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治疗效果观察

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治疗效果观察

一、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成形治疗效果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结构性心脏病介入质量控制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结构性心脏病介入质量控制中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先心病经皮介入治疗指南工作组,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先心病经皮介入治疗指南工作组[1](2021)在《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经皮介入治疗指南(2021版)》文中提出先天性心脏病(CHD)是我国出生缺陷的首位畸形, 大多数常见CHD可通过经皮介入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目前, 常见CHD经皮介入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不断涌现, 我国原创的无放射线经皮介入技术也成为近年的发展热点, 但是, 我国在该领域的治疗意见仍停留在早期的专家共识阶段。鉴于此, 本指南在充分借鉴全球最新临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参考国际指南和中国国情, 针对常见CHD经皮介入治疗的适应证、操作要点、并发症防治和术后随访等进行规范, 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性意见。

胡永争[2](2021)在《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周琦云[3](2021)在《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以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二尖瓣成形术、二尖瓣置换术用于治疗的临床优势。方法选取2016年1月10日—2019年12月10日本院收治的42例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便利抽样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二尖瓣置换术,观察组采用二尖瓣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24 h输血量、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4.76%低于对照组33.33%(P <0.05)。两组治疗前左心功能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经治疗后观察组LVEF高于对照组,LVEDD、LVEDV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临床疗效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心脏功能。

胡永争[4](2021)在《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和分析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心脏病患者行二尖瓣成形手术的手术方式的选择、临床适应证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二尖瓣成形术153例患者,其中男81例,女72例,平均年龄为(26.41±24.61)岁(0.2~74)岁。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Ⅰ级24例,Ⅱ级43例,Ⅲ级75例,Ⅳ级11例。术前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14岁患者)左房直径(LAD)25.86±7.57(13~50)mm,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31.80±7.73(18~49)mm,左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19.09±5.53(8~34)mm,左室射血分数(LVEF)71.07%±7.05%(56%~89%),(≥14岁患者)左房直径(LAD)44.85±9.99(29~69)mm,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53.89±11.85(32~93)mm,左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35.26±10.30(16~80)mm,左室射血分数(LVEF)62.27%±8.68%(35%~78%)。术前二尖瓣返流程度:轻中度返流13名,中重度返流86名,重度返流54名。病因:先天性心脏病97(63.40%)例,退行性心瓣膜病30(19.61%)例,风湿性心脏病8(5.23%)例,缺血性心脏病4(2.61%)例,原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9(5.88%)例,左房粘液瘤5(3.27%)例。手术前采用术前讨论结合术前超声心动图及其他检查,对患者进行手术情况评估。手术在全身麻醉,中度低温或深低温体外循环下施行,先对瓣叶及瓣下结构改变完成瓣膜成形术,后行瓣环成形术:采用瓣叶裂隙修补、瓣叶部分切除缝合、缘对缘技术、腱索折叠或转移成形、人工腱索成形、交界成形、双孔法成形、人工瓣环成形等手术方法。术中注水试验观察瓣膜反流及开合情况,纠治完成后再次注水观察瓣膜启闭情况。心脏复跳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评估瓣膜开合情况及瓣膜功能,提示返流在轻度以下无二尖瓣狭窄视为成形手术成功。结果153名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死亡病例。术后早期因成形失败改行二尖瓣置换1例,术后早期死亡1例,死亡率0.65%,死亡原因为:重度低心排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剩余151名患者术后均顺利出院。术后出院前行超声心动图检查:(<14岁患者)左房直径(LAD)20.82±4.89(12~35)mm,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26.33±5.66(14~40)mm,左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17.26±4.87(9~31)mm,左室射血分数(LVEF)66.06%±10.72%(33%~90%),(≥14岁患者)左房直径(LAD)36.44±7.21(25~59)mm,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46.26±7.31(32~66)mm,左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32.05±8.64(19~59)mm,左室射血分数(LVEF)57.20%±9.86%(29%~75%)。二尖瓣反流程度:无反流或微量反流104例,轻度反流35例,中度反流9例,重度反流3例,患者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各项指标与术前进行比较,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1名患者出院后予以门诊定期复查及电话短信的方式进行随访,随访138名患者随访率91.4%,平均随访时间(19.2±16.7)月,随访时间1月至49月。术后随访3(2.17%)名患者再次手术。其余患者均未出现再次手术、二尖瓣狭窄、血栓、肝肾功能衰竭、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心电图未见新发房颤,心功能较术前明显好转,心脏彩超返流情况及各项指标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手术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可作为外科治疗的首选术式。根据不同二尖瓣病变的类型及人群,采用不同的成形方式以及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在合并其他心脏疾病时,同期矫治效果良好。

杜君持[5](2021)在《三尖瓣置换术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长时间以来,三尖瓣被学界称为“被遗忘的瓣膜”,结构性心脏病领域关注的重点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三尖瓣相对来说得到的关注较少。现在,由于结构心脏病领域的快速发展,三尖瓣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三尖瓣最常见的病变是三尖瓣反流,对于三尖瓣反流严重的患者,首选三尖瓣成形,对于无法成行或者成形失败者,可以考虑行三尖瓣置换术(TVR)[1]。但在接受三尖瓣置换术的患者中,有相当数量的患者是在晚期接受手术的[2]。由于其手术死亡率高,一直被认为是临床治疗的难题[3]。研究目的本研究结合患者的病例资料,对三尖瓣关闭不全(TI)患者行三尖瓣置换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围手术期多种因素对三尖瓣置换术后死亡的影响,旨在明确影响患者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对以后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治疗,提供个体化策略和治疗方案,完善相关治疗的评价体系,增加对其治疗效果的有效性和可预测性,为今后在临床工作中患者的手术选择,提供相对有力的经验及依据。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了 2010年07月至2020年07月期间,于我院心脏外科住院并实施三尖瓣置换术共5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人年龄在17岁至75岁之间,体重在38.5kg至105.0kg之间,55例患者中三尖瓣退行性变25例,先天性三尖瓣下移畸形15例,风湿性心脏病9例,感染性心内膜炎6例。二次手术的患者共12例,其中,二尖瓣置换术后5例,二尖瓣置换术+三尖瓣成形术后2例,二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后1例,二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三尖瓣成形术后1例,三尖瓣成形术后1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1例,心包剥脱术1后例。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将临床资料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筛选各临床变量,对其进行单因素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检验其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满足条件采用两样本t检验,否则采用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然后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所有变量全部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其进行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55例患者均行三尖瓣置换术,其中单纯行三尖瓣置换术33例,行三尖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术10例,行三尖瓣置换术+二尖瓣成形术1例,行三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5例,行三尖瓣置换术+CABGI例,行三尖瓣置换术+射频消融术1例,行三尖瓣置换术+二尖瓣成形术,射频消融术2例,行三尖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肺动脉瓣置换术1例,行三尖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射频消融术1例。其中,生物瓣膜置换术40例,机械瓣膜置换术15例。术后早期死亡(术后30天内)病例中,院内死亡5例,全组死亡共11例,早期病死率20.0%。主要死亡原因为术后多脏器功能衰竭、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心跳骤停、心力衰竭、严重感染。术后随访数据包括电话随访、术后相关检查及门诊复诊相关信息。将临床资料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中,对性别、房颤、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CABG、术前三尖瓣反流情况、瓣膜种类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对于计量资料,首先检验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满足正态性及方差齐性后采用两样本t检验,否则采用非参数检验。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病人在年龄、体重、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前右心房最大径、术前右心室最大径、术前左心房最大径、术前左心室最大径、术前主肺动脉内径、术前收缩期三尖瓣瓣环最大跨瓣压、术前肺动脉收缩压、术前尿素氮、术前尿酸、术前TBIL(总胆红素)、术前DBIL(直接胆红素)、术前IBIL(间接胆红素)、术前Cho(总胆固醇)、术前ALT(谷丙转氨酶)、术前AST(谷草转氨酶)、术前CK(肌酸激酶)、术前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等指标方面两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中发现术前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前肌酐、体外循环时间、重症监护时间上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临床指标包括性别、房颤、肺动脉高压、肝大、右心房增大、右心室增大、术前三尖瓣重度反流等,结果发现这些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经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体外循环时间是本组病例行三尖瓣置换手术中有统计学意义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论1.在单因素危险因素分析中,对于存活患者和早期死亡患者来说,体外循环时间、重症监护时间、术前肌酐值、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存在统计学意义,提示长时间的体外循环可能导致心肌保护欠佳,继而加重心脏损伤,影响患者预后,术前心功能及肾功能较差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围术期死亡,心功能差是左心功能不全的结果,反映左心功能状态,肾功能差是右心功能不全的结果,间接反映右心功能状态,提示围术期死亡的患者往往合并左右心功能不全,这与术后死亡患者中多数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和低心排综合征结果一致。2.在多因素危险因素分析中,将差异上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所有变量全部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之前在单因素危险因素分析中的重症监护时间、术前肌酐值、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无统计学差异,只有体外循环时间有统计学差异,分析原因可能由于样本量相对较少,部分数据缺失和选择偏倚所致,只能得出体外循环时间是三尖瓣置换术后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的结论。3.三尖瓣置换术围术期死亡率较高,术后并发症重,死亡患者多数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和低心排综合征,提示我们应该加强围术期管理,预防围术期并发症。4.目前,三尖瓣置换术开展量相对于左心瓣膜手术开展量较少,应该加强相关方面的研究,其未来发展任重而道远。

成梦遇,贾兵,叶明,潘蕴,张惠锋,陈纲[6](2021)在《儿童先天性二尖瓣疾病的外科治疗及中期随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二尖瓣疾病外科手术的疗效及中期随访结果分析。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血管中心接受二尖瓣成形术的患儿92例。其中,二尖瓣狭窄患儿26例(二尖瓣狭窄组),二尖瓣关闭不全患儿66例(二尖瓣关闭不全组);男44例,女48例;手术年龄为(42.55±40.57)个月,范围为1个月至14岁,22.8%(21/92)患儿的年龄<1岁。结果 4.3%(4/92)的患儿于手术早期死亡,3.3%(3/92)的患儿在随访期间死亡,总病死率为7.6%。术后所有患儿的心功能分级改善明显,Ⅲ级3例,余均在Ⅱ级及以上,随访时间为(42.72±29.66)个月,随访时间范围为3~104个月。随访期间11例患儿共接受了17次再手术,所有患儿的再手术率为12.0%(11/92)。二尖瓣狭窄组与二尖瓣关闭不全组在生存率及免除再手术率的Log Rank分析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儿中<1岁的患儿较>1岁的患儿具有更高的病死率(P=0.045)及再手术率(P=0.03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二尖瓣成形手术对于治疗先天性二尖瓣疾病的效果显着。但婴幼儿,特别是年龄<1岁的患儿,先天性二尖瓣疾病的修补手术仍面临着巨大挑战。虽然部分患儿需多次手术,瓣膜成形术仍是再手术时首要考虑的手术方式。

莫绪明,李守军[7](2020)在《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十三):先天性二尖瓣畸形》文中研究说明探讨二尖瓣畸形的解剖分型、诊断、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手术技巧、术中处理、术后处理及手术疗效。采用国际通用的Delphi程序,检索PubMed、Medline、The Cochrane Library、万方等数据库,收集国内外1940年1月至2020年2月关于先天性二尖瓣畸形的文献,筛选较高质量文献作为证据。并就先天性二尖瓣诊疗中存在的多个争议,召集全国小儿心脏外科及相关学科专家共同讨论,最终形成先天性二尖瓣畸形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及技术指导。

邹明晖,马力,杨盛春,夏园生,陈伟丹,李文雷,陈欣欣[8](2020)在《Ross Ⅱ技术治疗婴幼儿难治性二尖瓣病变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Ross Ⅱ技术治疗婴幼儿难治性先天性二尖瓣病变的早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9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心血管外科接受Ross Ⅱ技术治疗的6例婴幼儿难治性先天性二尖瓣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例,女性4例,手术年龄50 d至1岁,其中2月龄3例,4、11、12月龄各1例。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6例,合并中度二尖瓣狭窄3例,合并二尖瓣脱垂1例。术中完整切取自体肺动脉带瓣管道,采用牛心包或自体心包在肺动脉管道肌性边缘缝合一"大礼帽"结构,翻转后将肺动脉管壁与二尖瓣瓣环间断褥式缝合,并将牛心包边缘固定在左心房壁,保持肺动脉瓣环充分展开,并避开肺静脉开口。采用牛颈静脉带瓣管道重建右心室流出道。结果手术死亡1例,为2月龄患者,术后当晚因肺高压危象导致心脏骤停死亡。5例存活患者术后均恢复顺利,痊愈出院。术后随访3~13个月,超声心动图提示二尖瓣前向流速1.5~2.3 m/s,二尖瓣轻度关闭不全4例,左心房及左心室大小均恢复至同龄儿童正常水平。二尖瓣中度关闭不全1例,伴左心室扩大及射血分数降低,且肺动脉瓣叶有小赘生物形成,伴中度狭窄。余患者重建的肺动脉前向血流通畅,瓣叶功能良好。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体重增长满意。结论 Ross Ⅱ技术作为婴幼儿难治性二尖瓣病变的补救性治疗方案,早期效果满意,中远期效果需要进一步随访。此术式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应慎重。

邹明晖,马力,杨盛春,夏园生,陈伟丹,李文雷,陈欣欣[9](2020)在《Ross Ⅱ技术治疗婴幼儿难治性二尖瓣病变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Ross Ⅱ技术治疗婴幼儿难治性先天性二尖瓣病变的早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9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心血管外科接受Ross-Ⅱ技术治疗的6例婴幼儿难治性先天性二尖瓣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例, 女性4例, 手术年龄50 d至1岁, 其中2月龄3例, 4、11、12月龄各1例。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6例, 合并中度二尖瓣狭窄3例, 合并二尖瓣脱垂1例。术中完整切取自体肺动脉带瓣管道, 采用牛心包或自体心包在肺动脉管道肌性边缘缝合一"大礼帽"结构, 翻转后将肺动脉管壁与二尖瓣瓣环间断褥式缝合, 并将牛心包边缘固定在左心房壁, 保持肺动脉瓣环充分展开, 并避开肺静脉开口。采用牛颈静脉带瓣管道重建右心室流出道。结果手术死亡1例, 为2月龄患者, 术后当晚因肺高压危象导致心脏骤停死亡。5例存活患者术后均恢复顺利, 痊愈出院。术后随访3~13个月, 超声心动图提示二尖瓣前向流速1.5~2.3 m/s, 二尖瓣轻度关闭不全4例, 左心房及左心室大小均恢复至同龄儿童正常水平。二尖瓣中度关闭不全1例, 伴左心室扩大及射血分数降低, 且肺动脉瓣叶有小赘生物形成, 伴中度狭窄。余患者重建的肺动脉前向血流通畅, 瓣叶功能良好。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体重增长满意。结论 Ross Ⅱ技术作为婴幼儿难治性二尖瓣病变的补救性治疗方案, 早期效果满意, 中远期效果需要进一步随访。此术式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应慎重。

马国锋[10](2020)在《单纯经胸超声在成人房间隔缺损经皮治疗中的应用及术后三尖瓣关闭不全的转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整体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在疾病的治疗方面,人们不再只关注手术成功率、手术费用、手术并发症等问题,同时在手术创伤、切口美观、恢复时间等多个层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微创治疗的出现迎合了大众的需求。上世纪90年代后期,先心病的微创治疗逐渐在我国兴起。因其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等特点,备受医生和患者的青睐。正是人们诊疗观念的转变,催动着医疗技术的改进和医疗器械的推陈出新。继发性房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经历着DSA引导下经皮封堵、食道超声(TEE)引导下经胸小切口封堵、TEE引导下经胸小切口封堵、TEE引导下经皮封堵等,无一不体现着治疗方式的微创化,而且这些治疗手段目前仍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单纯经胸超声(TTE)引导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出现,进一步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尤其在成人房间隔缺损的治疗中。经胸超声在心脏结构和基本功能方面的评估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常规用于结构性心脏病的确诊及心脏病术后复查。它可以实时、清晰地观察心脏的结构改变、功能状态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成年人心理基本都已成熟,独立自主性强,在局麻操作下,身体可以耐受一定时间内保持不动,便于手术操作的进行。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Secondary Tricuspid Valve Insufficiency,STVI)是房间隔缺损的常见合并症。其发生机制为:先天性的房间隔缺损使左房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发生变化,早期部分左房的血液经缺损的房间隔分流至右房,导致右心系统容量负荷增加,右房、右室发生扩张,在长期右房壁张力作用的影响下,三尖瓣环发生适应性扩张,导致三尖瓣相对关闭不全。当患者合并有其他需要外科处理的心脏病变时,中重度的三尖瓣关闭不全常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以改善三尖瓣功能,保证心脏内部正常的血液流动状态。而目前,对于房间隔缺损可行介入治疗时,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处理指征和预后尚存在争议。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对这一情况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其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下面分两部分对本研究进行介绍:第一部分:单纯经胸超声经皮封堵与外科开胸修补在成人房间隔缺损治疗中的对比目的:评估单纯经胸超声经皮封堵在成人房间隔缺损治疗中的疗效。方法:本研究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局麻下经胸超声经皮封堵治疗与传统外科修补治疗的成人继发性ASD患者共129例。其中,经胸超声组58例,外科开胸组71例。通过对两组患者术前性别、年龄、体重、肺动脉压、血红蛋白含量、右房面积、心功能、三尖瓣功能等观察指标及术后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长、体外循环时长、术后住院时长、术后1周残余分流、术后1年残余分流、血红蛋白变化量、肺动脉压变化量、右房面积变化量、三尖瓣功能改善程度、心功能改善程度、术后1年内并发症等观察指标的统计,对比分析单纯经胸超声经皮封堵在成人房间隔缺损中的疗效。结果:经胸超声组成功实施手术56例,手术成功率96.55%,手术失败2例,转外科实施开胸手术1例,术中多次尝试,封堵效果均不佳;中止手术1例,术中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撤出封堵器后恢复正常。外科开胸组手术全部成功,成功率100%。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肺动脉压、右房面积明显降低,手术前后患者的肺动脉压、右房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手术前后肺动脉压、右房面积存在显着相关关系。术后住院期间经胸超声封堵组手术时长、体外循环时长、术后住院时长均明显短于外科开胸组,两组手术时长、体外循环时长、术后住院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胸超声封堵组血红蛋白降低量明显少于外科开胸组,手术前后两组血红蛋白降低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内残余分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期间,两组肺动脉压降低量、右房面积缩小量、三尖瓣功能变化量、心功能变化量、术后1年时残余分流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麻下单纯经胸超声经皮封堵治疗ASD在手术成功率、右房面积缩小、肺动脉压降低、心功能(NYHA)改善、三尖瓣功能改善、术后并发症等方面与外科开胸修补无显着差异,但在手术时长、术后住院时长、减少出血上有显着优势,且避免了体外循环和全身麻醉。此外,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可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第二部分:成人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转归目的:成人房间隔缺损常合并有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但对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三尖瓣关闭不全预后情况的研究尚少,本研究通过对术前及术后随访期间观察指标的对比,对术后三尖瓣关闭不全的转归进行统计分析。方法:本研究中所有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2019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局麻下经胸超声引导经皮封堵的成人继发性房间隔缺损患者,共36例,术前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三尖瓣关闭不全。其中,轻度17例,中度12例,重度7例。通过对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患者右房面积、右室径、肺动脉压、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功能(NYHA分级)、三尖瓣功能的统计,分析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术后转归情况。结果:全组所有患者术后三尖瓣关闭不全程度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通过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表明患者三尖瓣关闭不全程度与房缺直径、患者体重均不呈现线性相关关系,但与患者年龄存在一定的线性相关关系。此外,本研究显示,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右房面积、右室径、肺动脉压均较前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内改善程度较为显着,术后3个月至术后1年间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结论:ASD封堵术后,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会有显着好转,右房面积的减小、右室径的减小、肺动脉压的降低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表明,对于合并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单纯局麻下经胸超声经皮ASD封堵可能是有价值的。

二、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成形治疗效果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成形治疗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3)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24 h输血量、住院时间比较
    2.2 两组预后指标比较
    2.3 两组左心功能比较
3 讨论

(4)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临床资料
    2.1 一般资料
    2.2 手术方法
    2.3 术后处理
    2.4 术后随访
    2.5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院内情况
    3.2 随访情况
第4章 讨论
    4.1 手术适应证
    4.2 二尖瓣成形术手术方式的选择
        4.2.1 二尖瓣瓣下结构成形
        4.2.2 二尖瓣瓣膜成形
        4.2.3 二尖瓣瓣环成形
    4.3 儿童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治疗
    4.4 疗效评估
    4.5 远期预后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二尖瓣成形术在二尖瓣关闭不全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三尖瓣置换术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三尖瓣置换术危险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单纯经胸超声在成人房间隔缺损经皮治疗中的应用及术后三尖瓣关闭不全的转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背景
    2 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单纯经胸超声经皮封堵与外科开胸修补在成人房间隔缺损治疗中的对比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成人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转归
    1 临床资料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手术适应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参与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成形治疗效果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经皮介入治疗指南(2021版)[J].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结构性心脏病介入质量控制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结构性心脏病介入质量控制中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先心病经皮介入治疗指南工作组,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先心病经皮介入治疗指南工作组. 中华医学杂志, 2021(38)
  • [2]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疗效分析[D]. 胡永争. 吉首大学, 2021
  • [3]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临床分析[J]. 周琦云.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10)
  • [4]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疗效分析[D]. 胡永争. 吉首大学, 2021
  • [5]三尖瓣置换术危险因素分析[D]. 杜君持. 山东大学, 2021(12)
  • [6]儿童先天性二尖瓣疾病的外科治疗及中期随访研究[J]. 成梦遇,贾兵,叶明,潘蕴,张惠锋,陈纲.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21(01)
  • [7]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十三):先天性二尖瓣畸形[J]. 莫绪明,李守军.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20(12)
  • [8]Ross Ⅱ技术治疗婴幼儿难治性二尖瓣病变临床分析[J]. 邹明晖,马力,杨盛春,夏园生,陈伟丹,李文雷,陈欣欣. 中华外科杂志, 2020(10)
  • [9]Ross Ⅱ技术治疗婴幼儿难治性二尖瓣病变临床分析[J]. 邹明晖,马力,杨盛春,夏园生,陈伟丹,李文雷,陈欣欣. 中华外科杂志, 2020(10)
  • [10]单纯经胸超声在成人房间隔缺损经皮治疗中的应用及术后三尖瓣关闭不全的转归[D]. 马国锋. 郑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治疗效果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