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静海县枣树冻害调查及预防补救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孙爱良[1](2021)在《露天栽培冬枣树休眠期冻害指标的确定》文中研究指明通过调查河北省黄骅市1990—2019年露天栽培冬枣树冬季休眠期冻害发生情况,对比同时期极端最低气温(Tmin)≤-13.0℃的强降温天气过程发生情况,选择出过程极端最低气温、过程持续时间、Tmin≤-13.0℃持续日数、Tmin≤-15.0℃持续日数、Tmin≤-17.0℃持续日数共5个可能对冬枣树休眠期冻害产生较大影响的气象因子,采取逐步回归法挑选出影响较为显着的4个因子建立函数方程,并对每个因子结合历年冬枣树休眠期冻害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冬枣树休眠期冻害发生农业气象指标。结果表明,极端天气过程对冬枣树冻害的影响因素除了Tmin外,还分别与Tmin≤-13.0℃、Tmin≤-15.0℃、Tmin≤-17.0℃的持续日数显着相关;当过程极端最低气温Tmin≤-13.0℃且持续时间达2 d,其中Tmin≤-15.0℃的持续时间达1 d时就会发生轻度的冻害;当Tmin≤-13.0℃持续时间达3 d以上,其中Tmin≤-15.0℃的持续时间在1~2 d就会发生中度冻害;当过程Tmin≤-15.0℃持续2 d以上或Tmin≤-17.0℃持续1 d以上就会发生重度冻害。对建立的冻害指标进行回溯检验,并结合文献资料对天津市、山东省等冬枣产区的冻害情况进行检验,综合拟合率达78.5%,说明建立的指标具有实际的生产指导意义。
薛琴琴,袁嘉玮,张健,张鹏飞,张战备,段国祺,梁哲军[2](2019)在《春季果园晚霜冻害对果树的影响及防御措施》文中研究说明春季果园晚霜冻害是影响北方果园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该文分析了果树生理冻害原因、症状,并从农业、物理、化学防御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果园早春冻害防御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王英超,张桂霞,高忠浩,焦思鹏[3](2017)在《天津地区枣树栽培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文中研究说明枣树原产我国,是我国最具特色优势的果树之一和第一大干果树种。目前,除黑龙江外各省市自治区均有栽培,总面积近200万hm2,年产量540多万吨,约占全世界的99%。枣树也是天津市主栽果树树种之一,在天津地区的栽植面积为1.87万hm2,主要分布在静海、大港等滨海地区,常见的栽培品种有金丝小枣、冬枣、马牙枣等品种。栽植面积约占天津市果树栽植总面积的34%,现将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张立强[4](2014)在《静海县枣树受灾情况调查报告》文中提出枣树是静海县的特色树种,栽植面积大,是枣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2013年6月份以来,静海县阴雨连绵,尤其是在6月9日至6月10日、6月21日至6月25日出现两次明显的降雨过程,正值枣树花期,导致枣树落花落果现象严重,部分枣园绝收,农民损失严重。为进一步了解全县枣树受灾情况,林业局果树站于6月底至7月初,组织专门人员先后走访和实地调查了西翟庄、唐官屯、王
许德庆[5](2012)在《明至清中期海河水系中下游地区自然灾害与社会应对研究》文中认为海河水系中下游流经京、津、冀三省市之地,两岸土地肥沃,开发历史悠久,孕育了灿烂的燕赵文明。然而,明至清中期以来,自然环境不断变迁,致灾因素增多,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不足以抵抗自然灾害之侵袭。明至清中期的480多年间,该区域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有:水灾、旱灾、虫灾、地震、冰雹、雾灾、霜灾、雪灾、海溢等。由于流域内气候条件、社会环境及州县地理条件的差异等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灾害的时空分布状况亦表现出一定差异性。但总体来讲,区域内自然灾害发生具有灾害类型多、波及范围广、多灾并发且有较强连续性、破坏性大等特征。海河水系中下游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纷繁复杂,以水旱灾害为例,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水文、地形地貌等;人文社会因素主要有人口增长、环境破坏、政治原因等。海河水系中下游的自然灾害对该区域内社会经济生活,尤其是对农耕社会为主的州县影响广泛而深远。首先,频繁的自然灾害导致了区域内大量人口的流动迁移与死亡,使得当地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其次,自然灾害的发生也影响了当地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导致土地面积减少、土地所有权的转让、耕作制度变化、粮价波动等的发生,它造成了当地社会政治的不安定,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可以说,自然灾害的影响已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整个区域的发展状况。明至清中期的荒政集历代之大成,在相对较为完善的政府救灾体制之下,一些时期政府抗灾救灾的应对措施是卓有成效的。与此同时,民间自发组织的抗灾救灾应对活动亦发展起来。但对其救灾实际效果不能过高估计。
马恩凤,王树云,只长奎[6](2011)在《冬枣冻害产生的原因及预防补救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9年冬至2010年春,静海县枣树遭受了严重冻害,枣树发芽晚或发芽后枝叶生长不正常,甚至出现了死枝、死树现象。2010年56月,笔者对静海镇义渡口村、大丰堆镇靳庄子村、西翟庄镇东尚码头村、唐官屯镇西勾乐村和梁头镇孙庄子村等5个村的12个冬枣园610年生树的冻害情况进行了调查,先向枣园管理者了解情况,然后每园按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各选有代表性的冬枣树35株,调查冻害与栽培管理措施间的关系及产量损失情况。结果
张琳[7](2010)在《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研究初探》文中指出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高速公路建设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随着高速公路建设步伐的加快,人们逐渐意识到了高速公路建设带来交通便利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对于高速公路的安全性、生态效益等各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人们试图在发展高速公路建设的同时兼顾高速公路的景观建设,使其在环境的美化与生态的恢复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我国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相关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与高速公路的建设发展水平相比还很落后。从我国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建设现状来看,见缝插绿、各地相互效仿的绿化现象较为严重,各地高速公路景观建设受到自然环境条件与经济水平的限制出现了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南北方差异较大。我国北方地区由于气候干燥寒冷,冰雪天气较多,难以维持长久的植物景观,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建设的相关研究与报道也相对较少,缺乏较为成熟的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建设的理论体系。因此,探寻适合我国北方地区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建设的合理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通过文献查阅与调查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国内外高速公路及其植物景观发展现状,归纳总结高速公路植物景观组成、功能,从整体上把握高速公路植物景观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同时对北方地区高速公路植物景观现状进行分析,得出制约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建设的影响因素;针对制约因素,提出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设计的目标及原则;从目标出发,确定了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设计的关键点,提出从高速公路安全性角度、环保生态角度、可持续发展角度进行植物景观设计,开发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的创新性设计,旨在为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基本组成、功能作用及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做基础性分析后,得出了制约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建设发展的因素,即①缺少专业景观设计指导,景观效果不佳;②植物景观建设科学性不足;③忽视环境制约因素,生搬硬套;④建设体制不完善,粗施工、轻养护;⑤缺乏对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建设的深入思考,确定了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建设研究的切入点,即从植物群落稳定性的角度出发建设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2.提出了设计有利于北方高速公路安全性的植物景观、构建稳定的高速公路植物群落、营建环保型的北方高速公路生态植物景观,保持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设计目标,以及包括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适宜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形式美原则、综合性原则等内容的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设计原则,为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依据。确定了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设计的关键,即基于北方高速公路安全性的植物景观设计和可持续性的环保生态型植物景观设计。3.基于北方高速公路安全性的植物景观设计,从北方高速公路安全性影响因素分析出发,确定安全性设计的切入点。提出了缓冲防护植物景观及中央分隔带防眩植物景观安全性的设计要点,即选择具有密集的枝条、较强的柔韧度、较好的耐冲撞性等特性的低矮灌木类或修剪的绿篱对高速公路进行绿化,能够起到较好的缓冲防护作用;中央分隔带上采用间距种植型植物防眩措施是保证北方高速公路安全性的有效手段。4.将环保思想和生态理念融入到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设计中。环保思想体现在了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防风及减噪作用的设计上。分析了生态型高速公路植物景观的设计特点,针对中央分隔带、边坡及互通立交区等几处绿地提出了相应的植物景观设计内容,提出了保持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可持续发展的稳定性植物群落营建的设计要点,即从降低北方高速公路植物群落生态脆弱度角度进行植物选择与配置。5.对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进行了多元化的设计,提出将地形、水景等其他园林要素结合到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建设计中的创新思想,通过灯光、标识等非生命元素的增加,丰富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6.在以上北方高速公路可持续性植物景观建设方法的基础上,从其他角度提出了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可持续发展策略,即设计前充分掌握高速公路所在地域概况、成立多学科专业设计团队、根据不同部位进行有针对性的养护、建立高速公路植物景观综合评价系统。
马恩凤,刘素林[8](2003)在《枣树冻害调查及预防补救措施》文中认为
马恩凤,刘孝林[9](2002)在《静海县枣树冻害调查及预防补救措施》文中指出 1 冻害症状与受冻程度 静海县2000年春季和秋季栽植的幼龄枣树发生了严重冻害。成品苗冻害多发生在地面以上10~15厘米至地面以下2~4厘米处的根颈部位,嫁接苗多在接口以上2~4厘米处受冻。受冻部位的皮色发暗、光泽消失,形成层发褐或变黑,并且树的西南方向的树皮发生纵裂,树皮易剥落,严重的树体死亡。
李树铭,王作荣[10](1987)在《关于对枣树和枣粮间作发展问题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 我市郊县农村,如何适应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贯彻落实“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指导方针,因地制宜地进行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并建立和发展农林牧渔相结合的生态型立体农业,是一项新的研究课题。现就枣树及其与粮食作物间作的问题作初步探讨。一、枣树是优良的经济树种枣树原产于我国,早在周朝至春秋中叶的历史文献《诗经》里就有“八月剥枣”的记载。说明我国枣树的栽培历史相当久远,距今至少有近四千年的历史。天津地区的枣树,据静海县志所载,于明代永乐二年,即公元1404年就有生产栽培,至今也有近六百年的历史。枣树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无论海拔2000米的高山地带,还是海拔仅在4米左右的低洼地区;无论土壤是砂性或粘性,酸性或碱
二、静海县枣树冻害调查及预防补救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静海县枣树冻害调查及预防补救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露天栽培冬枣树休眠期冻害指标的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冬枣树休眠期冻害资料调查 |
1.1.1 调查标准 |
1.1.2 调查方法 |
1.2 气象资料的初步整理 |
1.3 分析方法及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回归方程的建立 |
2.2 冬枣树冻害指标的确定 |
2.3 新指标的历史检验 |
3 小结与讨论 |
(2)春季果园晚霜冻害对果树的影响及防御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果树冻害症状 |
2 发生因素 |
2.1 生理因素 |
2.2 地理因素 |
2.3 果园管理因素 |
2.4 生物因素 |
3 果树晚霜冻害防御对策 |
3.1 农业措施 |
3.1.1 建园 |
3.1.2 施肥 |
3.1.3 浇水 |
3.2 物理措施 |
3.2.1 涂白 |
3.2.2 铺设地膜或覆草 |
3.2.3 熏烟 |
3.3 化学措施防御对策 |
3.3.1 发生冻害前 |
3.3.2 发生冻害后 |
3.4 生物措施 |
4 展望 |
(3)天津地区枣树栽培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天津市各区域枣树的栽培情况 |
1.1 天津市静海区枣树栽培现状 |
1.2 天津市大港区枣树栽培现状 |
1.3 天津市蓟州北部山区 |
2 枣树栽培中出现的问题 |
3 天津地区枣树栽培的未来发展方向 |
3.1 积极发展设施栽培, 实现枣的周年供应 |
3.2 推广无公害管理技术 |
3.3 就地建立加工企业, 打造地方品牌 |
3.4 优化品种, 提高产量和品质 |
3.5 运用多种防治手段降低枣果的裂果率 |
(4)静海县枣树受灾情况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灾情调查 |
2 受灾特点 |
3 受灾原因分析 |
4 枣树减产和受灾经济损失情况估算 |
4.1 计算依据。 |
4.2 枣树减产和受灾经济损失估算 |
4.2.1 枣树减产情况。 |
4.2.2 枣树受灾直接经济损失估算。 |
5 补救措施 |
5.1 加强夏季修剪。 |
5.2 做好排涝和中耕除草工作。 |
5.3 及时追肥。 |
5.4 搞好病虫害防治。 |
(5)明至清中期海河水系中下游地区自然灾害与社会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题解及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状况回顾 |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一章 海河水系中下游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状况 |
第一节 海河水系中下游的自然地理状况 |
一、 水系概况 |
二、 地形地貌 |
三、 气候状况 |
四、 植被状况 |
第二节 海河水系中下游的人文地理状况 |
一、 农业状况 |
二、 交通与商业状况 |
第三节 明至清中期海河水系中下游政区沿革 |
第二章 明至清中期海河水系中下游地区自然灾害状况 |
第一节 水灾、雹灾 |
一、 洪水灾害 |
二、 暴雨涝灾 |
三、 雹灾 |
第二节 旱灾与虫灾 |
一、 旱灾 |
二、 虫灾 |
第三节 其他灾害 |
一、 地震灾害 |
二、 风沙灾害 |
三、 霜灾、雾灾、雪灾 |
四、 海溢 |
第三章 明至清中期海河水系中下游地区水旱灾害成因剖析 |
第一节 水旱灾害产生的自然因素 |
一、 地形、地貌因素与灾害 |
二、 大气候因素 |
三、 季风因素 |
四、 水文因素 |
第二节 水旱灾害频发的人文社会因素 |
一、 人口增加与土地垦殖面积的扩大 |
二、 上游森林资源的破坏 |
三、 政治因素 |
第四章 明至清中期海河水系中下游地区自然灾害的特征 |
第一节 明至清中期海河水系中下游地区自然灾害的阶段性特征 |
第二节 明至清中期海河水系中下游地区自然灾害的时间特征 |
一、 季节性显着 |
二、 灾害发生的连续性 |
第三节 明至清中期海河水系中下游地区自然灾害的空间特征 |
第四节 明至清中期海河水系中下游地区自然灾害的总体特征 |
一、 灾害频繁程度前所未有 |
二、 交织性、伴生性、并发性 |
三、 自然灾害的群发性 |
第五章 明至清中期灾害对海河水系中下游地区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
第一节 灾害与人口变动 |
一、 灾害与人口的死亡 |
二、 灾害与人口的流动 |
第二节 灾害对社会生产的影响 |
一、 灾害对畜力资源的影响 |
二、 灾害对种植制度的影响 |
三、 灾害对粮食产量与粮价的影响 |
四、 灾害对田舍、水利设施的损毁 |
五、 灾害与土地所有权的变动 |
第三节 灾害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社会伦理 |
一、 灾害影响下的社会秩序 |
二、 灾害影响下的社会伦理道德 |
第六章 明至清中期政府与民间对自然灾害的应对 |
第一节 政府应对自然灾害的举措 |
一、 灾害的预防措施 |
二、 政府的救灾措施 |
三、 慈善机构的建立 |
第二节 明至清中期民间抗灾救灾 |
一、 民间社仓和义仓建设 |
二、 民间义举 |
第三节 明至清中期海河中下游地区应对灾害措施的评估 |
结语 |
附表: 1370-1850 年的海河中下游地区自然灾害年表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研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 |
1.3.1 高速公路概述 |
1.3.2 高速公路景观概述 |
1.3.3 高速公路植物景观概述 |
1.3.4 研究范围界定 |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4.1 国内高速公路景观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
1.4.2 国外高速公路景观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 论文研究的方法及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技术路线 |
2 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的基础性研究与分析 |
2.1 高速公路植物景观的基本构成分析 |
2.1.1 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基本内涵及特点 |
2.1.2 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基本作用 |
2.1.3 高速公路植物景观组成 |
2.2 研究的相关学科理论基础 |
2.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
2.2.2 生态恢复理论 |
2.2.3 植物造景理论 |
2.2.4 环境心理学理论 |
2.2.5 园林美学理论 |
2.3 制约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发展的因素 |
2.3.1 缺少专业景观设计指导,景观效果不佳 |
2.3.2 植物景观建设科学性不足 |
2.3.3 忽视环境制约因素,生搬硬套 |
2.3.4 建设体制不完善,粗施工、轻养护 |
2.3.5 缺乏对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建设的深入思考 |
2.4 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营建的相关分析 |
2.4.1 北方地区地域特征分析 |
2.4.2 北方地区地域特征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影响分析 |
2.4.3 北方地区环境因子对高速公路植物生态作用分析 |
2.4.4 北方高速公路植物群落生态脆弱度分析 |
3 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研究 |
3.1 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的设计目标与原则 |
3.1.1 设计目标 |
3.1.2 设计原则 |
3.2 基于北方高速公路安全性的植物景观设计 |
3.2.1 北方高速公路安全性影响因素分析 |
3.2.2 基于北方高速公路安全性植物景观的关键部位设计 |
3.3 环保型生态植物景观设计思想在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
3.3.1 环保思想在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
3.3.2 生态理念在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
3.3.3 植物群落稳定性设计 |
3.3.4 适宜植物品种的选择 |
3.4 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的多元化设计 |
3.4.1 与其他园林要素的有机融合 |
3.4.2 非生命元素的补偿性设计 |
3.5 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可持续性发展对策 |
3.5.1 设计前充分掌握高速公路所在地域概况 |
3.5.2 成立多学科专业设计团队 |
3.5.3 根据不同部位进行有针对性的养护 |
3.5.4 建立高速公路植物景观综合评价系统 |
4 实例例证—天津市静海县津仓高速前毕庄出口绿化景观改造 |
4.1 项目基本概况 |
4.1.1 地理位置 |
4.1.2 自然资源概况 |
4.1.3 社会经济概况 |
4.1.4 项目基地概况及现状 |
4.2 项目设计指导思想及目标 |
4.2.1 指导思想 |
4.2.2 设计目标 |
4.3 项目规划设计 |
4.3.1 项目总体布局 |
4.3.2 两侧绿地植物景观改造 |
4.3.3 互通立交区植物景观改造 |
4.3.4 植物品种选择及配置 |
4.4 项目设计特色分析 |
4.4.1 设计方法 |
4.4.2 空间形式 |
4.4.3 夜景照明 |
4.4.4 不同绿地的植物配置形式 |
5 讨论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8)枣树冻害调查及预防补救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冻害原因及分析 |
1.1 气象因素 |
1.2 苗木长势 |
2 预防枣树受冻的措施 |
2.1 严把栽植关 |
2.2 加强栽培管理, 增强抗冻能力 |
2.3 注意树体保护 |
3 受冻树的补救管理方法 |
3.1 及时更新 |
3.2 修剪 |
3.3 加强肥水管理, 恢复树势 |
四、静海县枣树冻害调查及预防补救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露天栽培冬枣树休眠期冻害指标的确定[J]. 孙爱良. 湖北农业科学, 2021(01)
- [2]春季果园晚霜冻害对果树的影响及防御措施[J]. 薛琴琴,袁嘉玮,张健,张鹏飞,张战备,段国祺,梁哲军. 山西果树, 2019(03)
- [3]天津地区枣树栽培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J]. 王英超,张桂霞,高忠浩,焦思鹏.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7(03)
- [4]静海县枣树受灾情况调查报告[J]. 张立强. 现代农村科技, 2014(10)
- [5]明至清中期海河水系中下游地区自然灾害与社会应对研究[D]. 许德庆. 西北师范大学, 2012(03)
- [6]冬枣冻害产生的原因及预防补救措施[J]. 马恩凤,王树云,只长奎. 落叶果树, 2011(03)
- [7]北方高速公路植物景观研究初探[D]. 张琳. 东北农业大学, 2010(05)
- [8]枣树冻害调查及预防补救措施[J]. 马恩凤,刘素林. 河北果树, 2003(01)
- [9]静海县枣树冻害调查及预防补救措施[J]. 马恩凤,刘孝林. 河北农业科技, 2002(01)
- [10]关于对枣树和枣粮间作发展问题的探讨[J]. 李树铭,王作荣. 天津农业科学, 198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