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通量和温差对马铃薯试管苗生长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佳莹,李扬,王靖,胡琦,黄明霞,刘霞霞[1](2022)在《品种和气象因子对马铃薯主要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品种和气象因子是决定马铃薯块茎品质的主要因素,分析不同播期下生育期气象因子对不同品种马铃薯主要品质的影响对保障我国食物安全、丰富人民饮食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8—2020年内蒙古武川马铃薯播期-品种耦合试验,探究马铃薯块茎主要品质指标(粗蛋白、可溶性糖、淀粉和维生素C)随品种和播期的变化规律,并解析不同品种和播期下各生育阶段气象因子对马铃薯主要品质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马铃薯块茎主要品质指标变异系数为可溶性糖>淀粉>维生素C>粗蛋白;基于隶属函数值的结果表明早熟品种‘费乌瑞它’早播(4月27日)、中熟品种‘康尼贝克’晚播(6月2日)和晚熟品种‘克新一号’中播(5月15日)的综合品质高于其他处理。播期和品种调控对马铃薯品质存在显着影响。而生殖生长阶段尤其是开花-成熟阶段的气象因子决定了主要品质指标的形成,限制当地马铃薯品质提升的主要气象因子为生育期平均温度和降水量。‘费乌瑞它’粗蛋白含量随开花-成熟期的有效积温、日均温增加表现出显着下降趋势(P<0.05),品种‘克新一号’粗蛋白含量随全生育期降水量增加表现出极显着下降趋势(P<0.01),品种‘康尼贝克’粗蛋白含量和生育期气象因子均无显着相关。本研究定量了品种和气象因子对马铃薯块茎主要品质的影响,结果可为优质马铃薯的品种筛选和科学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刘源[2](2019)在《植物工厂补光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随着人均耕地面积的缩减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设施农业越来越受到农业工作者的青睐,植物工厂作为高度发展的设施农业,发展尤为迅速。光照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植物工厂采用纯人工光源,通过控制光照环境来实现植物的高效生产,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为了满足农业光照的需求,本文在对现有补光技术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科学且具有较高实用性的植物补光系统。本文对植物补光系统的控制策略进行了设计,通过研究植物对光照的需求,以光配方作为补光控制策略的核心,根据光配方的三要素以及拓展因素设计了静态和动态两种光照模式作为系统的工作模式,并采用My SQL进行植物光配方库的构建,将花卉和药材两类植物作为光配方的设计对象,实现了科学的补光控制策略,为了提高系统的实用性以及系统的可操作性,配方库参数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调整。此外,还对LED光源模组进行设计与制作,根据光配方的设计需求,采用红、蓝、绿三色LED作为光源模组的光源,通过Trace-Pro光学仿真软件对光源模组进行建模与测试,并对LED光源模组的空间布局进行优化,仿真结果表明,根据位置调整阵列间距的模型均匀度要优于等间距分布的阵列模型,通过优化后的模型完成光源模组的制作。设计的补光控制系统由补光节点、主控制器和Android终端组成,补光节点可以实现对各种波长LED光照强度的检测,采用反馈调节的方式实现对光照强度的准确控制,同时通过补光控制策略实现了光照与植物生长的协调性。根据系统的需求设计相应的通信协议,满足各个节点间的数据通信,最后通过MVC架构实现了Android终端控制界面的设计。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在静态模式下可以根据光配方要求实现准确的光环境控制,在动态模式下,系统可以根据环境数据的变化调整光照,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各个节点间可以实现稳定的数据通信,且可以通过Android终端实现对光环境的监控,以及对光配方数据的修改,操作简单灵活,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可以满足农业精准高效补光的需求。
韦秋梅[3](2018)在《LED不同光质及光周期对山白兰苗木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白兰(Paramichelia bailloniiDC Hu.)为木兰科(Magnoliaceae)常绿阔叶高大乔木,是国家三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山白兰种苗繁殖率较低,周期相对较长,是限制山白兰的保护与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提高苗木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而提高光源质量是提高苗木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以山白兰苗木为研究材料,利用LED控制光周期及光质,采用双因素实验设计设置2个光周期(12h/d,16h/d)和 4 不同光质配比(R:B:P:G=8:1:1:1,R:B:P:G=6:1:1:1,R:B=8:1,R:B=6:1,其中R、B、P、G分别代表红光、蓝光、紫光、绿光)。研究不同光周期、光质及其交互作用对山白兰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探讨了山白兰对光环境变化的响应,综合评价光周期×光质配比组合对山白兰的培育效果,为山白兰育苗栽培提供新思路和新途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L7(16h/d×R:B=8:1)处理有利于提高苗高增长、叶面积、养分含量(尤其是Ca、Mg),促进苗木各器官积累生物量,对促进苗木生长的效果最佳;其次为 L8(16h/d×R:B=6:1)和 L5(16h/d×R:B:P:G=8:1:1:1),对山白兰生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且山白兰苗木生长、生物量与IAA含量等内源激素相关性较强,与光合作用也有显着的相关性。(2)L7和L8处理下苗木IAA、GA3、ZR生长促进类激素含量增加,脱落酸 ABA 含量降低,且(IAA+GA3+ZR)/ABA、IAA/ABA 比值较高,ABA/GA3较低,山白兰苗木内源激素水平的升高和激素之间的平衡共同作用促进植株生长;L5的效果次之。(3)L7处理有利于提高山白兰叶绿素a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叶绿素a/b、Rubisco酶、ATP酶活力,但降低叶绿素b含量;其次为L8和L3(12h/d×R:B=8:1),前者有较高的叶绿素a含量、Rubisco酶活力、ATP酶活力,而后者有较高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叶绿素a/b值。(4)L7和L8处理苗木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最大,光合速率Amax较高,光下呼吸速率Rday较低,且L7处理光饱和偿点LSP最高,这两个处理有利于提高苗木光合作用;其次L3和L5处理下苗木光合作用较好,表现为Pn、Gs较大,而LCP与L7无显着差异,Amax、Rday与L8无显着差异。光合作用与光合关键酶及光合色素相关性显着,此外Pn、LSP与Fv’/Fm’、qP、ETR正相关关系较强。(5)L7处理有利提高山白兰最大光化学速率Fv/Fm、有效光化学速率Fv’/Fm’、非光化学淬灭qP、相对电子传递速率ERT,有较高的荧光参数,说明该处理下植物光合作用较强;其次,L8处理下植物叶绿素荧光较其他处理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表现为qP与L7无显着差异,Fv’/Fm’仅次之,ERT最高。(6)光质、光周期交互作用对山白兰苗木的影响显着,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L7和L8两个光周期、光质组合处理得分较高,对山白兰苗木生长及光合促进作用效果较好;L5综合得分次之;L1(12h/d×R:B:P:G=6:1:1:1)和L4(12 h/d×R:B=6:1)处理对山白兰综合影响表现较差。
于海业,孔丽娟,刘爽,张雨晴,隋媛媛[4](2018)在《植物生产的光环境因子调控应用综述》文中研究指明阐述了光环境因子调控在植物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应用和发展趋势,总结了4个主要的光环境因子(光质、光强、光周期、光分布)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手段,并结合其它环境因子(如温度、通风)的协同作用,介绍了植物(包括瓜果蔬菜类和观赏花卉类等)生长发育过程中光环境调控的先进智能设备和系统,深入分析了植物所含不同色素通过吸收不同波段的光能从而产生一系列生化反应的机理及前沿研究现状。研究结果表明:光环境因子从多方面影响着植物生长发育,实现光调控的精准化、智能化对指导植物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魏来[5](2017)在《农光互补系统中甘薯生长发育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农光互补系统中,光伏板的架设对甘薯生长发育的影响为主要研究内容。农光互补系统指光伏电站建设中光伏板下种植农作物所形成的复合系统。根据光伏电站建设最常用的光伏板设计参数构架光伏板,并选择耐荫程度不同的三个甘薯品种“浙薯13”、“浙薯77”、“心香”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田间试验(第一年为预备试验,选用“浙薯77”和“心香”两个品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光伏板的架设对地面光照强度有明显影响。在晴朗和多云天气时,光伏板下光照强度从上午9时至下午15时均高于甘薯叶片的光补偿点6000lux,且在10时至14时均高于10000lux,甘薯生长处于较理想状态。在阴雨天气时,光伏板外的光照强度略高于光补偿点,而光伏板下则不能达到光补偿点。2.光伏板的架设对试验选择的甘薯品种的光合参数有一定的影响。甘薯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明显降低,“浙薯77”的叶片净光合速率降低了 20.9%,“心香”的叶片净光合速率降低了 15.3%。气孔导度下降,但并未表现出气孔导度与光照强度的绝对相关性。甘薯叶片的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叶片温度影响不显着,与光伏板是否遮荫无明显相关性。3.光伏板的架设对试验选择的甘薯的营养生长有明显影响。三个品种甘薯的叶面积指数显着下降,茎长度增加,蔓薯比值显着上升。在光伏板遮荫下,“浙薯13”单株平均叶面积的峰值下降了 34.2%,“浙薯77”的峰值下降了 56.2%,“心香”下降了 18.9%。遮荫条件下,甘薯叶片单位面积质量减少,叶片厚度减少,甘薯的藤蔓长度明显增加。光伏板架设对蔓薯比也有显着影响,“浙薯13”、“浙薯77”、“心香”的蔓薯比分别增加了 11.9%、25.8%、17.8%。遮荫条件同样使甘薯器官含水率发生变化,三个品种甘薯除块根外各个器官含水率均有所增加。4.光伏板的架设对试验品种甘薯产量明显的负面影响。“浙薯13”,减产10.19%;“浙薯77”减产7.14%;“心香”减产11.87%。故在本试验选定的光伏板型号、规格的条件下,选用普通早熟品种“心香”或者多用途品种“浙薯13”比耐荫品种“浙薯77”获得的鲜薯产量要显着高,分别比“浙薯77”高出606.19kg/666.7m2(亩)和 525.76kg/666.7m2(亩)。总之,光伏电板建设对试验甘薯品种有一定的影响。但这种不利影响可以通过农作技术加以调控和改进。选择早熟性好,光照强度减少后仍有强光合能力,对散射光具有强利用率的甘薯品种,并适当增加甘薯的种植密度,仍旧能达到较高的产量。如能改进光伏板设置结构,使得光伏板之间有一定的透光率,则有利于农光互补系统的健康发展。
徐港明[6](2016)在《大豆下胚轴诱导不定根再生过程中二胺氧化酶基因表达及酶活性变化》文中指出植物不定根的生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植物激素、多胺、NO、光照、温度等。已有研究表明,多胺氧化酶(CuAO)在植物不定根再生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能通过催化多胺的氧化降解,参与对不定根生长的调控。因此,一个有意义的问题是,在不定根再生过程中,植物激素、多胺、光照等因素与多胺氧化酶基因表达和酶活性变化有何关系?目前国内外鲜见报道。本文以“中黄25”大豆种子为材料,用外源多胺、多胺氧化酶抑制剂-氨基胍(AG)、吲哚丁酸(IBA)、生长素运输抑制剂-三碘苯甲酸(TIBA)以及生物合成抑制剂-艾维素(AVG)和不同光周期处理,研究它们对大豆幼苗下胚轴外植体不定根再生的影响,并用荧光定量PCR以及酶活性检测技术,测定在大豆下胚轴不定根再生过程中二胺氧化酶基因表达和酶活性变化,结果如下:(1)低浓度的腐胺(Put)、亚精胺(Spd)和精胺(Spm)都能显着促进大豆下胚轴不定根的生长,最适浓度分别为1.0 mmol/L、0.25 mmol/L及0.05 mmol/L,高浓度多胺则对不定根的生长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随着下胚轴不定根的生长,从第2 d开始,CuAO基因表达水平逐渐增加,在第3 d后一直维持较高的水平;3种外源多胺处理都可显着促进CuAO基因表达水平。与此对应的是,在不定根再生过程中,CuAO活性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多胺处理组的酶活性要显着高于对照组,Put的处理效果最好。CuAO专性抑制剂氨基胍(AG)处理,其可显着抑制大豆下胚轴不定根的生长,这可能与CuAO活性受到AG强烈抑制有关。这些结果暗示,CuAO基因表达受外源多胺的诱导;多胺促进大豆下胚轴不定根的生长可能与其诱导CuAO基因表达以及促进酶的活性有关。(2)吲哚丁酸(IBA)能够显着促进大豆下胚轴不定根的生长,当浓度达到30 mg/L时,不定根的数量达到最高值,而当IBA浓度超过30 mg/L时,生长素对不定根的生长表现出抑制作用。而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TIBA和生长素合成抑制剂-AVG处理,两者均可可显着抑制大豆下胚轴不定根的生长。CuAO基因表达水平检测表明,吲哚丁酸IBA处理可显着抑制CuAO基因的表达。但在脱离IBA处理后的第2 d,CuAO基因表达水平又逐渐增加,并达到与对照相似的水平。与此对应的是,对照组CuAO活性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IBA处理组的酶活性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并在第3 d后显着高于对照组。TIBA和AVG对CuAO基因表达水平影响检测表明,在TIBA处理后的2 d以及AVG处理的第1 d,TIBA和AVG处理对CuAO基因的表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在离开TIBA处理的第3 d和AVG处理第2 d,CuAO基因表达反而低于对照。在TIBA和AVG处理后期,对CuAO活性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这些结果表明,生长素促进大豆下胚轴不定根再生过程可能有CuAO的参与;虽然生长素对CuAO基因表达有负调控作用,但生长素的这种前期处理,对下胚轴后期的CuAO基因表达,尤其是酶活性有明显的增益效应,并与大豆下胚轴不定根再生的促进作用相同步。(3)在不同光照周期中,随着光照时间的增加,对大豆下胚轴不定根再生的促进效果越明显。光照处理能够显着促进CuAO基因的表达,黑暗条件下CuAO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光照条件。CuAO酶活性检测显示的结果与基因表达水平相一致。结果表明:CuAO基因表达受到光照的正调控;光照促进大豆下胚轴不定根的生长,可能与其诱导CuAO基因表达从而促进酶的活性有关。上述结果表明,大豆下胚轴不定根的再生,受一定浓度的外源多胺、生长素以及光周期的促进;适宜的多胺和光照都可正向调节CuAO基因表达水平和酶活性的增加;虽然生长素对CuAO基因表达有负调控作用,但经生长素处理后,对下胚轴生长后期的CuAO基因表达尤其是酶活性有明显的增益作用,并与大豆下胚轴不定根再生的促进作用相同步。因此,我们认为外源多胺、生长素和光周期均可通过对CuAO基因表达和酶活性的调节,而影响大豆下胚轴不定根的再生。
朱凯[7](2014)在《昼夜温差对设施番茄光合特性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文中指出设施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设施农业发展中的最为关键的技术是设施环境控制,温度调控是设施环境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温度控制会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等造成影响。近年来,国内外十分关注利用昼夜温差(difference between day and night temperature,DIF)调控设施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该方法具有环保、节能等优点,符合设施农业“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方向。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er)是我国最主要的设施作物之一,2012年设施栽培达到680万亩,我国设施番茄生产仍面临产量低、品质差、难以周年生产等问题。前人关于高温或低温对番茄的影响的研究较多,目前国内外关于不同昼夜温差对番茄的生长发育的影响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番茄品种“金冠5号”为试材,设计不同的日平均温度和昼夜温差的双因子试验,平均温度在番茄生长发育最适温度范围内设置18℃和25℃两个水平,昼夜温差设置0℃、6℃、12℃三个水平,共6个昼夜温差处理,系统研究昼夜对不同生育阶段设施番茄叶片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动力参数及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设施番茄的温度环境调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番茄叶片叶绿素a (Chl a)和叶绿素b (Chl b)含量随昼夜温差的增大而升高,与昼夜温差呈显着正相关的关系。18℃平均温度时,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是12℃温差处理最高,6℃温差处理最低;番茄叶片的最大光合作用速率(Pmax)、 C02最大同化速率(Amax)、表观量子效率(Aq)及碳羧化效率(Ce)均以6℃温差处理最大,12℃温差处理最低。25℃平均温度时,类胡萝卜素的含量与昼夜温差负相关,随温差增大而降低;光合参数在四个生育期内有所差异,其中幼果期和成熟期的最大值也是出现在6℃温差处理最大,0℃温差处理最低,苗期和开花期的值也总体表现为无昼夜温差处理的最低。昼夜温差处理可以显着增加番茄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6℃昼夜温差处理的光合能力最强,能够有效地促进番茄的光合作用,有利于番茄的生长。(2)设施番茄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参数(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淬灭系数qP、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电子传递速率ETR)与昼夜温差并非线性关系,随着昼夜温差的增大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18℃平均温度时,Fv/Fm和ETR的最高值以及NPQ的最低值均出现在28℃/22℃温差处理。25℃平均温度时,Fy,/Fm以12℃温差处理最高,qP和ETR以6℃温差处理最高,NPQ的值以6℃温差处理最低。(3)18℃日平均温度时,番茄叶片的SOD、POD、CAT酶活性的最高值和MDA含量的最小值均出现在21℃/15℃温度处理;25℃日平均温度时,SOD酶活性的最高值为31℃/19℃温度处理,POD、CAT酶活性的最高值和MDA含量的最小值则均出现在28℃/22℃温度处理。且SOD和POD酶活性总是以25℃日均温度高于18℃日均温度,MDA含量则恰好相反。在适宜温度范围内,适当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设施番茄叶片的光合作用,当超出最适温度范围时,过大的昼夜温差会给植物造成危害。
刘伟[8](2011)在《雾培马铃薯茎蔓与块茎发育调控的生理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L)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蔬菜、饲料作物,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马铃薯脱毒原原种生产是马铃薯高产的基础。采用雾培马铃薯生产脱毒原原种能够获得数倍于基质生产的繁殖系数。为实现雾培马铃薯脱毒原原种的生长发育调控,探索雾培马铃薯原原种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匍匐茎、块茎发育机制,本试验在雾化栽培条件下对西南地区的几个主推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渝薯1号、鄂薯3号)进行一系列物理调控研究(匍匐茎生长控制、块茎生长控制、匍匐茎块茎协同控制),试图探索马铃薯脱毒苗对物理调控的响应机制,并测定相关生理生化和产量指标,进一步从生理学角度解释物理调控手段使马铃薯增产原因,从而丰富雾培马铃薯脱毒原原种高产栽培理论。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匍匐茎生长控制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匍匐茎生长控制能抑制雾培马铃薯株高,促进植株茎粗、根系体积、叶面积系数,促进植株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的增加或延缓其降低,诱导植株体内脂氧合酶活性升高。不断摘除多级匍匐茎对植株生长势的整体促进效果最强。随着匍匐茎摘除数量的增多,植株体内脂氧合酶活性增强。植株对匍匐茎生长控制的响应随品种熟性的延长而减弱。摘除一级匍匐茎顶端能够促进次级匍匐茎的产生,多级匍匐茎祛除后植株能诱导产生大量新匍匐茎,先发匍匐茎祛除后植株也能通过补偿机制产生后发匍匐茎。本试验条件下品种费乌瑞它单株的匍匐茎产生潜力为125条、次级匍匐茎产生潜力为39条、匍匐茎一次补偿潜力为29条,品种渝薯1号分别为77条、30条、27条,鄂薯3号分别为60条、19条、16条。2块茎生长控制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块茎生长控制能抑制雾培马铃薯的株高,并促进茎粗、根系体积、叶面积系数的增加,延缓植株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的降低,促进植株体内脂氧合酶活性的升高,但影响效果小于匍匐茎生长控制。其中摘除所有形成块茎对三个品种植株生长势整体促进效果最好。随着块茎摘除数量的增多,植株体内脂氧合酶活性增强。品种熟性越短植株对块茎生长控制的响应越剧烈,摘除所有形成块茎和摘除一级块茎均能够加速植株匍匐茎的形成和块茎膨大,其中摘除一级块茎后能加速次级块茎的膨大,摘除合格块茎能增加单株合格块茎数量、提高合格薯率。本试验条件下品种费乌瑞它单株块茎膨大潜力为82个、次级块茎膨大潜力为31个、合格薯潜力为17个,品种渝薯1号分别为30个、18个、11个,鄂薯3号分别为20个、17个、8个。3匍匐茎块茎协同控制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雾培马铃薯定植2节能够显着促进植株生长势;定植3节的生长势弱于定植2节,但能促进脂氧合酶活性的增强,促进匍匐茎、块茎产量的增加。随着打顶次数的增多,植株高度降低、生长增强:打顶1-2次最有利于植株匍匐茎、块茎形成。植株的生长势、产量与品种关系密切。本试验条件下的高产最优组合为:品种费乌瑞它、定植3节、打顶2次。
马绍英[9](2010)在《LED不同光对葡萄离体试管苗生理生化特性效应的研究》文中认为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光合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Photosynthetic Photon Flux Density)、光照周期和光谱分布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形态建成起重要调控作用。植物组培主要依靠电光源,传统电光源对植物的生物能效低、发热量大,光照用电约占整个电费成本的65%,是植物组织培养中较高的非人力成本之一。因此在植物组织培养中采用新型的LED光源,调控光质和PPFD,不仅能够调控组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而且能够大大减少能耗,降低成本。同时解决了光质不纯的问题,增加了试验结果的可靠性。本研究以葡萄砧木品种贝达(Beta)和变叶葡萄(Vitis piasezkii Maxim)试管苗为实验材料,研究其在LED白、红、黄、蓝、绿和蓝红六种光质,24 h·d-1、16 h·d-1、12 h·d-1、8 h·d-1四个光周期试管苗生长发育动态、地上部位(株高、叶面积、生物量、节间长、茎粗)和地下部位(根重、根条数、根长、根粗)增殖以及色素含量、气孔、酶活性的效应。以便得到组织培养最佳的LED光质、光周期。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有:(1)LED红光有利于葡萄试管苗地上地下部位的纵向生长;LED蓝光抑制葡萄试管苗地上地下部位的纵向生长,而促进其横向生长;LED蓝红光对葡萄试管苗的光合速率较普通荧光强。红光、蓝光和蓝红光在16 h·d-1下对生物量的增加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24 h·d-1、蓝光和蓝红光下茎节最粗。(2)LED黄光、绿光,光周期16 h·d-1、12 h·d-1的光照有利于株高的增加,蓝光和蓝红光在16 h·d-1下有利于试管苗叶面积的增加,绿光和黄光在24 h·d-1下叶面积均较小。节间长在绿光和黄光下较长,而在蓝光下最短;,8 h·d-1、绿光和黄光下茎节最细;试管苗在16 h·d-1,黄光下根粗最细,而光合速率在LED蓝红光下最大,而在LED黄光和绿光下为负值。(3)在不同的LED光质和光周期下均表现出,气孔频度越大,则气孔长×宽越小,基因型不同所需光质、光周期也不完全相同,变叶葡萄气孔频度在蓝光、16 h·d-1下最高,而贝达试管苗气孔频度在蓝红光和24 h·d-1下最高。红光、蓝光和蓝红光有利于叶绿素的合成,8 h·d-1较其他三种光周期叶绿合成能力差,且光质与光周期效应也因基因型存在差异SOD活性均在蓝光下最高,红光下最低。贝达试管苗在8 h·d-1下最高,24 h·d-1下最低,变叶葡萄试管苗则在16 h·d-1下最高,12 h·d-1下最低。试管苗的PPO、POD与CAT活性强弱均为:24h.d-1>16 h.d-1>12 h.d-1>8 h.d-1。
杨雅婷[10](2010)在《LED光质(R/B)处理对甘薯组培苗品质及节能效果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植物组织培养作为一种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同品质种苗的快速繁育技术,目前已经成为遗传育种、种质资源保护和脱毒快繁的重要手段。传统组培所采用的人工光源荧光灯不仅散热量大,电能利用率低,而且还有明显的组培苗徒长现象,新型节能光源的研究极为迫切。有明显的促使组培苗徒长的作用,并且散热多,不仅增加了空调的耗电量,还降低了灯具的电能利用率,增大耗电量。本文针对植物组培光源荧光灯发热量大、光源光量子效率低和使用寿命相对较短的缺点,设计了一套由红色LED(660nm、637nm)和蓝色LED(460nm、450nm)灯管组合而成的组培光源;针对LED光源价格问题,采用将红色LED灯管和荧光灯结合的方法,构建了一套组培光源系统;研究了以上LED光源及其组合对甘薯组培苗的品质的影响,并对各光源组合进行了经济性评价。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 LED灯管的物理光学性能特性比荧光灯更省电、更有效。满负荷下光照度范围可达201.8246.9μmol·m-2·s-1;可调光质范围为2.29.4;LED灯管均匀度为0.940.95,比荧光灯提高了13%;光照度和功率都与占空比呈线性关系,完全可以通过调节占空比达到调节光照度的目的;2. 660nm红光LED和450nm蓝光LED灯管组合中,R/B=8为适宜的光质比;637nm红光LED和460nm蓝光LED灯管组合中,应设定R/B=10,此时根冠比、地下鲜重最大,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相关性得到较好的协调,植株发育健壮;3. 637nmLED灯管和荧光灯的组合光源(637F)是最佳光源组合方式。此时637F下生长的甘薯组培苗的各指标均显着优于荧光灯;株高和地上部干鲜重都显着优于纯红蓝(波峰分别为637nm和460nm)LED灯管;除地上鲜重以外的其他指标都没有与660nmLED灯管和荧光灯的组合光源(660F)下生长的甘薯组培苗表现出显着性差异。637F能同时促进地上部和根部生长。R/B=10是660F和637F的适宜光质比;4.除660nm红光灯管+450nm蓝光灯管的组合外,其它3个LED组合的每层组培架的修正十年总费用已经低于荧光灯。尤其是637F的修正十年总费用低于荧光灯38.24%,大大降低LED灯管在组培领域的应用门槛。
二、光通量和温差对马铃薯试管苗生长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光通量和温差对马铃薯试管苗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植物工厂补光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植物工厂补光系统国外研究情况 |
1.2.2 植物工厂补光系统国内研究情况 |
1.2.3 植物工厂补光的不足 |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补光系统设计的理论研究 |
2.1 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光照需求 |
2.2 LED照明设计的理论基础 |
2.3 光学仿真软件Trace Pro的介绍 |
2.4 光配方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植物补光系统的控制策略 |
3.1 植物补光系统的需求分析 |
3.2 植物补光系统的设计方案 |
3.3 补光控制策略设计 |
3.3.1 静态补光模式 |
3.3.2 动态补光模式 |
3.3.3 仿日照补光模式 |
3.3.4 配方库植物的选择分析 |
3.3.5 光配方库的构建 |
3.4 光配方的构建 |
3.4.1 花卉类光配方的构建 |
3.4.2 药材类光配方的构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光源模组的研究与设计 |
4.1 LED光源的选择 |
4.2 LED光源模块的仿真设计 |
4.2.1 建立LED灯珠模型 |
4.2.2 光源模块空间阵列的布局优化 |
4.2.3 光源模块叠加设计 |
4.3 光源模组的硬件设计 |
4.3.1 负载方式的选择 |
4.3.2 光源模组的制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架构的设计与实现 |
5.1 主控制器 |
5.1.1 主控制器的设计 |
5.1.2 主控制器工作的软件流程 |
5.2 数据采集节点 |
5.2.1 光照强度的采集 |
5.2.2 环境温度的采集 |
5.2.3 二氧化碳浓度的采集 |
5.3 补光节点的设计与实现 |
5.3.1 驱动电路的设计 |
5.3.2 补光控制器 |
5.4 通信协议设计 |
5.5 终端模块功能界面设计 |
5.5.1 主界面设计 |
5.5.2 植物光配方控制界面设计 |
5.6 系统功能测试 |
5.6.1 控制指令收发的稳定性 |
5.6.2 补光节点性能测试 |
5.6.3 光照效果测试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3)LED不同光质及光周期对山白兰苗木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光对植物的影响 |
1.1.1 光质对植物的影响 |
1.1.2 光周期对植物的影响 |
1.1.3 光照强度对植物的影响 |
1.2 LED简介及应用研究概况 |
1.2.1 LED灯简介 |
1.2.2 LED灯在植物培育上的应用 |
1.3 山白兰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3.1 生长量、生物量指标测定 |
2.3.2 养分含量测定 |
2.3.3 生理指标测定 |
2.3.4 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指标测定 |
2.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LED不同光质及光周期对山白兰苗木生长的影响 |
3.1.1 光周期、光质及其交互作用对生长量、生物量指标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
3.1.2 不同光质、光周期下山白兰苗高、地径增长量 |
3.1.3 不同光质、光周期下山白兰叶面积 |
3.1.4 不同光质、光周期下山白兰生物量 |
3.1.5 小结 |
3.2 LED不同光质及光周期对山白兰苗木内源激素的影响 |
3.2.1 光质、光周期及其交互作用对内源激素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
3.2.2 不同光质、光周期下山白兰内源激素含量 |
3.2.3 不同光质、光周期下山白兰内源激素平衡 |
3.2.4 小结 |
3.3 LED不同光质及光周期对山白兰苗木养分吸收的影响 |
3.3.1 光质、光周期及其交互作用对山白兰苗木养分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
3.3.2 不同光质、光周期下山白兰N元素养分含量差异 |
3.3.3 不同光质、光周期下山白兰P元素养分含量差异 |
3.3.4 不同光质、光周期下山白兰K元素养分含量差异 |
3.3.5 不同光质、光周期下山白兰Ca元素养分含量差异 |
3.3.6 不同光质、光周期下山白兰Mg元素养分含量差异 |
3.3.7 小结 |
3.4 LED不同光质及光周期对山白兰苗木的光合作用的影响 |
3.4.1 不同光质、光周期及其交互作用对山白兰光合特性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
3.4.2 不同光质、光周期下山白兰光响应曲线差异 |
3.4.3 不同光质、光周期下山白兰光合速率Pn差异 |
3.4.4 不同光质、光周期下山白兰气孔导度Gs差异 |
3.4.5 不同光质、光周期下山白兰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差异 |
3.4.6 不同光质、光周期下山白兰蒸腾速率Tr差异 |
3.4.7 小结 |
3.5 LED不同光质及光周期对山白兰苗木光合色素、酶及产物的影响 |
3.5.1 不同光质、光周期及其交互作用对光合色素等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
3.5.2 不同光质、光周期下山白兰光合色素含量差异 |
3.5.3 不同光质、光周期下山白兰Rubisco酶、ATP酶活力 |
3.5.4 不同光质、光周期下山白兰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含量 |
3.5.5 小结 |
3.6 LED不同光质及光周期对山白兰苗木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3.6.1 光质、光周期及其交互作用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3.6.2 不同光质、光周期下山白兰最大光化学速率Fv/Fm差异 |
3.6.3 不同光质、光周期下山白兰有效光化学速率Fv'/Fm'差异 |
3.6.4 不同光质、光周期下山白兰光化学淬灭系数qP差异 |
3.6.5 不同光质、光周期下山白兰光非化学淬灭系数NPQ差异 |
3.6.6 不同光质、光周期下山白兰相对电子传递速率ETR差异 |
3.6.7 小结 |
3.7 LED不同光质及光周期下山白兰苗木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
3.7.1 山白兰苗木生长、生物量与内源激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3.7.2 山白兰苗木生长、生物量与光合作用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3.7.3 山白兰苗木光合作用与光合关键酶及光合产物的相关性分析 |
3.7.4 山白兰苗木光合作用与光合色素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3.8 LED不同光质及光周期对山白兰苗木影响的主成分分析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不同LED光源下山白兰苗木生长、物质积累差异 |
4.1.2 不同LED光源下山白兰苗木内源激素变化 |
4.1.3 不同LED光源下山白兰苗木的光合响应 |
4.1.4 不同LED光源下山白兰苗木叶绿素荧光特性 |
4.2 结论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植物生产的光环境因子调控应用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光质调控技术 |
1.1 LED人工光源光质调控方法 |
1.1.1 单色光人工光质调控 |
1.1.2 红蓝光 (R/B) 或红蓝黄光 (R/B/Y) 比值调控研究 |
1.1.3 红光与远红光比值 (R/FR) 调控研究 |
1.2 滤光薄膜光质调控方法 |
2 光照强度调控技术 |
2.1 合理建造温室 |
2.2 遮光与补光措施 |
3 光周期调控技术 |
4 光分布调控技术 |
5 光调控设备与系统 |
6 总结与展望 |
(5)农光互补系统中甘薯生长发育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技术思路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前景分析 |
第2章 光伏板遮荫对农田地面光照强度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与种植技术设计 |
2.1.2 光伏板选择与田间装置模拟设计 |
2.1.3 光照强度测量 |
2.1.3.1 光照度测量 |
2.1.3.2 光合光量子通量密度测量 |
2.1.4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光伏板遮荫对田间生长环境光照度的影响 |
2.2.2 光伏板遮荫对生长环境光合光量子通量密度的影响 |
第3章 供试品种甘薯光合参数测定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与处理设计 |
3.1.2 测量方法 |
3.1.2.1 甘薯净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测定 |
3.1.2.2 光伏板下甘薯光合参数测定 |
3.1.3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试验品种净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变化结果分析 |
3.2.2 光伏板遮荫对甘薯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
第4章 光伏板遮荫对甘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与种植技术设计 |
4.1.2 光伏板设置与田间装置模拟设计 |
4.1.3 测量方法 |
4.1.3.1 试验品种甘薯叶面积指数的测定 |
4.1.3.2 试验品种甘薯藤蔓生长状态的测定 |
4.1.3.3 试验品种甘薯干物质积累配比的测定 |
4.1.4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光伏板遮荫对甘薯单株平均叶面积的影响 |
4.2.2 光伏板遮荫对甘薯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4.2.3 光伏板遮荫对甘薯叶片单位面积质量的影响 |
4.2.4 光伏板遮荫对甘薯藤蔓生长的影响 |
4.2.5 光伏板遮荫对甘薯蔓薯比的影响 |
4.2.6 光伏板遮荫对甘薯含水率的影响 |
4.2.7 光伏板遮荫对甘薯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
第5章 光伏板遮荫对甘薯经济产量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与种植技术设计 |
5.1.2 光伏板设置与田间装置模拟设计 |
5.1.3 测量方法 |
5.1.4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光伏板遮荫对甘薯经济产量的影响 |
5.2.2 农光互补系统中产量的实际折算方法 |
第6章 讨论与展望 |
6.1 光伏板设置对甘薯光合作用的影响 |
6.2 光伏板设置对甘薯生理形态及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 |
6.3 光伏板设置对甘薯经济产量的影响 |
6.4 实际光伏板设置对农事操作的影响及改进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
作者简介 |
(6)大豆下胚轴诱导不定根再生过程中二胺氧化酶基因表达及酶活性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多胺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
1 植物体内的多胺及存在形式 |
2 植物体内的多胺代谢 |
3 多胺与植物生长发育 |
4 多胺与生殖生长 |
5 多胺与植物的胁迫响应 |
6 多胺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及其作用 |
第二节 生长素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
1 植物生长素的种类 |
2 生长素的生物合成及运输 |
3 生长素与植物生长发育 |
4 生长素响应因子与植物的生长发育 |
5 生长素与多胺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三节 光照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
1 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2 光敏素和光形态建成 |
3 光照与多胺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四节 多胺氧化酶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
1 植物中多胺氧化酶的分布 |
2 多胺氧化酶的结构及生化特点 |
3 多胺氧化酶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二章 多胺对大豆下胚轴不定根再生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及分析 |
2.1 外源多胺对大豆下胚轴不定根再生的影响 |
2.2 外源多胺处理后大豆下胚轴二胺氧化酶基因表达和酶活性的变化 |
2.3 氨基胍对大豆下胚轴不定根生长和二胺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三章 生长素对大豆下胚轴不定根再生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及分析 |
2.1 生长素对大豆下胚轴不定根再生的影响 |
2.2 生长素处理后大豆下胚轴二胺氧化酶基因表达和酶活性的变化 |
2.3 生长素极性运输及合成抑制剂对大豆下胚轴不定根生长和二胺氧化酶的影响 |
3 讨论 |
第四章 光照对大豆下胚轴不定根再生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及分析 |
2.1 不同光周期对大豆下胚轴不定根再生的影响 |
2.2 不同光周期处理下大豆下胚轴二胺氧化酶基因表达和酶活性的变化 |
3 讨论 |
第五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
1 全文讨论 |
1.1 多胺对大豆下胚轴不定根再生和CuAO基因表达和酶活性的影响 |
1.2 生长素对大豆下胚轴不定根再生和CuAO基因表达和酶活性的影响 |
1.3 光照对大豆下胚轴不定根再生和CuAO基因表达和酶活性的影响 |
2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缩略语表 |
致谢 |
(7)昼夜温差对设施番茄光合特性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番茄生产的重要性 |
1.1.2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温度逆境对作物生长发育影响机理的研究进展 |
1.2.1 温度逆境对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
1.2.2 温度逆境对作物抗氧化物系统的影响 |
1.3 昼夜温差对作物生长发育影响机理的研究进展 |
1.3.1 昼夜温差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2 昼夜温差对作物生理方面的影响 |
1.3.3 昼夜温差对作物生育期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1.1 试验地点简介 |
2.1.2 试验方法 |
2.1.3 番茄生长阶段的划分 |
2.2 试验测定内容及方法 |
2.2.1 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 |
2.2.2 叶片光合作用参数的测定 |
2.2.3 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2.2.4 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第三章 昼夜温差对设施番茄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昼夜温差对设施番茄叶片光合色素的影响 |
3.3 昼夜温差对番茄叶片光响应和二氧化碳响应的影响 |
3.3.1 昼夜温差对设施番茄叶片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
3.3.2 昼夜温差对设施番茄叶片CO_2响应曲线的影响 |
3.3.3 昼夜温差对设施番茄叶片光响应、CO_2响应参数的影响 |
3.4 叶片最大光合速率与温度因子的关系 |
3.5 小结 |
第四章 昼夜温差对设施番茄叶片荧光动力参数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昼夜温差对设施番茄叶片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的影响 |
4.3 昼夜温差对设施番茄叶片光化学淬灭(qP)的影响 |
4.4 昼夜温差对设施番茄叶片非光化学淬灭(NPQ)的影响 |
4.5 昼夜温差对设施番茄叶片电子传递速率(ETR)的影响 |
4.6 温度因子与荧光参数的通径分析 |
4.7 小结 |
第五章 昼夜温差对设施番茄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昼夜温差对设施番茄叶片SOD活性的影响 |
5.3 昼夜温差对设施番茄叶片POD活性的影响 |
5.4 昼夜温差对设施番茄叶片CAT活性的影响 |
5.5 昼夜温差对设施番茄叶片MDA含量的影响 |
5.6 番茄生理参数值与昼夜温差的相关关系 |
5.7 小结 |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1.1 昼夜温差对设施番茄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6.1.2 昼夜温差对设施番茄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6.1.3 昼夜温差对设施番茄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6.2 主要创新之处 |
6.3 讨论 |
6.4 应用前景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雾培马铃薯茎蔓与块茎发育调控的生理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概述 |
1.2 马铃薯退化与病毒祛除 |
1.3 块茎形成及其机理 |
1.4 脱毒马铃薯原原种繁育技术 |
1.5 脱毒马铃薯原原种薯繁育调控研究 |
1.5.1 试管薯(苗)繁育调控 |
1.5.2 基质繁育调控 |
1.5.3 雾培繁育调控 |
1.5.4 水培繁育调控 |
第2章 绪论 |
2.1 研究目的意义 |
2.2 研究主要内容 |
2.2.1 试验一:匍匐茎生长控制试验 |
2.2.2 试验二:块茎生长控制试验 |
2.2.3 试验三:匍匐茎与块茎协同控制试验 |
2.3 主要技术路线和进度安排 |
2.3.1 技术路线 |
2.3.2 进度安排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与地点 |
3.2 试验方法 |
3.3 试验环境条件控制与管理 |
3.4 指标测定与统计分析 |
3.4.1 指标测定与方法 |
3.4.2 统计分析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4.1 匍匐茎生长控制试验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
4.1.1 匍匐茎控制对株高的影响 |
4.1.2 匍匐茎控制对茎粗的影响 |
4.1.3 匍匐茎控制对根系体积的影响 |
4.1.4 匍匐茎控制对叶面积系数的影响 |
4.1.5 匍匐茎控制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1.6 匍匐茎控制对根系活力的影响 |
4.1.7 匍匐茎控制对LOX活性的影响 |
4.1.8 匍匐茎控制对一级匍匐茎形成的影响 |
4.1.9 匍匐茎控制对次级匍匐茎形成的影响 |
4.1.10 匍匐茎控制对匍匐茎总量的影响 |
4.1.11 匍匐茎累计形成量 |
4.2 块茎生长控制试验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
4.2.1 块茎生长控制对株高的影响 |
4.2.2 块茎生长控制对茎粗的影响 |
4.2.3 块茎生长控制对根系体积的影响 |
4.2.4 块茎生长控制对叶面积系数的影响 |
4.2.5 块茎生长控制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2.6 块茎生长控制对根系活力的影响 |
4.2.7 块茎生长控制对LOX活性的影响 |
4.2.8 块茎生长控制对匍匐茎总量的影响 |
4.2.9 块茎生长控制对一级块茎的影响 |
4.2.10 块茎生长控制对次级块茎的影响 |
4.2.11 块茎生长控制对块茎总量的影响 |
4.2.12 块茎累计形成量 |
4.2.13 合格薯(块茎)率比较 |
4.3 匍匐茎与块茎控制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
4.3.1 不同处理对株高的影响 |
4.3.2 不同处理对茎粗的影响 |
4.3.3 不同处理对根系体积的影响 |
4.3.4 不同处理对叶面积系数的影响 |
4.3.5 不同处理对分枝数量的影响 |
4.3.6 不同处理对脂氧合酶活性的影响 |
4.3.7 不同处理对匍匐茎数量的影响 |
4.3.8 不同处理对块茎数量的影响 |
4.3.9 不同处理对块茎总重量的影响 |
4.3.10 产量分析 |
4.4 生物学性状相关性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
5.1 讨论 |
5.1.1 匍匐茎生长调控效应 |
5.1.2 块茎生长调控效应 |
5.1.3 匍匐茎与块茎生长控制效应 |
5.1.4 生理指标相关性 |
5.2 结论 |
5.2.1 匍匐茎生长控制对马铃薯的影响 |
5.2.2 块茎生长控制对马铃薯的影响 |
5.2.3 匍匐茎块茎协同控制对马铃薯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附录 部分试验照片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 |
(9)LED不同光对葡萄离体试管苗生理生化特性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光质对植物离体培养的影响 |
1.1 光质对植物离体形态建成的影响 |
1.2 光质对植物体内内源物质合成的影响 |
2 LED应用于植物组织培养中的研究 |
2.1 红光(620~660 nm)和远红光(710~740 nm)LED对组培植物生长的影响 |
2.2 蓝光(450~470 nm)LED红光与蓝光LED组合对组培植物生长的影响 |
2.3 红光与蓝光LED组合对组培植物生长的影响 |
第二章 LED不同光质、光周期对葡萄试管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气孔特性的观察统计与色素含量及酶活的测定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分析 |
2.1 LED不同光对葡萄试管苗色素含量的影响 |
2.2 LED不同光对葡萄试管苗气孔频度和长×宽的影响 |
2.3 LED不同光对葡萄试管苗SOD活性的影响 |
2.4 LED不同光对葡萄试管苗PPO活性的影响 |
2.5 LED不同光对葡萄试管苗POD活性的影响 |
2.6 LED不同光对葡萄试管苗CAT活性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LED不同光质、光周期对葡萄试管苗地上地下部位生长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观察统计及测量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分析 |
2.1 不同LED光质、光周期对葡萄试管苗地上部位的影响 |
2.2 不同LED光质、光周期对葡萄试管地下部位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LED不同光质对葡萄试管苗生长动态及光合特性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观察统计及检测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分析 |
2.1 不同LED光质对葡萄试管苗地上部分生长发育的影响 |
2.2 不同LED光质对葡萄试管苗地下部分生长发育的影响 |
2.3 不同LED光质对葡萄试管苗光合特性的研究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图版说明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个人简介 |
(10)LED光质(R/B)处理对甘薯组培苗品质及节能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植物组培光源特征及研究进展 |
1.2.1 荧光灯特征 |
1.2.2 LED 光源特征 |
1.2.3 LED 在植物组培应用的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LED 光源设计与物理性能评价 |
2.1 组培用LED 光源设计 |
2.1.1 设计原则和思路 |
2.1.2 LED 组培光源设计 |
2.2 组培LED 灯管及荧光灯组合方式 |
2.3 物理性能测量及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LED 光源对组培苗品质的影响试验 |
3.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3.2 LED 灯管光照度试验 |
3.3 LED 灯管光质试验 |
3.3.1 660nm 红光 LED+450nm 蓝光 LED 对组培苗品质的影响 |
3.3.2 637nm 红光 LED+460nm 蓝光 LED 对组培苗品质的影响 |
3.4 LED 灯管和荧光灯组合光质试验 |
3.4.1 红光LED 灯管和荧光灯组合试验 |
3.4.2 红光LED 灯管和荧光灯组合与红蓝LED 灯管光质对比试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能耗与经济性评价 |
4.1 能耗分析 |
4.2 照明的经济核算 |
4.2.1 我国常用照明费用计算 |
4.2.2 国外照明的经济核算 |
4.2.3 基于组培的照明经济核算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光通量和温差对马铃薯试管苗生长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品种和气象因子对马铃薯主要品质的影响[J]. 张佳莹,李扬,王靖,胡琦,黄明霞,刘霞霞.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2(02)
- [2]植物工厂补光系统的研究[D]. 刘源. 河北工业大学, 2019(06)
- [3]LED不同光质及光周期对山白兰苗木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D]. 韦秋梅. 广西大学, 2018(01)
- [4]植物生产的光环境因子调控应用综述[J]. 于海业,孔丽娟,刘爽,张雨晴,隋媛媛. 农机化研究, 2018(08)
- [5]农光互补系统中甘薯生长发育特征研究[D]. 魏来. 浙江大学, 2017(01)
- [6]大豆下胚轴诱导不定根再生过程中二胺氧化酶基因表达及酶活性变化[D]. 徐港明. 苏州大学, 2016(02)
- [7]昼夜温差对设施番茄光合特性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D]. 朱凯.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4(07)
- [8]雾培马铃薯茎蔓与块茎发育调控的生理响应[D]. 刘伟. 西南大学, 2011(09)
- [9]LED不同光对葡萄离体试管苗生理生化特性效应的研究[D]. 马绍英. 甘肃农业大学, 2010(02)
- [10]LED光质(R/B)处理对甘薯组培苗品质及节能效果的影响[D]. 杨雅婷.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