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降低巷道掘进率的途径——关于降低巷道掘进率的几点做法(论文文献综述)
马爱全[1](2020)在《巷道快速掘进技术》文中研究表明由于我国煤矿作业地形相当复杂,巷道周围的情况变化较多,因此我国煤矿的巷道快速掘进技术难度非常高。对于我国目前的煤矿开采而言,快速掘进巷道已经成为提高效率与安全的主要方式。煤矿开采企业要想使掘进巷道的速度得以提高,就需要不断革新对掘进设备,对施工工艺与施工方法进行大力优化,不断推进快速掘进水平,从而解决我国快速增长的经济对煤炭的大力需求。本文着对煤矿巷道快速掘进技术进行了分析。
李青锋[2](2014)在《湖南煤矿复杂煤层条件下实施综采对策》文中研究说明以湖南煤矿实施综合机械化开采工艺为工程背景,从煤矿开采技术条件、中小型地质构造探测技术、复杂煤层回采巷道布置、巷道快速掘进技术、综采过断层技术、采面快速搬家技术等方面分析了湖南煤矿复杂煤层条件下实施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在现已成功实施普通机械化采煤工艺的采煤工作面是完全可以实施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的,值得从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
熊斌[3](2014)在《煤矿斜井综掘机快速施工技术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全国井巷掘进速度逐步提高,在总结吸收国内外斜井施工经验的基础上,巷道掘进技术和掘进方法得到了不断更新。然而掘进技术仍旧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发展。原因在于绝大部分矿井机械化程度偏低,且工艺组织不够合理,掘进速度的提升受到制约。本文以内蒙古龙王沟煤矿主斜井掘进施工为背景,对斜井综掘机快速施工技术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阐述了国内外斜井施工技术现状,简单叙述了斜井施工工艺和机械化配套方案,阐述并分析了快速掘进的影响因素,之后在此基础上为实现快速掘进提出了可参考的技术、管理等相关措施。在以上理论的基础上,对龙王沟煤矿主斜井基岩段综掘机快速施工工艺过程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措施。对发展斜井机械化施工技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修旭[4](2014)在《岩巷综掘合理支护技术及施工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我国安全高效矿井建设的迅猛发展,煤炭开采速度不断提高,但纷繁复杂的地质条件影响着巷道快速掘进,掘进作为煤炭开采先行工序,对于“重采轻掘”现象目前并没有得到改善,采掘比例失调无法保证生产之间的顺利接替,严重制约矿井的高效高产。经调研统计,岩巷掘进工程量占整个掘进工程量的一半左右,然而,目前并没有一套完整的岩巷综掘快速掘进施工工艺,尤其是巷道硬岩综掘已经成为淮北矿区无法进行高效高产的重大瓶颈。因此,加快岩巷快速掘进关键技术研究对于确保采掘协调,以及促进煤炭产业的稳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意义。本论文以淮北矿区袁店二矿101采区运输上山及石门为工程研究背景,通过理论分析、现场实测、实验室三轴实验结合ANSYS数值模拟等综合研究方法,对岩巷综掘快速掘进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积极寻找适合袁店二矿岩巷综掘快速掘进成套工艺与技术。快速掘进技术主要是掘、支、运三个系统工程合理施工组织,掘、运主要与机械设备有关,而支护不仅保证巷道安全稳定而且在整个工序中占用时间最多,因此,本论文主要从支护方面着手,分别确定软岩和硬岩的合理支护参数,减少支护时间和成本,进而提高掘进速度和经济效益。首先作者通过大量调研,分析得出淮北矿区综掘快速掘进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巷道支护是影响淮北矿区岩巷快速掘进的最主要因素。通过理论分析得出了实验巷道三种岩性下的围岩表面变形,结果显示围岩表面变形很小;通过现场实测围岩表面变形随时间变化规律,并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非线性拟合得到泥岩和砂岩的顶底两帮变形最大值,与围岩容许变形相差很大;通过锚杆(索)测力计的现场实测得出顶帮锚杆锚索的受荷大小,得出均没有达到其极限承载力;利用钻孔摄像仪进行围岩松动圈厚度测试,根据松动圈支护理论对实验巷道进行围岩分类判别;运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实验巷道进行数值模拟,得出该实验巷道在泥岩和砂岩下的变形很小,并模拟后期采动影响下的围岩变形;最终根据前述综合研究方法得出目前支护的不合理性,并针对泥岩和砂岩提出合理支护参数,分别绘制了两种岩性的快速掘进的合理循环图表,确定了不同岩性的施工工艺,并成功运用实践,为类似条件下的岩巷快速掘进提供指导意义。
李利成[5](2013)在《大隆矿7#煤层开采方案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大隆矿厚煤层开采主要采用放顶煤开采、大采高一次采全高和分层开采三种开采方案,但由于分层开采存在掘进成本高,自燃发火隐患大等问题,而放顶煤开采与大采高一次采全高开采也在煤炭回收率、自燃发火、设备吨位大等方面也存在着若干困难。所以选择安全高效、经济合理的开采方案,是大隆矿面临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本论文以大隆矿7#厚煤层为研究对象,参考借鉴类似矿山厚煤层开采方案选择的成功经验,运用模糊数学的理论,通过模糊聚类分析初选开采方案和模糊综合评判终选开采方案从而确定7#煤层的最优开采方案。初选开采方案通过建立技术可行性方案集,应用模糊聚类分析理论建立模糊相似矩阵,通过直接聚类法进行聚类分析并且确定最佳的置信水平从而得到最合理的分类结果。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关键是要构造出隶属度矩阵和权重矩阵。权重矩阵应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影响因素隶属度的确定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部分,定量指标隶属度通过建立隶属函数的方法确定;定性指标隶属度通过二元对比排序法中的优先关系定序法确定。本论文通过模糊综合评判,利用最大隶属度原则得出大采高一次采全高开采方案是大隆矿7#煤层的最优开采方案。并根据7#煤层的实际情况,确定了7#煤层开采方案具体布置及合理的采煤工艺参数,为大隆矿厚煤层开采方案选择提供理论支持和经验帮助。
张全健[6](2004)在《山东省重点煤矿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及资源保护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对山东省重点煤矿的开发利用状态进行了调查研究,掌握了山东省重点煤矿的资源利用开发情况,并分析了在不同类型矿井、不同地区、不同采煤方法和工艺技术下,煤炭资源的回收情况。分析了山东省重点煤矿的采煤方法和工艺,科学选择采煤方法。分析了放顶煤开采的资源回收率情况及存在问题,提出提高放顶煤开采的回采率的建议和措施。掌握了山东省煤炭资源总体开发利用情况、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状况。归纳了山东省在煤炭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政策和措施。
刘瑞成[7](2003)在《减少呆滞煤量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文中认为概述了缓倾斜煤层群矿井依靠科技进步 ,进行矿井技术改造 ,改革巷道布置 ,使矿井合理化集中 ,增加矿井储量 ,提高矿井生产能力 ,降低岩巷掘进率 ,进而提高矿井经济效益的几个主要途径
王士博[8](2003)在《降低巷道掘进率的途径——关于降低巷道掘进率的几点做法》文中认为采用合理的巷道布置方式 ,运用先进的采煤技术 ,减少巷道掘进工程量 ,降低巷道掘进率 ,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赵经彻[9](1996)在《兖州矿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做法和体会》文中认为本文简要回顾兖州矿区发展历程和取得的各项成绩,并从回顾中总结出矿区发展的最重要一条经验是:在推进矿区现代化建设中,较早地确定了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高产、高效、安全、优质、低耗、洁净、文明、有序的发展思路,自觉地把人力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物力资源的节约与利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环境质量的改善与提高,放到矿区发展的战略性位置。文章就依靠技术改造与创新;采用综合配套促进资源开发;实施煤与非煤并重和推广洁净煤技术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矿区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根本措施和本质要求。
魏恒泰[10](1996)在《转换经营机制 实现集约化生产》文中指出兴隆庄煤矿自1993年以来积极探索建设高产高效矿井的途径,1994年获煤炭部“高产高效”矿井称号。本文介绍了兴隆庄煤矿建设高产高效矿井的几点做法。
二、降低巷道掘进率的途径——关于降低巷道掘进率的几点做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降低巷道掘进率的途径——关于降低巷道掘进率的几点做法(论文提纲范文)
(1)巷道快速掘进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煤矿巷道快速掘进工艺现状 |
二、煤矿矿井建设中影响巷道掘进速度因素分析 |
1.地质构造因素 |
2.驾驶设备因素 |
3.施工组织的管理因素 |
三、提高煤矿巷道掘进速度的方法 |
1.加强煤矿地质勘查 |
2.采用先进的驾驶设备 |
3.深孔爆破技术 |
4.加强施工组织管理 |
5.掘进机截割技术改进 |
6.支护技术改进 |
7.巷道快速掘进管理模式改进 |
结束语 |
(2)湖南煤矿复杂煤层条件下实施综采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湖南煤矿开采技术条件分析 |
2 复杂、不稳定煤层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的先决技术条件 |
2.1 中、小型构造探测技术 |
2.2 复杂、不稳定煤层工作面回采巷道优化布置 |
2.3 巷道快速掘进技术 |
3 复杂、不稳定煤层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 |
3.1 采、准优化配置 |
3.2 过断层技术 |
3.3 采面快速搬家技术 |
4 结论 |
(3)煤矿斜井综掘机快速施工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斜井施工技术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斜井快速施工技术应用研究 |
2.1 斜井施工工艺 |
2.1.1 钻爆法基本工艺过程 |
2.1.2 综掘法基本工艺过程 |
2.2 斜井机械化配套方案 |
2.2.1 钻爆法施工机械化配套 |
2.2.2 综掘法施工机械化作业线 |
2.2.3 岩巷掘进机械化作业线的选择 |
2.3 影响斜井快速施工的因素分析 |
2.3.1 地质构造 |
2.3.2 掘进设备及其配套设备 |
2.3.3 施工工艺 |
2.3.4 队伍素质 |
2.3.5 施工组织管理 |
2.4 实现斜井快速施工的技术措施 |
2.4.1 施工设备的研究与选择 |
2.4.2 科学的施工组织管理 |
2.4.3 完善的快速掘进配套设施 |
2.4.4 不断改进的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艺 |
2.5 小结 |
3 斜井快速施工管理措施 |
3.1 施工质量管理 |
3.1.1 支护质量技术控制标准 |
3.1.2 顶板管理技术 |
3.1.3 质量约束控制机制 |
3.2 机电设备管理体系 |
3.2.1 设备完好操作控制保证体系 |
3.2.2 设备完好控制管理机制 |
3.3 安全生产现场约束机制 |
3.3.1 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
3.3.2 生产管理制度 |
3.4 一通三防管理 |
3.5 小结 |
4 龙王沟煤矿-16°主斜井应用实例 |
4.1 龙王沟煤矿主斜井概况 |
4.2 龙王沟煤矿主斜井基岩段快速施工工艺 |
4.3 龙王沟煤矿施工主斜井基岩段实验分析 |
4.3.1 正常基岩段掘进试验结果 |
4.3.2 影响掘进进度的因素 |
4.3.3 影响因素分析 |
4.3.4 制定对策 |
4.3.5 最终应用效果及其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4)岩巷综掘合理支护技术及施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ontents |
插图清单 |
附表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1.1 硬岩综掘快速掘进的意义 |
1.1.2 合理支护对岩巷快速掘进及降低工程成本的意义 |
1.2 工程研究的背景 |
1.2.1 淮北矿区目前岩巷掘进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2 淮北矿区目前岩巷支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3 合理支护对淮北矿区岩巷快速掘进意义 |
1.3 国内外岩巷综掘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岩巷综掘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外岩巷综掘支护研究现状 |
1.3.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工程概况与快速掘进支护工艺概述 |
2.1 工程概况 |
2.1.1 岩巷布置及埋深 |
2.1.2 岩层地质构造 |
2.1.3 水文地质情况 |
2.1.4 巷道围岩岩性 |
2.2 101 采区运输上山及石门掘进施工工艺概述 |
2.3 101 采区运输上山及石门巷道支护工艺概述 |
2.3.1 临时支护工艺 |
2.3.2 永久支护工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101 采区运输上山及石门围岩稳定性及支护合理性分析 |
3.1 围岩表面容许变形及锚杆(索)极限承载力 |
3.2 围岩表面变形理论分析 |
3.2.1 巷道围岩变形一般规律 |
3.2.2 巷道围岩变形的影响因素 |
3.2.3 巷道顶帮变形理论分析 |
3.2.4 围岩变形理论计算公式 |
3.2.5 围岩变形理论计算结果 |
3.3 围岩表面变形及锚杆(索)受荷工程实测 |
3.3.1 围岩表面变形随时间演化规律 |
3.3.2 锚杆(索)受荷工程实测及分析 |
3.4 围岩松动圈观测 |
3.4.1 围岩松动圈理论 |
3.4.2 松动圈测试方法 |
3.4.3 松动圈观测仪器介绍 |
3.4.4 钻孔摄像仪的安装及工作原理 |
3.4.5 钻孔摄像仪观测结果 |
3.4.6 松动圈观测结果分析 |
3.4.7 围岩稳定松动圈判别 |
3.5 围岩表面变形数值模拟 |
3.5.1 有限元软件的选取 |
3.5.2 非线性有限元的分析 |
3.5.3 计算模型的单元类型 |
3.5.4 合理支护数值模型的建立 |
3.5.5 数值计算模型网格划分 |
3.5.6 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
3.6 101 采区运输上山及石门巷道支护合理性分析 |
3.6.1 支护合理性的工程类比法分析 |
3.6.2 泥岩的支护合理性分析 |
3.6.3 硬质砂岩的支护合理性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合理支护参数设计及掘进工艺研究 |
4.1 概述 |
4.1.1 工程类比法 |
4.1.2 理论计算法 |
4.1.3 数值模拟计算法 |
4.1.4 现场实际监测法 |
4.2 合理支护选择 |
4.2.1 围岩岩性为泥岩条件下合理支护选择 |
4.2.2 围岩岩性为砂岩条件下合理支护选择 |
4.3 岩巷综掘快速掘进合理工艺研究 |
4.3.1 围岩岩性为泥岩时合理工艺及循环作业图表 |
4.3.2 围岩岩性为硬质砂岩合理工艺及循环作业图表 |
4.4 工程应用 |
4.4.1 工程条件 |
4.4.2 合理支护参数 |
4.4.3 效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5)大隆矿7#煤层开采方案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纶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现状 |
1.2.1 开采方案选择的研究现状 |
1.2.2 厚煤层开采方案研究概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模糊数学与模糊综合评判理论 |
2.1 模糊数学理论简介 |
2.2 模糊综合评判理论 |
2.2.1 模糊线性变换 |
2.2.2 最大隶属度原则 |
2.2.3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建立步骤 |
2.2.4 几种常见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
3 大隆矿开采技术条件及7~#煤层开采方案的提出 |
3.1 大隆矿矿井概况 |
3.2 井田地质特征 |
3.2.1 构造 |
3.2.2 水文地质特征 |
3.3 煤层与煤质特征 |
3.3.1 煤层特征 |
3.3.2 煤质特征 |
3.4 其他开采技术条件 |
3.5 S_1702工作面的开采技术条件 |
3.5.1 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 |
3.5.2 煤层 |
3.5.3 煤层顶底板 |
3.5.4 影响回采的其他地质情况 |
3.6 7~#煤层开采方案的提出 |
3.6.1 分层开采方案 |
3.6.2 放顶煤开采方案 |
3.6.3 大采高开采方案 |
4 7~#煤层开采方案的初选 |
4.1 类似厚煤层开采技术条件及所用的开采方案 |
4.2 开采方案初选 |
4.2.1 模糊等价矩阵动态聚类分析法的原理和步骤 |
4.2.2 具体模糊聚类分析计算步骤 |
4.3 本章小结 |
5 模糊综合评判终选开采方案 |
5.1 开采方案选择影响因素的确定 |
5.2 开采方案影响因素权重的确定 |
5.2.1 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法步骤 |
5.2.2 确定权重矩阵具体计算步骤 |
5.3 确定影响因素相对开采方案隶属度矩阵 |
5.3.1 隶属函数的构造方法 |
5.3.2 定量指标隶属度确定 |
5.3.3 定性指标隶属度确定 |
5.4 模糊综合评判优选开采方案 |
5.5 本章小结 |
6 7~#煤层开采方案设计 |
6.1 采煤方法 |
6.1.1 巷道布置 |
6.1.2 采煤工艺 |
6.1.3 设备配置 |
6.2 顶板管理 |
6.3 生产系统 |
6.4 劳动组织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6.4.1 劳动组织 |
6.4.2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山东省重点煤矿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及资源保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选题依据与研究目的 |
1.3 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现状 |
1.4 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的重要意义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构组织 |
2 山东省煤炭工业总体概况分析 |
2.1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及开发举措 |
2.2 山东省煤炭资源的空间分布情况 |
2.3 山东省煤炭企业生产规模及生产能力 |
2.4 企业的技术经济效果分析 |
3 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分析 |
3.1 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的指标研究 |
3.2 山东省重点煤矿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状况调查分析 |
3.3 不同条件下煤炭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状况分析 |
3.4 主要问题 |
4 采煤方法和工艺的分析与研究 |
4.1 影响采煤方法和工艺选择的因素分析 |
4.2 山东省主要矿井所选择的采煤方法分析 |
4.3 采煤方法和工艺选择研究 |
4.4 山东省主要矿井采煤方法和工艺选择的建议 |
5 放顶煤开采资源回收率分析 |
5.1 影响放顶煤开采资源回收率的因素分析 |
5.2 山东省重点煤矿放顶煤开采的现状分析 |
5.3 放顶煤开采模型实验研究 |
6 山东省煤炭资源保护措施研究 |
6.1 山东省煤炭资源保有状况分析 |
6.2 山东省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分析 |
6.3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建议 |
7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减少呆滞煤量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 坚持矿井技术改造, 合理集中生产, 提高矿井生产能力 |
1.1 改造斜井群 |
1.2 解放煤柱, 提高井田可采储量 |
1) 解放工业广场煤柱和报废的斜井煤柱 |
2) 解放国铁煤柱 |
3) 解放北部人车井煤柱及两个矸石井煤柱。 |
4) 解放高压线煤柱 |
2 合理加大采区阶段高度 |
3 条件可行的情况下大力推广无煤柱开采 |
4 条件适宜的地方取消岩石集中巷 |
5 后方煤层应用前方大巷, 实现一巷多用 |
6 摸清地质状况, 使开拓设计对地质构造的变化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
7 小 结 |
四、降低巷道掘进率的途径——关于降低巷道掘进率的几点做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巷道快速掘进技术[J]. 马爱全. 江西化工, 2020(02)
- [2]湖南煤矿复杂煤层条件下实施综采对策[J]. 李青锋. 矿业工程研究, 2014(02)
- [3]煤矿斜井综掘机快速施工技术应用研究[D]. 熊斌. 安徽理工大学, 2014(03)
- [4]岩巷综掘合理支护技术及施工工艺研究[D]. 王修旭. 安徽建筑大学, 2014(11)
- [5]大隆矿7#煤层开采方案的优化研究[D]. 李利成.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3(03)
- [6]山东省重点煤矿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及资源保护技术研究[D]. 张全健. 山东科技大学, 2004(07)
- [7]减少呆滞煤量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J]. 刘瑞成. 煤炭工程, 2003(07)
- [8]降低巷道掘进率的途径——关于降低巷道掘进率的几点做法[J]. 王士博. 煤炭技术, 2003(01)
- [9]兖州矿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做法和体会[J]. 赵经彻. 煤矿现代化, 1996(04)
- [10]转换经营机制 实现集约化生产[J]. 魏恒泰. 煤炭科学技术, 199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