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辽宁旅游实现历史性突破(论文文献综述)
胡静[1](2020)在《辽阳弓长岭滑雪场冰雪旅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冰雪旅游业快速发展,尤其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申办,为冰雪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冰雪旅游投资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基于此背景,落实“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和“白雪换白银”要求,抓住2022年北京冬奥会历史机遇,聚焦冰雪旅游,发挥资源优势,打造冰雪“名片”,引进消费增量,兑现“冰天雪地”价值,引领辽阳市冰雪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既对辽阳弓长岭滑雪场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是发挥冰雪旅游业地区旅游经济拉动作用的内在要求,因此有必要对辽阳弓长岭滑雪场冰雪旅游发展战略进行系统研究。本文以辽阳弓长岭滑雪场为具体研究对象,对其冰雪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运用SWOT分析法及理论制定适应自身发展特点的冰雪旅游发展战略,并为全市冰雪旅游业发展提供思路。本文首先分析了辽阳弓长岭滑雪场冰雪旅游发展战略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阐述了冰雪旅游发展战略的概念与研究的相关理论,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构建了论文研究框架体系和研究方法;然后对辽阳弓长岭滑雪场冰雪旅游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构建了SWOT分析模型,对弓长岭滑雪场冰雪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弓长岭滑雪场冰雪旅游发展战略选择的原则、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并细致阐述了战略实施和保障措施等方面;最后,对全文做出简要总结,指出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及不足,以待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改进和做更进一步的完善。
薄惠文[2](2018)在《抚顺市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正言[3](2018)在《适应新时代 聚焦新目标 落实新部署》文中研究指明2017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和"四个着力""三个推进",适应
万宁[4](2017)在《整合营销传播视角下的辽宁红色旅游品牌传播研究》文中提出红色旅游作为一种主题旅游产品,对于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革命传统,传播红色文化,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具有显着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旅游品牌的传播对增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辽宁红色旅游品牌必须全面整合传播手段和传播渠道,强化品牌意识,科学规划品牌传播战略,塑造红色旅游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与沟通,培养受众的忠诚度。为直观了解辽宁红色旅游品牌传播发展的现状,从传播学、品牌学和旅游学的相关理论入手,通过文献分析、个案研究、实地调查、内容分析等方法,以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为视角对辽宁红色旅游品牌的传播主体、内容、手段、媒介、受众逐一分析,发现辽宁红色旅游品牌传播存在过于依赖政府传播、品牌协作缺乏整合,传播力度不足、传播手段缺少系统性,传播渠道分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整合意识薄弱,目标群体不明晰、沟通反馈机制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上述问题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辽宁红色旅游品牌传播要创新发展,就必须增强整合营销传播意识、变革和整合传播手段,强化红色旅游品牌的媒介整合传播,市场细分实现精准传播、完善沟通反馈机制,增强品牌传播集聚效应,同时要加强建设专业的品牌传播人才队伍。
冯玉宝[5](2016)在《东北亚旅游产业合作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东北亚各国尤其是图们江区域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加强,受其影响,东北亚各国的旅游产业也随之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有力地推动了该区域各国之间旅游产业合作事业的进程。东北亚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在发展旅游产业方面比较优势明显,如果区域内各国协调一致,积极参与合作,那么本区域的旅游产业合作将会展现出更加光明的前景。在此背景下,东北亚各合作主体不断探索旅游产业合作的模式,以谋求进一步加快区域旅游产业合作的步伐。东北亚旅游产业合作经历了从政府推进到市场引领,从市场引导到政府宏观布局的发展过程;从旅游景点,到旅游线路,再到旅游区域,旅游产业空间布局日趋合理,逐渐完善了以中国长白山、俄罗斯海叁崴、朝鲜“罗先”地区和金刚山、韩国的东海岸及济州岛、日本的富士山等地为点,以图们江、东边边界、高速铁路线、航空航海线为轴的多重“点线”型旅游产业发展的结构布局;并从以图们江流域小区域合作发展为以图们江为中心的中、朝、俄、韩、日等东北亚五国的大区域合作,现在已形成了政府主导的供给型旅游产业合作模式、市场推进的需求型旅游产业合作模式、资源禀赋催生的流域型旅游产业合作模式等多种合作形态。本文研究的思路及目的是从东北亚旅游产业自身特点出发,如何更加有效的整合并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配置;探讨了东北亚特别是图们江区域旅游产业的合作模式,以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东北亚地区内的图们江区域旅游产业合作体系和基本框架,并在这种体系和框架下,对图们江区域旅游产业合作发展模式进行较为全面的阐述及分析,从中探索出更加适合本区域旅游产业合作发展的模式,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因此,本文首先综述了关于旅游产业合作方面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主要观点,界定了旅游产业合作的相关概念,旅游产业合作模式形成的影响因素及主要类型,并以旅游产业及产业合作模式的理论为基础,阐述了旅游产业合作模式的发展脉络;梳理了各种旅游产业合作发展的构架,并重点介绍了旅游产业、旅游产业合作、以及旅游产业合作模式的一些相关内容。其次,分析了东北亚旅游产业合作发展的现状、主要特点及动因;东北亚各国所拥有的旅游资源等。认为,近几年来东北亚旅游产业合作发展较快,其中中日韩三国间的旅游产业合作发展尤为迅速,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三点,即旅游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是本区域旅游产业合作的动力之一,旅游产业本身属性是合作的内因,而东北亚区域所具有的自身特点是合作的外因。然后,阐释了东北亚旅游产业合作模式的选择,在此介绍了流域型合作模式、集散地型合作模式、客源地—目的地型合作模式等一些可供选择的模式,同时分析了旅游产业合作模式的现实条件、合作模式的可行性、合作模式的定位,并阐述了东北亚旅游产业合作的优势与瓶颈及解决途径等问题。最后,在上述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借鉴了国内外一些旅游产业合作发展的经验,立足于中国东北亚区域即图们江地区旅游产业的实际情况及特点,根据相关经济学理论,认为中国参与东北亚旅游产业合作应该重点推进发展“客源地——目的地”模式、“流域型”模式以及“政府主导”型模式,并提出了参与东北亚旅游产业合作的具体对策。
刘蕾,王慧[6](2015)在《辽宁省旅游产业关联效应评价及提升途径》文中研究指明旅游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性,能够对国民经济起到有力的拉动作用。本文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运用影响力系数指标,感应度系数指标等对辽宁省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数量比例关系及相互影响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和判定,针对性地总结出旅游业在辽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并提出通过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等提升辽宁旅游产业关联效应、带动辽宁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对策。
李曦[7](2014)在《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研究 ——以天津为例》文中指出旅游目的地营销是旅游目的地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在整个旅游目的地营销体系中,营销传播是旅游目的地营销组织能够最大程度施加影响的营销组合要素,一直以来受到旅游业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是旅游目的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取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变革与发展,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给包括旅游业在内的世界各种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旅游目的地已经开始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探索与实践的同时,相关的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不能较好地反映现实条件下旅游目的地营销传播理应遵循的规律。亟需从理论高度总结规律与模式,加强前瞻性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从而指导实践。本研究属于跨学科的应用研究,涉及经济学、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信息技术等多种相关学科。本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导论部分首先提出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本研究的基本框架;第二部分是研究的主体,从理论探索和应用性研究分别展开研究。理论探索部分,本文主要围绕与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研究关系较为密切的整合营销传播和目的地营销相关的文献进行回顾与评述,在界定旅游目的地和目的地营销的概念、新媒体和新媒体营销概念的基础上,回归到整合营销传播本体概念,同时考虑旅游目的地营销本身的特点,及平衡概念界定的理论性导向和指导实践的操作性导向,提出并界定了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展开研究。首先,以旅游目的地营销所处的新媒体背景为立足点,通过对新媒体营销主要形式进行梳理、分类和阐释,基于权威机构有关报告和数据和笔者对新媒体空间中的数据挖掘,结合对我国各省级旅游管理部门的问卷调查,对我国旅游目的地新媒体营销方式及其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同时,对新媒体环境下旅游目的地信息展开专题研究,辨析旅游目的地营销信息与旅游者生成信息——旅游目的地口碑的区别及两者在目的地营销传播体系中的作用。随后,本文在对新媒体环境下旅游者的特征和行为研究的基础上,解构新媒体环境下旅游者旅游前、旅游中和旅游后三个阶段的行为,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旅游者三阶段行为模式。最后,基于理论与现实基础,探讨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模式的构成要素,并构建了以旅游者为导向的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的模型。应用性研究部分以天津市为例,从天津旅游营销传播的实施现状及新媒体在其营销传播中的运用情况,分析天津实施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的现实问题,并提出天津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的方案设计。第三部分是全文的结论,对本研究的结论和创新点进行总结,并提出本文存在的不足和研究展望。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分析法,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和现实观察相结合研究法、归纳与演绎研究法、定性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归纳总结与演绎推理并重。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一是提出并界定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概念;二是解构新媒体环境下旅游者行为并构建旅游者行为模式;三是构建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模式。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尚未寻得旅游目的地将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的思想和理念应用于实践的完整、全面的案例,因此对于本研究所构建的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模式的合理性缺乏全面的验证,该理论框架的实践操作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二是对于社会媒体在营销传播方面的绩效测量一直是当今营销研究领域尚未得到解决的普遍性难题,本研究仅从理念上提出大数据的参考测量方法,但未能形成系统的绩效测量指标体系。当前,大数据已经引起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对旅游大数据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期待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不断进行相关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积累,以求在旅游目的地营销研究中有所创新突破并日臻完善。
贺婧[8](2013)在《过去:辉煌五年,亮点纷呈结硕果——辽宁省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之一》文中指出过去五年,辽宁不断转变思维方式,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从1000万亩大棚到1000万亩节水滴灌工程,从1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到一县一业,从工业五项工程到工业产业集群,从实施企业并购到引进海外研发团队;从城区区划调整到服务业聚集区建设,从搞活房地产市场到发展温泉旅游;从招商引资到推进重大项目,从辽河大小凌河流域治理到实施青山工程、蓝天工程;从整村推进扶贫到常年病人托管中心建设,无一不
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卢松,白翎,张晓明[9](2012)在《努力把休闲经济培育成为辽宁省的支柱产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经济增速正呈下行趋势,如果适时把居民的休闲消费培育成为新的消费需求,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支撑。比较研究发现,辽宁休闲经济在国内具备独特的优势,应打好温泉度假、滨海休闲、冰雪运动和景观旅游四张牌,加强以机场、度假酒店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借势发展游艇、房车等休闲装备制造业,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将休闲经济培育成支柱产业。
王霞[10](2011)在《辽宁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旅游的需求日益增长,旅游消费市场不断扩大,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强劲的势头。辽宁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悠久的历史和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因此,辽宁省已将旅游作为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尽管辽宁省旅游业得到了快速迅猛的发展,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例如,行业管理体制落后、旅游资源开发水平低、景区特色不突出、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等。这些问题对辽宁省旅游业健康、有序可持续的发展都构成了威胁,同时,辽宁省从旅游业中得到的收益和福利可能因为这些不利因素而抵消。因此,研究辽宁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在当今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发展形势下,在合理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而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飞跃。本文主要以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研究基础。从内涵、特点、基本要求等方面进一步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研究了辽宁省旅游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以期解决如何实现辽宁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使旅游资源与经济社会能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全文内容按如下章节展开: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概述,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概念。第二部分介绍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第三部分介绍了辽宁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第三章主要阐述辽宁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辽宁省旅游业的发展情况。第二部分阐明辽宁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四章辽宁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的对策。实现辽宁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进一步提高总体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加大辽宁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统筹规划,突出特色旅游;提高旅游部门服务质量;建设北方旅游大省的战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二、辽宁旅游实现历史性突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辽宁旅游实现历史性突破(论文提纲范文)
(1)辽阳弓长岭滑雪场冰雪旅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概述 |
1.2.1 国外研究概述 |
1.2.2 国内研究概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冰雪旅游发展战略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冰雪旅游发展战略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发展战略 |
2.1.2 旅游发展战略 |
2.1.3 冰雪旅游 |
2.2 冰雪旅游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 |
2.2.1 战略管理理论 |
2.2.2 比较优势理论 |
2.2.3 竞争优势理论 |
第3章 辽阳弓长岭滑雪场冰雪旅游发展战略分析 |
3.1 冰雪旅游资源概况 |
3.2 冰雪旅游发展概况 |
3.2.1 区域旅游发展概况 |
3.2.2 弓长岭滑雪场概况 |
3.3 冰雪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
3.3.1 优势(Strength) |
3.3.2 劣势(Weakness) |
3.3.3 机会(Opportunity) |
3.3.4 挑战(Threat) |
3.3.5 SWOT分析矩阵 |
3.4 冰雪旅游发展战略评价 |
第4章 辽阳弓长岭滑雪场冰雪旅游发展战略选择 |
4.1 冰雪旅游发展战略选择依据 |
4.2 总体发展战略思路 |
4.3 战略定位 |
4.3.1 形象定位 |
4.3.2 市场定位 |
4.4 战略目标 |
4.4.1 总体目标 |
4.4.2 阶段目标 |
4.5 战略实施 |
4.5.1 冰雪旅游品牌战略 |
4.5.2 市场营销战略 |
4.5.3 智慧旅游战略 |
4.5.4 人力资源战略 |
4.5.5 区域合作发展战略 |
第5章 辽阳弓长岭滑雪场冰雪旅游发展战略实施保障 |
5.1 政策保障 |
5.2 企业组织保障 |
5.3 服务保障 |
5.4 企业文化塑造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4)整合营销传播视角下的辽宁红色旅游品牌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1.整合营销传播研究现状 |
2.旅游品牌传播研究现状 |
3.红色旅游品牌传播研究现状 |
4.辽宁红色旅游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分析法 |
2.个案研究法 |
3.实地调查法 |
4.内容分析法 |
(五)研究内容 |
(六)创新之处 |
一、整合营销传播与红色旅游品牌传播 |
(一)整合营销传播 |
1.整合营销传播的内涵 |
2.整合营销传播的原则 |
(二)红色旅游品牌传播 |
1.红色旅游品牌传播的内涵 |
2.红色旅游品牌传播的特点 |
(三)辽宁红色旅游品牌发展现状 |
1.辽宁红色旅游品牌概况 |
2.辽宁红色旅游品牌特点 |
二、整合营销传播视角下的辽宁红色旅游品牌传播现状 |
(一)组织整合:多元主体参与 |
1.政府:把握方向 |
2.企业:控制过程 |
3.游客:二次传播 |
(二)内容整合:多类信息统一 |
1.传播重大历史事件、人物事迹、革命精神 |
2.传播纪念活动、主题活动和主题展览 |
3.传播红色旅游线路 |
(三)手段整合:多样工具集聚 |
1.广告传播 |
2.公关传播 |
3.促销传播 |
(四)媒介整合:多方渠道融合 |
1.品牌自主开发的传播媒介 |
2.品牌借助的传播媒介 |
(五)受众整合:多层群体协调 |
1.党政机关团体 |
2.企事业团体 |
3.学生团体 |
4.银发群体 |
5.休闲度假游群体 |
三、整合营销传播视角下辽宁红色旅游品牌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辽宁红色旅游品牌传播存在的问题 |
1.过于依赖政府传播,品牌协作缺乏整合 |
2.传播力度不足,传播手段缺少系统性 |
3.传播渠道分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整合意识薄弱 |
4.目标群体不明晰,沟通反馈机制不健全 |
(二)辽宁红色旅游品牌传播存在问题的原因 |
1.整合营销传播观念落后 |
2.品牌传播投入不足 |
3.缺少市场化运作 |
4.专业人才的匮乏 |
四、整合营销传播视角下的辽宁红色旅游品牌传播对策 |
(一)增强整合传播意识,加强品牌协作 |
(二)增加传播投入,变革和整合传播手段 |
1.多元化整合广告传播 |
2.突出主题活动的品牌特色 |
3.多形式改进促销传播 |
4.及时更新宣传作品 |
(三)强化红色旅游品牌的媒介整合传播 |
1.整合大众传播媒介创造品牌知名度 |
2.利用互联网和手机提供系统信息搜索 |
3.通过互动媒体强化信息传播体验 |
(四)市场细分实现精准传播,完善沟通反馈机制 |
1.市场细分实现精准传播 |
2.完善沟通反馈机制 |
(五)增强品牌传播集聚效应 |
1.资源整合传播 |
2.区域联合传播 |
(六)建设专业的品牌传播人才队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东北亚旅游产业合作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旅游产业合作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旅游产业相关文献简述 |
1.3 研究的方法与路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路径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及不足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旅游产业合作及其相关理论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旅游产业的含义 |
2.1.2 旅游产业合作模式的内涵 |
2.2 旅游产业合作模式的影响因素及分类 |
2.2.1 旅游产业合作模式形成的影响因素 |
2.2.2 旅游产业现存合作模式的分类 |
2.3 旅游产业合作的相关理论 |
2.3.1 区域空间理论 |
2.3.2 均衡与非均衡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东北亚旅游产业合作的现状及动因 |
3.1 东北亚旅游产业合作现状及特点 |
3.1.1 合作现状 |
3.1.2 旅游产业合作的特点 |
3.2 东北亚旅游产业合作发展的动因 |
3.2.1 促进经济发展成为推进合作的驱动力 |
3.2.2 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推进合作的内部因素 |
3.2.3 区域特点成是合作的外部因素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东北亚旅游产业合作模式形成的条件和依据 |
4.1 东北亚旅游产业合作模式形成的影响因素 |
4.1.1 市场需求的拉动 |
4.1.2 市场供给的推进 |
4.1.3 政府的主导与调控 |
4.2 东北亚旅游产业合作模式形成的前提条件 |
4.2.1 交通网络是合作模式形成的必要条件 |
4.2.2 客源优势是合作模式形成的充分条件 |
4.3 东北亚旅游产业合作模式形成的现实依据 |
4.3.1 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合作开发潜力较大 |
4.3.2 中国和韩国之间的合作发展迅猛 |
4.3.3 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合作基本稳定 |
4.3.4 中国和朝鲜之间的合作基本成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东北亚旅游产业合作模式的确定 |
5.1 东北亚旅游产业合作模式的定位 |
5.1.1 可供选择的旅游产业合作模式 |
5.1.2 旅游产业合作模式的确定 |
5.2 东北亚旅游产业合作模式的解析 |
5.2.1 流域型合作模式的理论阐述 |
5.2.2 客源地—目的地型合作模式的解读 |
5.2.3 政府主导型合作模式的阐述 |
5.3 东北亚旅游产业合作模式的现实基础 |
5.3.1 俄罗斯旅游产业合作模式的实施基础 |
5.3.2 韩国旅游产业合作模式的实施基础 |
5.3.3 日本旅游产业合作模式的实施基础 |
5.3.4 朝鲜旅游产业合作模式的实施基础 |
5.3.5 延边州旅游产业合作模式的实施基础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东北亚选择旅游产业合作模式面临的困境 |
6.1 选择合作模式面临的内部困境 |
6.1.1 旅游产业发展差距大模式标准难统一 |
6.1.2 个别国家基础设施落后有碍模式的形成 |
6.1.3 各国文化差异大模式的理解不一致 |
6.2 选择合作模式面临的外部困境 |
6.2.1 领土纷争限制了旅游合作模式的选择 |
6.2.2 政治经济结构脆弱致模式易破裂 |
6.2.3 管理体制区域分割一致模式很难形成 |
6.3 选择合作模式的内外部机制困扰 |
6.3.1 有效协调机构缺失模式协调难度大 |
6.3.2 旅游通关手续繁琐合作模式实施困难 |
6.3.3 规章制度不健全模式推进不同步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中国参与东北亚旅游产业合作的模式选择与对策 |
7.1 实施政府主导的合作模式突破内部困境 |
7.1.1 主动推进合作并逐渐达成共识 |
7.1.2 推出图们江区域开发新政强化合作一体性 |
7.1.3 主动提出合作思想以统一合作模式 |
7.1.4 以文化带动旅游产业合作来缩减文化差异负效应 |
7.2 构架“流域型”型合作模式解除外部困扰 |
7.2.1 构建“图们江”为“轴”的“流域型”模式破除分割 |
7.2.2 培育“流域型”模式的增长极 |
7.2.3 基于“流域型”模式实施双边合作 |
7.2.4 中国地方政府要主导合作突破内部困境 |
7.3 布局“客源地—目的地”型合作模式化解机制约束 |
7.3.1 以中国延边州为“目的地”布局旅游产业核心 |
7.3.2 政府主导推进延边州作为“目的地”的合作模式 |
7.3.3 以其他国家为客源地布局次区域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和致谢 |
(6)辽宁省旅游产业关联效应评价及提升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辽宁省旅游产业概况 |
二、辽宁省旅游产业关联效应评价 |
(一)投入产出分析 |
(二)影响力系数指标分析 |
(三)感应度系数指标分析 |
三、辽宁省旅游产业关联效应提升的对策建议 |
(一)增强旅游业发展的责任感与紧迫感,加强规划引领 |
(二)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区域合作工程 |
(三)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实施市场治理工程 |
(四)坚持效益优先原则,不断创新营销模式 |
(五)增进各旅游城市之间的联动,实施智慧旅游工程 |
(六)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旅游体制机制内生发展动力 |
四、结束语 |
(7)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研究 ——以天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概念界定 |
第一节 整合营销传播的研究述评 |
一、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渊源 |
二、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发展阶段 |
三、整合营销传播研究评述 |
第二节 旅游目的地营销的研究评述 |
一、旅游目的地营销的主要研究议题 |
二、旅游目的地营销研究评述 |
第三节 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概念的逻辑推导 |
一、整合营销传播的本体概念及其相关概念 |
二、旅游目的地与旅游目的地营销的概念界定 |
三、新媒体概念界定与新媒体营销概念澄清 |
四、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的概念界定与解析 |
第三章 旅游目的地营销的新媒体转型 |
第一节 旅游目的地营销的新媒体背景 |
一、新媒体的发展历程 |
二、新媒体的主要特征与分类 |
三、新媒体营销的主要方式 |
第二节 旅游目的地营销的新媒体实践 |
一、新媒体营销方式契合旅游目的地产品特性 |
二、新媒体营销方式在旅游目的地营销中的运用 |
第三节 我国旅游目的地新媒体营销现状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步骤与结果 |
三、研究结论 |
第四章 旅游目的地信息辨析 |
第一节 旅游目的地营销信息 |
一、旅游目的地营销信息的传播主体 |
二、旅游目的地营销信息的沟通目标 |
三、旅游目的地营销信息的主题定位 |
四、旅游目的地营销信息内容的旅游者导向 |
第二节 旅游者生成内容——旅游目的地口碑 |
一、口碑及其传播模式演进 |
二、新媒体环境下旅游目的地口碑的特点 |
三、旅游目的地电子口碑传播的核心要素 |
四、旅游目的地电子口碑的正向激励策略 |
第五章 新媒体环境下的旅游者行为模式 |
第一节 构建新媒体环境下旅游者行为模式的理论基础 |
一、旅游者行为研究的主要议题 |
二、旅游者行为影响因素相关理论 |
三、典型的旅游者行为模型 |
四、新媒体背景下的消费者行为模式 |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旅游者行为模式研究的现实基础 |
一、基于新媒体环境的旅游者特征分析 |
二、新媒体环境下旅游者的行为特征 |
第三节 新媒体环境下旅游者的信息处理行为 |
一、新媒体环境下旅游者信息搜索行为模式转变 |
二、基于新媒体的旅游者信息自创和传播行为 |
第四节 新媒体环境下旅游者行为模式构建 |
一、构建新媒体环境下旅游者行为模式的重要意义 |
二、新媒体环境下旅游者行为解构 |
三、构建新媒体环境下旅游者行为模式 |
第六章 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模式 |
第一节 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模式构建的基础 |
一、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
二、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模式构建的现实基础 |
第二节 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模式建构 |
一、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模式的要素分析 |
二、构建旅游者导向的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模型 |
第七章 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的方案设计——以天津为例 |
第一节 天津开展旅游营销传播的实施背景 |
一、天津旅游业发展概况 |
二、天津旅游市场概况 |
第二节 天津开展旅游营销传播的现状与问题 |
一、天津旅游营销传播主题定位 |
二、天津旅游营销传播工具组合 |
三、天津旅游营销传播媒体组合 |
四、天津旅游营销传播的新媒体运用 |
五、天津旅游“口碑”的新媒体空间传播 |
第三节 天津旅游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方案设计 |
一、基本原则 |
二、营销主体 |
三、战略制定 |
四、品牌接触 |
五、信息聚合 |
六、效果评估 |
第八章 总结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一、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概念界定与内涵阐释 |
二、新媒体营销概念澄清 |
三、新媒体环境下旅游者三阶段行为模式构建 |
四、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模式与模型构建 |
五、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方案设计 |
第二节 主要创新点 |
一、提出并界定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概念 |
二、解构新媒体环境下旅游者行为并构建旅游者行为模式 |
三、构建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模式 |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过去:辉煌五年,亮点纷呈结硕果——辽宁省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之一(论文提纲范文)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着提升 |
三大区域竞相发展拉开大开放的新空间 |
着力调整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
城乡面貌发生明显变化我们的家园越来越美好 |
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
(9)努力把休闲经济培育成为辽宁省的支柱产业(论文提纲范文)
一、休闲经济可圈可点, 发展潜力巨大 |
(一) 休闲经济有望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 |
(二) 休闲经济蕴含诱人商机 |
(三) 辽宁休闲经济面临爆发性增长的临界点 |
二、以建设“东北亚休闲目的地”为发展蓝图, 实施休闲经济倍增计划 |
(一) 辽宁省发展休闲经济的基础条件已经齐备 |
(二) 走特色化、差异化、独一性发展之路 |
(三) 实施旅游牵动战略 |
三、以温泉度假为切入点, 主打温泉度假、滨海休闲、冰雪运动和景观旅游四张休闲经济牌 |
(一) 温泉度假:小温泉有大作为 |
(二) 滨海休闲:东北独此一家 |
(三) 冰雪运动:整合资源提供套餐服务 |
(四) 景观旅游:主推特色旅游线路 |
四、强化以机场为重点的休闲经济基础设施建设 |
(一) 坚定不移地推进机场建设 |
(二) 鼓励发展度假型酒店 |
(三) 大力发展休闲地产 |
五、充分利用辽宁工业基础, 借势发展游艇、房车等休闲装备制造业 |
(一) 发挥造船产业优势, 大力发展游艇产业 |
(二) 依托汽车工业基础, 推进房车制造业发展 |
(三) 释放已有产品及市场品牌效应, 做大做强运动休闲服装制造业 |
六、以全运会为契机, 实施“全运之旅, 休闲辽宁”主题活动 |
(一) 与宣传全运会结合, 举办“全运之旅、休闲辽宁”系列活动 |
(二) 设立辽宁形象大使, 启动“全运之旅、休闲辽宁”促销工程 |
(三) 以足球作为发展体育休闲的突破口, 燃起公众参与“全运之旅、休闲辽宁”的热情 |
(10)辽宁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章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概述 |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概念 |
2.1.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2.1.2 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要求 |
2.2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
2.2.1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表现 |
2.2.2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特殊性 |
2.3 辽宁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
2.3.1 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
2.3.2 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
2.3.3 调整产业结构的要求 |
2.3.4 扩充就业机会的需要 |
2.3.5 辽宁省旅游业优势 |
第3章 辽宁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 |
3.1 辽宁省旅游业发展情况介绍 |
3.1.1 旅游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
3.1.2 旅游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
3.2 辽宁省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2.1 旅游行业管理体制落后 |
3.2.2 经营权属不明确 |
3.2.3 旅游资源开发水平亟待提高 |
3.2.4 景区发展方向特色不突出 |
3.2.5 地区发展不平衡 |
3.2.6 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
3.2.7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
第4章 辽宁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
4.1 进一步完善旅游管理体制 |
4.1.1 做好行业管理和环境净化 |
4.1.2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强化政策支持 |
4.2 加大辽宁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力度 |
4.2.1 发展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 |
4.2.2 加快旅游资源深度开发 |
4.3 统筹规划突出特色 |
4.3.1 向弹性消费领域倾斜 |
4.3.2 加强区域性纪念品开发 |
4.4 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
4.5 合理布局建设北方旅游大省 |
4.6 从"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辽宁旅游实现历史性突破(论文参考文献)
- [1]辽阳弓长岭滑雪场冰雪旅游发展战略研究[D]. 胡静. 沈阳大学, 2020(08)
- [2]抚顺市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对策研究[D]. 薄惠文. 长春工业大学, 2018
- [3]适应新时代 聚焦新目标 落实新部署[J]. 正言. 共产党员, 2018(03)
- [4]整合营销传播视角下的辽宁红色旅游品牌传播研究[D]. 万宁. 渤海大学, 2017(08)
- [5]东北亚旅游产业合作模式研究[D]. 冯玉宝. 吉林大学, 2016(03)
- [6]辽宁省旅游产业关联效应评价及提升途径[J]. 刘蕾,王慧. 财经界, 2015(35)
- [7]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研究 ——以天津为例[D]. 李曦. 南开大学, 2014(04)
- [8]过去:辉煌五年,亮点纷呈结硕果——辽宁省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之一[J]. 贺婧. 共产党员, 2013(03)
- [9]努力把休闲经济培育成为辽宁省的支柱产业[J]. 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卢松,白翎,张晓明. 辽宁经济, 2012(03)
- [10]辽宁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王霞. 大连海事大学, 2011(11)
标签:辽宁旅游论文; 旅游产业论文;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论文; 红色旅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