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历史要籍课程改革刍议(论文文献综述)
张大可[1](2021)在《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教学百年省思——兼谈单元制中国历史文选课》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历史文选课是一门承传中华文化的基础课程,意义极为重大。从20世纪20年代陈垣在北京大学开设中国历史名着选读课开始,中国历史文选课已然走过100个春秋,其间成就瞩目,但也存在着教材杂乱不利规范教学的隐患,因此中国历史文选的课程建设仍行进在路上。单元制革新型《中国历史文选》历经近40年的发展,进行过3次重大修改,旨在探索赋予中国历史文选课一个准确定位,即培养历史专业学生阅读和使用文献典籍能力的工具性的、独立的基础课程。单元制文选教材以单元的形式,涵盖经史子集、民族文献、考古文献,通过典籍概述、文章选讲、练习文选和通论4个层次的教学手段,力图对学生进行通史、史学史、文献学、古汉语等多门课程的综合训练,为提高学生阅读古籍能力提供切实的手段和保障。
廖珍珍[2](2021)在《20世纪三十年代罗元鲲的历史教科书编撰活动》文中指出在救亡图存的现实需要与史学新旧转型的要求下,编撰新式历史教科书以培养新式国民成为时代急务。新式历史教科书的编写经历了一个从翻译域外教科书到改编再到独立编写的过程,逐步实现近代化和本土化。罗元鲲在20世纪三十年代编纂出版了三部历史教科书,涉及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中国近代史与中国通史诸领域。《史学概要》是一部史学通论性质的授课讲稿,既对中西、新旧史学有所介绍与区分,又论述了史学理论与方法,而后者是主要的。《中国近百年史》编撰起自乾隆朝晚期至1933年《塘沽协定》的签订止,尽量清晰完整地展现了近代社会事变的历程。《高中本国史》出版于1934年,将远古到20世纪三十年代“新生活运动”时期的历史叙述详明。三部历史教科书的编纂体例都是章节体,并对史学史与历史发展进程进行阶段性划分,脉络清晰。罗元鲲的教科书,以民族史、政治史与外交史为叙事重点。他通过勾勒我国多源民族经过长期的同化、融合,最终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来建构民族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在政治史方面,罗氏尤重历代治乱兴衰与政治改革的得失,以为其时社会改革之资鉴。他还着力梳理我国古代的中西交通与近代的外交失败过程,加深国民对世界形势与中国国际地位的了解。虽然侧重不同,但都以进化史观为指导思想,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经世致用,体现了“君史”与“民史”的调和。罗元鲲还广泛运用比较研究法,对比事物的异同,凸显其本质。在论述过程中,秉持“切戒偏激”的史论原则,反映了他对于史德的理解。罗元鲲的三部历史教科书涉及范围广、包含的内容庞大,对其教科书的编纂活动进行研究,有利于丰富对近代史学史的认识。
尹鹏[3](2021)在《王树民史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王树民(1911-2004),字逸民,号曙庵,笔名立人,直隶武清人(今天津武清区)。王树民是我国近现代着名史学家,从事史学研究及历史教学作长达六十余年。其人生历经民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阶段,学术上涉猎了古史、民俗学、甘青地方史、历史文献学、中国史学史、历史教学等领域,并在这些领域卓有建树,为学界所称道。王树民的史学研究,既能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唯物史观的研究方法,又能与求真求实的治学理念相结合,以多学科为视角,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在古史辨的研究方法基础之上,突破传统具体问题研究,上升到思想理论的高度。更宝贵的是王树民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历史人才,并主动分享治学经验,为不少史学工作者提供了借鉴和帮助。文章通过对王树民在各个领域述文章的研究,以及王树民师友们的采访,深入剖析王树民在各个史学领域的成果,并上升到治史方法、思想的高度,从中汲取积极的成分为之学习。文章在充分回顾王树民史学的基础下,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方面是王树民的学术之路。王树民青年时期便入顾颉刚门下,追随顾颉刚奔波甘、青、川、陕等地,两人师生交往四十余年,可谓学界一段佳话。中年时期则由于时代、社会环境等因素,在学术成果上建树不多,更多的是在学术积淀。而待花甲之年后厚积薄发,声名鹊起,着述频出。第二方面是王树民在各个史学领域的研究。在这一方面,首先指出王树民在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古史领域,王树民在“国家民族名号”“五帝”、“有虞”等问题上独成一家之言;在民俗学中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并在甘青地方史研究中保存不少史料;在历史文献学上,王树民点校、编校了《廿二史札记校证》、《宋史纪事本末》等文献,不少成果至今还是历史研究者的工具必备书,王树民还针对古籍整理的方法、特点、内涵等理论提出不少真知灼见;在史学史领域,王树民既能着眼于史学史发展全局,对史学史分期、特点、内容等理论有所探讨。又能深入到明清史学史中,对具体问题作出细致性探讨;在史学教育上,培养了秦进才、王昕、董文武等学生,为史学界培育了一批人才。其次指出王树民在各领域研究中具体方法和理论。譬如王树民运用“历史演进”、“层累地剖析”等去探讨古史、民俗学等问题,并在历史文献学、史学史等领域强调“纵横会通”等理论的重要性。再者指出王树民史学研究中的问题,如古史研究中较少使用考古资料,又如王树民在对中国史学史特点研究时,出现了特点与内容混淆的错误。最后,联系当今史学研究现状,对王树民在各领域的史学研究作出公允的评价。第三方面是王树民的治史方法和思想。这一方面以王树民对自己的治学总结为依托,去探讨王树民的治史方法和思想。王树民立足“胸怀全局,行守本位”的治学思想,秉着求真求实的治史风格,以脚踏实地的治学态度研究历史,为当今的史学研究者提供不少治史借鉴。
张振兴[4](2020)在《在田野中讲读文献——《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改革尝试》文中认为作为大学历史学本科专业主干课的《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通过史籍介绍与文献讲读等方式,培养与夯实学生阅读与分析文献的基本功,为将来的史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当下史学研究从传统的"书斋史学"走向"田野史学",大量民间文献的收集与运用,不断开拓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为了紧跟这一史学潮流,大学历史本科课程培养方式也应随之改革。具体到《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这一课程,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加入民间文献的介绍与解读,并结合在田野中讲读文献的方式,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能力。
高一萍[5](2019)在《翻转课堂在《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程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程是高校历史学专业基础课,面临教学时数少、学生兴趣低、教学效果不佳的困境。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应用于该课程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效果显着。
张振兴[6](2019)在《以问题与实践为导向的教学尝试——“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程教学改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程是我国大学历史学本科专业学科基础必修课,主要内容为史籍介绍与文献讲读等。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而言,都具有较高的难度,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经过数年教学与摸索,提出"以问题与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标点断句""带着问题阅读"与"总结提炼史料观点"三步走的教学设计,培养与提高学生阅读文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徐昊[7](2017)在《“翻转学习”理论与《外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文中提出"翻转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对于我国高校《外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颇具价值。实际上,目前高校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而"翻转学习"理论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倡导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等观点能够从根本上改善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有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技能。
邱亚[8](2017)在《张舜徽一九五〇年代的学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张舜徽在新中国建立前完成并刊行的论着有《积石丛稿》与《广校雠略》,建国前写定、建国后刊行的论着有《旧学辑存》,这三部论着的内容博涉经史子集四部,说明他早年即具备了深厚的学问基础。他早年还讲求经世致用,《张舜徽壮议轩日记》便集中体现了他的经世思想。综合这三部论着与日记,可知他早就制定了一生的治学计划,其学术思想在建国前已经初步成熟。一九五O年代是中国史学快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迅速发展的时代。张舜徽在建国前就开始接触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一九五O年代,他更加全面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接受了唯物史观,完成了思想上的重大转变,最终迅速地跟上了时代的步伐,撰写出了一大批有分量的论着,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在清代学术史研究方面,《顾亭林学记》全面探讨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堪称顾炎武学术思想研究的经典之作:《清代扬州学记》深入分析了王懋竑、王念孙、汪中、焦循、阮元等扬州学者的学术思想,是清代扬州学派研究的奠基之作。顾炎武治学,走的是博通的路子;扬州学派的治学态度和所取得的成绩,也有“圆通广大”的气象,这两部学记,既是在论述清代学术史,也是在表章通人之学。《清人文集别录》虽完成于1961年,其主体部分则是在一九五O年代撰写的,因此可以将其视为张舜徽一九五O年代的学术研究成果。该书仿效西汉学者刘向《别录》的体例,以叙录的形式,论述了六百家清人文集的得失利弊,它不是一般的提要,而是一部别具特色的清代学术史。在传统史学研究方面,张舜徽第一次明确地将刘知几的《史通》、郑樵的《通志总序》、章学诚的《文史通义》,称作“史学三书”。其《史学三书平议》一书,以平正公允的态度,对“三书”作了大量考明疏舛、表章识解的工作,为后人进一步探讨刘知几、郑樵、章学诚三人的学术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在历史文献学研究方面,《中国历史要籍介绍》是张舜徽在华中师范学院历史系讲授“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时所编写的讲稿。该书认为“史”字的本义是指文字,主张扩大史学的范围。书中将经史子集四部之书与甲骨文字、金石刻辞等地下材料都视作史籍,对它们作了详略不同的介绍。该书还突破了“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等传统的分类方式,从史籍的实质内容出发,对史籍作了全新的分类。它不仅一部教材,更是一部成家的着述。《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也是张舜徽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的成果,该书对我国古代史籍的校读方法作了详细的论述,是文科学生了解古籍的最佳参考书。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方面,张舜徽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实践者。其《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物志》一书,先从生产方面写起,以次涉及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考证和宣传了劳动人民祖先集体创造的伟大成就,以此证明劳动人民创造了历史、是历史的主人,它既是一部杰出的科技史着作,又是一部为古代劳动人民树碑立传的重要作品;《中国封建社会之分析》成书于1957年,是张舜徽的一部未刊稿。该书将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区分开来,从政治制度、土地制度、宗法制度、文学艺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对我国封建社会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总结,是张舜徽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系统尝试之作。这两部着作都是张舜徽学习与接受唯物史观之后,创造性地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与自己的史学研究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他的学术思想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标志,对其后来的学术研究影响深远。张舜徽一九五O年代的学术研究,是其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九五○年代,他的学术研究成果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有了全国性的影响。他一九五○年代的学术论着,在总体上呈现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淹贯博通,而不限于一曲”、“勇于创新,而不凿空立论”、“学术经世,教育报国”等四大特征,充分显示了一代国学大师的治学风范。他一九五○年代的学术研究,不仅在其学术生命中具有重要意义,对后人读书治学也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朱清如[9](2015)在《中国历史文选教材编纂与普通高校之课程教学》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历史文选是国内高校历史(教育)学专业的主干基础课。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几代专家学者发凡起例、推成出新,已取得面世教材约70余种之显着成效。然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历史文选教学课时被严重压缩,教学状况不容乐观。顺应本科教学改革大势,修订完善教材、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传授学习技能、提高教学质量,是改善普通高校中国历史文选教学现状的有效途径。
郭国庆,胡小康[10](2015)在《中国历史文选教学内容刍议》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历史文选的教学内容日趋丰富。立足选文范围、内容编排、练习文选、文化常识、史料分析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中国历史文选教学内容的现状,提出如下教学建议:选文范围应以传统史部文献为基础,尽可能广泛涉及各类型文献;内容编排以史、经、子、集为序更为合理;史部文献应分二级类目,最好把史部的二级类目与经部、子部、集部并列;练习文选最好采用原版古籍片断的影印;文化常识的介绍要紧紧围绕中国历史文选的教学内容展开,不宜过多;教材编写与教学过程应从史料考源、史料比较、史料研究方面着重加强史料分析。
二、中国历史要籍课程改革刍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历史要籍课程改革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教学百年省思——兼谈单元制中国历史文选课(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国历史文选课百年历程回顾 |
二、 构建中国历史文选教材的探索 |
三、 单元制中国历史文选的内容体制 |
(一) 单元制中国历史文选的理论基础 |
(二) 单元制《中国历史文选》的内容体制 |
1.典籍概述。 |
2.文章选讲。 |
3.练习文选。 |
4.通论。 |
(三) 单元制《中国历史文选》革新特点 |
四、 教学课时缩短背景下中国历史文选课教学建议 |
第一,教材是根本。 |
第二,单元制4个层次的教学内容。 |
第三,学时比例。 |
(2)20世纪三十年代罗元鲲的历史教科书编撰活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文章结构 |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2 三部历史教科书的编撰缘起与概貌 |
2.1 三部历史教科书的成书背景 |
2.2 三部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与出版 |
2.2.1 《史学概要》 |
2.2.2 《中国近百年史》 |
2.2.3 《高中本国史》 |
2.3 编纂方法 |
2.3.1 史书体例的选择——章节体 |
2.3.2 分期意识 |
2.3.3 重视图表 |
3 民族史、政治史与外交史:教科书的三个叙事重点 |
3.1 重视民族史:梳理民族发展脉络以构建民族认同 |
3.2 凸显政治史:取鉴历史经验以救亡图存 |
3.3 瞩目外交史:注重中外史事联络以审视世界大势 |
4 见诸行事:教科书对新旧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实践 |
4.1“君史”与“民史”的调和 |
4.2 比较研究的广泛应用 |
4.3“切戒偏激”的史论原则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王树民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论文结构 |
四、难点、创新点、不足 |
第一章 王树民学术之路 |
一、少年时期——家学深厚 |
二、青年时期——学术起步期 |
三、中年时期——学术奠基期 |
四、晚年时期——学术爆发期 |
五、师生情谊——顾颉刚与王树民 |
小结 |
第二章 王树民上古史研究 |
一、对国家民族名号问题的探讨 |
(一)40 年代国家民族名号研究 |
(二)80 年代国家民族名号研究 |
二、对“五帝”问题的探讨 |
(一)“五帝”问题的研究背景 |
(二)“五帝”来源及含义 |
(三)“五帝”对象及划分 |
三、对有虞与“夏康”等问题探讨 |
(一)“有虞”问题研究 |
(二)“禅让”制度研究 |
(三)“夏康”问题研究 |
四、王树民与古史辨 |
小结 |
第三章 王树民民俗学与甘青地方史研究 |
一、进入民俗学地方史领域的背景 |
二、对“民歌”的看法 |
(一)民歌功能认知 |
(二)民歌价值认知 |
(三)民歌中“历史故事”认知 |
三、对甘青地方史研究 |
(一)地方史研究中折射的古史观 |
(二)甘肃回民反清问题研究 |
(三)地方民俗文化整理贡献 |
小结 |
第四章 王树民历史文献学研究 |
一、历史文献整理贡献 |
(一)《宋史纪事本末》和《元史纪事本末》 |
(二)《廿二史札记校证》 |
(三)《戴名世集》和《戴名世遗文集》 |
(四)《通志二十略》 |
(五)《国语集解》 |
二、史部目录学贡献 |
(一)《史部要籍解题》成书背景及内容 |
(二)《史部要籍解题》特点 |
(三)《史部要籍解题》价值 |
三、对文献整理理论认知 |
(一)古籍的概念及性质 |
(二)古籍整理原则及内涵 |
(三)古籍整理的问题 |
(四)古籍整理的方法 |
小结 |
第五章 王树民中国史学史研究 |
一、对中国史学史问题研究缘由 |
二、对中国史学史理论看法 |
(一)中国史学史内容及任务 |
(二)中国史学史分期标准 |
(三)史学史指导思想 |
(四)中国史学史特点 |
三、对中国史学史“纵横”的看法 |
(一)王官之学时期 |
(二)史书体例成熟时期 |
(三)官修史书定局与史学新发展时期 |
(四)民间史学异军突起时期 |
(五)史学蜕变时期 |
小结 |
第六章 王树民史学教育贡献 |
一、历史教育着述 |
(一)《初中中国历史课本问题解答》 |
(二)《隋唐五代宋元史纲》 |
二、史学教育思想 |
(一)重视爱国主义和民族文化教育 |
(二)重视历史普及性教育 |
(三)突出人民群众主体地位 |
小结 |
第七章 王树民的治史方法及思想 |
一、治史方法 |
(一)重视基础知识积累 |
(二)去粗取精和去伪存真 |
(三)珍惜时间善用条件 |
(四)脚踏实地,莫走捷径 |
(五)多读书与善写作 |
二、治史思想 |
(一)胸怀全局,行守本位 |
(二)求真求实 |
(三)重视理论 |
(四)纵横会通 |
(五)经世致用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王树民专着及论文 |
二、相关研究专着及论文 |
后记(含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4)在田野中讲读文献——《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改革尝试(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史学”趋势对传统教学的挑战与机遇 |
二、在田野中讲读文献: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 |
结语: |
(5)翻转课堂在《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程教学现状 |
二翻转课堂概况 |
三《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 |
(一)可行性分析 |
(二)教学设计与实施 |
(三)教学效果 |
四结语 |
(6)以问题与实践为导向的教学尝试——“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程教学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 基础知识薄弱 |
2. 古文阅读困难 |
3. 缺乏问题意识 |
二、“以问题与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改革 |
1. 抄写标点断句 |
2. 带着问题阅读 |
3. 总结提炼史料观点 |
三、教改效果总结 |
1. 识读繁体字和文言文能力的提升 |
2. 开始形成较为明显的问题意识 |
3. 懂得对文献进行归纳总结 |
(7)“翻转学习”理论与《外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外国历史要籍》的课程地位与教学困境 |
二、“翻转学习”视野下《外国历史要籍》课程教学改革实施的可行性 |
三、“翻转学习”模式下的《外国历史要籍》课程教学改革理念与措施 |
(8)张舜徽一九五〇年代的学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第一章 张舜徽建国前的教学与科研 |
第一节 经世致用的学术追求 |
一、经世目标的确立 |
二、内容丰富的经世思想 |
三、经世思想的具体实践 |
第二节 初入学林的研究成果 |
一、建国前刊行的《广校雠略》与《积石丛稿》 |
二、建国前完成、建国后刊行的《旧学辑存》 |
第二章 一九五○年代张舜徽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 |
第一节 一九五○年代中国史学界的基本状况 |
一、重大史学理论问题的讨论 |
二、各类史籍的编撰 |
三、古籍的整理与资料的编纂 |
第二节 一九五○年代张舜徽的思想变化 |
一、学习与接受马克思主义 |
二、反思建国前的经历与思想 |
三、确定未来的工作方向 |
第三章 博大精深的清代学术史研究 |
第一节 表章清学的两部“学记” |
一、改良“学记”体例 |
二、分析清代学术的渊源 |
三、赞扬顾炎武、扬州诸儒的治学精神与态度 |
四、总结顾炎武、扬州诸儒的治学方法与成就 |
五、辨明后世对顾炎武学术思想的误解 |
第二节 总结清学的“清人文集别录” |
一、《清人文集别录》的撰着缘起与过程 |
二、《清人文集别录》的主要内容 |
三、《清人文集别录》的特色与价值 |
第四章 平正通达的“史学三书”研究 |
第一节 《史学三书平议》的主要内容与学术价值 |
一、考明《史通》的疏舛,赞扬刘知几的识解 |
二、纠正《通志总序》的疏失,表章郑樵的史识 |
三、辨明《文史通义》的疏漏,赞赏章学诚的卓识 |
第二节 张舜徽对刘知几、郑樵、章学诚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一、吸收刘知几、郑樵的史学理论 |
二、发展郑樵、章学诚的校雠学理论 |
三、借鉴章学诚的方志学理论 |
第五章 发凡起例的历史文献学研究 |
第一节 论述中国历史要籍 |
一、扩大史学范围 |
二、阐明史书体例 |
第二节 提炼古籍校读方法 |
一、校书要以读书为目的 |
二、读书要以远大自期 |
第六章 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 |
第一节 运用五种社会形态学说解析中国社会 |
一、探讨西周的社会性质问题 |
二、剖析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 |
第二节 采用阶级观点分析中国历史 |
一、以阶级观点解析古文字、探索古代史实 |
二、以阶级观点分析中国古代社会 |
第三节 论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一、全面总结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成就 |
二、揭示古代劳动人民集体创造发明的规律 |
三、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 |
综论 |
一、张舜徽一九五O年代学术研究的总体特征 |
二、张舜徽一九五O年代学术研究的意义及启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中国历史文选教材编纂与普通高校之课程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国历史文选教材的编纂及选用 |
(一)中国历史文选教材的编纂 |
(二)中国历史文选教材的选用 |
二、中国历史文选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教学建议 |
(一)中国历史文选课程的教学现状 |
(二)中国历史文选课程的教学建议 |
(10)中国历史文选教学内容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选文范围 |
二、关于内容编排 |
三、关于练习文选 |
四、关于文化常识 |
五、关于史料分析 |
(一) 史料考源 |
(二) 史料比较 |
(三) 史料研究 |
四、中国历史要籍课程改革刍议(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教学百年省思——兼谈单元制中国历史文选课[J]. 张大可.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5)
- [2]20世纪三十年代罗元鲲的历史教科书编撰活动[D]. 廖珍珍.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王树民史学研究[D]. 尹鹏.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在田野中讲读文献——《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改革尝试[J]. 张振兴. 公关世界, 2020(02)
- [5]翻转课堂在《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程中的应用[J]. 高一萍. 教育现代化, 2019(72)
- [6]以问题与实践为导向的教学尝试——“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程教学改革[J]. 张振兴. 文教资料, 2019(24)
- [7]“翻转学习”理论与《外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徐昊. 高教学刊, 2017(17)
- [8]张舜徽一九五〇年代的学术研究[D]. 邱亚.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
- [9]中国历史文选教材编纂与普通高校之课程教学[J]. 朱清如. 武陵学刊, 2015(06)
- [10]中国历史文选教学内容刍议[J]. 郭国庆,胡小康.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