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1世纪世界军事安全形势走向(论文文献综述)
关泠[1](2020)在《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军事百科全书编纂是以“编纂”为核心的创造性精神劳动,是社会科学文化活动中的专业实践活动。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是中国军事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也是军事辞书编纂的重要领域。编纂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中国军事科学发展史和辞书编纂史上的一项开创性工作。以《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第一版及《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一版、第二版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大型军事百科全书、辞典,系统介绍古今中外军事领域知识,全面总结军事理论与军事实践,建立起富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百科知识体系,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体现了中国当代军事科学发展水平,在传播军事知识,推动军事科学发展,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对于编纂实践,对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理论的探索虽然产生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但还不够丰富,特别是近10年鲜有系统的研究。本文以近代以来世界军事百科全书编纂谱系为框架,将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置于该框架中研究与考量。以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历史为主线,通过回顾不同历史时期编纂机构、编纂人员、编纂成果的发展,总结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经验。通过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的理论依据和基础,军事知识秩序的建立过程,编纂系统工程的运行方式,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理论与方法。通过探讨编纂的政治性与客观性的科学考量,以及文献资料研究在编纂中的作用,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规律。以中国当代3部大型军事百科全书为个案,从其编纂内容、编纂实践、编纂现代化着手,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特色与创新。本文运用军事学、辞书学、史学、编辑出版学及传播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对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作了系统研究。从“学科论”出发,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的知识分类及其与军事学科的建立与发展的关系。从文化缔构的角度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体系在建立新的军事知识秩序,实现军事知识的规范化、标准化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以辞书框架理论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主体与编纂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本文首次对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历史进行了系统研究。查阅了1980年至2016年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原始文件、资料、档案、会议记录等,访谈了部分直接参与编纂的专家学者和重要事件亲历者,厘清了编纂中的重要事件、节点及发展脉络。通过考察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体制和机制的形成与发展,并与国内外其他百科全书编纂进行比较,提炼并总结了编纂特点、作用和贡献。通过对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与军事学科的建立及发展进行系统探索,认为编纂活动为军事学相关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推动和深化了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首次集中对编纂中若干重要历史问题的处理和解决进行探究,通过文献梳理、档案整理、访谈记录等,重点研究了解放军军战史、重要人物若干问题的编纂原则、标准,以及表述、评价标准(准则)的形成,如长征“密电事件”、抗日战争中人民军队战绩等表述的形成及我军36位军事家的确定过程等,集中反映了编纂工作与科学研究的相互促进及其统一。本文拓展了军事百科全书研究的领域,丰富了相关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思路与借鉴。
何岸[2](2020)在《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研究的主题为: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以这个主题为核心,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作为资源极为缺乏的岛国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为何忽视了极其重要的海上交通线保护,从而导致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以一系列灾难性的失败而告终?由于研究主题属于战略研究领域中关于战争失败的研究范围,所以本文根据战争失败研究的代表性着作《军事灾难:战争失败的剖析》一书提出的导致战争失败的“军事灾难”产生的基本理论框架来加以分析,首先确认了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属于战争失败中的典型“军事灾难”,而这种“军事灾难”的产生绝非单一因素所导致。其次,分别从纵向层次与横向领域两个方面对这一主题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与分析。其中,纵向的研究主要分为国家、军队、战区/舰队、部队四个层次,分别对应战略研究中的大战略、战略、战役、战术四个层次。横向的研究则分为政治、军事、组织、敌人四大领域,并按照这四个领域依次探寻了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原因。最后,根据导致其失败的政治、军事、组织、敌人四大原因,总结了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教训,及其对于当今海洋战略的启示。
陈杰[3](2020)在《论法国革命战争与拿破仑战争时期法国陆军军事优势形成的原因》文中研究指明1792-1815年欧洲爆发了一场长达二十三年的战争,这场战争始于法国为保卫革命果实而被迫进行的的军事反击,止于欧洲各国为抵抗拿破仑的强权而联合起来将法兰西第一帝国和它的皇帝彻底打垮。这场战争以拿破仑上台掌权的1799年为界,前半段因其起点被称作“法国革命战争”,后半段因其最夺目的主角被称作“拿破仑战争”。在1792年战争刚刚爆发的时候,法军在各个方面均处不利,这种不利既与当时法国的社会动荡和军队的缺乏训练有关,又可以追溯到近代以来主导欧洲作战形式的有限战争已经发展到了尽头的层面上。为了打赢这场战争,法国陆军进行了大规模的探索尝试,无论是对当时的军事制度,还是作战方法,法军都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实验。这些改革的效果深刻而显着,不仅使法国成为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拥有全民武装动员能力的国家,从而把法国的军事机器率先升级到可以进行总体战争的级别,同时也让法国陆军取得了丰硕的军事成果,幅员辽阔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以这些军事成果为基础建立的。至拿破仑战争前期,法国陆军无论是在战绩上,还是军事制度的先进完善上,都是欧洲首屈一指的王牌军队,法国陆军的优势为各国所公认,欧洲各国也先后以法国陆军为模板,纷纷发起了旨在赶超法军的军事改革,借此机会,法军的建军思想与军事制度得以迅速传播,成为19世纪前半期各国新军建设的规范。
林高松[4](2020)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兵役法律制度是国家的重要军事制度,是国家开展兵役工作的法律保证。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深化……兵役制度等重大政策制度改革,推进军事管理革命,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研究分析兵役法律制度所包含的法理价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本文按照“理性分析、历史沿革、价值定位、内外环境、完善之道”的逻辑顺序分五章展开研究。第一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理性认识。从兵役法律制度的基本概念、兵役实体法律制度、兵役程序法律制度等为研究起点,对兵役法律制度的内涵外延进行科学界定,系统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主要特征和地位作用,为论文撰写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二章,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分析。按照古代、近代和新中国等三个阶段系统梳理我国兵役法律制度发展脉络,系统分析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现状,从体系构成、实质内涵和主要问题等方面展开研究,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发展的新要求,兵役法律制度体系更加科学完备、现役军人制度更加适应现代化局部战争需要、退役军人制度更加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第三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价值定位。主要从五个方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所蕴含的法理价值进行全面阐述,一是兵役义务与兵役权利的价值整合,二是国家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有序统一,三是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相互融合,四是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五是和平权与发展权的有序调整等,充分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公平正义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第四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外环境。客观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既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因素,这是新时代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根基。从五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防实力同步增强,二是我国总体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局部战争威胁始终存在,三是信息化局部战争对兵员素质要求普遍提高,四是优待军人成为兵役法律制度的内在共识,军人权益得到有效维护,五是军队独生子女兵员质量不容乐观,应征青年身体素质明显下降。第五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完善之道。主要从兵役法律制度建设角度提出一系列对策措施,力求为国家兵役机关开展兵役法律制度建设提供参考。一是科学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体系,二是大力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质量,三是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落实。加快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持续为国家提供优质的兵员补充,确保国家总体安全,进而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
聂朝阳[5](2020)在《新时代我国兵役制度法治化变革初探》文中认为军事制度是一个现代国家在国防和军事领域确立的重要制度之一,也是国家立法的重点内容之一,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民族意识、民主精神、法治特色和军事实力。当今世界,军事发展日新月异,并深刻表明,军队愈是现代化,愈是信息化,其暴力性越强、破坏性越大,越是要法治化。在当代中国,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适应依法治国的要求,加快国防和军事法治建设,实现依法治军。而军事制度的法治化变革是提升国防和军队法治化水平的必经之路,是国防和军队变革创新这一系统工程的重要环节,是建设法治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建设法治中国这一宏大命题和伟大工程不可或缺之要素。兵役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基本军事制度,对兵役活动发挥着重要的指引作用,有着自身的鲜明特点和独特规律,其法治化程度反映着军事制度法治化的程度,反映着军队法治化的水平,其法治化变革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新时代我国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反思新中国成立以来兵役制度法治化变迁历程会发现,在当代中国,兵役法律体系已基本建立,但兵役制度依然面临着诸多外在挑战,存在诸多内在不足。外在挑战方面,世界秩序正进行深度调整重构,新型军事对抗模式逐渐升温。同时,世界主要军事大国加快军事变革,推动兵役制度加速转型,加之内外安全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军队维护国家安全面临更多传统的与新生的挑战。内在不足方面,执政党和国家层面已经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方针,提出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目标,开启了新一轮国防和军队改革。但是,我国兵役制度建设存在着滞后于国家整体法治建设、兵役法律体系不健全、公民兵役权利义务失衡的问题,这是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梗阻,是国防和军队改革深入进行的绊脚石。因此,新时代我国兵役制度法治化变革迫在眉睫。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提出及其内容、依法治国与依法治军的关系和依法治军的实践表明:依法治国包括了依法治军,而实现依法治军又必须对包括兵役制度在内的军事制度进行法治化变革,这为新时代兵役制度法治化变革奠定了理论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兵役制度的法治化变迁为新时代兵役制度法治化变革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在分析新时代兵役制度法治化变革亦面临内外安全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域外兵役制度加速转型、兵役制度法治化变革内在不足,以及国民对公民身份的认同存在缺失等诸多挑战的基础上,重新塑造兵役法律体系、实现公民兵役权利义务的真正平等,弘扬和培育法治精神与尚武精神并将二者有机融合,以及加强公民身份认同建构是新时代我国兵役制度法治化变革的可行方案。
尹超平[6](2020)在《习近平强军思想探究》文中认为习近平强军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最具创新性的理论成果之一。对习近平强军思想进行深入系统的考察,不仅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且不乏一定的学术价值。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形成既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又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国家战略形势和环境深刻变化,国家安全与发展需求不断拓展,而军队自身建设又面临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习近平强军思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军事思想,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国共产党人的军队建设思想和中国古代优秀军事思想,则是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理论来源。习近平强军思想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强军目标、强军方略、强军方法、强军使命四大方面。强军目标,即锻造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世界一流的军队。强军方略,即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强军方法主要包括能战方能止战,战略服从政略,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固本强基与创新跨越。强军使命,即巩固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扞卫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维护我国海外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形成及在全党全军的确立,既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又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理论上,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队建设理论;驳斥了西方“军队非党化”的错误观点。现实上,为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提供了方向;为培养新式“四有”军人提供了支撑;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利益提供了保障。论者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和系统研究法,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和相关文章为探究基础,将习近平强军思想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军事思想、中国共产党人的军队建设思想和我国古代优秀军事思想进行深入对比,以期完整准确揭示出这一理论成果的独特贡献。创新主要体现为两点:第一,首将习近平强军思想的主要内容归纳为四方面:强军目标、强军方略、强军方法、强军使命。第二,首次考察了我国古代优秀军事思想对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影响。
林佳萱[7](2018)在《文在寅政府军事战略研究》文中指出自朝鲜半岛分裂以来,韩国与朝鲜一直呈现军事对峙态势,韩国一方面受制于美国国家战略,依托韩美同盟维护自身的国家安全;另一方面一直在探寻制定符合韩国自身国情的军事战略。韩国军事战略的发展演变先后经历了“前沿防御”、“固守防御”、“机动防御”、“攻势防御”、“联合遏制”、“积极遏制”、“主动遏制”时期。这些都为文在寅政府时期韩国军事战略的产生提供了政策背景和内在逻辑。韩国文在寅政府基于对局势的分析判断,提出了“灵活遏制”的军事战略。该战略以应对朝鲜非对称威胁、打造“精锐先进的强军”为主要战略目标,以调整部队编成结构、理顺作战指挥体系、构建“三轴体系”的军力建设、构建新型美韩军事指挥体系为主要举措。目前该战略在韩国得到了持续推进,显现出新的特点和规律。文在寅政府军事战略实践,在半岛局势、东北亚安全态势以及中国战略环境不同层次上都产生了影响。本文着力剖析文在寅政府军事战略内涵、特征及影响,为理解韩国战略走向、预判朝鲜半岛未来局势提供现实基础,为更好的处理中韩之间关系、加强两国的交流与合作提供理论启示。
王竞[8](2018)在《美军第三次“抵消战略”视阈下的“多域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4年,美国国防部正式提出第三次“抵消战略”,旨在通过发展创新“颠覆性”的军事技术、国防体制和军队组织形态、作战概念获得军事优势,保持美军全球机动能力和美国霸权地位。“抵消战略”常被认为是单纯依靠“技术优势”来达到“抵消”目的,其实不然,军事技术要最终转化为军事优势需要作战概念的支撑。作战概念同时指引着军事技术革新和军队组织形态的发展方向,只有通过作战概念引领正确的发展方向,战略目的才能够实现。第三次“抵消战略”通过“多域战”概念实现战斗力的生成转化,以未来战争环境为着眼点,意在通过跨领域融合作战模式,“抵消”对手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赢得可能爆发的战争,达成政治目的。“多域战”正从概念走向现实,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或将对世界军事变革、亚太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其打压、遏制、围堵我国的意图十分明显。综合考量第三次“抵消战略”和“多域战”更有助于我们认清美国对华军事战略的实质,为我军改革发展提供参考。论文按照“政策轨迹——理论分析——现实应对”的思路分四章进行研究。第一章绪论,主要阐明问题由来、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可能的创新点。第二章分析理清了第三次“抵消战略”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特点,第三次“抵消战略”的最终目的是生成与未来作战环境相匹配的战斗力,而“多域战”理论则是推进战斗力生成的实现路径。第三章主要通过梳理“多域战”理论的主要内容,总结出“多域战”的特点,研究了“多域战”的生成逻辑和本质属性,并分三个阶段对实施“多域战”的具体步骤和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第四章探究了“多域战”的前景和影响,思考了中国可采取的应对措施。
赵利亭[9](2021)在《我国中央电视台军事电视节目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基于传媒管理视角》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伴随着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传媒行业发展提速、传播渠道大幅拓展,传统媒体相互之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仅在中央电视台内部,截至2012年共开设有37个电视频道,其中公共频道25个,付费频道12个,央视军事电视节目所在的CCTV-7军事·农业频道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环境。管理被称为电视传媒的“第一生产力”,如何加强军事电视节目传媒管理,不断改善和提高节目质量,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保证职责和使命的圆满完成,是每个军事电视节目工作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以中央电视台军事电视节目为研究对象,充分借鉴传媒管理的相关理论,在充分吸收“企业核心竞争力”“传媒核心竞争力”等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战略管理理论和品牌管理理论,分析军事电视节目的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随后,借助数据包络分析的基本理论、基于熵的DEA模型,对军事电视节目中的龙头栏目《军事报道》进行个案分析,从而提出了建构军事电视节目核心竞争力的策略和改进建议。本文由八章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章和第二章为第一部分,主要是提出论文研究的背景、对象和现状,对相关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绘制了本文的技术路线图,并对中央电视台军事电视节目的竞争环境和现状进行分析,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三章至六章为第二部分,主要是从传媒管理的视角出发,对中央电视台军事电视节目的核心竞争力构成现状进行分析,同时将核心竞争力分为内容竞争力、品牌竞争力、效率竞争力三大部分,以《军事报道》栏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基本理论,提出基于熵的DEA模型,为军事电视节目核心竞争力构建奠定了基础。第七章和第八章为第三部分,其中第七章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提出了构建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思考,包括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原则、对策和建议。通过结合CIS战略、学习型组织建设等方法,提出了打造军事节目品牌、切实加强品牌营销、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构筑节目人才高地、经营业务收入多元,努力开拓相关产业、栏目编排合理化,提高军事节目效率、完善经济运行统计、科学分析战略决策等建议。第八章是结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并对本文研究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给予一定展望。通过系统学习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首先,在现代传媒环境下,运用传媒管理理论特别是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对央视军事电视节目进行管理再创新,不仅具有现实可能性,同时也具有现实紧迫性。央视军事电视节目进行传媒管理,构建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不仅是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的过程,也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旧有管理体制,形成符合市场经济和现代传媒企业的管理模式的过程。第二,央视军事电视节目作为央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递党和军队声音的主要平台,必须高度重视平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的基础和保障,也是推动军事电视节目长远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军事电视节目更好发挥媒体作用的关键。但同时,必须毫不动摇地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政治导向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绝不能动摇。第三,央视军事电视节目成立时间较短,经营管理起步较晚,既能够在传媒管理上吸取行业先进经验,也能够避免行业的弯路,但地方传媒集团和传媒企业的经验教训,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央视军事电视节目,必须逐步探索建立适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的传媒管理体系。第四,传媒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核心竞争力构建只是其中一项关键内容,未来应着眼于优化传媒管理效益,统筹考虑传媒人力资源管理、传媒技术管理、传媒经营管理等,这样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杨震[10](2012)在《论后冷战时代的海权》文中研究说明间发展。战争的变化同样也对海权的范围产生了影响:冷战后世界海军力量对比的变化使战争集中在沿海地区;一体化联合作战对海军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其具备为联合部队提供战略海运、海上防御和对陆纵深打击能力。军事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进行引领的导弹技术的进步使海军对陆地纵深目标进行远程精确常规战略性打击成为可能。上述影响使海权的范围开始从远洋公海扩展至沿海地区并直抵大陆纵深。后冷战时代海权在规模范围的变化不但完成了理论探索,也进行了战争实践。从后冷战时代中国海权观念的变化来看,则是受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双重影响的。后冷战时代海权的地缘政治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海权的轴心地带由从前的大西洋转向太平洋。随着国家实力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海洋大国,与美国一起成为世界海权的两个主要角色。美国在中国发展海权的三个关键战略区域:台湾、南海和印度洋进行“岛链”封锁,已经成为中国发展海权的最大制约因素。中国的海权观念在冷战结束后得到了很大发展,经济海权观、战略海权观、复合海权观、合作海权观和海洋国土观构成了后冷战时代中国海权观的主体。冷战的结束使海权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科学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还在深化与发展。
二、21世纪世界军事安全形势走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1世纪世界军事安全形势走向(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
1.2 关键概念界定 |
1.3 文献综述 |
1.3.1 百科全书研究的主要专着和论文 |
1.3.2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研究 |
1.4 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5 研究理论及其说明 |
第二章 编纂概述 |
2.1 军事百科全书的性质、特点 |
2.2 军事百科全书的功用 |
2.3 编纂指导思想及目的 |
2.3.1 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2.3.2 为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服务 |
2.4 出版、修订与版别 |
第三章 编纂发展历程 |
3.1 编纂历史背景 |
3.1.1 新时期社会文化需求和军队建设总目标催生 |
3.1.2 中国国防现代化和军事斗争准备迫切需要 |
3.1.3 新军事革命强力推动 |
3.2 编纂历程及阶段 |
3.2.1 编纂的开创与奠基(1980~1986) |
3.2.2 编纂的专业化与全面建设(1986~2002) |
3.2.3 编纂的纵深化、系统化、多元化发展(2002~2016) |
3.3 编纂领导机构与组织机构 |
3.3.1 兼具行政性和学术性的领导机构 |
3.3.2 从临时性机构到正式定编的组织机构 |
3.4 权威型的撰写和编审人员 |
3.5 专业型的专门编纂人员 |
第四章 编纂理论与方法:博采、萃取与确定 |
4.1 博采:基于军事科学研究成果 |
4.1.1 “学科论”与军事百科全书总体设计 |
4.1.2 以军事科学研究为基础 |
4.2 萃取:军事知识秩序的建立 |
4.2.1 积淀与初建 |
4.2.2 完善与架构 |
4.2.3 传承与创新 |
4.3 确定:系统工程的运行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政治性与客观性:科学考量标准 |
5.1 坚持政治原则 |
5.1.1 “事关国家和军队的科学文化基本建设” |
5.1.2 反映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研究成果 |
5.1.3 政治性问题的处理解决 |
5.1.4 作为“武器”的军事百科全书 |
5.2 秉持客观性 |
5.2.1 人物条目评价原则的提出 |
5.2.2 尊重历史,实事求是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文献资料研究与条目撰写审定 |
6.1 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文献资料 |
6.1.1 编纂的广度、深度取决于文献资料的占有度 |
6.1.2 基础建设与长远保存 |
6.2 藏用并重 |
6.2.1 文献资料建设 |
6.2.2 文献资料核对 |
6.3 条目专题资料与条目撰写、审定 |
6.3.1 “因条而宜”建立条目专题资料系统 |
6.3.2 收集、鉴别、取舍——以“段德昌”条目专题资料为例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编纂特色与创新 |
7.1 编纂内容 |
7.1.1 知识内容:从填补空白到全面反映 |
7.1.2 知识体系:在创新中发展 |
7.1.3 文体语言:百科体裁与军事特色 |
7.2 编纂实践 |
7.2.1 “国家编纂体制” |
7.2.2 “小核心、大外围”的编纂机制 |
7.2.3 与其他百科全书编纂模式之比较 |
7.3 编纂现代化设想 |
7.3.1 编纂技术平台现代化 |
7.3.2 构建军事知识服务体系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编纂与军事学科的建立、发展 |
8.1 推动军事辩证法学科建设 |
8.1.1 条目范畴的确定 |
8.1.2 学科的建立 |
8.1.3 在发展中调整 |
8.2 拓展军队政治工作学科范畴 |
8.2.1 学科之争 |
8.2.2 学科体系的完善 |
8.3 夯实军事法学科研究基础 |
8.3.1 学科的增设 |
8.3.2 填补军事法研究空白 |
8.4 构建军事装备学科理论体系 |
8.4.1 反映军事装备知识增长 |
8.4.2 创新发展军事装备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若干重要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
9.1 解放军军战史若干重要问题 |
9.1.1 长征“密电事件”的争论 |
9.1.2 西路军相关条目的表述 |
9.1.3 抗日战争中人民军队战绩问题 |
9.1.4 对百团大战的认识和评价 |
9.2 军事人物相关问题 |
9.2.1 清除“左”的影响——以被错杀人物条目为例 |
9.2.2 稳妥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以“项英”“粟裕”条目为例 |
9.2.3 人物评价“功是功,过是过”——以“林彪”条目为例 |
9.2.4 人物图片阐释知识语言 |
9.2.5 解放军“军事家”的论证和确定 |
9.2.6 中华民国时期军事人物评价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任务及相关概念界定 |
一、研究任务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三、研究对象的选定 |
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 |
一、战争失败研究 |
二、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研究 |
三、研究综述小结与既有研究的不足 |
第四节 核心论点、研究架构与研究方法 |
一、核心论点 |
二、研究架构 |
三、研究方法 |
第五节 论文价值与论文结构 |
一、论文价值 |
二、论文结构 |
第一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的日本海上交通线与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概况 |
第一节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基本情况 |
一、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分布 |
二、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构成 |
三、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特点 |
第二节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对战争的影响 |
一、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重要性 |
二、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对日本战争经济的影响 |
三、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对日军作战能力的影响 |
第三节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概述 |
一、太平洋战争初期的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1941-1942 |
二、太平洋战争中期的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1942-1943 |
三、太平洋战争后期的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1943-1944 |
四、太平洋战争末期的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1944-1945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政治原因 |
第一节 地缘政治与国家战略因素:日本的地缘环境、国家角色定位以及国家战略与政策取向 |
一、地缘政治与海上交通线 |
二、近代日本的地缘环境与国家角色定位 |
三、近代日本的国家战略与政策取向 |
四、地缘政治与国家战略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第二节 国际政治因素:近代日本同盟体系的转换及其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一、同盟体系与海上交通线 |
二、近代日本同盟体系的演进与转换 |
三、国际政治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军保交作战失败的军事原因 |
第一节 海军战略因素:日本海军战略理论的僵化及其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一、海军战略理论中的海上交通线 |
二、海上交通线保护在日本海军战略理论中的角色与地位 |
三、日本海军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经验教训的研究及其影响:以无限制潜艇战为中心 |
四、海军战略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第二节 海军战术因素:日本海军反潜护航战术的缺陷 |
一、海军战术与海上交通线保护 |
二、战时日本海军反潜护航战术的演变与缺陷 |
三、海军战术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第三节 海军情报因素:日本海军反潜护航作战中的情报战失败 |
一、海军情报与海上交通线保护 |
二、日本海军反潜护航作战中的情报战失败 |
三、海军情报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组织原因 |
第一节 国家组织因素:政府与军部之间无法有效协调 |
一、统帅权独立与军政二元化体制 |
二、政府与军部分立 |
三、国家组织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第二节 军队组织因素:陆海军之间无法有效协调 |
一、军政与军令并立 |
二、陆军与海军对立 |
三、军队组织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第三节 海军组织因素:海军各单位之间无法有效协凋 |
一、海军省与军令部 |
二、舰队与镇守府 |
三、海上护卫总司令部 |
四、海军组织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对手原因 |
第一节 误判因素:战前美国海军对无限制潜艇战的态度与日本海军的误判 |
一、无限制潜艇战与国际法 |
二、战前美国海军对日战略——以无限制潜艇战为中心 |
三、误判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第二节 误导因素:战争前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对日本海军的误导 |
一、战争前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 |
二、战争前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对日本海军的误导 |
三、误导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第三节 打击因素:战争后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对日本海军的打击 |
一、战争后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 |
二、战争后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对日本海军的打击 |
三、打击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凡例 |
附录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运输船队的名称与类型 |
参考文献 |
(3)论法国革命战争与拿破仑战争时期法国陆军军事优势形成的原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战争初期法国的军事困境及渊源 |
第一节 战争初期法军在战场上的接连失利 |
第二节 战争初期法国军队的混乱 |
第三节 法军困境的历史根源 |
第四节 法国大革命前军事改革的成败 |
第二章 法国陆军军事优势的形成 |
第一节 革命战争时期法国陆军军事优势的酝酿 |
第二节 拿破仑战争期间法国陆军军事优势的形成及全盛 |
第三章 大革命创造的新型的军队和战争形态 |
第一节 大革命创造的新精神和新军队 |
第二节 大革命创造的总体战争及相应的政治调整 |
第四章 法军新型进攻决战战略 |
第一节 革命以前的战略概况 |
第二节 卡尔诺的决战战略 |
第三节 拿破仑的进攻决战战略 |
第四节 与新型战略相适应的新式战术 |
第五章 法军的新型军事制度 |
第一节 编制革新 |
第二节 军官职业化 |
第三节 单一司令制 |
第四节 各兵种改革 |
第五节 后勤补给制度的转变 |
第六章 和平外交和反法同盟国状况 |
第一节 革命外交向和平外交的转变 |
第二节 反法同盟的情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目的和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理性认识 |
第一节 兵役法律制度的科学界定 |
一、相关概念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实体法律制度 |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程序法律制度 |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主要特征 |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制度的法律特征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时代特征 |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内容特征 |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地位与作用 |
一、兵役法律制度是国家军事制度的重要内容 |
二、兵役法律制度是保卫国家安全的坚实基础 |
三、兵役法律制度是组织兵役工作的有效规范 |
第二章 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 |
一、我国古代兵役法律制度 |
二、我国近代兵役法律制度 |
三、新中国兵役法律制度 |
第二节 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现状分析 |
一、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体系构成 |
二、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实质内涵 |
三、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主要问题 |
第三节 我国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客观分析 |
一、我国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主要经验 |
二、我国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优劣之处 |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发展的新要求 |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价值定位 |
第一节 兵役义务与兵役权利的价值整合 |
一、依法参加兵役是公民和法人的基本义务 |
二、参加兵役人员依法享有各种基本权利 |
三、正确处理兵役权利与兵役义务的关系 |
第二节 国家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有序统一 |
一、兵役必须以实现国家价值优先 |
二、公民通常是实现个人价值优先 |
三、兵役法律制度是国家价值与个人价值的调节器 |
第三节 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相互融合 |
一、国防是全体公民的国防 |
二、兵役实质是少数公民参加兵役 |
三、兵役法律制度是实现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统一的平衡器 |
第四节 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 |
一、公平与效率是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 |
二、兵役法律制度优先考虑军事效率 |
三、兵役法律制度充分体现公平原则 |
第五节 和平权与发展权的有序调整 |
一、追求国家和平权是兵役法律制度的基本目标 |
二、保障国家发展权是兵役法律制度的价值追求 |
三、统筹和平权与发展权是兵役法律制度的主要功能 |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外环境 |
第一节 国家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是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基础 |
一、经济实力 |
二、法治环境 |
三、军事改革 |
第二节 国家严峻安全形势是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必然要求 |
一、国家统一困境 |
二、周边事态纷争 |
三、西方大国遏制 |
第三节 信息化局部战争对兵员素质要求普遍提高 |
一、信息化局部战争成为未来战争的基本样式 |
二、高技术武器装备占据未来战场的主导地位 |
三、高素质的兵员成为信息化战争胜负的关键 |
第四节 优待军人成为兵役法律制度的内在共识 |
一、尊重军人共识 |
二、优待军人传统 |
三、军人权益维护 |
第五节 军队独生子女兵员质量不容乐观 |
一、独生子女成为军队服役主体 |
二、应征青年身体素质明显下降 |
三、入伍后退兵比例呈逐年上升 |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完善之道 |
第一节 科学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体系 |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 |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目标任务 |
第二节 大力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质量 |
一、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组织领导 |
二、统筹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规划计划 |
三、科学组织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起草拟制 |
第三节 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落实 |
一、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兵役法律意识 |
二、加强执法监督检查确保法律制度落到实处 |
三、严格组织对违反兵役法律制度行为的惩治 |
结语:加快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应处理的几个关系 |
一、处理好兵役法律制度与其它军事政策制度之间的关系 |
二、处理好兵役法律制度与新时代强军要求的关系 |
三、处理好兵役法律制度制定与实施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5)新时代我国兵役制度法治化变革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兵役制度的法治化历程与立法现状 |
(一)兵役制度的法治化历程 |
(二)兵役制度的立法现状 |
二、新时代兵役制度在法治进程中的方位 |
(一)新时代兵役制度法治化变革的理论基础 |
(二)新时代兵役制度法治化变革的意义 |
三、新时代我国兵役制度法治化变革面临的挑战 |
(一)兵役制度变革滞后于国家整体法治建设 |
(二)兵役法律体系不够健全 |
(三)公民兵役权利义务失衡 |
(四)国民对公民身份的认同存在缺失 |
四、新时代我国兵役制度法治化变革构想 |
(一)兵役法律体系之塑造 |
(二)公民兵役权利义务再均衡 |
(三)法治精神与尚武精神的二元彰显 |
(四)加强公民身份认同的建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后记 |
(6)习近平强军思想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1.3.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形成条件 |
2.1 时代背景 |
2.1.1 国家战略形势和环境深刻变化 |
2.1.2 国家安全与发展需求不断拓展 |
2.1.3 军队建设面临突出矛盾和问题 |
2.2 理论来源 |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军事思想 |
2.2.2 中国共产党人的军队建设思想 |
2.2.3 中国古代优秀军事思想 |
第三章 习近平强军思想的主要内容 |
3.1 强军目标论 |
3.1.1 听党指挥 |
3.1.2 能打胜仗 |
3.1.3 作风优良 |
3.1.4 世界一流 |
3.2 强军方略论 |
3.2.1 改革强军 |
3.2.2 科技强军 |
3.2.3 人才强军 |
3.2.4 依法治军 |
3.3 强军方法论 |
3.3.1 能战方能止战 |
3.3.2 战略服从政略 |
3.3.3 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 |
3.3.4 固本强基与创新跨越 |
3.4 强军使命论 |
3.4.1 巩固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
3.4.2 扞卫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 |
3.4.3 维护国家海外利益 |
3.4.4 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
第四章 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意义 |
4.1 理论意义 |
4.1.1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队建设理论 |
4.1.2 驳斥西方“军队非党化”的错误观点 |
4.2 现实意义 |
4.2.1 为走好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提供了方向 |
4.2.2 为培养新式“四有”军人提供了支撑 |
4.2.3 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利益提供了保障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7)文在寅政府军事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来源 |
1.2 选题的价值与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难点不足 |
第二章 韩国军事战略的发展演变 |
2.1 “前沿防御”战略(1948-1956) |
2.2 “机动防御”战略(1957-1970) |
2.3 “固守防御”战略(1971-1981) |
2.4 “攻势防御”战略(1982-2003) |
2.5 “联合遏制”战略(2003-2007) |
2.6 “积极遏制”战略(2008-2012) |
2.7 “主动遏制”时期(2013-2016) |
第三章 文在寅政府“灵活遏制”战略的形成 |
3.1 “灵活遏制”战略形成的背景 |
3.1.1 朝鲜核、导研制进程加速及军力建设构成严重威胁 |
3.1.2 美国“极限施压”政策冲击半岛安全局势 |
3.1.3 “萨德”系统部署激化东北亚大国竞争 |
3.2 “灵活遏制”战略的主要内容 |
3.2.1 以应对朝鲜“非对称威胁”为目标 |
3.2.2 以“防御和反击同时进行”为准则 |
3.2.3 以打造“精锐先进的强军”为手段 |
3.2.4 以“三轴体系”建设为重点 |
3.2.5 以构建新型美韩军事指挥体系为支撑 |
第四章 文在寅政府军事战略评析 |
4.1 文在寅政府军事战略的“变”与“不变” |
4.1.1 文在寅政府军事战略之“变” |
4.1.2 文在寅政府军事战略之“不变” |
4.2 文在寅政府军事战略的影响 |
4.2.1 对朝韩关系的影响 |
4.2.2 对地区安全的影响 |
4.2.3 对我国安全的影响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8)美军第三次“抵消战略”视阈下的“多域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概念界定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1.5 本文写作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二章 美军第三次“抵消战略” |
2.1 第一、二次“抵消战略” |
2.1.1 第一次“抵消战略” |
2.1.2 第二次“抵消战略” |
2.2 第三次“抵消战略”的提出 |
2.2.1 产生背景 |
2.2.2 主要内容 |
2.2.3 主要特点 |
2.3 第三次“抵消战略”中的“多域战” |
2.3.1 “多域战”的提出 |
2.3.2 “多域战”与第三次“抵消战略” |
2.3.3 “多域战”在第三次“抵消战略”中的地位 |
第三章 “多域战”理论 |
3.1 “多域战”理论的主要内容 |
3.1.1 对未来战争环境的认识 |
3.1.2 “多域战”的作战框架 |
3.1.3 “多域战”的实施步骤 |
3.2 “多域战”理论的主要特点 |
3.2.1 以中国作为主要作战对象 |
3.2.2 以发展“颠覆性”技术为支撑 |
3.2.3 作战领域空前扩展 |
3.2.4 注重创造“临时优势” |
3.3 “多域战”理论的生成逻辑与本质属性 |
3.3.1 逻辑起点:危机意识 |
3.3.2 内在理念:崇尚实力 |
3.3.3 外在动力:争夺利益 |
3.3.4 关键引领:科技飞跃 |
3.3.5 最终目的:实现“抵消” |
3.3.6 本质属性:以美国的规则重新定义战争 |
第四章 评价与思考 |
4.1 “多域战”的前景 |
4.1.1 当前:进展较为顺利 |
4.1.2 长远:面临若干挑战 |
4.2 “多域战”实施可能产生的影响 |
4.2.1 刺激世界军事革命聚焦创新,战争样式发生变革 |
4.2.2 美军事战略更具进攻性,大国间战争冲突风险上升 |
4.2.3 亚太地区争夺更趋激烈,美盟加紧对我军事围堵 |
4.3 中国的应对之策 |
4.3.1 保持战略定力和战略清醒,防止落入军备竞赛圈套 |
4.3.2 扬长避短,加速发展核心关键技术 |
4.3.3 妥善处理矛盾威胁,巧妙化解风险挑战 |
4.3.4 瞄准“多域战”理论创新,积极寻求破解之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9)我国中央电视台军事电视节目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基于传媒管理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背景 |
1.2.1 宏观背景 |
1.2.2 产业背景 |
1.3 研究意义 |
1.3.1 现实意义 |
1.3.2 理论意义 |
1.4 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5 军事电视节目传媒管理的历史考察 |
1.5.1 萌芽阶段(1979-1996) |
1.5.2 起步时期(1996-2010) |
1.5.3 快速发展时期(2010-) |
1.6 基本概念的界定 |
1.6.1 传媒管理 |
1.6.2 企业核心竞争力 |
1.6.3 传媒核心竞争力 |
1.6.4 军事电视节目核心竞争力 |
1.6.5 军事电视节目核心竞争力理念溯源 |
1.7 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论文技术路线图 |
1.7.1 研究思路 |
1.7.2 研究内容 |
1.7.3 技术路线图 |
1.8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中央电视台军事电视节目的竞争环境和现状分析 |
2.1 军事电视节目的发展历程 |
2.2 军事电视节目的作用分析 |
2.2.1 传递党和军队声音 |
2.2.2 引导社会舆论发展 |
2.2.3 塑造和传播军队形象 |
2.2.4 普及传播军事知识 |
2.2.5 增强全民国防意识 |
2.3 军事电视节目的竞争优劣势分析 |
2.3.1 军事电视节目的优势分析 |
2.3.2 军事电视节目的劣势分析 |
2.3.3 军事电视节目的机遇分析 |
2.3.4 军事电视节目的挑战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央电视台军事电视节目的核心竞争力现状 |
3.1 军事电视节目渠道建设现状总体分析 |
3.2 对《军事报道》栏目的实例分析 |
3.2.1 调研目的 |
3.2.2 调研形式 |
3.3 军事电视节目竞争形势分析 |
3.3.1 竞争中的不利因素 |
3.3.2 竞争中的有利因素 |
3.4 《军事报道》栏目现状及总体受众评价 |
3.4.1 栏目知名度和到达率 |
3.4.2 栏目收看频率及投入程度 |
3.4.3 观众对《军事报道》栏目的评价 |
3.5 《军事报道》栏目存在的不足 |
3.5.1 品牌建设不足,市场推广乏力 |
3.5.2 专业人才缺失,栏目创新不够 |
3.5.3 内容制作不足,节目资源浪费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央电视台军事电视节目内容竞争力分析 |
4.1 核心竞争力要素—收视率分析 |
4.1.1 《军事报道》栏目收视率分析 |
4.1.2 《军事报道》栏目收视水平分析 |
4.1.3 《军事报道》栏目收视率成长情况 |
4.2 核心竞争力要素—受众分析 |
4.2.1 受众构成细分分析 |
4.2.2 受众接触各类媒体分析 |
4.2.3 受众获取军事信息的途径分析 |
4.3 核心竞争力要素—内容分析 |
4.3.1 观众对军事类新闻节目的需求 |
4.3.2 观众对军事类新闻题材的偏好 |
4.3.3 观众最感兴趣的武器装备分析 |
4.4 核心竞争力要素—主持人分析 |
4.4.1 军事电视节目主持人关注度高 |
4.4.2 军事电视节目主持人老化明显 |
4.4.3 军事电视节目主持人个性缺失 |
4.4.4 观众呼唤专家型节目主持人 |
4.5 军事电视节目改进内容竞争力的措施建议 |
4.5.1 从小众军事节目走向大众传播 |
4.5.2 提升新闻评论比例和节目深度 |
4.5.3 突出栏目的军事特色和专业优势 |
4.5.4 调整节目内容构成加大信息供给 |
4.5.5 淡化宣传色彩改进语言语态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央电视台军事电视节目品牌竞争力分析 |
5.1 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品牌竞争力的总体框架 |
5.1.1 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的产业结构模型 |
5.1.2 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的内部结构模型 |
5.1.3 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品牌竞争力选择分析 |
5.1.4 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职能与产品品牌竞争力模型构建 |
5.1.5 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品牌竞争力的全系统模型 |
5.2 军事电视节目改进品牌竞争力的措施建议 |
5.2.1 打造军事节目优质品牌 |
5.2.2 构建军事节目形象识别系统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央电视台军事电视节目效率竞争力分析 |
6.1 DEA的方法原理和模型的选择 |
6.1.1 基本DEA模型原理 |
6.1.2 交叉效率模型和超效率模型 |
6.1.3 两阶段多边届模型 |
6.2 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的实例研究 |
6.2.1 样本描述及指标选取 |
6.2.2 实例分析 |
6.3 军事电视节目改进效率竞争力的措施建议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央电视台军事电视节目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
7.1 构建原则 |
7.1.1 政治性原则 |
7.1.2 服务性原则 |
7.1.3 “三贴近”原则 |
7.1.4 “创新性”原则 |
7.2 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实施 |
7.2.1 打造军事节目品牌,切实加强品牌营销 |
7.2.2 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构筑节目人才高地 |
7.2.3 拓展经营业务收入,努力开拓相关产业 |
7.2.4 优化内部管理结构,减少管理运行层级 |
7.2.5 合理编排栏目构成,提高军事节目效率 |
7.2.6 完善管理数据统计,科学分析战略决策 |
7.2.7 建立节目内容联盟,健全反馈调整机制 |
第八章 结论 |
8.1 文章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致谢 |
(10)论后冷战时代的海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
一、研究后冷战时代海权的必要性 |
二、海权的概念解析 |
三、后冷战时代海权面临的战略转型 |
四、后冷战时代海权的战略构架 |
五、后冷战时代海权之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文献的回顾 |
一、国外研究概况 |
二、国内研究概况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四节 本文的结构安排 |
注释 |
第一章 海权论的诞生与发展及其反思 |
第一节 马汉海权论的产生及其评述 |
一、马汉海权论的产生 |
二、马汉海权论的内容及影响 |
三、对马汉海权论的评述 |
第二节 科贝特海洋战略论的产生及其评述 |
一、海洋战略论的产生 |
二、科贝特海洋战略论的内容及影响 |
三、对科贝特海洋战略论的评述 |
第三节 戈尔什科夫国家海上威力论及其评述 |
一、国家海上威力论的产生 |
二、国家海上威力论的内容及影响 |
三、对国家海上威力论的评述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二章 后冷战时代海权的发展演进 |
第一节 海权在后冷战时代发展演进的背景 |
一、国际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
二、经济全球化 |
三、新军事变革 |
第二节 后冷战时代海权的内涵 |
一、后冷战时代海权的要素 |
二、后冷战时代海权的构成 |
第三节 后冷战时代海权的观念 |
一、后冷战时代海权的国际观 |
二、后冷战时代海权的军事观 |
三、后冷战时代海权的海洋观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三章 后冷战时代海权的技术形态 |
第一节 人类社会的技术形态及战争形态演进 |
一、人类社会的技术形态演进 |
二、人类战争的技术形态 |
第二节 后冷战时代海权技术形态的理论探索 |
一、战法思想 |
二、军事技术 |
三、编制体制 |
四、途径目标 |
第三节 后冷战时代海权技术形态的战争实践 |
一、指挥、控制与通信 |
二、海上打击 |
三、后勤保障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四章 后冷战时代海权的规模范围 |
第一节 后冷战时代的战争 |
一、后冷时代战争的主要形式 |
二、后冷时代战争的作战模式 |
三、后冷时代战争的战场空间 |
第二节 后冷战时代海权的规模 |
一、后冷战时代的战争对海权规模的影响 |
二、对后冷战时代海权规模的理论探索 |
三、后冷战时代海权规模的战争实践 |
第三节 后冷战时代海权的范围 |
一、后冷战时代的战争及军事形势对海权范围的影响 |
二、后冷战时代海权范围的理论探索 |
三、后冷战时代海权范围的战争实践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五章 后冷战时代海权对中国海权思想的影响 |
第一节 后冷战时代海权的地缘政治背景 |
一、后冷战时代地缘政治的轴心 |
二、中国实力的快速发展 |
第二节 后冷战时代中国的海权辩论 |
一、无足轻重的海权 |
二、辅助性海权 |
三、主导性海权 |
第三节 后冷战时代中国发展海权的最大制约 |
一、台湾问题 |
二、南海问题 |
三、印度洋问题 |
第四节 后冷战时代中国海权观念的发展 |
一、经济海权观 |
二、战略海权观 |
三、复合海权观 |
四、合作海权观 |
五、海洋国土观 |
六、中国海权观念的发展与航空母舰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结论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一、后冷战时代海权的内涵 |
二、后冷战时代海权技术形态的进化 |
三、后冷战时代海权规模范围的拓展 |
四、地缘政治背景的变迁及中国海权观念的发展 |
第二节 后冷战时代海权的进一步讨论 |
一、海洋法的演进 |
二、科学技术的进步 |
三、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 |
四、全球化进程的发展 |
第三节 政策含义 |
一、培育海权意识 |
二、制定海洋战略 |
三、推进海军转型 |
四、发展海洋经济 |
五、继续加强海洋法研究与建设 |
六、增强海洋科技实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21世纪世界军事安全形势走向(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D]. 关泠. 河北大学, 2020(02)
- [2]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研究[D]. 何岸. 北京大学, 2020(03)
- [3]论法国革命战争与拿破仑战争时期法国陆军军事优势形成的原因[D]. 陈杰. 山东大学, 2020(09)
- [4]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研究[D]. 林高松. 武汉大学, 2020(04)
- [5]新时代我国兵役制度法治化变革初探[D]. 聂朝阳. 吉林大学, 2020(08)
- [6]习近平强军思想探究[D]. 尹超平. 河北大学, 2020(08)
- [7]文在寅政府军事战略研究[D]. 林佳萱.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8]美军第三次“抵消战略”视阈下的“多域战”研究[D]. 王竞.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9]我国中央电视台军事电视节目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基于传媒管理视角[D]. 赵利亭.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1)
- [10]论后冷战时代的海权[D]. 杨震. 复旦大学,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