的内容展开深度思考。写作命题改革千头万绪,但其突破口在于命题理念的研究。SAT作文命题从学生未来开展学术研究与职业发展所必需的写作能力出发,涵盖语言运用、思维发展等多个维度,并最终指向写作主体语言人格的成长。这部分提炼出历年来SAT作文命题的三大核心理念即渗透批判性思维、唤醒交际意识、锤炼表达品质以及最新SAT作文命题理念的发展趋势即降低“宿构”机率、考核多元能力。第三、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第三部分从“观点表达型”作文与“分析性”作文试题的真实样态出发,归纳其基本特征。其中,“观点表达型”作文试题具有丰富多样的提示性材料与开放、辩证的写作任务,“分析性”作文试题的阅读提示聚焦论证要素、源文本面向公共事务、写作任务紧扣论证过程。作文试题是命题理念的重要载体之一。对SAT作文所涉及的主题类型、写作任务的表达方式展开分析,这有利于人们深化对于命题理念的认识。第四部分将作文评分标准的静态分析与评价环节的动态分析相结合,较为全面、细致地展现了SAT作文评价环节的完整过程。通过前四部分的论述,SAT作文的命题理念得到了较为清晰地解读。同时,SAT作文试题的基本形态与评价环节也得以具体地呈现。当然,SAT作文命题植根于美国独特的教育生态环境,这需要研究者辩证看待与审慎借鉴。第五部分在尽可能准确而深入地把握SAT作文命题的理念、形态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考作文命题的现状,尝试展开作文命题“中国化”的思考,这也是研究SAT作文命题理念、形态的旨归。在全面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大背景下,SAT作文命题的积极经验将为我国高考作文命题人员与一线语文教师在重新审视中学生的写作实践活动、转变我国高考作文命题理念、丰富作文试题形态与完善作文评价体系等方面提供一些建议。

陈蓉[2](2018)在《高中语文议论类任务驱动型作文训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015年高考结束后,“任务驱动型作文”便成为作文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其研究重心——“议论类任务驱动型作文”,与传统材料作文中的议论文写作相比,特色在“任务驱动”:任务的加入,使整个议论文的写作语境更加明确,也更加鼓励学生在写作中真实而理性地与语境中的读者展开对话;任务的多样,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学习知识以实现表达所需,同时也丰富了议论文写作的成果呈现方式。但议论类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点在日常训练中未得到合理的关注与落实,因此,议论类任务驱动型的作文训练还需进一步加强讨论研究和践行。本文立足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结合教育学、语文教学等相关理论,对网络发表的相关训练案例和笔者教育实践中亲历的训练案例展开分析。笔者研究发现,当前“议论类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训练,存在任务设计层级不明、诱导力不够,写作过程的指导较为传统、笼统、有缺失,作文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方式固化等问题。基于此,笔者针对问题提出相关策略并结合具体案例展开策略设计,以期能帮助一线教育工作者在训练中:更好地明确任务设计的原则,掌握任务设计的要领;有效地指导学生完成“议论类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审题立意、行文构思、文章修改等训练环节;创新评价机制,让“议论类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训练评价焕发新的活力。

王海[3](2017)在《高中材料作文嬗变及教学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镇。作文教学的成败,关系到学生培养能否符合民族文化素质的要求。作文成了高中语文教学退无可退,避无可避的关键问题,核心问题,也是当前语文教学发展与改革的“老大难”问题。新课程改革以来,材料作文越来越受到高考命题的重视,成为高中作文命题的主流样式。材料作文取料广泛,立意空间开阔,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引航学生自我人格的完善。然低效的符咒,始终困扰作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在材料作文独占鳌头的今天,审视材料作文嬗变,探索改善高中材料作文教学的对策成为破解当前作文教学困局的关键选择。本选题研究坚持明晰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认真考察高中材料作文的历史发展、命题理念更迭及材料作文嬗变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实践表征,探究其中深层次的历史动因,探索因应高中材料作文教学的对策,展望材料作文的发展路径。论文将理论探讨与实践观察相结合,聚焦材料作文的历史进程、教学实践和发展路径,主体内容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章着眼高中材料作文的历史进程分析,从滥觞发端、萌芽成型、发展革新等五个阶段对材料作文进行追根溯源式的历史考察与分析,发掘材料作文演变的历史成因及相关的语文教育理念更迭,把握高中材料作文与语文教育的发展规律。同时从命题、教学和功能三大方面探讨材料作文嬗变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实践表征,在整体上感知高中材料作文教学的现实意义与独特价值。第二章探究高中材料作文嬗变的哲学归因,在前一章对材料作文历史进程分析的基础上,探析材料作文嬗变的哲学动因。材料作文交错着语文教育发展、语文教育思潮的演变,从工具论、人文论、认识论和存在论诸角度,深刻揭示材料作文发展的基本思想逻辑。第三章探索高中材料作文的教学对策,基于前两章对材料作文嬗变的历史考察和哲学归因,以实证的思维具体描述材料作文教学存在的常态化缺位、实质性错位和权威性越位的乱象,审视高中作文教学中潜在的应试化、功利化、人文化、技术化和形式化危机,从材料作文教学、训练和评价等方面提出相洽的因应策略。这种近乎全景展放式的材料作文教学实践研究为构思材料作文教学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思维路向。第四章展望高中材料作文的发展路径,从更新命题理念、深化命题立意、充实命题内容和丰富命题形式等角度,展望材料作文发展的前景。这既是对材料作文历史发展的回应,也为今后高中材料作文教学发展提供颇具前瞻性、可预测的实践指向。本课题在研究中清楚厘清界定了“材料作文”的概念,力图结束材料作文在概念认知上的混乱。首次爬梳高中材料作文的历史发展轨迹,揭示材料作文才是作文教学的源头和根系,进而提出提出材料作文教学的构想,认为回归材料作文教学,回归以言语思维为核心的作文教学,就是回归以“人”为主体的言语实践教学。在材料作文教学策略的研拟上,注重结合教育心理学选择确定教学内容,分析教学任务,构思教学设计和教学训练。在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上,强调指向教学实践的理论研究,发挥理论研究对材料作文教学实践的引领作用,注重史料、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发掘材料作文教学在立体多维的研究视角中的潜在价值与实践意蕴。

毕丽丽[4](2017)在《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影响因素及其关系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幼师群体数量不足以及其素质问题引起了社会关注,与此同时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逐渐成为幼师师资队伍的储备军。职业认同是指个体认为其所从事或即将从事的职业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并愿意且能够从中找到乐趣,职业认同影响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因此关注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以下简称研究对象)的职业认同情况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研究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问卷调查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选取三所本科院校共463名学生,以教师职业认同量表、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及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量表进行测查。第二部分为访谈研究,应用自编半结构访谈提纲,对13名研究对象进行深度访谈。通过以上两部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研究对象的职业认同、专业认同、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整体情况良好;2.研究对象职业认同在性别、年龄、年级、志愿选择、升学方式、重要他人因素上存在差异;3.研究对象的专业认同在性别、学校类型、年级、在升学方式上存在显着差异;4.研究对象的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在生源地、学校类型、年级、升学方式上存在显着差异;5.研究对象的职业认同、专业认同、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间两两正相关;6.研究对象的专业认同在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与职业认同间起完全中介作用;7.研究对象对职业价值的认识不深刻;对幼师的角色价值认识基本一致但态度差距大;职业归属感较弱;存在职业行为倾向但不积极;8.研究对象对学校培养的评价整体偏消极,但认可师资队伍水平;9.职业规划教育缺失、职业认同教育缺失、专本层次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的现状影响研究对象的职业认同。

田娇娇[5](2016)在《党报高考报道的特点与思考——以《河南日报》电子版2012~2016年高考报道为例》文中指出高考是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也是媒体报道的重点。党报作为权威性的媒体如何把握受众的喜好与关注点,创新新闻专题策划是历久弥新的课题。本文以《河南日报》电子版20122016年中6月7日和6月8日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和分析来探讨《河南日报》"高考"类报道的演变趋势和特点,并针对其报道特点进行思考。

肖瑛[6](2013)在《基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达成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探索 ——以人民版必修一《辛亥革命》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由认知和情意两个方面的能力相互交融而成的。但在长期以来,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如何对青少年的智力开发和能力的培养,而常常忽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但对青少年成才必不可少的条件——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引导。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进一步完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而教学设计又是完成这一目标的前提,一份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导的教学设计对历史教学中该教学目标的达成至关重要。本研究在充分吸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教学实践法和测试法以及经验总结法等多种具有可行性的方法和手段,通过以《辛亥革命》的教学设计为例,对基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达成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进行探索,希望进一步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新课改理念,优化课堂教学,进一步促进高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本论文由绪言、解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准备、《辛亥革命》教学设计、《辛亥革命》教学设计的思考、结束语共计六部分组成。论文第一章绪言部分主要分析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回顾了当前教育界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本次研究的方法和目的。第二章从哲学、教育学的角度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涵,明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与其他课程目标的关系。第三章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并分析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情况,对《辛亥革命》教材及课标进行分析,为下一部分的教学设计做准备。第四章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学生课前预习案设计、教师教学案设计、课后训练案设计等方面,探索以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核心的《辛亥革命》教学设计。第五章结合前面的教学设计探索,围绕着如何正确定位教学设计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如何正确处理历史素材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关系、如何正确选择多种形式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等问题进行反思。第六章结语部分对本研究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并提出了本文的不足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张洁[7](2013)在《《光明日报》高考报道的框架分析及议题变迁》文中提出高考作为我国最大规模的统一考试,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也是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1977年至今,高考在我国已经走过了整整35个年头,期间经历了数次改革,也引发了各种争论,媒体对此的报道却从未间断。到2012年,一系列高考“严政”的出台使当年的高考成了史上最严高考,也因此更加受到媒体的关注,掀起了又一个高考报道的高潮。媒体从哪些角度对高考进行报道?报道中采用何种方式呈现高考的媒介现实?媒体在对高考进行报道时持何种态度,是客观报道了还是报道过度?高考扩招前后的报道框架有什么不同?高考报道的主题演变与高考制度的变化有没有关联?这些都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高考报道作为教育新闻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对这类报道进行分析,有助于理清这类宣传活动的报道规律,总结经验教训,为以后的报道提供参考。本文以《光明口报》1978年至2012年的高考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框架分析的方法,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出发考察该报三十余年来的高考报道的框架变化,并总结变化规律,分析变化原因。然后在我国社会发展和高考政策变迁的背景下,结合《光明日报》自身的转型,分析该报的高考报道议题的变迁过程,以期为以后媒体的高考报道提供线索和思路。

洪峻[8](2005)在《关于记叙类考场作文的三条忠告》文中指出

但柳松[9](2002)在《也谈高考作弊——兼与郝洪才先生商榷》文中研究说明

郝洪才[10](2002)在《从高考作弊说开去(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从高考作弊说开去(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高考作弊说开去(三)(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SAT作文命题:理念、形态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1.顺应国际作文命题的主流趋势
        2.美国SAT作文试题形态变革
        3.我国高考作文呼唤理性思考
    (二)文献综述
        1.“观点表达型”作文相关研究
        2.“分析性”作文相关研究
        3.SAT与我国高考作文试题的比较研究
    (三)概念界定
        1.SAT作文命题
        2.批判性思维
    (四)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五)研究内容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历史研究法
        3.比较研究法
一、SAT测试:产生、发展与变革
    (一)SAT产生的基本背景
        1.成立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
        2.大力开发、推广智力测试
    (二)SAT发展的历史进程
        1.SAT正式确立
        2.SAT迅速发展
        3.SAT试题框架调整
    (三)SAT作文题型的重大变革
        1.2005 年:SAT首设Essay试题
        2.2016年:SAT更新作文题型
二、美国SAT作文命题的理念阐释
    (一)历年SAT作文命题的核心理念
        1.渗透批判性思维
        2.唤醒交际意识
        3.锤炼表达品质
    (二)最新SAT作文命题理念的优化趋势
        1.降低“宿构”机率
        2.考核多元能力
三、美国SAT作文试题形态的要素剖析
    (一)回顾“观点表达型”作文试题
        1.丰富多样的提示性材料
        2.开放、辩证的写作任务
    (二)新探“分析性”作文试题
        1.阅读提示聚焦论证要素
        2.源文本面向公共事务
        3.写作任务紧扣论证过程
    (三)SAT作文试题形态的优化趋势
        1.完善作文试题架构
        2.增加阅读材料容量
四、美国SAT作文评分标准的特征提炼
    (一)“观点表达型”作文评分标准的特点
        1.整体评分,体现区分度
        2.观点至上,注重思想性
    (二)“分析性”作文评分标准的特点
        1.分项赋分,维度清晰
        2.层级鲜明,易于操作
五、SAT作文命题对我国高考作文的启示
    (一)优化作文命题理念
        1.推动批判性写作实践
        2.建构真实的交际语境
        3.平衡命题弹性与边界
    (二)丰富作文试题形态
        1.创新高考作文题型
        2.建设高考作文题库
    (三)完善作文评价体系
        1.评分标准精细化
        2.评价方式多样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2005 版SAT作文“多项选择题”部分
附录2 SAT“观点表达型”作文真题
附录3 SAT“分析性”作文真题(亚太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高中语文议论类任务驱动型作文训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议论类任务驱动型作文概述
    第一节 议论类任务驱动型作文及其特征
        一、概念辨析
        二、议论类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征
    第二节 议论类任务驱动型作文产生的背景
        一、国家语言能力建设的需要
        二、高中作文教学的课标要求
        三、高考作文考察目标的导向
    第三节 议论类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借鉴与吸纳
        一、中国古代优秀写作经验的借鉴
        二、国外写作训练方法的吸纳
第二章 议论类任务驱动型作文训练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任务设计的理论依据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任务设计的理论依据
        二、任务设计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写作过程指导的理论依据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写作过程指导的理论依据
        二、写作过程指导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作文评价的理论依据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作文评价的理论依据
        二、作文评价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高中语文议论类任务驱动型作文训练策略
    第一节 任务设计的策略
        一、遵循作文训练中任务设计的原则
        二、掌握作文训练中任务设计的操作要领
    第二节 写作指导的策略
        一、明确审题立意的方向
        二、规范行文构思的流程
        三、掌握文章修改的要领
    第三节 实施评价的策略
        一、选择多元的评价主体
        二、设计阶段化的评价标准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高中材料作文嬗变及教学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突破的难题及研究特色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
第一章 高中材料作文的历史进程分析
    一、材料作文的历史考察
        (一)材料作文的滥觞发端期
        (二)材料作文的萌芽成型期
        (三)材料作文的发展革新期
        (四)材料作文的蛰伏迷失期
        (五)材料作文的探索转型期
    二、材料作文的理念更迭
        (一)材料作文与语文教育社会本位化
        (二)材料作文与语文教育个体本位化
        (三)材料作文与语文教育知识本位化
        (四)材料作文与语文教育能力本位化
        (五)材料作文与语文教育素养本位化
    三、高中材料作文嬗变的实践表征
        (一)命题内容上从经史策论趋向融入生活。
        (二)命题形式上从简单随意趋向科学系统
        (三)文体要求上从有限封闭趋向无限开放
        (四)作文教学上从立意为先趋向个体体验
        (五)命题功能上从“挑”向“跳”的转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中材料作文嬗变的哲学归因
    一、工具论的异化:材料作文的功利化迷途
    二、人文论的博弈:材料作文的沦陷与突围
    三、认识论的专横:材料作文的思维与困局
    四、存在论的超越:材料作文的反思与变革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中材料作文的教学对策
    一、材料作文教学的现状描述
        (一)常态化缺位:材料作文教学的致命伤
        (二)实质性错位:材料作文教学的流行病
        (三)权威性越位:材料作文教学的迷魂汤
    二、材料作文教学的问题审视
        (一)应试化的误导
        (二)人文化的迷失
        (三)功利化的魅惑
        (四)技术化的膜拜
        (五)形式化的放逐
    三、材料作文教学的因应对策
        (一)有效补位不缺位
        (二)做好定位不错位
        (三)守住主位不越位
        (四)科学训练卡准位
        (五)合理评价调好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中材料作文的发展路径
    一、更新命题理念
        (一)从外在转向内心
        (二)从能力转向素养
        (三)从思想转向思维
        (四)从闭塞走向开放
    二、深化命题立意
        (一)突出教育功能
        (二)融入文化元素
        (三)彰显思辨意识
        (四)审视社会生活
    三、充实命题内容
        (一)从单一走向多元
        (二)从个体走向社会
        (三)从概念走向思辨
        (四)阐释与驱动并重
    四、丰富命题形式
        (一)任务驱动成新常态
        (二)融合性命题变新贵
        (三)文体要求无限开放
        (四)供料途径更为宽广
    本章小结
结语——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目录
致谢

(4)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影响因素及其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国家宏观政策的要求
        二、发展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事业的需求
        三、教育社会现实情况的要求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
        三、研究的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与技术路线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二、教师职业认同
        三、专业认同
        四、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二、心理学理论
        三、教师改变模型
    第三节 文献研究综述
        一、职业认同的相关研究
        二、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研究
        三、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研究现状
        四、研究总结与评价
第三章 研究对象职业认同现状及人口学分析
    第一节 研究基本情况
        一、研究假设
        二、研究框架
    第二节 研究对象职业认同现状及差异比较
        一、研究对象职业认同总体情况
        二、研究对象职业认同的人口学因素差异
        三、研究对象职业认同的个人经历因素差异
    第三节 讨论与分析
        一、研究对象职业认同的整体情况分析
        二、研究对象职业认同的人口学因素差异分析
        三、研究对象职业认同的个人经历因素差异分析与讨论
        四、结论
第四章 研究对象职业认同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
    第一节 研究基本情况
        一、研究假设
        二、研究框架
    第二节 研究对象职业认同影响因素及关系
        一、专业认同与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的现状
        二、研究对象职业认同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三、研究对象职业认同影响因素的中介模型
        四、结论
    第三节 分析与讨论
        一、相关关系分析
        二、专业认同的中介作用
第五章 研究对象职业认同影响因素的质性分析
    第一节 研究基本情况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框架
    第二节 职业认同情况访谈
        一、职业价值观角度
        二、角色价值观角度
        三、职业归属感角度
        四、职业行为倾向角度
    第三节 培养情况访谈
        一、培养目标与方案
        二、课程设置
        三、教学
        四、评价方式
        五、教师
        六、见习实习
        七、学习资源
    第四节 其他问题
        一、选择专业的迷茫
        二、影响职业认同的重要他人/事件
        三、作为本科生的困惑
        四、做好幼师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第五节 讨论与总结
第六章 提升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水平的建议与策略
    第一节 改善幼师生存环境
        一、健全相关制度
        二、加大投入力度,设立专门机构
        三、重视科学宣传
    第二节 优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
        一、合理规划,取长补短
        二、优化课程,创新教学
        三、积极建设师资队伍
        四、完善评价标准,改良评价方法
        五、优化培养资源配置
    第三节 学生把握认同主动权
        一、了解自我,了解职业
        二、充实自我,职业准备
        三、走进职业,自我反思与调整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与创新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B:访谈提纲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党报高考报道的特点与思考——以《河南日报》电子版2012~2016年高考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报道的类型
    (一) 助考类
    (二) 考生及家长类
    (三) 考风考纪类
    (四) 考题分析类
    (五) 本报祝福类
    (六) 摄影类
    (七) 其他
二、报道的特点
    (一) 正确的舆论导向
    (二) 及时准确传递信息
    (三) 故事化新闻较少
    (四) 报纸充满人文关怀
三、报道的思考
    (一) 做深度报道
    (二) 真正的高考报道在高考结束后
    (三) 增加读者互动
四、结语

(6)基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达成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探索 ——以人民版必修一《辛亥革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言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综述
        1.2.1 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概念及内涵方面的研究
        1.2.2 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操作及策略层面的研究
        1.2.3 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及反思层面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
2 解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2.1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涵义
        2.1.1 情感
        2.1.2 态度
        2.1.3 价值观
    2.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与其他课程目标的关系
3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准备
    3.1 学情分析
    3.2 教材及课标分析
4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4.1 教学目标的设置和陈述
    4.2 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意图
    4.3 学生课前学习案的设计及设计意图
    4.4 教师课堂教学案的设计及设计意图
    4.5 学生课后训练案的设计及设计意图
5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的思考
    5.1 正确定位教学设计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5.2 正确处理历史素材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关系
    5.3 正确选择多种形式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5.3.1 情境体验设计
        5.3.2 合作活动设计
        5.3.3 课后训练设计
6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7)《光明日报》高考报道的框架分析及议题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问题和对象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对“高考报道”的界定
    第二节 关于框架理论的相关研究
        一、框架的概念
        二、研究视角
        三、新闻框架
        四、媒介建构论
        五、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我国高考报道的研究现状
第三章 《光明日报》高考报道的框架分析
    第一节 整体报道趋势
    第二节 类目建构
        一、报道版面
        二、报道类型
        三、消息来源
        四、报道主题
        五、报道倾向
    第三节 数据分析结果
        一、报道版面分析
        二、报道类型分析
        三、消息来源分析
        四、报道主题分析
        五、报道倾向分析
第四章 《光明日报》高考报道的议题变迁
    第一节 高考报道的议题变迁
        一、高考的第一阶段:复苏期(1977至1982年)
        二、高考的第二阶段:全面改革期(1983至1998年)
        三、高考的第三阶段:新一轮改革期(1999年至今)
    第二节 《光明日报》高考报道的典型议题分析
        一、高考特殊群体报道
        二、高考特殊现象报道
第五章 研究发现与局限
    第一节 研究发现
    第二节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从高考作弊说开去(三)(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SAT作文命题:理念、形态与启示[D]. 李熹.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2]高中语文议论类任务驱动型作文训练研究[D]. 陈蓉.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1)
  • [3]高中材料作文嬗变及教学对策研究[D]. 王海. 山东师范大学, 2017(01)
  • [4]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影响因素及其关系分析[D]. 毕丽丽. 天津大学, 2017(05)
  • [5]党报高考报道的特点与思考——以《河南日报》电子版2012~2016年高考报道为例[J]. 田娇娇. 新闻研究导刊, 2016(19)
  • [6]基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达成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探索 ——以人民版必修一《辛亥革命》为例[D]. 肖瑛. 重庆师范大学, 2013(06)
  • [7]《光明日报》高考报道的框架分析及议题变迁[D]. 张洁. 兰州大学, 2013(11)
  • [8]关于记叙类考场作文的三条忠告[J]. 洪峻. 作文世界(高中版), 2005(12)
  • [9]也谈高考作弊——兼与郝洪才先生商榷[J]. 但柳松. 教育与职业, 2002(05)
  • [10]从高考作弊说开去(三)[J]. 郝洪才. 教育与职业, 2002(01)

标签:;  ;  ;  ;  ;  

说说高考作弊(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