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补偿软活塞泵的开发与应用

自补偿软活塞泵的开发与应用

一、自补偿式软柱塞泵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宋阳[1](2021)在《软密封抽油泵非金属材质耐磨性优选与试验》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油田应用的软密封抽油泵存在非金属材质耐磨性能低、检泵周期短等问题。通过对软柱塞的材料和工况环境开展软柱塞与泵筒的室内磨损试验,以对比分析的方法,从聚氨酯、丁腈橡胶、聚醚醚酮、尼龙4种非金属材质优选出耐磨性能最好的尼龙,作为软柱塞非金属材质,提高软柱塞使用寿命。通过现场试验效果表明,所选取的尼龙非金属材质具有较好的耐磨性,能够满足油井生产工况要求,提高软柱塞抽油泵举升适用性,为软柱塞抽油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户春影[2](2020)在《抽油泵多级软柱塞分级承压特性与试验研究》文中认为软柱塞抽油泵作为一种新型的油田举升装置,具有防垢、结构简单、维修方便的特点,对于采用三元复合驱采油技术的井况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备受国内外油田的重视。但是,生产中暴露出的软柱塞抽油泵检泵周期短成为制约其推广与应用的瓶颈问题。因此,研究抽油泵多级软柱塞分级承压特性,进行软柱塞的结构设计及参数优化,对延长软柱塞抽油泵的使用寿命、降低原油开采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抽油泵多级软柱塞为研究对象,以应变率为参数对聚氨酯、聚醚醚酮试件进行了单轴拉伸、单轴压缩及压缩松弛试验,并通过多种模型对应力-应变进行评估,确定采用表征能力强的Ogden(N=3)模型作为聚氨酯本构模型;同时,分析不同加载速度条件下聚醚醚酮材料拉伸、压缩变形行为,采用相关系数指标描述聚醚醚酮材料流动特性精度,确定JC模型为聚醚醚酮材料的本构模型。针对聚氨酯、聚醚醚酮、丁腈橡胶软柱塞进行有限元分析,确定软柱塞磨损特性试验参数,进行软柱塞与泵筒摩擦磨损模拟试验研究。分析扫描电镜下不同软柱塞材料的磨损形貌,确定聚醚醚酮磨损以疲劳磨损和粘着磨损为主要磨损形式,聚氨酯、丁腈橡胶磨损以疲劳磨损和磨粒磨损为主要磨损形式。探索摩擦系数、磨损量、磨损率随法向载荷、运行速度的变化规律,优选综合性能优良的聚醚醚酮作为软柱塞材料。采用双向流固耦合方法构建多级软柱塞与泵筒的垂直环形狭缝流模型,以拉格朗日-欧拉法描述流体和固体的分界面位移问题,以迭代方式求解计算软柱塞的变形与应力,探索抽油泵多级软柱塞的压力分布规律,得出其分级承压特性。基于流体力学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影响泄漏量的相关因素(包括长度、厚度、软柱塞-泵筒副初始间隙、压差等),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方法探索了它们对泄漏量的影响规律。通过改变软柱塞长度、外径参数优化方案,提出抽油泵多级软柱塞的结构设计及参数优化方法。研制多级软柱塞抽油泵模拟试验装置,通过测试软柱塞级数递增变化时抽油泵的出口压力,揭示出多级软柱塞的压力分布规律,以构建的预测试验模型的测试结果验证了分级承压特性的正确性。利用称重法测量抽油泵出口流体的质量,计算在不同结构参数及运行参数条件下多级软柱塞抽油泵试验测试容积效率,得出试验测试容积效率与数值模拟容积效率之间的误差范围,验证抽油泵多级软柱塞的计算模型及物理模型的可靠性。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方法,揭示了抽油泵多级软柱塞的分级承压特性,研究成果为多级软柱塞抽油泵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陈魏建[3](2020)在《多级软柱塞抽油泵的设计及性能仿真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许多油田都应用了三元复合驱油技术,致使常规抽油泵经常出现结垢卡泵的现象,而且三元复合驱油井的油液黏度大,致使柱塞下冲程阻力增大,导致抽油杆弯曲,造成偏磨。软柱塞抽油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由三元复合驱油带来的不良影响,但软柱塞抽油泵的柱塞材料为非金属材料,容易损坏,影响抽油泵的寿命。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多级软柱塞抽油泵,在对其性能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优化了其结构。对多级软柱塞抽油泵的结构进行了设计,该种泵利用了液压自封式的软柱塞代替了常规柱塞泵的金属柱塞,与以往的软柱塞抽油泵最大的不同是采用了多个柱塞串联的结构,实现了分级承压、逐级密封的效果。通过与单级软柱塞抽油泵的对比分析可知,两级软柱塞抽油泵密封筒所受最大应力比单级软柱塞抽油泵小50%左右,因此多级软柱塞抽油泵在一定程度上可延长其使用寿命。软柱塞密封筒材料的耐磨性是影响泵寿命的关键因素,本文根据抽油泵工况,确定软柱塞与泵筒摩擦磨损模拟试验参数,对聚醚醚酮、聚氨酯和丁腈橡胶进行了摩擦磨损试验,得出磨损量随随载荷和速度变化的关系曲线。试验结果表明,聚醚醚酮的耐磨性远远优于其它材料,故选用聚醚醚酮作为密封筒的材料。利用流固耦合方法分析了主要参数对软柱塞抽油泵密封筒变形量和泵泄漏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其它参数一定时,柱塞密封筒的厚度越大,密封筒变形量越小,泄漏量越大;初始间隙越小,流体域的轴向压力分布非线性程度越大,软柱塞密封筒变形量越大,泄漏量越小;压差越大,泄漏量越大,由于密封筒的变形量也会变大,所以泄漏量增大的速度会减小;当出入口压差一定时,入口的压力越大,密封筒膨胀变形量越小,泄漏量越大。为了使多级软柱塞抽油泵各级柱塞的分压值趋于一致,本文提出了柱塞长度的优化方法,并以两级软柱塞抽油泵为例进行优化,优化后的结果表明,当第一级柱塞长度50mm时,第二级柱塞长度为47.2mm。

李博文[4](2020)在《软柱塞抽油泵举升机理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阶段我国大部分油田都进入了三次开采阶段,而三元复合驱油技术作为三次采油中最为有效的驱油技术被广为采用。虽然三元复合驱能够大幅提高原油采收率,但也导致油井管柱的大量结垢,特别是常规抽油泵结垢后经常出现卡泵现象,甚至出现抽油杆拉断的情况,严重影响油田的正常生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研制了一种新型软柱塞抽油泵,采用非金属材料作为柱塞密封材料,可避免抽油泵结垢卡泵。本文从抽油泵举升理论入手,参考常规抽油泵结构和原理,对软柱塞抽油泵的工作原理和结构进行分析和设计。利用液压自封式软柱塞代替常规抽油泵的金属柱塞,增大了胶筒与泵筒之间缝隙的同时使胶筒与泵筒之间的间隙漏失量为零。为了使软柱塞胶筒内部受力更均匀,利用有限元方法,对改进后的柱塞骨架结构进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增大出油口数量可使柱塞骨架总开口面积更大,软柱塞胶筒受力更均匀。胶筒材料的选择对新型软柱塞抽油泵的性能和寿命有着较大影响。本文选用的胶筒材料是丁腈橡胶,采用Mooney-Rivlin模型作为软柱塞胶筒的本构模型,通过单轴拉伸试验确定出Mooney-Rivlin模型的模型常数,为软柱塞胶筒的有限元模拟提供了必要的参数。利用有限元模拟软件对软柱塞胶筒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建立了二维和三维软柱塞胶筒模型,计算分析了软柱塞胶筒的变形、等效应力和与泵筒的接触应力。结果表明:软柱塞胶筒二维模拟结果与三维模拟结果非常接近,可用二维模型分析以减少计算量,提高计算效率。利用二维软柱塞胶筒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通过计算胶筒的接触应力、等效应力和位移,研究软柱塞胶筒与泵筒间隙,软柱塞胶筒长度、厚度、肩部夹角对软柱塞抽油泵密封性能的影响,提出软柱塞胶筒结构参数设计原则。结果表明:间隙越大接触应力越大但是“肩突”现象导致的应力突变越明显;长度越大接触长度越大所以密封效果越好;厚度越大导致应力应变越大;肩部夹角越大会使胶筒两端应力值变大。利用理论方法,计算了新型软柱塞抽油泵的泵效,得出了影响泵效的主要参数是充满系数和冲程损失系数,而冲程、冲次和沉没度的增大会提高软柱塞抽油泵的泵效。同时与相同工况下常规金属柱塞抽油泵泵效进行对比,由于软柱塞抽油泵不存在间隙漏失,泵效较1级常规金属柱塞抽油泵泵效可提高1.1%左右。

胡嵩[5](2019)在《抽油泵柱塞表面织构密封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抽油泵柱塞与泵筒间密封问题,在柱塞表面设计了一种仿生六边形织构,探究了该织构在不同工况和几何尺寸参数条件下对柱塞表面密封特性的影响规律,得到了最优的表面织构几何尺寸参数,揭示了柱塞表面织构的密封机理,同时利用实际加工出的抽油泵柱塞表面织构,测试其实际密封效果。首先对常规抽油泵柱塞与泵筒间间隙流场三维模型进行简化,建立了相应的几何模型和流体力学方程,分析了间隙密封机理,探究了不同因素对柱塞密封特性的影响规律。同时,对求解流体力学方程的数值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选用Fluent软件对相应流场进行求解计算。其次对表面织构化抽油泵柱塞与泵筒间间隙密封的流场进行了简化,提取密封织构单元体,建立了流体力学模型,分别探究了压差、速度、配合间隙尺寸、沟槽深度比、横纵比、角度、周向单元体个数及其排布方式对柱塞织构表面密封特性的影响规律,揭示了在不同工况及尺寸参数下柱塞织构表面的密封性能变化规律。随后利用Fluent软件对上述模型进行仿真求解,以探究抽油泵柱塞表面织构密封特性的变化规律。仿真结果表明,对于柱塞的静密封,织构表面柱塞适用于间隙值与进出口压差较大的工作环境。织构几何结构参数对漏失比的影响是基于间隙值与压差值的,在间隙值、进出口压差较大时,沟槽深度比与沟槽宽度存在最佳匹配值,即二者对漏失比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随着织构横纵比的增加漏失比呈减小趋势,但在横纵比大于一定值后,横纵比对漏失比的影响减小,另外随着夹角的增加密封性能变差,但影响较小。周向单元体数目与织构起始位置对密封性能的影响与织构横纵比类似,随着周向单元体数目与织构起始位置与流场进口距离的增加,漏失比呈现先减小后趋平的趋势。对于柱塞的动密封,主次因素依次为间隙值、流场进出口压差、柱塞运动速度,而且各因素的交互作用对流场漏失比影响显着,存在二次、三次交互作用。最后搭建了抽油泵柱塞表面织构激光加工装置及抽油泵柱塞表面织构密封特性测试试验台,实现了抽油泵柱塞织构表面的加工及漏失量测试。试验表明实际试验与模拟试验结果趋势一致,织构表面适用于高压差工况下的大间隙抽油泵柱塞,织构的槽宽与槽深存在最佳匹配值。

孙翠容[6](2018)在《高温金属自补偿式抽油泵的研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制一种温度影响较小的高温金属自补偿式抽油泵,以解决由于高温而导致的卡泵问题,并且能进一步解决出砂井中存在砂卡的现象。现场应用效果较好,具有推广价值。

刘向阳[7](2018)在《面向深海的水压换向阀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淡)水液压传动技术是当前国际上流体传动及控制学科前沿的、有广阔应用前景的一门新兴技术。海水液压换向阀是海水液压传动系统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控制元件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实现海水液压传动系统的作动元件(如液压缸、液压马达等)可靠动作,可在水下作业装备、消防、冶金、食品、农业机械、高压水清洗、核工业以及海水淡化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海水液压换向阀的研制涉及流体传动与控制、新材料、摩擦学、机械设计等学科前沿,集中反映了水压传动的许多关键技术难点。因此,对于海水液压换向阀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以面向深海的水液压换向阀为研究对象,针对海水环境中液压阀的关键技术问题,对比研究了海水液压阀口密封常用配对材料的摩擦磨损机理和电化学腐蚀机理,定量分析了材料的腐蚀磨损交互作用;提出了一种基于湿式电磁铁的压力自平衡采样阀技术,探讨了海水液压电磁阀用全浸式电磁铁方案的可行性,并进行了试验验证;建立了海水液压锥阀阀口密封泄漏量分形模型,揭示了密封比压对阀口泄漏量的影响;基于应力-强度干涉理论,考虑失效模式相关性开展了阀口密封弹簧可靠性分析;以所研制的海水三位四通插装式电磁换向阀为例,进一步完善了海水液压换向阀实验室试验和海上试验方法。本文的具体研究工作分述如下:(1)分析概述了目前国内外水液压换向阀的研究进展,比较了国内外水液压换向阀的性能特点和发展状况,重点阐述了插装式水液压换向阀的应用前景,概括了海水环境下的材料腐蚀磨损和液压阀口密封可靠性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了本文的关键技术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2)阐释了海水环境对阀口密封副材料的腐蚀磨损机理,定量描述了腐蚀磨损交互作用数学关系;搭建了海水腐蚀磨损电化学综合试验装置,通过摩擦学试验和电化学腐蚀试验,得到了阀口密封材料腐蚀磨损重要参数;深入探讨了腐蚀与磨损的交互作用,对比分析了腐蚀磨损的“负”交互作用。(3)介绍了静水压能驱动的深海采样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湿式电磁铁的压力自平衡采样阀技术,利用多物理场耦合理论对电磁铁进行了仿真分析,研究了湿式电磁铁的静动态性能,在此基础上设计并研制了深海采集用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开展了实验室和深海模拟试验研究,通过仿真和试验对比,验证了采样器样机能够在深海环境下完成天然气水合物的采集工作。(4)在考虑海水腐蚀磨损、高压流量、高可靠性的前提下,提出一种基于全浸式电磁铁的海水插装阀设计方案,通过试验验证了海水电磁阀用全浸式电磁铁的可行性,建立了海水插装式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数学模型,并对换向阀的动态性能进行了单参数影响因素和多参数遗传算法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实现了影响换向阀动态性能的关键参数优化,提高了换向阀的动态响应时间。(5)针对海水液压锥阀阀口密封泄漏失效问题,建立了锥阀阀口泄漏量分形模型,开展了海水背压下阀口密封副材料的全面均匀腐蚀试验,修正了海水背压情况下的材料腐蚀衰减模型,提出了海水液压阀口密封失效相关的可靠性分析方法,基于应力-强度干涉模型,对阀口密封弹簧进行了多失效模式可靠性分析,为水压换向阀阀口密封可靠性提供了理论依据。(6)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研制了全浸式海水插装式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样机,搭建了海水液压换向阀试验系统,系统研究了海水换向阀性能测试方法,完成了海水换向阀样机的实验室动静态性能试验研究、深海模拟试验和海上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样机额定压力为14 MPa,额定流量为160 L/min,动态开启时间为109 ms,动态关闭时间为128 ms,满足既定技术指标要求,能够在深海环境下正常工作。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邓江洪[8](2016)在《自动垂直钻井导向工具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油气的进一步开采,面临高陡构造地质条件越来越多,但防斜打快技术难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基于此,国外研发了自动垂直钻井工具,并应用于油气勘探开发。自上世纪90年代,我国已开展了垂直钻井导向工具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并研制了新产品,在井场实钻,纠斜效果得到有效改善。为进一步提高国产导向工具性能,本文针对课题组研发的AADDS-I型自动垂直钻井导向工具,对其纠斜机理、控制方式等进行较深入研究,论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了基于单双缸混合控制模式的原导向工具性能不足之处,包括:纠斜力大小不可调、纠斜力方向与重力高边不能精准重合和浮动导向套易随机转动等;根据原导向工具的纠斜工作原理,探究纠斜力大小和方向不可调的原因,通过计算得出保证浮动导向套相对井壁静止不转时纠斜块所需的基础推靠压力,分析强振工况下纠斜缸压力变化特点及其对浮动导向套随机转动的影响;(2)通过分析纠斜力大小和方向连续调节的机理,提出了三缸比例控制导向模式。该模式对三纠斜缸在基础推靠压力之上进行压力比例关联调节,能实现纠斜力方向与重力高边一致,同时浮动导向套具有较好的自动对中功能,在强振工况下,井壁与支撑块间的摩擦力矩抑制浮动导向套的随机转动,并计算给出了三缸比例控制导向模式下的基础压力值。提出采用动压反馈装置提高纠斜力的稳定性,以提高工具的随钻测控精度,并进行了理论研究、仿真优化与试验验证;(3)研究了基于脉宽调制(PWM, Pulse Width Modulation)的三缸比例导向控制实施途径,实现纠斜力大小和方向连续可调。研究井下特殊工况液压系统的PWM信号断电脉冲宽度与目标压力的对应关系、断电脉冲位置对压力波动幅值的影响,利用模拟实验装置进行了导向块压力调节和纠斜性能实验验证,与单双缸混合控制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导向液压系统多脉宽合成调制(NPWM)技术,为进一步提高该方法的控制精度作了探索;(4)研究了基于连续模拟信号的三缸比例导向控制实施途径,分析了直动式比例溢流阀的结构参数对压力稳态偏差和动态特性的影响,并研究了其在带动压反馈装置的导向液压系统中的压力控制特点,为工具纠斜力连续实时调节提供了另外一种实现途径,可提高工具对地质的适应性。

颜滨曲[9](2015)在《基于相位移动PWM控制的高速开关阀控式柱塞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普通高速开关阀控式柱塞泵存在响应速度慢、颤振幅值大的不足,难以适应液压元件发展的高功率密度与大流量要求。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相位移动PWM控制的高速开关阀控式柱塞泵,其主要是对高速开关阀结构及其控制策略,以及柱塞泵结构进行优化。本课题来源于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以及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以某21T液压挖掘机轴向柱塞泵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研究和改进。本文介绍了高速开关阀控式柱塞泵概况及其研究现状。通过调研国内外高速开关阀控式柱塞泵的研究成果,确定了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内容,指出了本课题的研究难点。针对高速开关阀控式柱塞泵变量机构存在颤振现象,提出了相位PWM控制策略,通过阀通电相位优化,显着减少了颤振幅值;通过对变量机构可能存在的失稳分析,引入反向弹簧机构从而确保其稳定性。针对高速开关阀控式柱塞泵响应慢问题,分析对比了现有高速开关阀特点,采用转阀型式并引入液动力平衡与自补偿结构,从而在减少内泄漏下提高阀的通流能力与泵响应速度。为提高高速开关阀控式柱塞泵功率密度,提出了离心式腰型槽结构与平衡交叉式斜盘,并对配流盘优化,通过数学模型计算与流体仿真分析验证了可行性。通过量化分析与实验验证,对比了变量机构数字液压控制与比例液压控制各自的控制特点。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为实现轴向变量柱塞泵高精度、高功率密度与高效率的大流量控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采用所设计的变量机构及控制策略可有效减小颤振幅值,并保证斜盘稳定性;将自补偿原理引入高速开关阀设计;从基础结构模型分析了轴向柱塞泵功率密度影响因素,并创新设计了斜腰型槽,使其自吸特性从压差吸油转变为离心压差式吸油,显着提高了自吸能力。从理论和实验分别分析了比例电液控制系统与数字控制系统各种的控制策略与优缺点。本文相关研究成果包括发表论文4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均在实质审查中。

高娜[10](2014)在《地面多缸柱塞泵自补偿密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柱塞泵是一种常用的高压液体输送机械,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等领域,是一种关键的动力设备,在整个工艺流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柱塞的轴封装置是其关键部件,也是其薄弱环节。由于泵内的液体处于高压状态,而且柱塞在不停地进行往复运动,液体将从柱塞与填料之间的缝隙漏失。介质的漏失不但造成浪费,而且会污染环境,甚至危机设备运行和人身安全。泵的密封性能是评价泵产品质量的一个主要指标。因此,为了延长泵的使用寿命,本文开展了地面多缸柱塞泵自补偿密封研究。目前,现有柱塞泵轴封采用常规的填料密封,其密封的原理是依靠填料与柱塞之间的挤压作用减小相互之间的缝隙,通过多次的迷宫节流,阻止液体介质外泄。但在柱塞往复运动及泵内部高压力作用下,油、水等液体介质必然会沿着柱塞与填料的间隙向外泄漏,间隙越大,泄露量越大,超过规定值,密封就失效,必须停机重新更换盘根。为减少泄漏量,通常的做法是加大盘根的压紧力,但作用有限,却增加了填料与柱塞之间的摩擦力,即增加了能耗。这使得现有填料密封存在着密封效果差、密封摩擦损耗功率较大、维护频繁等问题。本文针对油田地面高压三缸柱塞泵,研究一种高效自适应的柱塞泵轴封装置。首先,第一章进行了前期的柱塞泵密封概况和研究现状的调研,第二章对高压柱塞泵的自补偿密封装置的工作原理、密封结构进行了研究。设计出图纸并加工出样品。第三章进行ANSYS的有限元动力学分析。第四章地面高压柱塞泵轴向密封装置的试验研究。最后进行现场试验结果和ANSYS仿真分析结果的对比。证明了该技术的应用价值,此技术必将是密封技术的一次革新。论文研究成果能够为高压柱塞泵使用寿命的延长提供理论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价值。

二、自补偿式软柱塞泵的研制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补偿式软柱塞泵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软密封抽油泵非金属材质耐磨性优选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软密封抽油泵研究发展
    1.1 自补偿软密封抽油泵
    1.2 非自补偿软密封抽油泵
2 软密封抽油泵非金属材质磨损试验研究
    2.1 软密封非金属材料物理性能
    2.2 软密封非金属材料磨损实验结果
3 现场试验
4 结论

(2)抽油泵多级软柱塞分级承压特性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抽油泵的发展概况
    1.3 软柱塞抽油泵的研究进展
        1.3.1 自补偿软柱塞泵及研究进展
        1.3.2 非自补偿软柱塞泵及研究进展
    1.4 流固耦合研究
        1.4.1 流固耦合概述
        1.4.2 流固耦合方法研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方案及方法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案
        1.5.3 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软柱塞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试验与本构模型
    2.1 软柱塞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试验
        2.1.1 多级软柱塞抽油泵的工作原理
        2.1.2 软柱塞材料的初步确定
        2.1.3 聚氨酯基本力学性能试验
        2.1.4 聚醚醚酮基本力学性能试验
    2.2 聚氨酯的本构模型
        2.2.1 聚氨酯本构模型描述
        2.2.2 聚氨酯本构模型
        2.2.3 聚氨酯材料本构模型拟合
        2.2.4 聚氨酯材料本构模型常数
    2.3 聚醚醚酮的本构模型
        2.3.1 Johnson-Cook模型
        2.3.2 修正Johnson-Cook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软柱塞材料的磨损机理与试验研究
    3.1 软柱塞材料的磨损试验参数确定
        3.1.1 软柱塞材料的性能检测
        3.1.2 软柱塞与泵筒摩擦力分析
        3.1.3 软柱塞与泵筒的接触应力计算
        3.1.4 试验参数确定
    3.2 软柱塞材料的磨损试验结果及分析
        3.2.1 聚氨酯试件的试验结果及分析
        3.2.2 聚醚醚酮试件的试验结果及分析
        3.2.3 丁腈橡胶试件的试验结果及分析
        3.2.4 三种材料的试验对比分析
    3.3 抽油泵多级软柱塞的磨损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双向流固耦合多级软柱塞的压力特性分析
    4.1 软柱塞-泵筒副缝隙流研究
        4.1.1 软柱塞-泵筒副泄漏分析
        4.1.2 软柱塞-泵筒副流态分析
    4.2 软柱塞双向流固耦合模型的建立
        4.2.1 流体力学控制方程
        4.2.2 双向流固耦合计算流程
        4.2.3 网格划分
        4.2.4 边界条件
    4.3 不同因素对软柱塞抽油泵泄漏量影响
        4.3.1 软柱塞长度对抽油泵泄漏量影响
        4.3.2 软柱塞厚度对泄漏量影响
        4.3.3 软柱塞-泵筒副初始间隙对泄漏量影响
        4.3.4 压差对泄漏量影响
    4.4 抽油泵多级软柱塞的长度优化
        4.4.1 第一级软柱塞泄漏量
        4.4.2 第二级软柱塞长度
    4.5 抽油泵多级软柱塞压力特性
        4.5.1 网格划分及约束设置
        4.5.2 长度优化后的压力场
        4.5.3 外径优化后的压力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级软柱塞抽油泵模拟试验研究
    5.1 试验方案及设备
    5.2 抽油泵多级软柱塞分级承压特性
        5.2.1 上、下冲程
        5.2.2 分级承压特性
    5.3 多级软柱塞抽油泵容积效率
        5.3.1 结构参数对容积效率的影响
        5.3.2 运行参数对容积效率的影响
        5.3.3 不同计算方法比较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附录 A1 聚氨酯试件参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多级软柱塞抽油泵的设计及性能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防垢泵研究现状
        1.2.2 软柱塞抽油泵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多级软柱塞抽油泵工作原理
    2.1 软柱塞抽油泵工作原理
        2.1.1 软柱塞抽油泵结构
        2.1.2 软柱塞抽油泵工作原理
    2.2 新型多级软柱塞抽油泵工作原理
        2.2.1 多级软柱塞抽油泵结构
        2.2.2 多级软柱塞抽油泵工作原理
    2.3 不同结构软柱塞抽油泵对比分析
        2.3.1 密封筒受力分析
        2.3.2 模拟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软柱塞结构参数及密封筒材料选择
    3.1 柱塞与泵筒间的缝隙流理论
    3.2 柱塞主要结构参数选择原则
        3.2.1 柱塞级数
        3.2.2 柱塞长度与变形间隙
        3.2.3 密封筒厚度与初始间隙
    3.3 软柱塞密封筒材料摩擦磨损试验
        3.3.1 试验方案
        3.3.2 试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柱塞抽油泵流固耦合仿真模型建立
    4.1 流固耦合基本理论
        4.1.1 单向和双向流固耦合
        4.1.2 流固耦合方程
    4.2 软柱塞抽油泵仿真模型建立
        4.2.1 几何模型建立
        4.2.2 模型网格划分
        4.2.3 流体仿真条件设定
        4.2.4 瞬态力学仿真条件设置
        4.2.5 小缝隙模型模拟方法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泄漏量影响因素分析及柱塞长度优化
    5.1 结构及工况参数对泄漏量的影响
        5.1.1 密封筒厚度对泄漏量的影响
        5.1.2 初始间隙对泄漏量的影响
        5.1.3 柱塞上下压差对泄漏量的影响
        5.1.4 柱塞上下压力对泄漏量的影响
    5.2 多级软柱塞抽油泵柱塞长度优化
        5.2.1 柱塞长度优化方案
        5.2.2 两级软柱塞抽油泵柱塞长度优化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4)软柱塞抽油泵举升机理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抽油泵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抽油泵研究现状
        1.2.2 抽油泵发展趋势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软柱塞抽油泵结构设计
    2.1 常规金属柱塞抽油泵结构及工作原理
        2.1.1 常规金属柱塞抽油泵分类和结构特点
        2.1.2 常规金属柱塞抽油泵的工作原理
    2.2 软柱塞抽油泵工作原理及结构设计
        2.2.1 软柱塞抽油泵的结构设计
        2.2.2 软柱塞抽油泵工作原理
    2.3 软柱塞抽油泵柱塞骨架的结构优化
        2.3.1 柱塞骨架结构设计及受力分析
        2.3.2 柱塞骨架出油口个数及尺寸优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软柱塞抽油泵柱塞胶筒材料本构关系确定
    3.1 软柱塞胶筒材料选择
    3.2 基于Mooney-Rivlin模型的橡胶材料的本构关系
    3.3 胶筒橡胶的单轴向拉伸试验及Mooney模型常数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柱塞抽油泵密封性能分析及结构优化
    4.1 柱塞胶筒的受力分析
    4.2 软柱塞胶筒有限元模型建立
        4.2.1 有限元分析方法
        4.2.2 几何模型的建立
        4.2.3 参数设置与网格划分
        4.2.4 边界条件与载荷设置
    4.3 软柱塞胶筒有限元分析
        4.3.1 二维与三维模型计算结果对比
        4.3.2 不同压力下胶筒密封性能模拟
    4.4 软柱塞胶筒结构优化
        4.4.1 胶筒与泵筒间隙对软柱塞抽油泵密封性能影响
        4.4.2 胶筒长度对软柱塞抽油泵密封性能影响
        4.4.3 胶筒厚度对软柱塞抽油泵密封性能影响
        4.4.4 肩部夹角对抽油泵密封性能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软柱塞抽油泵泵效分析
    5.1 软柱塞抽油泵泵效计算
        5.1.1 软柱塞抽油泵充满系数
        5.1.2 柱塞冲程损失系数
        5.1.3 液体收缩系数
        5.1.4 软柱塞抽油泵漏失量系数
        5.1.5 泵效分析
    5.2 标准金属抽油泵效计算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5)抽油泵柱塞表面织构密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抽油泵间隙密封研究现状
    1.3 间隙密封技术研究现状
    1.4 仿生密封表面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间隙密封机理及CFD基本理论
    2.1 间隙流场流体力学模型构建
    2.2 间隙流场控制方程建立
    2.3 间隙流场流动状态
    2.4 流场求解算法简介
    2.5 FLUENT软件简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间隙流场仿真模型建立
    3.1 间隙流场计算模型建立
        3.1.1 几何模型设计
        3.1.2 几何模型建立
    3.2 网格划分
        3.2.1 计算域网格划分
        3.2.2 计算域网格质量检验
        3.2.3 网格无关性检验
    3.3 流场计算设置
        3.3.1 求解器选择
        3.3.2 流场模型选择
        3.3.3 流场介质选择
        3.3.4 边界条件设置
        3.3.5 求解设置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间隙流场仿真结果与分析
    4.1 密封特性参数
    4.2 静密封仿真结果分析
        4.2.1 工况对柱塞密封特性的影响
        4.2.2 槽宽与深度比对柱塞密封特性的影响
        4.2.2.1 槽宽对柱塞密封特性的影响
        4.2.2.2 深度比对柱塞密封特性的影响
        4.2.2.3 槽宽与深度比对柱塞密封特性的共同影响
        4.2.3 横纵比与角度对密封特性的影响
        4.2.4 织构周向单元体数对密封特性的影响
        4.2.5 织构起始位置对密封特性的影响
        4.2.6 织构排数分布对密封特性的影响
    4.3 动密封仿真结果优化分析
        4.3.1 极差分析
        4.3.2 多元正交多项式回归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织构表面柱塞密封性能试验研究
    5.1 织构表面柱塞激光加工装置
        5.1.1 控制系统
        5.1.2 激光器
        5.1.3 振镜场镜扫描系统
        5.1.4 辅助加工装置
    5.2 漏失量测试装置
        5.2.1 油路原理
        5.2.2 装置的搭建
    5.3 试验数据及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6)高温金属自补偿式抽油泵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技术分析
2 现场应用

(7)面向深海的水压换向阀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和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海水液压换向阀国内外研究概述
        1.3.2 海水环境下材料的腐蚀磨损研究现状
        1.3.3 海水液压阀口密封可靠性研究现状
    1.4 关键技术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关键技术问题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海水环境下阀口密封材料的腐蚀磨损研究
    2.1 海水腐蚀磨损及对液压阀的影响
        2.1.1 腐蚀磨损介绍
        2.1.2 海水腐蚀磨损特点
        2.1.3 腐蚀磨损交互作用分析
        2.1.4 海水液压阀的腐蚀磨损机理
    2.2 海水环境下的磨损分量测定
        2.2.1 试样制备及海水配置
        2.2.2 试验装置及方法
        2.2.3 试验结果
        2.2.4 试验总结
    2.3 海水环境下的腐蚀分量测定
        2.3.1 腐蚀试样制备
        2.3.2 试验装置及方法
        2.3.3 试验结果
        2.3.4 试验总结
    2.4 海水环境下的腐蚀磨损交互作用机理
        2.4.1 磨损加速腐蚀
        2.4.2 腐蚀加速磨损
        2.4.3 腐蚀磨损试验中的“负”交互作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湿式电磁铁的压力平衡式采样阀技术研究
    3.1 静水压能驱动的深海采样方法研究
    3.2 基于湿式电磁铁的压力平衡式采样阀设计
        3.2.1 采样阀压力平衡式阀芯结构设计
        3.2.2 基于海水背压的压力平衡阀芯受力分析
    3.3 水压阀用湿式电磁铁仿真及试验研究
        3.3.1 水压阀用湿式电磁铁的工作原理及结构分析
        3.3.2 水压阀用湿式电磁铁仿真分析
        3.3.3 阀用湿式电磁铁试验研究
    3.4 静水压能驱动的深海采样装置及采样阀仿真及试验研究
        3.4.1 系统仿真模型
        3.4.2 仿真结果分析
        3.4.3 深海采样阀样机研制及系统集成
        3.4.4 深海采样阀试验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全浸式电磁铁的海水插装阀技术研究
    4.1 全浸式电磁铁的设计及试验研究
        4.1.1 全浸式电磁铁的设计
        4.1.2 硫化及耐压试验研究
        4.1.3 全浸式电磁铁性能试验研究
    4.2 基于全浸式电磁铁的海水插装阀方案设计
        4.2.1 海水三位四通插装式电磁换向阀工作原理
        4.2.2 海水三位四通换向阀关键结构设计
    4.3 海水三位四通插装式电磁换向阀结构优化
        4.3.1 海水三位四通插装式电磁换向阀数学模型
        4.3.2 海水三位四通插装式电磁换向阀AMESim仿真模型
        4.3.3 基于AMESim批处理的单参数动态特性分析
        4.3.4 基于遗传算法的多参数影响变化关系分析
        4.3.5 单参数与多参数影响变化关系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海水液压阀口密封性能的可靠性分析
    5.1 锥阀阀口密封的泄漏量模型
    5.2 锥阀阀口密封副接触表面的分形研究
        5.2.1 分形理论介绍
        5.2.2 粗糙表面的分形特征
        5.2.3 阀口密封副端面泄漏量分形模型
        5.2.4 密封副端面密封比压试验研究
    5.3 海水液压阀口密封可靠性分析
        5.3.1 海水环境下金属的腐蚀失效研究
        5.3.2 基于Copula的弹簧多失效模式可靠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海水换向阀性能测试方法研究
    6.1 样机研制及实验室性能测试方法研究
        6.1.1 海水插装式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研制
        6.1.2 试验原理及试验系统
        6.1.3 试验项目
    6.2 深海模拟试验方法研究
        6.2.1 试验系统原理及深海高压舱内试验方案
        6.2.2 开式海水液压系统集成及调试
        6.2.3 水池试验
        6.2.4 换向阀深海模拟试验方法
    6.3 海上试验方法研究
        6.3.1 海上试验装置和条件
        6.3.2 海上试验前准备
        6.3.3 海上试验方法及步骤
        6.3.4 海上试验结果的评定准则及试验结果评价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自动垂直钻井导向工具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科学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AADDS-Ⅰ型垂直钻井导向工具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AADDS-Ⅰ型垂直钻井导向工具基本结构
        2.2.1 钻井导向工具机械结构
        2.2.2 钻井导向工具液压系统
        2.2.3 钻具导向工具测控系统
    2.3 AADDS-Ⅰ型自动垂直钻井导向工具纠斜机理
    2.4 AADDS-Ⅰ型垂直钻井导向工具井场实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双缸混合控制模式下的导向工具性能分析
    3.1 引言
    3.2 单双缸混合控制模式下导向套随机转动分析
        3.2.1 导向套随机转动力学分析
        3.2.2 强振工况下原导向液压系统性能分析
    3.3 单双缸混合控制模式下纠斜效率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缸同步比例控制导向模式研究
    4.1 引言
    4.2 三缸同步比例控制导向模式工作原理
    4.3 基于动压反馈原理改进后的液压系统压力稳定性分析
        4.3.1 动压反馈装置对强振工况压力稳定性影响
        4.3.2 动压反馈装置参数优化
        4.3.3 强振工况下改进后的纠斜缸压力稳定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PWM的纠斜力比例控制
    5.1 引言
    5.2 基于PWM的纠斜力比例控制机理
    5.3 电磁阀工作原理及数学建模
    5.4 PWM断电脉冲宽度对压力影响分析
        5.4.1 断电脉冲宽度的数学计算
        5.4.2 断电脉冲宽度对压力的影响分析
    5.5 PWM断电脉冲位置对压力的影响分析
        5.5.1 最佳断电起始位置数学计算
        5.5.2 断电位置对压力影响仿真分析
    5.6 基于PWM的纠斜力比例控制实验
    5.7 基于PWM的三缸比例控制导向模式
        5.7.1 导向模式介绍
        5.7.2 实验步骤及实验结果分析
    5.8 基于NPWM的纠斜力比例控制技术研究
        5.8.1 基于NPWM的纠斜力比例控制原理
        5.8.2 基于NPWM的纠斜力比例控制参数确定
        5.8.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9 动压反馈导向系统的脉宽调制技术研究
    5.10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模拟信号的纠斜力比例控制
    6.1 引言
    6.2 直动式比例溢流阀特性分析
        6.2.1 直动式比例溢流阀工作原理
        6.2.2 直动式比例溢流阀静态特性分析
        6.2.3 直动式比例溢流阀动态特性分析
    6.3 基于比例溢流阀的压力控制方案分析
    6.4 比例溢流阀压力控制特性研究
    6.5 模拟信号纠斜力比例控制实验研究
    6.6 本章小节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垂直钻井导向工具轴向柱塞泵原理设计
附录B 原集成块三柱塞泵连通方案
附录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部分学术论文
附录D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论文主要创新点

(9)基于相位移动PWM控制的高速开关阀控式柱塞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速开关阀控轴向柱塞泵
        1.2.2 高速开关阀元件
        1.2.3 高速开关阀的控制策略
    1.3 课题研究意义、内容及创新点
        1.3.1 课题研究意义
        1.3.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3.3 课题创新之处
第二章 PWM式数字控制变量机构优化
    2.1 数字式变量控制结构及原理
    2.2 相位移动式PWM控制策略
        2.2.1 普通PWM控制策略分析
        2.2.2 相位移动式PWM分析
    2.3 拟合错位式PWM控制
    2.4 改进型PWM数字式变量机构
        2.4.1 带有反向弹簧的变量机构控制力矩特性
        2.4.2 改进型PWM数字式变量机构特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字大流量高速开关阀优化设计
    3.1 阀芯单自由度式高速开关阀
    3.2 阀芯双自由度式高速开关阀
    3.3 数字式低泄漏高频响大流量高速开关阀
        3.3.1 比例流量控制特性
        3.3.2 自补偿工作原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轴向柱塞泵的功率密度分析
    4.1 不同功率设备的功率密度对比
    4.2 功率密度量化
        4.2.1 功率密度定义推导
        4.2.2 普通柱塞泵与改进式柱塞泵功率密度对比
        4.2.3 普通柱塞泵自吸性能分析
        4.2.3.1 自吸性能理论
        4.2.3.2 仿真分析与结果讨论
    4.3 斜腰型槽式缸体的柱塞泵自吸性
        4.3.1 自吸性能理论
        4.3.2 仿真分析与结果讨论
    4.4 功率密度影响因子间的耦合关系
    4.5 对称X型高功率密度轴向柱塞泵
    4.6 柱塞腔压力的动态响应特性
        4.6.1 柱塞腔压力动态响应特性对缸体稳定性影响
        4.6.2 三级增益式配流盘对柱塞腔压力动态响应优化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字与比例控制式变量机构的研究
    5.1 基于比例阀的高精度油缸位置控制
        5.1.1 比例阀特性监控实验台开发
        5.1.2 高速执行器的电液位置速度复合控制
        5.1.2.1 高速制动模式
        5.1.2.2 全程位置闭环控制
        5.1.3 基于PLC的电液模糊自适应控制
    5.2 基于高速开关阀的高精度位置控制
        5.2.1 多功能回路切换式集成块设计
        5.2.2 PID控制策略
        5.2.3 两种控制策略分析
        5.2.3.1 相位控制
        5.2.3.2 脉宽频率同步控制
    5.3 数字控制与比例控制比较
        5.3.1 功率损失分析
        5.3.2 控制精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一、论文总结
    二、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地面多缸柱塞泵自补偿密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地面多缸轴向柱塞泵的概况及研究现状
        1.1.1 地面多缸轴向柱塞泵概况
        1.1.2 地面多缸轴向柱塞泵研究现状
    1.2 柱塞泵密封特性概况及研究现状
        1.2.1 柱塞泵密封特性概况
        1.2.2 柱塞泵密封特性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目标
        1.3.1 课题研究意义
        1.3.2 课题研究目标
    1.4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柱塞泵密封特性研究以及液压自封泵工作原理
    2.1 压力与摩擦之间的关系
        2.1.1 密封部位的应力和应变关系
        2.1.2 摩擦力的计算以及影响因素分析
    2.2 压力与摩擦寿命之间的关系
    2.3 两种密封与能耗之间的关系
    2.4 液压自封泵的工作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柱塞结构的有限元分析
    3.1 概述
    3.2 ANSYS 仿真接触分析
        3.2.1 几何模型的建立
        3.2.2 材料属性的定义
        3.2.3 单元类型的选择
        3.2.4 网格的划分
        3.2.5 载荷及边界约束条件的施加
        3.2.6 接触的定义
        3.2.7 分析计算
    3.3 LS-DYNA 动态仿真分析
        3.3.1 LS-DYNA 程序计算理论
        3.3.2 LS-DYNA 程序中的流构耦合算法
        3.3.3 材料模型和状态方程
        3.3.4 动态密封仿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面高压轴向多缸柱塞泵试验研究
    4.1 密封材质的优选实验
        4.1.1 实验目的
        4.1.2 实验内容
        4.1.3 实验条件
        4.1.4 实验原理和参数计算
        4.1.5 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
        4.1.6 石墨添加剂增强尼龙的力学特性
    4.2 环空加压验证密封性试验
    4.3 检测柱塞泵液压自封装置的密封试验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详细摘要

四、自补偿式软柱塞泵的研制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软密封抽油泵非金属材质耐磨性优选与试验[J]. 宋阳.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21(07)
  • [2]抽油泵多级软柱塞分级承压特性与试验研究[D]. 户春影.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3]多级软柱塞抽油泵的设计及性能仿真分析[D]. 陈魏建.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4]软柱塞抽油泵举升机理及性能研究[D]. 李博文.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5]抽油泵柱塞表面织构密封特性研究[D]. 胡嵩. 长春理工大学, 2019(05)
  • [6]高温金属自补偿式抽油泵的研制与应用[J]. 孙翠容. 石化技术, 2018(12)
  • [7]面向深海的水压换向阀关键技术研究[D]. 刘向阳. 北京工业大学, 2018(04)
  • [8]自动垂直钻井导向工具关键技术研究[D]. 邓江洪. 武汉科技大学, 2016(02)
  • [9]基于相位移动PWM控制的高速开关阀控式柱塞泵研究[D]. 颜滨曲. 福州大学, 2015(07)
  • [10]地面多缸柱塞泵自补偿密封研究[D]. 高娜. 东北石油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自补偿软活塞泵的开发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