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概论(3、4年制,基础版)

计算机应用基础概论(3、4年制,基础版)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3、4年制,基础版)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苑泊雯[1](2020)在《天津经济贸易学校photoshop课程教学的分析与改革》文中认为photoshop课程是天津经济贸易学校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专业的重点学习课程之一,在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天津经济贸易学校在新的课程背景下,photoshop课程为了响应教学模式和内容教学方面都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为了迎合现代社会对于新兴人才的需求,目前急切需要一种能够和当下新课程的改革目标所相契合的photoshop课程教学方式,以及相应的教学评估方法去对应学生关于photoshop课程的理论知识建构和实践技能的学习进行提升和培养。基于此本文探究了photoshop课程教学的一些创新方法,教师将课程同步录制到平台方便学生进行线上线下学习、上课过程中多进行案例讲解、理论实操并重的改革方法,相信会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指导作用。本文从基础上研究其内容的角度,主要可划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内容:绪论,对于这篇课题的研究发展现状、背景以及相应研究理念和方法等都做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更加清晰地对文章进行了定位。第二章内容:对于photoshop概念和本文理论基础展开陈述,以及从中总结出photoshop优势与不足之处等方面做出分析。第三章内容:分析天津经济贸易学校photoshop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现状,发现了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内容:概述了天津经济贸易学校photoshop课程已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课程教学改革对策。进行实践研究、课堂观察、数据统计和结果分析并得出结论。对学生能否顺利进入混合模式教学进行系统性的分析。第五章内容:对于全文进行研究总结和展望。

BAATARCHULUUN SOLONGOO(慈棱格)[2](2020)在《蒙古国第十五次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新思维》文中指出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相继进行课程改革,蒙古国课程改革不能孤立于世界课程改革之外。同样,化学课程也必须进行改革。蒙古国2013年的第十五次课程改革针对中学化学课程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本论文共有四部分,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内容为论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论述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相关研究综述、概念界定、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内容为论文的第三章和第四章。本文第三章主要梳理了蒙古国基础课程改革历史上本文研究蒙古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研究了从第一次课程改革到蒙古国第十五次课程改革。梳理了每一个课程改革的特殊和矛盾为了更好的理解蒙古国基础课程改革的发展,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新的课程改革中的一些要求,新思维、意义和价值。蒙古国第十五次课程改革中新思维的意义和价值。第四章蒙古国的第十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梳理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的。第一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存在主要问题,第二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存在主要问题。第三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评价存在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对蒙古国第十四次蒙古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内容进行梳理包括也四个方面。第一方面第十四次中学化学课程目标存在主要问题课程目标不明确。第二方面第十四次中学化学课程内容改革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内容偏“难”,要求偏“高,第二,蒙古国中小学采用是俄罗斯中小学教材,课程内容不太合适蒙古国教育及学生发展。第三方面第十次中学化学课程实施存在主要问题:一、教学方法单一,第四方面第十四次课程评价存在主要问题是没有提展的评价。第二个方面第十四次中小学化学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内容进行梳理包括也四个方面。第一方面第十四次中学化学课程目标存在主要问题没有将过程与方法目标。第二方面第十四次中学化学课程内容改革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内容偏“难”,要求偏“高,二是教科书,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之间缺乏协调性。第三方面第十次中学化学课程实施存在主要问题:一、一是教师无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面,二是缺乏多样性的化学课教学方法。第十四次课程评价存在主要问题是化学课程评价体系过随意,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第三部分为论文的第五章和第六章。第五章主要研究了蒙古国第十五次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泰勒课程理论。在此基础上,第六章分析了蒙古国第十五次的课程改革的主要追求,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的研究:在课程目标上(丰富了课程目标内容,将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课程内容上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学科结合,在课程实施上适合每一个孩子,运用科学技术,提高课程的连续性,实践和理论教学结合,在课程评价上评价形成,周期评价,详细评价,确保评价结果与奖惩制度相联系。在此基础上,第六章对蒙古国第十五次的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主要追求的在化学课程目标上将“过程与方法”目标应用于实践,在化学课程内容上积极听取学生的教学建议,实现中学化学课本的趣味化全面化,在化学课程实施上加强师生之间的友好关系,增加丰富多样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在化学课程评价上提升对于化学课程评价的重视程度,严格制定化学课程评价体系制度。第四部分为论文第七章。第七章主要分析了蒙古国第十五次中学化学课程改革体现的新思维,主要体现为四方面。第一,课程目标中所提出的新思维—课程目标中所体现出的新思维、一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二是重在创新"的学生能力、三是提高重在生活中"的学生能力第二,课程内容中体现出的新思维一是化学与实际生活联系更紧密。第三,课程实施中体现出的新思维—一是建设分类化的教学思想、二是扩充复合化学教学内容、三是突出教学的主体地位、四是强调教学的主导地位。第四,课程评价中所体现的新思维——基于教学全过程的过程评价和结果反馈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系、基于教学相关者的自我评价和外部反馈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本论文对中学化学课程课程改革的要求来进行研讨,以蒙古国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实情为研究的出发点,主要对中学化学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滕维波[3](2019)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中职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以新疆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社会各行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如何让中职英语教学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更好的为学生个人长远发展和将来就业而服务。针对当前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中职英语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结合社会、企业对毕业生就业方面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英语教学改革研究。本研究以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为例,主要通过对毕业生就业现状的相关调查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并深入一线用人单位调研社会对毕业生英语能力的不同需求,结合当前中职英语教学现状和教学效果,分析得出当前中职英语教学与就业之间脱节的一系列问题。以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2017届计算机应用中职⑵班作为研究对象,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英语教学改革实验。在总结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当前中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疆地区的(尤其是南疆)实际情况,从就业对中职英语课程的导向作用为切入点,分别从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核心能力、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环境等六个方面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全文总共包括五部分:绪论主要阐述本课题的研究背景以及立题依据,结合国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当前国内中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改革的现状,在分析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基础之上,说明研究本课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一章在梳理相关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以就业为导向”、“中等职业教育”进行概念界定,并阐述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章通过对2016届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部分中职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合企业对英语人才的需要,分析得出当前我校中职英语教学与学生将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要求和就业之间脱节的问题。第三章选取了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2017届计算机应用中职⑴和⑵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一年的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英语教学改革和探索。第四章在总结为期一年教学改革的成果和不足基础上,结合新疆地区实际情况,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中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实施建议。

唐超[4](2017)在《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衔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中高职衔接是我国职业教育领域中非常棘手的问题。其具有现实性、特殊性、和紧迫性。定位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路径,探索一条适合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的特色道路,是非常必要并势在必行的。本研究在河北省选择了一所被评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一所国家重点中职学校。对这两所中高职课程衔接情况的进行实地调研。从中高职两个不同的教育层次着手;基于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和普通系统理论等理论依据;运用访谈法、文献研究方法等科学方法;从中高职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维度进行切入,找出了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衔接出现的培养目标缺乏层次性、公共课程内容脱节、专业课程设置重复、专业实践课程比例偏低、教学方法单调趋同等六个问题。本研究对中高职衔接问题的成因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文化中的歧视、培养目标的文件规划有待完善、课程衔接机制上中高职管理部门缺乏沟通、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整体规划、职业教育制度政策支持保障力不足、课程衔接中教师动力能力不足乃问题之成因。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认为强化中高职课程衔接首先应遵循层次性原则、模块衔接原则、统筹兼顾原则、沟通性原则等五个原则。以及实行学分制、发挥教师在课程衔接上的作用等四个保障。最后针对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提出了中高职课程衔接对策。

樊迪[5](2016)在《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行动研究》文中提出时代的发展和职业教育的发展都强调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同时,中职教育的特殊性、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现状与学生的课程体验迫切呼唤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本研究对国内国外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及教学模式改革相关研究进行分析,了解研究现状。并且以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程任务、课程目标和教材内容为现实依据,对已有的典型教学模式分析重构。选择中职必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含职业模块)》中文字处理软件单元的3个课程任务,并完成三轮的行动研究。基于行动研究的数据已有典型模式框架提出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以期改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面对新的教学环境,必须改变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索出适合中职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借鉴。三轮行动研究中,每一轮都包含制定行动研究计划、行动实施教学设计、教学行动观察分析和行动研究的反思四个环节。行动研究开始前,对学生的学情和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前测,根据反馈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再根据每轮的反思意见调整下一轮行动研究计划。通过三轮实施计划得到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参照学生的现实情况设计教学环节、安排教学任务;注意对动态课堂的准确把握,时刻调节教学进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适当加入竞争与合作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积极性;建立多任务、多主题的任务环境,让学生自主选择,体现自主性和主体性;教师持续进行差别指导;利用激励机制和综合性评价手段,在现有条件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专注程度。本研究为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提出了科学的意见,弥补了一些研究的不足,为进一步改善教师教学提高了参考和帮助。

刘姣[6](2014)在《基于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数学知识技能与相关信息技术研究 ——以某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运输专业为例》文中认为职业教育在中国教育的发展中越来越受重视,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高等数学是其公共文化基础课程。目前的高职数学课程,从数学学科内部出发建立课程体系,一方面较少顾及学生的数学基础,另一方面不能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及工作发展的需求。基于目前高职数学课程与学生水平及需求之间的矛盾,笔者选择某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运输专业作为研究案例,提出了以下两个研究问题,即:(1)基于某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运输专业学生职业发展,需要哪些数学知识与技能?(2)基于某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运输专业学生职业发展,需要哪些与数学知识和技能相关的信息技术?基于研究的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综述:一,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关研究,了解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外延、目标定位及发展情况,高职数学课程的定位及现状,以及高职数学知识技能与相关信息技术的研究;二,工作场所中数学知识技能与相关信息技术的研究,了解这一领域的国际研究机构和团体的研究成果,及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等;三,美国与新加坡职业数学课程中的数学知识技能与相关信息技术,AMATYC编制的两份数学课程标准《Crossroads in Mathematics》和《Beyond Crossroads》、美国两年制社区学院的数学课程结构、美国课程基础项目成果,以及新加坡理工学院的数学课程设计;四,课程设计理论,选择内容作为课程设计的第一步,是课程设计的核心环节,Lisa R. Lattuca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学术计划和AMATYC与利益相关者合作的框架,构成了本文研究设计的两个维度。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本分析法、观察访谈与问卷调查等。参与者有某航空公司呼叫中心的工作人员(含已毕业学生)、一年级学生、专业教师、计算机教师与数学教师。笔者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编制了1份问卷、1份观察提纲,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针对不同人员的11份访谈提纲。收集的数据资料有:工作场所中的文本资料、专业教材、数学教材、计算机教材,一年级8个班学生的问卷调查与6名学生的访谈资料,以及工作人员(含已毕业学生)、专业教师、计算机教师与数学教师的访谈资料。笔者使用了SPSS19.0和ATLAS.ti分别对问卷和访谈转录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并形成了概念分析框架(如图),采取二次编码、三角互证、受访者检验等方式提高研究的信度与效度。研究结论:(1)数学知识与技能。某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运输专业学生专业学习与工作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主要是统计与运筹,但该学院开设的数学课程主要提供微积分相应内容;该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对待数学的态度消极。(2)相关的信息技术。某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运输专业学生专业学习与工作需要的相关信息技术主要是Excel的高级管理与分析功能,但计算机课程并不教授Excel高级分析功能,且数学课程并不教授信息技术;该专业学生信息技术基础薄弱。建议:(1)适当削弱微积分的地位,相应增加统计与运筹知识;(2)使用相关信息技术教学,巩固中小学阶段的统计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大学阶段的统计与运筹知识;(3)以学生专业学习的需求与工作场所的需求为基本出发点选择高职数学课程的内容;(4)将数学学科内容与专业和工作的需求相融合,以工作中的实际数据为背景开发数学教学案例;(5)各类人员对数学课程的必要性达成统一认识,创建适当平台,加强数学教师、计算机教师、专业教师以及行业人员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不同课程之间合理衔接或整合;(6)进一步明确“必须够用为度”的“度”,应定位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而不是最低入职要求。

杨喜[7](2013)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技能型”课程体系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年,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飞速发展,早已进入热门专业之列。据不完全统计,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约占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总数的20%。但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普遍出现了“方向不清、岗位不明、技能不强、不受欢迎”的现象。因此,深入研究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发展瓶颈,客观剖析其根本原因,对促进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以及平衡社会人才需求结构具有一定启示意义。本文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研究背景及选题原因。当前我国计算机人才市场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大量初、中级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普遍缺乏。深入剖析其原因,与当前的课程体系设置息息相关。本章阐述了选题目的、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并对国内外有关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现状进行回顾和总结。第二,现状分析。选取5所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和在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对学校计算机专业系主任和招生就业负责人进行了开放式访谈。此外,对11家企业的负责人进行关于人才需求的问卷调查。通过走访调查,全面掌握了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现状,深层次地剖析问题存在的原因。第三,课程体系构建。根据调查结论,从理论层面初步设计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技能型”课程体系。

于韵美[8](2014)在《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临床医学本硕连读的教育模式是目前我国长学制医学教育中比较成熟的培养模式,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高层次卫生人才。研究首先通过梳理我国本硕连读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相关的政策制度,对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本硕连读专业的培养现状进行分析,以求发现我省在高层次卫生人才培养上的不足,查找改革和完善我省临床医学本硕连读培养模式的出路。方法查阅相关研究文献,对临床医学七年制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发放问卷等形式收集到了相关数据;利用Fisher’s精确检验、卡方检验以及方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培养现状分析:教师组和培养单位一半以上人员认为培养目标没有达到期望;学生组、教师组、培养单位对临床教学阶段的时间安排满意度较低,普遍反映PBL和双语教学没有得到大力开展,并认为学生科研存在困难;就业方面,学生组和教师组都持比较悲观的态度。2七年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组和教师组对的临床知识与技能评价较高而社会综合能力的评分则较低,而培养单位的总体评分低于学生组和教师组,对学生的临床知识与技能评分最低。3培养模式改革意愿:三组都比较同意在招生中增加面试,认为应该增加科研阶段的时间安排,并且在教学内容中增加科研方法、医患沟通课程的教学,在专业课程中推进双语教学和PBL教学。在设置淘汰机制方面医学预科、基础、临床各安排一次的认同率最高。结论为了完善我省临床医学本硕连读的培养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1提高生源质量,合理设置淘汰机制;2明确培养目标,优化教学计划;3提高资源配置,改善教学方法;4规范科研训练、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5缓解学生的生活和就业压力。

庞挺[9](2008)在《我国药学服务型人才需求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增长,医药产业和医疗卫生服务业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健康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药学服务作为卫生保健领域重要环节,日益凸显出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对药师的需求日渐旺盛,以培养药师为主的药学服务型人才培养已成为国际药学教育动态发展趋势,得到了国际药学界的普遍认同。但我国药师型人才培养还很落后,与发达国家和比邻的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现行的药学教育模式和目标已出现了落后于社会需求的滞后现象,药师型人才培养还没有成为我国高等药学教育的主流,培养一定规模与数量的适应社会需求的药学服务型人才,既是国情的需要也顺应国际药学教育动态发展趋势。本论文正是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建构了符合我国国情发展需要的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的优化模型,并根据预测结果制定了我国药师型人才培养规模发展规划。这一基础和前沿探索性研究对于指导我国药学教育改革,推进药学教育改革的进程,以使我国药学高等教育能够以适度超前的发展速度,培养更多更好的,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专门人才,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好药学服务人才的资源储备具有重要意义。(1)综合分析了我国现时政治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为药师型人才培养创造了政治环境和现实环境。对国际药学教育动态发展进行了概述,明确了药师型人才培养已成为未来药学教育发展趋势。对我国药学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最后对本课题的意义进行阐述,明确了我们要深入研究我国药师型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对中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把握,参照发达国家当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建构数据模型,对药师需求总量进行预测,以期能够为制定药学服务型人才的培养规模奠定基础,提供参考的主旨。(2)对美国药学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归纳总结。在明晰了现时的美国药学人才培养已把Pharm.D.职业学位教育作为药学学生的第一学位教育后,作出了药学服务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美国高等药学教育的主流的判断。随后,对美国药学人才培养过程进行了历史回顾,初步掌握了药学人才培养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即美国药学服务型人才的培养是如何完成从B.S——B.S+Pharm.D——Pharm.D的过渡的。通过对美国药学人才培养历史发展过程的研究,提出应该面对当代市场的需求,积极地对我国高等药学教育进行改革,以培养同未来药学实践相适应的服务型人才。(3)对日本药学教育的历史进行了回顾,明确了日本药学教育的六个发展阶段:药学教育萌芽期(1873-1879)、药学教育初具规模期(1880-1911)、药学教育初步发展时期(1912-1944)、药学教育体系的改革期(1945-1960)、药学教育快速发展期(1961-1983)、药学教育模式改革的矛盾和争论期(1984-2004)。接下来,又对日本药学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研究,明晰了日本现时药学教育的特点。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对我国与日本两个国家药学教育现存问题进行了比较,最后提出,从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服务型药师人才的培养是高等药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4)对东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药学教育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发现,近年来东南亚地区药学教育正处于一个改革与蓬勃发展阶段,随着对药学服务质量和数量需求的增长,尤其是美国6年制Pharm.D.药学职业教育的成功,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中,将4年制的药学教育改为6年制的趋势已悄然兴起。泰国是亚洲第一个引入6年制Pharm.D.药学职业教育的国家,1999年率先在Naresuan大学登陆,迄今为止已有5所学校采纳了该学制体系。其改革与发展的原动力无疑来自于这一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健康保健需求的增加,当然也离不开专业学会乃至政府的推动与支持。尽管东南亚地区药学教育改革与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滞后数十年,但是与其自身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及人们的健康需求是相适应的。(5)对印度药学教育的现状、面临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以及药学领域本身存在的问题和发生的变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其与中国药学教育的处境有较大的相似性。两国都是人口大国,都是发展中国家,过去几十年以来社会经济都得到了快速发展,药学教育同样都面临着改革与发展的问题。但印度现在已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正在从各个方面积极地推动药学教育改革,向以培养药学服务型人才为主的教育模式转变,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相比之下,我们有些滞后。(6)对我国药学教育的发展史、药学教育的发展特点及存在的不足、我国临床药学教育现状及在我国建立药师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明确了我国药学人才培养的未来发展趋势,培养一定规模与数量的适应社会需求的药学服务型人才,既是国情的需要也顺应了国际药学教育动态发展趋势。提出要进一步深化改革高等药学教育,转变传统的药学教育思想,调整传统的药学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创新药学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药师型人才培养体系。(7)阐明了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概念、特点、原则和程序等基本问题,对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方法分定性和定量两大类进行归纳总结。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对药师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研究情况。建构美、日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的回归方程,探求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的规律。首先,运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对美国和日本两个国家药剂师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互动关系进行研究,验证、统计药剂师的发展变化轨迹与所筛选的各指标间具有相关性。其次,运用偏相关分析探讨美国和日本两个国家各指标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各因素之间是否存在独立性,剔除不相干指标,分别找出影响药剂师发展的主要因素。并结合两个国家现有的医疗保障体制分析了造成影响两国药师发展的主要因素和不同的原因。第三,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构美、日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的回归方程。第四,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美、日两国药师人力资源发展规律的异同进行比较,明确两个国家药师发展现状处于的阶段。日本药师发展与美国药师发展处于同一阶段,但日本处于第三阶段的初始阶段,其药师发展情况仍然处于高速调整发展阶段,这与日本国家的现状也是相吻合的,因此断定,日本药师发展在近一段时间内还将经历一个快速发展期,然后趋于稳定。而美国药师发展相对比较成熟,从分类情况来看,其是处于稳定发展阶段。(8)建构我国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的优化模型。首先,对中国药师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采用相关统计方法,构建了我国药师人力资源规模按现状发展的回归方程,验证了中国存在的问题,明确了我国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与社会发展实际状况之间存在着显着矛盾。其次,运用时间序列法分析抑制我国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速度的原因。从影响药师型药学服务型人才发展的所在行业投入占GDP的比率变化趋势,分析我国与美、日两国之间的差距,合理的分析中国存在的问题,逐步探讨出抑制我国药师人力资源队伍发展的主要原因,找到了非常态发展的重要的变化数率指标。第三,运用时间序列法探讨各速率变化指标的规律模型,结合前面得到的各国预测回归方程,我们得到美、中、日三国自然发展状态下的药师发展模型,此模型求得的美国2016年药师人员数与美国官方统计局发布的2016年药师人员预测数进行比照,其相近程度为98.14%。第四,采用最小二乘法原则对各变化数率指标进行拟合回归,得到三个主要因子与时间序列的关系模型分别为:Y1=e-0.023-0418x,Y2=0.001X+0.02,Y3=-0.049+0.028*ln(x)。优化后的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的数学模型为:Y=k1Y1+k2Y2+k3Y3+C。经过拟合可求得上述常值,并进行预测和控制未来10-18年药师规模的发展情况。第五,利用C语言编写了三国预测与控制模型系统软件,经过运算得出:在2020年,中国的药剂师人数约为67.22人/十万人,在置信度为100*(1-0.05)%时,药剂师人数/十万人其可信区间为[63.4,71.02],同时该结果经过SPSS软件检验,结果相近度接近于98.9%。证明软件运行的可靠性。第六,依据社会需求和药师人力资源发展预测结果,对药学服务型人才培养进行规划。以我国现有的药学高等教育规模为基本资料,以1983——2006年招生人数与毕业人数历史演变轨迹作为两者之间的内在变化规律,按照对2020年药师需求总数预测的结果,预测药学专业毕业(药剂师)人力的发展状况,给出了我国药学服务型人才的培养规划:从现在起到2020年,招生人数每年平均增长率约为26.91%,相当于平均每年需增加3万人左右,并且所有药学专业毕业人力都作为药学服务型人才培养,才能达到前面按照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水平对药师人力资源预测的结果,满足人们对健康照护的需求。

于静[10](2004)在《构建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主辅修制(计算机)课程结构方案的研究》文中指出主辅修制是学校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毕业后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而建立的。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分制和辅修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管理模式,已成为我军院校教学改革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新形势下,军队高等医学院校如何认识并积极探索适合我军院校特色的学分制和辅修制,对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新型军事医学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题运用文献分析、Ridit分析、优序图权重法、专家评分等科学方法,通过对主辅修制的理论分析、实践考量及军医大学本科辅修专业的需求调查,探讨军医大学实行辅修制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主辅修制(计算机)的课程结构方案。全文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主辅修制研究的立题依据及理论探讨。通过对相关概念的研究,界定本课题的研究范围和重点,定位辅修专业的培养目标。第二部分:主辅修制研究的实践分析。分析国内外学分制和辅修制的发展及开设现状,探讨辅修制的运行机制。第三部分: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辅修专业需求调查。通过对军医大学本科学员、军医大学教学管理干部和军医大学教师的调查,分析辅修专业的需求状况。第四部分:军医大学实行辅修制的可行性分析。从军医大学辅修制的运行基础、教学保障及教学资源的利用等方面论证军医大学实行主辅修制的可行性。第五部分: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计算机辅修专业课程结构方案的构建。在对计算机辅修专业课程充分筛选的基础上,运用Ridit统计等方法分析军医大学从事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教员、军医大学计算机四年制本科学员的课程问卷调查结果,依据科学性、系统性等原则,构建军医大学计算机辅修专业课程结构方案。第六部分: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计算机辅修专业课程构建方案的评<WP=8>价与完善。专家对方案的可行性评价,并依据专家的评价提出完善方案。本研究是适应新军事变革的需要,完善军事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军医大学主辅修制的教学内容提供参考,为上级部门制定计算机辅修专业课程结构体系提供决策依据。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3、4年制,基础版)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3、4年制,基础版)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天津经济贸易学校photoshop课程教学的分析与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1.1.1 研究现状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3.1 国内现状
        1.3.2 国外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框架
    1.5 创新点
第2章 课题相关理论概述
    2.1 课题研究相关理论
    2.2 photoshop软件的发展历程
    2.3 photoshop软件的优势与不足
    2.4 社会需求分析
第3章 天津经济贸易学校photoshop课程分析
    3.1 天津经济贸易学校photoshop课程教学现状
        3.1.1 课程设置现状
        3.1.2 学生学习现状
        3.1.3 教师现状
    3.2 photoshop课程改革期望度调查
    3.3 天津经济贸易学校photoshop课程存在的问题
        3.3.1 教材与专业不匹配
        3.3.2 传统教学方法造成学生主体被动
        3.3.3 教学评价模式单一
第4章 对photoshop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
    4.1 针对专业进行扩展教材内容
    4.2 开展线上模式教学
        4.2.1 线上模式教学现状
        4.2.2 线上教学的方式
        4.2.3 线上教学设计案例
        4.2.3.1 线上教学设计案例一:网页设计
        4.2.3.2 混合模式教学设计案例二:卡通人物色彩的变化
    4.3 构建教师与学生交互评价体系
    4.4 线下教学设计方案
        4.4.1 教学设计案例一:制作震撼的视觉照片
        4.4.2 教学设计案例二:动漫角色服装设计
    4.5 改革教学应用于photoshop课程中的有效性研究
        4.5.1 针对photoshop课程改革进行实验研究
        4.5.2 photoshop课程改革进行实验实施
        4.5.3 photoshop课程教学进行课堂观察
        4.5.4 photoshop课程课堂观察测量结果
        4.5.5 photoshop课程改革数据统计及结果分析
        4.5.6 photoshop课程改革满意度
        4.5.7 photoshop课程改革实验结论
    4.6 存在不足
        4.6.1 教学内容整合不足
        4.6.2 观察获取数据不够精准
        4.6.3 研究不够深入
第5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1 :论文图表来源
附录2 :学生学习现状调查
附录3 :教师教学现状调查
附录4 :photoshop课程改革期望度调查
附录5 :疫情期间大学生线上学习情况问卷调查
附录6 :photoshop混合模式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

(2)蒙古国第十五次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新思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帮助蒙古国中学化学教师深刻理解课程改革的新思维
        (二)研究者志趣所在
        (三)希望国外学者对蒙古国化学课程改革有更多认识
    二、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四、本研究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访谈法
        (3)历史法
    五、相关概念界定
        (一)课程
        (二)化学课程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蒙古国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
        (二)关于自然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
    二、21世纪以来中国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标准方面的研究
        (二)关于中学化学课程资源改革方面的研究
        (三)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
        (四)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
        (五)关于中学化学课程内容改革方面的研究
        (六)关于中学化学课程目标改革方面的研究
        (七)关于中学化学课程实验改革方面的研究
        (八)关于中学化学课程实施改革方面的研究
        (九)关于中学化学课程评价方面的研究
        (十)关于中学化学课程趋向改革方面的研究
        (十一)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教师改革方面的研究
第三章 蒙古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
    蒙古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历程
        第一阶段(从1921年到1940年)
        第二阶段(从1940年到1957年)
        第三阶段(从1958年到1975年)
        第四阶段(从1975年到1990年)
        第五阶段(从1990年到2003年)
        第六阶段(从2004年到2012年)
        第七阶段(从2013年至今)
第四章 蒙古国第十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蒙古国第十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蒙古国第十四次基础课程改革中课程目标上的主要问题
        (1)政治与教育课程改革的关系
        (2)课程目标包括太多能力,大部学生不能达到
        (3)没有将“过程与方法”落到实处
        (二)蒙古国第十四次基础课程改革中课程内容上的主要问题
        (1)内容偏“难”,要求偏“高”,学生忽视大量的知识
        (2)关注到了课程结构的形态,具体学科的形式和内容
        (三)蒙古国基础课程改革实施上存在主要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
        (2)基于内容的教学方法
        (四)蒙古国基础课程改革评价上存在主要问题
        没有进展的评价
    二、化学课程改革中存在主要的问题
        (一)化学课程目标上问题
        没有将“过程与方法”目标
        (二)化学课程内容上问题
        (1)内容偏 “难” ,要求偏 “高”
        (2)教科书,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之间缺乏协调性
        (三)化学课程实施上问题
        (1)教师无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
        (2)缺乏多样性的化学课教学方法
        (四)化学课程评价上问题
        化学课程评价体系过随意,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三、小结
第五章 蒙古国第十五次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一、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一)认知领域
        (二)情感领域
        (三)动作技能领域
    二、泰勒的课程理论
        (一)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
        (1)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
        (2)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
        (3)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
        (二)如何选择有助于实现这些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
        (1)“学习经验”一词的含义
        (三)如何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学习经验
        (1)“组织”是什么
        (四)如何评估学习经验的有效性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学习模式
        (2)建构主义教学方法
        (3)蒙古国基础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内容侧重
        (二)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第六章 蒙古国第十五次课程改革的新思维
    (一)在课程目标上
        (1)丰富了课程目标内容
        (2)将“过程与方法”目标
    (二)在课程内容上
        (1)学生学习科学探究
        (2)适合学习者的认知特征
    (三)在课程实施上
        (1)增加丰富多样丰富的教学形式
        (2)学习环境
        (3)加强师生之间的友好关系
        (4)运用科学技术
        (5)提高课程的连续性
    (四)在课程评价上
        (1)新核心课程评价的类型和形式
        (2)拥有科学知识和理解
        (3)探索现象的必要性,热情和热情
第七章 蒙古国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新思维
    一、化学课程目标中所体现出的新思维
        (一)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重在创新"的学生能力
        (三)提高重在生活中"的学生能力
    二、化学课程内容中所体现出的新思维
        化学与实际生活联系更紧密
    三、化学课程实施中所体现出的新思维
        (一)建设分类化的教学思想
        (二)扩充复合化学教学内容
        (三)突出教学的主体地位
        (四)强调教学的主导地位
    四、化学课程评价中所体现的新思维
        (一)基于教学全过程的过程评价和结果反馈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系
        (二)基于教学相关者的自我评价和外部反馈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
    小结
第八章 推进对蒙古国化学课程改革的建议
    一、提高蒙古国化学教师的工作热情,使更多文化程度高的人愿意做化学教师
    二、加强蒙古国化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提升蒙古国化学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增加蒙古国基础教育中学化学实验器材和设施配备,使学生机会动手进行化学实验
    四、老师的专业发展
    五、具备专业的准备和高素质的教师特点
        (一)公平
        (二)准备
        (三)个人接触
        (四)创造力
        (五)宽恕的
        (六)尊重
        (七)归属感
    六、为中学生创造更多到化学工厂进行参加的机会,做相关的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以就业为导向的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中职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以新疆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以及立题依据
        (一)当前国内中职英语教学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二)“就业”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英语教学改革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二、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外中等职业教育几种典型模式的研究
        (二)当前国内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现状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英语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
    一、与本课题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就业导向”的提出及定义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义
    二、理论依据
        (一)就业导向职教课程发展观理论
        (二)杜威的教育理论
第二章 中职英语教学现状与就业导向的差距分析
    一、学生方面
        (一)生源结构及特点
        (二)招生类型及生源分布
        (三)学习动机
    二、教师方面
        (一)师资队伍构成
        (二)学历结构
        (三)专业技术职务结构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五)教学情况
        (六)教材使用情况
    三、教学现状与就业导向差距分析的结论
第三章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一、研究设想和研究内容
        (一)研究设想
        (二)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案设计以及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案设计
        (二)研究过程
        (三)研究的结论
第四章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实施建议
    一、明确中职英语教学目标的定位
        (一)基础知识的定位
        (二)交际能力的定位
        (三)专业知识的定位
    二、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中职英语课程体系
        (一)课程设置体系应考虑的因素
        (二)课程设置基本理念
        (三)课程结构
        (四)中职英语课程目标的设置
        (五)教材的选择和建设
    三、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创新
        (二)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提升学生就业力
    四、强化学生就业核心能力培养
        (一)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英语学习计划
        (二)坚持英语学习与提升就业竞争力相结合
        (三)丰富中职英语课程评价标准
        (四)推行“双证书”制度,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五、提升师资队伍综合素质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中职“双师型”专业英语教师培养策略
    六、“互联网+”背景下的中职教育英语教学策略
        (一)加大对中职英语教学环境建设的投入
        (二)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营造职场环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衔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概念界定
        1.3.1 中等职业教育
        1.3.2 高等职业教育
        1.3.3 中高职课程衔接
    1.4 相关理论基础
        1.4.1 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1.4.2 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4.3 普通系统理论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
    2.1 培养目标缺乏层次性
        2.1.1 人才培养目标
        2.1.2 人才培养规格
    2.2 公共课程内容脱节
    2.3 专业课程设置重复
        2.3.1 课程科目重复
        2.3.2 课程内容重复
    2.4 实践课时比例偏低
    2.5 教学方法单调趋同
    2.6 课程评价固化单一
第三章 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成因分析
    3.1 中国传统文化引发的职教歧视
    3.2 培养目标的文件规划有待完善
    3.3 课程衔接中教师动力能力不足
    3.4 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整体规划
    3.5 职业教育制度政策支持保障力不足
    3.6 课程衔接机制上管理部门缺乏沟通
第四章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原则和保障
    4.1 衔接原则
        4.1.1 层次性原则
        4.1.2 沟通性原则
        4.1.3 目标递进原则
        4.1.4 模块衔接原则
        4.1.5 统筹兼顾原则
    4.2 衔接保障
        4.2.1 实行学分制
        4.2.2 开发一体化课程
        4.2.3 完善职教的顶层设计
        4.2.4 发挥中高职教师的作用
第五章 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衔接对策
    5.1 统一课程标准
    5.2 培养目标衔接
    5.3 课程内容衔接
    5.4 课程实施衔接
    5.5 课程评价衔接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5)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法
        1.3.2 问卷调查法
        1.3.3 访谈法
        1.3.4 行动研究法
2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分析
    2.1 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相关概念
        2.1.1 中职
        2.1.2 教学模式与教学模式改革
    2.2 教学模式改革的依据
        2.2.1 现实依据
        2.2.2 理论依据
    2.3 改革基础模式分析
        2.3.1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特点及流程
        2.3.2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不足
3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行动研究
    3.1 行动研究的含义和步骤
        3.1.1 行动研究的含义
        3.1.2 行动研究的步骤
    3.2 行动研究的准备工作
        3.2.1 行动研究的实施流程和研究内容
        3.2.2 行动研究前测结果分析
    3.3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第一轮研究
        3.3.1 制定行动研究的计划
        3.3.2 行动实施教学设计A
        3.3.3 教学行动观察分析
        3.3.4 行动研究的反思
    3.4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第二轮研究
        3.4.1 制定行动研究的计划
        3.4.2 行动实施教学设计B
        3.4.3 教学行动观察分析
        3.4.4 行动研究的反思
    3.5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第三轮研究
        3.5.1 制定行动研究的计划
        3.5.2 行动实施教学设计C
        3.5.3 教学行动观察分析
        3.5.4 行动研究的反思
4 结语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4.2 研究不足与展望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基于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数学知识技能与相关信息技术研究 ——以某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运输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问题提出
    1.1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
        1.1.1 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
        1.1.2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1.2 国内外职业数学课程
        1.2.1 国内高职数学课程
        1.2.2 国际职业数学课程
    1.3 研究对象及其选择理由
        1.3.1 某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1.3.2 运输专业
        1.3.3 作为研究对象的理由
    1.4 研究的问题及意义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意义
    1.5 论文结构及阅读导引
        1.5.1 论文结构
        1.5.2 阅读导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中国高职数学教育的相关研究
        2.1.1 高等职业教育
        2.1.2 高职数学课程
    2.2 工作中的数学需求研究
        2.2.1 研究机构及团队
        2.2.2 研究成果及方法
    2.3 美国与新加坡职业数学课程
        2.3.1 美国两年制社区学院
        2.3.2 新加坡理工学院
    2.4 相关理论基础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
    3.2 参与者
        3.2.1 某航空公司及工作人员
        3.2.2 一年级学生
        3.2.3 专业教师与计算机教师
        3.2.4 数学教师
    3.3 研究工具
        3.3.1 工作人员的访谈提纲
        3.3.2 一年级学生的问卷及访谈提纲
        3.3.3 专业教师的访谈提纲
        3.3.4 计算机教师的访谈提纲
        3.3.5 数学教师的访谈提纲
    3.4 研究流程
    3.5 数据收集及处理
        3.5.1 数据收集
        3.5.2 数据处理
    3.6 信度效度说明
    3.7 伦理道德
第4章 数学知识与技能
    4.1 学生的数学基础与态度
        4.1.1 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基础
        4.1.2 一年级学生的态度
        4.1.3 已毕业学生的态度
    4.2 工作场所中的需求
        4.2.1 工作中的文本分析
        4.2.2 工作人员的访谈分析
        4.2.3 工作人员的态度
    4.3 专业学习中的需求
        4.3.1 专业教材的分析
        4.3.2 专业教师的访谈分析
        4.3.3 专业教师的态度
    4.4 数学课程现状
        4.4.1 数学教材的分析
        4.4.2 数学教师的访谈分析
        4.4.3 数学教师的态度
第5章 相关的信息技术
    5.1 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
    5.2 工作场所中的需求
    5.3 专业学习中的需求
    5.4 计算机课程现状
    5.5 数学课程现状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数学知识技能与相关的信息技术
    6.2 各类人员对高职数学的矛盾态度
    6.3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民航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附录2 美国数学课程结构
    附录3 Lisa社会文化情景下的学术计划
    附录4 Stark情景过滤模型
    附录5 AMATYC相关利益合作者
    附录6 工作场所中的观察与访谈提纲
    附录7 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
    附录8 专业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9 计算机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10 数学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11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
    附录12 坐席四则运算案例
    附录13 差错分析
    附录14 编程中的数学逻辑
    附录15 KPI指标
    附录16 话务异常点与预测误差分析
    附录17 客服中心业务运营日报
    附录18 数学术语
    附录19 工作场所中的案例分析
    附录20 呼叫中心培训
    附录21 运输专业的两套数学教材目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的学术活动

(7)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技能型”课程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研究技术路线、研究方法与内容结构
        2.1 研究技术路线
        2.2 研究方法
        2.3 内容结构安排
    3 概念界定
        3.1 课程
        3.2 课程体系
        3.3 技能型课程体系
    4 相关研究回顾
        4.1 国外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概况
        4.2 国内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研究概况
        4.3 研究成果评述
第二章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技能型课程体系设计基础
    1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观
        1.1 能力本位
        1.2 动态发展和超前意识
        1.3 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
    2 社会对计算机人才需求
        2.1 职业素养需求
        2.2 职业能力需求
    3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点
        3.1 个性和能力特点
        3.2 学习特点
        3.3 心理健康特点
    4 办学模式和教学资源建设
    5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5.1 多元化课程整合
        5.2 突出人本主义课程观
        5.3 谋求职业教育课程与普通教育课程的等值
第三章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调查与分析
    1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现状调查
        1.1 调查方案设计
        1.2 调查内容
    2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目标定位与人才需求规格不相匹配
        2.2 课程体系结构僵化
        2.3 课程模式的学科化倾向严重
        2.4 缺乏有效的课程衔接,课程资源共享与整合
        2.5 实训课程实施随意性大,难以形成系统连贯性的综合技能
        2.6 缺乏技能展示与交流平台,技能难以及时检测和反馈
第四章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技能型”课程体系设计
    1 厘定专业培养目标和“技能型“课程体系核心理念
        1.1 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1.2 确立“技能型”课程体系设计核心理念
    2 优化课程结构,推进专业市场化发展
        2.1 设计课程结构的整体框架模式
        2.2 规范课程内容来源途径
        2.3 提高课程“纵-横”联系,构建课程资源共享与整合平台
    3 严格实训课程实施环节,强化应用能力培养
        3.1 建设保障性的实训环境
        3.2 加强教师职业素养和实训教学能力训练
        3.3 创设多层级的技能交流与展示平台,增强学生职业技能
第五章 实例设计—办公自动化及设备维护方向技能型课程体系
    1 培养目标
    2 就业岗位群
    3 适考证书
    4 人才培养规格
    5 职业能力
    6 课程结构及教学进程设置
    7 实训实习设计
        7.1 综合实习和实训要求
        7.2 顶岗实习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7.3 以某一实训任务为例—实训教学大纲设计
        7.4 综合能力测试方案设计
结语
    1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8)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次
引言
第1章 调查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内容
    1.2 材料与方法
        1.2.1 文献查阅法
        1.2.2 问卷调查法
        1.2.3 访谈法
    1.3 研究结果
        1.3.1 相关概念分析
        1.3.2 临床医学七年制发展历程分析
        1.3.3 被调查人员基本信息
        1.3.4 临床医学七年制本硕连读培养现状分析
        1.3.5 临床医学七年制本硕连读培养模式改革意愿
    1.4 讨论
        1.4.1 七年制学生生源未能完全符合期望
        1.4.2 学术研究和论文要求的重视程度值得关注
        1.4.3 现代化教学方法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教学内容有待完善
        1.4.4 七年制临床医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
        1.4.5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较好,临床能力略有不足
        1.4.6 完善临床医学七年制本硕连读教学模式的建议
    1.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借鉴国外医学教育经验完善我国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培养模式
    2.1 我国临床医学七年制发展历程
    2.2 欧美等发达国家精英医学教育模式
        2.2.1 美国“4+4”制精英教学模式
        2.2.2 德国高等医学教育弹性学制
        2.2.3 英国五年制的医学教育
        2.2.4 法国较长的医学教学学制
    2.3 对完善我国临床医学七年制教学模式的建议
        2.3.1 根据培养目标,调整教学计划和招生规模
        2.3.2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授课形式
        2.3.3 临床教学和科研教学并重
        2.3.4 增加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全方面发展
        2.3.5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稳妥的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完善
    2.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本硕连读培养现状调查(学生组)
附录B 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本硕连读培养现状调查(教师组)
附录C 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本硕连读培养现状调查(培养单位组)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在学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我国药学服务型人才需求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凸现药学服务型人才培养重要性与迫切性
        1.1.2 国际上药学教育发展动态
        1.1.3 我国临床药学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框架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2.3 研究方法
        1.2.4 论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美国药学人才培养现状、历史回顾及启示
    2.1 美国药学人才培养现状
        2.1.1 完备的Pharm.D.职业学位教育和临床药学实践培训制度
        2.1.2 动态发展又相对平衡的药学院校管理模式
        2.1.3 非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模式和灵活的教学方法
    2.2 美国药学教育的历史沿革
    2.3 美国药学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日本药学人才培养研究
    3.1 日本药学教育的历史回顾
        3.1.1 药学教育萌芽期(1873-1879)
        3.1.2 药学教育初具规模期(1880-1911)
        3.1.3 药学教育初步发展时期(1912-1944)
        3.1.4 药学教育体系的改革期(1945-1960)
        3.1.5 药学教育快速发展期(1961-1983)
        3.1.6 药学教育模式改革的矛盾和争论期(1984-2004)
    3.2 日本药学人才培养现状
        3.2.1 学术型人才与药师型人才培养并重的学制体系建制
        3.2.2 药房药师、医院药师和药学院校之间强有力的合作态势促进了药师终身学习理念和药学学生临床意识的培养
        3.2.3 以培养高层次药剂师为目标的专业学位教育将成为日本未来药学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
    3.3 比较中、日两国药学教育带给我们的启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东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药学教育现状概述
    4.1 东南亚药学教育现状概况
        4.1.1 药学教育领域发生的变化和新的教学路径
        4.1.2 东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药学院校数量及2000,2006年药学毕业生数
        4.1.3 东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药学院校药学教育体制
        4.1.4 东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药学院校主要课程设置情况
        4.1.5 东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药剂师考试情况
    4.2 菲律宾的临床药学教育进展
        4.2.1 临床药学教育改革的背景
        4.2.2 引入以"病人"为中心,侧重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五年制教学体系
        4.2.3 新学士学位课程和Pharm.D.课程设置的特点
    4.3 泰国的临床药学教育情况
    4.4 韩国的临床药学教育情况
    4.5 新加坡的临床药学教育情况
    4.6 香港和台湾地区的药学教育情况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印度药学人才培养趋势研究及对我们的启示
    5.1 印度药学教育概况
        5.1.1 印度药学教育历史简介
        5.1.2 印度药学教育现状
    5.2 印度药学教育面临的形势及存在的问题
    5.3 印度药学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对我国药学人才培养趋势的认识
    6.1 我国药学教育的发展概况
        6.1.1 药学教育初具规模时期
        6.1.2 药学教育遭受严重破坏时期
        6.1.3 药学教育恢复重生时期
        6.1.4 药学教育跨越式发展和深度变革时期
    6.2 我国药学教育发展特点及存在的不足
        6.2.1 药学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
        6.2.2 药学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间存在很大矛盾
        6.2.3 临床药学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6.2.4 师资队伍数量相对不足
    6.3 我国临床药学教育现状及在我国建立药师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6.3.1 中国临床药学教育的发展
        6.3.2 我国发展临床药学教育的必要性研究
        6.3.3 我国发展临床药学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规律研究
    7.1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及方法
        7.1.1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概述
        7.1.2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方法
    7.2 国内外关于对药师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研究
        7.2.1 国外关于对药师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情况
        7.2.2 国内关于对药师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情况
    7.3 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规律研究
        7.3.1 药师人力资源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关系研究——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7.3.2 美、日药剂师人力资源发展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偏相关分析
        7.3.3 建构美、日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的回归方程——多元线性回归
        7.3.4 美、日两国药师人力资源发展规律的异同比较——聚类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建构我国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优化模型
    8.1 中国药师发展现实情况的实证研究
        8.1.1 中国药师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分析
        8.1.2 影响中国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偏相关性分析
        8.1.3 建构中国药师人力资源规模自然发展状态下的回归方程——多元线性回归方法
        8.1.4 中国药师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
    8.2 抑制我国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的主要因素——时间序列法
        8.2.1 三国各指标同GDP的比率变化趋势对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的影响
    8.3 建立预测与控制模型
        8.3.1 各速率变化指标的规律模型(时间序列法)
        8.3.2 建构自然状况下各国药师人力资源发展模型
        8.3.3 建构我国药师人力资源规模发展的优化模型
    8.4 药剂师数学模型软件的实现
    8.5 我国药学服务型人才培养发展规划
        8.5.1 运用回归分析法探求招生人数与毕业生人数之间变化规律
        8.5.2 制定药师人力培养规模发展规划
    8.6 讨论
    8.7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
    9.1 主要结论
    9.2 本文的主要特色和创新点
    9.3 关于药学教育发展的建议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10)构建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主辅修制(计算机)课程结构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构建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主辅修制(计算机)课程结构方案的研究
    前 言
    第一部分 主辅修制研究的立题依据及理论探讨
        一、 立题依据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 本课题的研究范围和重点
        四、 辅修专业的目标定位
    第二部分 主辅修制研究的实践分析
        一、 国外高等院校学分制和辅修制的概况
        二、 国内高等院校学分制及辅修制的概况
    第三部分 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辅修专业需求调查
        一、 资料来源与方法
        二、 结果分析
    第四部分 军医大学实行辅修制的可行性分析
        一、 军医大学实行辅修制的运行基础
        二、 军医大学实行辅修制的教学资源保障
        三、 军医大学实行辅修制的学籍管理保障
        四、 军医大学计算机教学实践
    第五部分 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计算机辅修专业课程结构方案的构建
        一、 构建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二、 计算机辅修专业课程的初选
        三、 计算机辅修专业课程的筛选
        四、 计算机辅修专业课程的调查分析
        五、 军医大学计算机辅修专业课程结构方案的构建
    第六部分 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计算机辅修专业课程构建方案的评价与完善
        一、 专家的积极系数及权威程度
        二、 专家对构建方案的评价
        三、 计算机辅修专业课程结构方案的完善
    讨论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附件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计算机应用基础》(3、4年制,基础版)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天津经济贸易学校photoshop课程教学的分析与改革[D]. 苑泊雯.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6)
  • [2]蒙古国第十五次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新思维[D]. BAATARCHULUUN SOLONGOO(慈棱格).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3]以就业为导向的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中职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以新疆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滕维波.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7)
  • [4]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衔接研究[D]. 唐超.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17(02)
  • [5]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行动研究[D]. 樊迪. 辽宁师范大学, 2016(06)
  • [6]基于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数学知识技能与相关信息技术研究 ——以某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运输专业为例[D]. 刘姣.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2)
  • [7]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技能型”课程体系研究[D]. 杨喜.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7)
  • [8]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培养模式研究[D]. 于韵美. 河北联合大学, 2014(01)
  • [9]我国药学服务型人才需求预测研究[D]. 庞挺. 沈阳药科大学, 2008(10)
  • [10]构建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主辅修制(计算机)课程结构方案的研究[D]. 于静. 第三军医大学, 2004(01)

标签:;  ;  ;  ;  ;  

计算机应用基础概论(3、4年制,基础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