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茅于轼和他的扶贫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石立春[1](2019)在《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强化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专门研究,既是关注现实社会状况、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客观要求,又是立足当前民粹主义基础理论研究薄弱、深思重大理论问题的题中之义。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研究工作的系统开展,从学术意义上来说,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网络民粹主义认知的系统性与全面性,进一步丰富发展民粹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乃至于社会思潮的理论研究;从实践层面上来说,有助于网络民粹主义疏导工作实效性的提升,助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而为全球治理能力提升提供经验借鉴。当前,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呈现出激流勇进的演绎态势,这与国内外大环境密切相关:民众政治参与觉醒中责任问题备受关注、社会转型期利益表达频现底层抗争、网络时代政治传播滋生社会焦虑,以及全球政治右倾发展加剧民主危机等。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爆发,以酿发舆情危机为主要表现形式,大致可以将1994—2009年视为以贴吧、博客等为主要载体的舆情爆发阶段,将2009—2012年视为以微博为主要载体的民众狂欢阶段,将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以来视为新时代公民政治心态民粹化阶段;可以划分为贫富对抗(如“杭州飙车案”,2009)、官民对立(如“我爸是李刚案”,2010)、反智主义(如“复旦大学黄山门”,2010)、底层叙事(如“夏俊峰案”,2011)、裹挟爱国主义(如“反日保钓游行”,2012)以及环境保护(如“什邡钼铜事件”,2012)六种类型的网络民粹事件。不同阶段的网络民粹事件呈现出不同的演绎态势,不同类型的网络民粹事件具有着不同的演绎特征。从诱发要素上来说,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诸多领域复杂矛盾的持续浇灌,是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生发的前提与基础;部分民众在社会进步中迷失信仰、在物质丰裕中失去幸福、在追求理性中集聚戾气、在感恩时代中滋生怨恨,成为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生成、演绎的重要因素。从时代表征上来说,在诱发因素维度,坚守利益争夺为核心的问题导向、重点关注以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社会中下层问题,是民粹主义在当代中国深度演绎的首要特征;在叙事方式维度,强调舆论审判为代表的抗争叙事、实现道德情感主义式的群体认同与大众狂欢,是民粹主义在当代中国不断演绎的重要表现;在社会影响维度,衍生情绪发泄相伴随的网络暴力、诱发阶层鸿沟与社会撕裂,成为民粹主义在当代中国持续演绎的又一特征。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在关注弱势群体、强化网络监督以及提升公民政治素养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正面价值。但是,相对于其正面价值,网络民粹主义思潮激流勇进所带来的重大社会危害,更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网络民粹主义思潮以底层、哄客、对抗叙事为演绎手法,将矛头直指官员、富人、警察以及专家学者,与民主法治精神背道而驰,必然构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工作的严重干扰,消解社会精英权威,诱发政府公信力失范危机;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对掌握社会资源精英群体的仇视,形塑出对官员、富人、警察、专家等群体的“仇+”心理,对普通人生活的浪漫化描述以及普罗大众崇拜,与民族主义相合流的极端演绎态势,势必进一步助长社会上的暴戾之气,极易诱使民众在形塑极化心理中走向零和博弈,背离社会理性平和的发展方向;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对二元对立话语方式的推崇,将进一步深化社会阶层间的信任危机,激化民众间的阶层对立情绪,势必进一步拉大社会阶层间的隔阂,诱发社会分裂;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对“均贫富”观念的推崇,误导民众将共同富裕与平均富裕、同步富裕,共享发展与平均发展、齐步发展相等同,主张通过对内“清算原罪”、对外“清理外资”来实现共享发展,实则是对实现共享发展方式的错误选择,鼓动非理性、非法治式的共享发展,破坏社会秩序、损害法律权威,必将动摇当代中国共享发展之基、危及共享发展之路。鉴于网络民粹主义思潮是民粹主义全球性泛滥与区域本土化进程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表现,疏导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尚需借鉴参考国外应对民粹主义的经验教训。在苏俄,列宁采取“以激进对激进”,实现社会民主党的社会革命党化,保持一种革命姿态走在民粹主义前列,迅速获取广大民众的支持,最终在十月革命中掌握了政权。但是,苏俄应对民粹主义的教训又是惨痛的,社会民主党依靠比社会革命党更激进的革命策略,赢得革命胜利,但胜利之后,未能及时清算激进革命策略带来的负面影响,反而继续推行更加激进的方针、策略,导致苏俄在“激进→更激进”的道路上积重难返,最终深受斯大林模式消极因素所害而沉疴难愈,这实质上是前苏式马克思主义对民粹主义斗争的失败。在拉美地区,以庇隆主义为代表的民粹派领袖,以民粹主义对抗民粹主义,采取迎合底层民众、短期效益良好的民粹式政治经济策略,往往能迅速赢得广大城市劳工的支持,但是,这种“寅吃卯粮”、“涸泽而渔”的政治经济政策,使得国家逐渐陷入政治、经济恶性循环之中,深陷“中等收入陷阱”而难以自拔。在中东欧地区,匈牙利等国家在社会剧烈变迁进程中,承继本国政治文化传统,契合经济社会实际状况,形成了劣质但能抵御危机的民主体制,成功规避了类似于拉美民粹型威权独裁统治的生成,这也可视为应对民粹主义的成功经验,虽然东欧剧变的历史教训并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其应对民粹危机的方式,仍值得我们多加参照。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步入新时代的历史定位,疏导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践行人民主体思想,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防御性与竞争力、权威性与吸引力,立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持续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引导民众形塑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认同,从而在消解网络民粹主义利益诉求中彰显社会公正。当前,人们需要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发展阶段,坚持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正视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生成的必然性与存续的长期性,基于世界民粹史纵向审视、基于全球视野横向对比,认识到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疏导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需要坚持理论研判与技术甄别相结合,强化对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科学研究,实现对网络舆情中民粹元素的精准识别、对网络民粹主义思潮演绎态势的跟踪分析,从而为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疏导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疏导,需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公民教育,培育负责而又积极的新时代公民,强化公民社会心态引导工作,助推公民理性参与政治意识与能力的提升,实现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理性化;聚焦社会问题,坚持以民生政治为基本导向的发展战略,着力解决易于诱发网络民粹事件的社会问题,尤其是重点清理易于引发公权力质疑的相关问题,畅通新时代民众利益表达渠道,充实人民获得感、保障人民幸福感、增强人民安全感,进一步压缩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生成空间;明晰共享发展的科学内涵,抵制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对共享发展理念的干扰,从而在坚持共享发展、彰显社会公正中稳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进新时代网络治理的法治化、规范化,提升治理实效性,消解网络空间的暴戾之气、形塑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为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疏导营设良好环境。
王骎亮[2](2016)在《新三版挂牌小额贷款公司经营问题的实证研究 ——基于Logit模型》文中提出本文基于新三板挂牌44家小额贷款公司的实际经营数据,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了实际经营中影响公司综合收益的几大因素,重点考察了“小额分散”风险控制原则的实际作用和小额贷款公司对该原则的执行情况。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关于小额信贷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在学者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了本文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法。而后对国内外小额信贷发展历程、现状以及国际卓越的小额信贷机构进行了介绍,用于与中国小额贷款公司进行对比分析。实证分析应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模型检验了小额贷款公司不良率与其净资产收益率的因果关系,然后采用Logit模型检验了小额贷款公司的不良率、平均利率、资产负债率等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重点检验了单笔贷款额度对公司不良率的影响,得出结论:当新三板挂牌小额贷款公司把单笔贷款额度控制在50-100万时,公司的不良率将会得到最好的控制。基于上述实证研究结论,再通过比较分析法,进一步指出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小额贷款公司应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回归小微,扎根基层,只有坚持“小额、分散”的根本原则,真正做到服务“三农”及小微企业,才能在传统金融机构占主导的我国金融体系中找到生存之路;必须重视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应不断吸纳、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创新性思路的人员,创新贷款产品,提高人员的风险意识;另外可以借鉴国际先进小额信贷机构的成熟经验,根据我国国情和市场环境,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道路。
汤建华[3](2016)在《乡村建设运动对当前扶贫工作的借鉴与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为解决当时农村突出的社会政治问题,进行了"民族再造"、"文化重建"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韩国及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展新村运动,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农村现代化。学习和借鉴前人以及发达国家乡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对解决"三农"问题特别是精准扶贫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
韩永[4](2012)在《富平学校:经济学家要帮穷人赚钱》文中研究说明获奖理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十年前,在农村小额信贷实验的基础上,茅于轼、汤敏等社会有识之士创办了北京富平学校。一群不甘心停留在书斋里的学者,试图用行动促进中国贫困人口的福利改善与平等发展机会。在中国城市化背景下寻求解决农村贫困的新路,这需要智慧,更需要远见。贫困地区准备进城的农民,可以得到富平学校提供的培训和就业机会,项目的实施者富平学校校长沈东曙先生相信能够以一种民间的努力
白菊梅[5](2011)在《茅于轼为贫困农民办“银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不能说,非要说;不能做,非要做。"这是一些媒体对经济学家茅于轼的评论。确实,茅于轼这几年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在房地产、社会保障等各个领域遭到"炮轰"。但他依然故我,坚持着最初的经济理想——"为富人说话,替穷人办事"。
杨涵舒[6](2009)在《茅于轼:经济学家的“富平”之路》文中研究指明获奖理由★作为学者,他坚定地宣讲以经济自由主义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作为实践者,他积极推行农村小额贷款等实验,为进城农村青年创办家政培训学校;作为社会良心,他关注民生,针砭经适房腐败、18亿亩红线告急等时弊。当下中国,经济学家因他而产生全新定义。
张小平[7](2007)在《中国经济学界第一人茅于轼》文中指出【人物档案·茅于轼】1929年出生于南京。1946年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同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1950年毕业分配在齐齐哈尔铁路局,历任火车司机、技术员、工程师;1955年调北京铁道科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机车车辆性能研究;1958年被打成右派,"十年浩劫"中被赶往大同机车厂劳动;1975年开始从事微观经济学研究,1979年提出择优分配原理;1985年,出版《择优分配原理——经济学和它的数理基础》;1985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86年赴美国哈佛大学任注册访问学者;1990年应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经济系邀请任高级讲师,讲授研究生班的微观经济学;1993年从中国社科院退休,与其他四位经济学家共同创办天(?)济研究所。现为该所法人代表。
张帆[8](2006)在《茅于轼十年风雨 天则人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29年1月14日出生于南京,父亲茅以新是铁路机械工程师,伯父茅以升是桥梁专家。1975年开始从事微观经济学研究,1979年提出择优分配原理,1985年出版《择优分配原理》。同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86年赴美国哈佛大学任注册访问学者;1987年回国,此后7年内担任非洲能源政策研究网顾问;1993年从中国社科院退休,参与创办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并任所长、理事长,现为该所常务理事。
吴志菲[9](2005)在《茅于轼:“择优分配”自己的一生》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提出择优分配原理,茅于轼重新构造了整个微观经济学,以这一原理为基础,他建立起了自己的经济学相关理论体系。茅于轼还是一位实践家,他以自己的理论为指导,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勇气努力推动中国改革的良性发展。
李君甫[10](2004)在《贫困地区农民非农就业中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中国农民的就业问题,农民就业的根本出路是进入非农产业领域就业。农民非农就业的主要障碍之一是农民缺乏适当的非农职业教育和培训,既缺少参加现代非农职业所需要的社会文化、社会技能,也缺少参加现代非农职业所需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因而,促进农民非农就业的有效手段就是对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并通过劳动力市场或者适当的劳动中介服务使他们顺利就业。本文通过对陕西省等地农民非农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的相关问题的研究,为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素质、知识技能素质,扫除农民自身非农就业障碍,促进农民的非农就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以至转化为市民提供理论支持。中国农民就业的大趋势是由第一产业为主向以第二三产业为主。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民非农就业主要是在当地就业,而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民的非农就业主要是到东部发达地区和城镇就业。贫困地区的农民在非农就业中有更多的障碍。首先是贫困地区非农产业的发展的约束。贫困地区除了人力资源以外,其它资源都很有限,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乡镇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数量少规模小,吸收不了多少劳动力。第二是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约束。城市劳动力市场对初级劳动力的需求很有限,因而农民在城市就业的空间是有限的。另外,城市农民工劳动力市场机制还在逐步形成之中,具有自发性、原始性、灵活性、季节性、过渡性、边缘性,因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第三,农民的社会资本的约束。农民的社会资本主要是传统的亲缘地缘关系网络,这决定了他们获取非农就业信息渠道的单调性;进入城市的民工,由于制度分割、社会歧视、居住环境等使他们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因而社会资本相对贫乏,被排除在非传统的社会关系网络之外。第四,农民的非农社会化约束。农民的非农社会化包括农民的城市社会化和非农劳动社会化两个方面,是农民为了在城市生活、工作,学习城市生活、工作所需要的文化、技能,接受城市社会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过程。没有较为充分的非农社会化,农民要在城市生活并从事非农工作将会困难重重。第五,贫困农民自身素质的约束。贫困地区的农民观念保守,同时也缺少非农就业的知识和技能。因而,要促进贫困农民的非农就业,就必须加强对他们的非农职业教育和培训,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增加他们的社会资本,促进他们的非农社会化,<WP=6>提高他们的素质,增加他们的人力资本。农民的非农职业教育和培训是针对农民进入第二、三产业就业和创业的需要,对农民进行的相应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以及社会知识和社会能力的教育和培训,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农民的非农职业教育既不同于农民的农业职业教育,也不同于城市居民的职业教育。农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是农民的继续社会化过程,农民的非农职业教育是农民的学习非农社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非农社会化过程,是农民增加其个人社会资本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建构公共社会资本的过程。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农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是农民增加人力资本的过程。农民对职业教育有相当大的需求,政府每年都对农民职业教育不断增加投入,然而农民职业教育却一直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甚至出现倒退。根本的原因是多年来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供给主体单一,政府依赖福利最大化倾向和衙门作风严重的公办职业学校。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供给主体主要有三类:公办职业学校、民营职业学校和非营利职业学校。公办学校有福利最大化倾向,民营学校有利润最大化倾向,非营利学校以服务农民为宗旨、以就业扶贫为目标,学校就业指导到位,学生就业率高,但是非营利职业学校数量少,规模小,力量有限。实践证明民营职业学校和非营利职业学校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更适应农民的职业教育需求,因而政府对职业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应忽视民营职业学校和非营利职业学校,应该通过适当的方式允许、鼓励民营和非营利职业学校竞争政府的职业教育资源。贫困农民的职业教育资金投入主要有两个渠道,农民个人投入和政府公共财政投入,这两个渠道都是有限的,而且政府和农民个人的资金投入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要使农民职业教育事业有效地为农民就业和脱贫服务,在资金方面既要开拓投资渠道,也要加强资金的管理利用效率。在资金投入方面应改变以县级财政投入为主的现状,应该为以省市财政为主,中央和县级财政为辅的格局;采用职业教育券和小额贷款的方式,激励农民投资非农职业教育。在资金的管理方面,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实施社会项目委托管理,公开招标,促进各类职业学校的竞争,从而降低费用,提高质量。加强对职业培训项目和学校的监测和评估,监测评估应采用参与式监测评估方法,发挥贫困农民 和职业教育参与各方的作用。在评估中注重结果评估而不仅仅是职业教育过程评估。
二、茅于轼和他的扶贫实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茅于轼和他的扶贫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
1.1.1 选题的缘起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选题的研究脉络与文献综述 |
1.2.1 研究脉络 |
1.2.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预期创新 |
1.4.1 研究方法 |
1.4.2 预期创新 |
第2章 民粹主义的理论解读 |
2.1 民粹主义的概念测量与类型学划分 |
2.1.1 民粹主义的概念与测量指标 |
2.1.2 民粹主义的类型学划分 |
2.2 民粹主义的滋生土壤 |
2.2.1 发达国家社会治理的危机 |
2.2.2 后发国家(地区)转型发展的产物 |
2.3 民粹主义的理论渊源 |
2.3.1 中国民粹主义的历史迹象 |
2.3.2 西方政治思想的理论浇灌 |
2.4 马克思主义对东方社会发展中民粹主义难题的回答 |
2.4.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特殊性的考察 |
2.4.2 恩格斯与特卡乔夫的论战 |
2.4.3 普列汉诺夫对民粹主义的批判 |
2.4.4 列宁对自由派民粹主义的批判 |
2.4.5 毛泽东对民粹主义的批判 |
2.4.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东方社会发展中民粹主义难题的解答 |
第3章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生成背景与演绎样态 |
3.1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生成背景 |
3.1.1 政治参与觉醒中民众责任备受关注 |
3.1.2 社会转型期利益表达频现底层抗争 |
3.1.3 网络时代政治传播滋生社会焦虑 |
3.1.4 全球政治右倾发展加剧民主危机 |
3.2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演绎历程 |
3.2.1 基于演绎载体变迁的阶段划分 |
3.2.2 网络民粹事件典型案例评析 |
第4章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诱发要素与时代表征 |
4.1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诱发要素 |
4.1.1 社会矛盾的深度浇灌 |
4.1.2 社会焦虑的持续诱发 |
4.2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时代表征 |
4.2.1 利益争夺为核心的问题导向 |
4.2.2 舆论审判为代表的抗争叙事 |
4.2.3 情绪发泄相伴随的网络暴力 |
第5章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社会影响 |
5.1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正面价值 |
5.1.1 关注弱势群体 |
5.1.2 强化网络监督 |
5.1.3 提升公民政治素养 |
5.2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社会危害 |
5.2.1 冲击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解构社会精英权威 |
5.2.2 助长暴戾之气,背离社会理性平和发展方向 |
5.2.3 加剧阶层对立,诱发社会分裂 |
5.2.4 混淆视听,干扰共享发展大局 |
第6章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可鉴经验与疏导原则 |
6.1 国外疏导与消解民粹主义思潮的经验教训 |
6.1.1 苏俄:以革命姿态走在民粹主义前列 |
6.1.2 拉美:以民粹主义对抗民粹主义 |
6.1.3 中东欧:能抵御危机的低质民主体制 |
6.2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疏导原则 |
6.2.1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
6.2.2 坚持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 |
6.2.3 坚持理论研判与技术甄别相结合 |
第7章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疏导策略 |
7.1 推进公民教育,提升民众政治参与能力 |
7.1.1 塑造负责而又积极的公民 |
7.1.2 公民理性平和心态的形塑 |
7.1.3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理性化 |
7.2 聚焦社会问题,畅通新时代民众利益表达渠道 |
7.2.1 坚持以民生政治为基本导向的发展战略 |
7.2.2 着力解决以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社会中下层问题 |
7.2.3 畅通新时代民众利益表达渠道 |
7.3 坚持共享发展,彰显社会公平正义 |
7.3.1 明晰共享发展的科学内涵,消解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发展理念的误导 |
7.3.2 健全共享发展的实现机制,抵制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发展方式的干扰 |
7.3.3 夯实共享发展的秩序之基,抵制网络民粹主义思潮非理性倾向的侵蚀 |
7.4 强化网络社会协同治理,形塑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
7.4.1 推进网络治理的法治化 |
7.4.2 实现网络治理的规范化 |
7.4.3 提升网络治理的实效性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2)新三版挂牌小额贷款公司经营问题的实证研究 ——基于Logit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3.1 国内外对小额信贷的概念研究 |
1.3.2 国内外对小额信贷风险的研究 |
1.3.3 国内外对小额信贷风险控制方式的研究 |
1.3.4 本文使用分析模型的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1.3.5 对国内外研究的综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杜邦分析理论 |
2.1.1 杜邦分析理论基础 |
2.1.2 杜邦分析理论应用 |
2.2 金融资产分散投资理论 |
2.3 信贷配给理论 |
2.3.1 信贷配给理论发展简述 |
2.3.2 信贷配给产生原因探析 |
2.3.3 信贷配给的类型 |
2.3.4 信贷配给理论的实际影响 |
第3章 国内外小额信贷发展历程及现状 |
3.1 国际小额信贷的发展历程及三大成功模式 |
3.1.1 国际小额信贷的产生与发展 |
3.1.2 国际三大成功小额信贷模式 |
3.2 国内小额贷款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3.2.1 国内小额贷款的发展历程 |
3.2.2 中国小额贷款行业现状 |
第4 章基于Logit模型对“小额、分散”理论的实证分析 |
4.1 模型的确定 |
4.1.1 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4.1.2 Logit模型 |
4.2 数据的选取 |
4.3 实证分析 |
4.3.1 平稳性检验 |
4.3.2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模型 |
4.3.3 Logit模型结果分析 |
4.4 实证结果 |
第5章 国内小额贷款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经营建议 |
5.1 国内小额贷款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 |
5.2 相关建议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3)乡村建设运动对当前扶贫工作的借鉴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乡村建设运动的由来及发展 |
二、国内乡村建设运动的几种代表形式 |
(一)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 |
(二) 梁漱溟的文化重建理论 |
(三) 茅于轼的小额贷款扶贫 |
三、国外乡村建设运动的典型代表 |
(一) 韩国新乡村建设运动 |
(二) 法国农村改革运动 |
(三) 欧美乡村转型 |
四、乡村建设运动对扶贫工作的启示 |
(一) 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
(二) 扶贫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
(三) 积极培育社会力量, 参与农村精准扶贫 |
(四) 积极推进乡村治理, 建立精准扶贫的保障机制 |
(9)茅于轼:“择优分配”自己的一生(论文提纲范文)
一、铁路工程专家触摸到“经济学的脊梁骨” |
二、“经济学界鲁迅”深入浅出“布道传经” |
三、以理性和良知关注中国改革进程的脚步 |
(10)贫困地区农民非农就业中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
1.1 本文的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综述 |
1.2.2 农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困难和可能的创新之处 |
1.3.1 研究的难点 |
1.3.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1.4 研究的思路、材料和方法 |
1.4.1 研究的思路 |
1.4.2 研究的材料 |
1.4.3 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农民非农就业的大趋势 |
2.1 贫困地区农民非农就业的相关基本理论 |
2.1.1 中国的农民 |
2.1.2 贫困地区和贫困 |
2.1.3 农民的就业、非农就业和失业 |
2.2 农民就业的大趋势 |
2.2.1 东部沿海地区农民的非农就业 |
2.2.2 西部贫困地区农民的非农就业 |
第三章 贫困地区的农民就业需要非农职业教育和培训 |
3.1 贫困地区农民非农就业面临的诸多障碍 |
3.1.1 贫困地区非农产业对农民非农就业的约束 |
3.1.2 城市劳动力市场对贫困农民非农就业的约束 |
3.1.3 农民自身素质的对他们非农就业的约束 |
3.1.4 农民的社会资本的约束 |
3.1.5 农民的非农社会化约束 |
3.2 贫困地区农民职业教育的需求主体 |
3.2.1 需要非农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贫困地区青年 |
3.2.2 需要非农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贫困地区妇女 |
第四章 农民非农职业教育的理论分析 |
4.1 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概述 |
4.1.1 职业 |
4.1.2 职业教育和培训 |
4.1.3 农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 |
4.1.4 农民的非农职业技术教育 |
4.2 社会学视野中的农民非农职业教育 |
4.2.1 农民的非农职业教育是农民的继续社会化过程 |
4.2.2 农民的非农职业教育是建构社会资本的过程 |
4.3 经济学视野中的农民的非农职业教育 |
4.3.1 农民的非农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 |
4.3.2 农民的非农职业教育推动人力迁移 |
4.3.3 农民非农职业教育可观的投资回报率 |
第五章 农民非农职业教育的供给主体(一)----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的职业技术学校 |
5.1 农民职业教育的供给主体及其功能 |
5.1.1 农民职业教育的供给主体----职业学校 |
5.1.2 职业技术学校的基本功能分析 |
5.2 政府部门的公办职业技术学校和职业技术教育扶贫项目 |
5.2.1 陕西省政府的农民职业教育政策和学校建设 |
5.2.2 陕西省米脂县政府与米脂女子家政学校 |
5.2.3 政府部门支持的公办学校的优势和劣势 |
5.2.4 陕西省扶贫办的贫困人口劳务技能培训扶贫项目 |
5.2.5 重庆市万州区农业局的农民职业教育新探索 |
5.2.6 政府实施培训项目和投资办学的比较 |
5.3 私人部门----私立职业技术学校 |
5.3.1 私立职业技术学校的基本概况 |
5.3.2 咸阳扶贫职业技术学校 |
5.3.3 私营性质的职业培训学校的特点 |
第六章 贫困地区农民非农职业教育的主体(二)----非营利组织的农民职业教育 |
6.1 非营利组织概述 |
6.1.1 第三部门----非政府非营利部门 |
6.1.2 非营利部门和贫困农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 |
6.2 富平职业技术培训学校 |
6.2.1 茅于轼及富平职业技能学校的创办 |
6.2.2 富平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基本概况 |
6.2.3 富平职业技能学校的优势 |
6.2.4 富平职业技能学校的劣势 |
6.3 国际计划的大龄女童培训项目 |
6.3.1 国际计划简介 |
6.3.2 国际计划的大龄女童培训项目 |
6.3.3 国际计划大龄女童培训项目的特点 |
第七章 贫困农民非农职业教育的资金问题 |
7.1 农民职业教育经费的相关法规和政策 |
7.2 农民职业教育经费的实际来源 |
7.3 解决资金问题的实践与探索 |
7.3.1 咸阳扶贫职业技术学校的探索 |
7.3.2 北京富平职业学校的实践 |
7.3.3 陕西省扶贫办的尝试 |
7.3.4 浙江长兴的职业教育券制度 |
7.3.5 一般私立职业学校的经费来源 |
7.4 建立良好稳定的农民职业教育资金筹集和管理机制 |
7.4.1 建立贫困地区农民职业教育的投资机制 |
7.4.2 建立有效的农民职业教育资金的管理机制 |
结 束 语 |
参考文献 |
致 谢 |
作者小传 |
四、茅于轼和他的扶贫实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研究[D]. 石立春.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2]新三版挂牌小额贷款公司经营问题的实证研究 ——基于Logit模型[D]. 王骎亮.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6)
- [3]乡村建设运动对当前扶贫工作的借鉴与启示[J]. 汤建华. 管理观察, 2016(30)
- [4]富平学校:经济学家要帮穷人赚钱[J]. 韩永. 中国新闻周刊, 2012(48)
- [5]茅于轼为贫困农民办“银行”[J]. 白菊梅. 决策与信息, 2011(04)
- [6]茅于轼:经济学家的“富平”之路[J]. 杨涵舒. 中国新闻周刊, 2009(48)
- [7]中国经济学界第一人茅于轼[J]. 张小平. 名人传记(财富人物), 2007(04)
- [8]茅于轼十年风雨 天则人生[J]. 张帆. 创新科技, 2006(02)
- [9]茅于轼:“择优分配”自己的一生[J]. 吴志菲.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
- [10]贫困地区农民非农就业中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研究[D]. 李君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