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臭氧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海云[1](2021)在《低压电解法制备臭氧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臭氧因其强氧化能力和低持久性的特点在消毒、除臭、脱色等领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传统臭氧制备方法的主要缺点在于设备体积大,能源损耗高。为了克服传统臭氧制备方法的缺点,固体聚合物电解质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化学制备臭氧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因臭氧浓度高、能量效率高、装置简单、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很符合目前许多行业的需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固体聚合物电解质技术为基础,开展了电解法臭氧发生装置的设计、膜电极组件的研制、臭氧制备工艺条件的优化以及臭氧水杀菌性能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首先,开展了臭氧发生装置内部结构设计,包括膜电极组件结构、电解池结构和集流体材质。膜电极组件采用电极材料与电解质膜紧密结合的零间隙结构;电解池的密封垫片为正方形,导流区采用S型流道设计;集流体选用金属钛材料。其次,结合电极表征分析,研究了电极种类、组成结构、厚度以及电解质膜对臭氧产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选用厚度为0.52 mm,B/C比为4.9 wt%的BDD作为电极材料,Nafion 115作为电解质膜时,膜电极组件的臭氧产生性能最优,从而确定了最优的膜电极组件。然后,在最优膜电极组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低压连续电解技术工艺,考察了电流密度、电解液流速、电解液电导率、电解液p H值以及反应温度对臭氧产生性能的影响,进而优化了臭氧的制备条件。结果表明,当电流密度为33mA/cm2、电解液流速为15ml/min、电解液电导率为1μs/cm、电解液pH值为7、反应温度为55℃时臭氧产生性能最佳,从而确定了最佳的工艺条件。最后,在最优的膜电极组件和最佳的工艺条件下,通过电解法制备出臭氧水并对其杀菌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臭氧水对含菌量为1×109~3×109 cfu/mL的大肠杆菌悬液有杀菌效果,有机干扰物含量越低,作用时间越长,杀菌效果越好。另外,温度和p H值对臭氧水杀菌效果的影响不明显。
黄峻榕,杨怡飞,岳苗,邝吉卫,蒲华寅[2](2021)在《物理处理技术对鲜湿面褐变改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颜色是影响面条质量和消费者购买意愿的重要因素,是衡量面条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鲜湿面褐变问题已成为影响鲜湿面品质、制约其市场化的重要原因.因此,抑制鲜湿面褐变,一直以来是面制品品质改良方面的研究热点之一.物理处理技术具有绿色安全、抑制效果明显等优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因此从该角度出发,主要阐述了包括微波、辐照、臭氧在内的物理处理技术对鲜湿面褐变的抑制和相关机理,以及其他物理技术,如超声、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对鲜湿面褐变的抑制相关机理.并对微波、辐照、臭氧这三种物理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的优缺点以及应用范围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对如何更有效地抑制鲜湿面褐变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为鲜湿面褐变改良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王瑶瑶[3](2020)在《生食鸡蛋杀菌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鸡蛋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在我国居民食物消费中占有较高比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改善,饮食向多元化发展,日韩料理在我国发展迅速,生食鸡蛋的消费量因此大大增加。鸡蛋受饲养环境影响,存在被致病菌污染的风险,影响消费者食用安全,在实际生产中,一般采用热杀菌、紫外杀菌技术对鸡蛋进行杀菌处理。热杀菌在国内外已经相对成熟,但主要应用于液态蛋杀菌;紫外杀菌广泛应用于蛋壳表面杀菌,但其穿透性差,难以对鸡蛋内容物有效杀菌。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建立鸡蛋内容物的杀菌方法,确保鸡蛋生食的安全性。本文探索了单一热杀菌、热-超声波联合杀菌在鸡蛋杀菌中的可行性,通过实验确定了杀菌工艺参数。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探索了单一热杀菌应用于带壳鸡蛋杀菌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单一热杀菌难以满足鸡蛋中大肠杆菌的杀菌要求。通过实验首先建立了带壳鸡蛋在加热过程中的蛋白质变性临界曲线,再借鉴液态蛋巴氏杀菌条件,参考鸡蛋中致病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致死温度,选择时间1~5 min、温度60~65℃,设计Central Composite中心组合实验,用全蛋液进行二因素五水平的响应面分析,得出单一热杀菌最优条件为:64.8℃,4.5 min,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的理论灭菌对数值分别为Nk1=2.22,Nk2=4.57,Nk3=5.24。用带壳鸡蛋进行验证试验,实测灭菌对数值分别为Nk1=1.034±0.046,Nk2=2.216±0.089,Nk3=0.768±0.022,未达到美国FDA提出的5个对数的灭菌要求。2、针对单一热杀菌存在的不足,引入超声波产生空化效应,建立了基于热-超声波联合杀菌的生食鸡蛋杀菌方法。选取温度、时间及超声波功率三个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选择时间3~7 min,温度45~65℃,超声波功率600~840 W,设计Box-Benhnken中心组合实验,用全蛋液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得出最优杀菌条件为7 min,62℃,840 W,大肠菌群、沙门氏菌理论灭菌对数值分别为Nk2=5.685,Nk3=5.550。用带壳鸡蛋进行验证试验,实测灭菌对数值分别为Nk2=5.278±0.170,Nk3=5.034±0.189,满足美国FDA提出的5个灭菌对数的要求,结果表明热-超声波联合杀菌可以对鸡蛋内容物有效杀菌。3、研究了不同加热条件下鸡蛋中脂肪酸含量的变化情况,为综合考虑蛋白质变性、微生物指标、风味口感、营养成分等因素进一步优化杀菌工艺参数提供了参考。研究发现,由于强化方式、养殖方式等多重差异,不同品牌鸡蛋中脂肪酸含量相差较大。与鲜全蛋液相比,温泉蛋的加热过程对鸡蛋中脂肪酸含量的影响最小,PUFA含量减少0.08%,EFA含量减少0.14%,DHA含量减少1.15%;溏心蛋次之,PUFA减少1.01%,EFA减少0.55%,DHA减少4.23%;全熟蛋脂肪酸组成变化最大,PUFA减少1.22%,EFA减少1.29%,DHA减少5.77%。结果表明,从生蛋、温泉蛋、溏心蛋到全熟蛋,随着成熟程度的增加,鸡蛋中脂肪酸的损失率逐渐变大,但总体上损失量较小,说明加热对ω-3鸡蛋中脂肪酸的影响不大。4、本研究建立的热-超声波联合杀菌方法,不仅可以增强热杀菌的效果,降低所需杀菌温度,还可以克服紫外线穿透性差的缺点,达到对鸡蛋内容物杀菌的目的。该方法与高压脉冲电场杀菌、高密度二氧化碳杀菌等其他新兴杀菌技术相比,设计简单,造价低、耗能低、易推广,可用于日韩料理店的鸡蛋杀菌处理,保障鸡蛋生食的安全性,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牌荣霞[4](2020)在《臭氧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与灭菌机理》文中提出随着臭氧技术的不断发展,其越来越受到食品工业的青睐与重视。将臭氧技术应用到食品工业中,能够起到较好的消毒、灭菌的作用,并且与传统手段相比,其的应用优势更大。本文就臭氧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具体应用以及灭菌功能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
吴傲[5](2019)在《温—压协同处理对仙人掌有孢汉逊酵母的致死机理》文中研究表明酵母菌的生长繁殖是造成浆果类产品微生物腐败的主要因素。但由于细胞壁的保护作用,酵母菌对环境的抗逆性较强,难以完全致死。近年来新兴的超高压杀菌技术虽然对酵母菌具有较好的杀灭效果,但在粘度大的高糖溶液中,杀菌效果无法满足工业生产需求。一味地提高处理压力和保压时间,不仅提高了对设备的要求,还会增加能耗,不利于工业化推广。因此,本论文采用温-压协同处理的方式对仙人掌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opuntiae)进行灭活,筛选最佳杀菌工艺参数,从多角度探究温度和压力的作用机制,阐述温-压协同处理对酵母菌的致死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包括:(1)仙人掌有孢汉逊酵母的最适生长温度28℃;高温处理对仙人掌有孢汉逊酵母的压敏性无明显影响;选用300MPa/300s+55℃/120s的灭菌条件对菌悬液进行处理,可以将菌种完全致死(致死率>6 1g)。(2)处理温度升高,仙人掌有孢汉逊酵母细胞膜的通透性呈上升趋势,超高压处理对菌体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则更加显着,会造成细胞膜破裂或穿孔,进而直接导致菌体的死亡。温度和超高压处理均会显着提高菌体细胞膜的渗透性,导致细胞内的核酸及蛋白质大量外泄。电镜结果显示:高温会导致菌体的细胞器解体,超高压处理会破坏菌体的膜结构、造成细胞内物质泄漏。(3)高温处理会显着降低仙人掌有孢汉逊酵母胞内ATP酶的活力,而高压处理对ATP酶活性的影响相对较小。不同处理方式对菌体内蛋白质各类二级结构的含量会造成不同的影响。与温度处理相比,超高压处理对菌体DNA的破坏作用更加显着;超高压处理会明显降低菌体线粒体膜电位,温度处理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不显着。(4)通过RNA-Seq技术,分析了仙人掌有孢汉逊酵母经过温度和超高压处理后差异基因的表达情况。灭活处理后,仙人掌有孢汉逊酵母的基因表达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调或下调,以应对环境的变化,其中最显着的影响在于与细胞膜有关的基因发生了显着的差异性表达。两种处理方式对于仙人掌有孢汉逊酵母的减数分裂和菌体自噬这两个生命过程均会产生显着的影响。
朱金艳[6](2018)在《高静水压对蓝莓汁品质影响及杀菌机理研究》文中认为蓝莓被誉为浆果之王,具有多种生理保健功能,为了更好地对蓝莓汁进行商业化加工,本文采用高静水压这种非热加工技术处理新鲜蓝莓汁,研究通过高静水压处理蓝莓汁,杀菌钝酶、蓝莓汁品质、花色苷稳定性等的变化;高静水压与超声波、温热联合作用蓝莓汁,大肠杆菌O157:H7、多酚氧化酶和花色苷的变化;探索高静水压在蓝莓汁加工中潜在优势。通过高静水压对大肠杆菌O157:H7细胞膜损伤、糖代谢以及基因转录表达的影响,探究高静水压致死大肠杆菌O157:H7的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高于450MPa情况下,高静水压的杀菌效果明显好于热处理组;热处理(80℃,10min)可完全钝化PPO和POD活性;低压(350-450MPa)对PPO、POD有激活作用,压力升高,酶活力下降趋势缓慢;550MPa时,起到钝酶作用,但效果不显着,两种酶残留量均在80%以上;POD耐热性与耐压性均强于PPO。(2)经高静水压处理能较好保留蓝莓汁中的营养成分。色泽和可溶性固形物略有提高;较好地保留了蓝莓汁中的营养成分,总酚和Vc损失量较热处理显着较低;蓝莓汁中的蛋白质和pH稍有下降;高静水压处理能有效地保留蓝莓汁中总抗氧化性,在压力为350MPa时,抗氧化能力下降了2.7%,而经热处理后,抗氧化能力下降了14.41%。(3)在新鲜蓝莓汁中鉴定出18种单体花色苷。我们分析测定了高静水压处理过程中花色苷的保留率,并对其建立降解反应动力学模型(一级)。在较低的高静水压处理下,花色苷的保留率并无显着变化,当压力升高到550MPa时,保留率才较显着降低,但是对比80℃的热处理,热处理对花色苷的破坏作用明显大于高静水压。试验证明,蓝莓汁中富含花色苷,且高静水压处理对花色苷的降解作用较小。(4)采用不同处理方式(HT,TS,MT,MS,MTS)对蓝莓汁进行处理。我们发现MTS使大肠杆菌O157:H7在5 min后迅速灭活(减少5.85个对数值),这表明高压显着增强了大肠杆菌O157:H7的灭活效果。与HT相比,MTS保留了更多的花色苷,保留率为97.49%,残余PPO活性下降到10.91%。采用SEM和TEM证实了不同处理方式会导致大肠杆菌细胞不同的破坏程度。高静水压、超声和温热的联合处理蓝莓汁不仅保证了安全性,且能够保留功能成分。(5)高静水压作用使大肠杆菌O157:H7细胞膜通透性增强,细胞膜上的Ca2+/Mg2+-ATP酶、Na+/K+-ATP酶、H+-ATP(F型)酶、H+-ATP(P型)酶活性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糖酵解相关指标变化与致死大肠杆菌O157:H7死亡的有一定相关性,大肠杆菌O157:H7三羧酸循环相关脱氢酶活性降低趋势与大肠杆菌O157:H7死亡基本一致。大肠杆菌O157:H7细胞膜通透性增强和三羧酸循环受损可能是致死大肠杆菌O157:H7死亡的主要原因。(6)测序发现样品全基因组为4730个基因,总体来看50MPa压力比150、250MPa条件下差异表达多,并且上调基因较多,而其他两种处理下调基因较多。压力不同,差异表达GO富集功能也不同,与物质转运相关酶的差异表达基因较多,均为上调基因;与代谢相关的酶的差异表达基因较多,均为下调基因;与细胞膜相关的酶的差异表达基因较多,均为下调基因。KEGG富集分析发现不同高静水压处理后,差异表达基因分别富集29、35和28个通路上。在ABC转移蛋白(ABC transporters)通路上,与透性酶相关的蛋白对菌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产生正效应;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通路上菌体的群体感应基因没有增强,反而受到了破坏;嘌呤代谢(Purine metabolism)通路上对菌体的遗产物质代谢、能量代谢以及生理环境造成影响。多方面、深层次在基因表达方面影响菌体的生长和繁育,可能是高静水压杀菌的主要原因。
张晓聪,陈惠卿,谢三都[7](2017)在《臭氧处理对冷冻面团制品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馒头为例,以比容、高径比、感官品质为指标,讨论了臭氧处理对冷冻面团制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空白组对比,面团经3.0mg/m L臭氧在28.8℃条件下处理40min后,冷冻24h,以冷冻面团为原料制作馒头品质最优。因此,臭氧处理能有效改善冷冻面团制品的品质。
王静[8](2016)在《红枣及红枣汁中棒曲霉素检测及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红枣是鼠李科枣属植物的果实,营养丰富,被誉为“五果之王”。但是红枣在生长、收获及贮藏阶段易受到真菌的侵染,红枣感染青霉菌后会产生有毒的次级代谢产物棒曲霉素,进而在红枣汁及相关深加工制品中残留。因此,为提高红枣及红枣汁的安全品质,本论文分析了红枣及红枣汁中棒曲霉素的残留情况并对其控制技术进行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了不同等级的17个红枣样品、4个红枣汁样品及红枣汁加工过程中的棒曲霉素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7个红枣样品中,棒曲霉素的检出率为24%,其中一级红枣检出率为0%,二级红枣检出率为60%,三级红枣检出率为100%,1个三级红枣样品棒曲霉素含量高于限量标准(50μg/L)。4个红枣汁样品中,棒曲霉素检出率为100%,棒曲霉素含量为0.8251.30±2.06μg/L,1个样品棒曲霉素含量高于限量标准。红枣汁加工过程中,过滤、巴氏杀菌、离心、超滤和吸附等工艺均能降低棒曲霉素的含量。(2)选用棒曲霉素吸附效果较好的LSA-900B树脂对红枣汁中棒曲霉素进行吸附,研究了LSA-900B树脂对棒曲霉素的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并分析了吸附过程中红枣汁营养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LSA-900B树脂对红枣汁中的棒曲霉素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棒曲霉素初始浓度为100μg/L,树脂添加量14 g/L时,LSA-900B树脂对棒曲霉素的最高吸附量和去除率分别为:5.31μg/g和74%。在3050℃范围内,LSA-900B树脂对棒曲霉素的吸附量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棒曲霉素质量浓度在30200μg/L范围内,吸附量随棒曲霉素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吸附等温线模型符合Freundlich模型,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LSA-900B树脂对棒曲霉素的吸附为自发吸热的物理吸附过程,且棒曲霉素被吸附后不易被水分子解析。动力学方程符合准二级速率方程,LSA-900B树脂对棒曲霉素的吸附受薄膜扩散和内扩散的影响,且薄膜扩散为主要速率控制步骤。LSA-900B树脂吸附后红枣汁总糖、还原糖、总酸、黄酮和多酚含量显着下降,色值和透光率显着升高,还原糖含量无显着性变化;LSA-900B树脂对正相关指标的影响顺序为:色值>透光率,对负相关指标的影响顺序为:黄酮>总糖>总酸>总酚>还原糖。(3)选用粉末状活性炭对红枣汁中棒曲霉素进行吸附,研究了活性炭对棒曲霉素的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及吸附过程中红枣汁营养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棒曲霉素初始浓度为100μg/L,活性炭添加量4 g/L时,活性炭对红枣汁中棒曲霉素的最高吸附量和去除率分别为:5.91μg/g和38%。吸附温度在2050℃时,活性炭吸附量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棒曲霉素质量浓度在30150μg/L时,吸附量随棒曲霉素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吸附等温线方程符合Freundlich模型,吸附动力学方程符合准二级速率方程,吸附过程同时被薄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控制,且薄膜扩散为主要速率控制步骤。活性炭吸附后,红枣汁还原糖含量不变,总糖、总酚和总酸含量显着降低,色值和透光率值显着升高;活性炭对各正相关指标的影响顺序为:色值>透光率,负相关指标的影响顺序为:总糖>总酚>总酸。LSA-900B树脂与活性炭对红枣汁中棒曲霉素吸附效果及对营养品质影响的综合比较可知,LSA-900B树脂更适合用于去除红枣汁中的棒曲霉素。(4)探讨了紫外联合臭氧技术对红枣汁中棒曲霉素的降解作用,并与紫外、臭氧单独处理对比,研究了紫外联合臭氧的协同作用和降解动力学。结果表明,与紫外、臭氧单独处理相比,紫外联合臭氧对红枣汁中棒曲霉素具有更强的降解效果,30 min后降解率可达62%,显着高于紫外、臭氧单独作用时的降解率(29%和28%)。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且紫外联合臭氧对棒曲霉素的降解速率常数为0.029 min-1,显着高于紫外、臭氧单独作用对棒曲霉素的降解速率常数0.0109 min-1和0.0102 min-1,说明紫外联合臭氧对红枣汁中棒曲霉素的降解有一定的协同作用。红枣汁可溶性固形物会显着影响紫外联合臭氧对棒曲霉素的降解率,且可溶性固形物值越大,棒曲霉素降解率越低。紫外联合臭氧处理后,红枣汁可溶性固形物无显着变化,总酸、透光率和色值显着升高,总酚和黄酮含量显着降低。
本刊编辑部[9](2016)在《科技无界 创新无限——低压电解式臭氧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研究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文中研究说明2015年10月1日史上最严的新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以来,科技创新助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成为食品企业界和食品科技界的共识,中国食品行业面临着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冷杀菌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广,日益受到业界的重视,低压电解式臭氧发生技术作为一种强氧化无残留的安全、高效、低耗的消毒方法,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少数领先于全球同行业的国际专利技术之一,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断研究改进,已经开始在航空航天航海行业崭露头角,并逐渐进入食品行业,为食品行业的冷杀菌、保鲜,以及减菌化过程控制提供了
王巧黎,刘培海[10](2015)在《臭氧技术应用于医疗和食品卫生除害处理可行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食品、医疗以及养殖业的卫生处理工作是保障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防止传染病传播、保护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的重要的手段,其处理结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食品的安全和人们的健康。而药剂是影响处理结果好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为保证除害处理的效果,一般采用过氧乙酸、磷化铝、溴甲烷等高毒、高污染的化学制剂,这些制剂在杀死病菌和害虫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人体损害和环境污染的问题。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安全健康问题的
二、臭氧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臭氧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低压电解法制备臭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臭氧的性质 |
1.1.1 臭氧的物理性质 |
1.1.2 臭氧的不稳定性 |
1.1.3 臭氧的氧化性 |
1.1.4 臭氧的腐蚀性 |
1.1.5 臭氧的毒性 |
1.2 臭氧的应用 |
1.2.1 环境保护领域 |
1.2.2 工业领域 |
1.2.3 食品领域 |
1.2.4 医疗卫生领域 |
1.3 臭氧的制备方法 |
1.3.1 放射化学法 |
1.3.2 紫外线照射法 |
1.3.3 介质阻挡放电法 |
1.3.4 电解法 |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臭氧发生装置的设计 |
2.1 引言 |
2.2 臭氧发生装置的结构 |
2.3 臭氧发生装置的组装 |
第三章 膜电极组件对臭氧产生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BDD电极的形貌和结构表征 |
3.3.2 不同电极组合对臭氧产生性能的影响 |
3.3.3 不同B/C比的BDD电极对臭氧产生性能的影响 |
3.3.4 BDD电极的厚度对臭氧产生性能的影响 |
3.3.5 Nafion膜对臭氧产生性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低压电解法制备臭氧工艺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电流密度对臭氧产生性能的影响 |
4.3.2 电解液流速对臭氧产生性能的影响 |
4.3.3 电解液电导率对臭氧产生性能的影响 |
4.3.4 电解液p H值对臭氧产生性能的影响 |
4.3.5 反应温度对臭氧产生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臭氧水杀菌性能评价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中和剂鉴定试验 |
5.3.2 臭氧水的杀菌性能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2)物理处理技术对鲜湿面褐变改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微波处理 |
2 辐照技术 |
3 臭氧处理 |
4 其他物理处理技术 |
5 总结与展望 |
(3)生食鸡蛋杀菌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鸡蛋的营养价值 |
1.1.2 国内外鸡蛋产业现状 |
1.1.3 鸡蛋常见的污染类型及致病菌 |
1.1.4 研究意义 |
1.2 杀菌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传统热杀菌技术 |
1.2.2 紫外杀菌技术 |
1.2.3 高静压技术(HHP) |
1.2.4 高压脉冲电场技术(PEF) |
1.2.5 臭氧杀菌技术 |
1.2.6 高密度二氧化碳杀菌技术(DCPD) |
1.3 研究内容 |
1.3.1 技术路线图 |
1.3.2 创新点 |
第二章 单一热杀菌工艺参数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试剂耗材及实验设备 |
2.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蛋白质变性临界条件 |
2.3.2 Central Composite中心组合实验回归方程建立与分析 |
2.3.3 单一热杀菌对菌落总数的作用效果 |
2.3.4 单一热杀菌对大肠菌群的作用效果 |
2.3.5 单一热杀菌对沙门氏菌的作用效果 |
2.3.6 最佳灭菌条件的确定及验证 |
2.4 小结 |
第三章 热-超声波联合杀菌工艺参数研究 |
3.1 热-超声波联合杀菌技术概述 |
3.1.1 引言 |
3.1.2 影响热-超声波联合杀菌效果的因素 |
3.1.3 热-超声波联合杀菌技术的应用 |
3.2 实验平台搭建 |
3.3 材料与方法 |
3.3.1 实验材料、试剂耗材及实验设备 |
3.3.2 实验方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单因素试验 |
3.4.2 响应面回归试验 |
3.5 小结 |
第四章 加热对鸡蛋中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试剂耗材及实验设备 |
4.2.2 鸡蛋加热及处理方法 |
4.2.3 脂肪酸检测方法 |
4.2.4 数据处理及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鲜鸡蛋脂肪酸组成差异 |
4.3.2 脂肪酸组成分析 |
4.3.3 加热对带壳鸡蛋脂肪酸的影响 |
4.3.4 加热对全蛋液脂肪酸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臭氧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与灭菌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臭氧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臭氧对饮用水的消毒 |
臭氧对食品加工过程的杀菌消毒 |
臭氧对果品蔬菜降解残留农药的作用 |
臭氧技术的灭菌机理 |
结束语 |
(5)温—压协同处理对仙人掌有孢汉逊酵母的致死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非热杀菌技术 |
1.1.1 非热杀菌技术简介 |
1.1.2 非热杀菌技术分类 |
1.1.3 非热杀菌技术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 超高压杀菌技术 |
1.2.1 超高压杀菌技术简介 |
1.2.2 超高压杀菌技术研究现状 |
1.2.3 超高压杀菌机理 |
1.2.4 超高压杀菌的影响因素 |
1.2.5 超高压杀菌技术在果蔬加工中的应用 |
1.3 联合杀菌技术 |
1.3.1 超高压与其它因子联合杀菌技术 |
1.3.2 温-压联合杀菌技术 |
1.3.3 温-压联合杀菌技术在果蔬加工中的应用 |
1.4 非酿酒酵母 |
1.4.1 酵母菌的生理特点 |
1.4.2 非酿酒酵母简介 |
1.4.3 非酿酒酵母对食品的影响 |
1.4.4 酵母菌致死机理研究现状 |
1.5 立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2 仙人掌有孢汉逊酵母悬浮液制备及灭活条件筛选 |
2.1 引言 |
2.2 实验试剂与设备 |
2.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
2.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0 菌种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
2.3.1 菌种活化及菌悬浮液制备 |
2.3.2 微生物计数方法 |
2.3.3 菌种生长曲线测定 |
2.3.4 热处理 |
2.3.5 超高压处理 |
2.3.6 温-压协同处理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仙人掌有孢汉逊酵母生长曲线的测定 |
2.4.2 热处理对仙人掌有孢汉逊酵母致死率的影响 |
2.4.3 超高压处理对仙人掌有孢汉逊酵母致死率的影响 |
2.4.4 温-压协同处理对仙人掌有孢汉逊酵母致死率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3 温-压协同处理对菌体形态及膜结构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试剂与设备 |
3.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
3.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菌体细胞膜通透性的测定 |
3.3.2 菌体细胞膜渗透性的测定 |
3.3.3 菌体超微结构的观察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不同处理对仙人掌有孢汉逊酵母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
3.4.2 不同处理对仙人掌有孢汉逊酵母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 |
3.4.3 不同处理对仙人掌有孢汉逊酵母超微结构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温-压协同处理对菌体胞内物质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试剂与设备 |
4.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
4.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胞内酶活力变化情况的测定 |
4.3.2 胞内蛋白质变性情况的测定 |
4.3.3 遗传物质变化情况的测定 |
4.3.4 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情况的测定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不同处理对仙人掌有孢汉逊酵母胞内酶活力的影响 |
4.4.2 不同处理对仙人掌有孢汉逊酵母胞内蛋白质的影响 |
4.4.3 不同处理对仙人掌有孢汉逊酵母遗传物质的影响 |
4.4.4 不同处理对仙人掌有孢汉逊酵母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仙人掌有孢汉逊酵母转录组学分析 |
5.1 引言 |
5.2 实验试剂与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前处理 |
5.3.2 Illumina Hi Seq测序 |
5.3.3 生物信息分析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
5.4.2 RNA-Seq整体质量评估 |
5.4.3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5.4.4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
5.4.5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6)高静水压对蓝莓汁品质影响及杀菌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食品杀菌技术 |
1.2 高静水压技术 |
1.2.1 高静水压技术的发展 |
1.2.2 高静水压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
1.2.3 高静水压杀菌机理 |
1.3 蓝莓加工 |
1.3.1 蓝莓营养与功能价值 |
1.3.2 蓝莓生产加工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目的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高静水压及热处理对蓝莓汁杀菌钝酶效果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2.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高静水压及热处理对蓝莓汁中杀菌效果的影响 |
2.2.2 高静水压及热处理对蓝莓汁中PPO残留量的影响 |
2.2.3 高静水压及热处理对蓝莓汁中POD残留量的影响 |
2.3 讨论与小结 |
2.3.1 讨论 |
2.3.2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静水压对蓝莓汁品质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3.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高静水压对蓝莓汁蛋白、pH和色泽的影响 |
3.2.2 高静水压对蓝莓汁可溶性固形物(TTS)的影响 |
3.2.3 高静水压对蓝莓汁总酚(TP)和维生素C(Vc)的影响 |
3.2.4 高静水压对蓝莓汁总抗氧化能力(Anti-Oxidant)的影响 |
3.3 讨论与分析 |
3.3.1 讨论 |
3.3.2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静水压对蓝莓汁中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4.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4.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蓝莓汁中花色苷组成 |
4.2.2 高静水压对蓝莓汁花色苷保留率的影响 |
4.2.3 处理方式对蓝莓花色苷保留率的影响 |
4.2.4 高静水压加工过程中花色苷降解动力学模型 |
4.3 讨论与小结 |
4.3.1 讨论 |
4.3.2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联合处理对蓝莓汁中大肠杆菌O157:H7,多酚氧化酶活性和花色苷的影响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5.1.2 测试指标与方法 |
5.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处理对大肠杆菌O157:H7灭活的影响 |
5.2.2 不同处理对大肠杆菌O157:H7超微结构的影响 |
5.2.3 不同处理对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5.2.4 不同处理对花色苷保留量的影响 |
5.3 讨论与小结 |
5.3.1 讨论 |
5.3.2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静压(HHP)对大肠杆菌O157:H7细胞膜损伤及糖代谢影响的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6.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6.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高静水压处理后大肠杆菌O157:H7细胞存活情况的影响 |
6.2.2 高静水压对大肠杆菌O157:H7细胞通透性的影响 |
6.2.3 高静水压对大肠杆菌O157:H7细胞膜上酶的影响 |
6.2.4 高静水压对大肠杆菌O157:H7糖代谢的影响 |
6.3 讨论与小结 |
6.3.1 讨论 |
6.3.2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于转录组学分析高静水压对大肠杆菌O157:H7基因表达的影响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7.1.2 试验方法 |
7.1.3 测序数据控制与分析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转录组数据质量控制及比对基因组 |
7.2.2 高静水压处理转录组变化趋势分析 |
7.2.3 高静水压处理转录组基因GO富集分析 |
7.2.4 高静水压处理转录组基因KEGG富集分析 |
7.2.5 高静水压处理KEGG聚类主要通路分析 |
7.3 讨论与小结 |
7.3.1 讨论 |
7.3.2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7)臭氧处理对冷冻面团制品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主要仪器 |
1.3 试验方法 |
1.3.1 工艺流程[11] |
1.3.2 馒头品质评价 |
1.3.3 单因素试验设计 |
1.3.4 正交试验设计 |
1.3.5 数据处理 |
2.1 臭氧浓度对馒头品质的影响 |
2.2 臭氧处理时间对馒头品质的影响 |
2.3 臭氧处理温度对馒头品质的影响 |
2.4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3 结论 |
(8)红枣及红枣汁中棒曲霉素检测及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红枣 |
1.1.1 红枣简介 |
1.1.2 红枣病害及安全性 |
1.2 棒曲霉素 |
1.3 棒曲霉素的去除技术研究现状 |
1.3.1 大孔吸附树脂 |
1.3.2 活性炭 |
1.3.3 紫外联合臭氧技术 |
1.4 立题依据及意义 |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红枣及红枣汁中棒曲霉素的残留检测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试剂 |
2.1.3 仪器 |
2.1.4 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棒曲霉素标准曲线 |
2.2.2 方法检验及检出限测定 |
2.2.3 红枣及红枣汁中棒曲霉素含量分析 |
2.2.4 红枣汁中棒曲霉素的残留及加工过程中棒曲霉素含量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LSA-900B树脂对红枣汁中棒曲霉素的吸附特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原料 |
3.1.2 试剂 |
3.1.3 仪器 |
3.1.4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LSA-900B树脂对红枣汁中棒曲霉素的吸附等温线及模型 |
3.2.2 LSA-900B树脂对红枣汁中棒曲霉素的吸附热力学分析 |
3.2.3 LSA-900B树脂对红枣汁中棒曲霉素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
3.2.4 LSA-900B树脂吸附对红枣汁营养品质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活性炭对红枣汁中棒曲霉素的吸附特性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原料 |
4.1.2 试剂 |
4.1.3 仪器 |
4.1.4 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活性炭对红枣汁中棒曲霉素的吸附等温线及模型 |
4.2.2 活性炭对红枣汁中棒曲霉素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
4.2.3 活性炭对红枣汁营养品质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紫外联合臭氧对红枣汁中棒曲霉素的降解特性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原料 |
5.1.2 试剂 |
5.1.3 仪器 |
5.1.4 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紫外、臭氧及紫外联合臭氧对红枣汁中棒曲霉素降解率的影响 |
5.2.2 紫外、臭氧及紫外联合臭氧对红枣汁中棒曲霉素的降解动力学研究 |
5.2.3 紫外联合臭氧对不同浓度红枣汁中棒曲霉素降解率的影响 |
5.2.4 紫外、臭氧及紫外联合臭氧对红枣汁营养品质的影响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科技无界 创新无限——低压电解式臭氧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研究研讨会在武汉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1 产学研精准式的创新技术研讨会 |
2 电解式臭氧发生技术突破了170多年来臭氧技术应用的瓶颈 |
3 在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取得了可喜进展 |
4 夯实臭氧技术应用的研究基础适度干预组合使用 |
(10)臭氧技术应用于医疗和食品卫生除害处理可行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臭氧技术介绍 |
2 臭氧技术除害的特点 |
2.1 高效性 |
2.2 高洁性 |
2.3 方便性 |
3 推广臭氧用于除害处理的可行性 |
四、臭氧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低压电解法制备臭氧技术研究[D]. 李海云.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2]物理处理技术对鲜湿面褐变改良研究进展[J]. 黄峻榕,杨怡飞,岳苗,邝吉卫,蒲华寅.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2021(01)
- [3]生食鸡蛋杀菌技术研究[D]. 王瑶瑶.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4]臭氧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与灭菌机理[J]. 牌荣霞. 中国科技信息, 2020(Z1)
- [5]温—压协同处理对仙人掌有孢汉逊酵母的致死机理[D]. 吴傲.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6]高静水压对蓝莓汁品质影响及杀菌机理研究[D]. 朱金艳.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6)
- [7]臭氧处理对冷冻面团制品品质的影响[J]. 张晓聪,陈惠卿,谢三都. 福建轻纺, 2017(12)
- [8]红枣及红枣汁中棒曲霉素检测及控制技术研究[D]. 王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9)
- [9]科技无界 创新无限——低压电解式臭氧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研究研讨会在武汉召开[J]. 本刊编辑部. 食品与机械, 2016(03)
- [10]臭氧技术应用于医疗和食品卫生除害处理可行性的研究[J]. 王巧黎,刘培海. 山东畜牧兽医,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