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饲养提高家兔利用率

科学饲养提高家兔利用率

一、科学饲养,提高家兔使用率(论文文献综述)

王洋[1](2021)在《小檗碱在心脏外科术后早期预防新发房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小檗碱防治房颤的作用靶点、生物过程及信号通路、通过小檗碱预防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新发房颤的单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以及通过动物实验、组织样本转录组测序与分析,观察小檗碱通过TLR4/NF-κB,PPAR-α,AMPK信号通路在兔快速心房起搏诱导心肌纤维化模型中抑制纤维化,减轻心房重构,预防房颤的心脏保护作用,进一步明确炎症导致心房纤维化在房颤发生和维持中的作用机制,为探明小檗碱对房颤的防治作用及机制、进而为预防心外科术后早期新发房颤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见解和理论支持。材料与方法:1.通过Gene Cards、Swiss Target Prediction、TCMSP数据库检索小檗碱作用靶点。通过Dis Ge NET、OMIMD、TTD数据库筛选房颤相关疾病靶点。将共同作用靶点输入STRING平台构建蛋白-蛋白(PPI)互作网络模型,进而使用DAVID平台及Cytoscape软件对相应靶点进行GO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分析小檗碱治疗心房颤动的作用靶点及通路。2.我们随机分配200例窦性心律患者,安排他们进行择期单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并接受围手术期小檗碱(每天1.2克的剂量)或安慰剂,术后持续7天动态心电图监测。主要的结果是术后7天内发生的持续大于30秒的房颤发生率。次要结果包括术后7天内发生的持续大于30秒的房颤的起始时间、房颤时最大心室率、房颤期间平均心室率、房颤负荷,血液生物标志物及心率变异性(HRV)相关指标。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计量资料若符合正态分布的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的用中位数(P25,P75)或最大值、最小值进行统计描述。对于主要结局指标的统计分析,当记录为时依性结局事件时则采用Kaplan-Meier曲线来描述其发生率,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其在两组间的差异,对于两组间发生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组间基线资料的均衡性分析和次要结局指标以及安全性指标的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对于分类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统计检验均为双尾,检验水准α=0.05,即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体重2.8-3.2kg的雄性普通级新西兰大耳白兔30只。随机分为5组:(1)左心房快速起搏组(RAP组,n=6);(2)左心房快速起搏+小檗碱组(RAP+BBR,n=6);(3)假手术组(SHAM,n=6);(4)假手术+小檗碱组(SHAM+BBR,n=6);(5)空白对照组(Control,n=6)。适应性、分笼饲养1周,不限食水。RAP+BBR组及SHAM+BBR组兔手术前给予每日1次小檗碱100mg/(kg·d)灌胃,持续1周。其余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持续1周。动物处理符合《护理和使用实验动物指南》(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2011年出版,第8版)。之后给予造模,左侧开胸,制作皮袋放入植入子,四根电极导线经皮下隧道延伸,两个心电采集电极分别缝合留置于左上肢和右上肢腋下皮下用于观察心电图,两个刺激电极分别缝合于左心耳和左心房上。术后给予青霉素钠40万单位/日,连续3日,肌肉注射,预防感染。3日后开启动物遥测刺激系统,通过无线收发采集和刺激信号;实现利用Power Lab生理记录仪连续监测体表I导联心电信号,并通过专用计算机程序刺激软件,发放间歇(刺激2 s,暂停2 s)高频(频率20 Hz)阈上(强度2 m A,脉宽1 ms)刺激,刺激2周。RAP+BBR组及SHAM+BBR组兔手术后继续给予小檗碱灌胃(剂量,方式同术前),持续2周。其余组予以生理盐水灌胃(同术前)。整个实验过程中所有兔均处于清醒及自由活动状态,饮食、睡眠等生活习惯均未改变。各组兔均在术后2周处死,摘取整个左心房组织,用冰生理盐水进行清洗,摘除血栓、纤维素等多余的组织。部分心房组织应用4%的多聚甲醛浸泡固定,后期脱水包埋蜡块。部分心房组织经液氮速冻后置于-80℃的冰箱中保存备用。委托北京博奥晶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高通量测序技术(全转录组测序)为主要手段,应用RNA-seq技术对不同条件下兔快速心房起搏诱导心肌纤维化模型组织样本的m RNA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差异基因表达、基因功能与信号通路富集分析,为小檗碱对房颤预防和治疗的可能作用机制提供实验依据。心房石蜡切片行免疫组化、Masson染色、H-E染色检测。心房组织行Western Blot检测,包括p-p65、p65、IKBα、TLR4、PPAR-α、p-AMPK、AMPK、α-SMA蛋白表达。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各组数据均用(?)±s表示,组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网络药理学预测小檗碱防治房颤的作用靶点及通路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我们共筛选得到小檗碱与房颤共同作用靶点50个,IL-6、TNF、VEGFA、NOS3、MMP9、STAT3等核心靶点较为重要。在DAVID数据库中对筛选出的50个小檗碱-房颤共同作用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1644个(P<0.05),其中生物过程(BP)条目1544个,细胞组成(CC)条目31个,分子功能(MF)条目69个。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得到128条信号通路(P<0.05),其中与房颤直接相关的有30个。可见多个生物学功能与房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主要涉及小檗碱可能通过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心房纤维化、血管生成等生物过程进行调节,通过调控TNF、PI3K-Akt、MAPK、IL-17、HIF-1、VEGF、TLR、TGF-β等信号通路来发挥治疗房颤的作用。2.小檗碱预防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新发房颤的单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2.1基线特征在本研究最终分析纳入200例患者中,所有患者均按要求完成该试验。两组患者的人口统计资料和术前变量汇总,差异无显着性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心率变异性指标差异无显着性统计学意义。2.2主要结果OPCAB术后小檗碱组房颤的发生率为20%(20例),安慰剂组的房颤发生率为35%(35例),对照组(P=0.018)。在OPCAB术后,小檗碱组患者7天内发生POAF的风险为安慰剂组患者7天内发生POAF的0.5倍;95%的置信区间:0.29-0.87;P=0.0143。与安慰剂组相比,小檗碱组患者心脏手术后房颤发生率明显减低,可至少减低POAF 13%的发病风险。2.3次要结果和POAF相关测量两组术后房颤最长持续时间,房颤时最大心室率,房颤期间平均心室率等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檗碱组均低于安慰剂组。两组房颤患者胺碘酮使用量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3),小檗碱组用量小于安慰剂组。所有使用胺碘酮的患者都恢复了窦性心律。血液生物标志物测量。选取术后约48小时及第七天2个时间点检测,术前hs CRP,IL-6,NLR,BNP,Hs-Tn T水平小檗碱组与安慰剂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48小时及第7天小檗碱组的hs CRP、IL-6水平,术后48小时小檗碱组的TNF-α、NLR、BNP血清浓度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小时小檗碱组的SOD血清浓度显着高于安慰剂组,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小时小檗碱组的Hs-Tn T,术后7天小檗碱组的NLR与对照组差异无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一般情况。两组在呼吸机辅助时间、ICU停留时间、输血量及术后LVEF值上接近,无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变异性(HRV)。两组术后HRV各项指标比较,小檗碱组SDNN,SDANN,RMSSD,TP,LF,HF,VLF各指标平均水平均显着高于安慰剂组SDNN,SDANN,RMSSD,TP,LF,VLF的平均水平(P<0.05),然而两组间LF/HF的差异无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PNN50的差异可能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67。两组△SDNN,△SDANN,△RMSSD,△HF差异有显着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两组术后HRV各项指标数值均较术前降低。安慰剂组较小檗碱组降低更为明显。采用重复测量计算HRV各指标,两组SDNN,SDANN术后24-48小时内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小檗碱组高于对照组。两组VLF,LF,HF术后第七天有显着性差异(P<0.05),小檗碱组高于对照组.两组RMSSD,PNN50水平相似,无显着性差异(P>0.05)。2.4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安全性方面,小檗碱组6例发生短暂的、轻微的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便秘),不影响生活和治疗,血、尿常规及肝功能均无异常改变。两组在IABP使用率,二次开胸、围手术期心梗、脑血管意外发生率方面,两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在房颤以外心率失常发生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小檗碱组明显低于安慰剂组。3.小檗碱对兔快速心房起搏诱导心肌纤维化模型心房重构的影响及机制研究3.1小檗碱对兔快速心房起搏诱导心肌纤维化模型心房结构重构的影响应用免疫组化法,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兔左心房组织α-SMA蛋白表达,应用Masson染色,H-E染色法比较各组兔心房组织纤维化程度变化。可见心房肌细胞中不同程度的棕色或黄色斑点,表示各组α-SMA免疫组化阳性。RAP组阳性表达最明显,胞浆呈棕黄色,RAP+BBR组相对于RAP组胞浆染色明显减轻。SHAM与SHAM+BBR的作用相当,均低于RAP+BBR组。Control组仅可见极少量阳性染色。Western Blot检测提示RAP+BBR组兔心房组织α-SMA蛋白表达明显低于RAP组(P<0.05)。各组心房组织Masson染色结果显示胶原纤维呈蓝色,心肌细胞呈红色。RAP组心肌纤维化面积增多。RAP+BBR组心肌间质纤维化较RAP组明显减轻。SHAM组与SHAM+BBR组纤维化程度相当。Control组心肌纤维排列整齐,细胞核大小正常。胶原容积分数(CVF)定量分析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其于各组心肌间质纤维化明显增加(P<0.001),ARP+BBR组胶原纤维数量较RAP组明显减少(P<0.001),两组均高于SHAM组与SHAM+BBR组(P<0.001),SHAM与SHAM+BBR两组胶原纤维数量相当(P>0.05)。小檗碱对各组兔左房质量/体重比值(LAM/BM)的影响。RAP组兔LAM/BM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01),RAP+BBR组家兔的LAM/BM明显低于RAP组(P<0.001)。SHAM与SHAM+BBR两组情况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Control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01)HE染色可见Control组心肌纤维排列整齐致密,细胞核清晰,ECM减少,而RAP组心肌纤维萎缩、排列紊乱,并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与RAP组比较,RAP+BBR组上述病理改变明显减轻。SHAM组与SHAM+BBR组病理改变程度相当,介于RAP+BBR组与Control组之间。3.2兔快速心房起搏诱导心肌纤维化模型组织样本转录组测序与分析通过对RAP组和RAP+BBR组进行比较的基因功能富集分析,发现小碱可以干扰功能和通路的变化,例如炎症,代谢,细胞生长和发育等。在信号通路分析中,发现176条有差异的信号通路,选取其中富集结果校正P值最小的相关信号通路,主要包括PPAR、AMPK、Cancer、PI3K-Akt、Fatty acid metabolism、NF-κB、m TOR、TNF、JAK-STAT等多条信号通路。尤其对PPAR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的调节非常活跃。既为阐明小檗碱作用机制提供新的研究切入点,又同时为寻找房颤的治疗新靶点提供参考。3.3小檗碱对兔快速心房起搏诱导心肌纤维化模型炎症信号通路TLR4/NF-κB,PPAR-α,AMPK的影响免疫组化可见心房肌细胞中不同程度的棕黄色或黑色斑点,表示p-65,p-AMPK免疫组化阳性。RAP组中p-65阳性表达明显,表达细胞数明显增多,核黑色胞浆呈棕黄色,p-AMPK表达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核蓝色,胞浆呈棕黄色。RAP+BBR组相对于RAP组均表达阳性,核和胞浆阳性染色显着减轻。SHAM与SHAM+BBR的作用相当,均低于RAP+BBR组。对照组仅可见极少量阳性染色。Western Blot检测提示RAP+BBR组兔心房组织p-p65,TLR4蛋白表达明显低于RAP组(P<0.05),IKBα蛋白表达明显高于RAP组(P<0.05)。RAP+BBR组兔心房组织PPAR-α、p-AMPK蛋白表达明显高于RAP组(P<0.05)。结论:1.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方法预测出小檗碱的功效物质基础和对房颤的分子作用机制,挖掘了许多潜在的治疗靶标,充分体现出小檗碱的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特点,系统揭示了小檗碱防治房颤的药理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深入的参考,也为中医药精准治疗靶点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2.围手术期应用小檗碱,与安慰剂组相比,患者心脏手术后POAF的发生率明显减低,可至少减低13%的发病风险。同时明显改善了房颤最长持续时间,房颤时最大心室率,房颤期间平均心室率指标,明显减少了POAF患者胺碘酮的使用量,明显降低了炎症细胞因子及氧化应激反应对心肌的损伤。在减轻HRV下降的程度,改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且安全性髙。3.小檗碱通过TLR4/NF-κB,PPAR-α,AMPK信号通路有效地抑制炎性递质的产生及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减轻心肌纤维化、减轻心肌细胞肥大作用,改善兔快速心房起搏诱导心肌纤维化模型心房结构重构,进而产生预防房颤的作用。

谢小芳[2](2021)在《中成药及中药饮片在妊娠期用药现状及安全性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中药是我国妊娠妇女常用药物,但缺少孕妇使用中药的安全性临床研究数据。本研究旨在对妊娠期用药咨询人群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的使用现状进行调查及随访,研究孕妇使用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的安全性,为孕妇安全使用中药提供依据。方法:(1)通过计算和手工检索从建库至2019年12月31日公开发表的中药动物发育毒性试验的文献,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对文献进行评价和信息提取,分析中药对母体和胚胎的毒性。(2)收集2017年1月~2020年12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妊娠用药咨询门诊就诊的孕妇中成药及中药饮片的用药信息,通过电话和微信的方式对孕妇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情况进行随访,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妊娠期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的用药情况,探讨妊娠禁忌中药暴露组与妊娠禁忌中药非暴露组对妊娠结局和新生儿出生情况的影响。(3)以黄连素作为研究药物,研究组为妊娠早期暴露于黄连素的孕妇,根据暴露组信息匹配未暴露于黄连素的孕妇,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分析妊娠早期暴露于黄连素对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的影响。结果:(1)纳入29篇文章涉及25种中药,以胚胎—胎仔发育毒性的动物实验为主。研究发现,雄黄、朱砂、千里光提取物、红花如意丸、环维黄杨星D注射液、黄芪甲苷可减少动物的活胎数;雄黄、朱砂、红花如意丸、银杏内酯B、滋肾育胎丸和汉黄芩素可延缓动物骨骼的发育。(2)在观察期内共纳入254名孕妇,人均使用2种中成药,人均使用12种中药饮片。约46.89%的孕妇在致畸敏感期服用中成药或中药饮片。约39.76%的孕妇在妊娠期至少使用一次妊娠禁忌中成药或中药饮片。孕妇服用中成药及中药饮片的最主要原因是感冒病。本研究有效随访率为94.88%,其中有175例孕妇成功分娩,自然流产发生率为7.05%,选择性终止妊娠率为9.13%。暴露于妊娠禁忌中药的孕妇与非暴露组相比,其活产率、早产率和出生胎儿的体重无显着差异(P>0.05)。(3)妊娠早期黄连素暴露组的活产率低于未暴露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黄连素暴露组的胎儿出生时的胎龄和体重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加大对妊娠禁忌中药的体内发育毒性的研究,需要同时关注妊娠禁忌中药的致畸性和对母体的毒性。(2)亟需完善我国中药药品说明书中妊娠期用药信息,依据循证数据建立更为实用的妊娠期中药安全性的分级制度。(3)加强孕妇对妊娠禁忌中药的认识,减少意外暴露。(4)妊娠早期黄连素暴露不增加自然流产、早产和低体重儿的发生率。

文艳萍[3](2021)在《中药溃疡油治疗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随机对照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观察和评价中药溃疡油治疗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2、建立大鼠急性放射性食管炎模型。方法:1、将符合纳排标准的64例急性放射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院内制剂溃疡油,每次2ml,每日3次,连续服用2周,对照组口服康复新液,每次10ml,每日3次,连续服用2周。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分级变化、吞咽疼痛评分变化、体重变化、KPS评分变化及治疗药物起效时间、观察期间止痛药物使用情况综合评价中药溃疡油对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WBC、NEUT、HGB、PLT)、肝肾功能(ALT、AST、Urea、CR)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价溃疡油的用药安全性。2、将1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5Gy组和30Gy组,每组8只,采用6MV-X射线分别以25Gy和30Gy剂量单次照射大鼠食管组织,于照射后第3天、第5天、第7天、第14天取全长食管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比较两组大鼠食管病理损伤程度并评分,同时观察两组大鼠照射后体重及进食量变化情况以确定理想造模照射剂量及观察时间。结果: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分级分布在0~1级者占83.3%(25/30),2~3级占16.7%(5/30),对照组0~1级占59.4%(19/32),2~3级占40.6%(13/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高于对照组的78.1%,且治疗组显效率53.4%亦高于对照组的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吞咽疼痛评分(1.70±1.51)较治疗前(6.07±1.28)明显降低,对照组治疗后疼痛评分(3.16± 1.80)较治疗前(6.13±1.24)亦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治疗组疼痛评分(1.70±1.51)较对照组(3.16± 1.80)低(P<0.01)。治疗组治疗后体重(63.08±10.76)kg 较治疗前(62.10±10.26)kg增加,对照组治疗后体重(63.37±9.91)kg较治疗前(62.74±10.16)kg亦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KPS评分提高率80.0%高于对照组的68.8%,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药物起效时间(6.19± 1.06)天较对照组(7.32±1.18)快(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指标无明显变化,观察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2、两组大鼠照射后食管组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放射性病理损伤,30Gy组大鼠食管损伤病理评分高于25Gy组(P<0.05),30Gy剂量组大鼠在照射后第7天食管损伤病理评分高于其他观测时间点;且在照射后第7~9天,大鼠每日进食量及体重均达到最低水平,与食管损伤程度成正比。结论:1、中药溃疡油能显着降低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分级,缓解患者吞咽疼痛、吞咽困难等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康复新液,且较康复新液起效快,也能改善患者体重及KPS评分,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2、采用6MV-X射线30Gy剂量单次照射食管成功建立了大鼠急性放射性食管炎模型,照射后第7天为理想观察时间。

叶超[4](2021)在《陕西省2017-2019年猪常见四种病毒性传染病病原学及血清学监测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猪圆环病毒病(Porcine circovirus disease,PCVD)是当前威胁养猪业的主要病毒性传染病,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执行和一系列环保机制的运行,我国养殖产业正逐渐向西部地区转移。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省份的陕西省,无论是在国家政策扶持还是地理位置等方面,对发展养猪业都具有很多有利条件,但养殖技术相对落后、生猪跨区域调运频繁、中小养猪企业和农户养殖者相对薄弱的生物安全意识,导致其疫病防控能力不足,增加了地区生猪养殖疫病传播的风险。监测猪群疫苗免疫抗体水平及病原流行趋势是疫病防控的前提和基础,对有效防范重大疫情以及推动本地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因此,为了调查CSF、PRRS、PR、PCVD在陕西省的流行状况及疫苗免疫效果,本研究对2017~2019年该省10个县市的不同规模猪场进行取样,共采集到752份血清样品和143份组织病料样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对其疫苗免疫抗体和病原进行了监测与分析,以期为上述四种疫病制定切实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指导。研究结果如下。1.2017年陕西省CSF、PR疫苗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5.3%、64.5%,未达国家免疫抗体合格率70%的要求,病原核酸阳性率分别为18.5%、16.7%。通过及时为养殖场改善免疫程序,提高猪群疫苗免疫覆盖率等措施,有效提高了疫苗抗体阳性率,降低了病原核酸阳性率。2018年陕西省以上两种疫病疫苗抗体阳性率分别升高至84.2%、80.5%,同时核酸阳性率均下降至7.5%,到2019年,抗体阳性率显着提高到94.3%、94.8%,核酸阳性率全下降至0%,陕西省CSF、PR两种疫病防控效果显着。2.2017-2019年陕西省PRRS疫苗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8.7%、68.2%、58.5%,逐年呈下降趋势,2017年病原核酸阳性率为7.4%,2018~2019年(28.3%、19.4%)较2017年呈现上升趋势。由于PRRS疫苗覆盖率不高,导致疫苗抗体逐年下降,病原核酸阳性率上升,说明PRRS疫苗对疫病的防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通过提高疫苗覆盖率等措施,2018~2019年PCVD疫苗抗体阳性率(93.2%、95.2%)较2017年(78.6%)显着上升,病原核酸阳性率(18.9%、27.9%)较2017年(38.9%)有所下降,表明该病的防控效果不太理想,需要制定更加科学的综合防控方案。上述研究结果表明,2017~2019年,陕西省CSF、PR疫苗抗体阳性率逐年上升,病原阳性率逐年下降,说明在该地区这两种疫病流行呈下降趋势;但PRRS、PCVD病原阳性率逐年上升,说明PRRS、PCVD在该地区流行呈上升趋势。因此,PRRS、PCVD在陕西省具有地方流行性风险,需要进一步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疫苗免疫策略及综合防控方案。

杨仁从,杨丰华,李小辉,李相念,李文华,廖胜杰,张晓慎[5](2020)在《静脉旁路移植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应用进展》文中提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疾病负担之首,其中缺血性心脏病严重危害着人们身心健康,且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在增加。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方法之一,它有效得重建了心脏血运,但是面临着静脉移植血管远期通畅率不足的问题。因此,稳定的动物模型能够为研究解决静脉旁路移植疾病提供工具。本文总结了静脉旁路移植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应用,为建立疾病动物模型研究提供新思路。

王天虹[6](2020)在《长角血蜱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种群线粒体基因组及卵巢发育相关基因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是一种专性吸血的体外寄生虫,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亚等地区。在我国,长角血蜱是华北地区的优势种之一,具有极强的繁殖扩散能力,包括两性生殖种群(H.longicornis bisexual population,HLBP)和孤雌生殖种群(H.longicornis parthenogenetic population,HLPP),对其繁殖机制和种群特性的深入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对HLBP和HLPP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和比较分析,发现两个生殖种群在基因结构、数量和位置上无明显变化。系统发育分析显示,HLBP和HLPP的分化水平较低,亲缘关系紧密,遗传距离小于亚种水平。线粒体蛋白编码基因的定量分析显示,在HLBP和HLPP不同发育时期线粒体基因的转录模式存在明显差异,但遗传序列的研究结果依然支持两个生殖种群隶属同一物种。为从分子水平阐明长角血蜱卵巢发育相关的基因功能,对HLBP和HLPP不同吸血时期的卵巢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参与卵巢发育功能的基因主要集中在细胞分化、组织发育、信号转导、翻译修饰、脂类代谢、催化活性和生物代谢等相关通路。对HLBP和HLPP不同发育时期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均发现氧化磷酸化、MAPK信号通路、泛素蛋白酶途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等与细胞分化、蛋白质降解和器官发育等相关通路的重要基因明显上调,这些基因可能参与长角血蜱卵巢发育早期的重要生理代谢过程。对比两个生殖种群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PI3K-Akt信号通路、ABC转运蛋白、cAMP信号通路等多个信号通路,表明在HLBP和HLPP卵巢发育过程中一些细胞信号转导机制可能发生了功能变化,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等关键的生物学过程中在两种生殖模式中发生了可遗传的转录差异。以上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HLBP和HLPP生殖调控相关基因的遗传背景和分子机制。在转录组分析基础上利用定量蛋白质组学对长角血蜱卵巢蛋白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参与卵巢发育的蛋白与转录组筛选到的基因功能和通路相关性较强,这些数据为深入研究蜱类卵巢发育相关蛋白的功能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定量PCR对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筛选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筛选出基因的表达趋势较为可靠,在HLBP卵巢中发现组织蛋白酶L、分泌蛋白、糖苷酶等蛋白在吸血过程中明显上调,HLPP中发现溶菌酶、卵黄原蛋白、热激蛋白、谷胱甘肽S转移酶、肌球蛋白和ATP合酶等蛋白表达上调,表明这些基因可能在长角血蜱吸血时期卵巢的早期发育、物质运输、能量代谢和氧化应激反应等作用中发挥了重要功能,为后续揭示长角血蜱卵巢发育相关基因的分子机制和不同生殖种群卵巢基因的功能差异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王成,胡乃华,余琳媛,龚莉虹,代旭阳,李芸霞[7](2020)在《降脂模型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脂血症是一种脂质代谢紊乱性疾病,也是导致冠心病、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首要因素,已成为危害全人类身体健康的"第一杀手"。目前,研发高效低毒的新靶点降脂中药对改善高脂血症及其继发的心脑血管性疾病至关重要。但是,由于我国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和配伍的多样性,依靠单一的降脂模型很难对发挥疗效的有效成分和具体的降脂机制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因此,建立一个理想的高脂模型是筛选降脂中药和研究高脂血症中医发病机理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从细胞模型、哺乳动物模型和斑马鱼模型三个方面对目前几种最常用的降脂模型进行了综述,总结归纳了各种模型的常用造模方法及各自的优缺点,以期为复制高脂血症的模型选择、高脂血症的机制研究以及筛选高效降脂中药提供参考和实验依据。

叶鸿博[8](2020)在《石膏及其配伍解热作用的物质基础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复制发热动物模型、体外培养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利用肠道菌群变化和血清代谢组学等研究方法,从体内、体外及蛋白水平研究石膏及其配伍对发热动物模型的解热机制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深入探索石膏及其配伍解热机制的具体途径及作用靶点,初步阐释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的传统功效,为石膏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1.石膏不同炮制品中金属元素分析,通过ICP-MS检测技术,对湖北应城产的生石膏、煅石膏中金属元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分析生石膏和煅石膏所含金属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差异;2.石膏及其配伍解热作用的药效评价:2.1分别采用脂多糖腹腔注射和酵母菌混悬液背部皮下注射建立两种发热大鼠模型,观察生石膏和煅石膏对发热模型大鼠8小时内各时间点体温的影响;2.2.通过背部皮下注射酵母菌混悬液建立发热大鼠模型,采用实验动物体组成成分测定分析仪检测动物体组成成分的比例变化;采用血气分析仪检测动物血液中血气的变化,从生理功能角度考察石膏及其配伍对发热大鼠体液组成及血气成分变化的影响;2.3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模型动物血清中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血清和脑脊液中前列腺素E2(PGE2)、精氨酸加压素(AVP)、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环磷酸腺苷(cAMP)和钙离子(Ca2+)含量,考察石膏及其配伍对发热模型大鼠体内致热因子的影响;2.4通过小鼠热板实验、二甲苯致耳肿胀实验、醋酸扭体实验,观察石膏及其配伍的抗炎镇痛作用;3.石膏及其配伍解热作用的机制研究:3.1选取21个样品,分为7组进行代谢研究;针对石膏及其配伍在解热作用机制方面寻找其发热相关的特征性生物标记物,并对其可能的解热通路进行筛选;3.2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分析方法分析石膏及其配伍对发热模型大鼠下丘脑和肝脏组织中NF-κB通路中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进一步确定石膏及其配伍解热的具体途径及其作用靶点;3.3通过体外培养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采用脂多糖诱导细胞炎性模型,考察石膏及其配伍对炎性细胞活力、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合酶(iNOS)水平的影响;3.4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分析方法分析石膏及其配伍对脂多糖诱导的细胞炎性模型中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从细胞水平上阐释石膏及其配伍解热的具体机制及途径;3.5应用16SrRNA菌群生物多样性分析技术,进行石膏及其配伍对发热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生物多样性的分析,考察石膏及其配伍对发热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的干预作用。结果:1.ICP-MS检测结果显示,生石膏与煅石膏的微量元素有一定的差异,炮制后镁、铁、钾、钠和铝元素含量有所降低,锌和钙元素增加。2.1与模型组相比,生石膏能够降低两种发热模型动物的体温,使其恢复基础体温达到解热的作用,而煅石膏和硫酸钙不能降低发热动物的体温,无解热作用;2.2与模型组相比,石膏及其配伍能够使模型动物体内总含水量比率升高(P<0.05),细胞外液比例升高(P<0.05),脂肪含量百分比没有明显变化;与模型组相比,石膏及其配伍能够使模型动物血气中pCO2降低(P<0.05),血氧中氧饱和度(sO2%)和碳氧血红蛋白分数(FO2Hb%)升高(P<0.05),电解质中Ca2+降低(P<0.05);2.3与模型组相比,石膏及其配伍能够使血清中IL-6、IL-1β和TNF-α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脑脊液中PGE2、CRH和cAMP含量显着降低(P<0.05),AVP和Ca2+含量显着升高(P<0.05),血清中PGE2、CRH、cAMP、Ca2+含量显着降低(P<0.05),AVP含量显着升高(P<0.05);2.4与空白组相比,石膏及其配伍能够延长小鼠舔足时间(P<0.05),减少醋酸引起小鼠的扭体次数(P<0.05),降低耳肿胀度(P<0.05)3.1基于广泛靶向代谢组技术的代谢分析,共检测到了482个代谢物。血清代谢分析显示与发热相关的生物标志物17种,与石膏及其配解热作用相关且回调的生物标志物21。回调的代谢物中L-O-磷酸丝氨酸、L-精氨酸、D-葡醛内酯、甘氨胆酸、前列腺素E2、L-谷氨酸、18-羟基皮质(甾)酮7种差异代谢物与发热高度相关,这些差异代谢物参与的主要代谢通路和途径均与炎症介质对TRP通道的调节、NF-κB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mTOR信号通路有关;3.2与模型组相比,石膏及其配伍能够显着下调下丘脑组织中NF-κB和IκKβ蛋白的表达(P<0.05),IκBα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石膏及其配伍能够显着下调肝脏组织NF-κB、IκBα和IκKβ蛋白的表达(P<0.05);3.3石膏及其配伍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活力没有影响,与模型组相比,石膏及其配伍能够明显降低细胞上清液中NO含量(P<0.05);与模型组相比,石膏及其配伍能够明显降低脂多糖诱导的iNOS含量升高(P<0.05);3.4与模型组相比,石膏及其配伍能够显着下调炎性细胞中NF-κB和IκKβ蛋白的表达(P<0.05),IκBα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3.5发热模型大鼠菌群组成结构、丰度与正常组大鼠相比存在显着差异,酵母菌诱导大鼠发热后肠道菌群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其中Alpha-proteobacteria、Selenomonadales、Rhodospirillales、Akkermansiaceae、Burkholderiaceae、Acidaminococcaceae、Lachnospirace-aeNK4 A136group、Prevotella9、Phascolarctobacterium变化较为显着。通过给予受试药物后各个物种都有不同程度的回调,特别是石膏组、药对组和白虎汤组几乎是以上物种均有回调作用。结论:石膏及其配伍能够显着的降低发热模型大鼠体温,可能与干预NF-κB信号通路调节,维持体液组成成分的平衡,调节肠道菌群生物多样性,改善体内氨基酸代谢、脂代谢紊乱有关。

章重阳[9](2019)在《局部应用万古霉素粉剂对家兔脊柱融合的影响及预防切口感染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利用家兔腰椎融合动物模型,探讨万古霉素粉剂局部应用对家兔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阐明万古霉素的剂量与脊柱融合率的相关性。方法:取48只雄性健康家兔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3组,设为实验对照组(只进行融合术),实验组(高倍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实验对照组直接将制备的植骨材料植入待融合部位,两组实验组在植骨前根据实验兔的体重在制备的植骨材料中掺入不同剂量的万古霉素粉剂(常规剂量组按照14.3 mg/kg,高倍剂量组按照71.5 mg/kg),随后植入待融合部位。术后每天观察实验兔基本情况及有无切口感染发生,如有发生及时给予处理,并取手术切口内缘靠近植骨区域的部分肌肉组织行病理学检查以确定是否为感染。术后将48只家兔均饲养12周,后先进行X片、CT平扫+三维重建评估植骨区域骨融合情况,再处死家兔切取L3-L6节段,采用手触检测及病理组织学观察植骨区域成骨的生成情况。使用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方法进行分析X线评分结果,使用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切口感染结果、CT平扫+三维重建判断融合的结果和手触法判断融合的结果。结果:(1)实验对照组感染率为37.5%,常规剂量组及高倍剂量组感染率为0,实验对照组与常规剂量组、高倍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0.043),常规剂量组与高倍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2)CT判断融合率,实验对照组为62.5%,常规剂量组为75%,高倍剂量组为18.8%;实验对照组与常规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4),高倍剂量组与实验对照组、常规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0.004)。(3)术后12周,手触法判断融合率,实验对照组为68.8%,常规剂量组为81.3%,高倍剂量组为12.5%;实验对照组、常规剂量组与高倍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0),常规剂量组与实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5)。(4)X线评分结果,高倍剂量组与实验对照组、常规剂量组之间融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组和实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万古霉素粉剂的局部应用,能有效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随着万古霉素浓度的增高,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越低;(2)高倍剂量万古霉素粉剂局部应用对脊柱融合产生了抑制作用。

张翔,钱宇章,谢林,康然[10](2019)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动物造模的技术方法与结果评价》文中提出背景:椎动脉型颈椎病动物模型的构建及其评价方法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目的:阐述椎动脉型颈椎病动物模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评价各自造模方法的优、缺点。方法:通过下列检索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颈性眩晕、颈源性眩晕、动物、造模、模型,cervical vertigo,basal-vertebral ischemia,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animal,model,检索1998至2018年中国知网、万方中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和Embase数据库,依据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纳入、排除诊断标准,筛选出椎动脉型颈椎病动物造模的中、英文文献。结果与结论:通过归纳分析得出,造模方式涵盖注射硬化剂法、植骨压迫法、动力失衡法、瘀血阻络法、椎动脉结扎法及混合造模法。其中以注射硬化剂法最为常见;植骨压迫法其与人体的发病机制最为相仿,但缺点在于造模难度大,骨块大小不一,且骨块无法完全固定在相应位置上;力学失衡法通过切除单侧的肌肉、骨质,造成颈椎失衡,其可操作性相对较高,但其造模周期较长;结扎或夹闭单侧椎动脉法虽相对简单、易行,但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并非简单的椎动脉狭窄,其忽略了体液因子、交感神经及椎神经等对于椎动脉血流速度、管腔大小的影响。各种造模方法皆有利弊,且造模的评判标准、造模时间及造模成功率结果不一。

二、科学饲养,提高家兔使用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学饲养,提高家兔使用率(论文提纲范文)

(1)小檗碱在心脏外科术后早期预防新发房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小檗碱治疗房颤的作用靶点及通路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小檗碱预防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新发房颤的单中心、前瞻性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试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小檗碱对兔快速心房起搏诱导心肌纤维化模型心房重构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小檗碱在心血管方面的应用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中成药及中药饮片在妊娠期用药现状及安全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妊娠期中药用药安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1.4 本研究的贡献与创新
    1.5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中药在动物体内发育毒性的系统评价
    2.1 资料与方法
        2.1.1 文献检索
        2.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1.3 文献筛选
        2.1.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2.1.5 研究方法
    2.2 结果
        2.2.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2.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2.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2.2.4 中药对动物生育力和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
        2.2.5 中药对动物胚胎发育的影响
        2.2.6 中药对围生期动物胎仔发育的影响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成药和中药饮片在妊娠期的用药现状及随访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资料来源
        3.1.2 资料的录入和清洗
        3.1.3 随访方式
        3.1.4 统计分析
    3.2 研究结果
        3.2.1 纳入妊娠期用药咨询人群的基本信息
        3.2.2 妊娠期用药咨询人群的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的用药情况
        3.2.3 妊娠期用药咨询人群的中成药及中药饮片的用药安全性评价
        3.2.4 纳入人群的随访结果
    3.3 讨论
        3.3.1 妊娠期中成药及中药饮片的使用
        3.3.2 妊娠期中成药及中药饮片的随访研究
        3.3.3 本研究得创新点与局限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妊娠早期暴露于含黄连素中成药的安全性研究
    4.1 研究方法
        4.1.1 暴露组人群
        4.1.2 对照组人群
        4.1.3 随访方式
        4.1.4 结局指标
        4.1.5 统计分析
    4.2 研究结果
        4.2.1 黄连素暴露患者的基本信息及用药情况
        4.2.2 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
        4.2.3 两组妊娠患者妊娠结局的比较
        4.2.4 两组妊娠患者新生儿出生情况比较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对后续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中药溃疡油治疗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随机对照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放射性食管炎西医防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放射性食管炎中医防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药溃疡油治疗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随机对照临床观察
    前言
    研究对象
    研究内容及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验案举隅
    参考文献
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大鼠模型的建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语
        1 结论
        2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陕西省2017-2019年猪常见四种病毒性传染病病原学及血清学监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猪瘟的研究进展
        1.1.1 猪瘟病毒概述
        1.1.2 流行病学特征
        1.1.3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1.1.4 CSFV的诊断方法
        1.1.5 CSF的防控
    1.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1.2.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概述
        1.2.2 流行病学特征
        1.2.3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1.2.4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诊断方法
        1.2.5 PRRS的防控
    1.3 猪PR的研究进展
        1.3.1 猪PRV概述
        1.3.2 流行病学特征
        1.3.3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1.3.4 PR的诊断方法
        1.3.5 PR的防控
    1.4 猪圆环病的研究进展
        1.4.1 猪圆环病毒概述
        1.4.2 流行病学特征
        1.4.3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1.4.4 PCVD的诊断方法
        1.4.5 PCVD的防控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2017-2019 年陕西省CSFV、PRRSV、PRV和 PCV抗体监测及分析
    2.1 实验材料
        2.1.1 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血清样品来源与分布
        2.2.2 样品处理
        2.2.3 ELISA抗体检测方法
    2.3 结果
        2.3.1 2017~2019 年陕西省猪群CSFV抗体ELISA监测结果
        2.3.2 2017~2019 年陕西省猪群PRRSV抗体ELISA监测结果
        2.3.3 2017~2019 年陕西省猪群PRV g B抗体ELISA监测结果
        2.3.4 2017~2019 年陕西省猪群PCV2 抗体ELISA监测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2017-2019 年陕西省CSFV、PRRSV、PRV和 PCV PCR检测及分析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3.2.2 主要试剂配制
        3.2.3 病原PCR检测方法
    3.3 结果
        3.3.1 2017~2019 年陕西省猪群CSFV PCR监测结果
        3.3.2 2017~2019 年陕西省猪群PRRSV RT-PCR监测结果
        3.3.3 2017~2019 年陕西省猪群RPV g E PCR监测结果
        3.3.4 2017~2019 年陕西省猪群PCV2 PCR监测结果
    3.4 讨论
        3.4.1 2017~2019 年陕西省猪群CSF监测结果分析
        3.4.2 2017~2019 年陕西省猪群PRRS监测结果分析
        3.4.3 2017~2019 年陕西省猪群PR监测结果分析
        3.4.4 2017~2019 年陕西省猪群PCVD监测结果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静脉旁路移植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静脉旁路移植疾病实验动物模型概况
    1.1 建立静脉旁路移植疾病模型实验动物种类特征
    1.2 静脉旁路移植病动物模型建立方法
        1.2.1 小动物模型建立方法
        1.2.2 小型猪模型建立方法
        1.2.3 其它大动物模型建立方法
    1.3 常用取材桥血管
    1.4 模型评价指标
2 静脉旁路移植病动物模型存在的问题
3 静脉旁路移植病动物模型的应用
    3.1 基因治疗的应用
    3.2 微创外科技术的医师培训
4 总结与展望

(6)长角血蜱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种群线粒体基因组及卵巢发育相关基因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蜱类
    1.2 长角血蜱
    1.3 孤雌生殖
    1.4 蜱类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进展
        1.4.1 线粒体基因组数据挖掘
        1.4.2 线粒体基因组碱基特征
        1.4.3 线粒体基因组重排模式
        1.4.4 线粒体基因组非编码区
        1.4.5 线粒体基因组系统发育分析
        1.4.6 线粒体基因组研究方向
    1.5 卵巢发育基因的研究进展
        1.5.1 营养消化和运输
        1.5.2 细胞信号和激素
        1.5.3 细胞增殖和胚胎发育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长角血蜱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种群的线粒体基因组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长角血蜱采集和饲养
        2.1.2 线粒体基因组样品制备
        2.1.3 高通量建库与测序
        2.1.4 线粒体基因组组装及注释
        2.1.5 线粒体基因组特征分析
        2.1.6 线粒体蛋白编码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2.2 结果
        2.2.1 测序数据质控
        2.2.2 原始数据组装
        2.2.3 线粒体基因组基本特征分析
        2.2.4 线粒体基因组圈图比较和多态性分析
        2.2.5 线粒体基因特征分析
        2.2.6 tRNA和 r RNA基因特征分析
        2.2.7 线粒体基因组重排分析
        2.2.8 线粒体基因组系统发育分析
        2.2.9 蛋白编码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长角血蜱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种群不同吸血时期卵巢转录组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长角血蜱采集和饲养
        3.1.2 卵巢RNA提取和定量
        3.1.3 转录组文库构建与测序
        3.1.4 原始数据质控和组装
        3.1.5 基因功能注释
        3.1.6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2 结果
        3.2.1 测序数据质控
        3.2.2 原始数据组装
        3.2.3 基因功能注释
        3.2.4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3.2.5 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
        3.2.6 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长角血蜱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种群不同吸血时期卵巢蛋白质组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长角血蜱采集和饲养
        4.1.2 卵巢蛋白提取
        4.1.3 蛋白酶解和脱盐
        4.1.4 样品分离和建库
        4.1.5 质谱定量数据分析
        4.1.6 蛋白质鉴定和统计
        4.1.7 蛋白功能注释
        4.1.8 共有差异蛋白验证
    4.2 结果
        4.2.1 蛋白鉴定结果
        4.2.2 蛋白功能注释
        4.2.3 差异表达蛋白筛选
        4.2.4 差异表达蛋白GO富集分析
        4.2.5 共有差异表达蛋白验证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降脂模型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高脂细胞模型
    1.1 HepG2细胞模型
    1.2 L02细胞模型
    1.3 3T3-L1细胞模型
2 高脂哺乳动物模型
    2.1 大鼠
    2.2 小鼠
    2.3 家兔
    2.4 豚鼠
3 高脂斑马鱼模型
    3.1 斑马鱼幼鱼
    3.2 斑马鱼成鱼
4 高脂模型在筛选降脂中药中的作用
5 结语和展望

(8)石膏及其配伍解热作用的物质基础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实验研究
    第一章 石膏不同炮制品中金属元素ICP-MS分析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小结
    第二章 石膏及其配伍解热作用的药效评价
        1 石膏对LPS发热模型大鼠的解热作用/影响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指标测定
        1.4 统计学分析
        1.5 实验结果
        2 石膏对酵母发热模型大鼠的解热作用/影响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指标测定
        2.4 统计学分析
        2.5 实验结果
        3 石膏及其配伍对酵母发热模型大鼠体液组成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指标测定
        3.4 统计学分析
        3.5 实验结果
        4 石膏及其配伍对酵母发热模型大鼠血气的影响
        4.1 实验仪器及试剂
        4.2 实验方法
        4.3 指标测定
        4.4 统计学分析
        4.5 实验结果
        5 石膏及其配伍对酵母发热模型大鼠血清中致热因子的影响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3 指标测定
        5.4 统计学分析
        5.5 实验结果
        6 石膏及其配伍对酵母发热模型大鼠血清及脑脊液中体温调节因子和钙离子的影响
        6.1 实验材料
        6.2 实验方法
        6.3 指标测定
        6.4 统计学分析
        6.5 实验结果
        7 石膏及其配伍的抗炎镇痛实验
        7.1 石膏及其配伍对小鼠热板实验的影响
        7.2 石膏及其配伍对小鼠二甲苯耳肿胀实验的影响
        7.3 石膏及其配伍对小鼠醋酸扭体实验的影响
        8 小结
    第三章 石膏及其配伍解热的作用机制研究
        1 石膏(及其配伍)对酵母发热模型大鼠的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
        1.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2 实验结果
        2 石膏及其配伍对酵母发热模型大鼠下丘脑、肝脏中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2.4 实验结果
        3 石膏及其配伍对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 细胞活力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统计学分析
        3.4 实验结果
        4 石膏及其配伍对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统计学分析
        4.4 实验结果
        5 石膏(及其配伍)对酵母发热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5.1 实验样品
        5.2 实验方法
        5.3 数据处理
        5.4 结果分析
        6 小结
全文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9)局部应用万古霉素粉剂对家兔脊柱融合的影响及预防切口感染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第一节 实验材料
        1.1.1 主要药品、手术器械即实验仪器
        1.1.2 主要实验软件与网络资源
        1.1.3 实验动物分组
    第二节 实验方法及流程图
        1.2.1 手术前准备
        1.2.2 手术方法及流程图
    第三节 标本收集
    第四节 实验动物的观察及数据收集
        1.4.1 家兔感染的判断
        1.4.2 X线片评估融合
        1.4.3 CT评估融合
        1.4.4 手触法评估融合
        1.4.5 融合部位骨痂组织学检查
    第五节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实验结果
    第一节 实验兔的感染发生情况
    第二节 CT检查评定结果
    第三节 手触法评定结果
    第四节 X线评定结果
    第五节 骨骼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一节 万古霉素粉剂局部应用可预防家兔腰椎术后切口感染
    第二节 不同剂量万古霉素粉剂对家兔腰椎融合影响的可能机制
        2.2.1 常规剂量万古霉素粉剂对骨融合不产生影响
        2.2.2 高倍剂量的万古霉素粉剂抑制骨融合
    第三节 万古霉素粉剂影响腰椎融合动物模型的建立及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局部使用万古霉素粉末在脊柱外科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椎动脉型颈椎病动物造模的技术方法与结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0引言Introduction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1.1 资料来源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纳入文献分析
2 结果Results
    2.1 造模动物
    2.2 造模方法
        2.2.1 注射硬化剂法
        2.2.2 植骨压迫法
        2.2.3 力学失衡法
        2.2.4 椎动脉结扎法
        2.2.5 瘀血阻络法
        2.2.6 混合造模法
    2.3 造模评判方法
3 讨论Discussion

四、科学饲养,提高家兔使用率(论文参考文献)

  • [1]小檗碱在心脏外科术后早期预防新发房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洋.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中成药及中药饮片在妊娠期用药现状及安全性评价研究[D]. 谢小芳.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中药溃疡油治疗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随机对照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D]. 文艳萍.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陕西省2017-2019年猪常见四种病毒性传染病病原学及血清学监测与分析[D]. 叶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5]静脉旁路移植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应用进展[J]. 杨仁从,杨丰华,李小辉,李相念,李文华,廖胜杰,张晓慎.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20(12)
  • [6]长角血蜱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种群线粒体基因组及卵巢发育相关基因的比较研究[D]. 王天虹.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降脂模型研究进展[J]. 王成,胡乃华,余琳媛,龚莉虹,代旭阳,李芸霞.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20(04)
  • [8]石膏及其配伍解热作用的物质基础及机制研究[D]. 叶鸿博.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局部应用万古霉素粉剂对家兔脊柱融合的影响及预防切口感染的初步研究[D]. 章重阳. 大理大学, 2019(01)
  • [10]椎动脉型颈椎病动物造模的技术方法与结果评价[J]. 张翔,钱宇章,谢林,康然.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9(15)

标签:;  ;  ;  ;  ;  

科学饲养提高家兔利用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