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母草碱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益母草碱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一、益母草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相佳宏[1](2021)在《新型多靶点叶酸拮抗剂Glytrexate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Glytrexate的溶解度、稳定性、药动学及血浆蛋白结合率研究本研究首先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考察了Glytrexate在不同溶剂中的平衡溶解度,为后续各项研究中样品储备液的配制奠定了基础。结果显示,相较于其他溶剂,Glytrexate在水溶液中溶解度最高,其次是甲醇。之后开发并验证了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的高效液相色谱联用串联质谱方法(LC-MS/MS),用于研究Glytrexate的稳定性、大鼠体内药动学、生物利用度及血浆蛋白结合率。给Sprague-Dawley大鼠口服低、中、高三种剂量和尾静脉注射单一剂量Glytrexate后,检测特定时间点的血药浓度,并计算药动学参数和生物利用度。口服药动学参数结果显示Glytrexate符合线性药代动力学特征,绝对生物利用度计算结果为1%左右,这提示如果应用于临床给药,该化合物可能更适合制成注射制剂。最后采用超滤法,分别测定了低、中、高质量浓度的Glytrexate与大鼠和人血浆蛋白结合率。不同质量浓度的Glytrexate与人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均高于大鼠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但均小于30%,说明该化合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较少,可能安全性较高。体外稳定性研究时,恒温孵育2 h后,各基质中Glytrexate的浓度即趋于稳定,剩余百分含量计算结果显示Glytrexate在人血浆中更稳定,在肝微粒体中浓度变化最快速,推测Glytrexate有较强的首过效应。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Glytrexate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第二部分Glytrexate的大鼠体内代谢研究本研究通过UHPLC-Q-TOF-MS/MS技术,结合Peakview和Metabolite Pilot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比较给药前后各样品的质谱数据,结合Glytrexate质谱裂解规律及多种数据后处理技术鉴定代谢产物结构,分离并鉴定Glytrexate在大鼠血浆、胆汁、尿液及粪便样品中代谢产物,鉴定I相和II相两相代谢物。最终共鉴定Glytrexate的体内代谢产物18个,包括Ⅰ相代谢产物14个和Ⅱ相代谢产物4个,其中胆汁中发现18个,尿液5个,粪便5个,血浆2个,Glytrexate可能主要经过胆汁排泄。结果显示,Glytrexate的主要I相代谢途径是水解反应、加成反应、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而Ⅱ相代谢反应主要是与甘氨酸、葡糖醛酸的结合反应以及氮乙酰化反应。

尹丽娜,周云琍,张雅雯,陈晓晓,陈燕,郑高利[2](2019)在《高灵敏度HPLC测定大鼠血浆中益母草碱浓度及其药动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建立一种高灵敏度HPLC测定大鼠血浆中益母草碱浓度,并研究益母草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大鼠口服益母草碱混悬溶液(50 mg·kg-1)后,不同时间点尾静脉采血,以苯甲酰精氨酸乙酯为内标,血浆样品经酸化后乙酸乙酯萃取,采用HPLC进行测定。色谱条件:采用Diamonsil C18(250 mm×4.6 mm,5μm)为色谱柱,以乙腈-0.02 mol·L-1磷酸二氢钾缓冲溶液(pH 3.0)(22︰78)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1,柱温35℃,检测波长277 nm。并利用PKS 1.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益母草碱血浆浓度在0.05~1.5μ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1)。方法的定量下限(LLOQ)为0.05μg·mL-1(RSD=12.8%,n=5);提取回收率为76.5%~82.5%;批内、批间准确度为96.9%~104.9%;日内、日间精密度均<10%;质控样品经反复冻融3次及?20℃放置1个月后均较稳定。大鼠口服益母草碱后,药-时曲线符合二室开放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为tmax=0.95 h,Cmax=0.51μg·mL-1,t1/2=3.64 h,AUC0-t=1.56μg·mL-1·h-1,AUC0-∞=1.78μg·mL-1·h-1。结论该方法准确度、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生物样品中益母草碱浓度的测定。

王静[3](2018)在《基于LC-MS的中药复杂成分分析和吲哚转化特征组分识别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液质联用(LC-MS)技术将液相色谱法的高效分离能力和质谱法的定性优势有机结合在一起,尤其是以大气压电离为接口的LC-MS技术已经在医药学、生物化学、环境化学等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本文针对多种中药及生物转化的复杂体系,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和串联质谱等技术,进行了中药成分分析和吲哚转化特征组分识别的研究。建立了基于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联用(HPLC-TOF/MS)的分析方法,对中药中复杂组分进行高分辨质谱定性分析。以两种狼毒(月腺大戟,狼毒大戟)的根为研究对象,针对其乙醇水提取液,优化液相色谱分离条件,分别鉴定了狼毒大戟中55种化合物、月腺大戟中83种化合物,初步确定了未知组分的组成。二者都含有二萜类内酯成分,而该类物质被认为是狼毒具有抗肿瘤药效的主要成分。分别建立了基于HPLC-TOF/MS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HPLC-MS/MS)的分析方法,同时对中药中复杂组分进行快速定性和定量分析。以养心氏片和产复康颗粒为研究对象,基于HPLC-TOF/MS方法,共推测得到养心氏片中30种、产复康颗粒中24种化合物。利用已有的标准对照品,鉴别出养心氏片中16种、产复康颗粒中13种化学成分,并应用HPLC-MS/MS方法分别对这些组分进行了定量分析。为中药产品的质量控制和药理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建立了基于HPLC-MS/MS的定量方法,对产复康颗粒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进行了研究。以水苏碱和益母草碱为指标物质,比较了二者在单独给药和产复康颗粒复方给药时的药代动力学差异。以产复康颗粒形式给药比单一成分应用生物利用度更高,更有利于药理活性的发挥,从药代动力学的角度揭示了中药复方“减毒增效”的组方规律。建立了基于HPLC-TOF/MS的定性方法,开展了生物转化特征产物识别研究。对苯酚降解菌PI1和PI2转化吲哚合成靛蓝的产物进行鉴定,检测到4个m/z均为261.0670的物质,包括靛蓝(C16H10N2O2)和紫色产物2-(7-氧-1H-吲哚-6(7H)-取代)吲哚-3-酮,并证实了中间产物靛红和7-羟基吲哚的存在,推测出菌株PI1和PI2转化吲哚的途径。利用表面响应法对菌株PI1和PI2合成靛蓝的条件进行优化,得到了菌株PI1和PI2合成靛蓝的最优条件,二者合成靛蓝产量最高可达11.82± 0.30 mg/L和17.19± 0.49 mg/L。

王静,蒋慧宇,邵姝鸣,张华[4](2017)在《基于HPLC-TOF-MS和HPLC-MS/MS技术的产复康颗粒主要成分定性定量及药动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运用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联用(HPLC-TOF-MS)技术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HPLC-MS/MS)法,对产复康颗粒化学成分进行快速鉴定及定量分析,并进行初步药动学研究。方法 HPLC-TOF-MS法采用ZORBAX Eclipse Plus C18(100 mm×3.0 mm,1.8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A)-0.1%甲酸水(B),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2 m L/min;质谱采用正、负离子扫描,扫描范围m/z 1002000。HPLC-MS/MS法采用Waters XBridge?BEH C18(150 mm×4.6 mm,2.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A)-0.1%甲酸水(B),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4 m L/min;Scheduled MRM正负离子切换监测模式定量分析。ig给予SD大鼠产复康颗粒(0.5、5 g/kg),给药后于不同时间点颈静脉取血0.2 m L,分离血浆,HPLC-MS/MS法检测产复康颗粒入血成分及含量。结果 HPLC-TOF-MS法鉴定产复康颗粒中24种成分;建立的HPLC-MS/MS方法分离度良好,各方法学验证均符合要求,对13种主要成分进行定量分析,水苏碱、黄芪甲苷和益母草碱的含量较高,可能是其主要活性成分;药动学结果显示,仅在给药剂量5 g/kg时,血浆中可检测到水苏碱和益母草碱,水苏碱的消除较慢,益母草碱快速消除。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产复康颗粒中多种成分的鉴定和含量的测定,为药材的质量控制、药动学研究提供了参考。

庞汉青[5](2017)在《基于药对作用的新生化颗粒配伍效应与物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研究工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当归-红花配伍养血活血量效关系与协同增效相互作用研究"和"江苏省方剂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项目"的部分实验内容。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综述了药对和新生化颗粒的研究进展。第二章到第四章为实验部分,其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相应结论如下:第二章基于当归系列药对的新生化颗粒配伍效应研究第一节基于当归系列药对的新生化颗粒的养血作用配伍效应研究采用撤药分析法比较评价当归系列药对在新生化颗粒中的养活作用贡献,养血指标主要包括外周血常规参数、脏器指数、Na+-K+和Ca2+-Mg2+ATP酶活性。采用环磷酰胺和乙酰苯肼联合复制血虚小鼠模型;与正常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的外周血常规、脏器指数和ATP酶活性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血虚模型复制成功。给予新生化颗粒(XSHG)及新生化颗粒缺失当归系列药对样品后(DY、DC、DT、DH、DJ和DZ)后,各给药组小鼠的各相关养血效应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进一步将各给药组的药效数据经过主成分分析(PCA),采用各给药组到空白组的相对距离法来比较当归系列药对在新生化颗粒中的养血作用。各给药组的养血作用的大小顺序为:XHSG>DJ>DT>DZ>DH>DC>DY。结合多指标综合指数法的分析数据,表明当归系列药对在新生化颗粒中药学效应方面皆有作用,当归-益母草和当归-川芎药对在方中的养血贡献程度最大。该方法为新生化颗粒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复杂方剂的配伍研究提供了方法的参考。第二节基于当归系列药对的新生化颗粒的活血作用配伍效应研究比较评价新生化颗粒缺失当归系列药对前后对急性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探讨当归系列药对在新生化颗粒中的活血作用贡献。采用冰水浴和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共同复制急性血瘀大鼠模型。根据全血黏度(WBV)、血浆黏度(PV)、血沉(ESR)和红细胞压积(HCT)等指标,观察新生化颗粒缺失当归系列药对前后对急性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以血小板最大聚集率(ADP)、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观察新生化颗粒缺失当归系列药对前后对血瘀大鼠的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功能的影响。采用多指标综合指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当归系列药对在新生化颗粒中的活血作用贡献。研究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各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新生化颗粒缺失当归系列药对前后对急性血瘀大鼠的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多个指标皆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多指标综合指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得出,新生化颗粒对血瘀大鼠的调节作用优于拆方组和生化汤组;新生化颗粒缺失当归系列药对后,各给药组的活血效应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缺失不同的当归药对后对原方的活血效应影响不同,当归系列药对在新生化颗粒中的活血作用贡献的顺序为:当归-益母草>当归-川芎>当归-红花>当归-炙甘草>当归-桃仁>当归-姜炭。该研究表明,当归系列药对是新生化颗粒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当归系列药对在新生化颗粒中的活血作用贡献不同;且当归-益母草药对在全方中的活血作用贡献最大,与新生化颗粒的组方结构(重用益母草)以及益母草"活血行滞、祛瘀生新"的功效相一致,与前期当归系列药对在新生化颗粒中的养血血效应贡献度一致。第三章新生化颗粒体内外效应物质基础研究第一节新生化颗粒配伍前后的主要效应成分含量变化研究新生化颗粒来源于经典名方生化汤,临床上常用来治疗产后疾病。它的效应成分主要包括:芳香酸类、苯酞类、生物碱类、黄酮类和姜辣素类成分。为比较新生化颗粒七个单味药配伍前后效应成分的含量变化,本文首次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法(UHPLC-TQ/MS)同时测定新生化颗粒及其单味药中27个效应成分的含量。在优化的色谱条件下,27 个效应成分在 20 min 内于 Thermo Scientific Hypersil GOLD(100 mm × 3 mm,1.9μm)色谱柱上得到了较好的分离。结果显示:除了胸腺嘧啶、对香豆酸、洋川芎内酯Ⅰ、洋川芎内酯H和藁本内酯外,其它有效成分的含量配伍后均显着性增加;不同类型化合物配伍前后的变化率的顺序为:姜辣素类>黄酮类>芳香酸类>生物碱类>苯酞类。该方法为新生化颗粒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参考,同时也有助于阐明新生化颗粒的药物相互作用规律。第二节当归系列药对在新生化颗粒中的效应物质基础研究综合前期的活血、养血作用贡献的效应整合结果,皆表明药对当归-益母草和当归-川芎在方中的贡献程度大。基于此,从各拆方样品中效应成分的含量变化方面揭示当归系列药对在新生化颗粒中不同贡献的潜在原因。本实验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UHPLC-TQ-MS/MS)法比较评价新生化颗粒及其拆方样品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与新生化颗粒组相比,大部分效应成分在其拆方样品中皆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在样品DY中,除了甘草素外,其它效应成分较新生化颗粒中相应的成分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进一步将各样品中效应成分的含量做标化后做PCA分析,其中,DY和DC样品组距XSHG组最远,从化学成分含量角度表明了药对当归-益母草和当归-川芎在新生化颗粒的贡献程度较大的原因。该方法为阐明当归系列药对在新生化颗粒的配伍规律奠定了基础。第三节新生化颗粒在正常和血虚模型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比较研究建立新生化颗粒中15个效应成分在大鼠血浆中的UPLC-MS/MS的测定方法,比较评价主要效应成分在正常和血虚模型大鼠灌胃给药新生化颗粒后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的行为差异。新生化颗粒在正常和血虚模型大鼠的灌胃剂量均为9.72 g·kg-1。15个效应成分在血浆中的线性关系良好(r ≥ 0.9925),所有分析物的日间和日内精密度分别小于10.88%和11.87%,相应的准确度相对误差在±12.38%范围内。除了甘草酸以及甘草次酸,新生化颗粒中其它效应成分在正常和血虚模型大鼠中Tmax和t1/2均较短,在6小时内基本消除完全;较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中除了苦杏仁苷、甘草苷和甘草次酸,其它效应成分的药动学行为均有明显的差异;整体而言,各类效应成分在模型大鼠中的AUC0-t、AUC0-∞均明显高于正常大鼠(P<0.05),Tmax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前。表明在血虚病理状态下,通过激活血虚大鼠体内的代谢酶的活力,使得效应成分的代谢速率和程度被改变。其中,以水苏碱和益母草碱为代表的生物碱类,在体内较长时间保持较高的血药浓度,提示生物碱类成分可能是新生化颗粒发挥养血效应的重要活性成分,其养血作用机理需要进一步研究。第四章基于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的新生化颗粒养血作用机制研究第一节基于代谢组学的新生化颗粒的养血作用机制研究采用大鼠眼底静脉丛放血法复制大鼠失血性血虚模型,共分为失血性模型组、正常组、新生化颗粒组、生化汤组、当归-益母草组,当归组和益母草组。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技术,对各组大鼠血浆中内源性代谢物进行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血浆中内源性标记物进行多元数据统计分析,并基于SPSS19.0对潜在差异性标记物进行P检验。结果显示,PCA中血虚大鼠与其他各组能够达到基本分离;进一步对潜在的差异性标记物定性鉴定,共鉴定出18个差异性标记物。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中8-异前列腺素F2a、神经鞘氨醇、溶血卵磷脂LysOPC(20:4)、磷酸泛酰半胱氨酸、15-脱氧-d-12,14-前列腺素J2、脱氧胆酸、脱氧核糖胸腺苷酸、9-反式-视黄酸、亮氨酸-苯丙氨酸、L-胱硫醚、泛醌-2、鞘氨醇1-磷酸、S-腺苷高半胱氨酸、16-羟基孕烯醇酮和4-氧化-视黄酸的含量显着增加(P<0.01);模型组中16-去氢黄体酮、二十二碳六烯酸和二十碳五烯酸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在各给药组的大鼠体内,这些差异性内源性物质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采用Matlab构建血虚相关通路分析,失血性血虚模型主要泛酸和辅酶A的生物合成、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代谢、鞘脂类代谢有关。不同给药组可以调节以上紊乱的3条代谢通路向正常转归,其药效学和内源性标记物的代谢轨迹的结果均显示,不同给药组对失血模型大鼠的改善程度为:XSHG>SHD>DY>DG>YMC。第二节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新生化颗粒的养血作用靶点预测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新生化颗粒中58个潜在效应成分的养血分子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探讨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相关关系。依据PharmMapper、SEA、STITCH、Drugbank等数据库和文本挖掘的方法构建了与46个血虚相关的靶蛋白;然后将获得靶蛋白导入KEGG数据库建立血虚相关作用通路;最后,采用Cytoscape软件建立新生化颗粒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模型。养血效应方面,新生化颗粒中58个效应成分涉及46个作用蛋白和24条作用通路;24条作用通路主要涉及血虚过程中的红细胞功能、免疫功能、能量代谢、炎症因子和血管微循环;其中,预测到的24条血虚代谢通路与前期的代谢组学有7条吻合。文献研究和本课题组的代谢组学研究结果均证实了网络预测的可靠性。该结果体现了新生化颗粒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作用模式,为深入研究新生化颗粒的养血的分子作用机制提供参考。第三节新生化颗粒养血效应的关键靶点验证课题组前期采用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对新生化颗粒的养血机制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研究结果均表明,产后血虚证主要和能量代谢紊乱、血液微循环障碍、红细胞合成降低、炎症爆发以及免疫功能降低有关。基于以上的分析结果,本节对新生化颗粒潜在养血代谢通路上的关键靶蛋白进行了生物活性验证。研究结果发现,新生化颗粒通过提高机体的EPOR、F2、TNF-α、IL-6、ACSS1、COASY、AHCY 和 CBS 的表达,降低体内 S1PR1、SPHK1和HIF-1α的含量,继而改善血虚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紊乱、血液微循环障碍和增强红细胞功能而发挥养血作用。

党明抄,扈本荃[6](2016)在《微乳在中药制剂中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乳(microemulsion)是由油和水、乳化剂、助乳化剂在适当比例下自发形成的透明或半透明分散体系。粒径在10100 nm之间,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对溶质的高度分散性和吸附能力。微乳可改变药物的溶解性,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及分布靶向性,在药物制剂中有很好的应用,综述了微乳作为口服给药载体、注射用给药载体、透皮给药载体、黏膜给药载体在中药制剂中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微乳的发展前景。

孙亚楠,张祥,刘子荣,鲁传华[7](2015)在《益母草碱口服油包油微乳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建立测定大鼠益母草碱(LE)血浆浓度的方法,并用于大鼠灌胃LE口服油包油(O/O)型微乳(ME)后的药动学研究。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ZORBAX SB-C18,流动相为甲醇-水(50∶50,V/V),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77 nm,柱温为30℃,进样量为20μl。12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LE-ME(300 mg/kg)组和益母草碱混悬液(LE-SWW,300 mg/kg)组,LE-ME组大鼠灌胃给药15、30、60、90、120、180、240、360、480、720、1 440 min,LE-SWW组大鼠灌胃给药10、30、60、90、120、150、180、240、360、480、720 min后眼眶采血测定血药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LE质量浓度在0.01010.000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6),精密度试验的RSD值均小于7.2%,方法回收率为94.86%101.27%,提取回收率为76.91%80.02%,稳定性试验的RSD均小于2.75%。与LE-SWW组比较,LE-ME组cmax增加至1.46倍,t1/2延长至3.65倍,AUC0-∞增加至6.11倍,体内平均滞留时间(MRT)提高至4.15倍(P<0.05),相对生物利用度为610.65%。结果:该方法可靠、灵敏、简便。与LE-SWW比较,LE-ME能明显延长LE在大鼠体内的滞留时间,明显提高生物利用度。

乔晓莉,吴士杰,冯健,肖学凤[8](2014)在《中药药动学研究评价模式的发展》文中研究说明中药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其药效是其中多种化学成分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综合效果。中药药动学研究经历了从"单成分、单靶点"到"多成分、多靶点"的转变,相应的药动学评价模式也经历了相似的发展过程,从最初针对单体成分的药动学研究,到以单成分研究单味中药及复方的药动学,再到多组分整合药动学,以及之后的以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式评价复方药动学。对以上中药药动学评价模式的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

刘子荣[9](2013)在《益母草碱O/O微乳的药动学、组织分布及其脑损伤保护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益母草碱是传统中药益母草中的一种生物碱,被公认为是益母草属植物的有效成份。近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益母草碱除对子宫有收缩作用,能抗血小板聚集、降血黏和促进血液循环等作用外,进一步研究发现其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也具有显着的作用,有望成为一种很有前途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候选药物。尽管如此,益母草碱在水中不溶,口服吸收差,体内消除快、体内浓度低的缺点,严重限制了其制剂的研发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微乳作为药物载体具有增大药物溶解度、促进药物吸收、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等优点。前期本实验室已经完成了益母草碱O/O微乳剂型的制备,本文主要探讨益母草碱O/O微乳剂和益母草碱混悬剂在体内药动学和组织分布上的差异性;通过益母草碱对老年痴呆症模型大鼠海马区域NF-κB和TNF-α表达的影响,探讨益母草碱对脑损伤保护的初步药效。本文建立了血浆、心、肝、脾、肺、肾、脑中益母草碱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并进行了方法学验证。所建立的血浆样品和组织样品分析方法线性范围均为0.010-15.000μg·ml-1;日内和日间RSD<10%;将此方法运用于益母草碱的相关药动学和组织分布研究。以益母草碱混悬剂作对照组,通过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低、高浓度的益母草碱微乳在大鼠体内的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在大鼠的微乳给药剂量0.15mg·g-1、0.3mg·g-1时达峰时间基本在2h,随着剂量增加,吸收峰值Cmax和AUC(0-∞)也相应增加。相对生物利用度为629.547%,体内平均滞留时间延长了约8.132hour,说明益母草碱微乳较混悬剂有明显的缓释作用。通过益母草碱微乳和混悬剂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的研究发现,益母草碱微乳AUC(0-∞)在小鼠各组织的分布整体提高到混悬组的3.626-26.265倍不等,心、肝、脾、肺、肾、脑的相对靶向效率为4.948%、-33.802%、-25.013%、34.173%、-1.199%、379.435%,其中心、肺和脑组织的靶向指标DTI分别为1.044、1.335和4.769,DTI>1表明具有靶向性。从结果看,益母草碱O/O微乳对脑组织具有较强的靶向性。通过免疫组化实验可知,益母草碱可以抑制NF-κB和TNF-α的阳性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益母草碱可以抑制NF-κB的激活,从而阻断NF-κB诱导的一系列炎性因子(比如TNF-α)的表达,因此来改善老年痴呆症模型造成的大鼠脑损伤,从而对脑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张金莲[10](2012)在《益母草碱临床前体内动力学及代谢途径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益母草碱(Leonurine, Leo),是传统的活血化瘀中药益母草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现已可通过化学合成获得。前期研究表明,Leo具有明显的心血管药理活性,对大脑缺血和心肌缺血都具有保护作用,是一个有潜力开发成为一个新型心血管的药物。并在前期的研究中发现,Leo在体内有一个主要代谢物——益母草碱氧葡萄糖醛酸结合物(leonurine-O-glucuronide, L-O-G)。目前国际上关于Leo在Beagle犬体内的药动学、Leo在Beagle犬和大鼠体内的毒性研究以及体外代谢仍然处于空白。对于一个新化合物,在用在人体前,了解新药在动物体内的变化规律、代谢过程有重要意义,可为临床实验设计提供参考。目的通过研究Leo在Beagle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提供Leo在犬体内的变化过程;通过研究Leo在犬和大鼠体内的毒代动力学性质,提供Leo的毒性相关数据,了解其在动物体内的变化及有关的毒性反应,以及在动物体内大剂量给药后的蓄积情况以及与剂量之间的关系;深入研究Leo的代谢酶,获得Leo的主要代谢途径,这些都可以为临床提供有关Leo在体内的变化规律、代谢情况,为今后临床上设计治疗方案和安全用药提供依据,为合并用药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实验中建立了在Beagle犬、SD大鼠血浆中检测Leo和L-O-G的LC-MS/MS测定方法,其质谱条件为:采用MRM检测:Leo:m/z312.2→181.3; L-O-G: m/z488.3→312.2; IS(scopolamine):m/z304.3→156.3;色谱条件:色谱柱(Agilent Zorbax SB-C18column,150mm X2.1mm,5μm);流动相:乙腈:10mM乙酸铵(0.6%乙酸)(35:65),流速0.2ml/min;(犬血浆):流动相:乙腈:10mM乙酸铵(0.6%乙酸)(20:80)(大鼠血浆);流速0.3ml/min。所建立的方法包括专属性、灵敏度、基质效应和提取回收率、稳定性、准确度和精密度。采用Beagle犬和SD大鼠作为实验对象,研究Leo在它们体内的变化规律,提供药代动力学和毒代动力学相关数据,具体包括Leo在Beagle犬体内普通药代动力学(包括Leo在Beagle犬体内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以及蓄积研究)、Leo在Beagle犬和大鼠体内的毒代动力学(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单次和连续给药28天)。利用不同种属的肝微粒(大鼠、犬、人)以及人的重组酶与Leo共同孵育,检测L-O-G的浓度,寻找主要代谢酶,求算各种微粒体的Km和Vmax值。结果采用LC-MS/MS法测定Beagle犬、SD大鼠血浆样品中的Leo及其代谢物L-O-G的浓度。用东莨菪碱氢溴酸盐为内标,经30μl7%高氯酸沉淀蛋白,离心取上清,犬血浆中样品检测以乙腈:10mM乙酸铵(含0.6%乙酸)=35:65为流动相,流速为0.2ml/min;大鼠血浆中样品检测以乙腈:10mM乙酸铵(含0.6%乙酸)=20:80为流动相,流速为0.3ml/min;犬与大鼠血浆样品均以Agilent Zorbax SB-C18柱(150mm×2.1mm,5μm)进行分离,正离子MRM扫描方式进行检测。犬血浆中Leo和L-O-G的线性范围分别为6.2~624.0μg/L、48.8~4880μg/L;大鼠血浆中Leo和L-O-G的线性范围分别31.2~3120μg/L、488~48800μg/L。本方法专属性好,准确、快速。适用于Leo及L-O-G的临床前药代动力学及毒代动力学研究。在给Beagle犬静脉注射4mg/kg后,Leo在体内符合二室模型,Leot1/2为、1.3±0.4h,CL为4.4±1.2L/kg/h,Vd.area为7.8±1.9L/kg。单次灌胃20mg/kg后,Leo在体内符合二室模型,其绝对生物利用度为7.5%,t1/2为1.9±0.4h,CL为71.8±39.4L/kg/h,Vd.area为193.7±107.9L/kg。在20mg/kg连续给药7次后,在Beagle犬体内Leo和L-O-G的AUC(0-t)的蓄积比分别为2.0和0.9,峰浓度Cmax的蓄积比分别为1.6和0.7,Leo和L-O-G均没有显着地蓄积。Beagle犬毒代动力学实验中,单次灌胃(80,240,800mg/kg) Leo后Leo、 L-O-G的血药浓度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Leo的AUC(0-t)的增长比值为1:1.3:3.0,L-O-G的AUC(0-t)的增长比值为1:1.7:3.0;Leo与剂量成线性增加但不成比例增加。在80,240,800mg/kg三剂量连续灌胃28天后,与单次给药AUC(0-t)的比值Leo分别为2.6、3.6、4.3,L-O-G分别为1.3、3.5、3.6,这表明Leo在Beagle犬体内有蓄现象。SD大鼠毒代动力学研究中,在单次灌胃(200、600、2000mg/kg)实验中,Leo的AUC(0-t)的增长比值为1:3.5:13.6,L-O-G的AUC(0-t)的增长比值为1:3.2:8.4;可见Leo和L-O-G的AUC与给药剂量成正比,呈现很好的线性关系。在200、600、2000mg/kg三剂量连续灌胃28天后,与单次给药AUC(0-t)的比值Leo分别为1.5、1.3、0.8,L-O-G分别为1.8、1.1、0.8;说明在连续28天灌胃三个剂量后,L-O-G在SD大鼠体内没有明显的蓄积。Leo在肝微粒体中的酶动力学参数依次为大鼠:Km=88.3±21.6μmol/L, Vmax=19.3±1.5μmol·L-1-min-1·mg-1犬:Km=405.6±53.9μmol/L, Vmax=9.8±0.6μmol·L-1·min-1·mg-1;人:Km=279.6±33.4μmol/L, Vmax=2.2±0.1μmol·L-1·min-1·mg-1。通过Leo与各种UGTs孵育反应后得知,参与Leo代谢的酶有UGT1AU1、1A9、1A10、1A8、1A3、1A7,其中最主要的是UGT1A1。结论LC-MS/MS方法检测Beagle犬血浆和SD大鼠血浆中的Leo和L-O-G具有简便、灵敏快速的特点,并成功应用于体内生物样品的检测。药代动力学试验表明,Leo在Beagle犬体内的生物利用度为7.5%,在20mg/kg连续给药7次后,没有明显的蓄积,静脉给药和单次灌胃给药都符合二室模型的特征。毒代动力学试验发现,单次给药Beagle犬后,Leo和L-O-G的AUC随剂量不成比例的线性增加。连续28天给药后,蓄积比随着剂量增加而递增,有少许蓄积的现象。SD大鼠单次灌胃后,呈现线性动力学特征,连续灌胃28天后,Leo和L-O-G均未见明显蓄积。实验中未见明显毒性反应。代谢途径结果表明参与Leo的主要代谢酶是UGT1A1,临床实验中应该注意合并用药,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二、益母草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益母草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多靶点叶酸拮抗剂Glytrexate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Glytrexate的溶解度、稳定性、药动学及血浆蛋白结合率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Glytrexate的大鼠体内代谢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叶酸类似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高灵敏度HPLC测定大鼠血浆中益母草碱浓度及其药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2.2 标准溶液的制备
    2.3 血浆样品的制备
    2.4 分析方法的验证
        2.4.1 方法专属性
        2.4.2 残留考察
        2.4.3 线性关系考察
        2.4.4 提取回收率
        2.4.5 日内、日间精密度
        2.4.6 准确度试验
        2.4.7 稳定性试验
    2.5 药动学试验
    2.6 药动学数据分析[8]
3 讨论

(3)基于LC-MS的中药复杂成分分析和吲哚转化特征组分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液质联用技术的基本理论
        1.1.1 液相色谱分离技术
        1.1.2 质谱检测技术
        1.1.3 LC-MS联用技术
    1.2 中药成分分析及质量控制的方法及现状
        1.2.1 中药成分分析
        1.2.2 液质联用技术在中药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1.2.3 中药质量控制及评价
        1.2.4 药代动力学研究
    1.3 生物转化研究中特征组分识别技术
        1.3.1 生物转化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1.3.2 液质联用技术在生物转化研究中的应用
    1.4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2 基于LC-MS的中药狼毒分析方法开发及组分识别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及试剂
        2.2.2 检测条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液相色谱条件优化
        2.3.2 质谱条件优化
        2.3.3 狼毒大戟成分分析
        2.3.4 月腺大戟成分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LC-MS的养心氏片主要成分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
        3.2.3 色谱和质谱条件
        3.2.4 样品溶液的配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提取方法的确定
        3.3.2 色谱和质谱条件的选择
        3.3.3 养心氏片化学成分的鉴定
        3.3.4 养心氏片化学成分的定量分析
    3.4 养心氏片样品测定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LC-MS的产复康颗粒主要成分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试剂
        4.2.3 色谱和质谱条件
        4.2.4 样品溶液的配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提取方法的确定
        4.3.2 色谱和质谱条件的选择
        4.3.3 产复康颗粒化学成分的鉴定
        4.3.4 产复康颗粒化学成分的定量分析
    4.4 产复康颗粒样品测定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LC-MS的产复康颗粒药代动力学研究
    5.1 引言
    5.2 仪器与材料
        5.2.1 实验仪器
        5.2.2 材料与试剂
        5.2.3 实验动物
    5.3 实验方法
        5.3.1 色谱条件
        5.3.2 质谱条件
        5.3.3 对照品溶液、标准曲线和质控样品的制备
        5.3.4 血浆样品处理
        5.3.5 方法学考察
        5.3.6 药动学实验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方法学验证
        5.4.2 药代动力学
    5.5 本章小结
6 生物转化吲哚合成靛蓝关键特征组分识别方法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仪器
        6.2.2 菌株筛选
        6.2.3 化学试剂
        6.2.4 培养基
        6.2.5 实验方法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6.3.1 苯酚降解菌的分离和鉴定
        6.3.2 菌株PI1与PI2转化吲哚合成靛蓝的产物鉴定
        6.3.3 利用表面响应法优化靛蓝合成条件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狼毒主要成分
附录B 狼毒部分化合物的高分辨质谱图
附录C 缩写词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基于HPLC-TOF-MS和HPLC-MS/MS技术的产复康颗粒主要成分定性定量及药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药物及主要试剂
    1.3 动物
2 方法与结果
    2.1 溶液的制备
        2.1.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1.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 HPLC-TOF-MS定性分析
        2.2.1 液相和质谱条件
        2.2.2 产复康颗粒化学成分的鉴定
    2.3 HPLC-MS/MS定量分析
        2.3.1 液相和质谱条件
        2.3.2 线性关系考察
        2.3.3 精密度试验
        2.3.4 稳定性试验
        2.3.5 重复性试验
        2.3.6 加样回收率试验
        2.3.7 样品测定
    2.4 药动学研究
3 讨论
    3.1 提取方法的确定
    3.2 色谱条件的选择
    3.3 质谱条件的选择
    3.4 测定结果分析
    3.5 药动学分析

(5)基于药对作用的新生化颗粒配伍效应与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药对的研究进展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节 新生化颗粒的现代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当归系列药对的新生化颗粒配伍效应研究
    第一节 基于当归系列药对的新生化颗粒的养血作用配伍效应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节 基于当归系列药对的新生化颗粒的活血作用配伍效应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章 新生化颗粒体内外效应物质基础研究
    第一节 新生化颗粒配伍前后的主要效应成分含量变化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节 当归系列药对在新生化颗粒中的效应物质基础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节 新生化颗粒在正常和血虚模型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比较研究 #76
        主要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的新生化颗粒养血作用机制研究
    第一节 基于代谢组学的新生化颗粒的养血作用机制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新生化颗粒的养血作用靶点预测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节 新生化颗粒养血效应的关键靶点验证
        主要参考文献
结语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益母草碱口服油包油微乳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1.1 仪器
    1.2 药品与试剂
    1.3 动物
2 方法
    2.1 色谱条件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血浆样品预处理
    2.4 专属性考察
    2.5 标准曲线的制备
    2.6 回收率与精密度试验
    2.7 稳定性试验
    2.8 药动学研究
    2.9 生物利用度的计算
3 讨论

(8)中药药动学研究评价模式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单体成分的药动学研究
2 以单成分药动学研究中药及复方药动学
3 中药多组分整合药动学研究
4 通过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式探讨中药复方作用的物质基础
5 结语

(9)益母草碱O/O微乳的药动学、组织分布及其脑损伤保护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益母草碱简介
    2 益母草碱的药理作用
        2.1 对子宫的作用
        2.2 对血液系统的作用
        2.3 对心肌的作用
        2.4 对脑部的作用
        2.5 抗炎症作用
    3 益母草碱含量测定的研究
    4 益母草碱制剂的简介
    5 微乳制剂的优势
    6 老年性痴呆症的研究进展
        6.1 组织学病理改变
        6.2 AD 的形成和发病机制
        6.3 治疗 AD 的药物
    7 本课题设计思路
第一章 益母草碱 O/O 口服微乳大鼠药动学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药品与试剂
        1.3 实验动物
    2 方法
        2.1 供试品的配制
        2.2 标准品溶液的配制
        2.3 色谱条件
        2.4 空白血浆样品的制备
        2.5 含益母草碱标准品血浆样品的制备
        2.6 含药血浆处理
        2.7 给药方法与血浆采集
        2.8 数据处理方法
    3 结果
        3.1 益母草碱 ME 粒径分布
        3.2 方法专属性的考察
        3.3 线性关系及检测限
        3.4 精密度试验
        3.5 回收率试验
        3.5.1 绝对回收率试验
        3.5.2 相对回收率试验
        3.6 稳定性考察
        3.7 药动学结果
    4 分析和讨论
        4.1 检测方法的分析
        4.2 动物模型的分析
        4.3 低、高益母草碱 ME 的房室模型药动学参数分析
        4.4 等剂量益母草碱 ME 组与 SWW 组的房室模型药动学参数分析
        4.5 统计矩法药物动力学参数分析
        4.6 益母草碱 O/O ME 相比于 SWW 组提高生物利用度的原因分析
    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益母草碱 O/O 口服微乳小鼠组织分布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药品与试剂
        1.3 实验动物
    2 方法
        2.1 标准品溶液的配置
        2.2 色谱条件
        2.3 血浆生物样品和组织生物样品的制备
        2.3.1 血浆生物样品的制备
        2.3.2 组织生物样品的制备
        2.4 给药方法与血浆采集
        2.5 数据处理方法
    3 结果
        3.1 方法专属性考察
        3.2 标准曲线的制备
        3.3 精密度试验
        3.4 回收率试验
        3.4.1 绝对回收率试验
        3.4.2 相对回收率试验
        3.5 小鼠组织分布及靶向性评价
        3.5.1 血液样品和不同组织药-时浓度数据表
        3.5.2 血液样品和不同组织药-时曲线图
        3.5.3 以药物动力学软件 3P97 处理数据
        3.5.4 靶向效率评价
    4 分析与讨论
        4.1 血液和各组织中药物含量的测定
        4.2 益母草碱在血液中的药动学参数分析
        4.3 益母草碱在各组织中的房室模型参数分析
        4.4 益母草碱在各组织中的非房室模型参数分析
        4.5 靶向效率评价结果分析
    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益母草碱 O/O 微乳对老年痴呆症模型大鼠海马区域NF-κ B 和 TNF-α表达的影响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1.3 试剂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建立动物模型
        2.2 药物干预及给药剂量
        2.3 指标检测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行为学观察结果
        3.2 Morris 水迷宫实验结果
        3.3 免疫组化结果
    4 讨论
        4.1 TNF-α的表达及意义
        4.2 NF-κB 的表达及意义
    5 总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益母草碱临床前体内动力学及代谢途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生物样品中益母草碱(Leo)及其葡萄糖醛酸结合物(L-O-G)的LC-MS/MS检测方法的建立
    1 实验材料
        1.1 药品及试剂
        1.2 仪器
        1.3 溶液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色谱条件
        2.1.1 Beagle犬血浆
        2.1.2 大鼠血浆
        2.2 质谱条件
        2.3 血样处理
        2.4 方法学考证
        2.4.1 Beagle犬血浆样品检测方法学考证
        2.4.2 大鼠血浆样品检测方法学考证
    3 方法学确证结果
        3.1 Beagle犬方法学结果
        3.1.1 专属性试验
        3.1.2 线性试验
        3.1.3 回收率、基质效应与精密度试验
        3.1.4 稳定性试验
        3.1.5 稀释效应
        3.2 大鼠方法学结果
        3.2.1 专属性试验
        3.2.2 线性试验
        3.2.3 回收率、基质效应与精密度试验
        3.2.4 稳定性试验
第二部分:益母草碱在Beagle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1 实验材料
        1.1 药品与试剂
        1.2 仪器设备
        1.3 实验动物
        1.4 溶液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Beagle犬单次静脉注射Leo和单次灌胃Leo后药代动力学
        2.1.1 给药方案
        2.1.2 样品检测
        2.1.3 数据处理
        2.2 Beagle犬多次灌胃Leo后药代动力学
        2.2.1 给药方案
        2.2.2 样品检测
        2.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讨论
        3.1 单次静脉注射Leo后血药浓度结果
        3.2 单次灌胃Leo后血药浓度结果
        3.3 Beagle犬多次灌胃Leo后血药浓度结果
        3.4 药代动力学参数
        3.5 讨论
第三部分:益母草碱在Beagle犬和大鼠体内的毒代动力学
    1 实验材料
        1.1 药品与试剂
        1.2 仪器设备
        1.3 实验动物
        1.4 溶液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益母草碱在Beagle犬体内的毒代动力学
        2.1.1 给药方案
        2.1.2 采样时间
        2.1.3 样品检测
        2.2 益母草碱在SD大鼠体内的毒代动力学
        2.2.1 给药方案
        2.2.2 采样时间
        2.2.3 样品检测
        2.3 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Beagle犬毒代动力学实验结果
        3.1.1 Beagle犬灌胃Leo后血浆药物浓度的变化
        3.1.2 毒代动力学参数
        3.2 SD大鼠毒代动力学实验结果
        3.2.1 SD大鼠灌胃Leo后血浆药物浓度的变化
        3.2.2 毒代动力学参数
        3.3 讨论
第四部分:益母草碱在肝微粒体和重组酶中的代谢
    1 实验材料
        1.1 药品与试剂
        1.2 仪器设备
        1.3 溶液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大鼠肝微粒体制备
        2.1.1 差速离心法制备大鼠肝微粒体
        2.1.2 孵育条件优化
        2.1.3 微粒体活性验证
        2.2 Leo在大鼠、犬、人肝微粒体中的酶动力学实验
        2.2.1 代谢物的确定
        2.2.2 Leo在大鼠、犬、人肝微粒体中的酶动力学实验
        2.3 UGT表型测定
        2.4 样品检测
    3 结果与讨论
        3.1 大鼠肝微粒体活性验证结果
        3.2 Leo在大鼠、犬、人肝微粒体中的酶动力学实验
        3.2.1 代谢物的确定
        3.2.2 大鼠肝微粒体酶动力学结果
        3.2.3 犬肝微粒体酶动力学结果
        3.2.4 人肝微粒体酶动力学结果
        3.3 UGT表型测定结果
        3.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发表或拟发表的文章
致谢

四、益母草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多靶点叶酸拮抗剂Glytrexate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D]. 相佳宏.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2]高灵敏度HPLC测定大鼠血浆中益母草碱浓度及其药动学研究[J]. 尹丽娜,周云琍,张雅雯,陈晓晓,陈燕,郑高利.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9(07)
  • [3]基于LC-MS的中药复杂成分分析和吲哚转化特征组分识别研究[D]. 王静.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2)
  • [4]基于HPLC-TOF-MS和HPLC-MS/MS技术的产复康颗粒主要成分定性定量及药动学研究[J]. 王静,蒋慧宇,邵姝鸣,张华. 药物评价研究, 2017(11)
  • [5]基于药对作用的新生化颗粒配伍效应与物质基础研究[D]. 庞汉青.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11)
  • [6]微乳在中药制剂中的研究进展[J]. 党明抄,扈本荃. 广州化工, 2016(21)
  • [7]益母草碱口服油包油微乳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J]. 孙亚楠,张祥,刘子荣,鲁传华. 中国药房, 2015(01)
  • [8]中药药动学研究评价模式的发展[J]. 乔晓莉,吴士杰,冯健,肖学凤. 药物评价研究, 2014(01)
  • [9]益母草碱O/O微乳的药动学、组织分布及其脑损伤保护的初步研究[D]. 刘子荣.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3(06)
  • [10]益母草碱临床前体内动力学及代谢途径的研究[D]. 张金莲. 复旦大学, 2012(03)

标签:;  ;  ;  ;  

益母草碱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