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有权、控制权与治理结构——家族企业制度变迁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罗苓宁[1](2020)在《基于股权结构视角的国内上市家族企业成长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崛起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分布在各个行业的家族企业是民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后,一些家族企业出于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功能、优化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知名度等方面意图,选择在国内外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公众公司。在这种背景下,家族企业的组织和管理方式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与此同时,家族企业也面临着外部经济环境、政策环境、以及代际传承等复杂挑战,能否实现持续成长不仅影响企业自身,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作为上市公司,家族企业的股权结构对于企业决策、公司治理乃至企业绩效的影响不言而喻,也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之一。然而,针对股权结构对与企业成长的影响机制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局限,主要表现在:一是关注股权结构与绩效相关性的研究较多,而聚焦企业成长性的研究相对较少;二是实证研究中存在选择单一财务指标的倾向,不能全面体现企业的成长性;三是样本选择的范围、时间跨度较小;四是对家族企业成长中的行业差异未能得到足够重视。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家族企业中的委托代理问题进行梳理,从理论层面分析股权结构、企业治理和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构建理论模型,揭示股权结构对企业成长的作用机制,并以A股上市公司2009-2017年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家族企业成长的政策建议。本研究从国泰安CSMAR数据库选取2009-2017年A股市场上市家族企业的股权结构信息和财务指标作为样本,同时收集同样本区间的非家族企业信息进行比较。为了理解家族企业股权结构对企业成长的影响,研究使用线性回归模型加控制变量的方法,通过验证指标显着性来说明不同股权结构指标对企业成长性产生的作用。为了克服现有研究衡量企业成长性的指标单一的问题,本研究使用神经网络模型进行特征提取,利用变分自编码模型VAE进行特征提取构建了综合企业成长指标。与主成分分析(PCA)模型相比,神经网络模型具有提取非线性信息信噪比更高的优势。最后,利用面板数据进行带控制变量的回归分析。为了保持稳健性,本研究引入净权益收益率增长ROEG和托宾Q增长率QG作为企业的企业成长代理指标。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1.在国内家族企业中,实际控制人的控制权比例、实际控制人的所有权比例与企业成长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2.家族企业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企业成长呈正相关关系,管理层股权比例的提高有利于促进企业成长;3.家族企业股权制衡与企业成长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随着股权制衡率的提高,企业综合成长性上升;4.家族企业两权集中率与企业成长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表明随着所有权和控制权的统一,企业综合成长性上升。以理论和实证研究为基础,本研究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政策建议:一是构建促进企业成长的股权结构;二是构建激励相容的人才机制;三是维护公平、规范的市场环境。主要创新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构建了股权结构与企业成长性之间的理论模型。企业成长性分析是对偿债能力、运营能力、盈利能力、可持续增长能力等多维度指标的融合,是对企业投融资、营运、利润分配和现金流管理等重要执行策略的综合体现,本研究分析了股权结构-公司治理-公司成长性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已有研究;二是参考过往文献中估值类、盈利类、运营质量类及其他类共11个反映企业成长性的增长指标,利用神经网络的变分自编码模型进行特征提取,构建了综合企业成长指标,能够更全面地衡量企业成长性;三是从企业、政府两个层面提出了改善上市家族企业股权结构、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有望为企业制定成长战略、政府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举措提供借鉴和参考。
李健[2](2020)在《近代中国公司法律制度演化研究》文中提出企业是社会发展重要的微观基础和基本单元,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最重要的活跃因素。公司是企业组织发展的高级形态,对促进经济发展与推进工业化的作用更加重大。公司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是西方世界崛起与扩张的关键,他与公司发展的历程相伴而行。为了维持和巩固当时现有商业规则,近代西方诸国实施公司立法活动,至此西方世界出现真正意义上营利性法人的“公司”概念。对比西方世界近代中国公司法律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有其自身特点。我国公司法律制度实践共经历六次变革:第一次变革是1872年具有公司法替代效用的《轮船招商局章程》制定;第二次变革是1904年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中国首部《公司律》颁布;第三次变革是1914年首次邀请商人参与制定的《公司条例》颁布;第四次变革是1929年首次确立公司“营利”目的的《公司法》颁布;第五次变革是1946年确立以公司制发展国营事业目的的《公司法》颁布;第六次变革是1993年确立公司概念重新正式走入中国经济社会规定的《公司法》颁布。由于中国当代公司法的完善建设都得益于近代公司法律制度的实践,所以本文以近代公司法颁布的时序为线索,针对与近代公司法律制度所关联的特许公司制度《轮船招商局章程》以及四部公司法,对其公司发展状况、法律制度前提、利益集团博弈过程以及经济影响进行研究,进而揭示近代中国公司法律制度的演化规律。本文依据制度演化理论、演化博弈论进行研究,以公司法演化的时序为线索,从晚清公司制思想产生开始,商人进行公司实践发端,主要分析公司法律制度演化的五个阶段过程,包括公司法律制度萌芽阶段商人实践与特许公司制度的替代、特许公司制度向准则公司制度的探索与转化、官商共同参与修律奠定近代公司法律制度体系的基础、官商共同兴办工业完善公司法律制度、再到抗战期间统制经济下官商进行公司产权争夺导致公司法律制度走向异化,以及五个阶段过程中官僚、商人、其他集团多方博弈行为特征,最终得出评述性结论。本文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是绪论。第二章是提出公司法律制度萌芽、起步、初步发展、规范发展、异化五阶段演化模型。第三章是公司法律制度的萌芽阶段(1840-1872)。主要分析在无公司法的条件下,由于华商进行附股导致原有法律制度框架无法容纳新生经济因素,官僚制定《轮船招商局章程》的过程。第四章是公司法律制度的起步阶段(1872-1904)。主要分析在《轮船招商局章程》的示范下公司治理逐渐显露出官商集团监管经理人缺失问题,导致晚清工商业发展急需突破公司法律制度瓶颈,中央政府颁布《公司律》的过程。第五章是公司法律制度的初步发展阶段(1904-1914)。主要分析在《公司律》下公司内部道德风险问题与官剥商权情况,以及商人偷懒行为与机会主义,导致《公司律》无法使中国建立真正的经济自由民主,官僚与商人共同颁布《公司条例》的过程。第六章是公司法律制度的规范发展阶段(1914-1929)。主要分析《公司条例》缺失法人持股制度导致家族公司对外投资发展滞后,公司所承担的非营利性目的过多而影响公司发展,在涉及根本性商办公司改革方面始终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南京政府颁布1929年《公司法》的过程。第七章是公司法律制度的异化阶段(1929-1946)。主要分析1929年《公司法》以私企业为规范对象难以适应大力发展国营事业的需要,国民政府颁布1946年《公司法》的过程。论文第八章是结论。
卢飞[3](2019)在《家族企业传承中继任者的权威获得 ——基于多案例的社会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家族企业研究是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话题。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这40年是我国家族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当下,国内超过半数的家族企业正进入或即将新老交替的关键阶段,这就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家族企业传承与持续发展问题。由于我国家族企业带有强烈的家族主义特性,使得企业主权威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对资源配置起着关键作用,但很多家族企业在权力交接期间,会因为企业主权力分散、继任者有权无威而导致企业传承失败。换言之,随着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企业主逐渐退出,家族企业的传承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但企业传承不仅仅是制度性权力的传递,更重要的是非制度性权力的传承,并通过不同行动策略把权力转化成权威,这才是实现企业传承的关键所在,而继任者的权威反过来可以强化其制度性权力,为成功的企业传承奠定基础。因此,本文展开研究的基础问题和核心线索就在于分析权力结构和权威获得在企业传承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与功能。从理论上讲,权力是构成权威的基础性要素,研究继任者的权威获得,相应地就要讨论其权力来源与权力结构。同样地,权威获得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它是继任者在企业传承中采取不同行为策略的结果。在家族和企业双重性质的组织中,面对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双重压力,继任者要通过行动来展示自己的个人权威,并充分运用习得的非制度性权力,走出对制度性权力的依赖,即实现组织中法理性权威向能力权威和职位权威的转变,进而在家族企业中树立新的权威形象。基于此,笔者尝试在本研究中运用“权力—权威”的理论分析框架,将继任者权力结构与权威获得视为两个相互影响的因素,其中继任者的行动策略是联接这两者的关键纽带,即继任者权威合法化的有效路径。在本文,笔者运用“权力—权威”的理论分析路径来分析三例家族企业传承过程中继任者如何建构新权威主体的个案,并试图窥见不同行动类型中的权力结构与权威获得的差异化形态。根据继任者获取权力的方式来看,并基于“权力—权威”的分析框架,可以分别将这三个案例看作“后致权威不足,先赋权力弱化”、“先赋权力权威化”和“后致权力权威化”的典型,它们是对现实中企业传承的类型化分析,分别蕴含了继任者权力结构以及企业传承中权力对权威获得的不同作用机制。首先,从“后致权威不足,先赋权力弱化”的典型来看,我们在个案中发现:在家族企业传承过程中,家族威权结构决定继任者的初始权力结构,继任者往往在传承中优先获得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等制度性权力,并暂时维持家庭和谐与企业稳定,但权力不会自动转化为权威。随着企业家的退出,相关家族性资源也逐渐衰退,企业家原有的关系网络逐渐断裂和老员工的抗争,制约继任者的行动合法性,继而使得继任者在企业中行使权力的时候遭遇阻力,难以正常行使其应有的管理权力来开展工作。在双重性质的家族企业内部,面对行动权力合法性不足和低度的组织权力,继任者倾向于在企业内采取冒进的创业策略来试图确立新的权威主体,然而,权威并不是个体自决的,而是嵌入在家庭结构、关系结构和市场环境中的。在此过程中,继任者没能对市场和关系结构有正确的认知导致其面临失败的风险,这更加削弱其先赋权力效应,进而在企业内部出现更大的管理危机,企业传承最终走向失败。其次,从“先赋权力权威化”的行动路径来看,重新确立企业发展战略或联合创业是继任者获取权威的重要策略。在家族企业传承过程中继任者要想在企业确立新的权威主体,仅仅依靠先赋制度性权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继任者在获得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后,要通过企业转型和创业行动积极开辟新领地,进而打破组织中企业主的“权威阴影”,重新定义自己“企二代”的身份,并通过维护家族关系、制度化治理和文化规训等策略维护家族权威、打造企业权威和树立社会权威,进而获得家族成员、企业员工和相关利益群体的认可,这有利于继任者在企业内部被重新确立为新的权威主体,并实现“企二代”向“创二代”的身份转变。最后,从“后致权力权威化”的角度来说,继任者对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占有并不是通过纯粹的传承方式获得,而是通过组织职位上的逐级晋升来展示自己的才能,进而获得制度性权力和非制度性权力。在这种传承方式中,继任者可以在与企业主共同管理公司的过程中学习管理经验和管理技巧,并在潜移默化中习得父辈的创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同时,积极拓展社会关系与兼顾理性治理来打造个人权力空间,并在企业内部实行制度化管理和文化生产双轨制来稳固其职位权力,使其个人权威和组织权威受到家族成员和企业员工的认可,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得以平稳顺利地传递下去,并在企业传承中转化为权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传承行动本质上是一种权力的实践。在家族企业传承中,继任者通过行动来获得权威,而权威反过来也会进一步强化继任者的权力效应,进而塑造其在家族企业中新的身份认同。借助“权力—权威”分析路径观察我国家族企业传承,我们不难发现,企业传承中继任者权威合法性不足与企业传承方式和继任者培养方式密切相关,同时继任者的权威获得不是“个体自决”的,而是嵌入在具体的制度安排、关系网络和社会环境中的。当前,我国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有必要从单纯的“权力转移”向“权威主体”的培养与重构转变,唯有这样才能实现家族企业的顺利传承。对于当前中国家族企业的传承而言,“权力—权威”理论的实践意义在于其明确指出: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不仅要完成所有权和控制权等制度性权力的传递,更要注重企业家精神、企业文化和隐性社会资本等非制度性权力在代际之间的传承,只有二者在企业传承中协调运用,才有利于重新确立继任者在企业中权威主体身份,带领家族成员和企业员工共同维护家族利益,从而实现家族企业的持续发展。
赵金龙[4](2019)在《家族控制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都是由家族所有或由家族控制的,家族控制对企业的决策和经营行为有着重要影响。伴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家族企业原有的低成本、低价格传统核心竞争优势逐渐消失,从劳动密集型转向知识密集型已是大势所趋。如果说,创新驱动是知识密集型企业的重要特点,那么国际化就是企业重塑核心竞争优势、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但是,国际化经营也带来企业运营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本身就是收益与风险并存的战略性选择。家族企业能否突破原有发展模式的束缚,通过国际化经营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并实现转型升级,是一个关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逐渐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家族企业是家族系统和企业系统耦合而成的复合型系统,具有双重治理的特点。因此,家族目标与企业目标的融合与矛盾是家族企业的特有属性。作为企业国际化行为的重要前导因素,家族控制的存在使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表现出一系列独有行为特征。文献研究发现,家族企业国际化已成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然而,已有研究尚存不足:一是片面看待家族控制与企业国际化之间的关系,陷入二元论误区;二是忽视了非经济目标导向对企业国际化行为的影响作用;三是已有研究结论主要来自发达经济体的企业数据,对新兴经济体企业的适用性有待验证。本研究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围绕家族控制对企业国际化影响这一研究主题,构建能够说明二者之间作用机制的理论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试图说明家族所有权控制、家族管理权控制与企业国际化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治理结构、制度环境对这一影响过程的作用机制,从而揭示家族企业国际化的一般规律,在丰富理论研究的同时,为家族企业国际化经营提供借鉴,从而推动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具体而言,研究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家族所有权控制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二是家族管理权控制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三是企业治理结构对家族控制与企业国际化关系的影响;四是转型期制度环境对家族控制与企业国际化关系的影响。本研究围绕上述问题,结合我国家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实际,利用全国工商联和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联合举办的第九次和第十次全国私营企业问卷调查数据,对家族控制与企业国际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主要研究发现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家族所有权控制程度越高,会导致企业国际化倾向越低。(2)在风险规避机制和长期导向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家族所有权控制程度与企业国际化程度呈现为U型相关关系。(3)家族决策权控制程度与企业国际化倾向和企业国际化程度负相关。家族经营权控制程度与企业国际化倾向和企业国际化程度负相关。家族执行权控制程度对企业国际化倾向不存在显着的影响作用,但家族执行权控制程度与企业国际化程度负相关。(4)当企业存在外部企业大股东和设立监事会时,可以降低家族控制对企业国际化倾向和企业国际化程度的负效应。(5)家族控制对市场化程度改善引致的促进作用产生了挤出效应,对家族控制型企业而言,市场化水平提升对其国际化倾向和国际化程度提升幅度的影响小于非家族控制型企业。企业主政治联系对家族控制型企业的国际化行为产生了显着的促进作用,当企业主具备政治联系时,可以降低家族控制对企业国际化倾向和企业国际化程度的负效应。本研究的创新点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厘清了家族所有权控制与企业国际化倾向之间的观点性分歧,初步揭示了家族所有权控制与企业国际化程度之间的非线性相关关系,丰富了家族所有权控制对企业国际化行为影响作用的研究成果;二是立足我国家族管理者的行为特征,探索家族决策权控制、家族经营权控制和家族执行权控制对企业国际化行为的影响,客观、系统地反映了不同层级管理权控制对企业国际化行为的差异性影响;三是系统论述了家族控制对企业国际化行为影响过程的情境依赖性特征,探讨了企业治理结构和转型期制度环境对家族控制与企业国际化关系的作用,进一步明确了家族控制与企业国际化关系的理论边界。
吴芳[5](2016)在《我国家族企业治理法律问题研究 ——以公司化家族企业治理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家族企业是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企业形态,历史悠远却又基业常青。据统计数据显示,在全世界企业总数中有65%的企业为家族性质企业,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更是占据近40%的份额。1这一切都在说明,家族企业治理问题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学术题域,对于商法学研究而言更是如此。然而,当前学界有关家族企业治理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经济学与管理学领域,法学界尤其是商法学界对此问题鲜有着述。我国现行《公司法》、《证券法》之逻辑架构主要依据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或者说封闭公司与公众公司之二元界分展开,并未对家族公司治理问题作针对性规定。然而,从实证层面来看,家族企业、家族公司与普通公司在产权结构、代理成本、治理规则等众多方面有所差异。这就意味着家族企业治理规则应当被法律予以特殊关照。笔者选取“家族企业治理法律问题研究”一题为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即希望通过专门化研究,找寻到家族企业尤其是家族公司治理中的特殊性问题,并为相关法律规范之进一步完善以及实践中的家族企业治理提供可资借鉴之认识。除引言与结语之外,正文共有六章:其中第一章是总括性的、前提性的介绍与分析;第二章至第五章属于家族企业的内部治理问题;最后一章主要涉及家族企业外部治理问题。具体情况如下:第一章——“家族企业公司化治理概述”。在本章中,笔者首先通过对家族的定义引出对家族企业、家族公司的定位,提出家族企业是与家族有不可分割关系的企业组织,家族公司则是公司化的家族企业。然后,笔者从实证视角分析了文化、道德、观念、政治体制等因素对我国家族企业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家族企业的三个特征即:所有权与控制权高度集中、企业主绝对权威和家族与企业价值同一,以保障后续研究能够侧重于中国家族企业本土性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其次,笔者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借助家族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对家族企业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19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出现家族企业;1987年到1992年对私营企业的关注使家族企业有了发展空间;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家族企业步入正轨,开始有序发展;1999年和2004年两次修改宪法之后,最终确立了私营企业的独立性地位,家族企业得到飞速发展。在梳理了家族企业发展历程之后,笔者通过家族企业上市困境与传承困境的分析提出我国当前家族企业发展已进入瓶颈期。最后,笔者通过在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是家族还是公司,将家族企业治理划分为家族治理与公司治理,以厘清本文的研究主线,并在此基础之上指出双重治理问题已经成为家族企业的首要挑战,家族势力对企业的涉入,导致家族关系矛盾影响企业发展,企业利益冲突破坏家庭和谐的局面。第二章——“家族企业产权结构分析与治理模式选择”。产权结构是家族企业治理问题的核心,在本章中笔者首先通过实证分析,指出我国家族企业产权方面当前存在的三个特征:股权高度集中于家庭成员、股权结构呈现超稳定状态以及产权归属模糊。同时分析了家长式权威的强弱、企业家个人素质的高低、初始物质资本的投入、人力资本需求的强弱以及资本市场发展水平等因素对我国家族企业产权结构的影响。其次,在分析了家族企业产权结构的基础之上,笔者对我国家族企业治理模式选择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业主型治理模式与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都不是最好的选择,当前我国的家族企业更适宜采用折衷型治理模式。第三章——“家族企业控制权治理”。家族企业治理中最为核心的命题当属家族企业控制权问题。本章中,笔者指出家族企业控制权治理是家族通过一系列机制,委任家族成员担任管理职位,限制非家族成员权利,制造投票权不同的多级股份等措施以维持家族对企业的控制的治理方式。其次,笔者分析说明了特殊性资产与企业制度稳定性对家族企业控制权配置的影响。最后笔者对家族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以及经理人之间的控制权配置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并指出当前我国的家族企业治理暂不宜采用“董事会中心主义”控制权配置模式,未来《公司法》修改应当考虑到家族企业控制权的特殊性,对家族企业股东大会的控制地位做特殊性关照。第四章——“上市家族企业股东利益平衡”。上市家族企业治理是家族企业治理中比较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当前我国的家族企业多面临融资难的现实问题,上市融资是很多家族企业所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上市家族企业治理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实现家族成员股东与资本市场分散投资者的利益平衡问题。在本章中,笔者认为未来《公司法》修改应当对上市家族企业采取双重股权结构的问题予以规定,即对家族企业主及其家族的控制权进行倾斜性保护,以避免家族控制权因企业上市融资而被严重稀释或掠夺。同时,在对家族企业主及其家族的控制权进行倾斜性保护的基础上,再对中小股东的利润分配权进行倾斜性保护。并且,还要辅之以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以保障中小股东权益。第五章——“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法律构造”。改革开放至今已有37个年头,中国家族企业第一代创业者已经普遍都过了“五十而知天命”的年纪,家族企业传承问题即成为了摆在他们面前亟待应对与解决的现实问题。在本章中笔者通过对家族企业传承的内容及障碍因素的分析,提出公司治理是传承的保障,家族企业可以通过编制传承规制或者设立家族基金会的方式实现传承。最后,在总结上述观点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家族信托是未来中国众多家族企业实现传承的重要路径。家族信托在避税、风险隔离、遗嘱执行、子女保障以及控制权集中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我国当前环境下其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笔者建议从健全信托法律法规、丰富家族信托类型、保障债权人知情权三方面入手为我国家族信托的发展提供保障。第六章——“家族企业治理外部环境”。制约中国家族企业治理的外部环境原因有多种,首先,国家的产权保护法律制度为家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从19世纪80年代到当下,宪法对私营企业地位的界定成为影响家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其次,家族文化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对家族企业治理模式的变迁也有着重大影响。家族文化底蕴凝聚在企业中,成为企业的价值追求,为企业发展提供信仰与激励。再次,资本市场的发展水平影响着家族企业制度变迁的选择空间,尤其是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的背景下,融资难导致我国家族企业物质资本变迁困难,使家族企业至今仍保持着以自有资本为基础的发展模式。复次,职业经理人市场的不完善是导致我国家族企业难以公司化的重要原因。在不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上,家族企业难以融合社会人力资本,由此形成了中国家族企业家族治理与公司治理相重叠的治理模式。最后,家族企业的信息化与国际化为家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家族企业信息化打破了传统的市场分割的局限,另一方面,国际化又对家族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实现交易规则的国际化,组织结构的分散化,还要发挥知识产权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作用,这对家族企业而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李文洲[6](2015)在《制度环境、控制权结构与控股家族行为异化》文中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以家族控制为主导形态的民营经济的迅速崛起与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富活力、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也是推动我国实现经济结构转型、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之源。作为政府与市场的居间存在,家族控制企业能够替代政府和市场承担筹集资本、配置资源以及节约交易成本的功能,但与此同时,家族控制所衍生出来的独特的双重委托代理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效率损失也一直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所质疑和诟病。基于代理成本的视角,家族对企业的控制可能衍生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理效果:一方面,家族企业通常兼具家族与企业双重目标,家族与企业的相互嵌入使得企业成为家族的一部分,家族财富和声誉与企业发展紧密相连。这样,家族控制程度越高,控股家族就越有动力和能力做出长期、有益的决策;另一方面,家族对企业的控制在客观上也赋予控制性家族转移、掏空公司资源的能力与动机。那么,我国家族对企业的控制究竟体现为基于利他主义的“效率观”,还是基于掏空动机的“寻租观”?两者效率的对比将如何影响家族企业的财务决策呢?现有文献并没有给出合理的理论分析和经验证据。本文以制度经济理论、政治参与理论、代理理论为基础,研究我国转型时期家族企业控制权的形成机制及其内在的制度动因,以此为基础,本文进一步探讨家族控制权结构对企业金融性负债和经理层治理等行为的影响,以期为规范家族行为和家族上市公司治理现状下的财务决策模式提供更深入、更贴近我国转型时期公司治理特征的理论依据和经验证据。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其一,基于我国转型时期独特的制度背景,从企业金字塔控股类别、终极控制人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两权分离两个维度衡量家族对企业的控制,考察制度环境对家族控制权形成机制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控制权结构及其形成机制与外部制度环境存在显着的状态依存关系,但不同的影响机制对此的调节效应不尽一致。该结论表明,在我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控制权作为大股东获取企业价值与控制权私利的重要工具,可能承载着控制性大股东对制度蕴含机会的利用和对制度风险的规避的策略动机和机会主义行为。其二,鉴于我国投资者保护机制不健全、政府干预金融这一特定现象,以及控股家族可能存在的“掏空”动机,本文将企业实际贷款数量分解成正常需求和超额贷款两部分,研究终极控制人的两权分离对企业债务融资和大股东债务资金侵占的影响效应及内在机理,并进一步探讨政治关联及其与制度环境的交互效应对以上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在我国金融业普遍存在“信贷歧视”的背景下,某些家族企业仍然获得了超额银行贷款,且高管的政治背景强化了企业超额贷款的形成;但是,从债务融资的动机看,家族借助政治关联的负债行为不是为发挥债务的治理效应,而是为了控制更多的资源,以为其资金侵占提供便利;此外,研究还发现,尽管来自制度层面的约束会抑制终极控制人资金侵占的行为,但政府行政干预背景下的政治关联会弱化这种约束,两者之间呈现出此消彼涨的态势。其三,鉴于在以业绩为导向的薪酬激励机制下,大股东“掏空”破坏公司成长与业绩表现,致使经理人声誉和利益受损,因此,薪酬业绩敏感性较高的经理将更有动力抵制或阻碍家族股东的掏空行为;同时,为营造有利的掏空环境,大股东可能会对经理层进行赎买。本文进一步研究大股东与经理层两者动态博弈的均衡结果对经理人薪酬激励机制和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虽然我国家族上市公司已普遍建立业绩型薪酬激励机制,但家族股东的掏空行为会削弱经理薪酬激励的有效性,并导致经理人薪酬业绩敏感度显着下降以及经理薪酬与盈余管理间敏感度的明显上升。相比现有文献,本文的贡献与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通过研究制度环境对家族控股公司控制权结构及控股方式的影响效应和内在机理,发现中国家族企业的控制权结构及控制权实现方式的选择承载着控股家族对制度蕴含机会的利用和对制度风险的规避的策略动机和机会主义行为,该研究结论有助于揭开控股家族控制权形成机制背后的黑箱,并为我国家族上市公司控股方式多样性和多层级性提供合理性解释。②结合企业债务融资与控股家族可能存在的“掏空”动机,研究终极控制人的两权分离对控股家族债务资金侵占的影响,并探讨政治关联对此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家族企业构建政治关联本身作为一种“趋利避害”的策略选择,其目的在于借助政治关联获取稀缺资源,并弱化企业“违规”、“违法”行为理应受到的制裁。该结论为理解现阶段我国银行部门对私有部门施行“信贷限制”政策提供了合理性的依据,同时,相关结论也能够为政治关联等非正式制度安排提供低效性的证据。③通过研究控股家族与经理层两者动态博弈的均衡结果对经理人薪酬业绩敏感性及经理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发现控股家族的掏空行为不仅直接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还会削弱经理薪酬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并降低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该研究发现弥补了相关领域研究的缺失,也为后续研究考察大股东控制下的经理薪酬契约的有效性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
韩文国[7](2012)在《中国家族企业制度理论分析》文中指出在导论部分,本文共分为四个方面进行论文的基本架构说明,分别是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的说明、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的归纳以及对论文可能的创新和不足予以说明。第一部分,家族企业制度变迁的一般范畴与规律。共分为四节内容,一是家族企业的界定,二是家族企业存在的合理性与生命周期,三是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基本认识,四是中国家族企业制度面临的整体性问题。在第一节家族企业界定中,首先通过国内外学者对家族企业的概念分析界定了全文探讨话题的外延和内涵。其次分析了家族企业的特征,包括其存在的制度经济学上的依据,藉此为后文的分类研究做好铺垫。然后分析了家族企业存在的优劣势问题,这实际上关乎家族企业存在和必要性,也是对学界关于家族企业组织形式废立的一种回应。在第二节内容中,首先分析了家族企业存在的合理性,选取了经济和文化的两个视角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其次说明了家族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探讨了各种生命周期理论,概括了本文强调的家族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我国家族企业创业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等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含义。在第三节有关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的基本认识中,首先就企业制度创新的理论进行了说明,从制度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对企业制度的认识和理解着手,进而对企业制度创新的含义进行了说明。然后分析了制度变迁的理论,包括制度变迁的认知、制度变迁的动因、制度变迁的方式等,重点对制度变迁的动因进行了分析说明,分别从马克思的生产力一元动力制度变迁论、西方制度经济学派的制度变迁动力理论着手。在第四节中国家族企业制度面临的整体性问题中,首先分析了中国家族企业制度面临的内部问题,包括产权制度残缺、管理模式屏障、用人规则制约等方面。其次从中国家族企业制度面临的制度供给约束着手,分析了正式制度供给不足,以及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之间的矛盾。第二部分,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变迁分析中共分为四节内容,分别是:中国家族企业制度演进过程及阶段、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中国家族企业现阶段制度变迁的主要特征、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变迁的问题与对策。在第一节中国家族企业制度演进过程及阶段中,从三个角度分析了我国家族企业所处的阶段和具体的表现,在以家族企业外部制度环境为引领的制度演进视角中,从制度供给的缺失期的迷茫、混沌期的投机和清晰期的选择入手分析;在以家族伦理关系的演化体现的制度演进的视角中,分别从家族化封闭的制度起点、泛家族化半开放的制度过渡、形式公众化的制度应付阶段、实质公众化的制度主导阶段四个阶段进行了分析探讨;在以企业生命周期为视角的制度演进体现中,探讨了创业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中国家族企业在产权、管理、财务等制度上的变迁和现状。在上述问题分析中,分别引入了对产权制度、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的讨论,在对家族企业的产权内涵进行分解的基础上,逐步引入产权理论、家族企业产权制度的优劣问题,讨论了基础的制度问题。梳理了家族企业管理体制与制度的含义、集权与分权——家族企业管理体制与制度的两难选择以及交易成本与家族企业管理体制与制度创新的抉择等有关的制度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在该领域的应用。讨论了家族企业财务体制与制度的有关问题,分析了有关的影响因素,同时借鉴了海外家族企业财务体制与制度上的经验,探索了企业的内外源融资问题,以及家族企业的公众公司改造和资本市场上市等问题,同时对家族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在第二节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中,从影响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变迁的内外部原因分析入手,探讨了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变迁所应当解决的问题,在内部原因上,分析了产权和管理模式带来的变革。在外部原因上,分析了四个方面的影响,分别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技术创新以及网络时代的推动、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的引入、人口政策带来的变化。在第三节中国家族企业现阶段制度变迁的主要特征一节中,从四个方面简要分析了当前阶段制度变迁所体现的一些主要的特征,即围绕产权制度为核心推进制度变迁、非正式制度变迁与正式制度变迁并存、诱致性与主动性制度变迁模仿化的过程、制度变迁路径依赖性较强等表现。在第四节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变迁的问题与对策中,首先从三个方面说明了当前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变迁的问题,即政策变革导致的短期急剧无序变更、非正式制度因素屏蔽正式制度因素、制度变迁的主体影响变迁方向和效率;同时针对性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对策思考:稳定政策预期引领制度变迁、重视非正式制度对制度变迁的影响、增强家族企业主制度变迁的能力建设。第三部分,中国家族企业组织制度创新。本部分包括四个方面,遵循理论导入、当前中国家族企业组织制度现存问题的分析、海外家族企业组织制度变迁的发展和借鉴、中国家族企业组织变迁的具体构想的思路进行论述。第一节是家族企业组织的形成机理与历史沿革。通过对企业组织理论与家族企业组织制度的介绍,从三个视角(结构、流程、文化)分析了家族企业组织制度创新的基础问题。第二节是关于中国家族企业组织制度发展历程与现存问题的分析。通过对中国家族企业的组织形式发展历程的逐步深入分析,梳理了中国家族企业组织制度形成的机理,并因此而探讨了中国家族企业组织制度存在问题。第三节是有关海外家族企业组织制度发展的借鉴。通过对海外家族企业组织制度历史演进进行梳理,得出海外家族企业组织制度变迁的借鉴与启示。第四节探讨了中国家族企业组织制度创新的方式方法等问题。以目前学界比较认同的创新方向作为探讨的目标——公司制抑或其他制度的抉择,分析了家族企业与公司制的对立与统一、家族企业的现代化方向和中国家族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造等问题。第四部分,中国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制度变迁分析。包括四节内容,分别是: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与家族企业发展的辩证认识、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影响因素、家族企业代际传承模式、中国家族企业代际传承制度的变迁。第一节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与家族企业发展的辩证认识,通过分析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与家族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辩证认识,说明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含义和目前代际传承过程中比较着名的几种理论模型,并分析了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结果成功的评价标准。第二节影响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内部因素包括家族企业发展周期阶段的影响、家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选择的影响以及家族企业传承人与被传承人的影响、家族企业文化的影响;外部的因素包括外部资源的综合影响,同时对乡土文化的影响进行了说明。第三节家族企业代际传承模式,通过对海外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模式比较及评鉴,分析当前我国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各种模式,这其中进行了比较分析的运用,包括国内外的比较、城市和乡村家族企业的比较、多子女与独生子女家族企业的比较等。第四节中国家族企业代际传承制度的变迁,提出了城乡差别与城乡一体化下的家族企业代际传承制度创新的想法,最后对信托制度引入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可能性进行了初步探讨。结论部分提出了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的系统构建。从分析影响家族企业各制度创新的内生制度与外生制度之间的统一和结合问题入手,思考了当前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创新在自主创新和比较借鉴上平衡问题,探讨了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的效率评价及持续创新的动力问题。
唐睿明[8](2012)在《我国家族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研究》文中指出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研究始终是财务学者关注的热点,本文则把目光集聚于中国家族上市公司,分析其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西方经济理论研究基础是发达资本市场,但对我国的转轨经济中的家族企业来讲,必有许多不适之处,怎样吸收借鉴其合理成分为我所用就显得格外重要。因为我国家族上市公司浮出水面时间不长,其行为特征无法建立在长期观察资料之上,只得借助现有相关理论进行初步研究,从而体现出中国家族上市公司独特的研究价值。从已有研究文献来看,我国对家族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在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样本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的加以完善。本文从现代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和专一分析家族企业的部分理论三个角度来展开论述。针对部分学者从所有权和控制权角度、文化影响角度或继承权角度对家族企业下的诸多定义。本文提出,所谓家族上市公司就是指公司的终极控制权能够归结到个人或其家族成员,并且这些自然人或家族是公司的实际控制者的企业组织形式。本文计算出了所选样本公司家族股东的终极控制权比例,本研究所需要的数据主要包括公司股权结构数据以及公司绩效数据,这些数据主要来自CSMAR数据库。本文选取了2007年-2009年A股主板的共839家符合本文定义的家族上市公司作为最终样本,虽然家族上市公司情况复杂,但其经济组织的本质特点必然通过一般的数量指标表现出来,而股权结构可以反映出这些本质特点。本文从股权属性,股权集中度,内部人持股和股权流通性这四个方面来讨论股权结构,并分析了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控股模式。民营企业与证券市场的联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早期受到经营理念、融资思路、上市额度和政策规则等因素的局限,最初只有少数几家家族企业中的幸运儿能够进入我国的证券市场。且家族企业上市有几个特征:间接上市方式是主流;超半数的家族上市公司集中在沿海开放地区;行业分布相对集中;上市后的企业自身发展出现质的变化。本文也分析了我国家族企业上市的主要动因:(1)我国内地尚未建立起有效的保护小股东权益的机制,加上上市家族企业及其控股的家族性非上市集团的存在,我国家族企业的上市动因至少存在掠夺小股东收益的潜在可能性。(2)我国家族企业已经初步建立起金字塔式的控股方式,而上市公司通常是在金字塔的最下端。(3)我国家族企业“圈钱”的可能性。本文认为,公司绩效包括财务绩效与市场绩效两个组成部分。财务绩效就是指由企业公开的财务报告中通过构造一些财务比率来衡量企业经营成果的方式。而市场绩效则是在财务绩效的基础上又包含了市场对公司的评价。为了克服传统绩效综合评价方法的不足,本文借助于因子分析法来完成对16个财务指标的综合评价,提取了五个公因子来解释含量80%的信息,并且五个公因子的权重由其自身之间的数量关系来确定,具有客观性。发现偿债能力和主营业务相关盈利能力是影响综合评价值的最强因素。这样得到839个样本的综合评价值,将这个得分与配对样本进行比较,从综合因子值的平均数来看,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公司绩效并不低,反而比一般的上市公司绩效要高(虽然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两极分化)。因而,笔者认为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可能具有的特点影响了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并进而影响了公司绩效。我国家族企业上市主要以间接的“买壳上市”形式为主;我国家族企业上市的动因不仅仅在于获取发展所需的社会资本,还可能在于控制家族对中小股东的侵占;应全面认识与对待家族企业上市的利与弊。以股权结构四个方面的指标分别与ROE进行多元回归,检验本文在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方面的假设,结论显示:(1)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不相关;(2)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法人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显着正相关;(3)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外资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不相关;(4)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之间不存在倒U型形状;(5)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不相关;(6)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股权流通性与公司绩效不相关;(7)我国家族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所有权比例和控制权比例与公司绩效显着正相关,但两权分离度与公司绩效间并无显着关系存在。最后,本文提出一些政策建议。第一,建立家族上市公司合理的股权结构。本文提倡要改变当前家族上市公司的股权分布结构,做到适当合理的分散化和一定程度的外部化,改变家族上市公司由家族企业或自然人绝对控股的现状,提倡由绝度控股向相对控股转变。第二,规范和完善家族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本文提倡要以先进的公司治理原则和方法来改造家族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并且实现持续的管理创新。第三,充分发挥证券监管部门、新闻媒体、机构投资者等多方治理作用,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本文特别提出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范中加强对“终极所有人”的信息的披露要求,提高相关信息的透明度,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第四,扩宽民营上市公司、特别是家族上市公司的上市渠道,从而缓解其融资难题,并从根本上促进其管理和经营能力的提高。
刁建东[9](2011)在《乡镇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乡镇家族企业是指在乡镇区域由家族成员作为主要出资人设立的并对企业经营管理行使控制权的企业组织。乡镇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企业经营活动的连续性和持续性增长状态与趋势。产权制度与产权安排约束、刚性的家族利益结构约束、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约束、传统的家族文化约束等是影响乡镇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乡镇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在于保持企业的持续性成长,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包括制度创新战略、能力提升战略、企业联盟战略三个方面。通过制度创新战略,有效促进企业资源配置与资源整合的创新,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积累和日益完善的资源结构体系,并借助于企业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创新,形成企业所特有的一系列互补性知识、技能以及信息等资源的有机组合,从而塑造出企业的核心能力,通过核心能力的不断巩固和提升,使企业不断超越传统的有形资源边界和原有的能力边界。通过能力提升战略,构造出异质性、不可替代性的企业核心能力,能够有效拓展企业的发展边界。同时,任何企业即使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能力,也不可能垄断、独占产业链系统和行业内的所有稀缺性要素和资源,也就是说,即使是拥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其内部资源同样是稀缺的,正因为资源的稀缺性特征,企业凭借自身的异质性资源与能力,嵌入产业链系统,建构网络组织与战略联盟。乡镇家族企业通过战略联盟的组织架构,将企业子系统有机地纳入行业与社会的整体系统,从而步入无边界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制度创新战略、能力提升战略、企业联盟战略依其内在逻辑的有机组合,构建出关于乡镇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模型。总体战略模型的内在逻辑是:企业制度及其创新,影响并决定企业的资源配置结构、资源创新与资源边界的超越,同时影响和决定企业能力的提升以及能力边界的超越;企业能力的提升,从根本上决定和推动企业不断超越既定的能力边界,使企业达到无边界的持续性发展境界;基于能力提升战略或企业核心能力而展开的企业战略联盟,从发展路径方面,不断拓展企业的发展边界,推动企业实现无边界的可持续发展。乡镇家族企业的制度创新包括企业产权制度创新、企业体制创新和企业治理机制创新等方面。乡镇家族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模式,一是从家长制、创业者高度集中的产权制度安排走向家族成员内部分权的产权制度安排;二是从家族企业主、合伙人等自然人产权制度安排走向社会化的公司制法人产权制度安排。乡镇家族企业的体制创新模式大致有两种选择:一是选择股份合作公司的体制模式;二是选择现代公司制的体制模式。乡镇家族企业的治理机制创新,需要综合考虑公司运行规则、家族伦理规范和企业利益相关者监督等多个方面,由此构建具有家族公司特色的法人治理与家族治理、利益相关者监督有机结合的企业治理机制。乡镇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创新与提升战略,有其内在的演进模型。提升乡镇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路径是:推动企业制度内在结构的一体化创新、塑造企业人力资本的竞争优势、推动技术开发模式与技术组合管理的创新、确立和实施品牌塑造策略、不断推动家族企业文化的改造与创新等。乡镇家族企业的战略联盟是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基于乡镇家族企业的特性,其战略联盟的组织模式应主要选择契约式战略联盟组织,可供选择的联盟类型有:合作研究与开发联盟、联合生产联盟、市场开拓与发展联盟、知识传播联盟等。通过构建战略联盟,能够使乡镇家族企业超越原有的资源与能力边界,从而极大地推动乡镇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吴家舟[10](2011)在《中国家族企业治理结构比较分析》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其中,家族企业更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截止到2010年6月,沪深证券市场上的上市家族企业共有305家,占民营上市企业总数的36.2%,上市家族企业的总市值为14.657亿元,约占沪深上市企业总值的7%。2009年,它们的平均利润为1.69亿元。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家族企业正从创业的初期阶段,逐步转向规模化的发展阶段,能否建立良好的治理结构已经成为掌握家族企业命运的决定性因素。尽管中国大多数中小型家族企业都不存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可是两权的分离又是企业规模扩大以及可持续经营的必由之路,所以,关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探讨是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研究中的重中之重。论文分作七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就论文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和目的、研究方法做出阐述。第二部分是关于家族企业的定义、国内外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理论的文献综述,为下文的开展铺垫良好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国外家族企业及其治理结构的发展概况以及特点,重点以美国、欧洲、亚洲家族企业为例。第四部分为中国家族企业的发展概况及其治理结构演变的论述,揭示了中国家族企业治理结构发展遇到的瓶颈。第五部分是对于中外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一般比较,重点对股权、董事会、控制力三方面进行了对比。第六部分是本文的案例分析,具体分析了正泰集团在各个阶段治理结构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为中国的其他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发展提供了参考。第七部分是本文的结论以及展望。在研究过程中,笔者采用了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法,通过对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全面了解以及各个阶段的分析,在重点研究了所有权和经营权之后,得出了以下结论:目前我国中小型家族企业的家族式治理结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是大中型家族企业若着眼于长远发展,股权结构必须进行改革,经营权必须下放。
二、所有权、控制权与治理结构——家族企业制度变迁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所有权、控制权与治理结构——家族企业制度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股权结构视角的国内上市家族企业成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3.1 研究问题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家族企业定义 |
2.1.2 家族企业治理 |
2.1.3 家族企业成长 |
2.1.4 企业股权结构 |
2.2 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演进 |
2.2.2 代理问题和代理成本 |
2.2.3 家族企业的代理问题 |
2.2.4 代理问题制约机制 |
2.3 文献评述 |
第3章 研究假设 |
3.1 国内上市家族企业的所有权、控制权集中与企业成长 |
3.2 国内上市家族企业的管理层持股与企业成长 |
3.3 国内上市家族企业的股权制衡与企业成长 |
3.4 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两权分离与企业成长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2 理论模型 |
4.2.1 传统线性回归模型 |
4.2.2 特征提取-神经网络模型 |
4.3 变量解释说明及定义 |
4.3.1 成长类指标变量 |
4.3.2 综合成长指标变量 |
4.3.3 股权结构类指标变量 |
4.3.4 控制变量 |
第5章 统计结果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1.1 样本行业对比分析 |
5.1.2 样本成长指标对比分析 |
5.1.3 股权结构指标对比分析 |
5.1.4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
5.2 回归统计分析 |
5.2.1 控制权ConR |
5.2.2 所有权VR |
5.2.3 管理层股权GGSP |
5.2.4 股权制衡率SB |
5.2.5 两权集中率SR |
5.2.6 回归结果小结 |
5.3 稳健性检验 |
5.4 进一步分析-分行业 |
第6章 研究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1.1 股权集中与企业成长 |
6.1.2 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企业成长 |
6.1.3 股权制衡度与企业成长 |
6.1.4 两权集中率与企业成长 |
6.2 研究启示 |
6.3 创新之处 |
6.4 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展望 |
6.4.1 研究局限 |
6.4.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近代中国公司法律制度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结构安排、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本文的结构安排与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点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1.4.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2.1 理论基础 |
2.1.1 经济演化理论 |
2.1.2 制度变迁的演化理论 |
2.1.3 演化博弈论 |
2.2 分析框架 |
2.2.1 近代中国公司法律制度制定的规则与过程 |
2.2.2 公司法律制度演化博弈的参与者行为 |
2.2.3 公司法律制度的博弈均衡与演化 |
2.2.4 具体分析方法与模型介绍 |
第3章 公司法律制度的萌芽(1840-1872):华商公司实践与《轮船招商局章程》的制定 |
3.1 《轮船招商局章程》制定的社会历史背景 |
3.1.1 “公司”语源考察 |
3.1.2 公司法律制度缺失的社会根源 |
3.2 华商公司的首次实践 |
3.2.1 西方公司法律制度的发展评说 |
3.2.2 近代华商公司的具体实践路径 |
3.3 《轮船招商局章程》制定前的法律制度前提 |
3.3.1 晚清政府原有法律制度无法容纳新生经济因素 |
3.3.2 华商集团与洋商集团的竞争导致官商利益冲突 |
3.3.3 传统民营企业中的公司制度因素影响 |
3.3.4 官僚体制下传统官营制度的路径依赖 |
3.4 《轮船招商局章程》制定的演化博弈分析 |
3.4.1 航运业利益集团博弈系统基本假设与模型构建 |
3.4.2 利益集团的认知分析 |
3.4.3 地方政府洋务派与华商集团、洋商集团的演化博弈分析 |
3.4.4 中央政府的立法行为选择 |
3.5 《轮船招商局章程》颁布的经济影响 |
3.5.1 通过发行股票达到了募集资金的目的 |
3.5.2 利用航运业达成了与洋商竞争的效果 |
3.5.3 社会上掀起了积极投资兴办公司的热潮 |
3.5.4 官督特许公司制度是公司法的初次探索 |
3.6 小结 |
第4章 公司法律制度的起步(1872-1904):官督公司没落与《公司律》的颁布 |
4.1 《公司律》颁布前的公司发展状况 |
4.1.1 特许制度下官督公司的盛行 |
4.1.2 特许制度下官督公司的没落 |
4.1.3 特许制度下商办公司的崛起 |
4.2 《公司律》颁布前的法律制度前提 |
4.2.1 晚清工商业发展急需突破公司法律制度瓶颈 |
4.2.2 官督公司模式的缺陷导致官商利益的冲突 |
4.2.3 官督特许公司治理实践推进法制化进程 |
4.2.4 《振兴工艺给奖章程》扶持工商业法规化 |
4.3 《公司律》颁布的演化博弈分析 |
4.3.1 晚清利益集团博弈系统基本假设与模型构建 |
4.3.2 利益集团的认知分析 |
4.3.3 官僚经理与洋务派、股东集团的演化博弈分析 |
4.3.4 中央政府的立法行为选择 |
4.4 《公司律》颁布的经济影响 |
4.4.1 提高了工商业者的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
4.4.2 约束了各级官吏改善官商关系 |
4.4.3 终结了官督商办公司模式 |
4.4.4 推动了民族工商业发展 |
4.5 小结 |
第5章 公司法律制度的初步发展(1904-1914):官商共同修律与《公司条例》的颁布 |
5.1 《公司条例》颁布前的公司发展状况 |
5.1.1 《公司律》颁行后公司治理官剥商权局面的改善 |
5.1.2 《公司律》颁行后公司治理道德风险问题的出现 |
5.1.3 家族公司的创建 |
5.2 《公司条例》颁布前的法律制度前提 |
5.2.1 《公司律》无法使中国建立真正的经济自由与经济民主 |
5.2.2 官督公司模式回光返照导致官商利益的冲突 |
5.2.3 《中华民国约法》倡导自由经济政策 |
5.2.4 《改定大清商律草案》开创立法调查先河 |
5.3 《公司条例》颁布的演化博弈分析 |
5.3.1 民初利益集团博弈系统基本假设与模型构建 |
5.3.2 利益集团的认知分析 |
5.3.3 官僚集团与商人集团关于修律的演化博弈分析 |
5.3.4 中央政府立法行为选择的转变 |
5.4 《公司条例》颁布的经济影响 |
5.4.1 公司法人治理机制的形成 |
5.4.2 家族公司规模的壮大 |
5.4.3 官僚与商人可以均衡博弈 |
5.4.4 民族工商业的黄金发展阶段 |
5.5 小结 |
第6章 公司法律制度的规范发展(1914-1929):官商兴办工业与1929年《公司法》颁布 |
6.1 1929年《公司法》颁布前的公司发展状况 |
6.1.1 《公司条例》颁行后私人资本投资的扩张发展 |
6.1.2 《公司条例》颁行后家族公司企业集团的迅猛发展 |
6.1.3 《公司条例》颁行后官僚资本投资公司的热情高涨 |
6.2 1929年《公司法》颁布前的法律制度前提 |
6.2.1 《公司条例》缺失法人持股制度导致公司对外投资发展滞后 |
6.2.2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导致官商利益冲突 |
6.2.3 《建设大纲草案》倡导重点发展国有经济政策 |
6.2.4 《训政时期经济建设实施纲要方针案》规定国家资本主义政策 |
6.2.5 《公司条例》奠基中国公司法体系 |
6.3 1929年《公司法》颁布的演化博弈分析 |
6.3.1 民国中期利益集团博弈系统基本假设与模型构建 |
6.3.2 利益集团的认知分析 |
6.3.3 官僚集团与商人集团关于立法的演化博弈分析 |
6.3.4 中央政府立法行为选择的转变 |
6.4 1929年《公司法》颁布的经济影响 |
6.4.1 公司法人持股制度的发展 |
6.4.2 投资控股公司的产生 |
6.4.3 民营经济得到鼓励与支持 |
6.4.4 公司营利目的的回归 |
6.5 小结 |
第7章 公司法律制度的异化(1929-1946):官商产权争夺与1946年《公司法》的颁布 |
7.1 1946年《公司法》颁布前的公司发展状况 |
7.1.1 1929年《公司法》颁行后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 |
7.1.2 统制经济下国营公司向官僚垄断公司的转变 |
7.1.3 民营公司生存环境的转折与恶化 |
7.2 1946年《公司法》颁布前的法律制度前提 |
7.2.1 1929年《公司法》难以适应大力发展国营事业的需要 |
7.2.2 抗战爆发统制经济政策导致官商利益的冲突 |
7.2.3 《特种股份有限公司条例》规定政府控制国家经济主体的合法性 |
7.2.4 《第一期经济建设原则》为战后政府与民资合办公司提供依据 |
7.3 1946年《公司法》颁布的演化博弈分析 |
7.3.1 民国后期利益集团博弈系统基本假设与模型构建 |
7.3.2 利益集团的认知分析 |
7.3.3 商人集团与官僚集团、官僚经理的演化博弈分析 |
7.3.4 中央政府立法行为选择的转变 |
7.4 1946年《公司法》颁布的经济影响 |
7.4.1 公司注册登记数量激增 |
7.4.2 国营公司规模空前扩张 |
7.4.3 有限公司与外资公司迅速增长 |
7.4.4 民营经济产权弱化与衰败 |
7.5 小结 |
第8章 评述性结论与现实启示 |
8.1 评述性结论 |
8.1.1 近代公司法律制度演化是后世公司立法对前世立法制度创新的结果 |
8.1.2 近代公司法律制度演化是官僚集团与商人集团持续博弈均衡的结果 |
8.1.3 近代公司法律制度演化是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相互转化的结果 |
8.1.4 官商集团谈判能力的差异变化是近代公司法律制度演化成败的关键 |
8.1.5 近代公司法律制度保障较好的时期是商人集团公司发展的发达时期 |
8.2 现实启示 |
8.2.1 营业自由立法是激发企业活力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的关键 |
8.2.2 简政放权制度是完善政府职能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保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3)家族企业传承中继任者的权威获得 ——基于多案例的社会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家族企业继任者权威获得问题的缘起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提出:家族企业继任者的权威获得如何可能? |
第二节 家族企业继任者权威获得研究的文献梳理 |
一、家族企业:一个难以界定的概念 |
二、关于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研究 |
三、关于企业传承中继任者权威获得的研究 |
四、文献评述 |
第二章 权威获得: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第一节 理论基础:权力与权威获得学术框架 |
一、权力与权威的概念厘析 |
二、权力与权威的议题:一个理论分析的框架 |
三、“权力结构—权威获得”的分析路径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二、研究方法与进入“田野” |
第三节 个案介绍:传承类型及其权威获得 |
一、传承类型与权威获得的关系 |
二、案例基本情况的概述 |
第三章 失落的“企二代”:后致权成不足与继承危机 |
第一节 身份获得、先赋权力与权威效应 |
一、家庭特征与身份获得:LH的个案 |
二、先赋权力与权威效应 |
第二节 继承危机:后致权威不足与先赋权力丧失 |
一、代际阴影与身份困惑 |
二、后致权威不足与先赋权力丧失 |
第三节 思考与小结 |
第四章 企二代到创二代:先赋权力权威化 |
第一节 先赋权力与身份获得:ZW的个案 |
一、打破性别偏见:谁说女子不如男 |
二、制度变迁与“女性传承”的兴起 |
三、先赋权力:继任者的身份获得与赋权 |
第二节 身份重构:“企二代”到“创二代” |
一、克服“接班人诅咒”:走自己的路 |
二、开辟新领地何以可能:市场驱动和关系效应 |
三、创二代:开辟新领地,打破权威阴影 |
第三节 权力认同与权威获得 |
一、维护家族权威:家族威信与家族愿景 |
二、打造企业权威:家族企业治理制度化、规范化 |
三、树立社会权威: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声誉 |
第四节 思考与小结 |
第五章 家族企业守护者:后致权力权威化 |
第一节 身份认知与权力获得:YSH的个案 |
一、身份认知:我是接班人与我要接班 |
二、扶上马,送一程:为继任者赋权和立威 |
第二节 个人权力与能力权威 |
一、权力获取:身份特征与能力本位的二元融合 |
二、摆脱依赖:打造自己的权力空间 |
第三节 职位权力与组织权威 |
一、企业治理:职位权力与权威认同 |
二、文化生产:隐性知识与组织认同 |
三、职位权力与组织权威:合法性的中介作用 |
第四节 思考与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一节 结论:权力与权威的嵌入性 |
一、家族性资本与继任者权威获得 |
二、制度安排、文化传统与继任者权威获得 |
三、社会关系与继任者权威获得 |
第二节 讨论:权威生成理论与其现实意义 |
一、权威生成机制的变与不变 |
二、继任者的权威获得与社会经济发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读博期间的主要论文发表 |
(4)家族控制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1.5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6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家族控制与企业国际化的概念 |
2.1.1 家族控制 |
2.1.2 企业国际化 |
2.2 家族治理理论述评 |
2.2.1 社会情感财富理论 |
2.2.2 代理理论 |
2.2.3 管家理论 |
2.2.4 资源基础观 |
2.3 家族控制与企业国际化 |
2.3.1 家族控制与企业国际化研究现状 |
2.3.2 家族控制与企业国际化关系存在的分歧和争议 |
2.3.3 家族控制与企业国际化关系研究的局限性 |
3 家族所有权控制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 |
3.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2 研究设计和变量定义 |
3.2.1 数据来源 |
3.2.2 变量定义 |
3.2.3 分析方法和模型 |
3.3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
3.3.1 描述性统计分析与变量相关系数 |
3.3.2 假设检验和结果分析 |
3.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4 家族管理权控制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 |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2 研究设计和变量定义 |
4.2.1 数据来源 |
4.2.2 变量定义 |
4.2.3 分析方法和模型 |
4.3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与变量相关系数 |
4.3.2 假设检验和结果分析 |
4.3.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5 企业治理结构对家族控制与企业国际化关系的影响 |
5.1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
5.2 研究设计和变量定义 |
5.2.1 数据来源 |
5.2.2 变量定义 |
5.2.3 分析方法和模型 |
5.3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与变量相关系数 |
5.3.2 假设检验和结果分析 |
5.3.3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6 制度环境对家族控制与企业国际化关系的影响 |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2 研究设计和变量定义 |
6.2.1 数据来源 |
6.2.2 变量定义 |
6.2.3 分析方法和模型 |
6.3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
6.3.1 描述性统计分析与变量相关系数 |
6.3.2 假设检验和结果分析 |
6.3.3 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7 主要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启示与政策建议 |
7.3 研究局限性 |
7.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我国家族企业治理法律问题研究 ——以公司化家族企业治理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二、本选题研究现状阐述与评判 |
三、本文所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
四、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家族企业公司化治理概述 |
第一节 家族、家族企业与家族公司的范畴界定 |
一、家族 |
二、家族企业概念界定 |
三、家族公司 |
第二节 我国家族企业的特征 |
一、我国家族企业特殊影响因素 |
二、我国家族企业的特征 |
第三节 家族企业发展历程回顾 |
一、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二、我国家族企业发展历程 |
第四节 家族企业治理问题 |
一、企业治理的内涵界定 |
二、家族治理与公司治理 |
三、家族企业的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 |
四、家族企业治理现状与困境 |
第二章 家族企业产权结构分析与治理模式选择 |
第一节 家族企业产权结构分析 |
一、家族企业产权结构特征 |
二、家族企业产权结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家族企业治理模式 |
一、业主型治理模式 |
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 |
三、折中型治理模式 |
第三章 家族控制权治理 |
第一节 家族控制权的概念与特征 |
一、家族控制权的概念 |
二、家族控制权的特征 |
第二节 控制权与股权结构的关系 |
第三节 家族控制权分配及影响因素 |
一、家族控制权分配 |
二、控制权影响因素 |
第四节 董事会控制 |
一、家族对董事会的控制权 |
二、董事会对家族企业的控制权 |
第五节 经理层控制 |
一、家族对经理层的控制权 |
二、经理层对家族的控制 |
第六节 家族控制权的争夺 |
一、案例 1:国美控制权之争 |
二、案例 2:雷士照明控制权之争 |
第七节 上市公司家族控制的增强机制 |
一、同股不同权 |
二、职业经理人的引进 |
三、设立家族信托基金 |
第四章 上市家族公司股东的利益平衡 |
第一节 上市家族公司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关系 |
一、上市家族公司股东间的代理问题 |
二、上市家族公司股东出资再认识 |
第二节 家族股东控制权的倾斜性保护 |
一、一股一权原则 |
二、双重股权结构契合了家族股东控制权倾斜性保护的规则诉求 |
第三节 双重股权结构在上市家族企业中的具体适用 |
一、限定可适用双重股权结构的家族企业范围 |
二、限定多重表决权的适用范围 |
三、限制多重表决权的幅度 |
第四节 小股东利益保护机制 |
一、专业化机构投资者 |
二、建立强制性的信息披露制度 |
三、完善股东权益救济机制 |
第五章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法律构造 |
第一节 家族企业的长青模式 |
第二节 家族企业传承的内容 |
一、家族企业产权的传承 |
二、家族控制权的传承 |
三、家族企业文化资本的传承 |
第三节 传承障碍因素分析 |
一、企业主的交班意愿 |
二、价值观多元化 |
三、传承计划的缺失 |
四、传承中的家族矛盾 |
第四节 家族企业传承之道 |
一、公司治理是传承的保障 |
二、编制传承规则 |
三、家族基金会 |
第五节 完善家族信托相关法律制度 |
第六章 家族企业治理的外部环境 |
第一节 家族企业私有产权的保护 |
一、个体经济阶段 |
二、私营经济补充阶段 |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阶段 |
第二节 家族企业文化的构建 |
第三节 资本市场的发展障碍 |
第四节 经理人市场 |
一、经理人职业化 |
二、经理人市场对家族企业制度变迁的影响 |
第五节 家族企业的信息化 |
一、打破产品市场分割 |
二、公司法的IT走向 |
第六节 家族企业的国际化 |
一、交易规则国际化 |
二、组织结构分散化 |
三、知识产权成为核心资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制度环境、控制权结构与控股家族行为异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1 制度环境 |
1.4.2 家族企业 |
1.4.3 终极控制人的两权分离 |
1.4.4 家族行为异化 |
1.5 本文的主要特色及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 |
2.1 制度理论 |
2.1.1 制度与制度演进理论 |
2.1.2 产权理论 |
2.2 政治参与理论 |
2.2.1 政府与市场关系:从“看不见的手”到“扶持之手” |
2.2.2 政府与市场关系:从“扶持之手”到“掠夺之手” |
2.2.3 政治关联:一种非正式的替代性机制 |
2.3 代理理论 |
2.3.1 代理问题的产生、演化与发展 |
2.3.2 代理理论在家族企业中的适用性 |
2.4 本章小结 |
3 制度背景 |
3.1 转轨时期政府干预的制度背景 |
3.1.1 政府干预的激励与弊端 |
3.1.2 政府主导下的经济体制改革 |
3.2 家族企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与突破 |
3.2.1 行业准入限制 |
3.2.2 产权保护 |
3.2.3 融资约束 |
3.3 家族企业金字塔控股结构形成的背景与制度动因 |
3.3.1 资本市场的建立与发展 |
3.3.2 政府干预与投资者保护 |
3.3.3 融资约束与内部资本市场的融资替代效应 |
3.4 家族企业治理的制度特征 |
3.5 本章小结 |
4 制度环境对家族控制权结构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相关文献评述 |
4.3 制度背景、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4.3.1 家族金字塔控股的动机 |
4.3.2 家族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的动机 |
4.4 研究设计 |
4.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4.2 变量与模型 |
4.5 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
4.5.1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检验 |
4.5.2 多元回归分析 |
4.5.3 稳健性检验 |
4.6 本章结论及启示 |
5 家族两权分离、债务融资与大股东掏空 |
5.1 引言 |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5.2.1 终极控制人的两权分离与企业债务融资的动机 |
5.2.2 政治关联与外部融资的难易程度 |
5.2.3 制度环境、政治关联与大股东债务资金侵占 |
5.3 研究设计 |
5.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5.3.2 变量与模型 |
5.4 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
5.4.1 回归结果与分析 |
5.4.2 稳健性分析 |
5.5 进一步研究:超额贷款与资金侵占 |
5.6 本章小结 |
6 大股东掏空、经理薪酬与盈余管理 |
6.1 引言 |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2.1 经理薪酬与盈余管理 |
6.2.2 大股东掏空、经理薪酬与盈余管理 |
6.3 研究设计 |
6.3.1 样本与数据 |
6.3.2 计量模型 |
6.3.3 主要变量内涵与度量 |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4.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检验 |
6.4.2 多元回归分析 |
6.4.3 稳健性检验 |
6.5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本文研究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成果目录: |
(7)中国家族企业制度理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家族企业界定的有关研究 |
1.2.2 家族企业产权制度创新领域的研究 |
1.2.3 家族企业组织制度创新的有关研究 |
1.2.4 家族企业管理体制与制度创新研究 |
1.2.5 家族企业财务体制与制度创新的有关研究 |
1.2.6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制度创新的有关研究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
1.4.1 论文的可能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 |
第2章 家族企业制度变迁的一般范畴与规律 |
2.1 家族企业的界定 |
2.1.1 家族企业的定义 |
2.1.2 家族企业的特征 |
2.2 家族企业存在的合理性与生命周期 |
2.2.1 家族企业存在的合理性分析 |
2.2.2 家族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2.3 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基本认识 |
2.3.1 企业制度创新的理论 |
2.3.2 制度变迁理论 |
2.4 中国家族企业制度面临的整体性问题 |
2.4.1 中国家族企业制度面临的内部问题 |
2.4.2 中国家族企业制度面临的制度供给约束 |
第3章 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变迁分析 |
3.1 中国家族企业制度演进过程及阶段 |
3.1.1 以家族企业外部制度环境为引领的制度演进 |
3.1.2 以家族伦理关系的演化体现的制度演进 |
3.1.3 企业生命周期为视角的制度演进体现 |
3.2 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 |
3.2.1 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变迁的内部原因 |
3.2.2 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变迁的外部原因 |
3.3 中国家族企业现阶段制度变迁的主要特征 |
3.3.1 围绕产权制度为核心推进制度变迁 |
3.3.2 非正式制度变迁与正式制度变迁并存 |
3.3.3 诱致性与主动性制度变迁模仿化的过程 |
3.3.4 制度变迁路径依赖性较强 |
3.4 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变迁的问题与对策 |
3.4.1 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变迁的问题 |
3.4.2 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变迁的对策 |
第4章 中国家族企业组织制度分析 |
4.1 家族企业组织的形成机理与制度变迁视角 |
4.1.1 企业组织理论 |
4.1.2 家族企业组织制度 |
4.1.3 家族企业组织制度变迁的视角 |
4.2 中国家族企业组织制度发展历程与现存问题的分析 |
4.2.1 中国家族企业的组织形式发展历程 |
4.2.2 中国家族企业组织制度形成的机理 |
4.2.3 中国家族企业组织制度存在问题分析 |
4.3 海外家族企业组织制度发展的借鉴 |
4.3.1 海外家族企业组织制度历史演进的梳理 |
4.3.2 海外家族企业组织制度变迁的借鉴 |
4.4 公司制抑或其他制度的抉择 |
4.4.1 家族企业与公司制的对立与统一 |
4.4.2 家族企业的现代化方向 |
第5章 中国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制度变迁分析 |
5.1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与家族企业发展的辩证认识 |
5.1.1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含义 |
5.1.2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过程的几种理论模型 |
5.1.3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结果成功的评价标准 |
5.2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影响因素 |
5.2.1 内部因素 |
5.2.2 外部因素 |
5.3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模式 |
5.3.1 海外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模式比较及评鉴 |
5.3.2 中国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模式归纳 |
5.4 中国家族企业代际传承制度的变迁 |
5.4.1 城乡差别与城乡一体化下的乡村家族企业代际传承制度变迁 |
5.4.2 信托制度引入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可能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与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8)我国家族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研究动机与研究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动机 |
1.1.3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对象概念的界定 |
1.2.1 对家族上市公司概念的分析 |
1.2.2 股权结构概念的概述 |
1.2.3 公司绩效概念的概述 |
1.2.4 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 |
1.3 研究方法 |
1.4 数据来源与样本筛选 |
1.5 论文结构 2 与本文相关的基础理论概述 |
2.1 与家族企业有关的理论 |
2.1.1 现代企业理论 |
2.1.2 家族企业的经济解释 |
2.2 与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相关的理论 |
2.2.1 经济因素决定论 |
2.2.2 政治因素决定论 |
2.2.3 产业效应理论 |
2.2.4 生命周期决定论 3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文献回顾与研究问题的提出 |
3.1 股权属性与公司绩效 |
3.1.1 国外学者股权属性与公司绩效的研究 |
3.1.2 国内学者对股权属性与公司绩效的研究 |
3.2 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 |
3.2.1 国外学者对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的研究 |
3.2.2 国内学者对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的研究 |
3.3 内部人持股与公司绩效 |
3.3.1 国外学者对内部人持股与公司绩效的研究 |
3.3.2 国内学者对内部人持股与公司绩效的研究 |
3.4 股权流通性与公司绩效 |
3.5 我国家族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文献评述 4 我国家族企业上市问题研究 |
4.1 我国家族企业上市历程与特点 |
4.1.1 家族企业上市的历程 |
4.1.2 家族企业上市的主要特征 |
4.2 我国家族企业上市的动因分析 |
4.2.1 国外家族企业上市动因分析 |
4.2.2 我国家族企业上市的动因分析 |
4.3 我国家族企业上市的利弊分析 |
4.3.1 我国家族企业上市的有利之处 |
4.3.2 我国家族企业上市的弊端方面 5 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分析 |
5.1 我国家族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比较研究 |
5.1.1 股权结构的含义与计量 |
5.1.2 研究样本与变量定义 |
5.1.3 研究结果与讨论 |
5.2 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控股模式分析 |
5.2.1 家族控股的一般模式 |
5.2.2 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控股模式 |
5.3 本章小结 6 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绩效的比较研究 |
6.1 研究设计 |
6.1.1 研究样本 |
6.1.2 研究方法 |
6.2 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绩效的比较研究:基于一般的指标体系 |
6.2.1 建立一个指标体系 |
6.2.2 家族上市公司绩效的描述性统计 |
6.2.3 家族上市公司绩效的比较 |
6.3 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绩效的比较研究:基于因子分析法 |
6.3.1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公司绩效评价方法简介 |
6.3.2 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绩效的因子分析过程及比较 |
6.4 本章小结 7 我国家族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实证分析 |
7.1 我国家族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理论分析 |
7.1.1 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股权属性与公司绩效 |
7.1.2 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 |
7.1.3 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 |
7.1.4 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股权流通性与公司绩效 |
7.1.5 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两权分离度与公司绩效 |
7.2 研究设计 |
7.2.1 研究样本 |
7.2.2 变量定义 |
7.2.3 模型的构建 |
7.3 数据分析结果 |
7.4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一些政策建议 |
8.3 研究局限与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
(9)乡镇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论文的理论与实践背景 |
1.1.1 论文研究的理论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实践背景 |
1.2 论文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2.1 论文研究方法 |
1.2.2 技术路线 |
1.3 论文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1.3.1 论文主要创新点 |
1.3.2 论文主要不足 |
2 相关理论文献综述 |
2.1 论文相关核心概念界定 |
2.1.1 转型期 |
2.1.2 家庭与家族 |
2.1.3 乡镇家族企业 |
2.1.4 可持续发展 |
2.1.5 利他主义 |
2.1.6 有限理性 |
2.2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综述 |
2.2.1 企业可持续发展概念界定 |
2.2.2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背景 |
2.2.3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选择 |
2.2.4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
2.2.5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方式 |
2.3 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综述 |
2.3.1 家庭的经济功能演变 |
2.3.2 主流经济学的家族企业理论 |
2.3.3 新经济社会学的家族企业理论 |
2.3.4 管理学的家族企业理论 |
2.4 乡镇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综述 |
2.4.1 国外学者关于乡镇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 |
2.4.2 国内学者关于乡镇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 |
3 乡镇家族企业的历史起源与生成机理 |
3.1 乡镇家族企业的历史起源 |
3.1.1 乡镇家族企业及其特征 |
3.1.2 家族企业的历史起源 |
3.1.3 我国乡镇家族企业的起源与演变 |
3.2 乡镇家族企业的生成机理 |
3.2.1 企业的生成机理 |
3.2.2 家族企业的生成机理 |
3.2.3 乡镇家族企业的生成机理 |
4 乡镇家族企业发展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乡镇家族企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
4.1.1 调查问卷设计 |
4.1.2 乡镇家族企业的基本概况 |
4.1.3 乡镇家族企业的股权结构与治理结构 |
4.1.4 乡镇家族企业的制度建设 |
4.1.5 乡镇家族企业的品牌建设 |
4.1.6 乡镇家族企业文化 |
4.1.7 乡镇家族企业的企业家状况 |
4.1.8. 乡镇家族企业的发展前景 |
4.1.9 乡镇家族企业发展现状的启示 |
4.2 乡镇家族企业的发展类型与发展模式 |
4.2.1 乡镇家族企业的发展类型 |
4.2.2 乡镇家族企业的发展模式 |
4.2.3 乡镇家族企业的发展特征 |
4.3 乡镇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1 乡镇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分析 |
4.3.2 影响乡镇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
5 乡镇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设计 |
5.1 乡镇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的基本原则 |
5.1.1 企业发展战略与战略管理 |
5.1.2 乡镇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的原则 |
5.2 乡镇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的基本逻辑 |
5.2.1 中小型企业成长演化规律 |
5.2.2 乡镇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的基本逻辑 |
5.3 乡镇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 |
5.3.1 乡镇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模式 |
5.3.2 乡镇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模型 |
6 乡镇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战略 |
6.1 乡镇家族企业的制度结构 |
6.1.1 企业制度及其结构 |
6.1.2 乡镇家族企业的制度结构分析 |
6.2 乡镇家族企业的制度创新 |
6.2.1 乡镇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的动因 |
6.2.2 乡镇家族企业的产权制度创新 |
6.2.3 乡镇家族企业的企业体制创新 |
6.2.4 乡镇家族企业的治理机制创新 |
6.3 乡镇家族企业的制度变迁趋势 |
6.3.1 乡镇家族企业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效率 |
6.3.2 乡镇家族企业制度变迁的趋势 |
7 乡镇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提升战略 |
7.1 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
7.1.1 企业能力与核心能力 |
7.1.2 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
7.2 乡镇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创新与提升 |
7.2.1 乡镇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与提升演进模型 |
7.2.2 乡镇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维护与巩固 |
7.2.3 乡镇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路径 |
8 乡镇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联盟 |
8.1 企业战略联盟及其理论解释 |
8.1.1 企业战略联盟及其类型 |
8.1.2 企业战略联盟的理论解释 |
8.2 乡镇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联盟构建 |
8.2.1 乡镇家族企业构建战略联盟的动因 |
8.2.2 乡镇家族企业战略联盟伙伴与战略联盟类型的选择 |
8.2.3 乡镇家族企业战略联盟组织模式的选择 |
附录:乡镇家族企业经营发展状况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10)中国家族企业治理结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综述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家族企业的概念 |
2.1.2 家族企业治理相关理论基础 |
2.2 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研究综述 |
第三章 境外家族企业概况以及治理结构研究 |
3.1 境外家族企业的历史变革 |
3.2 境外家族企业的发展现状 |
3.2.1 美国家族企业发展现状 |
3.2.2 欧洲家族企业发展现状 |
3.2.3 亚洲家族企业发展现状 |
3.3 境外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研究 |
3.3.1 美国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研究及其特点 |
3.3.2 欧洲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研究及其特点 |
3.3.3 亚洲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研究及其特点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家族企业的发展及治理结构的演变 |
4.1 中国家族企业的发展阶段 |
4.2 中国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发展阶段 |
4.2.1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4.2.2 盖尔西克的治理结构演变研究 |
4.2.3 中国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发展阶段 |
4.3 中国家族企业治理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
4.3.1 所有权过度集中 |
4.3.2 管理权难以下放 |
4.3.3 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
4.3.4 股东会、董事会、经营层三者合一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内外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一般比较 |
5.1 股权结构比较 |
5.1.1 股权结构和经营激励 |
5.1.2 股权结构和收购兼并 |
5.1.3 股权结构和监督机制 |
5.2 董事会比较 |
5.2.1 董事会的结构比较 |
5.2.2 家族介入董事会之比较 |
5.3 控制权比较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家族企业治理结构案例分析——正泰集团的启示 |
6.1 正泰集团介绍 |
6.2 正泰集团的发展历程与治理结构变迁 |
6.2.1 乐清县求精开关厂 |
6.2.2 温州正泰电器有限公司 |
6.2.3 正泰集团公司 |
6.2.4 正泰集团股改 |
6.3 案例总结 |
第七章 政策建议与结论展望 |
7.1 对我国家族企业治理结构完善的政策建议 |
7.1.1 家族治理模式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
7.1.2 我国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 |
7.2 结论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 |
四、所有权、控制权与治理结构——家族企业制度变迁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股权结构视角的国内上市家族企业成长研究[D]. 罗苓宁. 中央财经大学, 2020(02)
- [2]近代中国公司法律制度演化研究[D]. 李健. 辽宁大学, 2020(01)
- [3]家族企业传承中继任者的权威获得 ——基于多案例的社会学研究[D]. 卢飞.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7)
- [4]家族控制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研究[D]. 赵金龙.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5]我国家族企业治理法律问题研究 ——以公司化家族企业治理为中心[D]. 吴芳. 西南政法大学, 2016(10)
- [6]制度环境、控制权结构与控股家族行为异化[D]. 李文洲. 重庆大学, 2015(12)
- [7]中国家族企业制度理论分析[D]. 韩文国. 吉林大学, 2012(03)
- [8]我国家族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研究[D]. 唐睿明. 东北财经大学, 2012(06)
- [9]乡镇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 刁建东.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4)
- [10]中国家族企业治理结构比较分析[D]. 吴家舟. 西南大学,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