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饮酒后血液中酒精含量的数学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黄颖[1](2020)在《刺梨解酒口服液研发及功能性评价》文中认为适量饮酒有益身体健康,但过度饮酒易导致肝损伤、昏迷和死亡。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约有330万人因过量饮酒而死亡,占所有死亡人数的5.9%。其中以中国男性情况最为严峻,饮酒率高达48%,饮酒死亡数量位居全球第一。酒精依赖已然成为当今社会的焦点问题之一。因此,开发出有效解酒护肝的药物及保健品受到医药及食品行业的普遍重视。本文以刺梨为主要原料,并复配其它天然解酒原料,开发解酒护肝的保健产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刺梨解酒口服液主要原料的解酒作用研究:本章首先研究刺梨汁对急性酒精中毒(acute alcoholism,AAI)大鼠的解酒作用,结果表明,刺梨能通过增强肝脏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和乙醛脱氢酶(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ALDH)活性降低醉酒大鼠血液中的酒精浓度(Blood alcohol concentration,BAC),提示其具有一定的解酒作用,且存在剂量-效应关系。综合成本、功效等方面选择中剂量刺梨汁,即刺梨原汁作为研制口服液的主要原料。其次,选择5种具有解酒功效的天然物质作为开发口服液的复配原料,分别为葛根、枳椇子、蜂蜜、辣木籽、白扁豆,通过测定BAC、ADH和ALDH筛选出解酒功效最强的复配原料。结果显示,蜂蜜和辣木籽的解酒效果最好,枳椇子次之,葛根和白扁豆最末。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蜂蜜和辣木籽BAC分别降低至216.44、219.05 mg/d L(P<0.01);ADH活力分别升高32.22、24.82%(P<0.01);ALDH活力升高35.01、30.89%(P<0.01);并且它们的解酒效果优于刺梨原汁。因此,选择蜂蜜和辣木籽作为研制口服液的复配原料。(2)刺梨解酒口服液配方设计及优化:以刺梨为主要原料,辣木籽和蜂蜜为复配原料,采用D-最优混料设计研究不同的原料配比对BAC、酒精代谢酶(ADH和ALDH)活力和转氨酶(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活力的影响,建立各原料配比与BAC、酒精代谢酶活力和转氨酶活力的回归模型。由模型得到的口服液最佳原料配方为:刺梨86%,蜂蜜14%,此条件下BAC、酒精代谢酶活力和转氨酶活力分别为173.15 mg/d L、4487.55 U/m L和71.02 U/m L,结果表明该配方解酒作用强于单一原料,并兼具护肝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进行口服液香味和口感的优化,得到最佳配方为:白砂糖3%,柠檬酸0.07%,乙基麦芽酚0.03%,感官评分为84.4分,根据配方研制的口服液酸甜可口,无分层及沉淀现象。(3)刺梨解酒口服液贮藏稳定性及急毒性研究:研究口服液在4℃冷藏、室温和37℃保温贮藏条件下,各功能性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口服液的p H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基本不变,但功能性成分、离心沉淀率、褐变指数和感官品质有较大变化,尤其在37℃下贮藏的口服液VC、多酚、SOD、黄酮等功能性成分含量降低、沉淀多、褐变严重、感官评分低,而在4℃条件下贮藏的口服液第60 d仍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酸甜爽口,色泽透亮,感官品质高。结果表明,口服液不宜贮藏在温度高的环境,4℃的冷藏最有利于维持其品质。进一步通过急性毒性实验证实刺梨解酒口服液属于安全无毒产品,它对大鼠的行为、体重以及心、肝、脾、肺、肾等器官均无影响。(4)刺梨解酒口服液解酒和护肝功效评价:通过测定大鼠翻正反射消失与恢复时间、BAC、酒精代谢酶活力研究刺梨解酒口服液对AAI大鼠的解酒作用,结果表明口服液能增强肝脏ADH和ALDH活力,降低醉酒大鼠30-120 min内的BAC,延长翻正反射消失时间,缩短翻正反射恢复时间,证实刺梨解酒口服液具有一定的解酒作用,其机制与其提高酒精代谢酶活力有关;此外,通过测定AAI大鼠的肝功能指标、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水平、组织病理学检查评价刺梨解酒口服液的护肝作用。结果表明,AAI会导致大鼠肝脏受损,而补充口服液能明显降低大鼠血清ALT、AST、甘油三酯水平(P<0.05),改善肝组织病变情况,通过提高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力和谷胱甘肽含量、降低丙二醛水平缓解酒精所致氧化应激损伤(P<0.05),并通过抑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调节炎症反应(P<0.05),最终改善酒精诱导的急性ALD。提示刺梨解酒口服液对大鼠急性ALD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和抗炎活性有关。
宋泓庆,宋子琪,李森[2](2018)在《基于脉冲时滞微分方程构建人体内酒精扩散模型》文中指出基于微分方程理论和药物学原理,建立了酒精扩散的微分方程模型。利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拟合方法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估计,从而得到酒后胃中及体液中酒精含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考虑到实际饮酒过程中酒精的扩散时滞效应,建立了具有脉冲扩散效应的时滞微分方程模型,通过对比已有文献的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最后利用该模型,给出饮酒后人体体液中酒精含量降到标准线下的时间。
陈之恒,李冠昱[3](2016)在《醉酒驾车问题的研究及控制》文中认为通过建立仓室模型研究以三种不同方式(一次性、脉冲型和持续型)饮酒后血液中酒精含量的变化情况,并利用已有数据进行参数拟合,计算消化系统与血液循环系统中酒精的吸收率与排出率,并且找出血液中酒精含量变化与人体哪些因素有关.找出这类因素后,设法对其进行适当的控制,使血液中酒精含量尽快地降到正常水平以下.
张明会[4](2014)在《模拟饮酒驾车的理论研究与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运用非线性规划方法得到一组优化解;从而构造了相应的指数函数模型:y=m(e-k1t-e-k2t),较圆满的解答了提出的问题,并对其他未涉及的特殊情况和不同时间内人体血液中酒精含量的变化作出相应的预测.
罗斯特[5](2013)在《人体血液中酒精浓度近红外光谱法无损检测及关键技术》文中研究指明近红外光谱在化学成分的检测和分析已经有较多的应用。该技术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可以应用于生物体的无损检测。本文的主要研究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于血液中酒精含量的无创检测。应用近红外光谱进行人体酒精无创检测,其光谱信号常常包含较强的噪音。本文应用小波分析对体外和体内的酒精近红外光谱信号进行去噪分析,通过体外光谱分析确定酒精吸收峰特征范围,为体内近红外光谱分析确定有效区间。分别用三种不同的方式对酒精光谱去噪,并通过信噪比和均方根误差比较三者的去噪效果。小波变换可以有效的去除酒精近红外光谱的噪音信号,提高信噪比,保留有用真实信号。在不同的酒精浓度下,去噪后的近红外光谱能够较好的显示浓度的变化规律。用呼吸法测量血液中酒精含量时,其精度和准确度不好保证,为了能得到较为精确的数据,论文研究了人体在不同的状态下的酒精代谢规律。通过严格控制实验变量,让不同类型(敏感型、普通型)的实验对象在不同的饮酒状态(空腹、半空腹、饱腹),不同的饮酒剂量(少量饮酒:0.4g/kg、正常量饮酒:0.6g/kg、过量饮酒:0.75g/kg、超过量饮酒:0.9g/kg)下实验,测量其血液中酒精浓度。通过分析数据得到典型情况下的BAC随时间变化规律曲线。对体外酒精溶液近红外光谱分析表明,乙醇特征吸收峰在1670nm-1750nm和2230nm—2350nm两个区域。利用小波去噪及偏最小二乘法建立在体光谱和浓度定量关系模型,结果表明,一个主成分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可以获得较高的预测精度,相关系数为0.956,标准差为6.54,均方根误差为42.7768。近红外光谱法可为酒精在体无创检测提供一种新的可行方法。应用Monte-Carlo方法研究光子在皮肤组织中的运动方式和规律,本文建立了一个3层的皮肤光学模型,并在1000nm~2000nm范围内得到一组光学参数,它的仿真结果和光谱仪的实测结果吻合度较高。通过Monte-Carlo仿真,探讨了光子密度、光子在每一层皮肤结构中的路径长度和总路径长度、光子在皮肤组织中的渗透深度这些参数和吸收系数及散射系数的关系。通过蒙特卡罗方法的研究,为确定酒精光谱的最佳检测距离,和应用近红外光谱进行人体酒精无创检测提供理论依据。从而对专用于血液中酒精含量的无创检测设备的关键部位做了设计。主要包括:光谱仪的总体设计,光源的选择,检测器的设计,光纤探头的设计。
史秋阳,廉沁姝[6](2012)在《基于药物动力学的多次饮酒后血液中酒精浓度的模型分析》文中认为从常微分方程理论角度出发,结合药物动力学的相关知识,根据房室模型的相关假设,建立了单次和多次饮酒后血液中酒精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基础模型.进一步采用剩余法确定出模型中参数,利用Matlab软件较准确地模拟出体内酒精浓度变化趋势的曲线.同时,对一些实际问题也给出了合理的解释.
程凤林[7](2012)在《血液中酒精浓度数学模型研究》文中提出分析了酒精进入人体后的吸收和扩散过程,对问题做出合理假设,利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分别建立了瞬时大量饮酒和长时间饮酒这两种情况下酒精在血液中的浓度的数学模型,同时使用数学方法对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了求解和分析.利用得到的结果,可以很快计算出某人饮用若干酒后,过一段时间血液中酒精的浓度.
宋秀英[8](2012)在《微分方程数学模型和数学实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文中指出微分方程建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微分方程数学模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文章通过饮酒驾车模型为例分析了微分方程建模与实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李武,张晓梅,周岳斌[9](2009)在《酒后驾车问题的数学模型》文中提出就酒后驾车问题,仿照药物动力学原理,考虑吸收系统和迟滞时间,建立了二房室模型,得出了饮酒者饮酒后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与饮酒量、饮酒方式及时间的关系.根据提供的测量数据,通过多种方法计算模型参数,选用了总体残差平方和最小的阻尼最小二乘法的计算结果作为模型参数.最后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结果表明,模型是合理和有效的.
黎捷[10](2009)在《基于Maple的饮酒驾车的模型分析》文中认为针对酒后驾车问题,依据传统的药物(包括酒精)动力学模型,运用Maple拟合数据,构造了饮酒后血液中酒精含量的数学模型。由此模型可推断司机采用不同的方式喝酒以及喝下不同数量的酒,人体血液中酒精浓度,并能预测酒后能否驾车的时间分界点。
二、饮酒后血液中酒精含量的数学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饮酒后血液中酒精含量的数学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刺梨解酒口服液研发及功能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刺梨 |
1.1.1 刺梨简介 |
1.1.2 刺梨的营养成分 |
1.1.3 刺梨的药理作用 |
1.1.3.1 抗氧化作用 |
1.1.3.2 抗衰老作用 |
1.1.3.3 抗动脉粥样硬化 |
1.1.3.4 抗肿瘤作用 |
1.1.3.5 解毒作用 |
1.1.4 刺梨产品及其发展趋势 |
1.2 解酒的相关研究 |
1.2.1 酒精的吸收与代谢 |
1.2.2 醉酒及解酒机理 |
1.2.2.1 醉酒机理 |
1.2.2.2 解酒机理 |
1.2.3 饮酒对肝脏的损害 |
1.3 解酒药物的研究现状 |
1.3.1 化学类解酒产品 |
1.3.2 天然类解酒产品 |
1.3.2.1 葛根 |
1.3.2.2 枳椇子 |
1.3.2.3 蜂蜜 |
1.3.2.4 辣木籽 |
1.3.2.5 白扁豆 |
1.3.3 解酒产品的发展趋势 |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刺梨解酒口服液主要原料的解酒作用研究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实验动物 |
2.1.3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建立AAI模型 |
2.2.2 给药量的确定 |
2.2.3 刺梨的解酒作用研究 |
2.2.3.1 动物分组与建模 |
2.2.3.2 动物样本收集 |
2.2.3.3 大鼠血液酒精浓度的测定 |
2.2.3.4 大鼠肝脏ADH和 ALDH的测定 |
2.2.4 其它天然原料的解酒作用研究 |
2.2.4.1 天然原料的提取液制备 |
2.2.4.2 动物分组与给药 |
2.2.4.3 动物样本收集 |
2.2.4.4 解酒指标测定 |
2.2.5 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灌酒量的确定 |
2.3.2 刺梨的解酒作用 |
2.3.2.1 不同剂量刺梨汁对BAC的影响 |
2.3.2.2 不同剂量刺梨汁对肝脏ADH和 ALDH活力的影响 |
2.3.3 复配原料的筛选 |
2.3.3.1 各复配原料对大鼠BAC的影响 |
2.3.3.2 各复配原料对大鼠肝组织ADH活力的影响 |
2.3.3.3 各复配原料对大鼠肝脏ALDH活力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刺梨解酒口服液配方设计及优化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实验动物 |
3.1.3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样品制备 |
3.2.2 原料配方的混料设计优化 |
3.2.2.1 D-最优混料实验设计 |
3.2.2.2 指标测定 |
3.2.3 口服液配方优化 |
3.2.3.1 单因素实验 |
3.2.3.2 正交设计 |
3.2.3.3 感官评价标准 |
3.2.4 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原料配方的混料设计优化 |
3.3.1.1 指标测定结果 |
3.3.1.2 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3.3.1.3 三元等值线图分析 |
3.3.1.4 原料配方优化及验证 |
3.3.2 口服液配方优化 |
3.3.2.1 白砂糖添加量对感官评分的影响 |
3.3.2.2 柠檬酸添加量对感官评分的影响 |
3.3.2.3 乙基麦芽酚添加量对感官评分的影响 |
3.3.2.4 正交试验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刺梨解酒口服液贮藏稳定性及急毒性研究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实验动物 |
4.1.3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口服液生产工艺流程 |
4.2.1.1 工艺流程 |
4.2.1.2 操作要点 |
4.2.2 贮藏稳定性研究 |
4.2.2.1 贮藏方法 |
4.2.2.2 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
4.2.2.3 多酚含量的测定 |
4.2.2.4 SOD活力的测定 |
4.2.2.5 黄酮含量的测定 |
4.2.2.6 离心沉淀率测定 |
4.2.2.7 褐变指数测定 |
4.2.2.8 感官评分测定 |
4.2.2.9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
4.2.2.10 pH的测定 |
4.2.3 急性毒性研究 |
4.2.3.1 预实验 |
4.2.3.2 急性毒性实验 |
4.2.4 统计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贮藏期间口服液功能性成分的变化 |
4.3.1.1 维生素C的变化 |
4.3.1.2 多酚含量的变化 |
4.3.1.3 SOD活力的变化 |
4.3.1.4 黄酮含量的变化 |
4.3.2 贮藏期间口服液感官品质和理化指标的变化 |
4.3.2.1 离心沉淀率的变化 |
4.3.2.2 褐变指数的变化 |
4.3.2.3 感官评分的变化 |
4.3.2.4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变化 |
4.3.2.5 口服液pH的变化 |
4.3.3 急性毒性实验 |
4.3.3.1 一般情况观察 |
4.3.3.2 体重变化 |
4.3.3.3 脏器指数的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刺梨解酒口服液解酒和护肝功效评价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与试剂 |
5.1.2 实验动物 |
5.1.3 实验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2 动物分组与处理 |
5.2.3 翻正反射消失与恢复时间测定 |
5.2.4 血液指标测定 |
5.2.5 肝脏指标测定 |
5.2.6 肝组织病理学检查 |
5.2.7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
5.2.8 统计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刺梨解酒口服液的解酒作用 |
5.3.1.1 口服液对翻正反射消失与恢复时间的影响 |
5.3.1.2 口服液对BAC的影响 |
5.3.1.3 口服液对酒精代谢酶的影响 |
5.3.2 刺梨解酒口服液的护肝作用 |
5.3.2.1 口服液对急性ALD的影响 |
5.3.2.2 口服液对氧化应激的影响 |
5.3.2.3 口服液对炎症的影响 |
5.3.2.4 口服液对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刺梨解酒口服液主要原料的解酒作用研究 |
6.1.2 刺梨解酒口服液配方设计及优化 |
6.1.3 刺梨解酒口服液贮藏稳定性和急毒性研究 |
6.1.4 刺梨解酒口服液解酒和护肝功效评价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基于脉冲时滞微分方程构建人体内酒精扩散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脉冲扩散效应的数学模型 |
1.1 模型的建立 |
1.2 数值模拟 |
2 酒后时间控制 |
3 结论 |
(4)模拟饮酒驾车的理论研究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问题的背景、提出、复述 |
2模型必要的假设 |
3模型建立 |
4问题的解决 |
5模型的评价与改进 |
(5)人体血液中酒精浓度近红外光谱法无损检测及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CONTENT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近红外光谱检测法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近红外光谱法无创检测的理论 |
2.1 酒精近红外光谱的产生机理 |
2.2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建立基于近红外光谱测量血液酒精浓度预测模型 |
3.1 小波分析理论 |
3.2 偏最小二乘法理论 |
3.3 测定血液中的酒精浓度及其近红外光谱 |
3.3.1 测量酒精溶液的近红外光谱 |
3.3.2 用呼吸法测量血液中酒精浓度 |
3.3.3 在体测量血液中酒精的近红外光谱信号 |
3.4 偏最小二乘法建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光子在皮肤组织中运动规律的分析 |
4.1 光子在生物组织中的传输理论 |
4.2 Monte-Carlo方法 |
4.3 皮肤组织的结构和仿真模型的确定 |
4.4 光学参数的确定 |
4.4.1 经验公式给出光学参数 |
4.4.2 测量皮肤组织光学参数分析 |
4.5 结果和讨论 |
4.5.1 仿真和实验的比较 |
4.5.2 光子在皮肤组织中的运动规律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血液酒精无创检测专用仪器的关键技术设计 |
5.1 近红外光谱仪的基本构成 |
5.1.1 光源系统 |
5.1.2 分光系统 |
5.1.3 检测器 |
5.2 光谱仪的主要性能指标 |
5.3 专用光谱仪的几个关键技术的设计 |
5.3.1 光源的设计 |
5.3.2 专用型光谱仪的总体设计 |
5.3.3 检测器的设计 |
5.4 光纤探头的设计 |
5.4.1 最佳检测距离的分析 |
5.4.2 检测宽度的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成果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酒后驾车问题的数学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问题提出 |
3 模型建立 |
3.1 建模思路 |
3.2 模型假设 |
3.3 符号说明 |
3.4 建模 |
3.4.1 单次饮酒 |
3.4.2 多次饮酒 |
3.5 参数确定 |
4 问题解答 |
4.1 问题一 |
4.2 问题二 |
4.3 问题三 |
4.4 问题四 |
5 结束语 |
(10)基于Maple的饮酒驾车的模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背景与重述 |
2 模型假设 |
3 模型建立 |
4 问题的解答 |
4.1 对大李碰到的情况的解释 |
4.2 酒后多长时间内驾车就会违反上述标准 |
4.2.1 酒是在很短时间内喝完的 |
4.2.2 酒是在长时间内喝完的 (比如2小时) |
4.3 怎样估计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在什么时间最高 |
5 结 论 |
四、饮酒后血液中酒精含量的数学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刺梨解酒口服液研发及功能性评价[D]. 黄颖. 贵州大学, 2020(02)
- [2]基于脉冲时滞微分方程构建人体内酒精扩散模型[J]. 宋泓庆,宋子琪,李森.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18(03)
- [3]醉酒驾车问题的研究及控制[J]. 陈之恒,李冠昱. 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学报, 2016(03)
- [4]模拟饮酒驾车的理论研究与探索[J]. 张明会.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4(02)
- [5]人体血液中酒精浓度近红外光谱法无损检测及关键技术[D]. 罗斯特. 山东大学, 2013(10)
- [6]基于药物动力学的多次饮酒后血液中酒精浓度的模型分析[J]. 史秋阳,廉沁姝.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2(17)
- [7]血液中酒精浓度数学模型研究[J]. 程凤林. 衡水学院学报, 2012(04)
- [8]微分方程数学模型和数学实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J]. 宋秀英. 价值工程, 2012(14)
- [9]酒后驾车问题的数学模型[J]. 李武,张晓梅,周岳斌. 大学数学, 2009(02)
- [10]基于Maple的饮酒驾车的模型分析[J]. 黎捷.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09(02)