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谭文瑚经方活用举隅(论文文献综述)
吴彬才[1](2017)在《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治疗痫病(痫证)组方用药规律经验 ——从文献与临床阐述“毒邪致痫”与“解毒治痫”》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相关数据挖掘技术功能,全面解析历代治疗痫病(痫证)组方与王净净教授治疗痫病(痫证)的临床症状特点、证候分型、治法治则、组方用药等方面的特点,挖掘其组方用药与历代治疗痫病(痫证)组方用药之间的异同,为探究其治疗痫病(痫证)的学术思想提供客观依据,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新的知识点的探寻,从而更加有效地在继承基础之上创造性地总结与传承名老中医经验。方法:本研究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梳理历代治疗痫病(痫证)方剂,共得符合要求方剂773个,进行标准化处理,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以进行数据挖掘解析,探寻历代治疗痫病(痫证)方剂之间组方用药规律,并通过基于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以发现新的组方。第二部分着重于通过数据挖掘技术,解析王净净教授治疗痫病(痫证)的临床实践经验,探寻有关痫病(痫证)的症状特点,总结证候分型与治法治则,深入分析组方用药规律与特色等方面的特点。结果:第一部分研究显示历代治疗痫病(痫证)方剂中使用的常见药物有朱砂、人参、牛黄、麝香、全蝎、甘草、黄芩、大黄、天麻、防风、薄荷、生姜、远志、犀角、雄黄、茯苓、天南星、金、半夏、钩藤等,符合历代医家从“惊、风、热(火)、痰、瘀、虚”角度认识与治疗痫病(痫证)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研究显示王净净教授治疗痫病(痫证)组方用药主要有川芎、全蝎、石菖蒲、僵蚕、地龙、蜈蚣、刺五加、牡丹皮、黄芩、冰片、红花、胆南星、青礞石、天竺黄、丹参、蝉蜕与熊胆等,在继承前贤从“惊、风、热(火)、痰、瘀、虚”角度认识与治疗痫病(痫证)基础之上,创造性地完善“毒邪致痫”理论,发展性地引入“解毒治痫”法,通过数据挖掘佐证该认识与用药均符合临床实践。结论:1.治疗痫病(痫证)组方都注重化痰豁痰、活血化瘀、止痉安神、培元补虚,所运用的药物较多具有解毒之性;“毒邪致痫”是痫病(痫证)的发病机制之一,“解毒治痫”是治疗痫病(痫证)有效方法之一。2.治疗痫病(痫证)过程中,导师组方中使用金石药物所占比例较历代治疗痫病(痫证)组方所用金石类药物比例明显减少。3.“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能够分析出治疗痫病(痫证)的组方用药规律。
于大兴[2](2016)在《清化方对重症肺炎患者病情相关指标的影响及其炎症机制的探索》文中认为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综述综述一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有较高的死亡率。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革兰氏阴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军团菌、病毒是其主要致病菌。各种评分如PSI、CPIS、CURB-6等及白细胞、C反应蛋白、乳酸、前降钙素原等检验指标常用来评价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病情。血钠和血糖异常,血皮质醇水平及其他生物学指标如炎症因子、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前肾上腺髓质素、利钠肽、精氨酸加压素、内皮素、MicroRNA也有很好的判断和预测价值。2007年美国感染病协会/美国胸科学会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治指南关于严重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标准是目前常用诊断标准。联合抗生素治疗是目前治疗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方法,抗生素管控程序是应对抗生素耐药危机的重要策略,激素、他丁类药物可能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综述二中医治疗重症肺炎研究进展:重症肺炎的死亡率居高不下,耐药菌的不断产生,中医药的治疗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临床上主要从单味中药、中成药制剂、经典方加减、自拟经验方及辨证分型分期治疗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都显示了有益的辅助治疗效果。中药辅助治疗在抑制炎症反应、提高患者免疫力、改善氧合和循环、减轻临床症状等多个方面显示出积极的作用。针刺、穴位贴敷、灌肠、雾化吸入等治疗方法及用药途径的尝试,拓宽了中医辅助治疗重症肺炎的范围。但现有研究结果还有待更多高质量研究来证实和发展。第二部分:理论探讨与经验总结重症肺炎的中医理论探讨及临床经验总结:重症肺炎属于中医“风温肺热病”范畴。痰、热、毒、瘀、虚是其病理要点,气机升降失常是其主要病理机制,痰热壅肺证是重症肺炎患者的常见证型。清化方是在中医“气机升降理论”及薛伯寿教授“调畅气机”学术思想指导下,将《伤寒论》经方麻杏石甘汤、小陷胸汤与薛伯寿教授应用升降散经验相结合,三方加减化裁而成。现代临床与实验研究也证实,麻杏石甘汤、小陷胸汤、升降散单方及其组成药物对于呼吸系统疾病均有积极的治疗作用。临床以其宣肺平喘、清热化痰,升清降浊之效,促进重症肺炎(痰热壅肺证)患者逆乱之肺气恢复正常宣发肃降之功能。第三部分:临床研究清化方对重症肺炎(痰热壅肺证)患者病情相关指标的影响目的:评价清化方对重症肺炎(痰热壅肺证)患者病情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广安门医院ICU收治的符合入选条件的重症肺炎(痰热壅肺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清化方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清化方水煎剂口服或鼻饲,日二次给药),治疗3天。比较两组患者入组时(第0天)的基线指标:人口统计学资料(性别,年龄)、评分(CPIS、PSI、APACHEⅡ)、肺炎类型(CAP, HAP)、基础疾病(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脑血管病,COPD, CRF)、合并症(呼吸衰竭,ARF,肝功能异常,低白蛋白血症,休克)、临床治疗[抗感染药物应用种类,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种类,氧疗方式,呼吸机应用种类、模式和参数(Ppeak, PEEP),营养治疗方式,其他支持治疗(输血,输白蛋白,糖皮质激素,CRRT)】、|临床表现[生命体征,痰液(颜色,粘稠度,量)]、辅助检查(痰培养,血常规,肝肾功,CTNI,CRP, LC, PCT, PaO2/FiO2)的差别。主要评价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天后的CRP、CPIS评分、PSI评分的差别。次要评价指标: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天后的痰液(颜色,粘稠度,量)、体温、血常规、LC、PCT、 PaO2/FiO2的差别;②比较两组患者ICU病死率、ICU住院日、呼吸机应用时间的差别。结果:(1)入选患者65例,对照组33例,清化方组32例。(2)两组患者第0天基线指标:性别、年龄、肺炎类型、评分(CPIS、 PSI、APACHE Ⅱ)、基础疾病、合并症、临床治疗、临床表现均无统计学差异,辅助检查中痰培养、血常规、肝肾功、CTNI、CRP、LC、PCT两组间比较亦无显着性差异,PaO2/FiO2清化方组低于对照组(165±48mmHg vs 207±84mmHg,p=0.028).(3)主要评价指标:治疗3天后,清化方组CRP明显低于模型组(57±47mg/L vs 81±46mg/L,p:0:033).清化方组CPIS. PSI评分降低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121.8±31.2分vs 154.2±32.2分,p=0.000;3.8±1.2分vs 5.0±1.5分,p=0.001)。(4)次要评价指标:①治疗3天后,与对照组比较,清化方组患者痰液粘稠度降低,痰量减少。清化方组LC低于对照组(1.47±0.6mmol/L vs 1.93±0.86mm01/L,p=0.046).清化方组第3天Pa02/Fi02较第0天明显升高(223±60mmHg vs 165±48mmHg,p=0.000),对照组第3天Pa02/Fi02较第0天无明显变化(216+79mmHg vs 207±84 mmHg,p=0.638).两组患者体温、血常规(WBC,NEUT,PLT).PC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②清化方组ICU病死率低于对照组(21.9% vs 51.5%,p=0.020),两组患者ICU住院日及呼吸机应用时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清化方可能在抑制重症肺炎(痰热壅肺证)患者炎症反应、改善组织灌注、减少痰量、降低痰粘稠度,改善氧合和病情方面有积极作用,早应用可能会对患者预后产生影响。第四部分:实验研究清化方治疗重症肺炎的炎症机制探索目的:观察重症肺炎大鼠肺组织细菌学、血清和肺组织炎症因子、肺组织TLR4/MyD88/NF-κ B通路基因和MicroRNA146a, MicroRNA155的变化,从炎症方面探索清化方治疗重症肺炎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健康SPF级雄性SD大鼠83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中药组、中剂量中药组、高剂量中药组、西药组。对照组8只,其余各组每组15只。以ESBLs肺炎克雷伯杆菌气管注入方法制造重症肺炎大鼠模型。造模术后24小时开始给药,各中药组三种不同浓度清化方灌胃,对照组、模型组、西药组等量蒸馏水灌胃,西药组泰能(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腹腔注射,其余各组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给药容积均为10m1/kg/d,日二次给药,连续治疗3天。观察治疗3天后(术后96h)大鼠存活率、行为学、体温、血常规、肺组织细菌学及血清和肺组织炎症因子(IL-1 β, IL-6, IL-8, IL-10, TNF-α)、肺组织TLR4/MyD88/NF-κ B通路基因和MicroRNA146a, MicroRNA155的表达。结果:(1)低剂量中药组、中剂量中药组、西药组存活大鼠多于模型组,高剂量中药组存活大鼠少于模型组,但无统计学差异。(2)造模术后96h,模型组、各治疗组肺组织菌落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中西药组肺组织菌落计数最低,但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3)低剂量中药组、中剂量中药组、西药组血清IL-1β、IL-6、IL-8、IL-10浓度明显低于模型组。各治疗组血清TNF-α略低于模型组,无统计学差异。低剂量中药组、中剂量中药组、西药组肺组织IL-1 β、IL-10浓度明显低于模型组,中剂量中药组肺组织IL-6浓度明显低于模型组,各治疗组肺组织IL-8、TNF-α浓度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4)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中药组、中剂量中药组、高剂量中药组、西药组肺组织TLR4基因表达均有明显减低(3.70±1.42×10-3vs 0.74±0.37×10-3、0.92±0.96× 10-3、0.45±0.14×10-3、1.47±0.74× 10-3,p=0.000、0.001、0.038、0.045)。低剂量中药组、中剂量中药组、西药组与模型组比较,肺组织IRAKI基因表达有明显减低(4.49±2.53>10-8、5.44±5.03×10-8、2.24±2.29× 10-8 vs 21.73±8.99 × 10-8,p=0.028、0.001、0.02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肺组织TRAF6基因表达均有所减低,但无统计学差异。中剂量中药组、西药组肺组织MyD88基因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3.85±1.36×10-5、10.32±3.04× 10-5 vs 35.65±25.80×10-5,p=0.001、0.000)。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肺组织NF-κB基因表达均有所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5)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中药组、中剂量中药组、西药组肺组织MicroRNA 146a、MicroRNA155表达均升高,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清化方可影响重症肺炎大鼠病情,上调MicroRNA146a、 MicroRNA155的表达,下调TLR4/MyD88/NF-κ B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减少血清和肺组织炎症因子IL-1β、IL-6、IL-10的释放,抑制炎症反应,可能是清化方治疗重症肺炎的作用机制之一。
齐洪军[3](2016)在《王常绮老中医脾胃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总结、继承及相关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学位论文包括两个部分:王常绮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继承部分及相关临床研究部分。(一)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继承部分王常绮名老中医,为青海省名医,悬壶济患五十载,擅治脾胃病,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王老尤其擅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指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具体法则与临床经验如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务必调畅气机,升降并用,升清降浊,气机畅达则痛胀可平;须标本兼顾,补泻并用,治本为主,重在扶正,正气得助则病邪易祛;宜运脾化湿,芳香醒脾,和胃降浊,湿浊尽去则脾得健运;必理气活血,气血同治,重在化瘀,气畅血行则疾病可愈;倡寒温并用,辛开苦降,寒热尽去则痞满可除;重清热解毒,热毒得解则病根可除;遣方用药以平润为宜,以平衡为期,燥润相济,凉温相宜,勿过滋过燥。此外,王老擅治久泻,认为治疗久泻应从湿论治,注重化湿渗湿,健脾益气,脾健湿化则久泻可止;治疗久泻不可一味温补固涩,宜视兼夹证之不同而分别佐用调畅气机、消食化滞、化湿止泻、清热利湿、升清降浊等法。除上述所述疾病外,王老还擅于治疗其它脾胃疾病,如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以疏肝理气,调和肝胃,开膈化痰,活血化瘀,降逆清热为要,兼以养阴生津;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则必当疏肝利胆,和胃降逆,清泄胆热,化痰散结;治疗消化性溃疡重在补虚,治病求本;强调活血,促进愈合;结合辨病,灵活施治;疏木培土,从肝论治。(二)临床研究部分1.目的:(1)系统观察与研究王常绮老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经验方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和预防控制复发的效果。(2)观察研究精神社会心理因素与反流性食管炎发病之间的关系。(3)观察王常绮老中医经验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伴发抑郁症、焦虑症的疗效。2.方法:(1)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入选病例分为两组:即采用王常绮名老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经验方治疗的中医治疗组及常规西药治疗的西药对照组,两组均收集50例病例。两组病例治疗方法如下:中医治疗组:采用王常绮老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经验方研细末,装胶囊口服治疗,每粒0.4g,每次服3粒,每日3次,饭后服。西药对照组: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40mg口服,每日1次,莫沙比利分散片5mg口服,每日3次。疗程均为1个月。两组病例疗程结束后均复查胃镜,分别计算两组的临床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及总有效率。在疗程结束后的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后采用GerdQ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问卷调查,并在疗程结束6个月后两组病例均再次复查胃镜,分别计算两组的复发率。(2)对上述已经分组的两组病例,在治疗前依据诊断标准,结合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两组病例进行抑郁症、焦虑症筛查诊断,统计两组病例中伴发抑郁症、焦虑症的总病例数以及两组病例中伴发抑郁症、焦虑症的发病率,观察王常绮老中医经验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伴发抑郁症、焦虑症的疗效。3.结果:(1)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中医治疗组临床治愈24例,显效13例,有效9例,无效3例,临床治愈率48.98%,显效率26.53%,有效率18.37%,总有效率93.88%,而西药对照组临床治愈25例,显效10例,有效9例,无效2例,临床治愈率54.35%,显效率21.74%,有效率19.57%,总有效率95.65%,两组的临床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均P>0.05)。(2)中医治疗组在疗程结束后的1个月后、3个月后及6个月后复发率分别为12.5%、19.15%、22.22%,而西药对照组在疗程结束后的1个月后、3个月后及6个月后复发率分别为32.61%、37.78%、40.91%,两组疗程结束后的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后的复发率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均P<0.05)。(3)两组共100例病例中有伴发抑郁症患者39例,占39%,伴发焦虑症患者41例,占41%。(4)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伴发抑郁症、焦虑症的疗效:反流性食管炎伴发抑郁症的疗效如下:中医治疗组临床治愈2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1例,临床治愈率10%,显效率50%,有效率35%,总有效率95%,而西药对照组临床治愈1例,显效3例,有效7例,无效8例,临床治愈率5.26%,显效率15.79%,有效率36.84%,总有效率57.89%。反流性食管炎伴发焦虑症的疗效如下:中医治疗组临床治愈3例,显效12例,有效4例,无效2例,临床治愈率14.29%,显效率57.14%,有效率19.05%,总有效率90.48%,而西药对照组临床治愈1例,显效5例,有效5例,无效9例,临床治愈率5%,显效率25%,有效率25%,总有效率55%。两组反流性食管炎伴发抑郁症的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两组反流性食管炎伴发焦虑症的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5)。4.结论:(1)此次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王常绮老中医经验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与常规西药治疗相比较临床疗效相当,但王常绮名老中医经验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可靠,具有良好的依从性,且药价低廉,可以认为王常绮老中医经验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具有独特优势与自身特点,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并为临床推广应用调和肝胃,开膈化痰,理气降逆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提供了可靠依据。(2)此次临床研究结果还表明王常绮老中医经验方预防反流性食管炎复发具有良好效果,其预防复发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西药治疗,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从而为临床预防和控制反流性食管炎复发提供了有效措施,以有效降低该病复发率。(3)此次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精神社会心理因素与反流性食管炎发病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精神社会心理因素参与了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4)王常绮老中医经验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伴发的抑郁症、焦虑症疗效显着,优于西药对照组,显示出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伴发的抑郁症、焦虑症的自身优势和特点,同时也从临床治疗效果印证了精神社会心理因素与反流性食管炎发病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
曾子芸[4](2014)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论文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上篇为文献综述、中篇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下篇为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上篇主要是通过探讨中医下法的理论形成依据、张仲景对下法的运用、下法的禁忌、后世医家对三承气汤的运用与发展、笔者对三承气汤之见,在探讨中医八法中的“下法”。中篇是经由全面检索、收集、阅读、统计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个人经验)文献,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下篇则是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在具有相同研究内容及目的基础进行分类,依据文献资料共分为11组。在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最后,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研究对象1发表于1949-2014年之间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以及以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的期刊文献。2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期刊文献。研究方法1文献检索:于CNKI、VIP、CBM等三大数据库中,分别设定检索词为:大承气汤、复方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加减;小承气汤、复方小承气汤、小承气汤加减;调胃承气汤、复方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加减;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2文献整理:基于本论文研究内容,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文献整理方法与步骤如下:2.1全面阅读整理所有检索获得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再分别归纳分类出三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文献。2.2全面阅读整理出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针灸疗法用于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3文献录入: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依照疾病系统的分类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将符合每篇文献按Cochrane文献质量评价系统中7项检测逐一做记录后,删除偏倚风险过高文献,最终获得较高质量的文献资料。最后,将分类好的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研究,分别在Review Manager Meta-analysis中设定研究题目及录入建档。4数据处理: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运用EXCEL表格及基本统计学方法处理相关数据;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包含OR、RR、RD、SMD等四方面。研究内容1将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期刊文献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从中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2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下列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中的疗效对比:2.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2.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2.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2.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2.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2.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2.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2.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2.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研究结果1由统计结果发现,小承气汤、大承气汤两方大量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其中,无论是在临床经验或个人经验记载,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分别均以运用于治疗肠梗阻比例最高。2遵循循证医学及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统计研究结果发现其疗效: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由以上11组统计研究结果来看,中医学加上西医学治疗肠梗阻的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学的个种治疗方案。研究成果与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结论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笔者与导师陈明教授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方案如下:1中药处方: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2主要加减配伍:桃仁、炒莱菔子、赤芍;3兼证3.1兼瘀血重者加:桃仁、赤芍、丹参,以活血化瘀;3.2兼食积重者加:炒莱菔子、陈皮,以和胃消积;3.3兼腹胀痛重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3.4兼气血虚重者加:黄芪、党参、当归,以益气补血;3.5兼湿热重者加:黄芩、金银花,以清热燥湿解毒。4针灸取穴:足三里、天枢、上巨墟、中脘、关元、下巨墟;5西医基础疗法: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抗感染,其他治疗。
陈嘉文[5](2013)在《葛根汤运用规律探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太阳经为“诸经之藩篱”,风寒邪气外侵,首犯太阳。葛根汤素有辛温解太阳表邪,升津舒经之效,主治太阳表实兼太阳经输不利证,亦可治太阳与阳明合病。太阳主表,统摄营卫,葛根汤乃桂枝汤加葛根、麻黄,临床应用广泛。仲景《伤寒杂病论》以行文精练、药简效宏闻名,实难从经典条文中窥见该方全效,因此为现代中医临床提供更加全面、客观、准确的运用依据,为中医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研究提供实践数据,有必要对其运用规律作进一步探索研究。方法:收集整理1979年-2013年公开发表于各种医学期刊中有关葛根汤及其类方的验案报导,以文献研究为根据,证治疗效为指导,严格遵循医案录入原则,筛选符合录入原则验案152例。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资料规范、数据管理、建立数据库,再应用现代电子计算机并结合统计学方法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得出葛根汤的证治规律。结果:①葛根汤证的一般发病规律:性别上无明显差异,30-59岁是葛根汤证主要的发病年龄段,多发于春、秋两季,特别是秋季,主要病程范围为1天-1周、1月-3月、1年-5年。主要的病机是邪盛正衰、精气血的失养,主要病因是太阳经输不利、风寒袭表、营卫不和。②葛根汤证的中医临床辨证指征:主要症状为头痛、颈项拘急、发热、颈项疼痛、无汗、恶寒、恶风、头晕、目眩、呕吐、肢体麻木、背痛等。舌色主要为淡白舌、淡红舌,苔色以白苔为主,苔质多为薄苔,临床常见的主要舌象以薄白苔、白苔为主。主要单一脉象以浮为主,其次分别为弦、紧、缓,临床常见的主要脉象为浮紧、缓、浮缓、沉细、浮数、弦紧。③葛根汤用药规律:主要治法治则为解肌散寒、发汗解表、调和营卫。平均每个葛根汤证医案按原方运用药味数6.28味,平均加味数2.76味,每个葛根汤证医案加味数为9.04味,比原方多2.04味。平均用药剂量葛根20.55g>大枣14.62g>白芍13.10g>生姜10.26g>桂枝9.66g>甘草7.00g>麻黄6.95g。主要加味药分别以解表、活血化瘀、补虚、清热和祛风湿等五类药为主。临床上常用的主要加味药为川芎、当归、防风、黄芪、细辛、白芷、丹参、半夏、羌活、威灵仙、白术、石膏、茯苓。④葛根汤证疾病谱:中医常用于经络病证,旁涉肺系、肝胆、脾胃病证,以及皮肤科、耳鼻喉科病类等,其中痹证、头痛、痉病、眩晕作为葛根汤的中医主治疾病。西医临床用于神经系统、外科系统、皮肤科及呼吸系统等疾病治疗。葛根汤的西医主要主治疾病有颈椎病、颈肌综合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头痛、面神经炎、荨麻疹。结论:葛根汤的主要病因是太阳经输不利、风寒袭表、营卫不和。其病机为邪盛正衰、精气血的失养。治法治则为解肌散寒、发汗解表、调和营卫。葛根汤方既有解肌散寒,调和营卫之功,又有温经通络,升津舒筋之效,是方有表里双解,攻补兼施,灵活辨证能奏疏通太阳经脉之效,达到治病祛邪目的。适用于具有太阳经输不利及诸种风寒阻络的临床症状的患者。
李佳曦[6](2009)在《当归芍药散组方配伍规律及其方证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收集2008年以前公开发表于国内中医药期刊的当归芍药散临床医案274例,按照现代医学分科,将其分为妇科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泌尿系统疾病四类,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采用统计学方法,从病种、症状、舌脉、病因病机、加减用药、药物用量以及治疗对象的年龄、发病季节等方面对本方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从而总结出当归芍药散在治疗各系统疾病时的不同方证构成和组方配伍规律,为临床运用本方提供一定借鉴。结果显示,当归芍药散治疗不同系统疾病时其方证构成和组方配伍均有一定差异和特点,这主要表现在:治疗妇科疾病时本方证的核心症状为腹痛(以小腹坠胀痛或隐痛为主),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泌尿系统疾病时方证核心症状分别为眩晕、腹痛(以大腹胀痛为主)和浮肿,舌苔脉象方面各系统差异不大,主要以舌淡苔白,脉弦为主,这也是由本方证肝郁血虚、脾虚湿滞的核心病机所决定的。在组方用药方面,现代临床在使用本方时药物用量较原方小,且各药之间比例也较接近,与原方存在较大差异。原方化裁方面,治疗妇科疾病时,当归芍药散主要配伍甘草、香附、益母草、黄芪、桂枝等,加味药物分类以补虚(补脾与补肾)、活血化瘀、理气和祛湿类药物为主;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时主要配伍半夏、菖蒲和郁金,加味药物分类以化痰开窍、平肝潜阳熄风、补虚(健脾益气)和活血化瘀类药物为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时,主要配伍甘草、陈皮、黄芪、柴胡、枳壳、防风、山楂、薏苡仁、泽兰等,加味药物分类以补虚(健脾益气)、理气、活血化瘀和祛湿类药物为主;治疗泌尿系统疾病时,主要配伍益母草、党参、黄芪、柴胡、车前子等,加味药分类以利水渗湿、补虚(健脾益气)、活血化瘀、清热、理气及温理里类药物为主。关于当归芍药散的方证病机,本文也作了研究,结果显示:当归芍药散的方证病机以肝郁血虚、脾虚湿滞为核心,并根据不同系统疾病具有不同演变特点,主要表现为治疗妇科病时方证病机以气滞血瘀,湿热和寒湿,肾脏亏虚为演变特点;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时方证病机以痰湿中阻、上扰清窍,痰瘀交阻、阻塞脑络,气血亏虚、清窍失养为演变特点;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则主要以气滞血瘀为病机演变特点;而治疗泌尿系统疾病时以瘀水互结,湿热壅盛,脾肾阳虚,浊瘀阻窍为病机演变特点。
黄菁[7](2009)在《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对豚鼠膜迷路积水模型小肠AQP8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将梅尼埃病内耳膜迷路积水的现代病理改变与中医脾阳不足,痰饮内停,导致饮邪上泛,蒙蔽清阳的病机相联系,寻求痰饮与梅尼埃病的关联性,初步探索中医痰饮形成与小肠AQP8表达的相关性,为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研究方法:将60只健康成年豚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即积水治疗组、积水模型组、正常对照组。积水治疗组和积水模型组参考韩红蕾膜迷路积水造模方法,每日给予醋酸去氨加压素4μg/k/d,腹腔注射,共1周,建立梅尼埃病动物模型。积水治疗组用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药液灌胃给药,每日1次,共1周。积水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自造模开始1周后,按等容积灌以生理盐水,每日1次,共1周。观察该方对豚鼠膜迷路积水及其小肠近端和远端绒毛上AQP8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积水模型组耳蜗Reissner膜较正常对照组向前庭阶方向不同程度膨隆,有显着性差异(P<0.01),符合梅尼埃病的病理特征。而经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灌胃给药后,积水治疗组耳蜗Reissner膜向前庭阶方向膨隆程度较轻,有显着性差异(P<0.01),蜗管横截面积恢复正常,提示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温阳健脾,利水化饮,良好地改善了膜迷路积水状况。积水模型组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上皮细胞平均灰度值明显高于各自正常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积水模型组相比,积水治疗组十二指肠绒毛上皮细胞平均灰度值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积水模型组相比,积水治疗组空肠绒毛上皮细胞平均灰度值明显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通过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温阳健脾,化饮利水,能有效增强梅尼埃病过程中十二指肠和空肠组织AQP8的表达,改善水液代谢失常,防止痰饮停聚,从而解除梅尼埃病内耳膜迷路积水出现眩晕、耳鸣、耳胀、呕恶的症状。结论:(1)通过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温阳健脾,化饮利水,能有效改善豚鼠膜迷路积水模型内耳膜迷路积水程度。(2)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增加了AQP8在小肠近端和远端——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上皮细胞胞浆内表达。从小肠绒毛AQP8的表达与痰饮的关系这一角度验证了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对从痰饮论治梅尼埃病的可行性。(3)AQPs在人体组织、器官的广泛分布,是导致痰饮停留于身体各部的组织学基础之一;而AQPs分布、表达与调控的异常与中医痰饮形成相关。
吴泽勇[8](2003)在《谭文瑚经方活用举隅》文中研究指明
二、谭文瑚经方活用举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谭文瑚经方活用举隅(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治疗痫病(痫证)组方用药规律经验 ——从文献与临床阐述“毒邪致痫”与“解毒治痫”(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资料研究 |
1 文献资料 |
2 数据分析 |
3 结果分析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组方研究 |
1 病例诊断、纳入、排除及疗效评定标准 |
2 病例情况介绍 |
3 研究方法 |
4 数据与结果分析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毒邪为患 , 途径不一 , 能伤于脑 |
2 毒犯于脑 , 部位有别 , 须加斟酌 |
3 毒损脑窍 , 扰乱元神 , 转归有异 |
4 解毒治痫 , 不拘成法 , 灵活运用 |
第四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难治性癫痫药物治疗现状与展望 |
1 西药治疗 |
2 中药治疗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脑病学研究进展情况述要 |
1 中医脑病的范围 |
2 古代对脑病的认识 |
3 古代对脑病的病机分析 |
4 当代对脑病的认识与辨治 |
5 机遇与挑战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 : 硕士研究生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1、主持的科研课题情况 |
2、参加的部分科研课题情况 |
3、论文发表情况 |
4、参编着作情况 |
5、社会任职 |
(2)清化方对重症肺炎患者病情相关指标的影响及其炎症机制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 |
1 诊断 |
2 治疗 |
综述二 中医治疗重症肺炎研究进展 |
1 单味中药 |
2 中成药制剂 |
3 经典方化裁 |
4 经验方 |
5 辨证分型分期治疗 |
6 其他方法 |
第二部分 理论探讨及经验总结 |
1 中医对重症肺炎的认识 |
2 薛伯寿教授“调畅气机”学术思想及其对重症肺炎治疗的指导价值 |
3 薛伯寿教授病案举例 |
4 重症肺炎经验方(清化方)的来源 |
5 重症肺炎经验方(清化方)之方义分析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清化方对重症肺炎(痰热壅肺证)患者病情相关指标的影响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清化方治疗重症肺炎的炎症机制探索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论文创新点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3)王常绮老中医脾胃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总结、继承及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三、前言 |
四、综述 |
导师小传 |
王常绮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渊源 |
各相关流派、各家学说及观点 |
1. 慢性萎缩性胃炎综述 |
参考文献 |
2. 反流性食管炎综述 |
参考文献 |
五、指导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 |
(一)王常绮名老中医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
1. 王常绮名老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
2. 王常绮名老中医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
3. 王常绮名老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
4. 王常绮名老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
5. 王常绮名老中医治疗久泻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
6. 王常绮名老中医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
(二)王常绮名老中医经验方撷英 |
(三)王常绮名老中医常用药对举隅 |
(四)典型病案搴芳 |
六、继承人自己的创新或特色 |
(一)关于胃癌前病变的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认识 |
(二)微观与宏观相结合,辨病与辩证相结合,局部与整体相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 |
(三)充分重视痰浊在胃癌前病变发病中的作用,注重应用祛湿化痰降浊法治疗胃癌前病变 |
(四)气血同治,益气、理气、活血并举治疗胃癌前病变 |
(五)活血祛瘀、清热解毒、化痰降浊并用,不可偏废 |
七、指导老师学术经验的临床研究 |
(一)该临床研究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
(二)该临床研究的研究计划 |
(三)该临床研究的具体研究方案 |
(四)研究结果 |
(五)讨论 |
(六)不足和缺憾 |
参考文献 |
八、小结 |
九、致谢 |
十、个人简历 |
十一、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4)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上篇 三承气汤理论研究 |
第一章 中医学下法的形成与发展 |
1 下法理论形成依据 |
2 探讨张仲景对下法的应用 |
2.1 《伤寒论》中的下法 |
2.1.1 攻逐瘀血法 |
2.1.1.1 桃核承气汤证 |
2.1.1.2 抵当汤证 |
2.1.1.3 抵当丸证 |
2.1.2 泻热逐水法 |
2.1.2.1 大陷胸丸证 |
2.1.2.2 大陷胸汤证 |
2.1.3 三物白散证 |
2.1.4 十枣汤证 |
2.1.5 苦寒泻下法 |
2.1.5.1 调胃承气汤证 |
2.1.5.2 小承气汤证 |
2.1.5.3 大承气汤证 |
2.1.6 麻子仁丸证 |
2.1.7 蜜煎导证 |
2.1.8 变治法 |
2.1.8.1 大柴胡汤证 |
2.1.8.2 柴胡加芒硝汤证 |
2.1.8.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
2.1.8.4 桂枝加大黄汤证 |
2.1.9 急下存阴法 |
2.1.9.1 阳明三急下证 |
2.1.9.2 少阴三急下证 |
2.2 《金匮要略》中的下法 |
2.2.1 攻下泻热法 |
2.2.1.1 阳明实热痉病证治 |
2.2.1.2 实积下利证治 |
2.2.1.3 支饮证面热证证治 |
2.2.1.4 谷疸证证治 |
2.2.1.5 酒疸证证治 |
2.2.1.6 热盛里实黄疸证证治 |
2.2.1.7 热盛吐衄证证治 |
2.2.2 攻下行气法 |
2.2.2.1 表寒里实腹满证证治 |
2.2.2.2 里实胀重证证治 |
2.2.2.3 里实少阳心下满痛证证治 |
2.2.2.4 里实积胀俱重证证治 |
2.2.2.5 支饮腹满证证治 |
2.2.3 峻下去积法 |
2.2.4 攻下逐饮法 |
2.2.4.1 留饮欲去证证治 |
2.2.4.2 悬饮证证治 |
2.2.4.3 肠间饮聚成实证证治 |
2.2.4.4 水血并结血室证证治 |
2.2.5 攻下逐瘀法 |
2.2.5.1 虚劳干血证证治 |
2.2.5.2 急性肠痈未成脓证证治 |
2.2.5.3 瘀血内结证证治 |
2.2.5.4 瘀结成实证证治 |
2.2.6 泻热通便止呕法 |
2.2.7 缓下润燥法 |
2.2.8 温里攻下法 |
第二章 三承气汤论述 |
1 调胃承气汤论述 |
1.1 原文 |
1.2 主证 |
1.3 药物组成 |
1.4 煎服法 |
1.5 调胃承气汤证之见 |
1.5.1 不大便,心烦,躁动不安 |
1.5.2 蒸蒸发热 |
1.5.3 吐下腹胀满不痛 |
1.5.4 脉调和或阴脉微 |
1.6 调胃承气汤方之见 |
2 小承气汤论述 |
2.1 条文 |
2.2 主证 |
2.3 药物组成 |
2.4 煎服法 |
2.5 小承气汤证之见 |
2.5.1 脉滑而疾 |
2.5.2 腹大满不通 |
2.5.3 大便燥结、小便频数 |
2.6 小承气汤方之见 |
3 大承气汤论述 |
3.1 原文 |
3.2 主证 |
3.3 药物组成 |
3.4 煎服法 |
3.5 大承气汤证之见 |
3.5.1 当下而尚未攻下之大承气汤证 |
3.5.1.1 局部证候特点 |
3.5.1.1.1 腹胀满、大便不通、绕脐痛 |
3.5.1.1.2 热结旁流兼喘证 |
3.5.1.1.3 不能食 |
3.5.1.2 全身证候特点:潮热、手足濈然汗出 |
3.5.1.3 神志证候特点:心烦、心中懊憹、谵语 |
3.5.1.4 脉迟而实有力 |
3.5.2 急下存阴的阳明大承气汤证 |
3.5.2.1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
3.5.2.2 发热汗多 |
3.5.2.3 腹胀满疼痛、减不足言 |
3.6 大承气汤方之见 |
4 三承气汤总结 |
4.1 配伍为主治证候疗效的关键 |
4.2 煎服法为处方理法方药的特点 |
第三章 阳明病下法禁忌 |
1 阳明腑证未实不可下 |
2 阳明表未解不可下 |
3 阳明病兼少阳证不可下 |
4 阳明病兼太阳少阳证不可下 |
5 阳明经证不可下 |
6 阳明虚寒证不可下 |
7 阳明热在上不可下 |
第四章 承气类方的形成与发展 |
1 新加黄龙汤证 |
2 宣白承气汤证 |
3 导赤承气汤证 |
4 牛黄承气汤证 |
5 增液承气汤证 |
6 护胃承气汤证 |
7 承气合小陷胸汤证 |
8 桃仁承气汤证 |
中篇 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 |
前言 |
1 大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
1.1 大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
1.2 大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
1.3 大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
2 小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
2.1 小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
2.2 小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
2.3 小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
3 调胃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
3.1 调胃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表 |
3.2 调胃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
3.3 调胃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
4 结论 |
下篇 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 |
第一章 医学文献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1 系统评价概述 |
1.1 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
1.2 Cochrane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
1.3 Meta分析 |
1.4 文献综述 |
2 系统评价的方法与步骤概述 |
2.1 系统评价方法 |
2.2 系统评价步骤简易流程图 |
2.2.1 系统评价程序流程图 |
2.2.2 检索与课题研究相关文献资料流程图 |
2.2.3 纳入文献资料可能的偏倚风险来源简易图 |
2.2.4 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规则 |
3 Meta分析概述 |
3.1 Meta分析基本概念 |
3.2 Meta分析的目的 |
3.2.1 增加统计学检验效能 |
3.2.2 定量估计研究效应 |
3.2.3 发现既往研究缺乏之处 |
4 Meta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
4.1 确立研究课题 |
4.2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检索 |
4.2.1 文献检索方法 |
4.2.1.1 检索词 |
4.2.1.2 文献检索方法 |
4.2.1.3 检索范围 |
4.2.2 文献检索步骤 |
4.3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资料的纳入与排除 |
4.3.1 课题研究设计的类型 |
4.3.2 文献发表年限、所使用语言 |
4.3.3 样本量和随访期限 |
4.3.4 结果测量指标 |
4.3.5 重复发表文献 |
4.3.6 信息完整性 |
4.4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质量评价 |
4.4.1 随机对照研究 |
4.4.1.1 CONSORT(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 |
4.4.1.2 CONSORT扩展版(ectensions of the CONSORT statment) |
4.4.1.3 STARD(Standards for the Reporting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 |
4.4.2 观察性研究 |
4.4.2.1 STROBE(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Epidemiology) |
4.4.2.2 TREND(Transparent Reporting of Evaluations with NonrandomizedDesigns) |
4.4.3 系统评价(Meta分析) |
4.4.3.1 QUOROM(Quality of Reporting of Meta-analysis) |
4.4.3.2 RISMA(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Meta-analysis) |
4.4.3.3 MOOSE(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Epidemiology) |
4.5 数据及相关信息提取 |
第二章 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
1 前言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确立题目 |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
3.2.1 检索词 |
3.2.2 检索数据库 |
3.2.3 手工检索 |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
3.3.1 排除标准 |
3.3.2 纳入标准 |
3.3.2.1 随机分组 |
3.3.2.2 隐蔽分组 |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
3.3.2.7 其他偏倚 |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
3.4.1 统计软体采用 |
3.4.2 计数资料采用 |
3.4.2.1 二分类变量 |
3.4.2.2 连续性变量 |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
3.4.3.3 统计学意义 |
3.4.4 统计分析 |
研究一 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
5.1 肛门排气时间标准均数差SMD |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3 腹胀腹痛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4 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6 典型医案 |
研究二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生长抑素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三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二联法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
5.1 肛门排气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3 腹胀缓解/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4 肠鸣音恢复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5 恶心、呕吐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6 治疗/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研究四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三联法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五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盐水灌肠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六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肥皂水灌肠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七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石蜡油灌胃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八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阿托品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第三章 小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
1 前言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确立题目 |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
3.2.1 检索词 |
3.2.2 检索数据库 |
3.2.3 手工检索 |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
3.3.1 排除标准 |
3.3.2 纳入标准 |
3.3.2.1 随机分组 |
3.3.2.2 隐蔽分组 |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
3.3.2.7 其他偏倚 |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
3.4.1 统计软体采用 |
3.4.2 计数资料采用 |
3.4.2.1 二分类变量 |
3.4.2.2 连续性变量 |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
3.4.3.3 统计学意义 |
3.4.4 统计分析 |
研究 小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第四章 针灸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
1 前言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确立题目 |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
3.2.1 检索词 |
3.2.2 检索数据库 |
3.2.3 手工检索 |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
3.3.1 排除标准 |
3.3.2 纳入标准 |
3.3.2.1 随机分组 |
3.3.2.2 隐蔽分组 |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
3.3.2.7 其他偏倚 |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
3.4.1 统计软体采用 |
3.4.2 计数资料采用 |
3.4.2.1 二分类变量 |
3.4.2.2 连续性变量 |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
3.4.3.3 统计学意义 |
3.4.4 统计分析 |
研究一 针灸治疗与西医临床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5 典型医案 |
研究二 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第五章 肠梗阻疗法研究成果与建议治疗方案 |
1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 s中的方药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
2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s下针刺治疗肠梗阻取穴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
3 研究总结-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参考书目 |
附篇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葛根汤运用规律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1 葛根汤相关条文 |
1.2 葛根汤方解述评 |
1.2.1 药物组成、煎服法及加减运用 |
1.2.2 诸药溯源 |
1.2.3 功用及方解 |
1.2.4 历代方论选录 |
1.3 葛根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
1.3.1 抗炎镇痛作用 |
1.3.2 抗流感病毒作用 |
1.3.3 免疫调节作用 |
1.3.4 抗过敏作用 |
1.3.5 抗凝血作用 |
1.3.6 心肌保护作用 |
1.4 葛根汤的临床应用范围 |
1.5 小结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2.1 资料收集 |
2.1.1 医案辑录范围 |
2.1.2 医案收录标准 |
2.1.3 医案剔除标准 |
2.2 资料整理 |
2.2.1 规范资料 |
2.2.2 资料处理 |
2.2.3 研究方法 |
第三部分 证治规律探究 |
3.1 发病规律 |
3.1.1 性别 |
3.1.2 发病年龄 |
3.1.3 发病季节 |
3.1.4 病程 |
3.1.5 病因病机 |
3.2 辨证规律 |
3.2.1 症状 |
3.2.2 舌象 |
3.2.3 脉象 |
3.2.4 脉象关键词统计分析 |
3.2.5 脉象统计结果分析及诊断标准 |
3.3 用药规律 |
3.3.1 治法 |
3.3.2 原方用药规律 |
3.3.3 原方用药综合分析统计 |
3.3.4 配伍规律 |
3.4 疾病谱 |
3.4.1 中医疾病谱 |
3.4.2 西医疾病谱 |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 |
4.1 葛根汤证的一般发病规律 |
4.2 葛根汤证的中医临床辨证指征 |
4.3 葛根汤用药规律 |
4.3.1 治法治则 |
4.3.2 原方用药规律 |
4.3.3 配伍加味规律 |
4.4 葛根汤证疾病谱 |
结语 |
1 结论 |
2 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当归芍药散组方配伍规律及其方证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当归芍药散概况 |
1 源流 |
1.1 原书记载 |
1.2 古代衍化趋势 |
1.2.1 侧重流通气血津液以消除病理产物 |
1.2.2 配伍温理或清热药以兼顾寒热病性 |
1.2.3 强调补气养血以扶正培本 |
1.3 现代临床研究进展 |
1.3.1 妇科 |
1.3.2 内科 |
1.3.3 皮肤科 |
1.4 现代实验研究进展 |
1.4.1 对妇科病的治疗机理 |
1.4.2 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
1.4.3 对脂质代谢异常的调节作用 |
1.4.4 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
1.4.5 不同归芍比的研究 |
2 组成药物及配伍意义分析 |
2.1 单昧药物述要 |
2.1.1 当归 |
2.1.2 芍药 |
2.1.3 川芎 |
2.1.4 白术 |
2.1.5 茯苓 |
2.1.6 泽泻 |
2.2 配伍意义分析 |
2.2.1 当归配芍药,和血柔肝 |
2.2.2 当归配川芎,养血活血 |
2.2.3 川芎配白芍,动静结合 |
2.2.4 川芎配赤芍,行血破滞 |
2.2.5 芍药配白术,柔肝健脾利水 |
2.2.6 白术配茯苓,健脾利水 |
2.2.7 白术配泽泻,升清降浊 |
2.2.8 全方配伍意义 |
第二部分 当归芍药散所治病证及用药情况统计与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医案来源与采集标准 |
1.2 整理原则 |
1.2.1 症状归类 |
1.2.2 舌脉归类 |
1.3 方证筛选方法 |
2 结果 |
2.1 妇科疾病 |
2.1.1 一般情况 |
2.1.2 症状、舌脉分布 |
2.1.3 病机及治法统计 |
2.1.4 用药统计 |
2.2 神经系统疾病 |
2.2.1 一般情况 |
2.2.2 症状、舌脉分布 |
2.2.3 病机统计 |
2.2.4 用药统计 |
2.3 消化系统疾病 |
2.3.1 一般情况 |
2.3.2 症状、舌脉分布 |
2.3.3 病机统计 |
2.3.4 用药统计 |
2.4 泌尿系统疾病 |
2.4.1 一般情况 |
2.4.2 症状、舌脉分布情况 |
2.4.3 病机统计 |
2.4.4 用药统计 |
3 讨论 |
3.1 当归芍药散证治规律初探 |
3.1.1 妇科疾病 |
3.1.2 神经系统疾病 |
3.1.3 消化系统疾病 |
3.1.4 泌尿系统疾病 |
3.1.5 各系统疾病方证及用药比较 |
3.2 有关当归芍药散的几个问题分析 |
3.2.1 关于本方君药 |
3.2.2 关于芍药 |
3.2.3 "(?)痛"为何痛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病案来源 |
攻读硕士研究生阶段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对豚鼠膜迷路积水模型小肠AQP8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英文缩略词 |
1.前言 |
2.实验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
2.1.3 实验药物 |
2.1.4 主要试剂 |
2.1.5 药液制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分组 |
2.2.2 膜迷路积水模型的建立 |
2.2.3 给药方法 |
2.2.4 组织取材和切片制作 |
2.2.4.1 听泡取材 |
2.2.4.2 十二指肠和空肠组织取材 |
2.2.4.3 耳蜗、十二指肠和空肠HE切片制作 |
2.2.4.4 小肠免疫组织化学切片制作 |
2.2.5 观测内容 |
2.2.5.1 一般情况 |
2.2.5.2 光学显微镜观察耳蜗膜迷路的积水程度 |
2.2.5.3 光学显微镜观察十二指肠和空肠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改变 |
2.2.5.4 光学显微镜结合图像分析软件观测十二指肠和空肠组织AQP8表达的强弱 |
2.2.6 统计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3.1 一般情况观察 |
2.3.2 动物存活情况 |
2.3.3 耳蜗膜迷路积水程度统计结果 |
2.3.4 十二指肠和空肠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变化 |
2.3.5 AQP8在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组织的表达统计结果 |
3.讨论 |
3.1 梅尼埃病与痰饮病的相关性探讨 |
3.2 AQPs与痰饮病的相关性探讨 |
3.3 梅尼埃病与肠道AQPs表达的相关性探讨 |
3.3.1 小肠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3.3.2 小肠亦参与水液代谢——生成、吸收、输布、调节津液 |
3.3.3 肠道AQPs表达与脾虚饮停于胃的相关性 |
3.4 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治疗梅尼埃病的依据 |
3.5 豚鼠膜迷路积水模型耳蜗组织变化及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的影响 |
3.6 豚鼠膜迷路积水模型十二指肠和空肠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变化及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的影响 |
3.7 AQP8在豚鼠膜迷路积水模型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的表达情况及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的影响 |
3.8 结论 |
4.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8)谭文瑚经方活用举隅(论文提纲范文)
1 黄芪建中汤 |
2 桂枝加葛根汤 |
四、谭文瑚经方活用举隅(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治疗痫病(痫证)组方用药规律经验 ——从文献与临床阐述“毒邪致痫”与“解毒治痫”[D]. 吴彬才.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7(04)
- [2]清化方对重症肺炎患者病情相关指标的影响及其炎症机制的探索[D]. 于大兴.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6(01)
- [3]王常绮老中医脾胃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总结、继承及相关临床研究[D]. 齐洪军.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05)
- [4]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D]. 曾子芸.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5]葛根汤运用规律探究[D]. 陈嘉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S1)
- [6]当归芍药散组方配伍规律及其方证相关性研究[D]. 李佳曦.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9(06)
- [7]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对豚鼠膜迷路积水模型小肠AQP8表达影响的研究[D]. 黄菁.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S1)
- [8]谭文瑚经方活用举隅[J]. 吴泽勇.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