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芯国际:世界芯片代工业升起的新星(论文文献综述)
俞忠钰[1](2013)在《对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发展始终笼罩在危机的阴影中。虽然2010年国际国内半导体市场强劲反弹,但只是昙花一现。2011年受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全球半导体产业规模为2995亿美元,销售额仅比2010年增长0.4%。中国半导体产业也不例外,2011年集成电路销售额为157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2%,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
张家骏[2](2010)在《中芯国际半导体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首先对中芯国际做了简要介绍,包括公司的发展历程和当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接着进行了中芯的战略环境分析,从政治、经济、法律、政策和技术环境等对其进行了外部环境分析(PEST分析)。其次进行了芯片代工行业的五力模型分析,包括了硅芯片的替代品威胁、芯片代工业潜在进入者威胁、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芯片代工客户的议价能力和现有竞争对手。通过五力分析,清晰地描绘出了整个半导体代工业的环境。再次从中芯的财务、人力资源、技术与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客户与市场资源等对其进行了内部资源与能力分析。第五,进行了中芯国际的SWOT分析,指出了中芯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所在。根据中芯的外部和内部分析,本文提出了中芯的竞争战略定位与选择,提出公司在整体上实施成本领先战略,局部实施差异化战略。同时指出战略实施的风险所在。在最后的战略实施部分,提出了四点明确的成本领先战略实施内容和两点差异化战略实施内容。
张仁桥[3](2007)在《上海工业集聚区的空间整合与模式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工业集聚区是现代工业空间组织的基本单元。本文以工业集聚区为研究对象,从城市视角,分析了城市工业集聚区的理论基础和中国大城市的基本特征,并以上海市为案例,在分析上海市工业集聚区发展轨迹和经济绩效的基础上,构建上海工业集聚区空间整合模式和优化创新模式。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推动城市工业企业布局和工业集聚区的基础理论研究,为城市工业布局发展和规划提供有益的借鉴。全文共七章,其中,前三章属于理论研究,主要是工业集聚区相关研究、城市工业集聚区的理论基础,以及大城市工业集聚区的基本特征等问题的讨论,构建城市工业集聚区理论平台,为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其后三章属于实证研究,主要运用城市工业集聚区布局理论和中国城市工业集聚区发展的基本规律,探讨上海市工业集聚区发展轨迹,并梳理上海市工业集聚区优化和整合的思路或模式,构建上海市工业集聚区创新模式;最后一章,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视角,讨论城市工业集聚区的空间规模和新城或工业集聚区距中心城市距离。在绪论部分。首先阐明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在选题背景方面,文章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分析了选题的依据。选题意义在于丰富城市工业企业布局理论和工业集聚区,通过上海市工业集聚区研究,为上海未来发展和其他城市工业集聚区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然后,本章介绍主要研究内容和可能的突破点,最后阐述研究方法,并构建了论文研究框架。第1章国内外工业集聚区相关研究综述。工业集聚区研究涉及企业区位选择和城市工业企业布局结构,论文从工业区位论、工业集聚区及城市工业布局3个层面进行综述,理清城市工业集聚区研究的变化脉络。第2章城市工业集聚区的理论基础。在上一章相关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首先分析城市地租成本、运输成本的空间分布结构,接着阐述现代工业企业区位选择的新环境及其对城市工业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并构建城市工业空间布局的总体模式,得到不同工业行业在城市中布局的圈层式结构;其次,分析了工业集聚区的内涵、类型及形成机理;最后,综合宏观(城市)和微观(工业集聚区)两个层面的因素,梳理工业集聚区与城市的关系。第3章我国大城市工业集聚区的基本特征。在上一章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从城市工业集聚结构和城市工业集聚区布局结构两个层面分析城市工业集聚和集聚区布局的总体态势,然后重点分析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区位类型。第4章上海工业集聚区的发展轨迹与经济绩效。将上海工业集聚区发展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时段,并总结了上海工业集聚区发展规律:(1)工业集聚区布局的离心倾向十分明显;(2)新型工业集聚区已占主导地位;(3)六大产业基地将成为工业集聚区中的重中之重。最后,本章从不同层面分析了上海工业集聚区发展的绩效。第5章上海工业集聚区调整和工业集聚区的空间整合。首先,本章分析了城市工业布局空间整合的基本理念,提出了工业布局空间整合的四种类型;其次,阐述了上海市工业布局调整的主要动因,认为城市功能升级、工业郊区化与企业自身发展等是上海工业布局调整的主因;再次,在此基础上,从圈层和轴向两个角度,分析了上海市域工业布局结构的变化,在圈层结构方面,上海市工业布局已经从城乡“二元”结构向由内圈、中圈和外圈构成的三个圈层结构转变;在轴向结构方面,目前,正从传统的南北向内向型结构,向东西向外向型结构转变。最后,本章提出了上海市工业布局整合的模式,即分散整合模式、整体提升模式与局部提升模式。第6章上海工业集聚区空间模式的优化和创新。本章首先分析了工业集聚区空间模式的基本类型,根据工业集聚区与城市的关系,可分为城区一体化模式、城区互动模式与城区独立模式;根据工业集聚区的空间形态,可划分为离散状模式、带状模式与团块状模式;根据工业集聚区空间组织结构,又可分为网络形模式、集群模式与混合模式。然后,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工业集聚区空间模式的优化,根据工业集聚区的自身特点,提出了原生态的空间模式、社区介入的空间模式与城区融合的空间模式。最后,作为工业集聚区模式优化和创新的应用,文章提出了功能性节点城市的概念,从内涵、作用、外部特质、选建原则与区域布局等方面进行阐述,并重点分析了临港新城和嘉定新城这两个功能性节点城市的模式创新。第7章在全文的最后,文章对城市工业集聚区的两个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即工业集聚区的空间规模及其距城市中心的距离。关于工业集聚区空间规模,本章分别从理论基础和现实问题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作者自己的观点。关于工业集聚区距中心城市的距离,与空间规模讨论类似,也是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工业集聚区距中心城市的理论公式和经验公式。本论文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特色的或创新的尝试:(1)以城市工业空间布局的基本单元——工业集聚区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上,探讨了城市工业(集聚区)的圈层状布局结构,并从规模、区位、职能、空间组织等方面对城市工业集聚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讨;(2)在多层面、多视角,构建了上海市工业集聚区空间整合模式;(3)提出了城市工业集聚区空间优化思路和创新模式。
陈勇[4](2007)在《FDI路径下的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的产业承接》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了外国直接投资路径下国际产业转移的形态、机制、规律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就中国产业承接的利弊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府规制和产业政策建议。文章第1、2章梳理了国内外比较有影响的产业转移理论和经济思想,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文章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突出强调了其规模化特征。分析了现行产业结构统计口径的弊端,指出在FDI存量较大的经济体中,以GDP指标定义的产业结构不能准确反映该经济体的实质内涵。文章明确界定了国际产业转移的三条路径:国际直接投资、国际贸易、合约性国际生产,并分别作了较为深入的描述,限定本文研究的具体领域为国际直接投资路径。文章分析了要素流动性不足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前提性影响;产业转移三种主要类型迁延递进,产业链边际环节转移渐成主体性趋势,国际分工的边界也因此由大类产业层次向产业链层次移动。第3章研究了发达国家产业外向转移的动力机制和区位抉择因素。推动发达国家产业外向转移的动力主要是效率导向、市场导向和规制导向因素,通过边际产业和产业链边际环节的外向转移,使得发达国家产业竞争力得到提升,国际市场占有率增加,发达国家国内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国民经济整体效率上升。影响发达国家产业外向转移区位抉择的因素主要有:要素成本、产业集群、目标市场规模及其成长性、社会和政治环境等。国际产业转移的区位序列通常是沿着移入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路径由上向下转移,即先进入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国家,然后依次进入经济发展梯级较低的国家。第4章分析了产业转移对母国的综合影响。对于母国而言,边际产业和产业链边际环节的外向转移促进了其国内的资源优化配置,提升了母国的产业结构。产业外向转移的过程中,低效率产业移出为高效率产业让出了市场空间和对资源的占用,有助于增强母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产业外向转移对母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则是多维度的,短期、静态地看,会引起就业岗位的流失,增加失业压力,但从长期、动态的角度看,产业转移过程中,母国产业结构实现了升级,优势产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总体经济增长加速,这些都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实际统计数据也证明发达国家的失业率不仅没有随着产业外向转移而上升,反而呈现下降趋势。第5、6章研究了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总体特征是以服务业为主体,以并购为主要方式;而向中国的产业转移则以制造业为主体,以绿地投资为主要方式。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动因虽然不再与“双缺口模型”的条件设定吻合,但中国市场存在“资本充裕,投资不足”的现象,跨国公司作为有效投资主体在相当程度上起到了激活资本蓄水池的作用,这是外资进入的一个重要引致因素。伴随着国际产业大举向中国转移,中国国内市场的产业集中度增加,进入壁垒相应提升。研究外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必要从利益主体的角度区分自主产业和外控产业,以自主产业的利益作为分析和决策的主视点,以GDP角度作为从属视点。在产业层面上判断外资进入正负面效应的核心尺度是技术溢出,产业政策设计应该以技术溢出为目标。中国近年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愈益加剧,其主要背景正是国际制造业向中国的大举转移。第7章提出了中国应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政府规制和产业政策建议。针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政府规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安全规制,二是反垄断规制。经济安全包括国家安全、社会安全、公众安全和产业安全,要建立国家经济安全维护机制,尽可能减少在产业转移中可能出现的外资对中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反垄断规制一方面是要缔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另一方面要防范外资垄断对国内弱势产业的损害。产业政策导向则应该以技术溢出和结构升级为目标,促进中国经济素质和产业层级提升。在当前中国市场资金和外汇紧缺度大为缓解的情况下,外资的技术溢出作用更加凸显,应该成为产业政策的主要目标。
于博,陈炳欣,朱亦枫,于晓媚,张新岗,于韶光[5](2005)在《2005年IT产业年终回眸》文中提出$T2005年的IT产业,可说犹如一部精彩的好莱坞大片,既有联想并购IBM的豪夺,也有iPod拯救苹果的巧取;既有国产手机兵败如山倒,也有AMD对英特尔的绝地反击;既有三星在各领域掀起“完美风暴”,又有索尼在TV产业沦为“最后的武士”。在此辞旧迎新之?
王存肃[6](2005)在《海峡两岸IC产业之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将两岸信息产业计划、推动IC产业政策、IC产值的预测、芯电制造企业规模、IC产业的SWOT进行分析,最 后得出几点结论性意见。
赵陕雄[7](2005)在《牵挂“中国芯”》文中认为“我们的电脑里,跳动的是别人的‘心脏’!” “我们一大箱服装,竟换不回人家一个小芯片!” “2000多亿美元,世界第一大产业里,我们的芯片在哪里?” …… 着急中流露着真情,忧虑中满怀着期望,中国人牵挂着自己的“中国芯?
二、中芯国际:世界芯片代工业升起的新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芯国际:世界芯片代工业升起的新星(论文提纲范文)
(1)对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全球I T产业发展与集成电路市场 |
1.1 I T产业发展与集成电路市场 |
1.2 全球集成电路技术发展趋势 |
2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 |
2.1 中国集成电路技术与产业发展现状 |
2.2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
2.2.1 全球最大市场, 但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未有改善 |
2.2.2 国内芯片代工需求持续扩大, 但面临着技术与投资两大瓶颈, 在全球代工业中所占比例下降 |
2.2.3 商业模式创新成为当前发展一大趋势, 给中国半导体企业发展带来机遇, 但中国企业小且分散, 普遍同质化, 整合重组步伐缓慢 |
2.2.4 技术多样化、产品多元化催生出多层次的细分市场机遇, 但国内企业普遍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足, 难以把握市场机会 |
3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思考 |
3.1 加速拓展国产I C生态链, 开拓高端芯片产品市场。 |
3.2 组织模式创新与制造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相结合 |
3.3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要从追赶式发展转变为创新型发展 |
3.4 国家产业政策扶持和市场驱动相结合 |
(2)中芯国际半导体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中芯国际概况 |
1.1 公司简介 |
1.2 公司发展历程 |
1.3 当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第2章 中芯国际战略环境分析 |
2.1 外部环境分析—PEST分析 |
2.1.1 经济环境(Economic Factors) |
2.1.2 政治环境(Political Factors) |
2.1.3 法律环境(Legal Environment) |
2.1.4 政策环境(Policy Fators) |
2.1.5 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 Factors) |
2.2 芯片代工行业分析—五力模型分析 |
2.2.1 替代品威胁 |
2.2.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2.2.3 供应商议价能力 |
2.2.4 客户议价能力 |
2.2.5 现有竞争对手 |
2.2.6 五力分析小结 |
第3章 中芯国际资源与能力分析 |
3.1 公司财务状况 |
3.2 公司人力资源状况 |
3.3 公司技术与研发能力 |
3.4 公司生产能力状况 |
3.5 公司客户及市场资源 |
第4章 中芯国际SWOT分析 |
4.1 优势 |
4.1.1 公司实力在国内同行中保持领先地位,在国际同类型公司中进入前 4 位 |
4.1.2 公司与竞争对手比较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 |
4.1.3 人才供给充沛 |
4.1.4 公司半导体制造技术与工艺水平持续提升 |
4.1.5 支持与相关产业逐步走向协调发展 |
4.1.6 国家政策扶植力度不断加强 |
4.2 劣势 |
4.2.1 公司规模过于庞大,重建厂轻运营 |
4.2.2 公司自主研发的投入不足,核心竞争力缺乏 |
4.2.3 公司产品较为单一,过度集中于DRAM产品 |
4.3 机会 |
4.3.1 国内半导体产品需求持续扩大 |
4.3.2 国际IDM大厂订单释出 |
4.3.3 全球景气复苏 |
4.3.4 晶圆双雄(台积电、台联电)的因素 |
4.4 威胁 |
4.4.1 现有竞争对手实力强劲,新进竞争者日益增多 |
4.4.2 和台积电纷扰的官司成为公司挥之不去的阴影 |
第5章 中芯国际战略定位与战略选择 |
5.1 基本竞争战略概述 |
5.2 SWOT 分析与公司战略选择 |
5.2.1 优势-机会(SO)分析 |
5.2.2 劣势-机会(WO)分析 |
5.2.3 优势-威胁(ST)分析 |
5.2.4 劣势-威胁(WT)分析 |
5.2.5 SWOT总结 |
5.3 公司竞争战略分析 |
5.3.1 成本领先战略 |
5.3.2 差异化战略 |
5.4 公司竞争战略定位与选择 |
5.5 基本竞争战略的风险 |
5.5.1 总成本领先战略的风险 |
5.5.2 差异化战略的风险 |
5.5.3 目标集聚战略的风险 |
第6章 中芯国际战略实施对策 |
6.1 公司总成本领先战略实施 |
6.1.1 建立起紧跟领导厂商的研发战略 |
6.1.2 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
6.1.3 建立起适应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的企业文化 |
6.1.4 与华虹NEC实现合并 |
6.2 公司局部差异化战略实施 |
6.2.1 切入高附加值的MEMS代工领域 |
6.2.2 利用半导体制造经验,迎接世界新能源浪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上海工业集聚区的空间整合与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绪论 |
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2.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2.1 主要研究内容 |
2.2 创新之处 |
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3.1 研究方法 |
3.2 研究框架 |
第1章 国内外工业集聚区相关研究综述 |
1. 本文相关概念界定 |
2. 国外有关工业集聚区的研究综述 |
2.1 有关工业区位的研究综述 |
2.2 有关城市工业布局的研究综述 |
2.3 有关工业集聚区的研究综述 |
3. 国内有关工业集聚区的研究综述 |
3.1 工业集聚区研究 |
3.2 企业地理学的研究 |
3.3 城市与开发区关系研究 |
3.4 工业空间布局变迁研究 |
第2章 城市工业集聚区的理论基础 |
1. 工业企业布局的基本原理 |
1.1 企业投入成本与城市工业布局 |
1.2 运输成本与城市工业布局 |
1.3 环保因素对城市工业布局的影响 |
1.4 政府因素对城市工业布局的影响 |
1.5 现代工业企业对区位选择的新变量 |
2. 工业集聚的基础理论 |
2.1 工业集聚区及其类型 |
2.2 工业集聚区的形成机理 |
2.3 工业集聚区的空间组织 |
2.4 工业集聚区的功能结构 |
2.5 工业集聚区与城市的关系 |
第3章 我国大城市工业集聚区的基本特征 |
1. 城市工业布局的基本特征 |
1.1 工业布局的交通轴线导向作用十分明显 |
1.2 工业布局对中心城区的依恋度较大,造成城市空间结构的杂乱性 |
1.3 工业空间呈圈层状向外围扩张 |
2. 工业集聚区的发展阶段 |
2.1 20世纪80年代,试验发展时期 |
2.2 20世纪90年代,快速发展时期 |
2.3 21世纪初期以来,集约发展时期 |
3.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区位类型 |
3.1 孤立型 |
3.2 远郊型 |
3.3 近郊型 |
4.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区位类型 |
4.1 高新技术产业区与科研高地的结合 |
4.2 高新技术产业区与高校的融合 |
4.3 高新技术产业区与产业基础的互动 |
第4章 上海工业集聚区的发展轨迹与经济绩效 |
1. 改革开放前的工业集聚区 |
1.1 建国前自发形成的三个老工业集聚区 |
1.2 建国后工业集聚区的规划和建设 |
2. 改革开放后新型工业集聚区建设 |
2.1 以开发区为代表的新型工业集聚区 |
2.2 6个大型产业基地 |
3. 新型工业集聚区的开发绩效 |
3.1 六大产业基地的开发绩效 |
3.2 重点工业集聚区的开发绩效 |
3.3 国家级开发区的开发绩效 |
3.4 市级开发区的开发绩效 |
4. 工业集聚区的发展规律 |
4.1 工业集聚区布局的离心倾向十分明显 |
4.2 新型工业集聚区工业经济已占主导地位 |
4.3 六大产业基地将成为工业集聚区的重中之重 |
第5章 上海工业布局调整和工业集聚区的空间整合 |
1. 工业布局空间整合的基本理念 |
1.1 有机集中 |
1.2 有机分散 |
1.3 无机集中 |
1.4 无机分散 |
2. 工业布局调整的主要动因 |
2.1 “四个中心”的城市发展目标 |
2.2 郊区化的发展阶段 |
2.3 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的需要 |
3. 工业郊区化和工业布局的圈层结构 |
3.1 城区和郊区工业布局的本底资料 |
3.2 上海工业布局的圈层结构 |
3.3 工业布局圈层结构的基本特点 |
4. 东西向工业发展轴 |
5. 工业集聚区的空间整合模式 |
5.1 分散整合模式 |
5.2 整体提升模式 |
5.3 局部提升模式 |
第6章 上海工业集聚区空间模式的优化和创新 |
1. 工业集聚区空间模式的类型 |
1.1 工业集聚区与城市的空间关系模式 |
1.2 工业集聚区的空间形态模式 |
1.3 工业集聚区的空间组织模式 |
2. 开发区空间模式优化 |
2.1 原生态的空间模式 |
2.2 社区介入的空间模式 |
2.3 城区融合的空间模式 |
3. 功能性节点城市的空间模式创新 |
3.1 功能性节点城市的界定 |
3.2 功能性节点城市的作用 |
3.3 功能性节点城市的外部性特质 |
3.4 功能性节点城市的选建原则 |
3.5 功能性节点城市的区域布局 |
3.6 临港新城的空间模式创新 |
3.7 嘉定新城的空间模式创新 |
第7章 有关工业集聚区的理论探讨 |
1. 工业集聚区的空间规模问题探讨 |
1.1 有关空间规模的理论基础 |
1.2 有关空间规模的现实问题 |
1.3 关于合理规模的个人观点 |
2. 工业集聚区与中心城的距离问题 |
2.1 关于距离问题的理论分析 |
2.2 关于距离问题的实践案例 |
2.3 经验公式的设定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FDI路径下的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的产业承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理论 |
1.2.2 西方关于FDI和国际产业转移的理论 |
1.3 论文的方法、结构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1.5 论文的不足及有待解决的问题 |
2 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学解释及其基本形态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2 国际产业转移路径 |
2.2.1 外国直接投资路径下的国际产业转移 |
2.2.2 国际贸易路径下的国际产业转移 |
2.2.3 合约路径下的国际产业转移 |
2.3 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学解释 |
2.3.1 要素流动性不足是FDI路径下产业转移的原因 |
2.3.2 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是国际产业转移的前提 |
2.3.3 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是产业转移的动力 |
2.4 国际产业转移的类型 |
2.4.1 边际产业整体转移 |
2.4.2 产业内边际企业的转移 |
2.4.3 产业价值链边际环节的转移 |
2.5 产业转移与国际分工 |
2.5.1 产业转移与国际分工的关系 |
2.5.2 产业转移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
2.5.3 国际分工边界的移动 |
3 发达国家产业外向转移的动力机制及区位选择 |
3.1 产业外向转移动因 |
3.1.1 效率导向的产业转移 |
3.1.2 市场导向的产业转移 |
3.1.3 母国产业结构调整导向的产业转移 |
3.1.4 母国规制政策导向的产业转移 |
3.2 产业转移的区位选择分析 |
3.2.1 国际产业转移的区位序列 |
3.2.2 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
4 国际产业转移对母国的综合影响分析 |
4.1 产业转移对母国市场结构的影响 |
4.1.1 产业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结构升级 |
4.1.2 增强产业竞争力和赢利能力 |
4.1.3 降低转移中产业的集中度,稀释国内市场竞争压力 |
4.2 对母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
4.3 产业转移对母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
4.4 产业空心化问题 |
5 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的特征及动力机制 |
5.1 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概况 |
5.2 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的特征 |
5.2.1 制造业是当前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领域 |
5.2.2 制造业外资的结构性特点 |
5.2.3 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区位选择不平衡 |
5.2.4 东亚、欧盟和美国是对中国产业转移的主要来源地 |
5.2.5 来自华人经济体的产业转移占有主导地位 |
5.3 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 |
5.3.1 资本引致 |
5.3.2 技术溢出 |
5.3.3 就业创造 |
5.3.4 经济增长 |
6 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6.1 对中国市场结构的影响 |
6.1.1 对中国产业集中度的影响 |
6.1.2 对中国产业进入壁垒的影响 |
6.2 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
6.2.1 国际产业转移对基于GDP核算的产业结构的影响 |
6.2.2 FDI视角下的产业结构定义探讨 |
6.2.3 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自主产业结构的影响 |
6.3 国际产业转移中的技术溢出及其约束条件 |
6.3.1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回顾 |
6.3.2 技术溢出传导机制 |
6.3.3 技术溢出的约束条件 |
6.4 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对外贸易摩擦 |
6.4.1 中国贸易摩擦现状 |
6.4.2 贸易摩擦的深度原因 |
6.4.3 贸易摩擦中的实质利益格局 |
6.4.4 现行国际贸易规则的缺陷和发达国家的话语霸权 |
6.5 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的问题 |
6.5.1 外资对国内产业和内资的挤出效应明显 |
6.5.2 外资在中国市场的垄断结构和垄断行为 |
6.5.3 中国经济对FDI依赖度偏高 |
6.5.4 产业整体技术层级和自主研发能力间势差扩大 |
7 中国应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政府规制与产业政策 |
7.1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政策目标 |
7.2 经济安全规制 |
7.2.1 国家安全 |
7.2.2 社会安全 |
7.2.3 产业安全 |
7.3 反垄断规制 |
7.4 产业政策导向 |
7.4.1 产业政策的技术溢出导向 |
7.4.2 产业政策的结构升级导向——新进口替代战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中芯国际:世界芯片代工业升起的新星(论文参考文献)
- [1]对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思考[J]. 俞忠钰. 中国集成电路, 2013(03)
- [2]中芯国际半导体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张家骏. 上海交通大学, 2010(08)
- [3]上海工业集聚区的空间整合与模式创新研究[D]. 张仁桥.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2)
- [4]FDI路径下的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的产业承接[D]. 陈勇. 东北财经大学, 2007(05)
- [5]2005年IT产业年终回眸[N]. 于博,陈炳欣,朱亦枫,于晓媚,张新岗,于韶光. 电子资讯时报, 2005
- [6]海峡两岸IC产业之比较[J]. 王存肃. 经济前沿, 2005(12)
- [7]牵挂“中国芯”[N]. 赵陕雄. 中国质量报,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