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果树甘蓝间作效益高(论文文献综述)
秦立金[1](2019)在《黄瓜与西芹间作对黄瓜枯萎病菌的化感作用及其土壤生物学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瓜枯萎病是由镰孢菌属真菌(Fusarium oxysporium f.sp.cucumerinum)引起的一种世界性土传病害,实践生产中常采用嫁接和化学方法进行防治,但这两种方法都存在一定弊端,难以实现高效、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化感作用(Allelopathy)普遍存在于自然界植物与植物之间,是指植物间(含微生物)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促进或抑制另一种植物(含微生物)有利或不利的作用。生产实践中,一般通过作物间轮作、间套混作、休闲等不同的栽培模式进行土传病害的有效防控。本试验选择西芹为黄瓜的间作作物,通过二者田间种植试验和实验室实验,测定二者间作土壤浸提液对黄瓜枯萎病菌的化感作用、田间防控效果、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并从土壤生物学特性角度揭示其化感防控机理,旨在明确二者间作对黄瓜枯萎病菌是否有化感作用?田间化感防控效果如何?对间作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是否有影响?以及上述指标间的相关关系如何?为利用植物间化感作用进行土传病害田间防控和连作土壤修复提供有效途径和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土壤取样时间,二者间作土壤浸提液培养的菌落直径最小,与西芹单作和黄瓜单作差异显着(P<0.05)。且随着土壤取样时间的延后,菌落直径均呈现逐渐减小趋势。丙酮、乙醇和蒸馏水3种不同土壤浸提液培养的菌落直径差异显着(P<0.05),其中,乙醇最小,其次为丙酮和蒸馏水。菌落直径的减小说明二者间作对黄瓜枯萎病菌具有显着化感抑制作用,且随取样时间的延长,化感抑制作用逐渐加强。(2)不同土壤取样时间,二者间作相对西芹单作和黄瓜单作的化感效果差异极显着(P<0.01)。且随着土壤取样时间的延后,二者间作相对西芹单作和黄瓜单作的化感效果呈现逐渐增加趋势。其中,二者间作相对西芹单作的化感抑制效果达38.11%~74.95%,相对黄瓜单作的化感抑制效果达42.15%~75.90%。(3)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黄瓜与西芹间作后降低了黄瓜枯萎病的发生,比黄瓜单作显着降低了 42.81%,相对黄瓜单作的防控效果达61.43%。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二者间作土壤种植的黄瓜接种黄瓜枯萎病菌后,其病情指数显着低于西芹单作和黄瓜单作(P<0.05),且随着调查日期的延后,病情指数呈现逐渐增加趋势,接种13d后,病情指数趋于稳定。二者间作处理相对于西芹单作的防控效果达57.03%~63.54%,相对于黄瓜单作的防控效果达66.95%~72.15%。(4)二者间作促进了间作作物的生产发育,提高了产量、改善了品质。间作降低了黄瓜第一雌花节位,增加了黄瓜30节内雌花数;其可溶性糖含量、VC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蛋白含量比黄瓜单作显着增加了 23.98%、18.05%、19.19%和10.86%;间作黄瓜单株重比黄瓜单作显着增加16.25%。(5)二者间作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的组成和分布,提高了细菌Alpha多样性指数,其中,Observed species指数、Shannon指数和Chaol指数均达到最大值。Beta多样性结果表明,二者间作土壤的环境群落物种不同于黄瓜单作和西芹单作。16S rDNA共检测出45个菌门,其中,变形菌门是明显优势类群,其次为酸杆菌门、放线菌门、绿弯菌门和芽单胞菌门。二者间作处理的前5类菌门中土壤细菌群丰度百分比之和最高,为87.33%,其次为黄瓜单作和西芹单作,分别为86.44%和85.70%;门分类水平菌群丰度百分比为前10种的细菌中,间作土壤细菌群落组成所占比例最高,达98.63%,比黄瓜单作和西芹单作分别增加1.69%和1.22%。在门分类水平上,间作土壤细菌群落分布的比对期望值最大,颜色最深,物种丰富度高,西芹单作和黄瓜单作次之。聚类分析表明,黄瓜单作和西芹单作土壤细菌种类丰度一致,群落结构相似,聚为一类,黄瓜与西芹间作土壤与之不同。(6)二者间作改变了土壤真菌群落的组成和分布,降低了土壤真菌Alpha多样性指数。ITS共检测出5个真菌菌门,子囊菌门、接合菌门、担子菌门为三类主要菌门,其中,二者间作土壤真菌物种最丰富,所占比例最高,达到95.500%,其次为黄瓜单作和西芹单作,所占比例分别为94.23%和93.17%,未分类或未鉴别菌门占5.10%。在门分类水平上,西芹单作比对期望值最大,颜色最深,物种丰富度高,黄瓜单作和黄瓜与西芹间作次之。聚类分析表明,二者间作和黄瓜单作的种类丰度一致,群落结构相似,与西芹单作不同。(7)二者间作改变了土壤生物酶的活性,随着取样时间的延后,各种水解酶和氧化还原酶活性均呈现逐渐增加趋势。其中,脲酶、蔗糖酶、淀粉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总体变化趋势为黄瓜与西芹间作>西芹单作>黄瓜单作,而蛋白酶的总体变化趋势为西芹单作>黄瓜与西芹间作>黄瓜单作。(8)二者间作黄瓜枯萎病菌化感防控效果与土壤微生物、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活性和作物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相关关系。其病情指数与细菌变形菌门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19,与酸杆菌门、绿弯菌门和芽单胞菌门呈显着负相关;与光黑壳属、丝孢菌属和枝孢属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52、0.883和0.866;细菌变形菌门与脲酶、过氧化氢酶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90和0.999;除脲酶、过氧化氢酶外的5项酶活性指标与黄瓜营养生长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11~0.997;脲酶、过氧化氢酶与黄瓜产量指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26~0.988;细菌前5种菌门和真菌前5种菌属与黄瓜营养品质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 0.387~0.999、0.626~0.988。
王思宇[2](2019)在《生态农业背景下都市农业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南京市江心洲农业公园为例》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业用地被划归到城市用地中,都市地区面临土地资源稀缺、农副产品供给不足和运输距离远的问题。另一方面,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更加关注自然生态的居住环境。农业生产作为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组成部分不仅可以为城市提供生存保障,满足自然景观营造需求,还能促进地区经济增长。针对这一现状,国内已经采取发展都市农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述问题,但仍存在对农业资源利用不充分,建设中缺乏对农业生态的保护,农业废弃物污染城市环境等问题。将生态农业引入城市公园对城市的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对生态农业与都市农业的概念、基本特征及发展现状进行梳理,从区位特点和功能定位界定了都市农业公园的概念。梳理分析国内外案例,总结它们在设计方法上的共性和建设经验。对生态农业理念下都市农业公园规划设计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从规划原则、功能组织、空间布局、水体与生产管理等元素入手,构建完整技术路线。论文最后以南京市江心洲农业公园规划设计项目为例,对本次规划设计研究进行实践论证。
李昕升[3](2015)在《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文中提出南瓜起源于美洲,学名Cucurbitamoschata,Duch.,是葫芦科南瓜属一年生蔓生性草本植物。南瓜在中国的产地不同,叫法各异,南瓜无疑是该栽培作物最广泛的叫法。南瓜是中国重要的蔬菜作物,是中国菜粮兼用的传统作物,栽培历史悠久,经由欧洲人间接从美洲引种到中国,已有500余年的栽培历史。目前我国是世界南瓜的第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南瓜的栽培面积很广,全国各地均有种植,产量颇丰,南瓜除了作为夏秋季节的重要蔬菜,还有诸多其他妙用。本研究属于农业史(农业科技史、农业经济史、农村社会史)的研究范畴,以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结合定性与定量、动态与静态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重点分析南瓜的起源、世界范围的传播、品种资源、名称考释,中国引种的时间、引种的路线、推广的过程、生产技术的发展、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引种和本土化的影响等,力求全方位、动态的展现南瓜在中国引种和本土化的全貌。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数据分析和地理信息科学(GIS)技术的运用,尽可能地将历史时期南瓜种植分布情况地图化,以便更清晰、直观的呈现南瓜种植的时空演变。顾名思义,“引种”是指美洲作物南瓜从域外引种到中国,包括引种的时间、路径、过程等相关问题。“本土化”则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推广本土化,南瓜从引种到中国以后,通过多种方式、路径在中国推广,从最初引种的东南沿海、西南边疆推广到各大地区,并逐步覆盖全国,南瓜的推广本土化过程不但使南瓜在全国迅速普及,而且也导致南瓜主要种植区发生了时空的变迁,推广本土化最为重要,南瓜很快成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作物,推广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基本完成;第二,技术本土化,虽然南瓜的生产技术与加工、利用技术在美洲历史悠久,但是没有随着南瓜引种到中国而一同传入,完全是中国劳动人民在传统瓜类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总结出了一整套的南瓜生产技术体系和加工、利用技术体系,技术本土化最为复杂,在明清时期达到高潮,民国以来继续发展,改革开放之前基本完成;第三,文化本土化,这里所说的文化是指精神层面狭义的文化,南瓜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从南瓜民俗的兴起,到南瓜文学的传播,再到南瓜精神的扩散,南瓜文化从属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文化本土化最为深入人心,是当今国人不知南瓜为域外作物的重要心理原因,文化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发展最快,达到了高潮,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乃至到了今天都从未停止。推广本土化、技术本土化和文化本土化,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本研究也主要从这三个层面展开。美洲是人类最早栽培的古老作物之一——南瓜的起源中心,南瓜在美洲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在前哥伦布时代,南瓜已经是美洲印第安农业的主要农作物,对南瓜的生产和利用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南瓜随着欧洲向美洲殖民、探险、宗教传播的高潮,先传入欧洲,并经由欧洲人之手传遍世界各地。中国可能是在16世纪初期由葡萄牙人首先引种到东南沿海,稍晚西南边疆也独立从印度、缅甸一带引种南瓜。由此,南瓜迅速在中国内地推广,南瓜与其他美洲作物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除了个别省份基本上都是在明代引种的,17世纪之前,除了东三省、台湾、新疆、青海、西藏,其他省份南瓜栽培均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入清以来南瓜在各省范围内发展更加迅速,华北地区、西南地区逐渐成为南瓜主要产区。新中国成立之后,南瓜产业发展有序而规范,文革时期南瓜生产进入停滞期,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南瓜产业才再次焕发生机,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南瓜的生产和发展在改革开放前后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说明科学技术才是推动南瓜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量。南瓜拥有丰富的基因库,品种、形态非常多样,生物多样性极其突出,堪称“多样性之最”,因此造成了不同地区南瓜称谓混乱、名实混杂,以及正名与别称长期共存的现象,对南瓜的名称进行考释,可以理清其命名原由等问题。同时,南瓜与同为南瓜属的美洲同源作物笋瓜、西葫芦的对比以及对南瓜的品种资源的梳理,都有助于更准确的认识南瓜本土化过程。南瓜传入中国不久,劳动人民便通过认真观察、总结,创新出了关于的南瓜的选种育种、播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的一整套栽培技术体系,以及贮藏、食用、药用和饲用等多方面的南瓜加工、利用技术体系,体现了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和我国传统农业的包容性,这些关于南瓜的技术经验和基本成就,对于现代南瓜生产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是我国重要的农业遗产。即使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南瓜技术成就,受现代自然科学影响越来越深,也还是能看出传统技术深深的烙印。南瓜是美洲作物中的“急先锋”,引种和本土化速度为美洲作物之最,有着深刻的动因:前提因素是自然生态因素(生态适应性、生理适应性),最重要因素是救荒因素,移民因素是加速因素,经济因素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因素且作用越来越大,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素。南瓜引种和本土化产生了诸多影响,意义深远:对救荒、备荒的影响是南瓜在历史时期最重要的影响,在全国任何地区均是如此,养活了无数的人口;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了我国传统蔬菜作物结构,完善了传统农业种植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是对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影响,历史上就从来不乏依靠南瓜牟利的人群,如今,南瓜产前—生产—加工—市场,已经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构成了南瓜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传统医学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晚明以降南瓜就一直是重要的中药材,不但充实了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更在救死扶伤方面建树颇多,对传统医学影响很大;最后便是对文化的影响,南瓜文化丰富多彩,创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造就了多样的文化符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戴漂漂,张旭珠,肖晨子,张鑫,宇振荣,刘云慧[4](2015)在《农业景观害虫控制生境管理及植物配置方法》文中研究说明集约化农业生产过程中,化学农药所带来的大量环境问题日益引起关注。为减少农药的投入及其所产生的环境负效应,生物防治害虫的方法在国内外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发展。生境管理是一种有利于天敌群落发展,而不利于害虫种群增长的保护性生物防治方法,其实质是通过为自然天敌提供诸如花蜜、替代猎物或寄主、躲避不利干扰的庇护所等资源,将农业景观中天敌的害虫控制服务和功能最大化,或者通过构建不适宜害虫取食和繁殖的环境条件起到抑制或阻碍害虫发展的作用。本文在参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了生境管理控制害虫的机理,并总结国外生物防治的实践经验以及近些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概括提出田间尺度上害虫生物防治的非作物生境及作物生境的建设和植物配置方法,为通过生境管理提升农业景观中害虫生物防治生态系统服务提供参考。
孙金荣[5](2014)在《《齐民要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北魏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农学着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全书计十卷,前九卷计91篇,包括了农、林、牧、副、渔、酿造、饮食等诸多方面内容,同时蕴涵了经贸、文献学、史学、哲学等各方面内容。第十卷又包括149种非中国物产。《齐民要术》内容丰富,涉及生产、生活、文化等广泛领域,是中古时期一部重要的文献典籍。《齐民要术》以讲授农业技术为主,具有重要的农业科技价值,同时又蕴涵着丰富深邃的哲学、史学等人文科学思想,虽历时千余年,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其人文精神和文化思想,仍发挥着巨大作用。《齐民要术》的作者贾思勰生平事迹资料匮乏,未知或存疑问题多,籍贯故里研究缺乏实证。但对相关资料研究和实际考察,基本判断:贾思勰与贾思同非一人,但贾思勰、贾思伯、贾思同系同宗同族同辈堂兄弟的可能性最大。故贾思勰亦当先祖籍武威,九世祖避祸来齐,故里在北魏青州齐郡益都县(县治约在今寿光城南十里)。至于贾思勰故里的准确地点可推知可能与贾思伯、贾思同一样在北魏青州齐郡益都县钓台里,但尚待实证确认。北魏益都县行政区划地图有别于今青州市(1986年前名益都县)行政区划地图。贾思勰故里在不同朝代归属地有异,笼统地说是益都人、青州人、寿光人是不当的。关于贾思勰做的是哪一个高阳太守,一直没有定论。北魏时期有两个高阳郡,一在青州(今山东境内),一在瀛洲(今河北境内)。因缺乏史料和实物证据,或言贾思勰为官瀛洲高阳郡太守,或言为官青州侨置高阳郡太守,或言为官青州正设高阳郡太守。仔细研究高阳郡的设置与沿革,根据贾思勰交友和事迹判断其年龄,为官时间和侨置高阳郡在时间上不吻合(年龄太小或尚未出生)。统计《齐民要术》中“青州”、“瀛洲”郡名的出现机率,出产果品、蔬菜等物品的记载,方言俗语的使用等,基本可以判断贾思勰为官青州高阳太守。根据《齐民要术》中发达的制曲、酿酒业的记载,考证北魏青州高阳郡(郡治今临淄)数千年发达的酒、醋、酱的酿造历史,也是贾思勰为官青州高阳太守的重要凭证。《齐民要术》引用、参阅图书文献180余种,引用文献资料极为丰富。引用书目中现已失传的有百余种。《齐民要术》引用保存下来的亡佚图书资料,就成为我们今天了解古代有关书目、内容和版本的重要文献资料,了解古代农业科技的重要科技史料,具有非常珍贵的史料、资料价值。我集汇的《齐民要术》引用的56个亡佚书目,内容涉及地域广阔,涉及物种丰富多样,涉及科技门类多元。这些科技史料,是被《齐民要术》借鉴认同的科技文化思想,也是《齐民要术》科技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今天了解古代农业科技、文化、思想的重要史料,还是现代农业科技文化思想的传承和应用的基础,史料价值和现代应用价值极高。《齐民要术》引用的亡佚书目所记录的大量植物、动物物种,及其种植、养殖技术,主要性状、功用等,是农业科技史的宝贵财富。有诸多物种的种植、养殖技术,在现代种植、养殖技术得到验证,是合乎自然规律的,是与现代科技相一致的,其历史传承性、现实应用性强,经济社会效益高。从北魏到北宋,有不同版本流传是可以肯定。至迟在唐代,已有《齐民要术》手写抄本在日本传抄。并且该版本比今天见到的完整的《齐民要术》还多三卷。唐五代有无刻本,难以确定,但有抄本传承是可以肯定的。说南宋龙舒本、明代湖湘本,由北宋天圣年间崇文院刻本传来,恐待商榷。因拿明抄本比对院刻本尚存部分,明抄与院刻不同之处大量存在。如果我们借助金抄作参照,金抄、明抄、院刻对比,则明抄本与金抄、院刻本出入最大,而金抄与院刻出入很小。如果将“影抄高山寺宋本《齐民要术》”卷五,与明抄、金抄卷五做一下比对,会发现规律性问题:明抄、金抄两本明显不同。院刻本与金抄本一致。明抄、金抄、院刻与其它版本间无明显规律可循。再将《齐民要术》卷八作比对,院刻、金抄相同,而与其它本异的情形最多,约145处。明抄、湖湘本同,院刻、金抄本同,同时明抄、湖湘本又与院刻、金抄本异的情形也较多,约110处。院刻、金抄、湖湘本同,明抄异,这种情形也有一定比例,约33处。金抄与院刻同源的说服力强,但明抄与院刻同源的疑虑就大了。南宋龙舒本与明抄本可能自成一系,是否出自院刻值得商榷和研究。《齐民要术》作者的视角和认识层次没有只停留在农业生产的物质层面,而是从政治、哲学等多层面,认识农业生产的人本、民本意义,认知天地人之间的和合共存关系,探讨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这些思想,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也有对现实的深刻启示。《齐民要术》体现了安民、富民、利民等崇高的人文关怀和民本思想,体现出天地人和合的思想,体现出事物有机联系的思想。《齐民要术》人本、民本思想有着深刻的文化渊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人事为本,天道为末。人本、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命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和合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命题。人本、民本思想,天地人和合思想等,是《齐民要术》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社会科学发展需要不断培育的思想意识。天地人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上古的宗教天命观中已孕育着天地人和合思想。贾思勰《齐民要术》继承传统天地人和合思想,并在农业生产的理论与实践中不断总结、具体运用、推广发展。其中,顺应天时、因地制宜、合理种植和养殖等思想,是中国文化思想史、农业史的宝贵资源。对后世的农业科技思想和农业生产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对现代农业生态文明有着重要意义。《齐民要术》所提倡的多种经营的大农业观念,重视各物种之间的关系,重视各种资源间的关系与应用。同时体现出经济与生态农业意义。《齐民要术》体现的普遍联系的辩证思想,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运用,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齐民要术》讲述的主要内容是农业科技,也讲述了许多农业经济的经营、管理和贸易。但长期以来,人们对《齐民要术》农业经济思想研究较少。《齐民要术》中所讲述的有关农业经济、经营管理和商业贸易的思想,涉及农产品生产与市场交换、农产品的时间价值和生产的连续性、产品存在的差异化、合理地配置生产要素、提高投资收益、提高规模生产、降低劳动成本、提出了土地经营的原则等。《齐民要术》中的经贸思想具有历史局限性,与现代经贸思想比较,在对商品交换一般等价物认识、时间价值、产品性质、投资收益思想、劳动成本和规模生产的理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齐民要术》中的经济贸易思想,也与现代经贸思想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为现代农业经济管理提供了历史借鉴。《齐民要术》讲述了对家庭经营对象(农作物、蔬菜、果品、林木、动物养殖)的选择问题,对私人经营管理的基本原理形成了规律性认识,具体介绍了微观经济管理方面的诸多方法和措施,形成了比较简要的理论体系。但是受到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水平的制约,进行的是或个体或局部的商业贸易活动,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在现代的条件下,商业思想得到发展,并形成一系列的规范。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现代农业经济贸易,与《齐民要术》中的经贸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吻合的。《齐民要术》流传下来农业经营生产方式方法,对现代农业经济贸易具有重要启示和现实意义。《齐民要术》承前启后,总结了深耕、浅耕、初耕、转耕、纵耕、横耕、顺耕、逆耕、春耕、夏耕、秋耕、冬耕等各式各样的耕作方式,并详细说明了每一种耕作方式适用于哪些情况,如何具体操作。提出了耕、耙、耱、锄、压等一系列的整地保墒技术措施,并对各环节间的巧妙配合、灵活操作等做了系统的归纳。在农作物的田间管理方面,强调农作物要多锄深锄,锄小,锄早,逐次调整中耕深度。对已耕坏了的土地,记述了补救和改良措施。《齐民要术》比较系统地讲述了垦荒造田、耕地保墒、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精耕细作、美田养田、土壤改良、耕种技术改进等土地耕作技术,并一定程度地形成了耕作技术思想,标志着中国传统耕作技术的成熟。这些耕作技术及思想,既体现了北魏精耕细作的主流技术思想,又奠定了现代土壤耕作方法的基础,对我国现代化农业耕作技术具有重要传承价值和启示意义。现代耕作技术既有对《要术》耕作技术的传承,也有进一步的发展,也有值得反思,并需要从传统耕作技术借鉴改进的问题。在少耕或免耕、用地养地结合、绿肥轮作、耕作技术的实践体悟与科学认知等方面,都给后世以传承和启示。我国农作物种植历史悠久。至迟在春秋时期,人们已经有了粟、黍、豆、麦等农作物的种植栽培经验,并加以总结。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齐民要术》记述了十数种农作物种植栽培技术,主要讲述了农作物品种类别、特性、选种、种植方法、整地保墒、播种时间、播种量、播种深度、株距、行距、苗期管理、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收获、储藏、留种等技术思想。《齐民要术》对于农作物的研究已达到较高水平。现代农作物种植栽培科技思想对《齐民要术》农作物种植栽培科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极其广泛的。如在整地、轮作、间作套种、选种、育种认知、制种技术、浸种、播种技术与方法、移栽、播种时令、生长习性和区域种植、生长环境研究、施肥、苗期管理、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储藏、加工技术等诸多方面,现代农作物种植栽培科技思想对《齐民要术》农作物种植栽培科技思想有着直接的继承与发展。这些技术思想被现代种植栽培技术学习、借鉴、改进、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的理论认知与实践操作。贾思勰农学思想中的许多内容对目前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如《齐民要术》作物物种植的浸种、除草、管理、施肥、储藏的有机、安全、环保等技术与思想;天地人和合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种植过程中各环节相关技术之间相互依存的内在联系;重施基肥、有机肥的理念与实践;依据气候特点、区域特点、作物习性等选择适合作物生长的土壤,提高土地的生态效益和生产效率;作物种植的季节时令选择,播种量的把握,中耕锄草、及时收获等方面积累的具体经验技术及实施要求;不同作物间作套种、合理轮作、绿色避害(利用农作物的特性,防治病虫害,如:豆麻间作防虫);生物防治;翻地晾晒、因地制宜、重视个性差异等,对解决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中消耗多、成本高、污染重、风险高等问题,具有非常有益的启示。《齐民要术》对农作物种植栽培科技与思想的总结、归纳,对现代农作物种植栽培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蔬菜科技有了重要发展。蔬菜栽培品种持续增多,蔬菜栽培技术不断发展。《齐民要术》中记录栽培方法的蔬菜达32种。涉及蔬菜土壤选择、整地作畦、浸种催芽、播种时令、育苗、栽培、耕锄、施肥、苗期管理、茬口衔接、收获、储藏等各技术环节。形成了系统的蔬菜栽培科学技术,为后世蔬菜栽培技术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齐民要术》在蔬菜遗传育种、种植栽培、收获、储藏、加工等方面,在理论与实践的个层面,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齐民要术》第一次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涉及叶菜类、根茎类、水生类32种蔬菜种植栽培管理技术,为后世蔬菜种植栽培提供了技术、经验、理论和实践依据。《齐民要术》关于蔬菜遗传育种的理论与实践,为中国蔬菜遗传育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齐民要术》对引种驯化、遗传育种、选种、验种、留种、繁种、种子处理等的阐释,以及蔬菜种植栽培的全局观,菜地的可持续利用,蔬菜生产的持续供应等思想,为后世提供了诸多可供借鉴的思想和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齐民要术》记述了枣、桃、李、梅、杏、梨、栗、柿、安石榴、木瓜、椒、茱萸等12种果树的栽培技术。记述桑、柘、榆、白杨、棠、毂楮、漆、槐、柳、楸、梓、梧、柞、竹等十余种林木,并伐木篇。比较系统地记述了主要果树及用材树种的生长习性、采种方式、育苗方式、种植技术、抚育模式、伐木技术,主要用途和经济效益,以及果树繁殖技术、果品采收技术等方方面面的内容。现代果树、林木种植栽培科技思想,在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管理、收获、收藏、加工等方面,对《齐民要术》种植栽培科技思想有继承与发展。《齐民要术》果树林木种植栽培科技思想,在育种栽培技术、经济产业发展、饮食保健、生态高效、加工等方面,对我国现代果树林木种植栽培科技思想具有重要启示和意义。《齐民要术》引文浩繁,内容丰富,时间跨度大。在思想理论和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兼收并蓄、广征博引,具有丰富的资料价值。《要术》在不同季节、气候、土壤条件下,有关植物种植的布局、耕作、栽培、管理、轮作、套作、混作、施肥、灌溉、选种、育种、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方法,对今天的农业生产依然具有宝贵价值。在农、林、牧、副、渔、生物技术、饮食、史学、哲学、经济学等更广泛的领域,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现实应用价值。
王婧[6](2009)在《中国北方地区节水农作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针对我国北方地区粮食生产与水资源不匹配的现状,分东北灌区、东北旱区、黄淮海灌区、黄淮海旱区、西北灌区、西北旱区六个区域研究各区主要作物及种植制度的耗水特性,给出节水种植结构调整建议,比较各区节水种植模式的产量与节水效益,分析各区主要节水技术的节水效果、经济效益与参与式农民调查结果,主要结论如下:(1)东北灌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农业水资源的利用率,主要通过节水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来实现。该区水稻为高耗水作物,玉米、大豆相对耗水较少,可适当“压稻扩玉豆”,以一年一熟制为主,发展粮食作物单作,节水技术优先发展耕作保墒类、农业高效用水技术体系、覆盖保墒类等技术。(2)东北旱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节水养地,建立环境友好型的高效农作制度,主要通过节水种植模式的筛选与节水技术的配套提升来实现。该区玉米、大豆为高耗水作物,花生、谷子为低耗水作物,花生、谷子耗水量与降水量的耦合率好于大豆、玉米,可“稳玉豆,扩谷油,增林经”,坚持一年一熟制,发展粮食作物单作,适当发展果-粮、饲-粮间作,优先发展增施有机肥与秸秆覆盖还田技术、耕作保墒类、覆盖保墒类等农业高效用水技术体系。(3)黄淮海灌区中,丰水灌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与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节水,主要通过节水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来实现。该区小麦、玉米均是高耗水作物,玉米耗水与降水的耦合率较好,可“稳定麦玉”,并以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为主,发展节水套作;平水灌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不增加或者略有削减农业水资源的情况下,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主要通过调整熟制,进行节水种植模式筛选与节水技术的配套来实现。该区冬小麦与棉花为高耗水作物,夏棉花、夏玉米与春棉花耗水量与降水量的耦合率好于冬小麦,应适当“压麦扩棉”、“压粮-粮扩粮-经”,以一年两熟为主,适当改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为小麦-玉米→春棉花→小麦-玉米三年五熟制;缺水灌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降低农业水资源的用量,主要通过节水种植结构调整来实现。该区冬小麦为高耗水作物,与降水量的耦合率也最差,必须“压麦扩棉”,适当改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为小麦-玉米→春棉花两年三熟制,或者大面积推广小麦-玉米→春棉花→小麦-玉米三年五熟制,并适当发展粮-饲、粮-果节水间套模式。节水技术优先发展水肥耦合、秸秆覆盖还田类、地面灌溉类、耕作保墒类等技术。(4)黄淮海旱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有限水资源生产效益,主要通过节水种植模式筛选与节水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来实现。该区玉米、冬小麦、春甘薯为高耗水作物,夏玉米作物耗水量与降水耦合程度较好,可“压麦扩薯谷油”、“稳经扩饲”,以两年三熟制为主,实行节水粮-粮→经间套作模式,节水高产。节水技术应优先发展增施有机肥与秸秆覆盖还田类技术、耕作保墒类、农业高效用水技术体系等。(5)西北灌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水资源的效益产出,主要通过节水种植模式筛选与节水技术应用来实现。该区春玉米、棉花、马铃薯、冬小麦为高耗水作物,春小麦相对耗水量低于其它,该区作物耗水量与降水量的耦合程度较差,可“压麦扩经”,以一年一熟粮食作物单作为主,节水技术优先发展地面灌溉节水技术、耕作保墒、节水灌溉制度等。(6)西北旱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保护脆弱的生态,建立可持续的农业生产结构,主要通过节水种植结构调整来实现。该区玉米、大豆、马铃薯耗水水平近似,马铃薯生育期内需水量与降水量的耦合率较好,可“压夏扩秋”、“压杂扩薯”,坚持一年一熟粮食作物套作模式,节水高产。节水技术应优先发展耕作保墒、增施有机肥与秸秆覆盖还田技术、农业高效用水技术体系等。综合上述对东北灌区、东北旱区、黄淮海灌区、黄淮海旱区、西北灌区、西北旱区六个区域深入研究结果可见,改革现有的水资源高耗低效型农作制度,建立基于粮食与水资源双重安全的水资源低耗高效型节水农作制度,是解决我国北方地区粮食生产与水资源不匹配现状的重要途径。各个区域应根据当地粮食生产与农业水资源实际情况,采用适合当地特点的,包括节水种植结构调整方案、节水种植模式、节水种植技术等在内的节水农作制度。
丁晓蕾[7](2008)在《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近代,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植物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农业化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陆续得到阐明和运用,实验科学逐步取代经验科学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流,农业科技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近代蔬菜科技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萌芽,并随着科技革命的浪潮或快或缓地向前发展。在20世纪的百年中,中国蔬菜科技经历了清末民初的萌芽,民国时期学科体系的初步构建与发展,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快速发展历程。在以育种和农业化学为主体的第一次农业科技革命,以及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第二次农业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下,中国蔬菜科技取得了重要进步,并获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在生产中的转化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蔬菜的综合生产供应能力。到20世纪末,我国的蔬菜科技赶上并在部分领域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本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分为五章。首先在回顾中国传统蔬菜科技历史传承的基础上,认真梳理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历程,并依据其发展的阶段特征将发展进程分为萌芽(晚清-1911)、初创(1911-1949)、繁荣发展(1949-1966)、曲折发展(1966-1977)、快速发展(1978-2000)五个阶段;然后对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科研推广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以及百年中我国在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蔬菜作物遗传育种、蔬菜作物栽培、蔬菜作物保护、蔬菜贮藏加工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最后在此基础上,重点从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国家政策、制度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资源与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影响我国蔬菜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结语部分对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行了简要总结,对21世纪的蔬菜科技发展进行了展望。研究认为:20世纪我国的蔬菜科技完成了由传统经验科学向现代实验科学的历史转型。中国蔬菜科技教育、科研与推广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曾受到多个国家的影响,如20世纪前20年的日本、1920至1940年代的美国及西欧、1950年代的苏联等,1970年代后,基本形成了我国自己的蔬菜科技教育、科研、推广体系。在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步过程中,相关学科的发展,国家政策、科研投入的大力扶持,科研组织机构的进一步完善,协作研究的广泛开展,社会需求的快速增长等因素共同成就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快速发展;资源与环境压力决定了蔬菜科技在20世纪后20年及21世纪的发展方向。
郑军伟[8](2005)在《果菜间作套种的几种高效栽培模式》文中研究说明
郑军伟,张丽丽,谢冠华[9](2005)在《果菜间作套种高效栽培模式》文中认为
代小惠[10](2005)在《果菜间作技术》文中提出
二、果树甘蓝间作效益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果树甘蓝间作效益高(论文提纲范文)
(1)黄瓜与西芹间作对黄瓜枯萎病菌的化感作用及其土壤生物学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土传病害国内外研究概况 |
1.1.1 土传病害现状及技术发展趋势 |
1.1.2 土传病害主要防治方法 |
1.2 黄瓜枯萎病研究进展 |
1.2.1 黄瓜枯萎病及其症状 |
1.2.2 黄瓜枯萎病防治技术研究动态 |
1.3 植物化感作用 |
1.3.1 植物化感物质释放途径 |
1.3.2 化感作用防控黄瓜枯萎病研究进展 |
1.4 土壤生物学特性研究动态 |
1.4.1 土壤酶概况 |
1.4.2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动态 |
1.5 蔬菜间作土壤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病害防控的研究动态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7 技术路线 |
2 黄瓜与西芹间作对黄瓜枯萎病菌的化感作用 |
2.1 黄瓜与西芹间作土壤浸提液对黄瓜枯萎病菌的化感作用 |
2.1.1 材料与方法 |
2.1.2 试验设计 |
2.1.3 结果与分析 |
2.1.4 讨论 |
2.2 黄瓜与西芹间作对间作植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2 试验设计 |
2.2.3 结果与分析 |
2.2.4 讨论 |
3 黄瓜与西芹间作对黄瓜枯萎病菌化感作用的土壤生物学机理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概况 |
3.1.2 试验材料 |
3.2 试验设计 |
3.2.1 土样采集及处理方法 |
3.2.2 测定方法 |
3.2.3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黄瓜与西芹间作土壤细菌多样性 |
3.3.2 黄瓜与西芹间作土壤真菌多样性 |
3.3.3 黄瓜与西芹间作土壤土壤酶活性变化 |
3.3.4 讨论 |
4 黄瓜与西芹间作对FOC化感作用与土壤生物学特性相关性分析 |
4.1 黄瓜枯萎病菌化感作用与土壤生物学特性相关分析 |
4.1.1 与土壤细菌Alpha多样性指数相关分析 |
4.1.2 与土壤细菌前5种主要菌门相关分析 |
4.1.3 与土壤真菌Alpha多样性指数相关分析 |
4.1.4 与土壤真菌前5种主要菌属相关分析 |
4.1.5 与土壤酶活性相关分析 |
4.2 黄瓜与西芹间作土壤生物学特性指标间相关分析 |
4.2.1 土壤细菌Alpha多样性指数与酶活性相关分析 |
4.2.2 土壤酶活性与细菌前5种菌门相关分析 |
4.2.3 土壤真菌Alpha多样性指数与酶活性相关分析 |
4.2.4 土壤酶活性与真菌属水平前5种真菌相关分析 |
4.3 黄瓜生长发育与土壤生物学特性指标相关分析 |
4.3.1 黄瓜营养生长与土壤生物学特性指标相关分析 |
4.3.2 黄瓜营养品质与土壤生物学指标相关分析 |
4.3.3 黄瓜产量与土壤生物学指标相关分析 |
4.4 讨论与结论 |
4.4.1 化感作用与土壤生物学特性相关分析 |
4.4.2 不同处理土壤生物学指标间相关分析 |
4.4.3 化感作用对间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4.4.4 土壤生物学特性对间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5 结论 |
5.1 黄瓜与西芹间作对黄瓜枯萎病菌的化感作用 |
5.2 黄瓜与西芹间作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及对间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5.3 黄瓜与西芹间作土壤生物学特性机理研究 |
5.4 各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生态农业背景下都市农业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南京市江心洲农业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农业面临生产压力和污染问题 |
1.1.2 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要求 |
1.1.3 农业在园林景观中的不断发展 |
1.1.4 相关政策为农业公园发展提供支持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解读 |
2.1 生态农业 |
2.1.1 概念 |
2.1.2 基本特征 |
2.1.3 发展现状 |
2.1.4 建设原则 |
2.2 都市农业 |
2.2.1 概念 |
2.2.2 基本特征 |
2.2.3 发展现状 |
2.3 都市农业公园 |
2.3.1 概念 |
2.3.2 基本特征 |
2.3.3 相关理论进展 |
2.3.4 相关实践进展 |
2.3.5 功能定位 |
2.3.6 国内都市农业公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
2.4 概念整合 |
2.5 小结 |
3 相关案例分析 |
3.1 国内案例分析 |
3.1.1 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区扩建项目 |
3.1.2 衢州鹿鸣公园 |
3.2 亚洲国家案例分析 |
3.2.1 泰国Coro都市农业种植园 |
3.2.2 菲律宾阿纳纳斯新社区 |
3.3 欧美国家案例分析 |
3.3.1 生产性城市Fayetteville 2030城市规划愿景 |
3.3.2 密歇根州底特律市都市农业广场Lafayette Greens |
3.3.3 比利时Parckfarm都市农业公园 |
3.3.4 卡尔德斯德蒙特维蔬果园灌溉系统改造 |
3.3.5 日尔兰公园 |
3.4 小结 |
4 生态农业背景下的都市农业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
4.1 规划设计原则 |
4.1.1 生态优先原则 |
4.1.2 突出区位地域优势 |
4.1.3 便于维护管理 |
4.1.4 人性化原则 |
4.1.5 统筹兼顾原则 |
4.1.6 美学原则 |
4.2 规划设计方法 |
4.2.1 功能组织 |
4.2.2 空间布局设计 |
4.3 规划设计策略 |
4.3.1 园区水体管理策略 |
4.3.2 生态农业管理策略 |
4.4 小结 |
5 南京市江心洲都市农业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
5.1 规划背景与上位政策 |
5.1.1 规划建设背景 |
5.1.2 上位发展规划 |
5.1.3 洲内基础条件分析 |
5.2 场地现状分析 |
5.2.1 土地利用 |
5.2.2 现状高程 |
5.2.3 现状水系 |
5.2.4 现状交通 |
5.2.5 潜在使用人群 |
5.2.6 农业资源与产业基础 |
5.2.7 植物资源及植被类型 |
5.2.8 场地现状条件的不足 |
5.3 总体规划设计方案 |
5.3.1 项目定位 |
5.3.2 总体方案 |
5.3.3 功能分区 |
5.3.4 交通组织 |
5.3.5 基础设施 |
5.4 分区规划 |
5.4.1 休闲游憩区 |
5.4.2 湿地净化区 |
5.4.3 农业生产区 |
5.4.4 农业科普区 |
5.4.5 森林涵养区 |
5.4.6 连接过渡区 |
5.5 专项设计 |
5.5.1 生产专项 |
5.5.2 水体专项 |
5.5.3 水体设计 |
5.5.4 种植专项 |
5.5.5 构筑物专项 |
5.5.6 节庆设计 |
5.5.7 用地平衡 |
6 总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附件 |
(3)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
五、创新和存在的问题 |
第一章 南瓜的起源与传播 |
第一节 南瓜在美洲的起源与传播 |
一、美洲是南瓜的起源中心 |
二、南瓜在欧亚的传播 |
第二节 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和路径 |
一、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 |
二、南瓜传入中国的路径 |
第二章 南瓜的名实与品种资源 |
第一节 南瓜名称考释 |
一、南瓜的主要名称 |
二、南瓜的其他别称 |
第二节 南瓜属作物与南瓜品种资源 |
一、南瓜与笋瓜、西葫芦 |
二、南瓜的品种资源 |
第三章 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推广 |
第一节 南瓜在全国的引种路线 |
第二节 明清民国时期南瓜在各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一、南瓜在东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二、南瓜在华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三、南瓜在西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四、南瓜在西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五、南瓜在东南沿海的引种和推广 |
六、南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的生产和发展 |
一、南瓜在全国的生产概况 |
二、南瓜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第四章 南瓜生产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栽培技术的积累 |
一、播种育苗 |
二、定植 |
三、田间管理 |
四、病虫害防治 |
五、采收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生产技术的改进 |
一、选种育种 |
二、播种育苗 |
三、定植 |
四、田间管理 |
五、病虫害防治 |
六、采收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生产技术的发展 |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
第五章 南瓜加工、利用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奠基 |
一、贮藏 |
二、食用 |
三、药用 |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改进 |
一、贮藏 |
二、食用 |
三、药用 |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 |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
第六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分析 |
第一节 自然生态因素 |
一、生态适应性 |
二、生理适应性 |
第二节 救荒因素 |
一、南方地区 |
二、北方地区 |
第三节 移民因素 |
一、西南移民潮:“湖广填四川”与“改土归流” |
二、东南棚民潮:“客家棚民”与“江西填湖广” |
三、东北大移民:“招民开垦”与“闯关东” |
第四节 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 |
一、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 |
二、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的原因 |
第五节 经济因素 |
一、南瓜的相对经济优势 |
二、南瓜加工、利用的经济优势 |
三、南瓜其他利用方式的经济优势 |
第七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
第一节 对救荒、备荒的影响 |
一、全国性的救荒影响 |
二、六大区的具体救荒影响 |
第二节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一、改变了蔬菜作物结构 |
二、影响了农业种植制度 |
第三节 对经济的影响 |
一、直接南瓜贸易对经济的影响 |
二、南瓜子对经济的促进 |
三、南瓜众多深加工产品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 |
四、南瓜与养殖业发展 |
第八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科技文化的影响 |
第一节 对传统医学的影响 |
一、基本性状的描述 |
二、同食相忌 |
三、具体应用 |
第二节 南瓜与文化 |
一、南瓜精神 |
二、南瓜民俗 |
三、南瓜观赏文化 |
四、南瓜名称文化 |
五、南瓜饮食文化 |
第三节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一、明清时期的文学创作 |
二、民国时期的文学创作 |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创作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农业景观害虫控制生境管理及植物配置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生境管理控制害虫机理 |
2 生境管理控制害虫的方法及植物配置 |
2.1 非作物生境的建设及植物配置 |
2.1.1 树篱及其植物配置 |
2.1.2 多花带及其植物配置 |
2.1.3 甲虫堤及其植物配置 |
2.2 作物生境多样化种植方式及植物配置 |
2.2.1 间套作及主要植物配置模式 |
2.2.2 轮作及主要植物配置模式 |
2.2.3其他种植格局与植物配置 |
3讨论与展望 |
(5)《齐民要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研究意义和价值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
四、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 |
五、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六、主要观点 |
七、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贾思勰生平考略 |
第一节 贾思勰籍贯故里考 |
一、关于贾思勰籍贯、故里研究与表述存在的问题 |
二、贾思伯与贾思同的籍贯、故里 |
三、贾思勰与贾思同是否为同一人? |
四、贾思勰与贾思伯、贾思同的关系 |
五、古今益都、青州、寿光行政区划及贾氏故里 |
第二节 贾思勰为官“高阳”郡治考 |
一、关于高阳郡及贾思勰为官高阳的有关记述 |
二、关于高阳郡的设置与沿革 |
三、贾思勰做的哪个高阳郡的太守? |
结论 |
第二章 《齐民要术》保存亡佚图书资料及其文献史料价值 |
第一节 《齐民要术》引用亡佚图书集汇 |
一、《齐民要术·序》引《仲长子》集汇 |
二、《齐民要术·序》引《谯子》 |
三、《齐民要术》引《周书》 |
四、《齐民要术》引《世本》 |
五、《齐民要术卷第一·耕田第一》引《纂文》 |
六、《齐民要术卷第一·耕田第一》引《杂阴阳书》 |
七、《齐民要术》引《汜胜之书》 |
八、《齐民要术》引《四民月令》 |
九、《齐民要术》引崔寔《政论》 |
十、《齐民要术》引《春秋元命苞》 |
十一、《风土记》 |
十二、《字林》 |
十三、《永嘉记》 |
十四、《广州记》 |
十五、《郭子》 |
十六、《淮南万毕术》 |
十七、《家政法》 |
十八、《声类》 |
十九、《食经》 |
二十、《三仓》 |
二十一、《范子计然》 |
二十二、《邺中记》 |
二十三、《荆州土地记》 |
二十四、《广志》 |
二十五、犍为舍人、孙炎《尔雅》的注本 |
二十六、《淮南子》许慎注本 |
二十七、《陶隐居本草》 |
二十八、郑玄注《尚书大传》三卷 |
二十九、《齐民要术》引《养生经》 |
三十、《养鱼经》 |
三十一、晋王沈撰《魏书》 |
三十二、《交州记》 |
三十三、《东方朔传》 |
三十四、《吴录》 |
三十五、《南中八郡志》 |
三十六、《荆州记》 |
三十七、《湘州记》 |
三十八、《诗义疏》 |
三十九、《林邑国记》 |
四十、《南越志》 |
四十一、《登罗浮山疏》 |
四十二、《吴记》 |
四十三、《游名山志》 |
四十四、《晋起居注》 |
四十五、《仓颉解诂》 |
四十六、《夏统别传》注 |
四十七、《皇览》 |
四十八、《齐地记》 |
四十九、《西河旧事》 |
五十、《庄子》司马彪注 |
五十一、《南方记》 |
五十二、《吴氏本草》 |
五十三、《异物志》 |
五十四、《临海异物志》 |
五十五、《南州异物志》 |
五十六、《南方异物志》 |
第二节 《齐民要术》保存亡佚图书资料的史料价值 |
一、《齐民要术》保存亡佚图书资料的文献史料价值 |
二、《齐民要术》保存亡佚图书资料的农业科技史料价值和应用价值 |
第三章 《齐民要术》版本与校勘存疑研究 |
第一节 《齐民要术》主要版本(刻本、抄本、校本)源流研究 |
一、关于《齐民要术》主要版本、抄本、校本流传概述 |
二、《齐民要术》主要版本(刻本、抄本、校本)源流关系研究 |
第二节 《齐民要术》校勘存疑研究举要 |
一、“有”、“无”之辨 |
二、桂阳太守、桂阳县令之辨 |
三、银、钱、根之辨 |
四、“妨”字衍缺之辨 |
第四章 《齐民要术》哲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
第一节 《齐民要术》中的哲学思想 |
一、《齐民要术》中的人本、民本思想 |
二、《齐民要术》中的天地人和合思想 |
三、《齐民要术》中普遍联系的辩证思想 |
第二节 《齐民要术》哲学思想的文化渊源 |
一、《齐民要术》人本、民本思想的文化渊源 |
二、《齐民要术》天地人和合思想的文化渊源 |
三、《齐民要术》普遍联系思想的文化渊源 |
第三节 《齐民要术》哲学思想的文化意义 |
一、《齐民要术》人本、民本思想文化意义 |
二、《齐民要术》天、地、人和合思想的文化意义 |
三、《齐民要术》普遍联系辩证思想的传承与意义 |
第五章 《齐民要术》经济商贸思想 |
第一节 《齐民要术》经济商贸思想 |
一、农产品生产与市场交换 |
二、农产品的时间价值和生产的连续性 |
三、注重多种经营,发挥物种的比较优势和经济效益 |
四、合理地配置生产要素,提高投资收益 |
五、注重规模生产和降低劳动成本 |
六、量已力、宁少好、不多恶的土地集约经营、精耕细作原则 |
第二节 《齐民要术》经济思想与现代经济思想差异比较 |
一、对商品交换一般等价物认识的差异 |
二、时间价值差异 |
三、产品比较优势的差别 |
四、投资收益思想差异 |
五、劳动成本和规模生产的理念差异 |
小结 |
第六章 《齐民要术》土壤耕作技术思想及其现代传承与启示 |
第一节 《齐民要术》中的耕作技术与思想 |
一、火烧、(?)杀、开垦、耕种——明确垦荒造田的方法 |
二、“耕地以燥湿所得为佳”——强调土壤干湿适度 |
三、“秋耕欲深,春夏欲浅”——耕地保墒要因时制宜 |
四、“初耕欲深,转耕欲浅”——耕地保墒要因地制宜 |
五、耕地量力择时、耕锄因地而异、麻田耕不厌熟——耕地保墒方式要灵活 |
六、“犁欲廉,劳欲再”——精耕细作思想 |
七、“美田之法,绿豆为上”——美田、养田之法 |
八、“强土尔弱之”“弱土尔强之”——土壤改良技术思想 |
九、“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重视耕种技术改进和劳动生产率提高 |
十、“衣食之道,必始于耕织”——强调耕织的重要性 |
第二节 《齐民要术》耕作技术思想的现代传承与启示 |
一、从传统耕作技术的实践体悟到现代耕作技术的科学认知 |
二、少耕或免耕的水土、资源、环境效益 |
三、《齐民要术》用地养地结合与绿肥轮作的当代启示和意义 |
四、《齐民要术》环割技术的传承与启示 |
五、《齐民要术》耕作种植技术思想的当代启示和意义 |
结语 |
第七章 《齐民要术》农作物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
第一节 《齐民要术》农作物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
一、《齐民要术》种谷技术思想 |
二、《齐民要术》种黍技术思想 |
三、《齐民要术》大豆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
四、《齐民要术》大小麦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
五、《齐民要术》水稻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
第二节 现代农作物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一、现代种谷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二、现代种黍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三、现代大豆种植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四、现代大、小麦种植栽培技术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五、现代水稻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第三节 《齐民要术》农作物种植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
一、《齐民要术》种谷技术思想的现代意义 |
二、《齐民要术》种黍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 |
三、《齐民要术》大豆种植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
四、《齐民要术》大小麦种植技术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
第八章 《齐民要术》蔬菜种植技术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
第一节 《齐民要术》蔬菜种植技术思想 |
一、《齐民要术》大蒜种植技术思想 |
二、《齐民要术》种姜技术思想 |
三、《齐民要术》种韭技术思想 |
第二节 现代蔬菜种植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一、现代大蒜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二、现代种姜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三、现代种韭植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第三节 《齐民要术》蔬菜种植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
一、《齐民要术》大蒜种植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 |
二、《齐民要术》生姜种植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 |
三、《齐民要术》种韭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 |
第九章 《齐民要术》果树林木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
第一节 《齐民要术》果树林木种植栽培科技思想 |
一、《齐民要术》枣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
二、《齐民要术》桃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
三、《齐民要术》梨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
四、《齐民要术》柰(苹果)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
五、《齐民要术》柿树栽培技术思想 |
六、《齐民要术》中榆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
七、《齐民要术》白杨栽培技术思想 |
第二节 现代果树林木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一、现代枣树种植栽培技术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二、现代桃树种植栽培技术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四、现代苹果种植栽培技术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五、现代柿树种植栽培技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六、现代榆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七、现代白杨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第三节 《齐民要术》果树林木种植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
一、《齐民要术》枣树种植栽培科技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
二、《齐民要术》桃树种植栽培科技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
三、《齐民要术》梨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与意义 |
四、《齐民要术》柰(苹果)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
五、《齐民要术》柿树栽培种植技术思想的现代意义 |
六、《齐民要术》榆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意义 |
七、《齐民要术》白杨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意义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着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中国北方地区节水农作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农作制度研究进展 |
1.2.2 节水农业研究进展 |
1.2.3 节水农作制度研究进展 |
1.3 研究区域、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区域 |
1.3.2 研究数据来源 |
1.3.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节水农作制度相关理论与原则 |
2.1 节水农作制度的内涵和特征 |
2.2 构建节水农作制度的主要原则 |
2.2.1 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原则 |
2.2.2 适应性原则 |
2.2.3 效益原则 |
2.2.4 参与式原则 |
第三章 我国北方地区节水农作制度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东北区节水农作制度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1 东北区水资源自然状况与用水特点分析 |
3.1.2 东北区节水农作制度分析 |
3.1.3 东北区节水农作制度发展焦点问题 |
3.1.4 东北区分区自然概况 |
3.2 黄淮海区节水农作制度现状与问题分析 |
3.2.1 黄淮海区水资源自然状况与用水特点分析 |
3.2.2 黄淮海区节水农作制度分析 |
3.2.3 黄淮海区节水农作制度发展焦点问题 |
3.2.4 黄淮海区分区自然概况 |
3.3 西北区节水农作制度现状与问题分析 |
3.3.1 西北区水资源自然状况与用水特点分析 |
3.3.2 西北区节水农作制度分析 |
3.3.3 西北区节水农作制度发展焦点问题 |
3.3.4 西北区分区自然概况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北方各区主栽作物耗水规律与节水种植结构调整 |
4.1 东北区主栽作物耗水规律与节水种植结构调整 |
4.1.1 东北灌区主栽作物耗水规律与节水种植结构调整 |
4.1.2 东北旱区主栽作物耗水规律与节水种植结构调整—以辽宁阜新为例 |
4.2 黄淮海区主栽作物耗水规律与节水种植结构调整 |
4.2.1 黄淮海灌区主栽作物耗水规律与节水种植结构调整 |
4.2.2 黄淮海旱区主栽作物耗水规律与节水种植结构调整—以河南洛阳为例 |
4.3 西北区主栽作物耗水规律与节水种植结构调整 |
4.3.1 西北灌区主栽作物耗水规律与节水种植结构调整—以甘肃张掖为例 |
4.3.2 西北旱区主栽作物耗水规律与节水种植结构调整—以陕西长武为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北方地区节水种植模式研究 |
5.1 东北区节水种植模式研究 |
5.1.1 东北灌区主要节水种植模式的耗水规律与效益比较 |
5.1.2 东北旱区主要节水种植模式的耗水规律与效益比较 |
5.1.3 小结 |
5.2 黄淮海区节水种植模式研究 |
5.2.1 黄淮海灌区主要节水种植模式的耗水规律与效益比较 |
5.2.2 黄淮海旱区主要节水种植模式的耗水规律与效益比较 |
5.2.3 小结 |
5.3 西北区节水种植模式研究 |
5.3.1 西北灌区主要节水种植模式的耗水规律与效益比较 |
5.3.2 西北旱区主要节水种植模式的耗水规律与效益比较 |
5.3.3 小结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北方地区节水农作配套节水技术优先序参与式研究 |
6.1 东北区节水农作配套节水技术优先序参与式研究 |
6.1.1 东北灌区节水农作配套节水技术优先序参与式研究 |
6.1.2 东北旱区节水农作配套节水技术优先序参与式研究 |
6.2 黄淮海区节水农作配套节水技术优先序参与式研究 |
6.2.1 黄淮海灌区节水农作配套节水技术优先序参与式研究 |
6.2.2 黄淮海旱区节水农作配套节水技术优先序参与式研究 |
6.3 西北区节水农作配套节水技术优先序参与式研究 |
6.3.1 西北灌区节水农作配套节水技术优先序参与式研究 |
6.3.2 西北旱区节水农作配套节水技术优先序参与式研究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我国北方地区节水农作制度发展策略探讨 |
7.1 东北区节水农作制度发展策略 |
7.2 黄淮海区节水农作制度发展策略 |
7.3 西北区节水农作制度发展策略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8.1 主要结论 |
8.2 本研究创新点 |
8.3 讨论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7)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二、相关研究概述 |
三、研究方法与结构重点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传承与发展分期 |
第一节 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与面临挑战 |
一、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 |
二、中国传统蔬菜科技面临挑战 |
第二节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分期 |
一、萌芽(晚清-1911) |
二、初创(1911-1949) |
三、繁荣发展(1949-1966) |
四、曲折发展(1966-1977) |
五、快速发展(1978-2000) |
第二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 |
第一节 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园艺科技教育 |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
第二节 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技人才状况 |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
第三节 我国着名蔬菜园艺学家及其主要成就 |
第三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研、成果推广与科技传播 |
第一节 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一、1949年以前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二、1949年以后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第二节 蔬菜科研、推广活动的开展 |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
第三节 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 |
一、专业科技刊物的出版 |
二、专业学会的建立与发展 |
三、蔬菜科技的国际交流 |
第四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主要成就 |
第一节 蔬菜作物的种质资源研究 |
一、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进步 |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的调查、保存和利用 |
第二节 蔬菜作物的遗传育种 |
一、蔬菜作物育种研究的进步 |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的良种选育 |
第三节 蔬菜作物栽培 |
一、蔬菜作物栽培生理研究的进步 |
二、蔬菜作物设施栽培科技 |
三、蔬菜作物育苗与施肥科技 |
第四节 蔬菜作物保护 |
一、蔬菜作物病虫害调查、鉴定与测报 |
二、蔬菜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 |
第五节 蔬菜贮藏与加工 |
一、蔬菜贮藏运输技术 |
二、蔬菜加工技术 |
第五章 百年蔬菜科技进步动因分析 |
第一节 相关学科发展对蔬菜科技进步的推动 |
一、植物生理学为优化蔬菜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
二、植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把蔬菜育种引向分子水平 |
第二节 国家政策和社会组织制度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
一、国家农业政策部署、制度改革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
二、研究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作用 |
三、实施科技规划和加大科研投入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引导与支撑 |
第三节 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 |
一、蔬菜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
二、蔬菜科技进步对社会需求的刺激与促进 |
第四节 资源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 |
一、提高菜地产出率是缓解蔬菜生产资源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 |
二、社会对蔬菜产品安全提出新要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课题研究 |
致谢 |
(10)果菜间作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果菜间作效益 |
2 果树栽培技术 |
2.1 园地选择 |
2.2 品种选择 |
2.3 园地施肥 |
(1) 基肥 |
(2) 追肥 |
2.4 树的整形修剪 |
3 间作蔬菜栽培技术 |
3.1 幼树期间作蔬菜栽培技术 |
3.1.1 蔬菜种类选择 |
3.1.2 品种选择及育苗 |
3.1.3 整地做畦施肥及定植 |
3.1.4 田间管理 |
(1) 插架、绑蔓、打杈 |
(2) 灌水施肥及采收 |
(3) 病虫害防治 |
3.2 初果期间作蔬菜栽培技术 |
3.2.1 蔬菜种类选择 |
3.2.2 选择抗逆性强的芹菜品种 |
3.2.3 整地施肥及播种 |
3.2.4 田间管理 |
3.2.5 病虫害防治及采收 |
4 盛果期间作蔬菜栽培技术 |
4.1 蔬菜种类选择 |
4.2 品种选择及育苗 |
4.3 整地施肥做畦定植 |
4.4 田间管理及收获 |
4.5 复种秋菠菜 |
四、果树甘蓝间作效益高(论文参考文献)
- [1]黄瓜与西芹间作对黄瓜枯萎病菌的化感作用及其土壤生物学机理的研究[D]. 秦立金.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8)
- [2]生态农业背景下都市农业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南京市江心洲农业公园为例[D]. 王思宇.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3]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D]. 李昕升.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4]农业景观害虫控制生境管理及植物配置方法[J]. 戴漂漂,张旭珠,肖晨子,张鑫,宇振荣,刘云慧.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01)
- [5]《齐民要术》研究[D]. 孙金荣. 山东大学, 2014(04)
- [6]中国北方地区节水农作制度研究[D]. 王婧. 沈阳农业大学, 2009(12)
- [7]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D]. 丁晓蕾.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6)
- [8]果菜间作套种的几种高效栽培模式[J]. 郑军伟. 农村百事通, 2005(22)
- [9]果菜间作套种高效栽培模式[J]. 郑军伟,张丽丽,谢冠华. 果农之友, 2005(07)
- [10]果菜间作技术[J]. 代小惠. 林业实用技术,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