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病患者空腹、餐后两小时血清TBA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沈琪华[1](2021)在《胆汁酸代谢与DJB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相关性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究胆汁酸代谢在十二指肠空肠旁路手术(DJB)治疗2型糖尿病(T2DM)中的相关性和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SD大鼠高糖高脂饮食+STZ小剂量注射方法构建T2DM大鼠模型,分为4组,每组10只,A组行假手术,B、C、D三组行DJB手术,每周随机血糖监测验证DJB手术降糖效果。2.在术后第2周对C、D两组分别进行消胆胺和抗生素鸡尾酒疗法干预抑制胆汁酸重吸收和清除肠道细菌,干预前后通过随机血糖及OGTT试验观察是否影响DJB手术的降糖效应。3.术前、术后第2和8周行ITT试验,利用ELISA方法对外周血胰岛素及GLP-1水平进行测定,并评估HOMA-IR来分析手术降糖的可能机制。4.检测术前、术后第2和8周外周血、门静脉血及胆汁内总胆汁酸浓度。5.术后第8周进行取材,利用q PCR和WB方法比较DJB术后胆汁酸关键合成酶(CYP7A1、CYP8B1、CYP27A1),肠-肝循环内胆汁酸转运蛋白(ASBT、NTCP、BSEP、MRP2、MRP3、OSTα、OSTβ)及肝脏和回肠末端内特异性受体(FXR-SHP、TGR5)的表达差异。结果:1.SD大鼠诱导T2DM后分别行假手术和DJB手术,术后大鼠生存状态良好,最终纳入A组10只,B组8只,C组7只,D组9只。2.术前A、B组血糖分别为20.98±0.98mmol/L和22.03±4.78mmol/L,无统计学差异,术后分别21.20±3.87mmol/L和9.65±0.91mmol/L,有统计学差异;不同干预处理后四组随机血糖分别为22.15±2.28mmol/L、8.80±1.65mmol/L、13.60±1.31mmol/L、11.65±1.07mmol/L,A组与B、C、D三组有统计学差异,B组与C组有统计学差异。OGTT结果显示术后A组与B、C、D三组的AUCOGTT有统计学差异,干预后AUCOGTT在B组和C组分别为1257.25±26.84mmol/L·min和1606.00±203.85mmol/L·min,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DJB手术可以降血糖,而抑制胆汁酸重吸收使DJB的降糖效果减弱。3.DJB术后外周血胰岛素及GLP-1浓度无明显变化,A、B组HOMA-IR分别为7.75±0.89和4.17±0.46,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DJB手术主要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T2DM大鼠血糖。4.DJB术后肝脏合成关键酶CYP7A1表达下调,肝脏胆汁酸摄取转运体NTCP下调,回肠末端重吸收转运体ASBT及OSTα表达上调;而术后胆汁内TBA浓度降低,门静脉血无明显变化,外周血TBA浓度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手术可能通过增加胆汁酸重吸收效率起降糖作用。5.DJB术后肝脏FXR-SHP表达上调,肠道FXR及TGR5表达上调,具有统计学差异,认为DJB手术可能引起胆汁酸代谢变化通过FXR-SHP通路及TGR5受体缓解胰岛素抵抗起调控血糖的作用。结论:DJB手术后抑制胆汁酸合成与分泌,增加胆汁酸在回肠末端的重吸收,从而增加进入门静脉血与外周血的胆汁酸,通过改变胆汁酸在外周循环及肠-肝循环的分布,进一步调控肠-肝循环内FXR与TGR5受体表达,最终改善胰岛素抵抗在T2DM中起降血糖作用。
谢然[2](2021)在《血清总胆汁酸在高病毒载量伴ALT正常或轻度升高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适应症中的预测价值》文中指出目的评价血清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水平对高HBV-DNA载量,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正常或轻度升高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抗病毒治疗适应症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病科收治的CHB患者370例,其中乙肝病毒e抗原(HBeAg)阳性患者273例,阴性患者97例。高HBV-DNA载量的判断标准依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即HBeAg阳性≥20000IU/m L;HBeAg阴性≥2000 IU/m L。ALT轻度升高的界定标准为≤2倍正常值上限(upper limit of normal,ULN)。收集患者肝脏穿刺活检前的病例信息,根据肝脏活检病理结果,采用Scheuer评分系统进行肝脏炎症分级(G)和纤维化分期(S)。将患者分为G<2级且S<2期(<G/S2组)与G≥2级或/和S≥2期(?G/S2组)两组。以常用肝功能实验室指标作为对照,采用Spearman相关检验分析TBA与两组CHB患者炎症或纤维化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特征曲线(ROC)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比较、评价TBA与其他非侵入性模型如天冬氨酸转氨酶/血小板指数(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to platelet ratio index,APRI)、肝纤维化4因子指数(fibrosis index based on the four factors,FIB-4)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血小板比值(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to platelet ratio,RPR)对肝脏明显组织学病变(?G/S2)及抗病毒治疗适应症的预测价值,并计算相应的最佳截断值、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统计学意义定义为P<0.05。结果HBeAg阳性和阴性两组患者之间、以及HBeAg阳性患者<G/S2组与?G/S2组之间TBA水平以及APRI、FIB-4和RPR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HBeAg阴性患者<G/S2组与?G/S2组之间仅TBA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BA水平与HBeAg阳性和阴性两组的肝脏炎症或纤维化等级均有一定相关性。在HBeAg阳性CHB患者中,血清TBA鉴别<G/S2与?G/S2的AUC(95%CI)为0.61(0.55-0.67),低于APRI[0.74(0.69-0.79)],FIB-4[0.70(0.64-0.75)]和RPR[0.68(0.62-0.73)],其截断值为8.00μmol/L,敏感性、特异性、PPV和NPV分别为60.98%、57.86%、41.46%和75.19%。而在HBeAg阴性的患者中,TBA鉴别<G/S2与?G/S2的AUC(95%CI)为0.72(0.61-0.81),高于APRI[0.60(0.50-0.70)]、FIB-4[0.57(0.46-0.67)]和RPR[0.54(0.43-0.67)],其截断值为5.40μmol/L,敏感性、特异性、PPV和NPV分别为67.35%、71.05%、75.99%和61.54%。结论血清TBA在HBeAg阴性、高病毒载量伴ALT正常或轻度升高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适应症中,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张梦洁[3](2021)在《外周血衰老CD8+T细胞频率与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外周血衰老CD8+T细胞的频率变化与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单纯T2DM患者(T2DM)52例,T2DM合并NAFLD者(T2DM+NAFLD)50例及正常对照(NC)者40例,测定外周血衰老CD8+T细胞水平,收集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计算改良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2-IR)。结果T2DM+NAFLD组外周血衰老CD8+T细胞水平均高于T2DM组和NC组,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5.73±12.12 vs 17.85±8.61%)、(25.73±12.12vs 17.24±6.32%),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衰老CD8+T细胞与体质量指数(BM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D3+T细胞、CD4+衰老T细胞呈正相关(r=0.253、0.204、0.879、0.206,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DL-C、BMI和衰老CD8+T细胞是T2DM合并NFALD的独立危险因素(OR=0.042、0.030、0.027、0.005,均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是其独立保护因素(OR=0.042,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BMI是外周血衰老CD8+T细胞的独立影响因素(β=0.865,P<0.05)。结论外周血衰老CD8+T细胞增加是T2DM合并NFALD的危险因素,且与肥胖、脂代谢紊乱密切相关,可能在糖尿病和NAFLD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周明慧[4](2020)在《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总胆汁酸与糖脂代谢指标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及目的:近年来,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及脂代谢紊乱的患病率逐渐升高,T2DM相关大血管病变的发病及死亡风险也随之升高。胆汁酸是胆固醇的最终产物,其主要在促进肠道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吸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胆汁酸在糖脂代谢中的重要性,并且多个研究均发现减重术后血清胆汁酸升高可能与代谢改善及体重减轻有关,在T2DM患者体内血清胆汁酸水平也是升高的。血清胆汁酸可能与T2DM糖脂代谢存在一定的关系,但是目前关于血清胆汁酸与T2DM糖脂代谢指标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少,且部分存在争议。因此,本研究通过观察住院T2DM患者血清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s,TBA)与糖脂代谢指标的关系,为T2DM患者糖脂代谢紊乱的预防和干预寻找新的靶点。方法:选取自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641例。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糖尿病病程、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血TBA、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A1c,Hb A1c)、空腹C肽(Fasting C-Peptide,FCP)、胰高血糖素(Glucagon,Glc)、空腹血浆葡萄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计算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血清胰高血糖素及胰岛素比值(Glucagon-to-Insulin Radio,GIR)、血清胰高血糖素与C肽比值(Glucagon-to-C peptide Radio,GCR)。根据血清TBA水平三分位法从低到高将研究对象分为T1、T2、T3组,比较三组之间各项指标的差异,并行相关性分析探讨TBA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比较各组间脂代谢紊乱、高TG血症、高TC血症、高LDL-C血症、低HDL-C血症、胰岛素抵抗的发生率,进一步分析胰岛素抵抗的危险因素,以血清TBA水平预测住院T2DM患者胰岛素抵抗的最佳临界点。结果:1.血清TBA三分位组各组间年龄、TG、Hb A1c、FCP、Glc、FIns、HOMA-IR差异显着。两两比较发现:年龄,T3组高于T1组[61(5468)岁vs 57(4764)岁,P<0.01],T3组高于T2组[61(5468)岁vs 59(4865)岁,P<0.01];TG水平,T3组高于T2组[1.84(1.253.10)mmol/L vs 1.83(1.312.83)mmol/L,P<0.05],T3组高于T1组[1.84(1.25-3.10)mmol/L vs 1.65(1.142.37)mmol/L,P=0.01];血清FCP随着胆汁酸水平的升高呈上升趋势[1.38(0.821.86)mmol/L vs1.73(1.162.33)mmol/L vs 1.85(1.342.57)mmol/L,P<0.001];Glc水平,T3组高于T1组[105.17(71.6130.50)mmol/L vs 85.89(60.28123.58)mmol/L,P<0.01],T2组高于T1组[103.06(70.94132.80)mmol/L vs 85.89(60.28123.58)mmol/L,P<0.01];FIns水平,T3组高于T1组[8.08(4.4612.33)m IU/L vs 5.97(3.7510.01)m IU/L,P<0.05];HOMA-IR,T3组高于T1组[2.15(1.123.76)vs 1.73(0.982.68),P<0.05];Hb A1c水平,T3组低于T2组[9.3(8.111.0)%vs 9.1(8.110.5)%,P<0.05],T3组低于T1组[9.3(8.111.0)%vs 8.9(7.510.0)%,P<0.01]。血清TBA三分位组各组间性别、病程、BMI、WC、TC、HDL-C、LDL-C、GCR、FPG、GIR、TSH、FT3、FT4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TBA与年龄、TG、FCP、Glc、FIns、HOMA-IR、TSH均呈正相关(P均<0.05),与Hb A1c、GCR呈负相关(P均<0.05),血清TBA与性别、病程、BMI、WC、TC、HDL-C、LDL-C、FPG、GIR、FT3、FT4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3.高TG血症的发生率在TBA各三分位组间差异显着,其中T2、T3组高TG血症发生率分别为37.1%、39.0%,均显着高于T1组26.8%(P均<0.05),而脂代谢紊乱及高TC血症、高LDL-C血症、低HDL-C血症的发生率在TBA各三分位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4.胰岛素抵抗的发生率在TBA各三分位组间差异显着,其中T2、T3组的胰岛素抵抗发生率分别为38.1%、44.7%,均显着高于T1组24.2%(P均<0.01)。5.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BMI、TBA、FCP是胰岛素抵抗的危险因素,就比值比OR而言,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男性发生胰岛素抵抗的风险为女性的0.420倍,BMI、TBA、FCP水平每增加一个单位,其发生胰岛素抵抗的风险分别为原来的1.121倍、1.064倍、2.128倍。6.以血清TBA水平生成胰岛素抵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预测住院T2DM患者胰岛素抵抗的最佳临界点为TBA≥3.35μmol/L,该点的敏感性为76.7%,特异性为39.9%,Youden指数为0.166。结论:1.住院T2DM患者血清TBA与年龄、TG、FCP、Glc、FIns、HOMA-IR、TSH均呈正相关,与Hb A1c、GCR呈负相关。2.住院T2DM患者随着血清TBA的升高,其高TG血症及胰岛素抵抗的发生率随之增加,并且血清TBA是胰岛素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3.血清TBA可能作为反映住院T2DM患者胰岛素抵抗的血清学标志物之一。
张石蕾[5](2020)在《肉苁蓉苯乙醇总苷脂质体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构建CPhGs脂质体,并表征其特性;考察CPhGs和CPhGs脂质体体外释放行为及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采用体内实验,探讨CPhGs脂质体对BSA诱导的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的防治作用及作用机制;采用体外实验,观察CPhGs脂质体对HSCs增殖、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及胶原分泌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观察CPhGs脂质体对rrPDGF-BB刺激HSCs增殖的影响,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探讨CPhGs脂质体对MAPK和FAK/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揭示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靶点,并阐明其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1)采用薄膜分散一次包封法、薄膜分散二次包封法、逆向蒸发法、真空冷冻干燥薄膜分散二次包封法制备CPhGs脂质体,使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Malvern激光粒度分析仪测量其粒径,Zeta电位、HPLC法测量药物包封率、载药率,评价并确定其最佳制备方法。(2)以原料药为对照组,采用HPLC检测并阐明CPhGs脂质体的体外释药规律,LC-MS法测定CPhGs脂质体中松果菊苷在大鼠血浆中的血药浓度,分析药代动力学特征。(3)使用BSA建立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模型,体内观察CPhGs脂质体及CPhGs原料药对BSA诱导的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的影响,分析血清学指标、肝组织病理、免疫组化指标以及ECM蛋白、MAPK通路、炎症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评价CPhGs脂质体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4)体外观察CPhGs脂质体对HSCs的增殖和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及对细胞活力、细胞毒性的影响,从细胞学水平阐述CPhGs脂质体抗肝纤维化的作用,研究CPhGs脂质体对rrPDGF-BB/FAK/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靶点,从分子水平阐明其作用机制。结果:(1)采用薄膜分散一次包封法制备的3个不同批次CPhGs脂质体包封率平均值为28.55%,载药率为2.73%;采用薄膜分散二次包封法制备的3个不同批次CPhGs脂质体包封率平均值为38.46%,载药率为3.71%;采用逆向蒸发法制备的3个不同批次CPhGs脂质体包封率平均值为33.88%,载药率为3.28%,薄膜分散二次包封法制备的CPhGs脂质体包封率和载药率均是最高;在以薄膜分散二次包封法制备的CPhGs脂质体基础上,利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了CPhGs脂质体冻干粉,复溶后CPhGs脂质体冻干粉外观形态良好,冻干前后纳米粒的粒径和包封率变化均不大,说明其稳定性良好,为后续实验提供足够的样品量。(2)体外释药结果显示,最适合CPhGs和CPhGs脂质体的模型分别是一级动力学和Higuchi方程,CPhGs脂质体没有显示任何突释效应;大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相关参数表明,CPhGs原料药和CPhGs脂质体组在相同剂量灌胃给药的情况下,CPhGs脂质体给药后Cmax明显提高(P<0.05),CPhGs脂质体组给药0.75h之后的血药浓度均远远大于原料药组(CPhGs脂质体组35.95±3.95 ng/ml vs CPhGs原料药组27.14±0.93 ng/ml),给予CPhGs原料药后大鼠血浆中松果菊苷的浓度较低,CL为2.07±0.39 ml/h/kg,t1/2显着延长(CPhGs脂质体组5.33±0.43h vs CPhGs原料药组2.07±0.61h,P<0.05),MRT显着延长(CPhGs脂质体组5.87±0.32h vs CPhGs原料药组2.80±0.47h,P<0.05),Tmax显着增加(CPhGs脂质体组1.60±0.55h vs CPhGs原料药组0.60±0.22h,P<0.05);CPhGs脂质体组大鼠血浆中24h内药时曲线下面积较CPhGs原料药组显着提高,为原料药组的273.30%。(3)体内药效学实验结果表明,CPhGs脂质体和CPhGs原料药干预均可使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肝脏、脾脏指数降低,其中CPhGs脂质体组大鼠肝脏、脾脏指数与CPhGs原料药组相比显着降低;并且,相同剂量的CPhGs脂质体组大鼠血清ALT、AST、ALP、TBIL、TBA、γ-GT、TGF-β、肝纤维化四项LN、HA、PCⅢ、IV-C以及肝组织HYP含量总体上较CPhGs原料药组有明显的下降,大鼠肝脏病理损伤情况也有所改善;免疫组化和WB实验结果均显示CPhGs脂质体组ECM标志性分子α-SMA和CollagenⅠ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与模型组、CPhGs原料药组以及空白脂质体组大鼠相比,CPhGs脂质体给药组大鼠肝组织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ERK 1/2、p-JNK 1/3和p-P38以及炎症相关蛋白NF-κB、AP-1、Cox-2、HMGB1有所下调,IκBα有所上调。(4)体外药效学实验结果表明,CPhGs脂质体对HSCs的增殖抑制率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逐渐升高,24h的IC50值为42.535μg/ml;CPhGs脂质体(29.45、14.72、7.36μg/ml)对HSCs没有明显的毒性作用(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浓度为29.45μg/ml的CPhGs脂质体可诱导HSCs晚期凋亡,晚期凋亡细胞比例高于早期凋亡细胞比例;在浓度为14.72μg/ml和7.36μg/ml的CPhGs脂质体组中,早期凋亡细胞比例要明显高于晚期凋亡细胞;细胞周期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CPhGs脂质体处理HSCs后,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S期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5),G2/M期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5)。与rrPDGF-BB组比较,不同浓度CPhGs脂质体组均可抑制rrPDGF-BB诱导的HSCs的增殖;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rrPDGF-BB组相比,29.45、14.72、7.36μg/ml CPhGs脂质体组CollagenⅠ、α-SMA、TIMP-1的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MMP-1 mRNA表达水平均增多(P<0.05)。在rrPDGF-BB刺激活化的HSCs中,CollagenⅠ和α-SMA mRNA表达水平显着提升,经三个剂量组的CPhGs脂质体干预均可以减少CollagenⅠ、α-SMA、TIMP-1的mRNA表达水平,尤其是29.45μg/ml高剂量CPhGs脂质体组效果最为明显。WB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CollagenⅠ、α-SMA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CPhGs脂质体7.36μg/ml、14.72μg/ml和29.45μg/ml三个剂量组中CollagenⅠ、α-SMA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三个剂量组的CPhGs脂质体处理HSCs 24小时后,HSCs中p-PI3K和p-Akt水平持续下降;和rrPDGF-BB刺激组相比,rrPDGF-BB刺激+FAK基因过表达组中FAK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而rrPDGF-BB刺激+FAK基因过表达对照组中FAK蛋白表达水平无显着变化;和rrPDGF-BB刺激+FAK基因过表达组相比,rrPDGF-BB刺激+FAK基因过表达对照组和rrPDGF-BB刺激+FAK基因过表达+CPhGs脂质体给药组磷酸化PI3K和磷酸化Akt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1)。结论:采用薄膜分散二次包封法制备得到CPhGs脂质体纳米粒,形态圆整、包封率较高、粒径分布小、稳定性好;体外释药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制备的CPhGs脂质体纳米粒在一定程度上有缓释作用,并且明显改变了CPhGs的药物动力学行为,减缓了药物的消除时间,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CPhGs脂质体能不同程度降低肝纤维化大鼠的肝、脾指数,改善血清肝功能酶指标,降低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含量,减轻肝细胞变性及炎性细胞浸润,抑制胶原纤维的合成与沉积,通过MAPK通路及炎症因子蛋白表达抑制肝纤维化的发展变化;CPhGs脂质体给药组能在无细胞毒性的基础上明显减少HSCs的活化,剂量依赖性地抑制rrPDGF-BB刺激的HSCs的细胞增殖,能通过PDGF/FAK/PI3K/Akt通路对rrPDGF-BB刺激的HSCs中ECM蛋白表达产生调控。研究结果为CPhGs脂质体纳米粒在抗肝纤维化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李欢[6](2019)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血清胆汁酸谱及妊娠结局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孕妇血清胆汁酸谱特征并分析妊娠结局。方法:选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ICP孕妇144例,胆石症患者50例,乙肝患者50例,并选择同期分娩正常孕妇50例作为对照组。根据血清总胆汁酸(TBA)、直接胆红素(DBIL)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将ICP孕妇分为4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质谱分析法检测各组血清15种胆汁酸谱,包括包括石胆酸(LCA)、脱氧胆酸(DCA)、鹅脱氧胆酸(CDCA)、胆酸(CA)、熊脱氧胆酸(UDCA)、甘氨石胆酸(GLCA)、甘氨脱氧胆酸(GDCA)、甘氨鹅脱氧胆酸(GCDCA)、甘氨胆酸(GCA)、甘氨熊脱氧胆酸(GUDCA)、牛磺石胆酸(TLCA)、牛磺脱氧胆酸(TDCA)、牛磺鹅脱氧胆酸(TCDCA)、牛磺胆酸(TCA)、牛磺熊脱氧胆酸(TUDCA)等。应用偏最小二乘判别(PLS-DA)比较分析各组血清胆汁酸谱差异,筛选出组间差异胆汁酸谱,并分析各组ICP孕妇妊娠结局。结果:(1)ICP各组孕妇和正常孕妇组血清差异胆汁酸谱为DCA、TCDCA、TCA、GDCA和GLCA,其中ICP1组TCA和TCDCA浓度最高,ICP3组DCA、GDCA和GLCA浓度最高。(2)ICP4组与正常孕妇组血清差异胆汁酸谱为UDCA、GUDCA、TUDCA、GCA和GLCA,这些差异胆汁酸浓度均为ICP4组高于正常孕妇组;ICP4组与ICP1组血清差异胆汁酸谱为TCDCA、TCA、DCA、GCA、GCDCA、TUDCA、TDCA和GUDCA,其中ICP4组仅DCA浓度高于ICP1组,其余差异胆汁酸均为ICP1组高于ICP4组;ICP4组与胆石症组血清差异胆汁酸谱为UDCA、CDCA、TUDCA和GCDCA;ICP4组与乙肝组血清差异胆汁酸谱为GCDCA、CDCA、TCDCA、TCA、GCA、GUDCA、UDCA和TUDCA,上述差异胆汁酸浓度均为乙肝组高于ICP4组。(3)ICP3组与正常孕妇组血清差异胆汁酸谱为GUDCA、LCA、GLCA、UDCA、TUDCA、CDCA和TLCA,这些差异胆汁酸浓度均为ICP3组高于正常孕妇组;ICP3组与ICP1组血清差异胆汁酸谱为DCA、GDCA、LCA、GLCA、GCDCA和TCDCA,其中ICP1组仅TCDCA浓度高于ICP3组,其余胆汁酸的浓度均为ICP3组高于ICP1组;ICP3组与胆石症组血清差异胆汁酸谱为UDCA、LCA、TUDCA和GUDCA,上述差异胆汁酸浓度均为ICP3组高于胆石症组;ICP3组与乙肝组血清差异胆汁酸谱为CA、TDCA、TLCA、GCDCA、TCDCA、TCA、CDCA和GDCA,其中ICP3组DCA、GCA和TCA浓度均高于胆石症组,而CDCA、GCDCA和TCDCA浓度均低于胆石症组。(4)ICP1组与正常孕妇组血清差异胆汁酸为TCDCA、TCA、GCA、GCDCA、TUDCA和GUDCA,上述差异胆汁酸浓度均显示为ICP1组高于正常孕妇组;ICP1组与胆石症组血清差异胆汁酸谱为TUDCA、UDCA、TCA、CDCA、GUDCA、DCA、CA和GCDCA,其中ICP1组TUDCA、UDCA、TCA、GUDCA和CA的浓度高于胆石症组,而CDCA、DCA和GCDCA的浓度低于胆石症组;ICP1组与乙肝组血清差异胆汁酸谱为GCDCA、GCA、CDCA、TCDCA和TDCA,其中ICP1组仅TDCA浓度高于乙肝组,其余差异胆汁酸均为乙肝组高于ICP1组。(5)ICP1组羊水粪染例数、早产例数和剖宫产例数均显着高于ICP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CP3组羊水粪染例数和早产例数显着高于正常孕妇,但其羊水粪染例数、早产例数和剖宫产例数均显着低于ICP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CP3组与ICP2组孕妇妊娠结局无统计学差异;ICP4组羊水粪染例数、早产例数及剖宫产例数均显着高于正常孕妇组,但其羊水粪染例数、早产例数、新生儿窒息和剖宫产例数均显着低于ICP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CP4组与ICP2组孕妇妊娠结局无统计学差异。结论:ICP孕妇特征性胆汁酸谱是CDCA、UDCA、GLCA、GCDCA、GCA、GUDCA、TCDCA、TCA和TUDCA,有助于ICP各亚型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黄疸型ICP孕妇妊娠结局最差,妊娠期高胆汁酸血症和妊娠期特发性肝酶异常属于ICP亚型,临床应予以重视。
刘文清[7](2019)在《不同脂耐量人群高脂餐负荷后血清甘油三酯与氧化应激水平的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不同脂耐量人群高脂餐负荷后血清甘油三酯等指标变化情况及其与氧化应激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于河北省人民医院招募的志愿者经常规体检,符合试验条件者109人,填写调查问卷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测定身高、体重等指标,超声法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进食统一配制的高脂餐,分别于脂餐前后第0h、2h、4h、6h采静脉血,当日测定血清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总胆固醇(TC)等指标。回收余血清置于-80℃冰箱中保存,统一测定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以空腹和餐后4小时血清TG水平将受试者分为正常脂耐量组(NFT)、脂耐量减低组(IFT)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组(HTG)。以方差分析评估不同组之间基础指标如BMI、腰高比(WHt R)、FPG、FINS等,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评估各组随时间变化,TG、MDA、SOD等指标的动态变化及差异;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SOD与TG、MDA、HOMA-IR、HOMA-β、BMI、WHt R的相关性。结果:1一般情况:三组之间性别无统计学差异;NFT组年龄小于IFT和HTG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FT与HTG两组比较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BMI、WHt R、FPG、FINS、HOMA-IR在三组之间随脂耐量下降而逐渐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TG组与IFT组及NFT组相比较HOMA-β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Apo A1/Apo B在NFT组、IFT组、HTG组三组之中逐渐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FT组与HTG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NFT组NAFLD有1例(占2.63%),IFT组NAFLD有11例(占28.95%),HTG组NAFLD有19例(占57.58%),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c)随脂耐量下降而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血脂指标分析:(1)TG水平在三组之中随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NFT组TG在2h达峰,HTG组与IFT组TG在4h达峰,TG的水平在各时间点均为HTG组>IFT组>NF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时间点TG水平存在显着差异(P<0.05),三组之间总体存在显着差异(P<0.05)。(2)TC水平在三组之中整体呈上升趋势,各时间点均为HTG组>IFT组>NFT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TC水平在各时间点存在显着差异(P<0.05),三组之间总体存在显着差异(P<0.05)。(3)HDL-C水平在三组中总体呈降低趋势,且始终NFT组>IFT组>HTG组,三组HDL-C水平在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总体存在显着差异(P<0.05)。4各组氧化应激指标分析:(1)进食高脂餐后,三组志愿者血清MDA水平均呈整体持续上升趋势,HTG组>IFT组>NFT组,进食高脂餐后HDL-C在不同时间点存在显着差异(P<0.05),三组之间总体存在显着差异(P<0.05)。(2)三组血清SOD水平均呈整体下降趋势,在NFT组>IFT组>HTG组,但IFT组在4h至6h SOD轻度上升。进食高脂餐后SOD在不同时间点存在显着差异(P<0.05),三组总体存在显着差异(P<0.05)。5以脂餐负荷后4h SOD为因变量,观察BMI、WHt R、HOMA-IR、HOMA-β、TG4h、MDA4h等对SOD的影响,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提示TG4h、MDA4h、HOMA-IR为SOD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而BMI、WHt R、HOMA-β等不会对SOD产生显着影响(P>0.05)。结论:1高脂餐负荷后随TG的升高,机体氧化应激水平升高,抗氧化能力下降。2空腹及高脂餐后TG水平与胰岛素抵抗增加密切相关。3随着TG代谢的加重NAFLD的发病率增加。
陈小芳[8](2018)在《梓醇与水苏糖对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作用探究》文中指出梓醇与水苏糖是地黄中的两种重要有效成分。梓醇具有降血糖作用,已开发为治疗糖尿病的新药,但对糖尿病引起的肝肾损伤及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未见报道。水苏糖具有降糖、调整肠道菌群及保护肝脏损伤的作用。本文研究了梓醇及水苏糖对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保护作用,取得的结果如下:1.梓醇、水苏糖及其两者的配比(1:1、1:2和2:1)均能有效控制STZ诱导C57BL/6糖尿病模型小鼠体重和血糖,降低肾体比及肝体比,改善肾功能,并能调节血清中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甘油三酯(TG)、谷丙转氨酶(ALT)、总胆汁酸(TBA)的水平;1:1配比的梓醇和水苏糖对肾重、肝重指数和ALT、尿肌酐(UCR)、血肌酐(SCR)和肌酐清除率(Ccr)水平有较好的调节作用,与单独使用梓醇或水苏糖药效相近。2.水苏糖明显降低db/db 2型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水平,提高口服葡萄糖耐受能力,改善小鼠肝体比与肾体比,减轻小鼠肝组织坏死及脂肪细胞变性。水苏糖降低小鼠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白蛋白-胆红素ALBI和血氮(BUN)的水平及肝脏中熊去氧胆酸(UDCA)、甘氨胆酸(GC)和甘氨石胆酸(GLCA)的含量,同时提高肝脏中石胆酸(LCA)、脱氧胆酸(DCA)和鹅去氧胆酸(CDCA)的水平,表明水苏糖对db/db糖尿病小鼠的肝肾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3.梓醇可以降低db/db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水平,提高口服葡萄糖耐受能力,改善小鼠肝体比与肾体比,减轻小鼠肝组织坏死及脂肪细胞变性,降低血清中AST、ALT、T-Bil、D-Bil、I-Bil、GSH 含量及肝脏中 CA、UDCA、GC 和 GLCA 浓度,提高肝脏中LCA、DCA和CDCA水平及叶酸、维生素B12的含量,表明梓醇对db/db糖尿病小鼠的肝脏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并可降低周围神经病变风险。
牛逍遥[9](2016)在《化痰祛湿活血方对NASH患者内毒素、胆汁酸、肝肠循环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经对比观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试验组与对照组用药前后血清中内毒素(ET)、胆汁酸(TBA)和患者大便杆球比的检测数值变化情况,以研究化痰祛湿活血方对NASH患者内毒素、胆汁酸、肝肠循环的影响,从而探究化痰祛湿活血方治疗NASH的作用机制。经比较NASH患者用药前后及研究过程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游离脂肪酸(FFA)、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等血清生化指标变化,并对比用药前后受试患者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肝脾CT比值、体重指数(BMI)、腰臀围比(WHR)以及中医症候积分等临床疗效指标的数值变化以综合评价化痰祛湿活血方对NASH的临床疗效。方法:收取60例符合NASH诊断和纳入要求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其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在科学调理饮食,增强适当有氧运动和健康宣教的基础上给予药物治疗。试验组药用加减化痰祛湿活血方颗粒,每天1剂,早晚冲服;对照组药用多烯磷脂酰胆碱(易善复)胶囊,1次456mg,每天3次,疗程均为3个月。对初诊首日及用药第90天前后的入组患者测体重、身高以计算出体重指数(BMI),测腰围、臀围以计算出腰臀围比(WHR);抽取患者清晨空腹8小时以上肘静脉血非抗凝血5ml,离心留取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并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前后血清ET及TBA数值变化;记录患者用药前后肝脾CT比值、大便杆球比值、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的数值变化;以及患者在用药前后及期间ALT、AST、FFA、TG、TC等生化指标数值的变化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血清内毒素检测值用药后均较用药前下降(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下降较为显着,两组患者用药后内毒素检测值比较有显然差异(P<0.05)。两组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检测值用药后均较用药前下降(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下降明显,两组患者用药后胆汁酸检测值比较有显然差异(P<0.05)。两组患者大便杆球比值较用药前均升高,试验组差异明显(P<0.01),但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用药后大便杆球比值相比有显着差异(P<0.01)。2、两组患者用药后肝功(ALT、AST)检测值较用药前均有显着下降(P<0.05),而两组患者用药后ALT、AST水平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用药后血脂(TG、TC、FFA)检测值对比差异显着(P<0.01),试验组用药后血脂(TG、TC、FFA)检测值较用药前均有显着下降(P<0.01),而对照组患者用药后血脂(TG、TC、FFA)检测值较用药前无明显差别(P>0.05)。3、两组患者肝脾CT比值用药后较用药前均有所升高(P<0.05),且试验组相比对照组升高更显着,两组患者用药后肝脾CT比值对比有显着差异(P<0.05)。4、两组体重指数及腰臀围比值用药后均较用药前下降(P<0.05),试验组相比对照组降低明显,两组用药后体重指数、腰臀围比值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5、两组血浆粘度及红细胞压积用药后均较用药前下降(P<0.05),试验组相比对照组降低明显,两组用药后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相比有显然差异(P<0.05)。6、两组患者症候积分计算值用药后均较用药前下降(P<0.05),且试验组相比对照组下降更显着,两组患者用药后症候积分计算值相比有显着差异(P<0.0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试验组相比对照组疗效更为显着,差异明显(P<0.01)。结论:1、化痰祛湿活血方可降低NASH患者血清ET、TBA检测值,升高NASH患者的大便杆球比值,表明化痰祛湿活血方可能通过调节NASH患者肠道菌群,降低LPS、TBA水平,达到治疗NASH的效果。2、化痰祛湿活血方可降低NASH患者血ALT、AST、FFA、TG、TC检测值,表明化痰祛湿活血方能抑制肝脏炎症,改善脂质代谢。3、化痰祛湿活血方可提高NASH患者肝脾CT比值,表明化痰祛湿活血方可改善NASH患者肝脏脂肪变的程度。4、化痰祛湿活血方可降低NASH患者的BMI、WHR,表明化痰祛湿活血方可通过减轻体重,缩小腰围达到减轻肝脏脂肪变的程度。5、化痰祛湿活血方可使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检测值下降,表明化痰祛湿活血方能降低NASH患者的血液粘稠度。6、化痰祛湿活血方可显着降低NASH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表明化痰祛湿活血方能显着改善NASH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NASH的治疗效果。
于浩泳[10](2016)在《代谢手术对2型糖尿病伴肥胖患者治疗效果及疗效预测的研究》文中指出代谢手术是治疗2型糖尿病(T2DM)伴肥胖有效方法,可以使体重减轻,DM达到完全缓解,使得DM的慢性并发症尤其是心血管并发症发病率明显降低。尽管已有些研究表明代谢手术对于T2DM及代谢综合征的治疗效果,但我国的研究资料仍缺乏。本系列研究包括四个部分——前两部分总结探讨了代谢手术对于中国T2DM伴肥胖患者DM的缓解疗效,观察了代谢手术与内科常规治疗对代谢综合征(MS)的改善情况;后两部分研究了代谢手术疗效的预测因素,探讨了体内脂肪分布及代谢手术前后胆汁酸谱的变化及其对手术疗效的潜在预测价值,发现胆汁酸可以作为预测手术疗效的新的标志物。第一部分代谢手术对2型糖尿病伴肥胖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目的:代谢手术是目前治疗肥胖伴T2DM的最有效方法,但国内在这一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代谢手术对中国肥胖伴T2DM患者的短期血糖改善情况。方法:共纳入2011年2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进行手术的T2DM伴肥胖患者262例,记录每例患者手术前及术后1、3、6、12及24个月时的体重、腰围、血压等人体测量学指标,检测血糖、血脂、胰岛素等生化指标,计算胰岛素处置指数(DI);T2DM缓解标准参考2013版中国T2DM防治指南提出的诊断标准。结果:262例患者中男性117例,女性145例,平均年龄45.8±12.9岁,平均病程7.0±5.2年,222例采用胃转流(RYGB)手术,40例采用袖状胃切除术(SG)。术后1年体重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胰岛素抵抗指数等临床指标显着改善,葡萄糖处置能力明显增强且在术后612个月时达到最大改善幅度;T2DM缓解率在术后1年时为77.2%,术后2年时为63.0%;亚组分析显示RYGB组与SG组T2DM术后1年T2DM缓解率接近,分别为76.6%及77.8%。结论:代谢手术能明显改善中国T2DM伴肥胖的患者的体重及糖代谢水平,约3/4的患者血糖可在短期内达标。第二部分胃转流手术对中国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综合征的疗效研究目的:胃转流手术(RYGB)是目前治疗T2DM伴肥胖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通过与内科治疗组进行对照研究,探讨RYGB手术对中国肥胖伴T2DM患者代谢综合征(MS)的改善情况及影响MS改善的临床因素。方法:本研究共纳入T2DM伴肥胖患者214例,其中手术组121例,内科治疗组93例。MS的诊断采用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提出的诊断标准。分别计算两组治疗前后MS的患病率以及MS各组分的变化情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MS缓解的临床因素。结果:RYGB组术后1年MS的所有组分的发病率均显着下降,MS的患病率从83.3%降至16.5%,而内科治疗组MS则从94.6%降至81.7%,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DM病程及多余体重减轻百分比(%EWL)是影响MS缓解的主要因素,病程短及%EWL大的患者术后更易达到MS缓解。结论:RYGB较内科常规方法更有利于T2DM伴肥胖患者的MS改善。第三部分体脂分布对2型糖尿病伴肥胖患者胃转流术后的疗效预测研究目的:代谢手术是目前治疗T2DM伴肥胖的有效方法。在中国人群中关于RYGB术后疗效预测指标的研究相对较少,该指标的研究将有助于术前筛选合适的患者。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调查研究,共68例我院接受RYGB的肥胖T2DM患者纳入研究,其平均BMI为31.5kg/m2。收集术前及术后1年各项临床指标及用药情况。我们采用核磁共振方法测量其腹部及皮下脂肪面积;采用术后至少1年HbA1c<6.5%且停用所有降糖药物作为T2DM缓解的标准,比较缓解组与未缓解组间术前临床指标的差异,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可以预测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RYGB术后1年,手术患者的BMI从31.5±3.6kg/m2降至24.5±2.5kg/m2,共50例患者达到T2DM缓解,占73.5%。与T2DM未缓解组相比,缓解组在术前具有较短的病程、较低的HbA1c水平、较高的空腹C肽水平及较大的腹内脂肪面积(VFA),而术前BMI及腰围在两组见无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发现T2DM病程、VFA及空腹C肽水平为预测术后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那些T2DM病程较短、术前VFA较大、空腹C肽水平较高的患者更易达到术后缓解。结论:VFA可以作为一个新的预测RYGB手术后T2DM缓解的新指标。第四部分血胆汁酸水平与2型糖尿病伴肥胖患者胃转流术后疗效预测的研究目的:以往有研究表明胆汁酸谱(BA)在术后T2DM的缓解中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哪些BA可以作为RYGB术后疗效预测的确切指标。方法:本研究纳入了两个数据集,共365例受试者。其一为代谢手术随访研究数据集(38例);其二为上海肥胖研究(SHOS)横断面研究数据集(327例)。采用代谢组学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其空腹血清中26种BA成分,由于BA的个体变异度较大,故我们采用各BA占TBA的比例反映其相对含量。首先,通过比较了38例T2DM伴肥胖患者各BA的比例在RYGB术前其术后1年的变化;比较T2DM缓解组与未缓解组在BA方面的差异,比较BA与常见临床指标HbA1c、空腹C肽、T2DM病程在疗效预测方面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筛选可以预测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在SHOS研究中,我们将受试者按血糖水平及BMI水平分为五组:正常对照(NGT)126例、超重(OW)76例、肥胖(OB)48例、超重伴T2DM(OW/DM)44例、肥胖伴T2DM(OB/DM)33例,比较各组间BA比例的差异,相关分析比较BA与BMI、HbA1c、血脂谱等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RYGB能有效降低缓解组较未缓解组的BMI,两组分别降低7.34±2.10kg/m2及6.31±2.38kg/m2,无统计学差异(P=0.14)。在代谢手术研究中,可以发现T2DM缓解组较未缓解组在RYGB术前具有较短的病程、较低的HbA1c及较高的空腹C肽水平;在校正了年龄、性别和BMI的基础上,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TBA中CDCA比例及T2DM病程是预测RYGB术后T2DM缓解的独立影响因素,相对风险度分别为0.19(95%CI,0.050.74)和1.77(95%CI,1.132.76),术前具有较短病程及较高CDCA比例的患者更易达到T2DM缓解,ROC分析提示T2DM病程、CDCA比例、HbA1c、空腹C肽预测T2DM缓解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0.77、0.75和0.74;在横断面研究中,我们发现CDCA比例随着肥胖及糖代谢紊乱的加重逐渐升高,其中OW/DM组较正常对照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4),相关分析提示CDCA比例与BMI、HbA1c、TG、LDL-c呈正相关,与HDL-c及T2DM病程呈负相关。结论:术前高CDCA比例与T2DM病程是预测RYGB术后T2DM缓解的独立影响因素,TBA中高CDCA比例与肥胖及糖代谢紊乱程度有关,可能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二、肝病患者空腹、餐后两小时血清TBA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病患者空腹、餐后两小时血清TBA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胆汁酸代谢与DJB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相关性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中英文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胆汁酸在减重代谢手术缓解2型糖尿病症状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血清总胆汁酸在高病毒载量伴ALT正常或轻度升高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适应症中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血清胆汁酸在相关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3)外周血衰老CD8+T细胞频率与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局限与展望 |
6 结论 |
7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衰老T细胞的研究进展 |
10 参考文献 |
(4)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总胆汁酸与糖脂代谢指标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胆汁酸在 2 型糖尿病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肉苁蓉苯乙醇总苷脂质体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肉苁蓉苯乙醇总苷脂质体的制备及评价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肉苁蓉苯乙醇总苷脂质体对BSA致大鼠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CPhGs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
1.3 空白脂质体的制备 |
1.4 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建立与分组 |
1.5 血清肝功能指标的检测 |
1.6 血清TGF-β、肝纤四项及肝组织HYP检测 |
1.7 肝组织标本大体观 |
1.8 肝组织病理学检测 |
1.9 免疫组化 |
1.10 聚合酶链式反应 |
1.11 蛋白免疫印迹 |
1.12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肉苁蓉苯乙醇总苷脂质体对HSCs增殖、凋亡、周期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6)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血清胆汁酸谱及妊娠结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不同脂耐量人群高脂餐负荷后血清甘油三酯与氧化应激水平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氧化应激与代谢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梓醇与水苏糖对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作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糖尿病的定义及分型 |
2 糖尿病研究现状 |
3 糖尿病性肝病病因及特征 |
3.1 非特异性肝酶学异常 |
3.2 糖尿病与脂肪肝 |
3.3 病毒性肝炎 |
3.4 胆结石 |
3.5 肝源性糖尿病 |
4 糖尿病与肝脏疾病相关的机制探讨 |
4.1 FXR受体 |
4.2 肝酶 |
4.3 肝脏脂蛋白脂酶 |
5 地黄提取物治疗糖尿病的研究概况 |
5.1 水苏糖治疗糖尿病的研究概况 |
5.2 梓醇治疗糖尿病的研究概况 |
6 定量代谢组学 |
6.1 定量代谢组学的发展和定义 |
6.2 定量代谢组学在糖尿病研究中的应用 |
7 研究方向与展望 |
第二章 梓醇与水苏糖联合用药对STZ诱导的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作用探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试剂与仪器 |
1.3 样品制备 |
1.4 色谱条件 |
1.5 分组及给药 |
1.6 体重及血糖的测定 |
1.7 脏体比测定 |
1.8 生化指标测定 |
1.9 肝脏病理学检查 |
1.10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水苏糖与梓醇纯度测定 |
2.2 水苏糖、梓醇及其配比对2型糖尿病小鼠体重与血糖的作用比较 |
2.3 水苏糖、梓醇及其配比对2型糖尿病小鼠血脂的影响 |
2.4 水苏糖、梓醇及其配伍对2型糖尿病小鼠脏体比的调节作用 |
2.5 水苏糖、梓醇及其配比对2型糖尿病小鼠肾功能的改善作用 |
2.6 水苏糖、梓醇及其配伍对2型糖尿病小鼠肝功能的药效比较 |
3 讨论 |
第三章 水苏糖对db/db小鼠糖尿病性肝肾并发症的作用研究 |
第一节 水苏糖对db/db小鼠糖尿病及并发症的药效探究 |
1.1 材料和方法 |
1.1.1 实验动物 |
1.1.2 试剂与仪器 |
1.1.3 样品制备 |
1.1.4 色谱条件 |
1.1.5 分组及给药 |
1.1.6 体重、血糖及OGTT测定 |
1.1.7 脏体比测定 |
1.1.8 生化指标测定 |
1.1.9 肝脏病理学检查 |
1.1.10 统计学分析 |
1.2 结果与分析 |
1.2.1 水苏糖对db/db小鼠体重、血糖及糖耐量的调节作用 |
1.2.2 水苏糖对db/db2型糖尿病小鼠脏体比的作用比较 |
1.2.3 水苏糖对2型糖尿病小鼠肾功能的改善作用 |
1.2.4 水苏糖对db/db 2型糖尿病小鼠肝功能的药效比较 |
1.3 讨论 |
第二节 基于代谢组学的水苏糖对糖尿病小鼠肝脏中胆汁酸含量的影响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实验动物 |
2.1.2 试剂与仪器 |
2.1.3 肝脏样本的采集和前处理 |
2.1.4 分析条件 |
2.1.5 方法学考察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质谱母离子、子离子及其条件 |
2.2.2 质谱离子源参数 |
2.2.3 方法学考察结果 |
2.2.4 db/db小鼠肝脏代谢轮廓分析 |
2.2.5 水苏糖对db/db小鼠肝脏中胆汁酸含量的影响 |
2.3 讨论 |
第四章 梓醇对db/db小鼠糖尿病及并发症的作用研究 |
第一节 梓醇对db/db小鼠糖尿病及并发症的药效研究 |
1.1 材料和方法 |
1.1.1 实验动物 |
1.1.2 试剂与仪器 |
1.1.3 样品制备 |
1.1.4 分组及给药 |
1.1.5 体重、血糖及OGTT测定 |
1.1.6 脏体比测定 |
1.1.7 生化指标测定 |
1.1.8 ELISA法测定血液与组织中VB12、FA、GSH和HCY含量 |
1.1.9 肝脏与视网膜病理学检查 |
1.1.10 统计学分析 |
1.2 结果与分析 |
1.2.1 梓醇对db/db糖尿病小鼠体重、血糖及糖耐量的调节作用 |
1.2.2 梓醇对db/db 2型糖尿病小鼠脏体比的调节作用 |
1.2.3 梓醇对2型糖尿病小鼠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 |
1.2.4 梓醇对db/db 2型糖尿病小鼠肝功能的调节作用 |
1.2.5 肝脏与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检查 |
1.3 讨论 |
第二节 基于代谢组学的梓醇对糖尿病小鼠肝脏中胆汁酸含量的影响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实验动物与仪器 |
2.1.2 肝脏样本的采集和前处理 |
2.1.3 液质分析条件与方法学考察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db/db小鼠肝脏代谢物轮廓分析 |
2.2.2 梓醇对糖尿病小鼠肝脏中胆汁酸含量的影响 |
2.3 讨论 |
第五章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化痰祛湿活血方对NASH患者内毒素、胆汁酸、肝肠循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1 观察对象 |
2 设计方案 |
3 病例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 |
4 治疗方案 |
5 观察指标 |
6 指标检测 |
7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1 中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认识 |
3 导师治疗NASH的学术思想 |
4 化痰祛湿活血方的组成与方义及药理研究 |
5 化痰祛湿活血方治疗NASH的机制探讨 |
6 本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中英文词语对照 |
附录 2:患者知情同意书 |
附录 3:课题病例观察表 |
附录 4: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5:在校期间论文论着及科研情况 |
(10)代谢手术对2型糖尿病伴肥胖患者治疗效果及疗效预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汇表 |
绪论 |
第一部分 代谢手术对2型糖尿病伴肥胖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胃转流手术对中国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综合征的疗效研究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 体脂分布对2型糖尿病伴肥胖患者胃转流术后的疗效预测研究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四部分 血胆汁酸水平与2型糖尿病伴肥胖患者胃转流术后疗效预测的研究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肝病患者空腹、餐后两小时血清TBA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胆汁酸代谢与DJB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相关性及机制研究[D]. 沈琪华.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血清总胆汁酸在高病毒载量伴ALT正常或轻度升高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适应症中的预测价值[D]. 谢然.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外周血衰老CD8+T细胞频率与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分析[D]. 张梦洁.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总胆汁酸与糖脂代谢指标的关系[D]. 周明慧.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5]肉苁蓉苯乙醇总苷脂质体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张石蕾.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6]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血清胆汁酸谱及妊娠结局分析[D]. 李欢.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7]不同脂耐量人群高脂餐负荷后血清甘油三酯与氧化应激水平的分析[D]. 刘文清. 河北北方学院, 2019(01)
- [8]梓醇与水苏糖对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作用探究[D]. 陈小芳.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8(02)
- [9]化痰祛湿活血方对NASH患者内毒素、胆汁酸、肝肠循环的影响[D]. 牛逍遥.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6(04)
- [10]代谢手术对2型糖尿病伴肥胖患者治疗效果及疗效预测的研究[D]. 于浩泳. 上海交通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