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小说的民间立场

贾平凹小说的民间立场

一、贾平凹小说的民间立场(论文文献综述)

吴永慧[1](2021)在《贾平凹长篇小说序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贾平凹是中国文坛的一棵常青树,从文五十年来笔耕不辍,在散文、诗歌、小说等多个领域均有建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长篇小说创作,至今已经发表了十八部长篇小说,他的作品量质并存,构成了中国当代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对象。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贾平凹的小说创作时发现,除了小说正文,贾平凹还为每部长篇小说创作了序跋,短的上千字,长的上万字,十八部长篇小说的序跋加起来接近二十万字,完全也能成为一个研究对象。序跋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学样式,有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受到古代文学家和现代文学大家的高度重视,然而在当代文学研究中被关注的力度一直不够。考察对贾平凹长篇小说的研究后发现,研究界对贾平凹小说的研究基本上都立足于贾平凹长篇小说作品的内容展开,大多忽略了作为小说副文本而存在的序跋,这是研究贾平凹长篇小说创作亟待丰富的一个领域,因此本文选择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序跋作为研究对象,对夯实贾平凹小说研究和中国当代文学的序跋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共有五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梳理了贾平凹长篇小说序跋的创作和研究的概况,说明该研究对象的可研究性,其次对序跋这种文体进行了溯源,归纳了研究序跋的意义;第二部分重点探讨了序跋与文本的关系,主要从副文本和互文性两个维度展开;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论文的重点部分,分析序跋和贾平凹的文学创作观及创作实践的关系,提炼了序跋体现出的贾平凹的几种文学创作观,并用辩证分析的方法探究序跋和贾平凹的文学创作实践的关系;第五部分从文学、审美、文化三个角度来讨论贾平凹长篇小说序跋的独立价值;第六部分是结语,总结回顾全文的内容,表达对研究界进一步研究丰富贾平凹长篇小说序跋的期待。

李梦好[2](2020)在《贾平凹小说的知识分子返乡叙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贾平凹始终关注着他的故乡商州和居住城市西安,以商州和西安为文学创作根据地来实现与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对话。“知识分子返乡”叙事是中国知识分子现代性焦虑的产物,是作家在城乡所代表的传统与现代间价值抉择的话语实践。贾平凹小说的知识分子返乡叙事,颇有代表性的呈现了农裔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城市生存精神困境,在乡土变迁中呈现的多维度现实感知,由于身份转换难以融入乡村的困境以及在返乡抉择和行为实践中进退两难的精神矛盾。因此,知识分子返乡叙事是理解贾平凹创作意图与精神焦虑的关键切入点。首先,本论文分析贾平凹小说中知识分子返乡的行为动机,根据行为动机的特点,将其分为四种形式,深入探析具有代表意义的行为动机,分别是因追寻乡土之根而实现游历式返乡,因坚持平民立场而实现抗争式返乡,因处理人情世故而实现风俗式返乡,因寻求生命激情而实现自救式返乡。其次,进一步分析知识分子返乡的现实感知,流动的时间和变迁的乡村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后生感悟到商州民族风情的自然与原始,金狗意识到乡村变革下的艰难沉重,子路、夏风无奈地注视着凋敝衰败的传统村落,子明思索着在人与自然的失衡关系的生存困惑。从历史的角度看,返乡知识分子是中国乡土变迁的见证者与沉思者。然后,知识分子在返乡中一直处于“回不去”的生存焦虑中,这是源于他们的身份困境,即后致的知识分子身份和先天的农民身份的认同焦虑。知识分子在城市有着自我和他人的身份认同焦虑,依旧是城市里的“乡下人”,在乡村却成为“城里人”;知识分子都有挥不去的农民底色,故乡如同镜子,照出他们的不断掩饰和改造的农民本性;知识分子返回故乡生活,不同于之前的农民身份,有着“荣归故里”的生活姿态,在潜意识中形成对整个乡村社会的“俯视”;故乡是属于生存在那里的人们,返乡知识分子是不被故乡人认同的“他者”,故乡早已成为象征性的存在,注定了承接鲁迅式的“过客”般的宿命。最后,我们将焦点放在知识分子返乡的抉择和行为实践中,知识分子在城与乡之间游移不定,证明了知识分子进退失据的尴尬状态,揭示他们在城乡均不能安身立命的精神矛盾。离乡是返乡存在的前提,在进城与返乡的抉择中,知识分子充满了精神矛盾,包括历史理性和人文情感的分裂,理想实现与精神苦闷的困惑,在离乡情绪与乡土情结之间挣扎,在生命需求和生存条件的反差之中缠绕不清,因此,知识分子一直处于精神矛盾中而进退两难,循环往复。贾平凹小说的知识分子返乡叙事表征着贾平凹以自我生存经验对古老城乡对立现实的人文关照,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作家在返乡中对精神家园的追逐,但是家园却永远在路上,这既有一代农裔知识分子共有的心理特征,也具有个人精神反思的独特性。

何玉立[3](2020)在《贾平凹小说与戏曲民歌的互文研究》文中提出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较为受关注的作家之一,学界对其小说创作研究已经呈现较为完备的趋势。因此,本篇论文引入“互文性”相关概念研究贾平凹小说中出现的戏曲和民歌,以期从此切入点探索出贾平凹小说创作的内在基点和审美内涵,更以贾平凹小说互文性在戏曲民歌上的体现,来寓目整个当代文学中互文性的魅力所在。本文从三个方面具体论述贾平凹小说中戏曲和民歌的互文:首先从戏曲和小说的关系开始切入,论说贾平凹小说与戏曲的互文关系。戏曲与小说相结合的传统由来已久,亦跟贾平凹个人作为一个陕西人的戏曲选择有关。而在《秦腔》中戏曲的互文叙事极大地为小说增光添彩,秦腔在主题氛围的营造上有着助力作用,且作家巧妙借用秦腔“戏中戏结构”揭示小说中人物心理变化和情节发展,此举将戏曲秦腔完美地融合进小说行文中,文曲之间呈现出一派和谐之势。其次从民歌的角度分析贾平凹小说与民歌的互文关系。民歌与文学的关系肇始久矣,而在五四时期的“歌谣运动”又将其发展向前推进。以戏曲类推,民歌的互文叙事主要体现在民歌长于歌唱抒情的特征对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情节构筑和氛围营造方面的襄辅之功。所以纵然民歌在贾平凹小说中出现不多,却也成为其小说特色之一。最后在前面两部分戏曲民歌的互文叙事之上,可进一步探索贾平凹小说与戏曲民歌互文的功能意义。针对互文性的特性,主要是对互文本的传承和对受文本的创新意义,因此此部分又分为两方面,一是以戏曲和民歌为代表的民间文学视域下的多种意蕴,在地区精神文化、民俗特色和地域风貌的传承和延续上功不可没。二是戏曲和民歌对于小说的叙事和审美有一定的创新。戏曲和民歌的介入使得小说叙述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叙述接受上也对读者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与此同时更对贾平凹小说的语言、内容和审美风格有提升空间。由于互文性本身的性质和机制,对于读者的要求颇高,是以其内在局限性也值得深思。

任文亭[4](2020)在《论李锐小说的民间书写》文中指出“民间”是李锐小说创作所—直关注的对象。从最初的《丢失的长命锁》系列短篇小说,到“厚土”系列,“银城”系列、“农具”系列等,李锐始终将自己的笔触伸入民间大地,深切体察民间内部不同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在李锐笔下,民间被苦难所包裹,包括物质上的苦难和精神上的苦难。物质贫困是—切苦难发生的源头。他在小说中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民间因封闭的环境和落后的生产方式所引发的—系列苦难。同时,精神的苦难—直贯穿于李锐小说始终。民间整体呈现出—种蒙昧的状态。向外,它以自己长久以来形成的顽固品格本能地拒斥外部势力对自己的领导和侵犯;向内,它却在运用旧有的道德伦理无意识地约束着民间内部的男男女女。作为—位坚持独立创作姿态的作家,李锐“拒绝合唱”,倡导汉语写作的主体性,警惕潮流对作家的同化,致力于用方块字书写个体独特的生命体验。这种高度的写作自觉性,—方面促使作家在创作中不断寻求突破,另—方面在—定程度上也构成了李锐小说书写的困境。李锐认同启蒙,但对知识分子的启蒙立场持质疑态度;主张建立汉语写作的主体性,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却不是十分地理想。同时,李锐对民间的书写是有限度的。李锐肯定个体的欲望、日常生活的审美意趣,但在具体书写过程中却未很好再现民间日常生活细节。本文力图从李锐的小说文本出发,结合相关资料来探究李锐小说的民间世界。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李锐民间书写的背景与意义,并分析学界对李锐的研究现状。第—章,主要通过文本细读,揭示李锐笔下民间世界的整体面貌。具体阐述李锐笔下民间世界的苦难底色,民间内部的非理性,以及民间整体上所呈现的恒常性。第二章,通过阐述李锐小说中呈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与民间、革命与民间之间的关系,探析李锐从民间视角考察启蒙与革命时所体现的对启蒙和革命的批判态度,以及对民间个体尊严与价值的维护。第三章,通过比较的方法分析李锐民间书写的独特意义,进而探究李锐的民间立场和身份体认以及李锐在书写民间时所面临的两难境遇。第四章,分析李锐民间书写过程中在形式上进行的探索与突破。李锐叙事时,不断寻求突破。尤其是90年代以来,李锐在小说中尝试变换和更替叙述角色,突出口语对民间书写的重要性,同时又在重述神话过程中表现对人类普遍困境的追问。这些在形式书写背后所作的努力,体现了李锐对写作的自觉追求。结语,联系实际分析李锐民间书写的得失,进而探讨民间书写的现实意义及当下所面临的困境。

董春平[5](2019)在《贾平凹小说中的农村改革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贾平凹作为新时期以来重要的中国当代作家之一,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纵观贾平凹四十六年的创作历程,他的小说不仅贯穿了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轨迹,同时也暗合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自贾平凹初登文坛,他的文学创作便已经与改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从1978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满月儿》到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三部曲”的问世再到新世纪以来《秦腔》《带灯》的出版发行,贾平凹有关农村改革的小说可谓是中国农村的改革开放实录。本文以“改革”为切入点,分析贾平凹《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秦腔》《带灯》这五部中长篇小说中农村的书写情状,探讨这个过程中作者对改革所持态度的转变。本文共四章,第一章主要论述改革开放对贾平凹人生、文学创作的影响和新时期文学主流与贾平凹早期小说创作的复杂关系;第二章以“改革三部曲”(《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为研究对象,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民爱情婚姻观念的变化来分析改革之初农村欣欣向荣的景象;第三章以《秦腔》为研究对象,从经济、文化角度具体分析在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农村日渐凋敝的现实;第四章以《带灯》为研究对象,从基层政治生态了解农村改革所面临的困难与窘境。

蔡美佳[6](2019)在《贾平凹小说中的历史叙事》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个乡土文学作家,将故乡商州作为文学创作的母题展开乡土文学叙事是贾平凹一贯的风格。进入新世纪以来,对城乡现实问题与历史题材的关注成为他文学创作的两大主线,其中历史题材小说是贾平凹继《秦腔》之后创作的一大转变。然而,回顾作家的文学创作历程就会发现,历史叙事早在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作品中就已经出现,并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本文提出“贾平凹小说中的历史叙事”这一论题,通过梳理作家所有的历史题材作品来发现形成这一创作题材及其风格的原因,同时探讨其对作家的影响。全文主要围绕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新世纪三个阶段历史叙事的特点、原因和影响展开,第一章涉及80年代“商州系列”的几部作品,该时期历史叙事的地域文化色彩异常浓厚,作家在地方志的基础上对当地的人文风俗、地理环境进行介绍,为小说增添了“地方史”的价值;第二章关注90年代初的“山匪系列”,该时期的历史叙事有着新历史主义的特征,以土匪为对象揭示人性欲望在道德伦理压制下的挣扎、裂变;第三章围绕贾平凹新世纪的几部历史题材小说展开,历史叙事成为“乡土叙事终结”后追忆故乡的一种方式。通过归纳与总结,发现贾平凹的历史观是“民间性”的,同时对人性的刻画是小说最终的落脚点。历史叙事作为“乡土叙事终结”后的另一创作形式,对考察作家后期创作风格的走向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吴沛芮[7](2019)在《贾平凹长篇小说的重复现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贾平凹作为新时期以来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四十余年间笔耕不缀,创作出了 16部长篇小说。他凭借对商州独特的现实书写奠定了在文坛上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陕西文学的领军人物及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但是,贾平凹这种不断的书写,与之而来的是作品间大量出现的重复现象。本来,小说中的重复可以是一种积极的艺术手法,比如,贾平凹借其小说间的重复完成了对“故乡”的构建,形成了其风格的独特性。然而,不断的重复也造成了内容上机械式的自我复制与思想上的停滞不前,使他的作品缺乏更深的维度。本文试图在对贾平凹长篇小说全面细读的基础上,援引希利斯·米勒的理论,对贾平凹不同作品间存在的重复现象进行整体的梳理和评价。本论文正文一共三个部分,分别为重复的表现、重复的得失以及重复的原因,层层递进。第一部分,对贾平凹自《商州》以来的长篇小说中的重复现象进行详细的分类整理,将其总结为意象的重复、故事的重复、视角的重复、主题的重复以及细节的重复五种类型;第二部分,分析重复的得失。通过重复,贾平凹既可以完成对精神原乡“商州”的构建,还能固化其特有的神秘主义书写特色,进一步拓宽作品的审美意蕴。但另一方面,作品主题的不断重复也造成了贾平凹现代性思考的自我解构,令人惋惜;第三部分,则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探讨重复现象出现的原因,可以将其归因为写作立场和写作资源两方面,同时明确贾平凹遭遇的困境也正是整个“50后”乡土作家的面临的共同挑战。

郭婷婷[8](2019)在《论贾平凹乡村书写的现实关怀 ——以新世纪长篇小说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贾平凹的创作贯穿了中国新时期以来当代文学创作的始终。自步入文坛,贾平凹便始终把握着时代变化的脉搏,跟随社会发展的脚步,不辍笔耕。他的作品也具有了记录时代变革,反映时代精神的意义。贾平凹的小说能取得卓越的成绩,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他能坚持关注和书写当代社会现实。进入新世纪以来,贾平凹以贴近乡村社会的姿态来创作,他保持平民视角,对当下处于变革与转型中的乡村,以及面临生存焦虑与精神困惑的农民投去真诚的关怀。贾平凹在创作中始终保持着为时代留一份记录的责任感,对处于困境中的底层小人物怀有悲悯之心。他的作品不仅表现了当下乡村社会的生存经验,也凝聚着作者的时代忧思。现实关怀是作家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贴近现实,关注社会人生,与时代变革同步伐的精神。本文以贾平凹新世纪的长篇小说为研究对象,从他的乡村书写中探寻其现实关怀的多重表现角度及其意义。本文正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从时代语境与文化语境、陕西作家群的乡土情结和关怀现实人生的写作传统、作家个人的身份认同与写作立场来论述贾平凹在新世纪语境下关怀乡村现实的发生;第二章从作家对乡村现状的关注来表现其现实关怀。小说中展现的乡村凋敝自然景象、乡村经济的衰颓与空心化危机以及乡村权力结构转化后面临的多重处境都是作家现实关怀的重要表现;第三章论述了作家对农民的真切关怀。从乡村日常生活呈现,到对农民物质生活压力的揭示,再到对农民精神困境的重视和人性的反思,作者由内而外从多个方面传达了对农民的关切;第四章深入挖掘了贾平凹对乡村传统文化处境的忧虑,以及探寻传统文化价值的尝试;第五章对贾平凹关怀乡村现实的意义进行了梳理与论述。作品在表现乡村现实,反思现代性时也融入了作家的悲悯之心,表现了关怀的温情。同时贾平凹的创作也为当下文学书写中国故事提供了一份经验。

周姣[9](2018)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激荡 ——贾平凹乡土小说的文化价值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以民间性为观测点,从传统与现代的激荡这一方面来探讨贾平凹乡土小说在其创作的不同时期所呈现的文化价值观念。文本由绪论、正文四章和结语六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贾平凹乡土小说的文化思想变化这一课题的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并对研究的文献综述进行了阐述。第一章内容主要通过贾平凹早期的乡土小说,包括《商州》、《浮躁》、《满月儿》、《小月前本》等商州系列小说来探讨20世纪70、80年代贾平凹的文化价值观的状态。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这时候的贾平凹初入文坛,还处于理念化写作,没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而是以小说为突破口,来应和当时社会所形成的对城市向往,对乡村排斥的时代潮流。第二章内容主要是通过贾平凹中期的乡土小说,包括《土门》、《高老庄》、《秦腔》等土门系列小说来探讨20世纪90年代及世纪转型前后背景下贾平凹的文化思想观念呈现的状态与变化波动。世纪之交,此时的贾平凹在小说中流露出的多为对都市的怀疑、警惕,认为传统中很多东西需要保留,过去批判的现在开始怀念了。第三章内容主要通过研究贾平凹21世纪以来的乡土小说,包括《古炉》、《带灯》、《老生》、《极花》等,来探讨贾平凹近期小说中呈现的文化价值走向。贾平凹在新世纪一方面由于五四启蒙的反传统,因而造成无根的现代性,表现出对现代性的批判,另一方面传统中诸多不合时宜的部分阻碍现代的发展,因而又表现出传统树立不起来,精神无所依附,堕入到价值的虚无,也就是价值双缺位。第四章内容是结合贾平凹的主要乡土小说作品和其自身的人生经历,对贾平凹文化价值观进行探究,主要从文化价值观的特征,形成原因,在当代的意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结语部分主要概括贾平凹站在民间立场上,通过民间风俗文化、民间生命困境、民间叙事方式等来描绘传统和现代之间的激荡状态。新世纪的贾平凹陷入一种文化困境,贾平凹只有突破文化价值困境,才能在创作上迈上一个更高的境界。

刘保发[10](2017)在《贾平凹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篇小说民间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贾平凹,作为当代文坛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平民作家,他秉持民间化写作立场,以极大热情聚焦普通百姓的生存本相,在真实还原底层民间生存境遇的同时,也对藏污纳垢的民间文化进行了原生态展示,贾平凹的小说既表现了城市与乡村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文化和底层百姓的生存方式,又继承了民间传统叙事的血脉,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呈现出强烈的民间特性。论文以“民间”理论为视点,从小说内容、叙事策略、语言诸方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贾平凹长篇小说的民间性作了系统深入论析。中国学界,民间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视野,自20世纪90年代被陈思和先生提出,后来经过王光东等学者补充,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自觉运用到文学研究。民间性,作为一种创作态度,是指作家站在民间立场上放弃政治意识形态主导的权利话语和精英知识分子的启蒙姿态,用普通老百姓的视角和思维反映藏污纳垢的民间文化和芸芸众生的生活状态。贾平凹“城籍农裔”的身份和生活经历使他对农村和城市底层百姓生活极为熟悉,民间大地上老百姓的一颦一笑一悲一喜都深深镌刻于他的脑海中。他一直将陕南农村和西安城作为小说创作根据地,民间的一切都被他信手拈来作为素材运用到创作中,特别是商州奇幻的民间传统文化使贾平凹小说呈现出浓重的民间色彩和民间性,并且深刻影响甚至决定了他以民间视角审视反映底层生活。从内容上看,贾平凹长篇小说的民间性有着异常丰富立体的呈现。首先,贾平凹善于吸收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并在其小说世界以民间文化景观的方式进行原生态的立体呈现。大量的民风民俗、民间艺术和民间传说、故事都是其民间视野下的自然选择;其次,作为一位平民作家,贾平凹能真正站在民间立场关注普通百姓的各种生存境遇,通过对困境中民间底层生命形式各异的抗争描写,表达了对民间顽强生命力的赞美;最后,贾平凹小说还展现了民间生命对各种原始欲望的本能追逐,体现了民间世界藏污纳垢的特性。从叙事策略上看,贾平凹长篇小说民间性的传达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其创作立场、艺术个性的体现,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贾平凹一改以往政治史诗般的宏大叙事,将个人化写作渗透在民众鸡零狗碎的生活碎片中,以民间视角向读者还原了一个没有遮蔽的民间世界的本真状态;采用日常说话语调,以闲聊式的口吻再现了民间琐碎的日常生活场景;以原汁原味的方言土语、民间歌谣及充满生活趣味的民间修辞,给读者展示了一个十分鲜活的民间世界。作为一位平民知识分子,底层人民的代言人,以民间性为指向的贾平凹长篇小说创作必然会引起陕西、西部乃至国家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并激励人们重拾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贾平凹独立于政治权利话语和知识分子启蒙话语之外,从民间汲取创作资源,视野下移聚,焦社会底层生活状态的写作取向,为底层写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贾平凹民间性小说创作扩大了华语写作的影响力,为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民间性创作赋予贾平凹小说以鲜明个性,带来盛誉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细节的重复、雷同,对畸形性欲描写的不加节制,一些黄色小段子及粗鄙语言的滥用,等等,则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小说的审美价值。

二、贾平凹小说的民间立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贾平凹小说的民间立场(论文提纲范文)

(1)贾平凹长篇小说序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序跋与小说文本的关系
    第一节 作为第一阐释的“副文本”
    第二节 序跋与正文的互文性
第二章 序跋与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创作观
    第一节 以实写虚 体无证有
    第二节 天人感应 心物合一
    第三节 平民立场 民间视角
    第四节 日常叙事 还原生活
第三章 序跋与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创作实践
    第一节 “多转移、多成效”的呈现
        一、小说题材的多转移
        二、艺术手法的多成效
    第二节 辩证看待贾平凹的序跋与创作实践的关系
        一、作家意图与文本意图
        二、作家情感与文本情感
第四章 贾平凹长篇小说序跋的价值
    第一节 文学价值
        一、真善美的文学追求
        二、独立成篇的文体价值
    第二节 审美价值
        一、底层叙事意识
        二、历史文化意识
        三、生态美学意识
    第三节 文化价值
        一、“商州系列”的建构
        二、“秦岭文化”的书写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贾平凹小说的知识分子返乡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知识分子返乡”叙事的概念阐释
    2 贾平凹的城乡经历及城乡题材创作
    3 相关研究现状与本选题的意义
    4 本选题研究的基本思路与创新点
第一章 情归原初:知识分子返乡的行为动机
    1.1 游历式返乡:追寻乡土之根
    1.2 抗争式返乡:坚持平民立场
    1.3 风俗式返乡:处理人情世故
    1.4 自救式返乡:寻求生命激情
第二章 乡土变迁:知识分子返乡的现实感知
    2.1 原始自然的民族风情
    2.2 沉重艰难的乡村之变
    2.3 衰败凋敝的传统村落
    2.4 严重失衡的生态环境
第三章 生存焦虑:知识分子返乡的身份困境
    3.1 自我身份认同的迷惘
    3.2 挥之不去的农民底色
    3.3 “荣归故里”的俯视姿态
    3.4 故乡的“他者”与“过客”
第四章 进退失据:知识分子返乡的精神矛盾
    4.1 历史理性与人文情感的分裂
    4.2 理想实现与精神苦闷的困惑
    4.3 离乡情绪与乡土情结的挣扎
    4.4 生命需求与生存条件的反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贾平凹小说与戏曲民歌的互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曲相和:与戏曲的互文
    第一节 戏曲的文学浸染
    第二节 戏曲的互文叙事
第二章 文谣相融:与民歌的互文
    第一节 民歌的文学渊源
    第二节 民歌的互文叙事
第三章 贾平凹小说与戏曲民歌互文的功能意义
    第一节 延续:民间文学下的多重意蕴
    第二节 创新:叙事多变与审美提升
    第三节 互文性的局限和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作者硕士阶段科研成果、获奖情况一览表

(4)论李锐小说的民间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研究价值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李锐笔下的民间世界
    第一节 民间的苦难底色
    第二节 民间的非理性
    第三节 民间的恒常性
第二章 民间视角下的启蒙与革命
    第一节 启蒙与民间的双向隔膜
    第二节 革命与民间的冲突和对抗
第三章 比较视野下的民间书写
    第一节 有限度的书写与“照相”式实录
    第二节 理性的批判与诗意的想象
第四章 形式的探索与突破
    第一节 叙述角色的变换和更替
    第二节 回归“口语之海”
    第三节 传统神话的重述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5)贾平凹小说中的农村改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从“改革”说开去
    1.1 游离:《满月儿》
    1.2 偏离:《二月杏》
    1.3 探寻:“改革三部曲”
第二章 改革之“颂”——“改革三部曲”
    2.1 改革的外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2 改革的内核:爱情与婚姻
第三章 改革之“殇”——《秦腔》
    3.1 传统民间艺术秦腔的衰落
    3.2 农村现状之凋敝
    3.3 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
第四章 改革之“难”——《带灯》
    4.1 “维稳”与“上访”
    4.2 “美丽”与“富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贾平凹小说中的历史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动机与问题意识
    二、研究方法
    三、文献综述
    四、篇章结构
第一章 80年代“商州系列”:以地方志为特征的历史叙事
    第一节 “商州系列”与地域文化
    第二节 文化“寻根”的影响
    第三节 历史叙事:传统与现代文明变迁下的思考
第二章 90年代“山匪系列”:以“野史”为特征的历史叙事
    第一节 “山匪系列”与民间“野史”
    第二节 新历史主义的影响
    第三节 历史叙事:作家的悲悯情怀与侠义精神
第三章 新世纪的历史小说:以民间写史为特征的历史叙事
    第一节 历史题材小说与“民间化”
    第二节 “乡土叙事终结”后的反思
    第三节 历史叙事:乡土文明的挽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贾平凹长篇小说的重复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背景及意义
    研究综述
    研究方法、难点及创新点
1 重复的表现
    1.1 意象的重复
        1.1.1 自然意象:“河流”、“古树”、“狼”
        1.1.2 民俗意象:“秦腔”、“鬼戏”、“埙
    1.2 故事的重复
        1.2.1 人物设置
        1.2.2 情节设置
    1.3 视角的重复
    1.4 主题的重复
    1.5 细节的重复
2 重复的得失
    2.1 “商州”:对精神原乡的构建
    2.2 神秘主义:魔幻写作的本土化
    2.3 现代性思考的自我解构
3 重复的原因
    3.1 不变的民间立场
    3.2 枯竭的写作资源
结语
参考文献
    作家作品
    学术专着
    学位论文
    期刊
作者简历

(8)论贾平凹乡村书写的现实关怀 ——以新世纪长篇小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新世纪语境下贾平凹关怀乡村现实的发生
    第一节 新世纪乡村书写的语境
    第二节 陕西作家群的乡土情结与创作理念
    第三节 贾平凹的农民身份与民间立场
第二章 注视乡村:转型中的凋敝现状与忧患情怀
    第一节 直面荒芜贫瘠的自然景象
    第二节 对乡村经济衰颓与空心化的担忧
    第三节 聚焦乡村权力结构的转变
第三章 关怀农民:困境揭示与生存之思
    第一节 农民日常生活图景的还原
    第二节 贫乏物质生活与生存压力的揭示
    第三节 对农民精神焦虑的关切与人性审视
第四章 忧思文化:传统文化的失落与重拾
    第一节 对传统文化失落的哀悼与忧思
    第二节 传统价值彰显与文化意义重拾
第五章 贾平凹关怀乡村现实的意义
    第一节 现代性反思中的悲悯与温情
    第二节 在直面现实中讲好中国故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激荡 ——贾平凹乡土小说的文化价值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时代的回声
    一 《满月儿》:拥抱时代高歌理想
    二 《商州》:商州情结初现困惑
    三 《浮躁》:世态浮躁寻求探索
第二章 个人的反思
    一 《土门》:“神禾塬”的美好设想
    二 《怀念狼》:相生相克的人狼共舞
    三 《秦腔》:背离土地的渺茫出路
第三章 虚无的无奈
    一 《带灯》:传统的失落与探寻
    二 《老生》:现代的逃离与回避
    三 《极花》:现代的焦虑与批判
第四章 贾平凹文化价值观探究
    一 文化价值观特征
        (一)多变性
        (二)徘徊性
        (三)虚无性
    二 文化价值观形成之原因
        (一)社会转型的冲击
        (二)农裔城籍的身份
        (三)缺乏理论的烛照
    三 文化价值观之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贾平凹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篇小说民间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贾平凹的民间渊源
    第一节 生活经历
    第二节 民间传统文化的浸染
第二章 贾平凹小说中的民间世界
    第一节 民间视域中的民间文化景观
    第二节 民间生存困境中的艰难抗争
    第三节 民间欲望洪流中的本能追逐
第三章 贾平凹小说民间性叙事策略
    第一节 民间性叙述视角
    第二节 日常说话语调中的生活流
    第三节 民间语言的借鉴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贾平凹小说的民间立场(论文参考文献)

  • [1]贾平凹长篇小说序跋研究[D]. 吴永慧. 扬州大学, 2021(09)
  • [2]贾平凹小说的知识分子返乡叙事研究[D]. 李梦好. 河北大学, 2020(08)
  • [3]贾平凹小说与戏曲民歌的互文研究[D]. 何玉立.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2)
  • [4]论李锐小说的民间书写[D]. 任文亭. 郑州大学, 2020(08)
  • [5]贾平凹小说中的农村改革问题研究[D]. 董春平. 山西大学, 2019(02)
  • [6]贾平凹小说中的历史叙事[D]. 蔡美佳. 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9(12)
  • [7]贾平凹长篇小说的重复现象研究[D]. 吴沛芮. 浙江大学, 2019(01)
  • [8]论贾平凹乡村书写的现实关怀 ——以新世纪长篇小说为例[D]. 郭婷婷. 湖南大学, 2019(07)
  • [9]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激荡 ——贾平凹乡土小说的文化价值观[D]. 周姣. 湖北师范大学, 2018(01)
  • [10]贾平凹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篇小说民间性研究[D]. 刘保发. 陕西理工大学, 2017(03)

标签:;  ;  ;  ;  ;  

贾平凹小说的民间立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