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2年精品主板推荐(论文文献综述)
孙碧涵[1](2020)在《金融危机后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给美国及世界经济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受到巨大影响。美国投资银行对金融风险的爆发负有重大责任。投资银行的高杠杆、高风险业务开展方式以及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高度复杂性和风险分散机制是导致次贷危机产生和快速扩散的主要因素。危机爆发后奥巴马政府在2010年出台了包括《沃克尔法则》在内的《多德—弗兰克法案》,剥离了美国投资银行的短期自营业务,禁止投资银行拥有对冲基金,同时对投资银行的激励制度进行了严格约束。巴塞尔委员会也于同年出台了《巴塞尔协议Ⅲ》,提高了对投资银行核心资本比例的要求。尽管美国投资银行在金融危机中受到重创,业务又受到一定的限制和监管,但美国投资银行的盈利水平、市值等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恢复甚至超过了危机前的水平。美国投资银行的快速复苏离不开业务的调整。那么,美国投资银行业务是如何迅速调整的?本文通过大量国内外特别是美国的科研文献、财务报表和其他统计数据,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和西方现代资本市场理论,采用宏观与微观、理论与案例、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对金融危机后美国投资银行的业务调整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探索其经验及教训,以期能为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在对美国投资银行业务的研究中,本文放弃了传统业务、引申业务和创新业务这种传统的投资银行业务分类方法,根据美国主要投资银行普遍实行的业务部门划分对投资银行业务进行分类,即:投资银行部门业务、交易部门业务和资产管理部门业务。这种基于经营模式和实际操作中部门的业务分类方法,更符合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趋势,更有利于对投资银行业务间的联系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好的从投资银行的工作实际出发来研究各类业务的情况、特点,包括收入来源、风险构成等,可以较好地避免问题研究与实际运营相脱节,便于理解、解决实际问题。根据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重大事件可以将美国投资银行200多年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1)1783年至1929年。美国投资银行从萌芽到第一个发展高峰,从混乱无序的经营到形成较完善的业务体系和经营模式;(2)1929年至1981年。大萧条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实施确立了美国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分业经营的模式。(3)1982年至今。在美国商业银行不断尝试经营投资银行业务和国际综合性银行的竞争压力下,美国1999年颁布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对商业银行进入投资银行业务领域的限制,美国投资银行业再次进入混业经营。2007年危机爆发后,美国投资银行业务再次进行重大调整。金融危机后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是受内因和外因影响的。外因主要体现在不景气的宏观经济环境、低迷的房地产市场等方面。内因主要是投资银行要扭转大面积亏损局面和降低风险等方面。根据现代资本市场等理论,美国投资银行盲目的扩张背离了实体经济,危机后的业务调整必然加强与实体经济的联系,注重与实体经济的同轨同速发展。现代资本市场理论中的资产组合理论和有效市场假说推动美国大型投资银行业务均衡发展,减少具有高度复杂性和隐蔽性的资产证券化衍生品业务。降低系统性风险和实现风险与利润的平衡是此次业务调整的主要原则。在对美国投资银行中投资银行部门业务调整的研究中,本文分析了投资银行部门的融资业务和并购业务,并将次贷危机前后的业务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危机后美国大型投资银行在融资业务方面,加强了传统业务,证券承销业务利润占比回升,美国市场证券承销业务行业集中度小幅下降,美国投资银行证券承销业务对美国本土依赖度增加,传统业务和本土业务在美国投资银行的业务结构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并购重组业务进一步细分细化,并购业务的收入及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增加,近年来新的并购潮拉升美国投资银行并购业务保持着持续增长的趋势。在对美国投资银行中交易部门业务调整的研究中,本文对交易部门的业务中根据资本所有者划分的客户交易和自营业务两种业务的性质、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对比了交易部门在危机前后的业务构成和收入变化,危机后受短期自营业务被剥离的影响,高盛等大型投资银行的交易部门业务收入和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下降明显,其中投资银行在自营业务方面转向以权益类投资为主。在交易部门业务调整方向的选择上,高盛和摩根士丹利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摩根几乎完全放弃自营业务,以做市为交易部门的主营业务;高盛在被剥离短期自营业务后依然保持大量的自营业务。在对美国投资银行中资产管理部门业务调整的研究中认为,金融危机后,资产管理部门成为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的主要发展方向,这部分业务在美国大型投资银行总收入中占比明显提高,投资银行管理下的资产业务总量上升明显。美国大型投资银行资产管理部门业务的客户群体也发生明显改变,危机前的主要客户是机构投资者和高净值个人,危机后美国投资银行开始加强资产管理的零售业务,为更多的个人投资者提供服务。本文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的效果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估与分析。宏观方面的效果主要体现为:有利于股市的稳定;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复苏;降低了金融危机系统爆发的风险。但仍然存在“大而不能倒”、信用违约风险和潜在系统性风险等问题。微观效果主要体现为:能够使美国投资银行迅速摆脱金融危机影响;投资银行的经营风险显着降低。但也存在盈利能力下降、员工激励机制还有待改进、资产周转率下降等问题。研究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的利弊得失,总结其经验和教训,能够为中国投资银行促进资本市场发展,加强国家金融系统稳定提供重要参考。2020年恰逢我国资本市场建立三十周年。俗话说,三十而立。我国资本市场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也面临许多机遇与挑战,我国对外金融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与世界大型投资银行同台竞争的格局正在形成。中国证券公司、商业银行等经营投资银行业务的机构应充分挖掘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扩大业务范围,适当发展衍生品及面向中小企业的融资业务,完善资本市场的分层和业务的差异化,减少同质竞争。同时政府部门应适当引导证券公司间的兼并和收购,形成具有规模优势的大型公司,将会更加有利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马惠英[2](2020)在《H证券公司债券业务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企业债券直接融资工具的广泛应用,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迅速。债券市场成为企业发展经营的重要融资渠道,债券业务也逐渐成为证券公司争夺优质客户、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的核心业务。因此,各家证券公司都在积极规划、深化布局债券业务,债券业务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根据当前外部形势结合自身优势,科学分析、统筹规划,找出现有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营销策略优化设计,实现债券业务稳步增长成为H证券公司现阶段极为重要的一项课题。本文通过对营销和金融相关文献和理论的梳理,结合H证券公司债券业务营销现状分析,以及H证券公司债券业务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利用PEST分析了H证券公司债券业务相关的宏观环境,利用五力模型分析了H证券公司债券业务面临的竞争环境,通过SWOT分析明确了H证券公司的优劣势以及面临的外部机遇和挑战,以此为基础制定了适合H证券公司债券业务发展的营销策略优化思路。制定了H证券公司债券业务STP战略优化方案和4P营销组合策略优化方案,并提出相应的实施保障措施。本文通过研究得出:H证券公司应进一步提升“资管领域的领军券商”这一品牌影响力,为客户提供专业的综合金融服务。通过提升产品金融科技含量、提升产品创新能力等举措进行产品策略优化;通过客户导向差别定价、产品生命周期定价和组合定价等方式进行价格策略优化;通过内部渠道建立矩阵式营销服务体系,外部渠道建立“联合+联动”的协同合作模式进行渠道策略优化;通过举办金融论坛、建立客户走访制等方式进行促销策略优化。本文的研究成果为H证券公司制定债券业务的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参考,对H证券公司的债券业务发展也能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
周子钧[3](2019)在《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研究(1978年-2018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拟就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进行全面考察。主要从两个方面构建本论文的框架:一方面是划分和考察40年资本化进程经历的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三个阶段,把握期间演进的脉络和螺旋式上升的内在逻辑关系,以此形成了论文的第一、第二、第三章。另一方面是总结40年资本化进程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动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此形成了论文的第四、第五章。第一章即1978年-1999年的市场化阶段。这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79年:“文革”后电影业的恢复;第二阶段1979年-1992年:电影业机制在转型时期的改良;第三阶段1993年-1999年:电影业体制改革全面启动。这个市场化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打破行业垄断,通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焕发电影业的活力,实现电影行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第二章即2000年-2008年的产业化阶段。这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年-2004年:电影业内改革向纵深发展;第二阶段2005年-2008年:电影业对非公资本和境外资本进一步开放。这个产业化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推动由分散各自为政的状态走向集团化和院线化,实现电影行业向产业化转轨。第三章即2009年-2018年的证券化阶段。这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9年-2012年是启动期;第二阶段2013年-2015年是高潮期;第三阶段2016年-2018年是提升期。2009年10月创业板设立华谊兄弟上市标志证券化阶段来临,民营电影公司率先陆续登陆A股市场;2016年8月中国电影、上海电影两大国有电影公司在A股上市,标志着证券化成为主流。电影公司通过IPO或借壳实现在A股上市融到大量资金,上市以后通过增发、并购等金融手段实现做优做强健康发展。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升证券化的水平,实现中国电影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第四章是资本化进程的成效和问题。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取得的成效,首先是对于资本化规律和特点的把握、运行原理和阶段、启动和发展的认知。这是思想上的觉醒,是对于发展电影产业必须走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的道路,必须接纳、借力资本、资本市场和A股市场取得了广泛共识。政策的制定和推动是一直往这个正确的大方向前进,实际运行当中也取得了显着成效。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必须把握、处理好产业与资本的关系;产业为主资本为附,不能主次不分更不能本末倒置。对资本化的负面影响和破坏力,必须采取电影行业整顿、A股市场监管、财税严格检查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而又严格的治理。第五章是完善推动资本化进程的对策与建议。梳理中国电影产业40年资本化进程,勾画资本化的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三大阶段脉络与走向,分析资本化进程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都是为了提出更好的对策,以指导电影产业资本化历程能够在正确的道路上走的更加扎实更加长远。其中,坚持保证资本化沿着正确方向前进、遵循借力资本市场融资做优做强产业、提高通过并购等金融手段实现健康发展、构建积极拥抱互联网资本实现影企自身发展、推动与资本化进程相适应的规范运行体制、把握“内容为王渠道致胜”推动全产业链发展、促进与资本化进程相一致控制好金融风险等七大原则至关重要。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从“资本化进程”观察中国电影产业1978年-2018年40年的发展,在学术研究上填补了一定的空白;从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三阶段把握40年资本化进程,揭示了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由浅入深、不断递进、螺旋式上升的逻辑进程;从产业与资本的博弈入手进行分析,指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效统一”是观察中国电影“资本化进程”的一个本质性把握;研究方法上融合历史学、金融学、电影产业理论于一体。本文认为,中国电影产业40年资本化进程有力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站在新起点上,充分吸取资本化进程呈现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必将更加充分,在把握和运用金融杠杆的“度”上必将更加精确,这必然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的空间和质量,推动中国实现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转变。
李朝全[4](2019)在《美好时代(上)》文中指出编者的话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代之一,也是长兴县历史上最好的时代之一,长兴的改革发展之路是中国改革进程的一个缩影。四十年来,长兴县同浙江省和全国一样,经历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路径。从一心追求发展速度到注重科学发展,追求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从以资源和环境换取发展,到兼顾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再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环境优化发展的
黄炜[5](2012)在《旅游演艺业态创新驱动因素的扎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旅游演艺业因其业态的持续创新和对市场需求的准确把握,已在全国各大小旅游区内迅速蔓延,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人数的增加等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以山水实景演出为例,自2004年印象·刘三姐公演以来,目前国内旅游市场上已出现了两百多台旅游演艺产品,并且该数字仍在不断增加中。以山水实景演出为代表的结合声光电等高新技术进行提质升级的旅游演艺产品,已成为旅游区发展的新兴增长点。然而,在理论研究层面,国内外对旅游演艺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产品层面,且研究多集中于个别地区的典型案例研究,少有产业业态发展层面的研究。首先,关于旅游演艺业的概念不清晰,这使得该行业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标准,“演出”、“演艺”、“表演”等各种名词充斥了这个行业的研究体系,造成各研究所指对象存在一定的出入,进而影响到深入研究时相关内容的统一。其次,旅游演艺业归属的产业范围不清晰,本研究在梳理大量文献中发现有学者将旅游演艺业归属于旅游业、文化产业或者文化创意产业等,这使得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旅游演艺企业可不同程度享受新兴产业的优势,却阻碍同一竞争市场上小规模、零散经营企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其创意经营。第三,旅游演艺业创新发展的驱动机制不清晰,技术、产品、创意、政策等都是旅游演艺业不断发展与创新的驱动力因素,但这些因素是如何构筑成一个完整的驱动机制尚不明晰,更缺乏较为完整的理论指导,旅游演艺业仍然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主义状态中。本研究经过大量的文献梳理,认为旅游演艺具备有以下几个特点:(1)旅游演艺的活动范围在旅游景区内;(2)旅游演艺的意图在于吸引游客,尤其是外地旅游者;(3)旅游演艺有专门的演出人员、以及特定的演出场所(含山水实景、剧院、酒店、大型广场等);(4)旅游演艺的演出内容主要是表现该地区历史文化或民俗风情。在对国内外关于旅游演艺的研究现状进行整理时,本研究发现国外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剧团演艺的起源、发展、创新、管理,以及对顾客的吸引等方面。由于国外旅游演艺这种新型业态并没有形成规模化发展态势,因此,国外理论界也鲜有以旅游演艺为专业名词进行的研究。而在国内,随着以山水实景演出为代表的新型旅游演艺业态的兴起和发展,关于旅游演艺的研究,有基于成功案例的探析,也有对其开发程度、开发策略、品牌体系、资本运作、商业模式、文化开发的探讨。但现有研究多为对旅游演艺业的发展现状的总结与未来发展的局部策略建议,少有关于促使旅游演艺业这一新兴业态形成和发展的驱动力及其驱动机制的研究。本研究就旅游演艺业的业态创新驱动机制进行研究,试图完成新的理论探索与建构,从而丰富旅游演艺业的相关理论体系。本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构建旅游演艺业的业态创新驱动机制图,并探寻在旅游演艺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各驱动力发挥作用大小的变化情况,从而为后继旅游演艺业的持续创新,提供理论指导。为此,本文运用案例研究和扎根理论两大质化研究方法,精选了印象·刘三姐、魅力湘西、天门狐仙三个国内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演艺项目进行扎根分析和比较研究,以求探寻出旅游演艺业的业态创新驱动机制。案例研究是验证理论、阐释概念、发现和描述未知现象的有效研究方法;扎根理论是基于原始资料进行理论构建的研究方法,与一般的基于假设进行检验的质化研究相区别,避免主观假设的研究偏颇。根据案例研究选取典型案例,以及根据扎根理论从原始资料中发展概念和形成理论,得出研究的核心观点。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通过访谈、实地观访、网络、期刊文献、报纸等渠道,按照一定的分配比例,从各渠道中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印象·刘三姐、魅力湘西、天门狐仙三个案例的原始资料,为形成概念和发展理论奠定多重证据基础。分章对三案例进行开放译码和主轴译码之后,本研究继而通过跨案例比较,识别出10个关键点,并根据这10个关键点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构建了旅游演艺业的业态创新驱动机制图。本研究得出旅游演艺业业态创新驱动机制的十大驱动因子:需求市场、旅游地资源、主创团队创意、政府支持、产业融合、技术、资本、管理层、利益相关以及产品创作,并构建了旅游演艺业业态创新驱动机制图。同时针对不同个案作用力的组合状况,研究分析在旅游演艺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中,驱动其业态创新的因素作用力组合状况及其演化机理。需求市场是驱动旅游演艺业业态创新的第一动力;主创团队受需求市场的启发与旅游地资源的刺激形成创意;在管理层关于技术和资本的可行性分析下决定是否执行创意;创意的执行结果以产品创作的形式通过利益相关(如剧团、旅行社等)呈现给市场;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主创团队和管理者针对市场反响进行相应的提质改良。而在整个过程中,政府支持和供给市场的优胜劣汰竞争法则持续刺激着旅游演艺业的不断规范化和业态创新。
鲁春晓[6](2011)在《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产业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逐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保护。然而在我国,“非遗”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在追逐现代化物质文明的热潮中,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非遗”正受到严重的摧残,以政府为主体,运用行政力量对“非遗”保护和传承的传统思路也正面临着很大的冲击,以产业化的方式带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产业化理论应运而生。本文以东阿胶制作技艺产业化为例,着重结合具体个案,研究和探讨“非遗”产业化相关理论与实践等问题。以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产业化作为研究个案,对“非遗”尤其是手工技艺类“非遗”产业化规律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的研究也沿这两条线索展开。一是对“非遗”保护和传承理论及研究成果进行理论分析和总结,对于学术界研究现状和学术争辩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体系。二是结合东阿阿胶制作工艺产业化实践,通过对“非遗”产业化的具体项目的探讨,在实践层面上对手工技艺类“非遗”产业化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论文重点对“非遗”相关权利归属、权利流转、资本运作以及企业产业化具体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了研究。论文在深入分析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化举措基础上,结合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产业化进程中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难点,提出客观性和针对性的措施和策略,以期丰富和拓展“非遗”产业化理论研究,为“非遗”产业化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从框架结构来看,论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本章首先提出研究主题,并对论文的写作背景、论文的写作意义、现实作用进行论述,并系统阐述了本论文研究的基本内容和角度,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二章:阿胶及阿胶制作技艺的历史与文化。本章首先对胶和阿胶历史和进行了回顾,概括总结了阿胶的药用史文化史,然后对东阿阿胶制作技艺进行了系统性的论述和总结,对传统和现代阿胶制作技艺进行了文化内涵的探讨,然后对阿胶行业传承制度进行了总体梳理和概括。第三章:东阿阿胶产业探析。本章首先对阿胶产业空间范畴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大东阿区”的概念并进行了论证,然后回顾和总结了东阿阿胶行业发展史,并对阿胶行业从行业现状、市场主体、市场分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第四章:“非遗”视野下的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产业化。本章首先对“非遗”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回顾,概括总结了“非遗”特征和类别,明确了“非遗”的基本范畴,然后对“非遗”传统保护理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利用产业化方式保护“非遗”的新思路,并结合世界各国产业化方式保护的成就和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产业化对“非遗”保护的成功经验,论证和剖析了产业化相关理论和实践。第五章:手工技艺类“非遗”产业化理论与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化实践。本章在前一章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非遗”产业化理论,并对其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论证,构建了手工技艺类“非遗”产业化的基础理论框架,并对东阿阿胶产业化的产业化具体实施者——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的产业化实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完整总结和研究了产业化中企业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第六章:企业产业化模式构建与手工技艺类“非遗”产业化策略。根据对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的产业化实践经验和问题分析和总结,本章首先提出了类似企业新的产业化发展模式,针对产业化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又提出了国家和有关部门担负的责任和应实施的宏观政策措施,强调对“非遗”权利归属做明确的主体界定。然后将产业化必要的支持要素做了论述,着重论述了对产业交易平台和资本市场的充分利用,从不同角度为“非遗”产业化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结语。对手工技艺类“非遗”产业化理论进行了肯定,对“非遗”产业化前景进行了展望。
祁涛,薛巧珍,赵永华,陈建平,马弋飞,孙菲,金石,任敏,张云燕,向春晓[7](2008)在《新时期中国新闻事业改革与发展30年大事记》文中研究指明1978年1月11日,国务院设立侨务办公室,廖承志任主任。侨务办公室的主要职能之一是:"领导中国新闻社,做好华侨、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外籍华人的文字、图片及声像、影视宣传工作。"2月6日,北京电视台(即后来的中央电视台)举办了春节晚会,这是粉碎"四人帮"以后北京电视台首次举办春节晚会。它标志着电视文艺的复兴。
刘造军[8](2008)在《湖南桃江职业教育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职业教育,把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上,其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障。桃江地处湘中偏北,是典型的农业大县。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原因,该县无论经济和教育都居中等水平,在湖南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专家关于职业教育研究成果,依据有关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桃江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现实情况、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提出了推动桃江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理念和发展规划。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提出了桃江发展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主线,以创新为动力,以质量为重点,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深化改革,强化特色,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同时,对发展桃江职业教育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发表了一些见解,以激发人们的思维,与时俱进,群策群力,促进桃江职业教育持续发展。
罗崇敏[9](2006)在《中国边政学新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试图探索广义边政学的思路和构架。在充分借鉴以往边政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立足现实实践,理性考察历史,面对未来发展的学术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边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进行系统研究,并突出边疆发展、边疆和谐和边疆安全这三个重点。 本文在学习借鉴中,对边政学历史沿革进行梳理和反思,把边政学发展过程进行历史和逻辑性的归纳,提出边政学研究和发展的四个阶段,即:边疆史地研究阶段、边疆史治研究阶段、边疆民族研究阶段、边疆发展研究阶段。而四个研究阶段之间是相互交叉、相互融汇、相互促进的。在肯定以往边政学的积极贡献后,指出了以往边政学研究的特点是:诠释性强、政策性广、单一性多、狭义性明显、人本性不突出。对广义边政学的理论框架进行了探索,提出广义边政学是关于边疆地区以人为本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管理和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国内陆地疆界内地区各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管理和发展。它具有六个特性:人本性、发展性、集成性、统筹性、和谐性、前瞻性。研究的逻辑起点和逻辑终点都是围绕这一思路展开的。广义边政学的主要范畴包括:边疆史地范畴、边疆政治范畴、边疆经济社会范畴。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边疆发展战略、边疆经济发展战略、边疆城市化演进、边疆新农村建设、边疆文化建设、边疆和谐社会构建、边疆治理方略、边疆安全建设等问题。 关于边疆发展战略。分析了边疆发展的基本特性和以往边疆发展战略的特点,提出加快边疆发展战略转变的思路。在探讨边疆发展战略的本质和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社会要素良性互动集成的边疆发展思路,即以人为核心要素、以梯度推进与中心辐射相结合的方式,形成社会要素良性互动、集成发展的思路。我们处在信息和知识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日趋加快。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与国外成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个系统。边疆地区的发展应以社会系统论思想为指导,探索良性互动集成发展的战略思路。边疆地区实施良性互动集成发展的战略思路,一个基本的要求是促进“三个转变”和“五个良性互动”。“三个转变”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农村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管理方式转变。“五个良性互动”是:经济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区域之间的
戴志敏[10](2004)在《国际风险资本运作、退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风险投资已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国内外成功经验表明,风险投资是促进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的有效形式。一批高技术企业在风险资本的支持下脱颖而出,不少高技术企业成功地进入了国内或海外的资本市场,实现了风险投资的完整流程。 值得注意的是,九十年代以来,国外一些风险资本正悄然进入中国的风险投资领域,他们已经成为引进外资中的一种独特而新出现的投资行为,其发展势头和影响不可小视。今后几年将是我国高科技产业继续蓬勃并走向健康发展的关键年份,经历了波折的中国高技术风险投资业将会以全新的投资环境、人才市场、项目质量来迎接更多的资金。网络股的降温使得国际风险投资家变得理性,但它们并没有因为遇到挫折而退缩。国内外的风险投资者都必然看好这个市场并大施手脚。 对于国际风险资本的进入,理论界和实际界已开始进行初步的研究。但鉴于国际风险资本的特殊性,国内目前对于这种有别于一般合资模式的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规模、行业、运作方式以及对我国经济所可能产生的影响缺乏深入而系统的研究,特别是由于风险资本退出渠道的不畅通使得国际风险资本疑虑重重。这就使笔者觉得有必要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地调查分析、研究探讨。本文通过大量的调研和资料搜集,指出国际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规模、特征、原因及对中国可能产生的影响,着重探讨了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投资所存在的退出障碍,在评价海外多层次资本市场与退出渠道后,对于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设立的必要性进行了具体制度设计,并提出应建立相应的制度环境。 论文主要内容如下: 一、对国际风险资本在我国的运作特征作总体描述(第1-3章)。 论文在从理论上分析了风险投资的基本原理和运作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后。论文指出了国际风险资本在我国投资总体规模、投资的行业与企业发展阶段特征、投资区域特征。分析和比较了国际风险资本选择项目的依据及评价项目的定性和定量方法。作为一种特殊的投资方式,风险投资的组织形式也有其特殊性,论文对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的组织形式与投资策略也进行了分析。 二、分析了国际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影响与成因(第4章)。 国际风险资本既然已进入中国,那么它们对我国的经济和金融等方面必然会有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本论文分析了国际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作用与影
二、2002年精品主板推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精品主板推荐(论文提纲范文)
(1)金融危机后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论文的整体框架和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的整体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及不足 |
第2章 投资银行业务及相关理论 |
2.1 投资银行及其业务的相关概念 |
2.1.1 投资银行的概念 |
2.1.2 投资银行业务的相关概念 |
2.1.3 投资银行业务调整的相关概念 |
2.2 投资银行业务的相关理论 |
2.2.1 马克思的金融理论 |
2.2.2 现代资本市场理论 |
2.2.3 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3章 美国投资银行及其业务的发展历程 |
3.1 诞生到第一次发展高峰(1783—1929) |
3.1.1 国债、股票业务与投资银行的萌芽(1783—1840) |
3.1.2 证券承销业务与投资银行的出现(1840—1880) |
3.1.3 托拉斯公司与并购业务的助推(1880—1920) |
3.1.4 证券承销、做市与第一次高峰(1920—1929) |
3.2 分业经营下的转型(1929—1981) |
3.2.1 与商业银行分业经营(1929—1945) |
3.2.2 经纪和并购的兴起(1945—1969) |
3.2.3 巨变下的波动发展(1969—1981) |
3.3 黄金年代和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业务调整(1981年至今) |
3.3.1 并购、资产证券化兴起的黄金时期(1981—2007) |
3.3.2 业务重大调整(2007年至今) |
本章小结 |
第4章 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的现实动因、理论依据和主要原则 |
4.1 业务调整的现实动因 |
4.1.1 业务调整的外因 |
4.1.2 业务调整的内因 |
4.2 业务调整的理论依据 |
4.2.1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理论是业务调整的理论基础 |
4.2.2 现代资本市场理论是业务调整的操作指针 |
4.2.3 行为金融学理论是业务调整的市场选择依据 |
4.3 业务调整的主要原则 |
4.3.1 降低系统性风险是美国政府的首要目标 |
4.3.2 风险与利润的平衡是美国投资银行的首要原则 |
本章小结 |
第5章 美国投资银行的投资银行部门业务及其调整分析 |
5.1 投资银行部门融资业务分析 |
5.1.1 融资业务 |
5.1.2 投资银行在融资业务中的主要作用 |
5.2 投资银行部门并购业务分析 |
5.2.1 并购业务的主要类型 |
5.2.2 投资银行提供的并购业务相关服务 |
5.3 投资银行部门业务的调整 |
5.3.1 融资业务的调整 |
5.3.2 并购业务的调整 |
本章小结 |
第6章 美国投资银行的交易部门业务及其调整分析 |
6.1 客户交易业务与自营业务 |
6.1.1 客户交易业务 |
6.1.2 自营业务 |
6.2 交易业务部门的主要业务种类 |
6.2.1 权益交易类业务 |
6.2.2 固定收益、货币和大宗商品交易 |
6.3 交易部门业务的调整 |
6.3.1 削减自营业务 |
6.3.2 向权益类投资为主的转变 |
6.3.3 交易类业务的艰难转型 |
本章小结 |
第7章 美国投资银行资产管理部门业务及其调整分析 |
7.1 资产管理部门的主要业务 |
7.1.1 资产管理业务 |
7.1.2 财富管理业务 |
7.2 资产管理部门业务的调整 |
7.2.1 加大了资产管理业务的力度,收入占比明显增加 |
7.2.2 资产管理业务增长迅速 |
本章小结 |
第8章 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
8.1 业务调整的宏观效果与存在的问题 |
8.1.1 业务调整的宏观效果 |
8.1.2 业务调整在宏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
8.2 业务调整的微观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
8.2.1 业务调整的微观成效 |
8.2.2 业务调整在微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9章 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对中国的启示 |
9.1 中国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
9.1.1 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历程 |
9.1.2 中国证券业现状分析 |
9.1.3 中国证券业的业务结构 |
9.2 扬长避短,促进中国投资银行业务稳健发展 |
9.2.1 中国证券业与美国投资银行相关业务的对比分析 |
9.2.2 对中国投资银行业务稳健发展的启示和对策建议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H证券公司债券业务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框架 |
1.2.1 技术路线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1.3 创新与特色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债券业务相关综述 |
2.1.1 债券市场发展研究现状 |
2.1.2 债券业务消费者行为研究 |
2.1.3 债券业务营销STP研究 |
2.1.4 债券业务4P营销组合研究 |
2.1.5 文献评述 |
2.2 市场营销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市场营销原理与发展史 |
2.2.2 消费者行为理论 |
2.2.3 STP理论 |
2.2.4 4P营销组合理论 |
2.2.5 服务营销理论 |
2.2.6 关系营销理论 |
2.2.7 新营销理论 |
2.3 金融营销相关理论 |
2.3.1 金融营销理论 |
2.3.2 债务融资理论 |
2.4 相关研究工具 |
2.4.1 PEST分析法 |
2.4.2 波特五力模型 |
2.4.3 SWOT分析法 |
第三章 H证券公司债券业务营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H证券公司现状 |
3.1.1 H证券公司基本情况 |
3.1.2 H证券公司债券业务情况 |
3.2 H证券公司债券业务的营销现状 |
3.2.1 H证券公司债券业务STP战略现状 |
3.2.2 H证券公司债券业务4P营销组合现状 |
3.3 H证券公司债券业务营销存在的问题 |
3.3.1 STP战略存在的问题 |
3.3.2 4P营销组合存在的问题 |
3.3.3 其它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H证券公司债券业务营销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社会环境 |
4.1.4 技术环境 |
4.2 竞争环境分析 |
4.2.1 现有竞争者 |
4.2.2 潜在竞争者 |
4.2.3 供应商议价能力 |
4.2.4 消费者议价能力 |
4.2.5 替代品威胁 |
4.3 SWOT分析 |
4.3.1 公司优势 |
4.3.2 公司劣势 |
4.3.3 公司机会 |
4.3.4 公司威胁 |
4.3.5 组合分析 |
第五章 H证券公司债券业务营销策略优化设计 |
5.1 基于SWOT分析的营销策略优化思路 |
5.2 数据收集和描述性统计 |
5.3 STP战略优化 |
5.3.1 优化市场细分 |
5.3.2 优化目标市场选择 |
5.3.3 优化目标市场定位 |
5.4 4P营销组合策略优化 |
5.4.1 产品策略优化 |
5.4.2 价格策略优化 |
5.4.3 渠道策略优化 |
5.4.4 促销策略优化 |
第六章 H证券公司债券业务营销策略优化实施保障 |
6.1 组织保障 |
6.2 人员保障 |
6.3 制度保障 |
6.4 系统保障 |
6.5 流程保障 |
6.6 风险管控保障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研究(1978年-2018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缘起与概念界定 |
(一) 论文缘起 |
(二) 概念界定 |
二、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与文献述评 |
(一) 研究现状 |
(二) 文献述评 |
四、主要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主要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框架、创新点与不足 |
(一) 框架 |
(二) 创新点 |
(三) 本文的不足 |
第一章 资本化的市场化阶段(1978年-1999年) |
一、第一阶段:“文革”以后电影业的恢复(1978年-1979年) |
(一) 电影业在新中国的发展与曲折进程 |
(二) “文革”后恢复老电影放映时出现的盛况 |
二、第二阶段:电影业体制在转型时期的改良(1979年-1992年) |
(一) 政策上重点是先后调动“制发放”行业的积极性 |
(二) 电影单位由事业转为企业走市场化道路 |
(三) 调整机构设置形成“影视合流”的局面 |
三、第三阶段:电影业体制启动全面改革(1993年-1999年) |
(一) 打破中影集团一家独大统购统销的垄断 |
(二) 打破中影集团和省级发行公司的垄断 |
(三) 打破16家制片厂的垄断调动各界拍片积极性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资本化的产业化阶段(2000年-2008年) |
一、第一阶段:电影行业内改革向纵深发展(2000年-2004年) |
(一) 政策上大力推进集团化和院线制改革,推动向产业化转向 |
(二) 投融资上国企加快转企改制,民企扩大融资渠道 |
(三) 资本多元化大力促进了电影产业发展 |
二、第二阶段:电影行业对外开放打开大门(2005年-2008年) |
(一) 政策上对于境外资本和非公资本进一步开放 |
(二) 投融资上中影发债民企谋求上市,行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 |
(三) 电影产业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加快资本化进程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资本化的证券化阶段(2009年-2018年) |
一、第一阶段:证券化的启动期(2009年-2012年) |
(一) 政策上加大金融政策推动企业上市成为着力点 |
(二) 投融资上电影公司上市标志着证券化时代来临 |
(三) 华谊兄弟首家在A股上市起到了示范效应 |
二、第二阶段:证券化的高潮期(2013年-2015年) |
(一) 政策上继续鼓励公司上市,同时改进和完善电影审查 |
(二) 投融资上互联网资本强势进入,电影产业基金十分活跃 |
(三) 二级市场并购火爆与出现问题的表现与原因 |
三、第三阶段:证券化的提升期(2016年-2018年) |
(一) 政策上对明星证券化的遏制和再融资疏堵结合 |
(二) 投融资上资本有进有退步入去伪存真的提升期 |
(三) 中影上影两大国企实现A股上市的标志性意义 |
(四) “内容为王”获得支持,资本流向发生结构性变化 |
(五) 互联网影业与国企和民企三分天下重塑行业格局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资本化进程的成效与问题解析 |
一、电影产业资本化的成效解析 |
(一) 对资本化的运行规律和特点的认识更加清晰 |
(二) 对资本化的运行原理和阶段的把握更加准确 |
(三) 对资本化进程的启动和发展形成的共识更加坚定 |
(四) 对借力A股市场做优做强的意义和路径更加明确 |
(五) 对保持市场活力与严控风险之间的把控能力更加强大 |
(六) 对建构产业与资本辩证关系的良好生态系统更加自觉 |
二、电影产业资本化的问题解析 |
(一) 电影公司存在诸多问题影响通过IPO进行融资 |
(二) 跨界定增存在虚火与企业并购存在严重障碍 |
(三) 证券化负面影响凸显影企上市后的风险边界 |
(四) 资本的霸权导致电影产业的异化和扭曲行为 |
(五) “保底发行”与“天价片酬”对于电影产业的侵蚀 |
(六) 电影板块在A股市场回报率偏低、规模偏小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完善推动资本化进程的对策与建议 |
一、坚持保证资本化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原则 |
(一) 把握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发生的方向性调整 |
(二) 努力创作出资本与内容结合的佳作 |
二、遵循借力资本市场融资做优做强产业的原则 |
(一) 影企要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在A股市场上市融资 |
(二) 借力A股市场资源配置优势培育大型企业集团 |
(三) 重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推动与A股市场对接 |
(四) 打造影视企业融资渠道助力小微影企融资 |
三、通过并购等金融手段实现影企健康发展 |
(一) 发挥股市先发优势的公司在外延并购上的优势 |
(二) 通过不断外延并购做优做强是必然选择 |
四、积极拥抱互联网资本实现影企自身发展 |
(一) 把握互联网资本在电影产业链地位主流化的趋势 |
(二) 上市电影企业要积极拥抱互联网资本的进入 |
五、构建与资本化进程相适应的规范运行体制 |
(一) 应制定和出台规范资本运行的相关制度 |
(二) 尽快组建电影经纪人群体的行业协会 |
六、把握“内容为王渠道致胜”的原则,推动全产业链发展 |
(一) 上市影企要打造全产业链模式防控业绩下滑的风险 |
(二) 上市影企要瞄准“内容+渠道”模式以提高经营业绩 |
七、完善与资本化进程相一致的产业规则和市场规则 |
(一) 要遵从产业和市场规律推动资本化进程 |
(二) 用大工业运行的方式分散和控制好金融风险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与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旅游演艺业态创新驱动因素的扎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问题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动机 |
三、 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第二章 旅游演艺业态的形成及其发展创新 |
第一节 旅游演艺业概述 |
一、 旅游演艺业的概念 |
二、 旅游演艺业的发展概况 |
三、 旅游演艺业的成长环境 |
第二节 旅游演艺业态的形成及其发展创新 |
一、 旅游演艺业态的形成与演化 |
二、 传统演艺业态发展状况及其特征 |
三、 当前旅游演艺业态创新及其分类 |
第三章 理论研究回顾与整理 |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回顾 |
一、 旅游业的发展 |
二、 旅游业的产业融合理论研究 |
三、 业态创新的相关理论研究 |
四、 旅游业的驱动机制研究 |
第四章 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一、 案例研究 |
二、 扎根理论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一、 研究设计及其架构 |
二、 案例收集与整理 |
三、 资料来源 |
四、 质量检验 |
五、 资料分析 |
第五章 印象·刘三姐业态创新驱动机制的扎根分析 |
第一节 印象·刘三姐业态创新驱动机制的开放性译码 |
一、 概念化 |
二、 规范化 |
三、 范畴化 |
第二节 印象·刘三姐业态创新驱动机制的主轴译码 |
一、 主范畴一:环保追求 |
二、 主范畴二:行业竞争驱动 |
三、 主范畴三:地方发展需求 |
四、 主范畴四:市场前景广阔 |
五、 主范畴五:运营模式的创新需求 |
六、 主范畴六:政府的引导 |
七、 主范畴七:主创团队的强强联合 |
八、 主范畴八:成功的资本运作 |
九、 主范畴九:基于顾客视角的创作理念 |
十、 主范畴十:成功的资源整合 |
十一、主范畴十一:技术进步的支持 |
十二、主范畴十二:产业融合的推动 |
十三、案例小结 |
第六章 魅力湘西业态创新驱动机制的扎根分析 |
第一节 魅力湘西业态创新驱动机制的开放性译码 |
一、 概念化 |
二、 规范化 |
三、 范畴化 |
第二节 魅力湘西业态创新驱动机制的主轴译码 |
一、 主范畴一:消费观念转变 |
二、 主范畴二:政府主导 |
三、 主范畴三:领导者能力 |
四、 主范畴四:专业人才集聚 |
五、 主范畴五:经营理念正确 |
六、 主范畴六:行业竞争压力 |
七、 主范畴七:政策环境支持 |
八、 主范畴八:科技创新业态 |
九、 主范畴九:人文资源环境 |
十、 主范畴十:客源保障 |
十一、案例小结 |
第七章 天门狐仙业态创新驱动机制的扎根分析 |
第一节 天门狐仙业态创新驱动机制的开放性译码 |
一、 概念化 |
二、 规范化 |
三、 范畴化 |
第二节 天门狐仙业态创新驱动机制的主轴译码 |
一、 主范畴一:政策作用力 |
二、 主范畴二:顾客视角 |
三、 主范畴三:主创人不懈的艺术追求 |
四、 主范畴四:演艺业发展势头强 |
五、 主范畴五:本土文化不可复制 |
六、 主范畴六:技术支撑 |
七、 主范畴七:产业融合 |
八、 主范畴八:需求差异化趋势 |
九、 主范畴九:投资商意愿 |
十、 主范畴十:运作模式成熟 |
十一、案例小结 |
第八章 基于扎根分析的三案例比较与研究发展 |
第一节 三案例范畴比较 |
第二节 三案例的选择性译码比较 |
一、 印象刘三姐的选择性译码 |
二、 魅力湘西扎根资料的开放性译码 |
三、 天门狐仙扎根资料的选择性译码 |
四、 选择性译码的跨案例比较 |
五、 驱动因素的相互关系与逻辑结构 |
六、 三案例驱动因素作用机制的演化机理 |
第三节 与已有理论的对比与结合 |
一、 需求市场 |
二、 旅游地资源 |
三、 主创团队创意 |
四、 技术 |
五、 资本 |
六、 管理层 |
七、 产品创作 |
八、 利益相关者 |
九、 产业融合 |
十、 政府支持 |
第九章 研究回顾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回顾与创新点 |
一、 研究回顾 |
二、 创新点 |
第二节 实践启示与研究展望 |
一、 实践启示 |
二、 研究展望 |
附录 A 印象刘三姐业态创新驱动机制的开放性译码 |
附录 B 魅力湘西业态创新驱动机制的开放性译码 |
附录 C 天门狐仙业态创新驱动机制的开放性译码 |
附录 D 三案例范畴对比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6)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产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提出 |
一、选题的背景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理论相关研究 |
一、研究现状 |
二、本文观点 |
三、相关研究的不足 |
四、研究的改进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层次、角度和重难点 |
一、研究的层次 |
二、研究的角度 |
三、研究重点、难点 |
四、创新及不足 |
第二章 阿胶及阿胶制作技艺的历史与文化 |
第一节 胶和阿胶的历史 |
一、胶和阿胶 |
二、阿胶的文化内涵 |
第二节 东阿阿胶制作技艺 |
一、传统阿胶制作技艺及流程 |
二、现代阿胶生产技艺及其技术改进 |
三、生产工艺的文化因素 |
第三节 东阿阿胶制作技艺的传承 |
一、自然传承制度 |
二、产业化传承制度 |
三、传承制度的文化解读 |
第三章 东阿阿胶产业探析 |
第一节 阿胶产业聚集区 |
一、"东阿"区域的演变史 |
二、"大东阿区"概念的提出 |
第二节 阿胶产业发展史 |
一、古代阿胶行业的岁贡制度 |
二、明清民间阿胶产业的发展 |
三、民国时期阿胶业的状况 |
四、建国后阿胶行业的发展 |
第三节 阿胶行业分析 |
一、阿胶企业现状分析 |
二、阿胶销售市场研究 |
三、阿胶行业的突出问题 |
四、阿胶行业发展措施 |
第四章 "非遗"视野下的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产业化 |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发展史 |
一、理念产生 |
二、基础奠定 |
三、概念普及 |
四、概念确立 |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类别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保护理念分析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衰微的原因 |
二、传统保护理念的优点和局限性 |
第四节 产业化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
一、产业化与"非遗"保护的关系 |
二、产业化保护模式的积极作用 |
三、各国"非遗"保护与产业化经验 |
第五节 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产业化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
第五章 手工技艺类"非遗"产业化理论与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化实践 |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概念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概念界定 |
二、"非物质文化产业化"概念解析 |
第二节 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分析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必要性 |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可行性 |
三、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适用性 |
四、对手工技艺类"非遗"产业化的科学认识 |
第三节 手工技艺类"非遗"与物质产品 |
一、手工技艺类"非遗"与物质产品的区别 |
二、手工技艺类"非遗"与物质产品的联系 |
三、产业化中物质产品对"非遗"的特殊意义 |
第四节 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化发展历程 |
第五节 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化在理论层面上的问题 |
一、产业化中"非遗"权利缺乏制度化厘定 |
二、产业化与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的冲突 |
三、产业化中出现的跨国保护难题 |
第六节 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化保护在实践层面的矛盾 |
一、两次权利转移中的利益博弈 |
二、产业化开发与反哺保护的矛盾 |
三、产业化开发与传统手工技艺保护的矛盾 |
四、产业化开发与保护的资金瓶颈 |
第六章 企业产业化模式构建与手工技艺类"非遗"产业化策略 |
第一节 企业产业化模式研究 |
一、现行模式的局限 |
二、企业产业化模式构建 |
第二节 权利归属的厘定 |
一、厘定的意义 |
二、权利归属的厘定 |
第三节 制度保障体系 |
一、法律制度建设 |
二、经济扶持政策 |
三、示范和引导机制 |
四、跨国保护制度 |
第四节 支持要素系统 |
一、流转市场和交易平台建设 |
二、资本运作体系 |
三、社会参与机制 |
四、人才培养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湖南桃江职业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 |
1.2.2 国内职业教育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 |
1.5.1 文献资料法 |
1.5.2 规范分析法 |
1.5.3 实证分析法 |
1.6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发展职业教育的理论和政策依据 |
2.1 基本概念 |
2.2 相关理论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人力资本理论 |
2.3 政策依据 |
2.3.1 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 |
2.3.2 职业教育的工作重点 |
2.3.3 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 |
2.3.4 教育改革后的培养目标 |
第三章 桃江职业教育发展基本情况 |
3.1 发展历程 |
3.1.1 起始阶段 |
3.1.2 回落阶段 |
3.1.3 发展阶段 |
3.2 现实状况 |
3.2.1 职业学校情况 |
3.2.2 师生情况 |
3.2.3 专业设置与就业 |
3.2.4 办学形式 |
3.3 成就分析 |
3.3.1 高中阶段教育学生分布情况 |
3.3.2 职业教育发展基本情况统计 |
3.3.3 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变化情况 |
第四章 桃江县职业教育发展SWOT分析 |
4.1 桃江职业教育发展优势——S(Strength) |
4.1.1 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
4.1.2 优化资源形成一批骨干学校 |
4.1.3 新的比较完善的专业教学资源业已形成 |
4.1.4 桃江职业教育有充足的生源 |
4.2 桃江职业教育发展劣势——W(Weakness) |
4.2.1 管理体制不顺造成职业教育统筹乏力 |
4.2.2 职业学校的办学观念和模式依然比较陈旧 |
4.2.3 管理体制僵化造成职业学校运行机制不活 |
4.2.4 办学条件差和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弱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两大障碍 |
4.3 桃江职业教育发展机会——O(Opportunity) |
4.3.1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 |
4.3.2 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发展政策取向对职业教育发展相当有利 |
4.3.3 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型人才迫切需求是职业教育的拉动力 |
4.4 桃江职业教育发展威胁——T(Threat) |
4.4.1 传统的人才观念对职业教育发展产生威胁 |
4.4.2 农村职业教育招生困难 |
4.4.3 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 |
4.4.4 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责任弱化 |
4.4.5 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完善 |
4.5 战略分析 |
4.5.1 把握“机会”发挥“优势”(SO)战略分析 |
4.5.2 发挥“优势”应对“威胁”(ST)战略分析 |
4.5.3 利用“机会”克服“劣势”(WO)战略分析 |
4.5.4 克服“劣势”应对“威胁”(WT)战略分析 |
第五章 推进桃江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对策 |
5.1 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
5.1.1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情况 |
5.1.2 经验与启示 |
5.2 桃江职业教育发展策略 |
5.2.1 坚持发展是职业教育生存的永恒主题 |
5.2.2 突出创新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源头活水 |
5.2.3 夯实职业教育创新的牢固基础 |
5.3 桃江职业教育发展(五年)建议规划 |
5.3.1 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
5.3.2 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与任务 |
5.3.3 主要工作措施 |
5.3.4 实施建议 |
第六章 桃江新联电子商务技术专修学校办学方略案例分析 |
6.1 案例背景 |
6.2 基本做法 |
6.2.1 企业订单式 |
6.2.2 全面合作式 |
6.2.3 岗位模拟式 |
6.3 案例评析 |
6.3.1 突出校企合作特色 |
6.3.2 遵循校企合作原则 |
6.4 改进建议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表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中国边政学新论(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边政学缘由 |
一、边疆文化的滋养 |
二、边疆履职的体验 |
三、边政理论的研究 |
四、边疆发展的需要 |
五、学业学养的选择 |
六、研究的现实性 |
第二节 边政学历史沿革及反思 |
一、边政学历史沿革 |
二、目前相关研究情况及成果 |
三、边政学反思 |
第三节 边政学新论的理论框架 |
一、广义边政学研究的意义 |
二、广义边政学的研究方法 |
三、广义边政学的主要范畴 |
四、边政学新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五、边政学新论的特点 |
第一章 边疆发展战略 |
第一节 边疆发展的基本特性 |
一、民族性 |
二、滞后性 |
三、不平衡性 |
四、复杂性 |
五、差异性 |
第二节 边疆发展战略选择 |
一、边疆发展战略内涵 |
二、边疆发展战略反思 |
三、边疆发展战略转变 |
四、边疆发展战略选择 |
第三节 坚持以人为本的边疆发展观 |
一、以人为本是边疆战略发展的本质 |
二、把人作为边疆发展的根本动力 |
三、把人才战略作为边疆发展的根本性战略 |
四、把人民的利益作为边疆发展的根本目的 |
第四节 梯度推进与中心辐射相结合的发展战略方式 |
一、梯度推进方式 |
二、中心辐射方式 |
第五节 良性互动集成发展的战略思路 |
一、良性互动集成发展战略思路的含义 |
第六节 构建边疆发展战略体系 |
一、边疆发展战略体系内容 |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 |
三、边疆新型工业化战略 |
四、边疆城市化战略 |
五、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
六、科教兴边战略 |
七、可持续发展战略 |
八、和谐社会构建战略 |
九、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战略 |
第二章 边疆经济联动发展战略 |
第一节 边疆经济联动发展构想 |
一、边疆经济特征 |
二、边疆经济增长与发展 |
三、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
四、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制定 |
五、边疆经济发展战略构想 |
第二节 边疆农业产业化 |
一、农业产业化是边疆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
二、市场化调整: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产业 |
三、产业化经营:产业与市场贯通,农户与市场承接 |
四、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
五、社会化服务:农业产业化的系统工程 |
第三节 边疆新型工业化 |
一、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
二、边疆新型工业化面临的问题 |
三、实施产业转型战略 |
四、建设边疆群体支柱产业 |
五、推进农村新型工业化 |
第四节 边疆服务业现代化 |
一、推进边疆服务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
二、边疆地区加快服务业现代化的重点领域 |
三、加快边疆地区服务业现代化的对策选择 |
第五节 构建边疆国际经济合作带 |
一、构建边疆国际经济合作带的内涵和依据 |
二、构建边疆国际经济合作带战略意义 |
三、实施构建边疆国际经济合作带战略 |
第六节 发挥设施、体制联动功能 |
一、发挥基础设施的联动功能 |
二、发挥体制机制联动功能 |
第三章 边疆新农村建设 |
第一节 边疆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 |
二、边疆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特性 |
三、边疆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
第二节 边疆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思考 |
一、边疆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
二、边疆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思考 |
第三节 边疆现代农业建设 |
一、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特点 |
二、建设边疆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 |
第四节 改善边疆农民生活质量 |
一、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
二、实施新型农民素质工程 |
三、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 |
第五节 建设新农村保障体制 |
一、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
二、加强乡村治理机制建设 |
第四章 边疆城市化建设 |
第一节 城市化内涵、意义及建设历程 |
一、城市化内涵 |
二、边疆城市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
三、中国城市化建设历程 |
四、边疆城市化建设特点 |
五、世界城市化建设趋势 |
第二节 边疆城市化战略选择 |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
二、实施城镇多元化战略 |
三、坚持大城市主导战略 |
四、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 |
五、实施城市特色建设战略 |
第三节 边疆城市全息式建设思路 |
一、边疆城市规划与设计 |
二、边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
三、边疆城市产业建设 |
四、边疆城市文化建设 |
五、边疆城市管理经营体制建设 |
第四节 边疆省区城市化发展思路简述 |
一、内蒙古建立三大城市群的城市化布局构思 |
二、新疆非均衡的城市化发展思路 |
三、甘肃城市化发展框架模式 |
四、云南新昆明建设战略 |
五、广西打造现代沿海城市群思路 |
六、西藏拉萨中心辐射思路 |
第五章 边疆文化建设 |
第一节 文化和文化功能 |
一、文化的涵义、特征和社会功能 |
第二节 边疆文化优先发展战略 |
一、文化优先发展战略提出的历史背景 |
二、实施文化优先发展战略的客观必然 |
三、文化优先发展战略的内涵 |
第三节 实施科技兴边战略 |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 |
二、弘扬边疆科技文化 |
三、实施科技兴边战略 |
第四节 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
一、坚持教育科学发展观 |
二、实施边疆教育整体发展思路 |
第五节 边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 |
一、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
二、边疆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思路 |
三、发展边疆少数民族文化 |
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
第六章 边疆人力资源建设 |
第一节 人力资源建设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
一、人力资源建设及其内容 |
二、人力资源建设的特点 |
三、人力资源建设的主要形式 |
四、边疆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性 |
五、边疆人力资源建设的现状 |
第二节 边疆人力资源建设战略构想 |
一、边疆人力资源建设战略取向 |
二、边疆人力资源建设战略选择 |
三、致力于人力资本开发 |
第三节 边疆人力资源建设战略重点和对策 |
一、人力资源建设重点 |
二、边疆地区人力资源建设战略对策 |
第四节 实施人才强边战略 |
一、实施人才强边战略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 |
二、实施人才战略,应坚持能力建设为核心 |
三、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和实用机制 |
四、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建设 |
第七章 边疆和谐社会建设 |
第一节 中国古代和谐社会思想的传承 |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空间 |
二、不同利益群体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主体 |
三、风俗和美是和谐社会的重要表征 |
四、社会成员的身心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点 |
五、羁縻、怀柔是历代封建帝王促进边疆和谐的战略思想 |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和意义 |
一、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 |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
第三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几个关系问题 |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党的执政能力的关系 |
三、激发社会活力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 |
四、正确处理不同方面群众利益的关系 |
五、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
六、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 |
第四节 构建和谐边疆的战略举措 |
一、贯彻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
二、保持边疆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
三、发展边疆社会主义民主 |
四、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
五、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
六、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
七、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
八、加强边疆社会建设和管理 |
九、加强边疆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 |
第五节 构建和谐的边疆民族宗教关系 |
一、民族宗教问题对构建边疆和谐社会的现实影响 |
二、努力构建边疆和谐的民族宗教关系 |
第六节 构建和谐的国际周边环境 |
一、构建和谐边疆面临的周边环境条件 |
二、构建和谐的边疆国际周边环境 |
第八章 边疆治理方略 |
第一节 古代边疆治理方略简述 |
一、经营边疆的政治方略 |
二、守备为本的军事方略 |
三、边疆经济发展方略 |
四、边疆教化方略 |
第二节 新中国边疆整体治理方略 |
一、边疆政治发展方略 |
二、边疆经济发展战略 |
三、边疆文化发展战略 |
第三节 边疆开发战略 |
一、20世纪50-70年代两次西部开发 |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 |
三、兴边富民行动 |
第四节 边疆民主法制建设 |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原则 |
二、边疆民主法制建设的特性 |
三、边疆民主法制建设原则 |
四、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
五、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趋势 |
第五节 边疆地区党的建设和民主政治的制度化建设 |
一、边疆地区党的建设 |
二、边疆地区民主政治制度化建设 |
第九章 边疆安全建设 |
第一节 和谐世界的战略思想与边疆安全建设 |
一、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内涵 |
二、和谐世界思想的重大意义 |
三、努力实践和谐世界战略思想 |
第二节 坚持新的国家安全观与边疆安全建设 |
一、坚持新的国家安全观 |
二、建立国家安全体系 |
三、构筑中国安全战略 |
第三节 发展周边国家关系与边疆安全建设 |
一、中国同东北亚国家的关系 |
二、中国同中亚国家的关系 |
三、中国与南亚大国的关系 |
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 |
第四节 边防建设与边疆安全建设 |
一、边防的基本概念 |
二、中国新时期边防的特性 |
三、边防的地位作用 |
四、边防建设的主要任务 |
第五节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 |
一、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提出 |
二、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
三、中国依靠自身的力量实现发展 |
四、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
(10)国际风险资本运作、退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导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论文研究的方法与基本内容 |
1.3 论文的创新之处 |
2.风险投资的理论与研究综述 |
2.1 关于风险投资及其作用研究 |
2.2 风险投资中的信息经济学与委托-代理理论 |
2.3 关于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的组织形式研究 |
2.4 关于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的投资行为研究 |
2.5 关于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
2.6 关于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定量化方法分析 |
2.7 关于风险投资退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研究 |
3.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的运作特征分析 |
3.1 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的投资概况 |
3.2 国际风险资本在我国投资的行业与阶段特征 |
3.3 国际风险资本投资的区域特征 |
3.4 国际风险资本的项目选择特征 |
3.5 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的组织形式与投资策略 |
3.6 近年来国际风险资本的动向 |
4.国际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影响与成因 |
4.1 国际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影响 |
4.2 国际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成因 |
4.3 双重整合优势互动投资模型 |
5.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的退出问题分析 |
5.1 风险投资退出的作用 |
5.2 风险资本退出方式决策的理论模型 |
5.3 国际风险资本退出渠道的选择 |
5.4 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的退出障碍 |
6.国际风险资本退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构建 |
6.1 风险投资的退出特征决定了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必要性 |
6.2 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理论分析—基于分工理论的研究 |
6.3 海外多层次资本市场与风险资本退出 |
6.4 多层次资本市场对于国际风险资本退出的制度安排 |
7.国际风险资本退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环境的完善 |
7.1 从制度上完善我国风险投资体系 |
7.2 正确引导国际风险资本的行为,加强监管与风险控制。 |
7.3 完善国际风险资本退出的法律体系 |
8.结论 |
附录 |
附录1 表3.1进入中国的部分国际风险资本一览表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工作和发表的论着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2002年精品主板推荐(论文参考文献)
- [1]金融危机后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研究[D]. 孙碧涵. 吉林大学, 2020(03)
- [2]H证券公司债券业务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马惠英.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3]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研究(1978年-2018年)[D]. 周子钧. 山东大学, 2019(09)
- [4]美好时代(上)[J]. 李朝全. 时代文学, 2019(02)
- [5]旅游演艺业态创新驱动因素的扎根研究[D]. 黄炜. 南开大学, 2012(07)
- [6]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产业化研究[D]. 鲁春晓. 山东大学, 2011(12)
- [7]新时期中国新闻事业改革与发展30年大事记[A]. 祁涛,薛巧珍,赵永华,陈建平,马弋飞,孙菲,金石,任敏,张云燕,向春晓. 新闻学论集(第21辑)——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辑, 2008
- [8]湖南桃江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 刘造军.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8(07)
- [9]中国边政学新论[D]. 罗崇敏. 中央民族大学, 2006(12)
- [10]国际风险资本运作、退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研究[D]. 戴志敏. 浙江大学, 20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