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时切换下线性切换系统的稳定性及鲁棒稳定性研究—LMI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何伟[1](2020)在《切换系统的平均驻留时间控制器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控制对象越来越复杂,对控制性能指标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系统运行机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许多实际控制问题须通过切换系统理论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切换系统分析与综合研究成为了学术界和工程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切换系统的动力学行为不仅取决于各个切换子系统,还与切换规则密切相关。平均驻留时间(Average Dwell Time,ADT)切换规则是切换系统分析与综合的一种有效工具。尽管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切换系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切换系统控制系统设计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首先,在基于多Lyapunov函数的切换系统控制器设计中,约束两个相邻Lyapunov函数跳变的边界条件的数值计算复杂,往往只能得到一个充分条件的保守解;其次,关于切换系统的加权L2增益性能切换控制器参数化研究还不尽人意;最后,切换系统的降阶控制器设计也是一个关键科学问题。针对上述三个方面问题,本文着重研究了基于平均驻留时间切换规则的切换控制器设计。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离散时间切换系统的加权L2增益性能实现,研究了基于ADT的全阶输出反馈切换控制器设计方法。切换系统在每个切换瞬间执行复位规则,基于变量消元法和变量替换法的线性化求解方法,给出了离散时间切换系统加权L2增益性能的充分条件;进而设计了一个离散时间切换动态输出反馈控制方法。(2)针对连续切换线性变参数(Linear Parameter Varying,LPV)系统的加权L2增益性能实现,研究了基于ADT的切换控制器设计方法。由于控制器设计中约束两个相邻Lyapunov函数跳变的边界条件往往是非凸的,本文引入一种执行复位规则的监测器,设计了一个连续时间切换的动态输出反馈控制方法,得到加权L2增益性能综合的充分条件,将边界条件通过矩阵的初等变换和Schur补引理变换成线性矩阵不等式(Linear Matrix Inequalities,LMIs)形式,使得切换系统满足某一加权L2增益性能。(3)研究了连续时间切换LPV系统的加权L2增益性能降阶控制器实现。一般切换控制器的阶次和系统对象的阶次是一致的,全阶的控制器实现成本高。本文在每个切换瞬间执行复位规则,提出一种降阶的输出反馈控制方法,并和传统的非复位规则降阶输出反馈控制器进行了比较,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4)研究了连续时间切换系统的加权L2增益性能切换控制器参数化设计方法。引入ADT切换规则和多李雅普诺夫函数,设计了一组动态切换输出反馈控制器,提出了Riccati不等式和LMIs两种形式的求解方法,保证了闭环切换系统满足加权L2增益性能,给出了切换系统的控制器参数化形式。
秦燕飞[2](2020)在《时滞切换系统的稳定与控制》文中研究说明在实际系统中,复杂系统中的切换控制系统在工程方面应用广泛。比如在航空航天领域,电力、化学化工等领域。此外,时滞现象、参数的扰动与外界不确切干扰、执行器故障等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对切换控制系统在实际工程方面的稳定性和其它性能都有很大的影响。鉴于以上原因,本文在时滞切换系统的稳定与控制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主要根据鲁棒H∞稳定性理论及控制原理,Schur补引理以及结合矩阵不等式理论。通过设计Lyapunov-Krasovskii泛函,将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研究:(1)针对一类不确定线性切换系统,通过设计具有记忆的控制器,研究了系统的H∞控制问题,满足H∞性能的充分条件,得到了带有记忆的控制器可以为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提供更多的自由多。(2)针对一类Lurie广义切换系统,内含不确定项的条件下,首先设计H∞可靠控制器,给出了在执行器故障发生下,系统的可行解能够按要求满足鲁棒性能的充分条件。接着,通过设计H∞无源控制器,得到了该系统能够渐近稳定以及闭环系统满足无源性的条件。(3)针对一类时滞Lurie切换系统,和对含有变时滞项以及分布时滞的一类奇异Lurie中立型切换系统的H∞问题展开研究,采用有记忆的状态及输出反馈两种控制器,得到此类系统是渐近稳定的。(4)通过设计自适应控制器,对含有分布时滞的一类切换系统的可容许性和可达性问题进行了分析。
陶清男[3](2017)在《基于性能的切换控制及其在航空发动机控制仿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切换控制作为控制领域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实际控制问题当中。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具有极高难度,同时作为国家重点扶植的科研项目,其控制系统的设计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控制学科研究者投身其中。本文基于区域极点配置的方法,研究了切换线性系统的输出反馈H∞控制问题。以线性矩阵不等式的形式推导出输出反馈H∞镇定控制器的存在条件,并将所得结果应用于航空发动机仿真模型中加以验证。本文主要内容概述如下:首先,针对具有外部扰动的线性时不变切换系统,分析其性能指标,以各子系统闭环极点配置于同一个指定圆形区域为目标,构造线性矩阵不等式,以此为条件给出输出反馈H∞镇定控制器的存在条件。由于各回路求解的是一个共同的Lyapunov函数,所设计的系统可以做到任意切换而保证稳定性要求。接着,结合已有的某型号涡扇发动机实验数据,将结果应用于其中进行单回路仿真,以及切换律为燃油取小切换的多回路切换仿真。仿真时先进行多次试验对圆形区域的存在范围进行约束,找到了一个系统响应时间和超调量都让人满意的圆形区域约束范围,再将多回路切换和单回路仿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出多回路切换设计方法既保证了系统动态性能,又降低了闭环系统增益,并能有效抑制外部干扰提升系统的鲁棒性。然后,针对具有外部扰动的线性时不变切换系统,为其每个子系统设计一个输出反馈H∞镇定控制器,通过将系统的极点配置在新的指定扇形区域内以平衡系统收敛速度与受约束之间的矛盾,结果同样以线性矩阵不等式形式给出,同时设计了一个状态依赖的切换律。最后,将获得的结果应用在航空发动机控制仿真当中。通过在平衡点处进行近似线性化的方式建立小偏差线性化模型,仿真基于这种航空发动机的小偏差线性化模型,并结合某型号涡扇发动机实验数据进行。切换仿真选取了温度保护回路和加速回路两个典型回路,并将结果与单回路控制器转速输出作对比,结果显示文中控制器和切换规则的设计与单一控制器相比,对提高系统性能、尤其是减小系统超调方面具有不错的优势。以往的研究结果很少有同时将区域极点配置方法、H∞控制方法和切换控制相结合去设计控制器,给出切换规则设计方法并进行航空发动机的控制仿真的实例也很少,两种控制器的设计方式突出了将切换控制、区域极点配置方法引入到输出反馈H∞镇定控制器,进而在提高系统性能方面的重要意义。
段朝霞[4](2016)在《离散2-D切换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控制设计》文中提出离散2-D切换系统是混杂系统和2-D系统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在诸如电能传输、管炉加热等重要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由于2-D切换系统兼具2-D系统多自变量的系统结构和混杂系统的复杂动态行为,因此研究此类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控制设计问题具较大难度。本文基于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利用公共Lyapunov函数方法、多Lyapunov函数方法、Lyapunov-Krasovskii泛函方法、平均驻留时间方法、随机分析方法等理论方法,深入研究了离散2-D切换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控制设计问题,提出了有效的控制策略,获得了比较重要和全面的研究成果,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考虑了 Roesser模型下的离散2-D切换系统在任意的切换序列下的H∞控制问题。分别使用公共Lyapunov函数方法和多Lyapunov函数方法推导出了基于LMI技术的2-D切换系统稳定性判据,继而根据各自的方法分别设计了状态反馈H∞控制器。由于公共Lyapunov函数方法严苛地要求所有的子2-D系统具有共同的Lyapunov函数,引入了较大保守性。相较而言,利用多Lyapunov函数方法得到的结论降低了保守性。2.考虑了 FM LSS模型下离散2-D切换系统的加权H∞控制问题。为2-D切换系统构造合适的Lyapunov函数,利用Lyapunov稳定性分析方法,并借助于平均驻留时间的思想,导出了基于LMI技术的指数稳定性判据,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系统的加权H∞性能,进而设计了动态输出反馈控制器来实现对系统的加权H∞控制。3.考虑了 FM LSS模型表示的具有时滞的2-D切换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加权H∞控制问题。通过构造合适的Lyapunov-Krasovskii泛函,并借助于平均驻留时间方法和时滞相关分析思想,推导了基于LMI技术的指数稳定性判据,并对其加权H∞性能进行分析,得到了加权H∞控制器存在的充分条件,并给出了状态反馈加权H∞控制器设计方法。4.考虑了正2-D切换时滞系统的指数镇定问题。通过构造合适的余正型Lyapunov-Krasovskii泛函,结合平均驻留时间思想,建立了简单易验证的基于LMI技术的指数稳定性判据,并给出了正状态反馈控制器存在的充分条件及设计方法。5.考虑了一类随机发生不确定性、非线性及受随机干扰情形下的2-D时滞系统的鲁棒镇定问题,使用两组相互独立的服从伯努利分布的随机变量来刻画随机发生范数有界不确定性和扇形非线性的现象。在随机发生不确定性、非线性和受随机干扰情形下,为离散2-D时滞系统设计状态反馈控制器,使得闭环系统均方鲁棒渐近稳定。
翟军昌[5](2016)在《基于和声搜索算法的几类控制优化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控制系统规模和复杂程度的不断增加,我们对系统的控制效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很多具有非线性约束、非凸约束和NP-hard的控制问题都可以描述为优化问题。利用和声搜索算法解决控制工程中的一些优化问题近年来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和声搜索算法和控制问题本身各自固有的特性,仍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新颖全局和声搜索(NGHS)算法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的不足,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全局和声搜索(AGHS)算法。首先,引入差分向量范数定义和声记忆库多样性,并根据和声记忆库多样性信息给出了自适应因子,通过自适应因子反映和声记忆库的变化情况。然后,引入了新的位置更新策略,通过自适应因子动态调整步长,动态产生新和声。新的位置更新策略,以和声记忆库多样性信息为指导,自适应产生解区间,提高了算法对解空间信息开发的能力,避免了算法因过早收敛而陷入局部最优的不足,提高了算法的寻优性能。此外,将NGHS算法中变异操作排除,减少了算法的经验设置参数,提高了算法的适用性。最后,将AGHS算法与目前文献中较优的几种改进HS算法进行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AGHS算法具有较高的寻优精度和较快的收敛速度。(2)研究了精确鲁棒极点配置方法,将AGHS算法用于解决精确鲁棒极点配置优化问题。首先,考虑了状态可测时利用状态反馈的方法实现鲁棒极点配置的优化问题。然后,针对状态不可测时,考虑了基于鲁棒极点配置方法通过系统输出信息构造观测器的优化设计问题。利用AGHS算法针对具有非凸性的非线性优化问题求解,不需要考虑梯度信息,克服了传统优化算法对条件数凸转化难以获得全局最优的不足,而且具有较好的全局收敛性。本文方法不仅可以实现对线性系统任意极点的配置,而且利用AGHS算法随机优化方法得到的控制器使闭环系统具有更好的鲁棒性。(3)基于AGHS算法将精确鲁棒极点配置的思想进行推广,使其适用于解决圆形区域鲁棒极点配置和状态观测器优化设计问题。针对圆形区域内的极点,分别进行了系统最优鲁棒性和区域鲁棒稳定性的分析,并且给出了相应的鲁棒性能指标。基于几何原理描述极点在圆形区域内的位置信息,确定了算法在圆形区域内动态选择极点的规则。通过AGHS算法随机搜索的思想对所考虑区域全局动态优化,实现了对系统矩阵允许的摄动或不确定性范围的谱范数上界优化,从而得到一组允许系统矩阵具有最大摄动或不确定性上界的动态极点和相应的控制器。与已有方法相比,基于AGHS算法动态选择极点全局优化解决圆形区域鲁棒极点配置的方法,克服了利用Riccati方程解决圆形区域鲁棒极点配置问题时依赖于初始矩阵的问题,使闭环系统具有更好的鲁棒性。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4)研究了由一组不连续区域构成的集合区域的鲁棒极点配置问题和H∞控制优化问题。基于AGHS算法将精确鲁棒极点配置的思想进一步推广解决集合区域鲁棒极点配置问题。针对不连续区域的极点,分析了闭环系统集合区域鲁棒稳定的充分条件,并且给出了相应的状态反馈控制器和H∞控制器优化设计方法。针对闭环系统集合区域鲁棒稳定性和H∞控制性能指标,通过在集合区域全局动态优化的方法设计状态反馈控制器和H∞控制器,一方面提高了系统的鲁棒性,另一方面使闭环系统具有更好的动态性能。不仅克服了利用Riccati方程方法难以描述不连续区域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利用多个LMI约束不连续区域求解复杂且保守性较大的问题。通过对实际案例进行仿真测试,仿真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5)研究了基于AGHS算法的切换线性系统快速控制优化问题。在切换次数、切换时间和凸组合系数均未知的情况下,针对周期切换线性系统快速控制性能指标,利用AGHS算法对周期切换律进行全局优化,不仅解决了凸组合NP-had问题,而且实现了对切换线性系统快速控制的目标。在线性系统经周期切换是切换二次稳定的前提下,结合AGHS算法随机优化设计周期切换律,可以使切换律的设计变得相对简单。本文方法不仅可以实现不稳定子系统构成的切换系统的快速控制问题,还可以实现稳定子系统构成的切换系统的快速控制问题。最后仿真结果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刘欣欣[6](2015)在《基于LMI的不确定切换系统的容错控制与极点配置》文中指出不确定切换系统作为重要的混合系统具有广泛的应用性。若大型设备在运转时需要在多个子系统之间不断的切换,如果某些子系统中的某个传感器或者执行器出现故障、老化或者失效,可能将使得整个系统都无法正常运转甚至会造成整个系统损坏瘫痪。所以将容错控制思想引入不确定切换系统理论中,将有利于对不确定切换系统可靠性和稳定性的提高,使得切换系统在某些器件损坏的情况下仍能够正常的运转。本文基于Lyapunov稳定性理论和LMI方法,分别研究了带有状态不确定项和带有非线性项的切换系统、带有输入不确定项和带有非线性项的切换系统、带有状态不确定项和输入不确定项以及带有非线性项的切换系统,这三类不确定非线性切换系统在状态反馈下的渐近稳定性、极点配置及最小化扰动衰减水平问题。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了几类非线性不确定切换系统的渐近稳定性、极点配置及最小化扰动衰减水平问题。分别考虑了带有状态不确定项和带有非线性项的切换系统、带有输入不确定项和带有非线性项的切换系统、带有状态不确定项和输入不确定项以及带有非线性项的切换系统,在各子系统不稳定的前提下,基于公共Lyapunov函数法和LMI方法,分别设计切换系统的状态反馈控制器,分别得到在任意切换策略下不确定非线性切换系统渐近稳定、系统的闭环极点配置在左半开复平面给定圆域内及满足最小化闭环切换系统的扰动衰减水平的充分条件,最后通过仿真算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2)研究了几类非线性不确定切换系统的容错控制问题。分别考虑了带有输入不确定项和带有非线性项的切换系统,带有状态不确定项和输入不确定项以及带有非线性项的切换系统,在各子系统不稳定的前提下,基于公共Lyapunov函数法和LMI方法,分别设计切换系统的状态反馈控制器,在任意切换策略下,当不确定系统在传感器和执行器同时失效情况下,分别得到不确定非线性切换系统可渐近稳定、系统的闭环极点配置在左半开复平面给定圆域内及满足最小化闭环切换系统的扰动衰减水平的充分条件,最后通过仿真算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宋秀兰[7](2015)在《自主切换线性约束系统优化控制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在分布式电网储能系统中,需要补偿的电网功率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由蓄电池、超级电容器等组成的储能系统功率均衡过程成为一个自主切换充放电过程;同时,各个储能装置的储能容量与瞬时均衡功率等具有物理约束,荷电量和充放电特性等运行状态也各异。这些特性对储能系统功率均衡操作及其切换控制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以储能功率均衡过程切换控制为背景,在总结现有切换控制理论成果基础上,重点研究具有任意切换信号作用的自主切换线性约束系统优化控制方法,及其在储能功率均衡切换过程的应用。本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研究了自主切换线性约束系统的镇定与优化控制问题。采用公共控制Lyapunov函数概念,设计了带可调参数的切换镇定控制器;结合系统约束和性能指标实现了切换镇定控制器的滚动优化再设计。在理论上,严格证明了该切换控制器对任意切换信号的一致渐近稳定性、逆最优性和一致扇形裕度(0.5,∞)。数值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结果的正确性。2.研究了不确定自主切换线性约束系统的鲁棒优化控制问题。通过计算不确定切换控制系统的公共鲁棒控制Lyapunov函数,提出了具有自由参数的切换鲁棒镇定控制器设计方法。在理论上,证明了该切换控制器对任意切换信号和状态限界不确定扰动具有一致鲁棒稳定性、逆最优性和一致鲁棒扇形裕度(0.5,∞)。进一步,实现了该切换控制律的滚动优化再设计和鲁棒性分析。通过DC-DC切换控制仿真试验,验证了理论结果的正确性。3.研究了单储能系统功率均衡过程的切换控制问题,提出了储能功率自主切换控制器设计方法。以储能器件荷电量状态表示充放电功率均衡过程变量,应用能量守恒定理,建立了单储能系统功率均衡切换数学模型;考虑储能器件自放电率、充电效率和放电效率等模型参数摄动,建立了单储能系统功率均衡不确定切换模型;应用前述理论结果,设计了单储能系统充放电功率自主切换控制器和鲁棒自主切换控制器。通过典型功率型储能器件——超级电容的功率均衡自主切换控制实验,仿真验证了该功率控制器的良好性能。4.研究了混合储能系统(HESS)功率均衡过程切换控制问题,提出了混合功率自主切换滚动优化控制器设计方法。通过建立HESS充放电过程荷电量连续时间切换模型、储能单元功率均衡约束模型和性能优化函数,提出了一种用以平抑可再生能源输出功率波动的HESS功率自主切换滚动优化控制方法。与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结果比较表明:功率自主切换滚动优化控制器不仅可以显着抑制分布式电网输出功率波动,而且HESS各储能单元满足功率均衡过程约束条件,实现了HESS对可再生能源输出功率波动的平抑目标。5.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一些展望。
任慧轩[8](2013)在《一类线性切换系统的滑模控制》文中认为切换系统是一类重要的混杂系统,它有着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广泛的工程应用背景。由于实际系统的动态行为常常需要多个模态来刻画,使得研究多个模态的动态行为成为重要的课题,切换系统就是刻画具有多模态的动态系统。此外,实际系统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因此对于含有不确定性的切换系统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另一方面,滑模变结构控制作为一种消除不确定性影响的有效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但是有关切换系统的滑模变结构控制的研究还不多,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本文研究一类含有不确定性和外部干扰的线性切换系统的滑模变结构控制问题。主要工作概述如下:首先,研究一类带有不确定性及外部干扰的线性切换系统基于状态观测器的滑模变结构控制问题。通过求解LMIs给出只包含输出信息的滑模面;设计状态观测器,基于该观测器选取合适的切换律,使得切换系统在滑模面上是渐近稳定的并具有也性能y;同时,设计滑模变结构控制器保证切换系统的状态在有限时间内到达并驻留在滑模面。其次,讨论一类既带有不确定性也带有外部干扰的线性切换系统的输出反馈滑模变结构控制问题。系统的状态不易得到,也可以借助输出反馈实现控制。通过设计输出反馈滑模变结构控制器,将切换系统的状态在有限时间内到达并驻留于滑模面上;求解带约束的LMIs滑模面,利用多Lyapunov函数方法设计恰当的切换律,保证切换系统在滑模面上是稳定的并具有H∞性能γ。最后,对全文所做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展望下一步研究方向。
任晓军[9](2013)在《切换广义系统的网络控制与鲁棒容错控制》文中研究说明切换广义系统是一类特殊的混杂系统,与切换正常系统相比,其每个子系统都是广义系统,所以切换广义系统是一类集切换系统与广义系统双重特性的复杂系统,它的研究需要考虑多方面问题,因而研究起来比较困难。本文利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和线性矩阵不等式(LMI)方法,主要对切换广义系统的网络控制、保性能控制和鲁棒容错控制进行研究。全文主要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针对一类线性切换广义网络控制系统,考虑系统在切换时刻状态无跳跃,且每个子系统都是正则、无脉冲情况下的稳定性。控制器采取加法式增益摄动,根据Lyapunov稳定性理论和线性矩阵不等式方法,给出了系统鲁棒稳定性的充分条件,同时得到了使系统保持稳定的状态反馈控制器。2.对被控对象是切换广义系统的时延网络控制系统的保性能控制进行了研究。在传感器采用时钟驱动,控制器和执行器采用事件驱动,网络诱导时延k不超过一个采样周期T的情况下,利用公共Lyapunov函数,得到了在任意切换条件下都能使切换广义网络控制系统存在保性能控制律的充分条件,通过求解线性矩阵不等式,获得了使闭环系统稳定且满足性能指标的状态反馈控制器。3.针对一类非线性不确定时滞切换广义系统的鲁棒容错控制问题进行了研究。利用凸组合技术和LMI方法,给出了状态反馈控制器。对于执行器部分失效时,在所设计的状态反馈控制器和相应的切换策略下,闭环系统对于所有允许的不确定性,都是渐近稳定的。
赵旭东[10](2010)在《非受限及Markov随机型线性切换系统的分析与控制》文中研究表明切换系统是一类重要的混杂系统,它是由几个连续时间子系统或离散时间子系统及作用在其中的切换规则构成的。许多工程实际问题都可以用这样的系统模型来描述。在过去的近五十年中,切换系统以其广泛的实际应用背景和重大的理论研究意义而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一直是系统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切换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就是具有Markov跳跃参数的混合系统,也称为Markov切换系统(或Markov跳跃系统),其特征是系统各模态之间的随机切换符合一定的统计特性———Markov过程。正是Markov切换系统所具有的特殊混合信息结构,使得所研究的控制方法并不能用传统的单由时间驱动的动态系统的控制理论或者由单一针对离散事件驱动的动态系统的控制理论来代替,因此Markov切换系统的控制理论研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本文以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为基础,采用线性矩阵不等式方法,研究了几类切换系统分析与控制设计的若干问题,主要内容如下:(1)介绍了切换系统的基本概念及相关定义,详细综述了切换系统控制理论的研究历史和现状,给出了论文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背景,以及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2)针对一类具有参数不确定性的离散时间切换系统,在任意切换信号情况下,引入鲁棒D-稳定的概念,研究了这类系统的极点配置问题。设计了保证闭环不确定系统同时具有鲁棒D-稳定性和H∞性能条件的状态反馈控制器。(3)研究了一类不确定线性离散切换系统带有状态重置的鲁棒H∞与鲁棒l2-l∞动态输出反馈控制问题。通过在切换时刻对控制器的状态重置,得到使闭环系统具有更优H∞性能与l2-l∞性能的低保守性动态输出反馈控制器设计方案。(4)研究了时变时滞Markov切换系统的随机稳定性问题。基于随机稳定性理论,通过建立不同的Lyapunov-Krasovskii函数,以线性矩阵不等式(LMI)形式,得到具有较小保守性的时滞依赖稳定性条件。同时研究此类系统的H∞滤波算法。(5)针对时变时滞模型相关的时滞Markov切换系统,研究了时变时滞Markov切换系统的随机稳定性与镇定问题。同时基于随机有界实引理,研究了此类时滞Markov切换系统的H∞性能分析问题。依据新的H∞性能准则,讨论了此类系统的H∞控制问题。(6)研究了Ito?型时滞Markov切换系统的随机稳定性问题。通过构造改进的Lyapunov-Krasovskii泛函,并建立其较小的导数上界,得到具有较小保守性的均方指数稳定准则。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这类系统的H∞滤波问题。
二、等时切换下线性切换系统的稳定性及鲁棒稳定性研究—LMI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等时切换下线性切换系统的稳定性及鲁棒稳定性研究—LMI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切换系统的平均驻留时间控制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切换系统的概述 |
1.2.1 系统模型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1.4 课题来源 |
1.5 符号说明 |
1.6 缩写对照 |
第二章 预备知识 |
2.1 向量和矩阵的范数 |
2.1.1 向量的范数 |
2.1.2 矩阵范数 |
2.1.3 函数范数 |
2.2 线性矩阵不等式 |
2.2.1 Schur补引理 |
2.2.2 有界实引理 |
2.3 线性分式变换 |
2.3.1 镇定控制器的存在性 |
2.3.2 镇定控制器参数化 |
2.4 L_2控制性能指标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离散切换系统的加权L_2增益性能切换控制器设计 |
3.1 引言 |
3.2 问题描述 |
3.3 基于ADT的离散切换系统切换控制器设计 |
3.3.1 基于变量替换线性方法 |
3.3.2 变量消元法 |
3.3.3 基于变量替换化法与控制器变量消除法的比较 |
3.4 数值算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连续切换LPV系统的加权L_2增益性能切换控制器设计 |
4.1 引言 |
4.2 问题描述 |
4.3 基于ADT的连续切换LPV系统加权L_2 增益性能切换控制器设计 |
4.4 数值算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连续切换LPV系统的加权L_2增益性能降阶控制器设计 |
5.1 引言 |
5.2 问题描述 |
5.3 基于ADT连续切换LPV系统的加权L_2 增益性能降阶控制器设计 |
5.4 数值算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连续切换系统的加权L_2增益性能控制器参数化 |
6.1 引言 |
6.2 问题描述 |
6.3 基于ADT的切换系统加权L_2增益性能控制器参数化 |
6.4 数值算例 |
6.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时滞切换系统的稳定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切换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 Lurie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广义系统的研究现状 |
1.4 时滞系统的研究现状 |
1.5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部分定义,常用引理与符号 |
2.1 部分定义 |
2.2 常用引理 |
2.3 文中所使用的符号 |
第3章 不确定变时滞线性切换系统的鲁棒反馈控制 |
3.1 引言 |
3.2 状态反馈控制器的综合与分析 |
3.2.1 系统的描述和准备 |
3.2.2 状态反馈H_∞性能分析 |
3.2.3 鲁棒H_∞状态反馈控制器综合 |
3.2.4 数值仿真 |
3.3 输出反馈控制器的综合与分析 |
3.3.1 系统的描述和准备 |
3.3.2 鲁棒H_∞性能分析 |
3.3.3 输出反馈H_∞性能控制的综合与分析 |
3.3.4 数值仿真 |
3.4 多时滞线性切换系统的H_∞输出反馈控制 |
3.4.1 系统的描述和准备 |
3.4.2 鲁棒H_∞性能分析 |
3.4.3 输出反馈控制器的设计 |
3.4.4 数值仿真 |
3.5 结论 |
第4章 变时滞Lurie广义切换系统鲁棒控制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基于可靠控制的研究 |
4.2.1 系统的描述和准备 |
4.2.2 带记忆的鲁棒可靠性分析 |
4.2.3 输出反馈可靠控制器的分析与综合 |
4.2.4 故障模型下的可靠控制器设计 |
4.2.5 数值仿真 |
4.3 基于无源控制的研究 |
4.3.1 系统的描述和准备 |
4.3.2 鲁棒无源性分析 |
4.3.3 无源控制器设计 |
4.3.4 数值仿真 |
4.4 结论 |
第5章 基于时滞Lurie切换系统的鲁棒反馈控制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不确定变时滞Lurie切换系统的~H_∞记忆输出反馈控制 |
5.2.1 系统的描述和准备 |
5.2.2 带记忆的输出反馈鲁棒~H_∞性能分析 |
5.2.3 带有记忆的输出反馈~H_∞控制器的设计 |
5.2.4 数值仿真 |
5.3 变时滞奇异Lurie中立型切换系统的鲁棒~H_∞控制 |
5.3.1 系统的描述和准备 |
5.3.2 带记忆状态反馈鲁棒~H_∞性能分析 |
5.3.3 带有记忆的鲁棒~H_∞状态反馈控制器设计 |
5.3.4 数值仿真 |
5.4 分布时滞奇异Lurie中立型切换系统的鲁棒~H_∞控制 |
5.4.1 系统的描述和准备 |
5.4.2 带记忆状态反馈鲁棒~H_∞性能分析 |
5.4.3 带有记忆的鲁棒~H_∞状态反馈控制器设计 |
5.4.4 数值仿真 |
5.5 分布时滞奇异Lurie中立型切换系统的鲁棒~H_∞输出反馈控制 |
5.5.1 系统的描述和准备 |
5.5.2 带记忆输出反馈鲁棒H_∞性能分析 |
5.5.3 带有记忆的鲁棒H_∞输出反馈控制器设计 |
5.5.4 数值仿真 |
5.6 结论 |
第6章 基于状态观测器的分布时滞奇异中立型切换系统的自适应控制 |
6.1 引言 |
6.2 系统的描述和准备 |
6.2.1 标称系统的可容许性分析 |
6.2.2 观测器设计 |
6.2.3 滑模面设计 |
6.2.4 滑动模态方程可容许性的综合与分析 |
6.2.5 滑模可达性分析 |
6.2.6 数值仿真 |
6.3 结论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3)基于性能的切换控制及其在航空发动机控制仿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切换系统研究现状 |
1.2.1 切换系统概述 |
1.2.2 切换系统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鲁棒控制理论研究现状 |
1.3.1 鲁棒控制理论概述 |
1.3.2 鲁棒控制理论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 多种控制方法在航空发动机中的应用 |
1.5 本文主要内容 |
第2章 预备知识 |
2.1 符号说明 |
2.2 引言 |
2.3 切换系统稳定性的主要分析方法 |
2.4 区域极点配置方法 |
2.4.1 极点配置方法 |
2.4.2 LMI区域描述 |
2.5 鲁棒H_∞控制相关知识 |
第3章 任意切换下的输出反馈镇定控制器设计 |
3.1 引言 |
3.2 问题描述与预备知识 |
3.2.1 闭环系统极点配置区域 |
3.2.2 系统描述 |
3.2.3 相关定义和引理 |
3.3 系统稳定性分析 |
3.4 仿真验证 |
3.4.1 航空发动机模型的选取 |
3.4.2 航空发动机多回路控制系统结构 |
3.4.3 仿真实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受限切换下的输出反馈镇定控制器设计 |
4.1 引言 |
4.2 问题描述与预备知识 |
4.2.1 闭环系统极点配置区域 |
4.2.2 系统描述 |
4.2.3 相关定义和引理 |
4.3 本章主要结果 |
4.3.1 切换律设计 |
4.3.2 系统稳定性分析 |
4.4 仿真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
5.1 本文结论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获奖情况及发明专利等项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4)离散2-D切换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控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本文相关的研究进展与动态 |
1.2.1 2-D切换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H_∞控制问题 |
1.2.2 时滞2-D切换系统H_∞控制问题 |
1.2.3 正2-D切换系统的镇定问题 |
1.2.4 随机非线性2-D系统的镇定问题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 本文需要的引理 |
2 Roesser模型下离散2-D切换系统的H_∞控制 |
2.1 问题阐述 |
2.2 H_∞性能分析及控制器设计 |
2.2.1 公共Lyapunov函数方法 |
2.2.2 多Lyapunov函数方法 |
2.3 数值算例 |
2.4 小结 |
3 FM LSS模型下2-D切换系统的加权H_∞控制 |
3.1 问题阐述 |
3.2 加权H_∞性能分析 |
3.3 加权H_∞控制问题 |
3.4 数值算例 |
3.5 小结 |
4 FM LSS模型下时滞2-D切换系统的加权H_∞控制 |
4.1 问题阐述 |
4.2 H_∞性能分析 |
4.3 时滞相关的H_∞控制器设计 |
4.4 数值算例 |
4.5 小结 |
5 具有时滞的正2-D切换系统的指数镇定问题 |
5.1 问题阐述 |
5.2 稳定性分析 |
5.3 控制综合 |
5.4 数值算例 |
5.5 本章小结 |
6 具有随机发生不确定性、非线性的时滞2-D随机系统的鲁棒镇定问题 |
6.1 问题阐述 |
6.2 鲁棒稳定性分析 |
6.3 鲁棒镇定问题 |
6.4 数值算例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基于和声搜索算法的几类控制优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最优化问题概述 |
1.2.1 最优化问题 |
1.2.2 最优化方法 |
1.3 启发式优化算法——和声搜索 |
1.3.1 和声搜索算法 |
1.3.2 和声搜索算法改进研究现状 |
1.3.3 和声搜索算法应用研究现状 |
1.4 几类控制问题 |
1.4.1 精确鲁棒极点配置 |
1.4.2 区域鲁棒极点配置 |
1.4.3 H_∞控制 |
1.4.4 切换系统快速控制 |
1.5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自适应全局和声搜索算法 |
2.1 引言 |
2.2 基本和声搜索算法和新颖全局和声搜索算法 |
2.2.1 基本和声搜索(HS)算法 |
2.2.2 新颖全局和声搜索(NGHS)算法 |
2.3 自适应全局和声搜索(AGHS)算法 |
2.3.1 算法介绍 |
2.3.2 算法操作步骤 |
2.3.3 算法分析 |
2.4 仿真实验 |
2.4.1 仿真实验准备 |
2.4.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2.5 小结 |
第3章 基于AGHS算法鲁棒极点配置优化 |
3.1 引言 |
3.2 状态反馈鲁棒极点配置优化 |
3.2.1 状态反馈鲁棒极点配置 |
3.2.2 基于AGHS算法的状态反馈鲁棒极点配置优化 |
3.2.3 仿真实验 |
3.3 基于极点配置的鲁棒观测器设计与优化 |
3.3.1 基于极点配置的鲁棒观测器设计 |
3.3.2 基于AGHS算法的鲁棒观测器优化 |
3.3.3 仿真实验 |
3.4 小结 |
第4章 圆形区域鲁棒极点配置优化 |
4.1 引言 |
4.2 问题描述 |
4.3 圆形区域状态反馈鲁棒极点配置优化 |
4.3.1 圆形区域最优鲁棒性分析 |
4.3.2 圆形区域鲁棒稳定性分析 |
4.3.3 状态反馈控制器设计 |
4.3.4 基于AGHS算法的圆形区域鲁棒极点配置优化 |
4.3.5 仿真实验 |
4.4 基于圆形区域鲁棒极点配置的状态观测器设计优化 |
4.4.1 基于圆形区域鲁棒极点配置的状态观测器设计 |
4.4.2 基于AGHS算法的状态观测器优化 |
4.4.3 仿真实验 |
4.5 小结 |
第5章 集合区域鲁棒极点配置和H_∞控制优化 |
5.1 引言 |
5.2 集合区域鲁棒极点配置优化 |
5.2.1 问题描述 |
5.2.2 集合区域鲁棒稳定性分析 |
5.2.3 状态反馈控制器设计 |
5.2.4 基于AGHS算法的集合区域鲁棒极点配置优化 |
5.2.5 仿真实验 |
5.3 集合区域鲁棒极点配置H_∞控制优化 |
5.3.1 问题描述 |
5.3.2 H_∞性能优化 |
5.3.3 基于AGHS算法的集合区域鲁棒极点配置H_∞控制优化 |
5.3.4 仿真实验 |
5.4 小结 |
第6章 切换系统快速控制优化 |
6.1 引言 |
6.2 问题描述 |
6.3 基于AGHS算法的切换系统快速控制优化 |
6.3.1 周期切换律设计优化模型 |
6.3.2 约束处理 |
6.3.3 基于AGHS算法的周期切换律设计优化 |
6.4 仿真实验 |
6.5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
(6)基于LMI的不确定切换系统的容错控制与极点配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切换系统 |
1.1.1 切换系统的研究背景与发展概况 |
1.1.2 切换系统模型 |
1.2 容错控制 |
1.2.1 容错控制系统的研究背景与发展概况 |
1.2.2 容错控制系统模型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预备知识 |
2.1 Lyapunov稳定性理论 |
2.2 切换系统理论基础 |
2.2.1 切换信号分类 |
2.2.2 切换系统的Lyapunov函数方法 |
2.3 不确定性描述 |
2.4 区域极点配置 |
2.5 线性矩阵不等式及其他引理 |
第3章 基于LMI的几类不确定切换系统的极点配置 |
3.1 带有状态不确定项和非线性项的切换系统的极点配置 |
3.1.1 问题描述 |
3.1.2 镇定器设计 |
3.1.3 H_∞控制器设计 |
3.1.4 极点配置 |
3.2 带有输入不确定项和非线性项的切换系统的极点配置 |
3.2.1 问题描述 |
3.2.2 镇定器设计 |
3.2.3 H_∞控制器设计 |
3.2.4 极点配置 |
3.3 带有状态不确定项、输入不确定项和非线性项的切换系统的极点配置 |
3.3.1 问题描述 |
3.3.2 镇定器设计 |
3.3.3 H_∞控制器设计 |
3.3.4 极点配置 |
3.4 仿真算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LMI的几类不确定切换系统的容错控制与极点配置 |
4.1 带有输入不确定项和非线性项的切换系统的容错控制与极点配置 |
4.1.1 问题描述 |
4.1.2 镇定器设计 |
4.1.3 H_∞控制器设计 |
4.1.4 极点配置 |
4.2 带有状态不确定项、输入不确定项和非线性项的切换系统的容错控制与极点配置 |
4.2.1 问题描述 |
4.2.2 镇定器设计 |
4.2.3 H_∞控制器设计 |
4.2.4 极点配置 |
4.3 仿真算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自主切换线性约束系统优化控制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储能系统充放电功率均衡切换控制 |
1.2.1 储能系统常见储能装置 |
1.2.2 储能系统功率均衡控制方法 |
1.3 切换系统研究现状 |
1.3.1 自主切换系统(鲁棒)稳定性分析与设计 |
1.3.2 受限切换系统的(鲁棒)稳定性分析与设计 |
1.3.3 受迫切换系统的(鲁棒)稳定性分析与设计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础知识回顾 |
2.1 切换动态系统 |
2.2 稳定性与Lyapunov定理 |
2.2.1 非切换系统稳定性与Lyapunov定理 |
2.2.2 切换系统稳定性与Lyapunov定理 |
2.3 控制Lyapunov函数 |
2.3.1 标称系统控制Lyapunov函数与Sontag公式 |
2.3.2 不确定系统控制Lyapunov函数与Freeman公式 |
2.4 滚动时域控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自主切换线性约束系统镇定与优化控制 |
3.1 引言 |
3.2 问题描述 |
3.3 自主切换系统的无约束镇定控制 |
3.4 自主切换系统的约束镇定控制 |
3.5 自主切换约束系统的滚动优化控制 |
3.6 公共Lyapunov函数的计算 |
3.7 算例仿真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自主切换不确定线性约束系统鲁棒优化控制 |
4.1 引言 |
4.2 问题描述 |
4.3 公共鲁棒控制Lyapunov函数 |
4.4 参数不确定切换系统鲁棒镇定控制 |
4.5 参数不确定切换系统鲁棒优化控制 |
4.6 算例仿真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单储能系统充放电功率自主切换优化控制 |
5.1 引言 |
5.2 单储能系统充放电功率切换过程建模 |
5.3 单储能系统充放电功率自主切换控制器设计 |
5.3.1 名义储能系统功率自主切换控制器设计 |
5.3.2 不确定储能系统功率自主切换控制器设计 |
5.4 实例仿真与结果分析 |
5.4.1 名义储能系统功率自主切换控制 |
5.4.2 不确定储能系统功率自主切换控制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混合储能系统功率均衡过程自主切换优化控制 |
6.1 引言 |
6.2 混合储能系统功率均衡过程模型 |
6.2.1 储能系统荷电量模型 |
6.2.2 储能功率均衡约束模型 |
6.2.3 储能功率均衡优化模型 |
6.3 混合储能功率均衡过程自主切换滚动优化控制 |
6.4 实例仿真与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8)一类线性切换系统的滑模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切换系统概述 |
1.1.1 切换系统的特征 |
1.1.2 切换系统的研究内容 |
1.2 滑模变结构控制概述 |
1.2.1 滑模变结构控制的基本概念 |
1.2.2 滑模变结构控制的基本设计方法 |
1.2.3 滑模变结构控制的主要特点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预备知识 |
2.1 引言 |
2.2 系统模型 |
2.3 切换系统稳定性的常用分析方法 |
2.3.1 共同Lyapunov函数方法 |
2.3.2 单Lyapunov函数方法 |
2.3.3 多Lyapunov函数方法 |
2.4 不确定系统的鲁棒分析和H_∞性能 |
2.4.1 不确定系统的鲁棒分析 |
2.4.2 H_∞性能 |
2.5 线性矩阵不等式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一类线性切换系统基于状态观测器的滑模变结构控制 |
3.1 引言 |
3.2 问题描述 |
3.3 主要结果 |
3.3.1 滑模面及状态观测器的设计 |
3.3.2 切换律的设计 |
3.3.3 子系统滑模变结构控制器的设计 |
3.4 仿真实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一类线性切换系统的输出反馈滑模变结构控制 |
4.1 引言 |
4.2 问题描述 |
4.3 主要结果 |
4.3.1 滑模面的设计 |
4.3.2 切换律的设计 |
4.3.3 子系统滑模变结构控制器的设计 |
4.4 仿真实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切换广义系统的网络控制与鲁棒容错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切换系统概述 |
1.2 广义系统概述 |
1.3 切换广义系统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切换广义系统的稳定性问题 |
1.3.2 切换广义系统的保性能问题 |
1.3.3 不确定时滞切换广义系统的鲁棒控制问题 |
1.3.4 切换广义系统的容错控制问题 |
1.4 网络控制系统概述 |
1.4.1 网络控制系统的研究背景 |
1.4.2 网络控制系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概况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预备知识 |
2.1 线性矩阵不等式方法 |
2.2 广义系统的研究方法 |
2.2.1 广义系统的受限等价形式 |
2.2.2 广义系统的稳定性 |
3 切换广义网络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保性能控制 |
3.1 切换广义网络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3.1.1 切换广义系统的网络控制模型 |
3.1.2 切换广义网络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 |
3.1.3 仿真实例 |
3.1.4 小结 |
3.2 切换广义网络控制系统的保性能控制 |
3.2.1 问题描述 |
3.2.2 切换广义网络控制系统的保性能控制 |
3.2.3 仿真实例 |
3.2.4 小结 |
4 不确定非线性广义时滞切换系统的鲁棒容错控制 |
4.1 具有时滞和不确定项的切换广义系统模型的建立 |
4.2 不确定非线性广义时滞切换系统的容错控制 |
4.3 数值实例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论文的研究工作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实例 3.1.3 的运行程序 |
附录 B 实例 3.2.3 的运行程序 |
附录 C 实例 4.3 的运行程序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10)非受限及Markov随机型线性切换系统的分析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切换系统 |
1.2.1 切换系统的模型 |
1.2.2 研究历史及现状 |
1.3 时滞 Markov 切换系统 |
1.3.1 时滞 Markov 切换系统模型 |
1.3.2 研究历史及现状 |
1.4 论文所涉及问题及系统的研究背景 |
1.4.1 鲁棒控制 |
1.4.2 时滞系统 |
1.4.3 鲁棒滤波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不确定线性切换系统鲁棒H_∞控制 |
2.1 问题描述 |
2.2 稳定性与H_∞性能分析 |
2.3 控制器设计 |
2.4 数值算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不确定线性切换系统的鲁棒动态输出反馈控制 |
3.1 问题描述 |
3.2 输出反馈H_∞控制器 |
3.3 输出反馈l_2-l_∞控制器 |
3.4 数值算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时滞线性 Markov 切换系统的H_∞滤波 |
4.1 问题描述 |
4.2 稳定性分析 |
4.3 H_∞滤波 |
4.4 数值算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时滞模型相关线性 Markov 切换系统的控制 |
5.1 问题描述 |
5.2 稳定性分析 |
5.3 镇定 |
5.4 H_∞控制 |
5.5 数值算例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时滞模型相关线性 Markov 切换随机微分系统的H∞滤波 |
6.1 问题描述 |
6.2 稳定性分析 |
6.3 H_∞滤波 |
6.4 数值算例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等时切换下线性切换系统的稳定性及鲁棒稳定性研究—LMI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切换系统的平均驻留时间控制器设计[D]. 何伟.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2]时滞切换系统的稳定与控制[D]. 秦燕飞.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3]基于性能的切换控制及其在航空发动机控制仿真中的应用[D]. 陶清男. 东北大学, 2017(06)
- [4]离散2-D切换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控制设计[D]. 段朝霞. 南京理工大学, 2016(07)
- [5]基于和声搜索算法的几类控制优化问题研究[D]. 翟军昌. 东北大学, 2016(07)
- [6]基于LMI的不确定切换系统的容错控制与极点配置[D]. 刘欣欣. 东北大学, 2015(01)
- [7]自主切换线性约束系统优化控制及其应用研究[D]. 宋秀兰. 浙江工业大学, 2015(07)
- [8]一类线性切换系统的滑模控制[D]. 任慧轩. 东北大学, 2013(03)
- [9]切换广义系统的网络控制与鲁棒容错控制[D]. 任晓军. 大连大学, 2013(01)
- [10]非受限及Markov随机型线性切换系统的分析与控制[D]. 赵旭东.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