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1IT力量大检阅(一)(论文文献综述)
刘希洋[1](2022)在《检方施治:防疫方书与清代的疫情防控》文中认为抄录、编撰、刊印、传播、参阅防疫方书,是清代疫情期间常见的医疗实践活动。防疫方书的大量涌现是一次次疫病流行激发的结果,是疫情防控实践本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染疫病人救治、防疫力量动员、防疫知识整合和普及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媒介作用,是相关人、事、物实现链接和互动的一种重要途径,是人们积极主动地应对疫病、控制疫情、维护生命健康的一种"原动力"。相较于其他常见防疫举措,防疫方书深度参与到多种疫情防控实践中,实际构成了一种自发性、分散性、非制度性的疫病应对机制,具有成本低廉、传导性强、覆盖面广、溢出效应大等特征。
黄正林[2](2021)在《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战争动员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37年8月,中共在洛川会议上提出了"全国军队总动员"和"全国人民总动员"的战时全面动员的政策。全面抗战初期,淡化了"阶级"观念,激发了农民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热情,中共战时全面动员取得了成效。但随着抗战困难时期的到来,陕甘宁边区部分地方出现了"过度动员",使民众产生了疏离。为此,中共启动了新的动员模式,动员士绅阶层参加抗日政权,扩大抗日政权的阶级基础;动员党政军人员开展"自食其力"的生产运动,以减轻边区民众战时负担;动员农民参与减租减息,提高农民在基层社会的地位。通过这种新的动员模式,中共加强了对乡村社会的控制,提升了动员的深度和广度。
李佳佳[3](2021)在《《红色中华》典型报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艳丽[4](2021)在《山东抗日根据地民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行[5](2021)在《抗战时期伪淮海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肖洒[6](2021)在《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研究》文中提出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标志性中国人物画家,杨之光(1930-2016)的历史题材人物画在中国画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针对中国人物画长期以来不擅长表现宏大场面、揭示深刻主题、深入塑造人物形象等现实问题,本文从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创作发展变迁入手,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作为背景引入,探讨历史题材创作的中国人物画家的审美意识、历史观以及表现手法等内容,并分析历史题材人物画创作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首先,论文阐述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的发展历程,了解杨之光艺术创作的社会历史背景.其次,针对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的艺术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就历史题材人物画主题的构思和提炼、笔墨与造型的兼容以及创作图样等具体性问题作出深入探讨.最后,重点对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的影响和借鉴意义展开讨论.结语部分,结合对当代语境下历史题材人物画创作的思考,阐释在今天的文化语境下开展图像记录历史工作的重要性.客观而言,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在内容上表现出英雄人物于历史进程中的崇高意义.这种英雄主义的历史思想观,是毛泽东时代的主要特征,并为改革开放后文艺主旋律所积极倡导.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融合西方历史画、肖像画和风俗画三种不同的题材类型,既注重历史场景的再现来激发观者对历史事件的感受与情绪,又注意对历史人物的细节刻画,彰显了历史事件对人类命运的影响,引发观众思考画作所反映事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逻辑.在形式上,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在笔墨与造型的兼容、笔墨书写性与构图设计感的兼容等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丰富了笔墨造型语言,拓展了画面构图,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中国人物画风格的多元化发展.本文认为,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作为新中国画的代表,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与民族气派、传统特色有机结合,打破传统中国画的“避世主义”的主题倾向和“逸笔草草”的笔墨技法特点,基于生活化情思来进行历史画创作,突破简单仿效西方的形式主义,体现了历史主题创作与国家、社会的命运相连,彰显出历史题材创作的重要现实价值.
张雅文[7](2021)在《民国时期广州海员工会组织纠纷研究》文中认为
房子怡[8](2021)在《临沂党报对沂蒙红色文化的报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吴天昊[9](2021)在《中国排球文化演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杨双僮[10](2021)在《鹰眼辅助裁判系统对排球比赛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二、2001IT力量大检阅(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IT力量大检阅(一)(论文提纲范文)
(1)检方施治:防疫方书与清代的疫情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一、化知识为疗效:防疫方书与染疫病人的救治 |
(一)查阅防疫方书,是病人在医生救治无效时的基本选择 |
(二)直接从防疫方书中获取相应疗法,是疫情期间常见的医疗行为 |
二、化文本为实践:防疫方书与防疫力量的动员 |
(一)防疫方书是知医人士开展防疫工作的重要依据 |
(二)防疫方书给不知医人士参与疫情防控提供了多种可能 |
三、化特殊为一般:防疫方书与防疫知识的整合和普及 |
(一)防疫方书是防疫知识选精集粹、化零为整的重要文类 |
(二)防疫方书是防疫知识实现由点到面、点面结合传播的重要媒介 |
(三)防疫方书是防疫知识走向通俗化、大众化的重要凭借 |
四、结语 |
(2)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战争动员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战时中共的全面动员政策 |
二、陕甘宁边区战争动员的初步实践 |
三、困难的出现和陕甘宁边区新的动员政策 |
结语 |
(6)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术语阐释 |
一、选题缘起 |
二、术语阐释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杨之光研究情况 |
二、杨之光相关美术史研究情况 |
第三节 资料运用与研究方法 |
一、资料运用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目的与总体构思 |
一、研究目的 |
二、总体构思 |
第一章 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的探索历程 |
第一节 接受与改造:杨之光五十年代的历史题材人物画 |
一、“人民的新文艺”创作理念的凸显 |
二、政治理论的影响与改造 |
第二节 转型与成熟:六七十年代杨之光的历史题材人物画 |
一、立足实践的笔墨转型 |
二、从生活到创作的程式定型 |
第三节 扩展与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杨之光的历史题材人物画 |
第二章 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的若干艺术问题 |
第一节 主题与生活的相互关系 |
一、人民是历史的主人 |
二、主题的构思和提炼 |
三、感性生活和思想创见 |
第二节 造型与笔墨的兼容问题 |
一、摒弃“逸笔草草”的传统创作观念 |
二、中国人物画笔墨与素描的结合 |
三、笔墨与造型的反复锤炼 |
第三节 四平八稳与欹侧多变的构图特色 |
一、从《毛泽东同志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到《红日照征途》的构图变化 |
二、《难忘的岁月》与《白求恩》构图比较分析 |
三、《九八英雄颂》从手稿到创作的构图阐释 |
第三章 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的现实意义 |
第一节 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的影响 |
一、指导思想在历史题材创作中的重要性 |
二、在生活中发现历史 |
三、笔墨语言的突破 |
四、画面构图的拓展 |
第二节 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的借鉴意义 |
一、历史的真实?艺术的真实! |
二、杨之光的局限性 |
结语 |
图版目录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杨之光年表 |
附录2 杨之光代表作品创作年表 |
致谢 |
四、2001IT力量大检阅(一)(论文参考文献)
- [1]检方施治:防疫方书与清代的疫情防控[J]. 刘希洋. 清史研究, 2022(01)
- [2]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战争动员问题研究[J]. 黄正林.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 2021(03)
- [3]《红色中华》典型报道研究[D]. 李佳佳.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山东抗日根据地民兵研究[D]. 李艳丽.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5]抗战时期伪淮海省研究[D]. 刘行.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6]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研究[D]. 肖洒. 西安美术学院, 2021(12)
- [7]民国时期广州海员工会组织纠纷研究[D]. 张雅文.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8]临沂党报对沂蒙红色文化的报道研究[D]. 房子怡. 南宁师范大学, 2021
- [9]中国排球文化演进研究[D]. 吴天昊. 天津体育学院, 2021
- [10]鹰眼辅助裁判系统对排球比赛的影响研究[D]. 杨双僮. 天津体育学院,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