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华神集团 进行项目投资(论文文献综述)
李媛媛[1](2019)在《上市公司章程反收购条款的类型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09年以来,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收购和反收购行为也日益增多,随着“宝万”之争的结束,越来越多上市公司在章程中添加了反收购条款。目前,中国还没有颁布一个专门法律来规范上市公司章程反收购条款的内容,仅有一部分零星的规定散乱地分布于各个法律性文件中,包括《公司法》、《证券法》以及《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等等。这些内容分布的过于分散,缺乏系统性和统一性,而相关规定的原则性过强,比较抽象,也没有进一步明确对应的惩罚措施。由于缺乏法律的严格规范,加之部分董事以维护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导致实践中反收购条款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过强,甚至与《公司法》等法律性文件的立法精神相违背,使得反收购条款的合法性令人怀疑。那么,对于在章程中制定反收购条款,公司法的态度又是如何?在章程中设置反收购条款是否具有必要性?如何去辨别章程反收购条款的合法性及可操作性?本文首先以“宝万之争”为切入点,简述了我国反收购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反收购条款的积极效用,对反收购的法理理论提出了初步认识,并运用了归纳研究方法及文献分析法。笔者在做文献综述的过程中发现,较多上市公司是在2015年至2017年期间修改或增加章程反收购条款,以2016年下半年最多。在做文献综述时也发现有几家上市公司常被各学者提及,对此,首先可以直接在巨潮资讯网搜索上市公司名称,找到其修改的章程。再者,笔者通过在巨潮资讯网上对公告进行搜索,限定日期在2015年6月1日到2017年1月1日,关键字输入“章程”即得出了很多对章程进行修订的上市公司。再查看其内容中是否有反收购相关的规定,最终发现雅化集团(0002497)、中国宝安(000009)、世联行(002285)、华神集团(000790)、山东金泰(600385)、金路集团(000510)、佰利联(002601)、隆平高科(000998)、伊利股份(600887)、多氟多(002407)、河北宣工(000923)、美的电器(000527)、三维丝(300056)、广宇集团(002133)、锦州港(600190)、商赢环球(600146)、新华传媒(600825)、方正科技(600601)等20家上市公司都在章程中增加或修订了反收购条款。同时也运用了实证研究方法和法解释学方法。笔者通过在各大经济网、报刊搜索了众多具有代表性的反收购案例和适用了章程反收购条款,被中证中小投服中心发问询函的事例,总结了六类较为常见的反收购条款,并研究其合法性问题。在巨潮资讯网、Wind数据库检索资料过程中,以前述20家上市公司章程为样本,找出其中与六类常见类型相一致的反收购条款,统计得出六类章程反收购条款使用率占比。分析发现,在20家上市公司章程反收购条款中,分期分级董事会条款使用率最高并占整体的21%;限制股东权利、增加股东义务条款紧随其后占20%;概括性授权董事会实施反收购条款占比最低,只有10%。多家上市公司在使用反收购条款时以组合方式出现,例如分期分级董事会条款的使用常伴随着绝对多数条款。最后,对这六类反收购条款的合法性和可操作性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对比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并对法律条文进行解释和阐述,由此涉及到文义解释、目的解释、体系解释等。本文不足之处在于:我国并没有明确的法律对章程反收购条款进行规制,在判断合法性问题上,只能通过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的认定进行初步判定。学界对于该六种条款的认识众说纷纭,并未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因此难以在实践中起到实际作用。本文只以2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存在片面性。但本研究的意义在于较少有学者深入探索章程反收购条款的合法性和可操作性问题。反收购条款众多,但在实践中可被直接适用具有其借鉴意义的较少,虽然本文的探讨还不够深入,但直面了实务中可能面临的一些问题,也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再者,对于章程反收购条款的合法性又要如何来认定呢?首先,我们要判断公司章程是否能够自由设置反收购条款,其法律边界又在哪里。我国2009年《合同法》若干问题解释(二)中将强制性规范区分为效力性和管理性,只有违反了效力性才会导致无效。在分析章程反收购条款合法性问题时,首先要看是否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若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再判断违反的管理性还是效力性规定。违反效力性规定则不合法,不需要讨论其可操作性。还有种例外情况即使没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但继续施行会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也应认定为违反效力性规定。但在具体分析的过程中要和法律法规进行对比分期,对于模糊和法律漏洞的部分,要同立法的本意和精神相一致,并且不能损害中小股东利益以及公司利益。最终,笔者得出的结论是,剥夺、限制股东的董事提名权条款中对股东持股时间限制条款,分期分级董事会制度条款,董事资格限制中对于资格的合理限制条款,金色降落伞条款以及股东大会、董事会议事规则的绝对多数条款等若设计的合理则具有合法性和可操作性。而剥夺、限制股东的董事提名权条款中对持股比例限制、剥夺未按章程进行信息披露的股东提名权、限制公司董事只能由董事会提名等三种情形,限制股东临时提案权和自行召集股东大会权力条款,加重股东持股信息披露义务、限制违规股东的表决权条款,董事资格限制条款中产生程序的限制和概括性授权董事会实施反收购措施条款等不具有合法性,因此不存在可操作的问题。分析表明,具有合法性的章程反收购条款一般而言也具有其可操作性,但需注意如何合理设置,不能损害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综上所述,本文以章程反收购条款的类型化分析为主线,运用了不同研究法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了具有合法性也较为实用的几种反收购条款,具有借鉴意义。本文的介绍分析难以具备全面性,存在片面性,但希望能给予其他学者一定的借鉴作用。对于上市公司章程中设置反收购条款牵扯的利益主体众多,复杂多元化,我国在反收购方面不成熟的法律规制,让许多问题都有待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并且如何从政策层面化解恶意收购所蕴含的道德风险,做到鼓励与规范并举,培育与防险并重,是一个值得深究探讨的问题。
许鸿鹏[2](2018)在《反收购绝对多数条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公司法解释四》实施前,对于绝对多数条款的正当性与合法性,地方证监局、交易所持怀疑和审慎态度。这具体表现为二者的监管方式——通常以约谈、问询函等形式,要求上市公司对设置绝对多数条款“是否符合《公司法》、是否赋予大股东一票否决权、是否有利于中小股东权利救济”等问题予以说明。在约谈、问询函等不具有强制性的监管压力下,一些上市公司放弃设置绝对多数条款。同为证监会系统的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则明确表示异议,认为绝对多数条款不符合《公司法》的相关规定。投服中心亦开展持股行权。例如,发送股东建议函,要求取消包括绝对多数条款在内的诸多反收购条款。1可见,绝对多数条款的正当性与合法性,受到了证监会系统的部分单位的挑战。然而,2017年8月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公司法解释四》第5条,承认了绝对多数条款的合法性。虽然在有关司法解释的起草背景资料中,没有显示最高人民法院有支持反收购绝对多数条款的意图。但是该条规定降低了上市公司章程设置绝对多数条款的法律风险。在收购市场,尽管反收购条款的正当性与合法性存在争议,但包括绝对多数条款在内的反收购条款还是常常被青睐。上市公司会设法通过章程规定“以持股比例、持股期限来限制股东的提案权、董事提名权和自行召集股东大会的权利的条款;加重持股信息披露义务并限制违规股东表决权的条款;交错董事会规则条款;董事任职资格特别条款;金色降落伞条款”等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而这些反收购条款,存在被证监局或交易所约谈、问询的情况。且投服中心对这些反收购条款的合法性表达了异议。鉴于其他反收购条款的正当性与合法性被质疑的情况。《公司法解释四》第5条赋予绝对多数条款的合法性,或许会使绝对多数条款将在诸多反收购条款中“脱颖而出”。同时亦应注意到反收购绝对多数条款已经存在和可能出现的新变化。由此,本研究有三点发现。一是发现将“绝对多数条款”等同于“反收购绝对多数条款”不甚合理。绝对多数条款可分类为“特定股东保护型”和“反收购型”。例如“宝万之争”中,万科与华润就是否增发新股购买深圳地铁资产,采用“白衣骑士”反收购措施的董事会决议的效力问题发生争议。这里的董事会绝对多数条款表现为“特定股东保护型绝对多数条款”。其目的是避免大股东华润的股权,被增发的新股所稀释。二是发现“提高针对恶意收购方所提特定议案表决通过的标准”的情况,应予单独分类、重点研究。具体原因,一是它调整的提案事项广泛;二是它普遍存在,且数量超过“不针对特定方”的绝对多数条款。三是最高人民法院与证监会系统部分单位,对绝对多数条款的正当性与合法性的观点,实际存在较大分歧。一方面,投服中心认为绝对多数条款不合法。具体理由为《公司法》第103条对表决通过的数量标准的规定,属于强制性规范。《公司法》仅存在“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二”两种“时点生效”的表决通过的数量标准,不存在第三种表决通过的数量标准。另一方面,虽然《公司法解释四》的起草背景资料中,最高院没有支持绝对多数条款或反收购措施的立法目的。但是《公司法解释四》第5条实际赋予了绝对多数条款的合法性。本研究努力在以下四个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一是在监管方面,“特定股东保护型绝对多数条款”应给予差异化的对待。对于对外担保、关联交易等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事项,恰当运用“特定股东保护型绝对多数条款”,有利于非控股股东维护自身权益、抑制控股股东和部分董事的不当行为、优化上市公司治理。对于防止股权稀释的“特定股东保护型绝对多数条款”,可以从“是否抑制公司新增对外融资,限制公司发展”等角度,开展更加个性化的问询。二是努力构建绝对多数条款的分类体系,以开展针对性研究。对于主要集中在对外担保、关联交易、增发新股、限制出售或购买重大资产等事项、不直接涉及目标公司控制权争夺的绝对多数条款,归类为“特定股东保护型绝对多数条款”,与“反收购型绝对多数条款”相并列,成为绝对多数条款的两大分类。对于“提高针对恶意收购方所提特定议案表决通过的标准”的绝对多数条款,归类为“选择性歧视型绝对多数条款”。将“不针对特定方”的绝对多数条款,归类于“各方均适用型绝对多数条款”。以《公司法》第103条法定的“三分之二”为分界线,划分为“公平型绝对多数条款”和“过高比例型绝对多数条款”。由此将反收购绝对多数条款,划分为“公平型绝对多数条款”、“过高比例型绝对多数条款”、“选择性歧视型绝对多数条款”。三是深入讨论“选择性歧视型”、“过高比例型”绝对多数条款的四点不正当性。一是是否变相赋予大股东“一票否决权”;二是是否有利于中小股东的保护;三是是否过度增加敌意收购的难度;四是特别决议适用的重大事项的判定,应“对事不对人”,立足于目标公司的整体利益,而非仅适用于敌意收购方的股东。同时结合《公司法》第103条的立法目的、《公司法解释四》的制定目的等,运用目的解释等方法,探究绝对多数条款的正当性、合法性边界。四是初步设计正当性、合法性较强的“客观性选择型绝对多数条款”,不仅满足反收购实践的需要,而且有利于消费者、员工、地方社区等处于弱势地位的公司利益相关者。参考美国的“多方利益规定”反收购条款、部分美国绝对多数条款对公众股东获得最低价格的规定、部分美国绝对多数条款形式上不受到控股股东或管理层控制的情况等域外实践,设计形式上减少保护控股股东与管理层私利之嫌、保护中小股东、消费者、员工等公司利益相关者,实际起到反收购作用的“客观性选择型绝对多数条款”。本文包括引言和正文两部分。引言主要讨论选题背景、文献综述、研究方法、论文结构与主要创新点等情况。正文共分三章。第一章讨论收购市场中涉及绝对多数条款的现状,厘定有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等。区分了绝对多数条款的两种不同的类型:(1)特定股东保护型绝对多数条款;(2)反收购型绝对多数条款。并分析了学术研究与监管实务中特定股东保护型与反收购型的混淆。进而重新归纳了反收购绝对多数条款的划分标准。第二章主要研究我国反收购绝对多数条款合法性的变迁。分析了《公司法解释四》实行前,证监会系统部分单位对拟设置绝对多数条款的上市公司的态度。例如讨论交易所监管对绝对多数条款的“无力和无奈”。同时通过目的解释等方式分析《公司法解释四》第5条是否存在“实际承认反收购绝对多数条款合法性”的问题。第三章分析了较常见的三类反收购绝对多数条款的正当性问题,并结合《公司法解释四》第5条下可能出现的新型反收购绝对多数条款,开展分类研究。同时就“歧视性选择型绝对多数条款”的正当化改造,给出了“客观性选择型绝对多数条款”的建议。本研究的结论,即“特定股东保护型绝对多数条款”应与“反收购绝对多数条款”区分对待。“公平型反收购绝对多数条款”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应予承认;“过高比例型反收购绝对多数条款”的正当性应结合目标公司的具体股权情况;“歧视性选择型绝对多数条款”较为缺乏合法性与正当性,实践中可以予以改造为“客观性选择型绝对多数条款”。
叶畅[3](2018)在《GX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综合效益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同传统的集中式能源相比,具有能源利用效率高、清洁环保污染小、运营过程安全性强、削峰填谷效用明显、外在经济效益好等优点。由于我们国家分布式能源的研究与应用相对于其他国家起步较晚,目前其发展还存在社会认知低、用户观念陈旧、政策法规不健全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建设,就必须加强其综合效益分析与研究。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GX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综合效益评价进行了分析与讨论。首先,本文对国内外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把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综合效益分为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在此基础上构建了 GX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综合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3个二级指标和14个三级指标构成;其次,在对相关评价理论进行详细梳理后,结合GX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以模糊层次分析法为核心的综合评价模型,先运用层次分析法来计算出各个指标的权重,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效益评价;最后,应用本文构建的评价模型,对GX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进行综合效益分析与评价,分析表明,该项目的综合经济效益具体数值为0.49,对应的级别为“较好”,说明该项目综合经济效益是比较好的。此外,虽然本文的研究是针对GX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进行的,但其原理与方法对于不同种类、区域的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综合效益评价也适用的,其他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也可以应用这个原理进行综合经济效益评价。
杨飞翔[4](2017)在《公司收购防御规则研究 ——控股股东代理成本分析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公司收购防御是近年来公司交易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公司收购防御由于牵涉面广、涉及主体多、法律规则新颖,也必将引发不同视角的声音。即使是同一举措,也极有可能产生旗帜鲜明的支持与反对意见。收购防御的对象可能是门口的野蛮人,也可能是价值发现者。我们需要以中立视角来看待防御规则,通过代理成本来分析规则,以达到防御过程中所有相关主体的利益平衡。未来中国的敌意收购与收购防御实践会更多,由于被收购的这些上市公司往往是各个行业的佼佼者,若处理不好就可能对整个行业发展造成重大负面影响。我们需要针对这些收购防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与其相关的规则。我国证券法借鉴了诸多域外证券规则,尤其是美国证券规则。在收购防御领域,美国同样有更为成熟的规则,但囿于美国董事会中心主义的公司法实践,这些成熟的规则并不能直接照抄,必须要结合中国的本土国情进行相关研究与借鉴。在美国公司治理中,股东与管理层的管理层代理问题居于核心地位。但在中国,控股股东代理成本取代了管理层代理成本,成为上市公司治理中更为重要的问题。因此,本文选择以控股股东代理成本视角来论证收购防御规则。论文的第一章主要是收购防御的基本理论。收购防御是一个很复杂的现象,牵涉到多方主体。当我们从法律角度分析一个问题时,我们需要从一个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找到基础法律关系,然后围绕该基础法律关系来分析各方权利义务。所有基本结论,应是在上述法律关系框架内通过分析论证而得出的结果。论文结合我国的实践与立法体系,选择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关系作为收购防御规则分析的基础关系。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存在契约关系,该契约关系的内容包含了代理关系的内容。控股股东往往通过多数议事规则选任管理层,而中小股东往往存在理性冷漠,这样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两者之间通过多数议事原则而构成了委托代理契约。在以控股股东代理关系作为讨论收购防御规则的基础法律关系时,规则适当性的评价标准是中立视角下的利益平衡,目标是将控股股东代理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论文第二章则将现有的收购防御方法根据其防御的基本原理进行归类,并分析了控股股东代理成本产生的原因。结合上述分析,本文讨论了常规的代理成本抑制策略,并将其应用于收购防御领域,同时,分析了不同策略的适用区域。控股股东代理成本的抑制策略包括监管策略、治理策略和诉讼策略。其中监管策略包括规则、标准、准入、退出等方法,而治理策略则包括选任、罢免、提议、否决、信托、奖励等方式。诉讼则作为一种事后救济,并通过诉讼明晰规则内涵反向指导实践。在上述策略中,治理策略居于核心地位。监管设定的规则、标准、准入、退出为公司治理博弈提供了基础,但过于依赖于监管可能会导致规则不必要的严苛,并可能固化漏洞。因此,收购防御规则必须在清晰的基础上保持必要的弹性,通过合理的公司治理博弈机制,而体现出各方利益诉求。在公司治理策略中,选任和罢免居于治理策略的核心。收购防御往往表现为控制权争夺,而控制权争夺则表现为管理层任免的争斗。此外,诉讼特有的对抗、居中裁判机制往往可以更为精准的厘定各方权益,诉讼机制可以让收购防御控制在合理的商业争议解决范畴内。因此,中国未来需要有类似“特拉华”式的法院。论文的第三章着重讨论控股股东行为准则。抑制控股股东代理成本的规则建立与完善,主要从控股股东方向着手。确定控股股东行为准则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即缓解信息不对称、明确控股股东信义义务、建立利益冲突回避机制。代理成本产生的原因之一即为信息不对称,在收购防御中需要进一步缓解信息不对称。无论是原控股股东还是收购方,要在加大信息披露深度的同时保持信息易得易解。由于实践的复杂性,对于控股股东行为除了规则约束外,更重要的是确定控股股东行为的标准,即其信义义务。控股股东的信义义务即忠实义务,指在发生自我交易时,控股股东产生了对公司和其他股东的忠实义务,适用完全公平原则对行为进行评价。收购防御规则涉及了利益冲突,控股股东的收购防御行为既有可能是为了维护公司政策,也可能是掘壕自保。如何判断这一防御目的,需要结合案例具体分析,最好的判断者应是参与博弈的中小股东。因此,收购防御规则本身的边界,是不能实质上剥夺中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博弈的机会,如一些严苛的超级多数、董事提名程序及任职资格等,均不应被允许。同时,不管收购防御目的如何,其可以起到维护控股股东公司控制权的效果。构成自我交易而产生潜在利益冲突时,控股股东需要回避表决,由中小股东决定公司可否采用提议的收购防御规则。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根据收购防御发生的阶段分析具体的收购防御措施。收购防御分成事先防御和事中防御。事先防御,是为了防止潜在的收购者出现而制定的防御性策略;而事中防御是收购者已经出现时,各方主体在收购防御战中的具体行为和策略。对控股股东来说,收购防御的最佳策略是事先策略,让潜在的收购方无法实施敌意收购。由于敌意收购与收购防御表现为公司控制权的争夺,任免权也处于上述控制权争夺的核心,因此,事先防御的策略也围绕着任免权来进行。我国至今没有双层表决的设置,即使未来引进双层表决权,除非全体股东一致同意,否则不应允许通过资本多数决表决通过的方式设置双层表决权。另外,表决机制中的超级多数等安排不能实质上剥离中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博弈的机会。董事资格的设置同样如此。董事更换过程有两类董事值得特别关注,一是独立董事,另一是职工董事。如果希望独立董事作为中小股东的代理人在董事会中维护中小股东利益,那么现有的任免机制就必须按公司治理中的委托代理基本结构改造:独立董事的主要委托人是中小股东,其选任应由中小股东负责。同时为了防止中小股东更替频繁,结构不稳定,对于独立董事的罢免必须要有合适的理由。此时,独立董事的任职与罢免采用了不同的条件。职工董事制度的本意是让公司员工参与公司治理,但现在已经异化成收购防御的重要的举措。同样,由于职工董事的任免股东无法参与,该职位的设置违反了基本的公司治理中的委托代理原理,应该严格限制其适用。第五章则主要讨论了事中防御规则。在事中防御时不可避免的要讨论董事会在这一过程中的参与。实践中部分公司将采取收购防御的权限授权给了董事会,并将这一授权载入章程。美国法上董事会参与收购防御有两个基本规则,分别是“Unocal规则”和“Revlon规则”。我国董事会需要公平的对待所有收购人,可以适当参考英国法上的“不挫败原则”,界定董事会的行为边界。对于美国盛行的“毒丸防御”,本文也进行了评述,并比较了我国的法律适用。除此之外,本文也讨论了其他事中防御措施,包括增持、白衣骑士、绿邮等措施。事中防御中可能会遇到违规收购,对于违规收购所引发的后果,包括可否持有股份以及这些股份表决权行使限制问题,本文也进行了讨论,并建议修订法律,进一步限制违规收购股份的表决权。同时,本文也在股东积极主义背景下讨论了中小股东的保护与约束。结语部分本文简要归纳了收购防御规则的正当性基础,提出了现有法条的修订建议,期望未来实践可以进一步验证与完善收购防御规则。
季凯文[5](2015)在《中国生物农业三阶段效率测度及其提升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世界7%的耕地资源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而且使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并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但粮食供求仍然处于总量紧平衡的状态、部分粮食品种的结构性矛盾并没有改变。与此同时,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和农膜等生产资料的超量和不合理使用,对农业赖以发展的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壤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近年来,随着农业生物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并迅速产业化,生物农业逐渐成为国际农业竞争的重点和发展的制高点,世界各国政府纷纷将农业生物技术纳入到优先支持的技术领域,生物农业已成为发达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由此可见,当前发展生物农业不仅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和政策机遇,随着国家农业生物技术推广和产业化步伐的显着加快,对生物农业进行深入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合理界定生物农业的内涵特征,以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为切入点,对中国生物农业真实效率状况和提升路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着重突出研究的针对性和前瞻性。具体而言,本文在对国内外生物农业发展动态与趋势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三阶段DEA模型、Malmquist指数模型和广义熵指数模型相结合的实证框架,以上市公司为样本,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对中国生物农业技术效率的真实状况及变动趋势进行全方位分析。在此基础上,分别考察和分析了不同效率组合下和不同行业类别下中国生物农业的提升路径,并揭示了政府在促进中国生物农业发展中所应采取的监管和激励方式。主要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1)生物农业的内涵特征及其与传统农业的区别。综合国内外关于农业生物技术的定义,生物农业是指以生命科学和遗传学理论为基础,以农业应用为目的,运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等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围绕改良动植物及微生物品种生产性状、培育动植物及微生物新品种形成的同类生产经营活动单位的集合。按照功能层次的不同,生物农业可以划分为生物育种、生物兽药及疫苗、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和生物饲料五大类别。作为农业生物技术与农业科学相结合产生的新兴产业,生物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生物农业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生物农业是传统农业和现代生物技术的融合体;生物农业是集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于一体;生物农业内涵和外延呈现不断拓展的趋势。(2)国内外生物农业发展动态与趋势。面对传统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随着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植物育种技术研发已从传统育种技术跨越到生物技术育种阶段,生物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率不断提高,生物兽药及疫苗对动植物疫病防控的作用突出,生物饲料产品种类日益丰富,生物农药发展迈进了“生物信息技术”时代。就中国而言,近年来生物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农业生物技术研发水平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效率还比较低。中国生物育种产业尚处于形成阶段且跨国种业的渗透威胁增大,生物肥料推广应用难度较大,基因工程疫苗总体处于产业化初级阶段,关键生物饲料的生产还处于仿制水平或严重依赖国外技术,生物农药取代化学农药任重道远。(3)中国生物农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的真实状况。中国生物农业上市公司的技术效率受宏观经济波动、政府补贴、股权结构等环境变量的影响较大,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扩张、政府补贴金额的增加,会导致固定资产投入冗余和从业人员冗余的增加,不利于生物农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的改进,而适中的股权集中度和合理的股权制衡机制,更有利于生物农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的提升。通过剔除环境变量与随机误差的影响,绝大多数样本公司的综合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呈现下降的趋势,而纯技术效率普遍上升,即对大部分样本公司而言,调整前纯技术效率低下主要是由较差的环境条件或较大的随机误差导致的,公司综合技术效率低下主要来自于规模效率低下。同时,剔除环境变量、随机误差的影响后,绝大多数样本公司均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状态,规模扩张仍然是中国生物农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提升的重要瓶颈。另外,不同类型生物农业上市公司的技术效率差异较大,生物饲料类、生物肥料类公司发展相对较好,而生物农药类、生物育种类、生物兽药及疫苗类公司发展相对较差。(4)中国生物农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真实状况。剔除环境变量、随机误差的影响后,中国生物农业上市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更为明显的增长态势,且主要源于规模效率的增长,技术创新水平低仍是制约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主要因素。同时,剔除环境变量和随机误差的影响后,中国生物农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方式仍可划分为高效增长型、温和增长型和悲惨增长型三种类型,但温和增长型和悲惨增长型增长方式占据主导;不同类型生物农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方式明显不同,各子行业的内部差异在总体差异中占据主导,这说明生物农业上市公司各子行业发展相对均衡,而子行业内的上市公司发展良莠不齐。另外,剔除环境变量和随机误差的影响后,企业总资产、专营化程度、研发投入强度、资产负债率、高管薪酬与生物农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资本密集度、高管持股比例对生物农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负但不显着。(5)效率视角下中国生物农业的提升路径。按照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不同组合,中国生物农业技术效率可以采取单向突破式、渐进式、跳跃式三种提升路径。其中,单向突破式提升路径的方向要么以扩大企业生产规模为主,要么以提升企业资源配置和管理水平为主;渐进式提升路径的方向为先在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中选择具有相对优势的领域率先突破,然后再着力弥补另一方面的劣势;跳跃式提升路径只有在农业生物技术水平达到一定层次、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具有一定基础的时候才能够实现。对处于不同类型的生物农业而言,其提升路径也不尽相同。生物育种产业重点以保护培育优良品种为核心,生物兽药及疫苗产业重点强化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发展,生物农药产业重点推进产品多元化和规模化发展,生物肥料产业重点以产品提升拓展市场需求,生物饲料产业重点以资源整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从政府监管和激励方式来看,如果生物农业企业采取低于标准进行生产活动的利润水平明显高于达到标准进行生产活动的利润水平,或者政府的监督成本越高、惩罚收益越小,则政府越有必要对生物农业企业采取监督的策略,而政府缩短补贴时间,有利于促进某一项农业生物技术尽快为其它生物农业企业所采用,进而有利于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最后,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本文从政府、企业、农户、社会四个层面出发,提出进一步推动中国生物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其中,政府应着力创新政府补贴方式、加强对不同行业的分类指导、培育发展生物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企业应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和创新力度、提高产品专营化程度、建立合理的股权制衡机制、实施相对积极的负债政策,农户应主动强化生物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维护农业环境的生态平衡,社会消费者应提高环保觉悟和参与意识,使生物农业产品推广应用成为“新常态”。
孟赞[6](2015)在《广义相对估值理论模型构建及动态优化研究 ——基于中国股票市场的经验数据》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之中国,恰遇“非常之世”、“非常之事”、“非常之时”。“非常之世”:超越、反腐、改革。超越:据IMF报告2014年底,经济总量上中国将第一次超越美国。反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必被扭转,价值投资的春天来了。改革:改革的红利,必催生股市的繁荣。非常之事:注册制、沪港通、成交量。注册制:股票发行的市场化,必促使投资者更注重内在价值的挖掘,价值投资将会真正大行其道。沪港通:带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价值活水来。”价值投资将真正从“理想王国”来到“现实世界”。成交天量,彰显股市无魂。非常之时,必待非常之人。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精诚忽交通,价值入我肠;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颉颃。在投资领域,价值投资在中国到底是否可行?价值投资为什么能够长期战胜市场?价值投资的内含机理是什么?为什么提倡价值投资而不是其他投资?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争论的焦点和尚未解决的难题。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如下:全文涵括九个章节:绪论一章、正文七章、结论一章。第一章属绪论性质,主要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研究的技术路线、研究的主要方法、主要创新点以及开展研究的前提假设等问题进行必要的界定和阐释。第二章至第八章是本文研究的主体内容。从形式上讲,第一章是从“总”的意义上构建本文的研究架构,第二章至第五章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第六章主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第七章主要解决“如何做?”的问题,第八章主要解决“对与错”的问题。第二章到第六章是价值观,第七章是方法论。第二章的核心是基于内涵价值视角的IFP/S理论构建。首先,第一部分,对国内外价值投资理论主要研究精粹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概括了其关键特征和核心要点;第二部分,详细梳理和总结了与价值投资相关的行为金融理论,对行为金融的发展演变,及与数理金融的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传统数理金融的缺陷和不足,行为金融对传统数理金融的挑战与修正;第三部分,简述了神经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决策、不确定性与大脑之间的原理和机理,介绍了神经科学的二维理论框架和自发性神经过程的基本特点。其次,是基于内涵价值视角的相对估值理论模型构建,首先探究了价值投资与中国传统智慧的思想渊源,实现道德经与价值投资,太极与价值投资、行为金融和神经经济的“互联互通”;然后,详释了从绝对估值论到相对估值论的理论演化,分别从逻辑推导、数理推导、经验观察到内含机理、一元模型到二元模型、狭义估值到广义估值、绝对估值论到相对估值论从六个方面进行了推演,最终形成相对估值理论模型。最后,形成文章核心价值观IFP/S理论,随后具体阐释了IFP/S理论的基本释义、理论实质和理论模型。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是基于IFP/S理论的产业研究。遵循文献综述、研究发现、实证检验的研究思路。首先,归纳整理了基于价值投资视角的产业分析与判断主要观点精萃。其次,从产业生命周期、产业盈利能力稳定性、产业资本结构稳定性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发现。最后。对中国现阶段各产业生命周期、阶段特点,盈利能力稳定性,资本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第四章的主要内容是基于IFP/S理论的财务研究。首先,汇总整理归纳了以格雷厄姆和巴菲特为代表的基于投资视角的相关财务分析观点精粹;然后,分别从资产质量、负债质量、利润质量、现金流量质量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完整具体的研究总结;最后,实现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三表融会贯通,有机统一。第五章的主要内容是基于IFP/S理论的产品研究。首先,是基于价值投资视角的产品需求研究,分别从文献综述、需求黏性分析和产品需求与稳定性逻辑关系三个部分进行了探究;其次,是基于价值投资视角的产品品牌研究,分别从文献综述,品牌与稳定性的内含机理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接着,是基于价值投资视角的产品商誉研究,分别从文献综述、商誉与价值投资、商誉与经济特许权、商誉与消费垄断型企业、商誉的会计估值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发现;最后,是基于价值投资视角的产品价格研究,着重探究了议价能力与价值投资之间的内在关系,阐明了为什么定价权是价值投资产品分析的灵魂。第六章的核心内容是相对估值理论模型构建。首先,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双加工理论,阐释了投资决策的神经机理;其次,基于情绪—理性互动决策机理,构建了基于情绪—理性互动决策的二元估值模型;最后,在绝对估值理论模型和狭义相对估值模型的基础上,得出基于理性的广义相对估值理论模型。同时对影响投资决策的情绪变量测度指标进行了归理。第七章的主要内容是动态优化。首先,阐释了动态优化的内涵、原理和理论模型;其次,详释了动态优化的成因,客观详实的分析了中国股票市场的基本特征、投资者结构特征和投资者认知偏差对投资决策的影响;最后,得出基于前景理论的动态优化风险决策机制。第八章的主要内容是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IFP/S理论实证检验。首先,进行了研究设计,行业选取和公司选择;其次,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最后,形成实证结论。第九章是研究结论、主要发现及未来规划。首先,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为:价值投资在中国可行、有道、行难。其次、本文主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研究发现:(1)构建了广义相对估值理论模型;(2)基于情绪—理性互动决策的二元估值模型;(3)基于产业企业产品的IFP/S理论;(4)科学阐释了价值投资持久成功的内在机理;(5)动态优化方法及理论模型;(6)实现了价值投资与中国传统智慧(道德经、易经、太极)的“互联互通”。最后,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价值投资的影响和意义,进行了展望,及自己下一步的研究学习规划。创新是论文的灵魂,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研究视角的创新、理论模型的创新以及实证方法的创新。具体阐述如下:一、研究视角的创新首先,虽然国内学者对价值投资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丰富异常,但尚未有基于基于神经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理论视角对价值投资进行探讨的,尚未有把价值投资与中国特殊证券市场相结合的全景研究。其次,注册制是我国金融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重大改革举措,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证券市场,目前还没有文献对适合中国证券市场的价值投资理论和价值投资方法进行细致、系统、完整的研究,从这个角度看,本文的研究是一个有益探索。最后,国内对价值投资的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西方价值投资思想、理论和方法的传播上,即在国外价值投资“是什么”“如何做的”,但没有把价值投资与中国特殊国情、文化特征、法制特征、市场特征、投资者结构特征、行为特征,监管特征,系统结合起来研究,从这个角度看,本文的研究是做了较系统、较完整、较全面的研究尝试。基于神经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视角,这两个学科都是新兴学科,都是对金融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是革命性影响的新兴学科。作者相对独特的经历,对这两个学科,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对其的实践应用都有较为独到的感悟和理解,这使自己在研究中拥有了相对的优势,为较深入系统的创新研究打下了基础。二、理论模型的创新首先,文章基于内涵价值的视角,通过数理模型推导,指出了期望效用理论的缺陷和不足。接着将前景理论,神经经济学(不确定性、决策与大脑)和价值投资内在有机统一起来,揭示了价值投资的神经经济学原理和行为金融内含机理。然后融汇中国传统智慧,基于中国股票市场从产业、财务、产品的视角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实证检验,在研究发现的基础上,构建了二元估值模型,在狭义估值法的基础,得出广义估值法。最后,在绝对估值论的基础上,形成广义相对估值论。三、实证方法的创新首先,文章把大数据作为实证检验的工具,个人出资购买了最新的Choice软件,数据的质量得以保证。该数据库可以提供基于产业、财务、产品、时机四维视角的完整数据,为进行价值投资与中国证券市场相结合的全景研究提供了条件,而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一单一视角。其次,在研究过程中,文章以实事求是为基本指导思想,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总路线,既有大数据分析,又重视调查研究,这种既要有吃苦务实精神又要有勇气突破常规的研究方法在博士论文写作中并不常见。再次,广义估值法的构建上,借鉴了保险精算思想,把保险和风险,模糊判断和精确估值较好的结合了起来。最后,在对价值投资在中国具体运用的方法研究上,吸收借鉴了运筹学中的动态规划方法,同时融合了经济学中的动态和优化思想方法,形成了本文的动态优化方法论。研究体会在本文研究过程中,根据自己多年对金融的感悟和理解,市场中的摸爬滚打,血与火的洗礼,悟到“节点理性”,“节点有效”和“动态不均衡逆向转换”,三个“或有发现”,这三个“或有发现”已经得到大数据和本人投资业绩的证明,如能再得到金融心理学实验的证明,可能会具有重大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延伸”了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基石,有利于人们对金融市场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有利于金融理论的完善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李忠盛[7](2012)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科技创新的日益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十分迅速,其在经济社会中所起的作用也变得越发重要。现如今,企业的并购重组、上市、投融资等经济活动日益频繁,这些经济活动都需要对企业的价值进行考量,所以价值管理的思想日趋显得更加的重要。由于高新技术企业对风险投资有着特殊的需求,所以对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的重要性更加显而易见。高新技术企业做为创新的企业群体,各方面特点与传统企业都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对于传统的价值评估方法有很多的不适用性,传统的方法不能真实有效的评估出高新技术企业的这部分价值。因此,对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明确研究对象和相关理论,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同时,对企业价值评估的基础理论及传统的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进行了综述。其次,从高新技术企业的概念入手,系统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价值的特征、来源、特性,并详细论述了无形资产在高新技术企业价值中的重要性以及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的难点。在总结传统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局限性的同时,对期权定价法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再次,构建了基于市盈率乘数法和期权定价法的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模型。在该模型中,对市盈率乘数法进行了优化,减少了市盈率乘数法应用时主观因素的影响;对期权定价法进行了创新合理的改造,使之更加符合我国的国情。该模型的运用,使高新技术企业的价值评估值更加接近真实。最后,选取高新技术企业华神集团做为实例,对模型进行实例分析。对华神集团现有资产的获利价值和潜在机会的价值分别进行评估,较为科学地评估了高新技术企业的价值。
陶喜年[8](2011)在《“80后”董秘:一半质疑,一半希望》文中研究表明是青涩青年,也是上市公司高管。这些80后董秘带给投资者的,或许一点是质疑,一半是希望。2009年7月,时代科技董秘董宋萍的出现,曾让一众媒体兴奋不已。那年,董宋萍24岁,刚从浙江的嘉兴学院毕业。两年过去,80后董秘已经密集出现,仅在浙江,就已有3位80后董秘,且都为女性,而这三家公司都系家族控股
陶喜年[9](2011)在《80后董秘云集创业板》文中认为2009年7月,时代科技董秘董宋萍的出现,曾让一众媒体兴奋不已。那年,董宋萍24岁,刚从浙江的嘉兴学院毕业。两年过去,80后董秘已经密集出现,仅在浙江,就已有3位80后董秘,且都为女性,而这三家公司都系家族控股型民营企业。2009年10月创业板开通后,80后董秘更是成批出现,目前已有近10位之多。这些80后何以这么年轻就出任董秘,他们有什么特殊来历?
张建[10](2010)在《“华敏系”6年蛰伏 外资魅影闪现》文中认为7月,增发方案发布一月之后,华神集团(000790.SZ)正静等资金的注入。 此前6月8日华神集团公告称,公司将以不低于8.92元/股的价格非公开发行不超过3200万股,拟将募资2.75亿元用于投资技改扩建及新药研发项目、利卡汀项目、兽用生物技改扩建以及三七种植基地建设及储
二、华神集团 进行项目投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华神集团 进行项目投资(论文提纲范文)
(1)上市公司章程反收购条款的类型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及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四节 论文结构、创新及不足 |
一、论文结构 |
二、创新及不足 |
第一章 上市公司章程反收购条款运用现状及基本法理 |
第一节 上市公司章程反收购在我国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一、“宝万之争”事件回顾 |
二、从“宝万之争”看我国反收购条款的现状及问题 |
第二节 上市公司章程反收购条款类型描述 |
一、反收购条款的概述 |
二、反收购条款的六种常见类型 |
第三节 上市公司章程设置反收购条款的必要性分析 |
一、章程反收购条款存在的必要性 |
二、章程设置反收购条款的法律边界 |
第二章 上市公司章程反收购条款合法性与可操作性类型化分析 |
第一节 图表分析研究 |
第二节 限制股东权利、增加股东义务条款的合法性与可操作性分析 |
一、剥夺、限制股东的董事提名权条款的合法性与可操作性分析 |
二、限制股东临时提案权和自行召集股东大会权力条款的合法性与可操作性分析 |
三、加重股东持股信息披露义务、限制违规股东的表决权条款的合法性与可操作性分析 |
第三节 分期分级董事会制度条款的合法性与可操作性分析 |
第四节 董事资格限制条款的合法性与可操作性分析 |
第五节 金色降落伞条款的合法性与可操作性分析 |
第六节 设置股东大会、董事会议事规则的绝对多数条款的合法性与可操作性分析 |
第七节 概括性授权董事会实施反收购措施条款的合法性与可操作性分析 |
第三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反收购绝对多数条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五、论文结构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一章 反收购措施与绝对多数条款 |
第一节 反收购措施 |
一、学术界与实务界对敌意收购概念的讨论 |
二、境内的反收购措施 |
第二节 绝对多数条款 |
一、绝对多数条款的分类 |
二、特定股东保护型绝对多数条款 |
三、反收购型与特定股东保护型的混淆 |
四、境内反收购绝对多数条款与美国的对比 |
五、反收购绝对多数条款的界定 |
第二章 绝对多数条款合法性的变迁 |
第一节 证监会系统对绝对多数条款合法性的疑虑 |
一、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对绝对多数条款合法性的疑虑 |
二、交易所对绝对多数条款合法性的疑虑 |
三、投服中心对绝对多数条款合法性的否定 |
第二节 《公司法解释四》对绝对多数条款合法性的承认 |
一、《公司法解释四》对《公司法》第103 条和第111 条的影响 |
二、《公司法解释四》起草背景资料与反收购绝对多数条款 |
第三章 反收购绝对多数条款的分类分析 |
第一节 公平型绝对多数条款的分析 |
一、公平型绝对多数条款划分标准的确立 |
二、公平型绝对多数条款的合法性与《公司法解释四》第5条的缺陷 |
三、公平型绝对多数条款的作用 |
第二节 比例过高型绝对多数条款的正当性分析 |
一、静态的正当性分析方法 |
二、动态的正当性分析方法 |
三、特定股东出席型绝对多数条款的正当性分析 |
第三节 歧视性选择型绝对多数条款的分析 |
一、美国的歧视性或选择性绝对多数条款 |
二、境内部分相关研究的评述 |
三、歧视性选择型绝对多数条款的特征 |
四、歧视性选择型绝对多数条款的正当性讨论 |
五、歧视性选择型绝对多数条款的正当性改进——客观性选择型绝对多数条款 |
附表:绝对多数条款分类一览表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3)GX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综合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内容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分布式能源 |
2.1.2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 |
2.2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展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概念 |
2.3.2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综合效益评价内容 |
2.3.3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方法 |
第3章 GX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概况 |
3.1 GX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背景 |
3.2 GX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负荷分析 |
3.2.1 冷热负荷 |
3.2.2 电负荷 |
3.2.3 天然气需求量分析 |
3.3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第4章 GX分布式能源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评价指标确定的原则 |
4.2 综合效益评价指标选取 |
4.3 综合效益评价指标含义及计算方式 |
4.3.1 经济效益指标 |
4.3.2 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指标 |
4.4 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5章 GX分布式能源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模型设计 |
5.1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式 |
5.1.1 常用的权重确定方法 |
5.1.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确定方式 |
5.2 综合经济效益评价模型构建 |
第6章 GX分布式能源项目综合效益评价与分析 |
6.1 项目经济效益指标计算与分析 |
6.2 项目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 |
6.2.1 环境效益分析 |
6.2.2 社会效益分析 |
6.3 项目综合效益评价分析 |
6.3.1 确定指标权重 |
6.3.2 权重总排序 |
6.3.3 指标评价 |
6.3.4 项目综合效益模糊评价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指标重要性调查问卷 |
附录2 GX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综合效益指标评价 |
(4)公司收购防御规则研究 ——控股股东代理成本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问题提出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文献述评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收购防御规则基本理论 |
第一节 收购防御的利益主体 |
一、国际常用的收购防御决定主体 |
二、我国收购防御以股东大会为中心 |
三、其他利益主体在收购防御中的作用 |
四、我国以股东作为收购防御核心主体的评述 |
第二节 收购防御基础法律关系识别 |
一、收购防御中的法律关系概述 |
二、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间的关系定性——包含控股股东代理的合同关系 |
三、收购防御规则的基础法律关系——控股股东代理关系 |
四、控股股东代理关系产生控股股东代理成本 |
第三节 收购防御规则的评价标准 |
一、支持与反对收购防御的几种主要学说 |
二、监管层对待收购防御的态度——监管中立 |
三、监管中立下的利益衡量——控股股东代理成本构成 |
四、利益衡量的目标——控股股东代理成本抑制 |
第二章 收购防御中控股股东代理成本抑制 |
第一节 现有收购防御实践 |
一、国外收购防御实践概述 |
二、常用防御策略归纳 |
三、中国收购防御实践 |
第二节 收购防御中控股股东代理成本产生的原因 |
一、控制权产生特别收益 |
二、信息不对称与利益冲突 |
第三节 控股股东代理成本抑制的法律策略 |
一、常规策略概述 |
二、监管策略 |
三、治理策略 |
四、诉讼策略 |
第四节 不同策略的基本适用区域 |
一、监管策略的适用 |
二、治理策略的适用 |
三、诉讼策略的适用 |
四、以任免权为核心的多种策略综合运用 |
第三章 收购防御中控股股东行为准则 |
第一节 控股股东代理成本抑制核心规则——控股股东行为准则 |
一、信息不对称缓解 |
二、控股股东信义义务约束 |
三、控股股东利益冲突处理机制 |
第二节 信息披露 |
一、域外法部分信息披露要求 |
二、我国收购防御中的信息披露 |
三、虚假信息披露赔偿 |
四、收购防御过程中外部媒体因素 |
五、收购防御信息披露的完善 |
第三节 控股股东信义义务约束 |
一、控股股东的具体认定 |
二、控股股东是否有信义义务 |
三、控股股东信义义务内容 |
四、控股股东信义义务判断标准:完全公平原则 |
五、我国控股股东信义义务 |
第四节 控股股东利益冲突处理机制 |
一、保障中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博弈机会 |
二、建立控股股东回避表决机制 |
第四章 事先防御规则正当性 |
第一节 双层股权设置防御 |
一、双层股权设置的国外实践 |
二、双层股权的收购防御效果 |
三、双层股权的代理成本 |
四、收购防御中双层股权的适用限制 |
第二节 表决机制设置防御 |
一、表决机制设置防御原理 |
二、表决机制设置防御实践 |
三、收购防御中表决权机制设置的边界 |
第三节 董事任职资格设置防御 |
一、董事任职的消极资格 |
二、董事任职的积极资格 |
第四节 董事更替防御 |
一、轮选董事会 |
二、独立董事任免 |
三、职工董事任免 |
四、董事更替成本防御 |
第五章 事中防御规则正当性 |
第一节 董事会事中防御参与 |
一、美国董事会参与收购防御的行为规则 |
二、美国收购防御中董事责任的判断标准 |
三、我国董事会在收购防御中的行为 |
第二节 股份发行防御——兼评毒丸计划 |
一、毒丸计划实施的条件 |
二、特拉华州法院对待毒丸的基本态度 |
三、毒丸计划的实施 |
四、毒丸计划在我国公司收购防御中的可行性 |
第三节 股份增持防御 |
一、控股股东股份增持 |
二、强制要约与异议收购权 |
三、白衣骑士 |
四、绿色邮件回购 |
第四节 违规收购的诉讼防御 |
一、收购人股份持有 |
二、收购人所持股份的表决权行使 |
第五节 股东积极主义背景下收购防御中的中小股东约束 |
一、中小股东的影响力 |
二、机构投资者的公司治理博弈 |
三、中小股东与公司之间的利益冲突 |
四、特定情境下中小股东信义义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5)中国生物农业三阶段效率测度及其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粮食安全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关注焦点 |
1.1.2 耕地占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
1.1.3 农业面源污染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
1.1.4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孕育催生了生物农业 |
1.2 研究目标及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
1.6 本章小结 |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有关概念的界定 |
2.1.1 生物技术与生物产业 |
2.1.2 农业生物技术与生物农业 |
2.1.3 生物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趋势及前景研究 |
2.2.2 农业技术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
2.2.3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与分解研究 |
2.2.4 现代农业建设中各利益主体的博弈研究 |
2.2.5 农业生物产业实现路径与政策机制研究 |
2.2.6 文献评述 |
2.3 主要理论基础 |
2.3.1 产业融合理论 |
2.3.2 生产效率理论 |
2.3.3 技术创新理论 |
2.3.4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国内外生物农业发展动态与趋势 |
3.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增长的现状与特征 |
3.1.1 农业发展速度和质量相对滞后 |
3.1.2 传统农业为主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 |
3.1.3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依然较低 |
3.2 国外生物农业发展动态及技术前景 |
3.2.1 以转基因为代表的生物育种产业发展迅速 |
3.2.2 生物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率不断提高 |
3.2.3 生物兽药及疫苗对动物疫病的防控作用突出 |
3.2.4 生物饲料产品种类日益丰富 |
3.2.5 生物农药对现代农业的助推作用明显 |
3.3 中国生物农业发展概况及其面临的外部环境 |
3.3.1 生物育种企业实力和科技竞争力较弱 |
3.3.2 生物肥料推广应用难度依然较大 |
3.3.3 兽用生物制品整体处于产业化初期 |
3.3.4 生物饲料仍以技术和产品引进为主 |
3.3.5 生物农药难以与化学农药相抗衡 |
3.4 本章小结 |
4 中国生物农业生产效率测度与评价模型构建 |
4.1 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与方法 |
4.1.1 基本原理 |
4.1.2 基本模型 |
4.1.3 优点与局限性 |
4.2 随机前沿分析模型与方法 |
4.2.1 基本原理 |
4.2.2 基本模型 |
4.2.3 优点与局限性 |
4.3 三阶段DEA模型与方法 |
4.3.1 基本原理 |
4.3.2 具体步骤 |
4.3.3 主要优点 |
4.4 研究设计与数据说明 |
4.4.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4.4.2 变量选择与研究假设 |
4.5 本章小结 |
5 中国生物农业技术效率测度与分析 |
5.1 基于原始投入产出数据的BCC模型估计 |
5.1.1 投入调整前的总体效率分析 |
5.1.2 投入调整前的规模报酬统计 |
5.1.3 投入调整前的冗余变量分析 |
5.2 影响技术效率的环境变量及投入变量调整 |
5.2.1 投入冗余变量的SFA回归估计 |
5.2.2 参数估计结果分析 |
5.2.3 原始投入数据的调整 |
5.3 对投入变量进行调整后的BCC模型分析 |
5.3.1 生物农业真实技术效率的总体特征 |
5.3.2 生物农业真实技术效率的时序特征 |
5.3.3 投入调整后的规模报酬统计 |
5.3.4 不同类型生物农业技术效率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中国生物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分解 |
6.1 基于原始投入产出数据的Malmquist指数分析 |
6.1.1 投入调整前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趋势 |
6.1.2 投入调整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时序特征 |
6.1.3 投入调整前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方式 |
6.1.4 投入调整前全要素生产率的行业差异 |
6.1.5 投入调整前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 |
6.2 对投入变量进行调整后的Malmquist指数分析 |
6.2.1 投入调整后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趋势 |
6.2.2 投入调整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时序特征 |
6.2.3 投入调整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方式 |
6.2.4 投入调整后全要素生产率的行业差异 |
6.2.5 投入调整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 |
6.3 本章小结 |
7 效率视角下中国生物农业的提升路径分析 |
7.1 生物农业路径提升的前提条件 |
7.1.1 政府补贴政策持续稳定 |
7.1.2 企业研发投入风险可控 |
7.1.3 农户种植收益相对乐观 |
7.1.4 消费者接受程度较好 |
7.2 不同效率组合下生物农业的提升路径 |
7.2.1 单向突破式提升路径 |
7.2.2 渐进式提升路径 |
7.2.3 跳跃式提升路径 |
7.3 不同行业类别下生物农业的提升路径 |
7.3.1 生物育种以保护培育优良品种为核心 |
7.3.2 强化生物兽药及疫苗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发展 |
7.3.3 推进生物农药产品多元化和规模化发展 |
7.3.4 以产品提升拓展生物肥料市场需求 |
7.3.5 以资源整合突破生物饲料关键核心技术 |
7.4 政府对生物农业监管与激励方式的选择 |
7.4.1 监管机制下的相应策略 |
7.4.2 激励机制下的相应策略 |
7.5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8.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6)广义相对估值理论模型构建及动态优化研究 ——基于中国股票市场的经验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相关问题阐释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 时代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技术路线和主要方法 |
(一) 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 |
(二) 研究的技术路线 |
(三) 研究的主要方法 |
三、结构安排与继承创新 |
(一) 结构安排及逻辑导图 |
(二) 继承与创新 |
(三)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综述 |
第一节 价值投资理论 |
一、国外关于价值投资理论的主要研究集点 |
二、国内关于价值投资理论的研究现状 |
三、简要评价 |
第二节 行为金融理论 |
一、数理金融到行为金融的发展演变及对比分析 |
(一) 发展历程:从数理金融到行为金融的演进 |
(二) 对比分析:数理金融和行为金融的比较 |
(三) 理想世界到现实世界 |
二、有效市场假说及行为金融对有效市场假说的挑战与修正 |
(一) 有效市场假说 |
(二) 行为金融理论对有效市场假说的挑战及修正 |
第三节 神经经济学:决策、不确定性与大脑 |
一、判断与决策的理性与非理性模式 |
二、神经科学的二维理论框架 |
三、自发性神经过程的基本特点 |
第四节 基于内涵价值视角的相对估值理论模型构建 |
一、思想渊源:中国传统智慧与价值投资 |
(一) 《道德经》与价值投资 |
(二) 太极与价值投资、行为金融和神经经济学 |
二、从绝对估值论到相对估值论的理论演化 |
(一) 逻辑导图 |
(二) 数理推导 |
(三) 经验观察→内含机理 |
(四) 一元模型→二元模型 |
(五) 狭义估值法→广义估值法 |
(六) 绝对估值论→相对估值论 |
三、基于产业公司产品内在稳定性的(IFP/S)理论 |
(一) IFP/S理论基本释义 |
(二) IFP/S理论实质 |
(三) IFP/S理论模型 |
第三章 基于IFP/S理论产业研究 |
一、研究集粹 |
二、产业生命周期的稳定性研究 |
(一)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演进 |
(二) 不同产业生命周期形态的投资特性 |
(三) 产业生命阶段特点 |
(四) 中国现阶段各产业生命周期实证分析 |
(五) 产业生命周期、公司生命周期与产品生命周期与IFP/S理论的关系 |
三、中国各产业盈利能力的稳定性研究 |
(一) 分析指标及内含机理 |
(二) 中国各行业盈利能力稳定性实证分析 |
四、产业资本结构稳定性研究 |
(一) 分析指标及内含机理 |
(二) 中国各行业资本结构实证分析 |
第四章 基于IFP/S理论财务研究 |
一、研究集粹 |
(一) 整体分析 |
(二) 现金流量表 |
(三) 销售净利率 |
(四) 会计舞弊 |
(五) 三个核心问题 |
二、基于IFP/S理论财务研究逻辑导图 |
三、资产质量研究 |
四、负债质量研究 |
五、利润质量研究 |
六、现金流量的质量研究 |
第五章 基于IFP/S理论产品研究 |
一、基于价值投资视角的产品需求研究 |
(一) 研究集粹 |
(二) 需求粘性分析 |
(三) 产品需求与稳定性逻辑关系 |
二、基于价值投资视角的产品品牌研究 |
(一) 研究集粹 |
(二) 品牌与稳定性内含机理 |
三、基于价值投资视角的产品商誉研究 |
(一) 研究集粹 |
(二) 商誉与价值投资 |
(三) 商誉与经济特许权 |
(四) 商誉与消费垄断型公司 |
(五) 商誉的会计估值 |
四、基于价值投资视角的产品价格研究 |
(一) 议价能力与价值投资 |
第六章 广义相对估值理论模型构建 |
第一节 情绪-理性互动决策二元估值模型 |
一、认知心理学的双加工理论 |
二、情绪—理性互动决策机理 |
三、情绪-理性互动决策二元估值模型 |
第二节 基于理性的相对估值理论模型 |
一、绝对估值理论模型 |
二、狭义相对估值理论模型 |
三、广义相对估值理论模型 |
第三节 投资者情绪变量测度 |
一、基于市场层面情绪投资者情绪测度指标 |
二、基于公司层面的投资者情绪测度 |
第七章 动态优化 |
第一节 动态优化概述 |
一、动态优化的内涵 |
二、动态优化的基本原理 |
三、动态优化的理论模型 |
第二节 动态优化的成因 |
一、中国资本市场的基本特征 |
二、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结构特征 |
三、投资者认知偏差及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
第三节 动态优化的风险决策机制 |
一、传统个人风险决策机制 |
二、基于前景理论的风险决策机制 |
三、动态优化下的风险决策机制 |
第八章 基于IFP/S理论的实证检验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行业选取 |
二、公司数据 |
第二节 定性分析 |
一、中药产业分析 |
(一) 中药产业生命周期 |
(二) 中药产业成长性分析 |
二、中药产品分析 |
(一) 产品需求分析 |
(二) 品牌分析 |
(三) 价格分析 |
第三节 定量分析 |
一、毛利率 |
二、盈利能力分析 |
三、资本结构分析 |
(一) 资产负债率 |
(二) 有息负债率 |
三、成长能力分析 |
(一) 营业收入增长率 |
(二) 营业利润增长率 |
四、现金流量分析 |
(一)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营业收入 |
第三节 实证结论 |
一、符合IFP/S理论公司投资组合 |
二、实证业绩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主要发现及未来规划 |
一、研究结论 |
二、主要发现 |
三、未来规划 |
附录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企业价值理论概述 |
2.2 企业价值评估理论概述 |
2.2.1 企业价值评估的涵义 |
2.2.2 企业价值评估的特点 |
2.2.3 企业价值评估的原则 |
2.2.4 企业价值评估的类型 |
2.3 期权相关理论 |
2.3.1 期权的基础理论 |
2.3.2 实物期权的核心思想 |
2.3.3 实物期权的特点 |
2.3.4 实物期权的基本类型 |
2.4 期权定价理论与方法 |
2.4.1 期权定价法与传统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区别和联系 |
2.4.2 期权定价法适用情况 |
2.4.3 期权定价法的应用框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分析 |
3.1 高新技术企业价值形成分析及特性 |
3.1.1 高新技术企业的概念及界定 |
3.1.2 高新技术企业的基本特征 |
3.1.3 高新技术企业价值的来源 |
3.1.4 高新技术企业价值的特性 |
3.2 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性及价值评估中的难点分析 |
3.2.1 无形资产的重要性 |
3.2.2 无形资产在高新技术企业中所占比重 |
3.2.3 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难点分析 |
3.3 传统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局限性与期权定价法应用优势 |
3.3.1 成本法运用于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局限性 |
3.3.2 市场法运用于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局限性 |
3.3.3 现金流量法运用于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局限性 |
3.3.4 期权定价法的应用优势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模型的构建 |
4.1 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整体思路 |
4.2 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基本模型 |
4.3 市盈率乘数法对高新技术企业现有资产价值评估 |
4.3.1 市盈率乘数法中 PE 的确定 |
4.3.2 市盈率乘数法中 EPS 的预测 |
4.4 期权定价法对企业潜在价值评估 |
4.4.1 期权定价法对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适用性分析 |
4.4.2 期权定价模型基本形式 |
4.4.3 Black-Scholes 期权定价模型的修正 |
4.4.4 参数说明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例分析 |
5.1 公司背景 |
5.2 现有资产价值评估 |
5.2.1 EPS 的预测 |
5.2.2 参考市盈率的确定 |
5.3 潜在价值的评估 |
5.3.1 潜在价值分析 |
5.3.2 项目现金流预测 |
5.3.3 参数计算 |
5.3.4 潜在价值的计算 |
5.4 公司整体价值评估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及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80后董秘云集创业板(论文提纲范文)
时代科技董宋萍:毕业当年成董秘 |
浙江广厦:两任女董秘不到30岁 |
亚太股份:27岁董秘年薪7000元 |
华神曾云莎:31岁董秘热衷微博 |
天龙女董秘:曾为电视台记者 |
创业板80后董秘云集 |
四、华神集团 进行项目投资(论文参考文献)
- [1]上市公司章程反收购条款的类型化分析[D]. 李媛媛.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3)
- [2]反收购绝对多数条款研究[D]. 许鸿鹏. 华东政法大学, 2018(02)
- [3]GX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 叶畅.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4]公司收购防御规则研究 ——控股股东代理成本分析视角[D]. 杨飞翔. 华东政法大学, 2017(07)
- [5]中国生物农业三阶段效率测度及其提升路径研究[D]. 季凯文. 江西财经大学, 2015(12)
- [6]广义相对估值理论模型构建及动态优化研究 ——基于中国股票市场的经验数据[D]. 孟赞.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5(07)
- [7]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研究[D]. 李忠盛. 燕山大学, 2012(08)
- [8]“80后”董秘:一半质疑,一半希望[J]. 陶喜年. 现代青年(细节版), 2011(09)
- [9]80后董秘云集创业板[J]. 陶喜年. 中国中小企业, 2011(09)
- [10]“华敏系”6年蛰伏 外资魅影闪现[N]. 张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0
标签: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论文; 上市公司收购论文; 反收购策略论文; 投资论文; 价值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