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俄罗斯帝国的建立及其文化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玉努斯江·艾力[1](2017)在《清代塔兰奇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塔兰奇”,是对中国新疆伊犁地区和今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境内维吾尔人的旧称。塔兰奇,又译为“塔里雅沁”,系古突厥语,其产生与当时新疆地区的土地制相关。从文献学角度而言,该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纪50年代,但其作为特定人群身份的代称却出现较晚。清朝统一新疆后,在重新组织分散在阿克苏地区的伊犁原有居民的基础上,招募天山南路各地维吾尔人,把他们迁徙至伊犁河南北两岸各地从事农耕,保障了清军的粮食供应并让其上交赋税,按准噶尔旧例被冠以“塔兰奇”一词来称呼。1881年,伊犁维吾尔人迫迁俄属七河省后,塔兰奇一度成为中亚部分维吾尔人的民族称呼。1921年按照塔什干会议的精神,中亚维吾尔人放弃了这一名称,恢复原称——维吾尔。20世纪30年代,即民国新疆军阀盛世才统治时期,“塔兰奇”这一名称具有了民族的含义,被认定为一个民族实体,一直延用到1950-1952年开展的第一阶段民族识别工作中才被禁止使用。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即:第一章主要围绕塔兰奇人的名称、准噶尔割据政权与天山南北的农耕人口、清朝平定准噶尔等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和探讨。首先就有关塔兰奇名称的几种观点和伊犁八千户的历史以及“塔兰奇”一词的词源进行研究;其次,就准噶尔割据时期天山北部的“塔里雅沁”“布哈拉人”“伯德尔格、乌沙克”等农耕人群进行探讨。第二章主要从军府制和清朝在伊犁推行的农业发展政策、清政府对伊犁塔兰奇人实施的管理和统治方法、清政府在伊犁建立的塔兰奇玉孜村落等三个方面,探讨军府制的设立及其职能、塔兰奇农耕文化的形成、塔兰奇人的司法制度等相关问题,进而勾画出清代塔兰奇人的各种义务、清政府在伊犁建立的塔兰奇玉孜村落的全貌。第三章分三个部分对1864年固勒扎事变与塔兰奇割据政权进行研究。首先从伊犁地区复杂的民族矛盾以及陕甘回民起义对固勒扎事变的影响等方面,对事变爆发的原因进行剖析;其次探讨固勒扎事变后建立的塔兰奇政权体制及其与周边地区的关系;第三部分结合相关文献,对塔兰奇政权的内部斗争以及沙俄侵略伊犁等对塔兰奇政权的灭亡进行分析。第四章通过对伊犁塔兰奇人迫迁俄属七河省及其建立的村落的研究,阐述塔兰奇人被迫迁往七河省的过程以及迫迁对伊犁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并分析塔兰奇人迁出伊犁后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及其对伊犁塔兰奇人的影响等问题。为系统阐述清代塔兰奇人的历史,笔者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运用历史文献学、民族学、社会学、田野调查法、历史地理学中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并吸收宗教人类学、音乐人类学、语言人类学、口述访谈法的新成就和新方法对清代塔兰奇人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笔者认为,塔兰奇人最初发祥地并不在伊犁,而是在今新疆塔城地区的和布克赛尔一带;“塔兰奇”一名是对历史上被准噶尔统治者强迫从事农耕的部分维吾尔人按照职业认同模式贴上的一种标识。回屯是清政府的一个创举,在清代伊犁的各类屯垦形式中成效最大。就目前而言,伊犁河两岸大部分村落是从清代回屯屯区基础上发展而来,并是其发展模式的延续。新疆伊犁农业的开发史事实上是各个民族共同开发、共同建设、共同反对外来侵略的一部历史。
丁楠[2](2015)在《西方历史画的三个样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历史画是西方美术发展史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艺术创作样态,在西方人文科学研究领域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历史画,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意义的延伸,从其主要功能上理解,历史画是根据特定利益集团的诉求进行有目的的“再现”和“创造”,并以“如其所是”的姿态和“美”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在西方美术的发展历史当中,历史画最为全面也最为完整地呈现了油画这一画种的形式意味和主题内涵,并参与建构人类文明进程中的西方文化品性。本文以历史画与社会、历史画与时代的关系考察历史画承载的时代内涵和意识形态诉求,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从不同历史时期历史画的主题选择、形式语言、接受对象等方面进行解读和分析,归纳出了西方历史画发展的三个样态,即从“神”到“人”的历史画、从“古典”到“浪漫”的历史画、从“历史的”到“现实的”历史画。本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详细论述了历史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生成及其时代特点。中世纪被称为“黑暗时代”,其中一个重要的维度是对人性的压抑和对人的个体欲望的贬低。文艺复兴通过复兴古希腊的文化传统,以古希腊的哲学思想、生活方式重新规划和定位现世中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目的,力图摆脱“上帝”对人性的控制和遮蔽。历史画作为时代氛围的视觉文化符号,必然彰显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特点和意识形态诉求。不论是乔托对新的趣味和绘画手法的自觉,还是波提切利在创作中对人性的召唤和呈现,都使得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画表达出了世俗的气息,而少了宗教绘画的概念化和图像教化。从这一时期的历史画可以看出,“神性”被重新看待,“人性”重回人间。第二章,论述了历史画在时代前进中的转换。新古典主义绘画作为对古典主义的模仿和借鉴,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和个性。新古典主义的历史画创作,也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画拉开了距离。普桑作为新古典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历史画创作成为新古典主义历史画创作的范式典范。美术学院在17、18世纪的规范化建构,形成了严格有序的训练模式和评价标准。历史画作为最能彰显艺术家作为脑力劳动者的优越身份的表征,成为最高级别的艺术形式,其他诸如肖像画和静物画等种类,成为低于历史画的表现模式而被放置在特定的价值体系当中。随着启蒙运动的展开和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社会在这一历史时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在城市化和机器面前,丧失了往日的“灵韵”,人与人之间、人与机器之间变得复杂而矛盾。此时的浪漫主义高扬人的创造力和人的心理独特性,以极富动感和想象的画面表达对新时代的感受。这时的历史画创作,经历了由“古典”向“浪漫”的转换。第三章,论述了俄罗斯的历史画创作的样态特点。机器生产对人的异化以及照相机的发明对写实绘画的冲击,让艺术家不得不思考看待世界的方式和表达自我的方式,对形式的发掘和对抽象语言的关注,使得历史画在19世纪变得危机四伏。而这时的俄罗斯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对西方历史画创作文脉有极好的继承,并加入了新的地域特点和文化气质,使得历史画创作在俄罗斯获得了重生。俄罗斯的艺术创作有文学性和现实性的特点,因而,俄罗斯的历史画呈现出从“历史的”向“现实的”蜕变。结语部分,根据对西方历史画的论述和阐发逻辑,再次阐述了本文的观点,并以中国当代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为契机,反思了西方历史画创作的样态演变对中国历史画创作与传播的影响和启示。
刘爱华[3](2012)在《爱情在哪里—布宁晚期爱情小说的叙事分析》文中提出布宁晚期爱情小说中的“爱与死”主题历来为研究者所关注,它表现出作家毕生对爱情和人生意义的探索和总结。作为一个“优秀的文体家”,布宁将对“爱情在哪里”的追问巧妙地融入了小说的形式。本论文以符号学、叙事学等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布宁晚期爱情小说的创作,具体分析其小说中叙事者、叙事结构两个层面,进而探讨布宁的爱情观和创作观。论文前言部分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布宁的研究,并提出论文的研究角度。第一章考察了布宁小说中叙述者问题,详细分析第一叙述人称和第三叙述人称在叙述中发挥的作用。第二章主要探讨了布宁小说中的叙事结构。参照巴尔特的叙事分层模式、格雷马斯的深层语法等理论,以小说《鲁霞》和《寒秋》为例,分析这两部作品的基本意指方式、记号框架和深层结构。在此基础上,第三章探讨了布宁的爱情观,阐述了布宁作品中的爱情思想与深层含义。发现布宁的爱情小说作品,充满了对爱情的短暂与永恒,肉欲与爱欲的思考。只有爱情的短暂性才能使爱情得以永存,生命的短暂结束往往是爱情的永恒体现。结语部分总结全文。
彭运潮[4](2002)在《论俄罗斯帝国的建立及其文化特点》文中研究说明俄罗斯帝国统治俄国长达300年之久,在俄罗斯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研究其形成及文化特点,对于了解俄罗斯大国沙文主义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了解当今俄罗斯文化具有特殊意义。
二、论俄罗斯帝国的建立及其文化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俄罗斯帝国的建立及其文化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清代塔兰奇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及史料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难点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清代前期的塔兰奇人 |
第一节 论塔兰奇名称 |
一、塔兰奇名称的由来 |
二、伊犁八千户的历史解读 |
三、塔兰奇一名的语源及含义 |
第二节 准噶尔汗国与天山北部的劳动群体 |
一、塔里雅沁 |
二、布哈拉人 |
三、伯德尔格、乌沙克、萨尔特卡尔梅克人 |
第三节 清朝政府平定准噶尔 |
一、准噶尔汗国内部矛盾及其对塔兰奇社会的影响 |
二、清朝政府征讨达瓦齐和塔兰奇人的归附 |
三、清朝政府平定准噶尔及塔兰奇人的逃亡 |
第二章 清朝政府统治时期的塔兰奇人 |
第一节 军府制与在伊犁推行的农业发展政策 |
一、军府制的设立及其职能 |
二、大规模的移民与发展农业生产 |
三、伊犁农业发展史的“窗口”—塔兰奇农耕文化的形成 |
第二节 清朝政府对伊犁塔兰奇人的管理 |
一、清代伊犁伯克制度及各级伯克的职掌 |
二、清代塔兰奇人的司法体系 |
三、清代塔兰奇人的各种义务 |
第三节 清朝政府在伊犁建立的塔兰奇玉孜村 |
一、在伊犁河南岸建立的玉孜村 |
二、在伊犁河北岸建立的玉孜村 |
三、伊犁河上游南岸的土地开发及塔兰奇村落 |
第三章 1864年固勒扎事变与伊犁塔兰奇割据政权 |
第一节 固勒扎事变的爆发原因 |
一、沉重的经济剥削和压迫 |
二、陕甘回民起义及其对伊犁塔兰奇、东干人的影响 |
三、固勒扎事变与塔兰奇割据政权的建立 |
第二节 塔兰奇割据政权体制及其与周边地区的关系 |
一、塔兰奇割据政权体制 |
二、塔兰奇割据政权与乌鲁木齐和库车的关系 |
三、塔兰奇割据政权与阿古柏和沙俄的关系 |
第三节 塔兰奇割据政权的灭亡 |
一、政权内部斗争与托古斯塔拉事件 |
二、塔兰奇人和东干人的冲突 |
三、沙俄入侵伊犁与塔兰奇政权的灭亡 |
第四章 伊犁塔兰奇人迫迁七河省及其建立的村落 |
第一节 清朝政府收回伊犁与中俄伊犁条约 |
一、沙俄侵占伊犁期间对塔兰奇人的统治 |
二、《中俄伊犁条约》及其主要内容 |
三、伊犁危机中的谣言与恐慌 |
第二节 伊犁塔兰奇人迫迁七河省及其对伊犁社会经济的影响 |
一、被划归俄属七河省的塔兰奇村落 |
二、伊犁塔兰奇人迁移俄属七河省之因及过程 |
三、迁移对伊犁社会经济的影响 |
第三节 迁出之后的安置与七河省塔兰奇人生活方式的变化 |
一、塔兰奇人在俄属七河省建立的村落 |
二、迁至土库曼斯坦的塔兰奇人及其对异地生活的适应 |
三、七河省塔兰奇人生活方式的变化及其对伊犁塔兰奇人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2)西方历史画的三个样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研究对象 |
研究现状 |
研究意义 |
第一章 从“神”到“人”——历史画在文艺复兴中的长成 |
第一节 在宣示宗教教义的合法性中逐步世俗化——历史画的发生 |
第二节 人文主义者与历史画的文化品格——现世的趣味 |
第三节 文艺复兴晚期历史画的“矫揉造作”——多彩的样式 |
第二章 从“古典”到“浪漫”——历史画在变革中的转寰 |
第一节 社会变革造就历史画的新形态——新古典主义历史画 |
第二节 艺术殿堂的最高话语——学院标准 |
第三节 历史画发展的“解毒剂”——浪漫主义 |
第三章 从“历史的”到“现实的”——历史画在 19 世纪俄罗斯重生 |
第一节 19 世纪俄罗斯历史画的文学性 |
第二节 皇家学院的反叛——巡回画派的历史画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符码化——苏联时期的历史画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爱情在哪里—布宁晚期爱情小说的叙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一) 国外布宁研究综述 |
(二) 国内布宁研究综述 |
第二章 叙事者 |
(一) 第一人称叙述者 |
(二) 第三人称叙述者 |
第三章 叙事结构 |
(一) 基本意指方式 |
(二) 记号框架 |
(三) 深层结构 |
第四章 布宁的爱情观 |
(一) 短暂与永恒 |
(二) 肉欲与爱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论俄罗斯帝国的建立及其文化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俄罗斯帝国的形成 |
(二)特点 |
(三)帝国文化 |
四、论俄罗斯帝国的建立及其文化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清代塔兰奇人研究[D]. 玉努斯江·艾力. 兰州大学, 2017(07)
- [2]西方历史画的三个样态研究[D]. 丁楠. 山东师范大学, 2015(09)
- [3]爱情在哪里—布宁晚期爱情小说的叙事分析[D]. 刘爱华. 南京师范大学, 2012(04)
- [4]论俄罗斯帝国的建立及其文化特点[J]. 彭运潮.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