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费者泰然面对零关税(论文文献综述)
薛荣久,杨凤鸣[1](2021)在《我国入世20周年:作为、效益、挑战与应对》文中指出从1986年到2001年,中国经历了复关到入世的艰辛和漫长的谈判,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第143个成员。入世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历史新阶段,是我国近代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文章在回顾入世20年历程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入世后作为及产生的巨大效益,分析了入世20年后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我国的对策。
关秀丽[2](2013)在《我国参与亚太区域合作面临的新形势》文中认为随着多哈谈判陷入僵局,越来越多的双边以及区域型贸易协议正在涌现,包括"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协议,还有"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协定"(TTIP)
周宏刚[3](2013)在《印度英文主流报纸的中国形象研究》文中指出国家形象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和印度是全球发展最快的新兴经济体。中印两国的相互认知对于亚洲的繁荣与稳定以及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三家印度英文主流报纸《印度时报》、《印度教徒报》、《印度快报》为研究对象,抽取2003至2011年间与中国相关的4687篇报道。由于印度的官员、受教育阶层以及对外交政策有影响力的人士都讲英语,印度英文媒体对政府的外交决策具有重要的舆论影响力。一般认为,《印度时报》是印度右翼势力的代言人;《印度教徒报》代表左翼政党的利益;《印度快报》对中国保持警惕,但态度较为温和,总体上“中间偏右”。三家报纸的基本上能够代表印度英文媒体对中国的看法。2003年以来,中印关系回暖,经贸交往带动了中印关系的全面发展。虽然中印关系经历了一些挫折,但是两国政府发展友好关系的决心从未动摇,两国全面合作的进程从未中断。反映在舆论界,就是中印关系成为三家报纸持续报道的焦点。9年间三家报纸对中国的报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3年的恢复期。2003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是中印友好关系的新起点。《印度时报》关于中国的报道从2002年的76篇迅速增长到2003年的120篇。三家报纸讨论的是要不要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如何评价瓦杰帕伊对中国的访问。第二阶段,2004年到2006年的稳定发展期。由于中印两国的交往已停滞多年,三家报纸对中国有一些好奇,中国经济为什么能够快速发展,印度应该在哪些方面学习中国,如何开拓中国市场。与此相应的是,三家报纸对中国的报道数量稳步增长,反映出中印关系欣欣向荣的景象。第三阶段,2007年到2011年的怀疑挫折期。中印贸易不平衡的加剧、边界问题的悬而未决以及地缘竞争的愈演愈烈,这些都成为中印关系的障碍。三家报纸对中国的报道数量持续走高,但是报道倾向开始发生变化,从友好转向猜忌,中国的国家形象开始下滑。本文采用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的方法,以议题为经,以时间为纬,分析了三家报纸在政治、经济、军事等七大议题上的差异以及由此呈现出来的中国形象。《印度时报》采用二元对立的框架,把中国看成竞争者和敌对者,处处担心中国,反映出其自卑的心态。《印度教徒报》采用中印一体的框架,把中国看成友好的邻居,折射出其乐观自信的心态。《印度快报》采用对比的框架,既强调在经济上与中国合作,又在政治军事上高度警惕中国。中国形象受到三家报纸报道框架的制约,通过议题的设置、报道数量的多少、报道角度的选择以及报道手法的运用体现出来。《印度时报》最关注的是经济和社会议题,议题设置是“封闭式”的,焦点效应突出,加上故事化手法的运用,能够增强报道的系统性和说服力,但是容易以偏概全,误导读者。《印度教徒报》对政治和文化议题关注较多,议题设置是“开放式”的,议题分散,报道手法比较客观,但是这些都削弱了报道的力度。《印度快报》注重军事和环境议题的报道,关注宏观议题,对事件的历史和国际背景的介绍较多,报道手法客观、冷静,常常采用对比的视角。《印度快报》对中国的立场表面上比较温和,而实际上关注的都是事关全局利益的战略性议题。本文最后从新闻生产的角度分析了影响报道框架的各种因素,包括国家利益、市场压力、政党政治、职业理念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在国际传播中,媒体中的国家形象受国家利益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市场和政党政治的压力。三家报纸中不同的中国形象体现了中印关系的复杂性,也反映出中国自身存在的问题。因此,中国形象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自身状况的改善。
罗黎婧[4](2011)在《日本汽车产业国际化经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半个世纪以来,汽车产业不断发展,已成为现代经济增长当之无愧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世界强国中,美国、日本及西欧发达国家都有自己发达的汽车产业。我国的汽车产业发展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在这短短的五十多年历史中,我国的汽车行业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我国也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汽车大国。2010年中国的汽车产销量均超过1800万辆,位列世界第一。自从“七五计划”将汽车产业列为支柱产业以来,汽车产业在我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2010年我国汽车工业总产值达到4.35万亿元。由于我国在80年代以来积极引进外资,各大汽车公司纷纷进入中国,与国内汽车企业进行合资。通过合资建厂,我国的汽车技术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我国的汽车企业没有掌握汽车的关键技术,反而是我国的汽车市场被外国主要汽车厂商生产的合资品牌汽车所占据,外国汽车巨头获得的利润中,绝大部分来自中国。纵观世界上的汽车巨头,无一不是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特别是90年代以后,世界市场上各大汽车公司广泛地进行并购及战略联盟活动,现在形成了7+4的寡头垄断格局。11家厂商占据了国际汽车市场80%以上的份额。中国要想成为汽车强国,必须参与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国际化是中国汽车产业最终变强的必由之路。加入WTO后,中国的汽车企业已越来越多地融入全球的汽车市场,各个企业纷纷根据自己的情况,开始实行自己的国际化战略。虽然我国企业国际化的时间不长,但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已经有了很多的案例,其中既有吉利收购澳大利亚变速箱生产商DSI获取其关键技术的成功经验,又有上汽集团并购双龙,却未实施整合,最终导致双龙破产,造成大量损失的失败教训。同样是后来者的日本汽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实行其国际化战略,其国际化有一个清晰的路径。70年代以前,因为竞争力不强,日本的汽车企业选择在东南亚、南美、澳洲等地试探性地开拓市场,在海外建立了一些小规模的组装工厂。进入70年代以后,日本汽车大量地出口欧美市场,特别是利用两次石油危机的机会,在美国市场上奠定了主导地位。80年代以后,随着环境的变化,日本汽车企业纷纷在欧美等地大规模投资建厂,实行本地化生产。而进入21世纪以后,日本大的汽车厂商开始全球化的布局,寻求资源的最优化配置。纵观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过程,国际化是其取得成功的一个重大因素。虽然中日两国汽车企业在实施国际化战略时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有所区别,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所选取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日本汽车业在国际化过程中获得的丰富经验仍然值得中国的汽车业借鉴。本文从宏观产业和微观企业两个层面对日本汽车的国际化做了详尽的分析,分析日本汽车产业国际化所具有的特征。并利用SWOT分析法找出日本汽车产业国际化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并以丰田汽车为代表,从企业的角度,分析了其国际化的过程,指出其国际化的成功之处及失误的地方。最后结合中国汽车国际化的现状,给出了中国汽车的国际化经营的几点建议。
周云亨[5](2011)在《中国能源安全中的美国因素》文中指出能源安全问题涵盖了世界能源经济运行中的经济学、政治学、生态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是一个兼具理论性和现实性的课题。鉴于能源安全的复杂性,本文认为只有综合运用不同的理论才能求得对其不同领域有较全面的理解。基于上述判断,本文主要借助现实主义的地缘政治理论来解析中美两国在能源的上游领域呈现出的竞争现象。由于缺乏战略互信,中国寻求海外油气资源的举措导致了中国和美国在世界油气的勘探和生产领域的矛盾日益突出。中国担心美国将会限制自身获取海外能源资源。在制定本国能源安全政策时,中国会密切关注美国在中东与中亚等主要石油产地的军事动向。此外,中国还要顾及美国同主要油气出口国以及亚太地区其他主要能源进口国的战略同盟关系。为了确保本国的能源安全,最近几年来中国采取了能源进口来源多元化的策略,并积极致力于获取海外份额油。鉴于中国的石油需求量仍在不断攀升,中国领导人不得不投入更多的外交资源以获取海外的油气资源。为了维护本国日益扩大的海外能源利益,中国在伊朗、苏丹以及委内瑞拉等问题上更加不愿意对美国做出重要利益上的妥协。而美国则抱怨中国过多地依赖排他性的供应订单而非国际市场来寻求自身的能源安全。一些分析人士公开批评中国试图采取行动一举“锁定”世界各地的能源供给。其他分析人士则指责中国可能已经转让了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有关的物品和技术,以换取同那些油气资源丰富但政局动荡不安的石油生产国的能源交易。然而,即便中国对石油资产的投资减少了国际公开市场上的石油资源流通量,但这些购买行为也只是替代了中国本来需要通过公开市场购买的石油。事实上,中国石油公司积极开采世界各国的石油资源,不仅不会降低反而会增加全球石油供给总量,进而有助于缓解国际油价上涨的压力。此外,将某些石油产区持续动荡不安的局势归咎于中国的武器输入以及奉行不干涉内政原则同样有失公允。就能源安全通道而言,中美两国既存在着合作的前景,但也不能排除冲突的可能性。在和平状态下,非传统安全问题对中国能源运输安全构成威胁,同时也对美国倡导的公海航行自由原则形成挑战。若以相互依赖这一视角分析,中美共同致力于打击恐怖主义和海盗行为,促进并维护全球海上能源通道的自由、安全通航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不过在非和平状态下,美国有能力利用海上石油通道对中国形成制约。中国担心一旦台湾海峡爆发冲突,美国可能采取海上封锁措施以便阻碍中国从波斯湾和非洲进口石油。因此,中国有必要打造一支蓝水海军以扞卫至关重要的海上能源通道的畅通无阻.。与此同时,中国也需要加快陆上油气通道的建设。如果说中美两国在能源的上游领域以竞争为主,在中游领域竞争与合作并存的话,那么两国在能源的下游领域则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因为双方都将从帮助中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合作中获益。对于美国而言,积极参与中国旨在加强环境保护与提高能源供应安全的行动将为本国企业赢得可观的贸易和投资机会。中国加快可替代能源的发展步伐也将为美国企业提供了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此外,帮助中国控制污染,尤其是大气污染将能有效地降低美国西北太平洋地区遭受中国污染不良影响的机会。而中国则有机会获得先进的技术,掌握污染控制机制,这有助于中国加快清洁能源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并且最终走上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人民也有希望过上更为健康与富足的生活。就此而言,中美旨在降低能源强度并快速落实能源利用效率的高层对话,不仅造福于两国人民,同时也有利于世界。
沈莉[6](2011)在《陈云经济安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指出陈云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他在经济领域里的理论贡献举世瞩目,其中他的经济安全思想对保障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对于保障我国目前的经济安全仍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指导意义。本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综述及研究方法。陈云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在他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重要的经济安全思想,对我国当前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而学术界并未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所以本文将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一致、文本学及综合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此进行深入研究。第二部分,论述陈云经济安全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及轨迹。经济安全具有非常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内容,对十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陈云的经济安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在他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革命战争时期的萌芽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初步形成阶段、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成熟阶段以及文革后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继续发展阶段。第三部分,论述陈云经济安全思想的内容。主要包括:(一)经济安全重要性思想。陈云经济安全思想的核心是强调经济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经济调整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途径,并且强调经济安全是政治安全和社会安全的基础。(二)农业安全思想。陈云高度重视农业安全,明确告诉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农业为基础,重视农业,发展农业,从而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持续健康发展,最终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同时也非常重视粮食安全工作,认为它关系到物价的稳定和人们的生活,不仅是一项经济工作,而且也是一项重大的政治工作(三)金融安全思想。陈云在主管经济工作期间一直把维护金融安全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他领导稳定物价、统一财政经济工作,并且提出金融安全的综合平衡理论,不仅保障了当时的国家金融安全,也为我们今天的金融工作起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四)国家贸易安全思想。陈云强调确保国家贸易安全的关键是要很好地研究资本主义,对外国资本家欢迎之中要警惕,并且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第四部分,论述陈云经济安全思想的特点。陈云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时,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遵循经济规律,并且把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经济安全的落脚点。第五部分,论述陈云经济安全思想的当代价值。坚持陈云的经济安全思想对于我国当前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经济安全,在对外开放中切实保障国家经济安全,重视金融安全在经济安全中的核心地位,并且要与时俱进,树立新的经济安全观念。
吕劲,曹志伟,赵永爽,张国梁,郑重荣,周颖舟,黎振伟[7](2011)在《中国进入商业地产时代——2010’第八届中国地产经济主流高峰论坛互动论坛纪实(一)》文中研究说明在构建中国房地产长效机制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以及构建立体梯级住房结构和消费层次的宏观背景下,企业如何转型与运营,是每个管理者保持企业持续长久发展必须思考的课题。这其中,转型商业,是企业关注的热点之一。屈原有云: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万科、万达、富力、凯德置地、瑞安集团等一批优秀的企业,无论形势的清浊,凭借自身综合竞争力都获得了快速发展。让我们一起分享他们的经验。
欧阳惠[8](2010)在《传统信念下的改革与守成 ——威廉·詹宁斯·布赖恩研究》文中认为威廉·詹宁斯·布赖恩(1860-1925)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在当时的政治影响力仅次于西奥多·罗斯福与伍德罗·威尔逊总统。他曾两次当选联邦众议员、三次作为民主党候选人竞选总统,并担任过威尔逊政府的国务卿。更重要的是,他在民主党内承担事实上的领袖责任长达16年之久,因其亲民的作风、代表社会平民阶层利益的政治经济主张而被拥护者亲切地称为“伟大的平民”。然而,这位一生致力于改革的政治家在1925年着名的“斯科普斯审判”中,却代表保守的新教基要派出席庭审,反对在公立学校教授进化论,结果赢得了官司,输掉了社会舆论,长期以来被当成落后、顽固、反科学与反理性的典型而受到不少世人的讥讽与嘲笑。学界曾经普遍认为,布赖恩从早年的政治激进派到晚年的宗教保守派,在思想上经历了从进步到保守、从理性到愚昧的转变过程。然而,本文认为,布赖恩在政治上锐意改革与在宗教观上因循守旧并不矛盾,也不意味着他在思想上发生了重大转变。其实,他所有的言行和成败都是基于他对19世纪传统农业社会的基本价值观的始终不渝的信念,即以“农业神话”为基础的平民政治观和新教福音派道德观。可以说,他在当时所发生的主要社会运动中都是自己信念的忠实扞卫者和实践者。在19世纪90年代兴起的平民主义运动中,布赖恩站到了平民党人一边,就是因为他笃信以“农业神话”为基础的平民政治观。他对曾经身为“美利坚脊梁”的中小农场主在工业化时代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困境感同身受,担心平民百姓的福祉和大众民主将受到威胁。因此,他主张联邦政府采取一系列经济、政治措施遏制这种现象的继续发展,给予农场主及整个平民阶层以必要的帮助。平民主义运动失败后,布赖恩继续领导民主党在进步主义运动中为普通民众、尤其是乡村地区民众的利益奔走呼号。在威尔逊总统任内,布赖恩与其支持者们对《联邦储备法》、《关税法》、《克莱顿反托拉斯法》等一系列进步主义立法的通过立下了汗马功劳,从而为解决工业时代所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外交方面,布赖恩秉承传统农业社会的孤立主义原则与基督教和平理念,坚决反对美国占领菲律宾的帝国主义行径,后来又尽力阻止美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并在意识到威尔逊总统决心参战后愤而辞去国务卿职位,在民间继续呼吁和平。他晚年致力于反对进化论的基要主义运动,同样是与他所奉为圭臬的19世纪美国农业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分不开的,那就是他从小就坚信不移的福音派新教教义。19世纪的福音派新教不仅以社会改革为己任,而且坚持以圣经无误论为核心的基本教义。当进化论的出现使得这一核心教义的存在变得岌岌可危时,深受传统福音派新教理念熏陶的布赖恩觉得自己责无旁贷,于是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反对进化论的基要主义运动之中,直至撒手人寰。由此可见,布赖恩在美国社会现代化的大潮面前始终都未背弃他对19世纪农业社会传统价值观的基本信念,他前后的言行并无任何矛盾之处。这也许是他在个人政治生涯中屡遭失败的重要原因。然而,他正是因为自己对传统信念的坚持,敢于对现代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提出挑战,结果倒成了最终推进美国现代化进展的许多社会改革运动的弄潮儿,而且对美国社会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看来,传统与现代并非势不两立。现代化有时还需要像布赖恩这样的传统主义者所提出的批评、警告和建言。
陈焱[9](2009)在《论我国反倾销协同应对体系的框架构建》文中提出加入WTO后,我国的对外贸易日益扩展,与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但与此同时,世界各国却频繁地用反倾销的手段限制我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由于反倾销的目的在于贸易保护,所以反倾销措施的滥用已经使我国成为其最大的受害者。对此,中国政界、学界十分重视,研究成果也不少,但主要集中于反倾销的原因,反倾销法的立法完善以及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如何发挥怎样的作用等等,而就如何构建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三位一体”的防御应对机制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试运用新公共管理中的“多中心治理”理论,在研究国际对华反倾销的现状、探讨我国遭遇反倾销的原因、剖析国外对华反倾销案例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遭遇反倾销的对策,即构建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三位一体”的反倾销协同应对体系,并且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应有效发挥各自的根式支持、干式支撑和叶式反应作用,以确保该体系生机勃勃地运行,对我国降低反倾销的风险和损失有所裨益。
刘玉松[10](2008)在《中国手机市场分析及国产手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机已成大众最喜爱的电子消费类产品。中国经过近几年的高速发展,现在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手机市场。在快速发展的国内手机市场,国产手机由于起步较晚,在市场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虽然国产手机利用价格、渠道、促销的优势,一度在2003年将国产手机市场份额超过洋品牌的市场份额,但在洋品牌迅速调整营销战略和策略后,国产手机重新被打回原形,市场份额2006年降到30%以下,除了联想等少数手机企业外,大多数陷入了亏损的泥潭,更有象熊猫、东信、首信等企业退出了中国手机市场。本文正是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首先结合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及国家产业政策,综合运用了波特五力量模型、SWOT分析等多种分析工具,对中国手机市场宏观和微观环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然后从市场细分、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营销层面对外资和国产手机企业的营销策略作了详细的对比分析,同时给出对国产手机企业的一些营销启示。最后,针对国产手机营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优化措施建议,希望这些启示和建议能对国产手机早日走出困境有所促进。
二、消费者泰然面对零关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消费者泰然面对零关税(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入世20周年:作为、效益、挑战与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加入WTO接受规则的依据 |
二、入世后我国切实履行承诺 |
(一)完善与WTO接轨的经贸法律体系 |
(二)履行货物贸易领域开放承诺 |
(三)履行服务贸易领域开放承诺 |
(四)履行知识产权保护承诺 |
(五)履行透明度义务 |
三、恪守WTO规则赢得巨大效益 |
(一)我国政府职能加速转变,运用规则能力提高 |
(二)我国企业在应对竞争中新生 |
(三)成为世界经贸、投资大国 |
(四)成为外汇储备大国,人民币“入篮” |
(五)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
(六)研发能力提高,数字经济快速发展 |
(七)提升国际分工格局 |
(八)理念提升,非物质遗产走向世界 |
(九)自信加强,国际地位提高 |
四、增强在WTO中的作用,加大对世界发展的贡献 |
(一)增强在WTO中的作为 |
1. 积极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
2. 有效维护争端解决机制的法律地位 |
3. 深度参与贸易政策审议 |
4. 全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融入多边贸易体制 |
5. 坚决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 |
(二)对世界贡献增多 |
1. 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和脱贫的贡献率提升 |
2. 对外贸易发展惠及全球 |
3. 双向投资造福世界各国 |
(三)主动加大对外开放举措 |
1. 共建“一带一路”从倡议到实施 |
2. 主动下调进口关税,扩大进口 |
3. 改善外商投资环境,规范我国企业海外行为 |
4. 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
5. 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
五、入世20年我国面临的挑战 |
(一)外部压力增大 |
1. 逆经济全球化动向和舆论出现 |
2. 新冠疫情成为世界变局的最大变数 |
3.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成员针对打压我国 |
(二)内部压力增大 |
1. 我国经贸发展不平衡 |
2. 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增多 |
3. 与WTO规则深度融合尚存差距 |
4. 国内营商、社会环境存在短板 |
5. WTO研究整体薄弱,办案律师不足 |
六、我国应对挑战之策 |
(一)维护WTO,加大作为 |
1. 珍惜WTO业绩,加强对WTO的信心 |
2. 重视WTO对我国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的作用 |
3. 深度参与WTO改革 |
4. 尽快加入《政府采购协议》 |
5. 深度关注国际经贸规则的深化 |
6. 扩大话语权 |
(二)尽速从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 |
1. 发现与贸易强国差距 |
2. 贸易支撑点从不平衡转向相对平衡 |
3. 创建我国的商务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三)加强对美国的深入研究 |
1. 美国是对我国入世谈判、入世后发展态势的最密切关注者 |
2. 重视我国与美国在WTO改革中的博弈 |
3. 强化对美国问题的研究 |
4. 讲究研究方法 |
(四)整合研究机制,强化对WTO的研究 |
(2)我国参与亚太区域合作面临的新形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国推动TPP, 成为影响我国参与亚太合作的重要外部变量 |
(一) TPP概况、进展及前景 |
1、概况 |
2、TPP谈判进展 |
3、TPP前景 |
(二) TPP对我国参与亚太区域合作的影响尚不确定 |
二、日本如何平衡TPP和RCEP, 将直接影响我国的地区利益 |
(一) 日本参与TPP、RCEP的利益诉求 |
(二) 对我国参与亚太区域合作的影响 |
三、形势错综复杂, 但仍有章可循 |
(一) TPP是全球化新阶段的必然现象和结果, 助推其合理部分, 牵制其负面影响 |
1、用好WTO, 继续支持多哈回合谈判取得进展, 积极争取全球层面的权力平台 |
第一, 设法修正WTO的一票否决机制。 |
第二, 正视区域贸易协定对WTO的挑战。 |
第三, 在WTO中积极主张规制跨国公司行为内容。 |
2、高度重视APEC平台:没有被取代的风险, 对我国具有特殊价值 |
(二) 积极参加RCEP谈判, 发挥助推作用 |
(三) 积极跟踪研判TPP进展、效果及影响, 为我国择机加入准备条件 |
第一, 未来, TPP很有可能成为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的主导力量。 |
第二, 日本宣布加入TPP谈判将改变中美在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天平。 |
第三, 中国所倡导的以“10+3”为主体的亚洲区域经济合作已经因TPP的出现而被搁置。 |
(3)印度英文主流报纸的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
2 基本统计 |
2.1 样本分布 |
2.2 报道篇幅 |
2.3 稿件来源 |
2.4 发稿地点 |
2.5 消息来源 |
3 议题分析 |
3.1 政治议题 |
3.2 经济议题 |
3.3 军事议题 |
3.4 文化议题 |
3.5 社会议题 |
3.6 环境议题 |
3.7 科技议题 |
小结 |
4 报道框架与国家形象 |
4.1 报道框架与国家形象 |
4.2 报道框架的体现 |
5 新闻生产过程的制约因素分析 |
5.1 国家利益 |
5.2 市场压力 |
5.3 政党政治 |
5.4 西方文化 |
5.5 职业理念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样本摘要 |
附录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加会议及课题目录 |
(4)日本汽车产业国际化经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结构与研究方法 |
1.3 论文创新与不足 |
1.3.1 论文的创新 |
1.3.2 论文的不足 |
1.4 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
1.4.1 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
1.4.2 国内研究成果综述 |
2 国际化的理论基础 |
2.1 国际化的定义 |
2.2 国际化的相关理论 |
2.2.1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2.2.2.国际化阶段理论 |
2.2.3 战略同盟理论 |
2.2.4 竞争带动论 |
3 日本汽车产业国际化概况及特征 |
3.1 日本汽车产业的出口情况 |
3.2 日本汽车产业海外生产情况 |
3.3 日本汽车产业国际化的特征 |
3.3.1 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同时国际化 |
3.3.2.产业聚集和区域专业化现象明显 |
3.3.3.积极建立汽车战略联盟 |
4 日本汽车产业国际化的外部环境分析 |
4.1 美国市场环境分析 |
4.1.1 石油危机前的美国市场 |
4.1.2 石油危机后的美国市场 |
4.2. 欧洲市场环境分析 |
4.2.1 政策上的种种限制 |
4.2.2 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需求多样 |
4.3. 亚洲市场环境分析 |
4.3.1 东盟的引资政策 |
4.3.2 东盟吸引力的增强 |
4.3.3 中国市场需求迅速增长 |
5 当前日本汽车产业国际化的SWOT分析 |
5.1 日本汽车产业的优势 |
5.1.1 强大的产业竞争力 |
5.1.2 国内相对稳定的格局 |
5.2 日本汽车产业的劣势 |
5.2.1 日本汽车的固有形象 |
5.2.2 日本汽车企业的管理制度 |
5.3 日本汽车产业的机会 |
5.3.1 小型车仍然畅销环保车成为新的增长点 |
5.3.2 新兴市场需求量增长 |
5.4 日本汽车产业的威胁 |
5.4.1 韩国汽车的崛起 |
5.4.2 日元持续升值主要国家经济增长乏力 |
6 丰田公司国际化经营分析 |
6.1 丰田国际化的演变过程 |
6.1.1 出口主导型阶段(1955—1985) |
6.1.2 以对外投资为主的阶段(1985—2000) |
6.1.3 以全球为中心资源配置阶段(2000至今) |
6.2 丰田汽车国际化成功的原因 |
6.2.1 注重信息的收集 |
6.2.2 良好的宣传效果 |
6.2.3 有效的渠道建设 |
6.2.4 提供与时俱进的产品 |
6.3 丰田全球化遭遇的挑战 |
6.3.1 丰田的过度扩张 |
6.3.2 过度削减成本 |
6.3.3 管理上的缺失 |
7 日本汽车业国际化经营对我国的启示 |
7.1 我国汽车国际化发展概述 |
7.2 我国汽车国际化的特点 |
7.2.1 出口大幅增长,但所占比重较小 |
7.2.2 主要出口国家不稳定 |
7.2.3 出口以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为主 |
7.2.4 海外建厂增多 |
7.2.5 海外并购出现 |
7.3 我国汽车国际化中的问题 |
7.3.1 无法进入欧美市场 |
7.3.2 盲目的市场扩张 |
7.3.3 售后服务体系仍未建立 |
7.3.4 出口主体众多,低价竞争严重 |
7.4 中日汽车国际化的差异 |
7.4.1 竞争更加激烈 |
7.4.2 国际化企业主体不同 |
7.4.3 技术处于劣势 |
7.4.4 企业国际化的方式更为多样 |
7.5 日本汽车国际化给我国的启示 |
7.5.1 对政府的启示 |
7.5.2 对企业的启示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中国能源安全中的美国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由来及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主要观点 |
注释 |
第一章 中国能源安全政策及挑战 |
第一节 中国能源安全现状 |
第二节 中国能源安全政策 |
第三节 中国石油安全挑战 |
注释 |
第二章 美国能源安全战略及对华能源政策 |
第一节 美国能源安全现状 |
第二节 美国能源独立计划 |
第三节 美国对华能源政策 |
注释 |
第三章 中国能源安全上游领域的美国因素 |
第一节 中国能源外交路线图 |
第二节 美国对中国能源外交的反应 |
第三节 中海油并购尤尼科案例分析 |
注释 |
第四章 中国能源安全中游领域的美国因素 |
第一节 中国进口能源的战略通道 |
第二节 美国因素对中国能源通道的影响 |
第三节 中美共同维护国际能源通道的可行性分析 |
注释 |
第五章 中国能源安全下游领域的美国因素 |
第一节 中国能源开发的目标与挑战 |
第二节 中国节能减排的机遇与挑战 |
第三节 中美在能源利用领域的合作 |
注释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着作类 |
论文类 |
后记 |
(6)陈云经济安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 选题意义 |
(二) 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方法 |
二、陈云经济安全思想的形成 |
(一) 经济安全的内容及重要性 |
1、经济安全的概念 |
2、经济安全的内容 |
3、经济安全的重要性 |
(二) 陈云经济安全思想的形成 |
1、陈云经济安全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
2、陈云经济安全思想形成的轨迹 |
三、陈云经济安全思想的重要内容 |
(一) 经济安全重要性思想 |
1、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是维护经济安全的重要原则 |
2、经济调整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途径 |
3、经济安全是政治安全和社会安全的基础 |
(二) 农业安全思想 |
1、农业安全关系国家稳定 |
2、粮食安全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
(三) 金融安全思想 |
1、稳定物价是金融稳定的核心 |
2、提出金融安全的综合平衡理论 |
(四) 国家贸易安全思想 |
1、不研究资本主义我们就要吃亏 |
2、与外国资本家打交道要保持清醒 |
3、坚持自力更生是保证国家贸易安全的根本 |
四、陈云经济安全思想的特点 |
(一) 必须从国情出发来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 |
(二) 遵循经济规律是确保经济安全的根本 |
(三) 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经济安全的落脚点 |
五、陈云经济安全思想的当代价值 |
(一) 在对外开放中切实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
(二) 重视金融安全在经济安全中的核心地位 |
(三) 与时俱进,树立新的经济安全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8)传统信念下的改革与守成 ——威廉·詹宁斯·布赖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布赖恩成长的时代及其基本信念 |
第一节 美国农业社会的传统与世纪之交的大转变 |
1.美国农业社会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长期存在 |
2."农业神话"在十九世纪美国的深远影响 |
3.福音派新教在十九世纪美国的统治地位 |
4.传统农业社会面临的巨大冲击 |
第二节 布赖恩的故乡与家庭环境 |
1.故乡塞伦 |
2.虔诚的新教徒家庭 |
第三节 布赖恩的大学及法学院生涯 |
1.伊利诺伊大学 |
2.法学院时期 |
第四节 布赖恩的传统信念与历史抉择 |
第二章 布赖恩与平民主义运动 |
第一节 平民主义运动的兴起及其主要目标 |
1.平民主义运动的起源 |
2.平民主义运动的兴起 |
3.平民主义运动的主要目标 |
第二节 布赖恩的平民主义主张与思想根源 |
1.布赖恩的平民主义政治与经济主张 |
2.布赖恩平民主义主张的思想根源 |
第三节 布赖恩在平民主义运动中的作用 |
1.布赖恩早期的政治活动与平民主义 |
2.1896年大选与"金十字架演说" |
3.平民主义运动的失败 |
第三章 布赖恩与进步主义运动 |
第一节 进步主义运动的兴起与城乡进步主义者的联合 |
1.进步主义运动的兴起 |
2.乡村进步主义者的立法功绩与城乡进步主义者的联合 |
第二节 布赖恩的进步主义改革主张及社会福音思想 |
1.布赖恩在进步主义改革中的经济和政治主张 |
2.布赖恩的社会福音思想 |
第三节 布赖恩在进步主义运动中的作用 |
1.威尔逊政府在进步主义改革立法上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
2.布赖恩与《联邦储备法》的出台 |
3.布赖恩与禁酒运动 |
第四章 布赖恩与和平主义外交 |
第一节 布赖恩和平主义外交的思想根源 |
1.传统孤立主义外交理念的继承者 |
2.以基督教"大爱"为基础的和平主义理念 |
第二节 布赖恩和平主义理念初露锋芒—反对帝国主义 |
1.美西战争后帝国主义思潮在美国的萌芽 |
2.布赖恩反对帝国主义政策的孤立主义外交理念 |
第三节 布赖恩和平主义外交的基本政策主张——国际仲裁体系 |
1.布赖恩国际仲裁体系思想的产生 |
2.布赖恩为建立国际仲裁体系所作的努力 |
第四节 布赖恩和平主义外交的最后搏击——反对美国参战 |
1.布赖恩在政府内部为保持美国中立而做出的努力 |
2.布赖恩辞职后为反对美国参战继续呐喊 |
第五章 布赖恩与基要主义运动 |
第一节 基督教基要主义与进化论 |
1.十九世纪美国福音派新教的主要特征 |
2.现代主义与基要主义之争 |
第二节 布赖恩与基要主义 |
1.布赖恩的基要主义宗教观 |
2.布赖恩与进化论 |
第三节 斯科普斯审判 |
1.巴特勒法的诞生与斯科普斯案的源起 |
2.斯科普斯审判 |
结语: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论我国反倾销协同应对体系的框架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三、研究目的和创新点 |
第一章 国际对华反倾销的现状及影响 |
一、国际对华反倾销的现状 |
二、国际对华反倾销的影响 |
三、中国频遭反倾销的原因分析 |
第二章 构建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三位一体"的反倾销协同应对体系 |
一、构建"三位一体"的反倾销协同应对体系的理论基础 |
二、构建"三位一体"的反倾销协同应对体系的效应分析 |
三、构建"三位一体"的反倾销协同应对体系的现实必要 |
第三章 发挥政府的根式支持作用 |
一、政府"根式支持"作用的含义 |
二、政府行为导致企业遭受反倾销的因素分析 |
三、政府应对反倾销的对策 |
第四章 发挥行业协会的干式支撑作用 |
一、行业协会"干式支撑"作用的含义 |
二、行业协会未能在反倾销中充分发挥作用的因素分析 |
三、行业协会应对反倾销的对策 |
第五章 发挥企业的叶式反应作用 |
一、企业"叶式反应"作用的含义 |
二、出口商品遭受反倾销的企业的内部因素分析 |
三、企业应对反倾销的对策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中国手机市场分析及国产手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1.4 论文的结构 |
第二章 理论综述 |
2.1 市场营销管理、任务和实质 |
2.2 营销观念与市场调研 |
2.2.1 营销观念的演变 |
2.2.2 营销调研 |
2.2.3 消费者行为模式 |
2.3 营销活动中的市场细分 |
第三章 中国手机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3.1 中国手机市场的发展概况 |
3.2 中国手机市场SWOT 分析 |
3.3 中国手机市场营销的宏观环境 |
3.4 中国手机市场营销的微观环境 |
第四章 中外品牌营销策略分析 |
4.1 外资品牌营销策略分析 |
4.1.1 诺基亚公司 |
4.1.2 摩托罗拉公司 |
4.1.3 三星公司 |
4.2 国产厂商营销策略分析 |
4.2.1 波导公司 |
4.2.2 TCL 公司 |
4.2.3 联想公司 |
4.3 中外营销策略比较及启示 |
4.3.1 产业和市场细分 |
4.3.2 产品创新和定位 |
4.3.3 价格、渠道和促销 |
第五章 国产手机营销策略优化 |
5.1 国产手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
5.1.1 核心技术问题 |
5.1.2 产品质量问题 |
5.1.3 库存问题 |
5.1.4 渠道问题 |
5.2 国产手机应采取的营销策略 |
5.2.1 国际化营销策略 |
5.2.2 创新营销策略 |
5.2.3 品牌营销策略 |
5.2.4 整合营销策略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消费者泰然面对零关税(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入世20周年:作为、效益、挑战与应对[J]. 薛荣久,杨凤鸣. 国际贸易, 2021(11)
- [2]我国参与亚太区域合作面临的新形势[J]. 关秀丽. 中国经贸导刊, 2013(22)
- [3]印度英文主流报纸的中国形象研究[D]. 周宏刚. 华中科技大学, 2013(10)
- [4]日本汽车产业国际化经营分析[D]. 罗黎婧. 东北财经大学, 2011(07)
- [5]中国能源安全中的美国因素[D]. 周云亨. 复旦大学, 2011(12)
- [6]陈云经济安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沈莉. 扬州大学, 2011(05)
- [7]中国进入商业地产时代——2010’第八届中国地产经济主流高峰论坛互动论坛纪实(一)[J]. 吕劲,曹志伟,赵永爽,张国梁,郑重荣,周颖舟,黎振伟. 房地产导刊, 2011(02)
- [8]传统信念下的改革与守成 ——威廉·詹宁斯·布赖恩研究[D]. 欧阳惠. 南开大学, 2010(09)
- [9]论我国反倾销协同应对体系的框架构建[D]. 陈焱. 复旦大学, 2009(02)
- [10]中国手机市场分析及国产手机营销策略研究[D]. 刘玉松. 天津大学, 2008(08)
标签:日本政治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会议议题论文;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论文; 经济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